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财经陷阱的微信文章被删除 原因了

为什么财经陷阱的文章被删除了
为什么财经陷阱的文章被删除了
09-10-30 &匿名提问
与事实不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人民日报:过高福利是经济发展的陷阱_热评_评论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N
当前位置:
个股查询:
人民日报:过高福利是经济发展的陷阱
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 
高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一度吸引了世人艳羡的目光。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福利国家经济的徘徊不前,逐渐使人们改变了看法。经合组织专门就高福利带来的危机作过研讨,其议题为&危机中的福利国家&。近日发生在希腊的银行挤兑潮,再次引发人们对高福利制度的诟病。那么,高福利何以成了经济发展的陷阱,非但没能促进反而拖累了经济社会发展呢?
高福利直接影响积累,影响创新和经济结构升级。一个社会要提高消费水平、实行高福利,前提是必须提高生产水平。这里所讲的生产,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也不是单纯扩大生产规模,而是经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扩大再生产。这样的扩大再生产是没有边界的,从而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消费资料。而这样的扩大再生产必然要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须有足够的积累。高福利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
高福利的资金来源往往是高税收或高负债,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瑞典的高福利靠的是高税收、高财政赤字,希腊的高福利是靠高负债支撑的。以高税收支撑高福利,必然减少企业发展资金,制约企业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拉弗曲线揭示,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收入下降,反而导致税收减少,导致高福利难以为继。靠负债支撑福利是寅吃卯粮。由于社会福利水平上调容易下调难,公众很难接受紧缩政策,因而只能借新债还旧债,以致窟窿越来越大,最终酿成债务危机。
高福利容易产生道德祸因,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国民惰性。由国家提供的高福利是一种公共品,如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不吃白不吃,因而会埋下道德祸因。具体表现为:高福利下的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公费医疗中药品和其他医疗资源的浪费;一些人本来可以就业而不积极就业,过度享受由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带来的闲暇,以及选择提前退休;过分依赖国家,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积极性和能力弱化;等等。这些现象一旦具有普遍性,社会资源遭到严重浪费,国民精神不再积极向上,就会影响经济发展。
高福利是一种社会资源再分配,运用过度会挫伤生产积极性。高福利是通过税收进行的社会资源再分配。这种再分配在现代社会是必要的,但运用过度则会产生明显弊端:一是产生寻租机会,容易导致权力寻租;二是扭曲市场信号。市场分配机制和再分配机制不同,市场机制强调机会均等,而再分配更注重结果平均。平均分配会给人们不好的信号:努力与否是一样的。这就会挫伤生产积极性。也就是说,貌似注重公平的再分配,其实际效果可能恰恰相反。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如果实行脱离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更容易阻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在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应汲取高福利国家的教训,谋求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是始终咬紧经济发展不放松。只有不断创新、提升产业结构的高质量发展,才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创新、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地提高福利水平,以稳健的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福利提升。二是强调社会保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一些西方政客为了选举的需要,超出实际可能去附和选民的诉求,结果民众的诉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能力和后劲被严重削弱,最终损害的还是民众的利益。我们应向广大人民群众说明社会保障水平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只有通过积累、通过发展才能有更高水平的社会福利。三是发挥我国家庭自我保障的传统优势,把自我保障与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完善适合国情和发展实际的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
(李义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编辑:songshaohui)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条)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如何逃离贫穷陷阱?-财经网
当前位置: &
个股查询: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如何逃离贫穷陷阱?
本文来源于 日 17:43
贫穷会恶性循环。贫穷的本质是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和长远规划,和因此导致的无法在当下自我控制。所以重要的是纠正错误观念、建立信心,无论通过政府还是外援
读点:到底什么样的援助会改变穷人的现状?
