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简单易懂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讲天干地支中葵历法

天干地支记时方法
天干地支记时方法
古代天干地支记时方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干支纪年法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干支纪月法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干支纪日法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干支纪时法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历法与天干地支细说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天干有十个字,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有十二个字,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1。天干(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2。地支(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着种有趣的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六十花甲子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六十花甲子1。甲子 11。甲戌 21。甲申 31。甲午 41。甲辰 51。甲寅2。乙丑 12。乙亥 22。乙酉 32。乙未 42。乙巳 52。乙卯3。丙寅 13。丙子 23。丙戌 33。丙申 43。丙午 53。丙辰4。丁卯 14。丁丑 24。丁亥 34。丁酉 44。丁未 54。丁巳5。戊辰 15。戊寅 25。戊子 35。戊戌 45。戊申 55。戊午6。已巳 16。已卯 26。已丑 36。已亥 46。已酉 56。已未7。庚午 17。庚辰 27。庚寅 37。庚子 47。庚戌 57。庚申8。辛未 18。辛巳 28。辛卯 38。辛丑 48。辛亥 58。辛酉9。壬申 19。壬午 29。壬辰 39。壬寅 49。壬子 59。壬戌10。癸酉 20。癸未 30。癸巳 40。癸卯 50。癸丑 60。癸亥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干支纪日和纪年一样,也按此表上的顺序排列。干支纪月是用地支来记。地支十二个字正好记十二个月,称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干支纪纪时也是用十二地支来记。一昼夜分为十二个大时辰,每一个地支代表一个大时辰,这用现代的时间慨念来说,每个大时辰恰好等于两个小时。所谓“小时”就是“小时辰”,也就是“半个时辰”的意思。这样,今天的23点到明天凌晨1点就叫子时,1-3点叫丑时。。。每天24小时算12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两个小时算一个时辰,半夜为子时。如果是算年的话在加上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头一年是甲子年,第二年是乙丑年,依此类推到癸酉年后,就是甲戌年,这样以60年为一个轮回。
1)干支计时  干,即天干,有10个: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有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天干地支按顺序相配,可以配成60个干支数: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这60个干支数,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甲子”周而复始,成了一种可以循环的计数方式。  (2)一天的十二个时辰  子时:23:00至01:00 (夜半)  丑时:01:00至03:00 (鸡鸣)  寅时:03:00至05:00 (平旦)  卯时:05:00至07:00 (日出)  辰时:07:00至09:00 (食时)  巳时:09:00至11:00 (隅中)  午时:11:00至13:00 (日中)  未时:13:00至15:00 (日昳)  申时:15:00至17:00 (哺时)  酉时:17:00至19:00 (日入)  戌时:19:00至21:00 (黄昏)  亥时:21:00至23:00 (人定)  *(该时辰的专称)  此外,一刻等于15分钟,一柱香约为20分钟。  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更,也称“五鼓”。如:林觉民的《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古时计时用“壶漏”,报时用“时牌”,所以也常用“时牌”、“申牌”等说明时间。《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却要辰牌起身。”“辰牌”就是指“辰时”。  (3)十二生肖纪年  这个大家恐怕都很熟悉,我只简单的说一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因为生肖的十二个顺次恰好和地支相配,所以将十二生肖和年号结合起来可以准确纪年。如:“贞观鼠儿年二月二日”就是指唐朝太宗皇帝时期的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  又,人们以为人生于某年就肖某物。如2006年是丙戌年,今年出生的人就属狗。  因此,十二生肖又称为“十二属相”。  (4)朔、望、晦  朔:农历每月初一叫作“朔日”。朔日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因为月光其实反射的是太阳的光线,所以天是看不到月光的。这种月相就叫作“朔”、“朔月”或是“新月”。又,新月也指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因为天体轨道会有小角度偏移,所以十六日和十七日也是可能的)叫作“望日”。望日地球运行至月球和太阳之间,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恰好东升。月亮可以全面反射太阳光,所以在地球上看起来是圆月,这种月相就叫作“望”、“望月”或是“满月”。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  如果我们说从某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或是指从天黑到天明,我们可以说“晦朔”。  (5)古代纪月法  其一,序数纪月法。沈括《梦溪笔谈》:“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梁启超《谭嗣同传》:“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  其二,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地支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照周朝纪月法是农历十一月。