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中,图1标志中国人民什么梦想小镇雪人材料的实现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届历史一轮名题分解: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全国各地高中历史(材料题主题式分解)国际外交主题
2016届历史一轮名题分解: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全国各地高中历史(材料题主题式分解)国际外交主题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04次
资料类型:说课稿
文档大小:1.40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国际外交主题
1.(2015·湖北武汉高三五月模拟·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责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海禁”政策;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基本内容,根据材料一中“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责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的信息,可知其内容为以中国为核心形成与周边国家、地区及部分西方国家之间的朝贡关系,根据材料一中“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的信息,可知其内容为通过礼仪来体现中国“天朝上国”地位的,根据材料一中“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的信息,可知其内容为以朝贡贸易作为维护朝贡制度的手段,根据材料一中“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信息,说明其内容为包括了官方和私人性质的朝贡贸易;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一中“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等信息,可说明朝贡贸易体现了清朝时期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根据材料一中“将‘厚来薄往’的传统理念应用于朝贡贸易”的信息,可说明朝贡贸易体现出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据材料一中“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信息,可说明朝贡贸易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的信息,可说明其特点有带有强权主义的色彩,根据材料二中“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的信息,可说明其特点为是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结合国际法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制定的这一历史史实,可分析出其特点为反映了近代西方法律和契约精神;第二小问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根据料二中“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的信息,可知其影响有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史实,可分析出其影响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二中“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可知其历史影响有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1)内容:清代朝贡制度丰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8分)
评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逐渐脱离世界潮流。(4分,任意两个要点即可)
(2)特点: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丰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6分)
影响: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7分,一个要点3分,两个要点5分,3个要点7分)
2.(2015·北京东城一模·37)(36分)从全球视角看国家发展和外交制度
西欧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为城市贵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做“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结合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相关史实,说明在中西文明的交融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是如何取得社会进步的。(12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戊戌变法;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首先从材料中概括出西欧的社会特征,从“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可得出特征是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出现新城市,从“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为城市贵族”,可得出特征是出现新阶层,从“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可得出特征是旧的经济体制和思想束缚依然存在,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兴起;然后对比宋元时期在同一领域的史实,总结二者相同之处。
(2)抓住问题中的关键信息“首脑外交的发展历程”,概括总结材料中不同时期中国和西方首脑外交内容,结合不同时期的特点,加以解释说明即可。
(3)近代中国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故概括三大事件的成就,说明近代中国在经济、思想和政治领域如何进步的。
【答案】(1)不同: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新兴城市和新阶层出现;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兴起;但旧的经济体制和思想束缚依然存在。(10分)
(2)本题14分。示例:古代西方,在专制统治之下,首脑外交是主要形式。古代中国由于实行朝贡外交,不存在首脑外交。
到近代,由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法治的建设,外交不再由首脑把持,被职业外交取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也形成了职业外交。
20世纪中前期,在世界大战、冷战等大国对弈中,大国之间首脑外交再次出现并走向成熟。随着国际地位提高,中国也开始参与到首脑外交的舞台。
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多极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提供的便利条件,使首脑外交更加盛行,由少数大国之间发展到广泛参与,外交活动的内容从政治扩展到经济、生态等领域。中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积极主动的开展首脑外交。
综上所述,首脑外交的发展历程,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紧密联系。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在此指导下,洋务派开办机器工业,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19世纪末,以康有为首的维新派把儒学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宣传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形成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把西方民主制度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结合,创立了三民主义理论,以此指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民主化的进程。 (12分)
3.(2015·天津南开一模·1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路线图》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据材料一“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据“到15、16世纪”“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概括回答即可。
(2)据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副产品更是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得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据材料二“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结合所学,得出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概括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三中“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得出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三“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得出周边和平环境;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三“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得出地区合作,“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得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新航路的开辟。(4分)
