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个书店 看书的工作在宁波鄞州区,长期工作,薪水的花可以好谈,主要是喜欢看书,高中下学的,担心没有书店 看书

浙江学堂之七&宁波储才学堂
宁波储才学堂
(越土培英 人文郁茂-浙江学堂之七 )
&宁波,月湖,偃月街小学(储才学堂旧址)
&储才学堂旧址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夏之交,东海之滨宁波月湖西岸,废弃沉寂的崇教寺,突然,变得热闹起来。蜿蜒在月湖之西的偃月街是月湖最美的一段,因源于宋代的偃月堤而得名。东边绿树影成荫,湖光粼粼,西边是明清建筑群鳞次栉比,温馨静谧,崇教寺坐落于街之北。崇教寺的兴建要追溯到唐朝大中年间。那时有个商人叫杨宁,新娶了貌美如花的妻子卢氏,引起杨宁的生意伙伴孙得言的垂涎。后杨被孙谋害,孙骗娶了卢氏,不久卢氏生下杨宁的遗腹子杨德顺。十余年后卢氏偶然察觉孙得言的谋害之事后告官,孙被正法,卢氏也悄悄自缢而亡,她的儿子杨德顺把宅子舍为寺院,请额于朝廷,朝廷赐为“崇教报恩院”,这年是唐乾符元年(874)。后来杨德顺活到七十六岁而逝,寺院僧人把杨德顺作为护寺伽蓝神供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崇教报恩院”被赐为“崇教寺”,南宋初建炎间毁于战火,绍兴二年(1132)又重建,此时的崇教寺已经发展为规模宏大、名噪江南的禅林。崇教寺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屡毁屡修,渐而冷落。
转机来临。原来,当任的太守程云俶联手大商人严信厚、汤云崟,大学者陈汉章,贤达盛炳纬,要在此地兴办宁波第一所新型学堂。少不了设计,规划,修葺,装潢,人进人出,一番忙碌。初名宁郡中西学堂,不久,正式定名宁波储才学堂。
几位筹划创办者均非等闲之辈:
程云俶像(暂缺),彭玉麟像
程云俶,字稻村,江西铅山县人,清末举人,湘军将领彭玉麟门生。清光绪二十年(1894)任宁波知府。据《东钱湖志·名宦》载:程云俶任宁波知府,决意浚湖,邀集郡绅筹款,愿首捐千金以为之倡,惜事未就而病。绵惙时犹谆谆谓家人曰,浚湖事吾虽不及观其成,然吾殁必助此款,毋忘吾言,遗吾憾也。后旬日,其子方矩、方轨遵遗命,贷千金送交郡绅。
1887年3月,地处宁波湾头的通久源轧花厂正式开工,这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机器轧花企业,同时也是宁波第一家近代工厂。该厂的创办人名叫严信厚(1838
-1907),字小舫,浙江慈溪人。他不但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批工厂,而且还曾参与和创办过中国的第一家银行和第一个商会,在“宁波帮”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一位开创局面的人物。
严信厚的父亲严恒,字笠舫,号石泉居士,曾结合七巧图及书法艺术,独创了“七巧书法”。著《听月山房七巧书谱》、《听月楼诗钞》。严信厚早年就读私塾,受其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也爱好书画,常临摹名家书法。他先在宁波鼓楼前恒兴钱铺学业,17岁到上海小东门宝成银楼当学徒,后去杭州“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的信源银楼任文书。他通过勤学苦练,亦工书善画,胡雪岩收到他赠给的自绘芦雁折扇时,赞其“品格风雅,非市伶比也”。1872年,胡雪岩特将严信厚推荐与当时正督军镇压捻军的李鸿章。李鸿章即委派严信厚在上海襄办转运饷械,后又保荐其为候补道,加知府衔。严信厚曾负责督销长芦盐务,1885年任
天津盐务帮办。随着交往日广,财富日隆,严信厚的经商理财天资得到充分发挥。他还在天津东门里经司胡同自设同德盐号,经营盐业,积聚大量家财。其后他将上海寓所定名“小长芦馆”。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月,由严信厚集银5万两,在宁波北郊湾头创办的通久源轧花厂正式开工。宁波是浙江省最早的商埠,
1840年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对外开放,西方传教士、
商人接踵而来,洋货洋布充斥宁波市场。
1894年,严信厚又与周晋镳、汤仰高、戴瑞卿、周熊甫等沪甬巨商富贾集资45万银两,在轧花厂的基础上创设了浙江省最早的一家纱厂——通久源纺纱织布局,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但仍以纺纱为主,亦称通久源纱厂。其生产的“龙门”牌棉纱畅销宁波,绍兴、温州以及福建各地,生意畅达,获利甚丰。以严信厚为代表的宁波帮企业家开始在家乡创
办通久源轧花厂等首批宁波近代企业,从而开启了宁波经济发展的近代化之门。此后,大批宁波帮企业家纷纷仿效“通久源”
,在家乡投资兴建了一批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和金融、保险、交通、轻纺等企业,大大促进了宁波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历程。严信厚在民族工商业、金融业的兴办方面,亦有不少开创性的贡献。他曾长期担任上海道库惠通官银号经理,掌管上海道的公款收支。他发起创建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引进了国外金融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于1897年任
该行第一任总经理、总董,并参与创办四明银行和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华兴保险公司。他曾长期担任上海四明公所董事,在1898年的四明公所血案中,为抵御外侮而据理力争。在近代中国,上海总商会是一个足以控制上海金融贸易和影响全国商业的商人团体。1902年,严信厚受两江总督委托,在上海筹组商会。他认为创立商会“为华商生命所系,集帮商,排众难,期必成”,于当年2月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商会组织——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上海总商会的前身)。严信厚被驻沪修订商约大臣盛宣怀委任为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首任总理。该所为国内首创,在近代中国有重大影响,故有“第一商会”之称。
