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有人将中文容易产生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特性称为“博大精深”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中国人为什么老是说“书面英语”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汉语标点符号的博文,我提出顿号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取消,引起了网友的一些讨论(包括在凯迪网论坛上)。这些讨论对我很有启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所以,我在讨论中进一步提出,顿号的确可以解决并列关系在书面语言表达时的歧义性问题,但读出来时却仍然解决不了歧义性问题,所以即使我们承认顿号有一定的作用,这作用也有限,因为它只能解决书面语言问题,不能解决口语问题。
这个话题引起我对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学英语注重书面阅读,不注重口语?其实,中国人虽然也知道口语的重要性,但学习口语的途径却仍然主要是从书上来——背课文,背例句,研究语法结构。这种学习方法与外国朋友学外语大相径庭。我在英国曾问过一位英国学生对我说的英语的感觉——是不是“broken
English(破碎英语)”。他客气地说:“不算‘broken English’,但觉得是‘grammar
English’(文法英语,书面英语)”。我当然承认这一点,因为我的英语除了“库存”的少数现成例句外,都是根据语法实时“攒的”。英语教科书我读了不少,但说英语时,仍然可能是“语法中规中矩,中国习惯造句,用词随心所欲,对方猜来猜去”。
不仅我自己,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是这种习惯。李阳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就出了《疯狂英语》。有人说中国人不重口语是英语教学方法错误所致,但我觉得不完全是这个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在于汉语本身的特点,即:汉语是口语服从文字的,不像西方是文字服从口语(注:这句话来自韩少功)。汉语是与象形文字有渊源的表意文字,也就是凭字的形状而非读音辨识的文字。汉语的这个特点,使得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绵延数千年——即使发音完全听不懂,但完全相同的文字成为联系东西南北和前朝后世的坚强纽带。
西方采用的是拼音文字,古代的游牧部落到处迁徙,语言发音不断变化,文字的拼法就随着变化,这样一来,本来相同的文字也逐渐变得面目全非。正如通天塔的故事,人们的沟通失去了共同的语言,所以,欧洲变得四分五裂(因此,我认为大陆不应该再单方面改革汉语或简化汉字,否则两岸统一会失去最宝贵的共同基础之一——书同文)。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以简约为宗旨,连当时的一般老百姓也既看不懂又听不懂。但这种书面语言随时间的变化很缓慢,今天有较好古文基础的人对两千年之间的文字都大致能看得懂。西方书面语言则相反,念出来当时一般大众都听得懂,但随时间的变化非常大,几百年后就只有专家才看得懂,而且某一时段的语言只有特定的专家才看得懂。
汉语对中华的统一功莫大焉。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汉语因此也变得越来越注重书面表达,不注重口语。例如,文言文几千年来美轮美奂,却无法成为老百姓的语言(也有外国人学中文不重实践,又不小心学了古文,说一口流利的文言,令国人不知所云)。当然,中国各地的老百姓也发展了自己的口语系统,也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代表人物如赵树理,如侯宝林,如赵本山。正因为主流文化不重视口语,所以文人学士读书做文章就与日常口语完全割裂开来。
不仅古代的文人只注重汉语的书面表达而不注重口语,这个传统对近现代的影响依然很深,顿号的引入就一个例子:只考虑书面可以简约和无歧义地表达并列关系,却未考虑对于口语是否起作用。我理解当初引入顿号也不是无事生非,而是由于汉语的并列成分经常引起歧义,用文字叙述方式来避免又造成重复,不如用顿号简单。但这仅仅是从书面表达来考虑的。其实,汉语是“并行”结构(不像西方语言是“串行”结构),所以有些重复或补充说明是无法避免的,仅靠标点符号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的、地、得”的使用,它们的发音一样,却要承担区分词性的重要任务,把本该由口口相传解决的问题交给人们用语法来实时地判断,这就使大多数人都无法很好掌握。
一位凯迪网友与我讨论时举例说:“‘松鼠看到绿绿的青草,高大的松柏突然就疯狂了’,中间的逗号应该改为顿号:‘松鼠看到绿绿的青草、高大的松柏突然就疯狂了’——这样意思才真正明确。如果是逗号,意思可以理解为松柏因为松鼠看见绿绿的青草而突然疯狂”。咋一看,这话很有道理,但这段话显然来自童话故事,难道我们发誓不让妈妈们读给小朋友听吗?可当小朋友听这句话的时候,顿号还是逗号能分得清吗?不是仍然有歧义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写成也读成“松鼠看到绿绿的青草和高大的松柏突然就疯狂了”呢?
正因为中国文化人历来重书面不重口语,今天我们学习英语,也带着这种一切从书面出发的习惯当然就情有可原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京都某酒店办入住,等待的时间我和姐姐闲聊了几句。&br&办好之后工作人员试探性地对我说了日语,看到我一脸茫然他立刻道歉,尴尬地挠头,很困惑的样子。&br&直到今天我查到了这个...&br&&b&来源:《语言与翻译》1992年第03期&/b&&b&《&/b&&b&日语和哈萨克语的[ano]、[sono]&/b&&b&》&/b&&b&作者:晓·巴理嘉&/b&&br&&img src=&/v2-2ee416e58acd38fba8e0f9b8a7a8b951_b.pn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v2-2ee416e58acd38fba8e0f9b8a7a8b951_r.png&&&br&终于知道为什么我和姐姐一讲『anaw』,当地人就立刻飚日语了....
在京都某酒店办入住,等待的时间我和姐姐闲聊了几句。 办好之后工作人员试探性地对我说了日语,看到我一脸茫然他立刻道歉,尴尬地挠头,很困惑的样子。 直到今天我查到了这个... 来源:《语言与翻译》1992年第03期《日语和哈萨克语的[ano]、[sono]》作者:…
靠餵雞詞典查的一些,東南亞那旮瘩的_(:3」∠)_&br&&br&雖然都是熱帶國家,但好像也不是都從來不下雪吧(搜到印尼這種地方下雪的新聞,驚了&br&&br&泰語: ???? (th) ?(hì-má) &br&老語: ???? (lo) ?(hi ma)借自梵語??? ?(hima, &snow&)&br&僧伽羅語: ??? ?(hima)&br&&br&越南語: tuy?t雪 (vi) 漢越詞&br&&br&馬來語: salji (ms)&br&印尼語: salju 借自阿拉伯語
?(?alj)&br&爪哇語: ????? ?(salju)&br&&br&孟加拉語: ??? ?(b?r?f) 借自波斯語
?(barf).&br&&br&迪維希語: ???? (dv) ?(snō)借自英語snow&br&皮欽語: sno&br&&br&他加祿語: niyebe 借自西班牙語nieve.&br&&br&高棉語: ????? (km) ?(pril)&br&緬甸語: ????? (my) ?(hnang:) (generic term for mist, dew, snow, frost)&br&這倆不懂
靠餵雞詞典查的一些,東南亞那旮瘩的_(:3」∠)_ 雖然都是熱帶國家,但好像也不是都從來不下雪吧(搜到印尼這種地方下雪的新聞,驚了 泰語: ???? (th) ?(hì-má) 老語: ???? (lo) ?(hi ma)借自梵語??? ?(hima, "…
因为一些巧合的美,以及音韵学的美,增加了这种美感。&br&比如对于一些强迫症患者来说,东西摆的不整齐就不舒服,或者调音量之类一定要调到整数,&br&比如高级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br&&img src=&/d1da01fe7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9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d1da01fe74_r.jpg&&&br&其实就使用而言,你把这些app按照A~WXYZ的顺序来排列,对他的使用本身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可以的话,的确会有人更愿意这么排,特别是如果中间少了一个字母,或者比如把Opera换成一个功能类似但不带字母的比如UC浏览器(一个狐狸),大多数就会看的很不舒服(当然如果真的有高级版强迫症者,大概看到中间那个”音悦台“的中文就不舒服了╮(╯_╰)╭)。&br&&br&至于音韵的美感,你念一首字数相同,平仄合拍,偶数句尾押韵的诗词的时候可能还不会很明显,但如果念一段意思差不多,但特别拗口的句子就会感受到,比如:&br&&b&床前明月光,&br&疑是地上霜。&br&举头望明月,&br&低头思故乡。&/b&&br&&br&这样很顺口,但如果改成:&br&&b&创欠命月逛,&br&以为是地上结了冰。&br&抬头看着反射日的光线的星体,&br&啊,真想回家。&/b&&br&&br&你就会感觉到改变了平仄、押韵和字数的不舒服感。&br&&br&所以“顺序的美感”和”音韵的美感“是确实存在着的。&br&&br&就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10个字,就把大漠的平,孤烟的直,长河的弯,落日的圆,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融入一个画面中,同时还包含了落日的惆怅,和炊烟代表的人和家的味道,以及大漠的荒芜形成了对比。&br&&img src=&/ea79aa648bfb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ea79aa648bfba_r.jpg&&(随手找的图,里面还少个孤烟,自己想象一下吧。其实这里应该也不是大漠,不过相关的“平”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br&&br&如果你把这句话拆开成:&br&一望无际的大沙漠&br&一缕炊烟袅袅升起&br&一条弯弯曲曲的长河&br&一轮落日正在收敛它的光芒&br&&br&意思也差不多,但时间拉长后,那种画面感带来的冲击就薄弱了。&br&&br&当然这里也可以做别解,比如你理解为长河上面在落“日元”(¥,円)也是可以的,当然如果能落美元就更好了。(手动斜眼)&br&&br&——————————————————&br&&br&借此再说说”别解“或者说”歧义“本身:&br&如果你多看一些古代诗词,特别是多做一些古代风的射虎(猜谜)的游戏,就会感受到这种美感。&br&当然这种猜谜必须是严格遵循猜谜法则的(好像也有人为了和其他谜语区别就叫他“灯谜”),比如不能露春,不能不带格用谐音(甚至“梨花格”也尽可能别用)。至于当年吴宗宪的那种“谜”(比如马狗羊跑步,马和狗跑完都在大喘气了,猜一个成语——扬眉吐气(羊没吐气)这种的),搞搞笑可以,但别把他当成是真的“谜语”。