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向善,家风家训,我的母亲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从德向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小​学​五​年​级​作​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讨会---党建网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当前位置:&&>&&>&&>&
“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讨会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3月26日(星期三)上午9:30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举办“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届时将邀请二十余位专家学者探讨如何运用家风家教开展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网将实时直播,敬请关注![&15:40:40]
  [主持人何东平]&尊敬的王世明副部长,尊敬的胡台长,尊敬的万会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09:42:38]
  [何东平]&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以《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为题进行了广泛采访。系列节目播出后,“家风”这个古老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2月17日,由央视和光明日报共同主办的“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活动启动,活动迅即得到热烈响应,一时投稿踊跃。截至3月25日,已经收到邮件投稿和信函投稿4000余件。在光明网和光明微博的平台上,网友与群主互动积极,讨论广泛而又深入。到25日,相关点击已达74万人次。[&09:43:05]
  [何东平]&有关“家风家教”的报道和征文活动,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宣部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家风”建设,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中央领导指示和中宣部意见,中央电视台、中国伦理学会与光明日报社三家,共同组织了这次研讨会。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研讨会,能够从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对“家风家教”的文化内涵,以及家风建设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而又有针对性的探讨。各位的发言各有角度,我们从事先采访、征文及各位的其他文章中了解这些情况。首先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09:48:57]
  [何东平]&下面我想介绍一下今天到会的同志:
  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同志
  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春光同志
  我们的老领导胡占凡台长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同志
  贺龙体育基金会主席贺晓明同志
  周恩来总理的侄子、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退休干部周秉华同志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同志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曹保明同志
  中宣部新闻局新闻协调小组副组长张毅同志
  中宣部宣教局农村处处长曾建立同志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李活力同学
  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同志
  网易总编室主任高文女士
  搜狐网公共事务部经理杨小榆同志
  中国文明网编辑部主任单长虹同志[&09:51:10]
  [何东平]&下面我介绍主办单位以及其他参会同志: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沈卫星同志&
  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孙春晨同志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同志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杨华女士
  央视网副总编辑王华同志
  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主任周立文同志[&09:54:50]
  [何东平]&现在我们请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同志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09:55:03]
  [胡占凡]&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这一系列报道采用了街头采访的形式,来阐释家风家教,来彰显中华光荣传统,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云山同志、奇葆部长多次批示,给予了充分肯定。为了深化家风的报道,光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又联合发起了“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活动,从而使家风这个话题越来越热,自发参与的媒体越来越多。全国的观众、网友、读者也纷纷通过微博、微信踊跃参与,讲述各自的家风。今年两会期间,我本人也听到了很多会上的代表、委员都在谈论家风这个话题,可见家风热余温不减。[&09:56:49]
  [胡占凡]&各位嘉宾,各位专家,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以家风家教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时机抓得很好,意义非同寻常。首先我代表研讨会的三家主办单位,就是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和中国伦理学会欢迎各位新老朋友的到来,并且也期待着聆听大家的真知灼见。[&09:56:18]
  [胡占凡]&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中央重视、百姓关心的大题目,因为这关系到社会风尚,关系到中国人的精气神,更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央主流媒体的天职和使命。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认为,在这件事情上,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责无旁贷,就是要发扬中央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同时我们也认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能变成冷冰冰的说教,只有贴近百姓,带着温度,生动活泼,才能真正接地气、见效果。[&09:57:29]
  [胡占凡]&第一,选好话题才能入情入理。要阐释好核心价值观这个大主题,首先要在入题上选好话题。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家风报道舆论一边倒的赞扬实属不易,我们分析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题选的好、选的准、选的巧。家风既是一个价值层面、伦理层面的问题,又是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息息相关的问题。中国人是十分重视家风的,说起家风来大家都有话说,这里面就包含了传统文化、包含了美德的传承、包含了时代精神,每家有每家的规矩,每家有每家的传统,家风各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间却能形成交集,比如孝敬父母、厚道诚实、正直守法、勤俭持家、吃亏是福等等,这个交集就是中华优秀道德观念,就是社会的最大共识、最大需求,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09:59:49]
  [胡占凡]&我们在采访的过程当中,被采访者又把家的内涵进一步延展放大,由家谈到了国,由家风谈到了民风、政风,由家规家教谈到了社会风气,由家庭传承谈到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家风是什么这个报道虽然一句没有提核心价值观这个字样,但是字里行间却满满都是。通过家风这个小窗口,我们把宏大凝炼的核心价值观阐释得具象了,丰满了,也生动了。我在这里借用一位观众的话说,他说央视说家风其实说的是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精气神。[&10:00:12]
  [胡占凡]&第二,讲好故事自然事半功倍。话题选好了,怎么样围绕话题讲好故事就成了关键,在这次采访中当中,我们摒弃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叙述,而是努力挖掘家风背后的小故事,突出个性化的表达。比如终南山院士讲他父亲写儿科书籍的时候是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温兆伦在回忆看香港回归直播时候的深情哭泣,还有台湾音乐人夫妇接受采访时候唱的情歌等等。他们采访当中有的侃侃而谈、有感而发,有的情不自禁,甚至潸然泪下,这些小故事、小插曲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更重要的是,他生动的反映了大时代的大主题。[&10:03:22]
  [胡占凡]&为了做好家风的海采,我们专门对参与的记者、编辑进行了培训,我们还专门制定了海采手册,我们提出要求,要做到四个好,就是把问题问好、把聊天聊好、把场景选好、把镜头拍好。在采访手法当中又要求把记者框进去,在镜头里面既要有采访对象,还要有采访记者,还要有现场对话,要让镜头动起来,尽量减少静态镜头,跟踪拍摄采访对象的动作、表情。我们还要求镜头尽量不要断线,要连续拍摄,这样真实自然。记者的采访变成了跟老百姓聊天,生硬的提问变成了唠嗑、拉话、摆龙门阵,这样在报道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带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乡音、乡情。同时我们通过广泛深入的采访,把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人们的家风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家风的鲜明底色。[&10:03:38]
  [胡占凡]&看起来轻松活泼简单的海采问答,其实背后凝聚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的敬业、奉献和专业的水准,也正是因为走的深入、转的到位、改的用心,才产生出了这样和老百姓心连心、叫得响、传得开的优秀报道。[&10:05:01]
  [胡占凡]&经过这次家风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编辑记者队伍的家风也得到了进一步锤炼,对马克思新闻观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作风更加扎实。有一位记者在家风海采当中感悟到,他说生活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基层无处不在,在街头上肯下苦工夫、笨工夫才能讲好中国故事。[&10:05:19]
  [胡占凡]&第三,互动传播带动同频共振。故事讲的好还要谈的广、传得巧才能让老百姓爱听、爱看、爱读。[&10:10:45]
