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言文阅读练习阅读(二)

2014版高中语文《复习方略》福建专用,专题提升练(二),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解析]
您的位置: →
2014版高中语文《复习方略》福建专用,专题提升练(二),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解析]
专题提升练(二)文言文阅读一、(2013?泉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游 君 山 记袁中道万历辛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至。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以风逆,泊舟南津港。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初日甫出,与王子方舟进发。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两掖之山,如垂长袖。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色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耳。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芬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江南佳丽名园。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阁封之。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色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步至湘妃庙,穿林中,忽得旷野平田,极有野趣。入庙中,了无一人。 .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予谓王子曰:“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穷雕镂之巧。昔米老.⑤④③②①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水气清泠,不成寐。晨起,猛风乍作,趣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 .(节选自《珂雪斋集》)【注】①王子:指王章甫。中郎:袁中道之兄袁宏道。②鸭脚:银杏。③螺: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④污隆:高低不平。⑤米老:米芾。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日甫出
.B.极有野趣
.C.穷雕镂之巧 .D.趣别山灵
甫:才 极:非常 穷:穷尽 趣:趣味【解析】选D。趣:跑,疾走。2.下列全部属于作者与王章甫同登君山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 (
) ①东风细细,波平如掌
②乔木蓊郁,亏蔽天日 ③新篁绿色照人④长沙、湘潭,去帆如阵 ⑥湖上之夏云尤奇C.②④⑤D.③⑤⑥⑤旷野平田,极有野趣 A.①②⑥B.①③④【解析】选C。①是登君山前所见,⑥是说湖上夏天的云气奇特,并非此次登山所见。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因感激王章甫的情意,所以陪他游览。 B.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 C.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之景。 D.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解析】选B。?道路崎岖?并非?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的原因,?登上酒香亭?和?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没有因果关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2分) 译文:(2)昔米老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4分) 译文:答案:(1)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句意正确、语言通顺1分,判断句式1分)(2)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句意正确、语言通顺2分,?于??盖?各1分) 附【译文】万历辛亥年晚春,汉阳王章甫因为悼念中郎到我家。我感激他的情意,送他到岳阳,一起游览君山。因为被风阻遏,泊船在南津港。天刚亮,东风细微,水波平如掌面。初升的太阳才出来,我和王章甫并舟前进。不久,我们到达君山脚下,看见高大的树木茂盛繁密,遮天蔽日,天色阴沉含着雪气。两旁的山,如同低垂着的长长的衣袖。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上面栖息着好几百只白鹤,远远看去就像是玉兰花。寺庙的正殿也很雄伟,后面是藏经楼。向西在高大的树林中穿行,新生的竹子翠绿得可以照出人影,从远处看这座山,非常像一抹长长的眉黛,进入山中,寻找世人所说的如同螺髻的十二座山峰,也找不到,都被年岁久远的树木和藤蔓遮蔽,隐隐约约只看见高低不平的山势罢了。然而曲折迂回的小路中竹子苍翠名茶芳香,杂花散发出香气,很曲折,有幽静雅致的特点,好像是江南美丽的著名园林。过了轩辕台,这个地方可以观赏湖中的美景,可惜的是被文昌阁遮蔽了。再次行走在竹林山石的中间,登临酒香亭。回到寺庙左边形如发髻的山上,来到朗吟亭,远望长沙、湘潭,远去的帆船如同战斗队列。一起坐在亭上观看洞庭湖水,大致是水光与天色浑一的景象,这就是这座山通常能让人享受到的感觉,然而也不能够在这之外找到一个不寻常的词语,能照原样描绘出它的清新。走到湘妃庙,穿行在树林中,忽然看见空旷平坦的田野,很有山野的情趣。进入庙里,完全没有一个人。傍晚时分再到山口,找了块石头蹲坐,看洞庭湖水上云气的变化。我对王章甫说:?天下只有夏天的云气最奇特,而湖上的夏天的云气尤其奇特。八百里洞庭湖的水汽,向上蒸发到空中,湿润空蒙,生动有趣,极尽万物的形态,穷尽雕刻的精巧,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我又怎么才能在竹林中得到一间小屋,聆听水声观看云气,用来欢度晚年呢??这天夜里,王章甫大有在这里择地筑屋而居的心意。水上的雾气清凉寒冷,我怎么也睡不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猛烈的大风突然大作,我们疾走告别山神,乘一帆船驶过岳阳楼下。二、(2014?福建四地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欧阳修皇v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再适长山朱氏
.B.自边制久隳 .C.凡直公者
.D.戮力平贼
隳:毁坏 直:认为??正直 戮:杀【解析】选D。戮:合,并。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褒扬范仲淹的一组是(3分) (
)①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②慨然有志于天下③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④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⑤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⑥外和内刚,乐善泛爱A.①③⑥
