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三附属医院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几点上班?

将鼠标放在表中出诊图标上,可查看出诊备注信息。
出诊类型:
9月13日 周二
9月14日 周三
9月15日 周四
9月16日 周五
9月17日 周六
9月18日 周日
9月19日 周一
&&[主任医师]
擅长:老年食管疾病,胃病,溃疡病,肝胆,胰腺疾病,各种消化道出血,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副主任医师]
擅长:食管癌,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胃癌,大肠癌,软组织肉瘤等恶性疾病的诊治,擅长癌性
&&[主任医师]
擅长:心内科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病介入治疗
&&[主任医师]
擅长: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胸腔镜各种胸外手术
&&[主任医师]
擅长:颅底肿瘤,颅脑损伤,脑部肿瘤,脑出血,脑血栓,癫痫,帕金森,脑血管病,截瘫,脊柱
&&[主任医师]
擅长:肛肠,胃,肝胆,甲状腺疾病,保留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高位复杂性肛瘘,重度肛裂
&&[主任医师]
擅长:冠心病,心脏搭桥,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心脏瓣膜性疾病,心脏粘液瘤,
&&[副主任医师]
擅长:牙体病,牙周病,牙周炎,牙颌畸形,口腔修复,儿童牙病,牙齿种植,口腔粘膜病,口腔
&&[主任医师]
擅长:烧伤:擅长大面积烧伤的综合治疗,深度烧伤的早期整形治疗和功能重建。
整形:各种
&&[主任医师]
擅长:微创腹腔镜下肾上腺增生及肿瘤切除,乳糜尿,肾囊肿及多囊肾去顶,肾切除及肾癌根治性
将鼠标放在表中出诊图标上,可查看出诊备注信息。
出诊类型:
共56页/554条&&1&&&&&&&&&&&&&&&&&&&&&&&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未经本站授权,请勿转载本站内容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法务支持:北京市国汉律师事务所
公司总机:010-[转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病理学教研室大事
宴胆奋经职
第二章病理科/病理学教研室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病理学教
研室大事记——82年的光辉发展历程
&&自1929年教研室的创始人鲁斐然教授在开封创建病理学馆至今,我科已有82年光辉的发展历程。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科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已发展到当今兴旺发达的规模。目前,科室已成为具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的优势学科;已形成集: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优秀重点科室。现在的科室,具备有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已获得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有一个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有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人才梯队,有国内先进的医疗设施,有设备完善而优越的实验基地,有一个人心凝聚的战斗集体和团队…………。相信,在党和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科室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和灿烂的明天。
&&科室82年的发展历史是值得回忆的,特别是新到科室的年轻同志,回顾并复习科室的发展历程,可以更加激励自己努力奋进的动力和毅力,为科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作出更大的奉献。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科室人员变动很大,所以,“科室大事记”很难以记叙文形式逐年撰写,只好将科室发展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按年代
分条追记,以反映科室82年的发展变迁。但是,由于部分了解情况
的前辈仙逝或调离,手头掌握的历史资料又少,所以仅凭少数零碎的材料和回忆进行撰写,难免有所错漏。在撰写过程中,李光泽、赵庆夏、赵琳阁、刘桂亭、赵燕斋、马长路、高冬玲等老师都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线索和历史资料。但是,由于水平所限和时间仓促,因此,错误、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多多指正,以使科室的发展史日臻完善。
&&&&&&&&&&&&&&&&&&&&&&&&&&&&&&&&&张云汉&&2011年元月&
1.&我校病理学教研室的创始人是著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鲁斐然教授(鲁教授名斐然,字章甫,1900年生,河南省新野县人。1956年患心肌梗塞逝世,享年56岁。依据鲁教授生前的遗愿,逝世后行尸体解剖,其心脏标本至今仍保留在科内)。鲁教授于1915年考入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后赴德国留学,在慕尼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28年9月,河南中山大学医科(河南医科大学的前身)正式成立并招生。次年,鲁教授即毅然归国,并在校内创建了病理学馆(又名病理教室,后更名为病理学教研室)。建馆初期,条件十分简陋,仅有一排低矮的平房,几台显微镜、简易恒温箱和手摇离心机。教师仅有耿华亭等几位老师。开设的课程有:病理学入门和病理学。
