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ppt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区别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两者的区别: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09-06-17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结合中国国情并使之符合中国国情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重点词是 中国化。 简言之是 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指符合融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和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中心词是 马克思主义。 简言之 结合了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 。 两者的关系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俩个不同范畴的词汇,没有可比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管局:讲党性 重品行看成效 做表率  社会事业管理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以《讲党性、重品行、看成效、做表率,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快推动社会事业工作》为题进行了大会动员。  会议要求全体党员要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相结合,与努力实现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目标和本局各项工作相结合。进一步确定科学发展理念、提高行政服务能力、明晰改革创新思路,使重点工作成效得到进一步显现,进一步改善机关整体形象。会议围绕先导区提出的“建设中国北方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科学发展示范区”这一主题,确定以“讲党性、重品行、看成效、做表率”为实践载体,找差距、理思路、明方向、定措施,努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城管执法局:建管并重促和谐以人为本惠百姓  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确立了“建管并重、和谐城管、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的活动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城管执法局提出三个目标:一是要从民生民意出发,切实抓好项目建设。二是要以和谐城管为主导,抓好城市管理与执法,为达沃斯在大连召开、建国 60周年等重大活动完成保障任务。三是要以长期长效为管理重点,解决城市管理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如完成金马路全线连通,彻底解决“摸黑路”路灯不亮问题,解决部分低洼路街雨季积水问题,完成炮台山公园续建和童牛岭公园童牛飞天登山路连通等。  会议要求各支部、各部门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既要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又要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确保活动出成果、工作见实效。食品药品监管局: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确保辖区食药安全  3月27日,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议。会议在对全体党员进行广泛、深入动员的同时,还特邀本局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列席,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挥监督作用。  会议宣读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全局党员深刻领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努力提升科学监管水平,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辖区饮食用药安全,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加会议的督导组同志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做了详细指导,要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党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质监局(安监局):构建和谐质监促进安全发展  质监局(安监局)3月27日召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对本部门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  围绕先导区建设“中国北方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科学发展先行区”这一目标,质监局(安监局)确立了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以“构建和谐质监,促进安全发展”为主题,以促进三大安全明显好转为目标,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安全生产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之中,在“安全生产年”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和打好“五大战役”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安全生产监管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上取得新突破。  学习实践活动将以在全局范围内开展“ ‘三能两效’提升素质”活动、“爱岗敬业标兵评选”活动以及“一岗双责”活动为载体,引导全局党员干部强化服务意识、效能意识,勤服务、讲效率、重实效、善指导,以高质量监管为开发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环保局:学习实践见行动污染减排促发展  开发区环保局积极贯彻市、区会议精神,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到实处。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对全局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具体周密的部署。  会议要求全局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环保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学习实践见行动,污染减排促发展”这一主题,严密组织,扎实推进,紧扣“污染减排攻坚惠民”这一载体,联系实际,深入学习。  会议要求,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环保工作的各个方面,着力解决影响环境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企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突出抓好污染减排、生态区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创新源泉和不竭动力。金石滩发展管理局:统一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实现六个突破  金石滩发展管理局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精心谋划实施方案,掀起学习实践热潮。  会议要求全体党员充分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下功夫;充分认清学习实践活动的几大要素,准确把握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了解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统一部署、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要有新突破。二是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区域建设要实现新突破。三是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旅游经济要有新突破。四是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要有新突破。五是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区域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六是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队伍建设和党风建设要有新突破。交通局: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交通  交通局3月26日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作出部署。与会人员听取了以《应对挑战,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交通,为建设一流开发区提供交通服务保障》为题的动员报告。会议结合开发区交通行业面临的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号召全体党员要切实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和意识,立足本职,强化学习,全力抓好行业建设和服务保障工作,为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交通服务保障。  报告提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交通行业要解决五个主要问题,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二是抓住主要矛盾集中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四是创新机制体制;五是促进科学发展。新闻中心:结合学习实践活动推进新闻报道创新  新闻中心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提出,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抓住“报纸质量提升年”主线,推进新闻报道创新,提高舆论引导实效,在组织好、开展好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全方位、多角度、大版面为全区学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今年是新闻中心“报纸质量提升年”。