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思想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形成_测试_人民论坛网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形成
——以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为进路
核心提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研究领域和马克思主义法学领域都是一项重要课题,对于研究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有助于统一思想,抵制西方错误的自由观,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研究领域和马克思主义法学领域都是一项重要课题,对于研究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有助于统一思想,抵制西方错误的自由观,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研究领域和马克思主义法学领域都是一项重要课题,对于研究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理论界受前苏联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研究较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思想界逐渐活跃,逐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新时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努力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历史实践雄辩地证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充分保障和发展人民权利,是中国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由于对人民权利与自由的有效保障,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蕴藏的无穷创造力才得以充分释放。
  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深邃思想宝库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需要。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就是要厘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观,促进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社会进步,不但无损于社会主义崇尚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反而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有助于统一思想,抵制西方错误的自由观,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形成背景与时期划分
  《共产党宣言》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的基本观点与看法,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产生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影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德法年鉴》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德法年鉴》首次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时涵盖了他们早期关于共产主义、自由平等等内容的描述,考察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阐明了人的类本质与异化现象的矛盾与产生原因;更由此提出了对自由观的思想雏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公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宗教狭隘性。他们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在我们看来,政治解放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由此,开始对信仰自由、宗教自由、政治自由等的论述。
  受到该刊物的影响,马克思开始深入思考人类的真正解放应该是怎样的,由是,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思索自由的真意,阐明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从研究思路来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标志着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彻底转变。
  1847年~1848年《共产党宣言》时期。自《1844年手稿》后,马克思感到用人的类本质分析人的自由和经济上寻求一条说明社会现实的非人道现象在理论上相矛盾,这促使马克思转向研究人的实际状况、人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历史理论。他开始运用生产力、生产方式、阶级等概念论证人的自由问题。六国语言同时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在论述资产者与无产者、无产者与共产者问题时,多次强调时下所谓自由的概念及其所追求的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如,宣言中讲到:&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共产党宣言》在批判英国经验论自由观、大陆唯理论自由观、法国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自由观、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基础上,从自然法观念出发,理解人的自然权利的界定,同时理性批判自然法观念中的缺陷;思考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寻根溯源,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定义。
  《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不但深刻地分析了个人自由的经济根源和经济条件,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的最积极的力量,而且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对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自由实现的前提作出了科学的论证,并把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确立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另外,他还从文化方面全面分析了人类自由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可以说,这个时期,马克思已从静态的平面的研究进入到动态的整体的研究,从而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全新的唯物主义自由观。②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自由观的内容分析
