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科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还需强化国家认同么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加强社区科普工作 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社区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总结先进经验,加强社区科普工作,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现中国梦的宏大战略,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号角  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现中国梦的宏大战略,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也为推动城镇化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应当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动力,是促进发展的最大潜力,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最大引擎。城镇化的演进,已经引发并将继续带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已经引发并将继续推动乡土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变、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城镇化不仅需要产业的培育和支撑,而且需要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无论是实现城镇产业优化升级、创新发展,还是培育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提高人们融入城镇的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还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都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撑,都需要科学素质工作的支持。开展城镇社区科普工作,一定要从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认识,一定要站在这样的时代高度上来把握,一定要用这样的宽广视野来谋划,努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工作方位,努力在城乡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中找到工作重点,努力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中打开工作新空间。  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科技发展面临的新阶段,为社区科普工作拓展了广阔舞台、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来发展要靠城镇化来带动,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实现城镇化的发展、实现科技的创新,需要全社会良好的科学素质作基础。社区科普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形势、新的阶段,提供了社区科普工作新的机遇,也赋予了社区科普工作新的责任。  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条件。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伴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兴起,大量农村变为社区,大量农民变为市民,当前我国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有2.6亿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社区是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依托。加强社区科普工作,帮助城镇居民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升技能,有利于城镇居民特别是新居民增强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公共事务参与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真正融入城镇社会、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增强全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在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科技创新的土壤。社区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社区科普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进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能够有效筑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夯实全社会创新发展的后劲,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是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全体社会成员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实践表明,具备更高科学素养的人,更容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更容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科普工作越扎实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得越广泛越深入。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让人们既能深切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又能更好地领悟到价值的真谛;既能增进对科学的热爱,又能增强对主流价值的认同,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是促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密切地关系着民生改善和群众福祉。一个公民的科学素质折射出他的生活品质,一个社会的科学理性映射出这个社会的精神品位。科普工作不仅是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增进民生幸福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普工作也是民生工作。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对于帮助人们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满足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追求幸福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持面向社区基层、服务社区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城镇社区科普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经达到3.27%,但与“十二五”公民科学素质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应当说,实现这样的目标任务重、时间紧。加强城镇社区科普工作,对实现我们的目标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城镇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深化科普宣传,狠抓薄弱环节,注重工作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开放和共享服务,全面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社区科普工作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  一要着力聚焦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工作。社区科普工作要敏锐把握新变化、新期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人们生产生活安排项目、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要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推动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展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积极介绍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重大成果,介绍我国在科技前沿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技热情。要大力宣传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促进人们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注重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创新团队,特别是宣传那些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进一步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要着力建设社区科普服务平台,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社区科普工作要融入进去、持续下去,必须有阵地、有平台。要抓好社区科普阵地建设,积极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社区科普学校、社区科普橱窗画廊、社区科普活动室等设施,搭建起服务社区居民的有效平台。要抓好科普活动,摄制播映科普主题的电影电视,举办讲座展览,开展现场服务,深化科普示范街道、科普示范家庭等创建活动,吸引群众在参与中体验科技乐趣、提升科学素质。要抓好社区科普网络建设,注重运用社区局域网以及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渠道开展科普工作,构建起实体网络与虚拟网络相衔接的科普工作网络体系。要抓好科普资源整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社团、科技场馆等单位的资源优势,促进科研与科普有机结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社区开放、向社区聚集。  三要着力发展科普产业、培育科普产品市场,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科普需求。发展科普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科普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科普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事业与产业并举、公益与市场互补,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壮大科普产业,实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使科普产业成为科普工作新的增长点。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加强对科普产业的研究,提出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加强科普产品的研发开发,深入挖掘科普资源,找准产品与市场的对接点,培育科普产业链,创新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方式,开拓科普消费市场。要整合社会资源、集聚社会力量,推动科普与文化、教育、艺术、体育、旅游等领域的融合,使科普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城镇社会的更多领域。  四要着力改进创新,打造群众满意的社区科普活动品牌。科普工作本质上是一项群众工作,社区科普工作尤其是这样。要立足社区实际,根据居民组成、文化背景、民生需求、资源条件、生活环境等不同情况,开展具有时代特点、社区特色的科普活动,打造活动品牌,用品牌提升工作效果。要注重丰富科普的形式载体,赋予科普工作以时代元素和时代表现,赋予科普工作以具象化的呈现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人们参与科普的兴趣和热情。要扩大科普工作覆盖面,针对青少年、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困难居民、残障特需人士等重点人群,有的放矢地开展科普活动。  五要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强大合力。科普工作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必须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原则。社区科普工作是整个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区和谐、提升城镇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城镇社区科普工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切实把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推动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社区科普工作有政策措施、有经费保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落实分工责任,采取有力举措,精心组织实施,形成携手推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强大合力。各级科协要履行好纲要工作牵头单位的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和调查研究,加强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加强监测评估和政策激励,推动社区科普工作落到实处。近期,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科协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十二五”中期评估,对各地工作包括社区科普工作进行实地督查。要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建设,推动社区确定科普专干,配备社区科普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科普工作队伍,做到社区科普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名册、有活动、有考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积极担当科普宣传员、科普志愿者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为社区科普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Newshoo)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当前位置:
>>>>>>正文
今天我们怎样做好教研员?
来源:陕西省教科所
作者:秦德增
我们都是教研员,都是一个县或一个大市的学科县长、学科市长。课程改革以来,对教研员有两句话最引人注意:一是课程改革的全新观念使教研员和教师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二是教研员队伍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支主力军。的确,在长期的教科研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强的专业与智力支撑。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我们的教科研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怎样做一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研员,是摆在我们每个教研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从这个意义讲,延安市教研室举办的教研员培训班非常及时,也非常需要。我相信,通过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延安市教研员的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延安市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今天,我就怎样做好教研员这个话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研员的困惑
教研室的职能定位是教学研究、指导、服务。其中:教学研究是基础,指导是关键,服务是根本宗旨。因此,教研员的研究素养、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将直接决定教研室职能发挥的水平。教研员就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指导、服务,在区域范围应该是一面“旗帜”。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研员身份的认同及能力、水平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研员1:我是谁?教研员是当地学科教学的研究者、指导者、服务者,是当地学科教学的引领者、示范者,代表了当地学科教学的最高水平。但在现实的工作中,教研员除了要研究课堂教学和组织教研活动外,还担负着做课题,编教材、教师培训、组织各类师生的评选活动、教学评估、编写试卷以及各项临时的任务等。在很多地方,教研员成了“救火者”,一些临时的工作会占去教研员相当多时间,教研员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教研员2:现在的教研员真不好干,一堆行政的、教学的活,只要与业务沾边的都要干,只要沾业务边的大会、小会我们都必须参加或组织。咱们整天忙的昏天暗地,绝大多数是给别人干的,自己想静下心认真钻研新知识、新理念和研究教学新动向的时间,都被挤没了。哎,真无奈!