  [胡占凡]&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当中以头条提要的方式连续挂标播出了八集家风报道并配了编后评论。我们在《朝闻天下》《共同关注》等等这些黄金时段还播出了家常版,新浪、搜狐、腾讯等众多的门户网站上也上载和链接了相关的节目视频,全国的网民转发和点击量数以亿计。[&10:11:04]
  [胡占凡]&光明日报社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征文以后,很快就征集到了有关家风家教的文章、评论、短评、短语等等投稿4千多篇,投稿的作者涵盖了作家、新闻从业者、公务员、教师、学生、企业职工、农民等等,上有九十岁的老人,下有小学生,他们谈家庭的经历、谈生命的价值意义,谈什么是好家风,谈如何以良好的家风培育核心价值等等。[&10:11:22]
  [胡占凡]&同时,光明日报社在评论观点版推出了《家风家教大家谈》栏目,其中杨春光同志撰写的文章还得到了表扬和肯定,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都分别开设了专题活动,与网友亲密互动。[&10:11:33]
  [胡占凡]&通过这种全方位、立体式、互动性的宣传,家风成了社会上的一个流行词汇。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街头采访当中了解到很多人都看了家风报道,认为现在宣传好家风太必要了,观众对其中各种各样的家风非常认同,更勾起了他们自己对家风的回忆。比如知名学者钱文忠称赞,说这个节目非常好,是因为完全抓住了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东西,一种优良的风气,一种好教养。[&10:12:10]
  [胡占凡]&家风的征集活动吸引了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的广泛参与,在网上说家风、晒家规成了一种时尚,有网友表示,新年新气象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把家风带到一言一行当中去温暖时光。[&10:12:32]
  [胡占凡]&“家风是什么”这个报道,是主流媒体开展价值观宣扬、弘扬美德的有益尝试。家风的成功报道表明,只有坚持主流媒体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决创新新闻载体和形式,才能牢牢的把握住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更好的发挥舆论引导作用。[&10:13:58]
  [胡占凡]&今后我们还将吸收专家和广大观众读者的建议,继续探索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有效形式,继续研究大众媒体如何改进创新,推出更多的接地气、见效果的精品力作,唱响时代主旋律,凝聚社会正能量。谢谢大家![&10:14:29]
  [主持人何东平]&谢谢占凡台长。现在请占凡台长刚才讲到的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春光同志讲话。[&10:15:10]
  [杨春光]&非常感谢央视和光明日报、中国伦理学会的领导、专家、同志们给我这个机会,也非常珍视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的交流。这里要谈三点:第一,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风家教的涵养和传承。第三,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现代家风的形成机制。[&10:16:59]
  [杨春光]&具体来讲:第一,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做了阐述,这24个字怎么把它理解好、宣传好、贯彻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家风建设是一个灵魂的作用。我理解在培育和践行这一句话当中,培育是基础,要像种树一样把根系打好,践行是关键,必须不遗余力的抓实抓好。[&10:19:18]
  [杨春光]&1月17日,刘奇葆同志强调,要秉持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家风家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人们的意愿,适应时代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历史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化、具体化。[&10:19:36]
  [杨春光]&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风家教的涵养和传承。我们都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相对重视家风教育,才影响了多少代、多少年。我们党代表先进的阶级、先进的力量。党的宗旨教化影响了许多的家庭,出现了许多的仁人志士,所以可以说,党的执政方略、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实践及良好的家风传承,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进一步发展的根本精神动力。有几方面,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来说,我们的祖宗传下来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都是主要的内容。从中华民族的英雄来说,这些浩然正气在心里。同时从孟母三迁,还有古代人的传家立业等等,这些都承载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兴衰和伦理。[&10:20:23]
  [杨春光]&我们老话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实际相结合,更加体现了其先进性。我的思考,我和几个同事昨天晚上在想,党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党章就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行动规范,就是中国人民心中最先进、最系统的家风和家教,所以在这种家风家教逐字逐句的养成下才能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朴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现阶段治国理政的道德精髓,我觉得也是非常需要去深思的。[&10:20:52]
  [杨春光]&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楷模焦裕禄、孔繁森等这些人的成长经历看,无不说明家风家教的重要性。所以我跟东平同志讲,想让记者写一些感人的报道,首先是孔繁森,孔繁森说忠孝不能两全,边给母亲梳头边说儿又要出远门了。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摸着他的头舍不得的问。不行,娘,咱是党的人。娘说,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着衣服、干粮。孔繁森噗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说完流着眼泪。我曾经在西部也工作过十五六年,经常深情遥望故里,从工作职责来看,这些年我们受到国家表彰的优秀公务员来分析,身上都有良好的家风驾驭。[&10:25:54]
  [杨春光]&最近总书记到焦裕禄工作的兰考,充满深情的讲话对作风建设、对群众路线提出对英雄最好的缅怀提出要求。从老一辈革命家来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有口皆碑在家风方面都带了好头。从新一代领导核心看,云山同志、高丽同志,我听他们一些乡亲讲到,他们非常孝敬老人。我理解有好的家风才能有对父母的爱,才能有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深深的大爱。[&10:26:48]
  [杨春光]&第三,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现代家风的形成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幸福观,对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至关重要。现在我们走过了35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当前面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针对人们在理想信念、道德底线、价值追求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家风教育的机制,反映在家庭教育当中,我想有那么六点。[&10:28:09]
  [杨春光]&第一个,努力营造孝老爱亲的环境。教育孩子有孝心、有爱心、孝敬老人、尊敬老人。韩剧风靡亚洲各国,在我国也是受追捧的,原因还是弘扬的这种家风家规——孝,说明中华民族传统当中孝与爱的价值观应该回归并发扬光大;第二个,努力营造助人为乐,敢于吃亏不损人利己,改变天下第一的德行。我感觉天下第一的还不少;第三个,努力营造实事求是、不做假的作风;第四个,努力营造励志成才勇于担当的精神,努力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尽职尽责的环境。我在党校学习,刘云山同志这次开班讲的就是勇于担当;第五个,努力营造敬业奉献的精神,不做大官要做大事,励志当好螺丝钉,一下子就想到飞天也不容易;第六个,努力营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格。[&10:29:22]
  [杨春光]&反映在社会教育当中有六点:第一,如何提高书籍的阅读量,从原著中吸取更多的知识,吸纳中华的传统文化。大家不能整天拿着手机,像过马路的时候,有时交通事故也是这样发生的;第二,如何积极引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中华先辈中吸取正能;第三,如何积极引导形成宽广的视野与胸怀;第四,如何积极引导健康的舆论环境,使之从电脑游戏中解放出来,从虚拟世界扎扎实实的进入真实世界,调剂好身心,健康的成长;第五,如何养成接触人民群众、爱护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局面;六,如何引导养成遵纪守法、严格约束自己的习惯。[&10:40:12]
  [杨春光]&以上这六个方面形成比较难,需要各个方面重视,关键还是把核心价值观结合好,内化于心。有一个建议,不知是否正在做,我们央视和我们的光明日报、伦理协会等方面进行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配合家风建设,组织精锐力量拍一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写实纪录片,影响社会。[&10:41:36]
  [万俊人]&各位领导,各位女士、先生,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中国伦理学会能够和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一起参与到家风家教建设和家风家教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样一个重大活动中来,中国伦理学会是一个拥有近万人的学者群体,是一个学术组织。因为家风家教这个是我们专业里面的事情,所以与别的学会相比,我们更义不容辞。家风家教这个活动开始以来,我感觉到这是迄今为止,大概中国新闻传播界做的最漂亮的一件事情,几乎是众口一词。刚才胡台长说了,从中央电视台的宣传来说,我听到的是反映非常好。我今天仅以我个人身份,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肖群忠教授,专门研究中国传统“孝”观念,因为他的孝研究被韩国授予荣誉博士,这个在中国伦理学界是比较少见的,因为韩国人和日本人比较重视。[&10:31:49]
  [主持人何东平]&现在请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同志发言。[&10:31:20]
