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的时候心老被内倾直觉思维知觉带走怎么办

训练觉知的心2---法增尊者
放下思念读经意会这是闻慧,或思慧,它只是困在意念上而已,需得亲身去经行,或修安般念,而体证身无我,这是修慧。需要用正确的方法,修安般念或经行后观三十二身分,和四界差别观。在经行时以两腿觉知它是皮、肉、筋、骨等,然后再觉知四界,直到你见到真相为止,这不是思惟或想或依靠佛学知识而得来的,任何属于想而生的证悟都是假的,经不起考验的。
在平常培养觉知以一个简单的训练来解释,当我们坐着的时候,盖起眼睛,开始把心放在眼和鼻子间,然后就觉知一切,纯粹的只是知道,这是觉知。但是当你把注意力放在鼻子前,而注意到空气的出入时,这已是在修安般念,这就不是觉知了。所以觉知是全面性的知道身心的状况,修定则是把心专注于一个小地方或一个目标上。
禅修是不思念,任何思念都不是禅修,根据南传的教法以经行来解释,当你经行时,每一步专心于脚与地的接触,左脚,右脚,慢慢的走,走到你把地看得模糊了,每一步都像是走在海绵上似的,这时你就开始观照,先觉知脚的皮、肉、筋、骨,不能靠想,只是靠直接觉知到行走的是‘皮、肉、筋、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照,然后你就会得‘解脱’,这‘解脱’是从长久的邪见解脱,看到真相,即是走的是‘皮、肉、筋、骨’,然后你就会生起‘解脱知见’知道证‘初果’,即是知道‘身体不是我’!
我们所认知的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只是短暂的因缘和合法的时空变化,没有一刻的常住性。因此就不是真实的。若是真实的,佛说我们就能要它这样就这样,要它那样就那样,(《相应部,无我相经》SN.
22)乃至要它永生,不老,不病,与不死,但还没有一个人做得到。所以我们面对着这许许多多的现象,必须时时刻刻的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正知正念,才能超越概念,生起直觉智(胜智abhi&&āya)。
&众人所执着的身体只是二十八种色法的组合而已,包括了四大种的元素色、五净色(五根门)、四境色、二性根色、心所依处色、命根色、食素(食色)的十八种完成色;以及十种不完成色,包括了限制色(空界)、二表色、三变化色及四相色,这一切全是色蕴。没有一个人,或漂亮的女人,心才会放下执取。同样的道理,欲界的有情从天神到阿修罗,到饿鬼,畜生及地狱里的众生,他们所执着的身体只是色法而已。但这样观照法还是不能澈底的破除概念(pa&&atti),因此我们还要观照这身体的因缘生灭法。观生法是指观照这身体如何而生,观灭法是指观照这身体如何死亡,观生灭法是指观照身体一世的因缘生灭,以及从《阿毗达摩论》所分析的剎那生灭。这样观照后所得的结论会是‘它只是一个身而已’(于身观为身而住),一个行者才能粉碎身体是我的微细烦恼(随眠),这时该行者才是一个慧解脱的行者,故此他独立而住,不执着于世上的任何物。
在生活当中,我们有许多的考验,我们的心对事物,对人的感情等等的邪执,然后带来苦恼。但最终我们都得舍弃我们心中的执取。即是心念对五蕴六根六尘的错误执取,我们才能从中获得安乐。这并不是意味在生活当中关闭六根门,而是开的根门在心中产生执取时,以正念正智处理这些执着,不要给自他添加不必要的苦。
修行是要把戒守护好,当你把戒修好时,就是等于在修‘六根’,也是等于修‘六根’触‘六尘’。在‘触’的当下,你得决心不让污染心生起,慢慢就能修到‘触’的当下,心马上能觉知它,这样慢慢的修下去,你的正念越来越强起来,一‘触’就完了,不再发展到贪嗔痴污染心的生起,那时候通过观察‘六根’和‘六尘’的生灭因缘,你发现它们都是‘无常’和‘无我’的,‘六根’和‘六尘’就结束了。这时就只剩下‘六识’,这时你就观‘六识’的生灭因缘,你将发现,‘六识’是缘名(心识)和色(六根,六尘)的,至此,你就日夜专心的对付‘六识’,‘六识’一起就观,观完就灭,然后当你知道‘识’是‘无常’和‘无我’时,你就再也不会粘着于世上任何事物。
就像地(是一切的支柱),‘识’也是‘色’的支柱,‘受’的支柱,‘想’的支柱,‘行’的支柱。应该如是的观察‘识’。就像水(是滋润一切),帮助五种的植物繁殖方式(根生、枝生、节生、块生、种子生),应该如是的观察‘识’与它的滋生方式!---《相应部SN
人在低落时,更应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道理,这样你就不会跟别人比,越比就会心越消沉,走不出低谷。当你正思维人身与佛法的宝贵时,你才会珍惜这一生,自然会以更宽广的眼界看人世,然后你会想,现在的情景只是考验,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生有顺逆,这样思维你的心境才会归于平静。这样做就是皈依法!就是在修行!
