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什么地方可以取鱼刺多少钱

& &如何读懂钱锺书,及其他
&&&&&&&&&&&&&&&&&一、由头
&&&&庞惊涛先生新作《啃钱齿余录》,这是对“钱锺书学”的敬礼之作。
其实,“钱锺书学”因为有杨绛先生的参与,就呈现出一种绮丽的色彩。杨绛先生以百多岁高龄魂归道山,到现在快一个月了,我们在这里分享资深媒体人、“钱学”研究者庞惊涛先生的新著《啃钱齿余录》,这是对两位先生最好的纪念。
我看到,现在的专家学者们,正在从不同的领域分享钱锺书先生留下的学术成果,探讨“钱学”研究的趋势。在这里,我不揣冒昧,就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关心的问题——如何走进“钱学”,入得宝山、满载而归等问题,进行讨论。
二、进入“钱学”的方法
我想谈一下庞惊涛先生的方法:他一开始遇到的情况和大家是一样的,《管锥编》一开始好像是说《易经》方面的内容,很难懂,咋办,绕开读。史方面的东西他是感兴趣的,就读下去了。读完了之后,再回过头读《易经》的部分,据庞惊涛先生说,就觉得不像原来那么晦涩难懂了。
读钱锺书是需要韧性的,保持韧性的办法有很多,庞惊涛先生有两条我认为做得很好:一是抄,抄在各种纸上,抄在自己正在读的书上;二是做读书笔记。
这种方法正是钱锺书先生的办法。商务印书馆最近已把钱锺书的数百本读书笔记整理出书了,那一个体量,非常大,汉语和非汉语各占三分之一,另外杂记部分占三分之一。据说,连杨绛先生对好多笔记都弄不明白,最后还是有国外的学者协助,才整理出来。
很多人都在使用这种办法,就我们四川来说,学者刘咸炘可以说最擅长此道,他虽然只活了37岁,但是他却出了将近250部书,今天的四川省图书馆珍藏有他读过的东西方图书23000册。刘伯榖、朱炳先编写的《刘咸炘先生传略》中说:
& &“先生的读书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作札记零条,十五岁时读《文心雕龙》才大胆作札记,二十岁前读的书,都札记。每阅一部书,即置一札记本,写心得于上,或在书眉上用朱、墨笔加校语、评语、批语、识语,短的几个字,多到数百字。
“每册书中的书眉、副页上都有批注。
“任尚友书塾塾师后,遍翻我国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书籍,旁及欧美的译本,……写下精辟的论文,继乃会集成专书。”
他的将近250部书就是整理自己做的笔记,加以汇通,写成的。
可惜,天不假年,这位扛“蜀学”大旗的人,1932年英年早逝了。
再举一个人,苏东坡。大家知道他是一个天分很高、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是他仍然每天在公务之后,抄书不止——这说明天分加上勤奋,就会做成很多了不得的事情。《汉书》是苏东坡抄得最多的一部书。古人抄书,就是为了更好地读,更好地理解。有人甚至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抄当读斋”,把读书和抄书结合起来,书中的内容就像行走过程中见到的建筑物,很固定地存储在记忆中。
以至于后来,有人但说《汉书》上的某一个字,苏东坡先生就能飞珠溅玉,朗声背诵出来。
今天我总是拿着手机阅读,看看先贤的做派,看看我旁边的这位庞惊涛先生的做派,我是满面羞惭,我决定幡然醒悟。
庞惊涛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到“钱学”的汪洋大海之中,优游卒岁,然后有了这本《啃钱齿余录》。
庞惊涛先生说,其实,《管锥编》和《谈艺录》后来就不难啃了,只是需要必要的时间。如此而已。
我同意这种说法,任何作品,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啃起来应该都不难的。
这本书的名字很好记。我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免不了有人会问到进展的情况,今年春节,制作部的肖老师突然跑来问我:
“你的那本《啃钱齿》出来没有?”
我笑。“啃钱齿”这三个字单独列出来念,确实是有些可笑的。&
“要是出来了就好了,我拿回去,把封面贴在门上呢。”肖老师说。
“这是为什么?”我问。
“‘啃钱齿’可能比‘福’字管用些。”他一本正经地说,把我说笑了。
&&&&&&&&&&
&三、读书、学术来驻颜养生的美丽背影
我其实最想跟大家讨论的是这个问题。钱锺书夫妇,松鹤遐龄,加起来超过190岁。
他们,好像没有患强迫症的运动量,每天要面对手机上的行走记录,为不能刷新昨天的暴走数据而忧心忡忡吧;也没有为自己的朋友圈点不点赞的事情缠绵纠结吧?他们好像也没有为新近发生的某个事件去争个面红耳赤吧?
读一本好书,也许就攒成了杨绛先生的一张美容的面膜,一直不停地读下去,面膜就不断积累,书页做的面膜可能更具有驻颜益寿的妙用吧?杨绛先生美丽了一个世纪还多。
&写一部书,邀来古往今来的先哲圣贤,把盏风月,吟啸今古,也许是一次身心松弛的保健,钱锺书先生的如椽之笔,舞得如常山赵子龙的一杆烂银枪,于是锺书先生越老越帅。
每个学术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种穷尽世间学术、王霸天下的梦想,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哪里是“管锥”呢?是汪洋大海,钱锺书先生似乎给后来的百度做示范呢,他似乎笑眯眯地说,将来要建立一种人人皆可获得、举世公认的学术公器,《管锥编》可以是一个模型。
有人评价钱锺书先生的学问是“一地散钱”,残酷的现实是,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像钱锺书先生那样拥有“一地散钱”的人了。
我们的科学越来越发展,可是人在通往百科全书式的发展过程却似乎受到严重的否定,我们不再敬佩钱锺书那样拥有庞大知识储备的人,我们发明了搜索引擎之后,人类开发剩余90%大脑的步伐似乎停止了脚步。
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走了,留下了一个读书和学术驻颜养生的美丽背影,他们之后的世界正失速地陷入到“人工智能”替代一切、改变一切的世界。
以我本人孱弱的判断力,我无法确定这是一个好的世界还是一个不好的世界。
但我无限仰慕钱杨两位先生构建的那个世界,仰慕他们那种夫唱妇随的传统,仰慕他们思逐风云的自在。
所以说,要说什么使人年轻,保持身材,延年益寿,我想还是读书,跟在座各位分享这一点很重要,我想我们中的很多人会同意钱杨二先生的做法,迫不及待地要放下手机、电脑,回到久违了的书香世界中去。
&&&四、说一说杨绛先生的作品
读初中时,我的二哥寒假从大学回家,有一个包里装满了书,是一套朱生豪先生的《莎士比亚》,然后还有一本,叫《吉尔·布拉斯》,是西班牙一个叫做勒萨日的作家写的,文字的风格很沉静。内容好像是讲一个人在游历中见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比如,人病了,就放血,被放血的病人大都血尽而亡。当时读了就觉得好奇怪,但那时候不知道这本书的翻译者是杨绛先生。
《吉尔·布拉斯》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没有读到过杨绛先生的《堂吉诃德》,所以只好拿这个与大家分享。
这个事情还有个插曲,这本书叫《树上的男爵》,是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作品,写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妥协的人离开地面到树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故事。主人公在树上读书,其中重要的一本就是《吉尔·布拉斯》,单单读这本书的过程,卡尔维诺就写了好几页。
可见,《吉尔·布拉斯》这本书具有世界的声誉。
再就是其他的一些作品了。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就《我们仨》发生了一些小小的辩论。
他认为杨绛先生大可不必拿自家的生活来说事,有点秀恩爱的嫌疑。他还举出写《某年一叹》的某知名作家秀了自己家庭之后,就掉价的事情来打比方。
我替杨绛先生解释了一下,我说:您这个年纪可能不太知道上了年纪的人的想法,你要知道,杨绛先生一旦去世,钱锺书先生这一门,就没有人了。
我好像说服了他。
&&&&&&&&&&&&
&五、以一句四川土话作结
严肃的思想需要轻松的讨论,再次感谢同学们,你们这种跨界的组织活动让我的思维也不知要往哪里跨,只好胡乱地说说这些。感谢赵川教授的邀请,我们在一次聚会之后,碰撞了很多,我有很多问题向她请教。
“钱学”虽然浩瀚渊深,但一说到“钱”这个字,大家都觉得喜庆吉利,都想“啃一嘴”,庞惊涛先生替大家着想,取名《啃钱齿余录》,应了四川一句土话:
“你娃又吃票儿了嗦。”
把“钱学”“啃”到位了,当然会“吃票儿”的。
(2016年6月19日在与成都理工大学诗歌协会、科幻协会和读书协会诸同学的发言)
&最近有人对魏明伦先生赋啧有烦言,说是先生之赋文学性差,挂羊头卖狗肉处甚多者。笔者惶惶,反求诸己,“老干体赋”之比重有几?一笑录之。
西武当山记
& & 天下名山,以武当名世夥矣。西武当山者,顺天理,应自然,统御北宫,制衡天道,庇护凡品,敷扬文教,真武者也。
& & 道宗张仙道陵者,弘真示化,显佑静应,祚善抑恶,震鸿服蒙。晋置“玄武庙”,宋名“真武宫”,香烟鼎盛,祈禳绵延。其武之源,远也!嘉陵一水,涤青山,泳沃野,面山凛然,婉媚折节。周山耸峙,蟠龙逡巡,江光映带,城郭盘桓。其武之境,宏也!水潜鱼龙,樯橹溃于冲锋号;峰列剑戟,密林拥出解放旗。渡横雄师,将星出焉;山蕴浩气,英名存焉。其武之势,威也!(1935年,徐向前率红军西渡嘉陵江,击溃军阀田颂尧53个团。)
& & 或则田畴平旷,梨润甜雪;或则岗峦颉颃,果含红心。(苍溪梨和猕猴桃,特产也。)山珍拳拳,滋哺百代豪士;名教习习,化育千古名城。岭藏诗书之窟,岩列耆宿之迹。杜子美放船山下,悠哉其兴;陆放翁频梦苍溪,陶然其心。濯缨杜里坝,常思广厦庇寒士;行步仰天楼,欲与先忧酬故国。政怀励精,民有自得。往来子曰诗云,谈吐道德文章。登西武当者,慨然焉兴邦载道,胸襟天下也。
& & 故曰:黩武穷兵,非武也;偃武修文,真武也。文士蜂拥,千古未有之局;承平赓续,百岁不知其兵。盛矣,赳赳其武矣,郁郁乎文哉!
& &2015年10月25日稿于抱渊静斋
去得游仙且做仙——访扬雄子云亭、李杜祠并状元苏易简故里
一、子云亭:风来搜僻句&
&&&&危岩椎兀处,
&&&&扪霭好读书。
&&&&甘效子云赋,
&&&&不登诸葛庐。
&&&&风来搜僻句,
&&&&鸟寂敛金羽。
&&&&遥问旧亭主,
可来同醉讴?
