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获得的研究对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具有哪些学术贡献,研究潜力,创新潜质等特点

||||||||||||||||
您的位置:&&&&&&& 正文
张来斌:善待学生 尊重教师 崇尚学术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善待学生
  大学自诞生以来,虽然功能和模式不断变化发展与丰富,但最根本的育人功能始终没有改变,并且还在不断得到强化和凸显。同时,重视人才培养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因此,今天的大学要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的根本位置,善待学生。善待学生就是清楚“五个意味”: 
  1.意味着让最优秀的教师给学生上课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如果要问大学阶段哪些方面对一个人影响最大、让一个人印象最深,很多人都会把自己喜欢的教师放在首选。教学是个“良心活”,我们是不是真正关心、真正用心,是不是真正投入、真正付出,学生是完全能感知到的,为什么有的教师很多学生喜欢、有的教师学生不太喜欢,除了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因素外,是不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是不是在教学工作中真心投入,是不是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可能是最根本的因素。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师评价体制的改革,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考核、晋级的必要条件;要努力为教师搭建教学沟通、扶持、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师更加重视和投入教学,特别是要为那些倾心、热心、用心教学的教师开辟成长空间。身为教师,也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教学相长、注重知识更新,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2.意味着以最大的尊重激励学生 
  要以最大的尊重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自己大学生活的主人。时代在发展,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学校应该采用平等参与、对话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要不断拓宽参与渠道,要逐步把学生由“被管理”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向转变。不论是教学改革,还是管理改革,学校都应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要进一步完善学生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心上,才能在制度设计和管理工作中体现科学化、人性化,学校的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性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3.意味着把更多的选择交付学生 
  更多的选择有助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些选择包括:专业的选择、课程的选择、教师的选择、研究内容和科技活动的选择等。这就意味着学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体系;要积极推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建立有竞争性的教师授课制度;要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要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的最新理论知识;要积极开展包括科技、文化、体育等在内的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多种选择。 
  4.意味着将最优质的资源用于学生培养 
  一方面,要加强平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开阔国际化视野、增强社会见识等创造机会和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实习的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要积极拓展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实践、学生社团文化交流、国际竞赛等各种海外访学项目,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国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见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把学校的教室、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房、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体育设施等最大程度地向学生开放;要在基建安排、食堂设置、网络配置、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 
  5.&意味着将细致的关注投向每个学生 
  坚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要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特长,以不同的方法、途径施教,使每个人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校应该把目光多投向并尊重那些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得到健康快速的成长;学校还应该把目光多投向并尊重那些个性特异的学生,他们可能性格比较另类,但可能比普通学生有着更大的潜力,要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同样获得很好的发展;学校更应该把目光多投向并尊重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加强资助力度,拓宽资助渠道,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尊重教师 
  大学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社会良知的灯塔,是人类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大学理应彰显时代精神和承载人类终极的价值追求。但只有教师赢得了足够的尊重,大学才有底气、才有精神,也才能影响、照亮和引领社会发展。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高度代表了大学的高度,教师的水平代表了大学的水平,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就是要汇聚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所以,无论从大学肩负的使命还是自身需要,都应把教师放在重中之重,坚持做到尊重教师。 
  1.要尊重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学校要时刻关心、关注教师的发展。首先,要激发和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平等对待每位教师,特别是在进行重大决策或者决定与教师利益有关的重大事项之前,要真诚听取广大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要积极推进信息公开、校务公开,保证广大教师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其次,要尊重教师的学术权力。教授治学、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特征。要依法建立健全保障教师研究自由、学术自由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两级学术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术事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切实维护教师权利。按照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制度规范,保障教师享有的各项合法权益和待遇。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教师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2.要引导和支持教师在职业上获得快速发展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除了个人的勤奋与努力,同时需要学校的引导和支持,特别是政策导向,即我们常说的“指挥棒”,其核心就是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体系。由于各种原因,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历来都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其目的是希望形成一种“想干事有平台、能干事有机会、干成事有发展、不干事有压力”的环境和氛围。当前,应重点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注意把学校发展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职业规划的指导,要围绕学校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战略,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助力教师快速成长;第二,要注重教师发展的差异化,要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探索分类评审、多元评价的有效方式,有效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第三,要逐步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要在评价考核体系中更好地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特别是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善待学生、教书育人、崇尚学术的理念和要求。 