D.③④⑤【解析】选C。①指范仲淹长大后了解自己身世离开朱家;④指一些大族离开敌人来到大宋;⑤指范仲淹再次被起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仲淹身世不幸,但有志气。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随因无依无靠而再嫁的母亲来到长山朱家;长大后,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便毅然离开朱家。B.范仲淹读书发愤,学有所成。离开朱家后,他过着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物质生活,日夜苦读,终于精通了六经的要义,后来考中了进士。C.范仲淹节操高尚,行事稳重。他不计个人得失,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情操;在延州做官时,逐步采取有效措施,使当时的一些大族归顺于朝廷。D.范仲淹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他为官多年,但家中经济拮据,退职后,妻儿仅仅能温饱问题;但却乐意把财物施舍给其他人。【解析】选C。?使当时的一些大族归顺于朝廷?并非范仲淹?在延州做官时?发生的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3分) 译文:(2)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3分) 译文:答案:(1)他侍奉皇上和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 (2)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终其一生,如果不是招待宾客,自己一天不吃两顿肉,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心胸非常豁达。附【译文】皇v四年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人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地名)的万安山下。先生两岁时成了孤儿(古代丧父曰孤),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嫁到长山(地名)的朱家。先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离开长山到了南都。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过了五年,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论述一定以仁义为本。祥符八年,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于是考中了乙科,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到长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慷慨激昂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侍奉皇上和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少数民族)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好几万户。在庆州修筑大顺城占据要害地区,抢夺敌人的土地来耕种。又建成了细腰城、胡芦城,于是明珠、灭臧等大的少数民族,都离开敌人为大宋效力。自从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后来因吕夷简先生的事情而被贬,那些士大夫们就为范、吕两先生的谁是谁非而争个不停。吕先生担心这事,凡是说范先生是正确的人都被指责为结党营私,有的官员因为这被贬黜放逐。一直到吕先生恢复宰相的职务,而范先生也被再次起用,于是两位先生欣然来往,齐心协力讨平叛贼。全国的读书人都因为这事很是佩服两位先生,但关于结党营私的话题,从此以后就不断提起再也不能制止。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力排众议而任用他。先生为人,外表和气内心刚直,乐于行善,广有仁爱。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终其一生,如果不是招待宾客,自己一天不吃两顿肉,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心胸非常豁达。等到他离职回家,大家看他的家财,妻儿仅仅温饱而已。他处理政事,所到过的地方百姓大多都给他立祠画像。他的行事,从山林处士、街巷田野之人,到外国夷狄,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乐于谈论他的人非常多。三、(2014?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游武彝山日记徐霞客二月二十一日,出崇安南门,觅舟。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入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余咤而瞩目,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东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彝溪也。??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环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已尽。是岩在九曲尽处,重岩回叠,地甚幽爽。岩北尽处,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蛇行,盘壁而度,乃可入。余即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渐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止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后岩,方构新室,亦幽敞可爱。出向九曲溪,则狮子岩在焉。??已而至架壑舟,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大藏之西,其路渐穷。向荆棘中扪壁面上,还瞰大藏西岩,亦架一舟,但两崖对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其人以舟来受,亦游客初至者,约余返更衣台,同览一线天、虎啸岩诸胜。过余泊舟处,并棹顺流而下,欲上幔亭,问大王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约舟待溪口,余复登涯,少入,至止止庵。望庵后有路可上,遂趋之,得一岩,僧诵经其中,乃禅岩也??岩在峰半,觅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寻别道,又不可得;蹑石则峭壁无阶,投莽则深密莫辨。佣夫在前,得断磴,大呼得路。余裂衣不顾,趋就之,复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悬棘,乱坠而下,得道已在万年宫右。趋入宫,宫甚森敞。(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注】①架壑舟:悬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合注于县南
.B.登楼南望九曲上游
.C.须伏身蛇行 .注:集中 南:向南
蛇:像蛇一样 果:果然 ①D.岩果轩敞层叠
.【解析】选A。注:流入。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徐霞客不畏旅途艰险品质的一组是(3分) (
