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肿瘤耐药基因检测测多少钱

新功能、新界面、新体验,扫描即可下载生物谷APP!
>> &高发肿瘤及遗传性疾病基因检测示范中心&正式启动
“高发肿瘤及遗传性疾病基因检测示范中心”正式启动
来源:生物谷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之"高发肿瘤及遗传性疾病基因检测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由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伯豪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和上海慧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单位共同举办的"国家基因检测应用示范中心启动仪式暨高发肿瘤及遗传性疾病精准医疗论坛"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圆满举行。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乔国新、浦东新区科委主任唐石青、张江管委会副主任付军、原上海市科委主任华裕达等启动仪式上发表了致辞。
示范中心承担单位代表来自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肖华胜博士介绍了本中心的项目背景和示范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2015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号),"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是六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之一该工程包"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经过了申报了答辩程序,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批复了第一批共27个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健康技术普及惠民。 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第一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方案的复函》(发改办高技〔号),正式批复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伯豪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上海慧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出资建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合作的"高发肿瘤及遗传性疾病基因检测示范中心"。该中心将围绕中国人群遗传病和高发恶性肿瘤,开展一系列基因检测服务和产品开发。实现高发肿瘤和遗传病从肿瘤遗传因素分析到早期发现,再到个体化诊疗及复发和预后监测的全程基因检测解决方案;从而形成高通量测序、基因芯片、PCR、分子病理等示范技术平台,建立和优化高通量基因检测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的体系,采用本地计算平台和云计算平台结合的方式,实现10P数据存储规模,1000核的计算能力;同时,基因检测行业标准和规范建设。依据临床上CAP认证的标准,依据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业务标准和操作指南,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规范(CLIA'88)以及2015年国家和地方卫计委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对高通量分子检测的实验,数据分析,报告解读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形成行业认证体系和标准。该项目建成后将在肿瘤防治上形成一个基于组学技术和成果的"上海市肿瘤及遗传病精准医疗和防治示范中心",建立"基因医疗快车道"模型,使遗传缺陷患儿出生率明显下降,高发肿瘤病人的治疗更加精准。
在随后举行的"高发肿瘤及遗传性疾病精准医疗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赵国屏院士、张旭院士作院士主题报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副院长、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吴家睿院长、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李亦学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陈万涛教授、阿斯利康胡旻高级研究员等专家共聚一堂就"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精准医学"、"基于大数据的疑难病诊治及肿瘤精准方案选择"、"液体活检在肺癌精准治疗应用的进展"等议题分别奉献精彩报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指出基因检测技术在重大疾病的预警、预防、预后及个体化诊疗等方面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此次政府出台系列政策,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动基因产业发展。高发肿瘤及遗传病基因检测示范中心的建成将有利于提高遗传病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对于加快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生物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项民生基因检测工程的实施,也将"新型健康惠民工程"惠及更多群众,并以"高发肿瘤及遗传性疾病基因检测示范中心"为龙头,带动上海和华东地区"精准医疗示范应用中心"的发展。(生物谷)