(2)影响: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如果写促进民资产生给1分)
(3)意义: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经济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周边和平环境。(4分)
特点:积极开展睦邻友好交往;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与交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6分)
4.(2015·江西鹰潭二模·40)(25分)亚洲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近代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却兵戎相见,面对未来,回顾历史,亚洲该缔造一个怎样的亚洲是值得世人思考的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海路的开辟则在公元前111年徐闻县设置之后,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庭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带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因缺乏风帆和指南针,故沿北部湾直至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这就是史书所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的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也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称“香料之路”或“陶瓷之路”。
汉代“海上丝绸之道”的开通,犹如一条文化纽带,把居住异域的各民族连在一起,推向世界文明的大舞台。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新浪新闻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首先根据西汉时期的背景出发,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考虑,然后从材料中提取背景,如“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庭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带黄金、丝织品等”,宣扬国威和满足宫廷等。
(2)根据所学知识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诸如“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外,将抗日战争放在中国近代史的角度来看,其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奠基作用,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3)第一小问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关系;第二小问说明,从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回答,中国的崛起为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答案】(1)背景:汉代国力强盛(或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等);汉代经济发展;汉武帝欲炫耀国威;宫廷需求奢侈品;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对海疆的开拓;沿海商人的进取精神(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关系: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分)
说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中国率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积极实践;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中国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8分,答对4点即得8分。)
5.(2015·山东菏泽一模文综·39)(24分)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美国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奏折中就谈到美国民主制度, 内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熊月之《民主制度在晚清的最早解读》
——费孝通:《20世纪的危机与罗斯福》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摘编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考点】“海禁”政策;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抗日战争;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0世纪60年代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偏差,据材料一中“头人,系部落中……拈阄轮充”可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1817年……两广总督”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前的官员的认识,带着闭关锁国的烙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第一小问印象,据材料二中“我们得感激罗斯福”可知;第二小问课题,据材料二中“解决现代社会秩序中矛盾”,及材料二出处的“20世纪的危机与罗斯福”概括作答;第三小问方式,据材料二中“最温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方式。
(3)据材料三中“基本是正面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的原因;据材料三中“美帝国主义……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材料四中“年,美国变成中国的头号敌人”可知l963年的原因;据材料四中“悄然改变。改革开放,特别是l989年以后,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l972年之后的原因。
(4)据材料一中“拈阄轮充”可知,这种认识偏差主要是了解程度导致的;据材料二中“不论各国解决这共同的课题的方式怎样不同,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改革开放……以后,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可知,这主要是国家利益导致的;据材料四中“正面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可知,这主要是国际环境导致的;据材料三中“美帝国主义……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可知,这主要是意识形态导致的。
【答案】(1)偏差:美国元首是“拈阄轮充”(抽签产生)。(2分)
原因:对西方了解太少,还抱有天朝上国轻视西方的心态。(4分)
(2)印象:赞扬、肯定。(2分)
课题:应对世界经济危机。(2分)
方式:用和平的方式,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2分)
(3)原因:①抗战时期:中美是反法西斯盟友,有共同的敌人。(2分)
②1963年:冷战时期,两国处于敌对状态。(2分)
③1972 年: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改善。(2分)
(4)因素:国家利益;国际环境;意识形态;对美国了解程度的差异等。(答出其中3即可,6分)
6.(2015·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13)(20分)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中国,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材料二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哪些变化?(3分)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西方记者对红色中国和边区持何种态度?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5分)
(4)材料四所列事件反映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史上的哪三个重要阶段?(3分)这些事件对中国和联合国产生哪些重大影响?(2分)
【考点】“海禁”政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抗日战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图片《尼布楚条约》可知是反侵略斗争,维护主权。从材料一图片“清代广州十三行”可知是闭关锁国。根据材料一“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中国”可知是西学东渐。第二小问影响,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西学东渐为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2)第一小问动机,根据材料二“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说明抵制日本的侵略;根据材料二“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说明可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第二小问是否实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没有实现。第三小问说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来说明。
