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发展,为双一流大学提供提供司法服务保障意见

地方性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精准发展之路
地方性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精准发展之路
常州大学 第459期 头版要闻
&& 发布时间:
&& 浏览次数:
<span class="WP_VisitCount" url="/_visitcountdisplay?siteId=123&type=3&articleId=
&以学科特色谋求区域核心优势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985”“211”工程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及质量效益已不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以质量求发展:  “双一流”建设将开启中国高等教育新境界  “双一流”建设将把中国高等教育由“体量为王”带入到优化环境、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质量为王”的新阶段。要实现“双一流”目标,不仅要靠若干重点大学集中突破,还要靠每所高校基于自身优势的创新活力,汇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协奏曲。有学者认为“双一流”入围院校有望从211工程的100多所增加到近300所,约占据全国院校数量的1/10,其余院校亦可通过其它途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我国高校设定了4类学科发展目标: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领先大学、区域核心大学和学科特色大学,这为高等学校“创一流”提供了定位坐标。以服务赢地位:  “双一流”建设将赋予地方性大学新担当  “双一流”建设使高等教育竞争的焦点从院校为单位变成以学科为单位,原985、211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身份壁垒被打破,这必将打破固有的竞争格局,形成“千帆竞发”的新局面。是否“双一流”取决于“三个是否”:一看是否在中国教育的格局中有无地位,二看是否在世界教育大格局中代表中国,三看是否服务于立德树人、服务于国家需要、服务于学科建设。服务能力和贡献大小决定高校地位,“英雄不问出处”,这是“双一流”赋予地方性大学的新担当。以学科特色谋求区域核心优势:  “双一流”建设中地方性大学内涵发展之路  一是定位决定方向。办学定位的确定要统筹考虑是遵循学科逻辑办学术型大学,还是遵循社会需求逻辑办应用型大学。地方性大学要善于打好“地方牌”和“行业牌”,转变一味求多求全的建设取向,注重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踏踏实实地通过面向地方与行业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与互动,持续推动教学、科研、服务等领域迈向独特和一流。  二是教学决定生存。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世界一流人才。离开教学,校长将不再是校长、教授将不再是教授、大学将不再是大学。地方性大学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如推行工程教育思想、成果导向教育(OBE)和专业认证体系等,这将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三是学科决定出路。学科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汇聚和办学资源配置的平台,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比较优势”,注重投入和产出的效益,能够直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科和跨学科的专业群也是优先发展的新选择和新出路。  四是科研决定水平。教学和学科建设提出问题,科研来解决,科研成果和发明进课堂,服务于育人,形成循环。大学科研不能只面向“Paper”,还应该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面向国家创新体系。地方性大学的产学研应该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进行“有效科研”,注重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战略需求,提高科研及专利项目对产业转型的贡献率,助推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五是视野决定高度。以通过国际合作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对接国际标准。地方性大学建设离不开国际化的学术繁荣和发展,要借鉴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与国际同行进行持续交流对话。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且能满足国家、地方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六是章法决定成败。坚持和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体系和规则,坚持问责和分权相结合,形成分权制衡的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使之从行政计划导向向市场配置导向转变。  一流之道,在于追求卓越。地方性大学在确保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同时,还要传承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的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双一流”建设要有开放心态、国际视野、历史眼光,认真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有贡献,有作为,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是“双一流”的关键和成功要素。(陈群)&&&当前位置:
如何打造双一流大学?看国外怎么建!
