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手成春与道合用心若镜恐人未知的恐惧是什么意思

陆润庠其人其联
我的图书馆
陆润庠其人其联
&陆润庠其人其联
陆润庠(5),字云洒,号凤石,江苏省元和(今苏州市)人。曾祖父陆文、祖父陆嵩(),以行医为业;父亲陆懋修(),早年习儒,考授恩贡生,为一代名医。母亲程氏亦能诗文,并工精书。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乙丑科状元,为清光绪、宣统两朝帝师。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侍郎,东阁大学士等职。能联擅书,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阳询、虞世南,时有双壁之称。近代著名楹联家、书法家,与翁同龢、刘春霖的题墨,被世人称为“三绝”。
  晚清时期,从小天资聪颖,喜爱书法。4岁即能辨之声,“7、8岁能为韵语”。在祖父的指点下,10岁时就学完了《九经》。自入学到成名,全承“祖慈训庭训,未尝出就外传”,足见家庭对其影响之大。清同治九年(1870年)为元和县学优贡生,朝考录用为知县。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中癸酉科顺天府乡试举人。翌年联捷中进士,胪传一甲一名状元及第、苏州人称陆家“新状元”。也是苏州的末代状元。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侍郎。1896年受命在家乡苏州创办苏纶纱厂,并开设苏经丝厂。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游,达在行,代言革制。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留在毓庆客,为溥仪的师傅,授太子太保。善书法,擅行楷,着笔方正光洁,清华朗润,意迁欧阳询,虞世南,时有双壁之称。与翁同龢、刘春霖的题墨,被世人称为“三绝”。喜交艺友,或论诗文,或作书画,一时如吴荫培、叶昌炽、潘遵祁、潘曾莹以及太仓的陆增祥等时有往来。曾约吴荫培同去灵岩山,茗茶吃素斋,临走时还在寺内留下墨迹。或邀约一些长辈或同辈游览苏州各大名园,品茗吃斋,在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处均留有许多墨迹。有名的是为拙政园题写的“十八曼陀花馆”7个擘窠大字匾额,落款为“陆润庠书于鄙寓小怀鸡舫”,并为“远香堂”写下了长达52字的长联。从中可以看出其书法:行书运笔婉丽颈健,庄妍流美,有平稳舒缓之韵味;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没有雕饰之火气,却有锋芒内敛之含蓄。虽“不以书翰名”,但其“三真六草、为天下宝”。其还精于书画鉴定。光绪年间,奉敕审定内衬书画金石,钤印有“凤石眼福”、“甲戍状元”、“臣润庠奉敕审定内府经籍金石书画”等印章。
  1915年因遭遇时变,忧郁在胸,数日不食在北京故宫毓庆宫逝世,终年74岁,归葬于江苏省吴兴县妙西镇肇村陆家庄。废帝溥仪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端。
陆润庠自题联
顾渚一瓯春有味;
东风百里雪初晴。
十亩苍烟秋放鹤;
一簾凉月夜横琴。
——手书行楷墨迹联
  此联甚工,平仄对仗都好,立意也好。作者意在写闲适,十亩苍烟秋放鹤,闲是够闲的了,而且闲得颇有情趣。上联“苍烟”,姿致韵美,浑朴醇茂,秀丽中见丰劲。“秋放”,收笔一捺,如刀之劈下,力道十足,干净利落。古人认为放鹤为神仙所为,苍烟十亩,一定是有山有水,有草有木之处。风景已经很美,又有鹤可欣赏,自然是美上加美。古人爱鹤爱到痴狂的程度。作为一个文人的陆润庠,没有脱出鹤对人的影响,能有十亩苍烟之地放鹤,自然成了他的追求。下联“横琴,”,古重而含秀气。一簾凉月夜横琴,这对他来说容易做到。秋高气爽之夜,月光似水,置琴于窗前,置琴于院中,夜深人静,以曲吐情,自然自在。陆润庠在“十亩一簾”对联中的潇洒,是一种平静的潇洒,是一种不失法度的潇洒,字里行间,既流美飘逸,又凝重沉着。
画悬古木栖鸦影;
琴谱平沙落雁声。
——手书行楷墨迹联
顾绪一瓯春有味;
春风百里雪初晴。
春风小圃修花史;
落日疏林纵酒谭。
——手书行楷墨迹联
  这副行书7言对联,长128厘米、宽30厘米,虽近馆阁之体,但清雅秀润,实属难得。
公羊笔墨能超俗;
司马文章妙入神。
——手书行楷墨迹联
夏时周礼守前典;
汉璧秦趚馀古香。
——手书行楷墨迹联
  这副行楷7言联,是写在蜡笺上的,写蜡笺有一难处,即纸不能折叠,一折叠纸上即会出现裂痕,一副对联各7字,能书得位置恰当,字字停匀是极不容易的事。从此联看,陆润庠的楷书兼具颜、柳笔致,写得也不呆板,每字都带有行书笔意,是为其楷书作品的代表作。
不除庭草留生意;
爱养池雨悟化机。
——手书行楷墨迹联
平江烟雨单衫皱;
全蜀山川缩本摹。
——手书行楷墨迹联