&&&&世界读书日,往游仙北宋状元苏易简故里(本文写成,发中江籍友首藩兄斧正,首藩大怒,云:苏易简,梓州铜山人,即中江县广福镇人,与其孙苏舜元、苏舜钦合称“三苏”,咋可能是游仙区的嘛,那瓜货!专记于此。)采风,专向西山扬雄读书之“子云亭”,乃拜谒。遂捧书朗声而读,声振林木,私以效颦引名山倾响,先哲回神,古今同慨,鸿蒙会心也。
有人问:读何书?
答曰:望天书也。
遂望见“扬雄读书台”五字,殊不以为然。盖“扬”“台”须繁体也,或“读书”须简体也,繁简杂处,犹鸡兔同笼之夺趣也。
百科全书郭氏此书若真,可览其矛盾之状。
又,此山有蒋琬墓,楚人,从先主之蜀,得一县,日耽酒,先主怒,欲大责罚,诸葛先生止曰:此子,社稷之器也。先主遂罢。
余曰:蒋子与诸葛,乃弟子与师也。当年诸葛隐居,先主求才若渴,凡三顾。诸葛与蒋琬,怦然心有戚戚,余今放怀高诵,亦可得遇明公乎?
乃忧且笑,滑亭而下。
二、富乐阁:牵我共嵯峨&
&&&佳日不读书,
&&&仙游富乐阁。
&&&拾级鸿语切,
&&&避世禅衣薄。
&&&身沐太白风,
&&&诗承工部脚。
&&&巴西绝岭秀,
&&&牵我共嵯峨。
仓猝山行,富乐阁高置于东山之上,东山者,即今之富乐山也。余闻其名又笑,意以赞余之乡邑“乐山”之富且乐者也。
余与友,游仙也,往访状元故里游仙宝阁,焉得不登高望远,增广胸次乎?
股如电促,拾级而上。
宝顶雪水,奔涌其下;芙蓉之溪,柳影如络;数千载古州,或黄或白,状若新妇。余三面辄杂树环复,俯仰婀娜也;有群鸽绕阁欢翔,下者初见其腹,高者得睹其背,数白杂以一灰,颇可怪且惊也。
逐高而望,其景奇,如静蚁之伏,其飞渺,若疏星之耀。山陵偃卧,天高云淡,启功先生擘窠巨书“蜀都在望”咫尺间也。
“蜀都在望”,景耶?史耶?深服此语。
三、李杜祠:奎璧联辉双绝士
&&&&噤声蹑影芙蓉溪,
&&&&溪上块然李杜祠。
&&&&奎璧联辉双绝士,
&&&&圣仙合赋半狂诗。
&&&&兔毫举酒春天杳,
&&&&鸾翼飞思日暮迟。
&&&&我是座下虬柳客,
&&&&发乱神颠耽古痴。
&&&&“李杜祠”哦诗,犯上作乱大不敬,且慢,待余细述端详:
代宗广德初,杜工部客居游仙驿亭,江涨,“波涛乱远峰”“即恐岸随流”,又观人于波涛之上横小舟网截江鱼,鱼之腾跃,之却弃,之脱漏,之伤损,之烹食,杜工部惊其心,动其魄,叹曰“暴殄天物圣所哀”,报国无门若李十二白并我等,岂非东津之鱼乎?
一日,杜工部惊呼:余之踵履,非李十二白之旧迹乎?余之呼嘘,非李十二白之气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谪仙人”,而今安在?
老吟于绵州秋月,起病于芙蓉溪边,李太白,可知否?
来访故友,故友飘零,飘零,飘零,彼此皆“逐臣”。
今之芙蓉溪,古之东津渡,不见汹涛,唯有柳依,有“李杜祠”卓立,则双峰箕踞,樽酒论文,迁客骚人之剧痛,或可消减于万一。
剧谈嗜酒,醉舞行歌,“李杜祠”,招魂安魂之祠。
四、越王楼(步放翁韵):逐人欢喜逐人愁&
&&&&东山膝下三江流,
&&&&七毀七成帝子楼。
&&&&趋趁如闻兴亡鼓,
&&&&逐人欢喜逐人愁。
陆放翁元韵:
葡萄酒绿似江流,
夜宴唐家帝子楼。
约住管弦呼羯鼓,
要渠打散醉中愁。
史料载: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往蜀,为绵州刺史,前任刘伟之作《奉别越王》以赠,末句云:“延襟小山路,还起大风歌”。《大风歌》之寓意,岂非警示乎?越王逐奢华,起高楼,亦非吉兆,后败事,饮鸩而终。
唐楼三十余米,时为天下名楼之冠;时毁时成,凡七,今之越王楼,几近百米也。放翁之愁,乃抗敌未成之愁也;余之愁,GDP崇拜之愁也。
五、玉河镇苏易简状元故里:福报俊彦满蜀都
&&&&盐泉旧邑状元出,
&&&&福报俊彦满蜀都。
&&&&前后三苏相踵继,
&&&&蕴奇蓄秀发新竹。
1.苏易简是否状元?
《宋史》载:“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
举进士,尚书省礼部专之,称“省试”,省试拔擢之之士,则可谓“金榜题名”,尚有一关,“殿试”,皇帝亲临,俗语“点状元”者,乃甲科排名最前者,其后则榜眼、探花也。太宗“擢冠甲科”,即“点状元”也。
是年,苏易简23岁。
2.苏易简开蜀人仕宋之先河
苏易简生于后蜀孟昶广政二十一年(958),
“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聪明,好学,有气质,善巧思,诸般长处集于一身,太平兴国五年(980)状元及第之后,得太宗嘉赏,三年之间由将作之职通判升州、继之左赞善大夫、右拾遗升知制诰(皇帝近臣,起草诏书、命令)。
又过二年,即太宗雍熙二年(985),便与贾黄中同知贡举。
知贡举一职,须得文坛宗主方可充任。欧阳修和苏轼知贡举时已年过五旬,而苏易简任此职,未及廿五,诠选天下士人之重责担当,望重士林。一时间干谒求进者络绎门庭。
“易简妻弟崔范,匿父丧充贡,奏名在上第;又王千里者,水部员外郎孚之子,协(苏易简父)为孚门生,千里预荐。”苏易简因此丢官。
幸得太宗惜才,不久复其任。雍熙三年(986),充翰林学士。后“易简充贡,宋白掌贡部,至是裁七年”。
连知贡举之结果,另一西蜀世家进入北宋官僚阶层,来自阆中陈尧佐于端拱元年进士第,次年其兄陈尧叟进士第,“陈尧叟、孙何并甲廷试”,谓并列状元也(《文史天地》编辑谓:我未闻古代有并列状元之事,所谓并甲廷试,应指二人都得过廷试第一。查《中国历史大辞典》,孙何为淳化三年进士第一,陈尧叟为端拱二年进士第一。),《宋史》专载陈尧叟与苏易简之因果,堪为苏易简提携蜀人之重要史料。
陈尧咨则于真宗咸平三年(1000)“举进士第一”,乃蜀中又一状元。
三人先后状元,使得大批蜀中士人翻越蜀道,进入政权中枢,苏易简于蜀之巨献,彪炳今古也。
苏轼兄弟皆言,宋初,蜀人惧乱,不敢出仕。后其二伯苏焕于天圣二年(1024)中进士第,一改乡风,蜀人才中意科场,终两宋间,单眉州一地,即有进士八百。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苏易简文风秀丽,言之有物,子孙中苏舜钦颇得真传,与苏舜钦游者,有欧阳修、梅尧臣——同为新古文运动之大呐喊者,乃苏轼兄弟金榜题名的座师(欧知贡举、梅充点检试卷官)。
绵阳人吴因易谓:“被时人合称‘梅苏’的梅尧臣和苏舜钦,开创了宋代的一代诗风,对欧阳修以及后来的‘三苏’等名家的文学创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苏易简,没有玉河苏家,就没有后来的‘三苏’。”虽有过誉,但学界对苏易简之忽略,则是事实。(《精神文明报》2016年1月8日)
3.苏易简之死
苏易简之死,《宋史》有载:“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移陈州。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
次年十二月,因饮酒死于任所。
宋太宗爱其才,又恨其滥饮,曾请其母督责之。苏母“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乃使苏易简成为“令器”之贤母,却于苏易简耽酒之管教,远水不解近火,一代“令器”英年早逝。
“天授其长,必也授其短”。
余谓:状元公如此殒命,也算快活。
状元故里之游,目见更为厚重之处,所谓“江山自古不负人,人亦未肯江山负”。两日之间,效状元之举觞不止,弦歌不绝,赋答未停,得全形骸而归,欲醉死而未遂,岂非重生乎!大笑记之。)
对比阅读:发表之后和之前
(笔者注:写刘先生文章,除了说家学家训家规,还萌生了一个宣传“蜀学”的大想法,可惜主编哥们没有采纳,内心实在痛苦,我做别人书也许一样。)
一、这是华西都市报日发表的,题目:《兴办书院“四戒”弟子》,下面是正文。
  刘咸炘,字鉴泉,别号宥斋,清光绪丙申年(日出生于成都纯化街“儒林第”祖宅。刘咸炘和他的祖父刘沅、父亲枫(应为“梖”,笔者注)文,均为蜀中知名学者。
  刘咸炘一生研究学问,不喜仕途奔竞。到1932年逝世前,他先后任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及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著述已成书的共236部,475卷,总名《推十书》。
书院弟子多成国学才俊  刘咸炘五六岁时从父兄读书,九岁即笃好此道,每天读书不止。
  天赋异禀,加上家学渊深,还有“每天读书达数十册”的勤奋,一个少年学者便是这样炼成的。
  20岁的刘咸炘,便担任了尚友书院的塾师。
  这所书院,除了族中子弟,还有大量慕名而来的学子。
  书院的教学课程和章程都是这位年轻的学者制订,所以称他是这所书院的掌教者也不为过(院长为其兄)。书院分幼学、少学两班,学生数百人。后来还设研究班,学员从成绩最优中拔擢,这部分人后来大部分成了蜀中的国学才俊。
  因为最初是教授本族子弟的书院,里面就含有大量的家风家训的元素。
遍翻经史著书两百余部  刘咸炘笃学好问,先跟着堂兄刘咸滎学习,后者很快就招架不住,对刘咸炘父亲说:“四弟(指刘咸炘)聪慧异常,所问辄博而深,吾不能胜其教也。”
  刘咸炘“尤喜翻书,日由书斋抱书数十册入内楼(他自己的读书楼,编者注),翻阅已,复送书斋,出入往返,日常数次,时值九龄,勤已如是。”
  于是得了个“老秀才”的绰号,他的祖母也笑他每天搬书不止为“陶公运甓”。
  这样的读书量是非常可怕的,今天的四川省图书馆珍藏有他的东西方图书23000册,不过是他阅读量的冰山一角而已。
  单从量上说还不具有说服力。刘伯榖、朱炳先编写的《刘咸炘先生传略》中说,他的读书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作札记零条,十五岁时读《文心雕龙》才大胆作札记,二十岁前读的书,都札记。
  “每阅一部书,即置一札记本,写心得于上,或在书眉上用朱、墨笔加校语、评语、批语、识语,短的几个字,多到数百字。每册书中的书眉、副页上都有批注。
  “任尚友书塾塾师后,遍翻我国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书籍,旁及欧美的译本……写下精辟的论文,继乃会集成专书。”
  两百多部书就是这样写成的,最后汇集在《推十书》中。
  这种方法在他的学生中也广为接受并传承。
  1916年,“德业双修,才学卓越”的刘咸炘成了尚友书塾的塾师之后,风气一新。
  尚友书塾是唐宋书院的承继,是一种集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机构,特别注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告诫弟子戒浮戒躁戒夸  在尚友书塾,刘咸炘对他的弟子提出四大书塾戒律:
  一、戒浮。行:服饰器用好逐纷华,见人敝緼笑为寒陋,此恶习也;不务自得,剽窃言语,便口利舌,一若无所不通,实如市井酬应,此乃俗态。
  文:不尊规程,任意泛骛,或志趋卑下,欲求速化,或心气粗疏,不能耐久;作文敷衍陈言,千篇一律,摇笔即至,聊以塞责。喜论史而恶讲经,多攀断而少理路,剽窃轻佻……文有此弊,难以言成用也。
  二、戒躁。行:粗气不收,动违礼度,容貌暴慢,辞气鄙俗。
  文:不审而断,强不知以为知;矜心作气,不能静细,言前失后,自相矛盾。
  三、戒夸。行:高自标置,藐视众人;不虚心求友,忌人之长,耻于下问,争竞攻讦,党同伐异。
  文:不务深入实得,但剽窃宏纲大旨,张皇其词,以欺不学;小题大做,以张门面。……
  四、戒佻。行:举止不重不威,习类无赖,言语巧便刻薄,讪笑伤人。
  文:……附会好小巧,议论近讥谑,笔调近恶劣小说,或掉弄虚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今天的家长不妨把这个贴到墙上试一试。
  日,学者蒙文通忽然对刘咸炘说:“学林中有一事,须君为之。君文出如史,又熟史学,宜以重修宋史为任。”
  在尚友书塾,刘咸炘开始行动起来,“先以宋事诸大端多拈题目,与诸弟子合力辑论……”但是这个伟大的复兴“蜀学”乃至中华国学的设想,因刘咸炘的英年早逝中断了。
张花氏 文/图
二、下面是笔者写就发给报社的文章。
&刘咸炘——扛起“蜀学”复兴大旗的人
四年前,笔者遇到一年轻人,自江西来,自称为“寻蜀学而来”,我就问他,天下的学问宏富得很,况江西乃欧阳修、王安石、朱熹诸贤故里,其影响代代不已,“蜀学”有什么长处,劳烦你“西天取经”呢?