庚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就是农历十月。  其三,时节纪月法。如“孟冬”代指农历十月;“仲春”代指农历二月。  (6)古代纪日法  其一,序数纪日法。《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就是指农历十五。  其二,干支纪日法。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即农历四月十三日;苏轼《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古代还用天干地支来表示特别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yue)。”“子卯”代指恶日或是忌日。  其三,月相纪日法。就是用“朔、胐、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胐”;月中叫“望”(大月十六日,小月十五日);望以后的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其四,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
沙漏,漏壶,日晷,碑漏,线香
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 原因
子 下午 11 时正至上午 1 时正鼠 老鼠在这段时间最活跃。丑 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寅 上午 3 时正至上午 5 时正虎 老虎在此时最凶猛。卯 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辰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龍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未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申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酉 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雞 鸡于傍晚开始归巢戌 下午 7 时正至下午 9 时正狗 狗开始守门口亥 下午 9 时正至下午 11时正豬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主要有两种:1、天色记时法:古人根据一天中的天色变化而将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2、地支记时法:就是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它们间的关系是:(1)天色:「夜半」;地支:「子时」;现代记时:「23-1点」(2)天色:「鸡鸣」;地支:「丑时」;现代记时:「1-3点」(3)天色:「平旦」;地支:「寅时」;现代记时:「3-5点」(4)天色:「日出」;地支:「卯时」;现代记时:「5-7点」(5)天色:「食时」;地支:「辰时」;现代记时:「7-9点」(6)天色:「隅(音‘娱’)中」;地支:「巳时」;现代记时:「9-11点」(7)天色:「日中」;地支:「午时」;现代记时:「11-13点」(8)天色:「日昳(音‘跌’)」;地支:「未时」;现代记时:「13-15点」(9)天色:「晡(音‘哺’)时」;地支:「申时」;现代记时:「15-17点」(10)天色:「日入」;地支:「酉时」;现代记时:「17-19点」(11)天色:「黄昏」;地支:「戌时」;现代记时:「19-21点」(12)天色:「人定」;地支:「亥时」;现代记时:「21-23点」3、五更: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以干支法分记年,月,日,地支记时
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望,指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郊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二、望,名,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这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去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日月相望,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三、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既望。四、古人于阴历的每月十五前后,日月相望,月光满盈时叫“望”。又称十五日为“望日”。汉书苏武传:“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
古代没有分秒的概念。天干和地支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组合便成为以「甲子」为首的六十干支循环(表二)。历史上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起始年代各不相同。干支纪年和纪日已使用了二、三千年。月份和时辰本来只与十二地支配对(图一和表三),后来人们根据年干订定月干(表四),又根据日干订定时干(表五),把年、月、日、时的干支合成八字。表三 十二辰和现今时间的对应关系十二辰现今时间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现在把最近的研究结果介绍于下,其特点为不必套记公式或背诵歌括,只需简单计算即可,其方法如下:一.干支纪年[方法一]公元1年的干支是辛酉,只要记住辛酉这一干支,即可简便而又迅速地推算公元前后任何一年的干支。1.求公元后年干支干:支取所求年分的个位数支:以所求年分数目12,取其余数。然后,以辛酉为起点,按干支顺序依次推出年干和年支(正推)。逆干支顺序而推为反推例1:求公元1846年的干支干:6(1846年的个位数是6)支:10(1846÷12,得余数为10)以辛酉为起点(即1),正推,得1846年的干支是丙午附注:如干.支数为0,则取辛酉的前一个干支,即庚申。例2:求公元2050年的干支干:0-庚支:10(2050÷12余数10)-午2050年为庚午2.求公元前年干支算法与上法一样,只是要反推,即逆干支顺序而推,或用10和12分别减去原得数后再正推。但要注意,此时起点与上法不同,以辛酉为0,反推时以辛酉前一干支即庚申为起点(即1),正推则以辛酉的下一干支即壬为起点。或直取公元前负数即可。例如:求公元前231年的干支[方法一] 干:1支:11(231÷12余数11)11为反推时的干支数,只要直取表内公元前负数即可,即为庚戊。如要正推,则还要用10,12减去此二数。即干为10-1=9,支为12-11=1。结果为庚戊。[方法二] 如不以辛酉作起点,也可以任何一个已知年干支为起点推算。一般可以当年为起点。方法:以所要求的年数减去已知年数(或当年),得数的个位数即为年干数,得数除以12所得的余数即为年干支数。