2.&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中原沦陷,病理学馆随学校先后迁往镇平、嵩县、荆紫关、汉中、宝鸡等地。由于时局动乱,教学时停时续,病理学馆亦因战争动乱和不断搬迁而基本没有发展。
3.&1942年,李光泽教授在修完6年医学课程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病理学馆任教并协助鲁斐然教授工作。
4.&1945年9月3号日本无条件投降,于1946年10月,病理学馆随学校由宝鸡迁回开封,结束了长达8年的流浪生活。返回开封后,
学校更名为:河南大学医学院。
5.&1948年6月21日,开封第一次解放,国民党政府强迫学校南迁苏州,多数师生被迫南下,而鲁斐然教授拒绝南迁并主持留汴河南大学医学院的残局。是年10月,开封第二次解放,南下师生于1949年6月返回开封。至此,病理学馆随着全国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而展现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6.&开封第二次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纵队接管学校,并任命赵燕斋老师暂时负责病理学馆的工作。
7.&1949年冬,由于学校招生任务扩大,病理学馆人员紧张,学校决定从学生中抽调赵琳阁、刘桂亭、苗润生教授提前到病理学馆参加工作,以“小先生”身份边学习边参与病理学的教学工作。
8.&此后,史盈和杨孝兴老师先后调入病理学馆任教,并先后调入于月俭、田鸿才、刘万钧、白淑琴、刘家骧、吴庆成等同志来病理学馆担任技术工作,此时病理学馆已初具规模。
9.&1952—1957年间,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及招生人数增加,袁涛教授(1953年)、赵庆夏教授(1954年)、陈少如教授(1954年)、沈琼教授(1955年)周良樾教授(1955年)、裘宋良教授(1956年)、李家tao教授(1957年)先后从山东医学院、江苏医学院、武汉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河南医学院分配或调入科室;马五行同志于1952年分配到科室从事工勤和尸检协助工作。此时,教研室的规模已明显壮大,医学院亦因院系调整于1952年10月从河南大学分
出而成为独立的院校——河南医学院,病理学馆随之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10.&1955年春,鲁斐然教授逝世,学校任命沈琼教授为病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持科室全面工作。
11.&解放初期,全国号召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学校选派李光泽教授参加了“巴甫洛夫学说讲习班”(1950年)和苏联专家举办的“病理生理学高级师资讲习班”(1955年)。返校后,李光泽教授、刘桂亭教授和陈少如教授于1956年从病理学教研室调出,新成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由李光泽教授担任主任,刘桂亭教授协助工作。
12.&1959年7月,病理学教研室随学校迁至郑州市大学路40号现址。教研室位于教学楼北二楼,教研室的条件明显改善。迁郑后,教研室除承担本科班和专科班的教学外,还担负附属医院(即现在的一附院)的病理检验任务(当时附院无病理科)。1976年二附院成立后,教研室还派高年资教师兼任二附院的病理检验工作。
13.&1959年迁郑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期间,科室除担任教学和病理检验工作之外,还开展较多的尸体解剖,并与临床医生定期举行临床病理讨论会,既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又为科室积累了大量的病理标本。
14.&1959年省政府决定撤销洛阳医学院。1960年,祝庆蕃教授由洛阳医学院调至我校病理学教研室并担任副主任(祝教授原由武汉医
学院支援河南并在洛阳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持工作多年)。
15.&1959—1962年间,由于学校招生人数由百余人急增至500余人,&
科室教师和技术人员明显紧缺,期间,青年教师关惠兰、张云汉、高延昭、苏悦杏、黄孝立、李本然及技术人员陈振光、魏永奇、蒲明秋、窦桂荣、韩花堂等先后调入科室,教研室的规模及人员梯队基本形成。
16.&1958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出“早日攻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这一倡议。为响应周总理的号召,时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的沈琼教授,率先带领科室有关人员参加了河南省卫生厅组织的“河南省肿瘤研究防治队”,奔赴食管癌高发区——林县(现林州市),开始了长达数10年的食管癌现场防治工作。在沈教授的带领下,我科裘宋良、赵琳阁、张云汉、高延昭、黄孝立、祝庆蕃、刘桂亭等老师先后参加了该项工作。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在林县建立了食管癌防治研究基地。在当时对食管癌诊断水平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沈教授等首创的“食管细胞采取器”,不仅开拓性地创立了食管细胞学,而且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癌前病变的分级、早期食管癌的大体和组织学分型以及癌前病变的阻断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之后,围绕食管细胞学这一主题,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联合开展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工作。以沈教授为首的老师们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为我单位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立了“肿瘤
