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62比69少得多。这道题对吗

高中数学——测试命题的理论与技术
高中数学——测试命题的理论与技术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李梁
(一) 高中数学 测试命题的要求与技术
1 、关于命题的整体考虑
首先要明确本次命题考试的性质。
有几种不同的考试。它们的性质不同,命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目标测试,目的是根据教学目标,检验学生是否通过,是否达标。例如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模块考试等都是。这种考试不太注重区分和排序。所有的人都通过,就都升班,或都发证书。这种考试注重达标。试题要全面地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及格线要定得准。
59 分不行, 60 分就行了。所以 60 分的及格线或达标线是特别有讲究,不是随意确定的。
选拔考试,是带有竞争、竞赛性质的。这种考试的目的是择优和排序。所以题目就特别注意区分度,要求就不一样。中考和高考,还要求在各个分数段都有好的区分度。出活题、考能力是这种考试的特点。命题的设计是很精细的。
诊断测试和调查研究,目的是要了解真实的情况。不需要排序、选拔和淘汰,不需要考查达标不达标。只是调查统计有多少人会,有多少人不会;哪方面有欠缺;有多少人会到什么程度等。把这个原始情况了解上来就达到目的。
第二要引导教学。这是通过考试要达到的具体一点的目的。
例如促使师生重视课本,这就是一种引导。提示他们重视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这又是一种引导。题目常见、做过、能做、会做,看着不难,但是就知道他肯定得分不高。另外要注重题目的科学性、量力性、还有针对性,也是一种引导。题目要有针对性。做对了,可以使它在某个知识点上巩固验收;错了,可以帮助发现某些方面的问题和漏洞,引起重视,然后查缺补漏。这些都是引导教学的考虑。还有例如,考试说明中,某一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变动。你在题目上有所体现,就引导老师和同学对这件事要注意。这都是命题之前,应该考虑到的事。
第三要弄清考试对象的情况。考试对象是这一届(班 /
年级)学生。学生的人数、组成、学生的程度、以及各方面情况和特点,是必须要考虑的。因为考试的目的要求最终是体现和落实在学生身上。这就如同大夫真要开药方,必须摸清楚病人的情况。
第四要全面理解考试说明和考试要求。特别是模拟考试的命题,还有教学目标测试的命题。各部分知识点,哪要求、哪不要求;哪要求高、哪要求低;到什么程度。各个知识范围、题型、题量、难易等各方面的比例关系是多少。还有各个考点演变的来龙去脉,过去怎么要求,现在怎么要求。尽量把这些事搞得比较具体。在脑子里有“模特”,有活生生的具体化的东西。
要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指挥棒。不是以某一份考题为指挥棒,更不是以某一道题为指挥棒。所谓指挥棒,是全面体现在考试说明里面或者是历届考题中,大家认为比较成功的、比较科学、正确的那些题目里面。历届考题中,有个别失误的地方,那就不能作为遵循的依据。我们是以考试说明,和历届考题当中成功的部分,大家公认比较好的,得到官方和民间一致认可的那些内容,合在一起作为指挥棒。这是个全面的理解。不是以某一份试题做指挥棒,更不是以某一道题做指挥棒。
另外,在重大的考试命题之前,应该组织老师对这些事情进行集体讨论。舍得花一个单元两个单元,把这些事讨论清楚。否则对象不清,情况不明,很难开出对症的药方。
2 、命题计划和双向细目表
把整体的事情讨论清楚以后,就着手制定命题的具体计划。一个是题型、题量,各部分内容和难易搭配的比例。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考查功能。它们要有合理的搭配。了解各个学科各自试题演变的历史过程,可以从中得到各种比例的依据。难题占多少、容易题占多少、中等题占多少,规定有一个比例关系。这里重要的是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要掌握得比较准。要能说清楚什么样的题算容易题,什么样的题算中等题,什么样的题算难题。具体一道题到底是算中等题还是算难题,这个事要拿得准,就比较要劲儿。
有几件事可以作为对照的参考点。一是历年历届考试结果的分析材料,表明这样的题是属于容易题,还是属于中等题。二是按咱们教学当中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以及这道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定它的难度。我是倾向于这样判断,而不是单纯地看测试结果得分率。因为按测试结果得分率
