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III:酋长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输入法下载》法汉

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
添加笔记:
<div id="correct" title="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有奖纠错
高句丽(:Gāogōulí、:ㄍㄠ ㄍㄡ ㄌㄧˊ、:???)是于发源于的一带的古老部族。鼎盛时期疆域一度覆盖到今,满洲一带,和俄罗斯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和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地区和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史学家认为是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史学家称为之一。
高句丽后又称高丽;“”最早见于《》,“”是它的简称;“高句丽”最早见于《》,“句丽”是它的简称;“”最早见于《》、《》,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称号;中原王朝开始以“句骊”作为“高句骊”的简称,后以“句丽”作为“高句丽”的简称,南北朝时期应高句丽统治者的请求,改以“高丽”作为“高句丽”的正式简称,高句丽的统治者也被冠以“高丽王”的称号,并且逐渐以“高丽”作为正式国号,常被中原王朝封为“高丽王”,取代了“高句丽”的称号。自此“高丽”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称王,称王国号,提出“**”设想,都是概念的延续。
据《》和《》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扶余王子创建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东濊并吞并汉四郡。5世纪和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大部和今的南部地区。时期,高句丽不断与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与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和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和中获胜,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东北、大部及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高句丽王冠
朝鲜历史系列条目
&&&&&&武臣政权()
&· &· &·
朝鲜半岛主题
据《》和《》韩国史书,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到沿岸的,创建高句丽。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中记载:‘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一些史籍推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1世纪中期。不过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濊貊人自称自己为高句丽。首次将高句丽和濊貊部落联系起来的是《》对公元前14年高句丽起义摆脱的记载。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西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
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东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
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人和人组成的。据《》记载,濊的“言语法俗大抵与句丽同”。
据公元4世纪的记载,高句丽的始建者是扶余国王()与女儿的儿子,后被收养。朱蒙遭到带素的谋杀后,逃离,来到。朱蒙与卒本扶余国王的女儿()结婚,后又成为卒本扶余国国王,创建高句丽国。建国第一年驱逐勿吉,公元,高句丽灭沸流国;公元,灭荇人国;公元前28年,灭。时代杀王。有观点认为高句丽一名,来自沸流国的高夷。高句丽的王族是桂娄部。沸流国的高夷是高句丽基本族源,溶入一部分扶余与貊人, 靺鞨族。高句丽一字有人以它字根桂娄解释,说是城池,另一说法是貊人。
而**认为高朱蒙是在古朝鲜部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于公元前27年创建朝鲜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国家。在中,高句丽为朝鲜的第二个国家主体。
高句丽的国名来源有较多说法,比较起来“建筑于高山上的城堡”这一说法较为被各方接受。除此之外还有“搞离”说、“山高水丽”说、“高大黑马”说、“介菜”说、“高台建屋”说、“双足驰行于高山曲谷间”说、“铜”与“黄铜”说、“中京”或“中国”说、“首邑”或“上京”说等等。
高句丽的起源与成立
史书中多记载高句丽为别种。疏云:“东有:一,二,三,四满饰,五凫臾(),六索家,八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曾隶属于扶余人的别支。扶余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汉武帝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隶。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
