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指quot什么意思?

欢迎来到千里马论文发表网
当前位置: >
浅论皎然\&意境\&说
发布时间: 10:25
千里马论文网:/wx/ys/130762.html
摘 要:皎然是中唐后著名的侍僧和理论家,他吸取前人对\"意境\"的使用,对\"意境\"说进行了深入阐发,使意境理论进一步发展并趋向成熟。他将禅宗里的一些概念引入诗学中,提出\"缘境\"、\"取境\"、\"神诣\"、\"意冥\"等独到的文学思想,并提出好的诗歌要注意营造意境,能够使人体会语言文字所暗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使人获得言语之外的无限蕴涵和美感。
关键词:皎然;意境;缘境
  皎然是中唐后著名的诗僧和文学理论家,将佛学里的一些概念引入诗学理论范畴,极大的丰富和开拓了诗学理论内容和范围。他在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方面贡献很大,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和诗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一、创作背景&&&& (一)个人背景&&&& 皎然(720-800?)是著名禅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人(今浙江长兴),是谢灵运的后裔。他早年学儒,后来改学道,中年后入佛教,这使他思维开阔,在诗学的阐述中不仅有佛家的思想,还有儒道思想的融合。皎然在诗歌方面也深有造诣,在诗歌史上地位颇高。皎然的文学活动主要在安史之乱后,因处于江南,较北方更为安宁一些,诗歌创作上较少涉及动乱,而更偏向于诗歌内部艺术审美的探究,他创作的《诗式》在中唐时是这一审美取向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其中对于"意境"的范围和理念有很多阐述和开拓。&(二)时代背景  建唐后,随着国力的强盛,唐代很快重新恢复了南北统一的局面,并在疆域上有了大幅度的开拓,势力与威信空前扩大。广大的疆域为唐代南北文化和文学的真正融合创造了条件,其文化格局与历代相比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文化繁荣和多元,各种文化相互包容、学习和融合。儒、释、道三教并行,它们在冲突和竞争中互相碰撞、互相浸入,释家思想也就深入到文学和等领域了。  (三)文化背景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立足于本国的背景,不断对其进行汰选和重铸,使其在漫长的接受过程中逐渐中国化。而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文化风格和习惯,被广泛接受,如天人合一、知行统一等思想。所以其在盛唐成熟后,在佛界迅速取得了主导地位,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僧人涉足文艺,俗人吸取佛学思想进行创作在当时是很广泛的现象。如皎然、灵澈等就是非常有名的诗僧,王维等人的诗歌中则有浓重的禅宗思想。禅宗的很多观念被引入文学领域,用以创作文学,并阐述文学理论,大大拓展和深化了诗学领域。  二、"缘境"与"取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文学审美概念,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1】  (一)王昌龄等人的"意境"思想  以"意境"论诗,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2】  王昌龄在此将"境"从佛教术语转化为了概念,且提出"意境"为三境之一。  后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有"一字一句,皆出常境"【3】的对王维诗的简要评语,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亦有"穷极笔力,未到此境"【4】对李嘉祐诗的评语。  (二)皎然"缘境"说  皎然汲取时人关于"境"的思想理论,对它进一步阐释,真正界定了"意境"的基本范畴。  皎然引禅入诗,首次明确提出和强调了诗歌中"境"与"情"的关系。他认为诗歌"情"与"境"是不可分的,境中含情,情由境发,提出"缘境"说。皎然《辨体有一十九字》中解释"情"字:"缘境不尽曰情"【5】。指出诗人所抒发的感情乃是通过所创造出来的诗境来体现和反映的。皎然《五言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杨上人房论涅槃经义》一诗曰:&&&& "江郡当秋景,期将道者同。&&&& 迹高怜竹寺,夜静赏莲宫。&&&& 古磐清霜下,寒山晓月中。&&&&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 翻译推南本,何人继谢公" 【6】。  在这首诗中,皎然提出"诗情缘境发,法性寄荃空",指出诗中情的表达缘于诗境,由诗境来表达。  皎然还指出诗歌意境的特点在于其整体意象所表现和营造出的情味,如对"静"的诠释,"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7】。"松风不动,林狖未鸣"者,是具体景物的"静",而"意中之静"者,乃是诗的整体意境所营造出来的"静"。皎然提出,诗的整体意境在具体景物之外,也即司空图后来所说"象外之象"。  另外,皎然重视意境创造中主观情志的作用。指出诗的"意境"不仅是对客观物体的描述,更是诗人主观意念的想象和创造。如前面所述"意中之境",诗中即使没有对静态物体的描述,也可以在意境上创造出静的情味来。他所推崇的谢灵运的诗句"石浅水潺湲"【8】,虽非描写静物,而是水流的动,却可从中体会出静谧的意境来。又如谢朓"喧鸟覆春洲",在有声有动的形象中,可以体会出诗人观物时的恬静心情,即皎然的"意中之境"中的"静"。  再次,皎然指出"意境"应"天真"。  他在《诗式》里说:"囊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9】。  他认为上等诗歌在艺术境界的追求上应注重"自然"之美。"自然"并非对客观的照搬和主观的宣泄,而是艺术化的自然。