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余深池

大池镇_百度百科
大池镇位于福建省新罗区西部,地处永定、新罗、上杭三县(区)交界,是周边乡镇农副产品及其它商品贸易集散地,也是本区边陲集镇较繁荣的贸易市场之一 。大池镇总面积109.73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总面积13560.8亩,林业总面1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103亩,大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380亩,拥有较丰富的铁矿、毛竹等资源。辖13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366人。距龙岩市27公里,319国道、赣龙铁路贯境而过。
大池镇历史沿革
明代为铁石乡龙门里大池社,有洪畲、城里、界背、溪西、东坑等村落
。清代至民国初为大池社全境。民国18年5月至民国21年11月,成立大池区苏维埃政府,辖大东、大和、红斜、黄尾、南燕、大山、雅金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2年,属西池区,辖民族、民生、民权乡。次年属第六区。民国26年3月属第一区,划民族、民生、民权乡联保,辖17保。次年缩为小池乡联保,辖13保。民国30年12月后,改设大池乡,划凤斜、北溪、大雅、金枫、秀东、大竹、望山、南埔、黄坊、岭尾、大和保。
1949年11月为大池区,设双东、雅金、南燕、丰溪、大山、黄岭、大和村。1955年属双池区。次年改属龙池区,辖雅金、双东、大南、黄美、大和乡。1957年设大池乡,划丰溪、雅甲、大南、黄美、双东、大和、芦家邦村。次年成立大池公社。1959年并入小池公社,设大池管理区。1961年6月,从小池公社公出,恢复原大池公社,辖红斜、北溪、九里洋、大东坑、秀东坑、西洋头、雅金、竹何、南燕、大山、黄美、大和、合甲13生产大队、107生产小队。
1984年7月改设大池乡。1987年,面积107.28平方千米,总人口112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1人,辖12村、84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大池圩,距市区27千米。1996年,面积108.9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红斜、北溪、九里洋、雅金、大东、秀东、西洋、大山、南燕、黄美、大和、合甲、竹何13个村委会。1997年底撤乡改镇。
大池镇行政区划
大池镇地理环境
大池镇位于新罗区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0′-116°50′,北纬25°03′-25°10′。距龙岩市区27公里,距上杭县55公里。
大池镇域东西相距17公里,南北相距12公里,土地总面积114.33平方公里。东西走向的新319国道、赣龙铁路贯穿大池镇域,南北走向的613县道连接大池镇与上杭县溪口乡,另外镇政府驻地东与龙岩西高速公路互通口相距15公里、北与上杭古田高速公路互通口相距13公里,为闽赣交通要道,交通条件便利。
大池镇地形地貌
大池镇境内四面环山,地貌以山地、小谷盆地为主,丘陵较少,海拔在400-1600米之间。总体地势高差较大,在镇域中部形成一个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菱形盆地,其主要分布红斜、北溪、西洋、雅金、大山、南燕、黄美等村落,面积近10平方公里。
大池镇气候
大池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温和湿润,光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低温期短,雨量充沛。据大池雨量站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773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全年降水的75%,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为2630.2mm,最小年降水量为1146.1mm。据新罗区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摄氏19.9°c,极端最高气温38.1°c,极端最低气温-5.6°c。多年平均无霜期高达291天,年日照时数1979小时,年平均风速1.7m/s,实测定时最大风速为24m/s,常年盛行东北风。
大池镇河流水文
境内唯一河流水系为黄潭河,属山区性河流。黄潭河上游由大池溪、古田溪、大和溪三条小溪汇合于禾坑伐木场,并向西流入上杭汀江。
大池镇资源
大池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四月李、双华李和芙蓉李、早熟蜜桔等各季特色乡村水果采摘活动为契机,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生产为主题的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将雅金、红斜、北溪、大东、大和、秀东等村李子种植基地列入乡村文化采摘节范围,并结合享有“龙岩十八坑,坑坑不如秀东坑”美誉的秀东村内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仰高楼、始建于嘉靖十年(1532年)的吴氏龙兴祠、华东地区最大的野生桂花群落等人文、自然景观,发展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目前,大池镇申报仰高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大池拥有较丰富的铁矿、毛竹等资源,主要矿产品有铁、花岗石、石灰石、锡等。