中国史学界更多认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其实是在中发展的民族(主体是沸流国的)融入、、一部分扶余人,未出现在前,沸流的消奴部是高句丽族头人(松让在见朱蒙时指自己累世为王),后松让与朱蒙斗,不胜,让位朱蒙,高句丽人在桂娄部之下建国。高句丽源出扶余是指朱蒙一族来自。高句丽有五部:桂娄部称黄部,内部是高句丽王族,消奴部是以前沸流国王松让领那一部,绝奴部来自扶余,桓那与贯奴是沸流中分出的。卒本与沸流的土着才是高句丽人的主流,朱蒙只是带了一部分扶余人走了,《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城为。”《三国志》提到玄菟郡后来“徙郡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还属”,“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真番郡并入玄菟郡之后,玄菟郡才包括真番人,沃沮人和句丽人。玄菟郡所辖句丽见于史书记载远早于朱蒙所部南迁,句丽并不是指朱蒙所部,与后来的高句丽族也不是同一民族。《汉书·地理志》高句骊县注引应劭,认为高句丽县是“故句骊胡”,而高句丽由于在时代,高句丽为汉朝对扶余作战有功,在公元前37年(汉元帝二年)被册封为。高句丽国名晚于和出现。高句丽建国得名于玄菟郡的第二个郡治并长期臣服于玄菟郡,但与玄菟郡时有冲突,404年,高句丽乘中原内战之机,**辽东全境,玄菟郡为其**,设玄菟城管领。
汉晋郡县和鲜卑政权的制约
西元三世纪的朝鲜半岛
《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建国后,高句丽迅速向外扩张,先后吞并太白山东南人国和北沃沮,公元12年,王莽强行将编入辽西郡进攻匈奴等民族。由于高句丽士卒脱逃,王莽怪罪于高句丽王并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又名乐鲜,仍属幽州。公元14年,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王莽部将严尤诱杀高句丽的君主邑朱,高句丽遂意图脱离中国王朝独立。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东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建武八年(公元33年),高句骊遣使朝贡,汉光武帝复令下句丽复名高句丽,并复高句骊国王号。公元37年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郡,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
/卷85中记载:“太守耿夔击破之,斩其渠帅。安帝永初五年,宫遣使贡献,求属玄菟。”而12世纪《》记载时期,“四年 汉玄菟郡太守耿临来侵 杀我军数百人 王自降乞属玄菟”。四年后,高句丽国相在中大胜东汉玄菟郡太守耿临的军队。
公元197年,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旧丸都城。使改建为新都城。209年,新丸都创建完毕后山上王将都城迁移。
曹魏联合高句丽灭了公孙渊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破高句丽,东川王败走,毌丘俭又**新丸都内官员数千人,之后退兵。不久又再次进攻,东川王逃到买沟,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旧丸都城267年(公孙康破之70年后)又重建,即位后还都国内-丸都地区。而此时辽东成为慕容鲜卑家族的势力范围。302年,率三万军队侵入玄菟郡,俘虏八千人,迁至国内城附近的襄平城。311年8月,袭取辽东郡西安平。313年10月,入侵乐浪郡,314年,入侵带方郡。315年2月,攻克玄菟城。342年,侵入高句丽,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新丸都城再次夷为平地。343年(八年),高句骊重建由于东征而被毁坏的,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个月后,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391年“广开土大王”即位后,高句丽再度从辽东复兴,并一度成为地区性大国。
卒本城时期(公元前34-公元3年)
传说中自避祸南逃,大约于公元前37年在卒本川建国称王。前34年,筑作为王都。纥升骨城,学术界大都认为高句骊在此定都历时40年以上。有关早期高句丽国君之记载,主要见于1145年的《三国史记》。而《三国志·魏书》有关这段时期的记载与之差异颇大,故难以相合。三国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后的历史为主,而后来的北朝又追述了高句丽开国的神话。
三国史记的作者认为高句丽迅速向外扩张,先后吞并太白山东南人国和北沃沮,并击败鲜卑使其臣服(琉璃明王时代)。而三国史记的种种无依据的记载也深深影响了后世对于朝鲜半岛历史的研究。
国内-丸都城时期(公元3 -427年)
高句丽壁画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并在国内附近建筑和平壤城(非)作为卫城。公元12年,王莽强行将编入辽西郡进攻匈奴等民族。由于高句丽士卒脱逃,王莽怪罪于高句丽王并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又名乐鲜,仍属幽州。公元14年,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
公元37年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44年)—,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
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和加强。公元56年,太祖王吞并,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高句丽在这时期也开始接受其周边国家的朝贡,也“遣使如汉”。与此同时,高句丽对、和辽东多次发动攻势,意图完全摆脱的控制。118年,高句丽联合攻打玄菟郡华丽城。121年,“攻玄菟、辽东二郡,焚其城郭,杀获二千余人”。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攻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濊貊共万余攻玄菟郡,但是由于扶余对汉军的援助,高句丽的攻击没能取得胜利。146年,太祖王袭扰,杀带方县令,掠乐浪太守妻子。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玄菟、乐浪二郡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
179年,传位给。中叙述184年,故国川王亲自领兵打退乐浪军。191年,故国川王采纳精英政治制度,依照才能聘任大臣和官员。其中包括任用农民出身的晏留、(被任命为高句丽国相),使高句丽出现了治世。
197年,故国川王去世,其三弟山上王继位,遭到其兄反对,引发内乱。《·》和《·》记载时控制辽东的公孙度攻打高句丽,‘王辽东’,但后世三国史记记载公孙大败。据等记载公孙度之子在公元197年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旧丸都城。使改建为新都城新丸都城。209年,新丸都城创建完毕后山上王将都城迁移。