################
『伯豪生物』
伯豪生物是一家以科技服务、疾病与健康检测服务、分子检测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伯豪生物成立之初依托于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生物芯片、基因测序、生物标志物筛选验证、分子检测、基因编辑、生物样本分析和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多年来,伯豪生物凭借高标准的技术平台和多样化的服务等竞争优势,向国内外药物研究企业、医院和科研单位提供系统的生物学研究全面解决方案。目前正在向20余家跨国制药企业(包括排名前10位的跨国制药企业)和超过8000家的国内科研机构、医院和企业等,提供基因表达谱、基因分型、比较基因组学、DNA甲基化、miRNA、生物标志物筛选、基因功能验证、生物信息等技术服务。多年来,完成各类科技服务项目超过万项,协助用户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影响因子总计超过4000分。
2016年,伯豪生物利用多年高通量组学技术研发优势,集合控股子公司伯豪医学、伯豪医药、迅伯生物的临床分子检测、产品研发和营销渠道优势,将业务重点聚焦于临床分子检测和遗传健康服务等领域,实现从"服务"到"服务+产品"的业务转型,形成以科技服务业务、临床分子检测业务和分子检测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业务为三大支柱的公司业务布局。
『伯豪医学』
伯豪医学是伯豪生物控股子公司,是经上海市卫计委批准执业的医疗机构。专注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健康管理和临床实践的应用,服务涵盖疾病风险评估、早期筛查、诊断、个体化医疗、疗效评估、复发监控的全过程。伯豪医学基于集团公司强大和完整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的基础,按医学实验室行业认可标准ISO1及CAP要求,专业打造一个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检测中心,并结合国内外分子医学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形成以PCR、测序、芯片和杂交四个技术平台和专家队伍为核心的完备分子医学检测能力。为提高我国的分子诊断技术水平、促进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切实实现个体化医学和精准医疗的理念提供支持,并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分子医学研发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和行业的技术进步。
『慧算生物』
上海慧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家致力于结合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应用于精准医学成果转化的高新技术公司。公司科研团队依托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在新一代测序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医学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生物信息学计算方法等领域和方面承担了多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专项、上海市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公司精准医疗团队已开发肿瘤个性化用药、遗传性肿瘤风险评估、遗传疾病检测等等方向的检测,专业的临床信息解读及行业数据库开发服务,此外还提供规模化的云计算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咨询服务。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精良的技术团队,拥有包括三名院士在内的专业技术顾问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为李亦学教授,现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上海药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生物信息学会理事长。公司汇聚了海内外高端生物信息技术研发人才,和一大批资深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菁英,团队中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超过半数,还有多位博士后人员加盟。公司旨在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专业、可信的精准医疗产品以及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生物医学云计算和专家咨询服务,并为生物医学领域培养和输送专业的生物信息学人才。
...(全文约3528字)
温馨提示:87%用户都在上阅读,扫描立刻下载! 天天精彩!
旗下网站: |