  这副行楷7言联,是陆润庠具有代表性的书作,为纸本,纵80厘米,横29厘米;钤朱文印“凤石”、白文印“陆润庠”。此联在用笔上以帖为主,一笔一画古意盎然,灵活多变。如作品中的撇画虽多,但姿态风味各有不同:“烟”之撇挺健;“衫”之撇沉实;“皱”、“全”之撇古拙;“川”、“本”之撇洒脱等等。如再仔细分析,还可以看出每一撇在起笔、行笔、收笔以及长短、角度等细微处还各有不同,真可谓一点一画见真功。从结构上看,陆润庠笔下已非纯然的帖家风貌,而隐隐透出几丝碑的气息,体型开张,很有些《张黑女墓志》的味道,正应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作为帖学干将的陆润庠,面对碑学的潮流,也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创新的,只不过由于时代和他身处的位置的局限而未能进一步发扬光大。陆润庠所处的时代,一方面是“钦定”馆阁体盛行的时代,一方面又是力倡碑学的时代。要仕进,就必须走“馆阁”之路,所以他孜孜不倦地浸淫于帖学之中,坚持不懈地追踪晋唐名家风范。由于其带有干禄之气,被列入馆阁书家行列,人们提到陆润庠,必然会联想到“馆阁体”,给其不公正的评价。其实,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陆润庠的书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能全盘否认。一是他在功力上毫无愧色,不论是小楷,还是大字都写得平衡端庄,具有谦谦君子之风;二是他的书风清华朗润,有如春水一样的清澈,象秋月一般的朗润。从此联来看,也具备了这两种特点,并摒弃了乌、光、方的“馆阁”味,而致意于精、气、神的追求了,有文静、雅逸的特色,有别于“馆阁体”的乌光圆黑。这一点,也似乎在告诉人们,碑帖融合也可得端庄秀美、雅俗共赏之致,不一定非得蓬头垢面,乱头粗服。
著手成春与道合;
用心若镜恐人知。
——手书行楷墨迹联
餐胜如归,聆善叵始;
和神当春,清节为秋。
——手书行楷墨迹联
威凤祥麟,浑金璞玉;
松风水月,仙露明珠。
——手书行楷墨迹联
纵横百家,才大如海;
安坐一室,意古于天。
——手书行楷墨迹联
硕学伟才,出类拔萃;
宏谟盛业,迈后超前。
——手书行楷墨迹联
陆润庠撰题联
龙门胜概;
伊阙云连。
——题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1)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齐名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石雕,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考古和宗教研究价值。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欲除后悔先修已;
各有来因莫羡人。
——题江苏省镇江焦山松寥阁
  松寥阁位于焦山自然庵的西边,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山中的僧人明湛创建。松寥阁的命名,取唐诗人李白“焦山望松寥”的意思,曾经先称为松寥山房,后来改称松寥阁。松寥阁是登高望远的地方,可以直接观赏焦山潮汐的变化等自然的景观。所以诗人鲍桂星说:“高阁俯松寥,双螺涌暮潮。”这里也是文人喜欢聚集的地方,清代有名的翰林洪亮吉就在这里和镇江的一班文人聚会过,如京江画派的领军人物张肶写过和洪亮吉聚会松寥阁的诗文,有“秋气觉词客,吟情拓一窗。胜游能无几,奇士况无双”之句。松寥阁还是一个充满情趣和读书的好地方。游山的文人累了,可以在这里过夜,有一个叫姚元之的游人在这里夜宿后,心情非常快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道:“临江小阁若为家,午夜花香客梦赊。他日轻舟须记取,短墙一桂一枇杷”。著名的学者陈庆年也曾停留在松寥阁中编书多日,又借来焦山书藏的《嘉定镇江志》手抄本认真校勘,著有《嘉定镇江志校勘记》。&
绿印笞痕留鹤篆;
红流花韵爱莺黄。
——题江苏省扬州徐园正厅听鹂馆(抱柱楹)
  徐园位于扬州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为桃花坞故址,是桃花灿若云霞的地方。1915年改为军阀徐宝山的饲堂,但仍称徐园,算是对扬州最早的一位造园名家徐湛之的纪念。徐园占地九亩,有花墙围绕,满月型围门面南而设,石狮雄踞两侧,横额题草书“徐园”二字,为江都晚清书法家吉亮工的手笔。步入园门,可见一偌大苛池,池周叠以黄石,环植桃柳,池内遍植荷花。时至春季则桃红柳绿,春间盎然;盛夏则荷花满池,清香阵阵。池东有渠与园外湖水相通,渠上架石为桥。桥上有四方重檐碑亭一座,四面临空,置民国六年(1917年)《徐园碑记》巨碑。池中卵石铺径,贴墙遍植翠竹,摇曳生枝。北侧构飨堂三楹,周之以廊。明间旧有海梅神笼,雕该精美,内供徐宝山木主及其画像于正背。堂挂黎洪元书题“英风犹在”匾额。解放后改飨堂为听鹂馆,内装楠木雕刻“岁寒三友”落地&系1951年由他园移入,用三块整楠木雕刻而成,无论构图或雕刻技艺,均为清代中叶扬州木雕之佳作。抱柱楹联是同治状元陆润庠撰。“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为阮元所题。馆前陈列两具铁镬,直径6、7尺,厚2寸许,高与人肩齐,相传为萧梁时镇水遗物,铁镬内植有荷花,每到夏季,红莲盛开,别饶风味,乃盆景奇观。铁镬之东,有《徐园铁镬记》石碑。曲廊7折,西边一馆,馆前有湖石假山,数峰突兀,稀疏有致,因名疏峰馆,馆西滨湖有澄鲜水榭,乃画舫靠泊处。