大池镇特色农产品:花生,梅子,李子,反季节蔬菜,柑桔,黄花梨等。
大池镇基础设施
近年来,大池先后筹集建设资金近2亿元,投入道路、桥梁、人饮工程、
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筹资100多万元完成了大山水库库区征地及二道坝项目建设,09年通过竣工验收,正式蓄水发挥灌溉功能;
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077万元实施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
争取资金108万元完成大池农村不安全饮用水工程项目建设,共完成取水坝2座、沉砂池2座、清水池1座、一体化净水器3套、输水管550米、配水管网12.9公里;
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及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使我镇成为新罗区第一个电气化镇,结束了过去大池白天经常停电的历史;
争取资金340万元全面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
争取了中央国债等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雅金、红斜等5个村农综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及黄美村省级千亩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极大改善农田基础设施;
争取600多万元完成了黄美大桥及黄美小溪桥、镇间桥、南燕南寿桥等5座危桥改建,极大改善了全镇交通面貌,解决了汛期群众出行难问题;
筹集400多万元完成九里洋、大东、秀东三个村的道路硬化工程,1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乡村道路水泥硬化,全镇实现 “村村通”。同时,大池坚持建养并重,聘请5名专职人员和3名兼职人员组建大池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队伍,实行分段负责制,建立乡村道路日常养护机制。
大池镇经济
大池镇位于新罗区西部,距城区27公里,地处永定、新罗、上杭三县(区)交界,既是新罗区的“西大门”,又是周边乡镇农副产品及其它商品贸易的重要纽带。全镇总面积114.33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46890亩,其中,耕地面积13560亩,林业总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辖13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766人。大池镇交通便利,319国道、赣龙铁路贯境而过,既是新罗区的“西大门”,又是周边乡镇农副产品及其它商品贸易的重要纽带。
十一五期间,全镇社会总产值从2006年的7.9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5.16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8.1%。其中,农业总产值从1.2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7亿元,年均增长9.5%;工业总产值从3.3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9.68亿元,年均增长60%;财政收入从815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2210万元,年均增长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345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218万元,年均增长51%。先后荣获“第十届省级文明村镇”、“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卫生乡镇”、“龙岩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
大池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两大