Copyright&2001-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来源:健康点基因大数据对未来医学的革命”是医疗健康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携带易感乳腺癌基因而切除乳腺。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罹患癌症时,也曾接受过全基因检测。近年来,在名人效应的带动下,人们对基因检测这一高新技术也越来越不陌生。肿瘤基因检测的燃石路径或许正是因为未来趋势加上足够大的市场,让一些主营基因检测业务的公司受到市场和资本的追捧。在美国,基因检测龙头企业Illumina(NASDAQ:ILMN)的股价在过去10年里大幅上涨16倍,尤其在近四年里更是加速上涨了六倍,目前市值已达到270亿美元。而在中国,基因检测还处在市场早期,由于技术和政策的逐渐松绑,相关基因检测公司正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得到了快速发展。成立于2014年的燃石医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燃石医学是一家基于基因检测、提供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指导的公司,以医学生物信息学及二代测序(NGS)为核心,致力于打造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临床及科研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公司。燃石医学聚焦于100多个肿瘤的主要驱动基因,其中和用药相关的基因有五、六十个,因此燃石医学把产品定位在基本针对解决某一个癌症问题去设计,比如肺癌用药靶向指导是一个产品,甲状腺良性判断是一个产品。肿瘤基因检测尚处市场爆发早期自2006年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后,基因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和生命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也将引发医药产业的大革命并带来巨大的市场商机。而在国内,肿瘤基因诊断和药物开发处于市场培养期,但从长远来看,未来将是基因检测领域最大的市场。考虑到我国肿瘤发病率高企、液体活检适应症、未来市场渗透率、未来检测单价、以及患者年平均检测次数等因素,国信证券研究所预测,“液体活检5~10年内在我国市场潜力约为200亿元。”(注:液体活检是指检测血液中的CTC和ctDNA对患者肿瘤进行诊断与监测的方法。)肿瘤是一个高度和基因相关的疾病,从技术角度来看,二代肿瘤基因测序技术门槛要比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高的多,决定了能够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数量有限;从市场角度看,虽然肿瘤基因检测的技术已经成熟了,但整个行业还处在爆发的早期,在未来的整个基因检测市场中,肿瘤基因检测会是二代基因检测市场中最大的一块。【本文为转载,中国医疗器械不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不对其观点负责。】中国医疗器械(medchina)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来源:美敦力美敦力近日宣布收购私营企业Bellco,一家位于意大利的血液透析治疗方案的先锋企业,旨在提高终末卓越者,煜而辉,其品如金,其德如鼎,其誉如虹。医械者,精于进,唯医使命,唯爱立业,唯责求索。他们,有着非同一来源:整理自投资时报、医药观察家报、赛柏蓝日前,投资时报评选出了“2016最具投资价值50公司”。医药圈有7来源:中国医疗器械
作者:沉默的员从2015年大趋势来看,相比于血腥的医药圈,医疗器械可谓是后来居上,一来源:前瞻网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十分来源:节选自基业昶青我国IVD行业规模小,国产化率低,但增速快,面临众多投资机会,从其细分子行业来看:化学发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马艳红2016年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来源:中国医疗器械
作者:沉默的员说到CT行业,大家可能一下子就会想到GE、西门子、飞利浦。的确,这三家来源:中国医疗器械整理为加强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管,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2016年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实施方来源:健康点基因大数据对未来医学的革命”是医疗健康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医疗器械所有,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作者】来源|人民日报微博中国医疗器械导读近日,宁波60岁的王大伯将藿香正气水与头孢同时服用,引起乙醛中毒,出现生命来源:麦科田医疗(有删节)“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00多年前狄更斯的这句话,竟如此贴合来源:中国医疗器械整理1月19日,跨国巨头医械公司强生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未来两年,将在其医疗设备部门裁员约来源:中国医疗器械整理近日,甘肃食药监局发布了《两家械企经营许可证被注销》,以及《2015年甘肃省医疗器械抽来源:中国医疗器械
整理:小员中国医疗器械得到消息:GE于2016年年初不在供应紫外分光光度计相关产品,[赛柏蓝出品]来源:网络商务部反垄断局赴上海就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进行调研。并有相关人士透漏此次调研涉及一些反垄断案件来源
中国医疗器械
小员新的一年,新的招标又开始了。2016年1月来源
中国医疗器械
小员日,四川药械采购平台发来源
中国医疗器械
中国医疗器械
中国医疗器械
老炮今年伊始,静态DR行业内好多厂家为了自我的营【赛柏蓝出品】来源
中国医疗器械
中国医疗器械
小员致医械圈在奋斗的每一位精英:你还在为2016做好医药大健康产品销售,除了医院与连锁药店两个重要渠道外,百万家诊所与单体药店也是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产品最来源