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俭破高句丽东川王,东川王败走,毌丘俭又**旧丸都内官员数千人,之后退兵。不久又再次进攻,东川王逃到买沟,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魏军进一步追击。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huò)貊(mò)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整个征剿行动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245年5月回师凯旋。
曹魏的毌丘俭焚烧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70年后(267年),高句丽重建了旧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侵略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处于强势。
高句丽的对外扩张几次招来险些亡国。342年,侵入高句丽,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新再次夷为平地。343年(咸康八年),高句骊重修由于东征而被摧毁的新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新丸都城。4个月后,旧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371年,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前治所),并在战场上杀死了。
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仿照中原公布“律令”(当于和)。372年立为高句丽国教,并创建国家教育机构“太学”。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百济兴起前期图
从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为他所立的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个城池,1,400个村庄。好太王与辽东地区的也互有征战;并降服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部落;大败;瓦解了;并在中将变为高句丽的保护国(399年)。就这样,在好太王时期,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长达50年的松散统一局面。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面积已达到半岛面积的一半。北部包括今中国大部分。
平壤城时期(公元427 -586年)
413年,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以加强对和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于475年攻破百济首都,杀百济,并吞汉江流域,使国家在半岛领土的面积增加成3/4,他又吞并了一些扶余,和部落;与交锋。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人口增加到九万户,疆域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此时的高句丽声震中原,南北朝双方朝廷都对高句丽王以「乐浪郡王」的册封。但由于其扩张方向已经转向朝鲜半岛,故未见于后世的中国历史中,而东西魏之前的高句丽在传统的历史图中被标注成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491年死后,被灭亡后扶余人内附于高句丽,国力达到最大状态。
而在朝鲜半岛也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态势。
长安城时期(公元586 -668年)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走向平世。被刺杀后,其兄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疆受到契丹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联合开始攻打高句丽。公元586年(开皇六年),高句丽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
注:唐军攻陷高句丽长安城后,唐史学家认为就是,而古籍中的平壤城更接近于的,而非今天的朝鲜。
6世纪末和7世纪初的混乱
6世纪末和7世纪初,高句丽开始与、频频交战。高句丽与和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很复杂,一会儿是友,一会儿是敌。
丢失汉江流域
6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
551年,和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从此失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半岛中部之肥沃的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朝鲜半岛中部的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对百济的攻击使成了朝鲜半岛的最弱者。由于窃取到了人口众多,富饶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统一朝鲜半岛奠定良好基础。相反,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西界毗邻,使其可以和直接贸易和创建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直接从中原王朝学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新罗与中原王朝的直接沟通与联盟最终使得在七世纪中期邀请唐军赴朝鲜半岛作战,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四月,灭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高句丽与隋朝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开皇十年(590年),高句丽“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战大军。