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政策地方保护政策

您当前的位置: >
高考地方保护政策忆古思今!中国高尔夫从无到有31年大事记
发布时间: 06:40
  访问量:  
  【高尔夫亲子网导读】中国高尔夫从无到有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31年头,坎坷的发展,一步步的摸索,这就是中国的高尔夫之;从1984年中国内地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成立到至今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联合治理违规球场,中国高尔夫已经历了太多,也让高尔夫人们坚定了中国高尔夫的世界之梦。  中山温泉高尔夫乡村俱乐部  3、中国内地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成立  日,由、郑裕彤等出资创建的中国内地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对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第一座高尔夫球场,戴耀为第一任总经理。荣高棠在开业仪式挥出了新中国第一杆。  三乡农村学校的9名男生和9名女生组成了中国第一支高尔夫球队  4、中国第一支高尔夫球队  1985年1月中山温泉高尔夫球队建立,三乡农村学校的9名男生和9名女生组成了中国第一支高尔夫球队,邓树泉任教练。  中国第一批高尔夫球手  6、中国第一批高尔夫球手  日,从省体校选拔的10名运动员前往日本进行为期三年的系统学习,他们分别是:程军、刘国杰、军、贾翠华、兵、席润生、孙鹏、孙建中、牛立荣、韩志山,崔志强作为领队。  7、中国首次举行国际性高尔夫比赛  日至26日,“中山杯”职业/业余国际邀请赛在广东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国际性高尔夫球赛。  汉城亚运会  8、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亚运会  1986年,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员第一次参加汉城亚运会,中国派出了中山温泉球会的伍锦江、郑洪涛、郑文根和陈家扬4名球手,最终郑文根取得中国选手中的最好成绩——第41名。  9、第一届中国女子业余公开赛  1988年,第一届中国女子业余公开赛在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举行,来自中国、美国、等地的选手参加了比赛,中国队由林燕媚、黄丽霞、林少茹和郑丽明四人组成,获得了团体冠军,林燕媚拿到了个人冠军,这是中国高尔夫历史上第一个女子比赛冠军。  乡村高尔夫俱乐部开业  10、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和经营的高尔夫俱乐部成立  1990年8月,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管理的高尔夫俱乐部——乡村高尔夫俱乐部开业,开创了自营高尔夫球场的先河。  11、《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实行职业化制度的具体方案(草案)》出台  日,中高协出台《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实行职业化制度的具体方案(草案)》,新上任的中高协秘书长崔志强向国家体委打报告申请推行职业化。7月22日,中国高尔夫球实行职业化制度终于被认可。10月12日至15日,第一次职业高尔夫选手资格选拔赛在国际高尔夫俱乐部进行。  沃尔沃中国公开赛  12、国际职业高尔夫赛事首次进入中国  1995年,戴耀联合中高协和VOLVO赛事管理公司,首次将国际职业高尔夫赛事引入中国,举办了VOLVO中国巡回赛和VOLVO中国公开赛,第一个由国外企业冠名赞助中国高尔夫国际职业大赛。第一届“Volvo中国公开赛”在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举行,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二十届。  首家高尔夫运动学校成立  13、第一家高尔夫运动专业学校成立  1995年,高尔夫运动学校成立,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高尔夫管理专业,(该专业于1997年转入深圳大学,成长为现在的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开创了中国高尔夫球专业高等教育的先河。  14、全国高尔夫球会总经理联谊  2001年1月,在戴耀的下,第一届全国高尔夫球会总经理联谊会在江门五邑蒲葵高尔夫球会举行,至今已举办14届,是高尔夫的行业集市,全国球会高层聚在一起探讨中国高尔夫发展之。  龙岗高尔夫球场  15、高尔夫球场诞生  2002年,深圳市决定,在深圳建立三个高尔夫球场,同年11月,全国第一家球场——龙岗高尔夫球场正式开业,为推动深圳乃至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大众化迈出了第一步。  16、欧巡首次登陆  2004年,欧洲巡回赛首次登陆中国,5月的宝马亚洲公开赛和11月的沃尔沃公开赛都纳入欧巡赛系统。  