)①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②壁渐危,则就而伛偻③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④余裂衣不顾,趋就之⑤得道已在万年宫右⑥趋入宫,宫甚森敞A.①②③
D.④⑤⑥【解析】选B。①是写两峰的形态;⑤是写找到道路;⑥是写宫里的景象。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介绍了武彝溪周围的地理环境,主要是山峰的形态、溪水的流向。B.九曲溪的尽头有一处岩石留下前人斧凿的痕迹,从侧面说明此处的狭窄和难以通行。C.徐霞客在一曲游玩的时候,一曲的很多地方道路还没有修通,寻找道路也很难。D.雇来的挑夫仔细精明,走在前面探路,找到中断的石磴,大叫说找到了路。【解析】选D。挑夫并不仔细精明,他找到中断的石磴以为是路,其实并没有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更至后岩,方构新室,亦幽敞可爱。(3分) 译文:(2)已而至架壑舟,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3分) 译文:答案:(1)又重新回到后岩,刚刚构筑好的新房屋,也很幽静、宽敞而令人喜爱。(关键点:?更??方?)(2)随后走到有架壑舟(悬棺)的地方,仰望半悬于虚空的架壑舟,非常清楚,较以前乘游船漂流于溪水中所看见的更为全面。(关键点:?宛然??溪中??悉?) 附【译文】二月二十一日,走出崇安县南城门,寻觅乘坐的船。西北面一条溪水从分水关流来,东北面一条溪水从温岭关流来,汇合后流注于县南,通过郡、省而流入大海。船顺流而下三十里,见溪边一座山峰横斜,一座山峰独立高耸。我感到惊诧而注目,那横斜的就是幔亭峰,高耸的就是大王峰。山峰南面有一条溪流,向东而流入大溪的,就是武彝溪了。??登上高楼向南眺望九曲上游,有片小洲屹立于溪水中,溪水从西方流来,至此分流而将小洲四面环绕,到九曲处重新合流为一股溪水。小洲外有两座山逐渐开阔,至此九曲已经到尽头。这岩就在九曲的尽头处,岩壁重叠回环,地方很是幽静清爽。岩北面的尽头处,更有一岩尤其奇异:上下都是很陡峭的石壁,石壁间横坳的地方仅一线宽,必须低伏身体像蛇一样爬行,盘绕着石壁越过去,才可以进入。我就从壁坳处爬行;不久坳处渐渐低矮,石壁渐渐险要,于是就势而弯腰曲背;岩壁坳处愈低矮愈狭窄,于是像蛇一样伏贴着用膝盖爬行,
2014版高中语文《复习方略》福建专用,专题提升练(二),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解析]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二犬情深阅读答案_文言文二犬情深翻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文言文《二犬情深》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咸溪县童镛家,畜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解人意。日则嬉戏,夜则守门。后白" />
  文言文《二犬情深》选自,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咸溪县童镛家,畜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解人意。日则嬉戏,夜则守门。后白者倏目盲,不能进牢自食。主人以草藉檐外卧之。花者衔饭吐而饲之。夜则卧其侧,几二年余。及白者死,埋之山麓。花犬乃朝夕往,至葬处则默哀,若拜泣状,良久乃反。
  【注释】
  1咸溪县:古地名。
  2畜:养了
  3狡狯(ku&i):狡猾,此指聪明可爱
  4倏(shū):突然
  5牢:笼子
  6藉(ji&):垫,铺
  7卧:睡
  8饲:喂养
  9几:大概,将近
  10及:等到
  11山麓:山脚下
  12若:好像
  13状:样子
  14良久:很久
  15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翻译】
  咸溪县童镛的家里,养着两只狗,一只是白狗一只是花狗,是同一只母狗所生。(它们)生性聪灵,(善于)理解人的心意。(它们)白天就嬉戏,晚上便看守大门。后来白狗突然眼睛瞎了,不能进入栏圈自己吃东西。主人用草铺在房檐外让它睡在那里。 花狗便衔了食物(到白狗边)吐出来喂给它吃,夜里就睡在它的身旁,将近两年多。等WwW.SlKj.orG到白狗死了以后,(主人)就把它埋在山脚下。花狗于是每天早晚都前往(埋葬白狗的地方),在埋葬白狗的地方默默伤心,像悼念的样子,很久才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文言文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文言文的综合分析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积累一些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谈的是什么人物,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随着文言文主观题量的增加,这类题型所占的比例也就会越来越大。考纲中“分析综合”的具体内容包括:一、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是在考查我们对文意的理解。筛选文中信息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为,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观点。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遗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点不全。以“人物传记”这类文章为例,我们要特别重视五种语句:第一种是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要搞清楚这个人的职务,与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关系;第二种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为的句子,弄明白他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第三种是总结性的句子,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在其中体现;第四种是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第五种是文中的标题、出处和文末的注释。如果这类“分析综合”是以出现的,那么你就应该明白四个选项的范围,即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或者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选择错误的一项,显然其他三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点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解题可以分成四步完成:1 吃透题干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2 分析信息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作是非比较,既要理解文言语句字面的意思,又要概括语句深层的意义。这一步作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3 对照确认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4 确定答案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概括中心思想”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基本内容为基础。