迎春地暖花争圻;
茂苑莺声雨后新。
——题江苏省苏州拙政园十八曼陀花馆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题江苏省苏州月驾轩憨憨泉(虎丘月驾轩石波艇子)
  此联既写出憨憨泉的自然可爱和人世的混浊,又巧妙地勾勒出月驾轩似屋非屋、似舟非舟的形态特征,可谓雅俗共赏、诙谐有趣。
恳志诵经,励精行道;
慧镜无垢,慈灯照微。
——题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万年寺
衔其山川,拾其香草;
蒸以灵芝,润以醴泉。
——题浙江省平湖县当湖镇南河头街莫氏庄园春晖堂(抱柱楹)
  莫氏庄园正厅置于中轴线的中央位置上,左侧是天井、花厅、佛堂、厨房和婴山小园,右侧是花园和书房。正厅春晖堂是主人议事、典礼和应酬交际的活动场所,故厅内的建筑显得十分的端庄厚重,三间九开间的朝南大厅,气度不凡,在当时就十分罕见。二十扇高一丈一尺一寸的落地雕花长窗,上半部为表示吉祥万德的“十”字(梵语)窗棂,下半部是雕刻着寓意“福、禄、寿、富贵”的蝙蝠、仙鹿、寿字和牡丹花图案,显得既富丽堂皇而又典雅古朴。厅正中央上方是由明代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春晖堂”巨匾,匾额下方是“福、禄、寿”的中堂画轴。两侧柱上的这副楹联为清同治状元、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所题。清大文豪梁同书这幅“叠鼓夜深垂镫清浅,写经窗静觅句堂间”楹联,就是莫氏堂楼的那份清静和淡雅的真正写照。同时,将女厅安置在三轴四进的最后一进中,既是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男外女内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出传统伦理对妇女的约束和限制。
同是宦游人,到此一空天地界;
坐观望钓者,苍然如对海山秋。
——题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2)
山之凹,神其往来,万民资保赖;
汉以后,公真英烈,百世仰声灵。
——题广东省鹤山市共和镇大凹村关帝庙
  鹤山市境内曾有20余座关帝庙,目前保存尚好的只有共和大凹村的一座。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由当地绅民集资在旧庙基础上重建,并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修葺。庙宇包括主座、左右青云巷及左右厢房,面积357平方米。其营造法式与佛山祖庙相仿,体现清代后期岭南庙宇的建筑特点。这座小小的关帝庙汇集着建筑、雕塑、书法、楹联、图书等艺术,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1994年鹤山市人民政府把它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近郭古招提,毗连浒墅名区,渔火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题江苏省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枫桥镇,建于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曾在寺修行,遂改名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寒山钟声传播中外。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寒山寺现存清代巨钟高悬钟楼,寺庙除夕听钟声活动至今已举办24届,中外游客、信徒5000多人云集寺庙聆听钟声,祈祷人类和平吉祥如意。近年重建普明塔院,仿唐宝塔气势雄伟,结束了寒山寺600余年无塔的历史。
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
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题江苏省苏州拙政园远香堂