他答:国学谈“易”与“史”,不能绕过“蜀学”,我就是为这个来的。
这个年轻人已在蜀地娶妻生子,著述迭出了。
其中一部,便是《刘鉴泉先生学行年表》,刘鉴泉先生即刘咸炘。
&&&&&&&&&&&&&&&&
&成都最有名的私塾掌教者
刘咸炘祖父刘沅,是“槐轩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融儒、释、道于一炉,教学成就斐然。“成进士登贤者,百余人。明经贡士,三百余人”。父刘梖文,也以儒学教授门徒,为蜀中知名学者。
1896年刘咸炘生于成都,五六岁时,从父兄读书,九岁即笃好此道,每天读书不止。
天赋异禀,加上家学渊深,还有“每天读书达数十册”的勤奋,一个少年学者便是这样炼成的。
20岁的刘咸炘,便担任了尚友书塾的塾师。
这所书塾,除了族中子弟,还有大量慕名而来的学子。
书塾的教学课程和章程都是这位年轻的学者制订,所以称他是这所书塾的掌教者也不为过(塾长为其兄)。
书塾分幼学、少学两班,学生数百人。后来还设研究班,学员从成绩最优中拔擢,这部分人后来大部分成了蜀中的国学才俊。
因为最初是教授本族子弟的书院,里面就含有大量的家风家训的元素。
刘咸炘是刘沅的最小的孙子,行二十四,学生尊称“四先生”。
&&&&&&&&&&&&&&&&&
读书方法尤其值得今天的人学习
前面说到他每天读很多书,有资料为证:
(刘咸炘)笃学好问,先跟着堂兄刘咸滎学习,后者很快就招架不住,对刘咸炘父亲说:“四弟聪慧异常,所问辄博而深,吾不能胜其教也。”
刘咸炘“尤喜翻书,日由书斋抱书数十册入内楼(他自己的读书楼,编者注),翻阅已,复送书斋,出入往返,日常数次,时值九龄,勤已如是。”
于是得了个“老秀才”的绰号,他的祖母也笑他每天搬书不止为“陶公运甓”。
这样的读书量是非常可怕的,今天的四川省图书馆珍藏有他的东、西方图书23000册,不过是他阅读量的冰山一角而已。
单从量上说还不具有说服力。刘伯榖、朱炳先编写的《刘咸炘先生传略》中说,他的读书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作札记零条,十五岁时读《文心雕龙》才大胆作札记,二十岁前读的书,都札记。
“每阅一部书,即置一札记本,写心得于上,或在书眉上用朱、墨笔加校语、评语、批语、识语,短的几个字,多到数百字。每册书中的书眉、副页上都有批注。
“任尚友书塾塾师后,遍翻我国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书籍,旁及欧美的译本,……写下精辟的论文,继乃会集成专书。”
二百多部书就是这样写成的,最后汇集在《推十书》中。
这种方法值得学习,特别是今天拿着手机阅读的人,看看这个先贤的做派,是否有幡然醒悟者呢?
为学四戒:戒浮戒躁戒夸戒佻
刘咸炘说自己的读书之法,“出于会稽先辈章实斋。”章实斋说:“为文不可不知师承,无师承者,不能成家学也。”
1916年,“德业双修,才学卓越”的刘咸炘成了尚友书塾的塾师之后,风气一新。
尚友书塾是唐宋书院的承继,是一种集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机构,特别注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刘咸炘提出了书塾的戒律:
一、戒浮。
行:服饰器用好逐纷华,见人敝緼笑为寒陋,此恶习也;不务自得,剽窃言语,便口利舌,一若无所不通,实如市井酬应,此乃俗态。
文:不尊规程,任意泛骛,或志趋卑下,欲求速化,或心气粗疏,不能耐久;作文敷衍陈言,千篇一律,摇笔即至,聊以塞责。喜论史而恶讲经,多攀断而少理路,剽窃轻佻……文有此弊,难以言成用也。
二、戒躁。
行:粗气不收,动违礼度,容貌暴慢,辞气鄙俗。
文:不审而断,强不知以为知;矜心作气,不能静细,言前失后,自相矛盾。
三、戒夸。
行:高自标置,藐视众人;不虚心求友,忌人之长,耻于下问,争竞攻讦,党同伐异。
文:不务深入实得,但剽窃宏纲大旨,张皇其词,以欺不学;小题大做,以张门面。……
四、戒佻。
行:举止不重不威,习类无赖,言语巧便刻薄,讪笑伤人。
文:……附会好小巧,议论近讥谑,笔调近恶劣小说,或掉弄虚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今天的家长不妨把这个贴到墙上试一试。
&&&&&&&&&&&&&&&&&&&&&&&&
&&&望月饮酒
1926年8月8日,是农历七月初一,立秋。
晚上,刘咸炘来到书塾,还有其他塾师韦印若、徐国光也在。此时,月白风清,学生们摆上干果酒脯,师生们一边赏月,一边饮酒。学生们发现,平时少言语的“四先生”,换了一个人似的,举酒拜月,扪腹谈经,一时间,月色朦胧,人影散乱,古往今来,如梦如幻。
这样的聚会让埋首穷经的学子们激动不已。
“不曾看通,自然忘不了中西的界限。”——书读通了,中西的界限就没有了。
“老实说,我是视西如中,视新如旧。”——也是超卓的格局才办得到。
“宋明儒有可取,康德也就有可取。”——学贯中西的视野。
“我极不主张物质文明,但也不反对赛因斯。”——这在年轻人心目中绝对不冬烘啊。
有一天(1928年3月2日),学者蒙文通忽然对刘咸炘说:“学林中有一事,须君为之。君文出如史,又熟史学,宜以重修宋史为任。”
这把刘咸炘吓了一跳,连忙推迟。
但是心却为之跳动不已。
后来,在尚友书塾,刘咸炘真正开始行动起来,“先以宋事诸大端多拈题目,与诸弟子合力辑论……如其能备规模,则谓之宋史略,如不能备,则谓之宋史别裁。”
但是这个伟大的复兴“蜀学”乃至中华国学的设想,因为刘咸炘的英年早逝而中断了。
&&&&&&&&&&&&&&&&&&
&&听到噩耗,蒙文通“为之废箸”
蒙文通曾在一文中表面上是赞其师廖季平先生的学术功绩,实际上是在呼唤“蜀学”的复兴:
廖氏成《今古学考》,遂欲集多士之力,述十八经注疏,以成蜀学。夫伊洛当道丧学绝之后……蜀人尚持其文章杂漫之学,以与朔、洛并驱。自顾氏以迄于今,其道已敝……则蜀中之士,独不思阐其乡老之术,以济道术之穷乎?
1932年6月5日,蜀学重镇廖继平先生去世,享年八十岁。
1932年9月9日,刘咸炘先生患痢疾病逝,享年三十七岁。
9月23日,消息传到蒙文通那里,蒙文通正与卢前(也是刘好友)正进餐,蒙了——“相顾大愕,为之废箸”。
堪可高举“蜀学”复兴大旗的一代巨子,“数百年来第一人”像急火一样燃烧了自己,留下巨大的学术空白之后,驾鹤而去。
如果他活到廖季平先生一样的年纪,宋史将会是怎样的面貌?“蜀学”将会是怎样的面貌?
&&张花氏2016年3月31日
日华西都市报【四川名人家风家训】
&郭沫若:兄弟睦 家之肥
有个关于少年郭沫若的故事,一直在他的家乡乐山一带流传:
一日,师外出,孩子们一同去偷桃,桃的主人次日前来告状。师怒,审问郭: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用很巧妙的方式供认不讳: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所有的人都承认郭沫若是一个聪明的人,聪明的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家风家训?