以上就是容易题。本来一件事情挺难的,咱费劲挺大的,最后学生掌握了。考试下来成绩挺好。可是按照考试理论,或者按教委考试中心的统计结果,这道题就算容易。考试说明上有很多容易题,其实并不容易,就是因为它得分高,而被算作容易题。我认为命题不能完全以此为依据。判断容易题、中等题、难题,还应该结合实际参考学生的情况,水涨船高。学生情况好,容易题也就提高一点。学生的情况差,容易题就得再降下来些。第三个参考点就是:达标过关题和选拔竞赛题有不同的起点,或者说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哪道题算容易哪道题算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无论如何,在你出的这份卷子当中,哪几个题算容易的,哪几个题算中等的,哪几个题算难的,一定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能糊糊涂涂就这么一堆。关于命题具体计划,有各项比例的合理搭配。不同的知识块各占多少分;容易题、中等题、难题各占多少分;各种不同的题型各占多少分;理论与实践各占多少分,等等。可能还有些别的比例关系,比如直接来源于课本的,占多大比例。过去做过的,占多大比例。直接采用过去高考试卷和中考试卷用过的成题,占多大比例。这个都可以有比例关系。但是都得有计划,统筹安排。
一份试卷,要控制题目难度的起点和最高点。这关系到学生分数的分布。例如满分 150
分,计划让他们平均分为 100 分。但是,同样平均分为 100
分,分数可以比较集中,也可以比较离散。这就跟你出题的时候,控制难度的起点和最高点有关系。起点放得低一点,最高点再升得高一点,同样可以把平均分稳定在那个原来的位置。但是分数的分布就可以相对集中一点。因为你起点低了,差学生也有点分了;最高点提高了,好学生也不会太冒尖,也受一下阻碍。这样,分数就可以离散得小一点儿。相反起点提高、最高点降低,题目是比较集中了,学生的分数就分化得厉害了。因为试卷里中等题目特多,差学生够不着,没什么分;好学生都不在话下,分数都挺高的。
这一切最后要体现在一个双向细目表当中。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试题,双向表有不同的列法。但是,必须得有。我们在这个双向表上动了很多的脑筋。这个双向表是设计试卷的蓝图。实际中考、高考都有详细的双向细目表。这是命题的总体计划。一个小工程,例如盖一间小房子,也得有图纸,有整体设计。这是一样的道理。
3 、总体难度的估计和掌握
命题计划中有一项指标叫总难度。一份试题在命题计划当中,就已经规定了这份卷子我想让学生得多少分。中考、高考模拟考试的命题,对此都有规定。中考可能是
0.75 ,高考 0.60 。全国高考,要求 0.55
左右。这在理论上是有原因的。控制总难度,这是件挺伤脑筋的事,也是挺要紧的一件事。关于控制总难度,我谈四点建议。
第一,可以找有经验的老师试做试估。就是拿一份题,让他估模一下考生大概能得多少分。教师自己也得练习这种过硬的工夫。可以说是一种目测直觉。拿眼睛一看,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结合各方面的思考做出一个综合的直觉判断。没有那么多因为所以,就凭感觉,判断考生能考多少分。考完以后与考试结果不断地对照,不断地积累。你就能看得比较准。这是一个需要经验,需要费脑筋斟酌的重要的事。自己拿不准,就找那些真正有这方面的灵感和经验的老师(不一定是老教师)进行试做试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每次判断的比较准,你就可以依靠他。
第二谈怎么调整总难度。高三年级,每年大的统一考试有三次。一月份一次,五月份一次,六月份一次。一月份的题假如出容易啦,五月份的题就想稍难一点,使总平均分降一点。怎么个降法,就是调整总难度的方法,不只是出难题一条。你要想让他们降点分,很多老师一下子就想到给来几道难题。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一种方法。甚至根本不采取这种方法,也能让他降分。可以采取的方法例如(
)用调整比例关系的方法改变总难度。因为各不同的知识块,不同的题型,不同的内容,他们掌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得分情况也不一样。你稍微改变一下比例关系,可以使总难度起变化。(
2 )可以扩大题目的覆盖面,增加考查点。题目并不难,但是考查的面比过去宽了一点儿。( 3
)可以稍微提高起点。原来起点低有些白送分的题。现在把起点稍微提高一点,就没有白送分的题啦。也就是把补贴的几分取消了。( 4
)可以增加题量。容易题虽然不难,可是增加了题量。让他在短时间内准确而迅速地解题,这就是考能力。题量增加了,等于要求提高了,就等于增加了难度。(
)题目还是那些题,原题不动。我们把题目的赋分值给点变化。原来难题占分少,现在让难题占分多点。难度就上去了。因为难题实际得丢分。原来这道难题
5 分,现在你给改成 8 分,无形中学生被扣的分就多了。( 6
)评分标准严和松,也是调整总难度的一种方法。评分标准的严和松,可以使总难度起变化。( 7
)最后一条就是增加少量的难题,也可以改变总难度。这些,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我们甚至于比较少的采用出难题的方法。难题只有少数学生能做,只有少量的分。对于学生整体、对于整个考试结果,起的作用不大,只能对少数学生有点用。调整总难度,往往不是采取出难题的办法。
