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扌为什么镜子是左右颠倒是什么字

我道仙缘全文阅读 - 找小说网
=> 《》 => 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宽度设置:
  我道仙缘:我来说说仙缘。也可以解释为,我自己的‘道’仙缘只是给出一个范畴,因‘缘’而起,仙,代指大家所熟悉的修仙得道方面的传说。
  这作品不能算是一本传统的仙侠作品,甚至可以说,仙侠只是他的外壳,奇幻才是内容,这恐怕会让喜欢正统仙侠的读者失望。我跳出来提个醒,‘仙’确实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但书中所描述的不是一个单纯的仙侠的世界。
  个人认为,不同的种群文化,诞生了不同的传说体系。若是这传说被接受、被信奉,又真能产生实质的话(这是一个虚幻的假设,无任何科学依据,勿较真),那么就应该会产生不同的存在体系。有人会说,又是神功,又是异能,又是修真,又是魔幻,这种大乱斗早过时了。
  我们现在不讨论过时不过时,我说的是,在我的假设基础上所产生的可能。个人认为,若假设成立,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不同体系,东方有修真,西方有魔法)
  在这部作品的设定中,主角所在的这个世界,就好比西幻中的主位面。但它的实质重要性远不如西幻中主位面那般,它只是个环境相对宽容的环境体系。在这里,一切都是混在一起的,任何一地,修真者可以感觉到天地灵气,魔法师也能找到他需要的魔力,教会声武士可以找到他的圣力残余。
  混沌意味着模糊不清和彼此纠缠,因此,会出现一个情形,喝水的觉得水不够,吃泥的觉得泥不多。或者说,水不甜,泥不香。这里更象一个被诸般神话中人遗弃的战场。新的神话体系‘科学’正在崛起,它正以越来越强的威能,扫荡其他神话残余。这就是社会主流体系和特异能力人士之间的本质矛盾。
  作品中提到了‘大灾变’这个词,不止一次,后文也还会出现。在设定上,大灾变之前的世界,就是典型的古神话时代。大致概念可参考血红大大的《巫颂》世界。神话时代的结束,便是以大灾变作为标志的,同时,他也是次级神话时代的开端。或者可以这样形容,假如神话时代是一颗彗星,次神话时代就是彗尾,现今的世界就是最后的残余之光。
  大灾变的发生,导致了位面脱离现象。看过《巫颂》的知道,那是个极其广阔的世界,比我们所知的地球大千百倍。这些脱离的位面,也可以说是神话时代的战舰,因起源和种群文化不同,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虽然也有主次之别,但总体相对来说,这些位面的能量特性要纯粹的多。比如,在某个主神话位面,所谓天地灵气是一丝一毫都没有的。
  作品中埋下的伏笔:翠虚境……等,就是这样的在大灾变时代于主位面脱出的‘神话战舰’。东方神话,修真者的神话,正宗的仙侠体系。同时,也有着其他正宗的异文化体系,剑与魔法的体系。
  主角所走的路,在作品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交代,是阶梯式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进化之路。这是有别于传统的修真的。如果修真是至高位者创造的体系,所有后来者,成就再高,也不过是附人尾骥,就算能开宗立派,也不过是大树主干上的繁茂枝叶,根源还在体系上。(感谢教主在这个问题上,直指核心的言论,自觉颇多受益)
  因此,在一定高度后,主角会脱离体系,独自开辟属于自己的大道。我道,我自己的‘道’。便如耶哥教同奥林匹斯的关系。(牵扯宗教,不多说了)
  另,想看主角与当局玩对抗的恐怕要失望了。这书不是《屠龙者》,也探不到那样的高度。主角并不需要为了开辟自己的道路,就非得灭掉大势所趋的‘科技神话’。因为生存的空间已经不再局限于主位面这样的狭小空间。所以,摩擦和冲突只是涉及到成长过程中的需要,而不是本质上的对抗。
  神,我就不写了。把握不了,臆测不了,想象不到,主角大道真正开启时,就是故事结束的时候。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些从平凡到不凡的过程中发生的事。
  再次提醒,接受不了一个修真者在异界鬼混这样扯淡情节的,看了这篇导读,就别继续了。我个人感觉,神神怪怪的,本就都是在扯淡,只有扯的好坏之说,当然,这好坏又因人而异,荤段子让高雅人士腻味,或者您抱着看这孙子如何丢乖卖丑的情绪来看个热闹也是个路数。
  设定方面并不完善,完全是个人异想天开,生拽硬套,请洁癖型合理党退散,欢迎高抗毒合理党提意见建议。欢迎对作品本身发表个人看法,尤其是能指出细节的。借作品诋毁作者的,请慎言,鄙人跟您其实没有实质冲突,致意我智商是否在正常水准以下仅是在浪费您时间。
  凌晨5点没睡意,叨咕两句。
修真的设定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二期、每期皆有上、中、下三个层次。
  第一家阶段:筑基阶段旋照开光融合(炼精化气)
  旋照,感应天地间的灵气存在,为修真做准备。
  开光,开始吸收天地灵气,改善自身体质。
  融合,初步做到吸收、压缩、使用天地灵气,这个时期,体内积蓄的由气而化为炁,元炁是一种更精纯的存在,无论是密度、质量都远胜于气。
  第二阶段:结丹阶段辟谷灵寂金丹(炼气化神)
  辟谷,顾名思义,引动的天地灵气已经完全可以供给身体的需求。也就是传说中的餐霞饮露,这个阶段,身体开始进一步的纯化,主要变化是在脏腑的凝缩上,这些器官将渐渐失去作用。
  灵寂,是修真的第一心劫阶段,这一劫过不去,天赋再好,也没有资格修真了,这一期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所谓惟上智与下愚,能坚定不移,而中智必乱。有修真者执迷不悟,一辈子也就在此境界停滞不前了。
  金丹,修真者实力显著提升的一大标志,金丹结成,视为第一圆满。严格的论,这时,修真者才算是真正踏入了追寻天道的大门。此境界之前,即便再是惊采绝艳,因元寿所限而难有大成,因实力有限,无法脱得凡尘,因境界有限,难悟天道真途。此阶段最典型的特质就是元炁进一步凝炼为真元。
  第三阶段元婴阶段元化元婴出窍(炼神还虚)
  元化这是一个典型的过度阶段,是金丹大成且进一步突破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标准的准备阶段。此阶段同样因人而异,其重点在于功、法、心的突破,以及机缘。缺一不可。
  元婴这个阶段不用太多赘述,金丹碎,真元化,凝成元婴,修得灵魂不灭,已经算是修真界的强者。
  出窍元婴期的大成阶段,出窍期的显著特点就是元婴已经可以自有出入紫府,同时具备了呼风唤雨、移山填海的神通。(略有夸张)
  第四阶段大乘阶段离合分神渡劫(炼虚合道)
  离合真元力极大充裕,并可以幻化出物体
  分神可以凝结出第二元神,标志为短距离瞬移
  渡劫自身力量过于强大,天地或者是说主位面产生排斥力,对此‘病菌’进行毁灭,这是位面法则力量使然,该位面内的一切,都必须接受并执行该法则。我们熟知的主位面法则为:兴衰生死交替的自然循环。违背法则的存在将被清除。
  渡劫成功,意味着位面自动进行的清除失败,这会触动第二法则,剔除。简单的理解,就是引渡到更高位面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或物品得以在原位面停留,但这也意味着不能100%施展能力,且再无法提高,只能是在心境以及其他非主流方面获得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大乘期,它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补完的阶段,飞升已是不可避免,只是时间的问题。
  五雷正法即是雷法。雷霆为阴阳之气所生,依《洛书》五行之数,&东三南二北一西四,此大数之祖而中央五焉。&而雷霆行天地之中气,故曰五雷。
  在内功修炼上,五雷分属五脏。五脏之气攒聚,会聚为一,方能达于大道,掌握五雷之妙用。此称作攒簇五雷,亦即是指雷法内功修炼达到五气朝元的境界。《道法宗旨图衍义
  》:&希贤曰:五气朝元,一尘不染,能清能净,是曰无漏,肝为东魂之木,肺为西魄之金,心乃南神之火,肾是北精之水,脾至中宫之土。是以圣人眼不视而魂归于肝,耳不闻精
  在于肾,舌不味而神在于心,鼻不香而魄在于肺,四肢不动而意在于脾。故曰攒簇五雷。(王枢曰:东方木雷在肝宫,南方火雷在心宫,西方山雷在肺宫,北方水雷在肾宫,中央
  土雷在脾宫)斩除五漏,寂然不动为道之体,感而遂通为道之用,斯五雷之妙也&
  道法认为,诸法之中,威力最大的是雷法。王文卿《雷说》,&夫雷霆者,天地枢机。&&故雷乃天之号令,其权最大,三界九地一切皆属雷可总摄&。故此,在行法之时,多召役
  雷部将帅执行。且在召合(召将)之时,也特别强调本身的内功修为,强调聚合五行之气,这五行之气便为五雷。萨守坚《雷说》&雷法为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气合气,
  以神合神,岂不如响应答耶。&召将是以本身五脏之气化为五雷之神,与虚空之神混合为一,所以,召将又称之为召合。
  雷法的修炼,又特别注重内丹的修炼,并主张&道体法用&,即修成内丹与道合真为根基,发之于外,则形成种种神通变化,玄妙法技。内丹有成,先天一气充盈,此先天一气,
  又称先天祖气、混元一气。道教讲&一气化三清&这一气便是混元一气,这混元一气便是道。《王侍宸祈祷八段锦》:&天地得此一气,千变万化,人为万物之灵,得此一气,可以感
  天地、动鬼神,呼吸风云雷雨,无所不至矣。&
  雷法行持,有立极之说,即无极生太极,无极为原始状态,&溟洋大梵,寥廓无光。&此先天混元一气由无极而动,生为太极,才可发用,此即丹气充盈、动而致用。&一气才动,
  风雷云雨皆作,禽兽山木俱生。&此即&道为法之体,法为道之用&的理论依据。因此,道教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修道之士,依此无极生太极的理论,内炼形神,炼丹合道,便可&
  廓然一气初分,自觉神清气爽,外欲不生,此身与天地相为表里,造化皆在吾掌中矣。动天地,感鬼神,驱风雷,役万物,无往而不可也。然后策役将帅,行持祈祷。《王侍宸祈
  祷八段锦》:&凡欲行持,先服先天祖气。&&万千法门,皆始于此也&可见凡丹修炼的重要。
  雷法强调实修,亦表现在书符上。强调符之灵验与否,关键在是否将自己的元气气布于符上与否。《王侍宸祈祷八段锦》?一气在乎全,则上可以达天真,下可以伐妖魅,
  中可以感动风雨雷电。当书符之时,先须定息秉笔,以鼻引清气,长引一吸,不可浊,最要清气。然后闭气,急以笔书符。毕,以天目炼入所召将吏于符中,大口呵出于符,金光
  罩符,存见所书符中有所召将吏在内,急以&&三字押符上。
  雷法实为内丹修炼与法术行持相结合的道法。&雷霆者,天之号令。&得其法者,可以&驱雷役电,祷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荡疬,炼度幽魂。&雷法神谱中有雷祖大帝,玉枢院
  ,五雷院,五雷元帅,使者,五方雷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云吏,以及灵官等等。道教著名的王灵官(王善)马灵官(马胜),黑虎玄坛赵公明等,都是雷部神将。
  雷法门派繁多,从雷法而论,有神霄雷,玉枢雷,大洞雷,仙都雷,北极雷,太乙雷,紫府雷,玉晨雷,太霄雷,太极雷等。就门派而言,有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等诸多门
  派,且支派繁多,就神霄派而言。&王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宏犹至。&——(明·张宇初)。雷法派法深效宏,所以不但自身支派繁多,
  且正一等派也都吸取了雷法中的部分内容。道教金丹派南宗从张楠开始即兼行雷法,白玉蟾并撰有多种雷法著作,各派在施行雷法中,符录、将班及行持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但