(3)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没有乞丐、没有鸦片、没有卖淫、没有贪污和苛捐杂税的理想社会”、 “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说明是赞赏态度;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是抗战时期。西方记者对红色中国和边区赞赏与中共坚持抗战以及抗日根据地发展有关。
(4)第一小问重要阶段,图片一反映的是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图片二反映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图片三反映的是中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第二小问影响,对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对联合国,中国重返联合国以及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增加了和平力量。
【答案】(1)变化:反侵略斗争;闭关锁国;西学东渐,维护中国主权;
影响:为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2)动机:抵制日本的侵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没有实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4分)
(3)态度:赞赏。(1分)
原因:中共坚持抗战;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巨大;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4分)
(4)阶段: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3分)
影响:对中国: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联合国:增强和平民主力量(有利于联合国的发展)(2分)
7.(2015·广东湛江二模·39)(26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人全球化历史进程》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考点】“海禁”政策;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内容及所学知识中古代商业的发展中朝贡贸易部分可以归纳出朝贡外交的特点;第二小问影响,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考虑,消极方面主要从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角度,积极方面主要从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角度考虑。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建国初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由材料二可知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第二小问原因,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中美国角度考虑。
(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接受了国际分工的理念”,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新时期中国的阶段特征考虑,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国内又从外交、经济等角度考虑回答。
(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可以进行归纳认识,比如说由材料一可以得出要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由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要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材料二还可以得出要加强沟通和对话,以解决分歧和矛盾;由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等。
【答案】(1)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注重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或以宣扬国威为主);厚往薄来。(任意2点,4分)
影响: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有利中国向现代外交转变;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不需要罗列具体史实,必须有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才可得满分。4分)
(2)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2分)
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任答其中3点,6分)
(3)原因: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任意3点,6分)
(4)认识: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必须以材料为依据,任意2点,4分)
8.(2015·安徽黄山二模·37)(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迭造成的恐惧”。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新华网《历史性会晤战略性共识》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中“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日益壮大的力量,……造成的恐惧”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评析,应该首先表明观点是否正确,然后罗列史实论述即可,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该观点,抓住题目中的“崛起大国”“原有霸主”“战争”几个关键词进行组织才是最重要的。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中“走和平发展道路”“ 避免冲突、加强接触、密切合作”“ 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教材所学,从历史传统、政治模式、经济建设需要、国际大环境等角度思考归纳。
【答案】(1)内涵:崛起大国与原有霸主(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然冲突,并引发战争。(4分)
评析:该观点符合史实。近代史上英国崛起的过程中相聚挑战并击败原有海洋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及欧洲大陆霸主法国,成就自己霸业;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德国两度崛起,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该观点不符合史实。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中,没有与原有霸主英国爆发激烈冲突和战争;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之下,尽管美苏之间有尖锐对抗,但始终双方没有爆发战争。(任选一观点解答,观点2分,史实正确一例即得4分)
(2)特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6分)
原因:古代中国“和为贵”的历史传统;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性质的影响;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环境;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借鉴世界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等。(10分,5点即可)
9.(2015·浙江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9)(26分)在历史长河中,大国之间往往此消彼长,找到彼此共存和共处的方式,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势力强大之后,往往因开拓土地、移殖人口、掠夺资源、控制商路而与邻近国家、部族发生冲突,以为暴力的方式进行交往,这在大国并立的形势下尤其如此。
——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刘波《凡尔赛体系未能维护一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探析》
——崔连仲等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甲午中日战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冲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突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消极主要从对中国政治和经济方面考虑,积极主要从经济和思想方面考虑。
(2)第一小问“创见”,美国一战后“创见”为提出“十四点原则”,倡议建立国际联盟,苏俄一战后,提出的“创见”为《和平法令》;第二小问结果,主要从成立国联和国联被英法控制的角度思考;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主要从美国的角度回答,比如说美国的经济实力不够强大,霸权目标未实现,与英法之间矛盾分歧大,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等。