日前,笔者走访乐山沙湾,旁搜相关书籍,给大家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判断。
【郭沫若远祖家训】
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
杜夫人加盟,带来新思路
要说家风家训,先得说家世。郭沫若祖籍福建,他的先祖据说是背着两个麻袋来到乐山沙湾的。
到了第二代高祖承富公时,便有余裕,家族开始用玉米酿酒。
第三代曾祖贤琳公又扩大了酿酒的规模,并用大量的酒糟养猪,然后贩运各种油麻烟土。通过三代的努力,完成从纯粹的农业生产向农工商多元化经营的第一次家族飞跃。
到祖父郭明德时,四兄弟析产,郭明德得四分之一。他又生了四男三女,加之疏财仗义,家业也就不继。
好在又出了一个经营奇才,也就是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十三四岁的少年便要当家管事”,竟然完成了家业的中兴。
郭沫若兄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父母中兴家族的直接受益者。
郭家的发迹,从农而商,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然而杜夫人嫁郭朝沛,则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
郭朝沛聘娶的安谷乡响水滩杜氏,名杜邀贞,是官宦千金。其父于贵州任所遇苗民起事殉职,几乎被灭门。时杜氏尚在襁褓,乳母负之逃命,回到乐山老家。
杜氏来后,改变了郭家的农商面貌,而注入了文化仕进的基因。二人携手,培养出后来的文化巨子郭沫若。
从郭沫若大哥郭开文所写的《祭母文》中看杜夫人,具有很多美德:
一勤。凡“洒扫浣濯,缝纫补缀,下至溲溺湔涤……不敢告劳。”这最后一句,就是再苦再累也不说,非智力因素十分强大。
二俭。“吾父戴月披星,奔走于外;吾母积铢累寸,操作于内。”夫妇二人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比翼齐飞,具有高度的合作精神,特别是杜夫人的节俭,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三公。“吾父生平,好公谊,持大体,……吾父吾母不贪私财。”家族人口多,人人都打小算盘,势必一盘散沙;父母能挣钱,懂节约,还懂得处以公心,以德服人。
四孝。“凡老人所好,靡弗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是常得老人欢。”老人得了杜氏的好,常常用檐前滴水作譬,预言她“量大福亦大”,理由是佛门因果相报的逻辑:任何付出都不是徒劳的,都会有结果。就如同这檐前的滴水,你投送给父母族人的因,你的儿女们会报之以果。这里面有对杜氏奉献家族的高度评价。
显然,杜氏是郭氏家族成功转型的关键人物。
家训有时是严肃的
郭氏远祖郭有元重视家族团结的力量,曾亲自书写先哲格言作为家族训诫:
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家族的发展壮大,一是子孙学好,走正路,二是族人齐心,抱团发展。
郭有元还强调慎终追远、敬奉先人的巨大精神力量,把这一点同教化族中子弟勤奋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
即使郭沫若操江湖的祖父郭明德(江湖称“金脸大王”)也认为读书是家族发展最重要的事情,去世前,谆谆叮嘱儿媳杜夫人:
子孙勿得废读。临终托付的事是不能违拗的,就变成了家规家训,在每逢年节等重大的时刻,总被杜夫人拿出来,耳提面命族中的子弟。
有一晚,母亲命人点上灯火,娓娓夜话。先人的嘉言德行,在灯火明灭中摇曳。杜夫人殷殷劝勉之后,儿子们勤奋读书,女儿们埋头女红,夜空中,读书之声和剪裁衣服的刀尺之声交织在一起。
子弟们在“绥山山馆”挨了塾师的打,打得额头鼓凸如骈珠,跑来告状,其状甚是可怜,杜夫人一句话让被打者泄了气: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言辞冷峻的背后有着火一样的温情,是希望子弟争气的苦心。
张花氏 文/图
& (华西都市报日)他母亲杜夫人勤劳节俭,不准家人赌博&
& & 郭沫若一生中的几个春节
青年郭沫若&
1936年,郭沫若给友人写的贺岁词。&
郭沫若祖上一族,原籍福建,乾隆四十六年迁蜀,定居沙湾的第一代祖先名郭有元。郭家人人烧“袱子”,就从远祖郭有元逐代开始。&
郭沫若家族过春节很热闹,他自己也很喜欢过年时看花灯闹元宵,还喜欢写春联。 &  
&一块门匾跟家族史有关系 &  
今天的郭沫若旧居正门有一块匾,书“贞寿之门”,二门门楣上又一匾,书“汾阳世第”,这跟家族史有关系。
郭沫若大哥郭开文在1932年写的《先妣事略》中说:故吾家五世同居,先曾王妣建“百岁坊”,清例表宅曰“贞寿之门”……
郭沫若在1939年《先考膏如府君性述》中写道:吾家本有长寿之征,先曾祖妣邱太老人曾享龄百岁有二。
&  因家族中出了长寿的人,清代官府赐建了“百岁坊”,赐匾“贞寿之门”。
另一块匾,则是朋友的赠送。“从前有个习惯,自己姓什么,总要找个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本家来显耀自己,请看我的前人好了得!比如:姓杨的爱称自己是"弘农世第",姓黄的称自己是"江夏世第"或"汝南世第",姓张的称自己是"清河世第"等等。”他说。
这个习俗,就把自己同自己家族的历史,联系起来了。&
沙湾烂田湾有一“比”字形大小两座坟茔,大坟茔却不是郭有元,而是郭志思夫妻的——这是郭有元的父母。
郭沫若小的时候,总是被带到烂田湾给先祖们上坟。
&& 香烟缭绕,纸钱翻飞,鞭炮轰响,孝子贤孙跪了一地。&
旧宅挂着传家处世的对联 &  
郭氏家族从郭有元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就开始从单纯的农业转移到酿酒等上面来,第三代郭贤琳积累财富,昌大家族,那时就已经变得比较富有了。
第四代郭明德,这是郭沫若的爷爷,仗义疏财,结交江湖,家业看似衰败,以致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不得不中断学业,15岁就外出做学徒。
不过这个学徒却是一个经商的大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凭借自己精良的医术,并聘娶官宦家的女子杜夫人为妻,种种因由,实现了家族的中兴。
作为中兴的一家之主郭朝沛贺夫人杜氏,往往将自己身上成功的案例变成了励志故事,比如,他们对孩子们说,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乃肥。又说,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甚至把这些道理刻在门楣上,比如今天的旧宅还挂着一副传家处世的对联: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作为客家人,郭朝沛力求让每个孩子都受到正常的教育,为此,他在宅后兴办“绥山山馆”,郭沫若4岁入学,在家塾中读了9年,打下了坚实的旧学基础。
母亲杜夫人勤劳节俭不准赌博 &  
客家人对家中的女子,并不提倡缠足,甚至成立了“天足会”,共同宣传缠足的危害,这种教化,在每年的春节进行推广,显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郭沫若的母亲杜夫人,勤劳节俭,不置私财,妯娌间有闲言碎语,却能不以为意。以致婆婆表扬她说:汝量大见大,将来福亦大。又说:檐前水,滴旧窝,一抱还抱差不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汝事吾孝,愿有媳如汝耳。
如何对待教书先生,杜夫人谆谆告诫: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孩子们读书顽劣,有时候挨打,额头上打出的大包就像排列的珠宝一样醒目,杜夫人也不护短。
春节期间常有婚丧嫁娶,亲友间会有一些赌博的行为,杜夫人不准,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赌局,也从来不作壁上观,这种教化,对于族中子弟的影响非常巨大。
郭朝沛夫妇先后将三个孩子送到国外学习,其中第一批赴日留学的郭开文,自觉担负起帮助弟弟的责任,尤其是郭沫若。据说,郭开文一个月薪奉160块大洋,其中就要拿出100块,用于郭沫若留学读书的费用。
郭沫若写春联送给亲友邻里 &  
1910年10月,郭沫若赴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读书。 &  
在成都,郭沫若很快成为学生的代表,年底便参加了立宪请愿的风潮。 &  
1911年夏,保路运动爆发。9月7日,赵尔巽诱捕罗伦、蒲殿俊等人,并下令枪杀了请愿成都民众30余人。革命党人攻资州,哥老会攻成都,展开激战。9月25日,四川建立新政权。
郭沫若成为革命的一分子,他回忆说:“第二年(1911),便是辛亥年了,参加了有名的反对铁道国有的风潮,这是开始于保路同志会,既而成为保路同志军,结果和辛亥革命的大运动合流,而推翻了满清268年的专制。”
1912年,郭沫若春风得意,从成都回到沙湾过春节。 &  
春节,亲友邻里之间常常是要互赠礼品的,这在乐山眉山一带叫做“馈岁”,礼品大都是稻米的加工品,如谷花(米花糖)、发粑(稻米做的发糕)、糍粑(糯米做的粑)、枕头粑(糯米做的巨大的像枕头一样的粑),这些都是好吃的东西。然后就是大量创作、书写春联。
这一年郭沫若文思喷涌,咏成佳对二三十副,送给亲友邻里,其中下面一联最为妙绝:
&& 故国同春色归来,直欲砚池溟渤笔昆仑,裁天样大旗横书汉字;
民权如海潮暴发,何难郡县欧非城美奥,把地球幅员竟入版图。
“七七”后抛妻别子回到中国 &  
七七事变爆发,郭沫若抛妻别子,离开敌国日本,回到中国。
&一别夔门廿五载,
&鸟惊花泣恨频添。
&&  寄语巴渝诸父老,
&复兴责任在双肩。
郭沫若在1938年春节写了这首诗,并书赠陈铭德、邓季惺二人。这时候蒋介石悬赏捉拿他的通缉令还未失效,但是郭沫若顾不得了,他冒着双重的生命危险,“第一时间”赶了回来。
今天解读这首诗,可以这样下结论: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问题上,他从没有动摇过。
&&  他是知名人士,他的一言
一行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他很迅速地参与到全民抗战的宣传活动中来,诗歌充满了对巴蜀父老的殷切期盼。
郭沫若担任了由共产党主导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一职,第三厅下辖动员工作处和艺术宣传处,后来又增设对敌宣传处。
春节赋诗明志,是郭沫若作为抗日斗士难能可贵的一个细节记录。 &  
&1949年春节:“从此中华绝帝王”
1949年的春节,在沈阳铁路旅馆,北上的民主人士与当地群众过年,大家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一串秧歌扭上楼”(沈钧儒语),激发了郭沫若的诗兴,整个旅馆都听得到他的川味官话:
& & 我来仿佛归故乡,
& & 此日中行亦似狂。
&& 五十七年徒碌碌,
& & 八千里路甚堂堂。
&& 于今北国成灵锁,
& & 从此中华绝帝王。
&& 君候老妻我候少,
& & 今宵一梦谅无妨。
是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民主人士55人发表《我们对时局的声明》:辛亥以来,屡次失败的惨痛教训,我们是应该牢牢记取的。&
&   张花氏 文/图
作为清官的苏东坡:杭州人民称他“老市长”
&&&&&&&&&&&&&&&&&&&&&&&&
&&&&&&&&&&&&&&&&&
主持人:李丹
1.苏轼研究专家
2.眉山市三苏祠解说指导
故事人物:苏轼
【主持人】
这里是《话说清官》节目。在节目开始之前,我想请二位老师对苏轼作一个总的评价。
【张花氏】
我对苏轼的评价是三句话:他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正需要被当今的教育界认真学习;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讲创新、最保护创新并且创新成果最丰富的人,他的理论正需要被今天“万众创业、全民创新”的中国所重视;他是中国历上最富有爱民情怀并为此承受最多苦难、同时又最无怨无悔的清廉政治家,这第三句话正是我今天要参与谈论的话题。
【李晓苹】
我对苏轼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千古第一文人。二00一年,世界上评选了一百名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伟大的文化人物,中国评上了三位。第一位是孔子、第二位就是苏轼、第三位是孙中山。苏轼就是以他卓越的文学成就,和他各方面高深的造诣而获选的。
【主持人】
很有见地。我在想,经过九百多年,大家对苏轼仍然有如此高的评价,这应该是与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他的母亲的教育分不开的吧。
【张花氏】
对。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他早期教育的承担者,对苏轼兄弟的教育贡献一点都不亚于她的丈夫苏洵,她一生下苏轼兄弟,就天然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主持人】
哦?此话怎么讲?