  [万俊人]&我主要谈两个方面的意思,就是我对家风家教的一些思考。第一,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家风家教的独特作用。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用一种方式,就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去对整个社会实施一种道德教育或者政治宣传,这个在理论上称之为原则教育,因为他是自上而下向民众传播的,是一些宏大的原则、普遍的原则,是必要的。但是在现在社会里,刚才像何总编辑谈的或者胡台长谈到的,每个人手上都有自己的麦克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平台,在一个文化多元、媒体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仅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通道已经不足够,而且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所谓民众意识的选择性越来越高,越是来自上层的信息民众的选择和挑剔就越严格,有时候甚至产生了局部的逆反。[&10:44:45]
  [万俊人]&所以我们要形成一种新的方式,就是自上而下,我觉得家风家教是抓到要害和关键。他从我们每一个民众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家庭伦理关系,抓住这个要害,从我们日常体验中间去谈我们的对日常伦理道德价值观的看法。[&10:45:10]
  [万俊人]&记得2月份的时候,刘奇葆部长在今年的道德论坛上谈到几个重要的方面,其中家风家教是重要的抓手。从这次活动的成功经验中我们想应该吸取这样的经验,不管是政治宣传还是道德教育活动应该从两个方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向而行找到对应点。在这点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统治时期进行了一次尝试,当时所谓道德拯救运动,当时的尝试没有达成共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道德落脚太大,简称乡村道德运动,乡村这个概念还是太广了,不如家庭,因为这个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体验和切身的生活感受密切相关。[&10:45:43]
  [万俊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特别欣赏家风家教这个活动。很多中央媒体做的工作是非常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契合当代社会思想传播的新的要求、新的特点。当然进一步的思考就是,如何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个东西对接得更紧密,使他的效率最大化,这是值得探讨的。[&10:46:16]
  [万俊人]&第二个问题,我想对现代家风家教做一个具体的分析。大家知道,家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用西方人的话说,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键点,是一个桥。过去朱熹有一个比方,家是大政,有公家之政、有私家之政,家教就是私家之政的地位。家政不修其可与国、与天下乎,就是说你家政不修,按儒家的伦理,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种独特的位置,使得家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过度就显得特别重要,是别的社会群体、组织或共同体都不能够替代的,无可比拟的。也就是说因为家庭的教养使得人得以获得进入公共社会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基本品质内在的东西。反过来还有,家庭也可以辅助整个社会公共建设来安定天下,因为有很多的矛盾或者很多的社会心里情绪,实际上是在家庭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得以消解、得以缓解、得以平息,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10:51:43]
  [万俊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家教相对于个体具有优先地位,特别是对于中国东方民族、对我们中国人,家具有至上的地位。为什么孝为百善之首,有时候我们可以不听领导的话,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很难不听父母的话,因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优先于理的特殊生命共同体。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不是说我们应该包庇父母犯的过错或者子女犯的过错,而是说在生命的共同体中被尊重的基本价值次序是孝优先于其他,按照儒家的解释说,在一个特殊的场合,比如在家庭内部可以指正父母的过错,可以劝他改正,甚至寻求解决的办法,但是不能到外面告发父母。这是有待于我们进行批评和反省的,但说明一个问题,家庭具有情感共同体,具有独特的地位。[&10:52:35]
  [万俊人]&但是现代社会有一个新的变化,现代社会公共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共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私人生活和个人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这样介乎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家庭,发生了大家能看到的结构的变化,就是核心家庭逐渐取代了系统的世代性的大的家庭,使得家逐渐变小了,因此带来一些问题。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我们能感受到的问题是家教道德和伦理资源不足,甚至严重的缺乏,说的更白一点,家教直接依赖于父母和长辈本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现在很难说所有的核心家庭的年轻父母们就能够做到这一点。[&10:53:45]
  [万俊人]&昨天我们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交谈,没有过去传统社会的家学和家族的规范力量,使得现在的家教的影响减弱,父母的角色不太清晰。所以有的时候我的邻居就经常用他在公司的那一套来教育他的孩子。比如孩子在学校挨打了,他会让孩子以暴制暴。我说为什么你要这样教你的孩子,他说现在是什么社会,任何时候都让孩子明白不能吃亏,必须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竞争中甚至在斗争中赢得胜利。我说这是你公司的做法。从职业伦理的角度讲,你的所作所为和人生哲学,将来会对你的孩子产生非常长久的甚至可以说更多的可能是不好的影响。或者说,现在没有家教家谱家学,没有一个很清晰的伦理关系和生命共同体家族,使得家教资源缺乏,有的时候甚至家长本身就是应该接受教育的对象,有的家长本身就不一定能够成为施教者,而应该成为施教的对象,这是一个问题。[&10:55:30]
  [万俊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宣传还是研究,家风活动应该深入下去,对于现在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如何使家教成为可能且可持续,如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及整个社会的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父母自身再教育问题,我有个体会是,家风家教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和信息传播,这里面既有自然的生命血缘关系,也有不同于整个社会的知识信息的传播,所以有时候是西方人把这种知识叫做易获性知识,更多的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你的示范、一举一动都可能是对孩子的一种示范教育。就像老舍先生说“我的母亲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但她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和生命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因为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而不是别的教育”。所以这种教育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应该超出一般的规范性,要了解道德教育的特殊特点。家教的特点,这使得我们讲到教育中的情、理、义,各个因素都是非常关键,所以我希望我们更多的去重温家庭传统中丰富的家风家教的资源,这就是儒家在这方面的丰富资源。因为我想在世界古老文化中,没有哪一个文化传统能够像儒家文化传统这样重视家风家教,并且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思想和理论。[&11:05:42]
  [万俊人]&最后,我希望咱们这个活动能够不因为这次会议而结束,要在无论是理论、宣传、传播各个方面持续下去,我想可能这样的结果会使我们看到更长远、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到那时候我们可能对传统文化会有新的认识、有新的体会,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也有助于国人、甚至我们的领导层建立文化自信、建立道德自信,使我们的国家作为一个新的现代化强国,甚至是古老帝国重新崛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出一份独特的贡献。谢谢大家![&11:06:36]
  [主持人何东平]&刚才发言的两位同志杨春光同志、万俊人同志有多重身份,他们要么就是咱们管理干部机构的负责人,要么就是研究中国伦理的重要的思想库。接下来的七位发言人各有角度,非常令人期待,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同志今天到会本来就是想多听听各位的发言,但是因为公务繁忙可能要提前离开会场,所以现在请王世明同志讲话。[&11:09:37]
  [王世明]&不是讲话,我也是发言。尊敬的占凡台长、春光局长、万会长,在座的各位,大家好!我非常赞成刚才占凡台长讲的观点,家风家教实际上是用了这样一个题目、这样一个载体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今天这个会题目是说家风家教,实际上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弘扬的这么一次座谈会。我很赞成刚才占凡台长的讲话、春光局长的讲话、万教授的讲话。我想讲的就是这些。[&11:11:51]
  [王世明]&第一句话,何以传家久。我们做家风家教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家风而家风,不是为了家教而家教,他的着眼点、落脚点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千万家的日子怎么样越过越好,为了每家每户我们中国人千家万户好运长久,是为了这样一件事,好运长久这是每个人都关注的事,你说谁家过日子不盼着这个日子越过越好、日子越过越兴旺呢?每家都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这样,都愿意好运就在自己家里,就在自己的身上。好运怎么来,怎么能够长久的旺盛呢?中国人用了一个词,叫传,传家,他觉得传家很重要,你拿什么东西传家就决定了你家这个日子能不能够一直过下去,所以我们中国人就发明了很多词,什么忠厚传家久、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发明了好多这种话,这是对过日子过程当中我们的经验做的提炼、概括。所以我觉得传家这个事用今天的话说是很大的民生工程,是最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民生工程。[&11:16:37]
  [王世明]&今天我们说这个民生工程,我感觉到意义特别大的是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啊,我们获得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功利主义的蔓延。今天这个社会,功利对每个人、对每一家,功利主义的影响都非常之大,这实际上对每个家庭能不能够把好运传下去都是一个拷问。如果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一代又一代奉行的都是功利主义,都是物质主义,结论就是清楚的,就不可能把好运再传下去,一家一户传不下去,千家万户都传不下去,我们这个民族还怎么往下传,我们这个民族明天是什么,我们面临着这样的拷问。如果说千家万户的好运都维持不住,中国梦又何在。因为中国梦,民族复兴这样一件事,那不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能完成的使命,需要好多代人的不懈努力。[&11:17:31]