  3.要尽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 
  广大师生是办学的主体,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服务好教师,就是服务好学生。学校要始终把服务教师作为重要职责。首先,要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当前,教师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并不高,这与高知群体的身份并不完全对称,应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要对教学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例如:对长期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增加教学附加津贴,对肯钻研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经费支持,在职务聘任、岗位津贴等方面对教学名师重点倾斜,让教师能够实现安居乐业,安心从事教学工作。其次,要不断优化办事流程,尽可能减少办事环节、程序,如项目申报、课程安排、教师的评价与考核等,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最后,要切实帮助解决教师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难,如帮助新进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进入教师角色并健康成长等。 
  崇尚学术 
  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与大学相伴而生。一所大学的声望和影响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学术声望的提高,以及毕业生的社会影响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因此,崇尚学术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也应该成为大学不懈的价值追求。作为一所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崇尚学术不仅是应有之义,更应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 
  1.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学术的内涵 
  从哲学视角看,“学”是指知识、学问、科学等,是认识世界的范畴,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术”是指技术、方法、手段、途径和技巧等,&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我们以往谈到学术,总是习惯想到科学研究,而对大学来说这并不全面。它应该涵盖大学的四种功能。教学是一种对知识重新认识、传播的过程,是对学生能力、素质和创造力的激发过程。高质量的教学可以传播、弘扬前人的文明创造和知识积累,同时实现对现有知识的审视、思考和探究,本身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学术形式。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在本质上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作为高校的教师,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只把学术建立在各类论坛上、期刊上、专利上,更应该把学术建立在课堂上、建立在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 
  2.要不断完善有利于学术创新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仍主要以量化考核为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具体,方便操作,但缺点是容易形成片面地对“量”的追求,形成急功近利的风气。这可能与我国目前教育发展阶段有关。要改革这种风气,就必须积极推进以提高学术水平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革,遵循学术自身规律。在强调“质”的同时,不能忽视“量”;在考核“量”的时候,更不能忘记“质”,最终达到完全对“质”的追求。重点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分类评价。结合科技评价改革,不断完善不同教师类型的评价方式,特别是要注意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学术评价倾向,要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二是要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特别是要注重考核教师是否扎扎实实潜心学术、潜心教书育人,是否具备良好师德师风,是否真正具备创新潜质和学术贡献。要提倡学术研究的开拓性和原创性,防止学术浮躁、功利化倾向。三是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要加大对有重要学术贡献的教师和学术团队的奖励力度,对有学术潜力的青年教师更应大力地支持、大胆地培养与使用。 
  3.要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学术活动的充分自由 
  作为学术共同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都必须以学术为中心、以服务学术为宗旨。学术活动具有自由探索的特点,&充分的学术自由既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经验。保障学术自由的关键是要防止行政对学术的干预,但我们也不应该走向极端。如果行政对学术干预过多,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学术发展;但如果没有行政作为必要的保障,那么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也就无法高效率地开展。要协调、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关键是要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出发,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大学章程,进一步厘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界限,保障教授、学者能够在学术上自由探索、潜心钻研。同时,要不断提高治理能力,特别是行政管理部门要从管理转向服务,要从以物为主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服务,要把服务教师发展、服务学生成长作为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要加强学风建设,树立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学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当前,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对高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树立学术规范: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学术道德修养。学术不规范,有的是没有注意,无意为之;有的是习惯养成,一时难改。这些方面还需加强师生的自律,切实提高其修养,引导师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自觉抵制浮躁风气和行为。二是完善制度。仅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需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术共同体行为准则的学术规范,要切实改进评价考核导向,加大质量和贡献指标权重。同时,要把学风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考核体系,与教风、职称评审等结合起来,督促和激励师生遵守学术规范。三是加强监管。对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坚决实行“零容忍”,对一些因过失造成的学术失范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学校里的每位教师、每位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学术大师,&但其学术成果起码应是自己真诚探究的成果,能经得起道德的考验、经得起良心的考验。同时,要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进行规范。 