1904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在各地成立商会,严信厚率先遵办,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改为上海商务总会,他又担任第一任总理。严信厚是中国现代企业的开拓者,在多年金融、工商活动中,把大批宁波籍人士吸引到自己周围,为“宁波帮”从一个旧式商帮转化成一个举足轻重的近代企业家群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是“宁波帮”的开路先锋。这位宁波商帮先辈致富之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培养人才和兴办教育亦卓有贡献。曾捐巨款修筑天津塘沽铁路和宁波铁路,对浙中、安徽、山东等地赈灾都曾捐款。严信厚曾捐资在宁波设清节堂、仁安公所。在家乡费市举办养正学堂、芝秀义塾、芝田义塾等义学及芝生痘局等医疗机构,使族人和姻亲邻里的贫寒子弟得以免费求学看病。
汤云崟像(暂缺)
汤云崟为新生泰洋布店老板,字仰高,号远奎,关注教育,热心公益。
陈汉章著述图,陈汉章故居,
顾颉刚像、罗家伦像、傅斯年像,章太炎像,蔡元培像,黄侃像
陈汉章(1864—1938),号焯云,晚年号伯弢,浙江象山人,出生在一个耕读世家,
7岁正式受业,就读于设立在故居后的“约园”私塾。后考到丹山、缨溪书院读书,更勤奋好学,得童生第一名”。23岁第一次进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著名经学大师俞樾。24岁至宁波的辨志精舍,问师于黄元同先生。25岁(1888年)去杭州乡试考中第10名举人。中举后,多次被聘做官,官至广州直隶州州同,但均未出仕。一心追求学问,博览群书,遂成大学问家。46岁(1909年)被京师大学堂慕名聘任教授,至京一改初衷继续求学。50岁(1913年)以第一名身份毕业于北大第一届史学门。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任国学、史学、哲学、外文门教授近20年,曾任北大史学系主任。65岁(1928年初)应邀出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68岁(1931年初)终以暮年体衰坚辞,告老归里,闭门著述。但终因疾病,1938年6月29日晨,在故乡象山与世长辞,享年75岁。从遗愿葬于故乡姆龙洞之东山。陈汉章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每读一书,总要考其优劣,校其佚漏,辨其真伪,评其得失。每看一次,必用色笔加点句读,由浅而深,先藤黄,加淡墨,再浅蓝、桃红、胭脂,然后银朱。著述主要有《中国通史》、《尔雅学讲义》、
《孔贾经疏考异异同评》、《礼书通故识语》、 《周书后案》、《论语征知录》、
《缀学堂丛稿》、《史通补释》等百余种,手稿600余万字。先生的门下名人辈出,有著名文学家茅盾、哲学家冯友兰、社会活动家许德珩及史学家范文澜、顾颉刚、罗家伦、傅斯年等。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和致力于宏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备受时人称道:章太炎赞其“博学精思”,蔡元培称其“两脚书库”,黄侃尊其为“魁儒”。
& 盛炳纬像
字省传,浙江镇海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1885年提督四川学政,严格考核,杜绝冒滥。1891年任江西学政,继又兼江西乡试监官,勉励诸生研究经史,调各县高材生一百余人入省城经训书院肄业,捐赠藏书万卷。后奉母辞官回乡,察时度势,深悉培育人才重要,遂热心创办和发展家乡教育。
消息不胫而走。
宁波新兴学堂的拔地而起,也吸引了目光敏锐的上海新闻界的视线。1897年5、6月份,上海《申报》密集地报道了学堂报考条件、学额、试题、开考、补考、肄业等消息:
&1897年5月24日《申报》&&
标题:宁郡中西学堂课题
宁波访事友人来函云,宁郡中西学堂章程及开考日期前已列报。兹悉是日在府署扃试(考生各闭一室应答试题。笔者注)。文题: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出自《论语·里仁》)。诗题:士先器识得先字。府宪程太守因到者仅三十余人,深恐各学生未及周知,故又牌示十八日补考,仍在府署扃试,到者有七十余人。文题:日知其所亡至博学(出自论语)。诗题:四月清和雨乍晴得晴字
&1897年5月27日《申报》&
标题:示考西学
宁波访事人函云,迩来崇尚西学,各省皆设立中西学堂,以期造就人材,为国家折冲御侮之用。浙省宁波府属亦建有中西学堂一所。前日府尊程稻村太守出示招考,其文云:照得宁郡建立中西学堂,现经本府议定章程禀请道宪转禀立案,余俟开堂有期,另行晓谕外,所有肄业学生本府定于四月十四日考验,合先出示招考。为此示仰绅民等知悉,尔等如有聪颖循良子弟入堂肄业,与后开章程相合者速赴迁善所提调中西学堂委员梅分府处报名填册,至期来府听候命题考试。取后申详道宪覆试,俾可送堂肄业,其各遵照毋得迟延自误,特示。计开:&
一、肄业学生必须本宁郡人,身家清白,聪颖循良,年仅二十岁以下者,平日读书作文完篇,或作半篇而文理已能通顺,或已入泮而愿入堂学习,均应官绅保送,取具年貌籍贯,由提调会同董事造册送府考验。录取后申详道宪覆试送堂肄业。
一、堂中经费素裕,肄业学生额数暂以三十名为限,额满不录者列为备取,俟有缺额挨次传补。如有外省外府本郡绅富子弟愿入学堂肄业者应准一体保送考验,惟每人每月修膳洋五元,以充经费。目下房屋无多,教习又难兼顾,暂以十名为限作为余额,额满不录。
&1897年6月23日《申报》&&&
标题:四明山色
宁波访事人函云:崇教寺内建立中西格致学堂,经府尊程太守考取学生申送宁海关道吴观察覆试。旋示期本月十四日所有录取各学生均于巳刻(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笔者注)整肃衣冠,齐集学堂听候点名,送堂肄业。
宁波储才学堂的孕育,诞生,成长,并非孤立和偶然事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谭嗣同像,立像,甲午海战场景,邓世昌像,定远舰官兵合影,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像,伊藤博文像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溟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败,邓世昌殉职,定远舰沉没,北洋水师覆灭,次年,李鸿章像与伊藤博文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惨云愁雾一时笼罩着中华大地。热血青年谭嗣同奋笔挥就的《有感一章》,代表了炎黄儿女对祖国安危的忧心忡忡。
国势颓微,国人亟图自强。有识之士痛感“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在洋务派实力人物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倡导下,全国范围内新学如雨后春笋,勃然而兴。借助这样的强劲东风,储才学堂在东海之滨的宁波傲然崛起,成为浙江省第一批官办新式中西学堂之一。