  [王世明]&这就有个问题,我们用什么东西去传家,来维持家族的好运。所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我们这些中央的新闻单位,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忧党、忧国、忧民这个高度,推出了家风家教这个栏目,大力推出了家风家教这个栏目,用这个栏目去引导中国人有一个好活法,我觉得这个事情是一个积德行善的工程,是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意义的民生工程,上合中央之意、下合百姓之心、前合优良传统、后合我们光明未来,所以这个事情做的真的非常的棒、非常的好、非常的重要、非常的必要,回答的是我们中国人如何传家久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胡台长、何总编辑,这个话题我觉得要一直做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具有永恒价值的话题。[&11:18:46]
  [王世明]&第二句话,家风三字经。中国人对家风家教有很多很多的概括,但是我觉得有一个概括值得我们大家特别的关注,就是《大学》里边的一段话。《大学》里边,先讲国与家这个关系,一个家你没弄好,这个国还怎么弄好,国的细胞你都没弄好,整个国这个机体就没法弄好,讲这个关系。然后说,齐家齐什么?有三个字,所以我概括为家风三字经。哪三个字呢?“孝、悌、慈”,我觉得《大学》的是把齐家的主要内容概括后抓住了。“孝”就是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关系,是下对上的关系,“悌”是兄弟们之间的关系,“慈”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关系,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系。这样用三个字就把纵向的上与下、下与上的关系回答了,用一个“悌”字把横向的关系也回答了,家里边无非就是纵向和横向的关系。所以我认为,不管我们后来的人在《大学》的基础上做了多少发挥发展,做了多少阐释和弘扬,大体上恐怕都离不开这三个字“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孝、悌、慈”,事实上已经对家所有的成员都做了覆盖。所以今天我就觉得在弘扬价值观、培育家风家教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这三个字上往下使更多的力气。[&11:23:23]
  [王世明]
  《大学》里边说了这三个字以后我觉得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是什么呢?讲了这三个字跟家庭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之后,同时还讲了这三个字在家里边培育出来以后在社会上将起的作用,什么作用呢?我们在家培育这个孝不是为了简单的就是你在家尽孝,并非如此,还要有一种思维的行为惯性的产生,干什么用的呢?就是对国家的忠诚。今天这个事情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共产党人,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今天这个“孝者,所以事君也”在我们的政治伦理当中仍然是熠熠生辉的,不可或缺,我们说同党中央政治上保持一致,这对共产党人来说和所有老百姓来说,都有对国家的忠诚,我们怎么样忠于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对国家的忠诚哪来的全民族力量的凝聚,哪来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哪来的中国圆梦等等。所以必须每个人都忠于国家,忠于自己手上的事,忠于自己的世界,所以这个“孝”今天的意义仍然十分重大。
  [&11:24:38]
  [王世明]&“悌者,所以事长也”,用谦恭之心对待别人,我们在家庭当中培育出来的“悌”可以延续到社会上,就是与人为善,今天在功利主义影响很大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与人为善,那将是什么样的社会局面,这个家风就变成了刚才占凡台长讲的社会风尚,大家多么关心社会风气,而社会风气就孕育在家风之中。[&11:26:09]
  [王世明]
  所以那天北京一个宣传部的副部长问我说培育核心价值观从哪做,我说我建议你们搞一个“善满京都”系列活动,同时也是最好的外宣,蔡部长今天在这儿呢,我想你回去做“善满苏州”,搞一个系列活动,好好的把家庭当中的“悌”弘扬出来。
  [&11:26:19]
  [王世明]
  “慈者,所以使众也”,在家庭当中家长对孩子有很大的责任,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家中那个慈的培养,可以把这份责任心延续到社会上,今天社会特别需要是每个人都对社会尽到自己的责任。当下只对自己负责、不对别人负责这种利己的东西太多了,这么下去我们的日子怎么过,这怎么能行呢。
  [&11:29:15]
  [王世明]&所以我觉得这三个字的社会功能和时代性是非常的鲜明。所以总书记在政治局会议上讲,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说一般的要立足于,必须立足于,确实是这么回事,我们不要以为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事,实际上是熠熠生辉的,在今天这个时代仍然熠熠生辉,我想大家在做这种家风家教的时候应该关注一下家风三字经。[&11:30:08]
  [王世明]&第三句话,齐家需修身。格物致知,有一个条目,认为你做后一个条目的时候要把前面的事做好,你做事情总要有一个逻辑,你知道先做哪、后做哪,比如说我们要治国,你的家都乱套了你如何治国。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构建我们的治理体系,你把家都弄乱套了,你治理国家肯定也国将不国。齐家者怎么办,先修其身,如果光靠家长带,带不动,后面的车太破了,轮胎爆了,前面的车头拉不动,怎么办。所以家庭当中每个人都要明白,修身修什么,省身的时候省自己。对我们这个国家、对我们这个党是不是忠诚,在社会上做事是不是有诚信,是不是每天都用传统美德养自己的信心,然后我还按这个美的做好事,对国家、对家庭、对自己三个字都讲到了,这个修身也是三字经,曾子也讲的很清楚。所以家风我觉得我们可以越做越丰富,越做越有得做,我们的链会很长,实际上是断不开,然后家风也必然会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积极的效应。[&11:33:37]
  [王世明]&最后,衷心的感谢占凡台长、东平总编辑、万会长,长期以来对我们中央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对于我们中宣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工作,大家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非常感谢,谢谢![&11:34:13]
  [主持人何东平]&现在我们请贺晓明女士发言。
  [&11:37:37]
  [贺晓明]&我接到这个座谈会组织单位的邀请,当时我心里就挺高兴,因为很多年做工作都是有头无尾,这个活动是从中央电视台开始,春节前家风,又延伸到光明日报的征文,所以得到这个邀请说要开一个座谈会,我心里觉得非常好,我马上就同意来参加,所以向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还有以上中宣部各个单位参与工作的同志和部门表示感谢,真的非常感谢。另外,我觉得家风的这个点子、这个创意特别好,是否应该得到表扬,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电视台的观众我们也表扬,表扬同志们的创意非常好。[&11:38:16]
  [胡占凡]&我们杨华创意的。[&11:38:51]
  [贺晓明]&因为我看电视都是有心无心的,看一眼、换个台,没有什么对口的让我着迷的东西,后来觉得家风家教这个角度合适,可以沟通一下,所以也接受了这个任务。中央电视台不同于一般的电视台,他肩负很重要的责任,而且给我介绍这次节目安排的栏目和时段,我也觉得很吃惊,因为从来没有节目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几乎是天一亮就可以看到这个节目,正好是人每天早上精神最好的时候,所以我觉得这个节目是很认真做的,非常辛苦。我原来还不懂什么叫海采,后来看了节目以后知道了,这个不得了,有多少记者在参与工作。[&11:39:22]
  [胡占凡]&一千多人。[&11:42:26]
  [贺晓明]&所以他们很辛苦,最后通知我什么时候看这个节目。深更半夜了,安排好播出才能通知我,所以工作量大、参与的人多,要谢谢这些做具体工作的同志们。而且我觉得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队伍素质挺高的,我挺注意看了看,家庭,什么样的家庭都采访到了,而且提问几乎是不用太思考,提问在大街上都有,你就说吧,所以这个是最真实的,最真实的一个回答。这个里头没有形式主义、没有教条主义、没有大忽悠,所以看起来讲的是知心话,很贴近每个人的内心。[&11:42:52]
  [贺晓明]&我觉得现在和比我们年龄大一点的人沟通范围题目比较多,但是和我们年轻的孩子们沟通的内容又不算太多,但是恰恰这个题目大家都能看,谁都有家庭,而且家里做长辈的、做晚辈的、做小辈的,都能看,也都能参与议论,所以我觉得这个角度非常好。[&11:43:19]
  [贺晓明]&还有,说家训、家风,可能是总是在嘴上说,但是这么多年每个家都有一个守则。所以我看看别人的家风,听听别人怎么叙述,对我也是一个教育。因为在家庭教育当中,我做不下去的时候我可以效仿很多家庭,得到一些启示,所以我就觉得这个平台搭的非常巧妙。而且咱们的领导刚才也说了,其实也是希望的,就是不要这个节目做完了就过去了,这个节目还得要做,还得要坚持。但是,是不是这样一个形式应换一个花样呢,值得考虑。因为一个节目看多了会有视觉疲劳,而且你们是做新闻工作的,你们做电视台的,应该花样更多,但是都是谈这个,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离开工作岗位,有这么一个工作机会,这得感谢中央电视台。我们也说说我们的家风,看看是不是对别人有启示、有帮助,我觉得贡献一点自己的东西,等于把老家底翻一翻。所以我第一,是来感谢的,希望也提了,我再说点体会。[&11:43:31]
  [贺晓明]&我觉得这一年来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变化,这个谁都会有感觉,像我春节以后坐飞机从深圳回到北京,下了飞机没有廊桥,我得坐摆渡大巴才能进到行李厅那个地方,我一上车就有一个人招呼他旁边的一个女孩,说你给这个奶奶让位子,我很吃惊,很温暖,我说我这样是不是到了需要别人给我让位子的时候了。后来我说不用、不用,他说你坐吧、坐吧,不客气,正好旁边来了一个抱孩子的给我解围了,我说她坐吧,我觉得大家的关系要这么舒服就太好了。还有前天在街边上打的,那个打的的地方很别扭,等半天车司机都不停,我站那等半天。以前在这个地方打车的人没有秩序的,抢着,谁打到谁本事,你就上吧,基本上我们这弱势群体就等的时间要长点。结果那天我在那等,只有一个男士在那,他比我先来,可是车来了他让我先上车,我想真够绅士的,这个跟以前真不一样了。这个都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在恢复一些好的风气,点点滴滴就有效果。所以我觉得我们学习焦裕禄也好、我们学习雷锋也好,每个人每天做一件好事,我们做不了大事我们做一件小事也可以,这样国民素质就会飞跃的提升了。在这之前两个人有争执,争不休的时候,最后说一句话“你这个人素质太差了”,这是最坏的一句骂人的话了。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的素质就提高了,我就觉得那个男同志真绅士,让女士、让老人都做到了,所以说每天每个人做一件好事,我们居住的环境就会很舒服。[&11:45:42]
  [贺晓明]&另外,我觉得我们家的家庭教育,光有家教还不行,还需要有学校环境的教育和社会的环境,才能够几方面的配合,才能巩固。比如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里,马上就是小皇上待遇,我们的老人在哪呢?老人在家庭里不在第一位,我估计很多家庭是这样的,孙子是第一的,我觉得要纠正一下,让这些孙子懂得孝敬老人。我说我教育这些孙子辈,吃饭要让奶奶先拿筷子,我必须先拿筷子你们才能动,不然大人没有动手他们就翻江倒海的开始了,一看没素质、没教养,吃饭的教育还得要下工夫。所以我讲了孩子们都听,他们坐在那还告诉他们的爸爸、妈妈,说奶奶没来不许动,我说这孩子们帮我大忙了,一次他就会了。所以在外面他也就会有这个谦让的心。[&11:46:10]