这种自然并非不思而得,而是诗人出于诗人的精心构思和陶炼。  (三)皎然"取境"说  皎然还在《诗式》中谈到"取境",此指诗人在创作构思中的想象,也即对诗的虚境的设想。他在《诗式》中说"夫诗人之诗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10】。认为艺术境界的高低对诗的品格起着决定作用,占有统帅地位。作诗在使用形象化语言描述客观事物即实境,来表现意境即虚境时,应着眼于创造意境的高度。  皎然"取境"重视苦思,认为"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11】。提出灵感并非神助,而来自苦思的积淀和酝酿。  (四)"意冥"与 "神诣"  《诗式》中以"神诣"、"意冥"来赏诗。他认为"至于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12】。又云:"夫诗人造极之诣,必在神诣,得之者妙无二门,失之者渺若千里,岂名言所知之乎?"【13】指出诗之情味非言语所能及,必在"意冥"、"神诣"。  艺术中,真正的美不在于直接呈现于感官的语言文字,而在于它们能启示和诱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从而使人获得言外的无限之"味"。   三、皎
然诗学理论的影响及其贡献  "意境"理论至皎然已成熟,唐以后"意境"说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   (一)在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影响  中唐后,刘禹锡早年曾从师皎然学诗,提出"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发展,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虚实相生"和"思于境偕"等观点。他引用唐代人戴容州的话说: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与极浦书》)【14】  强调诗境中的虚境,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重要性。  他们以上的观点正源于皎然的"意外之境"、"缘境"说,以后的"意境"说基本都是沿着这些基本思路发展下去的。   "意境"也有力的影响着文学创作,注意对意境的营构和情景交融,使文学创作不流于浅白和偏狭,而能创造出可供想象的虚境,以求文学作品意蕴深厚,言之有物。  (二)皎然是以禅论诗之肇端,在当时和后世都有极大影响。  皎然将禅宗中的"静"、"远"、"取境"等概念应用于诗学领域,极大的拓展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视野范围,其艺术审美的倾向,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和社会领域。  唐代文人普遍有习禅风气,所以在唐诗中有普遍的禅意。当时名士如颜真卿、刘长卿、韦应物等人也与他交往甚密,并互相唱酬。受他影响的诗派有元白诗派、吴中诗派、韩孟诗派(韩愈、孟郊)。他对元白诗派就最切近的"俗"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既反对"俗",又提倡用"俗",但取舍运用有其运斤之妙,追求超脱于凡俗之上。江南吴中诗派主要包括皎然、顾况、灵澈、秦系等人,他们相互唱和,艺术追求和生活态度相投。如秦系《山中赠诸暨丹丘明府》云:"荷衣半破带莓苔,笑向陶潜酒瓮开。纵醉还需上山去,白云那肯下山来"【15】。皎然后来又和了一首,他们的狂态如出一辙。皎然对于韩孟诗派的影响主要在于其狂放的人格精神、清狂的艺术风格以及力求创新的文学追求。  皎然"意外之境"、"虚实相生"的诗学理念,经司空图、严羽等人的发展,终于演变成中国诗论的一大门宗,从而以"意境"这种独特的角度,深刻的表达了诗歌的重要发展特质。  皎然在"意境"说方面的"缘境"、"取境""天真"等诗歌创作及其理论方面的思想,引禅中的"取境"等概念入诗,都极大开拓了文学的审美范畴,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 参考文献: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教出版社2004年3月第3版,第224页.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72-173页.王克讓:《河岳英灵集注》,四川出版集团2006年7月第1版,第66页.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四部丛刊集部,商务印书馆明翻宋本影印本.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70页.皎然:《杼山集》卷一,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71页.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89页.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18页.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69页.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39页.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诗式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页.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页.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三,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彭定求:《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中州古籍出版社.
