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为什么倒下(浪潮之巅 mobi)书评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 简书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书名浪潮之巅作者吴军精彩书评花了两天时间,把Google研究院吴军先生的《浪潮之巅》看了一遍。有兴趣投身互联网浪潮的热血青年应当看看,虽然不同意吴军先生的部分观点,但本文的公正与理性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国内一些研究互联网的博客作者和写手也真该向人家学学,瞎掰打软抢神马的,真挺没意思啊……——腾讯微博网友 城堡今日一口气看完了Google吴军写的《浪潮之巅》,发现中国人也能写出如此深刻的产业争霸史,联想到王强的《圈子圈套》和《创始人》,怎么突然感觉能写的都是清华理工科出来的,学文科的都哪里去了?推荐对IT不感兴趣的人看《浪潮之巅》的最后一部分,关于公司基因和介绍风险投资的,写得都很到位。——新浪微博网友屈红林一句话推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通过这本书,您将了解1、IT公司的兴衰更替史;2、华尔街资本对IT企业的巨大影响3、创业时怎样融资。谁需要读:1、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者;2、互联网创业者3、商科学生;4、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人和研究者主要内容概述此书信息量极大,无论从哪方面解读,都能读出对读者有用的东。现在下只是把书中的一些重点部分以及可能读者会感兴趣,而在下又觉得有趣的部分概括出来,以飨读者。1、对书名《浪潮之巅》中“浪潮”的理解书名为“浪潮之巅”。顾名思义,本书就是讲述那些曾经或正站在互联网浪潮的巅峰的企业。书中列举了好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名称,例如苹果公司、微软、诺基亚等等,“之巅”大家都能理解,即”巅峰“的意思,这些公司无疑能让大家所知,无疑都是在各自领域中极有成就的,然而成就它们达到巅峰状态的,除了自身的内功之外,无一例外的,就是这些伟大的公司都赶上了IT产业的兴起、发展与升级。因而“浪潮”可以这样理解:科技革命的浪潮,同时也可以专指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2、那些曾经或正在浪潮之巅的弄潮儿们A、帝国黄昏之AT&T公司AT&T公司创始人,说起来很有名,即使电话的发明人贝尔,后来AT&T公司旗下有闻名于世的贝尔实验室,该实验室出过十一位诺贝尔奖得主。AT&T可谓老字号,于1877年成立,一百年来发展的顺风顺水,很长时期内垄断整个北美的通信业务。虽然有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但是每次调查都会帮AT&T公司剪除枝叶,让它更加茁壮。例如1913年美国司法部的调查,避免了AT&T公司的大肆扩张,这反而让它顺利度过了大萧条时期。时间到了1984年,AT&T终于挺不过反垄断调查,公司进行了拆分,由一家分成7家,这次修剪让AT&T公司从以通话业务为主转向了新兴的网络和移动通信方面。1995年在华尔街逐利的资本驱动下,这一次公司高管自我拆分,而正是这个举动让AT&T伤筋动骨。然而明白人大有人在,但是禁不住股票期权的诱惑,公司的未来在目前金钱的诱惑下一文不值。接下来的2000年公司又被拆分为四家,而此时AT&T公司已经错过了互联网的浪潮。由于AT&T主营业务是固定电话业务,互联网兴起后,人们可以直接用网络通话,再也不想用AT&T那昂贵的通话业务了。曾经最能代表行业发展的AT&T,由于华尔街资本的贪婪和技术浪潮的波动,已经变成了明日黄花。B、科技界常青树之IBMIBM公司成立于1924年,由托马斯·华生创立。IBM成立的时间正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期,它发明一种机器,能够帮助政府和大型企业组织进行统计数据的整理和简单分析,因而早期的IBM,其主要客户就是政府和大型组织。二战结束后,公司由托马斯·华生的儿子小华生接任,他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正是在他的带领下,IBM走向辉煌,并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IBM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就如同电话和AT&T分不开一样”。吴军博士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IBM公司同电子计算机的相互促进作用。在小华生的带领下,IBM投注计算机行业,在提高研究经费的同时也召来很多优秀工程师,并且参与了计算机行业标准的制定。正是这样的举动,IBM公司在小华生执掌期间,业绩年均增长30%,同时IBM公司很高的薪水也吸引了优秀的年轻人加入计算机行业。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这时期的IBM公司可以说是独孤求败。而这种垄断地位自然而然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IBM公司不得不进行拆分,并想社会公布自己的一些专利和技术。