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套话世界和改造统一的基础是创新

【图文】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14.6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图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755.76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
教案您现在的位置: &
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发布于: 12:01:10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关于认识的本质
&关于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多元论&
&关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辨证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下载地址:&&&&&&&&&&&
您的位置:
&& 考研资讯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习题
作者:网编整理&&来源:新东方论坛&&时间:
  一、单选题
  1.认识论是研究:()
  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6.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8.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学派()
  B.不可知论学派()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9.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唯理论学派()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
  10.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1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15.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1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7.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
  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1.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2.“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24.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A.可知论()
  B.唯物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
  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7.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9.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3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A.人类的精神活动()
  B.人类的社会生活()
  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
  D.人类的社会实践(√)
  32.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33.真理是:()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34.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
  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
  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35.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是自然规律()
  C.真理是社会规律()
  D.真理是正确认识()
  36.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38.“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
  3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40.“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4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
  A.不确定性()
  B.主观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43.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A.真理具有一元性(√)
  B.有用即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44.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
  B.真理的无条件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不需要检验()
  45.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
  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
  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46.真理的内容是:()
  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4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经验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49.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5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5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去北()
  52.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逻辑证明()
  B.客观事物()
  C.科学理论()
  D.社会实践(√)
  5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54.下列对实践概念理解错误的是:()
  A.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C.实践是实现改造世界任务的唯一途径()
  D.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
  55.逻辑证明是:()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5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7.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58.哲学上的“价值”是指:()
  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59.哲学上价值概念具有:()
  A.最小的效用性()
  B.最大的效用性()
  C.最小的普遍性()
  D.最大的普遍性(√)
  60.评价性认识是:()
  A.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容的(√)
  B.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内容的()
  C.以获得客体的“真”为目的的()
  D.以获得主体的“善”为目的的()
  61.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A.是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
  B.是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
  C.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是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的()
  62.价值评价是:()
  A.一种纯主观的认识活动()
  B.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C.没有正确与错误区分的评价()
  D.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评价(√)
  63.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群众路线()
  B.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C.阶级好阶级斗争的理论()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64.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
  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
  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65.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66.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二、多选题
  1.认识的主体的属性有:()
  A.生物性(√)
  B.意识性(√)
  C.社会性(√)
  D.实践性(√)
  2.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多样性(√)
  D.动态性(√)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5.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6.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1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3.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B.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4.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16.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可以是反映论的观点,也可以是先验论的观点(√)
  C.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7.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地理环境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18.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1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20.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21.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2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2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24.“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25.“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26.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7.“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28.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就看:()
  A.它是否有用()
  B.它是否被公认()
  C.它是否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D.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9.“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观点是:()
  A.相对主义真理观(√)
  B.绝对主义真理观()
  C.唯心主义真理观(√)
  D.辨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30.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在于:()
  A.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C.能满足人的需要因而对人有用()
  D.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3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2.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33.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好条件(√)
  34.关于真理的标准,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
  D.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35.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
  A.真理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之为“主观真理”()
  B.真理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C.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之为“绝对真理”(√)
  D.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之为“相对真理”(√)
  36.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不可知论(√)
  3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38.“实事求是”中包含着的哲学思想有:()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9.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0.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41.下列属是“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命题正确含义的表述有:()
  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B.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C.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就转化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
  42.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43.以下属于哲学上的价值特性的有:()
  A.客观性(√)
  B.主体性(√)
  C.历史性(√)
  D.多维性(√)
  44.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A.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价值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
  C.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不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45.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的检验标准(√)
  46.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和实践、主观好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因为:()
  A.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真理(√)
  B.超越历史时代的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C.对真理必须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
  D.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
  47.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48.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
  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
  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
  49.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
  D.从各种零散的现象出发()
  5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5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5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5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三、辨析题
  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错误。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说,两者都坚持可知论的立场。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结合起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认识是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答案:错误。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其次,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答案:错误。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能割裂。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环节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两个认识阶段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或外部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着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也离不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其次,经验主义的错误的确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忽略甚至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作用。但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避免教条主义是不正确的。和经验主义不同,教条主义轻视感性经验,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书本上的东西才是真实有用的,主张一切按本本办事。这说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
  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答案:(1)材料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2)材料的大意是: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物,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没有客观事物哪里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呢?这段话表达了如下观点:第一,人的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第二,人的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该材料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
  5.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论断。(1)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他或他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是非至上的。(2)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的世代延续,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
  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答案: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思想或理论,哪怕是完全正确的思想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一种空洞的思想理论,而空洞的思想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第二,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或行动,用于指导实践,使之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变为现实,使思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8.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答案:(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0.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答案:正确。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真理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也不可能结束真理,是因为客观世界是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是发展的,因而人们真理性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要终结真理,而是要为人们认识和发展真理提供指导,开辟道路。
  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答案: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