(3)第一小问相同,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三“规定各国必须缴纳资金以建立这一基石,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归纳概括;第二小问体现,主要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和货币体系内容方面考虑,其如何体现了美国特殊利益的角度分析,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内容。
【答案】(1)“冲突”:中日甲午战争。(1分)
影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争相对中国资本输出以攫取利润。(4分)
客观积极作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兴起。(4分)
(2)“创见”:美国总统尔逊提出的解决战后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原则”,倡议建立国际联盟。(2分)
苏俄提出《和平法令》。(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2分)
美国“创见”结果及原因: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但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被英法所控制。(2分)原因是美国国内有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英法与美国的矛盾;美攫取世界霸权的目标未实现。 (4分)
(3)相同:根据本国的经济实力来分配本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权力。(2分)
体现:1944年,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2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会员国认缴的股金,股金份额多少根据会员国的经济实力确定,会员国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美国认缴份额多,投票权大。(3分)
10.(2015·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1)(21分)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一 近代屈辱外交篇
《南京条约》
“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1)据展示一,在材料中的A.B处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2分)并概括说明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2分)
(2)据展示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如何体现的?(6分)
(3)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1分)它的积极意义怎样?(2分)
(4)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2分)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5)图3反映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受到强烈冲击,传统夷夏观念荡然无存;第二小问不平等条约的相继签订使得中国在近代化历程中逐渐成沦,社会性质发生彻底变化。
(2)中印政府总理会谈,中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发挥建设性作用;万隆会议就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合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第一小问新中国初期旗帜鲜明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第二小问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4)第一小问中美两国国家战略利益需要,彼此谋求改善两国关系;第二小问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建设成效显著,冷战下美国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中苏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受到苏联严重威胁,都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因素。
(5)图片三反映两极格局瓦解下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答案】(1)条约:A为《马关条约》, B为《辛丑条约》。(2分)
影响: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分)
(2)体现: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6分)
(3)方针:“一边倒”。(1分)
意义: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有利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2分)
(4)信息:中美关系开始改善。(2分)
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并进行战略收缩。(如答“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者可酌情给分)。(任意答对两点可得4分)
(5)趋势:呈现多极化趋势。(2分)
11.(2015·安徽合肥二模·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外交原则之中的“同”实质上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其中的“异”则指各国之间的差异性。世界各国如果只关注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则难免会矛盾重重;反之,只有“存大同、求小异”,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
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原则是为目标服务的,中国奉行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针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具体历史与现状,要和平共处,就必须求同存异;只有求同存异,方可和平共处”。
一条外交原则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用范围。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不但可以用来处理中国同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还适用于处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摘自袁野《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突出特点,据材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示意图”可知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可知新时期中国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可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据材料一“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可知体现“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据材料一“针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具体历史与现状,要和平共处,就必须求同存异;只有求同存异,方可和平共处”可知符合国家利益,据材料一“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不但可以用来处理中国同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还适用于处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可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和“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弱国有外交;第二小问是否同意,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如同意“弱国有外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最后在进行小结,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如不同意“弱国有外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最后在进行小结,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
【答案】(1)特点:全方位多边外交。(3分)
原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符合国家利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9分,答三点即可)
(2)观点1:弱国有外交(2分)。我同意此观点(2分)
史实: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日本明治维新后外交。(6分)(两点即可)
由此可见,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 (4分,回答出2点即可)
观点2:弱国有外交(2分)。我不同意此观点(2分)
史实:《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6分)(两例即可)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4分,回答出2点即可)