&br&这种谜语都是必须要带“别解”的,就是题主感觉“产生歧义”的东西,但对于谜语来说,他就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东西,比如“&b&春风不予周郎便&/b&”,猜一个7字俗语,谜底居然是“&b&英雄难过美人关&/b&”,为什么呢?这里是“启下”+“别解”,从“春风不予周郎便”启下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就是说:如果春风不给予周瑜方便的话会怎么样呢?二乔就会被关起来,当然周瑜也会很伤心。而“英雄难过美人关”则从本意“英雄难以度过美人这个关卡”,别解为“英雄伤心(难过),美人被关”,而谜面和谜底都是一句七字语,也充满了美感。&br&&br&&br&另外,一些有趣的对联中也有类似的成分,比如当年有个“三星白兰地”的公司做广告,故意出了一个对联叫“&b&五月黄梅天&/b&”来做下联求上。按“逐字对”就可以对“&b&三星白兰地&/b&”,因为五对三、月对星、黄对白、梅对兰、天对地,但这里“五月”、“三星”、“黄梅天”和“白兰地”又有别解,&br&从“五个月亮”、“三个星星”、“黄色/梅花/天空”、“白色/兰花/地面”&br&别解为“五月份”、“一个品牌”、“每年雨水特别多的那段时间”、“一种酒”;&br&类似的逐字对还有一写嵌名字的,比如:“&b&细羽家禽砖后死&/b&”对“&b&粗毛野兽石先生&/b&”之类,甚至太上和太上的太上(就是知乎的吉祥物啦)也被人嵌入过对联,就不逐个解释了。&br&&br&&br&——————————————————&br&&br&最后,也别过度解读”中文歧义多“这个问题。就举这个问题的例子:&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中文实在是博大精深? - cookiecan 的回答&/a&&br&原文:&br&&blockquote&男人的一生,分四个阶段:&br&&b&中文:&/b&&br&
喜欢上一个人&br&
喜欢上一个人&br&
喜欢上一个人&br&
喜欢上一个人&br&&b&英文翻译:&/b&&br&
Like someone&br&
Like to fuck someone&br&
Like the last one&br&
Like to be alone&/blockquote&&br&在其他回答里也看到有人引用了这个问题,但我觉得为了追求语言美可以这样做,但日常交谈不会有这个问题:&br&首先,加上断句就可以区分了:&br&1.喜欢上/一个人&br&2.喜欢/&b&上&/b&/一个人&br&3.喜欢/上一个/人&br&4.喜欢上/&b&一个&/b&/人&br&当然加上重音就更好区分了。(比如2、4句可以把黑体字重读)&br&而如果不是语言,是文字的话,也会有上下文来做比较,自然就不会搞错了:&br&1.喜欢上一个人,她是不是也喜欢我呢?&br&2.喜欢上一个人,常常就一夜七次郎了。&br&3.喜欢上一个人,猛回首已是覆水难收。&br&4.喜欢上一个人,有时候孤独可以寂寞……也可以是自由……(出自梁咏琪《有时候》)&br&&br&其实这个就是说话时候要增加冗余信息,才能减少歧义,不然什么语言哪怕是计算机语言都会有歧义。学C语言的时候,教到“++”和系统对于计算机语言的解释的时候,肯定提到过一个很变态的语句:b=0;c=0;a=b+++++c,然后问你a是多少,这个是用来难人的,所以要反其道行之设计的难一点,但如果正常编程谁会这么写?加上括号,变成a=(b++)+(++c),不就好理解了嘛。而且如果现实中需要的话,分成三句写不是更好么:&br&c++;&br&a=b+c;&br&b++;&br&这样分开写成三句,理解起来也方便了,这样不更好么。&br&说话也是这样,如果不是为了写诗做对子求平仄,加入一些冗余信息,多写几句不更好么?&br&&br&至于题主问的问题,这个其实也别过分解读,什么语言都有类似的问题。以前看过一个英文影片,里面有段剧情就是女主角去驾照培训,副驾驶坐着教官,然后和她聊天,里面女主角说了一个事情,教官表示支持,说了句“Right”(表示“对的”),结果女主角精神比较紧张,就以为是教官让她“右拐”,就把方向盘一打,撞在路边了……&br&而且和right一样,left除了“左”以外,也有leave的过去式的意思,这还是完全一模一样的词,还不包括和lift音差不多之类的问题。就这点来说中文其实更好,因为中文有四声,相对来说重音歧义反而更少。&br&就好像某个熊猫的冷笑话说的那样:熊猫去餐馆用餐后不但不付钱,还掏出冲锋枪对天扫射一番后扬长而去。老板大着胆子问其原因,答曰天性如此,并掏出字典一本翻到“熊猫”词条,上面果然写着“Panda eats shoots and leaves”。其实就是用了shoot和leave的别解:shoot可以解释为名词“嫩叶”和动词“射击”,以及加s分别是复数和第三人称单数;而leaves可以解释为树叶leaf的复数,也可以解释为动词leave的第三人称单数。&br&还有个类似的例子:“时光如飞箭,果蝇爱香蕉!”,原文是: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br&其中后半句的原意是指水果中的香蕉坏的非常快,来比喻时光飞逝。但fruit fly又可以理解为“果蝇”&br&&br&甚至这类别解也不止存在于英语,比如看过《名侦探柯南》特别是剧场版的就会记得阿笠博士的冷笑话系列,这里也都是日文的谐音和别解组成的故事了。&br&其实日语的相关问题很多,比如“电气”和“天气”的谐音导致必须要另读,以及姓名的一音多字和一字多音导致介绍的时候不但要念还要写出来。&br&&br&所以,哪一种语言没有这类情况呢?&br&而且就概率论来说,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中文普通话,和有着2500多常用汉字(港台统计是4800左右)和高几个数量级的词组(含成语)来说,我觉得汉语中的歧义不管是念上去还是写出来都要比其他语言要好很多吧。
因为一些巧合的美,以及音韵学的美,增加了这种美感。 比如对于一些强迫症患者来说,东西摆的不整齐就不舒服,或者调音量之类一定要调到整数, 比如高级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实就使用而言,你把这些app按照A~WXYZ的顺序来排列,对他的使用本身并没有什…
首先来看日、朝、越三国汉字的使用范围。&br&(1) 现代日语是汉字和假名混合书写的,其中的汉字有音读、训读两种读法。音读者往往就是汉语借词,汉字既表音又表意(如「漢字」かんじ);训读者多为日语固有词,汉字只表意不表音(如「山」やま)。而历史上,在假名出现之前,曾经有过「万叶假名」,即日语的每个音节都用读音与之相似的汉字来书写(如用「留」代表る的音)。在万叶假名中,汉字只表音不表意。&br&(2) 现代朝鲜语不使用汉字了,但在不久(半个世纪)之前,朝鲜语也是汉字和谚文混合书写的。与现代日语不同的是,朝鲜语中的汉字只有音读,既表音又表意;朝鲜语固有词不用汉字书写。更早的历史上,朝鲜语中也有过「吏读」,即借汉字来表音,类似于日语的「万叶假名」。&br&(3) 现代越南语也不使用汉字了,但历史上越南语曾使用「汉喃」书写。「汉喃」包括汉字和喃字。汉字大部分都是类似于日语中的音读汉字,既表音又表意(如「中国」Trung Qu?c);个别字类似于训读,只表意,而读音是越南语固有词(如「家」nhà);也有一部分汉字是假借字,只表音,跟词义无关(如「别」bi?t是「知道」的意思)。「喃字」为越南自创,相当一部分喃字的造字法是把音旁和意旁捏在一起成为一个字,如「名先」(tên,「名字」的意思) 就是由音旁「先」和意旁「名」捏在一起构成的。&br&&br&日、朝、越三国中汉字的共同用法是既表音又表意,即汉语借词。下面着重来看汉语借词在三国中的异同之处。&br&(1) 从传入时间上来看,三国的汉字音的主要传入时间都是唐朝。具体来说,日语中汉字有两套主要读音——吴音和汉音。吴音来自南北朝时期,应用范围较窄,主要用于佛教词汇;汉音来自唐朝,应用范围极广;此后还有零星的读音传入,但已不成系统。朝鲜语汉字音的传入时间有争议,但唐朝的可能性较高。越南语在汉、唐两次被中国统治的时期都传入了汉字音,汉朝传入得较少,唐朝传入得很多。(参考:&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E9%259F%25B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吳音&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BC%25A2%25E9%259F%25B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漢音&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9C%259D%25E9%25AE%25AE%25E6%25BC%25A2%25E5%25AD%%259F%25B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朝鮮漢字音&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8F%25A4%25E6%25BC%25A2%25E8%25B6%258A%25E8%25AA%259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古漢越語&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BC%25A2%25E8%25B6%258A%25E9%259F%25B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漢越音&i class=&icon-external&&&/i&&/a&)&br&(注: &a data-hash=&a0a87bde7fb119dc2fbb79& href=&///people/a0a87bde7fb119dc2fbb7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a0a87bde7fb119dc2fbb79&&@入以巳&/a& 纠正说,越南语汉字音形成时间较晚,约在10世纪)&br&(2) 从发音上来看,由于日、朝、越的汉字音主要都是在唐朝传入的,所以它们都来自中古汉语。三种语言根据各自的音系特点,保留了中古汉语的部分特征,例如入声韵尾在朝鲜语、越南语中都有完整保留,在日语中-p韵尾曾经保留,现在已经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日语中的拗音就是在汉字音大量传入的时候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模拟复杂的中古汉语音系。&br&(3) 从构词上来看,日、朝、越都有一些汉字词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如「护士」一词,朝鲜语称为「看護師」(???);日本曾根据性别区分「看護師」(かんごし)与「看護婦」(かんごふ),现统一称为「看護師」(かんごし);越南语称为「醫佐」(y tá)。与现代汉语相比,日、朝、越语中有不少汉字词显得比较「古雅」(参见:&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日语、朝鲜语、越南语保留的汉字词中有哪些较古雅的说法?&/a&)。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创造了不少汉字词(如「社会」等),后来这些词又传播到了汉、朝、越语中去。
首先来看日、朝、越三国汉字的使用范围。 (1) 现代日语是汉字和假名混合书写的,其中的汉字有音读、训读两种读法。音读者往往就是汉语借词,汉字既表音又表意(如「漢字」かんじ);训读者多为日语固有词,汉字只表意不表音(如「山」やま)。而历史上,在…