考试一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这就要求学生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种本质、某种观点等等。解答本测试点考题的思路与方法有如下几点:1 总揽文意,整体把握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把握了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2 抓住题干,准确把握题目信息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明确题目要求,是选对还是选错,是考查局部还是考查全文。3 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4 辨析差异,排除干扰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解选项设置模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是前面所提训练的综合体现。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从近几年的考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隐性考查,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二是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对少见,但这项考查会有加强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解答本测试点考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通读全文,分析人物言行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2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3 综合概括,提炼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4 树立历史的观点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还要特别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者是要求将文章中事件本身或道理本身的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出来,这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能力;后者是要求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属于侧重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能力上。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因此,将前面复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完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坚实基础,也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阅读的必要步骤。能力训练(一)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1.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①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__________②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__________③安往而不得贫贱哉__________2.“安往而不得贫贱哉”有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怎么会去寻找贫贱呢!B.去哪儿不能获得贫困低贱呢!C.怎么会去寻找不能获得贫贱的地方呢!D.去哪儿都不会贫贱!&&& (二)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①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衤+ 剩┮垄冢嫒运辎邸R灾虿荒苌罡遵瘢灰灾ぃ虿荒芗迫斩ЧΓ灰灾蹋虿荒艹耸倍骼灰灾浚虿荒荏浦径π校煌饺皇诚⒂谔斓刂洌且惑级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④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注释:①邵子:指宋人邵雍。②□(衤+ 剩yú衣:穿得华丽。③kài岁:荒废时日。④陶侃:东晋大政治家,曾说:“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1.“大禹之圣”和“陶侃之贤”均为倒装句中的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治生之道,莫尚乎勤___________②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___________③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3.“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说明的正面道理是___________。&&& (三)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①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吾名曰越石甫。”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邪?”越石甫曰:“吾闻君子诎②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几③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甫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注释:①刍:喂牲口的草。②诎:委屈。③几:通“讥”,注意。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齐人累之()②遽解左骖以赎之()③越石甫怒而请绝()④向也见客之容()⑤夫子礼之,敢不敬从()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诎乎不知己今免子于患而信乎知己者吾于子犹未可邪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B.两个“乎”字不相同,两个“于”字相同。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D.两个“乎”字不相同,两个“于”字也不相同。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分类无误的一项。①晏子之晋②齐人累之③遽解左骖以赎之④向也见客之容⑤夫子礼之⑥此全功之道也⑦顷之,烟炎张天⑧君将哀而生之乎⑨得公来,孰视之⑩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A.①/②⑤⑧/③⑨/④⑥⑦/⑩B.①/②③⑤⑧⑨/④⑥/⑦/⑩C.①/②③⑨/⑤⑧/④/⑥⑩/⑦D.①/②③⑧⑨/⑤/④⑥/⑦/⑩(四)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答:___________。2.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___________。