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受人怜惜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磨 这首词的赏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7分)过陈琳 ① 墓(唐)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 ② 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注:①陈琳:东汉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亡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赚,予以重用。②铜雀:指曹操修建的铜雀台。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佳作,全诗采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寄托遥深。
B.首联写作者漂泊在外,来到陈琳墓前,无限感慨,表达了他对陈琳的仰慕之情。
C.颈联通过写铜雀台的荒芜寂寥,暗示汉代不重视人才,表现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D.尾联写作者不愿继续临风惆怅,想弃文就武,进一步表现诗人生不逢时之感。
②纪晓岚评颔联中“‘应’字极兀傲(高傲)”。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爱的凶手341
①C②答案示例一:同意。“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有才的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答案示例二:不同意。“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诗句中蕴含着极沉痛的感情。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被当世抛弃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②评分标准:表明态度1分,结合诗句分析清楚3分。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诗歌意象赏析-海达范文网
诗歌意象赏析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1、积累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积累读诗的一般方法。
3.意象和意境。
考查特点:
1.多是唐诗宋词;(语料选用)
2.客观题变主观题;(考查形式)
3.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考点落实)
4.注重理解与表述。(训练方向)
一、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1、了解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④北宋诗重义理。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6、惜别送别诗
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二、积累读诗的一般方法
①借助题目、作者、注释、背景。
②借助诗歌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③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④借助诗歌鉴赏试题,分析鉴赏设题角度,直奔鉴赏中心话题。
意象的定义
意象即表达主观情感的客观外物。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心中之“意”与外在之“象”的结合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自然景物:月亮——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植物:菊花 ——坚贞、高洁的品格
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离恨顿生。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春草起兴,表达了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嗖嗖。”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番愁滋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谢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怀。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怜緱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另外,还有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
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动物:杜鹃鸟 ——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如: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叫声最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 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蝉》:“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全都以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都借助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李清照词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凄切的声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发出的凄切
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李陵《答苏武书》有“胡笳动,牧马悲鸣”句。张孝祥《六州歌头》:“笳鼓动,遣人惊。”陆游描写边塞诗常用胡笳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羽箭雕弓,忆呼鹰故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舞,飞落蛮笺。”
常见的意象还有:
梅花 (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松树 (高洁 、坚贞 )、莲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 (凄凉悲伤 )、鹧鸪鸟 (其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蝉 (高洁)、鸿雁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丁香(愁思或情结)等等。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借白云明月,寄托怀念之情。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的诗句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水在古代诗歌里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水和月又可比喻贤士,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人追慕沈下贤(名:亚之)之情悠悠不尽,一天晚上,梦魂竟来到沈的家乡,听到一脉清流琤琮的清音,看到一弯洁白澄明的素月,以此象征沈下贤诗文独特的清音孤韵,和他那高洁的襟怀品格。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空山:淡泊、宁静
木叶:萧瑟、飘零
孤舟:漂泊、无依
落花:伤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俩依然。”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西楼”也是送别之所。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
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情景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1、意与境混: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2、以意胜:
以情为主,直抒胸臆
3、以境胜:
以景为主,寓情于景
例1、王维《山居秋暝》一诗,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的是宁静、安谧、恬淡的境界,内净外静,烘托出一种远离人世、寄情山水的氛围。静,是环境、景物的客观状态;净,是心灵、欲念的主观愿望。秋天的美景给人以心灵的沉静,性灵的超脱。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满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例2、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4、阅读晏殊《蝶恋花》这首词,体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参考答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写出景既萧索,人又孤独,“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气象阔大,境界高远。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意境类”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图景;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篇二:古诗赏析意象