盛炳纬像,盛炳纬《述中校起缘》书影
作为宁波储才学堂的筹划者、捐资者,盛炳纬在《述中校起缘》中记叙了学堂的创办经历: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铅山程公稻村知宁波府事,与郡人严君小舫(即严信厚)、汤君仰高(即汤云崟)、陈君季台(即陈汉章),谋设中西学堂,因湖西崇教废寺为校舍,大率依据上海广方言馆章程,注重泰西语言、文字,冀陶成英俊子弟,以开风气,已由道府公署禀浙江巡抚,及南洋大臣,立案开办矣。”
学校以“革新图强,储备人才”为办学宗旨,弃旧科,立新学,注重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开设了格致(理化)、数学、译学(外语)等课程。
盛炳纬在《述中校起缘》提到与社会名流商议确立主持学堂事务:“继乃商之,吾友包君补园、江君亭芙、袁君曜臣、张君让三及炳纬佥谓:‘兴学固善,第事属办举,宗旨宜端,否则流弊滋大,且非得学优品端者,主持校事,安能招致才俊,以张吾军耶,欲收成效,则始基宜慎。’程公及严、汤、陈诸君深韪,其议谓:‘嗣后校事,听诸君规划可耳。’乃议聘慈溪杨君逊斋,为学堂总教习,杨君学有根柢,通知时事,师范尤端,朋辈重之。”
& &张美翊像
张美翊(1856-1924),号让三、骞叟,浙江宁波鄞州人。清末著名学者、古文家,早年为弘一法师的学生。曾任宁波府师范学堂首任监督(校长)。张美翊早年做过宁绍台道薛福成的幕僚,薛的很多文字都是他起草的。并随薛福成出使西欧英、法、意、多、比四国达5年之多,是我国最早一批去欧洲访问的中国人。眼界开阔,博学多才,盛宣怀因此决定任命他为当时政府新学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的提调兼总理(今称校长)。任上为交通大学贡献良多,他悉心办学,曾化大力聘请了数十名中外籍的教师任教。1904年南洋公学改隶属商部,根据商部尚书载振的要求,张美翊写成《呈报公学历年办理情形》,张美翊另亲自修订清册共8册,记载说明当时南洋公学的办学及校产详情,呈报商部,阐明学校办学方针和措施。
1905年与陈训正等人筹办宁波府师范学堂,这是浙江省内第一所中西合璧的师范教育机构,张美翊任首任监督(校长)。辛亥革命后他任宁波教育会会长,晚年还一度任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
其子民国大收藏家、钱币学家张迥伯也曾执教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张迥伯1907年毕业于其父参加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后去日本学商科一年,回国后执教。1921年后进入商界,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民主运动,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1946年被上海各界人民团体推选为和平请愿团11名代表之一,与马叙伦等赴南京请愿,数度掩护青年学生转赴解放区。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政务院外交部条约司专门委员。父子俩在宁波中学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足迹。
& & 杨敏曾像
商议结果,学堂聘请“学有根柢,通知时事,师范尤端,朋辈重之”的慈城名儒杨敏曾先生任监堂(校长)兼总教习。
孟子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无规矩难以成方圆。杨敏曾允若上任伊始,即着手与盛炳纬制定储才学堂章程,并正式将学堂定名为储才学堂。“杨君至,谓:‘非改订章程,不能从事。’张君让三迺与炳纬合草储才学堂章程,即名斯校为储才学堂。”
杨敏曾(1858—1939)字逊斋,浙江慈溪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1897年任宁波储才学堂首任监堂(校长),并讲授经学、史学、文学、舆地。二年后去北京大学堂(现北大)译学馆,京师大学堂曾出版过杨先生的著作《中国史讲义》(上世史)和(中世史),后返求是学堂(现浙大)教国文。
1909年,杨敏曾的女儿杨品仙与陈布雷结婚。1912年出任辛亥革命后第一任慈溪县县长。先生为人正直,生性淡泊。凭他的声望、学识、水平,又加上有一位显赫一时的女婿,蛮可步入仕途,捞个一官半职,但他毕生悉心钻研学问,热心教育事业。1933年,他热情支持家乡慈溪县立初中(今宁波慈湖中学)的创办,是发起人之一。晚年,杨敏曾将自撰的诗文整理成《自怡宝诗文稿》。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杨敏曾既掌学堂,随即聘任饱学之士为教习。“杨君既主校事,添聘侯官陈君绎如教授译学,江阴吴君成之教授算术,其它经史、词章、舆地等科,皆杨君一身肩之。”
陈季同像,薛绍徽像
陈寿彭(1855-?),字逸如,亦作绎如,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外交家、翻译家陈季同之弟,福建侯官(现属福州市)人氏,马尾船政学堂第三届毕业生,曾在日本、英国留学,精通英文、法文和日文。回国后,他成为两江总督周馥的幕僚,并与其兄陈季同一起勘测疏导永定河。1897年,陈寿彭与陈季同共同创办了《求是报》。这是一份综合性旬刊,多译载西洋各种学说和维新派的一些文章,1898年3月停刊。陈寿彭在介绍西方科学文化方面表现突出,他经常将当时西方比较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译为中文,发表在国内刊物上,对启迪民智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夫人薛绍徽(1866—1911)字秀玉,号男姒,为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第一位女翻译家,两人合作翻译的法国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八十日环游记》非常受读者欢迎,曾重印数次。薛绍徽且善作诗。著有《黛韵楼诗集》4卷、词集2卷、文集2卷,辑有《清闺秀词综》10卷。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储才学堂筑巢引凤,传道授业,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少社会精英人物:
据盛炳纬云:“风声既树,高才生接踵麕至,若王君蓺卿、王君菉轩、洪君樵舲、林君孟垂、朱君维周、朱君赓堂、刘君荣甫、夏君仲彝、王君雅林、李君赞侯、叶君叔眉、何君吟苢、陈君契琴等,先后凡百数十,人称极盛焉!”