【张花氏】
一个孩子,出生后第一眼看见的,是母亲。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母亲。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呢?苏轼的弟弟苏辙归纳了四点:有远大的理想、热爱读书、精通古今知识、明白天下兴旺和衰亡的道理。这四点,我看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母亲都具备的话,培养出几个天才儿童恐怕也是可能的。
还有,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细节:《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如果这个“二十七”确定,我们算一算哈,他生于1009年,加上27,那就是1036年。这一年的年底,苏轼出生了。这个细节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苏洵的浪子回头,正是在苏轼出生的前后,为什么苏洵这个时候从游荡不学的状态中清醒了呢?内因当然是决定作用,程夫人的“不言之教”有没有?我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程夫人以自己的理想、爱与责任焕发了苏洵的男人尊严,使他走到人生的正道上来了。眉山有一句老话:家有贤妻,男儿不遭混事。
接下来,教育苏轼就易如反掌了,就连很保守的司马光也高度评价说:古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程夫人“识高虑远”,“开发辅导成就其(丈)夫(儿)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
程夫人,就是这样的女人,就是这样的母亲。
【李晓苹】
当时苏家比程家穷,但是程夫人为了维护丈夫名誉,从没有向自己的娘家伸手求援;苏洵在婚后还有一段时间游荡不学,程夫人虽然不说,但是心事重重,把责怪的信息明确传递给了丈夫,促进了丈夫的转变;苏洵转变后,程夫人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使得苏洵成为一代大儒。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更是言传身教,煞费苦心。九百多年前,还没有教育学、心理学,但一定有教育家、心理学家。程夫人,这个充满了爱与责任的母亲,成了伟大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主持人】
二位老师说得很对,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代代传承的美好家风和人格魅力,这才造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那么我们就先到眉山三苏故居去,寻访程夫人是怎样用良好的家风教育孩子的。
&&&&&&&&&&&&&&&&&&&&&&&&
&【家风传承】
【张花氏】
一个人跟他所处的世界究竟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在教育苏轼兄弟过程中,程夫人做了很清楚的回答。
苏家有一个花园,长满了竹子、楠木、梧桐等树木,因此也就有很多鸟儿在上面筑窝,筑窝的鸟儿与苏轼兄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为什么?程夫人严禁他们恐吓、攻击鸟儿,更不准掏鸟窝。相处久了,苏轼与那些鸟们就认识甚至熟悉了,苏轼甚至给每一只鸟取名,根据它们的外部特征、飞行轨迹,准确找到它们的鸟窝。这种教育在当时给苏轼的直接帮助就是培养了他的观察能力,还有空间记忆能力。当然这种自然观、物我观,后来成为了苏轼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一点延展开去,苏轼对大自然的爱就更加强烈。只要一有空,就带着弟弟周围的世界里探险。瓦屋寒堆,峨眉翠扫,大笔书连鳌山,柔情写唤鱼池,遥想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穿岩度岭脚力健,载酒时作凌云游。
在苏轼眼里,自然界的鸟儿、树木、百草,和人一样,生命是平等的,人不能凌驾于它们之上,随意剥夺它们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就更应该友好相处,于是在他的眼中,全天下就没有坏人,全是好人了。哪怕他受到很大的委屈,他也用君子长者之道、宽恕忠厚之心原谅别人。
【李晓苹】
另一个故事。有一天,程夫人的丫环突然惊叫起来,原来她的双脚陷到地洞里去了,屋子里塌陷出了一个好几尺深的大洞。大家听见叫声,赶忙过来看,只见地洞里有一块很好的乌木,盖着了一个很精美的陶坛子,程夫人的侄儿很兴奋,就叫丫头把坛子拿上来。程夫人来了,不让大家动那个东西。大家说为什么呀?程夫人答:地下的东西不是自己的,那是非分之财,咱们不能拿。同时,程夫人叫人把地洞填平了,让那个陶坛子深深地埋在地底下。
古话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还有一句话:“临财勿苟得”,真正的君子,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应得的东西。“临财勿苟得”后面还有一句话,“临难勿苟免”,能够做到不贪图别人的财物的人,等到遇到大的灾难的时候,也不会害怕。
程夫人的这种教育,对苏轼后来清廉为官,影响非常大。
【短片FLASH】
解说:一天,程夫人辅导苏轼和苏辙读《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的一位忠臣,敦厚质朴、学识渊博、清正廉洁,他反对宦官专权。宦官就罢免了他的官职,后来又派人到处追捕他。他知道这个消息,为了不连累年迈的母亲,就主动去衙门投案。
范滂的母亲听说,就带着孙子到监狱向儿子告别。范滂对母亲大概说了这样的话: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教诲,一生清白,光明磊落。现在勇于赴死,没有丝毫的遗憾。只是儿子死后,就要抛舍您的恩情,不能再为您伺奉汤药了,希望您不要过分悲伤,好好保重身体吧。然后泪流满面,长跪不起。
范滂的母亲把儿子扶起来,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一个人怎么能够又要有好名声,又能尽孝呢?
程夫人读到这里,哭出声来。
苏轼问:母亲,如果以后我做了范滂,您同意吗?
程夫人回答说:你可以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主持人】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程夫人这一节历史课,用汉代清正廉洁的忠臣范滂的故事教育苏轼,教到了点子上。从苏轼与程夫人的对话互动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教育产生了作用,一个清廉、正直的家风培养出来的人,可以做到像范滂那样,“临难勿苟免”,不惧生死。看来,今天的家庭教育,应该增加历史方面的家风培养内容,那种流于空洞的说教是没有力量的。
【张花氏】
是的,好的教育是相向的,一方面苏轼接受了,另一方面程夫人也接受到了。其次,可以这么说,从程夫人读史的故事中,我们留意到让苏轼兄弟从小建立与书的感情,对他们的成长是多么重要的事。苏轼一生中读书不辍,有记载说,他即使在公务酬酢之后,回到家里也要读书到很晚。《汉书》能够读到烂熟的地步,只需要提任何一个字,他就能接下去,洋洋洒洒,朗声背出。然后,不断创作,200多万字的著述,都是公余时间的成就。读书著述,跟最先进的文化亲密接触,自然跟蝇营狗苟、贪赃枉法就敬而远之了。一个真正为“往圣继绝学”的人,脑海中想到的肯定不是慷国家之慨、中饱私囊的事情吧。
因为,“儒者自有名教可乐”。
【李晓苹】
应该说,良好的家风不仅仅得自程夫人一个人的影响。影响苏轼的,有他乐观豁达的爷爷苏序(据说他写过1000多首诗,一首都没有留下,可能变成养料给苏轼兄弟了),他的学识宏富的父亲苏洵(他可是宋朝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音乐高士、书画达人),他的道士老师张易简、他的官学老师刘巨,这些人塑造了苏轼,我的朋友说,唐宋古文八大家,其实最重要的只有四家,韩柳欧苏,但按照四人在文学上贡献而言,顺序正好要倒过来,苏欧柳韩;我还有一个朋友说:苏轼是穿越到北宋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在著名的《前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大家看看,这种物我观,是不是一个清官的写照?《前赤壁赋》还有一句,苏轼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清正之风从他少年时代徐徐吹来,无论顺境逆境,直到他人生的尽头,那种种贪得索财之心,从未荡起一丝涟漪呢?
&&&&&&&&&&&&&&&&&&&&&&&&
【民为邦本】
【主持人】
我们从史料中得知,苏轼曾经当过八个州的太守,两个州的副职,这个权力是相当大的。但他总是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这对于一个封建官吏来讲,很不简单。
【张花氏】
“民为邦本”是苏轼非常明确的执政理念,这在他的参加进士考试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就说得很清楚。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尧的时代,皋陶喜欢严刑峻法,对待百姓总是说,杀杀杀!但是尧施行仁政,制止了皋陶,说:免免免!这就是苏轼提出的“宥之三”观点,主考官欧阳修不知道这个典故的出处,问周围的人,也不知。等到苏轼金榜题名,欧阳修问他,他回答说,我是根据尧帝的德行想当然推理的。这让欧阳修吃了一惊,回过头一想,觉得有理,更觉得苏轼不是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必为国家栋梁,于是有“老夫当避让,使出一头地耳”的典故,这就是“出人头地”的由来。
苏轼的文章里还提出“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的观点,这是他“民为邦本”思想的最早论述,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然后列出民、军、吏、士四个层次,把“民”放在首位。可见他对“民为邦本”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李晓苹】
宋仁宗嘉祐六年,也就是公元1061年,26岁的苏轼步入仕途。他的第一个职位是签书凤翔府判官,相当于知州的助理。苏轼到凤翔的头一个春天,便遇到严重的旱情,几乎是草不发芽,树不开花,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他走乡串户,查旱情,寻找水源,挖掘深井,赈济灾民,忙得废寝忘食。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还是无济于事。苏轼想到了祈雨,便询问当地老人什么地方可以祈雨,老人告诉他,太白山灵异得很,于是苏轼便前往太白山祈雨。
这是一段他跟老天爷的对话,我每次读到这里,内心都会被电到。你看啊:
五日不雨,可乎?
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在这里,苏轼几乎就是一个老百姓,在跟老天爷讲道理:情况就是那么具体,老天爷,下点雨吧!