  不论何派,均以自身的内丹修炼为本,雷霆起于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气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一气神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所以养
  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气,合天地之造化,故能嘘为云雨,嘻为雷霆。&——《道法会元》。
  神霄派天乙门雷法的修炼,分为三个步骤,即:五雷邪法、五雷正法、五雷道法、统称为&五雷正法&。修雷法之初,先从邪法起修,因法本无正邪之分,关键在于掌握法的人如
  何运用。这里所说的雷法包括一些邪派的雷法及一些民间巫术中的雷法内容,修此法时,修者的性格脾气变得古怪异常,邪法修好后,开始修五雷正法&,修此法时,人的脾气变得
  异常爆烈,正法修好后,修习&五雷道法&,此时,人的性格变得平淡而祥和。这个过程,即是&以邪入正,以正修道,以道合真&的修真过程。
西域三十六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建元类卯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当时在现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在如下地方:
  (一)乌孙----现新疆伊宁市及附近几县是乌孙当时一部分。绝大部份,为沙皇俄国侵占。
  (二)龟兹----现新疆库车、拜城一带。
  (三)焉耆----现新疆焉耆*自治县一带。
  (四)于田----现新疆和田一带。
  (五)若羌----现新疆若羌东南,罗布泊西北,离古阳关最近。
  (六)楼兰----现新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旁沙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现存有楼兰遗迹。(七)且末----现新疆且末县西南,现有周围二十里古城兀立,墙垣断续。唐玄奘取经,在此停留过。(八)小宛----现新疆且末臣河南,有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国家最小。
  (九)戎卢----现新疆于田县南。
  (十)弥----现新疆南疆策勒县东。
  (十一)渠勒----现新疆策勒县南。(以上四个小国,全在现和田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湮没)。
  (十二)皮山----现新疆皮山县东南,藏桂附近,尚有汉皮山国城墟,当地人叫破城子。
  (十三)西夜----现新疆皮山西南。
  (十四)蒲犁----现新疆叶城东一带地方。
  (十五)依耐----现新疆英吉沙东南东勒库尔依耐和蒲犁两国虽小,但是汉唐以来东西交通要道。唐玄奘从天竺(现印度)取经回国,取道于此。
  (十六)莎车----现南疆莎车县,后被于田吞并。
  (十七)疏勒----现新疆喀什市和疏勒县一带。
  (十八)尉头----现新疆南疆乌什、巴楚地。
  (十九)温宿----现新疆阿克苏和温宿一带。
  (二十)尉犁----现新疆库尔勒、尉犁地方。后被焉耆吞并
  (二十一)姑墨----现新疆南疆拜城一带。
  (二十二)卑陆----现新疆阜康县以北
  (二十三)乌贪訾----现新疆离现玛纳斯北和昌吉附近。
  (二十四)卑陆后国--现新疆阜康县东。
  (二十五)单桓----现新疆玛纳斯东北。
  (二十六)蒲类----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七)蒲类后国--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八)西且弥---现新疆乌苏县东南。
  (二十九)东且弥---现新疆昌吉县以西。
  (三十)劫国----现新疆呼图壁东北。
  (三十一)狐胡----现新疆吐鲁番以北。
  (三十二)山国----现新疆南疆尉犁县东。
  (三十三)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交河城。
  (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方。
  (三十五)师车尉都国现新疆吐鲁番东南。
  (三十六)车师后城国现新疆奇台周围。
  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属于西域的国家,现都不在我国新疆境内了。
  关于西域的由来
  关于“西域三十六国”的“西域”和“三十六国”
  一、关于“西域”一词的由来
  “西域”一词,似可理解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词最早见诸文字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其当时是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是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之南北的广大地区;
  “广义”是指除狭义以外的、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
  《史记》中的“西域”实际是指汉朝统辖领域以外的“西北国”;而以后所说的“张骞通西域”,实指“张骞通西北国”;荀况的《前汉记》即已说明。
  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当时“西域都护”管辖的地区即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最早为五十国,后各国之间吞并为三十六国),其具体位置,《汉书.西域传》说:“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侧接汉隔以阳关、玉门,西侧限于葱岭”,即现在的新疆南疆地区。这是汉代所说的“西域”(当时乌孙不属于西域范围内)。
  北魏,太武帝拓跋寿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来后,按董琬的理解,他将“西域”分为“四域”:
  一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
  二域:“自葱岭以西、河曲以东”;
  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
  四域:“西海之间,水泽以南”
  (后三域均为现帕米尔高原以西以东)(见《北史.西域传》)。
  到这时,中亚许多地区才被看做是“西域”的范围。
  唐代,“西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与董琬的理解一致,范围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地区均为“西域”;“狭义”并非指汉代西域都护所管辖的现新疆南疆地区,而是指葱岭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岛)的这部分中亚地区,“狭义”的“西域”,主要是与唐代的疆域变化分不开的,汉代行政管辖最远到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一带,而唐代设置的都督府州县最远达波斯。
  明代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岛等的统称(见陈诚《西域蕃国志》)。
  清代的“西域”,在乾隆时期撰修的《西域图志》中,对“西域”的范围做了解释:“其地在肃州嘉峪关外,东南接肃州,东北至喀尔喀(今蒙古国)、西接葱岭,北抵俄罗斯、南接蕃藏,轮广二万余里”。乾隆时,“西域”已被称做“新疆”;嘉庆时,“新疆”一词就完全代替了“西域”,故《嘉庆大清一统志》就只称“新疆”不称“西域”。《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说“新疆”(即“西域”)的范围是:“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西至右哈萨克及葱岭界,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广轮二万余里......”。这便一目了然了,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
  光绪10年(1884年),新疆建省,有迪化、阿克苏、喀什噶尔、伊塔四道;民国时期的1916年,将伊塔道改为伊犁、塔城两道;1919年将原蒙古科布多的阿勒泰化归新疆省,设阿山道;1920年增设焉耆、和阗两道;此时,新疆省共有八道,以后改为八个行政区,1934年设哈密行政区,1942年增设莎车行政区,1943年行政区改为专区;解放前,新疆共有79个县;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辖乌鲁木齐、克拉玛依2个地级市以及5个自治州、7个地区的87个县市。
  二、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至于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现在的地方,按历史资料,大致应是:
  (一)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
  (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
  (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自治县;
  (四)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
  (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
  (六)楼兰: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
  (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
  (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
  (九)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
  (十)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
  (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
  (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
  (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
  (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
  (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
  (十七)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