文学最热期刊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鄂ICP备号-1&数学之美&小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数学之美&小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数学之美 论文 徜徉于数学文化长河,感悟数学文化之美 ----浅谈对数学发展的四个阶段的认识 张沫 (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0912189) 摘要:通过对于数学历史发展四个阶段的介绍,来诠释出我对于“数学之美”的理解,以及我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数学之美。 关键词:演绎数学;微积分时期;形式主义公理化时期;新数学时代;集合论悖论 1
前言 日本数学家藤天宏教授指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数学高峰:第一个是古希腊的演绎数学时期,它代表了作为科学形态的数学的诞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第二个是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时期,它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而产生,在力学、光学、工程技术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第三个是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公理化时期;第四个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数学时期,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时期。此外,数学历史上的三大危机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不可公度量,17、18世纪微积分基础的争论和20世纪初的集合论悖论,它同前三个高峰有着惊人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绝不是偶然:首先,伟大的发现和进展往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只有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才能取得新的进展,数学史也才得以发展至今日的辉煌,因此这也是数学作为一门追求完美的科学的必然。从数学历史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学的清晰、准确、严密,不允许有任何杂乱,也不允许有任何含糊,充分体现出数学的“严谨美”。下面我将按照数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来阐释它所散发出来的美。 1.1 “坚实之美”: 古代希腊的数学时期,自公元前600年左右开始,到公元641年为止共持续了近1300 年.。古希腊数学的经典之作是欧几里得的名著《几何原本》。在这部著作中,欧几里得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工作:他将以实验和观察而建立起来的经验科学,过渡为演绎科学。主要体现于:将逻辑证明系统地引入数学之中。此外,欧几里得采用了公理、定理,并经过细致的斟酌,筛选,使得《几何原本》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几何原本》对数学历史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包括:1. 建立了公理体系,明确提出所用的公理、公设和定义。由浅入深地揭示一系列定理,使得用一小批公理证出几百个定理。2. 把逻辑证明系统地引入数学中,强调逻辑证明是确立数学命题真实性的一个基本方法。3. 示范地规定了几何证明的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及归谬法。数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作为数学发展史上的一块基石,有着“坚实之美”。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一部能够人类长期积累数学成就的著作,而建立了早期数学科学体系的雏形也是史无前例的,这种“坚实之美”为后世学习和研究数学提供了课题和资料,更使几何学的发展充满了生机。1.2 “蓬勃之美”: 客观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都时刻发生着运动。物理学的蓬勃发展,如对于一些运动现象的解释,引入了新的物理学概念,如加速度(即速度的变化率),体现在数学图象上(s-t图象)是斜率,而斜率应用到了极限的概念,微分学便这样应运而生。又如,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研究解决抛物弓形的面积、球和球冠面积、螺线下面积和旋转双曲体的体积的问题中,就隐含着近代积分学的思想。生产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急待解决也推动了微分学的发展,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个阶段,数学经历了蓬勃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它的“蓬勃之美”。 1.3 “乘风破浪之美”: 19世纪80年代,希尔伯特创立了集合论,并将整个数学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但是,当人们试图证明集合论的相容性时,发现集合论中存在着悖论,也就是说集合论是自相矛盾的。于是数学基础陷入了深深的危机。 当这种危机来临时,一些数学家甚至是著名的数学家放弃了自己传统数学的观点,并退出了数学基础研究的战场;还有一些数学家主张对传统数学进行严厉的批判,禁止使用数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实无限”)、重要定理(如与“选择公理”等价的定理)和常用推理方法(如“排中律”)。 与上述两种人的做法不同,希尔伯特试图理性地寻找一条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除危机的道路,它既能绕过这些悖论,又不致于大量地排斥传统数学的内容。他在总结自己数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于1925年提出了一个解决数学基础危机的方案:以形式化、公理化为基础(即先将一个数学理论形式化、公理化,将它组织在一个形式公理化的系统之中),以有限立场的推理方法为工具,去证明该数学理论的相容性;一旦这种证明得以完成,就说明该数学理论的基础绝对牢固。这就是现代数学基础研究活动中的“形式主义数学哲学思想” 。 在漫长的数学发展之路上,不乏希伯尔特这种坚持无畏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或被质疑时,能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如果没有希伯尔特,我简直不敢想象数学史发展成了什么样子?!科学历史的发展的确应该多一些希伯尔特这样纯粹的人,研究不只为了自己的荣誉和名誉,只做有把握的事,只研究那种能让自己流芳百世的课题,而当他们得知这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会让他们背上“历史的黑锅”时,他们都退却了脚步。