然而,由于IBM的业务重心一直在政府和大型企业这边,它就不可能把工作重点放在个人电脑业务上,此时一位天才人物比尔·盖茨看到了个人电脑的伟大前景,伴随着摩尔定律的作用,日渐强大的个人计算机不断蚕食IBM的主营业务,IBM就像一个走向坟墓的巨人。1993年,郭士纳临危受命,拯救IBM。郭士纳果断出售不赚钱的硬件业务,把个人电脑业务卖给联想,从硬件制造商转型为服务政府和大型企业组织。这次转型是相当成功的,IBM公司成功从坟墓中爬了出来。目前IBM公司是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在20011年起市值一度超过了微软。C、向死而生之苹果说起苹果公司,就一定要讲到史蒂夫·乔布斯。在吴军博士看来,他可谓是硅谷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个大学没有超过一年就获得美国工程院院士的人,而他获选院士的理由是:在个人计算机领域的伟大贡献。1976年苹果公司成立,当时乔布斯和他的小伙伴们的愿望是把昂贵的计算机商业化,让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当时的计算机很昂贵,价值几万美元。而当苹果电脑一代出来时,只需花费数百美元。虽然现在看起来苹果一代几乎做不了什么事,但这代表了计算机不再是大型组织的专属用品,它有可能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1980年代的IT产业巨人IBM也向个人计算机领域进军,一出售就占据了当时个人电脑市场的75%。针对于此,乔布斯致力于开发苹果二代,终于1984年研制出来,这是真正意义上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有鼠标的个人电脑。而这个产品也广受市场欢迎,同时助推苹果股价攀上高峰然而好景不长,此时的苹果公司邀请了原百事可乐总裁斯库利加盟,一年之后乔布斯出走。而苹果公司在斯库利的带领下,凭借乔布斯留下的财产,还能坚挺一阵子,然而苹果的摊子越铺越大,虽然开展了不少项目,但收效甚微。同时苹果电脑业务在微软的挤压下日薄西山。1998年的苹果决定请回乔布斯,让他执掌苹果这艘破船,而乔布斯也不愿意看着自己所创立的公司倒闭,在他的带领下,苹果公司逐渐走出低谷,获得新生。进入21世纪的苹果公司发展了两项业务:一个是iPod,一个是iPhone。iPod的成功是因为乔布斯利用了音乐的数字化浪潮,而iPhone的成功同样借助3G时代的东风,如果这两件产品提前几年,估计不会有现在的成功,而乔布斯天才的地方在于他牢牢抓住了这两次浪潮,才成就了今天的苹果。D、前途未知的微软帝国吴军博士这样形容微软:“微软永远是所有公司最可怕的敌人。微软靠它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和无比雄厚的财力,在计算机领域几乎是无往而不胜。”这句话放在《浪潮之巅》成书的那一年2008年——2009年还成立,但是现在由于谷歌和苹果的双重夹击,微软,这个被吴军博士称之为“IT业的罗马帝国”的人,前途还真的堪忧。此话暂且不表,今日就来说说微软帝国如何成立的。1980年代的微软,在乔布斯眼里还只是个小小的软件公司。然而微软有个天才,就是比尔·盖茨。虽然比尔·盖茨在其他领域可能不如乔布斯,但是他在商业经营上的天赋要高于乔布斯,通过两手抓的方式狙击了苹果。一方面盖茨对苹果方面要求研发软件采用拖字诀;另一方面联合当时强大的IBM,开发新的、与苹果不同的操作系统。没想到盖茨还有第三部,就是微软的操作系统便宜,他采用薄利多销的态度,因而吸引了大量计算机爱好者和软件研发者,他们在上面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软件,这样用户就逐渐对微软的系统产生依赖。就这样微软依靠自己相对廉价的操作系统,以及系统良好的兼容性,加上对手苹果公司存在的战略失误,帝国就这样建立起来。1997年微软市场首次超过IBM,然而微软还不放心,它继续进行维护自己垄断地位的战争。这次它的手段是通过模仿比竞争对手更加廉价的产品,以及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来打击对手的。然而没有永远的帝国,微软帝国在取得操作系统的绝对领先后,想进一步扩大优势,于是把眼光瞄向了互联网领域,这次迎接微软挑战的是新兴的雅虎,它比微软更绝,因为雅虎的服务是免费的。经过这次战役后,加上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微软错过了进军互联网的最佳时机。2015年下半年,微软将发布windows 10,它想实现所有操作平台的一体化,不知微软能否通过这一举动,实现王者归来?E、互联网中的福特——雅虎之所以称呼雅虎为互联网中的福特,是因为吴军博士认为雅虎对互联网的影响是可以同福特对汽车工业的影响相提并论的。在汽车工业中,尽管汽车不是福特发明的,但是福特的生产模式,重新定义了汽车行业,并让普通工薪阶层买得起汽车。而雅虎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在这一意义上,与福特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是相似的。早期的互联网,其信息提供是面向用户收费的。不仅用户入网要收费,而且浏览信息也要收费,如果这样下去,互联网的发展将会和有线电视一样,几乎没有可能发展成现在的样子,而正是雅虎改变了这种状况,它把互联网办成了开放的、免费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盈利的。