  (十八)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
  (十九)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
  (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
  (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
  (二十二)卑陆:今新疆昌吉*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
  (二十三)乌贪訾:今新疆昌吉*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二十四)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
  (二十五)单桓:今新疆昌吉*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
  (二十六)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七)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八)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
  (二十九)东且弥:今新疆昌吉*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国:今新疆昌吉*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
  (三十一)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
  (三十三)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
  (三十五)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
  (三十六)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宾、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小国为西域国家,现在中亚及阿富汗、印度等国境内。
  最后各国名单,以胡注通鉴如下:「西域始通于汉凡三十六国,其后分置五十余国:婼羌、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扜弥、渠勒、皮山、乌秅、西夜、蒲犁、子合、依耐、无雷、难兜、罽宾、乌弋山离、犁鞬、条支、安息、大月氏、大夏、康居、奄蔡、大宛、桃槐、休循、捐笃、莎车、疏勒、尉头、乌孙、姑墨、温宿、龟兹、乌垒、渠犁、尉犁、危须、焉耆、乌贪訾离、卑陆、卑陆后国、郁立师、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东且弥、劫国、山国、狐胡、车师前、后王是也。」
  西域三十六国形势(三国时期)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西域二字始于《史记》。其意:凡起玉门阳关直抵欧洲统谓之西域。
  &P&三十六国位于乌孙以南,匈奴以西,西羌以北,即今新疆全境。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其人,或城郭、或游牧,不一种。孝武以前,皆役于匈奴,匈奴王领其地,置校尉。其种族素弱,徒不能独立,不及胡与羌之强悍,孝武欲伐匈奴,及先开西域以断匈奴与西羌通道,于是西域诸国终汉之世,皆服于汉室。
  &P&出阳关,自近者始,曰若羌国,户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兵五百。随畜逐水草,不田作,地僻不当孔道(指丝绸之路)。西北曰楼兰国,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兵二千九百十二人,地沙漠,少田,穿、田仰旁国,民随南行畜牧,逐水草,与若羌同,当地汉人连西方大道。西行七百里至末且国,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兵三百二十。南行三日至小宛。自且末以往,皆城郭之国。西南曰小宛国,户百五十,口千五十,兵二百人。地僻不当孔道。再西曰精绝国,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兵五百人。南行三日至戎虞国,户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兵三百人,地僻不当孔道。再西曰芋祢国,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千一百七十人,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西行三百九十里至于点阗,芋祢南曰渠勒国,户三百一十,口二千七百三十三,兵三百人。于阗(今和田)国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兵二千四百人。西行三百里至皮山国(今和田以西),户五百,口三千五百,兵五百人。西经乌柁国(已连克山地),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七百三十三,兵七百四十人。山居石壁间,以手接饮,累石为室,有悬渡处,沿途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乌柁北为西夜国,户三百五十,口四千,兵千人,西夜种与西域各国通,为羌氏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西与蒲犁接。蒲犁国,户六百五十,口五千,兵两千人。西曰依耐国,户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兵三百五十。西曰无雷国(今俄境内)户千,口七千,兵三千人。凡蒲犁、依耐、无雷三国,皆与西夜同行国也。北曰难兜国,户五千,口三万一千,兵八千人。此为汉属之至西境,西有月氏矣(大月氏)。
  &P&北道诸国(由西往东):
  &P&大宛国,户六万,口三十万,兵六万。与安息同俗,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室数十年不败,汉人因宛始得蒲桃。贵女子,其人多深目,多须。桃槐国,户七百,口五千,兵千人。休循国,户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人,兵五百。其俗就水草故塞种也。其东南曰莎车国,户两千三百五十九,口万六千三百七十三,三千零四十九人。至西疏勒五百六十里,莎车西北曰疏勒国(喀什)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兵两千人,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大道再东曰尉头国,户三百,口两千三百,兵八百人,其俗随水草。再东曰如墨国,户三千五百,口两万四千五百,兵四千五百人。再曰温宿国,户两千二百,口八千四百,兵五百人。再东曰龟兹国,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兵二万一千零七十六人。再东羽绒乌垒国(库车东南)户百一十,口千二百,兵三百,都护所治也。东曰渠犁城(库车)户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兵五百五十人。其东曰尉犁国,户千二百,口九千六百,兵千十人。其北曰危须国,户七百,口四千九百,兵二千人。再北曰焉国,户四千,口三万两千一百,兵六千人。焉国西北曰乌贪国,户四十一,口三百三十一,兵五十七人。其东曰卑陛国,户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八十七,兵四百二十二。其东曰卑陛后国,户四百六十二,口千一百三十七,兵三百五十人。其东曰郁立师国(乌鲁木齐)户百九十,口千四百四十五,兵三百三十人。其东曰单桓国,户二十七,口一百九十,兵四十五人。再西曰蒲顿国,户三百五十,口千三十二,兵七百九十九人。
古代是如何行军打仗的
  我们知道,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一般的国家有余粮调出区和非余粮调出区之分,余粮调出区的粮食产量是比较大的,能够供给额外人口,因此军队行军一般是在余粮调出区之内。当然,因作战需要而不得不在非余粮调出区行军的情况是非常多的。但大体上是把在余粮调出区行军视为正常。在这样的地区内行军比较省力,如果是在本国领域内或友好国家行军,则依靠后勤队提供粮食和依靠派员征发、购买当地百姓的粮食。如果军队纪律不好,征发往往成为掠夺,掠夺本国居民一向被认为是令人不齿的行为。但纪律不好的军队经常这样做。比如明末官军,被称为:“强盗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筛子,军官好比剃刀”。这样的军队想打胜仗,除非天神帮忙。纪律良好的军队不会掠夺本国人民。有一个小故事是:一个军团的罗马军队在一个苹果园中驻扎,当他们离开的时候,连一个苹果都没有减少。如果因故不在余粮调出区行军,那么有好几种办法:一是掠夺。人民遭到掠夺,固然悲惨,但军队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二是派兵打猎和采集食物;三是依靠随行给养和牲畜。如阿拉伯军进攻东罗马的叙利亚的时候就是这样;四就是依靠补给队了。当到了敌国境内的时候,军队的补给就会遭到极大挑战。因为不仅补给距离变长了,而且还要面临敌人的坚壁清野和骚扰。在各个地区,收割粮食的时候不同,在热带是一年三熟,暖温带是一年两熟,温带是一年一熟,除了收割季节外,其余时候必须从敌国人民那里获得粮食。
  在古代,掠夺敌国居民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掠夺往往非常残酷。焚烧、掠夺、强奸是家常便饭。凯撒进攻别都里及斯人的时候,因为没有焚烧村落而使后者猝不及防。可见当时罗马军队是把焚烧村落视为惯例的。其实没人任何头脑正常的将官会限制军队在敌国境内的掠夺。只有在内战中,掠夺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颜亮进攻南宋的时候,严格约束纪律,士兵失火烧毁民房,都被斩首。于是金军与百姓“亲如一家人”。其实即使在现代,国际法也认为帝国的人民和财产具有“敌性”,允许限制其自由和进行征发。当然,无节制的掠夺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夺时,一般大部队是不出动的。只出动散兵进行。除了掠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从自己国家获得补给。但在敌国境内,补给队容易遭到袭击,因此补给队本身也需要护卫。中国进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决战中,主力骑兵10万,而保护后勤队的步兵却有数十万。这些步兵当然也要消耗粮食,因此运到目的地的粮食有限,当时就有一种说法,对匈人作战:运输三十石粮食才能到达一钟。由此可见如果对拥有大量骑兵的敌人作战,后勤压力是多么大。