这个问题是可以量化的,我做了个小统计&br&假设英语的 I 和德语的 Ich 使用频率相等(这个假设基本靠谱)&br&根据英语和德语的词频表&br&英语前5大介词使用频率比德语前5大介词高出60%&br&这个就是远古词缀在英语里走向全面崩溃之后,英语的补偿方式&br&&br&分析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实词虚化&br&日耳曼的祖语已经把have虚化了,英语进一步把do、will虚化,使用频率登峰造极&br&英语do的各种变形vs德语tun的各种变形,前者使用频度是后者5.3倍&br&&br&当然要论实词虚化,汉语和日语是冲在世界最前列&br&比如这对:了
le& liao ; た<たり<てあり(ta& tari & te ari)&br&世界上很少有语言,表过去、表完成的功能这么清晰的来自实词虚化&br&&br&远古的词缀(老语言)一旦崩溃,语言就被打开了「实词虚化」(新语言)的大门&br&由于所有的实词都可根据需求虚化,语言的演化速度加快,弹性大幅增加、表达走向细腻&br&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大批新的表达和句型&br&这时候如果有稳固的文学传统,语言的精细、丰富程度就会快速累积&br&&br&新语言和老语言的不同在于&br&从原始人一脉相传的老语言,最喜欢区分 我你他、你俩、他们仨、现在、过去、主动、被动&br&大概是原始人打猎、采果子很需要用这些提供信息&br&而对新语言来说,老语言的这些东西只是新世界的一部分罢了&br&新语言通过实词虚化,介词、助动词、语助词的使用,开挖出大量人类的心情、角色结构:&br&豪爽、干脆、退让、软化、尊敬、高冷、乡土、撒娇、大叔、中二、少女。。。数不胜数&br&&br&俄国女人在想着怎么给恋人名字添加「昵称词缀」的时候,&br&中国日本的女人早已演化出了100种撒娇的句型
这个问题是可以量化的,我做了个小统计 假设英语的 I 和德语的 Ich 使用频率相等(这个假设基本靠谱) 根据英语和德语的词频表 英语前5大介词使用频率比德语前5大介词高出60% 这个就是远古词缀在英语里走向全面崩溃之后,英语的补偿方式 分析化的最大特征就…
既然是国际友人我就用英语回答一次:&br&&br&The simple answer is: human brain prefers images than sound. &br&&br&The brain prefers visual input than the audio input in several ways。&br&The first difference is acuity of the perception: I believe you have some experience with the &find the difference& kind of game, and here is one:&br&&img data-rawheight=&426& data-rawwidth=&670& src=&/16444acfa3c52d0110014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16444acfa3c52d0110014a_r.jpg&&These two pictures have less than 10% difference and everybody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with in a short while.
However if you take another person's speech record in WAV and MP3 format,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re will be a 90% difference, and you are still not able to tell the difference.&br&&br&The second is the efficiency:
Below is a picture of 7 animals.&br&&img data-rawheight=&671& data-rawwidth=&511& src=&/7d39ca765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1& data-original=&/7d39ca765a_r.jpg&&&br&How long time do you need in order to tell these 7 animals?
Most likely less than 1 second.
But how long time do you need to catch the meaning of 7 simultaneously talking people?
It will not be surprising for you to take more than 1 minute.
Our brain is able to simultaneously process a few chunks of images scattered across our visual field, but can only follow one stream of sound at a time. &br&&br&The third is speed of transmission:
Light travels at 300,000,000 meters per second, while the sound only 340 meters.
This means if a tiger is 700 meters away from you, the visual input will alert you about 2 seconds before the audio one.
2 seconds seems trivial, but it is critical for the survival rate of our ancestors.
In fact, the modern high speed communication are usually conducted with light signal (such a 40 or 100 Gigabit Ethernet).&br&&br&The fourth is persistency:
If somebody found a cobra in a cave, he can simple leave a sign of cobra outside the cave to warn the followers, and the followers will see it even if they come 1 minute, 1 hour, 1 day, 1 week or even 1 year later.
On the contrary if you shout &Caution! Cobra!&
How long will it last?
Most likely less than 5 seconds only.&br&&br&The fifth is energy efficiency:
When we communicate with other via images, these are called &passive communication&, as the images will not glow (i.e. emit power) by itself, rather it will only reflect the light from other sources (such as the sun).
While the sounds are active, we have to consume some power in order to have these sounds to be heard.
Thu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be much higher for producing sounds than images, especially in great scales (you can draw one cobra to warn 1000 people, but need to shout 1000 times), and again, this is a big difference for our ancestors who were living with very limited energy supply.&br&&br&All these five reason shaped our brain together.
Currently, 70% of our brain is activated when processing visual input, while less than 20% while processing audio input.
Hence, we can produce image faster than sounds, and also easier to make sense of the image.
As the language will be the main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for at least 70 to 80 years, the total cost difference is huge.
For the efficiency of future communication, it is worthy to invest some effort in learning the language.
&br&&br&BTW: the way you friend teaching Chinese is not so correct.
Chinese characters are more for understanding (which develops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infancy and childhood) than reading (which develops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childhood than understanding).
The correct way of teaching is to focus on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haracter and the actual thing itself, rather than the character and the audio name of the actual thing.
For example, he should teach the student to associate the character “马(馬)” with the actual image of a horse, &img data-rawheight=&307& data-rawwidth=&409& src=&/aaf55b5f1bbee739e93b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br&&img data-rawheight=&307& data-rawwidth=&409& src=&/2baa1fe724b969e3bed4777054dbcc7b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br&rather than associate it with the sound /ma/.