列举数位为证:
& &洪允祥像
洪允祥(),字樵舲,别号佛矢,浙江慈溪人,近代南社诗人。工诗文,书法汉隶,古朴遒劲。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就读宁波储才学堂,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1902年毕业后与陈训正、钱保杭在上海创办通社,开设科学仪器馆,传播西方科学文化。1904年与钟观光、虞和钦等在上海创办《宁波白话报》。同年7月,自费赴日本入清华学堂。1907年回国,后加入同盟会,任教温州、绍兴等地。1910年(宣统二年),应陈训正邀,主持上海《天铎报》言论专栏。次年离报社,任教定海中学。1915年客居杭州,与李叔同交谊甚笃,吟诗唱酬,并由李介绍加入南社。1917年,应蔡元培聘,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通史》、《中国法制史》等课,后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919年回宁波,执教省立第四中学、第四师范学校(后合并为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
,任国文和历史教员。五四运动时,组织学生成立殖群社。1926年在观宗寺皈依僧谛闲。病逝宁波。平生好读书,通经史,工骈文,善诗能书,时嬉怒笑骂,人称“狂生”,尝自作联云“客有来时,人相鬼相菩萨相;我所到处,诗多书多酒瓶多。”陈训正、应启墀、冯君木并称为“慈溪四才子”之一。
& & 何育杰像
何育杰(),字吟莒,浙江慈溪人。储才学堂毕业后,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学习,1904年被派赴英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回国,1909年后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东北大学物理系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物理学报》编委等职。1914年他在北京大学主编的物理学教材为中国首批自编大学用物理学教材。他在北大所开课程如:数学、物理、热力学及气体运动论。电学、原量论(即鼻子论)等均为国内首开课程。由于他在开创中国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中国科学社于1940年特设“何育杰物理学纪念奖金”,这是中国为物理学设立的第一个奖金。何育杰主要论、译著有“爱因斯坦和相对论”,“X线与原子内部构造之关系”、《物质与量子》、《自然之机构》等。
& 叶叔眉像
叶叔眉(1884—1971)名秉良,浙江慈溪人,储才学堂毕业后,由浙江巡抚保送至京师大学堂预科,留校选充助教。1909年由山东巡抚调聘为山东高等学堂教员,为高等学校毕业生补课。是年夏毕业考试揭晓,以优等一奖举人。授职中书科中书。武昌起义后返原籍任慈溪县议会会员。1912年创办效实中学并该校任教英文。后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常任理事,中央银行筹备人之一。
& &夏锡祺像
夏锡祺(1877—1938),字仲彝,浙江镇海人。储才学堂毕业后,1905年,由镇海县资送日本留学,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1909年毕业回国。1911年,任北京师范学校校长,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1914年8月19日,被教育总长汤化龙委任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先后延揽了章太炎的弟子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等人,到北大任文科教授。这些学者,学术卓著,都是日后的学术巨擘,名垂青史!单从夏锡祺慧眼识才这一点来说,也是功不可没的!自此章太炎的弟子作为新的学术势力在北大崛起。1917年初,辞职离开北大,同年(1917)初,由阎锡山任命为山西省教育厅厅长,后曾在上海煤业银行等处任职。编著有《新哲学》、《最新中等音乐教科书》等。
& 李思浩像
李思浩(1882—1968)字赞侯,浙江余姚人。储才学堂毕业后,肄业于京师大学堂,后考中举人。曾在清政府盐政、税务机构任职。民国成立后任临时政府盐务署科长、厅长、次年为国家税务筹备处委员。
1916 年任北洋政府财政次长兼盐务署署长,次年为代理财长,6月兼中国银行总裁。
1919年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1919年徐树锋创边业银行于北京,李任总经理。1920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大败,名列安福系祸首之一,被通缉。1924年段祺瑞复出,再任,财长兼盐务署督办。1925年任关税特别会议委员会委员。1933年天津大中银行改组,任总经理。1934年因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迁大中总管理处至上海。1936年四明银行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任商股董事。
  费公直像
费公直与邹容合影(1903年),邹容赠费公直像,陈英士像
&费公直(),字天健,号一瓢,吴江同里人,世居周庄。储才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便,邹容一起剪辫留影。1906年加入同盟会,也是南社社员。1911年秋自日本回到上海,此时正处辛亥革命前夕,陈英士在沪发动起义。公直通过友人关系与陈英士相识,在其部下工作。参与了陈英士指挥的江南制造局之役。上海光复后,陈英士宣布成立沪军都督府,公直被任为一等科员襄办军需。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沪军都督府撤销。这年秋天,回乡行医终老。工诗善画,花卉得华喦遗法,秀雅轻灵。又擅篆刻。&&&&&&&&&&&
继程云俶之后,宁波府知府喻兆藩及接任者夏孙桐,三任知府对学堂的创立和发展,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 & 喻兆藩像
喻兆藩像,陈三立像
喻兆藩(1862—1920),字庶三,江西萍乡上栗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天补宁波知府,组织民众围海造田、发展海运,因功升道员衔,予二品顶戴。创立宁波教育会,统一教育权,改月湖书院孝廉堂为师范,创办法政学校,并将村塾教师和本地的一些优秀人才集中起来,教授学生。此举引起当地守旧绅士反对,但兆蕃不为所动,提倡公立、私立并举,办学校300余所。离开宁波时,百姓为兆蕃建立去思碑,在道台衙门后乐园址建学社,取名喻斋以纪念。三十二年,调补杭州知府。八月,升宁绍台海防兵备道。其间,海门民众与外国传教土发生冲突,喻兆蕃顶住压力,义正辞严地进行交涉,使事件得以解决。次年任浙江布政使,浙江当时正在修筑铁路,但款项紧缺,他上下周旋,问题得以解决。不久因母逝回家守孝,其间开办学校,启发民智。光绪三十一年,与萍乡富绅筹3万两白银,组成萍乡瓷业有限公司。光绪三十四年,喻母亲病故回家守孝至辛亥革命爆发。此后回归故里潜心著作。著有《既雨轩文抄》《既雨轩诗抄》《问津录》。病故后,陈三立作“哭喻庶三”挽诗悼念:“垂老相望先我死,更谁坠绪探船山。卅年气类期闻道,八表氛祲为改颜。忍问海涯流恺涕,只今俎上寄痴顽。南朝台观鸿飞处,忆泣兴衰挟往还。”