主题,持续深化“工业强镇、生态立镇、商贸活镇”三大战略, 2009年党委、政府积极协调争取建设的龙池工业集中区于2010年底获得批复,成为新罗区“五龙”园区之一,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总规面积3000亩,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150亩,主攻轻工电子等产业,着力打造中心城市西南翼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全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77亿元,为“十五”时期的10多倍;共引进43个项目,总投资达18.5亿元,其中,落户龙州工业园区、龙雁开发区的项目有18个(引入园区的硬质合金企业将达到8家,是全区引入硬质合金企业最多的乡镇),落户大池项目有25个;实现规模企业、亿元项目入园数、限额以上企业零的突破;规模企业从零个增加到2011年的14个,产值达5.05亿元;龙池工业集中区总规划3000亩,一期规划1150亩,目前,在谈的有意向进入龙池工业集中区的项目有总投资3.5亿元厦门劲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5个项目,大池镇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机遇期。
围绕大池未来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大池将着力在以下5个方面发力突破:一是做强做优第一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大池是典型的农业乡镇[2]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立足本镇优势农业和传统农业,建立健全服务“三农”新机制,深化土地使用权流转,以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抓手,以“农佳妹”、“米田”花生、佳晟食品、三醉茶叶等农副产品企业为龙头,积极培育品牌农业产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持续推进“茶叶、花生、果蔬、竹木”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规划建设大池闽西边贸花生、花卉、果蔬等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扩大农民就业渠道,积极推广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扶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行“支部+协会+信用村”模式,不断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突出大池花生品牌建设、黄美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及西洋、雅金、大山生姜毛豆基地建设,带动全镇“一村一品”典型创建上水平。二是做大做精龙池工业区,迸发发展活力。大池镇要按照集约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龙池工业区是大池镇“十二五”规划及“五大战役”项目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的项目,总体规划建设面积约3000亩。工业区应立足大池镇区位、环境、资源、传统产业等方面因素,从“农工型边贸小城镇”发展战略出发,引进高效、节能无污染的精品企业,着力打造产业项目发展高地。通过几年的努力,把龙池工业区建设成为资金投入最具吸引力、产业项目最集聚、经济增长最强劲、产业定位最具环保低耗的跨越发展平台,初步形成中心城区西南翼工业重镇。三是做好做特企业经济,改善发展水平。目前资金缺乏是制约大池镇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要解决发展的问题,仅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而招商引资是解决这一“瓶颈”最有效的途径。大池镇要坚持围绕国家、省、市投资重点和产业定位,坚持依托“6.18”、“9.8”、“11.8”等招商平台,坚持“干部围着项目转、资金围着项目投、人才围着项目配、考评围着项目论”的工作导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大池区域经济。在项目谋划引进上突出“主动”,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区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布局,积极推动我镇项目引进工作。同时对引进企业及项目做到引得进、走得出、回得多(即引得进来,企业能迅速投产并打开市场,创下品牌,同时企业纳税多,对我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能有很大的贡献)。四是做活做深小城镇建设,开拓发展空间。城镇化是打造区域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经济体的重要途径。大池镇要对接政策,积极争取将我镇列入全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工作计划和市、区级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进行统一规划,并争取扶持政策。要高点站位,立足大池地处三县(区)交界的区位优势,坚持以特色小城镇发展为支撑,着力打造城镇经济综合体,提升集镇集聚功能。