平衡诸根修行人对自己的五根(Indriya)要加以调服平衡它们,才会进步。这五根是信、勤、念、定、慧。就好像冶金师在提炼金,太热撒水,不够热就鼓风,这样做成的金器才会优良。所有的不善心所可以归纳为五盖(Nivarana):贪、嗔、昏沉睡眠、掉悔、疑,对治的方法是培育五根,生起五力,成就七觉支。不净观对治贪,慈爱对治瞋,精进对治懈怠昏睡,安般念对治掉悔,培育信心对治疑。懂得平衡五根才能有效的使心平静,进入定境,心有定才能安静的观照名色法生灭的真相,看到名色法的真相才能舍弃对它们无智的执着,印证无常、苦、无我,达到解脱和解脱智。
安般念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鼻前或人中位置,坐时要认清以下几个步骤,记住它:以便就地应用。1.觉知每一个入息与出息。2.(定力加强后)觉知每一个息的长和短。(即是分辨息的长短)3.觉知全息,即是觉知整个的入息与出息,当成是一个全息。4.当你进入禅定时,觉知出入息变得缓慢,如此就觉知缓慢的入息与出息。这是修定。如实观察呼吸的身心生灭,这是观照。开始应该只修定,而不是观。
要如何真真实实的修安般念呢?1.放下知见!2.认真的去觉知每一个呼吸,就当你是已经被宣布死刑的犯人一样,知道明天就要死了,这下子,你当真的去觉知每一个吸和每一个呼。什麽都不理了。你越是思维,越是进入思念的死胡同,就不能修定,要修定,必须完完全全的放下思念!老老实实的去觉知每一个出入息。一般人心念纷飞,乱得很!若你心多杂念,应当以安般念(即是安那ana==入息,般那pana==出息)来修习看住出入息做为你控制杂念的办法,这是佛教的最有效对付杂念的方法。它的次第是:1.看住出入息。2.修习深了,接下来看住长短息。3.又深了,接下来看住全息(一入一出为一全息),并数到五十,中途有杂念起时,从头来过。4.修习深了,接下来进入缓慢息,直到出入息停了。心进入定境,身体消失了,别怕,不会死的。
觉知出入息的长短,是觉知它跟身体的关系,因为肺是身体的温度调节器,若能修到此,就能看到身体依赖肺的出入息而活,而安般念也可以修到更深的层次。当你进入了定的境界,看见禅相的光,定是因为你的心停止了思维。心清澈所致,这种清澈的心正是用来观照破除身体是不是‘我’或‘我的’的最有效办法。当观察到有些物体的某个部分有“流动”的效果,这是体内的水大的现象。
按次第修我们应该学开明,明理,正思惟,正思择,相信业果的法则,以及一切依缘而成立的道理。
当一个修行人专注在觉知他/她的身心的状况时,就是在修习正确的佛法,就是在开展八正道。当你在修四念处时,就是在贯彻四圣谛。你必须从皈依,守戒,做早晚课,修安般念和经行开始修,慢慢你就会懂。戒、定、慧学或八正道是每个修行者必走的路,没有捷径,只有实修,生活里每一个细节都是修行的机会,都是考验。学习观照要懂得它的次第,因为我们的愚痴是很深厚的,所以不能潦草地解决我们的困苦。依照佛陀教导的十结(samyojannani),我们先断除对身体的邪见,这是先破除对色法的执着,然后再进而减弱心里的粗显的烦恼如贪和嗔,断了贪瞋了之后,基本上你是可以过的很快活的。破身见以三十二身分和四界差别,加修因缘法(nidana
12缘起),贪以修不净观(asubha)对治,瞋以培养慈爱心(metta
bhavana)对治,平常的各种小烦恼就观它们的根尘识的因缘关系来对治。
为什麽四念处(catu