为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新闻中心确定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活动目标。在中心工作上,将抓住增强规模效应、增强报道深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三个增强”,创新主题报道。同时,不避敏感话题,创新热点报道;通过“服务”说话,创新民生报道;多元复合培育,创新品牌机制;本着“统照全局、突出重点,用典型带动一般,用成果宣传体现特色”的原则,搞好整体宣传报道和学习实践活动宣传报道。在新闻实践中,将通过学习活动重点解决报道覆盖面不够广、深入基层不够多等实际问题,促进领导班子和采编队伍思想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多出精品,进一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最基本的是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紧跟时代,与时俱进,要有创新,是中国革命与改革的理论化总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然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而理论结合实际,就是要发现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一个直面、应对各种重大现实问题和严峻考验的实践过程。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动力,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化和载体。
问题视角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最深厚的根基在于实践,最强大最直接的动力在于直面和应对各种问题,是问题在主导着、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与问题导向之原动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以实践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来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前奏和路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以实践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使哲学从抽象的概念世界转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回应人类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现实问题。由此引发了一场全方位的哲学革命,使哲学拥有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焕发了强劲的生命力。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来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前奏和路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 是与问题相依相存的。因此,说认识来源于实践,也可以说认识来源于实践中的问题。问题是开启思想之门的钥匙,是认识产生的逻辑起点。一方面,问题具有客观性、先在性,因为问题的存在,认识才有原由、有内容、有价值;另一方面,问题具有聚焦性、方向性的特点,只有抓住了问题,认识才不会是笼统的、零碎的、杂乱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第66页) 马克思更是鲜明地指出: “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代表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页) 可以说,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建立在把握问题的基础之上。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作为动力,就是源于实践中不断涌现的问题。问题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认识课题和新的发展要求,这种新目标、新课题、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所谓改造世界,通俗地说,就是解决问题,或者说,世界的改造是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去实现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取决于回应问题的程度。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角度来看。“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这是因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同上) 这就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如果脱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用几个抽象的概念和几对抽象的范畴简单地去套现实,那么就违背了辩证法的本质,就把辩证法变成了形而上学。因此,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真正贯彻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要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间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就必须从问题出发,否则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便是表面的、简单的、偶然的。毛泽东对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有过很多深入分析,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立足于中华民族面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剥削这一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是立足于中国要通过工业化改变农业国的落后面貌这一大问题,从而得出必须坚持和巩固工农联盟的结论。邓小平分析和处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就是立足于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制定“韬光养晦” 等外交策略。离开问题分析事物及其联系,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不能够深入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毛泽东所说的“一分为二”。但如果要分析具体事物的两面性,必须放到具体的问题域中去。如果不顾具体实际,机械地套用事物两面性的规律,简单地下判断,就必定要犯错误,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只有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始终是问题导向在开路,是辩证法在开路。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看。人们办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或曰价值取向,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而判断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价值取向,往往只要看他对待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立场即可。其一,看其对待问题本身的态度。凡是敢于直面问题者,往往代表进步和正义力量;凡是回避绕开问题者,往往夹杂某种个人私利。其二。看评判问题的标准。对同样的问题,由于立场不同,评判的标准和态度就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三,看处理问题的动机和效果。问题密切联系着利益。也就是说,从“为了谁”、“依靠谁”,可以推断出“我是谁”,我站在谁的价值立场上。问题的解决还要看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谁受益、谁拥护,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等等。价值立场决定了能否提出以及如何提出和解决问题,是非、善恶、美丑、先进落后等等也往往在面对和解决问题的现实中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价值立场和问题导向,是它巨大的力量之源。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出场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过程,就是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的过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的。江泽民同志说,“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第193-194页)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问题导向与实践和理论的彻底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坚持实践的彻底性,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落实理论的彻底性,以问题为导向也有利于推进思想解放。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理论彻底性的命题: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马克思没有就实践的彻底性做专门的论述;也许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本来就应该是彻底的。但是,真正理解和贯彻实践的彻底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胡锦涛,第11页)我理解这里所讲的就是实践的彻底性。
第一,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坚持实践的彻底性。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难以将实践的彻底性贯彻到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能坚持问题导向。比如,有的人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仅局限于认识论中,离开问题空谈理论,认为理论较之于实践具有优越性、独立性。有的人把实践标签化,外在地、表面地、形式地对待实践,使实践成了抽象的概念、时髦的口号,却不关涉具体的问题。有的人则经验主义地对待实践,将过去的实践、不同时空的实践代替新的实践,刻舟求剑,自以为是。