若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可适当赋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12.(2015·天津和平四模·12)(2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
鸦片战争以前
由礼部兼理对外礼仪;由理藩院兼管对俄外交。
鸦片战争以后
1861年,应西方列强的强烈要求,清政府成立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除负责办理与列强的外交外,还负责通商、铁路等洋务项目。
鸦片战争以后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
材料二 1949年4月周恩来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演变,由材料一表格中内容可以看出,外交机构由礼部、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第二小问趋势,由独立自主到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一小问观点,由材料中“独立”“和平”可以想到其观点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二小问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其成就即“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55年万隆会议;第三小问形势,根据所学知识当时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背景为两极对峙和亚非出现了一大批民族独立的国家,国内形势为为我国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3)根据材料三,其所指的“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及其相似态度”即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之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实现和解的基础。
(4)根据材料四中“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可知,挑战主要指的是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推行单边主义。例如发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干预叙利亚内政,造成中东地区的动荡。
(5)从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思考,中国应该如何处理国际关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演变:由礼部、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4分)
趋势:中国由一个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3分,若答中国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到走上学习西方的近代化之路亦可。)
(2)观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分)
成就:“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55年万隆会议(2分)
形势:国际: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
国内:大力恢复,发展民族经济(3分)
(3)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以之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实现和解的基础(1分)
(4)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1分),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推行单边主义(1分)。例如发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干预叙利亚内政,造成中东地区的动荡。(1分)
(5)处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结盟政策维护联合国权威,维护世界和平;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努力承担国际义务。(2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3.(2015·浙江六校高三3月联考·39)(26分)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双方和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对双方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2年,他(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大国崛起·日本》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双重影响,一方面结合晚晴衰落局势和日本开国以及材料一“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来回答;另一方面根据材料一“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说明部分日本人士开始主张增强国力,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第二小问如何侵略,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主要表现在发动甲午战争。
(2)根据材料二“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归纳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可以归纳为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 可以归纳为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第一次换位是在19世纪末,从世界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从中国来看,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二次换位是在21世纪,从世界来看,经济全球化、多极化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从中国来看,主要措施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
【答案】(1)影响:一方面,晚清的衰落和被西方列强侵略使日本的有识之士增强了危机感,并主张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2分);另一方面,部分日本人士开始主张增强国力,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1分)
侵略中国: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2分);获得了大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原料和市场。(1分)
(2)原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10分,答出其中5点即给10分)
(3)背景:第一次“换位”,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分)
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分)第二次“换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3分)中国: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3分)
14.(2015·天津河西三模·12)(23分)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结合史实可知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二小问影响,运用基础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影响即可。
(2)第一小问会议,从材料二“在日的辩论中”和“阐明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犹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以此争取西方代表的同情”,可知是讨论中国山东问题的巴黎和会;第二小问解决,结合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的处理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华盛顿会议中处理山东问题的史实进行说明。
(3)第一小问背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进行阐述;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日本发动对外扩张战争的野心说明;第三小问行动,说明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事件即可。
(4)从材料四“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日本侵略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可知贡献是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拖住日军主力;从“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可知贡献是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从“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于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重得多”,可知贡献是避免英美荷等国家在太平洋战争中过重的损失。
(5)第一小问法庭,结合二战后对法西斯国家的审判,可知审判日本的法庭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第二小问公约,从审判的内容和性质可知依据的是《非战公约》。