雅虎面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例如雅虎邮箱业务,而雅虎转而面向企业收取广告费,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免费模式吸引了更多的用户,而更多的用户意味着更多的流量,流量意味着广告商的投入更高效。1996年雅虎上市,成为当时互联网的第一品牌,而其两位创始人——杨致远和大卫·肥罗——立刻成为了亿万富翁。然而雅虎面对资本市场的疯狂追逐,它没有进行理性衡量,反而把自己的摊子越铺越大,因为雅虎要回应资本市场对它的期望,以支撑住它的股价。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溃,雅虎的股价下跌了90%。从这之后,雅虎的股价再也没回到高峰,而更严重的是,雅虎并没有非常雄厚的技术积累,这个曾经的互联网巨头,按照吴军博士的话来说,已经进入了“红巨星”时代——恒星的最后一个阶段。F 消失的贵族——摩托罗拉曾经,没落罗拉就是无线通信的代名词,同时它还是品质和技术的保证。而现在它在浪潮的冲击下,从被谷歌收购,到现在转手联想,这其中的曲折让人叹息,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摩托罗拉曾经的荣耀,它也引领过浪潮。摩托罗拉公司创立于1928年,原名加尔文制造公司,由创始人之一的保罗·加尔文的名字命名。最早生产汽车收音机,二战时该公司的一些工程师帮助政府研究无线通信工具,并获得军方的认可,由此开始,可以表现出该公司在无线通讯上的强悍技术。二战后,由于摩托罗拉的品牌越来越响,加尔文公司干脆就改名为摩托罗拉。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可谓是摩托罗拉的黄金时代,摩托罗拉在模拟无线通信方面有任何公司都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摩托罗拉最大的贡献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大哥大”,而且其品质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正是因为摩托罗拉的品质和技术优势,它很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当时的摩托罗拉手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然而时间进入到九十年代,以GSM为标准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普及开来,由于这一技术标准是由欧洲制定,作为欧洲公司的诺基亚具有很大的地理优势和后发优势。另一方面摩托罗拉公司错误估计了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技术,而且摩托罗拉过度注重技术,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它的产品不如诺基亚和三星等亚洲公司的产品畅销。尽管后来摩托罗拉推出过多款经典机型,例如著名的刀锋系列,但是已经回天乏术,2014年转手一次的摩托罗拉进入了联想。G、没落的雷神之锤——诺基亚诺基亚是《浪潮之巅》中介绍的唯一一家欧洲公司,然而现在的命运也是堪称坎坷。从2007年的市占率40%到如今的黯然退出手机市场,诺基亚的名字貌似距离现在越来越远。曾几何时诺基亚还是芬兰的一家木工厂,曾经它的业务也如摊大饼一般,不断寻找大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个尝试很重要,就是它在20世纪60年代为军方和商业用户提供对讲机,从这些业务中诺基亚积累了一定的技术。1982年诺基亚研制出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电话,然而此时的它还不能与当时的巨头摩托罗拉相比,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因为项目太多,出现严重的亏损。直到1992年通信业务才成为诺基亚的核心,这一转型使得诺基亚由一个普通的电子公司成为全球移动通信的领导者,除了正确的转型方向外,还有三点对诺基亚的成功很重要:第一,抓住了移动通信技术的转型浪潮;第二,芬兰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三,科技以换壳为本。诺基亚在2G浪潮中比摩托罗拉更注重外观、用户的便捷程度,而且一直保持产品开发的快速和灵活性,又是换一个外壳就是一部新手机,因此有人戏称诺基亚——”科技以换壳为本“。然而诺基亚在3G浪潮中没落,最终被迫与微软走到一起,出了几款Windows Phone手机,最近的新闻是诺基亚手机部门被微软收购,而变成了Lumia品牌,诺基亚这个曾经的”雷神之锤“黯然退出手机市场。H、下一个帝国——谷歌公司长期以来,硅谷的公司在对决微软时都会处于下风,不仅在市场上被挤占,而且在人才争夺战中也会被微软挤压。从苹果到网景公司,他们都被微软后来居上,然而最终有一个公司从小发展,直至虎口拔牙,终于这家公司有资本正面对决微软了,那就是谷歌公司。