也许是巧合,雨还真下了,足足下了三天三夜。
【张花氏】
这件事在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中有记录,这就是《喜雨亭记》。
【李晓苹】
苏轼做官,可以说是走到哪里都首先把解除百姓苦难放在第一位。
在凤翔,他说,“民劳吏宜羞”,让老百姓为各种差役所苦,执政者是应该感到羞耻的;在杭州,他大声斥责那些坐在高堂之上的“白衣仙人”,同情吴中田妇、山村老翁;在密州,他看到灾民失所,责怪自己: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恨自己的学问解决不了老百姓的实际苦难,也就是在这里,他一边“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在徐州,他带领军民抗击洪水,坚持了七十多天,直到洪水退去。
【张花氏】
徐州抗洪这件事,现在想来都替苏轼捏一把汗。
一是洪水大,一下子就包围了徐州城,最高水位超过街道一丈多,离城头最高处只有几寸。
二是人心不稳,那些有钱的富民第一个念头就是出城逃命。
三是力量小。徐州虽有军队驻防,但是苏轼当时无法指挥,无法调动。
这种情况下,苏轼面对百姓,大吼一声:我苏某人在这里,就决不让洪水把城冲垮!
又与军队协调,动员军队抗洪。
洪水终于被战胜了。
最高执政者神宗皇帝高兴坏了,给苏轼发了一个大奖状:
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泊之害。朕甚嘉之。
【李晓苹】
这一件事,体现苏轼“民为邦本”的爱民情怀,同时体现了敢做敢为、积极应对、坚持不懈的执政风格。
在徐州,人们找到了煤。苏轼高兴极了,不仅一城百姓的生活燃料解决了,还能用煤冶炼优质的钢铁,更重要的是他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他说,南山上的大片栗林就可以保存下来了。这一点,充分证明苏轼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他具有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
不久,他就贬官黄州了。
注意到武昌的老百姓制作了我国最早的插秧机——秧马,人们坐在秧马上插秧,因为轻松,人们就唱起歌来。
秧马的故事还没有完,苏轼元祐后期再度贬官,走到庐陵的时候,看到一个姓曾的官员的书《禾谱》,他就建议介绍《禾谱》的基础上增加《农器谱》,完整记录当时的农业科技现状,并且写了《秧马歌》推荐秧马。
他继续行走在贬谪的路上。在广州,他组织人将竹子的节打通,然后连接起来,把山泉引到了城市里面,让老百姓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这可能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自来水工程。
后来到了海南,他就把秧马的技术向当地的百姓传授。
苏轼哪里是在贬谪的道路上行走呢?他关注创新,歌颂创新,他超越了人生的苦难,为一件又一件的科技创新成果摇旗呐喊,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显然,苏轼注意到了创新能够改变百姓的生活质量,能够实现他“民不饥寒为上瑞”的理想。
【主持人】
有意思。我记得苏轼曾经两次到杭州为官,在杭州留下了大量的遗产,比如“安乐坊”,比如说“苏堤”,杭州在苏轼的心中的位置很重要吧?
【张花氏】
是的。非常重要,我认为把杭州看作是苏轼的精神家园也不过分。
公元1089年,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四年,苏轼在时隔十五年后,第二次到杭州做官,这次是知州,也就是杭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西湖,那“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湖,在他心中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印象,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好看。以至于他一到西湖,就写诗:“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主持人】
当时他在治理杭州的时候好像遇到了很多挑战。
【张花氏】
是的。他是1089年7月到的杭州。一到杭州,遇到第一件棘手的事情是旱灾,持续了很久;到了第二年春天,第二件棘手的事情接着,水灾,而且来势凶猛,水涝经久不退,农夫们根本无法播种;加上一个官舍倒塌,连他堂堂知州,也几乎容身无地。这三个困难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压着苏轼。
【主持人】
那他是怎么样应对挑战的呢?
【李晓苹】
首先,苏轼决定暂时不维修倒塌的官舍,把修官舍的钱拿来赈济灾民,恢复生活、恢复生产。其次,他向朝廷写奏折,述说了钱塘地区的灾情与疾苦,请求朝廷拨粮拨款,赈济灾民。第三,火速从外地调粮,有计划投入市场,使粮食价格保持稳定。
【张花氏】
朝廷收到奏章后,很快给予了回复,同意了苏轼的请求。一共拨粮18万石,拨款22万钱。
【李晓苹】
还有,大灾之后就可能瘟疫横行,杭州又是水陆之会,瘟疫可能比别的地方更多。苏轼从长远考虑,从官库中拨出银钱两千,自己也捐出一部分钱,创办“安乐坊”。这家救急的“官办医院”,在百姓受灾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杭州百姓是记恩的,称赞:官家将十八万石米,于乌鸢狐狸口中夺出数十万人,此恩不可忘也。
【张花氏】
这事杭州人还真记着呢,2014年4月的一个早晨,我去苏堤上走,走到苏轼塑像前面,这时来了最早的一队旅游团队,导游说:大家这边看啊,这一位呢,就是我们杭州人民的老市长苏东坡——
那种亲切,让人感动得想哭。
【主持人】
&&&&&&&&&&
&&&&&&&&&&&&【杭州治污】
【主持人】
从对朝廷敢于报忧的奏章中,我们看到了苏轼敢于担当的勇气;那么在为官治吏中,苏轼也应该有敢于碰硬的作为。
【张花氏】
那是。紧接着抗灾之后,苏轼就开始着手治理西湖。他说:让杭州没有西湖,如同人没有眼睛一样,还能称为完整的人吗?
西湖的问题在于葑草漫长,草进水退。苏轼向朝廷奏本,从五个方面说明不能没有西湖:
这是皇家的放生池,不能没有西湖;
全部变成葑田,杭州人将无处饮水,不能没有西湖;
农田将无灌溉水源,不能没有西湖;
西湖无水,海水必将倒灌,不能没有西湖;
杭州酒美税丰,水出西湖,不能没有西湖。
苏轼的建议都是建立在大量调查基础上,朝廷同意了他治理西湖的请求。
【李晓苹】
苏轼治理西湖有什么先进理念啊?让人们这近一千年来都念他的好。还有官员问我,苏轼治理西湖是不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啊?
我也在仔细思考,它是非常先进的。
一是由于苏轼在民间做了调研,他这次治理西湖,就没有把大量的淤泥堆在湖岸上,而是利用淘出来的大量淤泥把西湖一分为二,修筑了一个长堤。这个长堤,起到了控制水势作用,起到了便利通行的作用,同时,这个长堤对美化西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解决葑草再度蔓延的问题呢?
他们想到了种菱。“种菱西湖上,一菱敌百草。”这一点,看似平凡,在环境生态学家们看来却是生态维护的妙手创新,高科技含量无人能及啊!
也就是说,苏轼不是胡乱修筑长堤,他是有美学层面的考虑的,既要解决淤泥堆放的问题,还有增加西湖风光的诗意之美。那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之说,不值一辩。
【主持人】
我记得苏轼有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可不可以理解,苏轼在治理西湖的时候,既是在解决西湖淤塞的问题,同时他又把西湖当作一个美人来打扮?
【张花氏】
苏轼治理了西湖,增加了西湖的美学含量,今天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了,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了。实际上他背后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苏轼?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门就白居易、苏轼治理西湖的事件做了思考:
如此看来,中国传统政府以具有美术观念的人才为官僚,有其用心设计之奥妙,虽说两人(白与苏)同在西湖留名也算事出偶然,但其注重环境之保养与生态学则已胜过一般官吏。
【主持人】
苏轼真不愧是为官一方、惠民一方啊!苏轼他不仅从小就树立了“民为邦本”的理念,而且,在他进入仕途后,从他多篇策论和政论来看,从他为官的实践来看,他的民本思想更加突出,都是第一位的。这正如苏轼所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上,一切从民本的立场出发。那么,我们从苏轼的身上应该受到哪些启发呢?
【张花氏】
四句话: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有文化。前三句是苏轼本人向神宗皇帝说的,苏轼为他的三句话向皇帝上了一本“万言书”,37个典故,20则名人名言,讲得很朴素,讲得很清楚。后一句是我加的,也很清楚。
【李晓苹】
&我就唱一首以我用心谱曲的一首苏轼诗歌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注:本专题片为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海外中心发起制作,脚本为张花氏撰写的部分约占95%,部分短片文字为电视台提供,眉山三苏祠李晓苹副馆长也提供了开头苏轼的介绍、结尾的总结性对联等部分文字。图片为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2016年1月24日播出时张花氏所录拍。专此声明并予感谢。)
& & 这一年花在读书上的时光
& & 最后的时光被雾霾占据。
这是一个遗憾,收尾黯淡,开头也不见得会光鲜。意味着得多花一些励志的工夫才能调整好心态。
比如说现在,是日的中午,我通常在这个时间是午觉,但因为励志起了作用,我就用这时间来写文章。
& & 我对自己说:张花氏,报盘!
& & 记忆已经成散点,好在微信可以提供线索。
日,我写了《年头岁尾说时间》,附图是《四川文学》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双栅子街》,哦,我这一年是读书、读文章开的头,不错。我就顺便梳理我跟阅读的关系。
元月6日,我读完了《泥泞》,李明春的尚未出版的作品,是一部写某县教育局长的故事的书稿,大概在本月28日,他的作品讨论会,我也参加了。元月8日,是一本叫做Dynamic
Enterprise Innovation的书,在澳大利亚读书的人人带回来的,算浏览。
然后到了1月12日,读巴枯宁的《上帝与国家》,他的宗教观化解了我不少迷思。14日则是呼吁大家重视自己写的书《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我说:我研究创造力时,西方满是偏见;而今,西方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又如何评说?贴两篇文章《西方转变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专利申请剧增凸现中国创新势头》。
余秀华风行,我改她的名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前面几句:
& &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 &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 &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
& & 我改成了不合辙的旧体:
& & 你说我睡你
& & 我也被你睡
& & 肉身相撞击
& & 催开花芳菲
& & 醒来各疑惧
& & 恍若隔世躯
然后是17日,得老姐姐赵荣芳的《清荷诗稿》,旧体,老姐姐热情,依旧美丽。
然后是读1月29日的报纸,说上海成了首个放弃GDP增长模式,觉得挺勇敢地借鉴了张花氏《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里的先进思想,但是我想,这到了年底的时候,他们恐怕会觉得舌头闪了一下。
去年江南,喝了吕小二的黄酒,题了诗,吕小二托物流寄了8罐来,连同诗稿,结果黄酒被诗稿干掉了5瓶,诗稿躺在包裹里,醉得不轻。我那诗也醉着,人也醉着,醉得不轻:
&&李白邀饮揽吴钩,
&&苏轼移樽听软侬。
&&我亦题诗仙迹处,
&&归来犹忆老浔红。
情人节,读书,读《百年孤独》,十多年前读过,人民文学的朋友送的书,没有读下去,记不清那个书的版了,总之是那王大娘的裹脚布一样的长句击败了我。这次读,窗外有猫在做惨绝人寰的叫床,倒读得畅快。
3月13日的记录是读《习近平用典》,本人留意的是他用了较多的东坡典故,6条之多,创造力方面也说了8条,这14条再一次印证了我的《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可以成为一本好读本了。&
3月14日,读到《双栅子街》的书本,前次是读的刊物,真快!