  文/伊卡洛斯 书评人
  自打贫穷一出现,我们就产生了某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贬低穷人的冲动。他们被描述的有时懒惰、有时上进、有时高尚、有时鬼祟、有时愤怒、有时顺从、有时无助、有时自强。而实质上,这些对他们的看法无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贫穷状态下的普通男女实现希望、消除疑惑、弥补不足、满足愿望、坚定信仰、解决困惑。穷人的出场通常只是作为某种励志剧或悲剧的主人空,或令人钦佩、或惹人怜悯,而不是某种知识的传播者,人们更不会向他们咨询其想法或计划。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很多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无须担心我们的明天是否面临生存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急用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不过,必须清楚的是,即使这些人处于贫穷状态,他们机会在所有方面都和我们一样。一般人们会这么认为,穷人与我们有相通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比我们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作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
  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每天微薄的收入对于他们就意味着: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所有东西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他们常常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于是,在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里,很多机构并不是为他们这样的人而建的。大多数穷人都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更不要说给予自动交纳的退休计划了。这就相当于,你在大字不识的情况下,却要根据很多细则做出决定。
  这一切都表明,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然而,恰恰相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发挥、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此外,贫穷陷阱可能不存在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穷人之所以营养不良,是因为他们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物的口味怎么样。手里的钱越少,就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特别是当你陷入失业状态,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味道不错的东西,总会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诱惑着他们。
  于是,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篇失去机遇的土地。穷人往往会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由于自我控制很难实现,自觉的决策者们就会采取其他行动,减少自己将来受到诱惑的可能性。但是,富人会根据目前的资本净值存下更多的钱,因为今天的存款是明天的资本净值的一部分。而对于穷人来说,除非他们能够依据动力与规则行事,拉近与目标的距离,否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会非常遥远。
  在传统就业机会缺失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的立业冲动被更多地展现了出来,于是穷人们的事业苏护就是买到一份工作:自己的一份小生意,或者是去体制内。特别是对于政府工作的特别强调表面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向往,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放弃生活里的激动人心。可是,面对“政府办事不养人”的时代,他们这样子,真的能靠得住么。
  对于人们来说,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时可能需要举杯一种稳定感。至于那些看不到自己未来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的人,他们可能总是不愿继续努力,其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一份稳固的收入可以对未来的支出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且也使现在的借款变得更容易、更廉价。这就是为什么一份搞工作如此重要。好工作是稳定的、工资可观的工作,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人们去做中产阶级擅长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
  穷人拒绝计划,更讨厌规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东西会有什么效果。他们的首要选择永远都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
  穷人往往把钱花费在昂贵的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穷人应对风险的所有方法一般都很昂贵。
  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在加上一点援助(一条信息、一点推动),有时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面,错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一些小障碍,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持住正确的杠杆至关重要,但正确的杠杆往往很难找到。而且,单凭一个杠杆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真正有用的放肆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
  摆脱贫穷的不存在最好的办法。一方面,一个问题的答案,只取决于你所谓的"效果"是怎样的。而另一方面,最好的敌人,往往就是更好。并且,即便我们对待问题有一个客观而冷静的认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问题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这可能仅仅意味着,我们能够遇见自己会在哪些方面遭遇挫折。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制度,制度最基本的概念:制度规定了参与的准则。这一概念包括了以往分析中的大部分概念;我们也不能只依靠控制消费和收入,人们虽然对价格很敏感,但对收入却不敏感;我们更不能只依靠政策,如果正常不能被正确地实施,计划得再周密完好的正常,也不能发挥作用。而不幸的是,政策的意图和实施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
  若想使世界上最重大的问题取得突破性精湛,必须要逐步积累、认真思考、细致实验和合理执行,虽然这看上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现实中,这并不是制定政策的常用方式,发展政策的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场场争论,似乎都是以证据的不可依赖性为前提的:能被证明的证据是一种妄想,最多只能是遥远的梦想,或是一种自娱。政策制定者和顽固的顾问更倾向于去继续研究,而不是寻求证据。但是,无论怎么样,这种急促没有任何益处,毫无道理。2
(编辑:寇茽)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同步您的评论到微博 ×
全部评论(0条)新浪用户评论(0条)腾讯用户评论(0条)
暂时还没有用户评论噢,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41号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招聘陷阱”骗局背后的“捷径心态”_凤凰财经
“招聘陷阱”骗局背后的“捷径心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招聘陷阱”的套路并不深,为何还有不少求职者上当受骗?在人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一些求职者缺乏应有的警惕和风险防范。既有“钱景”又有“前景”的好工作,通常都会有很高的求职门槛;可是,“招聘陷阱”却只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不限专业和工作年限。这种打破常识的“好事”,又怎么会轻易地降临在求职者身上?