中国国家高尔夫球奥运男队  19、中国国家高尔夫球奥运男队成立  日,中国男子高尔夫国家队奥运之队正式宣告成立,教练组组长由徐效明担任,另外五名主带教练是冯文汇、李近高、文斗哲、李振宇、崔勇,李庆华将任领队。队员分别是梁文冲、吴阿顺、张新军、黄文义、李昊桐、何泽宇、苏东、金大星、李鑫阳、朱维宇、赵雄一,梁文冲担任队长一职,张连伟担任名誉队员。  球场出现阶段性结果  21、高尔夫球场清查整顿升级,出现阶段性结果  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联合通报5起违法占地、违规建造的球场案件,之后一些省市陆续公布整改文件,涉及全国一百多家球场。这次整顿球场分为、撤销、退出、整改四类,将于日之前完成。这次球场整顿风暴将促使国内高尔夫球场有序、健康发展。(转自:衡泰信高尔夫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一辩稿:高考地方保护政策(李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一辩稿:高考地方保护政策(李莹)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高考招生:地方保护主义的是与非
>>高考快讯>>2016高考招生网>>大学在线(985、211工程院校)--高考网>>招生章程,招生政策,最新资讯,阳光高考
搜索热词:
高考地方站
<FONT color=#ff自主命题:       全国统一命题:                        
高考招生:地方保护主义的是与非
标签:招生章程,招生政策,最新资讯,阳光高考
[摘要]城市的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环境因素等限制了一个城市的准入人口,因此地方保护往往是当地政府的行为,并非高校所能左右。
  城市的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环境因素等限制了一个城市的准入人口,因此地方保护往往是当地政府的行为,并非高校所能左右。
  当地财政出钱的高校就要为当地人服务,就要多招收当地生源,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的做法,并不能达到更好地为本地服务的效果。
  -本报记者温才妃
  京外减招政策的出台让部分学生、家长揪心,也引发了人们对招生中地方保护主义的猜想与批判。图片来源:
  ()招生名额分配,从来就是一个敏感话题。
  日前,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编报2014年市属高等学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2014年市属高校要结合首都实际,按照本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要求,京外招生计划的安排稳中有降,同时调整京外各省市区的计划安排,适度增加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
  据悉,已确定今年京外减招10人。北京各市属高校也已收到市教委下发的该校本科招生“建议人数”。多所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反映,“建议人数”所体现的招生趋势的确是“稳中有降”。
  这项政策的出台,让部分想考取京校的外地学生、家长揪心,也引发了人们对招生中地方保护主义的猜想与批判。
  市属京校减招何解
  “大概5年前,四人间的宿舍通常有1至2名外地学生;如今,出现了一个宿舍安排4名北京学生住在一起的情况。”北京某市属大学辅导员王燕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通常学校会把不同地域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宿舍,以便学生得到更多的文化交流,但因近些年外地生源招得少了,于是便出现了北京学生“包圆”的宿舍。
  记者了解到,早在六七年前,北京生源持续减少,北京市教委曾一度鼓励市属高校扩大外地生源的招生比例,但随着北京市人口规模的变化,这一政策逐渐被废弃。
  不可否认,招生看似大学里的“家务事”,但实际上与地方政府紧密相关。(招生办)特聘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首席专家劳凯声告诉记者,有很多影响“调剂性招收”的因素,譬如城市的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环境因素等限制了一个城市的准入人口,因此地方保护往往是当地政府的行为,并非高校所能左右。
  加之,市属高校由当地政府拨款,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多招收本地生源似乎“合情合理”。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招生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的事实。
  据劳凯声介绍,北京市属高校除了招收本地考生外,也会招收一定比例的外地生源,招收外地生源属于“调剂性招收”。比方,北京在某省省属高校招收一定比例的考生,反过来某省省属高校也会在北京招收相应比例的考生,通过互换的手段实现高校生源多元化。
  “但此次北京市教委政策的出台更多地表现出单向性,只强调了收紧的一面,并没有强调交换或交流的一面。”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说。