  5.要建设崇尚学术的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文化是大学的根基与血脉,什么样的文化催生什么样的教师、学生和大学。崇尚学术就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学术本位。学术不是空泛的,其发展、传播、应用等都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去实现,所以首先要善待学生、尊重教师,为学生成才、教师职业发展和工作生活提供良好条件,这是学术得以创新发展的前提。在日常工作中,要处处体现出对学术的重视和尊重。同时,要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如高水平的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等,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形成对学术的向往与崇尚。(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 张来斌)
【字体:】【】【】【】【】【】
{ 编辑:刘继源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5月16日下午,“启真杯”浙江大学2014年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正式揭晓,校长林建华在颁奖仪式上对首届学生学术成果评选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校党委副书记任少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院士共同为获奖成果颁奖。
  “我一直在关注进展情况,为首届学生学术成果评选的成功举办感到非常欣慰。”林建华校长在颁奖仪式上充分肯定本次评选活动,并鼓励师生积极投入学术科研创新,他指出,“大学是个人学习潜力充分发挥的地方。只有让师生们在具有这样浓郁学术氛围的校园里,潜心于学习、认真地教与学,才能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才能推进学校的内涵提升和发展,才能实现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活动由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博士生会与校学术委员会、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校团委联合举办,是继去年首度开展“浙江大学十大学术进展”后,学校为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科研创新、进一步增强校园学术氛围而专门开展的一项学生学术评选活动。
  首届“启真杯”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活动自今年3月5日启动以来,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参与。活动通知一经发出,各学部院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踊跃参与,经院系初审后共推荐申报论文著作类、应用设计类和创意研究类三类项目共54项,经学校和学部学术委员会等专家评审,遴选出20项入围项目,由全校师生投票产生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在网络投票期间,“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网页访问人次数逾3万,5000多名师生为身边的学术投票喝彩。最后,根据投票情况产生了“浙江大学年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及“浙江大学年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提名奖”各10项。
  本次评选活动与学校十大学术进展、十大教材评选共同在路甬祥院士学术报告会暨浙江大学2014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举行颁奖。任少波与张泽共同为获得首届“启真杯”浙江大学学生十大学新成果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十大新成果获奖代表余超同学在颁奖仪式上表示,“学生学术评选活动尊重原创、鼓励合作,希望更多同学参与进来,也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将我们浙江大学的优秀成果和求是精神传播出去。”
2014年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获奖项目:
所在院(系)
线板结构电晕风散热器及其自动温控系统设计(创意研究类)
能源工程学系(本科生)
透明质酸水凝胶和蛋白聚糖酶抑制剂的结合使用治疗骨关节炎(论文著作类)
医学院(本科生)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研究(论文著作类)
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网络政治参与的转化路径:政治态度、社会网络与政治参与(论文著作类)
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氧化石墨烯超滤分离膜(论文著作类)
材料系(硕士研究生)
灵感追踪-计算机辅助草图设计技术与系统(创意研究类)
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子尺度上对拓扑绝缘体结构及缺陷含化学信息的研究(论文著作类)
材料系(博士研究生)
卵泡发育的分子调节与女性生殖健康(论文著作类)
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细菌细胞分裂机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著作类)
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海洋n-3脂肪酸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论文著作类)
生工食品学院(博士研究生)
& & 2014年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提名奖获奖项目:
所在院(系)
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发展路径(创意研究类)
管理学院(本科生)
一种气动并联驱动的新型机器蛇(应用设计类)
机械系(本科生)
Closed-form Algorithms for AOA Based Self-localization of Sensor Nodes Using
Auxiliary Variables(论文著作类)
控制系(硕士研究生)
可见光、UV-B和茉莉酸甲酯协同诱导红色砂梨着色(论文著作类)
农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商品市场名义价格粘性的测度(论文著作类)
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寻根主义: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的建构(论文著作类)
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
多功能超轻协同组装全碳气凝胶(论文著作类)
高分子系(博士研究生)
"光子-表面等离激元"复合纳米线激光器(论文著作类)
光电系(博士研究生)
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研究(论文著作类)
生仪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于多组分正交自组装构筑功能性的超分子材料(论文著作类)
化学系(博士研究生)
为充分调动我校学生学术科研积极性,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交流与研究,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增强学生学术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术科研水平,提升学生学术自信,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博士生会、校学术委员会、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校团委联合举办“启真杯”浙江大学2015年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活动………当前位置:主站 - 年度项目 - 高等教育 - 2015
《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 阅读次数:271&& 作者:崔锐捷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崔锐捷研究员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10275)。课题组主要成员: 吴庆宪、吕立志、樊泽恒、孔垂谦、李雪飞、毛景焕、修巧艳等。
&&& 一、内容与方法
&&& 高等学校发展是一个弥久且永恒的话题,但如何站在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特定阶段,从认识高等学校的本质性与时代性入手去讨论其创新发展问题乃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我国高等学校从艰难起步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这100多年,跨过了西方高等教育几百年的路程。目前我国有2700多所高等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毛入学率达近30%。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其规模在国际上都堪称最大,这是令人自豪的成绩。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因此我们站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创新思索高等学校的发展问题,探寻体现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衡量指标与实现路径,以指导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把创新发展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主题。具体内容与方法:
&&& 1.高等学校发展内涵释疑
&&& 以高等学校现实发展为背景,从高等学校发展内涵释疑出发,探讨了高等学校发展的科学内涵。对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认识,首先要建立在对什么是高等学校的正确认识上,求智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活动是高等学校的原发形态,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制度化是中世纪高等学校的发展结果。只有对高等学校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才能指导高等学校发展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因此高等学校发展表现为对高等学校内涵认识的丰富与深入,表现为高等学校对于自身使命的日渐明晰,高等学校的发展必定是对高等学校认识不断推进的结果。今天高等学校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紧密相关的外部联系系统,其发展受到外部系统的巨大影响,其本身也日益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机构,高等学校包含的事务越来越多。但是高等学校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发展却必须把握本质属性,强调核心功能优化在其发展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的功能上,当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把它定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上,但大学的社会服务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大学的社会服务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实现和完成的的,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第一要务,人才辈出是大学的最高荣誉。高等学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所拥有的知名学者、科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它对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应当是围绕着学术展开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课题系统地论证了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衡量标准。
&&& 2.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衡量标准
&&& 高等学校是一项社会事业,其创新发展必须依赖于现存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内外部条件,这些因素都会使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成为一个包含方方面面的&多面体&,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有可能影响到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但我们认为一些外部因素,只是条件、环境或其溢出性效应,只是为高等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非充要条件。因此,高等学校创新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高等学校内部因素的改革和调整,基于此,对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衡量标准提出以下七个要素:
&&& (1)是否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 一个国家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领,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理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学校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引导高等学校发展的方向。因此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不仅仅指数量的增长、单纯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也不是一味地去赶上或遵循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轨迹,教其所教,把其作为学习的模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创新发展首要的是从教育理念入手,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教育理念是一定历史时期高等学校发展的文化经典,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目标导向,是对高等学校实践活动的本质认识,是一种持续发展的文化力,是一流大学鲜明的认知标识。
&&& (2)是否有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 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这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核心使命,它既是高等学校的本质和大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对教师的现实要求。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是高等学校强化办学特色的关键。
&&& (3)是否有现代教育技术
&&&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技术的革命,从而推动高等学校不断创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影响,即它的应用或作用的机理,就是通过影响教育制度,改变教育理念,改造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育环境等方面促进高等学校发展,达到使高等学校为人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优秀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没有相应的先进教育技术支持助推,无法彰显高等学校创新发展之先锋。
&&& (4)是否有合理的教育内容
&&& 合理的课程内容集中体现了人类历代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的精华,是知识的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教育内容必然反映到课程上来,合理的课程教育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高等学校中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的主要媒介,是学校的核心元素和直接产品,也是判断一所学校优劣的直接因素。课程教育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直接产品,因而课程革新就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生命线。
&&& (5)是否有科学的教育组织
&&& 有什么样的组织安排,就有什么样的高等学校发展的路径和走向。高等学校之所以发展迅速,其根本原因之一便是其现代高等教育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其中最核心的是科学地处理好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界限分明, 相互借力的良好态势。因此要有效开展高等教育活动,就必须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组织以满足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使其与高等学校的发展相匹配。科学的教育组织为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提供制度保障。
&&& (6)是否促进了学术繁荣&&&
&&& 高等学校是一个开展学术研究、追求知识的学术团体,围绕着高深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开展活动,它以知识为主线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因此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其声誉与水平有赖于学术,其生机与活力取决于学术的发展和繁荣。高等学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所拥有的知名学者、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它对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都是围绕着学术而展开的。学术繁荣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根基和文化特性。
&&& (7)是否培养了创新人才