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突袭辽西的营州,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第一次战争。隋文帝遣三十万兵分水陆两路攻打高句丽。但隋军因遭大雨,运粮困难,水军遭遇风暴,与高句丽交战损失惨重。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发现高句丽与隋朝的藩属突厥汗国联盟。导致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亲率三十万军队兵分陆路和海路同时征伐高句丽,但遭到高句丽的强烈抵抗,隋军溃败。大业九年(613年)和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再次率军亲征高句丽,但因起兵反和高句丽投降并交还叛逃的隋将使得隋对高句丽的这两次战役无功而返。大业十二年(615年)杨广又打算进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没实行。
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衰落,早在征伐高句丽之前的大业六年(610年)和七年(611年)就先后爆发了民变,但被迅速镇压,在这之后就爆发。619年,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也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
失利后,国内发生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建以防止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九州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后,与联盟。**2年高句丽将军刺杀后,对唐的挑衅使唐与高句丽的关系紧张。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5年),再一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但高句丽在和安市城主(18世纪以后朝鲜的笔记小说称其名为)的带领下击退了的入侵。**9年,直至唐太宗离世前也一直经营海军意图大举拿下高句丽。660年,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又随后的661年—662年,唐与新罗的联军持续进攻高句丽。虽然唐的攻击给高句丽带来损失,但在在世期间,唐和新罗一直都没能击灭高句丽。
662年后,离世后渊家族内部斗争间接导致了高句丽失去对辽东的影响力。
666年,去世后,渊盖苏文长子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留守。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投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并被唐重用。渊男生率领唐军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许多高句丽护城将领见到渊男生纷纷放弃抵抗。渊男生投靠唐朝成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渊男生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丽军事信息,唐朝于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丽的兵力。,以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并力以击高句丽。诏由鸭渌道,郭待封由积利道,在百济故地驻守的由毕列道,新罗由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与运粮使窦义积,皆受节度,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667年,李?在推进途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推进受到限制,但仍然攻下高句丽新城(今北高尔山城),由于新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对于高句丽西线战线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后薛仁贵以策略拿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领路的顺利在鸭绿江附近集合;李?等攻取扶余城后,又攻下大行城(今辽宁西南娘娘城)。经过了漫长的冬天,668年春夏,各路唐朝兵力在鸭绿江边会师。高句丽发动最后的反击,唐军依然继续推进到。高句丽经过了数个月的守城,被宝藏王委派投降,但渊男建拒绝投降。同年,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平壤城门,唐军有机会攻入平壤,渊男建被俘虏投降。
与此同时,在南线由于的攻势,渊盖苏文的弟弟向投降。就这样高句丽由于内部纷争,长年饥荒和唐与新罗南北联合攻击下最终灭亡。
高句丽被灭后,唐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但遭到了的反击。新罗拥立投降的的儿子为高句丽王(史称),赏赐金姓。并协助高句丽移民策动叛乱。经过数年的,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后来崛起的占据。
高句丽灭亡后的和统一新罗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和联盟的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和等。唐曾多次试图在高句丽东部故地创建都督府控制此地区,但都失败了。唐为管理原高句丽故地而设置的,最初是由来管理的。后来唐朝任命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由于宝藏王支持反唐被流放。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接管了安东都督府。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在其着《小高句丽国の研究》中描述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王族后代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创建了复兴政权。但是由于史料较少,所以不被学术界所公认。