  在他看来,尽管政策旨在通过减少外地生源进京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但大学生进京只是临时性地在京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并不能与日后留京画等号。“该政策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教育上的地方本位主义,可能不仅达不到控制人口的目的,反而还会助长北京市高校生源本地化的趋势。”
  “度”在哪里
  就在北京市教委发布通知几日后,上海市教委也发布了一项与招生报考相关的通知。为了鼓励上海市考生积极报考外省市高校,上海市教委宣布将实行6项优惠政策。其中,考生报考外省市高校最多可获20分加分投档,自愿填报外地高校并且被录取的考生可获一次性补贴1000元。
  同是汇集了优秀教育资源、人口即将达到上限的超级城市,北京与上海一堵一疏的作为,使得人们不禁要问,市属院校招收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的比例,究竟该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劳凯声认为,大学招生本身并没有“度”的要求,大学的目的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只要能录取优秀生源,大学本身是可以不问户籍所在的。
  别敦荣则认为,所谓的“度”并没有恒定的比例,而在于北京、上海等地高校与外地高校的融合程度。
  他解释说,人们一般的理解是,当地财政出钱的高校就要为当地人服务,就要多招收当地生源,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的做法,并不能达到更好地为本地服务的效果。照此进行,北京生源本地化后,将可能使北京青年因较少接触到全国各地的学生带来的地区文化,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群体――缺乏全国意识,无法起到和服务全国的作用。
  当然,北京高校也可以选择向国际开放,“但向本国的外地开放尚且无法做到,又谈何向国际开放的心胸与气魄?”在这一点上,别敦荣认为,北京市属高校应当有气魄向全国开放,而非仅仅为北京服务。
  在他看来,上海的做法值得鼓励,把上海生源推向全国各地接受教育,他们学成归来后回到上海,可能更好地理解全国各地文化,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上海。
  但他同时提醒,吸引上海生源“走出去”应该拿出更有效的措施,例如,对于绝大多数上海家庭而言,500~1000元的奖金显然达不到鼓励学生出沪的目的,如果能以免学费或资助全部学费的形式鼓励上海学子到外地求学,效果可能会更好。甚至可以采取上海高校与外地高校合作办学的形式,既鼓励学生去外地就读,又允许他们在读期间回上海高校接受一两年的教育,进而推动上海市高校与全国高校的融合。
  部属院校招生地方化原因复杂
  实际上,相比较市属院校陷入的地方保护主义之争,部属院校的地方保护主义为更多人所诟病。
  北大被人送牌匾――“北京人大学”,复旦被人戏称“上海”“阿拉复旦”……部分教育部()部属高校招生地方化时至今日仍高达30%~50%。几乎每年两会都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指出,招生名额上的地域歧视、分配不公平等问题。
  劳凯声表示,部属院校地方保护主义是导致社会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属院校的经费来源、办学目的等等,从设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全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地区培养人才而服务。本地生源过多,不但与部属院校的办学功能相违背,而且在办学公平问题上,对老百姓无法交代。
  然而,部属院校招生地方化却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
  前些年,一些部属院校下放地方,采取教育部与地方共建的模式。所谓共建,就是由教育部、当地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劳凯声指出,地方政府出资后想要分一杯羹,最直接的举动就是为当地争取更多的生源,“之所以要更多生源也是基于就业、发展等因素考虑的,是利益上的博弈与制衡,而这些并非大学所能左右”。
  随着现代教育发展,即便是非共建的部属院校,也不能回避为地方服务的责任。
  别敦荣告诉记者,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强调部属院校为地方服务,首当其冲的就是多招收当地生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明它为地方服务的立场。因此,部属院校在为地方服务和为国家培养英才两个目的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矛盾。
  此外,一些部属高校还由于历史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不能摆脱多招本地生源的困境。如某部属院校合并了多所省属院校,由于原来的省属院校本地生源占多数,因此其招生政策必须保证相当比例的本地生源。
  正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使得部属院校被冠以“XX人大学”“XX地大学”的戏谑之称。