& 夏孙桐画像
夏孙桐(1857—1941)字闰枝,一字悔生,晚号闰庵。江苏江阴人。近现代文学家、词人、学者。与蔡元培、张元济、汤寿潜等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同榜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州、宁波、杭州等地知府。民国初入清史馆,嘉、道、咸、同四朝臣工列传及循吏、艺术两汇传,凡一百卷,并出其手。又佐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及《清儒学案》。工词,晚年多酬应之作,风格低回沉郁。亦能诗文。。著有《观所尚斋文存》及《悔龛词》二卷。
学堂首任监督杨敏曾北上赴任后,相继上岗的关维震、江起鲲、马裕藻一连四任都是著名学者和教育家:
关维震,字来卿,莱青,号洊之,杭州仁和人,廪贡。自幼勤奋聪颖,学业日进。他曾在1864年开设的浙江官书局工作多年,博览群书,饱谙经史,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初七日任慈城训导。近20年,潜心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力求能使更多的儿童入学接受正规教育。还十分关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陈屺怀、冯君木等发起,在慈湖书院原址上创立慈湖中学堂,并于1904年担任慈湖中学堂监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应宁波知府喻庶三之聘,任宁波府中学堂的监督,并升任教谕。他充实学科,扩充学额,付出许多心血。当时该校开设的课程有经学、国文、史地、数学、英文、博物、理化、图画、体育等。但校内新旧势力冲突及更换木工等事,使他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关离开甬城时,浙东著名学者冯君木曾撰诗“送别学官关来卿师维震归杭州”:“仁和夫子人中贤,心抱皎若苍领渊。持躬退让燮居后,赴义勇往瑗请前。春风坐我二十年,蕙兰橫扇芬无边。手持白日照大千,黑壤齐放光明天。采苓未毕胡舍旃,夺我寇君吁无缘。上下四方逐公去,招公为赋归来篇。”辛亥革命后,关维震赴北京,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主事、京师图书馆分馆主任。与分管图书馆的鲁迅先生往来较密,经常互访。据《鲁迅日记》记载,1913年6月至1914年4月,关来卿来访有13次之多。在鲁迅的日记中,很多人均直写其姓名,而对关维震,除一处写关先生外均写关来卿先生,显见鲁迅先生对他十分尊重。在晚年编有《养蚕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养蚕方法,具体分蚕室、蚕具、催青、扫蚁、饲育、给桑、除沙、分箔、上簇、收茧和制种共11章。
& 陈布雷照
就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这一年,在堂兄陈训正一手安排下,国民党日后文胆陈布雷从慈溪县中学堂(今慈湖中学)转入宁波府中学堂学习。主要正是缘于关维震已经受聘为府中监督。关维震本是陈布雷慈中就读时的校监,自关维震主政校务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成绩斐然。当年在宁波府中学堂的招考中,慈中应考者11人悉被录取且名列前茅,关维震的治学方法让人刮目相看。声名大震的关维震,不久顺理成章地被聘为宁波府中监督。关维震就任校监伊始,便大刀阔斧地充实学科,引进人才,建立制度,整顿校风,办学确颇有起色,为各方瞩目。由此,时任宁波教育会副会长的陈训正向陈父建议:“府中学科充实,教师人才,亦颇整齐。训恩弟入府中,可稍广交游,以长见识。”对陈训正言听计从的陈父,立命陈布雷转入府中就读。就这样,如陈布雷自己所说“奉父命转入宁波府中学堂”。
《陈布雷日记》中有翔实记载: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一九〇六)&
奉父命转入宁波府中学堂肄业。
宁波府中学堂旧名储材学堂,去年改今名,喻庶三先生锐意改革,以刷新教育为己任,本年改聘关来卿先生为监督,充实学科,扩充学额,去年冬招考,慈溪县中学生应考者十一人,全部录取,且均列前茅,其后诸同学以县中绩办,不愿转入府中,唯余及三弟奉父命向县中退学转入肄业。余父之意,盖欲令余兄弟稍广交游以长见识,且庶三先生向余父言,必欲余兄弟人府中,余父不欲拂其意也。”
& &魏仲车像 &
& 叶德之像
府中学科完备,本年添聘俞仲鲁(鸿梃)先生为学监,王艺卿(绍翰)先生授经学,魏仲车(支枋)(慈溪人,清举人,曾任北大教授。)先生授国文,凌公锐先生授史地,叶德之表兄授算学,胡可庄先生授英文,石井信五郎先生授博物、理化、图画、体操。教师人才亦颇整齐,唯较之县中,各科间互有短长,而旧学生之风纪精神,则较县中大有逊色焉。”
“余入府中后受知于凌公锐先生最深,凌先生常勉予专习史地,谓有此基础,泽以文字,可望深造也。先生长于口辩,故又鼓励予学为演说,每值同学会开会,必登坛练习,初时觉发言艰涩,稍久亦习之。同学中过从较密者为鄞县卓葆亭、蔡曾祜,镇海沈养厚、刘宗镐,余姚毛汶泉,同邑洪承祁、沈炳延、赵酉官(之倧)诸君。
& &蔡曾祜像
字箴五,浙江鄞县人。后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先在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1
9年就效实中学教席后,除宁波沦陷中学停办几年外,均在效实中学工作。是效实中学教风、学风的继承、发展的集大成者。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五十年,精通数学专业,在宁波市教育界有“蔡代数”之称。
& &沈养厚像
沈养厚,字紫岩,浙江镇海人。后获北洋大学理学士,供职浙大农学院,1937年在杭州私立安定学堂(七中)任教,1945—1950年任校长。
& &刘宗镐像
刘宗镐,字启周,浙江镇海人,后入东京蚕业讲习所。
& &陈布雷半身照
& 陈布雷入校后二月,以言动木谨,激起学校风潮,不得已自动退学,记其概略如下:
& &杨菊庭像 &
& 罗惠侨像
府中学本年录取新生约卅余人,与旧生之数略相等.校中为管理便利,以旧生居西楼,新生居东楼,遂以居处之分隔,伏相互歧视之恶因。旧生大抵皆二十岁以上之人,新生之平均年龄则在十六七之间,以旧学及英文成绩言,则旧生优于新生(甲班同学十一人旧生居其十人,杨菊庭、戴轩臣、罗惠侨皆同班也),但新生多出身于学校,所受之新教育,较旧生为完全,故旧生常蔑视新生为未冠之童子,而新生则以为此学校也,非科举之场,仅能习英文国文者,岂得为完全之学生乎。至以生活言,则旧生中确有习染甚深而不足为训者,如群居谈论,好为风月戏谑之谈,而夜间私出赌博为狭邪游者亦有之。学监俞先生婉言劝导,辄受其辱,故新生益不平。盖知旧生方恋恋于以前主校之某君,又常以不根之词谋离间教职员(怂恿胡可庄、石井二先生联合以对抗新聘之教师,且讽示关来卿师使知难而退),而使学校改革不彻底也。会新生同学中有好事者发起图书展览会,邀集西楼诸同学来参观,谓吾东楼之书架上,有世界史、世界地理、代数、几何、动植、矿物、理化、社会学、图画、音乐诸科书籍,以较君等所有,孰为美富乎?西楼同学惭沮而隐恨之。某日同学会开大会,新学生相约以学生新道德为题,纠正同学生活之腐化,余亦为演说者之一,旧同学始集矢于余矣,顾余尚不知已为旧生侦伺猜防之目的物也。其时洪君苓西就学于复旦公学,一日贻书抵予,询府中学自关师来后改革之状况何如,余则覆一长函,备言旧同学之腐败,英文每周八小时,尚欲请求增加,只准备作洋奴耳,石井教法滑稽而无条理,学校前途极悲观云云。书成,刘君宗镐索观之,余以事他往,嘱刘君勿为旧日学生见也。刘君短视甚,适旧生某君来余室,自其后尽窥之,以告西楼诸同学,下午遂私开投信柜,取余书而诉诸监督,要求将予即日斥退,否则旧生全体退学。顾新生又为余抱不平,联名二十人,上书监督,谓如斥退陈某,则我等亦全体退学。关先生乃召集全校学生,以余轻动笔墨,破坏同学名誉,牌示记大过两次。公锐先生等均为予不平,君木师尤愤愤,谓今日世界乃有破坏书信秘密自由之举,且处罚过当,为吾甬教育之羞。而旧生犹坚持非将予除名不可,盛省传先生又从而助之,势汹汹将不利于余,德之表兄劝余出居