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大将最初在故地立宝藏王后裔为王,试图重建高句丽,并得到了新罗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后来由于内部纷争,剑牟岑被谋杀,安胜投靠到。新罗给了安胜一片土地,让他创建了。683年,新罗神文王因担心叛乱将报德国吞并。被赐予新罗王室的“金”姓。
酋长和他的儿子原都是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将。668年八月,高句丽灭亡,三十年后,即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创建起并从唐朝手里征服了原属高句丽的部分国土。乞乞仲象去世后,713年,震国接受唐朝册封的渤海郡王,与唐朝创建了藩属关系。渤海国宣称继承高句丽而控制了朝鲜半岛以北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分地区。今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则隶属于。
期间,高句丽遗民在营州加入唐朝平卢节度使军队,后随唐军南迁山东淄青,在成为淄青节度使后,成为今山东地区的割据藩镇,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这是在归化唐朝的高句丽人中,少有的历史名人。781年病死后,其藩镇被其后裔、和李师道继承。李纳在唐朝削藩时,曾公开反唐,自称齐王,李氏政权直到819年灭亡。
905年,自称王,后改国号为。918年,称王,国号。和先后相继,都自称继承高句丽。有些高句丽人到了日本。
高句丽王位以世袭方式传承,王以下有部落首领,称大加、相加或古雏加,合称为「诸加」,与相同。王的臣僚包括沛者或对卢(即)、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而诸加同样有类似臣僚制度。诸加可支配下户(百姓)、奴婢,数目达万人。受支配的下户、奴婢需向诸加供以谷物、鱼盐。
高句丽由诸加审理共论犯法案件,重罪者死,其妻没为,窃盗罪赔偿12倍。诸加也评论国政,高句丽的王有时也受制肘。
关于高句丽的官职,在各史料中记载皆有不同。现将各史料中高句丽官职列于下表:
·魏志·东夷传
相加 / 吐捽大对卢
大对卢吐捽
对卢 / 太大兄
沛者 / 郁折
古邹大加 / 太大夫人使者
皂衣头大兄
主簿 / 皂衣头大兄
优台于台 / 大使者
使者 / 大兄
皂衣 / 收位使者
(大使者)
先人 / 上位使者
高句丽壁画
高句丽人民以、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衪有农业神的性质,从洞穴中迎出,移到鸭绿江边的木制神象,象征水神与日神交接,东盟的高潮),阳光与水是作物生产基础,有求丰收之意,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也有养马,朱蒙的是高句丽的土种马。高句丽与勿吉、鲜卑不同,不剪发与辫发,而是结发为(与扶余相同),这种东盟祭不是只是在桂娄部进行,五部也进行,但整个过程中主祭是国王。
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高句丽有二座神庙,一是祭祀扶余神()由朱蒙立祀,一是祭祀登高神(朱蒙)由大武神王立。周书/卷49中记载:「一曰夫余神,刻木作妇人之象;一曰登高神,云是其始祖夫余神之子。并置官司,遣人守护。盖河伯女与朱蒙云。」卷199上记载后世的高句丽「颇有之遗风」,「其俗多淫祀,事灵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
婚俗方面,高句丽行,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在婿屋中受辱,通过考验,可结婚,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是母系社会产品。高句丽社会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其俗尚淫」,并不认为男女之间有染可耻。在这种风俗之下,「男女多相奔诱」。可见未婚男女和已婚男女中,性关系随便而不受约束,「兄死妻嫂」(如续娶兄长之妻),寡妇改嫁,均属常见。「多诈伪,言辞鄙秽,不简亲疏,乃至同川而浴,共室而寝。风俗好淫,不以为愧。有游女者,夫无常人。婚娶之礼,略无财币,若受财者,谓之卖婢,俗甚耻之。」
国王世代与绝奴部通婚,通过婚姻关系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
高句丽语言
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语言属于同系,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此语言系列被认为与的语言有相当大的差异。由于朝鲜半岛南部居民先于北方人民从大陆迁徙而来,高句丽语与的语言在用字上也有所不同。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古日本语联系在一起。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尝试透过约140个含有高句丽词语的地方面来重新构建高句丽语的发音。他发现:高句丽语在文法构词方面与日语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 -si。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和高句丽人的共同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国辽西地区;之后这个人群的一支向东越海到达,而过了几百年后另一支则向东北迁徙,形成了高句丽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高句丽语和古代日本语的联系。白桂思()教授的专着《高句丽语:日语在亚洲大陆的姐妹语言》认为、古与差别极大,对于学术界一贯将二者划为的观点予以否定。作者在书的最后还探讨了、古与()的联系。不过,白桂思的这一的观点,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一些学者认为白桂思对古高句丽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是错误的。《三国史记》中记载的高句丽地名大多为高句丽**的原百济与濊的领地,之后更变为新罗的版图,故亦有看法认为重构的辞汇可能事实上属于百济语和濊语的范畴。此外,由于数据所限,重构辞汇中有相当部份仅有孤证或少数证据支持,故其精确度值得怀疑。有的研究者认为不甚可信,从而强调新罗、高句丽、百济三者语言间的亲缘关系(金东昭)。