  物统治人:抽象的资本主义自由。《共产党宣言》真正区分了资本主义的自由与真正的自由的区别,资产阶级所崇尚的自由其本质在于物统治人。宣言中讨论无产者与资产者的关系时指出:&资产阶级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他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在此,我们注意到,马克思用&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来描述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之前人们的自由,用以说明封建主义时代的自由是分等级的有限度的,主奴之间的自由是明显有差别的,拥有财富的公民与贫苦公民之间的自由也是具有极大不同的。笔者以为,&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不仅是封建时代的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真实写照,资本主义通过私有财产,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通过无情的压榨与剥削,将无产者完全束缚在工业生产中,将工人变成了机器单纯的附属品。无产者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由,不仅受到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的奴隶,每时每刻还都要饱受机器、监工者、资产者的奴役。实质上,资产阶级所强调的&贸易自由、自由买卖&,&政治自由&只是资产者为自己私有制做辩护的挡箭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向自由的唯一道路。《共产党宣言》指出马克思自由观共产主义应然的自由。宣言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买卖观,认为&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也即,共产主义的目的在于彻底根除资本主义因素,建立无产阶级的自由国度。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指: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自由。这从自由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最完备、最高级、最理想的阶段。此时,作为阶级的自由消失,代之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的自由与集体的自由不仅没有冲突,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关联性,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
  宗教与信仰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辅助论述了信仰自由、宗教自由的观点:&政治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都以商品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基础,精神自由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物质的自由活动,所谓政治自由不过是阶级社会中特定社会集团所处经济地位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表现而已。&强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产者应该在共产者的领导下为这一最终目的不断奋斗,因此,宣言末尾,马克思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综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理论上为我们指明了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与发展方向,让我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共产主义实践的理论内涵,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加深对各类新现象新事物的认识,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尤其在对当代我国的公民意识和人格的确立与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民意识是构成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法治的柱石,也是其重要的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更是人类群体在追求人的自由过程中的现实体现。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自由的认识,这从根本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指引。我们也应当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深化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全社会得自由发展,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路上不断进步,努力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逐步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与中国现状的更完美结合。
  【作者为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3~50页。
  ②唐立春:《〈共产党宣言〉导读》,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44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或邮件至.cn。
[责任编辑:杨玲玲]  马克思的自由观在今天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但学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种种简单化理解却妨碍着这种意义的实现。为此,需要做一种正本清源的工作,以揭示马克思自由观深刻含义,并进而探讨其在今天所可能具有的现实意义。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哲学意义上作为人类终极理想的那样一种生存状态,而非有限的政治生活中的自由。而且,这里的考察亦非对马克思自由观的全面考察,而只是从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的关系这样一个特定的视角对马克思自由观的透视。   一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现代实践哲学,因而对其自由观的探讨亦须从其实践观开始。但在西方哲学史上,实践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含义,而是一个存在着十分不同理解的概念。因而,为了把握住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确切意义,我们有必要从实践哲学的创始者亚里士多德那里开始,对这一概念含义的变化作极为简要的回顾。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人类活动被划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三种基本方式。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的是实践与创制的区别。实践是一种自身构成目的的活动,而创制的目的则在活动之外。