病理学”这一稳定的研究方向,而且在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为
我科获得全国首批病理学博士学位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7.&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近10年间,教研室的教学等工作时停时续。文革后期,张阿丽老师和技术人员马长路、黄长征、葛秀
峰、李新荣、许平、付淑莉、高冬玲、魏丽等先后调入科室。
18.&19681972年间,学校组织“复课闹革命”并精简课程,病理学教研室和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合并,曾带领学生以“小分队”形式到基层开门办学。此时,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的陈少如、钱玉珍、刘作屏、付春景、刘长权、杨文浩、刘守彦、徼中和等老师均与我科同志一块从事教学工作。
19.&文革后期,由于教研室人员经常下乡,一附院的病理检验工作无法正常保证,一附院领导决定成立病理科。期间,&张红、陈壬寅、李文才、晏梅、王尧河、张会娟、郝志芳、李淑云、马翠英、王保军、杨建民、乔晓平、王宏耀、关源东、杜晓光、李君静等老师和技术人员以医疗编制先后调人病理科。在此期间,由教研室派高年资教师轮流去主持并指导病理检验工作。
20.&1976年10月粉碎“四人邦”后,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于1977年恢复五年制本科班招生,病理学的教学等工作开始进入正常轨道。期间,青年教师丁小鼎、徐玉芳、张建芳、田传岭、王玉萍、高金才、李国栋、王春亭等先后调入科室。
21.&文革结束后,于1979年学校任命沈琼教授任教研室主任,祝庆
蕃教授为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周良樾教授、赵琳阁教授、赵庆夏
教授为副主任。
22.&于1983年,学校任命赵庆夏教授为河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并负责基础部的全面工作。
23.&为改善尸体剖验条件,由学校申请专款,于1981年为我科建立了一座新的尸体剖验楼,并于1985年由省卫生厅划拨给我科一部尸体剖验专用汽车,尸体剖验条件明显改善。
24.&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经过科室申请,于当年我教研室即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沈琼教授被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25.&1984年5月,张云汉教授被任命为病理学教研室主任。至2007年任职期间,先后与张云汉教授配班子的副主任有:侯兆晨、张阿丽、高延昭、黄孝立、田德法、李惠翔、王江、李道明、李文才、宴梅等老师。
26.&1984年1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下文,批准河南医学院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
27.&1988年,通过检查评比和现场验收,病理学教研室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南省首批重点学科。到目前为止,已连续20多年保持省级重点学科称号,并多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重点学科点。
28.&为了理顺病理学教研室和一附院病理科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我校病理学事业的发展,经学校领导研究,于1990年9月8日正式
下文(医办字(90)56号),病理学教研室由基础医学院划归一
附院领导。至此,教研室和一附院病理科融合为一个集医疗、教
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为科室的发展提供了更
为有利的条件。
29.&1991年9月,以我学科点为基础,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我省首家博士后流动站——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填补了我省该领域的空白。
30.&1993年12月,张云汉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是我教研室继沈琼教授之后的第二位博士生导师。
31.&以我学科点为依托,经过多年的筹备,于1998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在我科建立了我省首个医学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为我省、我校和我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地。张云汉教授被任命为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付淑莉高级实验师担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江博士任办公室主任,王尧河博士任主任助理。
32.&重点实验室建立后,实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及“开发流动和滚动发展”的运行方针。建室10余年来,先后接受省内外千余名研究生和研究人员来室开展研究工作,并与美国、英国、日本、挪威、葡萄牙等国的研究单位先后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充分发挥了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和作用。为进一步保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在王江和王尧河二位博士出国及付淑莉同志
病逝后,于2001年学校任命陈奎生教授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以加强实验室的领导力量。