惟有心中充满历史责任感的人在这时才会站出来,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他们宁愿拿自己的名誉去和真理抗衡,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试一试!这种坚持和勇敢可以说是一种“乘风破浪之美”。 1.4 “腾飞之美”: 计算机的基础是数学。计算机本身并没有智慧,他只是在做相同的动作,而真正简便的程序原于精练的算法,算法的精髓又在于数学。一些复杂的计算机理论是许多数学知识的融合:软件工程需要图论,密码学需要数论,软件测试需要组合数学,计算机程序的编制更需要很多数学知识,如集合论、排队论、离散数学、统计学,当然还有微积分。计算机科学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与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这就更加需要数学的辅助。只有数学领域中更快更新的发展,才能促使计算机的腾飞。而现在计算机领域的飞速发展无不说明着数学的“腾飞之美”。 进入大学后,数学学习的形式和方法和高中有了很大的区别,更加注重定理和公式的证明,应用上题目的难度也大幅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到的更多的是数学的枯燥和繁琐,也很有可能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通过翻阅资料,又重新唤醒了我对于数学的激情。数学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但是总有一些时代的弄潮儿不甘放弃,为了数学史的发展,甚至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总体来说,数学一直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形式,这种势头是可喜的,也是值得全人类骄傲和自豪的。。。数学的美丽还有很多种,还等待着我们这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叙写人类历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数学史概论》(美)H·伊夫斯著 山西经济出版社 [2].《数学发展简史》 张贵新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篇二:数学之美论文 数 学之美论文
题目: 数学之美 美在古诗词 ——谈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 姓名:吴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系 学号:1011551) 摘要:很多人将数学看作是科学的皇冠,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但是,在本文作者看来,数学有它另一面的风采。本文没有从技术层面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着眼于我国古代语言艺术中的数学影踪,发掘和体会其中的巧妙与智慧之处,充分展示出数学之美! 关键词:成语、古诗词、语言文化、完美结合、数字妙用
所谓先秦文化,魏晋风范,临安风骨,唐宋遗风,明清志异,中国的古代文化作品中从来就不缺少数学的身影。这些神奇的数字,或者是由此而转化的各种数学题目,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有可能,聪明的你会惊诧于古人的深奥智慧,擅用数学与语言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令后世惊叹、流传千古的绝句!下面就由本文作者,做一次您的导游,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数学的影踪,带您共赏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 1、成语里的数学运用
成语是语言里的“大族”。在汉语丰富多彩的成语海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用数字构成的成语。从其形式结构来看,四字格的短语形式居多。其中两个数字一般是分别镶嵌在成语的下、三位置上。例如:“三言两语”、“千呼万唤”(联合结构),“一字千金”、“千虑一得”(主谓结构),“一泻千里”、“一掷百万”(动宾结构)等。
上述类型成语中的两个数字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类:
1、数目相同,描述强调。如“一唱一和”、“十全十美”。
2、数目相近,语义联贯。如“五湖四海”、“七上八下”。
3、数目成倍,对比泛指。如“一麟半爪”、“五风十雨”。
4、数目悬殊,夸张突出。如“九牛一毛”、“挂一漏万”。 数,是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但运用在成语中的数词并不完全是代表它所指事物的确数,往往只是一般的虚指。例如“一树百获”中的“一”可以理解为“一次”,而“百”呢,就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一百次”。它并非实指种植一次收获一百次,而是虚指可以有很多的收获,以此来比喻培养人才可以长期收益。成语中的数字大多属于此类,如“韦编三绝、四分五裂、七情六欲、八面威风、十全十美、百思不解、千变万化”等。但是有些古代沿习下来的成语中数字是实指的,例如:“八仙过海”是八个神仙过海,“三气周瑜”是气了三次,“六出祁山”是六次山出兵。这些数词都是实指,一眼就可以看清。有一些成语中的数词,原来是实指,以后才演变为虚指。如“六韬三略”中的《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名,原系实指几部兵书,后来则用“六韬三略”泛指所有的兵书、兵法,“六”、“三”也就变成了虚指。再如“十室九空”,原意是说十户人家九户空,后世则用来形容人民遭到灾祸和压榨后贫困、死亡、流离失所的凄凉景况。“十”、“九”也变成了虚指。
2、数学给诗增韵味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词,在优秀诗人的驱遣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雷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里“数”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文气流畅、韵味平添,收到“恰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感情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请看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衬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诗中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宫词》诗。诗中句句用了数词。“三千”指离家之远,“二十”指入宫之久,“一”、“双”指声泪俱下,怨情之悲。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之大写到时间之长,再写到凄切哀怒情感之悲,四个数词充分发挥了修辞作用。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相辅相成,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其次,四个数词,在表达上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数“多”者表虚也,数“少”者表实也。