  [贺晓明]&另外,我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直接,我说你们和什么人交往都要交朋友,但是要是不孝敬父母的人你们不要和他交往,我严格规定,你都不能孝敬自己父母的那种人就很糟糕了,所以孩子们这句话他们也在说。孩子们说,奶奶,我们学校里他让他奶奶背着他的书包、拿着他的水壶。我说这不对,你要告诉他你看我自己背书包、我自己拿水壶。所以我们规定一定要和孝敬父母、爷爷、奶奶、长辈的人,你们和他交朋友。家教传承挺细致,而且很具体。另外还有一个,我觉得孩子的教育、小孩的教育像一个雕刻一样,得不断的雕,才能雕出来一个好的作品。还有对第二代的教育、家庭以外的教育。[&11:47:12]
  [贺晓明]&像图书,不能光给孩子买玩具,要给他买图书,儿童读物一定要多,得请出版社、写作的单位给孩子们出好书,规定你要读多少书,你完成这个作业以外要看多少书,然后才是玩玩具。所以读书的时间一定要大于他玩电脑、手机的时间。现在我们也有这种情况,吃饭是家庭交流时间最长的时候,现在吃饭我想和人说话我说不上,他们不是在弄手机就是弄iPad,看着小电影、还吃饭,我说能不能关一关,吃饭的时候不要弄这些东西,聊聊天,你们遇到什么事了、奶奶有什么事,关一关我们就有说话的机会了,所以我抢不过那些机器,没办法。[&11:47:36]
  [贺晓明]&我也有困扰,我到逢年过节的时候电话、发短信祝贺新年是人之常情,结果太多了。然后我连春节晚会也看不成、话也说不成,我说我不知道谁在过年,我好像在跟手机过年。我说我以后关了,关了先通知一下,咱们大家别这么拜年了,这不行,咱们恢复到用卡片写一写字吧,这没办法。所以这个风气,后面要做的事挺多的,到底应该怎么正常生活,我觉得我们的生活让机器骚扰的不太正常了。所以我就觉得还得靠电视台、报纸,你们想办法带给我们一个角度,我们说说我们遇到的这些事。看了别人的家风我很受感动,每一个家庭有家风,一个学校有校风,一个部队有他自己的风格,都是写在那很简单,这些东西实实在在的做到不容易,这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尽点微博的能力。谢谢大家![&11:47:52]
  [主持人何东平]&非常感谢大姐,语重心长,很具体,但是也提了要求,很长远,现在请周秉华同志发言。
  [&11:48:36]
  [周秉华]&谢谢组织者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大家上午好!关于家风家教这个问题确实知道,从春节开始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海采,作为一个公众来讲,我也很关注这方面的内容,这次组织者让我来说一说我们这个家风。想了想,家风恐怕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当然有传承、也有变化,我想一想归纳了一下,不敢说很全面,有那么几个方面,我觉得代表我们周家的家风。[&11:48:53]
  [周秉华]
  首先声明一点,家风、家教、家训绝对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东西。有一些家训确实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一个真真实实的那么一个东西,这个不是,这是我根据自己的体会,感觉到我们周家几代人好象都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遵纪守法,认真办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1:49:55]
  [周秉华]&第一个关于礼让方面,看电视时特别是文革中,大家都知道这一点,主席走在前面,接着就是林彪,总理一般走在后面,这不是说一般的礼让,我觉得从家风的角度来讲他自己就特别注重这一点,不出风头。关于这个方面我觉得作为我来说,甚至于我的孩子来说,都在这个方面特别注意,不能出风头,不能说有点什么事抢着就上前争。这有什么好处呢?很多情况之下你会有自己的回旋余地,我觉得是这样。[&11:50:28]
  [周秉华]&还有,就是刚才我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总理的教育来讲是这样的,我哥哥在1960年当兵,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村需要劳动力,就从城市里征兵,他就起带头作用,他要把自己的侄子推荐到部队去,为国效力。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他就提出来了,他说我自己,他倒没说我是带头,他就说我自己可以推荐两个人到部队去,一个是我哥哥周秉军,另外一个就是他的警卫员的儿子,推荐这么两个人,后来这两个人都去当兵了。[&11:55:10]
  [周秉华]&关于这一点后来在前不久我们曾经问过周总理的一个卫士,他就跟我们讲,他说亏得你们是总理的侄子,你们要是总理的儿子,他对儿子的要求更严格,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体会到什么呢?有很多时候不允许我们做的事情,如果是他远一些的侄子或者是更晚一辈的孙子辈的,他的要求就相对的宽一些,越是离他近的人要求越严,他是这么一个人[&11:55:33]
  [周秉华]&关于这个方面,我们的会议召集者让我说一说总理对我有什么教育。1964年的时候,总理召集家里的一些亲属到他那里去,讲了一段我们家的历史,总理上来开宗明义就讲,我们这个家庭是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为什么是没落官僚家庭?就是祖上是当官的,从绍兴过来的绍兴师爷,后来晚辈不行了就没落了。说这样一个家庭有什么问题我们需要留意,这个家庭好摆排场、好面子,这样就有很多事情不实事求是了。他就跟我们讲,就因为这个原因,他自己的母亲去世了,他就必须要把以前购买的一些高档的奢侈品拿到当铺去卖,狐狸皮大衣之类的东西,去卖就遭到了当铺那些人的白眼,想多当点钱当铺的人就少给你,就遭人白眼。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他去做这个事情,心里特别难受。所以说我对这样的家庭非常的痛恨,他就跟我们讲,以后我们周家在讲排场爱面子问题上一定要克服掉这个缺点,这就是这个家庭的缺点。[&11:56:01]
  [周秉华]&再有一点,1965年,我高中毕业也去参军,我参军总理就把我叫去了,说你要到部队去一定要注意,一定要服从领导,和同志们搞好团结,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不断的进步。[&11:58:49]
  [周秉华]&还有一次,在1969年我复员回来了,回来以后去看望两位老人,正好总理有时间可以跟我说一说话,他就跟我讲,他说你到工厂去一定要学习工人师傅的优秀品质,就是说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讲,教育我的目的就是让我不能脱离群众,一定要和群众搞好关系。实话说当时年龄不大,不是很清楚后来清楚了,我们的党要搞社会主义就离不开群众,这就是他对我们的要求。所以其他的很多方面我总感觉总理对我们的要求是潜移默化的,有很多并不是说的非常明确,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不是很明确,潜移默化的更多一些。[&11:59:34]
  [周秉华]&我也同意刚才有些领导说的,关于家教、家风、家训的问题,离不开社会,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我就感觉一个人思想的成长、性格或者品性的成长首先是家风,因为你从小到大有很长时间在这个家里,家里边让你这个事这样做、那个事那样做。所谓家教,这个人一般意义来说,我感觉初中以前家里对人的影响是最多的,到高中这个阶段这三年学校里对人的成长、思想的成长最直接、最重要,因为这个时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15岁以前还玩呢,但是到了19岁、20岁这个期间,15岁—20岁这5年是一个人世界观成长的关键时期,过了20岁以后开始上大学了,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对他的影响更大。[&11:59:49]
  [周秉华]&所以,我感觉到,晓明姐咱们可能差不多大,咱们那拨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这段时间,当时整个国家教育,我觉得文革前17年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挺大的,而且培养出来的人都刻苦一些。所以我就说,除了家庭以外还有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那个时候毫无疑问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抱孩子的看到就起来。另外做好事这些东西,当时也是特别多。还有勤俭持家、厉行节约这方面,那时候穿补丁裤子不觉得难看。[&12:00:36]
  [贺晓明]&那时候叫时髦,不破也要补上。[&12:00:53]
  [周秉华]&应该说大部分都是破的,新衣服很少,一个是经济条件不行,一个是整体国家的资源也比较少。[&12:01:13]
  [贺晓明]&老二不穿新衣服,老大老穿新的,或者说他要接爸爸的衣服,是这么来的。[&12:01:57]
  [周秉华]&没错。所以关于勤俭节约这方面,也是当时给我们留下的一些印象和一些品德。就说这么多,也不一定都在点上。[&12:02:28]
  [主持人何东平]&感谢周秉华同志,我们听了很多头一次听的东西,确实很受教育。现在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副主席曹保明同志发言。[&12:07:50]
  [曹保明]&非常感谢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伦理学会对我的邀请,我从东北来,今天参加这个会我感到非常激动,而且听了很多的专家、还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后人的发言,在我一生当中头一次参加这样重要的会议。我觉得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伦理学会举办这次会议,在全国来讲或者在中国文化史上可以说是一次非同小可的会议。[&12:08:12]
  [曹保明]&我们注意到,自从今年的春节和“两会”前后在全国悄然兴起的家风家教这样的文化报道,这个文化报道具体配合中央关于价值观的教育,而不是像从前说的发红头文件。通过家风家教的宣传,大家感到非常亲切的来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理想、精髓和希望。[&12:08:55]
  [曹保明]&我觉得家风家教的宣传,这种挖掘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实家风和家教是中华民族最好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性,非常生动,生动和多样。我从东北来,来之前,因为接这个通知之前我也搞了一些调查,我们东北满族主要在吉林,吉林有非常重要的家风,一到过年过节就讲故事,满族把故事叫“说部”,满语是“讲古”,一个是讲古、一个是讲祖先,讲祖先的故事,一个是讲祖先的神话,再一个就是讲中华民族各种文化的古迹,都串到一起。这个在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文化遗产,是我们吉林省重要的遗产,就是吉林省的满族说部。这个讲故事的风俗非常奇特,要求族人的萨满,就是族人的智者,是族人中神和人相通的人,具备多种功能,首先他得会讲。他讲的,族人要求他要有金子一样的嘴,他和族人讲之前要漱口、梳头,我觉得满族的家风传承记忆,讲故事这个记忆是非常好的家风,一到年节大家都愿意听。汉族叫讲故事,满族叫讲古,是讲家风。讲刚才我说的三种内容。这种传承使我想到,其实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记忆,传承这种记忆应该是很好的家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重要展现方式,是国风、族风、民风。所以无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其实能留住记忆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刚才贺老师、周老师讲这种家风,这种品质,记忆其实是人生存最难忘的回顾,也是人类生存珍贵的文化,思想文化、精神文化。[&12:09:26]
  [曹保明]&我们东北除了满族的这种风俗一到过年就讲故事之外,还形成很多这类文化,比如二人转艺人贾连迪,他唱了一辈子二人转,有一天不行了快死了,他跟老伴说,老伴,把门推开我唱两句再走。今天的艺人形成这样的规范,在他临离开人世的时候,很多艺人都想起老一輩走之前是什么样,对后人的表述,说明这个人对艺术的爱以及对艺术的恋恋不舍,这个人叫贾连迪,也是东北二人转文化遗产也是国家的文化遗产。家风其实是我们最传统文化,过去为什么很多家风家教淡化了,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的挖掘,我们丢开传统文化的生动之后,就感觉传统是迷信、传统是应该抛弃的东西。作为家风家教来讲,每一家的家风家教、每一个族的族风和族教,我觉得是生动的,是不能抛弃的。我们家风家教的学习也好、推广也好,应该重点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如果我们离开了生动性就教育不了别人,或者说这是你们家的事,不是我们家的事,社会出现很多腐化的思想,就不愿意听别人的东西了,是我们没有挖掘出家教的生动性。[&12:10:26]