蒋华栋、张伟、杨明、王志远、刘威&
编者按:自从国务院去年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后,这段时间以来关于双一流大学究竟如何建设的话题一直热议不断,本期我们就来看看国外是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经济日报》曾经由各国的驻地记者联合发表了一篇介绍各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的文章,或许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拥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高等教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一所大学的特色主要由学科的特色来反映和衡量,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学科实力的竞争。学科体系是否优化不仅决定了一所大学当前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了大学未来的发展潜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建设一流学科,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大学发展的关键。
英国:增加投资 鼓励创新
与英国人谈起高等教育时,他们往往会说出一系列数字,如不足全球1%的人口培养的博士生数量位居全球第四、英国高等教育占全球教育市场份额高达13%等。这些数字事实上也凸显了英国政府对于大学发展的两大政策定位,即国家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业出口的重要部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由于高等教育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市场方面的关键作用,英国政府于2013年专门制订了促进国内大学教育科研和市场化水平双提升的战略。
在提升科研水平方面,英国政府首先对在基础科学和前沿学科具有优势的大学进行大规模投资。在2016年至2021年的英国政府科研预算中,针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投资总体规模为59亿英镑,其中超过一半的资金用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帝国理工学院等大学的顶尖实验室。
在科研领域,英国政府评估认为,博士教育对于提升英国科研和高等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年3月份的春季预算中,英国财政部针对当前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四大领域的博士人才需求旺盛问题,提出了总计5亿英镑的预算以促进博士培养。其中,针对不同大学在上述四大领域的不同专长,确认22所大学的不同专业有能力接收此项资金支持。这包括巴斯大学的应用数学专业、爱丁堡大学的医学专业以及布里斯托大学的物理学专业等英国顶尖学科专业。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积极鼓励博士培养体系创新。在英国教育部的鼓励和协调下,英国多所知名大学院校联合设立了“博士培训中心”,博士生由若干在特定领域具有专长的大学联合进行为期4年的培养,以提升英国大学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的能力。当前,这一培养模式在工程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均已基本成熟。
在提升大学市场化水平方面,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认为,当前英国大学教育面临快速的技术和商业变革,因此提升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水平对于大学发展非常重要。在这一市场化战略中,英国政府首先发挥了积极协调的作用。针对当前部分国家希望借鉴英国多领域技术优势的需求,英国教育部、贸易投资署协调英国国内在各领域具有专长的大学院校,与巴西、马来西亚、海湾国家等进行对接,为这些国家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的教育服务。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积极与新兴市场国家协商并建立奖学金项目,在确保科研国际化人才供给的同时,为国内大学提供市场机会。例如,英国政府与巴西政府签署了为期4年、规模在1万人的“科学无国界”奖学金项目。在这一项目中,英国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同领域具有特殊优势的110家大学面向巴西博士生开放。与此同时,英国国内葛兰素史克、联合利华、罗尔斯罗伊斯等公司积极参与。该项目不仅为英国大学提供了科研人才,同时促进了产学研的联合发展。
针对英国政府促进大学发展的这一系列战略,英国大学协会首席执行官尼古拉&丹德里奇认为,政府的支持对于提升英国高等教育水平,尤其是国际影响力和市场份额非常重要。政府在该领域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将会产生可观的回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大量的国际学生、研究人员对于英国科研发展和学术水平提升也大有裨益。
美国: 各行其道 注重质量
美国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各大名校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办学理念、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建设模式。比如,普林斯顿大学是综合性大学的代表,其学科建设模式是缩小学校规模,平衡发展,使学校成为一个有效运行的有机整体。斯坦福大学的工学院发展比较均衡,麻省理工学院则重视各学科的协同发展。
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历程看,美国名校一是明确制定并且执行发展战略;二是有效整合师资、学生、科研等学科建设资源;三是注重实施管理创新战略和制度创新战略,提升筹款能力和应变管理,建立校长聘任制度、教授治校的学术管理制度等;四是实施开放战略,向社会开放,在国际平台上提升竞争力。
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是学科发展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美国名校的主体学科多是基础学科,教学与科研力量雄厚,是这些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品牌学科。各大名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有的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有的大学偏重教学工作,有的大学教学与科研任务并重。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该校的“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CTL)在全美最新的学科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在世界运输与物流界一直享有盛誉。
CTL成立于1973年,注重将最新的供应链研究、一线的技术与商业活动密切结合,其受到国际广泛承认的教学项目是将领先的研究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全球市场。为了与企业加强合作,该中心启动了一个名为“供应链交流”(SCE)的伙伴项目,进行4个不同层级的合作,所有企业都有机会参与主要的合作方式:一是交流伙伴。SCE协助交流伙伴与MIT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各种论坛,包括网上留言板、伙伴座谈会、经理人教育课程,交流伙伴可将CTL作为一个共同的会议场所,他们分享信息、经验、观点、意见。二是论文伙伴。赞助企业与MIT供应链管理项目组的学生一起进行供应链研究项目课题。三是研究伙伴。有意深入参与解决特别供应链管理挑战的企业,可参与此项目。四是战略伙伴。这是企业可与CTL教职员工、研究人员和学生进行最高水平的互动与协作。该中心目前正参与100多项世界级供应链研究项目。