由于理论自身便是理论的目的,因而理论是最高的实践。在此意义上,理论与实践是一类活动,而创制则是另一类活动。包括理论在内的实践由于目的在自身之内,因而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而创制由于其目的在活动之外,便不是自由的活动。在这里,目的是否在自身之内,即是否为自由的活动,是将创制与实践和理论区分开的根本性标准。但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创制(poiesis)不仅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生产活动,而且包括某些门类的艺术活动。亚里士多德把生产活动排除在实践之外,理论上的理由是生产的目的在自身之外。   那么,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大致上说来,起因于人们对于生产和艺术对于人生意义理解上的变化。首先是人们对古代和中世纪模仿论艺术观的改变。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种象征主义艺术观就已经萌生,而至19世纪,则已是“模仿说为象征主义所代替”。不仅如此,在德国古典哲学运动中,艺术或审美活动还充当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人们的生产观也在发生变化。基督教就已改变了希腊人对生产劳动的鄙薄态度。这就为近代进一步崇尚劳动的创造意义做好了铺垫。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已将劳动视为价值的源泉,黑格尔更是对生产劳动的积极意义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将利用工具的生产活动称之为“理性的机巧”。在这样一种观念背景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再推进一步,把生产劳动视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把劳动对象视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认为通过劳动,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甚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便不难理解了。既然生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将其作为实践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这里尤可注意的是,马克思认为,在生产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把生产劳动在本质上也视作为艺术活动了。或者说,生产和艺术在这里都成了自由的活动的典范,从而也就成了实践的当然内容。我们看到,无论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还是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和艺术都被归为同类,所不同的是,在前者那里,艺术活动被视为近于奴隶式的劳动,即被生产化了;而在后者那里,生产劳动则被艺术化了,被视为近乎于上帝的创世之举。   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构成了实践哲学的两种典范,如果再加上近代以来对于实践的技术—功利主义理解,那么,我们就有关于实践概念的三种范式:伦理行为范式、艺术活动范式和技术—功利主义范式。以上论述表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根本特征是以艺术为自由活动之典范,因而从根本上说来是一种艺术活动范式,而非技术—功利主义范式。   二   既然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那么,马克思对于自由的规定便只能从人的生活实践出发去进行。这也就意味着,在马克思那里,自由只能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或生存状态,即自由生活或生存状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当然,这一点并没有多少独特之处,马克思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人的自由发展置于人类实践发展的历史中来理解。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此问题,我们看到,马克思的规定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把作为人类终极理想的自由王国理解为人类能力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终其一生都未改变过的,但对于人的能力发展得以实现的条件或形式,在其思想发展中却经历了多次变化。这一变化的方向是达到越来越现实地规定这一形式。大体上说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构成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观发展的几个阶段。   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观的第一次系统表述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在这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在把人的类本质规定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基础上,在与动物的无意识活动的比较中,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全面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将获得全面的发展,实现其类本质;而且,这种活动本身还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活动,因而在本质上它同时也就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自由活动的实现,就是扬弃了异化和私有财产的真正的人的本质的实现,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这种对自己本质的占有,也就是达到一种完全自主的劳动。这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是直接地实现于扬弃了异化的自主劳动之中的。   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只把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的实现,而未把劳动作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这一最为基本的目的明白地揭示出来,这样就无法合理地说明分工和私有制的起源。另一是直接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把它视为一个现成的东西,而不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这样就不能合理地说明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中介作用,从而也难以合理地说明分工和私有制的起源。在这本书中,异化劳动的发生与私有财产的发生的循环论证,就是这两个缺陷的必然结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劳动首先视为维持生存的手段,以上两个缺陷便得到了克服,从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也都进行了新的规定。现在异化概念是建立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异化的扬弃、自主劳动的实现首先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异化的扬弃的内容因而也被规定为对于分工的消灭。