  在敌国境内行军,遭到袭击的危险比较大,所以行军的时候要有所防范。在国内行军时只需要成一字长蛇阵沿重要道路行军即可,如果军队数量太多,沿几条道路前进就是了,但在敌国内,要避免敌军的突袭,所以一般避免在狭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泽行军,因为一旦遭到敌人袭击,很难展开。行军时,一般把军队放在前面,指挥中枢及其卫队放在中间,后勤队和其他非战斗人员放在后面。行军队伍两翼是机动性好的轻装部队和骑兵,以便照应前后。军队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当遭到袭击时,先头部队在原地坚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开,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开,以后部分单数向左前方更远处,双数向右前方更远处展开。迅速从行军状态转变为战斗状态。如果非要从狭隘地区行军不可,为了安全,一般要先占领前方高地。如在水网地带,一般要多路并进,每路都保持在临近的另一路能够看得到的距离内。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才能够迅速而有序的从行军状态变换到战斗状态,或者进行相反变换。
  古代军队的行军速度,依敌方的抵抗和我方的战略需要而有所不同。罗马重步兵的标准是负荷23公斤(有说15公斤,这似乎太“轻松”了;有说50公斤,这又太重了)在5小时内行军31到39公里。刘彻时代之前,中国人在谈到中匈边界的时候,说边界距长安仅三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至。西方的例子是汉尼拔在扎马之战失败后,据说两人两马在一天一夜间跑了200多公里。为了出奇制胜,轻骑兵长途快速行军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持久。这是要注意的。因为轻骑兵如果快速机动,必然要抛下后勤队、重装部队和一切不能快速机动的人和物,而且,马匹本身将十分疲劳(尽管骑兵一般有备用马,但为了节省马力,备用马一般是不随快速部队前进的,否则所有的马匹都无法休息)。这样,轻骑兵自己的战斗力和持久能力必然大大下降。基本上只能出奇制胜。一旦制不了胜,就只有失败一途了。不过快速机动确实能够为统帅带来巨大的机会。历史上,用轻骑兵快速进击获得大胜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蒙古军队的胜利。总的来说,古代军队的进军速度,取决于牛车或马车的速度。也就是一天至多40公里。如果是轻骑兵的快速突进,那么在三天之内前进240公里是可能的。
  接下来谈谈军队需要的补给品。古代军队所需要的补给品有粮食、柴禾、衣物、备用武器、备用武器部件、一次性射击武器、帐篷、挖掘和建筑工具、备用乐器,等等。军队携带粮食根据不同的战术需求,其备量不一。有的为了轻装前进,仅备三日粮;有的又带上够吃三个月的粮食。有的情况下,军队带着大批牲畜作为肉食来源。如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如此作。前面提到的进攻叙利亚的阿拉伯军在沙漠中曾吃骆驼肉(不知滋味如何)。特别要提到的是:战马需要饲料。虽然在补给不畅的情况下,马匹也可以只吃青草,但这会导致气力的衰减――自然,粗放饲养的马匹,习惯了吃青草,但这样的马匹体力是不及那些精心培育的马匹的。而到了冬天则非准备干草不可。一般来说,军队只携带最基本的衣服和衣料,以供衣物磨损了的士兵更换,以及及时修复损坏了的旗子。加上没有洗澡的条件,所以古代军队几乎都是臭不可闻的,全身爬满了跳蚤。备用武器也只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则供那些较易损坏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至于一次性消耗的射击武器,则是箭,古代欧洲还有标枪、石块等。一般一名射击兵携带箭数从30枝到50枝不等。挖掘和建筑工具,因国别而异,罗马军队的工事世界闻名,自然它的建筑工具是非常完善的。而较落后的军队一般没有什么建筑工具,如凯尔特和日耳曼军队。
  军队所需非战斗人员则因国别而异。斯巴达军一人需要七名军奴,但其他希腊军队一般一名重步兵仅有一名军奴、罗马军队也有大量军奴、东罗马军队有军医、中国军队基本上没有非战斗人员,一些杂务也由士兵完成、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有背负其盔甲的奴仆。。。总之,各国的情况很不一样。另外,随军商贩、军妓、高层人物的随员等情况也不一样,不过这跟战术没有多大关系,故而从略。有的军队,如希波战争时的波斯军队,带着庞大的属员队伍,这样的军队战斗里一般是不强的。
  军队的工事和营盘是防止敌人袭击的保障和军队失败时依托的屏障。一个修建良好的工事体系,是难以攻破的,敌人的一切诡计在它面前也难以得逞。这里可以以凯撒在包围阿来西亚市修建的工事为例,宽近7米的第一道壕沟,5米宽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沟,第三道壕沟中灌满了水。后面是4米高的护堤,上面再加上胸墙和雉堞,胸墙和护堤衔接的地方,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护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并布置弩炮。护堤和第一道壕沟之间相距130米。为了增加敌人穿越的难度,在这130米内很快又增加了如下防御设施:采伐了许多树干和坚韧的树枝,把树枝顶端的皮剥去以后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1.7米深的连亘不断的壕沟之后,把这些木桩直立着排在沟内,把它们的底部钉牢(可能用了铁钉,也可能是埋在土里夯实),使敌人无法拔掉,只有树干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们一共有五行,一层一层地连在一起,互相衔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冲进它们,必然会使自己被这些极尖锐的木桩戳穿。在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对角的坑,深一米,逐渐向坑底收缩倾斜。里面安放着人腿粗细的圆木桩,顶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过四指。为了使它们坚韧和牢固,在它们底下垫有33厘米厚,夯实的土。坑的其余部分放着树枝和柴草,用以掩盖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这样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这些工程前面,又有33厘米长的木材,顶上钉着坚固的铁钩,彼此相隔不远地整个埋在土中,布满各地。整个工事分对内(对着阿来西亚城)、对外(对凯尔特援军可能来袭的方向)两部分,对外部分周长达21公里。在讲述了这样坚固的工事之后,罗马营盘似乎就没什么讲头了,只是井井有条而已。
  下面讲作战。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战斗开始之前,任何军队都需要进行侦察。除了在内战中,间谍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外,在外战中,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间谍也有其大作用。但在具体的战斗中,间谍一般是用不上的,因为古代没有电报和无线电。当获悉军队内部情报之后发送出去往往有其困难,时效性也不好。这样,侦察兵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侦察兵就由轻骑兵担任。为了保证快速,侦察骑兵都是轻装,甚至不穿任何防护用具的。因此马力是决定侦察兵能否摆脱敌人的追击,及时将情报送回的唯一保障。在这方面西方的马匹表现要好得多。因为它们身材高大,速度快。
  一般来说,军队只有在确知敌人所在的情况下才会离开营垒,有时候则是因为攻击敌人必救的某个据点而出动。无论哪一种,当军队离开营垒的时候,战斗多半就要来临了。这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双方的装备、训练和人数(在战略篇中将要讲到)。在这一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军队要作战,就必须排成阵型。
  古代基本的阵型,是方阵和圆阵。方阵适用于进攻,而圆阵适用于防御,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不过一些国家对于阵法有其独特见解。如中国和印度就有很多阵法的名称。有的是确实有用的,有的则只是一些吸引眼球的名字而已。下面是一些比较有用的阵法:
  华夏国家的阵法,依《孙膑兵法》,有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八种阵法,后两种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进攻时的锥行阵、方阵和防御时的圆阵,这些阵势无需多说。疏阵适合散兵作战;雁行阵适合发挥弩兵的射击力量。
  马其顿的阵法,以方阵为核心,贯彻轻重结合、步骑结合的原则。大体上将重装步兵作为中坚,纵深16列;作战时视情况可以排成横队(宽度大于纵深)、纵队(纵深大于宽度)、楔形或菱形,如果受到围攻,则可收缩为凸半圆形,要围攻敌人则成凹半圆形。右翼为作战主力(这是借鉴了伊巴密农达的斜阵),集中重装骑兵和轻装兵。左翼一般为轻骑兵。战线后有时还有少数轻装步、骑兵。主力阵形前方则为射击兵。用以搅乱对方和遮蔽我方主要阵形。
  罗马三列阵,古代最优秀的步兵战阵,从前3世纪成熟,到3世纪衰落。可以叙述如下:早期的罗马方阵(公元前4世纪开始),每个罗马军团重装和轻装的步兵大约4200人,骑兵300人,每个军团分成30个中队另2个百人队,每个百人队30――60人,其他兵种中队的编制有所不同。按照士兵的年龄、训练程度、战斗经验,重装步兵分成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轻和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士兵(枪兵),第二列是有成年的有一定战斗经验的士兵组成(主力兵),第三列是年长且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被称为后备兵。第一列、二列各有10个中队,每个中队120人,第三列也是10个中队,但人数却只有60人。每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于两列之间的退后或者前进,前2列是主要的战斗阵列,所以稍微的靠近点,第三列最远。另外还有1200名轻步兵和300名骑兵,他们两列于阵列的最前方或者两翼。罗马军团三列队法最小战术单位是中队,每一中队为一个小方阵,排成6列,每列20人,两人之间相隔是1.8米。后来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取消了军团中的骑兵。马略改革之后,三列兵的训练程度和装备大体相等,没有了青年兵、老兵和后备兵的区别。
  骑兵由于其机动性,难以排列较复杂的阵型。在重视冲锋的欧洲,采取“野猪头阵型”,其实也就是锥形阵。这种阵势非常密集,有一种说法是向队形中抛一个苹果,都会打中一个人或马。在轻装骑射手队形中,最成功的莫过于蒙古的战术了。在这种战术中,轻装骑射手在敌阵外射箭,不与敌人接触。而重装骑兵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直到敌人崩溃或者忍不住胡乱冲锋,他们才投入战斗,一举成功。
  古代所有的阵型,都有若干共同点:
  1.方阵或锥形阵用于进攻,圆阵用于防御。