第三,维持总难度不变,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调整分数分布。比如专门设计几道送温暖的题,让他们长分。低分段分数就可以上升。因为对高分段的学生,这部分题目反正是容易题,本来就他手里的分。低挡题放得更低一点,差学生的低分却能往上兜一下。为了维持总难度,维持这个总平均分,高档题还要往上升,难度还要再加大些。这样就能把高分段的学生分数往下压一压。这样,总的来看,就是让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的台阶变得更大一些。这样维持总难度不变,既能够使差生分数提高,又能防止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数过高。这两个分数段互不影响。这两个分数段同时调整,就可维持总难度不变。
第四,如果对总难度确实把握不准,就宁可偏易不要偏难。说宁可偏易不可偏难,这里面有教学的规律和背景。适度的紧张和压力,可以提高效率。过度的紧张和压力,反而降低效率。不会因为咱们题目偏易,而导致学生水平的降低。也不会因为咱们题目偏易,别人说咱们水平低。人家第一看你的题,有没有错。第二看你的题,经不经得住大家的使用和推敲。拿那个双向表分解以后,要经得住行家研究。把试题总难度掌握得合适,是命题高水平的表现。
4 、应防止的一些偏向
第一是盲目出题。所谓盲目出题就是对这次测试的性质和目的不做认真的研究,没有认真的思考,上来就就忙于拼凑题。最后的结果,是病情不清,药不对症,达不到你考试的目的。
第二个偏向是缺乏整体计划。只是把搜集到的一些题目机械地拼凑在一起不行。一张卷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有内部结构和章法,搭配有它的道理。打个比方,每一味药都是好药,随便抓几味掺合在一起,那绝对不能吃。因为你不是大夫。你不是按着药方抓的那些药。每一味药都是好药,掺合到一块不能吃。就是这个道理。每一道题都是好题,随便掺合到一块,成为一张卷子不能用。这一点也不奇怪。其实大夫的本事在那张药方上。你要问怎么开药方,这事就说来话长。上了几年医科大学,都不一定马上能开药方。所以说题目的整体计划和各项比例关系是挺有讲究的。一道题那就只是一道题,整个卷子整体上还有很多的考虑。缺乏整体计划,只是把题目机械地拼凑在一起。这是一个应该防止的偏向。
第三个应该防止的偏向,就是重要的考试题目,例如中考、高考的模拟考试,只由一个人承包这一份题。一个人很难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到。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凝聚集体的智慧。还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
第四个应该防止的偏向,是追逐难题、偏题、怪题。说得缓合一点,热衷于求新、求异。老认为课本上常见的、普通的、不太难的、学生能做的、会做的,都不在话下。总愿意出点课本上没有的,没见过的、没听说过的、新鲜的、学生不会的。这样的题,有少量的可以,多了绝对不行。还是要以普通的、课本上有的、学生学过的、能做会做的、不太难的为主。有新意是在这个基础上略有变化,就算新颖了。不是新得离纲离谱。那就没谱了。
难点和热点,不一定是重点。难点是难,热点是热,很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然而,难点和热点,往往并不是重点。因为考不考还不一定。考的话,也没多少分。所以不要一哄而上,盲目跟风。这个事要注意。
第五个应该防止的偏向,就是押题。把中考、高考考试说明和历年的考题进行研究以后,考点和要求,考什么、怎么考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但是具体那道题是什么样,又是千变万化。猜题押题无异于赌博。过去曾经有过极偶然的巧合。咱们一模刚考过这个难题,高考又考这类问题。大家都特别高兴。但是统计的结果显示,照样没有多少分。不是说学生做过,这回就有分。不是的。因为你考几次,他的能力达不到还是达不到。事实证明猜题押题没有用。
第六个应该防止的偏向,就是随意地翻印外地、外区的题下发给学校。考试说明和中考、高考的原题,那才是研究高考、中考最权威的资料。应该多研究它。至于模拟考试谁出的题,张三、李四谁做的报告,都不足为凭,仅供参考。我不主张翻印外地、外区的题下发。就如同吃人家的剩饭似的,总不如自己做的对路。
第七个应该防止的偏向,是纠缠大纲的边缘。对于大纲的边缘,不要做过多的学术讨论。甚至可以不做学术讨论。更不要针对大纲的边缘采取什么对策。命题时愿意体现就体现一点,不体现也无妨。无伤大雅,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复习当中具体的要求,是各遵其便,量力而行。有的的学生非清华不上,那就方方面面都得达到高水平;有些普通校的学生,基础的东西还没过关,大纲边缘要求不要求,对他来讲也没意义。
(二) 命题工作程序及要求
1 、命题程序
( 1 )确定考试性质、考试目的,认真研究考查对象的状况,以使命题正确导向,达到预期效果.