&&& 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任务展开,育人本位是人类经历近千年对高等学校本质、规律的全面认识以及对高等学校使命、价值的综合认定。高等学校是否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应该看它有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看其培养的毕业生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术的提升以及对于本国和本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培养人才是激发高等学校生命活力的基础,也是这种活力得以持久维系的必要条件,这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 3.研究思路
&&& 研究高等学校创新发展,首先要回答什么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怎样实现高等学校创新发展?进一步说,就是要回答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其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实现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我们认为:当前乃至未来就高等学校创新发展,应当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内部规律、内部结构关系中去研究、去探寻,外部环境的改变,只是为高等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非充要条件。因此创新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高等学校自身的改革和调整上,从内在规律、本质的内生性中研究,跳出高等学校增长陷阱,形成科学发展观。课题具体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案例法等,在分析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发展本质和时代性的基础上,阐述了评价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要素指标,并提出了具体建设和实现路径。
&&& 二、结论与对策
&&& 1.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导航仪
&&& 先进教育理念是衡量高等学校创新发展首要当量,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导航仪。当前面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新起点,应当理性学习,自主探索,提出清晰的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思想、学校特色的与高等学校本质相契合的先进教育理念。其对策:一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建构导向。形成以育人为先注重素质、以学术为本立足社会、特色为基各美其美哲学导向。二是实施具体策略。质量至上,着力开发&三潜&,培养学生的潜质、潜能、潜力即&三潜&;育人为本,推进&三自&发展,提升育人为本观念,关键在于学生自主、自由和自然的&三自&发展;学以致用,提升&三创& 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人才,造就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人才;服务社会,彰显&三学&特色,通过学生、学科和学术成果&三学&的特色及成就,服务社会。
&&& 2.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操控杆
&&& 面对时代挑战和社会要求,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质师资团队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素质的师资队务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操控杆。其培养路径:一是师德:品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学问:学识渊博,术有专攻;三是教艺:精于教学,善于育人;四是思想:理念先进,信念坚定。
&&& 3.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 现代教育技术是衡量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会推动或引起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乃至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深刻变化。因此教育技术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助推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路径:一是前提条件:提高全员教育技术认知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二是路径指引:构建科学的教育技术指标体系;三是积聚内生力量: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四是保障服务核心任务:利用教育技术大力开发人才培养资源。
&&& 4.合理的课程教育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燃料箱
&&& 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课程内容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直接产品,课程革新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生命线,开放课程的开发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合理的课程教育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燃料箱。其对策:一是课程的信息化:开放、丰富与自主;二是课程的基础化:通识教育课程的变革;三是课程的整合化:学科群课程与跨学科研究;四是课程的模块化:分类与集成并举;五是课程文化的建构:开放、自主、信任。
&&& 5.科学的教育组织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起落架
&&& 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必须有与其相匹配的科学的教育组织,高等教育组织改革与创新是支持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活动场域,建构科学的教育组织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起落架。科学教育组织建构对策:一是重构大学组织结构,形成&教授治学、学术自由&顺畅开展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变革组织目标,形成&整体结构优化、个体特色发展&为取向的组织改造;三是建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为取向的制度安排。
&&& 6.学术繁荣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机翼
&&& 学术性是高等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学术组织的繁盛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应然之需,学术成就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显性品质,健康的学术文化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沃土,因此学术繁荣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机翼。推动学术繁荣,一是保障学术,固守高等学校&原生态&本质,其&原生态&本质主要包括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学、学术组织等方面;二是彰显学术,增强高等学校的&学府韵味&,挖掘蕴藏在高等学校文化结构和历史演进中的那些薪火相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展现时代本色;三是繁荣学术,提升高等学校的学术文化品位。
&&& 7.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发动机
&&&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和永恒主题,高等学校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在于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既凸显了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历史责任,也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不可偏离的重心。因此高等学校创新发展必须始终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任务展开,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发动机。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其内容包含:崇尚智慧、启迪智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充满仁爱的人文境界;尊重学术自由、倡导个性发展的文化氛围。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其内容包含:构建教育教学创新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主办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 传真:(010)
技术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要业绩成果和贡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