  2.射击兵在战阵前方,以遮蔽本方队形和搅乱对手。但注意,有的军队是所有士兵都有射击兵器的!如唐代的中国军队,每人都有弓――令人不解的是有若干士兵还有弩,东罗马的甲胄骑兵,除了长矛之外还有弓――在射箭的情况下怎么放置长矛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3.如果我方少于敌方,一般都拉大单兵之间的距离,减少纵深而增加战阵宽度。避免被敌人合围。
  4.一般把轻装兵置于两翼,以重装兵为核心。
  在冷兵器时代,作战的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
  首先,当得知敌人的所在的时候,军队离开营垒。在接近敌人或者有遇到敌人袭击的危险的时候,从行军状态变换为作战状态――如果营垒离敌人很近,则一开始就列阵。在一般情况下,两军会大致相同时间发现对手,因此列阵时间大致也相当。所以古代作战的典型场面是两军面对面的对垒。在这种状态下,军队密度会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内会有10万名士兵。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一方没有及时列好阵型,就遭到了敌人的进攻,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一般的情况是双方逐步逼近,然后射击兵发射武器,然后双方的肉搏战就开始了。在某些情况下――通常是一方急于求战――不经过射击战就进入了肉搏战。这种战斗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纪初。肉搏战直接决定着战斗的胜负。通常,训练和装备较好的军队会获胜。勇敢也是决定胜负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敌方的阵型,切断其战阵之后,通常敌人的崩溃就开始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军队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挥,作战力度大减,造成相邻的另一部分军队受到敌人更大的压力,如此累加,全军崩溃。古代军队战斗失败后,大多数的伤亡发生在崩溃和逃跑阶段。一般来说,胜者的伤亡要远远少于败者――尽管古代战争真正的伤亡很难确定。由于劳累,胜者往往不会穷追败者,即使追击,也往往针对敌方的指挥中枢。所以很少会发生“连一个人都没有剩下”的情况,即使是歼灭战也如此。
  由于主要通过侦察兵了解敌情,传令兵传达命令,要及时掌握敌情,并及时下发命令非常困难。因此古代军队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队伍,战争一般通过大会战来决定胜负。下面是两次经典的战斗:
  坎尼会战,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罗马军8万步兵、6千骑兵和迦太基的4万步兵,1.4万骑兵作战。指挥者,罗马方面为保卢斯,迦太基方面为汉尼拔。罗马步兵在中央,骑兵分在两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装步兵放在阵形中心,每列之间有一定距离。骑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两翼:右翼是罗马公民组成的少数骑兵,左翼为意大利联盟的骑兵。在左、中、右各保留一千骑兵作为预备队。罗马军队以中央战线为核心,军队密度较大,企图进行中央突破。迦太基军队中央战线为较弱的步兵,两翼为较强的步兵和骑兵。并保留三千名骑兵作为预备队。迦太基整个队形呈凸新月形。上午九时战斗开始。首先是射击兵的对射,很快开始肉搏。迦太基军中央向后退去,战线由凸新月形变成凹新月形。迦太基重骑兵很快击垮罗马骑兵,开始包抄罗马军两翼。汉尼拔并派出5百名轻步兵诈降。中午,战场刮起东南风,沙粒飞入罗马军士兵眼里,使他们的作战变得困难。那五百名诈降的军人开始大肆砍杀他们周围的罗马军,由于是在战线后方,罗马军队无法弄清实际情况,大起恐慌。此时迦太基重骑兵已经完成合围,由于战线中央的罗马军队密度很大,在被合围的情况下无法自如的行动,战斗持续到日落。据说有五万四千名罗马军战死,一万八千名被俘。迦太基死亡六千人。
  绍约河之战,此战是蒙古军对欧洲骑兵经典的胜利。据《武器和战争的演变》,战斗的经过是这样的: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抛石机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之战,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
  上面两个战斗的经过就是这样的。前者是步兵作战的典型战例,后者是骑兵作战的典型战例。胜者都打得很精彩。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不同之处:罗马和迦太基军队主要依靠的是训练、勇敢、装备。蒙古军队主要依靠的是机动性。
  古代是否有战役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体上欧美军事学界认为19世纪前不存在战役。但从长平之战来看,古代中国在巨大规模军队作战的情况下,有的作战过程确实可以称为战役了。战役的定义是:“敌对双方军队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的目的,根据各自的企图,在统一指挥下,在战争的一个方向或区域,于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因此参战人数众多,作战地域大,作战时间久的古代战斗,似乎也可以称为战役。
  以上是对一般战斗的介绍。下面介绍攻守城市的战斗。
  大体上粉碎了敌人的野战军之后,就可以进行攻城战了。攻城战的战法,在军队不拥有有效的攻城武器的情况下,一般是用多架云梯强行登城;或者冲撞城门;或者在敌城下强行构筑土堆,直到土堆跟城齐平,然后士兵蜂拥登城。这些是《孙子兵法》上讲述的攻城法。这些攻城法效率很低,而且士兵伤亡大。
  如果拥有完善的攻城武器,那么攻城战将是对守城部队巨大的考验。一般的攻城武器有如下几类:
  冲车:最简单的是在车上设置吊架,吊着一根首部包铁或铜的木头,以士兵来回推动,冲撞敌城城门或城墙。比较完善的形式是在车上设置人字形屋顶,防止上方矢石的撞击。
  云梯:没什么可说的。有的在登梯处有保护屋。
  攻城塔:在前面有吊梯,可以回避较窄的护城河,直接让士兵登城。马其顿曾经制造过50米高的攻城塔。
  抛石机:最早出现于亚述军队中,其作用原理,有西方式的利用毛发绞力或者利用重物的杠杆式抛石机,以及中国式的多人拽拉式杠杆式抛石机。就性能而论,当以重物杠杆式为最好。所以元朝引入了这种抛石机,称为回回炮。
  弩炮:有的弩炮跟抛石机有类似之处。既可以发射矛箭,也可以发射石块。
  以上就是一般的攻城武器,比较少见的还有亚述的夹钳,据说这种东西可以夹出城墙的石块;还有马其顿的撬棍吊箱,其样式是在一个三角架上设置一根杠杆,杠杆一头有大无盖箱子,盛放士兵。另一端由多人拉拽,使杠杆移动,箱子就可以被吊到敌城墙上。这种武器仅马其顿装备过,可见它并不可靠。
  守城武器除了一般的矢石、燃烧罐外,抛石机和弩炮也可以运用。著名的阿基米德同样设计了夹钳,据说曾经把罗马战舰夹出水面再让它落下,使之沉没(对此我是有怀疑的)。
  在装备了完善的攻城武器以后,攻城战就再也不是令攻方统帅害怕得要死的不得已的战法了。相反的,对于守方来说,城市也再不是安全的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攻城流程,以罗马军队为例如下:
  围困战:首先逼近敌城,然后挖掘环绕整个城市的壕沟工事体系。以断绝敌城与外界的联系(对于过于巨大的城市,修建这样的工事体系是很困难的,但攻巨城一般也要出动大军,因此仍然适用)。这种体系包括壕沟、护堤和高塔,以及护堤上的弩炮。为防止敌人使用燃烧兵器焚烧土木工事,高塔跟敌城的城墙往往保持一定距离。一般这样的工事体系要修建内外两重,内层面对城内敌军,外层面对敌援军可能来袭的方向。军队在工事内驻扎,防止敌军突围,如敌援军赶到,则与之战斗。经过长期围困,迫使敌人投降或攻入城内。
  攻城战:如果认为敌人的防守能力不强,或者需要赶快攻破城市,则强行攻城。这时,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敌城的壕沟,工兵在护城河上游切断水源,使护城河干涸。在填平若干段护城河之后。攻城塔前进到敌城墙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敌城墙下,使敌城墙坍塌;或者用冲车撞击城墙或城门。在进行这种迫近作战时,由大量抛石机和弩炮提供掩护。也可以单纯依靠抛石机集中投掷石块,损坏敌方一段城墙后,士兵蜂拥登城。在此过程中,守城方也会极力破坏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于攻城器械主要为木制,所以经常大量使用燃烧罐,为了不使敌方攻城武器发挥效用,常常出城门突击攻城军,对于迫近的工程机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来陷没、破坏之。在耶路撒冷守城战中,以色列人就干得不错。
  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云梯强行攻城,也是一种战法。在印度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使用这种战法,从而孤身处于险境中。
  从罗马时代的攻城战情况来看,攻城战对攻方是非常有利的。仅从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座进行围攻的城市,罗马军队都攻破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攻方的伤亡要小于守方。罗马攻城战的情况,可以看攻迦太基、耶路撒冷、纽曼细阿三城的战况。前两个是大城市,后一个是小城市,三城的防御战都打得非常悲壮,就攻防过程来说,也是十分典型的。
  封建时代的攻城战发生了变化,由于筑城技术的发展和攻城武器体系的衰退(这跟罗马帝国的衰落有关),西方的城市,甚至小小的城堡,都变得难以攻克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从617年到1453年,曾受到25次围攻,除两次十字军用诈术进入之外,真正被敌军攻破的只有一次。直到大炮出现,攻城才重新变得容易。在东方,中国的攻守战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关于这方面情况,《古代兵器史话》(杨泓编著)中有很有趣的描写,推荐大家观看。大体上除了抛石机,封建时代的中国攻城战术是超过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区的。中国著名的攻城战,有南北朝时北魏进攻南方宋朝时的攻城战,这些攻城战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攻城武器,攻城将会给攻方带来多么大的灾难;645年安市攻防战;以及北宋进攻辽国的979年幽州保卫战;还有1270-1273年襄阳保卫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著名的攻城战的结局大多对攻方不利。
  下面介绍一些比较特殊的战斗:
  弓箭战:在骑兵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作战往往成为弓箭战,在马镫发明之后,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比较著名的战例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之战,由于地面泥泞,法军行动不便,在*弩手和英格兰长弓手作战时,遭到了溃败。