  陆润庠在苏州留下墨迹较多。尝为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园林书联。如为拙政园写“十八曼陀罗花馆”七个擘窠大字,下款署“陆润庠书于鄙寓小怀鸥舫”,又为“远香堂”写下这副52字的长联。平时也喜交艺友,或论诗文,或作书画,一时如吴荫培、叶昌炽、潘遵祁、潘曾莹以及太仓的陆增祥等,时有往来。这里有同辈的,也有长一辈的。他曾约吴荫培同去灵岩山,茗茶吃素斋,临走时还在寺内留下墨迹。若论书法,因陆润庠从科举中来,且一生为官时间较长,在光绪初至光绪三十年左右,曾屡典试事,又充会试副总裁,故几十年来文字结构变化不大,馆阁气息较浓,讲究光黑精丽,匀圆丰满,大小一律的明、清官场书体棗尽管这种书体(馆阁体或称台阁体),为明、清最高统治者们所常识(现故宫内布置或留存陆润庠书法不少),但都似乎缺少了一些笔墨的情趣和生动的韵味。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题江苏省苏州留园五峰仙馆
  苏州留园为中国名园之一。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原有东西两园,清嘉庆年间就东园遗址建成寒碧山庄,光绪年间改称留园。中部为池塘,临水设置山石楼阁,东部多厅、堂、轩、斋,间以奇峰巨石。西部漫山枫林,绕以清溪。园中小桥、长廊、漏窗、龙墙,依势起落,相互交错,形成无数幽深庭院。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杰作。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远翠阁、楠木厅、鸳鸯厅、冠云楼等。布局紧凑,富于变化。充分体现造园艺术中分合、高深、曲直、虚实、明暗等对比手法。上联只是教人读书,强调读书之乐,“书”,指《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一批古代历史记录。其中所记大多是有关政治的一些言论和史事,有的出于当时史官的记录,有些是根据史料的追述。因它是上古之书,故称《尚书》,相传为孔子所编。“易”,指《周易》,亦称《易经》。《周易》通过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等富于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旧传孔子作。“骚”,指《离骚》,或《离骚》与《楚辞》等骚体辞合称。战国时屈原作。作品运用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想象丰富,文辞绚烂,是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庄”,指《庄子》,亦称《南华经》。战国时庄子所作。道家经典之一。其文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汉文”,指汉代的散文。这里特指西汉前期的散文,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下联描写自己对花草的钟爱,“菊、梅、莲、兰、海棠”,皆为花名。此联在技巧上有两大特点:一是隐喻法。作者深受屈原诗的影响,善以花草作譬言志。人之于书,之于花草,能够入其中而怡然自得,这境界本来就不是俗人所能企及,而作者却能超乎于外。二是排比法。作者连用五个“读”“取”“与”“同”,上下联的各句首、句中皆同字相对,加之每句都简洁凝练,使全联语势回畅迭宕,舒展飘逸,把文士的那种与世不群的超脱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联上联言书,下联言花,表面上似乎不太贴切,但下联中的花实是上联“读骚取幽”之“骚”中反复出现的,一语相关,其意无穷,不愧联中上品。
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
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
——题京师(北京)外城广和查楼戏园
  广和查楼戏园位于北京市繁华的前门外肉市。原为明末大盐商查氏私人花园。清康熙年间就改为茶园对外营业,初名查家茶楼、查家楼,后改称广和查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长生殿》在此演出,适逢佟皇后丧葬期间,触犯禁忌而掀起了一场风波。这是一次堂会性质的演出,观剧者最后受到革职和革去国学生籍的处分。光绪年间广和查楼连遭两次大火,损失惨重。北京“白薯王”王静斋(王杰)购买了广和茶楼,重新修建后改名为广和楼戏园。戏台柱子有这副清咸丰年间二甲进士陆润亭所写的红底黑漆对联。此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楼的社会功能与一般百姓看戏的情趣、态度。在旧时代,戏曲的社会功能的确不可小视;即便今天,这种现象仍十分普遍,尽管有时叫人哭笑不得:有些人士不是看了“戏说”的电视连续剧,就煞有介事地讲起“历史”了吗?而当初,在文化相对不普及,百姓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情况下,诸多小百姓的历史知识就是通过戏剧、评书等大众的娱乐形式中得到的,而有些伦理道德,传统观念,也正是这样给“灌输”进去的。清末至民国初期是广和楼之黄金时代,喜连成、富连成科班长年在此演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潭富英、雷喜福等名角都在此登台献艺。“白薯王”死后由其长子王善堂经营,日本占领北平时期,广和搂营业萧条,难以维持,便以92.2万元伪币卖给了日本翻译李文轩。李文轩将广和楼拆毁,想重新修建,但未来得及重建日本便投降了,因此到解放时广和楼还是一片废墟。人民政府重新兴建了广和楼,改名为广和剧场。康熙曾到此看过戏,并赐台联:
  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
  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
陆润庠贺赠联
蝌蚪尝收古鼎;
龙蛇走遍老藤。
——赠星泉仁兄雅正
赵昌粉笔徐熙画;
郭泰人伦许劭评。
——赠少卿贤弟雅属
晴窗试砚磨金薤;
秘阁然藜校玉书。
——赠成珮二兄属
名花异果雕阑护;
古款新铭小篆镌。
——赠×××仁兄雅正
土铫煎茶收槲叶;
山城贯酒问桐君。
——赠润身仁兄属
一帘花雨诗中画;
半榻茶烟醉后禅。
——赠杨石大兄正
寻春忽入罗浮梦;
讲法当为解脱神。
——赠达夫仁兄雅属
梅花香远琴心古;
瑶草春深鹤梦闲。
——赠燮卿仁兄正
文得中和品尤贵;
官居清美名亦香。
——赠抡卿仁兄雅正
风生碧涧鱼龙跃;
月照青山松柏香。
——赠余似山
伏海潜龙思隐德;
盘空鸷鸟想雄姿。
——赠清国史馆誊录徐礼和
  徐礼和()字春熙,贵州省大定府东乡六龙人。生于清道光壬寅年冬月十六日丑时,卒于清光绪庚子年腊月廿四日,终年58岁。幼年丧父,事母以孝闻。年6、7岁时,叔父府贡生秉暹即亲为教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毕节松山书院山长陈庚游学六龙,一见奇之,誉为‘徐氏雏凤’,遂授以古学。后又得名师宋采田、詹怀清、杜湘等人指授,与徐汝舟齐名,有“两徐”之目。徐礼和生性风雅,喜击刺“神手陈四”陈浒(字有元,武当松溪派第十一代传人)为东乡乡约时,授以内家扁卦拳械,颇得个中三昧。由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科举人,随越礼闱,不售。越丙子(1876年)选明通进士,考充国史馆誊录。尝与徐致靖、陆润庠、黄道中贳酒征歌,流连京邸者数年。既而辞馆归里,郡守程荣寿贤之,聘为万松书院山长,一时造就之士,或登贤书,或食廪饩,称济济焉。徐礼和博学能文,工书善画,诗赋杂作尤擅胜长。每于课试之暇,培蕉种菊,栽花养鱼,徘徊瞻眺为乐;或偕覃方仁(字近堂)、安永松、朱传薪、陈冶、黄道中诸人相互唱酬。生平著述宏富,惜多散佚。今仅存《徐春熙诗文残稿》三卷,虽为吉光片羽,亦可见其才学之一斑。其挚友宣统帝师、状元陆润庠赠以此联,对其评价可谓高矣!江苏宜兴徐致靖(字子静,官侍读学士)亦赠其联曰:
  四壁云烟张旭草;
  一庭风露赵昌花。
学古入官于人有济;
尊贤乐义其德克明。
——赠凤生仁兄
信质桑经,疑笺郦注;
碣摹虢鼓,碑写韩铭。
——赠少庭仁兄属正
春水方生,花来镜里;
吾庐可爱,酒满床头。
——赠×××仁兄雅正
  在中国,凡能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等功名的都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但有人视之为“馆阁体”加以轻视。其实“馆阁体”不也是一种体吗?只要有人爱看,就有存在的价值,社会上有些人误解字写的丑、写的怪才是书法,这是片面的,倒是社会上有些人所谓写的漂亮,但字其俗在骨,反而要加以批判,这种漂亮在不懂书法的人眼里是好看,但在行家眼里是丑恶。陆润庠的字不仅好看,并且不俗,自有一股儒雅之气,写到这个份上并不容易。然而遗憾的是缺少了个人的风格,没有风格的书法是很难在书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陆润庠书法多有代笔者,此件笔法精能,从容不迫、笔笔送到,应是陆的亲笔精品。此件作品规格为162×33厘米。
云梦苑囿,橘柚所聚;
德涵玉润,智美珠圆。
——赠秋汀仁兄雅正
玑帘夏疏,琼茵冬燠;
奇葩锦簇,文石棋罗。
——赠莹斋
崇品故情,揽形合气;
怀清抱信,寄畅引和。
——赠克卿二兄雅正
餐胜如归,聆善若始;
和神当春,清节为秋。
——赠伯音仁兄雅正
玉壶买春,酒为欢伯;
琅玕吐秘,诗杂仙心。
——赠奏廷大人
阁部监斋,处处不到;
酒色财气,种种俱全。
——戏赠徐郙
贺赠陆润庠联
风日和美,正江南重四节;
江山委蛇,是中朝第一流。
——清翰林院编修(后历北京国民政府总统)徐世昌贺陆润庠暨其夫人60岁寿诞
悼挽陆润庠联
犹然帝座朝仪,毋劳蹈海;
难得状元宰相,如此收场。
——章履平挽陆润庠
  按:词意似哀似诔,又若嘲若讽,要不害其佳。
来日大难,及此全归天所笃;
个臣又弱,公然后死责安辞。
——清兵部侍郎陈宝箴挽陆润庠
分庙堂忧,待息卮言窥相业;
联文字饮,重寻海屋失人豪。
——清吏部主事陈三立挽陆润庠
使立朝不为奸憝所排,讵令人火热水深至此;
岂神州终有陆沉之祸,故夺我泰山梁木于先。
——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挽陆润庠