古代诗歌形象介绍
古代诗歌的形象,常常表现为对意象、意境、隐喻和象征等的解读。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它们是诗歌情志的寄托。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塑造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前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象”,后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意”。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一、什么是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它包括①诗人之外特定的人物形象,②抒情诗中诗人自己(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③咏物诗中情感借托的事物即物象,④写景诗中借以抒发情感的景物即景象。
二、诗歌形象的分类
1、诗人之外的主人公形象。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儿子远游前为儿子缝补衣服、疼爱儿子的慈母形象。
2、诗人自己(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石灰这一物象。它在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然后在烈火中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诗人借石灰寄托自己不畏艰苦的考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
4、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写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喜爱之情。
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形象可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
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所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中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景象属于客体形象。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象。再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中的“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是客体形象,而所传达出来的男主人公离别后的凄凉情怀,则是主体形象。
三、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傲视权贵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钟情田园的形象。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爱贤惜才的形象。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6、朋友离别的形象。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送别朋友时,劝朋友再喝一杯酒,走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依依不舍的情怀。
7、报效国家的形象。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身经百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败敌人,流露出一腔爱国豪情。
8、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答,塑造了一个整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
四、诗歌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指诗歌中渗透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的作品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探讨并了解这些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意象,对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1、杨柳——惜别怀远。古代诗人抒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相传长安东有一霸桥,汉人送客至此,便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挽留之不成,则成惜别,故“折柳”便成了汉代惜别的风俗,具有了“惜别怀远”之意。于是,在以后的诗歌中也都取此寓意。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出征将士看到杨柳,就想到离别,由于不愿离别,所以连杨柳也怨恨起来,以致在笛声中透露出了这种感情。又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人春夜难眠,忽闻笛声悠悠,吹奏着“折柳曲”,于是便顿生思念故园之情。又如隋代无名氏的《别诗》更具“怀远”之情感:“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杨花、柳絮、飞蓬、孤雁——飘零相离。因为此物具有随风飞舞、漂泊无定的特点,与远离故乡、漂泊他乡的游子极具相似性,于是古代诗人常用来抒发“飘零相离”之愁绪。如“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再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虽非游子,他是身负朝廷使命出塞的大臣,而此景此情与游子何异?此处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达出内心的抑郁孤寂、飘零相离的感情。
3、明月——思念愁绪。古诗中,用月亮烘托“思念”是常用笔法。人隔两地难以相聚,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将情侣之爱恋、朋友之离愁、母子之相思、兄弟之别恨等情怀寄与明月,带至远方,以慰藉心灵,自宽自解。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忽闻友人被贬僻壤而不能当面安慰、设酒饯行,诗人故将无限的同情关切、思念愁绪托付给有情的明月,望它如伴相随,同赴夜郎之西。意蕴幽深,情真意切。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正值中秋,月圆人不圆,诗人借明月而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深沉思念和安慰之情,“道尽千载离人之心”。
4、夕阳——思乡怀亲。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羊牛回圈,飞鸟归巢,百虫入穴,群鸡上架,这一切怎能不深深触动天涯游子及其在外将士的思家之情呢?因此,古典诗歌中常用“夕阳”来抒写那种思乡怀亲的无尽忧愁。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子规——悲苦哀愁。子规,即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之魂魄所化,常于夜间鸣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声音悲哀凄切。因此,它便成了“悲苦哀怨”的意象。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借助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杨花、子规的意象,将其对王昌龄被贬遥远凄凉之地的同情与悲痛隐含于诗句之中。
异彩纷呈的客观事物,成了诗人们抒发各种情感的寄托物,他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使古诗词中的意象十分丰富。又如:菊花——脱俗旷达;莲花——洁身自好;梅花——孤芳自赏、性格坚强;浮萍——身世漂泊、居无定所;落花流水——伤春惜春、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凄楚悲凉;巴山夜雨——悠悠离情;鸿雁、青鸟——思乡、信使;鹧鸪——思乡、凄清;红豆——无尽相思??
长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意象具有了一些固定意义,熟悉这些意义,对我们准确理解古诗内涵,把握作者塑造的诗歌形象大有裨益。
五、诗歌中的意境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
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寂寥,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术语有四类:(必须记住!必须啊!)
