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鬓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知命 花甲 期颐 这些分别代表什么年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垂鬓 而立 知命 花甲 期颐 这些分别代表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耄耋(音maodie) 90岁-背之年 100岁-期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另外,80~90岁叫耄耋之年;100岁叫期颐,《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20岁的别称好像很少见,而且在它“附近”的年龄的别称也有很多哦,比如,女孩十二岁.称作金钗之年;女子十三岁称作豆蔻年华;女子十五岁称作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女子十六岁称作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男子二十岁叫“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0071',
blogTitle:'关于年龄的称呼',
blogAbstract:'\r\n\r\n\r\n\r\n&&&&&&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1,
publishTime:2,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期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