【答案】(1)事件:年甲午中日战争。(1分)
影响: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分)
(2)会议:巴黎和会。(1分)
解决:英法美控制的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最终在中国人民的压力和美英的调解下,日本归还山东主权给中国,但是保留一部分特权。(4分)
(3)背景: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德、日等国分别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3分)英法等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对法西斯的侵略实行纵容的绥靖政策,美国中立的实质也是纵容侵略。(1分)
目的:称霸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分)
行动:日本发动“七七事变”,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平津相继失守。(2分)
(4)贡献: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拖住日军主力;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避免英美荷等国家在太平洋战争中过重的损失。(4分)
(5)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分)
公约:《非战公约》。(1分)
15.(2015·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2)(13分)近代以来,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对方的兴衰存亡,也影响着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材料一中“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可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影响的史实,综合起来说明“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的理由。
(2)分析材料二,从中国、日本、亚洲殖民地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的变化等方面总结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3)第一小问理解,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日关系状况,说明对“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的理解;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三可知中日关系由不正常转变为友好往来,结合史实可知中日建交的原因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即“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结束的原因。
(4)结合中日关系曲折发展的史实,从借鉴历史、合作共赢、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启示。
【答案】(1)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2分)
(2)影响:中国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日本失去国际政治大国地位,沦为美国的附庸;西欧殖民体系在亚洲解体;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4分)
(3)理解: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 “外交关系”。(2分)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1分)
(4)启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理性互信、和则双赢;应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共同的利益诉求。(2分,任答两点即可)
16.(2015·安徽马鞍山一模·37)(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摘编自杨运忠《走向新世纪中美日三角关系的调整和构塑》
——摘编于新华网
【考点】抗日战争;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中国方面看,是“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的结果,从美国方面看,是日本的扩张损害美国国家利益,争取中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需要。第二小问影响,从当时对华援助增强中国的实力和信心,加速抗战胜利的角度分析。
(2)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中“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到材料二中“日美同盟正式形成”。第二小问影响,从两极格局下中美对抗对中国外交局面和国家统一进程的影响,以及美国扶植日本作为推行冷战政策的工具,对日本经济崛起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三小问特征和根源,日美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答案】(1)原因: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6分)
影响: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实力和信心,中日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4分)
(2)变化:由中美合作抗击日本到美日结盟遏制中国。(4分)
对中国的影响:中美对抗局面形成,面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经济发展和安全环境形势严峻,国家统一进程受到影响。(4分)
对日本的影响:有利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社会改造,成为美国在远东实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4分)
特征:即勾结(合作)又斗争。(2分)
根源:国家利益的需要。(2分)
17.(2015·湖南张家界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 历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到1970年,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第一次超过支持美国反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的票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步伐不可阻挡。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美售台武器虽然数量较大,但是主要是一些陈旧落后、退役淘汰的“滞销品”。20世纪90年代,美国强化对华遏制政策,对台军售规模较大、性能较好。1992年,老布什政府卖给台湾150架F16战斗机。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5月8日,美国B—2轰炸机悍然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
(1)材料一中“1954年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美国方面)有哪些?(6分)
(3)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不和谐音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该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国际格局、美国对华政策等因素回答即可
(2)该问结合所学,联系美国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结合尼克松访华的作用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国家关系最根本的因素是国家利益,结合材料三中相关信息直接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建国初,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社会制度不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或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意识形态的差别。(任意两点得4分)
(2)因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或与苏联争霸的需要)。(6分)
(3)理解:中美关系由对立走向正常化。(2分)
原因: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2分,若讲到社会制度的不同给1分)
18.(2015·河南洛阳二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杜鲁门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美国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杜鲁门主义”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为贯彻杜鲁门主义的原则,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导致中美关系紧张。