  按:大厦将倾,岂一木所能支,清届光宣,已为不治之疾,张联出幅不免为失言。
纪念、题咏、嵌典陆润庠联
岑春萱拜陆凤石;(征 对)
川冬菜炒山鸡丝。(许弼丞)
——民国初年上海以嵌陆润庠名征对
  民国初年,护法军政府首席总裁岑春煊曾专程拜访陆润庠,当时上海有人为此出上联征对(凤石为陆润庠的字,春萱为春煊的谐音字),时人许弼丞应以菜名对之下联,可谓无情之巧对。
五科五状元,金木水火土;
四川四等位,公候伯子男。
——佚名撰嵌晚清五位状元名字偏旁巧对
  清光绪二年(1876年),福建举子王仁堪(字可庄)入京会试,未能取中,落第之后,福建举子都为王仁堪惋惜。实因王仁堪学识渊博,聪颖过人。众人都以为此科状元必为王仁堪。谁知王仁堪竟未能取中。之后,当众人得知新科状元为曹鸿熏力时,纷纷为王仁堪鸣不平。而王仁堪居然满面春风,神采飞扬。众人不禁纳闷:这曹鸿熏力得中状元,王仁堪为何如此高兴?尤其令人想不到的是,王仁堪还刻了一方私印,印上四个字,“落第状元”。一时之间,众举子议论纷纷。第二年恰逢丁丑恩科,王仁堪在会试、殿试之后,独占鳌头,得中状元。由于此前王仁堪刻了“落第状元”印,而此番果然得中,于是“落第状元”的故事,在京中传了开来。一天王仁堪大宴福建同乡。一个同乡问王仁堪,能否将当日所刻“落第状元”印的原委告诉大家。王仁堪这才将事情从头道来。原来王仁堪落第后,将此前几科状元姓名加以玩味,发现了一个问题:依照年月顺序,此前有三位状元。同治七年状元为洪钧。同治十年状元为梁耀枢。同治十三年为陆润痒。而光绪二年状元则为曹鸿熏力。王仁堪将四位状元的姓名仔细玩味之后,发现四人姓名的字内藏有“金”、“木”、“水”、“火”等字形。洪钧的“钧”为“金”字旁,梁耀枢的“枢”为“木”字旁。陆润痒的“润”为“水”字旁,曹鸿熏力的“熏力”,其左旁下有四点,意味着“火”字。有趣的是,四人姓名字内独少“土”字形,否则便可合成“五行”。而王仁堪的“堪”字为“土”旁,“王”字去掉上面一横,也是个“土”字。王仁堪字“可庄”,其“庄”字内又有一“土”字。因此王仁堪以为自己姓、名、字内共有三个“土”字,可谓得“土”独厚,所以下科状元必能得中。因此制一方“落第状元”印。众人听罢王仁堪的一番表白,不禁连连称赞,想不到王仁堪“落第状元”四字竟藏有如此玄机。于是,有好事者将清末同治七年(1868年)到光绪三年(1877年)这20年间先后考中状元的五位名人,戏拈了这一副五行巧对。
附录:【陆润庠轶事、趣闻】
〖陆润庠与《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明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也是世界上编纂最早、篇幅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明成祖朱棣于登位之初的永乐元年(1402年)即组织专人开始纂修,永乐五年(1407年)方才完成,全书共动用正总裁3人、纂修347人,催纂5人,编写332人,看样57人,誉写1381人,续送教授10人,办事官员20人,全书共有22870卷、11095册,约3亿7千多万字,但因印刷耗费巨大,后被搁置,只保存手抄正副善本各一套。清时,原书正本藏于乾清官,副本藏于翰林院,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正本被付之一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位于东交民巷的翰林院由于靠近使馆区,当时也沦于战火之中,珍藏的《永乐大典》副本也难逃厄运,11095本善本几乎全部遭到焚毁,余下约400多册也几被掳掠一空,最后仅剩残存的64册。在翰林院供职的出润庠深知这批国宝的价值,就悄悄地将其运回府中保存。
  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获悉后,即派员前往陆府,并将其珍藏的64册残卷运回,除留下4册用作展览外,其余60册均移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后又陆续收集到一些,至1934年已达93册,太平洋战争发生后,陆润庠抢救保存的60册善本中有35本被转移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后又被转移到台湾的故宫博物馆。解放后我国政府专门派员到国内外追索回购,迄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已搜集到161册,其中商务印书馆捐赠的达21册,原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52册,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赠还11册,德国赠还3册,通过购回和其它单位、个人赠还的有11本,现除台湾保存有60册外,还有近200册散落在10多个国家约30多个图书馆,其中经陆润庠之手抢救保存的即占1/6左右,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善莫大矣!