谷歌公司的成立也离不开20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当时还在学校读博士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面对时代的浪潮,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他们瞄准了新兴的搜索引擎业务,于是谷歌成立。谷歌英文名Google,原意为一个非常大的数字Googol,即10的一百次方,“实际上宇宙中都没有任何事物能有这么大,甚至宇宙中全部的基本粒子数目也没有这么多,佩奇和布林用这个数字的用意为,他们的搜索引擎很大。1997年9月,佩奇和布林注册了的域名,然而此时二人只能靠刷信用卡度日,于是他们去寻找投资人,找到了同为斯坦福大学的校友、太阳公司创始人安迪·贝托谢姆。贝托谢姆看到二人展示的搜索技术,果断决定给他们10万美元的支票。虽然这笔钱看起来不多,然而这在无形中给新兴的谷歌公司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同时斯坦福大学也向佩奇和布林伸出了援手,为其提供了专利,同时成为谷歌的股东。而为了更好发展,佩奇和布林休学,去进行光荣的创业之旅了。他们在进行创业之旅的时候”顺走“了另一个技术大牛——克雷格·希尔福斯坦,”他几乎一个人写出了谷歌的第一个商业版本……而早期佩奇和布林忙于商业筹资,技术上只剩下了这个技术大牛。随着业务发展,谷歌开始招人了,佩奇等人认为谷歌要坚持宁缺毋滥,每招一个人必须所有人同意才行,而且进去谷歌的人必须以一挡百,正是这一个个精英,谷歌才能成为今天的谷歌。谷歌前工程副总裁毫不讳言:“我们只需要天才。”另外谷歌坚持精英战略, “杀鸡就是要用牛刀。”因此谷歌称为全世界单位办公面积博士最集中的地方。”谷歌不仅喜欢招博士,而且特别喜欢大学成绩优异的,这表明这个人自制力强,有责任心,而且一般而言学习好的学生更聪明。另一方面谷歌在“品质”的坚持上类似于日本公司,它认为为了保持搜索品质,就一定要用更优秀的才人,因为即使一项工作本科生能完成,然而用硕士生效率和质量会更高,这样反而能节省更多的时间。这样子的谷歌朝气蓬勃,同时也坚持自己“不作恶”的态度,赢得了其他公司的善意。而当互联网从桌面上向移动端转移的时候,谷歌比微软响应的速度要快,它推出了安卓操作系统,同时在微软擅长的操作系统领域推出了Chrome。谷歌正在进行新的布局,它已然成为一个帝国。3、推动浪潮的三大定律有三大定律主宰IT行业尤其是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分别是摩尔定律(Moore's Law),安迪-比尔定律(Andy and Bill‘s Law)以及反摩尔定律(Reverse Mooore’s Law)。A、摩尔定律所谓摩尔定律,就是每过18个月,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电子产品,每过18个月价格会下降一半。这一定律是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于1965年提出的。而自从摩尔定律提出以来,计算机行业始终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向前发展。然而摩尔定律为什么会实现呢?这要归功于IT行业的特殊性。IT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太一样的一点在于,它的成本大部分都是研发成本,而在硬件制造上的成本相对来说比例不是很高,它的硬件制造成本主要集中在制造设备上。可以说摩尔定律主导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首先,摩尔定律要实现,硬件制造厂商不得不加快研究速度,在上一代商品出来之后就立马着手下一代产品的研发,而这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进入计算机行业有一定的资金壁垒。其次,摩尔定律促使计算机性能得以快速提升,而这为软件的升级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希望未来计算机行业继续发展,嘻嘻,我想体验更高的网速。B、安迪-比尔定律这条定律,顾名思义,安迪——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比尔——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PS,这一条定律就是赤裸裸的暗示微软-英特尔联盟啊!)这一条定律的产生与摩尔定律有关,如果按照摩尔定律的说法,如果消费者暂时不想花或者不能花很多的钱,他可以等18个月之后花一半的钱去买相同的产品。那这样的话厂商怎么挣钱?这个时候安迪-比尔定律就出现了。按照摩尔定律,过去几十年计算机的硬件性能得到了飞速提升,然而似乎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性能貌似提升并不如硬件性能那样多,然而软件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这就逼迫消费者在使用一台计算机之后,由于软件性能的限制,不得不重新购买升级。这听起来一个阴谋,本来电子产品,就像白色家电一样,是耐用消费品,而安迪-比尔定律硬生生的让计算机和手机变成了快消品。然而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几十年前,软件开发人员在编写程序时非常注意程序的大小,他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空间,而现在的软件开发人员,似乎越来越浪费了。