据报道,连日来,来自北京和重庆地区的近百名IT求职者向记者反映,一家总公司位于北京的招聘单位以“不符合招聘条件”为由,要求应聘者参加培训机构的天价“集训”,但最终承诺的集训后的高薪岗位却难以兑现。如果说招聘的初衷在于“招揽人才”的话,“招聘陷阱”的目标就在于“收敛钱财”。将求职者作为“唐僧肉”,招聘企业和培训机构、借贷公司形成了利益合谋;招聘企业以高薪岗位为“诱饵”,一步一步将求职者捆绑在“招聘陷阱”里。直到“梦醒时分”,这些求职者才“上了贼船”;可惜的是,骗子们早已赚得盆满钵满。“招聘陷阱”的套路并不深,为何还有不少求职者上当受骗?在人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一些求职者缺乏应有的警惕和风险防范。既有“钱景”又有“前景”的好工作,通常都会有很高的求职门槛;可是,“招聘陷阱”却只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不限专业和工作年限。这种打破常识的“好事”,又怎么会轻易地降临在求职者身上?让“招聘陷阱”得到及时、有效的规训与惩罚,有助于捍卫求职者的正当权益。对于求职者来说,如何不被“招聘陷阱”围捕、捕获呢?一方面,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对超出常规的好事保持应有的警惕;另一方面,学会认知自我、进行清醒的自我调试,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一步步实现人生突破。只有多管齐下,“招聘陷阱”才会缺乏生存的空间。□杨朝清(大学教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7223
播放数:593887
播放数:1839496
播放数:5808920查看: 4564|回复: 11
《财经》陷阱(转载):胡舒立离职真相
一起参加直播一起互动讨论
更有历届视频回放观看
财务人如何应对失业危机?
最新政策解读、就业形势分析
七折考取CMA,投资未来的正确方式!
CMA获得政府及各大企业集团一致推荐
『经济论坛』 [热点资讯]新闻民工杂志:《财经》陷阱(转载)
作者:看不清道不明2009 提交日期: 14:09:00 访问:26 回复:0
  真相再清楚不过了: “胡一手”在此轮与主管部门的博弈中是“为了坚持新闻人的尊严”的“传媒英雄”形象只是个传说。整个事件,都是因为个人膨胀,不惜拿整个采编及经营团队的前途和个人命运作赌注的棋局。
  过去三年,胡一手和吴一手联袂上演了一出令媒体界震惊的“逼宫”。先是注册成立智点原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主管部门的眼皮下输出《财经》杂志的相关利润;再是与李泽楷签订《中外合资经营“北京财合汇融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章程》,且将胡、吴二人是否在这一团队作为双方合作的必须前提纳入协议;最终由吴一手亲自出马,向主管单位提出辞呈并于三日内离职。
  据《新闻民工》杂志多方了解获知,吴一手在提出离职前后早已多方部署,安排若干心腹一一给经营团队成员打电话,要求对方将各自的辞职邮件发至相关人士审核。一次人事震荡大幕拉开。
  但截至记者发稿之时,另一只靴子却始终不曾落下。《财经》杂志编辑部将全体辞职,并随胡一手进入 “《财新》”的传言未曾演变成现实。不过,据一位《财经》杂志不愿公开姓名的员工透露,目前整个编辑部的工作状态已经从节前被“吴没首”告知“不用认真写稿子了,等搬家后再好好写”逐步转入到正常状态。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最新一期《财经》杂志的版权页上,已经没有吴一手和已经明确陪她辞职的员工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待一手和少一手组成的新团队。
  造成《财经》杂志这一局面的原因的确如此前相关报道所言,是因为胡一手不满主管单位对采编内容的干涉,为了追求新闻理想而为吗?《新闻民工》杂志多方走访,逐步探查到纷争的核心。
  此前有媒体曾经报道过中信集团与《财经》主管单位就收购其部分媒体进行谈判的消息。据了解,此间所涉及的“媒体”就包括《财经》杂志。整个谈判过程,胡一手高度参与,并表现积极。这次谈判被胡一手看做重新划分《财经》股权结构的重要契机。事实也的确朝这个方向发展。以中信集团和《财经》主管单位“联办”为主导双方的谈判,将《财经》的股权结构、股东制衡机制、员工持股、分红等条件一一谈定。但是,正是在此时,前期活跃的胡一手突然半路跳车,并同时部署吴一手在经营方向、吴没首在编辑部方向立刻动手,安排全体出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因,是中信与联办共同设计的新股权结构,并没有给任何一方“一股独大”的机会,相反,各方的话语权都受制于股权,相当平衡。此局面的直接后果是胡一手变成胡不成。在“联办”都不能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下,一向对股权结构及其带来的股东关系洞察力极强的胡一手正是在彼时出手。