  [曹保明]&因此,我们对这种优秀家风的传承,我个人认为每个家庭应该把自己最生动的部分展示出来。其实我们很好的总结家风和家教,恰恰是我们在总结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能力和精神力量,我方才说到,满族习俗,包括老二人转艺人临终前的表述,其实都在贯彻我们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精神能力,为什么过去我们有时候抛弃了这些,特别是青年孩子不知道,成天过洋节,其实我觉得不是青年孩子如何,是我们没有很好的来讲我们自己的传统让他们接受。孩子们就盲目的过那些节了,他们不知道我们节的内涵。所以这点我们应该强化,建立一些制度,甚至从法律手段来解决。比如现在民间兴起,东北有一种习俗,把大树认为是树妈,考大学考不上把布条扔在树上缠上。还有的青年结婚前栽一棵树,这个思想遭到社会很多人的批驳,认为有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栽树的传统应该是很好的传统,现在的西双版纳森林,生一个孩子要栽30棵树,使西双版纳郁郁葱葱,很好的现象我们要加以肯定,毕竟栽树了,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思想、一种法律或者一种政策固定下来,我认为结婚、生孩子的时候种树这种方式很好,有些地方认为是迷信,但是社会上这样的方式正在悄然兴起。[&12:31:27]
  [曹保明]&因此我觉得,我们在很好的传承家风家教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深刻的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动性。要在这方面努力,不是把一般性的传统和家风展示出来,要挖掘他的生动性,因为每个家风家教都有自己生动的内容和过程。[&12:37:46]
  [曹保明]&第二,我们应该通过这样一次研讨在全国来进一步的建立家教和家风的文化学,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其实我想我们这个家风家教的讨论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我们过去报了很多文化遗产,但是恰恰就没有家风家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而这是个最好的学科,因为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通过口述的方式来展示一种文化,家风家教首先就是一种文化遗产,我们这个工作极大的推动了目前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抢救和挖掘。其实我们在各地已经开始做这项工作了,我们东北满族的“说部”已经率先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最近我们在出版达到40部的时候,我们将和冯骥才主席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口述文化,口述文化我们怎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觉得应该建立这个学科,建立家教家风文化遗产学科。[&12:38:06]
  [曹保明]&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事,除了说之外,除了讲他的思想性之外,还应该很好的总结他的方式方法。家教和家风传播的方式方法,也是一个学科。家教传承的方式方法非常丰富,几乎每一家都不一样、每一个民族也不一样,而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科。这就是遗产性,每一家如何对自己的后代进行教育,有不同的方式,而且这是重要的遗产,所以我们能否把他作为一种文化来进行很好的挖掘,特别是家教文化遗产的挖掘,就是如何说话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遗产。方才我听胡台长和杨老师说,其实讲和说是一种文化资源,家风和家教就是最大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挖掘如何说话,因为家教得说,每逢年节倍思亲,家家孩子们回来老人要说,如何说我觉得要充分挖掘说的艺术、传承的艺术。[&12:38:27]
  [曹保明]&所以我想,我们在这样一个家风家教传承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在文化传承的主题下,要充分注重技术性,这个技术性就是各家各族的方式方法是一种文化的内容。除了注意他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之外,要注意传统文化方式的传播。同时,我觉得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政策使人很好的传承这个传统,这也是我们一些社会机构、一些社区需要注意的。[&12:38:47]
  [曹保明]&因此我想,我们要全力的传承优秀的家风家教,就是要进一步的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因为传统是不宜改变的,固定好的传播的传统,引领和通过制度创新的方法去传播传统,调整和完善文化的传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家庭就会更加的稳定和强大,就会更加的充满希望和幸福。谢谢![&12:39:08]
  [主持人何东平]&谢谢曹会长,刚才的发言让我们的话题又进一步拓展了,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各个民族都有丰富的家风家教的资源,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总结、去提高。现在我们请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发言。[&12:40:22]
  [肖群忠]&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我的发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先说说这个事,作为一个引言,谈谈感想,后面我集中讲一个主题。[&12:40:46]
  [肖群忠]&首先,这个事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和市民也是关注到中央电视台和最主要的主流媒体光明日报做的这个事,其实我平时主要看国际频道和凤凰,有一天转到一台感到很震撼,一台的黄金时间在春节之际搞这么一个活动,因为我搞这个专业还是比较敏感,我觉得非常好,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这三次重要讲话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抓点抓的非常好。现在效果已经看出来了,因为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接了地气,所以这个事挺好。[&12:41:06]
  [肖群忠]&第二,家风这个事以前也有注意,但是没有这次这么关注,刚好也很巧,在200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这么一本书《家风》,当时的党史专家请了我评论,刚好也见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子女们跟我对话,今天又见到老一代革命家的子女们,很亲切。老一代革命家这种家风有确确实实的精神的价值,这个书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影响大,当时我读了那个书,觉得对我也是很震撼。其中有一些细节,因为我是研究孝的,这里面其中提到彭真委员长的女儿,75天在她爸去世前都没有脱过衣服,他的小女儿叫傅华。本来国家一级领导人,其实陪护都有医疗小组,但是她那种孝道确实感人,这里面还有很多生动的家教的故事。[&12:41:32]
  [肖群忠]&另外,我们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家教的意识、家风的意识好像被人们淡化了。我还有一点印象深刻的是,前两年蓝先生在太湖讲学的时候就讲了这么一个,他90岁的时候把诸子百家格言倒背如流,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他当时说了这句话,过去要说这个小孩没家教差不多是很狠的骂人的话,但是现在说你这个孩子没家教,好像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已经没感觉了,已经没啥,没家教怎么了,所以说这个事确实还是一个重要的事。最大的一个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就是接了地气,引起了中国人文化基因里边最深层的那样一个东西。我们千家万户,西方有宗教,有精神家园,我们中国连物质家园都没有哪有精神家园,再说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统一。[&12:41:52]
  [肖群忠]&我集中讲一个问题,回应我们今天的主题。这个主题,家风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有联系,但是这个联系可能要有一定的思考和转化,不要一个兜里什么都能装,但是确实是有联系,不是没联系,所以我觉得从一个学者提供一点后台的反思,稍微理论性的把这个问题想一想是个什么问题。所以我集中讲这么一个问题,我的题目叫“家风家教重在培育公民德行”。[&12:42:26]
  [肖群忠]&我准备讲三个问题,也是围绕这个主题递进性的问题;第一,重视家的社会德育功能。第二,家风家教重在培育公民德行;第三,怎么做。家风家教的关键在成人、在家长。[&12:42:55]
  [肖群忠]&首先,我们在民族复兴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可能媒体是一方面,但是在学术界最近也曾经选择,特别学习习总书记讲话,如何看待家教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这涉及到中国的特色和中国的道路。我们经过百年的兴衰,过去简单的否定家庭,80年代有一个社会学家说我们中国的家庭要消亡,消亡了吗?所以今天我们要看到、要想、要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几百万大学生失业,2亿老人在家庭养着,这在西方绝对是要出事的,都被家庭消化了,这是社会功能,当然他没事回家了还有父母管着他,西方几百万失业不跟你闹才怪的。公民是国家的,你要管我的,没工作要找国家,这还有一个家呢,还有缓冲呢,就找家去了。社会结构,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国家族本位、伦理本位、关系本位,过去老百姓不直接面对国家,天高皇帝远,有多少人能参与社会政治。[&12:44:50]
  [肖群忠]&就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来说,文化传承,我第一个问题是重视家庭社会德育功能,前面我说的是社会功能,我们过去提法是家庭仍然是中国社会的细胞,30年其实没有多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面对未来,并不是说现代就跟我们家庭传统完全冲突。过去我们老是一个想法,家庭和社会化、现代化是冲突的,现在看也不冲突。刚才几位领导讲的,家风他传承的意义主要是在传统文化,当然我们怎么样进行现代化的继承和创新,和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起来,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核心是德育,是道德文化的传承。[&12:45:12]
  [肖群忠]&我们每一个人都读过《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很清楚。我们现在进学堂才一百多年的历史,过去我们中国人受教育都是在家庭,现在近代模式在学校受教育才一百多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德育老师,现在虽然比过去削弱了一些,但是他的德育功能我还是在这儿呼唤,大家要有这个自觉性,你这个家风和人格从小对孩子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可能会发挥一些潜移默化的、春风化雨的作用。[&12:45:37]