  取决于顶层设计
  同样棘手的还有破解部属院校招生地方化的对策。专家们表示,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尚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
  但国外的一些做法,或许能给国内高校以启发。据别敦荣介绍,美国有一类院校,名为“national”,其实并非国立的意思,但该类院校不问学生的出生地,只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成绩和求学意愿,择优录取;而另一类名为“regional”,即地方院校,往往由州政府出资,在定位上保证了招收相当比例的本地生源。“美国对院校进行分类的做法,对国内部属院校怎么做到‘national’,而不是被‘regional’,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劳凯声则表示,尽管当前大学无法摆脱计划招生的束缚,但是可以尽量缩小制约的因素,发挥大学的功能。比方说,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部属大学,在招生录取中可以更客观地评价考生,对考生做更多的比较后择优录取等等,从而逐步消除大学之外的限制因素。
  但他还强调,现阶段要解决招生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更多地还是取决于政府,而不是大学。“政府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应该小心作出选择,该强调公平的时候应该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公平,而不是追求眼前的、暂时的本地利益。”
  “当一个城市人口达到极限,是否非得控制大学招生?能否不动大学招生,而动其他方面?控制大学招生之后,是否会违反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控制人口是一个综合问题,在我看来,以上问题都值得商榷。”劳凯声说。标签:招生章程,招生政策,最新资讯,阳光高考股票/基金&
松绑异地高考须提防地方保护主义
  社评  晨报  昨日,北大法学院教授等30位专家学者联名向国务院、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教育部门领导递交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方案》,对随迁子女的认定条件、父母条件、政策落实时间等方面提出建议。  (10月9日《燕赵都市报》)  30位专家的公开“上书”,将异地高考这个高考改革的标志性堡垒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个问题一直是公众最为关心但又是极为复杂和敏感的难题,牵涉太多利益,波及社会的很多方面,阻力很大,但已到了必须直面的时候了。  此前,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方在今年年底前出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现在距年底已经很近,是各地酝酿出台方案的关键时刻。专家们的联合建议,犹如一块投入湖泊的石子,激起阵阵涟漪。  前不久,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要有条件准入”,从家长、学生、所在城市三个维度提出了“准入门槛”,其落脚点是因地制宜,让各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办法。教育部门将最终的“拍板权”交给了地方,只是在时间上做了原则性限定。让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所制定的方案无疑更有针对性,但亦有不能忽略的硬伤。  松绑异地高考本身就是一个博弈,若由地方自行探索解决,地方难免会更重视本地考生的利益,可能会为异地高考设置太高的门槛,以致高考改革沦为形式,失去意义。本质上,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是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亦即让教育回归公平。在改革中,应该提防的恰恰就是地方保护主义。  从专家学者们的建议方案看,主要有三点,一是以随迁子女就学年限作为参加高考和录取的主要条件;二是父母条件与子女接轨,父母一方有常住证明就可被认定为“随迁子女”;三是建立全国统一考试、公平录取机制。他们的方案从表面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异地高考“软着陆”,可前提需要国家层面的推动力量以及整体上的一种筹划。  松绑异地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与高考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同时进行。异地高考问题之所以一直悬而未决,很大的原因就是将其单独拎出来,当做一个孤立的问题来解决,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  部分地方利益对全民高等教育资源的历史挤占,导致了教育的不平等。问题的背后是户籍制度和高考权益的历史性绑定,高考名额分配大量向大城市户籍倾斜,导致了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显然,单凭专家学者们的一纸建议一时难以撼动异地高考的坚冰。  