  明眼人不难看出,为“维护采编独立不受主管部门干涉”的胡一手不但紧紧操控采编团队,即使在“无法对经营形成任何影响”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强大的号召力以及吴一手的倾力支持,成功指挥超过一半的经营团队成员集体辞职。这种人事挪移的方式在任何一个有管理制衡的体制内都是不可想象的。不论在媒体业界还是其他行业,这种离职方式亦不多见。
  这是一次酝酿已久的行动。《新闻民工》杂志在一次采访中偶然获知, 日,一家名为“智点原富”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中关村工商所注册成立。公司注册经营地点在海淀区青云里满庭芳园小区9号楼青云当代大厦20层2006房间。该公司的法人代表正是《财经》副主编吴没首。这家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咨询公司注册资本为100.4万元。注册成立时,13位投资人(共出资10万元)全部来自《财经》杂志编辑部(具体名单见下表)。
  序号 姓名 出资金额 出资比例
  1 吴鹏 4.44 44.40%
  2 张翔 1.51 15.10%
  3 张进 1.36 13.60%
  4 叶伟强 0.82 8.20%
  5 法蛮 0.40 4.00%
  6 王晓冰 0.27 2.70%
  7 凌华薇 0.24 2.40%
  8 康伟平 0.24 2.40%
  9 曹海丽 0.18 1.80%
  10 李箐 0.18 1.80%
  11 于宁 0.12 1.20%
  12 段红庆 0.12 1.20%
  13 王以超 0.12 1.20%
   合计 10 100.00%
  巧合的是,今年9月29日,也是吴一手正式离职当天,该公司申请股东变更,将原有13名股东变更为33名。其中20名来自于采编团队(见《财经》杂志版权页),另13名来自经营团队(名单见下表)。此变更的核准日是10月22日,领用执照日为10月28日。
  序号 姓名 出资金额 出资比例
  1 高海燕 15.60 15.53%
  2 张翔 12.00 11.95%
  3 胡舒立 5.00 4.98%
  4 杨大明 5.00 4.98%
  5 王烁 5.00 4.98%
  6 吴鹏 4.44 4.42%
  7 张进 4.00 3.98%
  8 吴雅静 4.00 3.98%
  9 傅继红 4.00 3.98%
  10 张继伟 4.00 3.98%
  11 康伟平 3.00 2.99%
  12 叶伟强 3.00 2.99%
  13 王晓冰 3.00 2.99%
  14 周桓 3.00 2.99%
  15 左浩坤 3.00 2.99%
  16 凌华薇 3.00 2.99%
  17 杨亮 2.00 1.99%
  18 张立辉 2.00 1.99%
  19 农颖斌 2.00 1.99%
  20 于宁 1.00 1.00%
  21 王以超 1.00 1.00%
  22 段宏庆 1.00 1.00%
  23 戚娟娟 1.00 1.00%
  24 李昕 1.00 1.00%
  25 赵剑飞 1.00 1.00%
  26 贺晓柳 1.00 1.00%
  27 汪弘彬 1.00 1.00%
  28 肖瑶 1.00 1.00%
  29 高云鹏 1.00 1.00%
  30 刘绯 1.00 1.00%
  31 曹海丽 1.00 1.00%
  32 李箐 1.00 1.00%
  33 法蛮 0.40 0.40%
   100.44 100.00%
  此举可否被认为是胡一手为了补偿名单上人从联办辞职所损失的预期股权(按照中信与联办的谈判框架,员工持股是明确且广泛)的行为,还不得而知。
  但是,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为何要注册成立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在过去的一年多里经营了什么?该公司的存在是否合法?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一向站在新闻媒体最前沿,批判制度合理性和市场“三公”原则的胡一手,是“不知者不怪”还是“明知而为”?可悲的是,这场豪赌,胡一手掷下的赌注中这33位采编和经营核心团队成员的利益至少还有“股权”作为保障,而其余绝大部分的追随人员的职业前途就成了叵测的谜题。至少这次的盲从会导致下一任老板对其职业操守心存疑虑。只是此时身为江湖前辈的胡一手是否还有空考虑这些“毛头小子”的前途就不得而知了。
  真相到底在哪里?