——教研员3:给教师评课真不容易,就爱听好话。说实话不爱听,对我有意见;不说实话,又对不起教研员职责,对不起学生、家长!
——教研员4:哎,教师现在和绩效工资挂钩,不敢当教师领导面前说教师课上的不好,这涉及教师的真金实银!老师要养家糊口,不能断人后路呀,可是有些教师的课真不敢恭维,误人子弟呀。
——教研员5:教研中要求有互动,让教师评课时要么是不会评,要么是没听讲不知评什么,让教师评课简直是让咱们遭罪、浪费时间。
——教研员6:现在的教育新理念讲给教师,教师听不懂,结合课例讲解,有些人不认真听还讲话,想让他们出去,但是考虑他们是成人,又怕他们自尊心承受不了,真气人!
——教研员7:教研员吃的是草,挤出的全是奶和眼泪呀,真希望你们看看教研员的工作安排、工作的种类、工作的要求、工作的强度。
——教研员8: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已经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他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渴望交流与探讨。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也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我们的心理压力很大,感到失落、困惑、甚至苦恼。
——教研员9:以前在学校评课,从来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过去一直认为是成功的课,最好的课,有些甚至被认为是经典课,如今,专家却提出诸多质疑,用新课程的理念分析,我们看到了差距和问题所在。
二、教师的困惑
——教师1:啊,教研员要听课?!他总是说我的课上的不好,可不好到哪里?他又不说。
——教师2:我不希望教研员听我的课,我感觉我已经上的很好了,她却总是能发现问题,我有点怕她。
——教师3:教研员说的有道理,她也告诉我具体的做法,但我学不会,哎!
——教师4:教研员老是找那几个人上教研课,教研员真是太偏心了。
——教师5:他的课我没看出哪好,但教研员每次都给他一等奖!无论怎样付出,我都不会有回报。评优课的机会轮不到我,名额太少!
——教师6:我们在学校层面搞研究,得不到专业引领,就好像红萝卜炒白萝卜,炒来炒去还是一盘萝卜。
三、我们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某教育刊物刊登过一位教师的心声——我们需要怎样的专业引领? 这位教师认为,教研员的指导存在问题:
一是应景式点评,专家点评不过是专家点缀、专家亮相,点评差不多是一个模式——充分肯定成绩,委婉提点建议。为“造景”者增加一道亮丽的光环。
二是重“指”轻“导”,光指出成功与失败还不够,还应该帮助教师分析成功和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改进,怎样弥补不足。  这也许不是普遍现象.但一线教师的真情告白,不得不引起我们冷静思考:教研是一项创造工作,理应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的过程。我们迫切需要理清业务与事务的关系,让我们的教研方式从“传输式”走向“参与式”。
一是教育教学观念、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多年来,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研员的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观念、学科知识面、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办公室做研究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我们今天在职的教研员大部分来自学校,他们曾经是非常优秀的教师,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这样的经验甚至是我们创新教研工作的坚实土壤。但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加上职业的惯性和人皆有之的惰性,我们也就更加习惯于闭门造车,其实我们已经离生动真实的课堂越来越远了。
三是教研指导工作方式方法往往是居高临下的鉴定式,缺乏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方式。中国青年报有这样一篇文章:在一线教师和校长的心中,教研员的行政角色远远大于业务成分,基层对他们表示诚慌诚恐的热情,并非是因为指导得力让人心服口服,而是一种不得已的应酬,因为他们有检验评估的权利,学校自然不敢怠慢。以往,教研室与基层学校的关系是“我要求你什么”,“你应该做到什么”。的确,在过去的教研工作中,我们更多地是扮演着权威者、鉴定者、评价者。
四是教研工作的着眼点更多的是教材、教法、教师等,对学生关注、研究较少。
五是事务多,研究少。目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为印发文件、评选优质课或优秀论文、举办会议、组织培训、督导评估、考试命题等占用。
六是研究成果重理论轻应用,转化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发表了论文、出版了科研著作,编写了成果集,但没有很好地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或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是专业引领、服务不够。受条件制约,许多学校得不到专业引领。
四、3个典型教研个案描述与分析
1、A教师个案
A教师是一名区级中学骨干教师,2004年改教化学,任教现学科年限为9年。曾两次参加过区级化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均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代表区参加过地区的教师课堂大赛,获得优秀教师的荣誉。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区的化学教师群体中,有着相对优异的职业素质,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经验,能对普通教师教学起到一定示范和带动作用,做到支撑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化学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作为一名后改科教师,她之所以成长这么快,与她自身的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她是一名非常严厉而又不一丝不苟的教师,学生们都很“怕”她,尊称她为“A老虎”。她能按照教研员指导要求,研究近三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力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中考考出好成绩。正是这种认真的态度,使得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这种“知识”为本,“中考”第一的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教育的需求。
A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受制于教育观念中教师观、学生观的转变,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乐学”氛围的创设。像A教师的情况在区化学学科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忽视甚至漠视对学生“乐学”的研究,她们往往将自己认为对的教给学生,教学的重点就是研究化学中考考点,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会做题,考出好成绩,缺乏对学生的主观体验的关注。教学中也会有反思,但反思更多的是哪个知识点学生还没掌握好,哪些知识点没有讲到,而不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可见,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处于一种新旧交替中,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一定时间的自我反思,但更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他们尽早走出困境。
因此,教研员应该主动帮助教师发现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帮助他们找准其专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并能利用教研员的专业特殊性,创设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指导,帮助教师弥补其专业缺失。
——A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的矫正与发展指导计划
根据A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教研员根据化学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制定相应的听评课指导计划。具体如下:
——听评课活动时间:2013年9月一10月
——听课方式:随堂听课和针对性听课相结合
——听课内容: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评课内容
具体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式方法的恰当运用、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引、学习效果、师生之间氛围、学生参与情况等方面阐明每节课的得失。既要有理论指导,又要有实践依据,要体现每节课的质。
为了突出重点,一般不作面面俱到的评价,而是选择比较有意义的、有典型性的方面作点评。评价还要指出可供选择的改进做法。
——对A教师的课堂教学听评课实施
针对A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教研员按照听评课计划9月份先后5次到中学对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进行听评课。
教研员对教师指导措施
——1次干预:
存在问题:A教师是一名非常严厉的教师,学生们都很“怕”她。在这种“严师”的氛围中,学生的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听评课中侧重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不在“怕”她。如,帮助教师改变教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
——2次干预
教师教态的改变减轻了学生课堂中的心理压力,但是课堂上学生仍然不能畅所欲言,仍然惧怕教师,师生平等地位体现不够明显。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入手,给学生更多参与学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
——3次干预
教师教学中仍然以知识教学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中能力的培养。
听评课中侧重关注教师教学设计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4次干预