  [肖群忠]&所以我们过去古代讲的这些故事,比如说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还是选环境,想着孩子怎么教育,岳母刺字,那就是核心价值观,当忠臣,尽忠报国刻到身上。我们现在的核心价值观,出国给外国报效去了。我们上一代人,受的家庭教育,现在说爱国都是空的。第一个问题,我希望大家在新的历史高度来看待家庭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功能。[&12:46:30]
  [肖群忠]&第二点,我认为契合我们这个主题的话,我认为家教主要的关键和重点在培养公民的德行。公民是现代词,不是子民、也不是臣民,从儒家的思维,能不能从传统文化里边开出现代的公民德行之花。现在习总书记2月26日讲话,从我的专业,我自己也研究了,从百年来看,这个定位,过去我们根本就不能讲传统。我最近在从百年历史思考这个问题,民族的觉醒和复兴必须得中国自己的观念作为基础。我们经过了图亡救存、改革发展这几个阶段,这30年西方道德大行其道,到我们民族复兴的时候,如果一个民族文化没有灵魂,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根本的精神,那怎么样去影响世界,连自己的事都解决不好。我们过去老是批评传统,现在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东西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看他的历史合理性。[&12:46:47]
  [肖群忠]&这24个字,实际上包括三层含义:国家具体目标、社会价值共识和公民德行。我认为爱国、敬业、友善、诚信,这8个字跟我们的传统道德是分不开的。中央刚刚公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开放讨论的。文明和和谐显然从公民德行角度出发的,其核心是仁者爱人、与人为善。我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家教相关联,其中的重点内容就是公民德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个人”的一项,深化认识和实践,要由落实这个“个人项”的基础上再往上走。[&12:47:06]
  [肖群忠]&最后一点,怎么抓,抓手在哪。家风家教的关键,我认为在成人,在家长。为什么呢?中央发过关于家庭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相关文件,西方的孩子基本上每周都上两次教堂接受道德教育,恰恰是中国文化里面缺乏传授道德教育的机制。在座的咱们共勉,我们现在家长有没有这个意识,比如别人送礼到你家里时,有没有让孩子看见。过去我们还觉得这种行为不太好,尤其是不该污染小孩的纯洁心灵。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是家长教育责任、德育责任不强的一个表现。前些日子网上热议,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现在小孩不给你让坐就怎么样,道德观念遭到了很大破坏。改革开放后,我国传统观念受到西方道德的冲击。家长都没有教育意识,家长是一家之长,家风的传承是说孩子也会长大成为家长,但是在现在的代替关系是父亲传儿子继,不可能设想父母都不好要求儿子变得很好,可能也有,但大部分不是这样。[&12:50:05]
  [肖群忠]&所以我就觉得,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家风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中央文件里边,关于道德教育的主体有四个抓手,媒体是一个重要的教化支撑,媒体宣传在现代教育里边,发挥的作用比单位、学校大,中央的声音要通过媒体来传达。家风家教也不能简单化推行下去,要有长效机制,也要冷静的考虑。家庭教育责任是什么,学校是不是光重视教育,不重视德育。其实中小学现在还是不错的,能通盘的考虑,这是好事,我相信起码增强了家教的意识,对推动中国道德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和社会风气有好处。[&12:50:23]
  [主持人何东平]&感谢肖教授,肖教授从中华传统文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社会、公民的责任都说的很深。现在请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女士发言。[&12:50:49]
  [蔡丽新]&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给予我这样一次珍贵的发言机会,非常有幸,因为我是代表中国几千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来发言的。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叫《让城市孕育好家风》,特别是刚才听了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讲话发言之后,我也感觉到我们身上责任重大。[&12:51:09]
  [蔡丽新]&家庭是城市的细胞,也是我们传承社会风尚的一个基本的载体,对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城市就是一个小环境,但是对一个家庭来说,城市就是一个大环境。我们只有把城市的良好风气融入到每个家庭的血脉当中,不断的规范做人做事的思维和方法,良好的家风才能够坚实并且历经风雨传承下来,也只有让一座城市的良好风气,与千家万户共同价值追求相互融合、互为依托、共生共长,才能在全社会激发出从德向善的正能量。下面我想分五个方面跟大家做汇报交流。[&12:51:31]
  [蔡丽新]&第一,文化底蕴传承好家风。刚才与会的领导和专家都讲到了,作为我们苏州来说,从文尚教、勤劳守信,一直都是我们苏州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苏州传统家风的基本内容。我们积极利用文化领域作用,通过从文的文化熏陶和重教文化培育,也是大力促进现代苏州良好家风形成的重要渠道。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们苏州是名副其实的人文会聚之地,范仲淹、顾炎武等一大批苏州历代的先贤也在治家治学上为我们当代苏州人树立了榜样,我们现在苏州也涌现出了一百多位两院院士。近年来,苏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我们从2006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以“阅读让苏州更美丽”的主题活动,同时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每年我们也要开展一百多项“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我们建设了全市少儿国学经典传承活动基地,通过亲子共读的形式,开展中华经典的共读,传承优秀文化,构建良好家风。[&12:51:58]
  [蔡丽新]&第二,家庭教育注重好家风。家风清则世风清,在苏州把家庭教育是放在培育家风的重要位置,比如说我们紧紧围绕家庭关系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邻里关系,我们连续几年已经开展了好儿女、好母亲等系列寻访活动,每年要寻访一百名各类先进典型,我们还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树立各类特色家庭典型。我们全市共涌现出了86.2万户各类文明家庭,其中还有300多户家庭被评为全国和全省的五好文明家庭以及标兵。我们还特别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在教育当中我们注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生导师,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格局,创办了近十年的苏州网上家庭学校,我们已经有超过100多万家庭成为用户。我们苏州的未成年人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倡导的理念是“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人比成功更重要”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理念,所以这个方面我们是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为家庭提供专业的学习成长环境。正是由于先进家庭榜样的典型效应,我们发展成为了群体效应、社会效应,构筑了良好家风形成的社会基础。[&12:52:25]
  [蔡丽新]&第三,城乡文明塑造好家风。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影响人,家庭影响城市,城市其实也是在塑造家庭,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形成良好家风的事半功倍之举。苏州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多年来一直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夯实文明创建的各项细胞工程。我们在城区广泛开展邻里守望主题活动,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为重点,打造了一系列品牌,邻里关爱、邻里互助也蔚然成风。我们又坚持以城市的要求来抓农村,用市民的标准来对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百村万户乡村文明榜活动,全面提升了农村居民文明素养,塑造了乡村文明榜、辛勤文明户等品牌。我们全市涌现出了全国省、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同时我们也注重公益广告的宣传,我们各类公益广告遍布城乡,公益广告的占比超过了30%,正是由于城乡文明的一体化推进,我们感觉到我们构筑了良好家风形成的一个环境基础。[&12:52:42]
  [蔡丽新]&第四,道德风尚引领好家风。正如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都讲到的,良好的家风是汇集道德力量的重要源泉,道德风尚的培育更是良好家风形成的土壤。近年来我们苏州把“四德”教育作为有力的抓手,倡导出门讲社会公德,回家讲家庭美德,工作讲职业道德,修身讲个人品德,这样一个社会氛围。2012年中央文明办搞的中国好人榜苏州篇作为开篇之作,我们苏州涌现了18位全国全省道德模范、103位中国好人,我们还注重用文艺的方式宣传,我们把苏州好人与我们的平台艺术相互结合,创造了道德平台这样一个全国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还建立了1千多个道德讲堂,常态化地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动,推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正是我们多年来持续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构筑了良好家庭形成的思想基础。刚才王部长要求我们建立好善满苏州,我们正在按照这样一个目标继续努力。[&12:53:05]
  [蔡丽新]&第五,苏州精神同样讲好家风。良好的家风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城市风尚的内含和外延,一个城市的精神,就是这个城市良好家风的集中体现,我们苏州培育和塑造了富有时代特征、体现苏州特色的争先创优等苏州精神,目前我们苏州市的流动人口达到了648万,我们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其中我们还包括有6万多名外籍人士,针对这个现状,为了更有效地提升人们对苏州城市的感知度和认同度,我们2012年推出了“家在苏州”的品牌战略,也通过家这个核心来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我们通过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主题项目和活动,不断引导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都参与到苏州建设中来。我们就是要让老苏州人更爱苏州,留存他们心底的文化根源,也让新苏州人更加融入苏州,增强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融入感、归属感,同时也要让洋苏州人更加亲近苏州,形成拉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的新的局面。“家在苏州”的平台,能够让各类人群找到价值追求,这也集中体现了我们苏州精神的品质,也是构筑好家风形成的价值基础。[&12:53:38]