  12.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答案:“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个说法貌似正确,却答非所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第一,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第二。,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恩格斯曾经把从事实出发看作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并以此与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相对立。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应该以绝对确凿的事实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则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第四,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3.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答案:“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这一说法错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既相区别,又相互促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深入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就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要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
  四、简答题
  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征。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认识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其中物质条件是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物质性手段和方法的总和;精神条件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运用的既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通过认识中介相互作用,构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2.简述认识的主体与主观意识、认识的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区别。
  答案: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主观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观意识只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一种属性,与认识主体概念是有区别的。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认识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客观事物指一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客观事物中只有已经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对象的那一部分,才是认识的客体,而没有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对象的部分,不是认识的客体。第二,认识的客体不仅包括物质客体,而且包括精神客体。作为认识对象的精神客体尽管与客观物质有关,但其本身并不等同于客观物质。
  3.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案: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第二,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其中,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使实践导致失败。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程度。
  4.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案:首先,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也就是在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就是承认思维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唯物主义反映论都坚持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坚持可知论。不可知论,就是否认思维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并不直接否认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但它回避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并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因为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我们对于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5.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答案:(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论路线。(2)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先验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反对先验论。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2)它们的区别之一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3)它们的区别之二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4)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7.简述反映与信息、选择和建构的关系。
  答案:(1)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信息的过程。信息是同世界的物质过程、能量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普遍现象,它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而实现和保留的某一事物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反映过程也是信息的交换过程。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并经过加工、改造即信息变换,使之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具有同构异质关系的观念系统的过程。(2)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选择是反映者由其自身的需要、结构、特性以及客观条件所决定,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征,而不反映它的其余特性。人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某一方面的认识。人所特有的选择机制和认识的反映特性并不矛盾,选择本身就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当然,选择不是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也要受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离不开建构。建构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认识中的建构就是主体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把经过选择、加工和变换的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为观念的体系。这种经过重构的观念体系与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之所以能够一致,不仅在于观念体系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本身;而且在于加工、组织客观事物及其信息材料的认知模式本身就是自然界客观法则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内化的结果。所以,重构或建构不仅同反映不相矛盾,而且恰恰是实现能动反映的重要环节和内在机制,它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
  8.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1)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它们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相适应。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社会实践发展的阶段,都是割裂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是错误的。
  9.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种认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好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表明,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其内容是确定的。真理的内容不因人、因阶级而异。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制造好改变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发现好发展真理。
  10.为什么说真理的多元论是错误的?
  答案: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的一元论,认为人们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只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所谓真理只有一个。真理的多元论认为,真理可以是多重的,即使在同样的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也能获得多个真理。真理多元论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否认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一元论的观点,就是要强调真理来源的唯一性,强调获得真理性认识途径的唯一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习惯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敢想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2.如何理解真理的具体性?
  答案:真理总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真理。真理的具体性包括以下含义:(1)真理是全面的。真理的内容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多方面的规定性的综合,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全面性。把真理的某一方面孤立地抽象出来并加以夸大,就会使其丧失真理性而成为谬误。(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所适用的特定对象、范围好条件,它要受这些条件的制约,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一定的具体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真理是历史的。任何真理都只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近似正确的反映,人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好扩展着真理的内容,因而真理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13.如何理解价值范畴?
  答案:价值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其中,人作为价值的主体,需要是其本质特性。如果离开了价值主体的需要,就没有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价值客体是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事物的属性和功能,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价值范畴具有客观性,主体的存在及其需要、客体的存在及其属性和功能都是客观的,生成价值的实践也是客观的;价值具有主体性,是主体内在尺度的表达,主体所处的时代、民族、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差异造成价值取向等个性化,客体只有与之符合才有价值;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任何价值主体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价值主体的需要的内容、实现的手段和满足的程度,价值客体的开发利用都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是多维度的。
  14.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好改造世界的关系?
  答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要是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主要是解决改造世界的问题。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基础。认识世界好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好实践必须相结合。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辨证运动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好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过程。
  15.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答案: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和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好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好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前提,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另一方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
  16.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
  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结合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是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本性决定的。(2)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并且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向,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篇章。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和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与时俱进”,并在党的十六大上将其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又一次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走向新境界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六大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新概括,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继承前人又不墨守成规的理论勇气和魄力;突出了时代精神和创新要求,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烈要求和坚定意志。(3)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强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进一步明确了我们新的历史任务。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才能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7.什么是理论创新,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
  答案: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要求,对前人的理论观点通过扬弃和修正进行丰富和发展;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现性升华。在所有创新中,理论创新具有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理论创新的四个特征是实践性、继承性、现实性和探索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重视理论创新,就是要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当作行动的指南。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是立足于实际,在各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
  五、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制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案:(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阐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2)材料4、5人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加工制作。
  2.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多吃,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3.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
  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惟一标准”。
  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观点2。
  答案:(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
  4.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那些启示?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理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的发现。(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
  5.[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得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惟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全市接待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他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势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每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凡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对于在职干部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2页
  材料2“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
  材料3“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义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三部分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根据材料1回答毛泽东是从什么角度提出必须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3)根据材料2、3回答马克思主义提倡怎样的学风?
  答案:(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基本思想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实,在实践中检验好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制定的思想路线。(2)毛泽东是在总结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的主观认识好客观实际的符合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不断地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一个水平。所以必须相对于新的实践反复地审视过去已经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姐夫思想,改革创新。(3)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学风,提倡解放思想,事实求实,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好发展真理。
  (责任编辑:胡静平)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市海淀区私立新东方学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有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速来电与北京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经营许可证编号:060601京ICP备京公网安备:9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统一改造门头招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