satipatthana)是唯一的道路呢?我们必须从身念处开始修,如果我们不以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来亲身觉知外境来修,我们不可能会有其他捷径可以直接到达涅槃。因为意门是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上的,没有了身体,意门根本无从超作,因此意门必须绝对清净方能观照。所以我们必须老老实实的从身体五根门对五尘的接触的觉知上来修,通过觉知,才能随观(Anupasanna),一个随观者(anupassi,
anupasaka)就能直接的观察到身体的五根与五尘的虚幻性,才能有效的放下对身心愚痴的执取。
&&&&我们若不以身体的眼、耳、鼻、舌、身从觉知外境来修,我们是不可能会有其他捷径可以直接到达涅槃。平常人的心,一直以六根门跟着外境跑,分别它们,然后思前想后,妄起分别,自以为是。所以去找个清静的场所修行,别让身体被俗缘綁死了!多数人常被那无形的‘念’(想)所牢牢控制住,不能自拔!一切的‘念’都是随缘而生灭的,所以它是‘无常’,‘不圆满’和‘非我’!如何知道它呢?平常安住心,觉知它们。
向初果的圣者,要断的是什么烦恼?怀疑、戒禁取、身见这三个。这些都是佛陀讲的,佛陀已经把路指出,就好像我们要煮一道菜,那个菜谱已经给你了,你如法炮制就是了,你就能够煮出同样的好菜来,你不需要学做大厨师,你只要拿出菜谱如法炮制,如何预备,用什么料,怎么样煮,就能同样煮出香喷喷的一道好菜来。修行也是这样,佛陀已经把东西全部给了我们,我们只要如法修行,就能同样的证果,更不需要另外再去找别的方法了。
烦恼生起时,要觉知它的生起,当然只要烦恼一被觉察到,它们几乎是马上停止的,然后我们应採用正确的对治法,不然未断的烦恼会在未来又再生起。佛说:「比丘们!有知、有见的人,才可以消除诸漏,无知、无见的人是不可以的。一个人要有知、有见什么呢?那就是:‘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会令未生起的诸漏生起、已生起的诸漏增加;‘如理作意’会令未生起的诸漏不生起,已生起的诸漏消失。」(《中部2经.一切漏经》)这如理作意即是对境界正确的寻(vittaka)与伺(vicara)。如理是指与佛法有关的,不如理的是指世间的或与欲望(kama)有关的。
在这部经里佛陀教导七种对付烦恼的方法:(一) 有漏可依正思惟断,(二) 有漏可依克制断,(三) 有漏可依使用断,(四)
有漏可依忍耐断,(五) 有漏可依避开断,(六) 有漏可依驱散断,(七) 有漏可依培育断。
第一个是依正思惟破除关于‘我’的不正思惟,一个人依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况而生起十六种邪思惟:
1)& 过去的‘我’存在吗?
2)& 过去的‘我’不存在吗?
3)& 过去的‘我’是什么?
4)& 过去的‘我(身心状况)’是怎么样的?
5)& 过去的‘我’曾经做过什么,因而变成什么?
6)& 未来的‘我’会存在吗?
7) 未来的‘我’不会存在吗?
8)& 未来的‘我’会是什么?
9)& 未来的‘我(身心状况)’将会是怎么样的?
10)& 未来的‘我’将会做什么,因而会变成什么?
11)& 现在的‘我’是这个样子吗?
12)& 现在的‘我’不是这个样子吗?
13) 现在的‘我’是什么?
14)& 现在的‘我(身心状况)’是怎么样的?
15)& 现在的‘我’来自何处?
16)& 现在的‘我’将去往何处?