  [蔡丽新]&最后,我想借用我们光明日报3月8日我们记者苏燕撰写的新闻报道的结尾,作为我今天发言的结语,中国作协副主席、苏州籍的著名作家何建明说,离家近40年,他无时不在感恩着家乡的心灵馈赠。良好家风的形成,让苏州这座名城,创新文化得以弘扬,我们相信家风让城市会走的更美。谢谢大家![&12:53:57]
  [主持人何东平]&谢谢蔡部长刚才精彩的发言,我们新闻单位有责任继续跟踪“善满苏州”。现在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李活力同学发言。[&12:54:21]
  [李活力]&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国际法专业博士生李活力,首先感谢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以及中国伦理学会提供这么一次宝贵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可以跟大家学习和交流,谈一下我们年轻人对家风家教的认知以及从我的专业角度——法律角度谈一下对家风家教的体会。[&12:54:51]
  [李活力]&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家的家风家教。我是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我爸爸是语文老师,我妈妈是公务员,小的时候我爸爸对我的教导是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妈妈对我的教导就是一个字“忍”,我妈妈这个字绣在我的一个小毯子上,我小时候是不理解的,但是大了以后就理解了这个字包含了包容、宽容、礼让他人、自律等等,我觉得这个就体现了我父母在那个时代的烙印。[&12:55:21]
  [李活力]&我觉得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有三个特点,首先就是教导比较多,对话沟通比较少。那个时代我们这代人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第二个特点,就是比较保守含蓄行胜于言,他们更多的是行为的关心和照顾。第三个特点,他们特别无私和忘我,也是我对所有的前辈比较感恩和我自己很难做,需要我自己自行反思的一点。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将来也要做父母,作为我们父母的子女,他们对我们的付出是绝对不求回报的,我对我的父母是非常感恩的。[&13:02:58]
  [李活力]&而现在年轻人对家风家教的追求和价值体现,我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爱和感恩。第二方面,独立和民主。第三,平等和自由。首先我们年轻人理解的爱,体现为自爱和爱人,体现为爱家、爱国、爱社会,爱是不自夸、不嫉妒、不计较他人,而感恩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特别想对我们的父辈说的一句话,就是感恩一切,感恩我们这个时代,感恩父辈对我们的给予,以及感恩我们受到的挫折,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是物质上非常幸福的一代,但是在精神上,刚刚肖老师也提到了,我们在精神上其实是比较迷茫的,现在年轻人更多的是对国外的文化、国外文明的了解,缺乏了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认知,或者对传统文化,作为年轻人来说缺少一种自信心。我们很推崇的就是国外的文化,我们喜欢学外语,要游学、要出国,学习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但是比较少对自己文化的认知。[&12:55:43]
  [李活力]&我学法律有个感触,大家认为法律是舶来品,中国对于法律是缺乏信仰的,但是中国人的法律信仰我觉得是有的,刚才肖老师也提到家文化,其实中国人对法律的信仰体现在对家天下的认同、对祖辈的尊敬、对兄弟的关怀。对这种传统佳文化的认同方面,我们自己作为年轻人有很多人不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国外文化作品中对于中国的家文化有他们很尊敬的艺术表达。早些年有一个迪斯尼拍的动画片《花木兰》,花木兰出征之前要拜花家祠堂,召集花家所有祖先开会该不该从军,充分体现出我们中国人对法律的一种信仰。我们要尊重家长的意见,就是家风家训。[&12:55:59]
  [李活力]&第二点,我们年轻人现在比较强调的就是独立和自我,以及对民主的追求。对独立的追求体现在对自我、本我和真我的认知和追求上。自己的事情要自己作主,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要寻找自我,要实现自我,要表达自我。而我们对民主的追求可以归结为,我可能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也是我们学法律的人表达的一点,现在年轻人对孝道的理解和我们传统的意义不一样,我们觉得孝顺不是说一定要听你的或者说按你说的做。孝敬是尊敬、尊重,但我们自己会行自己所做的一套,我们会认同我们自己的价值观,这是现在年轻人对家风家教这个理解的一个新的发扬。[&12:56:19]
  [李活力]&最后一点就是,我们这代人更强调平等和自由这个价值。平等和自由大家都知道是法治为基础的家庭理念,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普遍追求,这种价值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网络上,这种诉求可能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年轻人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制度有一些不公平、不正义的行为尤为敏感,甚至反应过激,这都是我们年轻人对于传统的一种重新的阐释和表达。[&12:56:47]
  [李活力]&接下来我想从法治建设角度谈一下家风家教对于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家风家训虽然属于道德和文化范畴,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群众向善,与法治的公用是不谋而合的。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风家训形成良好的家风,能够承担起守护社会共有核心价值理念的责任,也为人们的道德与实践提供第一个场所,我们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在很小的时候,每个家庭的小孩都会听到一个故事就是“融四岁能让梨”,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第一次接受到了礼让,家风和家规还是我们很多传统理念的重要来源。[&12:57:10]
  [李活力]&另外,民法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比如说公序良俗原则,规定了民事行为必须遵守社会道德等等。无功不受禄,不取不义不才,对于我国呈现在物权法中的财产所有权原则,也是可以在家训中找到依据的。而刑法中的犯罪和刑罚更是来自于古老的家风家教。优良的家风可以弥补法律功能上的空缺,用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行自我约束,可以从源头上减弱犯罪动机。[&12:57:30]
  [李活力]&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文明不缀,千百年来以家族和血脉为纽带的中国社会,家风家教融入社会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组成部分,影响了我们的是非判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论到家风家教和法律的关系,我最后想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法律规范人的外部行为,作用于人的大脑,影响人的理性;家风家教影响的是人的内心的良知和价值判断,是从根源上和本质上对人的行为产生一种影响,所以说家风家教对法治的建设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各位![&12:58:00]
  [主持人何东平]&大姐说李活力同志讲得好,确实大家也同意,代表了有理想、有文化、讲法律的新一代,让我们在座的同志们都感到很欣慰。新媒体是我们传统媒体的战友,我们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往往都在一个单位里头,都是我们未来融合的方向。现在请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同志发言。[&12:58:27]
  [孟波]&先讲一个案例,日是父亲节,有一个新浪网的网友叫萌子,她发了一个微博,从1到30岁每一年和父亲的合影发到新浪微博里去了,结果发完之后去吃饭不管他了,过一会儿回来发现转发很多,我刚才查了手机这条微博已经转了70422次,评论了19363条,点赞16360条,结果她成了名人了。她这个照片充满了温馨感动,里面有成长,也有泪水,也有成功,也有喜悦,感动了很多的人。我们看到今年春晚她的这个30张图片在春晚的现场播出,而且我们还看到后来的元宵晚会上她和她的父亲到了现场,在元宵晚会上演唱。[&12:58:48]
  [孟波]&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能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网络新媒体在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能做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我觉得有四点。[&12:59:07]
  [孟波]&第一,更多元。新媒体这个平台对我们传统的主流媒体,对央视、对光明网等等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对传统来讲,是一个增量平台或者平台增量。反过来,新媒体的用户和我们传统媒体用户有重合,但是有很大差异,年轻用户居多。现在新浪微博的主要用户大部分在35岁以下,这些用户可能看传统媒体和看其他的媒体少一点,看网络更多,这些用户对我们传播传统文化来讲也是一个增量。[&13:00:09]
  [孟波]&第二,更互动。新媒体很容易参与,点一下赞,点一下转发,点一下评论,就行了,就参与进来了,这是很容易的,不光是我们普通用户,我们的大明星,姚晨、何炅他们也在转发,太感人了。[&13:00:29]
  [孟波]&第三,更草根。如果一个网友、一个作者要把他的30张图片发在光明日报上、发在人民日报上、发在中央电视台上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发在新媒体上很容易,因为没有平台的限制,就是说参与很容易,所以说更加草根,更加容易互动,更加容易参与,因此传播力更加强。[&13:00:53]
  [孟波]&第四,更自然。这个典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很小的事情,就放30张图片,把父女间的爱心、温馨发出来,这个典型不是推出来的、也不是拔出来的,是网友自己选出来的,是网友自己赞出来的,因而显得更亲切、更可信、更感人、更温馨,反而表达了更大的主题。这就是我想说的,新媒体在传播传统的主流文化,也能够发挥很大的正能量的价值。[&13:01:08]
  [主持人何东平]&今天上午总共有11位同志发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以家风家教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丰富、涉及的领域之宽,超过我们原来的设想,我们原来的考虑还是有代表性,但是没想到各自在自己所代表的那个领域里头发挥得那么好,感染力很强。今天上午的发言我们将在报纸上加以整理发表,这样也能弥补刚才王部长他因公务没有完全听完的缺陷,他可以在文字上看到。另外,刚才我们又商量了,下一步我们这项活动,就像贺大姐希望的,不要有头无尾,过去有些活动确实是有头无尾,我们这次不光是有头有尾,而且要向新的方向发展,纵深发展,形成一些东西,来影响我们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以后还会继续跟各位发言的同志联系,不是这一次,希望大家回去以后,接着继续思考有什么新的想法继续和我们联系。感谢各位的发言![&13:01:39]
网站编辑:赵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