既然是国际友人我就用英语回答一次: The simple answer is: human brain prefers images than sound. The brain prefers visual input than the audio input in several ways。 The first difference is acuity of the perception: I believe you have som…
题主想必初来乍到,不知道知乎的规矩是:&b&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b&&br&&br&你的两个问题全部都过不了“是不是”的这一关,所以底下的答案多半也是无的放矢。&br&&br&你问:&br&&br&为何同样的术语中文就喜用生僻字,而英文爱用日常用语?以及同样以人命名的术语中文比英文的看起来晦涩难懂?&br&&br&第一个问题,你举了“耦合”和coupling,“微分”和differential的例子来证明。&br&第二个问题,你举了拉格朗日和Lagrange的例子来证明。&br&&br&我这儿还算有比较方便的学科英语资料,随便纠几个出来,看看是不这样的情况。&br&&br&生物学:&br&&br&种子植物
spermatophytes&br&孢子植物
cryptogams&br&叶绿体
chloroplasts&br&古生物学
paleontology&br&隐生宙
Cryptozoic Eon&br&&br&物理学:&br&抛物线
parabola&br&螺线管
solenoid&br&&br&化学:&br&同位素
isotopes&br&&br&看看,究竟是哪个更容易理解。“隐生宙”“显生宙”,一“隐”一“显”,够直观,再看 Cryptozoic Eon, Phanerozoic
Eon是什么鬼?“螺线管”,对,是螺!线!管!像田螺一样用线绕起来的管子,够直白吧,那solenoid又是什么东西呢?同位素,顾名思义啊有木有,isotope是怎么回事?&br&&br&&b&当然,你也可以说,每个英文词也都有自己的来源,但是就直白程度上,我实在看不出英文有什么优势&/b&,想反,相当多数量的英文术语具有不必要的繁琐。不错,你给的“耦合”算是一个例子,“耦”这个字我还真不怎么熟悉,但是孤证怎么可以啊,即使不是孤证,只有少量的证据,也不足以得出你的结论,你看我相反的证据一抓一大把。&br&&br&平心而论(接下来平心而论了啊),中英文各有千秋,而且我个人的感觉是其实中文跟在英文后面几乎是亦步亦趋,基本上所有的术语都原样翻译了过来,所以根本谈不上哪个晦涩哪个浅易的问题。你说“夸克”和quark哪个更晦涩?“解集”和solution set哪个更晦涩?光合作用和photosynthesis哪个更晦涩?天文单位和astronomical unit哪个更晦涩?一样晦涩,也一样简单。都是亦步亦趋的翻译。&br&&br&&p&至于以人名命名的术语比英文更难懂,我实在不知从何说起了。“拉格朗日”很高大上,&Lagrange&就亲民了,你这种感觉是从哪来的?牛顿英文还叫Sir Isaac Newton呢,我是不是该说还是中文名比较亲民一点呢。&/p&&br&&p&咱学了外语,不能把中文给撂下了。有一句诗说得好,古人做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其实叫“耦合”也不是没有原因的,&/p&&br&&p&“耦,中文汉字,笔画数:15,部首:耒。有以下主要意思 两个人在一起耕地;〔~合〕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同“偶”。&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kUNiTLqnyY5X-La6rwJmT_YBaLjcMG09xklSFNlX75IkgCX7w15oXa0OBHTw7gjs05gerYtdHnO3vdVbzOCQ9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耦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p&&br&&p&这个时候我们最多惭愧自己中文没学好,赶快弄懂为什么叫”耦合“,哪还有功夫吐槽翻译呢?你有十个例子也是不说明问题的,我正有更多反例等着你。&/p&&br&&p&P.S.底下有人提到构词法,的确,对于词根的不熟悉,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对单词的理解,我答案中已经说过,“&b&你也可以说,每个英文词也都有自己的来源&/b&”,就是说,即使我上面提到的这些乍看没有头绪的词,如Cryptozoic, Phanerozoic,也都是有自己的来源的,crypto是隐,phan是显。但是,这些都是希腊拉丁来源,普通人需要专门去学习,即以这两个词根为例,它们是远远比不上中文“隐生宙”和“显生宙”的直白的。当然,多了解一点构词法没什么不好。就酱。&/p&&br&&p&附图一张&/p&&img src=&/1b76d12a4f9d7b67b340bb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9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b76d12a4f9d7b67b340bb_r.png&&
题主想必初来乍到,不知道知乎的规矩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你的两个问题全部都过不了“是不是”的这一关,所以底下的答案多半也是无的放矢。 你问: 为何同样的术语中文就喜用生僻字,而英文爱用日常用语?以及同样以人命名的术语中文比英文的看起…
&b&结论,汉语拼音更优。&/b&&br&&br&&br&&b&大前提:汉语在这里仅指标准普通话/国语。&/b&&br&————————&br&&br&汉语拼音能同时做两件事,汉字罗马化和汉语注音,威妥玛拼音只能做一件,即汉字罗马化。&br&&br&汉语注音部分,汉语拼音近乎完美的复制了注音符号的功能,所以,考虑汉语拼音具有两种功能,威妥玛拼音只有一种,汉语拼音已经赢在起跑线了,不过,这里先不管注音,这里就单说汉字罗马化的部分。&br&&br&汉语拼音和威妥玛拼音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我会说明这种差异的所带来的各自的优缺点:&br&&br& 1. 送气/不送气音的处理&br&汉语中并没有浊音,只有送气清音(p,t,k等)和不送气清音(b,d,g等),威妥玛拼音用送气符 ' 来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比如pao(包),p'ao(抛),这种做法是符合欧陆语言对清浊音的执着的,用一个'表示送气,也是欧洲人的常识(另一种送气标志是类似国际音标那样加个h,比如Thailand)。&br&而汉语拼音呢(包括陈水扁时代台湾弄出来的通用拼音),用英语中的请浊音来指示汉语的中的送气和不送气音,比如bao(包)和pao(抛),汉语拼音的逻辑就是,中国人(这里指汉语母语者,下同),对送气不送气音的区分远大于清浊音,那就借用拉丁语系的浊音来表示不送气清音就好。这种做法比较符合中国人的直觉,和威妥玛拼音相比,一个方便中国人,一个方便欧洲人,并没有高下之分。&br&但是呢,现代美式英语有浊音清化的趋势(相比美音,大量的重度浊音会让英音或者欧陆语言听起来很低沉),加之美国人对送气音不送气音也没什么区分度,比如sport,中国人觉得那个p是清音浊化(很多老师都是这么教的,全错),其实对美国人来说,就是偷懒,已经送过气的s后面的p不再送气,中国人在这点上耳朵很灵敏,听起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位,美国人觉得根本没差。&br&另一方面,送气符'算是特殊符号,在全字母传播时很容易被丢掉,比如台湾的县级地名,Taiwan,Taipei,Taichung等,都是威妥玛拼音,正确的拼法是T'aiwan,T'aipei,T'aichung,但是送气符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写了,比如Taipei,按美式英语习惯,那就是『台沛』,大部分外国人都是这么念的,但依照威妥玛拼音呢,Taipei其实是『呆北』,怎么念都是错的。值得一提的,碰过几个法国人,会把Taipei念成『呆北』,没被美式英语洗脑的人真好o(╯□╰)o。送气符丢失的另一个麻烦,就是人名地名的重码率大增,比如面对台湾人名的罗马转写,chang是张还是常?cheng是郑还是成?根本没法区分。&br&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数字化传播和美式英语横扫世界的今天,汉语拼音的处理方式全方位胜过威妥玛拼音。&br&&br&2. 对 『j q x』等的处理&br&这是汉语拼音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外国人面对j q x(还有zh,c)基本是一脸茫然。然而,一个没经过中文训练的美国人,让他正确发出『鸡』『七』『西』,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几个音是迁就外国人(主要是英语系人士),还是坚持正确的中文读音?显然,威妥玛拼音是英国人发明的,他选择了前者,而汉语拼音是中国人发明的,他选择了后者,两者的思路并没有高下之分。&br&但是,威妥玛拼音的不妥之处,在于『j,zh』两个声母都选择了用ch来拼写,再加上上文提到的送气符丢失,一下子『j,q,zh,ch』四个声母都变成了『ch』,重码率非常非常高,你可以发现,台湾人名的缩写,一大堆C. C. C.,到底是这四个声母的哪一个?who knows&br&汉语拼音到底为何选择了j,q,x,c,有人考据过是来自于葡萄牙语、古典拉丁语等,不过,这不重要,现在英语是主流,这几个音让英语系人士困惑确实是事实。但是,在英语的外来语中,『遵从主人』也是一个基本原则,比如那个做奢侈品的Chanel,如果一个美国人按英语规则念『拆闹』,那只会被人笑没文化,这词来自法语,美国人必须去了解法语的发音习惯,再比如,美国城市San Jose,美国人如果念成『三皱斯』,那就和看字念半边的中国人一样可笑,这词来自于西班牙语,必须尊重西语的规则念『三猴塞』。所以,可以想象,当使用汉语拼音的华人华侨 在英语世界越来越多的时候,英语系人士也会去学习汉语拼音的规则。&br&所以,对于『j q x』等的处理,威妥玛拼音有重大缺陷,汉语拼音也不完美,但是汉拼的做法看起来也够用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更多的人使用汉语拼音,直到英语人士把汉语拼音放到和法语、西班牙语等外来语的一样的高度去学习。&br&&br&3. 韵母声母的一致性问题&br&这点也是汉语拼音胜出威妥玛拼音的地方。&br&刚才提到,威妥玛拼音会出现『多音一拼』的现象,其实,威妥玛拼音还有一些『一音多拼』的问题,比如『紫』是『tzu』,『组』又是『tsu』;『思』是『ssi』,『苏』又是『su』,当然,这里也有规则可循,这几个声母在空韵前面的拼法会不一样,但是无疑会搞得整个拼音方案很复杂。另外,威妥玛拼音还有一些韵母不一致的现象,比如『e』在不同声母后有『e』和『o』,『ui』会变成『ui』和『uei』等。总之,整个威妥玛系统各种一对多,多对一,以英国发明人的视角看,或许有道理,但是相比几乎一一对应于注音符号的汉语拼音,这个系统太繁琐了,君不见台湾人新办护照都要现查罗马转写,Yahoo知识+里一堆这种问题,如果今天百度知道有人问怎么拼写护照名,只会被人嘲笑幼儿园没毕业吧。&br&&br&4. 电脑输入法问题&br&其实输入法和拼音方案本质上无关,输入法只是键盘编码到汉字的映射,用汉语拼音也好,威妥玛拼音也好,双拼也好,五笔也好,注音符号也好,只是方便记忆编码,不是为了好记的话,26进制只需3bit就能表示全部汉字了。所以,倒也不用说威妥玛拼音不适合电脑输入,如果真有人开发威妥玛拼音输入法的话,一定会优化各种『多对一』和『一对多』的问题,比如威妥玛拼音的浊音键都没用到,那『p'』一定会被优化成『b』键,相信程序员的智慧吧。