CTL在全美最新学科排行榜上拔得头筹,并非胜在发展规模,而是胜在成长的质量。这也是许多美国大学成为名校的共同特征。
韩国:完善体制 增强科研
把本国重点学府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韩国自然也不甘落后。韩国教育主管部门在1999年和2008年分别推动实施了BK21(Brain Korea 21)和WCU(World Class University)两项计划,前者的重点是提升科研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后者着眼于引进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加快追赶步伐。
“BK21计划”主要涵盖人文学科、工程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旨在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政府与社会在人力、财力上的投入,有重点地把一部分高校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从1999年至2005年,总共投资1995亿韩元,其中1500亿韩元用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地方大学,开发高校研究生的潜力以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量,加强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从2006年至2012年,通过向韩国各个大学投入巨资,培育世界水准的研究生院和地方优秀大学及专业大学,改革大学教育体系以培养创新性人才。
在WCU计划中,从2008年至2012年,韩国政府每年投入1650亿韩元(约9亿人民币),合计共8250亿韩元,用于支持聘请国际知名的外国学者来韩国大学任教,带动韩国大学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首尔国立大学为例,教职人员2000出头,但2010年一年就聘用了59位外籍教授。西江大学属于小型的教会学校,当时教职人员不到400人,但在此后4年,接连招聘了60名外籍教师,使英语教学的比例从课程的20%达到50%。韩国科学技术院和浦项科技大学,已经从欧美招聘了数百名教授,干脆改为全部用英语教学的大学。其他大学自然也不甘落后,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师生的致辞全部用英文。
韩国政府对大学的支持政策使韩国大学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度得到迅速提升。据统计,韩国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上的年发表论文总数排名中,1999年仅为第十八位,2006年已排到第十三位,2011年进一步上升至第十一位。而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2014)报告,韩国有3所大学挤入亚洲前十名,其中韩国科学技术院和首尔大学分别排名第二和第四位,浦项科技大学排名第九位。
为了进一步打造一流大学,韩国政府推出了“BK21 Plus”计划。韩国教育部在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等事业的全部领域,通过对全韩国108所大学申请的345个事业团(大规模学科单位)和866个事业组(小规模学科单位)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筛选,最终共计有64所大学的共计195个事业团和280个事业组入选“BK21 Plus”计划。该计划从2013年开始,到2019年结束。其目标是到2019年,韩国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强的大学达到11所(2012年为6所),《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被引用数排名由2011年的第三十位提升到第二十位。在这期间,韩国政府每年都会支援入选学校培养科学技术领域人才15700名、人文社会领域人才2800名等,共计硕士、博士级别的创新人才18500名,使之成为带动创造经济发展的核心人才。
德国:优中选优 重点扶持
面对高等教育领域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德国联邦政府于2005年推出“精英倡议”计划,旨在促进德国大学尖端科研和学术创新,提高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力图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评选出精英研究生院、精英科研集群和拥有卓越“未来构想”的精英大学。精英大学的称号不是终身制的,一所高校必须至少有一个精英研究生院和一个精英科研集群入选,才能申请“未来构想”项目,从而争取精英大学的殊荣。“精英倡议”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进行资助,以培养德国未来的科研人才,提升德国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精英倡议”计划由德国科学基金会和科学委员会组建的共同委员会实施。首期“精英倡议”计划于2006年和2007年分两轮进行,共有37所高校的85个精英项目获得了支持,其中包括39所研究生院、37个精英科研集群和9所精英大学。二期“精英倡议”计划始于2010年9月,最终于2012年6月评选出45个研究生院、43个精英科研集群和11所精英大学。二期计划中共有44所大学的精英项目获得联邦和州政府总计27.24亿欧元的经费资助,联邦和州政府按3:1的比例分担,资助期限至2017年。与首期精英倡议活动相比,二期对精英项目的支持方式采取不同的经费额度。如精英研究生院资助额度在100万至250万欧元之间,精英科研集群的资助额度是300万至800万欧元。
尽管“精英倡议”计划有效地提高少数高校的科研水平,提升部分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声望,但是此计划是一把“双刃剑”,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一是拉大了德国高校之间的差距,打破了教育公平的局面。德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其实是平均水平高。虽然德国没有牛津、麻省理工等全球知名高校,但其许多优势学科处于国际一流水平。而“精英倡议”计划向美、英等国学习,转变大学理念,增强竞争,改变均衡发展格局的趋势。其初衷虽然是通过竞争程序进行科研资源的分配,但也必将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趋向不均衡状态。二是精英大学科研和教学发展不均衡问题。评选所谓的精英大学会造成大量资金流向科研,而教学领域则受到冷落。由于科研压力和师生比例失调,很多精英大学里学生不能得到充分辅导。为此,德国科学委员会调整了评选标准,在评选精英大学时更加关注与研究相关的教学情况。有些大学在制定未来发展战略的时候,不仅重视科研人员,也把学生和教职员工纳入规划,并且提供更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信息服务,调整图书馆和服务机构的开放时间。
尽管面对诸多质疑,但德国政府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决心并未受影响。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部长万卡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精英倡议”计划提升了德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联邦政府将继续为该计划提供资助。