&从以上的十六种邪思惟就会生起六种‘自我’(atta)的见解:
1)& 我有一个‘自我’:这见解在他心里生起,且被他认为是真确的。
2)& 我没有一个‘自我’:这见解在他心里生起,且被他认为是真确的。
3)& 我依靠‘自我’觉知‘自我’:这见解在他心里生起,且被他认为是真确的。
4)& 我依靠‘自我’觉知‘无我’:这见解在他心里生起,且被他认为是真确的。
5)& 我依靠‘无我’觉知‘自我’:这见解在他心里生起,且被他认为是真确的。
或者,一个错误的见解在他心里生起:这个我的‘自我’,它会说话和感受,它一时在这里、一时在那里体验着自己的善业与恶业果报,这个‘自我’是常在的、稳定的、永恒的、不变的,它会永远永远保持原来的样子。
对这十六种邪思惟与六种的我见通过对现象的如理思惟与讨论就能排除它们。佛陀说配合明智的反省四圣谛就能断除我见、疑、戒禁取(须陀洹果)。
&第二种漏依克制力断是对眼欲、耳欲、鼻欲、舌欲、身欲、意欲的调服。第三种漏依使用断是对四资具的正思惟。第四种漏依忍耐断是对恶劣环境的忍耐。第五种漏依避开断是对恶境恶友的回避。第六种漏依驱散断是对欲乐之念、恶意之念、暴力之念、有害之念的坚拒、抛弃、消灭和扑灭。第七种漏依培育断是对七觉支明智的为了超脱、不动情欲、止息、舍弃而修习以便对付烦恼、悲痛、和苦恼。
烦恼和引诱是从心的攀缘而生起的,但通常我们的心不能觉知,马上观照六尘的无常,因此常不知不觉的落入魔的圈套里。若我们不离开这六尘,就有可能受引诱而造恶业,所以最直接简便的方法就是远离它们。
色欲实在是死缠的厉害,犯戒又要常常忏悔,很多人把持不住,又想不出什麽好法子来对付它,所以必须应用不净观,它有几种:观身体的三十二身分,尤其是遍布全身的皮肉筋骨,静坐时以袈裟或衣服的触觉来观察身表的皮,以肺部和腹部的呼吸动作来观察全身的肌肉,以手指和脚趾的轻微动作来观察筋,以全身的轮廓来观察骨架。你将能看到‘男根’只是‘皮’和‘海绵状的肉’而已,无‘有情’,无‘我’!许多人放不下,就是因为你没有正思惟,跟随着自己的欲望和一时的冲动而速行造业,没有如理作意所致。若以上的方法不能克制,那你就要修更严厉的不净观,即是死尸的腐化过程,尤其是男根的腐化,这就能彻底的破除你的淫念,女众也是一样这么修。在家居士,若已婚嫁,只须在斋日的时候才要守不淫戒,其他的时候,只要你没乱搞男女关系,是没有必要断淫欲的。要克制淫欲,你必须学会观三十二身分,再观身体的四界差别,然后在性欲生起时观死尸的十种不净,就能克制它。你还得学习认知心中的寻(vittaka)和伺(vicara),即是对欲的对象的寻,和对欲的对象的守伺,这两种心才是修行者的大敌,认清它的作用,你还得常常心保持安静的观照,才不会落入欲的魔掌。并还得正思惟欲的过患,以及离欲与灭欲的利益,这样才能坚定心念,欲一生起,就能正思惟与观照它。当你证得三果时,就算断了淫欲。
&对于瞋心,若能觉知到瞋心和我慢心的生起,就能断除它们,无需到佛前忏悔。根与尘一接触一定生起识,识生了只要不想就不会起烦恼,不会造业。对任何人的瞋心都是不好的,都应忏悔,这是不善心,也是我慢,都是障碍。不要跟着外头的风风雨雨起舞。不然你永远像牛都是被牵着鼻子走。瞋心的对治是修习慈爱心。
因果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有法律全民就会遵循。但因果的法则比法律还要严密,它是自己在进行着的,不须请警察来监管。人懂得因果的法则,自会守法,行善得善果,造恶得恶果,人的思想变化多端,行为千差万别,因此果报也就千差万别。人只有凡夫与修行人两种,修行人从随信行开始直到阿罗汉,修行方法很多,简单说是修戒定慧,或八正道,详细说是修三十七菩提分。四双八辈行者的前七个是有学者(sekha),最后一个阿罗汉果圣者是无学者(asekha)。
佛陀对罗候罗(Rahula)说:「任何要做的身、语、意业,欲做时,若做这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业。观照一下,任何正在做的身、语、意业,欲做时,若做这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业,要极力压制自己不去做。」----《中部61经》
&佛说∶「阿难(Ananda)!不是只靠读诵正确的经文、歌詠、记说的缘故,有信心的弟子随着世尊修行,依教奉行到命终。但是,阿难!或者他们長夜常常听闻到这法,诵习过千遍,意念里所思惟和观照的,明見深达,若这道理,这圣人之道理,与义相应,令心柔和,没有各种烦恼蓋障,所谓谈论布施的道理、持戒的道理、修定的道理、修慧的道理、解脫的道理、解脫知見的道理、渐损烦恼的道理、不与恶法会合的道理、少欲的道理、知足的道理、无欲的道理、断除烦恼的道理、灭除烦恼的道理、独自静坐的道理、緣起的道理、这些沙門所谈论的道理。能得到,容易而不难得到,因为这样的原因,有信心的弟子随着世尊修行,依教奉行到命终。」《大空经》
认清真相,什么是苦(dukkha)?它不只是身心的苦,凡是一切依缘而起的,无常的,不圆满的现象都是苦。包括乐的或好的状况。我们的苦有两种:即是身体的苦和心灵的苦。只要我们还活着,身体的苦,生老病死苦等是难以逃避的。即使佛陀本身也没有例外。心灵的苦才是我们要努力调服的,它千变万化,简单的归纳为:爱别离苦、怨瞋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这些要靠正思维,观照无常,修习慈爱,观照因缘法,修习中舍等方法,才能慢慢消减它的强度,渐渐达到自在的境界。一个内心追求欲乐的人,是绝对没有可能离开贪欲、贪欲之想、贪欲之觉的。---《中部.蛇喻经》