结论,汉语拼音更优。 大前提:汉语在这里仅指标准普通话/国语。 ———————— 汉语拼音能同时做两件事,汉字罗马化和汉语注音,威妥玛拼音只能做一件,即汉字罗马化。 汉语注音部分,汉语拼音近乎完美的复制了注音符号的功能,所以,考虑汉语拼音具有…
就是为了向英文看齐啊,你不觉得中国有这么复杂的文字但在打字时却不用另外设计键盘很方便么?&br&&br&汉语拼音有26个字母,并不意味着这二十六个字母就是全部的汉语拼音,其实仔细考究,有很多好玩的特点。&br&&br&1、ü不在字母表中,而且很多情况下读成ü写成u,这个小学都学过。&br&&br&2、y、w其实不是声母(没学现代汉语的都会很惊讶),y、w只是隔音符号,表示一个以i或u开始的音节开头,其实你读you的时候其实是在读iou,你读wu的时候其实是u。&br&&br&3、其实你读ng、er的时候,并没有发出“n、g”或“e、r”两个音,不信试试。这是发出一个音用两个字母来表示。其实ng有另外一个写法是?的,但现在没什么人用了。&br&&br&4、字母i、e其实不只是一个读法。看看,一(yi),时(shi),词(ci)里面的i读音一样么?鹅(e),也(ye)、的“e”中e读音一样么&br&&br&5、其实汉语里面有一个符号,不属于二十六字母之内的,但因为很少用,大家都把它忘了。就是ê,相对应的汉字只有一个,诶乃的“诶”,现在你们输入这个字是“ei”,其实根本就不是ei这个读音,是读ê nai。不过为了这么一个字增加记忆和输入的成本不值得,我觉得不久后都会读成ei了。&br&&br&6、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就是个大坑,你读的不是“z,h”两个字母,而是“zh”一个辅音。这几个声母也有一个短拼法,zh、ch、sh的短拼法是z、c、s上面加个^的帽子,我打不出来。这只是为了手写方便,但现在没什么人用了,刚才百度了一下发现说短拼法的竟然是我以前写的问答。另外,题外话,注音符号中是区别这几个的,zhi、chi、shi、ri、zi、ci、si分别写作ㄓㄔㄕㄖㄗㄘㄙ&br&&br&7、儿化音中的r,并不是发r的音,而是er。&br&&br&8、汉语拼音中实际上是有v的,是为了拼读外来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br&&br&另外,提几个汉语拼音容易误解的地方:&br&&br&1、汉语拼音方案不只是为普通话准备的,否则v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拼音方案是为汉语准备的,至少是北方方言。&br&&br&2、受输入法影响,有些字你输进去是那么回事,其实不是这么读。除了上面我说的诶之外,还有哼、嗯、唔,呣之类的,你输进去的是heng、en、wu、mou,其实你读的是hng、n或ng、n或ng、m。&br&&br&至于为什么是这样,除了跟国际接轨输入方便之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音位了,这又会涉及到好多问题就不展开了,自己去看吧&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9%259F%25B3%25E4%25BD%258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9%9F%B3%E4%BD%8D&/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就是为了向英文看齐啊,你不觉得中国有这么复杂的文字但在打字时却不用另外设计键盘很方便么? 汉语拼音有26个字母,并不意味着这二十六个字母就是全部的汉语拼音,其实仔细考究,有很多好玩的特点。 1、ü不在字母表中,而且很多情况下读成ü写成u,这个小…
&p&以下数据统计自安卓应用「汉字古今中外读音查询」的数据库:&/p&&blockquote&中古汉语音节数:3625&br&普通话音节数:1370&br&粤语音节数:1885&br&上海话音节数:684&br&闽南语音节数:2219&br&越南语音节数:2050&br&朝鲜语音节数:524(不考虑头音法则)/ 479(考虑头音法则)&br&日语吴音音节数:332(现代假名遣)/ 497(历史假名遣)&br&日语汉音音节数:251(现代假名遣)/ 378(历史假名遣)&br&日语所有读音音节数:410(现代假名遣)/ 597(历史假名遣)&/blockquote&&p&一些音系边缘的音节(如普通话的 biáng)可能收录,也可能没收录,所以具体数值可能有波动。&/p&
以下数据统计自安卓应用「汉字古今中外读音查询」的数据库:中古汉语音节数:3625 普通话音节数:1370 粤语音节数:1885 上海话音节数:684 闽南语音节数:2219 越南语音节数:2050 朝鲜语音节数:524(不考虑头音法则)/ 479(考虑头音法则) 日语吴音音节…
早就有人试过了。&br&&br&首先是换成&b&汉字&/b&书写的语言。&br&&ul&&li&&b&&a href=&///?target=http%3A//sinogermania.ka-websolutions.de/index.php%3Ftitle%3DHauptsei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汉字化德语&i class=&icon-external&&&/i&&/a&。&/b&&br&&/li&&/ul&&blockquote&&p&&b&秦噢羌咹呀&/b&&/p&&p&她 秦繄唲叿 她爾 諦嗯 牒,垠 她 按鎖然欸 出闊叿 徂昵至 岌 隘 付彎的,垠 鎖麗 岌 皆欸 牒焉,該 一欸 湮兒蘖元也欸 牒麗欸 付鎮弋叿 毗 毗毗遏叿 她爾 悠期之 握嗯焉 譬欸 由慕麗然。外爾儋 爲 斯,一麻 事繄唲的,徂 一偣 低爾焉 付鎮乃 她爾 付儷然焉 譬會嗯執 湮 溥焉 毗部兒叿之世焉 赴嗯。她 付牒麗叿 付折嗯爾 譬焉 媒 噃兀弋 垠 簽然弋 邇欸鎮然焉 秦繄弋焉 字焉 繄 所徂訴焉 她 擗弋欸 按彎叿 此爾 毗長 已兒 睇兒兀弋焉 慧嗯執。&br&&/p&&br&&p&&b&Sinogermania&/b&&/p&&p&Die Sinisierung der deutschen Schrift, und die anschliessende Ausweitung zun?chst auf eng verwandte, und schliesslich auf alle Schriften, soll eine internationale schriftliche Verst?ndigung bei beibehalten der jeweils eigenen Sprache erm?glichen. Ausserdem wird sie, einmal realisiert, zu einem tiefen Verst?ndnis der vergleichenden Sprachwissenschaft in breiten Bev?lkerungsschichten führen. Die Verschriftlichung verschiedener Sprachen mit phonetisch und semantisch nahestehenden chinesischen Zeichen ist sozusagen die praktische Anwendung dieser bislang eher theoretischen Wissenschaft.&/p&&/blockquote&大意:德语及其他语言的汉字化,是为了在使用一个共通的书写系统时,还能允许各族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使更多人了解比较语言学的学问。在相近的读音、意义上,转变各语言的书写方式,也是一个理论科学上的实用探寻。(made德语太差凑合看看)&br&&br&&img src=&/826ae1d25cb790d09c7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人好像还在知乎: &a data-hash=&fb4b45d472& href=&///people/fb4b45d47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Darmos Sky& data-tip=&p$b$fb4b45d472& data-hovercard=&p$b$fb4b45d472&&@Darmos Sky&/a&&br&&ul&&li&&b&汉字化英语。&/b&&br&&/li&&/ul&首先是上面那位汉字化德语的仁兄造的:&br&&blockquote&&p&&b&獲些:&/b&&/p&&p&她 秦繄兀元 挹 她 羌咹 牒,垠 她 陪哦嚶 外扽元 辟至 徂 鎖麗 戾 的,甩兒 徂 皆 牒些,惠 摩 一 湮兒蘖元吔 挒嗯 共一弋兀元 勫合吔 湮 豈 悠兒咿一 觀 及 佢之 握嗯 呤呃。發兒 彌,一之 謧繄的 伊 惠 吏 徂 一 低兒 摁兒 鎮嚶 挹 共配兀? 呤嗚繄弋些(欸?哦論呀)湮 叻 級些 挹 普吔兀元。她 傳牒元 挹 脫負嗯的 呤呃些 違 噃兀弋麗 垠 簽咹弋吔麗 戾 的 秦繄 劃呃兒些 繄 參何 她 ?弋吔 於僻 挹 此 揖 徂 孺 彌 睇兒兀弋 哲。&/p&&/blockquote&原文:&br&&blockquote&&p&&b&Gains:&/b&&/p&&p&The Sinization of the german script, and the following Extension first to closly related, later to all scripts, will make an international written communication possible in which everyone can keep his own language. Furthermore, once realised it will lead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Etymology) in large classes of population. The transscrip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with phoneticly and semanticly related chinese characters is somehow the practical approach of this up to now more theoretic science.&/p&&/blockquote&此人首要原则是「音意皆近」,又尽量不造新字儿,说实话比较难理解。&br&我个人觉得以「训读」的方式来还是比较好一点。&br&&br&&ul&&li&&b&另外一种&a href=&///?target=http%3A///conscripts/linglese.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汉字化英语&i class=&icon-external&&&/i&&/a& 。&/b&&/li&&/ul&&img src=&/7c08a8fdfa468af43d6397b_b.jpg& data-rawwidth=&470&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0& data-original=&/7c08a8fdfa468af43d6397b_r.jpg&&&br&&br&汉字化英语的《人权宣言》第一条。