新加坡南洋理工: 网罗人才 提高水平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素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在科学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享誉国际。除了融贯中西的课程设置、多元文化的教学资源等独特的办学优势外,与其他世界知名学府合作、为学生量身打造海外实习项目和建立世界尖端前沿的科研机构,也是其能够培养出大量优质人才、位列诸多世界知名学府之中的重要原因。
在为学生提供多元文化及多重学科的课程设置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0所大学合作,为本校学生打造了多种多样的国际教育交流计划。其中,国际学生交流计划,让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时期(通常1或2个学期的时间)到外国的大学完成部分学业。在此交流计划下的学生可以把在交流学校所获得的学分带回南洋理工继续积累。全球教育计划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在顶尖国际企业实习的机会。按此计划,南洋理工大学学生主要在新加坡接受大学教育,而能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到国外进修一些课程或在国外的企业机构实习。海外实习计划,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区域与国际工作的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开拓社会视野,增强就业机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不仅如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多、更加全面的国际教育机会,与许多世界各地的知名学府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中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等。
此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还通过设立顶级科学研究机构,网罗世界顶尖水平的科研人才,在提高其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师资力量。从事世界前沿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尤其在高级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绿化能量和环境、电脑生物、高科技系统、纳米科技与宽频传播等领域的研究,更是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记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采访时注意到,在其校园内设有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院和南大能源研究所等多个国际顶尖的研究中心。其中,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在世界范围内网罗了一批科研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顶级科学家作为该校的研究顾问和讲师,此举在提高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南洋理工大学的师资力量。据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已邀请了包括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哈迈德&泽维尔、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以及197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巴尔的摩在内的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任该研究所的国际顾问,并定期邀请这些顶级专家为学生授课,为该校创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广西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发展规划处 邮编:530004 电话:、 Email:fgcbgs@、 dkzy@技术支持:发展规划处信息部&&& Powered By FGC||||||||||||||||
您的位置:&&&&&&& 正文
以改革创新求发展,开创“双一流”建设的新局面
 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以改革创新求发展,开创“双一流”建设的新局面
北京大学 林建华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推动《总体方案》尽快落地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是《总体方案》的细化和延伸。办法的出台过程体现了民主决策,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并不断修改完善。办法操作性很强,明确了各方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支持方式,包括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提出了一系列的重点工作和创新举措。在遴选方式上,兼顾了效率和公平,采取认定方式,不单独组织申报和评审,简化了审核程序,避免重复评价,极大地减轻了高校负担;在支持方式上,让高校结合学校改革和发展实际自主确定建设思路,合理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极大地增强了高校自主安排经费的能力;在管理举措上,办法提出加强过程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建立动态开放竞争、以绩效评价为杠杆的开放竞争机制,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及时跟踪指导,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增强了建设实效;办法还要求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招生改革、人事制度、经费管理、学位授权、科研评价等方面切实落实建设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以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平、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得以快速提升。以北大为例,过去十几年,我们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指导思想,组建了一批跨学科新体制研究机构,以新的预聘-长聘机制引进了一批高水准学者,带动和促进了学校各领域的快速发展。根据最新的ESI统计,在22个学科中,北大已有21个进入了全球前1%;在主要国际大学排名中,北大都有不错的表现。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公众的要求相比,北大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实施办法》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确定建设高校,实行分类进入、分别建设,突出改革导向,实行开放竞争,必将有力的推动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今后若干年是北大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增强紧迫感,不断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学科竞争力。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日视察北大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北大将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综合实力。