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初探--《现代哲学》1992年02期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初探
【摘要】:正 自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也是一个充满歧义、纷争和混乱的问题。为了使人们对于自由的理解尽快地统一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上来,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作出新的更为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自由是一个贡要的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也是一个充满歧义、纷争和混乱的问题。隽了使州丁对于自由的理解尽快地统一到马克界仁义自由观一L来,有必要对马克思主灿由观作出新的更为全而而又深入的探讨。一马“‘主“自。观的科一学伪,一…_一__一_、__一、一_-马一克思主义自由观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桂冬;;[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方晓东;宋慧玲;;[J];网络财富;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冠群;[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碧莲;[D];兰州大学;2011年
董萍萍;[D];燕山大学;2011年
李银兵;[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郭红明;[D];河南大学;2008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革新;;[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张传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郭淑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J];北方论丛;1996年03期
袁贵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5期
林立公;魏书胜;;[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1期
赵玲;;[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姚振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王起奎;[J];东岳论丛;2000年01期
王晓朝;[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其柱;;[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剑抒;[D];吉林大学;2004年
陈士军;[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袁航;;[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李铭;杨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尚伟伟;[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亚娟;[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杜美红;[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赵莹;[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董萍萍;[D];燕山大学;2011年
武甜甜;[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李晋;[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卞绍斌;;[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陈志尚;[J];高校理论战线;1990年06期
邢荣;[J];教学与研究;2005年10期
沈晓阳;[J];东方论坛;2000年04期
,崔永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仇小敏;[J];学术论坛;2005年09期
刘天旭;;[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夏永翔,郑晓江;[J];学术论坛;1986年01期
刘欣;[J];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05期
肖前;[J];哲学研究;196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静;;[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徐卫国;;[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彭菁霜;;[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黄瑾;;[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潘斌;;[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胡春风;;[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冯青淑;;[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田启波;王红;;[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丁任重;孟庆红;李刚;;[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任天飞;肖彦花;;[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磊;[N];光明日报;2006年
于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钟益文;[N];光明日报;2007年
陈众议;[N];中华读书报;2007年
冯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杜宇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本报实习记者
张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高天琼 贺祥林;[N];光明日报;2006年
王国宏;[N];学习时报;2006年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教授、少将
黄宏;[N];浙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兰芳;[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李定清;[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胡海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杜秀娟;[D];东北大学;2008年
周娟;[D];安徽大学;2012年
程宏燕;[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司春燕;[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高凤敏;[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秦秋;[D];山东大学;2010年
张首先;[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欧朝安;[D];广州大学;2011年
韩立娟;[D];西南大学;2012年
刘刚;[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史清元;[D];东北大学;2010年
李敏;[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邹德峰;[D];兰州大学;2010年
陈磊;[D];苏州大学;2010年
贺团卫;[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丁杰;[D];南昌大学;2011年
李鸿凯;[D];西南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观,其含义是广阔和全面的,不是指个体的一时一事的自由获得,也并非局部范围的自由获得,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同他们哲学上讲的人类的彻底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讲的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哲学抑或教育学…摘要:天然气是主要的代用燃料,逐步成为未来发动机的主导燃料之一。许多城市都把使用天然气为主的气体燃料,汽车作为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天然气正在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燃料,天然气汽车也将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和发展。根据我国天然气汽车的发展现状,本文着重从与燃…关于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本质和保守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早就提出过。但是,在我国思想理论界多年来存在着片面强调辩证法的革命性、忽视它的保守方面的倾向,甚至不少干部群众根本不知道辩证法还有保守的方面。因此,本文虽然也谈到辩证法的革命本质,但重点…
作者:王北生刘隽华张琼河南社会科学 1999年04期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  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观,其含义是广阔和全面的,不是指个体的一时一事的自由获得,也并非局部范围的自由获得,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同他们哲学上讲的人类的彻底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讲的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哲学抑或教育学上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人类最终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最终摆脱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各种束缚而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最高理想和完美的价值追求——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由的含义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它不是指单一的发展人的身心的某一种能力,而是指人的身心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真正成为自然界,成为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从而达到自由的境地。  自由的广阔性与全面性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  (一)指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体力和智力的协调统一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最终要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版,第1卷,第5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出版。)获取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应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机结合,体力和智力和谐统一、充分而自由地发展。否则,只在某一个方面有所发展,而不能使自身的体力和智力有机、和谐地自由发展,那只能叫“片面化发展”,片面化是与马克思主义讲得自由无缘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著作中指出了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和工场手工业状态下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和不自由。