中国医疗器械
小员近日,在行业圈爆发了一起,湖北荆门多家乡镇卫来源
中国医疗器械
小员作为医疗器械的一个子版块,IVD(体外诊断medchina中国医疗器械(medchina)是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行业资讯分享平台,汇集政策、企业、市场、终端等一线信息,为企业、投资者了解行业动向不懈努力。热门文章最新文章medchina中国医疗器械(medchina)是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行业资讯分享平台,汇集政策、企业、市场、终端等一线信息,为企业、投资者了解行业动向不懈努力。基因诊断黑与白:多数打擦边球 收费从几百至几万
想知道自己未来是否患癌吗?想知道自己孩子的天赋吗?想有效延缓衰老吗?或者永远不长青春痘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新检测手段的传奇功效:基因检测。在搜索工具上输入“基因检测”,你就会看到上述的一些诱人的广告信息。佰美基因官网近几日用了显要位置纪念去世歌手姚贝娜,提醒大家重视基因检测筛查,仔细一看原来是推出定时筛查优惠的广告。有人做吗?大有人在。日前媒体就透露了一个做了基因检测的人,在拿到报告后的“得意”。这位检测者花18万元,得到一个人生最大的惊喜:无论吸烟、喝酒,他未来患癌症的几率都非常小。他在自己的朋友圈说:“松了口气,赶紧抽支中华烟,喝杯茅台酒压压惊。”如此功效,岂能不火?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基因检测市场正以每年10%-20%的增长幅度连续增长。比尔·盖茨都曾预言,“下一个世界首富将出自基因领域”。但基因检测靠谱吗?更严重的问题是,拿到了不好消息,比如很大几率患癌的人,怎么面对余生里噩梦一般的癌症阴影?真能包测百病?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遗传基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环境因素和随机事件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通常会更大在对基因检测、基因体检的宣传上,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实体体检中心,都不乏“一滴血知百病风险”,“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做出诊断”等充满神奇色彩的宣传。台湾妇产科医师柯沧铭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科学的角度看,基因测序确实对健康的保护有着一定的作用,这是因为人类大部分疾病都跟基因的缺陷有关。根据基因影响关系的多寡,可以分为单一基因疾病、多基因或多因素疾病。常见的疾病如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大多为多基因或多因素所造成的。目前已知的单一基因疾病已经超过7000种,大部分属于罕见疾病。柯沧铭表示,比起多基因或多因素疾病,单一基因疾病的研究相对容易,也是目前人类在基因医学临床方面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基因以外,生活方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下年轻人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等,都对身体有害无益。”柯沧铭又进一步否认了基因检测“包测百病”的说法,“由于测试结果的不确定性,并不能作为权威的数据来看待,更不可能像一些机构所宣称的‘可以包测百病’”。柯沧铭认为,有三类人最有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并且把结果作为参考。首先是具有癌症或多基因遗传病家族史的人,这些人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不是携带有遗传疾病尤其是导致各种类型癌症的基因。确诊患有遗传性肿瘤的人,也可通过做基因检测获得更合适的病人病情的化学治疗和放疗治疗方案。美国已故IT巨头、公司前史蒂芬·在确诊罹患胰腺癌时,就曾花费10万美元对肿瘤组织及自己的全基因组进行过测序。其次是患有长期或慢性疾病的人,如:80%的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或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另有研究表明,有55%的胃癌患者的胃部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因此,长期患胃病的人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此外,柯沧铭认为,长期暴露在高污染环境中或有不良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了解个人在不同疾病上特别是某种类型癌症上的发病倾向。基因检测建立在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有一定预防作用,但基因检测不能包测百病。《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科学家已经能够分析出某些基因与疾病的关系,但与基因个性化咨询、基因治疗疾病、解读人类遗传密码尚有较远距离。基因检测出来的易感基因不等于致病基因,大多数疾病来自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当我们遭受巨大打击后,往往还能逐渐恢复,绝不仅仅是一、两个基因在起作用。业界普遍认为,至少还需要20年科学家才能把基因测序得到的数据分析清楚。“这就好比平时检测肿瘤,会有相关对应数值,一旦偏高则意味着有患肿瘤的可能。但根据个人体质等原因,这个数据并不是确定一定患病或没患,一些人在检测中虽未显示数值偏高,一样还是会有得肿瘤的可能。”柯沧铭告诉记者。他以安吉丽娜·朱莉的乳腺癌基因测定为例,由于乳腺癌是一种与基因突变直接相关的疾病,当检测到BRCA1、BRCA2这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时,就能给出诸如“乳腺癌患病风险大概为87%”这样比较准确的预测。