“三千”和“二十”皆为虚数,夸张故乡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浓缩了宫女远别故土、幽禁深宫的复杂内容,表达了她们乡情之长,宫怨之深。“一”与“双”皆为实数,“一”表示每听见那为封建帝王赏心悦目的《何满子》舞曲时,就呜咽着,就“双”泪直流,通过“一”、“双”两个数词,让宫女积蓄已久的悲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揭示了宫女的深沉哀怨,生动再现出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 数字作为一种重要的遣词造句手段,在构成诗词结构美上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舶东吴万里船”。首句写“两个”黄鹂,从“点”着墨,先写近景;二句写“一行”白鹭,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而柳宗元诗句“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上下左右数字的搭配都是绝对对称的,这是一种形式美和外在美。 3、对联诗歌中的数学题
1、据说清乾隆曾经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到京城。有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乾隆看到了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2、下面一副对联,也是两道算题,并巧妙用上一、三、七、九、十各数,不嫌生拼硬凑。 尺蛇入穴,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是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是一尺(旧制长度单位进率是1尺=10寸,1寸=10分);下联是讲鸭的只数,三双加一只是七只。
3、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4、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2-1=0,解得x=7/8。 5、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 (3×100-100)÷(3-1÷3)=75(人)????小和尚人数100-75=25(人)????大和尚人数
6、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 梨每个价:11÷9=12/9(文) 果每个价:4÷7=4/7(文) 果的个数:(12/9×)÷(12/9-4/7)=343(个) 梨的个数:=657(个) 梨的总价:12/9×657=803(文) 果的总价:4/7×343=196(文)
7、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 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 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设客人为x人。则得方程: 4x+4=8x-8 解: x=3,4×3+4=16 答:客人3人,银16两。 (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8、宝塔装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解各层倍数和:1+2+4+8+16+32+64=127顶层的盏数:381÷127=3(盏) 3、结束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学之美,玄哲妙理,光彩异样。中国古代语言艺术恰似一条绵长绚烂的丝绸锦帛,数学之美亦如那丝帛之上鬼斧神工的点睛之笔。二者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文理并存,既让人领略了语言艺术的感染力又使人体会到了数学妙用的渗透力。我们泱泱中华的魅力文化,闪耀着数学的魅力,在千世万载的流传中,会使后人铭记。待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闲居散座于夜影孤灯下,亦会暗暗惊诧于那字里行间的数学之美! 参考文献: 《妙用古诗词,巧解数学味》作者: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钟珍玖篇三:数学之美论文 探索数学之美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美感是情感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别人的情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情感。这就是情感最明显的表现之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情共鸣。情感和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维能力提高了,情感反映的内容就越深刻,范围也越广泛。因此我们要在形象思维训练中来提高学生的美感。 在耳聋孩子刚开始学习数学时,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何让耳聋学生在数学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生体验美感?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来分别阐述: 一、培养耳聋学生在教材中感受数学美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除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可以发现,现在教材的编写与内容的安排,更多是从学生实际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特别是目前我校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可以用”生动、形象”来形容。在低年级教材中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可爱的小天使、还有爱提问的茄子先生、爱动脑筋的萝卜和辣椒先生等,这些卡通人物使耳聋学生在拿到书的一霎那就爱不释手了。这时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带领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感。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教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卡通人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彩色的气球、五颜六色的水果,这些都可以引起本&&篇:《》来源于:
优秀范文,论文网站
本篇网址:/2016/shuxuelunwen_.html
好文大家读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uot 如何转成引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