  追击作战:在战斗胜利之后,如果胜方尚有余力,就会进行追击战。大体上这种追击只会进行一小段距离,除非敌人确实已经彻底溃败而且没有援军。但英明大胆的统帅,往往可以穷追敌人而不遭到失败。如亚历山大大帝追击大流士三世的过程。
  撤退:一般成功的撤退发生在战斗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一旦战斗开始,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难了。最有效的撤退是交替撤退法。即在离敌人最近的军队撤退的时候,他们身后的军队保持作战状态。待撤退军队撤过作战军队后方,变换为作战队形之后,作战军队向后撤退。如此反复。
  夜战:夜战非常危险,对于承受者和发动者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凭旗帜和乐器指挥的古代军队在夜间难以有效指挥。在漆黑一片的战场上,士兵们很难得到确切的消息,容易惊慌失措。在高加米拉之战前夜,曾有人向亚历山大建议进行夜袭,但被他否定了,连大胆著称的亚历山大都如此,可见夜战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有多大。训练不佳的军队即使在没有发生夜间战斗的情况下,都会溃散。中国古代军队就曾多次发生夜惊,术语称为“营啸”。直到太平天国,仍有严格制裁营啸始作俑者的法律。只有训练严格的军队才能在夜战中占据上风。罗马的营盘保证了其不会受到夜袭的危害。不过罗马军也很少夜袭敌军,与叙利亚王国的温泉关战斗可以算是个例外。罗马军队在夜间抄小路绕到叙利亚军队后方,击溃了对手(叙利亚军明明已经守住了那条著名的小路,可罗马人绕了另一条)
  迂回:迂回有大小之分。战场上机动性好的部队常常企图绕到敌军后方。但回避敌军大部队,而打击其脆弱却致命的后方,被利德尔―哈特称之为“间接战略”。在古代最成功的大迂回有西庇阿攻取西班牙,直逼迦太基的战例和韩信的中原迂回战。
  水攻:利用河流,用速成堤制造人造洪水,使之淹没敌阵或城市,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大。比较著名的战例是决定三家分晋局面的智家攻赵家晋阳之战,再有就是悲惨的明顺第三次开封之战。因为拦河工程出险造成使计者反而被淹的例子也有。据我所知西方水攻的战例比较少。波斯曾在幼发拉底河上大修工程,以防止敌军沿河而上攻打两河流域,但没有任何效果。
  火攻:这种战例很多。前面说过在罗马时代的攻城战中,守方几乎肯定会向攻方工程器具投掷燃烧物。这并不是典型的火攻。典型的火攻制胜的战例有赤壁大战,以及希腊火扬名的717年9月东罗马与阿拉伯的君士坦丁堡海战。
  海战:虽然在地中海沿岸,制海权常常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但是总的来说,海军在古代是不受重视的。一般的海战战术是双方军舰在桨手和风帆的作用下,全力冲向敌军,投掷射击兵器,设法用船头的撞角撞击敌船。但最经常的是接舷战,从萨拉米到勒班多,接舷战都是造成人员和船只损失的主要原因。还为此发展了某些特殊武器,如罗马的“乌鸦”和战国的钩拒。
  对于诈术,训练良好,士气高涨的军队不会依赖它,训练不佳和士气低落的军队则相反。战国时最终统一六国的秦国,不是靠诈术,而是靠勇敢摧毁了对手。“左挟生俘,右挂人头”。是它的写照,当这种勇敢消失的时候,面对勇敢的对手,秦军就失败了。凯撒说得好:“那些诡计,对付没文化的蛮族,或许还行。用来对付我们的军队,他们就是想也不敢想。”在战争中,良好的军事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优秀装备、体力、技巧和勇敢,永远是压倒了小聪明的。
上古神话植物器物表
  植物名
  九穗禾
  时代:炎帝时
  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拾遗记》卷一
  时代:上古
  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
  《山海经·北次二经》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山海经·海外北经》
  竹(帝俊竹林)南有赤泽水,名为封渊。有三桑无枝。
  《山海经·大荒北经》
  三珠树
  时代:上古
  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山海经·海外南经》
  时代:上古
  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又: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蚁之余,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古小说钩沈》辑《王浮神异记》
  时代:上古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
  《庄子·逍遥游》
  大桃树:
  时代:上古
  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河图括地图》
  时代:
  海中有银山,生树,名女树。天明时皆生婴儿,日出能行,至食时皆成少年,日中壮盛,日昃衰老,日没死。日出复然。
  《旧小说·戊集二·笔塵》“海中银山”条
  车马芝
  时代:
  车马芝生于名山之中,此尧时七车马化为之。能得食之,乘云而行,上有云气覆之。
  《太平御览》卷九八六引《仙人采芝图》
  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为车马(形),中芝为人(形),下芝为六畜(形)。
  晋张华《博物志·物产》
  时代:上古
  昆仑之虚,……上有木禾,上五寻,大五围。(郭璞注:木禾,谷类也,生黑水之阿,可食。)
  《山海经·海内西经》
  黑水之阿,爰有野麦,爰有荅菫(原注:祇谨二音),西膜之所谓木禾。
  《穆天子传》卷四
  不死草
  时代:上古
  南方有不死之草。
  《淮南子·墬形训》
  禹诛防风氏。……防风神见禹,怒射之。……神惧,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瘞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胸国。
  《艺文类聚》卷九六引《括地图》
  祖州,……上有不死之草,……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服之令人长生。
  《十洲记》
  不死树
  时代:上古
  昆仑开明北有“不死树”。
  又:“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山海经·海内西经》
  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
  《山海经·大荒南经》
  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
  《山海经·海外南经》
  不尽木
  时代:上古
  南荒个有火山,其中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燃,得暴风不猛,暴雨不灭。
  《神异经·南荒经》
  南方有炎火山,四月生火,十二月火灭。火灭之后,草木皆生枝条。至火生,草木叶落,如中国寒时也。取此木以为薪,燃之不烬。
  《述异记》卷上
  不沉木
  时代:
  即彊木
  王母桃:81
  时代:
  即蟠桃
  时代:
  栌木,一名无患者。昔有神巫,……能符劾百鬼,得鬼则以此为棒杀之。世人相传,以此木为众鬼所畏,竞取为器用,以却厌邪鬼,故号无患也。
  晋崔豹《古今注》卷下
  时代:上古
  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尸子》(清孙星衍辑)卷上
  五谷树
  时代:明
  金陵有丞相府,明胡惟庸所居。园有五谷树,一树而兼五种,为五谷丰歉之征。如其年麦熟则发麦叶,黍熟则发黍叶;五谷皆然。
  清褚人穫《坚瓠续集》卷四“五谷树”条引《异识资谐》
  反魂树
  时代:上古
  聚窟洲,在西海中。……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鸟之象,因名之为人鸟山。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
  《十洲记》
  时代:汉
  月中有桂树
  《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淮南子》
  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
  《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
  月桂子
  时代:
  月桂峰,在(杭州)武林山,(僧)遵式《月桂峰诗序》去:“想月中桂子,尝坠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实丹。”一说云,天圣中天降灵实于此山,将如珠玑,识者曰:“此月中桂子也”
  《舆地纪胜》卷二
  垂拱四年三月,桂子降于台州临海县界。
  唐封演《封氏见闻记》卷七
  月中骞树
  时代:
  《云芨七籤》:月中树名骞树,一名药王。凡有八树,得食其叶者为玉仙。玉仙之身,洞彻如水精琉璃焉。
  《潜确类书》卷一“月中骞树”条
  时代:上古
  圶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
  《山海经·西次三经》
  时代:上古
  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
  《山海经·西次四经》
  风声木
  时代:汉太初
  太初三年,东方朔从西那国还,得风声木士枚,实如细珠,风吹枝如玉声,有武事则如金革之响,有文事则如琴瑟之响。上以枝赐大臣,人有病则枝汗,将死则枝折。里语曰:“年未半,枝不汗。”此木五千岁一湿,万岁一枯,缙云之世生于阿阁间也。
  《渊鉴类函·木部六》引《洞冥记》
  长春树
  时代:春秋
  燕昭王种长春树,叶如莲花,树身似桂树,花随四时之色,春生碧花,春尽则落;夏生红花,夏末则凋;秋生白花,秋残则萎;冬生紫花,遇雪则谢。故号长春树。
  《述异记》卷下
  文玉树
  时代:上古
  昆仑开明北“有文玉树。”郭璞注:“五彩玉树。”
  《山海经·海内西经》
  时代:上古
  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甘木:154
  时代:上古
  不死树,食之不老。
  《山海经》42
  甘华:154
  时代:上古
  神草名,作用不明。
  《山海经》42
  甘柤:154
  时代:上古
  食之即为地仙
  《述异记》319
  甘樝:155
  时代:
  即甘柤
  玉树:161
  时代:上古
  作用不详
  《淮南子》518
  玉桃:161
  时代:上古
  服之长生不死
  《太平御览》89
  玉红草:163
  时代:上古
  食其实可醉卧300岁而后寤。
  《尸子》48
  龙刍:166
  时代:春秋穆天子
  草名,马食之,一日千里。
  《述异记》319
  龙须:168
  时代:上古
  草名,其茎可以为席。
  《山海经》42
  龙(修去彡换月):168
  时代:
  草名,即龙须
  龙公竹:169
  时代:唐
  巨竹也,无它
  《北户录》
  龙耳李:170
  时代:宋
  天罚罪龙,割其耳所化。
  《云仙杂记》
  龙肝瓜:170