)认真研究有关考试说明、大纲、教材.注意中考、会考、高考的题型、题量、难度、试卷结构、特点的历史演变,注意对历年试题的分析评价。注意吸收考试理论的研究成果,熟悉各题型的考查功能、命题技术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恰当确定考试目标。
)制定周密的命题计划,包括考试性质和目的、范围及要求、题量及分布、题型及搭配、难易及层次、试题的编排、总时间、总分数、预期难度和区分度要求等等.根据命题计划制定出双向细目表.
( 4 )根据命题计划要广泛征题、选题、编题、备足题量 (一般是计划用题的 3 倍
)。再由集体讨论认真筛选。重要考试,不得委托某一个人承包一份试题。
)把入选试题排入双向细目表,按命题计划进行平衡。各项数据和比例要达到计划要求,其中要特别精心斟酌的是能力考查的设计和总难度的掌握。
( 6 )对题目的文字、数据、图表等进一步加工,核查答案,制定评分标准。
)提前完工,冷却一段时间后再思考、审查,并找命题组以外的高水平的老师独立审查、作答、核对。
( 8 )排版、付印过程中,要认真校对、确保无误。
2 、对试题的要求
)题要体现考试目的,符合《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的要求。达标试题要恰当掌握标准。选拔性试题要体现学科能力考查要求。试题应对于测试有效,并且不超出大纲的要求。
)试题应确保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训练性、量力性。试题要问题明确,准确,符合学生语言理解水平,符合教材中的表述习惯,并注意用字,语法、标点规范正确。
( 3 )试题应便于施测,便于作答,便于评分,抗干扰性强。试题答案应有科学定论,赋分合理。
( 4 )试题应有适当的难度等级 (试测或预估
),应有合适的区分度,以服从于考试目的,鉴别不同层次水平的考生。
)试题可较多采用小综合题和加以变形的常见题,力求稳中有变,不落俗套。试题的立意、创设情境、设问的角度要新颖、灵活,对教学要有明确的导向。
3 、对试卷的要求
)兼顾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考点分布合理,有足够的覆盖面和代表性。题型搭配恰当,各部分知识内容分配合理,各层次能力考查题的分布应符合双向细目表的规定,对本学科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应有精心设计。
)试题难度比例、考查深度应符合《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难题应尽量出在重点考查内容上。
)试卷中各题相对独立,任一试题的表述及正确解答不要构成对其他题正确解答的提示;任一试题的正确解答不能以其他某题的正确解答为前提。
)试卷中试题一般按题型排列。同类型试题一般由易到难顺序排列。同类型试题编写格式、规格应统一。同类型试题之前应扼要说明该类试题解答要求,使考生明确做什么,怎样做,以及答案的形式和要求。
( 5 )应控制试卷的长度和字数,一般应保证中等程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并复查试卷。
)评分标准应仔细斟酌,因为同一份答卷由于不同的赋分将导致不同的考试结果.每题赋分应服从于双向细目表体现的命题计划。评分标准应确切牢靠,不可有太大的自由掌握的机动分。
)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发挥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便于总结教与学中的问题,用以指导教学。
(三) 试卷质量(评价)的主要特征量数
考试分数必须通过整理和统计,用某些数值来表示它们的全貌和各种特征,才能比较参加同次考试不同群体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试题、试卷的质量。描述分数某个特征的量数,称为特征量数。特征量数是试题、试卷分析的基础数据。对试卷的质量评价,主要有难度、标准差(差异系数)和区分度三项指标。
(一)平均数与难度:
1、 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反映分数集中位置的特征数值,可以看成一批分数的代表值。它有两个作用:
( 1 )用来代表某个群体的一般水平;
( 2 )用作同次考试中不同群体的比较。
假定某一批分数为 n 个,表示为 ,这批分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 ,则
反映平均(数)分的两个重要数据:某题的平均分和全卷的平均分:
某题的平均分 其中 为各考生该题得分, n 为考生人数。
全卷的平均分 其中 为各考生全卷得分, n 为考生人数。
一批分数在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的情况下,用算术平均数为其代表值是比较理想的,但如果一批分数的最高分与最低分数相差甚大,且数目又少时,算术平均数的代表性就会受到影响。
2 、难度:
难度是指题目的难易程度。
( 1 )客观题的难度通常用通过率来表示:
. 其中 R 表示答对人数, N 表示总人数。
( 2 )主观题的难度是全体考生该题的平均分与该题满分值的比值:
. 其中 表示全体考生该题的平均分, 表示该题满分值。
一般认为难度在 0.70 以上为容易题,在 0.30 — 0.70 之间为中档题,低于 0.30
(二)标准差和差异系数:
1、 标准差:
用平均分来反映两个群体的差异往往是不全面的。
例如,两校各有六个班,参加一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
各校平均分
可以看出,甲、乙两校数学平均分虽然都是 70
分,但乙校各班数学成绩差异较小,这个平均分有代表性,而甲校各班数学成绩差异较大, 70
分的代表性就不大了。可见平均分数只能反映各班成绩的集中情况,为能反映各班成绩的差异情况,因此引入“标准差”来表示一个群体或群体中的个体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是一组数据离中趋势的典型代表。一般来说,标准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对平均数的离中趋势越小,总体显得比较整齐;标准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对平均数的离中趋势越大,总体显得参差不齐。如上述例子:
2、 差异系数:
标准差是用来比较两个群体的离中趋势的,但如果两个单位的测量单位不同,或者虽然测量单位相同,但平均数相差很大时,用标准差不能直接比较。一般引入“差异系数”来比较它们的离散程度。
差异系数是一个群体的标准差除以他的算术平均数,再乘以 100% ,记作 cv 。即:
例如: 2007 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理科)解答题的得分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试题的满分值与平均分不同,比较考生得分的离散程度要用差异系数而不能用标准差。只有在各题的满分值相同且平均分相差不大时,才能忽略其影响直接比较标准差。
(三)区分度:
例如,某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理科)试题的区分度如下表:
一般认为,区分度在 0.3 以上为合格的题目,在 0.4
以上为优秀题目。从上表可以看出,该年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理科)试题的区分度合格的试题达到 95% ;区分度达到优秀的试题达到 65%
,是一份区分出色的试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下面是李明同学在一次测验中解答的填空题,每题3分,则该同学这四道题可得多少分①若x2=4,则x=2;②方程x(2x-1)=2x-1的解为x=1;③若方程x2+2x+k=0的两根倒数和等于4,则k=-;④若分式的值为零,则x=1或2。
A.3B.6C.9D.12
现代文阅读一个美丽的故事(10分)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那小男孩儿咧着嘴笑得真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要送给你一件礼物。”妈妈笑了:“什么?”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去那个大信封。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美丽的故事。(2分)小题2:体会下面这个比喻句的表达作用。(2分)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小题3:文中的小男孩虽然“智力受损”,其实也还乖巧,试找出一个这样的细节,写在下边的横线上。(2分)小题4:仔细阅读小男孩的作文《愿望》,完成下面的点评。(1分)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点评:一个
的愿望。(填上一个短语或短句)小题5:本文题为《一个美丽的故事》,你认为美丽体现在哪里,并说说理由。(3分)
心空的云朵(1)书市开幕那天,我应出版社的邀请,去签售自己的新书。(2)天气很炎热,读者很热情。不少人围上来,举着刚买的书,要我在扉页上写上他们自己的名字,再写上一两句勉励的话。我便一律照办了,谁会愿意为此而得罪喜欢自己的读者呢?(3)“给我写4个字就可以了——抬头看云。”我不禁惊讶地望向他,见是一个斜挎了背包戴墨镜的中年男子。我笑了,说:“谢谢您记得这个题目!”他也笑了,轻声说:“资深读者了嘛!再说了,好文章,会在你脑子里安家,想忘都忘不掉。”虽说这不过是些廉价的恭维话,可我听了,依然感觉很是受用。(4)有几个学生模样的读者要求我和他们合影,便欢快地答应了。走到阳光地带,被一群阳光少年簇拥着摆各种姿势,顿然觉得时光倒流,恍若回到了不识愁滋味的学生时代。我想:今天的签售活动应该会一直沉浸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吧?然而——(5)照完了相,我要回到自己的摊位前,抬眼一扫,发现那个“资深读者”正远远地朝我们这边张望。见我看他,也不回避我的目光,冲我挥了一下手,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6)时间临近中午了,书市上的人不像先前那么稠密了。无意中一抬眼,居然又看到了那个“资深读者”——墨镜后面的眼睛,依然在朝向我这边张望!(7)这下我有些慌神儿。偷眼看看旁边的摊位,妄图找到更加吸引那人目光的目标。但是,没有。我不由惴惴地想,这个人,究竟想做什么?难道他和那些阳光少年一样,想和我拍一张合影做永久纪念?如果真是这样,他完全可以开口对我讲哦!只要他开口讲,我是绝对不会拒绝的。