所以,将高考资格和户籍脱钩,打破横亘几十年的户籍藩篱,在制度设计、政策执行、监管监督等方面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松绑异地高考才可能成为真切的现实。异地高考是社会教育公平最重要的一环,若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须通盘考量各种因素,也更需决心。  在这个随迁子女考试方案出台的前夜,学者们的努力再度让我们看到,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松绑异地高考,需要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才不会对旧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进行无原则妥协。  重庆晨报员 侯金亮
09/28 10:5309/27 11:5509/27 11:5209/27 11:5009/27 11:4809/21 14:1809/20 10:0409/19 13:11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清理高考加分需防地方保护主义
来源: 南方网作者: 史洪举
理顺现有加分项目,清理没有必要或有失公平的加分内容,不应由各地区自行开展,而应进行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
  近日,对各地的高考加分调研发现,在统计样本范围内,高考加分人数占报考人数比例相较5年前小幅下降0.21%;各省市加分人数占比差距较大,占比最多的省份,其考生获得加分几率是最小的110倍;加分人数集中在少数省市,尤其是重庆、河北;四成地方性加分项目为社会管理的手段,地方性加分项目清理空间较大;加分公示制度有待更加规范。(6月23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录取和选拔人才制度,维护其严肃性和公平性的意义非同寻常。但长期以来,高考加分政策因造假事件迭出、过分集中于某些地区或项目而备受争议。理顺现有加分项目,清理没有必要或有失公平的加分内容,不应由各地区自行开展,而应进行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
  高考加分之乱,既在于不同地区间加分项目的不统一,又在于加分人数占比的高差距。据调研报考可知,在统计样本范围内,反差最大的是,5个省市报名人数占总报名人数的20.7%,但加分人数却占了总加分人数的70.4%。简而言之,5个省份中享受加分待遇的人数占据了全部加分人数的70%,这与高考录取中的地域歧视没有本质区别。如占比最高的重庆市,报考人数为25.5万人,加分人数为4.31万人,占比达16.92%,也即近5个考生中就有1人获得加分。而占比最低的江西省,报考人数35.46万人,加分人数515人,占比约0.15%。
  加分人数占比的巨大差异,是不公平局面下的更不公平,在极有可能因“拼爹”乱象加剧不公平的加分政策上,占比较高地区的“裸考”者受到的排挤更厉害。而虽然占比较低地区的公平程度更高,但相对于占比较高地区而言,该地区考生处于劣势。也就是说,真正地拥有某项特长者,在江西省获取加分待遇的概率远远低于重庆市,难道公平吗?
  此外,加分项目及瘦身程度和进展的地区差异也是戕害高考公平的关键因素。不同地区的加分项目各不相同,依然属于歧视政策,即拥有某项特长者,在某地区可能享受加分待遇,在其他地区根本没有资格。尤其是在高考录取的全国一盘棋背景下,此种不公平十分明显,结果可能是,同样有某项特长者,享受加分的和不享受加分的将进入高校同一班级,仅因考生户籍所在地区不同。瘦身程度的不统一、不规范则易带来负面激励,各地区均无动力削减加分项目,反而会想方设法能拖就拖,并设定上不封顶的加分名额,因为其好处显而易见,于公而言,可以在同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于私而言,则留下更多权力寻租空间,便于利益勾兑。
  推进高考公平,清理加分项目,需有全局意识,不宜有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不同地区各自为政。而应有更高级别主管部门牵头,构建良性顶层设计,做到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一刀切”式地清理加分项目,理顺加分政策。同时,既要给具体执行方案的各地区各部门亮出时间表,又要立下“军令状”,规定时间内未完成任务的,除依法问责外,可暂停该地区高考优惠政策,让怠于履职和投机者得不到好处。
  对依法有保留必要的加分项目,也应严格监管,提升造假者成本。譬如根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在国家规定的考试中,组织考生作弊的、为舞弊提供作弊器材等帮助的,向他人提供考试试题、答案的,替考的,将受到刑罚处罚。有必要将高考加分项目也纳入刑法保护范围,严惩弄虚作假者,维护高考纯洁性。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 赵艳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我们将筛选出优秀的春联作品,陆续进行展示和投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高考加分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