而同样的基因,在亚洲人身上,却不一定会显示出突变的阳性反应。“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遗传基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环境因素和随机事件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通常会更大。”多少钱测一次国内多家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询问价格,发现其中差异巨大。几十万有之,数千元也不少虽然“朱莉效应”搅动了国内基因检测市场,但市场上存在的价格乱象问题也不容忽视。记者随机采访的20位职场人士当中,一半以上的人表示此前并没有听说过基因检测,而有1/4表示,如果有家族遗传性疾病,愿意花费几千元去做相关基因检测进行早期筛查和预防,并对相关收费标准、技术水平以及检测结果出来之后的预防方案比较关注。事实上,基因检测的消费者几乎可以囊括所有人群,但是价格始终是一道跨不过的坎。长久以来,大众对于基因测序的想象一直是“神秘而昂贵”。“像乳腺癌易感基因的检测,国内单独做一次大约三四千元。”佰美基因的健康顾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纪念最近去世歌手姚贝娜的内容占据着佰美基因官网的重要位置,提醒大家重视基因检测筛查,仔细一看原来是推出定时筛查优惠的广告内容。而慈铭体检公司北京奥亚医院的价目表则显示,该院“基因检测”体检套餐价高达7.6万元,检测68项基因的价格为3.4万元。《国际金融报》记者先后致电国内多家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询问价格,发现其中差异巨大。“4500元,这是我们优康门诊部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价格,也是我们对合作医院的报价,包括乳腺癌和卵巢癌筛查的多个基因检测。”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迪诺基因官网则称,浙江大学-迪诺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HBOC综合征)基因检测服务,针对BRCA1、BRCA2两基因的突变热点进行检测,全部的测序反应有66项,能够全面、准确地检测出这两个基因的突变情况,检测费用为9000元。据外媒报道,朱莉进行的BRCA1、BRCA2基因检测费用为每次三四千美元。而在国内,同一个基因检测项目为何收费如此悬殊?在业内看来,收费标准缺失只是基因检测市场混乱的外在表现,而要理顺整个产业,首先需要相关部门加快审批,让已经证实确切有效的基因检测项目尽快上马;其次要梳理不同基因检测手段的标准化流程;最后则是集合该领域专家进行商议,确定合理价格。不可否认,价格差异大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发改委的统一定价,以及存在大量尚未审批的基因检测项目,各基因公司处于自我定价阶段。调研已经上市销售的基因检测项目,包括无创产前、心血管、肿瘤类基因检测的价格差距较大,从数千元到万元级别以上的产品均有涉及。进入体检公司的价格普遍高于医院,在万元以上。基因公司的定价策略决定了最终销售价格,由于大多数基因公司的领导者缺乏药品及医疗器械的销售经验,在定价策略上出现“薄利多销”和“先期赚取足够利润后再降价”两种倾向。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缺乏基本知识以及信息不对称,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医生给出的价格,而少有货比三家的余地。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价格壁垒并非不可攻破。为何叫停后重开对于国家叫停“基因检测”体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行业问题,对行业和市场进行规范之后,这个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相较于技术问题以及昂贵的检测费用,基因检测更多的问题是在伦理和监管上。市场上所谓基因全序列的监测分析大多也是以打擦边球的形式存在。基因检测可以快速找到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为遗传病的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技术支持;还可通过胎儿基因测序,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这显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那么为什么如火如荼的基因检测会被叫停?据悉,2006年,我国的互联网上就出现了基因检测服务项目,3年后,一些省市三甲医院的健康管理中心出现了基因检测的体检项目。但是,因为是新兴技术,没有标准,检测设备、试剂混乱,检测人员资质也没有门槛,而收费则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高大上”的外表下面实则问题重重。去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出通知,叫停一切基因测序临床应用。食药总局和卫计委一纸通知叫停了临床基因测序,原因是相关产品和技术并没有通过审批。未经审批就做诊疗,算是非法行医,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但仅仅过了4个月,去年6月30日,食药总局就批准了二代基因测序产品上市。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韩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这是由于去年2月被叫停之后,不少院士、专家都呼吁基因测序重新放开,因为在某些领域,基因检测确实有存在的必要。”这些必要的领域包括新生儿的全基因组测序、癌症的靶向用药等。而在去年年底,持续了10个多月的叫停令终于开了个口子。