&br&&blockquote&原文&br&Transliteration&p&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in dignity and rights. They are endowed with reason and conscience and should act towards one another in a spirit of brotherhood.&/p&&/blockquote&这是汉字训读,汉假混写的方式。那些「假名」其实就是英文字母一一对应造的。&br&&br&&br&然后是故意写得像&b&方块字&/b&的。&br&&br&&ul&&li&&b&阿拉伯语。&/b&&br&&/li&&/ul&&img src=&/79a15f11b905f7e89c5fd06d3c576d08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img src=&/6f3c2e1c8b9f5b43dfb91c9dc334aa2e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6f3c2e1c8b9f5b43dfb91c9dc334aa2e_r.jpg&&&br&&br&这是阿拉伯语&a href=&///?target=https%3A///zh-hant/%25E4%25B8%25AD%25E5%259C%258B%25E9%25AB%259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國体&i class=&icon-external&&&/i&&/a&的一个形式。&ul&&li&&b&越南语。&/b&&/li&&/ul&不是&a href=&///?target=https%3A///zh-hant/%25E5%E5%25AD%259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字喃&i class=&icon-external&&&/i&&/a&,是&a href=&///?target=https%3A///zh-hant/%25E5%259C%258B%25E8%25AA%259E%25E5%25AD%%259B%25B8%25E6%25B3%259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语字书法&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e78c821fde3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e78c821fde38_r.jpg&&&br&&blockquote&T?n niên h?nh phúc bình an ti?n(新年幸福平安進)&br&Xu?n nh?t vinh hoa phú qu? lai(春日榮華富貴來)&/blockquote&&br&&ul&&li&&b&英语。&/b&&br&&/li&&/ul&&a href=&///?target=https%3A///zh-hant/%25E5%25B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徐冰&i class=&icon-external&&&/i&&/a&的&a href=&///?target=http%3A///index.php/chinese/texts/xubing_squarewordcalligraphy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新英文书法&i class=&icon-external&&&/i&&/a&。&br&看出来是什么原理了吗?&br&&img src=&/42f5fbd48aca89c44d59f2_b.jpg& data-rawwidth=&1829&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29& data-original=&/42f5fbd48aca89c44d59f2_r.jpg&&&br&总之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大家自己静静感受一下吧。
早就有人试过了。 首先是换成汉字书写的语言。 。 秦噢羌咹呀她 秦繄唲叿 她爾 諦嗯 牒,垠 她 按鎖然欸 出闊叿 徂昵至 岌 隘 付彎的,垠 鎖麗 岌 皆欸 牒焉,該 一欸 湮兒蘖元也欸 牒麗欸 付鎮弋叿 毗 毗毗遏叿 她爾 悠期之 握嗯焉 譬欸 由慕麗…
&b&这个问题本身问的并不准确,西方文明并没有产生更加符号性的English&/b&&br&今天的英文字母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拉丁字母。随着罗马的军事扩张,拉丁字母也被罗马的军事力量辐射到欧洲各地(后来竟然还辐射到东南亚等地)&br&但是拉丁字母如果继续向前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罗马王政时期的伊特鲁利亚字母&br&而伊特鲁利亚字母继续向前追溯的话,可以一直追溯到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腓尼基字母&br&&img src=&/ec438d207b355ee01fb26ef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16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ec438d207b355ee01fb26ef_r.jpg&&而腓尼基字母其实是从古埃及的圣书体衍生而来的&br&圣书体虽然是个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体系,但是你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圣书体里象形因素,我觉得比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更加象形&br&&img src=&/4c2d87bdc4c18f62eb286769_b.jpg&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16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4c2d87bdc4c18f62eb286769_r.jpg&&&br&所以题主现在应该明白了,西方并没有产生“更加符号性的English”,因为英语的源头也是非常“图像性的”
这个问题本身问的并不准确,西方文明并没有产生更加符号性的English 今天的英文字母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拉丁字母。随着罗马的军事扩张,拉丁字母也被罗马的军事力量辐射到欧洲各地(后来竟然还辐射到东南亚等地) 但是拉丁字母如果继续向前追溯的话,可以…
Swallow 英文:&br&1.燕子&br&2.吞咽&br&&br&yan四声 中文:&br&1.燕&br&2.咽&br&…&br&&br&无聊的我(。
Swallow 英文: 1.燕子 2.吞咽 yan四声 中文: 1.燕 2.咽 … 无聊的我(。
唐代人平時說什麽話,唐代某地人說什麽話,我們都不清楚。我們知道的是:唐代詩文押韻是認同《切韻》代表的南朝齊梁讀書音音系的(該音系可以與《經典釋文》、《玉篇》裏的字音反切體系相互印證)。同時,該音系又與南朝齊梁的詩歌押韻分析對應得很好(當然,詩歌押韻是可以有鄰韻同押的,但畢竟能從通押/不通押裏分析出該音系與當時的押韻之間的契合度)。由此,我們大致可以說,《切韻》音系代表的大致是齊梁建康(今南京)的讀書音音系。&br&&br&另一方面,討論到方音,或許可以精確到「方言點」而非「方言大類」。於是,我們雖然並不知道齊梁有多少其他地方的人也按齊梁建康音的音系來説話,但我們至少可以認爲齊梁建康城裏有一部分人是用這個音系(或很接近於該音系)來説話的。在《切韻》得到隋唐官方認可後,這個音系對詩文押韻、各地口語方音都有很深的影響;以至於我們現在在分析各方音音系時,可以將該音系作爲一個分析的基點。&br&&br&依據唐代的押韻和韻書等音韻材料,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出唐代長安音相對於切韻音系的特徵(唐詩押韻大致相當於在《切韻》基礎上合併了小部分的韻部),但具體的長安音系可能很難復原了。我們也不知道唐代長安音對當時各地方音的具體影響過程。這是因爲,古代的儒士們更關注的是讀書音(尤其是詩文押韻),他們對口語方音方面的分析與記錄並不多。&br&&br&相對於齊梁建康音,廣州今音在韻尾上對應得比較好,比如韻尾-?/-n/-m的對立局面得到了保持、入聲韻尾得到了保持等。但在具體的字音層面,各地今音都大致相當於在中古音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字音合併演變,都已非齊梁建康音的面貌(具體的齊梁建康音的面貌,請見之前的一些討論,這裡從略)。&br&&br&但同時,我的理解是:漢語本質上是綁定於國家文明體系的共同雅言平臺,各地方言都是這個雅言平臺的演變變體。這個雅言平臺不斷通過文教體系向人們進行的文化輸出,正是各地方言演變的最重要的動力。就是説,在傳統的音韻學思路上,各地方音今音都可以視爲齊梁建康音代表的中古讀書音音系的後裔。&br&&br&上述是字音方面的,至於其他的方面(詞義、詞彙搭配用法及修辭效果、句法),各方言口語或許也可以視爲各朝書面文本(包括學術書籍、文學文本)的後裔。我們很難討論唐代各地人平時口語說哪些詞彙,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唐代的文本來了解唐代人的書面語使用情況(包括對先秦文言的繼承與發展的情況,以及唐代人將當時的一些方言詞彙直接運用於書面文本裏的情況)。就是説,我覺得,對於方言來説,比較重要的是其中與書面語契合的部分。
唐代人平時說什麽話,唐代某地人說什麽話,我們都不清楚。我們知道的是:唐代詩文押韻是認同《切韻》代表的南朝齊梁讀書音音系的(該音系可以與《經典釋文》、《玉篇》裏的字音反切體系相互印證)。同時,該音系又與南朝齊梁的詩歌押韻分析對應得很好(當然…