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在于兴趣。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帮助教师理清从导入环节的设计,到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都要注重将知识教学与兴趣的调动进行有机融合,开展多样的活动。
——5次干预
作为骨干教师,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是不够的,更要为学生创设一种“乐学”的氛围。而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问题的研宄。
使教师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每一位学生进行恰当、中肯的评价。
在1个月的听评课过程中侧重关注课堂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体现以生为本,是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是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否注重学生乐学氛围的培养,是否主动构建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下面是其中九年级化学课题《元素》(第二课时)课堂教学的评课实录。(课堂实录及课中点评省略)
——教研员:
总体上能够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教学。具体表现在:一是,目标设置比较合理,贴近学生实际。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要求明确具体,有相应的行为动词。并且让学生分析学习目标,使之在学习之初,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在教学中能够根据
内容要求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如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等,将三維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能够合理地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科书、自制卡片、多媒体等,教师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意识,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三是,整节课中教师努力发挥点播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谈谈你所学到的知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对于需要拓展的知识,教师会用提示性语言,问你还有没有新的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发言。
老师教学中开始注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开始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力求建立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美中不足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会学”和“乐学”精神时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会了元素符号的写法,知道了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也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元素符号,并能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相应的元素。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等方式会学习知识了。但是,对于这样纯理论的枯燥知识,学生是否乐学呢?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我认为这是作为骨干教师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注重了学生兴趣的激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利用自制卡片考查全体学生记忆元素符号知识,活跃课堂氛围。教
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学生,给其提供一个自我表达与展示的机会,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氛围,使其在一种平等的对话中实现资源共享。这些课堂教学的变化,体现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感谢您对我的课堂教学给予的肯定,并给出切实可行的
改进建议。的确我自己也觉得通过您这一段时间的指导,备课、讲课时我在考虑怎么让学生学会知识、记住知识,将知识目标落到实处的同时,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更多地是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原来教学中发现刚开始学化学的时候学生还愿意学,到了后半期掉队和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现在我认识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了。以后我会在备课时多从学生兴趣调动的角度设计教学,争取创设一种友好的氛围。
——教研员听评课影响A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
教研员本着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实施一个多月的听评课指导,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体现在她对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定位,不只是“严师”,而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给学生充分表达,充分展示,敢于质疑的机会,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她开始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在是强化为中
考而教学,为成绩而学习的思想。
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力求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思想,正逐步走进教师的教学。A教师也认为:“教研员经常外出学习观摩,对于新理念的认识比她要深刻、透彻,对她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般教研员怎幺说,我就怎幺改,有时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她
进行交流。”从A老师的看法中可以看出,教师认同教研员对其教学的指导,这种指导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教师对于教研员提出的课堂改进意见,进行反思,并与教研员进行沟通,希望教研员为其指出今后更高的发展目标。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也在增强。而这些都是在教研员听评课后,另教师欣喜的变化。但在审视这种评课的同时,我们看到教师一般都是
按照教研员说的做,遇到不合理的方面,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沟通。而就教研员本身来说,缺少构建一种良好的、互动沟通氛围,没有事先给教师一个阐述教学设计的机会。这是教研员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需要反思的。
在教研员听评课期间,A教师有幸代表化学学科教师参加了地区的“市级优质课”常规课教学评选,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获奖后感概地说:“自己获得优秀教师这一荣誉,是与这一个多月来的教研活动分不开的。在活动前,教研员对我的课堂设计进行了充分的指导,反复听课,多次研讨,最后才有了课堂闪光的瞬间。”
A教师的这种变化,学校的教学领导和同组教师以及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都看在眼里。领导说:“A老师就是个小厉害,教学成绩没得说。但学生一上她的课都太安静了,简直跟老鼠见到猫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在我看她在课堂上最起码会笑了,不在那么严肃了,而是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是一个好现象。”
而同组(理化生教研组)的老师也说:“原来A老师上课,基本看不到学生做游戏,小组竞赛等活动。虽然有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也都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问题。最近,我跟随教研员深入她的课堂听课后,看到她教学语言的组织和内容设计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了,课上学生学习氛围很活跃,课后学生也敢于和她说笑了。”
A教师的变化,学生看得是最真切的。在与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课后交流中,学生甲也谈到:“原来我们老师上课从来不笑,上她的课都老紧张了,一不小心就会飞来不明物体。现在缓和多了,她会开玩笑地提点你,告诉你该注意听课了。我觉得我们受到尊重了,老师也没那么可拍了。”学生乙也说:“我还算是个好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有的时候觉得上化学课除了做实验,真的是有些无趣,老师一板一眼的。现在老师有所改变了,最起码老师有时会带领我们做一些活动,表现好还有奖品领,不在只是关注我们学习,我学习兴趣也浓厚了些。”
从不同的评价者眼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一位优秀教师的进步和成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受益,它也必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2、教研活动案例
——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教研活动就是教研员开展的活动。”
“我认为教研活动一般都是学校教研组长在布置一些教学工作任务。”
“我认为教研活动应该是同学科的教师一些研讨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教研活动就是大家在一起说说那节课哪儿上得好?哪儿上得不好?”