①辽阔、壮阔、宏阔、开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莽苍
②细腻、朦胧、缠绵、恬静、幽静、幽美、优美、幽清、静谧、明净、宁谧
③繁复、繁丽、繁华、热烈、喧闹、高亢、淳朴、清丽、和谐
④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孤寂、寂寥、苍凉、沉郁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六、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如崔颢《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这样,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其中选“折竹”这一细节烘托出雪之“重”,别有情致。
3、对比衬托。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指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兴手法。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思远恨别之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5、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事,借以塑造人物形象,如白居易的《长相思》、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七、如何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描写出的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叙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鉴赏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在高考评卷过程中也考虑给分,但注意理解的基础毕竟是诗歌本身。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上片充分利用“暮雨”“霜风”“关河”“残照”“江水”等意象从不同方面描绘了“红衰翠减”的深秋景象,营造出浓重的苍茫冷落的气氛。下片分别从“我”和“佳人”两方面来描写,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我”不忍登高遥望,我感叹;“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从“故乡”“归思”“归舟”等词语能理解出诗人抒发的思念家乡、思念佳人的心情。总观全词,上片寓情于景,下片直抒胸臆,上片的环境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又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本诗以雁自喻,雁的特点开篇即明,不饮不啄,边飞边鸣,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颈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尾联写野鸦自得其乐,从而陪衬出孤雁的情深意长,和“谁怜”相呼应,足见作者的爱憎。联系作者当时寄居夔州,亲朋离散,天各一方,他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骨肉团聚、挚友相逢,可看出这孤零零的雁儿实为作者的化身。因而“谁怜”一句就能理解出雁的有我怜惜而自己的无人怜惜的感情宣泄。在理解野鸦的“无意绪”时,自然理解出作者既不能和知己亲朋相见,却又要面对一些庸夫俗客时的厌恶无聊的心绪。
诗歌形象类题型规范答题方法指导
一、怎样分析诗歌形象。
策略一:要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分析人物形象(即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写景诗,我们必须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诗中描写了千条万条的碧绿的柳丝,柳枝上长满纤纤细叶,它们在春风中摇摆,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热爱春天的十分喜悦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借千条万条碧绿的柳丝、柳枝上长满的纤纤细叶以及它们在春风中摇曳并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热爱春天、十分喜悦的诗人形象。
再看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咏物诗,我们必须通过对诗歌所借托的物象的分析,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描写了竹子在破岩之中生长,面对东西南北风的摧打,它依然坚守着脚下的土地。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一种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的志向。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借在破岩之中生长且面对东西南北风的摧打依然坚守着脚下土地的竹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的诗人形象。
策略二:要联系诗人的个人境遇。
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虽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不同际遇和情感也会在诗歌中有不同的反映。比如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其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之情。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生活孤苦,其作品充满了愁绪。
前期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精炼的对话描绘了女主人公爱花惜花的心情。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对话描写、设问和衬托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爱花惜花的女主人公形象。
后期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女主人公重阳佳节饮酒赏菊时对丈夫的思念。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渲染、细节描写、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重阳佳节饮酒赏菊时因思念丈夫而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公形象。
策略三:要联系诗人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如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陷,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中流露出收复中原的决心以及壮志难酬、人已衰老的喟叹。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巧设梦境、虚实对比、细节描写和夸张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空有收复中原大志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人已衰老的诗人形象。
策略四:注意同一形象赋予不同的感情。
同一时代的诗人以及不同时代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塑造了同一形象,也会赋予诗歌形象不同的情感。
如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塑造了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诗人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的诗人形象。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给我们塑造了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即先行者和公仆的品格,艰危中奋不顾身、成功后乐于奉献的执着性格。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鲜明性格和高尚品格的在艰危中奋不顾身、在成功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的形象。
二、如何概括诗歌形象意境的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深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三、如何简要梳理诗歌形象类命题的解题思路。
(1)形象类思路:审清题意——筛选描绘形象的有关词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描写该形象的寓意——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意境类思路:审清题意——筛选诗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具体作答,切忌空洞)。
四、诗歌形象类高考题型的规范答题模式。
如何简要归纳鉴赏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呢?