这一段时间,好像读了一会儿《钱锺书文集》,放下了。
4月18日,读《媚骨之书》,蒋蓝当时说一句很惊险的话:一滴雨,急速追上另一滴,在空中实施飞行强奸。
喜感的是,我读的这本书被人调查到,被列入“20个网友的在读书目”之中,成了世界读书日的一个个人记忆。其实,我在那段时间还读《生命的读书会》《大教堂》《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檀香刑》《美国讲稿》《树上的男爵》等,我并不赞同那种头痛医头的读书,我认为在读书日读书,如同在情人节做爱,有些尽义务的假。
5月5日的记录是看到李克强总理写给清华大学的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热你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说得好,正好是我的《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广告词。
5月17日,马平《山谷芬芳》出,有很多碰撞,变成了现在的芬芳,可以到了5月,只剩下栀子花在山谷里芬芳了。
这中间被带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然后参与采访相关残疾人,确定编写体例。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
7月31日,张企予到单位来,就看到这本《美术的故事》,如果没有照片佐证,我都记不得里面的内容,任何内容。
8月12日,去西西弗,翻阅了《庆亲王》,腰条上写着:你懂的。写这本书的人,大概有些着急。
8月16日,在西南书城,看到了出版人的没文化——有一本书,冠冕堂皇地摆在书架上,叫做《实干,比空谈更重要》,有这样废话的么?
8月29日,去购书中心,翻到《世说新语》:
&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张花氏既葬,赴客可一作幺鸡鸣否?该日下午,看到两本书,皆写刽子手,一本《檀香刑》(莫言著),一本《行刑人尔依》(阿来著),放在一处,想让它们PK呀!
此间读《四世同堂》《繁花》《湖光山色》《呼兰河传》,第三本未读完。
8月31日,安徽作家来,赠《前朝旧事》一册读毕,记下来慈禧六十诞辰的菜品,共64道,记下来备用。
9月1日,《沙河风》刊文章二,本人今年创作之抗战文章皆刊载也。
& & 9月2日,继续读《四世同堂》。
9月10日,拿到《我梦依然》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之残疾人主人公丁红玉、彭超,其事迹皆深折我心。
9月20日,与宽窄巷子策划人杨健鹰聊,赠书三:《宽思窄想》《出卖客户》,另一书名已记不全,《天地映秀》?他讲成都:如果说成都是一条鱼,那么宽窄巷子就是鱼身上仅有的两根鱼刺。
同日,看完李佩甫《红蚂蚁绿蚂蚁》一书,农村看来是完蛋了。
9月22日,从喝酒的桌上去医院,输液。然后直到10月23日,免疫力下降引起中耳炎、带状疱疹、面瘫、咳嗽,只读《乞力马扎罗的雪》,很好。
11月8日,去安县罗浮山,宾馆里放着一朋友的作品《安州传奇》,笔名帅士象,本姓田。心想,我的作品要是被放进家乡的每一家宾馆,我的虚荣心也会泛滥的。
11月30日,少儿社朋友送《米小圈上学记》,此书正红,翻开细读,看到一处:米小圈和爷爷摔跤,爸爸问:你们爷儿俩在玩什么呢?
12月5日,《我梦依然》中,我采访的主人公丁红玉抢救无效去世了,这种经历在我还是第一次,我记得那一天真是心神不宁,这种经历在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有过。&
12月6日,在东郊记忆读《白说》完毕,他关于讲故事的技巧在小说创作中也适用:颠覆金科玉律、讲人的故事、悬念、细节、节奏。当然,他的”白氏理论“也正合我的彼时的阴暗心理: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
如果不打麻将,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在读书上;如果不生病,我也······
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打麻将,也还读了那么多书;我生病那么久,也还······
& & 突然就咧嘴笑了。
去年书出版后,我去送给朋友、同学,酬酢之间,我看到了令人吃惊的场景:书拿起来,有的眯缝了双眼,有的将眼镜推上额顶,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把书斜向远方······
还没有这些困难发生在我的身体上,造成种种抛弃的行为来。
有的时候,看一个人的微信,就知道他是不是同人:看他一个月,没有提到读过一本书,这种人,不交往也不会可惜的。
敲到这里,望四处一看,单位的同事已经散掉,消失在”太阳被杀死“之后的各种背景之中去了。
& 文君故里:应成为“发乎情,止乎情”的理想国
&&&&&&&&&&&&&&&&&
卓文君为中国女子找到了一条活路
大概在十年前,我在京城为一本书《解读山东人》做编辑,看到了很多山东人的代表,除了孔孟,还有一些奇葩的人,比如说“坐怀不乱主人”柳下惠,比如说宋共公的夫人,一个寡居的女人。
“坐怀不乱”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清楚,我在另一篇文章中骂过这个人,认为这个人要么有性功能障碍,要么是一个变态的捞取声名的人,因为千百年来,那个坐怀的女子的姓名全不知晓,只剩下他柳下惠一个人名垂青史。
宋共公夫人寡居在家,情形和卓文君大概相似。但是有一天晚上,她家失火,大家赶来救火,劝她出门逃生。她说:礼书上说,一个女人晚上出门一定要保姆、傅母同时在的时候才可以,我这时出门,就越礼了,不可以。
火势愈来愈大,好不容易赶来了保姆,大家说,保姆来了,你可以出门了。她仍然拒绝,因为“礼”的条件中,还缺了傅母。
于是她就被烧死了。
我读到这里,哑然失笑之余,对这个被“礼”烧死的女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很自然,我就想到了我们家乡的卓文君。
她的表现和那些“装”的柳下惠和宋共公夫人比起来,是多么纯粹又大胆,她的内心多么丰富又强大呀!
她对爱情的追求,是中国女子最勇敢的方式,现在来看,仍然像耿耿夜空中的一颗亮星——是她,为中国女子的爱情,找到了一条另外的、令人瞠目结舌却又自然而然的表达。
一个伟大的时代,要出产一批伟大人物才行,不仅出产伟大的男人,也要出产伟大的女人,在我的心目中,卓文君就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最近美国人在讨论,要把它的十美元钱币上的汉密尔顿的头像换成一个美国历史上的伟大女性的头像。我就在想,假使中国的人民币有一款要换成一位伟大的中国女性的头像的话,卓文君应该和孟母、花木兰、岳飞之母等人一道,在候选人的名单中占据靠前的位置。
有好几次,我去邛崃,行走在卓文君曾经走过的土地,我似乎看到了卓文君的模样,她在两千年前印刻的痕迹还深深地存在,我看到不死的她,我看到了她的暗物质,我读懂了这个真性情的女子。
蜀人是有叫魂的风俗的。我这时就仿佛听到人在叫:
邛崃,你与成都一样古老的城市之魂回来没有?
邛崃,你无处不在的盐铁、邛竹杖、蜀布和枸酱(是张骞出使到西域,发现后三种产品从印度传到了大夏)的商魂回来没有?
邛崃,你的卓文君“不汲汲于富贵、不屈膝于贫贱”敢做敢当的魂回来没有?
邛崃,你的黄崇嘏女扮男装考状元的智慧之魂回来没有?
邛崃······
邛崃的魂回来了,那么,我借用张大千先生对自己的书斋的取名:可以居。
&&&&&&&&&&&&&&
&&二、司马相如,《史记》亲睐的文学人物
司马相如,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死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终年62岁。
他小名“犬子”,这是中国百姓流行的取名文化,小猫小狗容易成活,这种文化今天仍然流行。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少时好读书,学击剑。
只是司马迁在接下来的介绍中把“犬子”这个称谓当成是“少时好读书,学击剑”的结果,让人感到疑惑。
司马相如早期的教育据说来自于临邛的胡安传授的,这是司马相如与临邛的最早的联系,这就是缘分。后来,司马相如向当时在蜀郡兴学的文翁学习,“文翁遣相如受七经”,相如触类旁通,成为文翁主要的教学助手(文翁的学校今天还在开办,是成都名列前茅的名牌中学)。
太史公在《史记》介绍了两个文学人物,一个是屈原,一个是司马相如,可见他对司马相如的喜爱。对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太史公就像耳闻目睹一样,介绍栩栩如生。
司马相如初次去长安,因为老乡狗监杨得意的介绍,认识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但是也许是口吃的缘故,司马相如并没有受到重视,他来到喜欢文学的梁孝王身边,与一帮子文学家交游。
梁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这时候的他难免有点不得志。朋友王吉在做临邛令,就邀请司马相如前去游玩。
司马相如的长相如何?在他去临邛的时候,太史公写得非常传神:“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气宇轩昂、高贵脱俗、风度翩翩、玉树临风到了极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文君夜奔”的背后故事
司马相如来到卓王孙家,参加卓王孙家为他举办的宴会,用了一段侧面描写,“文君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一个长相粗俗、不堪入目、彼此没有深入接触过的人怎么会“心悦而好之”、一见钟情?司马相如之美,可以定论。
太史公还借卓氏族人和临邛长老的劝说来展现司马相如的长相可人和才华超卓:相如虽贫,其人材足依也——这里的“人材”,既有内在的能力、学养,也有外在的身材、长相的意思。
让卓文君“心悦而好之”的,还有司马相如的才艺表演,司马相如弹了一曲《凤求凰》,琴中雅意卓文君自然心里明了——这样优秀的青年临邛这个偏僻的地方哪里找得到呢?
这个时候,卓文君17岁(有的说20岁),司马相如29岁(有的说35岁),都是成年人了,对婚姻和爱情的取舍显示出了“发乎情,止乎情”的选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选择。
魏晋时期嵇康编写了一本《圣贤高士传》对司马相如有很高的评价:“长卿慢世,越礼自放。犊鼻(穿着小牛鼻子一样的衣裤,笔者注)居市,不耻其状。托疾避官,蔑此卿相。”因为欣赏司马相如的人品,嵇康把两人的爱情也描写得很美丽。 
另一个名士阮籍不是很看好司马相如的为人,但对其长相还是称赞有加:“耽嗜欲而盼视兮,有长卿之妍姿。” 
再来看才女加上美女的卓文君,卓文君虽然“新寡”,但这一寡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寡,当地的传说称为“望门寡”,即正要嫁人,而所嫁之人却死了,没有嫁成,还是享受未婚待遇。这个女子除了精通琴艺、文采出众之外,更重要的长得美,家里不差钱。
《西京杂记》上说她:“文君姣好,眉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
美女是一笔财富,有财富的美女是双倍的财富,据说生产美女的俄罗斯就有人建议立法禁止本国美女下嫁国外,防止财富流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果以道学家的眼光来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自然会出问题。
一个落花有意,一个流水有情,于是乎“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这段故事如果在百家讲坛讲《史记》的某个教授的家乡演绎,就会变成“坐怀不乱”,就会变成“潘金莲淫奔西门庆”这些让人感到痛心、恶心的悲剧。
&&&&&&&&&&&&&
四、司马相如对爱情的回报
女儿“私奔”去追寻爱情去了,作为父亲的卓王孙免不了要和所有的父亲一样生气、一样放狠话:“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给一钱也!”