〖科举入仕〗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陆润庠出生于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学舍。镇江古称“润州”,地方学校古曰“庠”,故取名“润庠”。学舍中有宋乾道二年(1166年)《熊克风石图赞》,故以“凤石”为宇。自小聪明好学,10岁便读完了儒家的《九经》;对家传医学,也用心学习,颇懂医术。凭籍儒学根底考中乡试,成为一名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二月,会试中试。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在保和殿举行,一举夺魁,成为大清王朝第101状元。此科进士共337名,是同治皇帝的最后一批门生。中状元后,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开始步入仕官生涯。这年33岁。
  此时的大清帝国危机日重,英、法、俄、美、日等列强,觊觎我边疆地区,大肆侵吞,中国边疆出现危机。而这时的同治皇帝也已病入膏肓,染上了可怕的性病,且已不可救药了。就在这种局面下,这种时刻进入仕途。入仕不久,同治皇帝便于十二月五日病死,年方19岁。慈禧太后把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扶上帝位,年号光绪,军国大权操纵在她的手中。光绪皇帝即位后,陆润庠屡次出为乡试考官,光湖南、陕西就各典试两次。后入值南书房,侍从光绪皇帝作文绘画。擢为侍读,出为提督山东学政。督学山东不久,老父病死,陆润庠离职服丧。服阙,迁到国子监祭酒。老母罹病乞假归养。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谕令各省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在水陆通衙之处设立通商公所,兴办实业,官督商办。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率先行动,奏派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状元张春在通州设立商务局,陆润庠在老家苏州设立商务局,去官在家的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在镇江(今属江苏)设立商务局。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而张春在通州兴办了大生纱厂,陆润庠在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这便是哄动一时的“状元办厂”。但是,陆润庠和张春不同,张春从此热衷于办实业,他虽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有时还颇为激动,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兴办工厂、学校等上面;陆润庠虽然创办了两个纱厂,但他热衷的还是仕途。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起仕,再为国子监祭酒。不久摆内阁学士,署理工部侍郎。这时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慈禧太后对列强干预她废黜光绪帝极为愤恨,试图借助义和团来教训一下洋大人,对列强宣战。俄、英、法、美、日、德、意、奥八国拼凑了一支2000余人的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出德胜门仓皇而逃,奔往西安。陆润庠辗转奔赴西安,当时叫“行在”。慈禧太后被陆润庠的这种忠心感动了,委任他为礼部侍郎。慈禧太后还京后,陆润庠出任最高监察官——左都御史,后又奉命署理工部尚书,成为一品大员。
〖反对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的“戊戌维新”被慈禧太后镇压后,“君主立宪”运动并未消歇,很快便又重新兴起。而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日渐壮大。对这两股势力,清廷不能不注意了。若要在二者中选择一个的话,清廷自然要选择君主立宪。但是清廷不愿真心的实行君主立宪。于是,清廷玩了“预备立宪”的骗局,来麻痹立宪派,打击革命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三日,清廷颁诏宣布“预备立宪”。按清廷的说法,“预备立宪”的首要任务是改革官制。慈禧太后命陆润庠为嫠订官制大臣。不久公布中央官制,最高统治机构军机处照旧不变,旧的部名称作了更改并增为11部: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司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工部裁省,陆润庠署理工部尚书一职撤销,以尚书衔领顺天府尹。1907年授吏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上疏说:“捐钱买官,仕途就良莠混杂了。有些官员学识浅陋。请制定道府以下考试章程,考试不及格者不差遣官职,设立仕学官教习他们。”作为当朝一品大员,陆润庠对方兴未艾的立宪运动不能没有看法。他说:“成规不可墨守。而实行新法也需要斟酌。若不研究中国历史,不从中国实际出发而进行变革,改革是难以成功的,且将使问题更糟。”从这里看陆润庠主张改革,但反对激进,主张稳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在流台涵元殿驾崩,终年38岁。慈禧太后选中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的儿子爱新觉罗傅仪为新的帝位继承人。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寿终就寝。十一月九日傅仪登基,年号宣统。最大的守旧分子慈禧太后死后,要求改革变法的呼声日高,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也更加高涨。在这种局势下,陆润庠非但没有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更倾向于改革变法,反而日渐反对改革变法,变成了一个守旧分子。