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生产的社会管理不能由现在这种人来进行,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个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中的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1卷,第2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出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全面的生产志趣和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发展的技巧……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版,第1卷,第3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只熟悉生产的一个部门的一部分和成为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谈何自由。只有熟悉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的主人,具有多方面的发展能力和志趣、爱好,能根据社会需要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才能谈得上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而这就必须做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体力和智力的和谐、统一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二)指物质的获取与精神的丰富要达到有机的统一  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达到丰富,有机地统一起来。只在某一方面取得发展,尤其为了取得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以另一方面的牺牲作为代价,这不是真正的自由。如对物的疯狂占有而以牺牲自己的道德、良心作为代价,对金钱的追求以牺牲自己的学业、青春作为代价,吸鸦片烟的瞬时满足是以生命的牺牲为代价,这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虽然追求者一时一事获得了满足,似乎得到了自由,但他却是以另一面的失去,甚至痛苦作为代价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到各种人物的自私性、狭隘性、畸形发展时,不仅认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的片面发展是对人的奴役,而且在精神状态方面对人也是奴役,也是人的片面发展。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用大量的事实指出了统治阶级对工人及后代的精神奴役:“工人不仅在身体方面和智力方面,而且在道德方面,都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摒弃和忽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3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12 月出版。)。还指出:在国家教会的学校里,宗教“成了最主要的课程,孩子们的脑子里塞满了不能理解的教条和各种神学上的奥妙东西,从童年时期起就培养起教派的仇恨和狂热的偏执,而一切智力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发展却被可耻地忽视了”(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第1版,第3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还指出:“不仅是工人,而且直接或间接剥削工人的阶级,也都因分工而被自己活动的工具所奴役;精神空虚的资产者为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所奴役,律师为他的僵化的法律观念所奴役,这种观念作为独立的力量支配着他;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近视所奴役,为他们的由于受专门教育和终身束缚于这一专门技能本身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 月出版。)。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及人的自由发展时,总是把精神,包括思想觉悟,道德面貌和精神状态等作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物质与精神有机的统一,才能视作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不仅包括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而自由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真正自由的实现,即由“必然王国”转向“自由王国”,由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其最终目标不仅是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而自由的实现。这体现马克思主义彻底解放全人类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伟大理想。而这种人类总体自由目标和完美价值追求的实现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促进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516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年12月出版。)。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1卷,第 2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出版。)“通过社会生产, 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3卷,第4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5月出版。)。 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实现需要的条件才能全部达到,也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类的彻底解放,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类最完美的价值的追求。  二、关于自由实现所需要的条件问题  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取得一定程度的自由。而这些条件的满足要靠人们用实践去创造。概括起来,自由实现所需要的条件可分为主观、客观和实践条件三大类。  (一)主观条件:从人自身出发考虑实现自由的条件  自由的主体是人。自由的实现首先要依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而要充分发挥人之主体的作用,就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到自身的两个统一。马克思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产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 卷(下),第219~2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现代社会需要人们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列宁指出:“不识字的人不能实现现代化,而且仅仅识字还不够。只懂得什么是电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上去,应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去。”(注:《列宁教育文集》,下卷,第14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年出版。)现代社会不同于古代社会,机器大工业生产不同工场手工业生产。小生产时代,人们靠拼体力、流汗水就可取得某种生产和生活的满足,得到一些自由。但在现代大工业生产时代,仅靠笨重的劳动方式已经不行了,它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技能、技巧。今天的劳动者不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自由了。这一点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是他所要依靠的在上在外的东西,他还没有把这个陌生的世界变成为他自己使用的,他住在这世界里面不是像住在自己家里那样。”(注: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25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今天的劳动是靠科学、靠技术取胜,一切劳动无不贯穿着科学知识的运用。既是社会生产,也充满了各种知识。因此,现代社会人要想取得自由,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而言,自由的获取程度与其所拥有的科学文化程度是成正比的。科学文化知识越丰富,其获得自由领域就越广阔。工业是如此,农业也是如此,农民种田也靠科学,单靠过去的“脸朝黄土背朝天,汗水落地摔八瓣”的劳作方式已经不行了。这就需要做到人要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钻研技术,同时还要体魄健强,以此做到体力与智力的统一发展,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发展,真正作自身的主人。  2.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欲想得到自由,必须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必然性,并尊重自然规律,同时提高认识世界的改革世界的能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尊重自然界的同时,能利用和改造它。自古以来,人们就同大自然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寻找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由于高科技的出现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使之更符合人们的理想意愿已成为现实。移山填海,南水北调,绿化荒山,潜舰入海,宇宙飞船登天,人工降雨,计算机联网,各种人造材料的出现,等等,都是人们战胜大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成功典范。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着自由,获取着自由。因此,自由的实现必须靠人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作自然界的主人。  3.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提高认识历史必然性的能力。自由的获取还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提高其认识能力。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把握社会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自由是个人自由的基础;社会愈自由,认识必然性的水平就愈高,个人的才干、能力和独特个性、自由也就表现和发展得愈全面。二是要把握历史必然性——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并顺应这种必然性而积极地行动。这样,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自由地选择目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并积极促进历史必然性的实现,其活动的结果就会富有成效。只有作了社会的主人,才能得到这种自由。  (二)客观条件:从社会出发考虑实现自由的条件  自由实现所需的客观条件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人的自由提供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提供着物质基础,人的自由获得的程度往往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的发展的程度,人们的自由发展程度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怎样生产一致”。