但是,在这里,物质生产领域或物质实践活动仍然被视为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主要领域。在其中,自由活动与自主劳动仍然具有等同的意义,“完整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与在消灭了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的联合起来的个人也具有等同的意义。在《年经济学手稿》中,在对于经济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才开始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的进一步规定。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第三阶段”的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而“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些基本规定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规定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所不同的是,马克思在这里进一步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活动领域。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马克思对于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生产劳动才能“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他指出,物质生产劳动只是在下列条件下,才能“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1)劳动具有社会性;(2)劳动具有科学性。所谓“劳动具有社会性”,是指在消灭了私有制的前提下,个人的劳动直接地就是社会劳动,而不必假手于交换。而所谓具有科学性则是指在科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作为劳动主体由于科学的应用而具有高度的支配自然的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主体作为“丰富的个性”,“无论在生产上和消费上都是全面的,因而个性的劳动也不再表现为劳动,而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展,在那种情况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提出了另一个方面或另一种角度的规定。这就是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或自由时间的角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的规定。他指出,“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而“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自由时间中,人们就真正获得了全面发展的条件,即“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或“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但在这一阶段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可在物质生产领域实现的规定,与自由时间是“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的规定是并存着的,关于两种规定之间的关系也未说明。这表明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仍在探索着一种更完备的规定。   在《资本论》的最后手稿中,马克思最终达到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规定,这就是要在人类活动的不同样态的关系变化中去寻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条件。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在物质生产领域,人类不可能摆脱自然必然性的支配,而只能够通过消灭分工和私有制而扬弃历史必然性,使之再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在最合理的条件下,进行物质生产,因为“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因而,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最终所能够实现的只是一种人类能力的有限发展,一种有限的自由,而人类能力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领域作为“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就表明,马克思最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充分实现的领域,不在于物质生产领域,而在于其外,即“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那么,这一领域是什么呢?我们有理由说,这一能够使人全面而自由的充分发展实现的领域,就是人类艺术活动的领域。我们还记得,无论在早期还是晚期,马克思在规定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都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与审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都是把艺术活动作为真正自由的劳动的典范来看待的。因而,当马克思最终认为物质生产的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而不是人类能力全面发展的领域时,在他的心目中,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只能是艺术活动的领域,只能是审美的王国。自由王国也就是美的王国。   三   以审美活动或艺术活动作为克服人与自然对立、自由与必然对立的最高形式,这是最先由康德所系统地提出来,并由席勒、谢林、黑格尔加以发挥的。康德、席勒、谢林和黑格尔关于审美活动作为消解自由与自然的对立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是能够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的。但同样不言而喻的是,由于他们的哲学从根本上说来未能把握住人类物质实践活动这一最基本的人类存在领域,因而他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规定也就都具有某种虚幻性,从而在企图把审美活动作为自然与自由的过渡上,也就都陷入了困境。   从马克思的现代实践哲学观之,审美活动或艺术活动是根基于物质实践活动的。但物质实践活动的有限性与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的无限性是相矛盾的,而审美的艺术活动由于借助于象征性的中介则突破了物质实践活动的有限性,能够象征地实现人类能力全面发展的理想。因此,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是全面发展的人的象征,或者说是完整的人的象征。这一对美的本质的规定表示的是,一方面,艺术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根基于物质实践活动而又超越于物质实践活动的活动。