“我认为教研活动不就是同一学科教师在一起集体备课或者讨论如何上课的问题。”
“我认为教研活动大多时间都在讨论赛课。
“我认为教研活动主要就是在听教研员或专家的讲解。”
“我认为教研活动过程中,可以适当邀请学生参与,听听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想法。”
“我认为教研活动就是参不完的会,听不完的讲座。”
从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教师普遍对教研活动的理解还不是很全面。甚至有些较有偏激的认识。多数教师都将教研活动认同于某一方面的具体的行为,有部分教师认为其还应包括学生参与教研活动,而对于教研活动过程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如教师之间的互动行为较少有教师提及。
——中小学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教师对自己在教研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回答得较具体,可大致反映出教师参与教研的行为。通过整理,主要有下面如下一些说法。
“记笔记,听讲。”
“大多数时间认真听,参与其中,做好笔记。”
“尽量认真听,做笔记,结合自身实际思考。”
“做笔记,与同行老师讨论
“抄笔记,看教材,思考。”
“认真做笔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做准备。”
“做笔记,积极思考教研活动中所接收到的信息。”
“眼看屏幕,认真记录适当梳理,标注重点。”
“有时会批改作业,偶尔听听。”
“有时太困时,就现场睡觉。”
“发短信息或看电影,偶尔听听,反正教研员或主讲教师也不会干预我们在干什么。”
“看书,抄多媒体的内容。”
从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行为有的较为积极,有的较为消极。一方面这与我们的教研内容与教研活动方式的策划是否与教师的需求相贴切相关性;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心态有一定的相关性,认为参与教研活动纯是在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与此同时,也受我们教师活动的主讲者的教研水平的影响,如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技能与水平是否根据教研活动现场实际进行了及时的干预。
——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性认识
教研活动是否有效的促进了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程度如何?每位教师的回答均有所不同。通过整理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
“我认为教研活动还是很重要,但目前在教研活动过程,获得的教研收获不大,总体上说还没能体现因材施研的教研效果。”
“我认为教研活动大体上还是促进了我自己的发展。尤其是我参与了一次优质课的比赛。收获最大的不是参加这次比赛的现场,而是在比赛前的磨课过程,较大的提高了我的教学质量。”
“我认为教研活动对我的帮助不是很大。因为很多教研活动主要是在听讲座、观摩教学。真正参与一起讨论,谈谈自己对教学的看法的机会较少。”
“我认为自己参与的教研活动氛围不够活跃,我们在参与过程中,主要就是听主讲教师讲解的内容,然后做点儿笔记,就算一次教研活动结束。
“我认为教研活动,尤其是教学观摩,一般都只是听听,然后再听听某几个专家不痛不律点评,本次教研活动就算结束了。一点收获没有,还白白浪费半天时间。
“我认为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方面的活动开展得较多,但对如何促进教师专业理念、师德境界以及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前沿性知识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够。”
“我认为现在搞的教研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时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距太远。”
“我认为现在《教师专业标准〉〉出台了,我们的教研活动如何开展,以提高活动的针对性。”
“我认为有的教研活动,教研员根本就没有认真准备,只是随意性的说说而已。”
从上述教师的典型话语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师对教研活动是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感受。有的教师被教研员关注较多,可能认为自身在教研活动中的收获就会较大一些;有的教师认为自身每次活动都处于较边缘地位,教研活动中的收获就会小一些。为此,教师对参与教研活动的满意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可喜的是,有的教师认识到了教研活动与《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性,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的认识
当谈到目前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时,有的教师反映比较强烈、有的教师显得比较谨慎,回答也较为简单。教师指出的主要问题如下:
“教师之间的差距是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的难点。”
“有的教师的自我约束力差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时无法正常参与活动。”
“现在教研员开展的教研活动,既要关注到每位教师,又要面向全体教师,对教研员的要求很高,有时候难以做到。“
“目前新课改做得轰轰烈烈,但教研员巳成考研员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教研活动行为被扭曲了,有的很难走出误区。”
“就目前而言,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多年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绝大多数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念已有了整体的认知与理解但能否准确地把新课改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行为之中,就有待于研究与探讨。然而,实践中教育还是特别地强调分数、强调调研成绩,这就会影响我们教研活动行为的转变。”
“教研员或主讲教师的水平有的太差,有待提高”。
“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足,导致影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教师自我约束力差,有的是家庭负担重,有的是社会问题,也有的是学校工作太重,甚至有可能是教研活动策划质量的问题,导致教师无兴趣参加。”
“教研活动的环境与条件不是很理想。”
“教研活动的氛围不是很和谐。”
“教研活动较偏重于重点学校,像我们这种薄弱学校一个学期教研员都难以来一次作现场指导。”
“有的学校领导根本不重视教研活动,认为教研活动是在做秀,浪费时间。”
“教研活动的内容达不到教师的需求。”
“教研活动方式主要就是听、做笔记,真正的互动交流很少。”
“我们区没有一个明确的教研活动文化中心主题,一会儿教研这个,一会儿教研那个。
从上述教师代表性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教师影响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满意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教研活动管理、教研活动的内外环境与教研活动文化,有的是教研活动策划者的水平,有的是教研活动的政策、教研活动的制度,也有的与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态度以及认识有一定的相关性。
——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提出了如下具体的改善建议:
“认真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将制度规约下教研活动与自由型教研活动相结合,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员要认真策划每一次的教研活动。
&“每次教研活动尽量多互动,少灌输。”
“教研活动应吸收传统教研活动中的闪光点,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而不能全部摒弃,创新教研活内容与方式,让新课改下的教研活动更贴切教师专业发展之需要,提供高效的教研活动。”
“注意了解每位教师,关注每位师的心理需求、专业发展需求,使教研员或主讲教师的语言、教研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都吸引教师,使教研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教研活动过程中,教研员或主讲教师以及参与研讨的教师都要注意说话方式,还要注意教研活动行为的各种细节。”
“我希望教研员能多和我们交流,多和我们互动,那样我们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会更高。”
“研讨时能多给我们机会。有的教师发言机会多,有的根本就没有。”
“我认为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建议今后搞教研活动时,尤其是涉及课堂教学的问题,还是应该听听学生的意见。从而,体现出‘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思想。”
综上所述,通过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后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有较多的想法。有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当前的教研活动还是有效的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当前的教研活动严重地影响自身的正常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教研活动的内涵及重要性的认识上,未能达成共识。有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活动,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研活动与自身无关,是教研员或教研组长的责任。甚至有部分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只是身在教研活动现场,人的思想完全在做与此无关的事情。可见,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重要性几乎完全不认同。这与我们的教研活动自身的质量有关,也与教研活动的管理与环境文化有关。二是当前教研活动的质量认识上,看法也各不相同。亲自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对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较大,经常处于观摩或者说边缘性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大。这说明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质量的认识,一方面与教研活动自身的质量有关,另一方面还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有关。如果每位中小学教师均能作为主讲人的身份参与教研活动,或许他们会认为教研活动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帮助较大。再有就是教研活动主持人或主讲人的教研活动的设计水平相关。三是在如何能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问题上,普通教师认为在活动中多与教师、学生互动,让中小学教师与学生能真实的参与研讨之中,发现真问题、真需求。另