&我们生出来一定有生老病死苦,这是没法子的,每个人都会老,都会病,都会死,但是我们心的苦是可以想办法解除。佛陀比喻说好像一个人,他要是中了一支箭,这个是生老病死苦的箭,他的心又再中多一支,那就不是中了两支箭?但是这第二支箭你可以不要给它中,那就是我们要懂得用佛法把这第二支箭防止它射过来,我们已经中了一支,正在那边流血,痛,为什么你要给自己再中第二支箭呢?我们这种第二支箭是什么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
不要迷失在生活里,那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只有智慧能灭除苦,在观照时,不要粘住观察的目标,而是在旁边观察目标,这样智慧才能生起。要知道,我是主导者,我将要为自己的一切负责,没人害我,是我自己害自己。
认识它就够我们知道的,等苦受够了,自会找苦的原因,它不在别处,是在我们这里!等找到苦的原因,要断啊还挺费劲,因为我们的手指会一直往外指,不会往自己心里指。知道心里有苦,就得找心药医,这心药就是修安般念让心平静,修慈爱让心平和,快则半载,慢则半生。
不论身体或心是处于何种的状况,我们应该只是觉知它,我们应该做一个离尘绝垢的观察者就够了。对于心,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虽然内外的心态我们都觉知到,但在调服我们内在的烦恼时,我们要学记取佛陀的教诲,那即是我们只调服自己的心,别人的心是别人的事:「假使有后世,因善恶之业会得到果实或成果,那么在身坏命终之后,将(因善业)生于天界,享受极乐。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一种利益。假使无后世,因善恶之业也不会得到果实或成果,即使在此世间,此时此地,无有瞋心,无有害意,安全和快乐,此人能维护自己。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二种利益。假使恶果落在造恶者身上,此人,心不对任何人起邪念,若没做恶业,那么恶果又怎么能影响此人呢?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三种利益。假使恶果不落在造恶者身上,那时此人观自己,在任何情况下,本已清净。这是此人能得的第四种利益。」(《迦摩罗经》)这完全是正思惟。
六根(内六处)没有力量束缚外境,而外境(外六处)也没有力量束缚六根,但它们都受到渴爱(tanha)的牵制。就如两只牛,白牛不是黑牛的系缚,黑牛也不是白牛的系缚,但这两只牛,都被同一条绳子或轭带所系缚。
一个没有修习观照的人,当看到一个物体时,他以心识辨别之後,马上就以过去的经验,生起分别心思惟它是好是坏,在佛法上这叫做作意(mana-
sikāra)。这个人於是对喜好的境生起贪爱,对不喜好的境生起瞋恨,因而陷入不同程度习惯性的感官的好恶反应。但一个行者就不是这样,他们会以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来面对境尘,保持安静,觉知并观照它。有困难的事不是求佛力加持,而是想办法解决。
色、受、想、行、识都不是我,但是要用方法来破它,每一种都要用正确的方法来破。因为我们对它错误的认识,所以我们就执取于身体,执取于感受,执取于想,执取于行为造作,执取于识。所以我们才要平常一直有正念,有正定,就是一直集中我们的精力来观察,观察这个五蕴,或者观察身心或名色法的现象。我们明白色法的生起,它不是单一无因缘而生起的,每一个色聚里,它有八种色法: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再加上命根色和性根色而成十法聚。至于名法的生起,也不是单一无因缘而生起的,它也是组合生起的,它有八个名法:一个识(心),加上七个心所:触、受、想、思、一境性、名法命根、作意。或其他的组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90积分4826精华0帖子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占察善恶业报经》
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惟恒住不舍。大慧。此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
《楞伽經》 迦葉,应当如是知如来身。迦葉,诸善男子、善女人,常当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处。《大般涅槃经卷》
无生无灭。无能所取,常住不变皆是藏识境界。由经论可知思维考虑藏识境界能断我见。因此思维考虑藏识不会阻碍断我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1积分7372精华0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1积分7372精华0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90积分4826精华0帖子
本帖最后由 云消圆月显 于
20:04 编辑
《杂阿含经》第二百九十六篇
(二九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经文可知法空,法如。法不离如。法不异如,断尽缘生法是不生法。
所以声闻人思维考虑涅磐是不生法《不灭法》,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能断我见。不会障碍断我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90积分4826精华0帖子
百宝光明藏 发表于
所以建议师兄的标题可以为:
思维考虑藏识法义能断我见,不会阻碍菩萨根性者断我见,但可能会障碍凡夫和二 ...