干支数为正数时正推,为负数时反推,或按 [方法一]中方法变为正推。应注意的是已知年干支作0,正推时以已知年干支的后一干支为1,反推时以已知年干支的前一年干支为1。例如:已知1985年是乙丑年,求1999年的干支。干:4支:2(14÷12余数为2)按乙0丙1······的顺序正推得年干为已,按丑0寅1······的顺序正推得年支为卯,故1999年为已卯年。又如:求1932年的干支=-53反推干支数:干:10-3=7支:12-5=7结果:1932年的干支为壬申。二.日干支计算法[方法] 以某一个已知日干支作起点(我们去大家易记住的1984年元月1日的干支甲午)。(1)将所求的年.有.日的数目分别减去日的数目,得年差.月差.日差,并算才闰年数.大月数.二月数(注:所求年大于1984年的这样减)。(2)(年差×5)+(月差×30)+日差十闰年数+大月数-(二月份数×2)得总日差。(3)总日差的个位数为日干数,总日差除以12所得余数为日支数。例如:已知日是甲午,求日的干支。① -----15.8.9闰年数:4(15年中闰三次,加上1984年本身是闰年)大月数:5(从1月到9月有5个大月)二月数:1(从1月到9月只有一个2月)② 15×5+8×30+9+5+4-1×2=331干:1支:7(333÷12所得余数为7)以甲午作起点其干支数作0.0,其后之干支序数依次为1.1.2.2.3.3······由此推得1999年 9月10日是乙丑日。若所求之年小于1984年,计算步骤与原理与上同,但须注意几点。(1).必须以数大的减去数小的所求年.月.日。(2).当月差为负数时,后面的大月数和2月数也要为负数。(3).最后求出的干支数为正数时,用反推法,为负数时用正推法。当然,反推法可以变换为正推法(见“年干支求算法”)。例如:求日的干支① -----54-7-23闰年数:13(54年中闰13次,1984年不计入)大月数:-4 (注意要依月差的正负号取)二月数:-1② 54×5-7×30-23+13-4+2=48干:8(此为反推干支数)支:010-8=2 -丙变正推则为:0无需变 -午推得日为丙午日求得干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算闰年数及二月份数时,只取二月29日在运算范围内的闰年及2月28日在运算范围内的二月,取大月数也只能取31日在运算范围内的大月。例如:从日到日闰年数有4,但若从日到日则闰年数只有3,因为日(闰)不在运算范围内。从1月1日到9月10日有5个大月,但从1月到8月30日则只有4个大月数,因为8月31日未包括在运算的时是范围内。从1984 年1月1日往后算年数时要把1984年这个闰年算在内,但从日往前算闰年数时,则不能把1984年作为一个闰年数算上,因为二月份根本未参加运算。算2月数之理亦然,从1月到2月,二月数算0,只有从1月到2月后的月份,二月数才能算1。(2)注意历法有100年停闰而400年又不停闰的规律,停闰一次,则闰年数减1,如求19世纪中某一日的干支,在计闰年数时须减1,余类推。三.干支纪月每年十二月,与十二地支的配对是固定的,即: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冬月子.腊月丑。十天干则要轮流与之相配。因此,首先要求出正月的月干,然后就可依次推出该年中各月的干支。求月干支先要知道或者算出年干支,然后根据年干支求出正月干支。年干为已.庚.辛.壬.癸之年的月干支与年干为甲.乙.丙.丁.戊之年的月干支分别相同,即已年与甲年,庚年与乙年的月干支相同,余类推。即表:┏━━━━━━━┓┃甲 乙 丙 丁 戊┃┃已 庚 辛 壬 癸┃┃1 2 3 4 5┃┗━━━━━━━┛将年干的甲.乙.丙.丁.戊分别定为1.2.3.4.5,正月的月干数只要在该年的年干数上加1,然后按其得数向后正推即得月干。例如:求1985年(乙丑年)的月干支。乙为2,再加1则为3,然后从乙开始,向后正推三位,至戊,则知乙丑年正月干支为寅,以后各月依次为二月已卯,三月庚辰。乙.庚.辛.壬.癸各年的月干支分别按甲.乙.丙.丁各年的月干支计算方法求之。例如:求庚年午年的月干支庚年的月干支与乙年同,按乙年的月干支算法求之即得(见上例)。故庚午年的月干支为正月戊寅,二月已卯.三月庚辰······。四.时干支计算法每日十二时辰,分别以十二地支固定地表示之,即夜晚11~1时为子,1~3时为丑,3~5时为寅,5~7时卯······。时支固定不变,时干则轮流与之相配。因此,求时干支首先要求出该日子时的时干,然后依次推出各时辰的干支。同求月干支一样,只要求出甲.乙.丙.丁.戊各日的时干支,就可知已.庚.辛.壬.癸更日的时干支,后者亦依前者而求之。见表:┏━━━━━━━┓┃甲 乙 丙 丁 戊┃┃已 庚 辛 壬 癸┃┃1 2 3 4 5┃┗━━━━━━━┛方法:将月干数减1,然后按此得数,以日干为始,向后正推,即得该日子时的天干,其余各时则可依次而推得。如:求丙寅日的时干支丙数为3,减1则为2,然后以丙为始向后正推到 ,故丙 日的时干依次为: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又如:求辛未日的时干支辛日的时干支同丙时,依丙日时干支计算法求之即得(见上例)。
1.天干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它们组合来纪年月日时.期组合规律是阳与阳组阴与阴组.十天干中五阳干是:甲丙戊庚壬.其余为阴干.十二地支中的六阳支是:子寅辰午申戌,其余为阴支.天干与地支阴阳同性组合,一共组合出60对,称谓" 六十花甲子" .2.月份中的地支是固定的,每年的阴历正月地支都是寅,然后按照地支顺序往下排,比如:二月是卯.但天干就不一定了.3.十二时辰同样是地支是固定的,但天干不一定.
古代天干地支及记时法&( 20:58:55)
& &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肖猪。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子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丑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寅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卯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辰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巳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午马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未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申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酉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戌狗 狗开始守门口亥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  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12时辰,以12地支为名& & &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故以其为更的代称。