33.&1996—1999年间,为了发展并扩大河南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点,
经学校领导批准,先后有组织胚胎学、预防医学、肿瘤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眼科学等科室挂靠在我单位的病理学博士点招收并培养博士,为我校博士点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34.&受改革开放大环境的影响,在1986年之后,我科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诸如:侯兆晨、丁小鼎、雷俊毅、杨斌、田德发、常福聚、陈全录、乔良、郭柯、王江、王尧河、晏梅、付保进、王卫华、张绍敏、朱天丽、魏永昆、殷智蓉、郝志芳、魏丽、李新荣、凌雁、牛韵韵、文小岗等先后出国深造、学习。这些同志出国后,绝大多数均和科室保持联系,定期向科室传递国外的学术信息或归国作学术讲座,对教研室的科研及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交流和促进作用。
35.&1984至2003年间,在一大批优秀同志出国的同时,国内的一大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诸如:李惠翔、孙含笑、陈东、徐晓丽、向华、李道明、姜国忠、李珊珊、陈奎生、杨建萍、曹凤雨、吕新全等先后调入科室。这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不仅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而且保证了科室的的开发流动及滚动发展(注:孙含笑同志现在暨南大学工作;陈东同志现在北京安贞医院任病理科主任;徐晓丽同志现在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工作)。
36.&2000年7月10号,经上级批准: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郑
州工业大学三校合并,新校名为郑州大学。新郑州大学是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
理学、教育学等10余个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我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
37.&2000年之后,我科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诸如:李珊珊、李惠翔、李文才、李道明、陈奎生、陈壬寅等,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在教学、科研、病理诊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李珊珊和李惠翔教授先后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李文才、李道明、陈奎生、陈壬寅、张红、张红新、吕新全、李晟磊、赵志华等老师先后被批准为硕士生导师。这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是目前科室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希望。
38.&王尧河博士出国后,在英国玛丽女王—伦敦大学癌症研究第一临床研究中心从事腺病毒肿瘤基因治疗学研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创建性的论著,得到了我国、我省和我校有关领导的高度赞誉。于2004年经我科和基础医学院提名申请,省政府批准王尧河教授为我校病理学特聘教授。在王尧河教授的努力下,除与英国皇家玛丽医学院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及联合人才培养外,还在我校建立了“中英联合实验室”。
39.&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我科和病理生理学学科点成为我省医学口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点,使科室的发展呈现更加辉
煌的前景。
40.&由于年事已高,张云汉教授提出辞去科主任职务,经民主测评并经上级批准,于2007年4月,由李文才教授担任新一届病理学
教研室及一附院病理科主任,李惠翔、李珊珊、陈奎生诸位教授担任副主任。李道明教授任支部书记。
41.&根据张云汉教授不再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请求,于2007年7月,学校任命张云汉教授为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陈奎生教授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任,李珊珊教授任副主任,高冬玲主任技师为办公室主任,张红新副教授为秘书。
42.&2008年,我教研室承担的本科班病理学教学,先后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43.&病理技术人员是教研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室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巨大奉献。20世纪中后期,先后有:赵阿红、李素红、尹玉慧、宋一民、庞霞、张岚、郑湘予等同志调入科室从事技术工作,并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队伍。在教研室发展的初期阶段,科室未设立技术室主任。1958年前后,由于技术人员队伍扩大,开始设立技术室主任职务。第一任技术室主任是吴庆成老师,第二任技术室主任是陈振光高级实验师,第三任主任是马长路高级实验师,第四任主任是高冬玲主任技师。
44.&2009年9月13日,在林州市隆重举行“庆祝林州市食管癌防治基地50周年”大会,卫生部和河南省卫生厅、省抗癌协会、省肿瘤防办等领导以及参与食管癌防治的有关专家等300余人参
加了大会。会上,为敬爱的沈琼教授和原中国医学科学院李冰院长树立了巨幅雕像,以表彰他(她)们对食管癌防治作出的卓越贡献.。