但另一方面,这一规定同时也表明,美虽然根源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但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还不就是美,美在于超越实践的有限性而达致一个无限的领域,即超越物质实践活动的有限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而指向一个能够无限地发展人的能力的领域。因而,审美之维就是人的存在的无限性之维,人因审美之维的存在才是真正的人。   四   对于马克思的自由观,我们可提出三点评论。第一点是关于其自由观之实质的,第二点是关于其自由实现途径之论证的,第三点则是关于其现实意义的。   我们看到,马克思是把艺术活动作为人的自由生存状态的,或者说,是把艺术活动视为人的存在的本真态的。无论在其前期把自主劳动视为自由之实现,还是在晚期将生产劳动视为一个必然王国,而将自由王国置于生产领域的彼岸,无论其前后期关于自由的观念之间存在着多少差别之处,但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贯穿始终的是将艺术活动视为人的自由发展的典范领域。早期思想中之所以认为只要扬弃了异化劳动,就能够达到自由境地,是因为马克思那时认为本真的生产劳动就是一种类似于艺术的创造活动,而晚期之所以认为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一是因为他彼时认识到现代生产已全无传统手工业生产曾经有过的那种有限的艺术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才断然把生产从真正的自由王国中排除了出去。不难看出,马克思的自由观与传统教科书上所讲的自由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是十分不同的。从马克思的观点看,虽然人们在物质实践活动与理论活动中对于必然性的认识与服从,不仅只有实现有限目的的意义,而且在同时也深深地关联于真正的自由王国实现的可能程度,但是,那种认识与顺从本身并非自由,借以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亦非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在于由这种认识和顺从所带来的自由时间的增长,在于自由时间里人类全面而自由地对自身能力的发挥,亦即无限的艺术创造。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在继承康德、席勒等人审美解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其前辈不同,自由的实现被奠基在生产实践的历史发展基础之上。在其最终的自由王国理论中,通过自由时间的增长这一环节,将分离开的生产实践与艺术审美活动,或者说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又连接了起来。这一论证方式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不同于其前辈的巨大的现实感与历史感。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这一完成于一百多年前的论证呢?马克思论证中的关键一环是自由时间的增长依赖于科学发展所导致的生产力水平的持续发展,而生产力水平的持续发展则又是以资源可无限的支撑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关于自然资源的无限性,对于19世纪的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已迈入21世纪的人们来说,恐怕已不再不成问题了。如果生产力不能无限发展,则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自由王国的实现问题?对此问题,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能回避的。简单地认为马克思的论证已经彻底过时,或同样简单地肯定这一论证,都是不负责任的。理论的良心要求我们重新检视这一根本性问题。   然而,即便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自由王国的完全实现被悬置了起来,马克思的自由观就不再具有现实的意义了吗?不然。对自由实现方式的探寻,贯穿马克思理论活动之始终,这充分表明,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活动的归宿。而这一点恰恰是马克思在对于资本主义这种市场经济的特殊存在形式进行批判时所努力揭示的。资本主义,或者一般而言的市场经济社会,其生产的特征是为生产而生产,而一般地遗忘了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这样,对于这种社会生产方式进行一种警示性的批判,对于这一社会的健康发展便是绝对必要的。这样一种批判是一种矫正。那么,我们用什么标准去矫正这个完全陷入财富崇拜之中的社会呢?我们不能像黑格尔那样,将一切都委托于世界历史的进程,视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而是只能以一种非现实的人类理想的生存形态及艺术活动的完满性来对照现实,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神性之维,意识到现实的有限性,从而提升人们的存在质量。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坐等精英表演。
  看来这个帖子精英不敢碰啊。
  @狂风满袖
17:45:27  看来这个帖子精英不敢碰啊。   -----------------------------  帮顶
  @狂风满袖
17:45:27  看来这个帖子精英不敢碰啊。   -----------------------------  @tjfwal
17:48:49  帮顶  -----------------------------  谢谢。
  看不懂,匍匐而过  
  顶了再说
  纯学术的东西,JY就黔驴技穷了!!顶!!
  @胧月夜---呵呵
  "资本主义,或者一般而言的市场经济社会,其生产的特征是为生产而生产,而一般地遗忘了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为所有权人生产。所有权人并没有遗忘“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恰恰相反他们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观察地很细致,控制地很严密。
  @dragut
18:28:40  "资本主义,或者一般而言的市场经济社会,其生产的特征是为生产而生产,而一般地遗忘了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为所有权人生产。所有权人并没有遗忘“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恰恰相反他们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观察地很细致,控制地很严密。  -----------------------------  你可以给我论证一下“所有权人并没有遗忘“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简单地认为马克思的论证已经彻底过时,或同样简单地肯定这一论证,都是不负责任的。理论的良心要求我们重新检视这一根本性问题。  =========================================================================  不能不说 确实过时了。  既然是 实践哲学,那么 就应该 和当下当时的情况结合起来,说说 用马克思主  义 如何在现在 实行 公平公正??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在现在 实现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可惜 都看不到 。难道马克思主义不是过时的理论吗??
  当一种 理论 无法 和 实际情况 相结合 ,就是 虚空的。  就说科学理论吧,没有 有力的科学 证据 ,哪样科学理论 会被广泛认同呢??
  @x2-07-07 19:01:16  当一种 理论 无法 和 实际情况 相结合 ,就是 虚空的。  就说科学理论吧,没有 有力的科学 证据 ,哪样科学理论 会被广泛认同呢??  -----------------------------  你看懂文章了吗?