& & & 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5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  & & &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 & & 更:一夜(10个小时)分五更:19.00-21.00一更,21.00-23.00二更,23.00-1.00三更,1.00-3.00四更,3.00-5.00五更。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古代历法常识:纪月法·纪日法·纪时辰纪月法& &&& & & & 我国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 & (1)序数纪月法。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六:“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梁启超《谭嗣同传》:“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 &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特定的“建”字。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 & (3)时节纪月法。《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纪日法& & &&& & &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 & (1)序数纪日法。《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 & (2)干支纪日法。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苏轼《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姚鼐《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代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 &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胐、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胐,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林觉民《与妻书》:“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 &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纪时辰& &&& & &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冠以不同的名字,这种纪时方法通用于周代。汉太初以后,开始采用十二地支作为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2 个小时,即为子时(23-凌晨1时)、丑时(1-3时)、寅时(3-5时)、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 时)、未时(13-15时)、申时(15-17时)、酉时(17-19时)、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24小时。=======================================古代时辰制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天干地支干者犹树之干也。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合化:甲已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相冲:甲-戊& & & 乙-已& & & 丙-庚& & & 丁-辛& & 戊-壬& & & 已-癸& & & 庚-申& & & 辛-乙& & 壬-丙& & & 癸-丁支者犹树之枝也。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寅: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酉:就也,万物成熟。戌:灭也,万物灭尽。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地支六合:子丑合土,寅亥合木,戌卯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日月地支三合:申子辰会成水局,亥卯未会成木局,寅午戌会成火局,巳酉丑会成金局,辰戌丑未会成土局(即为四库)地支六冲:子午相冲,卯酉相冲,寅申相冲,& 已亥相冲,辰戌相冲,丑未相冲
古代的计时工具
历史上的计时划分和计时器发明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订了每年12个月,每月均为 30天的历法。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天分为 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历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轮。与此同时,玛雅人创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历法。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机械钟声。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地区生效。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1000秒。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协调时间时。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太阳钟在历史的长河中,天文学和计时学是相伴发展的,可以说有了天文学,也就有了计时学,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一样,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精确化的。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太阳钟。1.1土圭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尚书·尧典”中记述土圭始于尧帝时期,即公元前年,史学界认为“尧典”不是尧时写的,是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写,后经春秋战国(公元前7~2世纪)时儒家陆续补订而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确定一年为366天。