随喜赞叹百宝光明藏师兄的严谨,
经师兄提醒,为免岐义末学在本贴添加声闻经典。以区分声闻与大乘的观法不同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90积分4826精华0帖子
杂阿含经 一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壞、不壞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涅槃是不壞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由经文证明声闻人思考涅磐是不生法。不灭法,如实知灭法。不灭法,能断我见。不会阻碍断我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1积分1122精华0帖子
百宝光明藏 发表于
所以建议师兄的标题可以为:
思维考虑藏识法义能断我见,不会阻碍菩萨根性者断我见,但可能会障碍凡夫和二 ...
“……但可能会障碍凡夫和二乘愚人断我见。 ”
那這就和信願的主張完全沒有矛盾了。
信願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她認為這有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在於:在不明白藏識的具體指向前,如果未能如法地思維藏識法義,那麼搞不好會障礙斷我見。(如果明白了藏識的具體指向,那是明心的大乘學人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90积分4826精华0帖子
易每旦 发表于
“……但可能会障碍凡夫和二乘愚人断我见。 ”
那這就和信願的主張完全沒有矛盾了。
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惟恒住不舍。大慧。此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
《楞伽經》
百宝光明藏师兄的意思是:上面这样的思维观不适合声闻。
没有说下面的思维观不适合声闻。
杂阿含经 一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壞、不壞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涅槃是不壞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由经文证明声闻人思考涅磐是不生法。不灭法,如实知灭法。不灭法,能断我见。不会阻碍断我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90积分4826精华0帖子
本贴的经文证明:虽然大小乘的观行方法有区别。但是不管大乘的观行还是声闻的观行都以信受涅磐(本识)是不灭法(常住法)为前提。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90积分4826精华0帖子
本帖最后由 云消圆月显 于
13:42 编辑
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答于一切相不复思维,唯正思维真无相界,渐入灭定灭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瑜伽师地论》
阿罗汉于一切生灭相(五蕴相)不复思维。唯正思维真无相界(能厌离五蕴相)。若阿罗汉不信有不灭法。其所思维的无相境界就会落入空无断灭之境界。因此证明阿罗汉信有不灭境界故其所思维之无相境界才是真无相界-----不生法。
所以声闻人要能远离五蕴相而安住于真无相界必须信涅磐是不生法(无生灭相)。
若声闻人不信涅磐是不生法则无法超越五蕴相。思维最终无法脱离五蕴之生灭相。也就无法解脱了。
若声闻人只知观行五蕴。不知出离五蕴之道。那么其思维就无法脱离五蕴生灭相。也就无法断我见我执了。
所以信有涅磐本际不灭(不生)乃是断我见之前提。是声闻缘觉大乘人的思维能超越世间的前提。
人都是有思维的。所以必须要能让思维超越世间相才能解脱。
那么提出不需要信有涅磐本际不灭就能断我见的人就是不了解人的思维的局限性才会说出这样的错误知见。这也说明了提出这样的错误知见的人无有实修实证。因自身的思维局限于从经论中扣字眼才会因为有些声闻经或者相关的论没有提到需要信有涅磐本际不灭而误解经论,得出不需要信受有涅磐不灭就能断我见的错误观点。有这样的观点的人因为其思想上面就轻视出世间相的涅磐本际。不信有涅磐本际不灭。其思维只局限于如何思考观行世间相--五蕴相。因此其思维不可能超越世间相。这就说明这样的人无有实修,也还没有断我见。
Powered by
Template By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觉思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