克服实践的不彻底性,在当前就是要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改革开放,就是要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有的人说,越改革问题越多,越开放问题越大,这种说法没有看到事情的实质,不是因为改革开放带来了问题,而是问题本来就存在,因为改革开放才被暴露、被引发,而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克服实践的不彻底性,要有一股敢闯敢试的勇气,实际上也就是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邓小平同志强调,要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鼓励试”,就是要敢于直面问题; “允许看”,就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形成的新的规律性认识,大家还有一个接受理解的过程;“不争论”,就是不要用固定的、既有的理论、观点去套新的实践,去框新的问题,以至于把功夫下在嘴皮子上,淡化了解决问题的实践。
克服实践的不彻底性,还要增强实践的自信。实践中的不自信,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实际情况、实际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了解。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7页)可是我们常常缺乏这种深入的功夫。问题搞清楚了,就有了发言权,也就有了实践的自信和彻底。当我们在直面问题的实践中得出了规律性认识,而这些规律性认识与大家熟知的理论观点不完全一致的时候,要敢于坚持。比如,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伟大创造,确实能解决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对此,邓小平同志就明确强调:“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第二,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落实理论的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的彻底性,是相对于唯心主义的旧哲学而言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论彻底性的集中体现。从哲学本源的角度看,理论的彻底性决定于实践的彻底性,更取决于真正坚持问题导向。在现实中,理论的彻底性是将理论产生的基础、理论运用的针对性、理论检验的标准,都置于能否回应实践问题之中去考察。我们要深刻认识实践对理论创新的决定性意义。在实践中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破解难题中形成的认识、思路,是理论创新最直接、最丰富、最生动的原料,决定着理论创新的内容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本身就是革命家、实践家。上个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著名演讲,非常精辟地指出了克服理论不彻底性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他说,我们的理论落后于实践,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对革命实践的一切问题,或重大问题,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阶段”, “如果我们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却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3、814页) 他深刻地分析了什么是真正的理论,什么是真正的理论家,指出:能够深刻地、科学地解释、分析客观实际问题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这样做的理论家才是的真正的理论家。毛泽东早年即发表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列举了中国需要研究的71项、144个问题,尤其后来从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问题入手,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前途等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飞跃。中国人所需要的彻底的理论,就是能够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强调“摸着石头过河”,从思想方法上讲,所坚持的就是问题导向。对于邓小平理论,我们可以做“一、两、一” 的理解,即:一条红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大理论支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以及一系列战略和策略原则。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的理论体系和框架,从过去的书本和条条中找不到,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解决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问题。
因此,克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理论的不彻底性,必须坚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而不是用来炫耀,用来装点门面,更不是用来吓人骗人的。理论的立足点也基于中国问题的内在逻辑,站在中国立场独立思考中国的问题,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不能用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看问题,更不能被西方的偏见及别有用心所迷惑、所左右、所利用。理论的突破点和创新点仍然离不开中国问题,要探索中国问题特殊的、内在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寻找解决的路径。“要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
第三,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思想上的束缚。仅仅从思想到思想、从理论到理论,无非是在思想领域、理论领域兜圈子,难有真正的的突破和创新,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解放思想。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解放思想的诱因和动力。解放思想只能从问题出发,发现和解决问题是解放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是解放思想的内容和载体,也是能否真正解放思想的标志。离开问题谈解放思想,就是一句空话。改革开放30年来,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讨论、关于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讨论、关于加入世贸组织的讨论、关于发展方式的讨论等等,都与直面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相关联。
邓小平讲解放思想,总是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并且从问题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说: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同上,第382页) 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事物的内部联系要通过抓问题而得到彰显。同样,事物的规律也体现在问题之中。“求” 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要做到实事求是,根本的途径就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与时俱进。所谓与时俱进,就是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与时俱进中“时”的内涵和意蕴,是时空变化及其条件下问题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实质上是不断地直面和解决新问题。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的基本特征,直面和回应时代的重大乃至根本问题,才会有真正的进步;忽视问题、回避问题,必定会落伍于时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导向实实在在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在这“三化”中,“中国化”是基础,是前提,中国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立场,从中国实际出发,所面对、所要解决的是中国问题;“时代化”即所面对、所要解决的是现实的问题,“大众化”是指通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再回到人民群众中去,让他们听得进、听得懂、听了信,为他们所掌握。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1962年:《物理学的进化》,科学技术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1993年,人民出版社。
·胡锦涛,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江泽民文选》,2006年,人民出版社。
·《论党的建设》,2001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6年,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1991年,人民出版社。
·陶德麟,2010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载《红旗文稿》第2期。
·谭扬芳、贾江华,2012年:《中国特色道路昭示光明未来———国外学者论“中国发展模式”》,载《红旗文稿》第14期。
·谢毅,2012年:《从迷信西方思想理论的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载《红旗文稿》第14期。
·张曙光,2010年:《现代性论域及其中国话语》,武汉大学出版社。
·郑永年,2012年:《中国如何建设一个负责任的知识体系?》,载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3日。
·(原载 《哲学研究》2012年第10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