五是做细做实生态建设,优化发展路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深入实施环保“四大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抓好节能减排,突出黄潭河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探索实践养殖业污染治理有效模式,确保存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全部治理达标。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加大北溪、九里洋、界背林场等地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矿区环境整治,强化项目建设和矿产开发的规范管理,尽快消除“青山挂白”,持续实施造林绿化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行为,着力打造绿色大池。
大池镇社会事业
该镇财政共投入教育经费237.39万元,占财政总支出47%,中学有专职教师50人,在校生666人,学生巩固率在98%。该镇村村通有线电视,共有5个村与市区有线电视联网;逐步完善基层阵地建设,已有6个村建立科技致富指导站,13个村全面铺开,全面提高群众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池镇投入卫生保健经费12万元,镇中心卫生院设有病床12张,医务人员23人,有7000多人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75%[3]
大池镇旅游
大池镇位于新罗区西部,距市区27公里,地处永定、新罗、上杭三县(区)交界。大池镇李子种植基地达3200亩。大池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四月李、和、早熟蜜桔等各季特色乡村水果采摘活动为契机,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生产为主题的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大池镇已将雅金、红斜、北溪、大东、大和、秀东等村李子种植基地列入乡村文化采摘节范围,并结合享有“龙岩十八坑,坑坑不如秀东坑”美誉的秀东村内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仰高楼、始建于嘉靖十年(1532年)的吴氏龙兴祠、华东地区最大的野生桂花群落等人文、自然景观,发展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目前,大池镇申报仰高楼为县级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金农网. [引用日期]
.人民网.日[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余深_百度百科
余深(约年),字原仲,北宋时罗源人,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官位(副宰相),进拜少保,封公,再封加太傅。《》、《》、《》、《罗源县志》皆有传。
余深人物生平
第一次拜相
余深登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崇宁元年(1102年)为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历司封员外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兼侍读。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长官,而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类似现在的纪委。有案件牵涉到官员的,则御史台亦应派员参与办案。崇宁末年妖道张怀素谋反事发,案下开封府与御史台共审,余深在与府尹林摅共治此案时,两人都同意除主犯外,其余有同张怀素来往的官员信札都焚毁。大观元年(1107年)五月,案结。二年九月,余深自试吏部尚书升尚书左丞。三年四月,加中书侍郎。四年二月,加门下(左副丞相)。同年五月,以资政殿学士出知青州。史书称他在三年六月蔡京第一次致仕以后,便“深不自安,累疏请罢”。
第二次拜相
政和二年(1112年)五月,蔡京复太师位。六月,余深也复门下侍郎。七年,进少宰兼中书侍郎(蔡京当了太上宰相,改左相为太宰、右相为少宰)。宣和元年(1119年)拜太宰。加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宣和二年,以《哲宗宝训》成进少傅。时蔡京等六贼大兴花石纲,苛剥百姓。福建原有的贡花果的责任也日愈加重。仅举荔枝为例,《三山志》载:荔枝干,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岁课六万颗,宣和于祥符数外进八万三千多颗;园荔枝(即鲜荔枝),崇宁四年(1105年)定十万颗,宣和中增十万零六百颗;均翻了一番。问题还不仅数量增加了,还在于当地官吏乘机搜括百姓。有鉴于此,余深向徽宗进言“福建以取花果扰民”。这也许是余深一生中做的惟一一件好事,但因此开罪徽宗,同年十一月,余深以少傅、镇江军节度使回知福州。后来,鉴于朝中弹劾蔡京父子的越来越多,余深遂乞致仕,落户于福州西门内。
宣和五年(1123年),福建提刑、权福州事俞向为拍已致仕的宰相余深的马屁,把九仙楼下之东初名“爽心”后名“赏心”的阁以余深衣锦还乡典乡郡,故更名“衣锦阁”。余深在西门的宅第宽闳深远,大概也不免“侵渔百姓至寺其屋庐以广第宅”(《(正德)福州府志》称郑性之丞相府清风堂语)的嫌疑,该处也因而被称为余府巷。有意思的是,“富不过三代”,到了明朝,余深府第已辟作怀安县学矣。