夕卜,进一步优化教研环境,提供较多的、均等的教研机会,创新教研方式等。
——教研活动个案
研究课——初中阅读课“雪”
(初中三年级某班,语文课)
教学过程片段呈现(省略)
教研活动过程呈现
老师的课上完后,在教研员的主持下,分别有三个点评的观点:
——某中学教研组长
上这样的公开展示课,很考验老师。老师一定耍“忍”得住。这样的课是应该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上课中,老师的点评是否重要,是否用点评来引导?老师是否引导?适应自己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就是最好的。
——某重点中学语文名师
目前,“阅读”与“应试”之间如何处理好?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老师代替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仍然很突出。这节课还是有两个亮点:一是运用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学生自己谈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认同;二是让学生思考提问。老师问题的提出在学生问题提出之后,是对文本的提升。作为阅读课,首先是鼓励学生提问,然后慢慢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老师弓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中学语文教研员
本节课作为“研究课”,主耍是基于三个原因上本课:一是阅读是教学的难点;二是阅读怎样让学生读得深点儿;三是初一开放式阅读效果好。本课堂的两大亮点:一是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观点;二是读得充分,学生自己读能较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能脱稿式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初一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本课堂的建议:一是老师必须明白我们现在教的都不会考的观点,但是训练学生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考试。目前,有的老师就只盯着考试,目光还很短视;二是老师对学生的交流要充分。老师对学生交流欲望进行了压抑,不利于学生放开思维,如果在结束处,老师按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引导上课,会上得更精彩;三是老师应该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思考,让学生获得了什么?以及本节课的“课眼”在哪儿?四是注意给学生鼓掌要注意细节,不是什么地方都要鼓掌,而是要鼓掌要恰到好处;五是对学生的举手答题,有时不能过分膽断。
——教研活动点评存在问题:从几个点评老师的内容也可看出,点评内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性不是很大。尤其是前两位老师的点评与本次课堂教学的相关性不是很强,纯属假大空的点评方式。可以看出,教研活动过程中“只观不摩”或“重观轻摩”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观摩”二字,“观”是看,而“摩”,《辞海》解释为研究,切嗟。《礼记学记》:“摩,相切確也。”总之,组织课堂观摩型教学研究活动要重视“观“与“摩”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观摩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效益,真正促进参与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高。
——我们发现的问题:
通过对教研活动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当前的教研活动主要呈现以下情况:一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即中小
学教师对当前的教研活动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普遍认为当下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有做秀之嫌,往往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讲者对需要讲解的内容,已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讲解,在正式的教研活动会上,往往只是对旧教学内容的重复,同时主讲教师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反复练习打磨之后的授课形态,难以看见体现主讲教师自己真实水平与思想的课。二是无论是研究课、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在具有这种观摩性质的教研活动中,一般由教学阶段、教研阶段等两个环节构成。在教学阶段,一般是主讲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问题,教研阶段反映的是教研员与教师间的教与研的问题。一节教研活动结束,你会发现教学活动占有大量的时间,反而真正的教研活动时时很少,似乎感觉一节完整的教研活动中,教学成为了重点,教研成为了摆设,有本末倒置之嫌。关注了有效教学,未能关注有效教研。三是在一节完整的教研活动中,学生只是在教学活动阶段与教师产生了教与学的互动,而在教研阶段,学生却成为摆设,不参与教师与教研员、学生之间的教与研的互动。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教研活动的本质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我们的教研活动的教与研过程中,我们完全无视学生之想法的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还有真正的意义吗?四是在教研环节,教研员们的点评语难以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真问题,往往有绕圈子之嫌。
3、课题研究指导案例
——小学课题研究中期总结会
(某区6所小学,课题中期汇报会,课题负责人)
6所小学分别作课题中期汇报,汇报时间10分钟,汇报顺序如下:
课题—以绿色教育促学生终身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新课程深入实施过程中中小学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究
课题—现代邹容精神培养研究
课题—新时期校本培训有效性研究
课题——以学校为基地的书法校本培训研究
课题—实施感恩教育,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上述6所学校分别从课题研究的进程、课题已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课题研究计划等方面对课题进行中期汇报。
&——课题点评
——小学语文教研员
课题1从原来的显性研究到现在的隐性研究,研究有了真实的发展,在研究内容上较以前也更具体化、清晰化;绿色教育的实施上关注了课堂与生命课堂的结合。对该课题的建议:
一是今后继续做到点面结合,研究与工作的一体化,并且要将“绿色”送到课堂、送到教师需要的地方;二是进一步全释“绿色”,它代表着希望、生态、活力,注意课堂中的活动与新课程的理念相结合。
课题3的亮点在于设计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把学生进行分层,从课程的思路来研究课题。对该课题的建议:一是核心概念“现代部容精神”与“邹容精神”的区别,一下耍与社会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吻合;二是对课题中做了什么,需要在进一步验证假设。
&——小学数学教研员
课题2的亮点在于一是教师参与课题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要我做——我要做”;二是体现了课题研究的核心,即“有效性、学习方式有效性、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本课题的研究建议:一是进一步提出教学模式,深入思考理论依据;二是模式实施过程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实施契机分析,能力途径;三是结题报告中提供有一个实效性的学习方式以借鉴;四是进一步构建“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评价标准;五是进一步加强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课题6研究的亮点在于调研清晰,实现了学科辅助活动的实现,拓展了课题研究的空间,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维方体的感恩教育空间,并用鲜明的案例,充实了学校的课题活动。本课题的建议:一是感恩教育要有深度,进一步根据前期调研问卷、数据整理,深化研究;二是关注课堂以及校本教材框架的论证;三是学科教学理念如何渗透入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课题4的亮点在于研究内容突出,从案例入手,抓住了研究的主题或问题。本课题的建议:一是校本培训内容要更贴切教师的要求;二是注意“全纳教育”理念的运用;三是在研究成果上,课题为教师、学生、家长带来了什么改变?
课题5研究的亮点在于运用“三化”推进课题的研究,彰显了课题研究的氛围,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本课题研究的建议:一是教师书法的鉴赏能力的培养;二是拓宽研究内容,书法研究要贴进生活需要;三是结合学科推进;四是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解读“书法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己进入中期研究阶段了,但一些问题在点评中没有明确指出,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课题名称与课题研究的内容有较大出入,有的课题甚至连课题名称都还不是很明确。如:“现代邹容精神培养研究”该课题是要着力研究培养策略?还是培养制度、培养机制呢?但从课题汇报的内容看,显然他们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培养路径的研究。再如,“实施感恩教育,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作为一个学术性问题的研究,课题名称有这样取名的吗?这种课题名称类似于宣传标语。课题名称一般反映课题研究内容,有的由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构成课题名称,并耍用比较精炼的话语概括。
但是,在课题中期总结结束后,为何课题研究中如此显而易见的问题,被邀请的三位点评专家一字不提,是对中小学课题质量有了解,认为提的要求再高,他们也达不到,还是三位点评专家没有看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还是为了给中小学课题研究者留一定的情面,鼓励他们参与,提高中小学校对课题研究的兴趣?