我们也认识到,迄今为止,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基于西方文化。我们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立足中国”,解决“中国问题”,还意味着建设植根中华文明的一流大学,这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们应当贯彻落实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汲取其他文明的营养,特别是“民主”和“科学”精神,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形成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在此基础上,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核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学科调整,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北大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理念,努力使学生在北大获得最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学校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将资源配置与院系教学状况挂钩,促进了院系和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校还肩负着“服务社会,弘扬文化”等重要社会责任。核心使命是学校的根本,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学校要求各单位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明确各自定位,推进学科调整,提升学术竞争力。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支持院系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目前,学校在北京、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古等地建立了联合研究和成果转化机构,聚集了社会资源,提升了学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要与综合改革紧密结合,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是高度依赖师生创造性的学术机构,应当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国大学目前面临的是非常复杂的发展局面,很多因素纠缠在一起,要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只有根据办学规律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学科布局和管理构架的调整,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才能把每个机构、每个人的创造潜力都激发出来,真正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氛围,调动起师生和各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学者主导学术管理,激活思想,孕育学术,充分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在生物医学、大数据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等重要领域,组建以学者为主的学科建设委员会;建立了人文社科研究院、社会调查中心、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完全由学者主导的学术机构和交流平台,聚集了大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在新一轮的“双一流”规划中,学校将列出专项,支持和促进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要把建设重点放在一流学科上。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些世界领先的一流学科,这些一流学科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精心地规划与布局,逐步形成的学科高地和高峰。李克强总理日考察北大时强调,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推进“双一流”建设重点要放在一流学科上。我们既要继续支持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又要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学科是动态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动态调整其发展格局,学科之间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许多学科是在交叉融合过程中不断演化的,每个学科都需要其他学科支撑,不能离开其他学科而单独发展,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般地说,学校的学科是相对固定的,但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却常常是综合和跨学科的,学科的最前沿也常常是跨学科的。从全球范围看,原创成果大都是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的结果,如果只针对技术问题、只在传统学科方向内打转转,是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和技术原创成果。因此,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们的学科应当进行综合性的建设,包括队伍建设、学科布局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和氛围的营造与建设。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精准发力,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今天的北大正处于第三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刻,今后若干年是北大向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关键时期,北大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确定的“路线图”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力争在2030年左右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脚踏实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最大限度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守正创新,坚定勇敢的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一条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振兴之路,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力争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大学 林建华)
  《中国教育报》日第1版
】【】【】【】【】【】
{ 编辑:杨文怿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