(一)分析古代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①写人诗:表现手法+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征。
②写景诗:表现手法+景象特征+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征。
③咏物诗:表现手法+物象特征+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征。
(二)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或寓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三)分析古代诗歌形象的意境:客观图景+意境特色(氛围特点)+主观感受。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意境是由诗人情感和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图景、氛围、情感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至三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黯淡凄凉、恬静优美祥和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篇三:古诗意象的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系列教案之三: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分类;
3、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复习的方法:以课文和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体悟形象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复习教具:多媒体
复习时间:两课时
复习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考点与考纲阐释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近两年高考命题,对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会在一起,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语言精练、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事故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做点探讨。
二、真题体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湖南考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解析】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对比中彰现能力与水平。湖南自主命题以来,非常重视诗歌的比较鉴赏。此题既考查了内容(含义)又考查了表现技巧(作用)。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王昌龄的诗歌久负盛名,但仕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天宝七年,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
第一首诗便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谪为龙标尉后所作,大约作于天宝八年(749)。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第二首诗作者虽然谪居龙标,但依然有闲情逸致寄情山水,携酒吟唱。第一、二写景叙事,境界清新。三句抒怀,四句借景抒情。
四、形象赏析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意象(物与意)、意境( 景与意)、人物(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歌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而诗的形象塑造与意境的开拓紧密关联,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去反映生活,感染读者。
诗歌鉴赏中,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或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景物形象: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典型例题1: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2、物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典型例题3: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模 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概说整个画面,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或这写了什么样的景
2、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例题1: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2: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解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诗歌中常见意象及意义
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意象就是象(诗歌中人、景、物)与意(作家情思)的组合。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意象的特点有二:
(1)意象内涵的固定性(某些有特定的含义)
如:流水(愁多、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
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内涵的丰富性
①同一意象,不同内涵
如:云(白云/黑云/青云/闲云/孤云)
②同一内涵,不同意象。如:愁。就蕴含其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篇四:诗歌鉴赏之常见意象
诗歌鉴赏之常见意象、表达技巧、情感类型 一、要点梳理
(一)古诗中常见意象及含义
1、诗歌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诗歌常见景物、事物形象
落日、夕阳:悠闲,壮阔,或抒垂暮,凄凉之感。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李商隐《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浮云:浮云漂泊不定,表游子离思。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花草树木类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杨花 有飘零之意。
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不迎世俗,坚强高洁。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折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芳草:伤春感时。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梧桐:因秋天梧桐叶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含凄凉之意,常和细雨连用,共抒凄楚悲凉之情。孟郊《秋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
题。“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杜鹃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燕、莺、蜂、蝶:蕴春意盎然之意。王驾《雨晴》:“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鸿雁:思归之意。雁是候鸟,春秋迁徙,每至此时,大雁奋力飞回故巢,往往牵动游子浓浓的思归之情。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李涉《润州听暮角》:“惊起暮天沙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温庭筠《苏武庙》:“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沙鸥 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鹧鸪 它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关山月:月照关塞,显出边地之荒凉,征人之辛苦,亦有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意。《乐府题解》曰:“关山月,伤离别也。”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崔涂《孤雁》:“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悉。”