  别迷姐,姐也只是个传说……
  此间有传言,当下《财经》采编“影子团队”已然就位,B版悄然运行。
  《新闻民工》杂志将持续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 本帖最后由 飞草 于
17:31 编辑 ]
很早前的一个贴子了,网上到处被删,兼听则明吧!
反胡派的观点,孙老师的意思?
原帖由 零叁零贰 于
12:50 发表
反胡派的观点,孙老师的意思?
看事实,不要看观点。
此前有报道说于颖要接手财经,还说什么节前就招兵买马,现在看来,是事实么?
都在潜伏,真相似乎比较复杂,其实来来往往无不为利而已
我的观点是
这种做法是否会影响新闻的客观公证?采编团队是股东,这样的杂志的灵魂能独立吗?
原帖由 王纪平 于
13:34 发表
这种做法是否会影响新闻的客观公证?采编团队是股东,这样的杂志的灵魂能独立吗?
这就不知道了,不过,新的主办单位未必能比联办更支持新闻独立性。
《财经》主编胡舒立辞职 另创新周刊《财新》
《华尔街日报》中
国最直言不讳、也是最有影响的记者之一胡舒立周一辞去了《财经》杂志主编的职务,原因是与杂志所有者在资金和新闻审查问题上发生了冲突。《财经》的大部分高层编辑也都辞职了。
Associated Press
已辞职的《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
之前数月围绕该双周刊的未来一直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国媒体观察人士将《财经》视为是中国最重要的新闻出版物。预计胡舒立将与《财经》的其他前员工和一个新的合作伙伴推出新的出版物。
知情人士说,胡舒立认为该杂志的所有者支持不力,她对此感到愤怒,这其中包括未能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支持其就今年早些时候新疆民族骚乱的报导与有关部门进行抗争。
记者未能联系到胡舒立置评。《财经》发言人张立晖说,《财经》的母公司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又称“联办”)(SEEC)接受了胡舒立的辞呈,并感谢她多年来对联办做出的贡献。张立晖拒绝就胡舒立对联办的不满发表置评。记者未能联系到联办负责人王波明置评。
《财经》执行主编王烁在自己的公开Twitter网页上说,他已经和几乎其他所有高层编辑递交了辞呈。记者无法联系到编辑们,不过《财经》的其他员工证实了王烁的说法。
中国的媒体承受着盈利的压力,同时还要在敏感话题的报道上听命于政府。驻北京政治分析人士墨儒思(Russell Leigh Moses)说,这令像《财经》这样的杂志很脆弱,近年来好几家前沿出版物都倒掉了。他还说,中国媒体设立的方式在基础上就是不稳定的,今天的明星明天就可能成为烈士。
知情人士说,胡舒立下一步将会在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一个新成立的新闻学院担任院长。《财经》员工说,预计她会在不久后与一家新的合作伙伴以《财新》为名推出新的杂志和网站。
胡舒立的辞职是意料之中的事。上个月《财经》总经理吴传晖和大部分经营人员离职,引发了外界对胡舒立未来的猜测。数位记者和编辑说,他们准备离开《财经》,追随胡舒立到新的公司,他们完全认为胡舒立在大学的职务不会分散她在出版业上的注意力。一位记者说,在哪家出版物工作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我们只是跟着她干,就是这样。
《财经》工作人员将胡舒立的辞职追溯到与王波明的长期矛盾中。与胡舒立关系密切的人说,她对联办在《财经》广告收入的分成比例感到不满。《财经》将大部分收入贡献给联办的纸媒业务。联办广告子公司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EEC Media Group Ltd.)在香港上市。《财经》的一位资深记者说,胡舒立感觉,《财经》对联办来说是摇钱树,却被剥夺了将其打造成世界级出版物所需的资源。