余深人物评价
名列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宰相全传》中。他因由奸臣蔡京引荐,故多遭时人非议,如《宋史》。但后人多给辩解,到了明朝的《大明一统志》就将他列入“人物传”中,并称其忠谏。
修建余家塘
话说余深老家在罗源县治西里许的地方,并建有聚书所,周环皆水,人称玉环馆,余深中进士,留在京城当官以后,很少回家,老房就住着他的父亲余孟坚及家人余忠,不久余老太爷过世,他丁忧在家。第二年清明时节,余深带着家人余忠并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到他父亲的坟上祭奠去了。他父亲的坟就座落地县南郊的莲花山上,远望对面席帽山、仙茅山,成三山对峙之势,确是风水宝地,而且坟墓就修建在莲花山的五虎下山之一的虎穴里。按风水地理说法葬在这个宝穴,后人必出贵人,而此时余深虽在京城官居著作佐郎,只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小京官,因此这次趁着扫墓之机,特请了这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用罗盘测过后说,这穴位没错,方位坐势也对,虎本可以过山,过山后就可发达。但目前问题在虎过山的路被五里渡的潮水给隔堵了,虎一跃就落海,不能到岸过山,虎过不了海,就上不了另一座山,老爷你就升不了官了,除非在海边筑一条大坝,让虎过度堤坝然后上另一座山,那样老爷你就可能会大发达,不过这样会破坏本县的风水,如此以后罗源就出不了状元郎了,除非老爷升官后再将大坝给毁了。余深听了点点头,回家后不久,用京城里的积蓄,招募一批强壮劳工和族人,花了一年多时间在县城的东隅海滩将大坝修成,但由于是海水滩涂,种不了蔬菜水果又养不了鱼,只好引附近的几条山水蓄成一个水塘,种一些荷花,这个荷花塘由于是余深造的,所以人们称为余家塘,也就是现在“九大中心”所在的地方,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三年后,余深丁忧结束,上京就职去了,这一去真是猛虎过山,一路呼啸而去。余深由著作佐郎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后结交蔡京,官封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真是一帆风顺,升官封爵,好不风光。
某一日,家人余忠忽然进京来了,送给余深一封家书,意思是说这几年围堤越围越长,荷塘越来越大,山水越来越少,周边许多地方积淤了沙土,已经生草长树种不下荷花了,是不是引水改造为田,用于耕种作物,但目前水源缺少,可否请老爷修一封书予知县老爷,请他网开一面允许引小西外河的水到余家塘来灌溉,只字不提毁堤的事。余深接到信后,想了又想,觉得若引小西外河的水要经小西门过后张街折学宫旁再出北门,定引起群众不满,俗语说“宁可犯天条,不可犯众怒”,还是想想办法。于是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来个文字游戏。给家人修两封信,一封给知县老爷的,信中只要求借水一尺,另一封交代家人等知县老爷答应再行事。余忠回家后,即送达县老爷一封信,知县老爷信看后觉得太宰大人也太客气了,借水一尺有何不可,就答应下。家人知道后,打开第二封信,依计行事,连夜组织大量劳力,一夜之间开凿了一条由小西至余家塘的只有一尺宽的河浿,将河水源源不断地引到了余家塘的田地里,等到天亮,知县老爷知道后傻眼了,也就无可奈何了,老百姓觉得生米煮成熟饭,也乐得用水方便,从此罗源城关有了一条穿城的泻洪河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不断城市改建才由明沟变成暗沟。)以后罗源城内不管发多大的洪水,都不会积涝成灾的。余家塘不再种荷花开始种水稻了,万顷荷塘变成了万亩良田。后人为了保住水田不断地加固堤坝,只有大台风连着十五的潮水时,才偶尔淹没稻田,只是罗源从此以后没有出过状元,也没有一位的官职高过余深。为这事,老百姓没有忘记风水先生的那句话,就编了一句谶语:“水破余家塘,当立状元坊”。想提醒余家的人,终究只成为俚语。至今余家塘未破,罗源也就出不了状元,立不了状元坊了。
但不管如何余家塘毕竟是罗源人民在九百多年前修建的,它是罗源围海造田历史的第一次,其功是不可没的,其作用还福泽于今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举士避亲嫌
话说余深自从与蔡京结党后,深得徽宗皇帝的宠信。大观三年(1109年)大观三年(1109)大比之年,余深是主考官之一。礼部唱名时,有堂弟余光庭名字。余深认为自己理当避嫌,不宜录取自己兄弟,其他主考官不赞成,他就奏请皇帝不予录取。又过了三年,余光庭再次入试,又名列前茅,宋徽宗闻其名而深为赏识。
缘结荔枝深
余深当权之时,因与蔡京等结党,深得徽宗皇帝宠信之外,也由于他的才华,得到徽宗皇帝的赞赏。徽宗皇帝不是一个治国的皇帝,却是一个风流成性的皇帝,喜欢吟诗填词、写字作画,经常秦楼弹琴楚馆抚瑟过着倚红醉绿的糜烂生活。宣和年间的一个夏天,徽宗皇帝高兴之余,召集群臣于御花园,品尝新进贡的闽南荔枝,并当场以十四寒赋诗一首,其中有句“玉液乍凝仙掌露,绛纱初脱水晶丸。”能参加这个盛宴,每个臣子都感到是一件千载难逢荣宗耀祖的事,且不说跟皇帝在一起品尝他所赐的当时最贵重的水果,而且还能和诗一首,尽展才华,你说余深能不高兴。于是,诗意溢于笔端,诗潮涌现丝笺,搦墨挥毫写下了《奉和御制颁赐荔枝》一诗:
结实宁辞火后山,移根今照日华丹。
来从南海航千里,赐比西山药一丸。
封值自怜依禁御,芬芳无复耀幽兰。
万年枝上风光到,尝奉宣和燕暇看。