育德学校暂避之。如是相持者数日,教育会会长张让三先生召余往,劝自动告退,以保全学校,然教育会之其他评议员如赵林士先生等,则谓如此处理,太觉偏颇。时旧生势益张,见关先生亦不为礼,喻庶三先生知此为新旧势力之争,非断然处置,则将扰攘无休,遂突往学校,召集旧生,宣布旧生亦各记大过二次,谓陈生对不起同学,已服其罪,诸生对不起学校,亦应处罚,如不服者,退学可也。余至是始悟以余一人,将使全校解体,遂即日自请退学,而风潮始平。”
& 顾麟士像 & &
& 钟观光像
“退学后无所归,寄寓育德小学者凡三月,入师范学校简易科,作选科生,从锺宪鬯chang(即钟观光,中国植物学家。)先生学博物,顾麟士先生学日文及图画,夜与冯孝同君同宿于育德小学,间亦为育德诸教师代课焉。
余自府中学潮后,深感失学闲居之痛苦,每值三弟休沐日来&
访,辄相告语,谓此后必当慎言慎行,力戒轻妄之举动。实则三弟厚重沉默,少时已若成人,无待余之规勉也。”
这是陈布雷求学生涯中最为黯淡的一段时期。
江起鲲(1864—1925)字北溟,号朴民,浙江奉化人。早年就读于宁波辨志精舍。清光绪九年(1883)入县学,为廪生。25岁时其父去世,为维持一家八口生计,在村中设立学馆授徒。戊戌变法后,摒弃科举致仕思想,钻研数理化等新学科,认为“使百世之下,聪明杰魁之士沉溺于无用之学而不返,是儒生之耻”。此后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与邑人合力创办宁波新学会社,提倡新文化。
3年任龙津学堂监督,革新课程,聘请日籍教师,讲授数理化及英、日语,开设体操课,实施新教育,远近来求学者日益增多。1904年任宁波储才学堂监督,后曾任慈溪锦堂学堂堂长、锦堂农业学校监督。辛亥革命后,任浙江军政府盐政局秘书、岱山渔业局秘书、上海新学会社经理等职。秉性耿直,嫉恶如仇,严于律己,待人以义,工诗善文,与族人江迥、江南溟合称奉化“三江”。著有《北溟诗稿》等。
马裕藻(左二)与北大国文系教师之合影左起:周作人、马裕藻、钱玄同、沈士远、朱逷先、沈兼士、许寿裳,钱玄同像,周树人像,周作人像,沈士远像,沈尹默像,沈兼士像,马衡像,马鉴像,马准像,马廉像,五马合影,
马裕藻(1878
-1945),字幼渔,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音韵学家、文字学家。1905年,获选浙江省公费留学日本,曾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学、音韵学。年间任宁波府中学堂监督(校长),教授国文。1911年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1913年-193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先后任国文系教授、国文系主任(长达十四年)。主持北京大学国文系其间,努力调和新旧二派,曾聘请鲁迅等名家来北大任教。与鲁迅、许寿裳、朱希祖等学者提出的“注音字母”,1918年由北洋政府颁行。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界波涌浪激,多元并争。其时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舞台,更是气象万千。在蔡元培先生“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北大网罗众家,荟萃精英,使得一大批学博功深的名流纷纷执教北大,被誉为“一钱(钱玄同)、二周(周树人、周作人)、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五马(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马廉)的诸位教授,就是北大黄金岁月的经典组合。
“百千鸿儒遍天下”,一门“五马”在人文学术领域各领风骚,这在北大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在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家族史中也属罕见。毋庸置疑,马氏群贤足称为中国文化教育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1921年12月,北大成立全校性的研究所,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有关院系牵头分门筹设,其中以国学门进展最快,培养了郑天挺、容庚、罗庸、商承祚、魏建功等一批卓然成家的优秀研究生。马裕藻对国学有精深的研究,学识渊博,且专于文字、音韵和训诂学,先后讲授国文预科、国学概要、中国古籍校读法、文字学等课程,著有《经史学目录》、《声韵概要》等著作。
&张之洞题宁波府中学堂,宁波中学堂位于奉化江畔的学校校舍:左分别为1-4号学生宿舍楼,中为讲堂及教学楼,右为教师宿舍楼,学校在此办学近八十年(今宁波东恩中学校址)
《宁波府中学堂章程》长25厘米、宽14厘米,共20页,线装,每行36字、每页12行,共8500余字。
光绪三十年(1904)储才学堂更名宁波府中学堂。
随着来学堂读书的人日渐增多,原校址日显卑隘。热心兴学的时任宁绍台道的喻兆藩(庶三)提议南郊原造船厂地基,约三十亩,构建新校舍。
盛炳纬像,陈训正像,叶德之半身照,盛炳纬《记中校建筑始末》书影,
& 基建由盛炳纬总其成,石莼晓、孙莘墅、陈训正、李桂馥、叶德之等各显其能,各负起责,攻关克难,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开工,历经十个月的施工,当年年底竣工。学堂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迁至南郊奉化江畔新校舍,由张之洞题写校名。
盛炳纬著《记中校建筑始末》详细叙述了建立经过:
“吾宁波之有学校,权舆于湖西储才学堂,即后之府中学是也。方始创时,因浮屠氏旧刹,为诸生弦诵之地,斋舍无多,且不适教科之用,岂昔之人智虑有未周欤?大辂椎轮之制,土阶茅茨之风,文明渐启,制作聿新,损之益之,是在来者。
光绪三十年(1904年),萍乡喻公庶三来知府事,越三年,擢宁绍台道,在官率作兴事,尤以兴学为,亟见中校狭隘,议扩而新之,从郡人请拨官产,南郊道厂地若干亩,俾供建筑,道厂者,清时官设造船之区,久废不用,鞠为茂草,背河面江,地势清旷,无城市湫隘嚣尘之气,辟为学校,洵称得地。议既定,喻公乃属童君玉庭、范君清笙、暨炳纬任筹款及建筑之事,嗣童君以年老,范君以事烦,乃一以委之炳纬。