孤帆:孤独或思念之意。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灯烛:有悲伤惆怅孤独意。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异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俩依然。”南宋韩元吉《瑞鹤仙·送王季夷》“西风吹暮雨。正碧树凉生,送君南浦。”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西楼 是相思之所。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五代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孤城、关隘:抒征夫离绪。高适《燕歌行》:“孤城落日斗兵稀。”《后汉书·班超传》: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栏杆:思乡,忧愁之意。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羌笛、胡笳 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送别时所唱歌曲称作“渭城”、“阳关”。出自王维《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冯延巳《鹊踏枝》“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黍离、麦秀《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魏晋向秀的《思旧赋并序》“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二)古诗中的常用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简单说,凡是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歌效果的手段、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在具体鉴赏过程中,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是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但在诗歌中应重点掌握的是描写和抒情,具体来讲
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
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其他表现手法 描写和抒情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是表达方式,所以这里用“其他”来概括另外常用的表现手法,具体包括: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
(三)古诗中常见情感类型
鉴赏古诗,可以熟悉古人的审美的习惯,诸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归纳诗歌中的情感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1、忧国伤时
(1)反映社会的黑暗,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反映离乱的痛苦,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5)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陆游《示儿》。
(4)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闺中怀人,如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故人具鸡忝,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昔胜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慨,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篇五: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意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2、使学生能区分“物象”和“意象”
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活动
---------寻句抒情
激趣导入方式(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
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
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 幻灯(考试、作业、批
评、下课铃)
“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
“下课铃声——忽如一夜春风来” 、
“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
“批评 ——风刀霜剑严相逼”
激趣导入方式(二)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布置作业:作文5篇,抄写所有古诗词10遍,试题20
套,明天全部上交-----
请你用一句古诗形容一下此刻的情感:
明天月考-----(诗句),
考砸了我就暴风雨般的批评你------(诗句)
一会下课铃声响起-------(诗句)(师作适当
提示,如:“黄老师家作业多”
恰似一江春水“哗哗”流等)
同学们真有才,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
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
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寻月忆诗”
1、首先让我们看看幻灯片上的图片,(圆月图片等)大家说说:你能联想到那首古诗?
《静夜思》等-----
2 、明月曾勾起许多古代诗人的创作情思,写下许多名篇佳作,同学们还能联想到那些与
月相关的诗句?男女生比赛。幻灯
--------探月究情
3、诗人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以《静夜思》和《虞美人》为例
两种月、两种情
凄凉 孤单寂寞)
----------依月定意
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借助于像月一样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中,作者用来传达自己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板书)
而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来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
明月在古代是一个常用的意象,其象征意义还有很多。
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解释是:融合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所以,意象首先要是一种物象,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事物,是有意义有形象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象都是意象,只有融合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才是意象。也就是说,这个意象,不仅仅代表着它字面意思所指的事物,它还隐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
例如,中秋节,假如有一个华人在美国和他的外国朋友赏月。外国朋友看着天上的月亮,赞叹了一声:“今晚的月亮真圆啊!”华人一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是啊,今晚的月亮真圆啊!”从字面上来看,两个人说的话意思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两个人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很明显是不一样的。外国朋友的话只是对月圆这一客观事实的赞叹,而华人的话却有着言外之意:月圆人不圆啊!所以,同样的月亮,在外国友人看来,只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一颗星球而已,但是在华人眼中,它还寄托着一股深深的思乡之情。所以,在外国朋友的那句话里,月亮只是一种物象,而在华人的那句话里,月亮就成了意象,因为它不但是一种事物,还融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延伸拓展
4、望月常用来抒思乡之情,折柳相送多为分别之时,意象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果我们能了解常见意向的含义,这对鉴赏诗歌作品的内涵、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那么,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呢?请看大屏幕:
常见意象 :
(学生齐读)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猿猴啼凄凄,
落花流水传愁绪,
别时长亭柳依依,
草木仍在人事移。
(3)、依据这些意象,你联想到了哪些古诗?背一背
---------考题回放
过渡:古诗中的意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牢记,从应考角度,意象
也是诗歌考查的热点,老师这有几道考题,请看大屏幕;
《登飞来峰》
一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困难、挫折、障碍等)
《天净沙 .秋思》 中通过——这些丰富密集的意象,渲染了-------的气氛,抒发
了诗人极其-------的情感。(萧瑟苍凉,孤寂愁苦的思乡)
----------畅所欲言
背背自己喜欢的诗,找找其中的意象,说说表达的情感。
5 结束语:
时间过得真快,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啊 ”啊。今天能有幸和大家一起学习诗歌鉴赏方面的点滴知识,感到无比高兴,因时间关系,不能做更多更深入的探讨。最后要表达的,是我的三份:
十分感谢同学们的配合,千分感谢同志们的忍受,万分感谢高老师的指导
板书设计:
诗歌鉴赏之意象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怜惜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