中国史籍记载对高句丽与三韩及倭的语言相似相异与否没有明确的表述。只是记载说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貉的语言相似,而沃沮与挹娄语言相异。朝鲜语就是在新罗语基础上发展而来。三世纪后,高句丽、新罗都是用汉字作为官方文本。
高句丽古墓中的三足乌、龙、凤壁画
高句丽人信仰多神崇拜,是文化的反映。《新唐书·高丽传》载高句丽「俗多淫祀」,表明高句丽的多神文化。据《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可见高句丽有祭天的风俗,并在每年的10月份举办盛大的祭天仪式。高句丽壁画墓多绘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辰崇拜。高句丽五盔坟四号墓“日月神绘于北角二层抹角石上,人首蛇身。日神居左,男相,披发,双手捧日轮于头上,日中有三足鸟,月神居右,长发女相,双手捧月轮于头上,月中有蟾蜍。”长川一号墓后室藻井顶部绘日神(三足鸟)、月神(塘蜍与免)和北斗七星图。高句丽古墓壁画中也有位列中国史籍与传说中的中的、、和,表明高句丽深受传统影响。
高句丽人崇拜三足乌、和。高句丽的三足乌文化由中国中原地区传入。三足乌又被称为金乌,体现古代中国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拜。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描述。
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高句丽,佛教地位在高句丽不断提高。时期,被定为高句丽国教。
高句丽舞蹈
高句丽是个喜歌擅舞的民族。《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高句骊》记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相聚,相就歌戏”。高句丽壁画上也绘有各种的舞蹈,其中中国集安高句丽古坟壁画绘有“长鼓舞”,朝鲜黄海道安岳第三号坟墓和八青里坟墓群的壁画上绘有“刀舞”。这些舞蹈形式在朝鲜族的传统舞蹈中传承。高句丽壁画上的“西瓜游戏”、“扇舞”也可以看到现代朝鲜族“西瓜舞”、“扇舞”的影子。
高句丽建筑
高句丽建筑富有浓厚的高句丽地域和文化特色。今存遗迹多是山城和墓葬。
世界文化遗产
朝鲜从2000年开始申请名录,当初在2003年举行的第27届会议上准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过由于中国的反对,未能列入。中国从2003年开始了申请,在2004年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朝鲜的“Complex of Koguryo Tombs”()和中国东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
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王城: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
王陵: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
贵族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
高句丽旧地
高句丽创建之初所在地区曾经是汉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的汉四郡之一的,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了安东都护府,重新创建起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不久高句丽遗民和新罗联合展开抗唐战争,最终是振国和新罗占据了辽东半岛以外的原高句丽疆域。
926年,震国被(契丹)吞并后,自称继承高句丽的高丽王朝进行北伐政策,接着渤海遗民回复到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旧地。自《》开始,历代正史却不再区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至,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之际(923年—930年),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四百七十多年,怎幺会出现一个的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开继承高句丽。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但在近代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则产生了很多争议。
以前,如、等仍控制今中国东北以东地区和以南的部分地区,亦一度统治着以南和图们江以南的部分地区。蒙古对中国的统治结束后高丽王朝再次进行北伐政策、再次回复到鸭绿江以南土地。建国过程中,继承高丽王朝的北伐政策,派兵**图们江以南的土地。后来朝鲜王朝创建者得到,正式明确图们江为朝鲜和的界河。
流域高句丽遗址出土的屋瓦,
高句丽遗民
高句丽遗民里一部分变为、,灭亡前后和复国运动过程中部分渤海人迁入到高丽王朝境内融入高丽人。复国运动过程中被俘虏的一部分渤海人融入契丹。
多数高句丽王族和一部分百济王族被拉到唐朝境内,在北一带发掘面世的高句丽王族、、泉献诚、高慈、、泉毖,以及王族的墓志铭,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者编成《》一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保隆认为有1/3到一半的高句丽人曾被内迁至内地,并且成为中国内地一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高句丽王族高丽若光率领高句丽遗民1799人亡命到,在日本开拓高丽郡,并创建高丽神社。甲斐国巨麻郡,河内国大県郡,河内国若江郡巨麻郷,山城国相楽郡大狛郷、下狛郷也有。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手机客户端
赞助商链接
在法语课堂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法语学习课程/course
欧洲最具活力的中文社区.最大的关于法国的中文网络平台
法语爱好者的家园 留学与考试的助手 提供各种法语相关的信息与服务
提供大量法语阅读听力资源的免费法语学习站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语助手输入法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