  宣统元年(1909年)陆润庠入阁为协办大学士,进为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年)设弼德院,参预机务。弼德院置院长、副院长各一人,顾问大臣32人,参议10人,秘书厅秘书长一人。陆润庠出任弼德院院长,还充任毓庆宫授读,教宣统皇帝读书。在此期间,陆润庠就军国大政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曲阜新建“曲阜学堂”,上疏说:“曲阜是圣地,新建的曲阜学堂必须以弘扬经术、提倡正学为宗旨。若杂聘外国人为教习,异言殊服,喧宾夺主,有害于圣教;若圣教渐灭,将是朝廷之忧。”关于官制改革,认为“董订官制应保存都察院。有人说既然有了国会,不需再有言官。岂不知议员职在立法,言官职司监察。议院开会,不超过三个月,言官却随时可以进谏。行政裁判,乃事后决断,言官则奏谏于事前。朝廷想广开言路,那么,都察院就不可裁;诸臣要巩固君权,那么也会赞同保留都察院。即使他日国会成立,也应使都察院为独立衙门,不要被那些邪说所迷惑。”对于当时出国留学风潮,贬斥说:“游学外国的学子,在实业上学成而回来的,寥寥无几;回来后又所学非所用。学成后归国最多的是法政科。法政各国不一,都是根据本国的风土人情而制定的。今留学的学子根底很浅,对于中国的经典未曾诵习,传统道德风尚知之甚少,徒学人家的皮毛,妄言改革,甚或包藏祸心,鼓吹民权、革命,视国家与君主为西途,在国内发展他们的党徒,图谋造反。各部院大臣以为朝廷锐意改革,非重用那些留学回来的人不足以成大事。于是异端邪说流行,遍及朝野,日子长了必然会动摇国本,生灵涂炭。”
〖逊位帝师〗
  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财政困难,入不敷出,陆润庠把财政危机归因于实行新政,借财政危机指斥改革,鞭挞新政说:“今日之祸,是因为督抚无权,朝廷无权。库储空虚,寇贼横行,是尤为明显的。编练新军,所用的都是没什么经历的学生,他们的韬略仅是纸上谈兵,用兵则局限于条条框框,还有的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旦有事,督抚非但不能调遣,甚至倒戈响应,他们不可信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此,则不如停办新军,仍使用从前的巡防兵。当然,对他们需加以整顿。新的审判机构任用的都是未曾听讼的法官,黑白混淆,是非颠倒。旧时干练的老吏,督抚都不敢使用。州县的捕快都被遣散了,把缉拿盗贼之事交给巡警。巡警大都无能,且仅省会城市及通商口岸有巡警,岂能顾及乡里?将来势必遍地皆盗,人民无可控诉。如此,则不如撤销新的审判,象从前那样,把断狱、辑捕之事交给州县。谘议局设立后,各地推举的都是不谙掌故的议员,肆意放言,宿制官员,督抚对他们无可奈何。于是,他们借筹款之名,鱼肉乡里;打着自治的旗号,树立私党。去年资政院开会,有人竟然张牙舞爪,破口大骂,藐视朝廷。他们以能言善辩为通才,以横加讥议为舆论,蜩螗沸羹,喧闹嘈杂,莫可究结。如此,则莫如停办国会,把言事之责仍归于都察院。新设的学堂,聘任的都是不通经史的教员,他们用的教科书,仅能启发愚昧而已;废《五经》而不读,其祸等于秦始皇焚书;暑假星期天,学生毫无约束,他们都是些未成熟的少年,哪能不结伙生事,为非作歹?而伙食费、学费百倍于前,那些贫穷而有才的人,进身无路。如此,则不如停办中小学堂,仍实行科举取士,凡此都与财政有关,而祸害不仅在财政,若不早点了断,必然导致威权下移,大局不可收拾!”尽管陆润庠反对改革,仇视革命,但历史的发展都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高潮,武昌起义爆发了。
  八月十九日陆润庠指斥的新军在武昌起义,攻占武汉三镇,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十一月十日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公推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中华民国建立了。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宣统帝在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后,宣布退位。陆润庠年老昏聩,但他对在皇宫中称孤道寡的宣统帝却忠心不渝,奉隆裕太后懿旨,照料毓庆宫事务,仍充任宣统帝的师傅,并接受了太子太保的官衔。民国四年(1915年)病死,终年74岁。已经退位的清帝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端”。陆润庠俭朴,虽贵为一品,衣着如寒士。性格内向,即使生气,也抑郁于内心,从不外露。病重后终日正襟危坐,瞑目不言,也不吃喝,数日而死。
发表评论:
馆藏&95198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知恐惧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