&五、积极行动起来,做一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研员
在新的形势下,教研员在教育教学观念和业务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本区域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新课程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能力,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引领教师发展,以全面提升本区域的教学研究、指导、服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必须实现3个转变、做到6个强化。
(一)3个转变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教研室要转变职能,转变教研方式,要把自己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要更多地关注“你需要什么”、“我能给你什么”、“我们能一起解决什么”,深入到课堂,进行具体指导、帮助,最大限度地引领基层学校、教师在不同的起点获得自主、和谐、持续的发展。教研室不应该是“中转站”、“二传手”,而应该是教学研究中心、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宣传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学指导中心、教学服务中心、教学信息中心。
一是要转变角色。教研员要从居高临下转向民主平,由“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角色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伙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者;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质量提高的推动者;优秀教学成果的传播者;地区之间教学经验、教学信息的沟通者;课程教材的建设者;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某一地区学科教学业务的管理者;学校、教师、学生的服务者。推动教研员成长与学校、教师、学生一同成长。
&&二是要转变教研方式。打破传统的“居高临下”、“坐而论道”、 “重说轻做”、“重看轻练”的“权威式”、“教练式”的教研工作方式,采用参与式、合作式、对话式、互动式等教研方式,实现教研重心下移,将教研的场所放在学校,放在教师,放在学生,放在课堂。
三是要由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变。以往常规的教研观念、思想、方法、手段、机制、任务,要适应新的形势与要求,要及时进行调整与转型。这个转型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实现传统教研转向现代教研转变,向符合时代需要的教研转变,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总体需要转变。
1、教研重心要由重教师“教” 为主向重学生“学”为主转变。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是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最重大的转变和核心要求。教研室要把过去重视研究教、为教服务的工作重点,转向研究学、为学服务。主体教育的精髓“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可以说是现代教研工作重心的一个根本性、方向性转变。
2、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过去开展教研工作往往基于个体的经验,基于对绩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分析,一定程度影响力教研工作的整体水平。我们提倡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规范的研究方式,实现问题的解决。通过调研及对数据的分析,对大量事实的提炼,最终形成科学的结论。对于一线学校的指导更有说服力。
3、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过去,我们习惯用统一的目标、内容和模式要求不同的学生。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要求改变统一性,走向多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研工作要适应这一变化,由过去习惯于提出统一性的要求、研究统一性的问题、进行统一性的评价,逐渐转向满足不同学校、学生、教师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走向多样化,走向选择性,最终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4、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过去我们的教研员就是学科教研员,大家都是立足于自己的某一个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往往是知识怎样传授,尤其是学科知识怎样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教研员自身应有开放的心态,拒绝闭门教研,善于博取众家理论,不断丰富修正已有的教研经验;不断拓宽教研工作的外延。作为教研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本学段本学科的研究,也要树立大教研观,建立科学、全程(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的教研理念;不仅通晓教学规律,也要具备广博的教育视野。要站在全程育人的高度研究本学段本学科,站在为人类的发展谋幸福的制高点研究教育与教学。这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作为教研人员的历史责任。试想:如果一名教研员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缺乏认识,他就不会认识到中小学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在目标、任务等方面是相通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研员就不会关注数学、品德、历史、艺术等学科的教学,更不会提炼出各门课程在协调育人的系统工程中的共同作用。
5、由单纯的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强对教学质量全过程、全要素研究转变。
6、由研究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研究转变。信息化不但带来技术的革新,带来方法手段的变化,已经深刻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二)6个强化
一是强化学习,促进专业发展,提升专业引领水平。
宋代大家朱熹有句名言: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道也。有专家研究,每天学习阅读1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领域的专家。可见学习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多么重要。首先要深入地阅读有关教育科研方法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充实新的理论知识, 不断吸收新信息,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为自己成为真正的实践研究者奠定基础。其次,要向实践学习,向课堂学习,向教师学习。要回归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要通过学习,树立新观念,实践新理念,从而在“先进的课程理念”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自己成为连接“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的纽带,做理念与教学双层面结合的有力促进者。
二是强化教学研究,下移研究重心,实现教研员由经验型教研员走向研究型教研员。
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我们学习的一个范例。作为教研员,要成为“研究型”、“专家型”、 “教育家型”教研员,更应具有执着的研究意识,把研究放在教研工作的首位,教研员要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因为研究是指导、服务的前提与基础。只有研究到位,才有资本去指导,才有能力去服务。我们既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要重视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敏锐的触角洞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理性的头脑客观求实地加以分析,切忌人云亦云;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和学习策略,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学生,离不开课堂。因此,教研员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 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架起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桥梁,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
——研究学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目的及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梦”就是育才梦、成才梦。陶行知说,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要把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才、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应该说,我们对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非常明确,素质教育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就。但由于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就业的影响,学生考取一本的上线率,“211”、“985”学校的录取率,重点高中、示范高中的升学率,成为学校沉重的“教育GDP”。社会、家长也以考试成绩评价学校、校长。在这样的重压下,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片面追求升学率,扎实抓好应试教育,展开优质生源大战,放弃学习困难学生,“育人为本”实际成为“升学为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学习时间长,心理不健康,近视率高,睡眠不足,体质下降,道德滑坡、畸形发展、责任感缺失,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学生创新精神与和实践能力薄弱。清华2011年自主招生显示,体测学生六成不合格。根据测试结果,近700名考生(覆盖全国所有省份)中,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无人优秀(总分90分以上);良好(总分75——89分)占总数的7.8%;不及格(60分以下)占总数的63.5%。择校乱象丛生。每年学校招生之际,整个社会的神经都会调动起来,找熟人、托关系、要条子、迁户口、买学区房,导致房价和培训辅导产业也跟着疯长(北京一所重点小学附近,11平米房子,价格达到300万)。家长、学生为上好学校而“战”,学校则为好生源而“战”。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我们的教育已经有太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的价值严重扭曲。
所以,我认为,应该把“研究学生”放在第一位。不只是研究他们的身高、体重,不只是研究主要应试,更主要的是研究他们的心灵,研究他们的全面发展, 研究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我们应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每一个学段每一所学校的生源实际出发,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及途径。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我们要探索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方式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要摒弃“教育GDP”,使教育回归本质。我们应该认识到,促进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要比百万个、千万个“教育GDP”更重要。
古典名著《水浒传》108将,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武术绝技,各有各的本事、特长,都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张顺与李逵打架的故事。
在美国,教师经常说一句话: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他们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并努力赞扬孩子自己思考的结论,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他们没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的告诉孩子们赞扬怎样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在课堂没有对孩子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美国教师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我想,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教育观。
当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本世纪初,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走向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当前,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今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及关键能力。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新方向,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内容,为教学评价阐明了新思路。我们的课程教学怎样变革?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怎样建立?怎样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我们研究与探索。
——研究教师。