然而“万年枝上风光到”却只是一厢情愿的事,荣华富贵就如昙花乍现一样。官当大了不能说没有人忌妒,更何况是与奸臣蔡京在一起,由结党营私而图得高位厚禄,得到的宠信,这本身名声就不好。小人无朋,连自己一党的人都忌妒,你说这样的官当得能长久吗?终于遭人弹劾,罢相了。但据后人考辩,余深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良知的人,虽依附奸臣,但没有违背良心,在职期间也为福建家乡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曾奏请免除福建酒禁,得意皇帝恩准,并以己俸代福建缴纳200多年丁钱,民蒙其惠。宰相王黼欲议攻辽,余深反对,并上《论开边》陈述利害,极言不可。最后因徽宗欲取福建花果,余深上书力言不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福州知府,住在福州西门自己的府第中,“余府巷”因而得名。(《宋史》和《中国宰相全传》都因这将他误为福州人。)在他的福州住宅里有一棵老荔枝树,与余深感情很深。余深在家的那几年,荔枝树结的果实又大味道又非常的鲜美,余深给他取名“功亮”,“功亮”是余深的御书阁的名字,以书阁命名荔枝,可见余深对这棵荔枝树有多么的厚爱。到了靖康年间,余深再次遭贬任镇江节度使。这年,这棵名叫“功亮”的荔枝树就不再结果了。第二年,余深遇赦回到福州,荔枝又和从前一样。荔枝树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到南宋绍兴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来闽在福州,可能还见过这棵荔枝树,于是将这个传奇写入了他《老学庵笔记》。
余深相关人物
余深,福州人。元丰五年,进士及第。崇宁元年,为太常博士、著作佐郎,改司封员外郎,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试辟雍司业。
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治张怀素狱,事连蔡京,与开封尹林摅曲为掩覆,狱辞有及京者辄焚之。京遂力引深与摅骤至执政。大观二年,以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三年,转中书侍郎;四年,转门下侍郎。京既致仕,深不自安,累疏请罢,乃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
政和二年,京复赴都堂治事,于是深复入为门下侍郎。七年,拜少宰。宣和元年,为太宰,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加少傅。时福建以取花果扰民,深为言之,徽宗不悦。遂请罢,出为镇江军节度使、知福州。靖康初,加恩特进、观文殿大学士。故事,凡仆射、使相、宣徽使皆判州府,深以少傅、节度知福州,有司失之也。
深谄附蔡京,结为死党。京奸谋诡计得助多者,深为首,摅次之。言者累章劾深,深益惧,丐致仕。建炎二年,降中大夫,临江军居住。寻以渡江赦恩,还乡里,卒。子日章,亦以言者罢徽猷阁待制。
企业信用信息长池十白丽
余府三公卿不同唱法众说纷纭    长池巷和余府巷在今鼓西路和湖滨路之间,地名仍旧。关于长池巷和余府巷的歌谣,更能体现出民间歌谣在传唱中“走样”的特点。据我们调查,长池就有4种唱法:“长池十白丽”、“长池十八丽”、“长池十八癞”、“长池十八瘌”;余府至少也有三种唱法:“余府三公卿”、“余府三缸金”、“余府三项金”。我们认为这两个地名歌谣的前一种唱法比较美,同时也颇合情理。  长池巷因有大小两口椭圆形的池塘而得名。据传早年这地方有一富户人家,所生子孙多病癞(麻风病),或说头上多长疮成瘌。“十八”是形容多的意思。我们请教一位居此87年、现已99高龄的老伯。他说过去长池巷真有一户人家两个儿子都病癞,还都成了家。不过更多的人说过去长池巷周围环境优美,姑娘多很漂亮,故有“十八丽”、“十白丽”之说。《闽都别记》中《缺哥望小姐》的故事也印证了这种说法。  余府巷主要是因为北宋大臣余深,晚年被贬职返乡居此,他的家称余府,巷就称余府巷了。余深字原仲,罗源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拜中书侍郎,四年转门下侍郎……徽宗宣和元年(1120年),进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少傅……福州歌谣唱“余府三公卿”,有人认为因有3位官拜公卿的人居此才有此歌谣。其实“三公卿”余深一人即可独揽,无需再有其他人。  据传后来余府住有一对年轻的穷夫妻,其夫在清理庭院时发现地下有一缸金元宝,发了财,后生一子取名得宝。再后来这家人外迁,乡里人又把“三公卿”唱成“三缸金”,于是人们认为还有两缸金未挖走。这既成了传世未解之谜,也传为千古美谈。  今天的余府巷已改建成华湖花园。长池巷也已面目全非,靠湖滨一侧已建成中福花园,朝通湖路一侧与市闽剧院相邻。在调查中,一位潘姓老人告诉我们说:“时过境迁,但这里的故事却会永远留在福州人的记忆里。”(待续)○陈德仁马信发  
下一篇:&&
更新时间上午6:30
国内统一刊号 CN35-0007
新闻热线:3770333
广告热线:3716333
订报热线:3342280
 读者反馈预防交易风险
保障资金安全
&|&&|&& |&&|&&|&
裁判文书>&>&>&>民事判决书
字体大小:
案例标题:上诉人福建福?????有限公司因与被上诉人卢??借款合同纠纷一案
审理机构: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文书字号:(2014)榕民终字第439?号文书类型:民事判决书