  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论述过程中,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于其中,因此有关自由的观点有着深刻的涵义。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上述关于自由的这三个层面既有它们统一的外在表现,又有各自确定的内在界定。从哲学角度讲,马克思从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并准确剖析了自由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论述自由观的。因此这种以实践来构建的基础是合理的、客观的,构建的过程也是科学的。它不仅有各自确定的界定以及构成,而且又有其统一外在的表现,而人类解放就是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准确地、非常科学地表述为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真正意义上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完全解放、成为真正的主人,实现完全的自由,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而人类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追求与目标,就必须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始终把生产解放作为基础和前提,将社会解放作为重点,将思想解放作为先导,也即是以先进的理论把人自身培养成为求真务实、信念坚定、平等互助的人,这也是促进实现美好追求与人类解放目标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意义。一、从理论上为人类社会指明了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从实践的高度对自由观进行了深刻论述。他科学、客观地分析了人类的需要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辩证关系,并指出这种具体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好的诠释。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是全面实现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人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彻底的解放、实现完全自由,成为真正的主人,“把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①。这就从理论上确立了人的追求目标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人的活动更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二、让我们能够对共产主义实践的理论内涵有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更是一种实践运动,也就是共产主义实践。“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②当然在这一实践运动过程中,肯定存在着诸多矛盾,对于这些矛盾的认识和问题的解决,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来指导,在共产主义实践中不断加以分析、研究,这样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为社会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诞生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并对社会结构的设计、改造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础。通过这种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应是一个理性的社会、自由的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理性的、自由的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合理的、符合人需要的、充分体现人个性解放的社会。当然理论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在实现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地域差异性,因此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多极化的出现和存在从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理解和认识的。  四、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设置了理论蓝本。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重要内容,政治民主化是实现自由的基本条件,而政治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就是权力分配。为此,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提出了个人权力最大化和社会权力公平化,保证每个人对社会事务的参与都有合理、平等的机会。只有在理论上对权力分配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操作性强、形式各异的具体方案。世界历史在经济上的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以及每个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必须通过加入到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中去,在世界市场中得到满足。因此,经济全球化为人类解放,即最终共同进入自由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他们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要死灰复燃”③。在文化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我们提供了设置文化多元化格局的理论依据。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不排斥、否定文化多元化的存在。每一种文化都相对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殊性,也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所以在文化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在文化上每个人的需要更不相同。因此,各种不同的文化的存在才能满足各种不同的人的需要,也才能体现出人在文化上的自由。  五、为公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确立与完善提供了理论指导。公民意识是人追求自由过程中的现实体现,是“构成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法制柱石,也是其重要的内在推动力量”④。公民意识的确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化进程中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必然结果。这种公民意识的确立,需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来指导。马克思说:社会“必然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由,同时,个别公民服从国家的法律也就是服从自己本身的理性的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主政治的建立,制度的健全,道德的弘扬都是公民意识确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作。要确立起公民意识除了这些外在因素(社会因素)外,还需要有来自于人本身的内在因素(个人因素)。在外在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个人人格的完善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公民意识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现实意义。一、为我们认识、研究和处理现实矛盾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解决原则。人类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这些值得骄傲,但是人类也存在着悲哀。在这些骄傲与悲哀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冲突和矛盾。当人类进人商品经济社会以后,这些矛盾与冲突更加突出。特别是当一些人的私欲较为强烈且凌驾于社会和自然之上,并不顾以自然的毁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作为代价来实现个人的欲望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显得更加尖锐。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认识和反思,让社会、自然、个人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二、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实目标和途径。人类解放即共产主义社会是否能够实现,最终取决于实现它的人的公民意识的确立,个人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实现自由社会,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现实培养目标,这就是用先进的理论将我们培养成为一个求真务实、信念坚定、平等互助、世界观科学的人;拥有与时俱进、思想解放的人生品质的人;拥有现代公民意识、积极守法精神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自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与冲突,自觉地协调、平衡和摆正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并为人类的自由进步作出贡献。而这样的人也就是在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出来的。  三、让我们更加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共产主义其实并不是一种空想或幻想,而是人类最高追求目标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统一,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基础最完美结合的结果。当然,在实践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充满着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它需要我们更多人的共同努力。尽管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想都是人类共同理想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代人的实践都是向人类最高目标的一次接近,我们每一个人每一次的自由实践又都是完美人生和超越自我的深切体验。这些体验小到个人理念的建立,大到社会改造的完成,都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如我们现在正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其中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与广大劳动者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分不开。  四、有助于我们制定出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既要从客观现实出发,但又不能拘泥于现实。在遵守和执行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必须要让人们体验到获得自由的真实感和满足感,也必须要让人们认识到只有遵守和执行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将如此众多的人通过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向自由而全面发展之路实属不易。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通过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自主创新等战略,努力推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