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司委托中华医学会、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和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评估确定了第一批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机构。尽管如此,由于国内相关政策限制等诸多原因,与美国能做的近3000项基因检测技术相比,国内被批准及能开展的基因检测技术仅有20多个。政策限制、指南欠缺、收费标准混乱、人才缺乏等限制着国内基因检测市场的发展。韩建认为,前期叫停是完全正确的做法。“既然国家有相关法律,就要按照法律程序办:公司应该按照程序报批产品。看上去这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其实也是必然。卫计委也是无奈,他们多次交涉相关公司,两三年来一直被顶着。如果不管,一旦出事,责任就首先在国家机构。”韩建表示,对于国家叫停“基因检测”体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行业问题。“现在国家对基因检测这个行业很多标准是缺失的,比如说生物公司和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基因测序产品,都没有经过审批;在技术、价格和监管上,没有统一的制度。”而随着基因技术的逐步推进,在对行业和市场进行规范之后,这个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不过,“叫停事件”并不仅发生在中国,早在前几年,国外的基因检测市场就已经火热。23andme就曾是在基因检测市场最负盛名的公司之一,截至目前,该公司所获得的投资已经超过1.61亿美元,其中不乏科技巨头Google的风投。去年23andme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下达禁令,使得公司不得不战略放弃庞大的美国市场,转而主攻以英国为主要目标的欧洲市场。诊断结果靠谱?基因测序已经是既快速又便宜。但真正难的是分析数据,这也是基因检测商业化的最后难题《》的记者Kira Peikoff在去年一共去了23andme、Genetic Testing Laboratories(G.T.L.)和Pathway Genomics 3家公司做基因分析,最终,每家公司分析出的结果都不一样。暂且不定性基因分析到底靠不靠谱——实际上至今这一点也没有得到定性,但至少记者的这一行为的背后,凸显的是人们对这一市场还没有被统一标准化的普遍疑虑。在中国,基因检测机构需要资质才能进行。有资质进行基因检测的机构一般会与医院合作,医生向病人推荐诊断机构,并将其在医院采集的身体样本送至这一检测机构,最终制定病人的治疗方案。此外,一些遗传病人的家属以及一些有预防意识的人也会出于预防的目的而进行检测。这涉及到基因检测的另一个伦理问题:那些“不太幸运”的检测者,如果提前得知自己的患癌风险高于常人,生活状态可能完全被打乱。更何况,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报告解读的准确性难以验证,谁会为错误买单?如何买单?上海中山医院检验科的一位主任医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从人类基因组密码被破译开始,全基因组测序的检测就不再是难题,真正难的是你怎样解读基因密码。”因此,难以衡量基因检测解读报告的正确与否成为众多科学家不赞成将基因测序商业化的主要原因。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系教授Bruce Lahn接受生物探索采访时就曾经大力抨击过以23andme为首的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服务的很大成分是商业炒作,甚至涉嫌是骗人的把戏。和这个领域内的大多数专家一样,我认为23andme提供的疾病风险信息目前没有太大用处,因为该公司检测的遗传风险因子是模糊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对医疗和健康很可能没有多少指导性,至少现在没有证据证明用23andme提供的信息设计治疗方案或改变生活方式有什么实际价值。”其实,早在2003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会就发表声明指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服务机构才可提供相关服务;2008年美国医学会申明反对提供这类预测服务,尤其是由企业提供的;2009年,德国也立法禁止这样的服务。政府对此之所以如此审慎,是因为学界认为基因检测的预测性非常差。尽管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与疾病相关联的基因,理论上它们的确可以用来预测,但是大部分的单个突变相对风险很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带有这样的突变,跟正常人相比,风险可能只提高了20%。而且,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个易感突变组合造成的,而不是单一突变,此外,人群之间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不同,存在个体差异。综合判断,这个人相对准确的发病概率到底是多少,还很难回答。此外,遗传疾病风险评估是建立在对基因测序结果的解读和分析之上的,否则,人们拿到手的个体基因测序报告只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编码,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心脏病学副教授Owen A Ashely直言:“基因测序既快速又便宜。但是,分析数据却让人头疼,既不快速,也不便宜。”
本文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NF043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肿瘤耐药基因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