&司马相如是一个性格鲜明、自认是个要“成就非常伟业”的“非常之人”,他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又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所异也。”(《难蜀父老》)
他的行事,具有蜀人的风格:先以“雍容”,让人交口称赞;再以“琴挑”,以才华相吸;然后“夜奔”,行婚姻非常之事。近人情,循天理,重人欲,道学家指摘是自然的事情,但是心胸开阔的另一个才子苏轼竟然也批评司马相如此行为“污行”,这难免令人感到遗憾。 
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皮的男盗女娼,极力往我们民族这桩最风流蕴藉的事情上泼污水,这是非常卑劣的事情,美好的爱情难道是可以像个瓜娃子一样一点脑筋不动、守株待兔就可以获得的吗?
司马相如的发展很快让卓王孙回嗔作喜,他被汉武帝任命为中郎将,担负起了汉武帝开疆辟土、归化西南少数民族的大任,这件事情别人没有做好,司马相如却不辱使命。
司马相如衔王命回到临邛,高车驷马,“太守郊迎,县令负弩矢前驱,卓王孙喟然叹,自以使女得尚长卿晚”。毫无疑问,这是对道学家们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天仙配》里的董永与作为神仙的七仙女要谈恋爱,没有媒人,找了一棵树;《梁山伯与祝英台》里二人要谈恋爱,没有媒人,急死了,不该来的媒人来了,造成了一个大悲剧。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和他们一比,激情、健康而又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符合孟子的道德观:“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被诬蔑为“窃财、窃色、包二奶”的悲哀,实际上是道学家娶不到漂亮老婆的悲哀。
&&五、两个细节提示
相如初去临邛,有一个县令与他同行,有人考证这个县令在“夜奔”事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凭什么呀,现在来看,一个县令屈身如此,只能是对司马相如文学才华的欣赏和追随。
相如后来荣归故里,又有一个县令“负弩矢前驱”,这里的因素就要复杂得多。不过,我认为还是体现了当时整体上对文学的崇尚。
今天邛崃的执政者们,是否也如此呢?
如此,方能人才辈出,代不绝缕。
一个让人感到光荣、有历史感、有伟大而美丽女性产生、为政者敷扬文教的地方,自然令人心向往之。所谓“德不孤,必有邻”。
你即使出生在圣人的母地,天天耳提面命各种“礼”和其他道理,也未必有用。比如,抗战时,韩复榘之流不战而溃,相反,卓文君的蜀人后代拿起的烧火棍迎头赶上去,王铭章的滕县之战,要是卓文君知道,她一定觉得是她的魂被承继了下来。
最后讲一个苏东坡的居住故事。
苏东坡金榜题名,就在琼林宴上,阳羡(常州)人蒋之奇等人就约东坡将来在阳羡买田居住,后来,范镇约他卜邻,王安石约他移居金陵,弟弟苏辙要他共住许昌,他自己在黄州居住的时候还去螺狮店看田,最后,他还是顺从了最初的蒋之奇的“鸡黍之约”,终老阳羡。
发乎情,止乎情。邛崃,当真性情的文化来俯仰你的山水,颉颃你的园林的时候,则为“可以居”之理想国矣!&
(这个文章是有个朋友约的稿件,可能是他没有提字数要求,可能是我没有记住,总之这个稿件最后是因为字数的原因未予采用,很郁闷,接着就生病了,住院将近一个月。)
日,《新青年》正式创刊。是为新文化运动的勃发的标志。四川成都与北京、上海一道,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三大重镇。&
新文化运动一百年中国的变化,当时可曾有谁预料得到?
我和同人,策划了纪念活动,用作此生最光荣的记录。
文章于日,发表在《华西都市报》。&
&&郭沫若:新文化运动里涅槃的火鸟
&&&&&&&&&&&&&&&&&&&&&&&&&&&&&&&&&
&&&&&&&&&&&&&&&&&&
冲在推翻满清王朝第一线
1910年10月,郭沫若赴成都,投考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入丙班。
&“因是省会的关系,学生的政治运动比较活跃。我本是分中的插班生,但不知怎的,总每每被选为学生的代表。”
“头一年的年底便参加了立宪请愿的风潮,当时是赵尔巽做四川总督,学生请求他代奏,要清廷提早立宪,闹到全省罢课要求的地步。起初学校当局大抵是纵容的,但到后来赵尔巽下出严烈的命令,要学生复课,不然就要严办,分中的校长自然就奉命唯谨。但要学生上课,却谁也不肯。他却想到了一个妙法,要各班的代表先行上课以为表率,我没有遵从他的命令,就在当天离开了学校。学校说是要斥退我,但因种种原因,依然没有斥退。”
1911年夏,保路运动爆发。8月5日,成都宣布罢市、罢课、停纳捐税。9月7日,赵尔巽诱捕罗伦、蒲殿俊等,成都民众请愿,赵尔巽下令枪杀了30余人。革命党人自荣县攻资州,哥老会自华阳进迫成都,激战。
9月25日,四川宣布独立,建立新政权。
郭回忆说:
第二年(1911),便是辛亥年了,参加了有名的反对铁道国有的风潮,这是开始于保路同志会,既而成为保路同志军,结果和辛亥革命的大运动合流,而推翻了满清268年的专制。这在当时的学生界中也惹起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革。
&&&&&&&&&&&&&&
“裁天样大旗横书汉字”
1912年春节,郭沫若从成都回到沙湾,家乡喜挂长联,他咏成佳对二三十副,下面一联最为妙绝:
故国同春色归来,直欲砚池溟渤笔昆仑,裁天样大旗横书汉字;
民权如海潮暴发,何难郡县欧非城美奥,把地球幅员竟入版图。
“我们一般的人士怎样的欢欣鼓舞哟!特别是我们四川。因为它斗争的时候长,所以取得胜利的时候也就分外狂喜得可怕。”他说。
胜利者郭沫若似乎看到中国如醒狮雄踞,四方列强何足道哉!虽是“极幼稚的自我陶醉”,但那昂扬奋发的爱国和反帝反封情绪,以奇绝想象传递出来。
&&&&&&&&&&&&&&
创造社——新文化运动里涅槃的火鸟
1915年5月,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卖国条约,是为国耻。
那是郭沫若东渡第二年。五月七日那天,他“冲冠有怒与天齐”,毅然回国。
他说:要救国,要有实际的学问才行。遂埋头向学,倏忽三年。
1918年夏,日本福冈。张资平来访。
二人感叹中国缺乏浅近的科学杂志和纯粹的文学杂志。
郭沫若提出:以同人杂志的形式,做纯文学,不用文言,用白话。
同人者谁?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和郭沫若四人。
郭说,从每人每月的官费里抽少许以作印费,张赞成。
郭沫若说:“(那)一番谈话为它(创造社)的受胎期。”
“五四运动”风潮澎湃,它形式上是民族主义的自卫运动,实际上是“中国自受资本主义的影响以来所培酿成的资本主义的文化对于旧有的封建社会之死决的抗争”。“自从那次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化便呈出了一个划时期的外观。”
为了抗争,他拼命创作。
1919年和1920年之间约一年,是他诗歌的爆发期。
“我几乎每天都在诗的陶醉里,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就好像生了热病一样,使我寒冷,使我提起笔来战颤着有时候写不成字。”
郭沫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眷念祖国的情绪》和《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晨安》和《匪徒颂》都是对她的颂词。
他宣称:死的凤凰更生了!新文化运动中涅槃的火鸟,更生了!
《浮士德》《茵梦湖》《女神》《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沫若的译著和创作,像火山一样喷涌。
为了抗争,他殚精竭虑,推动创造社的成立,田汉(寿昌)保留下的一封信,可读到郭沫若当时的心理:
成仿吾君你近来会过没有?他去年有信来,说有几位朋友(都是我能信任的)想出一种纯文艺的杂志,要约你和我加入。他曾经和你商榷过没有?他的来信上说:新文化运动已经闹了这么久,现在国内杂志界底文艺,几乎把鼓吹的力都消尽了。我们若不急挽狂澜,将不仅那些老顽固和那些观望形势的人要嚣张起来,就是一班新进亦将自己怀疑起来了。他这个意见,我很具同感,所以创刊底建议,我也非常赞成,不消说我们创刊杂志另外还有多大的目的和使命了。
&&&&&&&&&&&&&&&&&&&&&&&&&&&&&&&&&&&
沫若,(1921年正月)十八日
1921年7月初,东京郁达夫住所,创造社成立。大家一致赞成以“创造”之名,先出季刊,出版时间愈早愈好。
&&&&&&胡适博士的青眼和鲁迅先生的评价
1921年9月初旬,商务印书馆高梦旦先生请吃晚餐,主请胡适和郭沫若,商务同人作陪。
郭沫若说:“这要算我们自有生以来的最大光荣的一天,和我们贵国的最大的名士见面。”虽不无揶揄,但真实情况,未必如此。
二人握手时,商务的何公敢意识到见面的历史价值,说:你们两位新诗人第一次见面。
就席时,高居中,胡适居左,郭居右,后来主帅猛将二人干脆换位并聊,足见相谈甚欢。
郭沫若的记录里,胡博士穿的也是夏布长衫,有个细节今天读来仍令人感佩:
我那时候也在吸香烟,在电气风扇之下擦了几根火柴都不能擦燃,博士把火柴匣接过去,顺手又取了一个酒杯来打横,把左手的拇指和无名指挟着酒杯边,食指和中指挟着火柴匣,那样酒杯便成了一个玻璃罩,火柴也就擦燃了。他向我笑了一下——
“在‘五四’以后,凡是从事新文化的人,便都是自己阵营里的人,都是同胞骨肉一样,相亲相爱相敬慕的程度,不是个中人是绝难想象得到的。”这是郭沫若在另外场合里说的话,不知胡适博士是否属于“阵营里的人”。
但是胡适对他,显然青眼有加,为他玻璃罩里点香烟。
鲁迅则在20年代末评价创造社:
此后有新才子派的创造社出现。创造社尊重天才,是艺术至上派,尊重自我,崇创作,恨翻译,尤憎恨重译,与同时在上海的文学研究会相对立。其出阵最初之广告上,言有垄断文坛者,即指文学研究会也。
创造社的这番起事,在表面上看来是胜利了。多数的作品投合于当时的自称才子辈的心情,加之以出版者之帮助,势子遂盛,势子一盛,大商店,例如商务印书馆,也就把创造社的译著来出版了——这是说郭沫若张资平两先生之原稿也。
在鲁迅先生严厉的评价中,也承认创造社“看来是胜利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院怎么取鱼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