这个问题迄今为止没有定论,或者说,存在这种可能,但尚没有足够而可靠的证据来证实这种说法,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或许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此人的观点影响极大)所强调的,汉语最初的屈折语性质在大量的上古文献产生之前就已经大幅度地消磨掉了。&br&&br&“孤立语性质在今天可以看成是汉语的主要特征,而汉语最初的性质并不同于孤立语,不过,在能构拟出汉语的古代音韵之前,这个理论却始终是个猜想。”——高本汉&br&&br&上面有答主提到了高本汉的《汉语的本质与历史》一书,我们就从高本汉的观点开始说起,这和上古汉语是否是一种屈折语有着重要的联系,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br&&br&高本汉有一篇重要论文,叫《原始汉语屈折语考》(Le Proto-chinois,langue flexionnelle,Journal Asiatique,1920),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观点:汉语在原始阶段并不是像现在那样的孤立语,而是具有形态变化的屈折语。&br&&br&高本汉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方面是考察屈折语语法特征的残留(比如格、时态等);另一方面是利用其所构拟的上古汉语读音系统,来探讨上古汉语派生新词的手段(通过改变词根里的个别音素派生新词)。&br&&br&我们知道,对于第一方面而言,即使在现存最早的文献中,汉语的名词也没有主格、宾格之类的变格,动词也没有时态、语态的变位。高本汉想证明汉语是屈折语,就必须假定那是汉字产生之前的原始汉语的情形(此点非常重要),这样,他一旦能在稍晚些的先秦文献里找到变格、变位的一点痕迹(哪怕只鳞片爪,不成系统),都可以解释为原始汉语屈折语系统的残留。&br&&br&接下来,就是高本汉所发现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典型的例子:上古的人称代词“吾”和“汝”一般只用于主格和属格,“我”和“尔”一般只用于与格和宾格,而且,同一人称的主格和属格仅仅表现为词尾元音不同。这个发现后来被学术界认为是原始汉语屈折语性质最重要的证据之一。&br&&br&对于第二方面,高本汉列出了一大串字表,试图尽可能全面总结上古词语派生的模式(包括同部位声母间的音变,介音间的音变,以及同部位韵尾间的音变)。他的例字大多数是从此前中国学者的训诂学著作里转引的,应该比较可靠(所以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接受),此不赘述。&br&&br&需要指出一点,高本汉做上面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他本人所构拟的上古语读音系统。而上古语音的构拟一直是个非常大的难题,这和中古语音不一样。高本汉的构拟固然有其贡献,但也有其争议。他自己也很无奈的地承认:语音简化得太厉害了。&br&&br&而且,要证明汉语曾经是屈折语,那么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要证明汉语中存在有形态的词类,亦即必须找到一些成对的词,其中每个词的读音和意义都相近,只是用个别音素的转换来表示哪个是名词,哪个是动词,哪个是形容词等等。显然,这不是“吾”和“汝”,“我”和“尔”等少数例子所能涵盖的。故此高本汉说“至少可以确认在一个词类(人称代词)里是有屈折的”。&br&&br&主要参考资料:《汉语的本质和历史》,[瑞典]高本汉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第一版&br&&br&高本汉的贡献我们暂时先说到这里,接下来说点其他的。&br&&br&十分明显,要想证明这个说法,我们需要证据。但是现存的汉语资料不能提供的话,从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面入手。我的一位研究傣族贝叶经的老师提到过,大体的思路是:汉语和藏语是兄弟语言(不管是亲的还是拜把子的),藏语中的某种方言还保留屈折变化,假设它与汉语中某种方言比较相似,通过研究语言演变,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进行语言对比,也许可能找到汉语曾经作为屈折语的残留证据。&br&&br&另外,为什么证据会被消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和文字不是同步产生、发展的。在二者并轨之前,原始汉语是个什么样子,不可考,完全有可能是屈折语,故此高本汉才假定了汉字产生之前的原始汉语。(此处要推荐徐通锵先生所著的《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br&&br&而关于语言演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迪克森在《语言兴衰论》()中说:它们(语言)处于某个类型变化的轮回之中:从孤立语到黏着语,再到融合语,又回到孤立语,周而复始。……今天的孤立语可能祖语是融合语,其截搭语素在音法/词法演变中逐渐失落;那么即使是勾勒祖语的大致面貌也是不可能的。今天的黏着语其祖语可能孤立特征很多。原本可以独立成词的,后来变成了语法词缀(例如,由后置词发展为格)。(中间省略了一段关于语言类型像表盘的譬喻,我在以前的答案中曾经说过,就不用手机打了,很累的……)&br&&br&题主的问题总让我想起萨丕尔《语言论》中的“沿流”,究竟最终流向何方,现在又处于哪里,我们尚且懵懂不知。&br&&br&PS:对啦,顺道提一下,不要依赖百度!不要依赖百度!不要依赖百度!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br&&br&李雷知友提出:迪克森所认为的“语言的那种轮回是不存在的”,“决定一种语言是屈折语(或黏着语)还是孤立语,决定性的因素是&b&基本语序&/b&。如果一种语言基本语序是主宾谓,那么这种语言不可能是孤立语。如果一种语言基本语序是主谓宾而且使用主宾谓(此处疑误)语序的时间比较长,那么不可能是屈折语或黏着语。而且&b&一种语言可以从屈折语变成孤立语,但不能从孤立语变成屈折语。除非有强力的外部因素(比如临夏话的例子),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b&”&br&&br&对此我并没有做过太深研究,关于语言类型的专著我涉猎比较少,只能说下迪克森的原文论述和我个人的想法:即使屈折语变成孤立语的这一过程不可逆,也不代表语言类型的演变就此会终止——除非只有两种类型的语言。&br&&br&首先,还是把《语言兴衰论》一书中的表盘模型放上来:&br&&br&“如果语言类型像一只表盘,4点钟位置是孤立语,8点钟位置是黏着语,12点钟位置是融合语,这样就可以对不同语系中现在正发生的变化进行描述。原始印欧语大概处于12点钟的位置,它的子语以不同的速度向孤立语的位置移动(有的语言到了1点或2点钟的位置,有的朝3点钟移动)。一般认为上古汉语处于3点钟位置,中古汉语处于4点钟位置,是典型的孤立语,而现代汉语正逐渐向5点钟方向移动,开始有些黏着语特征出现。原始达罗毗荼语处于7点钟位置,即偏向于孤立语的黏着语。现代达罗毗荼语转过了典型黏着语的8点钟而向九点钟位置移动。原始芬兰-乌戈尔语Finno-Ugric本来处于9点钟位置,而现代语言向10点或11点位置移动(Dixon 5)。Hodge(1970)曾经描述历史悠久的埃及语如何使用三千年的时间在表盘上整整转了一周,从融合语转回到融合语。”(注:Matisoff(1976)和Delancey(1985)也有过类似讨论。另:本来说好手机不打这一段的……)&br&&br&当然,这也是迪克森的一家之言,肯定是不严谨的。由于条件限制,我无法查阅他所说的文献的可靠性。先将这个表盘模型简化如下:&br&屈折语=>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是不可逆的,所以在此点上与李雷知友的观点并不冲突。&br&&br&而且如果承认这个模型,那么不仅从屈折语到孤立语不可逆,且从孤立语到黏着语不可逆,而黏着语到屈折语同样不可逆,才构成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在这个模型里,可逆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断演变。&br&&br&骚年,现在我们进入脑洞大开时段,我们要是承认这些过程可逆呢?&br&&br&史蒂芬·平克在《语言本能》在第七章第一小节《语言的共性与差异》中提到:“从超过100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语言的发展历史和语言的类型特征并不能完全对应。语言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从一种语法类型转变为另一种语法类型,而且可以在几种类型之间来回变换。除了词语之外,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会日复一日地扩大下去。”&br&&br&萨丕尔在《语言论》的第六章《语言结构的类型》中说到了自己的观点:“语言的历史研究已经无疑地证明,语言不但是逐渐的改变,也是一贯地改变的;它不自觉地从一种类型变向另一种类型,在世界上相隔很远的地区可以看到类似的趋势”。&br&&br&(萨丕尔的本意是想提出一种新的划分语言类型的标准,由于篇章比较繁复,此不赘述。有一点很有意思,依据他的标准,萨丕尔认为:一种语言可能是黏着的,又是屈折的;或者是屈折的,又是多重综合的;甚或是多重综合和孤立的。如果我们再做更多的探讨的话,那么就要到了语言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呃,跑题了……)&br&&br&我们完全可以把语言演变的过程变得更有趣一些,比如可以做出如下推理:语言演变不断发生,我们承认从屈折语变为孤立语这一个过程不可逆,而假设孤立语与黏着语、黏着语与屈折语这两个演变的过程是可逆的,那么相应的推论是,屈折语会演变为孤立语或黏着语;孤立语的演变只可能是黏着语;而黏着语的演变,可能是孤立语或者屈折语。&br&&br&在不断的演变进程下,出现的情况看起来就是递归了。&br&&br&也就是说,A,B,C三种语言类型,即使其中有一种语言类型(比如A)演变成另一种语言类型(比如B)的过程不可逆,但在语言类型不断演变的前提下,也会构成递归。&br&&br&如果是两个不可逆呢?还是会出现递归。&br&&br&如果是三个不可逆呢?——那就是迪克森的表盘模型。(“又回到最初的起点……”)&br&&br&所以,虽然迪克森的说法仅是一种简单循环的理想模型,但如果说“语言的轮回是不存在的”是有问题的。我们要是承认现有的语言类型是在不断演变的,那么必然会出现语言类型的递归。如果不存在递归现象的话,也就意味着语言类型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期后,达到某一特定类型就中止了。
这个问题迄今为止没有定论,或者说,存在这种可能,但尚没有足够而可靠的证据来证实这种说法,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或许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此人的观点影响极大)所强调的,汉语最初的屈折语性质在大量的上古文献产生之前就已经大幅度地消磨掉了。 “…
会丧失,如果真正完完全全不接触这个语言的话。&br&&br&有一个研究发现幼年使用的语言居然完全丢失了。八个韩国裔孤儿在3-8.5岁时被法国人收养,不再与韩国有任何联系,他们成年后声称已经对韩语没有任何有意识的知识,不仅不会说,也听不懂。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测试,发现:&br&1. 他们听不出任意一个陌生语言是不是韩语&br&2. 他们无法判断听到的韩语词和法语词是不是一个意思&br&3.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实验:和其他不知道的语言(日语、波兰语)相比,韩语句子并没有触发他们大脑任何特殊反应;他们对韩语的反应也和普通的法语母语者没有什么不同。&br&Pallier, C., Dehaene, S., Poline, J. B., LeBihan, D., Argenti, A. M., Dupoux, E. (2003). Brain imaging of language plasticity in adopted adults: Can a second language replace the first? Cerebral Cortex, 13(2), 155-161. &br&&br&这个研究当然可以被质疑:毕竟说有易,说无难,拿着null effects真的很不好发文章啊。