或者,他并不想拍照,只是因为喜欢我的文章,所以一定要傻傻地暗自“陪”我签完最后一本书?或者都不是,仅仅是因为他是个有故事的人,所以,他要对我讲讲有关他的故事,让我这个善于写作的人将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在这个故事面前唏嘘叹惋……种种猜测困扰着我,使我不禁惶惶然了。而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个“资深读者”匆匆走了过来。(8)他低着头站在我面前,手足无措,像个犯了错误等着领受训诫的小学生。我也跟着尴尬起来,结结巴巴地问:“逛了这么……这么久啊?淘到好书没有?”他快速地看我一眼,拍拍他斜挎的背包说:“还真淘到了一些好书。——我挺喜欢逛书市的。”(9)沉默。(10)突然,他似乎下定了决心,从背包里掏出一本书,背书般飞快地说道:“张老师,这是我写的一本书,我也写散文,写了好多年了,但是没有哪家出版社愿意给我出书,我就买了个书号,自费出了这本书。——我要把这本书送给你,早就为你签好名了;可是刚才人太多了,还有好多是我的工友,我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现在好了,他们都走了,我把这本书送给你吧!”他讲完这番话,长长出了一口气。(11)我也跟着出了一口气。(12)打开那本书,看到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怀一念慈心,饮牡丹花水。”下面一行小字注明是借我两篇文章的题目转赠于我;而落款处的那个笔名,让我陡然想到与之紧紧连在一起的那些不媚俗、不讨巧的典雅文字。甚至没来得及握别,他就匆匆转身走掉了。看着他的背影,我心里又酸又暖。好想告诉这个内心羞涩、酷爱文学的男子,是他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浅薄,也让我生出了掸掉心中浮尘的勇气,更让我懂得了——抬头看云的人,心空的云朵,有时比天空的云朵更富丽,更动人……(作者 张丽钧 选文有改动)小题1:作者为什么以“心空的云朵”为题?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①资深读者:
小题3:仔细品读文中画曲线的两个句子,思考:他们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任选一题。①我想:今天的签售活动应该会一直沉浸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吧?②他低着头站在我面前,手足无措,像个犯了错误等着领受训诫的小学生。小题4:文中画直线的两处“长长出了一口气”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小题5:读了本文,你能从索要的赠语“抬头看云”以及他给“我”的赠语“怀一念慈心,饮牡丹花水”,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平时积累,按要求完成小题。(13分)家 书胡 凯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去了。“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伢子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睡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延叔再斟酒时,不够一盅了,只好慢慢地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狗娃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信收到。钱就寄。(摘自《中学生阅读》,有删节)小题1:这篇文章围绕事情的情节变化和家人对“家书”的感情变化来组织材料,请按照下面的提示,完成文章对情节和情感的梳理。(2分)(1)情节的变化:收到儿子的信——
——议论并写回信——
。(2)感情的变化:喜悦——
——热烈——
小题2:从一封不到30字的家书中,可以窥视出儿子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小题3:从文中父母亲口述内容来看,父母对儿子的关爱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父亲:
小题4:我们在《蜡烛》和《背影》中都学过细节描写,这篇短文中也有不少细节描写,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一个细节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3分)我选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
。小题5: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选文主旨的一项是(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斤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9魔方寸多少法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