中学自拨受办志文会储款,有银元一万九千,虑不敷建筑之用,爰从众议,斥卖湖西旧校,及察院,及同安公所,凡三处共得银元四万一千二百,其由炳纬募集者,有陈青州银元一千,培养堂银元五百,喻公复拨县吏某报效之款,银元二千以益之。
惟是道厂以造船故,有坎堑九深及寻丈,填筑平砌,工繁而费重,筑不坚实,房舍倾圯,可以立待,故施工益宜慎。炳纬于工程素未谙习,惧弗克胜,范君清笙言:其友石君莼晓富有经验,可备顾问。石君由工业起家,输万金办设乡校,践履笃实,有士君子之行,炳纬爰举鸠工庀材诸务,一一与之商榷,石君条理精密,所论动中窾要。其全校之布置,若者宜堂,若者宜室,堂几楹,室几所,皆依孙君莘墅之草图为之。任匠目某,使分途裒集工料,仍责其成于一人,则陈君屺怀之所举也。石君委其戚李君桂馥,驻工所监视,而己总其大纲,事赖以治。计筑屋大小一百数十间,讲堂、教室、学生自修室、寝室,会食堂、雨天操场,会客室、仆役住室、庖湢、坑厕皆具,一切位置、方向、结构、规模,有叶君德之所绘图,在兹不赘焉。
经始于三十三年(1907)二月,凡十阅月而工竣,共费银元六万有奇。计用之填地者,为数二千余。造屋者,为数五万四千余。置备校具、军乐、图书、仪器及开校杂用者,为数四千余。其它监工之报酬、舆马、酒食、犒赏诸费,皆炳纬捐备,不列入焉。
道厂地基,喻公据工科吏某报告,计三十亩而弱,开工伊始,曾亲临指示界址,东及厂门,而止今手工教室,所在处有古柏数株,右行向东数武,即当日厂门基址,施工及半,炳纬于门外觅得隙地八亩,有零询之菜佣,知有界石没土久矣,胥吏利其租值,隐匿不报,因清出之,今所筑操场、会客诸室,后此续造之教员室,皆其地也。工既竣,越二年,马君幼渔主校事,议添筑教员室一区,属炳纬拨款银元二千余,时江阴夏公闰枝知府事,复拨官款银元一千,以补助之,于是校舍益臻完备,炳纬尝念斯校之成,有举莫废,面积既广,岁须修葺,其款不可不豫,落成以后,即购浙路股券,银元二千五百,为岁修费,私冀得当,或更有以埤益,藉权子母,庶几他日无风雨飘摇之叹。自改领省款,前此修费股券,及賸款银元六百余,皆移属他校矣,主持斯校者,当有以善其后也。
学堂初创十年,在社会力量和教员共同努力下,在教学水平和校园规模等方面颇有建树,堪称“浙东第一校”。
宁波府中学堂1911年师生合影
宁波府中学堂1911年改为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时校门
省四中校园一角(1911),省四中校园器械操场(1911),省四中军乐队(1914),省四中八届毕业典礼(1916),省立四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募款建造总理纪念厅,
1911年,宁波府中学堂改名为省立第四中学。
1916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莅临成为宁波中学校史中的一段荣耀。
孙中山与省立四中师生合影,孙中山在宁波留影,孙中山在省立四中发表演说会场,孙中山在省立四中与出席欢迎会的宁波各界人士合影
1916年8月22日,孙中山先生应时任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励延豫(建侯)之电请,离开绍兴转赴宁波。当天下午,在第四中学讲堂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欢迎会,孙中山先生以“地方自治”为题发表演讲,到会的有200多人,大部分为文教界人士,另外还有工商界。演讲约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的样子。他说,欲求自治之效,必须振兴实业,讲求水利,整顿街衢。就此中山先生还给宁波提出了很具体的希望。
  他还对旅居海外的甬商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且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宁波人之实业,非不发达,然其发达者,多在外埠。鄙见以发达实业,在内地应更为重要。试观外人,具商业发展于外者,无不先谋发展于母地。盖根本坚固而后枝叶自茂也。宁波人对于工商业之经验,本非薄弱,而甬江有此良港,运输便利,不可独运销于国内沿海各埠,且可直接运输于外洋,若能悉心研究,力加扩充,则母地实业,既日臻发达,因之而甬人之营业于外者,自无不随址地而益形发展矣。”
  孙中山先生又对宁波寄予极大的希望:“故兄弟今日只所望于宁波者,以宁波既有此土地,有此资力,苟能积极经营,发奋自强,即不难成为中国第二之上海,为中国自己经营模范之上海。是在诸君子勉为之耳。”该报告由庄禹梅先生(同盟会会员、时任《四明日报》主编、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新中国宁波市政协副主席)记录整理,经孙先生亲自修改后,发表于《四明日报》和上海《民国日报》上,后收入在《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当晚,孙中山先生一行还在第四中学与宁波教育文化界人士开座谈会。第二天上午由励建侯校长陪同参观了天一阁,游览了天封塔,后视察了竹洲女子师范学校,中午在后乐园(现今的中山公园)参加宁波各界代表公宴会,下午考察江北岸的宁波工业学校及附属工厂。然后,在江北岸的鸿仪照相馆拍摄了一帧6寸的全身单人照。时年50岁的中山先生,身着白色美国式学生装,手持文明棍,握一顶金丝草帽,足履黑色圆头皮鞋,照片上方黑底白字题曰:孙中山先生伟照。
张其昀彩照
就在1916年这一年,张其昀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四中,得到了学校校诸多甬上名宿栽培与熏陶。张其昀(1900—1985),中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字晓峰,浙江宁波鄞县人。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哈佛大学等单位任职。1949年到台,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创办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等,著有《本国地理》、《政治地理学》、《中华五千年史》等。
一九二三年八月,经亨颐来当第四中学校长,学校面貌始焕然一新。
经亨颐字子渊,晚号颐渊,浙江上虞驿亭人。他是一位民主主义教育家,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富有才华的金石书画家。清末,日本东京高等师范理科毕业。回国后,曾任北京女师大教务长。在浙江第一师范最久,先后任教务长、校长达十三年,并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多年。秉性耿介,锐于进取,敏于接受新事物,为“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在他领导下,一师人材辈出,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发祥地。由于他思想进步,为杭州官绅所不容,一九二○年,校长终被撤职,息影乡里,敦劝上虞富绅陈春澜斥资兴办春晖中学,由经擘划,—九二二年十二月,学校建成,即以经为校长。一九二三年八月,教育厅委任他为第四中学校长。自此一身而兼任两校校长,奔走于两校之间,不辞劳瘁,虽然重任在肩,仍乐而不改其志。尝曰:“春晖有‘山间明月’之美,四中有
‘江上清风’之胜,吾一身具两地之秀,则又何苦之有?”