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什么是好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好教师?每一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想,好教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及教学风格。但是,好教师都应该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一个教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陶行知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习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在北师大就怎样成为好教师,提出了4条共同的特质:一是要有理想信念;二是要有道德情操;三是要有扎实学识;四是要有仁爱之心。2016年,习总书记教师节的重要讲话,对教师提出了“三传三塑四引”的新要求新期望,(教师的工作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目前,国家出台了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校长等专业标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倡教育家办学。全省有3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当前,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专业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一方面,无论是中学、小学还是幼儿园,教师年龄结构均呈现年轻化趋势,而且教师学历合格率和教育教学能力都在不断提高。面对这样一支年轻化、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单一的以“检查”为主的教研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发展的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受年龄、业务水平、工作条件和精神追求等诸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对于初涉讲坛的青年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增强教学自信心,不断丰富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经验;对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他们需要的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的创新;对于骨干教师,他们需要吸纳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加强理论修养并与实践结合,向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另外,随着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教育资源迅速膨胀,并且直接传递到个人手中。每个人在信息占有上都拥有平等地位。教研工作者也不再处于信息中心源的地位,与教师相比,不再具有先进信息的优势,而是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挥教研员的优势,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是对教研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我们应该围绕什么是好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好教师?等问题,多研究。
——研究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14年,教育部启动高中课标修订。
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色与功能,课程标准也不一样。但是,在课标研究方面,我们非常薄弱,有些学校甚至就没有课标!从学科实际出发,研究学科课标,研究其价值、目标、功能、内容、评价等。
怎样理解和把握课标?怎样应用课标?课标使用现状怎样?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怎样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更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等。
——研究课程。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001年,至今已有15年;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002年,至今也已有14年。课程改革是我国在世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它既有课程改革的方向,也包括了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与学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6个具体改革目标,是一次全面、系统、深刻的变革。多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但是,当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统一的课程设置、过窄的课程结构、沉重的课业负担、单调的校园生活、千校一面的校园,是目前不少学校的现状。一些学校随意不开国家课程、随意减少非高考科目的课时、过早实行文理分科。小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高中通用技术等课程非常薄弱。一些学校对于规定的选修课,也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讲授。一些学校小本课程开发非常薄弱。
目前,我们提出要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我认为,要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核心就是推动课程改革,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浙江省为了普高课程改革,推动普高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专门制定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核心理念是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提出“减必修,增选修”的目标,必修的学分从116降为96,选修的学分从28降为48。按照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爱好、社会实践四大类划分建设选修课程,并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全省高中不再有统一的课程表。在教学管理方面积极适应新课改,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使走课走班真“走”起来,落实学生的自主权。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担任校长的北京十一学校,是目前我国推动高中课程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的典型。十一学校从2009年开始对现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分层、分类设计,开发出近300门学科课程、不同类别的400多本教材,提供学生选择。此外,还设计了综合课程和特需课程。在这所学校,没有了传统模式下的固定教室,实行全面走班选课制度,所有这300门课程,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全校总计4174名,每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总计有4174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学生们学的主动、愉快、成功。李希贵校长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的好不好缺乏关注。在学校,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当然,十一学校的经验不能够复制,但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高中课改。
所以,我们要立足已有的成果与条件,围绕怎样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动学校全方位综合改革、追寻教育的本质。特别是教育部近期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要素: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研究怎样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及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发挥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观念功能,实现全科育人;研究怎样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纠正考什么教什么、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实现全程育人;研究怎样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实现全方位育人。怎样理解学科课程的目标、价值与作用?怎样加强学科课程建设?怎样提高学科课程实施质量?怎样对学科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怎样从当地区域、学校文化、学生实际等方面出发,开发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怎样加强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与活动课程等,开展研究。
——研究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经过科学实验、反复论证、许多专家教师讨论修改而编写的。教材是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媒介。目前,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赛教课,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惟恐别人说他是“教教材”,从而努力去表现“用教材教”。一堂课,教师的教学很少顾及教材的编写意图,而是着力引导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发散思维”,你说了他说,热热闹闹地进行讨论,课后询问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仅仅有一个大概的模糊认识。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实施新课程后,是否传统的东西就是落后的?是否对教材的“大胆改革”就是新课程的理念?
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总是连续的、割不断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的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任何课堂的要素基本不外乎三个:教师、学生、教材。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应依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而不是脱离教材的“表演”或“游戏”。即使我们现在使用了新的教学手段,那也是为了使教材里的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而不是要脱离教材。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尤其的年轻教师,在没有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和结构体系的情况下,就去删改、重组、调整教材,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松散的课堂讨论,他们总是说,这是新课程提倡的”用教材教“。
试想,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知识体系把握不准,对教材中的事例与素材认识不清,也就是说,还没有过好“教教材”这一关,怎样能够好高务远地去“用教材教”?这就象幼儿学步,不会走岂会跑?
所以,作为教师,首先需要静下心,认真研读教材,要要以课标为依据,按照学科的培养目标、教育功能、价值等,研究教材结构、体系、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怎样使用?研究学科教材各年级之间的相互衔接等,
首先研究怎样“教教材”,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用教材教”。
&&& 在熟练把握、灵活运用学科教材的基础上,我们也要研究,我们的学科教学内容怎样注重社会现实问题,怎样分析、研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怎样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类。(教育部教材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陕西试教试用)
——研究备课。
备课是确保教学预期目标实现的关键。集体备课起到集思广益、互相促进、提高备课质量的作用。一是人人要首先自己备课;二是集体备课要突出研究,强调交流、研讨;三是教师吸收集体讨论的成果,再自己备课,体现特色,防止出现教案“千人一面”;四是开展集体备课反思。
——可怕的“备课靠百度”
.中国教育报
&& 近期,听一位教师讲到一件事:前不久他们学校的局域网因技术故障瘫痪了几天,学校网络管理员就受到教师们的同声讨伐。原因是网络不通,教师们就无法正常备课。原来该校80%以上教师早已经习惯了“备课靠百度”。
部分教师写教案就等于“复制+粘贴+打印”,制作课件就等于下载课件或组合课件,学校的集体备课就等于分工搜索下载,并称之为“资源共享”。
时下,一些教师已经没有钻研教材的习惯,因为网上的教案、课件、教学实录很多。不仅是教师授课靠百度,许多学校的教育理念、校训、制度等,也是“百度”。
——研究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客观说,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小学整体好于初中,初中整体好于高中。但是,由于受到高考等因素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整体尚未取得根本性的进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依然普遍存在。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最为关注的仍然是书本知识、技能训练,对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不够;对于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关注不够。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
所以,我们要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技术、板书设计、教学艺术等,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听课、评课?怎样指导学生课堂质疑?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怎样不加课时、不提高学习难度?怎样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怎样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怎样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等。怎样落实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怎样实施分层教学?怎样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在继承优秀传统、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怎样从学科特点出发,探索多样化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方法?怎样从教师特点出发,探索有特色、有风格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等。
现在全国及全省许多地方开展的高效课堂,我们也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反思、调整。高效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少教多学”“以学为重”,毋容置疑,高效课堂改革给当代中国教育产生诸多的积极影响,为当代教育改革注入诸多的正能量。在推动课堂教学由“师本”(即“教师为本”)向“生本”,由“教本”(即“讲授为本”)向“学本”的深刻转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从辩证法看,实事求是讲,目前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很多地方实施的高效课堂改革,正在面临诸多亟需研究解决的瓶颈问题。在课改走向深水区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改革、创新。第一,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是高效的?低效的?无效的?第二,高效课堂是否需要统一编写“导学案”?目前由学科教师统一编写的“导学案”是否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水平不平衡的情况怎样解决?怎样正确处理好“导学案”与教材、教案、教学设计等的关系?第三,高效课堂怎样更好的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作用?怎样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高效课堂一定要程式化、固定化吗?第四,高效课堂怎样解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冲突、碰撞?因为素质教育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高效”,课堂教学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与个性发展。但在实践中,许多高效课堂始终将“高效”的重点放在知识技能及学习成绩,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了“三维”目标。第五,高效课堂怎样关注优秀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怎样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怎样使所有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学有所获。第六,高效课堂的学生座位“餐桌式”编排对学生视力是否有影响?第七,高效课堂怎样改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形式化的问题?怎样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怎样重视教学的过程?等。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逐步升华完善。