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既为人的自由发展提出了实现要求,又创造了可能,它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使劳动者有时间、有精力从事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休闲娱乐。马克思指出过: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它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从而出现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高度发达的机器工业生产就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使人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时间、精力,去实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去发展自身的多种爱好和志趣。  2.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为人的自由实现提供保障。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往往交互在一起共同制约人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生产关系决定着人对生产力发展提供的条件的占有程度,决定着人的发展性质和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考察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指出虽然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性质却阻碍着去实现这种发展,它仍然造成工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详尽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的特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问题。马克思揭露了异化劳动的严重后果:“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本来劳动创造了美,劳动人民是美的源泉和美的创造者,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却无欣赏美的自由。有一个叫威廉的外国诗人,曾写过一首题为《美盲》的诗,这首诗描写了贵族家的奴仆,因繁重的家务劳动而无心欣赏美好的自然风景的情况。《美盲》(注:转引自齐振海、袁贵仁:《人的价值问题探索》,第1版,第12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诗如下:“枫林日晚,微风习习;霜枝投画影于草地,她擦着银质的餐具。玫瑰封门花似锦,落英片片红满阶;她忙于拂尘扫地,去匆匆不肯停脚。幽静的画眉鸟,妙歌于古石墙上;她正浆洗衣裳,听不见清音嘹亮。长空晖落日,啊,何等壮丽!她乃趁无限的黄昏,耸肩伛背负薪归去。”而要消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这种现象,就必须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并逐步实现共产主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按照社会计划来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人直到现在受他们自己的生产资料奴役的状况。……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的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3卷,第332~3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出版。)  在实现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不再单纯起手段的作用,而且起目的的作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社会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与合理需要的满足。社会主义不搞军事竞争,不搞“大国主义”,提倡不论大国小国一律平等;不搞种族歧视,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主张搞好民族团结;制定健全各项法律,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力和义务得到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即劳动者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劳动者拥有生产过程的自主性,劳动者依“按劳分配”的方式自由地占有劳动成果。由此可见,只有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和提供各种条件。  自由的实现还要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消灭旧的分工。恩格斯认为,要获得自由,不仅需要彻底变革私有制,而且要消灭旧的分工,因为通向自由的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就是这种分工。他指出:“由于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3卷,第330~3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 月出版。)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就必须彻底消灭私有制和旧的分工,建立公有制。  3.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手段。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就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它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提供着强有力的手段。目前出现的“人化的自然”,世界的巨变,无一不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也主要依靠科学技术。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里面包括科学在内。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论学校教育》,第1版,第10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科学技术愈发达,愈被人们掌握,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成效就愈大,得到的自由程度就愈高。为此,在分析自由实现的客观条件时,应把科学技术单列一条予以重视,并要充分发挥它在自由实现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4.高度繁荣的教育文化、艺术,为自由的实现提供重要的精神条件。如前所述,自由的获取不仅是对物质需要的满足,而且包括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在内。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精神的需求与满足已成为人们自由实现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必须重视发展教育、文化、艺术事业,多出、出好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追求与欲望。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一向十分重视教育、文化、艺术等对人们的影响和作用,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列举的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例子,指出:“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459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12月出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对教育的作用也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以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1卷,第223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出版。) 列宁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青年要学习”,要学科学学技术。他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又指出:“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样的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注:《列宁教育文集》,下卷,第1版,第155页、14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三)实践条件:从行动出发考虑自由实现的条件  上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都不能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而必须付诸在行动上,进行大量的实践,实践是自由实现的肥沃的土壤。  单纯的认识活动不能获得自由,必须靠劳动与创造实现。认识、理论从实践中来,又用于指导实践。人们要想获取某一领域的自由,当然应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产生一定的理论,以此更好地更有成效地指导实践。但是,认识不能代替实践,而且还要经过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关键是看做得如何,这就需要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用劳动与创造去实现自由。自由之花只能由劳动和汗水在实践的土壤里浇灌而成。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而人们要想获取较为全面(领域广阔、程度较高)的自由,就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实践,在实践中品味自由的乐趣,在实践后欣赏自由的成果。作者介绍:王北生
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观,其含义是广阔和全面的,不是指个体的一时一事的自由获得,也并非局部范围的自由获得,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同他们哲学上讲的人类的彻底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讲的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哲学抑或教育学…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观,其含义是广阔和全面的,不是指个体的一时一事的自由获得,也并非局部范围的自由获得,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同他们哲学上讲的人类的彻底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讲的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哲学抑或教育学…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观,其含义是广阔和全面的,不是指个体的一时一事的自由获得,也并非局部范围的自由获得,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同他们哲学上讲的人类的彻底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讲的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哲学抑或教育学…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