  时代:上古
  食之千岁不渴。
  《洞冥记》423
  四味木:179
  时代:
  即仙树
  仙树:184
  时代:唐
  食之可饱,不同的刀的剖之味即不同。
  《酉阳杂俎》258
  仙桃:184
  时代:汉武帝时
  3000年一生。
  《汉武帝内传》195
  白鹤老松:193
  时代:宋
  古木精也。
  《说郛》420
  氾林:194
  时代:上古
  大片林地,方三百里
  《山海经》42
  圣木曼兑:201
  时代:上古
  食之令人圣智
  《山海经》42
  吉云草:213
  时代:汉武帝时
  草名,马食不饥。
  《洞冥记》423
  地日草:215
  时代:尧时
  神草名,三足日乌所食。
  《洞冥记》423
  肉芝:220
  时代:
  山中仙芝为小人车马型,食之成仙。
  《抱扑子》320
  朱木:235
  时代:上古
  木名,赤枝,青华,玄实。
  《山海经》42
  交让树:237
  时代:
  山间半荣半枯之树也。
  《述异记》319
  刘儘草:520
  时代:
  即鹿活草
  刘寄奴草:247
  时代:宋
  药草名,专治金疮。
  《本草纲目》
  寻木:249
  时代:上古
  神木,长千里
  《山海经》42
  寻竹:249
  时代:上古
  即长竹也。
  《山海经》42
  如何:250
  时代:
  神木名,食之者地仙,刀枪不入,水火不伤。
  《神异经》433
  玗琪树:256
  时代:上古
  作用不详
  《山海经》42
  声风木:257
  时代:
  即风声木
  苍梧:261
  时代:舜
  舜九疑山之墓
  《山海经》42
  寿木:161
  时代:
  食其实者不死
  《吕氏春秋》224
  杜宇项:271
  时代:春秋
  壶楼别名,越王头所化
  《酉阳杂俎》258
  护门草:271
  时代:
  置门前,人过,草必叱之。
  《格致镜原》446
  扶木:272
  时代:
  即扶桑。
  扶桑:272
  时代:上古
  扶桑者,大木也,日之所居。
  《山海经》42
  返魂树:286
  时代:
  死者闻其香气乃活。
  《十洲记》5
  怀梦草:296
  时代:汉武帝时
  怀其叶,可知梦之吉凶。
  《洞冥记》423
  沙棠:299
  时代:上古
  木名,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山海经》42
  灵芝:307
  时代:上古
  食之延年益寿
  《西游记》219
  灵寿:307
  时代:上古
  木名,作用不详
  《山海经》42
  枫木:321
  时代:上古
  蚩尤所弃其桎梏,化为枫木。
  《山海经》42
  柜格松:321
  时代:上古
  日月所出入之所。
  《山海经》42
  若木:325
  时代:
  即扶桑
  范林:327
  时代:
  即氾林
  明茎草:341
  时代:
  即洞冥草
  采华草:342
  时代:
  药名,服之通万里。
  《汉唐地理书钞》195
  采华树:343
  时代:
  即采华草
  服常树:343
  时代:上古
  树名,其上有三头人,作用不明
  《山海经》42
  空桑:358
  时代:帝颛顼时
  空心之桑树也
  《吕氏春秋》224
  建木:368
  时代:上古
  神木名,花实皆为神药
  《山海经》42
  屈轶:371
  时代:黄帝时
  草名,可入朝以指奸佞。
  《玉函山房辑佚书》164
  屈佚草:371
  时代:
  即屈轶
  始皇蒲:373
  时代:秦
  始皇曾用与系马
  《说郛》420
  胡芦枣:381
  时代:古代
  此枣比普通枣贵三倍
  《夷坚三志》208
  挂甲柏:383
  时代:黄帝
  传说是为黄帝挂甲之处
  《古今图书集成》151
  指佞草:383
  时代:
  即屈轶
  指星木:384
  时代:汉武帝
  星出之夜,以木指星,星则寻没也
  《洞冥记》423
  荒夫草:384
  时代:
  即(蓞去臼换缶)草
  荀草:384
  时代:上古
  草名,服之美人色
  《山海经》42
  柤稼(左木右匚内若):389
  时代:上古
  神木名,食其实,寿12000岁
  《神异经》433
  相思木:391
  时代:战国时
  传战国时夫妻相思而死化为此木
  《述异记》319
  相思草:391
  时代:
  即断肠草
  相思树:391
  时代:春秋
  夫妇二人死后相思所化。
  《搜神记》529
  迷(毂去车换禾):414
  时代:上古
  木名,佩之使人不迷
  《山海经》42
  活人草:421
  时代:
  即不死草
  洞冥草:423
  时代:黄帝时
  仙草名,可照见鬼物之形
  《洞冥记》423
  帝休:424
  时代:上古
  木名,食之可忘忧
  《山海经》42
  帝屋:425
  时代:上古
  木名,佩之可以御凶
  《山海经》42
  帝女桑:426
  时代:上古
  赤帝女成仙之桑树
  《山海经》42
  帝俊竹林:426
  时代:上古
  生竹,大可为舟
  《山海经》42
  神护:430
  时代:
  异草名,置之门,每夜叱人
  《初学记》296
  珠树:445
  时代:上古
  树名,生长珠玉之树。
  《山海经》42
  桐柏:446
  时代:
  山名,意未详
  《书·禹贡》
  桂林八树:446
  时代:上古
  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
  《山海经》42
  桃林:446
  时代:上古
  地名,生桃树,广三百里
  《山海经》42
  积石山桃:457
  时代:上古
  神桃,食之使人不老
  《古小说钩沈》151
  栾:465
  时代:上古
  神木名,言树花实皆为神药
  《山海经》42
  娑罗树:468
  时代:
  即月桂月桂
  冥灵:470
  时代:战国
  木名,以千岁为一年
  《庄子》239
  涕竹:475
  时代:帝俊时
  食之可以止疮疠。
  《神异经》433
  酒树:475
  时代:
  取其叶,数日可为美酒
  《太平广记》89
  (旋去方换王)树:491
  时代:
  盖不死神树之属。
  《淮南子》518
  琅玕树:492
  时代:上古
  神木名,其子似珠,有三头人守之。
  《山海经》42
  萐莆:492
  时代:尧
  草名,瑞草也,主于饮食清凉,驱杀虫蝇。
  《太平御览》89
  萐脯:492
  时代:
  即萐莆
  黄节:495
  时代:春秋
  木名,天旱祷雨多应
  《枣林杂俎》
  黄精:497
  时代:古代
  草药名,食之可成仙
  《舆地纪胜》579
  黄中李:497
  时代:上古
  李名,生于西王母处,实之益寿
  《云仙杂记》
  蛇衔:505
  时代:
  草名,治疮皆验。
  《异苑》249
  断肠草:517
  时代:
  草名,巨毒之物
  《述异记》319
  鹿活草:520
  时代:宋
  草名,可治疗伤折
  《酉阳杂俎》258
  隐身草:524
  时代:
  即翳形草
  雄常:527
  时代:上古
  木名,此木皮可制衣
  《山海经》42
  斑竹:527
  时代:舜
  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泪滴竹而生
  《群芳谱》
  琼枝:528
  时代:上古
  神木名,凤鸟以此为食
  《说文》
  植楮:530
  时代:上古
  草名,食之不厌梦
  《山海经》42
  越王头:532
  时代:春秋
  即椰实,传越王头颅所化,其浆类酒
  《南方草木状》
  越王竹:532
  时代:春秋
  可盛酒
  《南方草木状》
  越王馀算菜:533
  时代:
  曾为越王所用占,作用无它
  《异苑》249
  韩终李:536
  时代:春秋
  韩终常以食,食之成仙
  《洞冥记》423
  掌中芥:538
  时代:古代
  草名,食之可足不沾地,空中孤立。
  《洞冥记》423
  紫梨:541
  时代:春秋时
  梨名,食者身轻
  《洞冥记》423
  湘妃竹:554
  时代:
  即斑竹
  媒竹:556
  时代:
  竹可成抱,传说为夫妇所化
  《两般秋雨(上今中酉下皿)随笔》
  蓂荚:557
  时代:
  瑞草名,王者以是占历。
  《绎史》371
  榆树:558
  时代:上古
  树名,一日食一叶,酣卧不欲觉
  《古今图书集成》151
  (蓞去臼换缶)草:559
  时代:黄帝时
  草名,食之媚人
  《山海经》42
  摇钱树:561
  时代:宋
  树可摇钱
  《警世通言》
  嘉禾:577
  时代:春秋
  巨大之禾,大几盈车
  《白虎通》
  (槄去臼换缶)木:577
  时代:上古
  大木也。
  《山海经》42
  榑木:577
  时代:
  即扶桑
  碧桃:577
  时代:
  即蟠桃
  碧螺春:578
  时代:清康熙
  茶名,名贵香茶
  《郎潜纪闻》
  聚宝竹:578
  时代:古代
  宝物名,可聚宝
  《夷坚支丁》
  瑶草:580
  时代:
  即(蓞去臼换缶)草
  (磐去石换木)木:585
  时代:
  即蟠木
  《山海经》42
  雒棠:586
  时代:
  木名,作用未明
  《淮南子》518
  影木:595
  时代:古代
  木名,食之骨轻
  《古今图书集成》151
  摩顶松:603
  时代:唐
  此枝东向,佛门盛传
  《独异志》404
  豫章:606
  时代:上古
  神木名,斫之可复生。
  《神异经》433
  时代:
  东海沧浪之洲,生彊木焉,洲人多用作舟楫。其木方一寸,可载百许斤。纵石镇上,不能没。
  《神异经·东荒经》
  时代:
  强木,不沈木也,以之造船,木方一寸,以百斤巨石缒之,终不没。
  《渊鉴类函·木部六》引《汇苑详注》
  翳形草:617
  时代:古代
  草名,食之可以隐形
  《淮南方》
  (上艹下宾繁体)草:617
  时代:上古
  草名,食之已劳
  《山海经》42
  蹑空草:618
  时代:
  即掌中芥
  赡披国异果:618
  时代:古代
  果名,食之身体暴长
  《酉阳杂俎》258
  蟠木:621
  时代:上古
  大桃树,盘三千里
  《十洲记》5
  时代:
  西王母居龙月城,城中产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花实上皆有“黄中”二字。王母惜之过于蟠桃。
  宋王銍《云仙杂记》卷八
  时代:汉·光武
  即入蟠桃园内查勘,……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明吴承恩《西游记》
  櫰木:627
  时代:上古
  木名,其实食之多力
  《山海经》42
  器物名:
  十二时炉:5
  时代:上古
  香炉名,焚香可报时
  《述异记》319
  人石:9
  时代:古代
  石名,一家三口所化
  《太平广记》89
  九钟:16
  时代:上古
  钟名,霜降则钟鸣
  《山海经》42
  九鼎:17
  时代:禹
  上古神器,刻天下精怪于上
  《史记》148
  九曲珠:19
  时代:春秋
  珠中有九曲,使蚁通之
  《广博物志》47
  九鹭香:21
  时代:明
  宝物名,郑和三宝之一,用途不详
  《坚瓠七集》280
  力珠:21
  时代:夏
  增加力量的珠子
  《说郛》420
  工布:22
  时代:春秋
  《越绝书》533
  干将:22
  时代:春秋
  《吴越春秋》284
  莫邪:22
  时代:春秋
  《吴越春秋》284
  三岛石:27
  时代:春秋
  吴山试剑之石
  《青城山记》
  大贝:32
  时代:
  宝物名,巨大之贝
  《艺文类聚》66
  上池水:39
  时代:不详
  可见鬼物之水
  《史记》148
  千日酒:44
  时代:禹
  饮之醉千日辄醒。
  《搜神记》529
  马宝石:54