(五)范文正公守(bīn)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将出殡近郊,R敛棺、萁运淳摺9淙唬闯耿扪缦褛Q⑦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注释:①僚属:下属的官吏。②(cuīdié):丧服。③亟(jí):急迫。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⑤R(fèn)敛棺N:下葬的物品。⑥彻:通“撤”。⑦Q(zhōu):救济。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___________。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___________。(六)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①,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郡尉。黄初末②,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③,迁为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④,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城狱讼众猥⑤,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⑥,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使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注释: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196―220年。②黄初:魏文帝年号220―226年。③太和:魏明帝年号226―232年。④雄张:豪雄自大。⑤众猥:众多、琐碎烦杂。⑥为封过所:为他们封盖官府印信,发放过境凭证。过所,古代过关津时的凭证。1.以下各句中,能反映仓慈“威严果敢,胆识过人”品质的一项是()①为长安令,清约有方。②太和中迁为敦煌太守。③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④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⑤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⑥胡常怨望,慈皆劳之。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④2.对这篇传记主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勤政爱民、大胆果断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他身上的一些缺点。B.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办事果断、为民兴利、善于理财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指出他有拥权自重,自作主张的毛病。C.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有才干、施德惠、擅兴利的品质,突出了他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D.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集中反映了他威严果敢、胆识过人、勤政爱民、处理公正、为民兴利、注重发展的优秀品质。3.对这篇传记的有关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传记看,仓慈是一个有才干、施德惠、擅兴利、深受人民受戴的好地方官。B.本传记作者以客观的笔调,从容叙事,但字里行间渗透了对仓慈的歌颂。C.本传记语言平实,于平实中寓含褒贬色彩,表现作者既赞又责的鲜明态度。D.从本传记中,读者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好的地方官能使一地安宁,所有地方官都好,国家就会长治久安。(七)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嗣王戢之子。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郑氏以孝闻。上元初,京师旱,斗米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岁俭,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吏叩头乞候上旨,皋曰:“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及为相,复拜衡州。初,皋为御史覆讯,惧贻太妃忧,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知。及为潮州,诡词谓迁,至是复位,方泣以白,且言:“非疾不敢有闻。”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既有表现李皋孝敬母亲,又有表现李皋忧虑百姓的一组是()①夫人日不再食,当死。②于是开仓尽散之。③由是举奏。④以良政闻。⑤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A.①③⑤B.②④①C.①②D.③④⑤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A.李皋多智谋,上元年初京师干旱,他为了自己活命,申请调任外官,朝廷未准,他就故意犯一点小罪,被贬职温州,达到调任外官的目的。B.李皋是个孝子,他不仅孝敬自己的母亲太妃郑氏,他被降调潮州时对太妃谎称升迁以免母亲担忧,而且对那些不孝敬母亲的人极为痛恨,李钧、李锷两个逆子就是因他弹劾而被免官的。C.李皋代理温州知州时,为赈救灾民,不听下属官吏劝告,私放官米,先行后奏,后受到掾吏的举报,但皇上不仅没有批评,还嘉奖他的做法,并加授少府监之衔。D.李皋在处州代理知州时,在任上政绩斐然而闻名四方,后来被征召到京师,因犯一点小法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多亏后来当了宰相的杨炎知道他的情况,又把他调到衡州。参考答案一1.①介词结构后置。(“于道”为后置成分)②定语后置。(“贫贱”为后置成分)③宾语前置。(“安”为前置成分)2.B。(“安往”即“往安”,译为“去哪里”)(二)1.定语后置。2.①谋生的道理,没有比勤奋更重要的了。②用这种态度去经商,就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③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蚀,常流动的水不会腐臭。3.珍惜时间,抓住分分秒秒。三1.①使……受害。②立刻,马上。③断绝关系。④从前。⑤以礼相待。2.A。3.B。(四)1.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2.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五)1.怃然,亟令询之,彻宴席,厚给之。(只要答到“怃然”即可;没答“怃然”,其他3个至少答到2个。)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意思对即可。如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如据实回答没有新的理解,只要有充分理由亦可得分。)(六)1.B。2.D。3.C。(七)1.A。2.B。?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普文言文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