知情者透露,矛盾的顶点正值7月份新疆骚乱爆发之际,当胡舒立派记者前去报导时,王波明告诉她不要插手。
王波明拒绝了采访要求。一位知情人说王波明对他不支持胡舒立的说法感到愤怒。这位知情者说,王波明认为自己为了胡舒立的利益多次挺身而出,并在受到政府冲击之后努力保证杂志的运转。
Associated Press
2007年起《华尔街日报》与《财经》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同意在《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发布翻译后的某些《财经》文章,同时本报的有些文章也会在《财经》刊出。
联办一直在向《财经》施压,要求它着重关注于金融与经济这两大主题。近年来《财经》已将报导拓宽至一些更为大众关注的方面,包括非法拘留、环境污染等棘手话题。而另一冲突的焦点是《财经》在力拓案初期受到的明显报道限制。数月前,中国政府拘留了力拓驻中国高管胡士泰(Stern Hu)和他的三位同事。
在那些倡导中国媒体改革、加大透明度的人眼中,《财经》的代表人物胡舒立一直是希望的象征。出身记者世家的胡舒立从前也是一名记者,她因泼辣的性格和坚持求实报导而闻名。
在她的领导下,《财经》以一种不至于引火烧身、使自己被关闭的方式报导了腐败和不法行为,其主要策略是将这些问题描述为一个个独立事件而非因为一党执政而造成的系统性问题。这种策略使得《财经》可以在不挑战共产党专权现状的情况下揭露问题。
胡舒立在2002年时对《华尔街日报》表示,我们知道边界在哪里,我们直面挑战。
高盛(Goldman Sachs)大中国区主席胡祖六说,《财经》既是中国改革的产物也是它的象征。胡祖六是胡舒立的朋友,也是《财经》的专栏作家。他在谈及胡舒立离职的影响时说,这对每个人都不是好事情;中国为了自身的繁荣富强需要独立、高质量的媒体。
联办负责人王波明所拥有的政治人脉和他秉持的市场导向观念使得其成为了中国媒体业的另类传奇。王波明的父亲曾任外交部副部长。他的哥哥王东明是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Citic Securities)董事长。中信证券隶属于中国副主席荣毅仁1979年创立的金融巨头中信集团(Citic Group),是中国市值最大的证券企业。
王波明是八十年代中国首批留学生之一。为了挣钱,他给纽约的一家中文报纸撰写文章,并在80年代末成为了纽约证交所的一名经济学家。他随后返回中国,和其他留学生一道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即联办工作,该机构是一家类似政府智库的机构,任务是在90年代初帮助建立中国股票市场。
在帮助成立了上海及深圳证交所之后,联办进军媒体行业,创建了《证券市场周刊》(Securities Market Weekly)。它是中国首个证券行业刊物,在90年代末期最火爆的时候,发行量将近百万。
1998年,王波明和胡舒立创建了《财经》杂志。胡舒立对杂志的内容有绝对的控制,王波明则退居幕后。记者和编辑们说在编辑部里几乎见不到王波明的身影,而《财经》的编辑部和联办同处一栋大楼。
孙老师慧眼独具却常爱装聋作哑
娱乐,什么都娱乐化了
原帖由 郭成林 于
03:25 发表
孙老师慧眼独具却常爱装聋作哑
独具慧眼谈不上,装聋作哑是真的,嘿嘿!
好合好散吧!为《财经》一声叹息!但我不相信《财经》就此完蛋!
站长推荐 /1
几乎每笔业务都需要税法上的合规,尤其是发生最多的费用业务,那么各类型的费用如何依照税法合法处理呢?有哪些源头需要注意事项,有哪些账务需要注意事项?本期税务稽查专家陈晓黎将结合其工作经历,来做系统的整理。本活动由元年云快报支持举办。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经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