我的观点:课堂教学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完美综合,是师生、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堂教学不是不要教师的讲授,也不是教师作用的弱化。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以学定教“,灵活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尤其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及其一些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大胆的讲清楚、说明白;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可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决不能够把课堂教学程式化、格式化、固定化,不能绝对的教条的机械的规定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多少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多少时间,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科学确定。
还有,要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探索与研究。什么是教学模式?我的理解: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诸多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策略等。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成长为杰出教师、成为名师,对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一定范围或阶段,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在目前教师教学能力偏低、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的现实情况下,这样的探索实践的确难能可贵,对于落实“少教多学”“以学为重”推动学生自主习,起到了良好作用,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我国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就探索出“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导读法;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中突出的思想是教学民主,他提出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六步教学法”,每一步都闪烁着尊重学生的民主精神。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教学模式又不是万能的,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泛化、固化、机械等诸多问题。许多学校都将课堂教学改革冠之以某某模式,这样的模式不胜枚举、多不胜数,“教学模式”满天飞。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这些表述各异、形态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泛化,多数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程式化、格式化、固定化的教学流程,机械教条的规定了一节课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做作业等的时间,成为 “八股课堂教学”。真正理论体系完备、操作性强、在一定区域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推广价值的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鲜见。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学校甚至严格规定教师讲授时间不准超过10分钟。第三,过度推崇新的教学方法,轻视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表面看似学生小组讨论活跃,实际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没有完全掌握。第四,过于依赖教育技术,忽视了教师的讲授、板书。第五,过于注重知识技能,忽视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第六,有的学校推行教学模式“一刀切”,生搬硬套,忽略了不同学科的特性,偏离了学科本质。第七,教学模式固化,僵化、标准化、格式化,教师教学缺乏创新,没有特色及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存在“同质化”倾向。
我的观点:
——教学模式没有适合所有教师的教学模式,因为每位教师都有与众不同的教育、个性、学识、习惯等,这就决定了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独特性,同样的教学模式,对于甲教师的教学是如虎添翼层次,对于乙教师的教学可能是如鹰折翼,限制了其特长;
——教学模式没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模式,因为每个学生由于家庭教育、自身素质、个体努力、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在知识基础、个性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意志品质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我们面对一群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用同一个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是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需要的;
——教学模式没有适合各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因为各门课程都有其不同的学科特点,用同一个教学模式实施这些课程,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根据教育对象不同、学科课程不同,能够摆脱教学模式机械呆板的套路而灵活多样的实施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以学定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最高境界。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目前延安市教学模式的调研与分析研究,指导学校、教师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超越与创新。在学校层面,鼓励学校从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学科设置等实际出发,打造切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在教师层面,鼓励教师不拘一格,不唯模式,发挥个人教学特色,探索个性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层面,倡导和注重体现教师风格、体现学生差异、体现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
——研究学科作业布置。
作业多。怎样理解、认识作业?作业的作用是什么?怎样减少作业量?怎样提高作业质量?怎样消除机械训练、反复训练,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肖元骑在《美国教育的秘密》文章中描述,他曾经问过到美国就读的中国孩子,你在美国最怕的学科是哪一门?他们回答,不是数理化,不是英语,而是美国历史。他很好奇,美国的历史只有二、三百年,怎么比中国历史还难学?学生说,学美国历史,不仅是了解美国历史,而是理解美国历史。如:作业“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写到3到5页,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网络、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同时,对比布克。华盛顿、马丁。路德。金等4人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在论文中,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有贴切的材料,还要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写想法,还要把引文或材料来源列出来。这样的作业,孩子能说不难吗?
美国教师布置的作业,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能够偷懒。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
有人预测,有两件大事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命运:一是能不能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二是能不能实现涵盖工业化、信息化的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再一次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我国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模式,我们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依然薄弱。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大学也许比不上美国,但我们中小学生的“基础”远比美国中小学生的“基础”好。证据之一,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在各类国际学科竞赛中,获佳绩无数,普遍比美国学生好。但我认为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因为两个国家对“基础”的理解不同:按照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基础”是指包括“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学会”;美国则认为,“基础”在于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强调的是“会学”。曾经有一篇短文,说中国孩子画完画,经常问教师“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则问“好不好”。别小瞧了这点发问的差别。“像不像”是从模仿别人的角度出发;“好不好”是从自己创造的角度出发。还有,美国5年级学生从写作文开始,是每个孩子自己找题目,他们称之为“找课题”;中国是一个班级数十人写同一个题目。所以,当我们说我们的学生“基础”好时,美国也宣称他们“基础”好。到底谁优谁劣?我们也不能够盲目下结论。但中国学生明显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所以,谁要是认为美国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是放纵学生,是让学生有机会偷懒耍滑、投机取巧,那就大错特错了。美国人是精明的,他们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的十分充分,。
如果说实施素质教育就像画一条龙的话,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点睛。否则,这条龙就飞不起来,活不起来。我们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什么?
案例: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温总理在《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一文中写到: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的都很好,我都赞成。然而,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我理解,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
所以,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及各学科、初中阶段及各学科、高中阶段及各学科中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我们也需要开展研究。
——研究学科考试
近年来,升学竞争呈现愈演愈烈、重心不断下移之势。考试多、考试难、考试苦,考试压力大,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为应对各类考试,教学内容多、难,作业多、难,节假期补课多、难,辅导资料多、难,使学生学习负担依然沉重。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就为孩子安排校外辅导班、兴趣班。很多高中校园内写着形形色色醒目的标语:怕吃苦莫进此门;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战胜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提高一分,战胜千人;等标语。以及高考班集体大吊瓶事件等。催人反思。升学竞争“绑架”了学校体育,使学生的体质状况令人担忧。
但是,在现阶段我们又不能不考试,又不能不研究考试。关于这个问题,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的一席话,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记者问:高考成绩是办学目标吗?
李希贵:办一所高中,不研究高考,显然行不通。不光中国的高中要成绩,英国、美国的学校也要成绩,任何改革都不能以丧失成绩为代价,否则是不现实的事情,而且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每个学生对学校来说可能只是几千分之一,但是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如果改革以牺牲学生的成绩为代价的话,那风险就大了,也注定要失败。所以,我们在设计整个框架的时候,高考一定是我们的目标之一。但是高考成绩一定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所追求的,一定要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为他们搭建合适的成长平台,最终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为他们的发展奠基。而对这些经验目标的追求,其实要求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高考成绩的问题。当学生喜欢学校、喜欢他选择的课程,有了内动力,他的学习怎么会没有成绩?正如许多教师经常说的,如果过程是好的,结果也一定会是好的。
所以,探索研究各类考试问题,也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重点是:
——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研究?
——中考。教育部也较大了中考改革的力度,我省目前也正在已经新的中考改革方案。全科考试?
——模块考试研究?
——学业水平考试研究?
——高考改革研究?
今年9月,国务院把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主要是改变唯分数论、一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工作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