  时代:不详
  宝物名,马中可产马
  《耳新》
  飞车:56
  时代:56
  可飞之车
  《博物志》530
  女娲石:*
  时代:上古
  大风雨后,可闻弦管声
  《太平御览》89
  支机石:67
  时代:古代
  织女支机之石
  《太平御览》89
  巨阙:73
  时代:春秋
  《文选》139
  不借:76
  时代:不详
  会飞的鞋
  《(左王右郎)(寰去宀左加女)记》528
  不死药:76
  时代:上古
  长生不死之药
  《山海经》42
  不须鞭:78
  时代:不详
  马鞭名,扬鞭马即走
  《(左王右郎)(寰去宀左加女)记》528
  太乙余粮:89
  时代:上古
  增加食物的东西
  《玉函山房辑佚书》164
  天衣:92
  时代:不详
  无缝天衣,穿上可飞翔。
  《月令广义》124
  天酒:96
  时代:无意义
  《神异经》433
  五兵:100
  时代:上古
  各种兵器
  《太平御览》89
  五色笔:102
  时代:晋
  五彩色之笔
  《南史》
  五色露:102
  时代:汉武帝
  可治疾病
  《太平御览》89
  五块石:103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呼风雨
  《古今图书集成》151
  五谷石:103
  时代:不详
  似五谷之石
  《古史辩》
  五弦琴:104
  时代:神农
  古老之琴名
  《世本》148
  五曜神珠:107
  时代:黄帝时
  意义不详
  《(左王右周)玉集》528
  日林国石镜:110
  时代:不详
  巨大石镜,可照人脏腹,能探之病处
  《述异记》319
  乌号:113
  时代:黄帝
  《淮南子》518
  风狸杖:128
  时代:不详
  鸟兽随指而毙,有所欲者,指之如意
  《酉阳杂俎》258
  火龙:135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聚日光
  《洞冥记》423
  火齐镜:137
  时代:春秋
  宝物名,视物如昼,语可应答
  《拾遗记》383
  火浣布:137
  时代:春秋周穆王
  宝物名,不畏火,遇火则洗
  《列子》216
  孔子屐:143
  时代:春秋
  长大之鞋,传为孔子
  《太平御览》89
  水玉:144
  时代:上古
  即水晶,贵重矿物
  《山海经》42
  水珠:145
  时代:古代
  宝物名,埋之泉涌
  《旧小说》174
  水精:146
  时代:
  即水晶
  石人:155
  时代:不详
  石人,可预测天气
  《初学记》296
  石盂:156
  时代:不详
  可聚食品,类聚宝盆
  《舆地纪胜》579
  石鱼:156
  时代:不详
  鱼化石,可使鱼复活
  《(上艹下卯)亭客话》326
  石笋:157
  时代:不详
  巨重之石器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25
  石船:157
  时代:不详
  圣姑所乘之石制之船
  《水经注》146
  石雁:157
  时代:不详
  霜降则飞
  《古今图书集成》151
  玉(吨去口换犭):161
  时代:南朝
  宝物名,类聚宝盆
  《异苑》249
  玉酒:161
  时代:
  即玉膏
  玉膏:161
  时代:黄帝
  酒名,令人长生
  《山海经》42
  玉横:161
  时代:不详
  盛不死药之器
  《淮南子》518
  玉馈酒:163
  时代:上古
  酒名,取之不尽
  《神异经》433
  玉醴泉:163
  时代:不详
  酒名,饮之令人长生
  《十洲记》5
  龙工:164
  时代:舜时
  作用不详
  《列女传》217
  龙珠:168
  时代:不详
  龙所吐者,作用不明
  《述异记》319
  龙渊:168
  时代:春秋
  《越绝书》533
  龙穴石髓:172
  时代:晋
  可增力气十倍
  《古小说钩沈》151
  电母:175
  时代:帝俊时
  琴名,电照则自鸣
  《格致镜原》446
  鸟工:182
  时代:舜时
  衣名,衣之可飞翔
  《列女传》217
  仙人镜:184
  时代:
  即日林国石镜
  仙人承露盘:185
  时代:汉武帝
  和露与玉屑服之,可成仙道
  《三辅黄图》
  玄珠:197
  时代:黄帝时
  黄帝之宝珠作用不明
  《庄子》239
  司风鸟:199
  时代:
  即相风
  圣鼓:200
  时代:秦
  巨大之鼓,可飞翔
  《太平寰宇记》90
  吉光毛裘:213
  时代:汉武帝
  裘名,入水不沉,入火不焦
  《海内十洲记》
  地脂:214
  时代:不详
  神药名,食之不死
  《云间杂记》
  曲盖:220
  时代:商
  曲柄华盖
  《古今注》150
  伍子胥剑:228
  时代:春秋
  剑名,取之必病,弃之则安
  《茶香室三钞》
  华盖:234
  时代:黄帝
  黄帝所制仪仗
  《古今注》150
  安阳王神弩:240
  时代:不详
  弩名,一发万人死,三发杀万人
  《水经注》146
  观日玉:249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观日中宫殿
  《太平御览》89
  阴阳石:254
  时代:不详
  石名,可预测天气
  《水经注》146
  轩辕磨镜石:267
  时代:黄帝
  黄帝磨镜之石,作用不说
  《古今图书集成》151
  吴刀:281
  时代:春秋
  宝刀名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25
  吴钩:282
  时代:
  即吴鸿扈稽
  吴鸿扈稽:284
  时代:春秋
  宝刀名
  《吴越春秋》284
  秃尾龙:286
  时代:不详
  龙名,未详
  《子不语》
  鸠杖:286
  时代:秦末
  作用无意义
  《群书拾初》
  龟历:289
  时代:不详
  宝物名,龟背上的文字
  《述异记》319
  龟宝:289
  时代:元
  宝物名,希世之宝,作用不详
  《虚谷闲抄》
  沦波舟:300
  时代:秦
  舟名,可在海底航行
  《拾遗记》383
  庐山石梁:304
  时代:不详
  作用不详
  《水经注》146
  驱山铎:304
  时代:
  钟名,可驱山
  《天中记》
  纯钧:306
  时代:春秋
  《太平御览》89
  灵鼓:307
  时代:春秋
  宝物名,可化为蛇
  《穆天子传》612
  张氏钩:313
  时代:不详
  钩名,使人子孙昌盛
  《太平御览》89
  张骞槎:315
  时代:汉
  木筏,乘之可上天
  《因话录》
  纸鸢:316
  时代:汉
  即风筝,传韩信所创,可飞
  《事物记原》
  画鸡:318
  时代:晋
  画鸡于牖,可辟邪
  《拾遗记》383
  画马石:318
  时代:不详
  传所画之马,可夜活。
  《古今图书集成》151
  青泥:328
  时代:
  即息壤
  青田酒:329
  时代:三国
  青田核所注水而成
  《古今注》150
  青金镜:330
  时代:不详
  镜名,可照出鬼魅
  《初学记》296
  青磁碗:330
  时代:
  即石盂
  鸣石:333
  时代:上古
  石名,撞之其声可传七八里
  《山海经》42
  昆吾:340
  时代:春秋
  刀剑名,昆吾之石所冶,切玉如切泥
  《十洲记》5
  昆仑铜柱:340
  时代:上古
  昆仑山之石柱,广三千里,周围为削
  《神异经》433
  明月珠:341
  时代:不详
  宝珠名,光可照千里。
  《神异经》433
  鱼石:348
  时代:清
  这是一种鱼化石
  《池北偶谈》
  鱼肠:349
  时代:春秋
  《越绝书》533
  金蚕:354
  时代:上古
  使养蚕人昌盛
  《续事始》
  金犀:355
  时代:不详
  宝物名,作用不详
  《神异经》433
  视肉:358
  时代:上古
  巨肉有眼,食之不尽
  《山海经》42
  宝鼎:360
  时代:黄帝时
  宝物名,可占吉凶存亡
  《世本》148
  定水带:361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使苦水变甜
  《(上艹下专繁体)乡赘笔》
  定更石:362
  时代:三国
  宝物名,可夜间报时
  《耳新》
  定海铁柱:362
  时代:唐
  镇海之宝柱
  《西游记》219
  夜光:364
  时代:不详
  即鲸鱼目,夜可放光
  《述异记》319
  夜光杯:364
  时代:春秋
  宝杯名,夜可放光,可自出酒
  《十洲记》5
  泣珠:364
  时代:不详
  鲛人之泪所化之宝珠
  《洞冥记》423
  贯月查:370
  时代:尧时
  浮于海上之查(查为何物不详),可放光
  《拾遗记》383
  咸阳宫方镜:383
  时代:秦
  可鉴人五脏,可看病
  《西京杂记》220
  指南车:383
  时代:黄帝时
  风后所制,可指方向
  《古今注》150
  相风:390
  时代:舜时
  古占风之器,可占风
  《拾遗记》383
  相风鸟:391
  时代:
  即相风
  临平石鼓:396
  时代:晋武帝
  石鼓名,击之声闻数十里。
  《异苑》249
  追复:400
  时代:不详
  脯,食之不尽
  《神异经》433
  俪皮:402
  时代:伏羲
  古时之一种聘礼
  《世本》148
  禹余粮:411
  时代:
  即太乙余粮
  炮烙:415
  时代:商纣
  商纣时所制的一种刑法
  《太平御览》89
  洗石:420
  时代:上古
  石,用于洗澡,可去污
  《山海经》42
  洞穴珠:423
  时代:汉武帝
  宝物名,作用不明
  《古小说钩沈》151
  洞光珠:423
  时代:春秋
  宝物名,可使百神不能隐其精灵
  《锦绣万花谷后集》570
  帝台之棋:426
  时代:上古
  石名,五色文之石。
  《山海经》42
  绕指柔:437
  时代:不详
  宝剑,可绕于指上
  《潜确类书》604
  破山剑:444
  时代:不详
  宝剑名,可断石
  《太平广记》89
  破雾珠:445
  时代:不详
  宝珠名,可破雾
  《格致镜原》446
  桥车:446
  时代:尧时
  上山可不摔跤,谓当今之钉鞋也
  《阚(左马右因)十三州志》
  桃涪:447
  时代:后羿时
  桃木做成大木棒,可驱鬼
  《淮南子》518
  秦淮古镜:449
  时代:不详
  镜名,可鉴五脏六腑筋骨
  《太平广记》89
  秦始皇洗头盆:450
  时代:秦
  传为秦始皇洗头之用
  《太平寰宇记》90
  泰阿:450
  时代:春秋
  《越绝书》533
  赶山鞭:453
  时代:秦
  秦始皇用于赶山之宝鞭
  《古小说》
  息土:462
  时代:
  即息壤
  息石:462
  时代:
  即息壤
  息壤:462
  时代:禹
  可生土之宝物
  《拾遗记》383
  旃檀鼓:469
  时代:不详
  鼓名,敌至可自鸣
  《酉阳杂俎》258
  宵练:470
  时代:春秋
  《列子》216
  眼明袋:502
  时代:不详
  可洗眼,使明目
  《续齐谐记》524
  铜雀:509
  时代:秦汉
  可报丰收
  《太平御览》89
  鸾胶:516
  时代:
  强力胶,可续琴弦
  《通俗编》484
  清水珠:518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使浊水变清
  《宣室志》416
  隋侯珠:523
  时代:隋
  宝物名,作用不详
  《淮南子》518
  续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扌右癸怎么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