这似乎不能怪罪软件开发人员,因为他们也要人性化,以前的编程的客观要求软件开发人员极低,而现在由于摩尔定律生效,软件工程师可以比较自由地利用硬件资源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另一方面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为了编程人员的最大利用化和缩短编程时间,因此编程语言越来越易懂、好用,而编程语言越来越臃肿。C、反摩尔定律这一定律是由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下降一半”(吴军)。这样子下去的话IT公司就很惨了,因为他们花了同样的劳动,却只得到十八个月之前营业额的一半。而反摩尔定律就是硬逼着硬件公司跟上摩尔定律的速度。反摩尔定律也有积极作用,就是促进IT行业不断寻找质变,而非像传统行业更多的是量变,而且反摩尔定律对新兴的小公司也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在新的浪潮到来之时,新兴小公司和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读后感:看过吴军博士对计算机行业三大定律的介绍,解答了以前的一个疑惑:例如为什么计算机和电脑越用越卡,是不是他们的阴谋?这个问题就是第二条定律能解答的。4、行业兴衰的推手——资本A、幕后英雄——风险投资传统上创业时的资金来源为自己财产积累或借贷。然而年轻人一般没有什么钱,此时资金的不足就成了创业的瓶颈。而敢于冒险的美国人发明了一种非常规多投资方式——风险投资,这种投资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偿还,如果投资成功,资本家将获得几倍、乃至几十倍上百倍多利润,而不成功,就当交学费了。而这对年轻人太具有了吸引力了,他不用因为创业失败而背上债务,这样年轻人就敢于创业,因此风险资本促使美国成为创业的国度。B、科技公司兴衰背后的重要角色——投资银行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深刻表露出华尔街的贪婪所造成的恶果,同时他们也对科技公司施加着影响:一方面,科技公司上市时的吹捧者,是他们;另一方面,打压科技公司的也是他们。华尔街——美国的金融中心,这里坐落着诸多金融公司,而这些公司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商业银行(类似于我国的工商银行)、投资银行(替别人买卖任何有价值的商品,是股市的主力军)、共同基金公司(掌管美国所有的退休账户和世界上的很多财富)以及对冲基金(著名的有金融大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而其中对科技公司影响最大的乃是投资银行。著名的投资公司有高盛公司(投资银行的NO.1)、摩根斯坦利(美国大银行家摩根创立)等。风投公司要收回投资,科技公司的从业人员要获得回报,只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是被收购;第二是上市。而上市就需要高盛等公司当承包商,承包商以上市价格从被承包的公司收购一定数量的股票,并且以同样的价格分配给它们的客户。而承包商从中获得两笔收入:佣金(包销股票总金额)、以后用上市价购买科技公司一定股份的权利(这笔钱只有当科技公司股票上涨时才有意义)。而当投资银行认为一家科技公司有前途时,其股票会上涨,反之则会下降。股票价格下降对科技公司的影响有时是灾难性的。诚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5、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硅谷的传奇与斯坦福大学多方位的支持是分不开关系的。很多当今时尚著名的科技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创立的。它们包括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雅虎、谷歌以及英特尔。斯坦福在科技业的这种契机是任何大学都无法比拟的。首先,按照斯坦福人自己的说法,一个斯坦福等于一个哈佛加麻省理工。这句话粗看略显自大,但实际是有道理的。斯坦福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人文理工兼修,同时比东岸名校更重视实践。斯坦福的学生,在这里能够体现更加丰富的多样性,在这里培养了他们创业时需要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斯坦福大学给予新兴的科技公司以专利和土地。斯坦福大学,其面积的相当大部分都租给了企业,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都是高科技企业,同时斯坦福大学也给予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和在读生创业上的优惠。斯坦福大学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双赢。这些斯坦福的毕业生们成功之后就会投桃报李,他们会给母校丰厚的捐赠。6、怎样做到基业长青——硅谷成功的商业模式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一个企业必须要盈利,否则就是对全人类的犯罪。