审结日期:审理程序:二审
审理人员:陈学辉;吴华;田始凤
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榕民终字第439?号
上诉人(一审被告)福建福?????有限公司,住所地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廷坪乡池坑村。组织机构代码证:。法定代表人陈永昌,董事长。委托代理人林海菁,福建共与和律师事务所律师。被上诉人(一审原告)卢??,女,汉族,1968年3月??日出生,住址:??????。委托代理人龚雅铃,福建凯峰律师事务所律师。上诉人福建福?????有限公司(下称“福台公司”)因与被上诉人卢??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不服福建省闽侯县人民法院(2014)侯民初字第1222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适用第二审程序对本案进行了审理。在本案的审理中,本院曾依法对双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了调解,但调解不成。本案现已审理终结。一审原告卢??请求判令:1、福台公司偿还卢??借款本息约人民币372万元(其中本金人民币200万元,利息从借款之日至欠款还清之日止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计息,时间暂计至日,实际数额以福台公司偿还卢??借款之日为准);2、本案诉讼费用由福台公司承担。一审判决认定,闽侯县洪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于日成立,公司经营范围水力发电,股东(发起人)吴匀之持股比例5.00%、余深文持股比例95.00%。日,法定代表人张发希变更为余深文。日,法定代表人余深文变更为吴匀之,董事、监事、经理备案登记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匀之;董事分别为黄任翔、黄鸿平、林学兴、李世潭、林小波、陈胜国、林崇鋆、余根伟;监事分别为陈优珠、池崇典、余深龙。日,闽侯县洪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因资金运转困难,公司决定由余深文负责融资事宜。日,卢??通过转帐方式向余深文汇款200万元后,余深文将该200万元交付给闽侯县洪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同日,闽侯县洪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向卢??出具收款收据一张,该收款收据款项内容注明“借款”及“月息3%计息”。同日,闽侯县洪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召开办公会议,以投资款形式接受卢??的200万元,并开具收款收据一张,该收款收据交款项目注明“投资款”。日,闽侯县洪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向余养宏及卢??借款500000元,于日再次向余养宏、卢??借款40000元。闽侯县洪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与余养宏、卢??约定借款利息为月利率2.5%。后因闽侯县洪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未履行偿还本息义务,余养宏及卢??诉至一审法院,要求福台公司归还借款本息1144500元,该案在审理过程中,经一审法院主持调解,双方于日达成调解协议。闽侯县洪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曾向公司股东陈柱花发放股权证。日……(本文书还有3525字未显示)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内容(依法屏蔽的信息除外),请
本文书有原始文件资料,如需查看或下载请点此支付。
隐藏信息: 为了秉承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上网的精神,同时尊重裁判文书原文的权威性,本网尽量不对所收录的裁判文书进行人为改动。 但是,我们也充分尊重案件所涉当事人的意愿,若案例中涉及到您的相关个人信息,需要加以隐藏,请
进行处理。
免责声明: 本文书来自互联网,本站发布的裁判文书仅供阅读参考,如需正式引用,请注意核对官方正式文本。如侵犯您的版权请点此 。
文档规则:
o律师上传合同和认领案例可获得经验值、信用值
相关文书ID号输入规则:
律师输入ID号并确认之后,即达成关联。
点击"",找到需要关联的文书,点击进入该文书的详情页,查看地址栏,最后几位阿拉伯数字即是。如链接“/wl/Document/DocumentShow.aspx?did=10049”,ID号为。图文解释请看。
该案例委托律师
福建&福州市
扫描二维码,与汇法网微信互动
擅长领域:
案例:()例&合同:()个
擅长领域:
案例:()例&合同:()个
擅长领域:
案例:()例&合同:()个
擅长领域:
案例:()例&合同:()个
擅长领域:
案例:()例&合同:()个
上诉人福建福?????有限公司因与被上诉人卢??借款合同纠纷一案
摘录标签名:
常用摘录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泉州车牌号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