到殷商时代(公元前年)测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其干支记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1.2圭表由于土圭的构造简单,不易掌握,所以逐渐发展为圭表。“隋书天文志”将圭表的创造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3~519年)祖(祖冲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铜圭表,观测圭上表影的长短,测订时间。但1965年江苏仪征东汉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铜铸的圭表,这说明圭表的创制和使用要早于记载几百年。待到“元史·天文志”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都有详尽的记述。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耸的观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了圭表。明正统二年至七年(公元年)在北京古观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并加以改进。古代圭表是用来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四季划分和推算历法,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3日晷日晷又称晷仪,也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它与圭表的区别是:圭表的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历法等;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中国太阳钟的历史上,指极表或指极针的发现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而周汉之间的12时辰制是非常先进的,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已成为一种不变的时制。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计时最准确的。后经阿拉件人或犹太人将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时赤道式日晷风行于欧洲,人们称它为“二分式日晷”。明末之后,中西各种日晷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种类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乔林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日晷制作家,其流派远播广东。总之,太阳钟横跨人类历史数千年,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仅可以计时,而且能求得标准时间,甚至可以校对现代的钟表。日晷所测的是真太阳时或视太阳时,因为地球轨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倾角的影响,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是不一致的。因此,不依靠太阳测时的方法成为事实,而且更为重要。欧洲在十四世纪早期,机械钟出现以前,主要靠日晷计时,而中国对水钟或刻漏则十分重视,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机械钟表的诞生作了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2.1水钟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从公元二世纪张衡的时代,到公元六世纪耿询的时代,使表演用的浑天仪和天球仪转动起来的水钟技术孕育了早期机械钟的出现。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瓒发明了擒纵机构,这种装置实质上就是早期的机械时钟,早于欧洲六个世纪。中国的浑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观测仪器,而本质上是时钟装置,因为从张衡的时代起,天文技术人员一直想做一种缓慢放置的齿轮,以便达到与天上的周日视运动步调一致。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瓒实质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皇室对设在宫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钟)感兴趣是毫不奇怪的。公元年,苏颂和他的同事们在开封建立的水运仪像台是机械时钟和观测用浑仪的完美结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七个半世纪。2.2香篆钟水钟尽管是有发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广泛的领域进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其他较水钟更为准确的计时方法,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说,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种香篆钟于十二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荷兰高罗培著“狄仁杰断案传奇”中,记述了唐宫计时用的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盘子内梅花五瓣,各缭绕着一圈盘香,用以计时焚薰,称为“五孕祥云”。2.3沙漏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沙漏是一种计时仪器,也叫沙钟。由于漏壶中的水不受温度影响,为计时的准确性增加了困难,用水银作动力又很不经济,于是用一种新的材料--细沙来代替水和水银灯钟:就是用油灯计时的装置,它是通过燃烧后油量的减少而指示出当时的时间。香钟:是一种更为方便的火钟,它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间与其长短成正比,即燃烧时间越长,剩余的盘香越少,在盘香上记上刻度,就可以知道相变的时辰。也有具有闹钟作用的香钟,当香火烧到一固定刻度时,上挂之重物落下撞击金属器皿,发出响声,提醒此时办事的人,起到闹钟作用。燃香计时(香钟)因为价格便宜,方便实用,在古代民间是比较流行的。蜡钟:蜡烛本身的燃料数量定好,燃烧时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么烧完一支蜡烛的时间也大体相同。如在蜡烛上刻上相应的刻度就可以计算简单的时间间隔了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干地支中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