45.&2003年至今,一附院和病理科取得了突发猛进的飞速发展,教学、科研和医疗任务明显增加,特别是病理科的年外检量超过3万例以上,创下了建室以来的历史新高。为保持科室的持续发展,张红燕、赵志华、李晟磊、王晓娟、孟辉、张丹丹、高献争、严淑萍、赵武干、马怡辉、徐晶晶、肖琳、崔黎、陈月、赵华莹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调入科室,科室队伍和梯队明显壮大。
46.&2011年3月6日郑州大学一附院门诊医技大楼落成,于3月6日6时66分举行隆重的落成开业典礼。大会有盛光耀书记主持,阚全程院长作重要讲话,全院中层干部参加了大会。当日,病理科开始搬至新楼的15楼。病理科的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其规划非常壮观,为病理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7.&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科室一步一个台阶的在飞速发展,目前科室具有优秀、合理的人才梯队,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一流的重点实验室条件,并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点作为支撑,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新一届科室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我们科室将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病理学
教研室历届工作人员名单
鲁斐然&&&&耿华亭&&&李光泽&&&&赵燕斋&&&&赵琳阁&&&&&刘桂亭&&&
&苗润生&&&&史&&盈&&&杨孝兴&&&&田鸿才&&&&于月俭&&&&&程华学&&&&
白淑琴&&&刘万钧&&马五行&&&袁&&涛&&&&赵庆夏&&&陈少如&&&&沈&&琼&&&&周良樾&&&裘宋良&&&&李家騊&&高保罗&&&&臧杰成&&&&刘家骧&&&&吴庆成&&&徐永林&&&&薛&&树&&&&&关惠兰&&&&张云汉&&&&高延昭&&&&苏悦杏&&&&黄孝立&&&&李本然&&&&陈振光&&&&蒲明秋&&&&魏永奇&&&&窦桂荣&&&&韩花棠&&&&陈金声&&&&祝庆蕃&&&&张树会&&&&李国栋&&&&张阿丽&&&&马长路&&&&黄长征&&&&葛秀峰&&&&郭永清&&&&丁小鼎&&&&徐玉芳&&&&张建芳&&&&王玉萍&&&&高金才&&&&王春亭&&&&田传岭&&&&付淑莉&&&&许&&平&&&&王&&江&&&&李新荣&&&&常福聚&&&&侯兆晨&&&&田德发&&&&陈全录&&&&雷俊毅&&&&杨&&斌&&&&乔&&良&&&&高冬玲&&&&魏&&丽&&&&郭&&柯&&&&李惠翔&&&&孙含笑&&&&张绍敏&&&&靳党英&&&张红新&&&张&&红&&&陈壬寅&&&李文才&&&王尧河&&&&晏&&梅&&&&李淑云&&&&马翠英&&&&关源东&&&&乔晓平&&&&王保军&&&&杨建民&&&&王宏耀&&&&杜晓光&&&&李君静&&&&张会娟&&&&苏克军&&&&王卫华&&&郝志芳&&&凌&&雁&&&付保进&&&文小岗&&&朱天丽&&&&陈&&东&&&&殷智蓉&&&&徐晓丽&&&&魏永昆&&&&李道明&&&&&向&华&&&&
李珊珊&&&&牛韵韵&&&&姜国忠&&&&杨建萍&&&&陈奎生&&&&曹凤雨&&&&赵阿红&&&&张&&岚&&&&宋一民&&&&庞&&霞&&&&尹玉慧&&&&李素红&&&&吕新全&&&&郑湘予&&&&张红燕&&&&李靖若&&&&刘宇琼&&&&王冠男&&&&赵志华&&&&李晟磊&&&&王&&丰&&&&王晓娟&&&&孟&&辉&&&&张丹丹&&&&高献争&&&贾永旭&&&&&
严淑萍&&&&赵武干&&&&马怡辉&&&&许晶晶
肖&&琳&&&&崔&&黎&&&&陈&&月&&&赵华莹&&&&催美英&&&贺红柳&&&&秦&&旭&赵雪琰&&&&韩&&静&&&赵阳阳&&&&&钱玉珍*&&&刘作屏*&&&刘长权*&付春景*&杨文浩*&刘守彦*&徼中和*
1.代*号的7位老师是文革期间,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与病理学教研室合并时,大家一块学习和工作过的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老师。
2.目前收集到142位曾在我科工作过同志的名单,原则上按来科室的先后排序,由于时间久远,人员变动又大,所以可能会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辛亥爆竹迎光汉,一生太行博噎顽
&&&&&&——回忆教研室的奠基人之一沈琼教授
敬爱的沈琼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病理学和细胞学专家,是食管细胞学和食管细胞采取器的创始人,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是第4、5、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首批博士生导师,是我教研室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单位科学研究的领路人,是一位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学术渊博的师长。
沈琼教授1911年10月27日出生于四川省蓬安县。时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胜利时刻,沈教授的爷爷为其取名光汉,故沈教授原名沈光汉。沈教授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先后在武汉同济医学院任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病理学讲师。为了支援河南省的医学教育事业,于1955年由卫生部派遣调至河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并主持教研室的工作。
为响应周总理提出的“早日攻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这一号召,于1958年底,沈教授带领科室有关人员参加了河南省卫生厅组织的“河南省肿瘤防治研究队”,奔赴食管癌高发区——太行山麓的林县(现林州市),开始了长达数10年的食管癌现场防治研究工作。