但是,看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真的有点被感动了&br&&blockquote&To find adopted subjects, we contacted several organisms in charge of foreign adoption in France, and sent mail to &b&several hundreds of adopted&/b&&b& subjects from various countries&/b&. From the answers we got back, the only sufficiently large group was formed of people of Korean origin. &b&After excluding those who had had contacts with Korean since their arrival&/b&, and &b&those who coul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fMRI experiment for various reasons&/b&, we ended up with eight individuals for whom we had good evidence of sudden and definitive isolation from the initial maternal language (two females, six males ranging in age from 20 to 32, mean = 26.8; the ages of adoption were 3, 3, 5.5, 5.5, 5.5, 7, 7.5 and 8 years).”&/blockquote&题主,我一直也很好奇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个问题真的很难给出一个可靠的回答,因为条件太难控制了。相信这篇文章的作者们也跟我们一样好奇,但是,感谢他们这群专家没有拍拍脑袋给出答案,而是真真切切地去搜索了这珍贵的八个人,严格地设计了这个实验,把当时能用上的最牛的技术都用上,去排除一切“有”的可能性,最后得到一个可靠的“无”的答案,非常佩服他们。&br&&br&~~~~~~~~~~~~~~~~~~~~~~~~~~~&br&因为题主问的是“会不会丧失”,所以只要有一个确实的案例证明儿时的语言彻底丧失了,就可以说“会”。因此,只要这篇文章没被证明不严谨,那么回答就是板上钉钉的“会丧失”。&br&&br&但是呢,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对我们这些拿人做实验的研究者尤其如此。同样是2003年,下面这个研究就发现,童年时期有规律地接触韩语的儿童,虽然不会说,长大再学韩语时会比完全没接触过的学习者具有优势。&br&Oh, J. S., Jun, S.-A., Knightly, L. M., & Au, T. K.-f. (2003). Holding on to childhood language memory. Cognition, 86(3), B53-B64. &br&&br&所以,&b&幼年习得的语言在成年后会丧失&/b&,但是多多少少保持一定的接触,成年后重新学习这门语言会有好处。
会丧失,如果真正完完全全不接触这个语言的话。 有一个研究发现幼年使用的语言居然完全丢失了。八个韩国裔孤儿在3-8.5岁时被法国人收养,不再与韩国有任何联系,他们成年后声称已经对韩语没有任何有意识的知识,不仅不会说,也听不懂。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测…
谢邀,&br&我挑个比较偏的角度吧,对象是满语的祖先——女真语(靺鞨语)&br&满洲姓氏分两类,一类是「佳」类,一类是普通类&br&佳类 比如 瓜尔佳、章佳、马佳、齐佳、佟佳。。,佳 写作 giya&br&giya 前面一般是单音节&br&&br&很明显可以看出,&br&这类姓氏跟 爱新觉罗、赫舍里、钮钴禄、叶赫那拉、乌雅 这些完全不是一个体系&br&而是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原风」,giya也很像是「家」,因为汉语的 -ja- 到了满语都会写成 iya&br&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姓氏本身就是满洲姓,并非汉军旗人的汉姓&br&&br&那么问题来了,满洲并不像朝鲜、越南那样是个汉字社会&br&不用汉字的社会,却充斥着大量 Dung家、Guuwal家、Jang家 这样的中原风姓氏,是怎么回事呢?&br&甚至,还有「完颜」-Wang家&br&虽然后来 -giya 成为满洲人派生新姓氏的一种后缀,但这个姓氏习惯本身中原风实在太浓&br&&br&我觉得,这个脑洞必须要开到「渤海国」身上去了&br&甚至可以说,满洲人的这些中原风姓氏,是渤海国最鲜活的一批资料&br&&br&渤海国是女真人(靺鞨人)仿效建立汉式国家的一段历史&br&他的整个行政制度都模仿大唐,同样的区划,同样的汉字&br&但由于牡丹江流域的气候并不支持一个完全农耕化的生产,所以运转一个汉式国家是无比吃力的,&br&渤海国极为依赖与大唐的贸易&br&伴随晚唐的衰落、灭亡,契丹横断辽东&br&渤海国的生存条件崩溃了,最终等于一同追随唐朝而去&br&唐朝、渤海国的崩溃,造成松花江地区的物资供应陷入危机&br&大量的女真人驾船到朝鲜、日本沿岸抢劫&br&这之后,女真人的历史基本以草原民族——蒙古语族的契丹、蒙古为学习对象,&br&文字、词汇被他们淹没&br&&br&按照许多史书的记载,「渤海人」往往区别于普通女真人(靺鞨人)&br&我觉得这用姓氏就很好说明了&br&渤海国时期,住在城里的靺鞨人,从事农耕、工商业的靺鞨人&br&应该和渤海国城里的汉人、高句丽人是广泛的混居、杂居&br&他们建立了一个汉字社会,姓氏上完全中原化了,最后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认同的「渤海人」群体&br&而普通的靺鞨人则仍然是森林民族的生存方式,&br&普通靺鞨人的单位「蒙」后来变成了金女真的「谋克」,明女真的「穆昆」&br&&br&10世纪渤海国灭亡后,「渤海人」或者迁入辽东、内地,融入汉人的汪洋&br&或者在本地,重新回到森林民族 渔猎耕 三位一体的生活方式,与始终如此的靺鞨人重新融合&br&12世纪,Wang家(完颜)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谢邀, 我挑个比较偏的角度吧,对象是满语的祖先——女真语(靺鞨语) 满洲姓氏分两类,一类是「佳」类,一类是普通类 佳类 比如 瓜尔佳、章佳、马佳、齐佳、佟佳。。,佳 写作 giya giya 前面一般是单音节 很明显可以看出, 这类姓氏跟 爱新觉罗、赫舍里、…
&p&谢不喵。首先,这个问题,BBC是这样回答的:&a href=&///?target=http%3A//www.bbc.co.uk/news/magazin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BC News - Are dying languages worth saving?&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我下面就摘取新闻中比较重要的信息以及我自己的想法谈一谈。&/p&&br&&p&&b&首先,语言是思维的外衣(Samuel Johnson),随着一种语言的消亡,我们全人类(对,就是要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损失的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是跟这门语言相关的一切:族群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信仰。&/b&&/p&&p&原文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p&&blockquote&Different languages will have their quirks which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being human.&br&&br& —— Nicholas Ostler, chairman of the foundation&/blockquote&&p&不同的语言用它们特有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一些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讯息。&/p&&br&&p&&b&其次,语言也是身份的象征。既然前面说了语言承载着族群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信仰,那么语言就跟说这种语言的群体休戚与共。人作为社会动物,个人的身份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所属群体的身份。群体身份的缺失,带来的是整整一代人的身份迷茫。&/b&&/p&&blockquote&&And when languages are lost most of the knowledge that went with them gets lost. People do care about identity as they want to be different. Nowadays we want access to everything but we don't want to be thought of as no more than peop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br&&br& —— Nicholas Ostler, chairman of the foundation&/blockquote&&p&身份英语叫Identity,词根是相同的意思。但是恰恰相反,身份的确立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凸显不同的,与他者区别开来,才能确立自己的身份。&b&求同和存异,这两者对身份的确立同样重要。&/b&&/p&&p&想了解更多有关语言和身份的信息,参见BBC的科普专栏:&a href=&///?target=http%3A//www.bbc.co.uk/languages/yoursay/language_and_identity.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BC - Languages&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b&最后,我一直认为一个和谐,繁荣的世界应该建立在多样性的基础上,每一个物种,每一种语言之间都存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去做很多事情,不是用短视的目光看,有没有用处,价值多少;而是要目光长远,并确立一个正确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语言的消亡,是一个损失,我们需要尽力挽救和弥补。&/b&&/p&&br&&p&就酱。更多有关语言权利,请戳:&a href=&/hongshujiuguan/& class=&internal&&从“为了读懂世界”到“为了让世界读懂我们”——简单说说语言权利 - 宏树酒馆 - 知乎专栏&/a&&/p&
谢不喵。首先,这个问题,BBC是这样回答的: 我下面就摘取新闻中比较重要的信息以及我自己的想法谈一谈。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外衣(Samuel Johnson),随着一种语言的消亡,我们全人类(对,就是要上升到这样…
一个朋友对初到日本的印象:每次看到日文反应就是一版中文上了战场,只回来了几个幸存的老兵,还带着一群胳膊和腿儿
一个朋友对初到日本的印象:每次看到日文反应就是一版中文上了战场,只回来了几个幸存的老兵,还带着一群胳膊和腿儿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