其“办学精神,主要倡导‘人格教育’,……对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其个性发展,辅导其‘自动、自由、自治、自律’,不加硬性拘束。对用人行政,知人善用,唯贤唯能,绝不用私人,更不假借职权以肥私。因此,学生皆能勤奋自励,教职员皆能忠其所事,久于其职,视学生如家人子弟,视教务如家务,故能在其领导下精诚团结,打成一片。对课程主张全面发展,自文学、艺术、科学、教育以及体育,无不注重。”他的教育主张,常发布于《四中之半月》校刊中。他办学校,因不为个人谋私利,唯以培养青年为职志,所以他视学生如子弟,学生视他如父母,深得全校师生的爱戴。
经一到任,就根据自己办学的理想与经验,以最大的决心与魄力,对学校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革。从下列七个方面,励精图治:
1.用人唯贤&
过去四中,在人事上,地方色彩极为浓厚,外地人不得染指。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员工,甬籍人士占绝对多数。就一九一八年来说,全校教职员三十一人,其中甬籍竟达二十九人。就师资说,多科举出身,虽不乏满腹经纶,但思想多封建保守。靠着亲朋援引,滥竽充数的不在少数。经一到校,任用教师,首先破除门户之见,认为教育应适应时代潮流,最应慎选师资,所聘多思想进步,学有专长,为一时之选,如夏丏尊、朱自清、方光焘、刘延陵、钱南杨、许杰、杜天縻、刘质平、吴梦非、谢似颜、赵廷为、李宗武、郑鹤春、刘祖徵、孙倬人等都深受学生的欢迎。又如汪子望,本是个小学教师,但他思想进步,对教育、对政治具有热情,经就聘为教务助理(任图书馆管理)。
夏丏尊像,朱自清像
方光焘(1898—1964,字曙先,浙江省衢县人。语言学家、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
刘延陵(1894—1988)安徽旌德人,是中国第一代的白话诗人,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中国第一本新诗杂志《诗》月刊的主编,又是第一个介绍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及其理论至中国的拓荒者。
钱南扬(1899—1987),浙江平湖人,著名戏曲史家和南戏学科的开拓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是曲学大师吴梅的入室弟子,后任南京大学教授。
许杰(1901一1993),字士仁,浙江台州天台人。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文学理论家。
杜天縻(1891一1958)名文治,字天糜,号鹏展,以字行,浙江黄岩人。文史学家,曾任《浙东日报》总编辑,执教浙大龙泉分校,暨南大学。
刘质平(1894年—1978年),字季武,盐官人。中国现代著名音乐、音乐&,
的高足之一。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
(1893—1979),浙江东阳人。音乐教育家、中国美学界奠基人之一。与丰子恺等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并出任校长。
谢似颜(),浙江上虞人。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知名体育学者、教育家。
郑鹤春(1892——1957)字萼邨,浙江诸暨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六年,长于地理学、历史学、中国文献学的教育与研究。著有《中国地学史》、《中国史著之研究》、《中国文献学概要》(与弟弟郑鹤声合著)等。
刘祖徵像,丰子恺像,夏承焘像,王任叔像
刘祖徵(1892—?)字叔琴,浙江镇海人,曾留学日本。开明书店成员。1923—1925年任春晖中学总务主任兼公民、史地、日文教员。1927年3-6月曾任宁波中学校长。期间新聘画家丰子恺、词人夏承焘、王任叔等教员。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大有中兴气象。他精研社会科学,思想进步,著述颇丰,著有《民众世界史要》、《生活进化史ABC》等。王任叔(1901—1972),号愚庵,笔名巴人等,浙江奉化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家。
经亨颐对甬籍优秀教师,也并不歧视,如聘杨菊庭教英、算,蔡和铿(字芝卿)教地理,施象衡教史地,蔡曾祜教数学,戴轩臣教化学等。
2、学制改革&
经以为学制应符合国情,适应经济基础,不能向人家照抄照搬。他大胆实行学制改革,试行
‘二、二、二制’,即将中学六年分为三段,前二年为初中,中二年为公共科高中,末二年为分科高中,分科高中设师范、普通两科,而又各分文、理两组。高中课程除必修课外,还开不少选修课,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建立规章制度&
经氏除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外,还注意学生从精神到外表的整饬,规定学生穿制服,(以前宁波各校学生都穿便服),制定校徽,圆形,白底红字(“四”字中间加一竖,即成表示“四中”),佩于左襟,使人耳目一新。
胡汉民像,戴季陶像,吴稚晖像,恽代英像,杨贤江像,施存统像,陈望道像,杨卫玉像,黄炎培像
4、提倡课外活动&
经氏对于教育,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力提倡课外活动,藉以提高学生自觉、自治、自学钻研能力。他经常请校外名人来校演讲
(到校演讲者有胡汉民、戴季陶、吴稚晖、恽代英、杨贤江、施存统、陈望道、沈仲九等人)。一九二三年(也许是一九二四年)暑期,曾举办白马湖暑期讲习会于春晖中学,欢迎宁属中小学教师听讲,藉以补充中小学教师精神养料。主讲者有黄炎培、杨卫玉、夏丏尊、丰子恺、杨贤江等人,印有《白马湖暑期讲习会演讲录》一书行世。组织学生篆刻创作,举行师生篆刻习作展览。开展各项体育竞赛,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在他领导影响下,火曜社、雪花社、飞蛾社、社会科学研究会、月湖社等等文艺或政治性种种组织纷纷成立。还鼓励学生参加爱国社会活动,四中学生在“五卅”运动、大革命时期最为活跃,一时成为全市青年运动的先锋。
5、注意全面发展&
过去四中把体育、图画、音乐、劳作等课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课,教这类课的教员多滥竽充数。经氏则聘对这类学科确有专长的人任教,如谢似颜留日攻体育,刘质平、吴梦非长于音乐,即聘以教所长学科。如此,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形成前所未有的气象。
6、编行校刊&
为提高学习气氛,沟通师生声气,乃编行校刊《四中之半月》,此刊每半月刊行四开一张,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演说词、论著、文艺、小说、校讯等。
7、充实图书仪器设备&
省款支绌,他发起向各界募款,添购大量书籍,尤竭力增添具有进步意义的书刊,大大扩展了师生的视野。
&经受岁月风雨的洗礼,跨越时代变革的沧桑,宁波中学自储才学堂崛起,历宁波府中学堂,省立第四中学而宁波中学的嬗变进程,源洁流清,俊彦辈出,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强不息、教育兴国的精髓与真谛。今日的宁波中学,秉先贤之风,承树人之责,持“崇尚个性,追求卓越”之理念,确定“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致力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历史的文化积淀与现代的奋进意识珠联璧合,雄厚的人文底蕴与宜人的优雅环境完美结合,一流的师资队伍与完备的教学设施相得益彰,教育事业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豪迈激越的宁波中学校歌唱出了对悠久光荣历史的自豪与传承,也唱出了对美好光明未来的向往及求索:
“泱泱越国古明州,门对大江流。
精英继起,德艺兼优,学海任遨游。
须猛进,莫回头,时光不我留。
同声相应,气相求,努力迈前修。”
编撰于2015年5月8日余杭塘河南岸寒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书店看书日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