初到林县时,除了参与食管癌的病因学和流行病学调查之外,沈教
授原打算通过尸体解剖来探讨食管癌的病因学和病理学。但是由于种
种原因所限,在当地难以开展尸体解剖。而当时对食管癌的诊断条件十分落后,仅凭当时的金属直管式食管镜和X线吞钡造影进行诊断,不仅病人十分痛苦,而且发现的病人均为中、晚期食管癌,多已失去了治疗机会。因此,期望通过食管细胞学检查进而解决食管癌特别是早期食管癌的诊断问题,已成为沈教授当时的主要研究思路。在无任何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沈教授带领同志们通过长期的实验和探索,最终创建了“食管细胞采取器”这一新的食管癌诊断技术。在研制食管细胞采取器的过程中,每摸索一种方法,他都是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他经常对年轻助手们说:孔子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我们一定要在自身体验成功后才可应用于病人。所以,跟随他从事研究工作的同志们,在食管细胞采取器的研制过程中,均在自己身上做过多次自身实验。这样一方面验证了食管细胞学检查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体验了检查过程中的自身感受,为食管细胞采取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食管细胞采取器研制成功后,沈教授带领他的同行和弟子们,走乡串户,跑遍了林县13个公社的各个村落和红旗渠的各个工地,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在基层展开了大面积的食管癌普查工作。通过20余万人的大面积普查,发现:食管细胞采取器是一种简便易行、可在
基层推广、并为广大群众接受的、有效的食管癌诊断手段。普查结果
表明,中、晚期食管癌的正确诊断率高达98.1%以上,更令人欣慰的
是:该技术不仅可用于中、晚期食管癌的确诊,而且还可发现一批无
症状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对发现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及时的进行手术治疗,其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挽救了这些被称为“不治之症”的食管癌患者的生命。
在发现一批早期食管癌的基础上,沈教授和裘宋良、周良樾等教授对362例手术切除的早期食管癌标本进行了大体和组织学分型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早期食管癌的大体及组织学分型学说,并对食管癌癌前病变进行分级和探讨。沈、裘等教授提出的食管癌癌变过程的发展模式、早期食管癌的分型及分级标准等,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赞誉,并且被多家教科书和文献所引用。
为了普及推广食管细胞学检查,做到食管癌的“早诊早治”,以造福于人类,沈教授几10几年如一日,在基层工作数10年,并在省内外多次举办食管细胞学学习班,为我国的食管癌防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3年沈教授参加了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肿瘤早期诊断”学术会议,宣读了“食管癌细胞学的早期诊断”这一创建性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赞誉,不仅使我国食管癌研究的成果得到了国
际同行的认可,而且亦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为了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沈教授又开始了食管癌癌前病变的阻断学研究。他不顾年高体迈,终年奔波于林
县、鹤壁等太行山区,对食管细胞学筛查出的癌前病变患者以自行研制的复合核黄素进行干预治疗。经过10余年的跟踪观察,发现干预治疗后,其食管癌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了57.1%,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为一个医学教育家,沈教授先后教育了难以数计的本科生,培养了13名硕士生,7名博士生及一大批基层防癌工作者。沈教授围绕食管癌这一主题在国内外发表了近百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英文专著,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奋斗不息、硕果累累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令人敬慕、桃李遍天下的师表楷模。
沈琼教授于2005年3月30日不幸病逝,享年94岁。沈教授为我国食管癌防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并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的丰功伟绩曾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国际华人日报”及省内媒体等多次报道。2009年9月13日,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及林州市委等在林州市为沈琼教授树立了巨幅雕像,并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林州市烈士陵园,以悼念这位为人民作出无私奉献的伟大科学家。
沈琼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忠心耿耿为食管癌防治事业做出的贡献和他为党、为人民奋斗终生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沈琼教授的未完事业我们将会不懈努力地去完成!沈琼教授永垂不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州市附属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