因为无法盈利的企业是浪费资源,还不如把这些人力物力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因此很多大公司的兴起,不是靠技术的革新,还是靠商业模式的转变,这里吴军博士介绍了硅谷那些成功的商业模式。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通常,好的商业模式都非常简单,即使是外行人也能看得清楚。AT&T从事固定电话业务时(19世纪末),就懂得只收服务费而不是高的吓人的安装费,这点中国电信到2000年都不明白,而英特尔开发出比IBM以及惠普更便宜的处理器,分别卖给这些公司,这也是双赢。相反,如果一种商业模式好几个小时都说不清楚,在巴菲特看来要么是骗人、要不根本不存在。而最理想的商业模式就是如同印钞机一样自动挣钱的模式,这里吴军介绍了三种印钞机模式——谷歌的广告系统、eBay的电子商务系统以及戴尔的微机直销系统。谷歌的广告系统大大降低了全国性广告乃至全球广告的门槛,深受中小企业欢迎,另一方面谷歌的技术实力强悍,机器会自动学习,强化个性化广告推荐,这样广告效果更好,广告上自然更加喜欢。而eBay的模式类似于阿里巴巴,坐收卖家和卖家之间的佣金和中介费,只要网上有交易,它就永远会有收入,但有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信用问题和付款问题。付款问题靠PalPal(国外的支付宝)解决,但是信用问题是让eBay头疼的。第三个是戴尔的虚拟工厂。戴尔自己没有工厂,只有一个商标,它的创始人精简了从设计到零售的环节,精简了不少费用,一度戴尔电脑的市占率为美国第一。7、下一个浪潮没有不消亡的帝国,同样也没有永不衰退的企业,浪潮不断推动企业兴衰更替,而从投资银行到求职者,都希望找到下一个浪潮,能站在下一个浪潮之巅的必将是下一个谷歌一般的企业。吴军博士断言:云计算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科技浪潮,因为它将使用户摆脱桌面,通过浏览器,借助高速网络和云端服务器,随时随地享受上网的乐趣。(画外音:话说这不是谷歌的笔记本Chromebook吗?到底吴军博士是谷歌的人啊!)”科技产业让人振奋的是,有新一代技术的革命同时拌嘴这新一代公司的诞生,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但终究会来到。而代表新的技术公司有时是新生的,有时却是以前的公司进化而来,不论是哪一种都足以让人振奋。寻找下一个这样的机会,永远是和所有现代生活相关的人追求或谈论的主题。涨姿势有关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阴谋论到底是不是真的?吴军博士的回答:罗斯柴尔德家族早已是过眼云烟,在华尔街眼里,这个家族就是二三流的水平,而美国,这个家族被人认知,还是因为葡萄酒。按照一些中国作家的观点,一两百年前这个家族的财富作为原始资本,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现在该家族有几万亿美元,至于为何没有人看到,是因为这个家族的财务不向外界公开。几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中国的经济规模,然而金钱只有流动才有可能增值,这么一大笔钱在世界上不可能藏得住。另外这些作者的假设也是错误的。这里可以举个反例:春秋时代的陶朱公,留给后人1两银子,现在应该变成10的60次方两银子,这远比现今世界上所有财富的加总还要多。这显然不可能,既然陶朱公不可能,凭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可能呢?罗斯柴尔德家族衰落与几个大事件有关:第一个,错失19世纪末飞速发展的美国;第二,纳粹德国的抢掠。在华尔街看来,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投资公司顶多算三流的投资公司。延伸阅读1、作者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电子工程系(硕士)和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大学期间致力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特别是统计语言模型的研究。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Google公司。在Google,和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Google工程奖。2003年,他和Google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他于2005年起,当选为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董事会董事。2007起担任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的董事。2010年,吴军博士离开Google,加盟腾讯公司,担任负责搜索业务的副总裁。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浪潮之巅为什么有三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