材料二 1969年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关国总统时,美国二战后两度介入战事的恶果在国内日益突显,再加上美苏争霸的态势以及世界局势的变化,迫使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日,尼克松在出访途中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把只是针对亚洲的新政策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宣布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支柱”。其内容是: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平安、张仲明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中“美国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以及材料二中“美苏争霸的态势以及世界局势的变化”信息从“维护美国霸主地位、贯彻冷战政策”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不同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苏联”“盟国”以及“中国”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苏联从“强硬到缓和”,盟国从“控制到放松”,中国从“紧张到缓和”来说明。
(2)第一小问背景,从“美国的实力削弱、苏联力量上升、西欧、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苏关系恶化”等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从“缓和了美苏关系、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调整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以及维护了美国自身的战略利益”的角度说明。
【答案】(1)相同:都维护美国霸主地位,以苏联为主要对手,贯彻冷战政策。(2分)
不同:对苏联方面:前者,以强硬为主,以进攻为主要策略;后者,以较软弱为主,以和谈为主要策略。对盟国方面:前者,加紧控制西欧等盟国;后者放松对西欧等盟国的控制。对中国方面:前者,遏制威胁中国;后者,致力于缓和紧张的中美关系,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每一方面3分,共9分)
(2)背景:①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引起国内不满;②该时期苏联力量上升,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③西欧、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要求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⑤中苏关系恶化。(每点2点,共8分)
影响:①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②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③调整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④有效地维护了美国自身的战略利益。(任意3点给6分)
19.(2015·浙江余姚三模·38)(26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有效地共同对日作战;第二,在战时和战后,为了筹建国际组织和在东方实现稳定和繁荣,承认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与俄、英、美三个强大的西方盟国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
——美国前国务卿赫尔
——百度百科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会议名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中国直接参与的国际政治会议是1942年1月华盛顿26国会议,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月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第二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的中国是一个由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弱国,二战期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四大国之一;第三小问具体表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收回领土台湾和一些主权,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2)本小问因素,据材料二“牵制日本兵力对比”和“日军伤亡情况”,据材料三“第一,有效地共同对日作战”可知中国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中国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材料三“在战时和战后,为了筹建国际组织和在东方实现稳定和繁荣,承认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与俄、英、美三个强大的西方盟国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可知美国的大力支持,据材料四“其中有3点被美、英、苏3方所接受,对联合国具有重要意义”和“后被作为4国一致同意的建议案的补充条文一同提交到旧金山会议审议,并被采纳列入联合国宪章中”可知中国在创建联合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本小问真实目的,分为两步,第一步指出真实目的,据材料三“在战时和战后,为了筹建国际组织和在东方实现稳定和繁荣,承认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与俄、英、美三个强大的西方盟国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真实目的是为实现称霸世界,抵制社会主义发展的全球战略,第二步需要用史实说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目的是形成反苏反共的基地,二战后初期的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追随美国制约苏联、英国等,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中国成为其庞大的商品资本市场和原料出口地,实行在华利益。
【答案】(1)会议:1942.1华盛顿26国会议,1943.11的开罗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4分)
变化:二战前的中国是一个由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弱国,二战期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四大国之一(4分)。
表现:收回领土台湾和一些主权,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4分,写出台湾即给2分),
(2)因素:中国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中国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的大力支持;中国在创建联合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6分)
(3)目的:实现称霸世界,抵制社会主义发展的全球战略。(2分)
史实:二战后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目的是形成反苏反共的基地;二战后初期的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追随美国制约苏联、英国等;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中国成为其庞大的商品资本市场和原料出口地,实行在华利益(6分)
20.(2015·浙江湖州二模·39)(26分)“中立”是近现代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外交政策和思想,有人认为它能给国家带来安全,给世界带来和平。有人认为则不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中立法案,宣布“凡由美国或美国其他属地之任何地点,将武器、弹药及作战工具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任何中立国港口以便转运至交战国或为交战国所用均属非法”。法案规定有效期限为6个月。……1937年,美国通过了第三个中立法案,即永久中立法。该法案规定:美国对交战国或内战国家实行军火禁运;……美国总统可以对交战国或内战国家的原料供应进行控制;交战国向美国购买非军事物资时,必须现款自运。
——乔瑞雪《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法案及孤立主义》
——根据张素我(张治中长女)回忆整理(凤凰网历史)
——高志平《论战后至60年代初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期限为6个月”“ 永久中立法”可以概括出“期限改变”;依据“武器、弹药及作战工具”“ 非军事物资时”说明是适用范围扩大;材料中“中立国““交战国或为交战国”说明适用范围扩大;第二小问危害,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实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延缓”以及 “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失去援助”的角度组织答案。
(2)第一小问“具体含义”,依据材料二中“ 不反苏也不反美,平时美苏并重”的信息来理解回答;第二小问“分析”,依据所学建国初期外交知识从“战后形成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国内政权巩固以及经济建设需要”的角度思考作答。
(3)依据题干问法中 “亚非国家”“中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以及中国推行“不结盟”政策角度回答。
【答案】(1)变化:期限改变,规定有效期限到具有永久性;适用范围扩大,由原来的交战国扩大到内战国家;适用范围扩大,由军事物资到非军事物资。(只答“期限改变”、“适用范围扩大”、“禁运范围扩大”而没有具体内容,每项给1分;只答后半句的每句给2分。6分)
危害:促使美国中立政策的永久化,延缓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2分)由于对内战双方的禁运,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得不到美国的援助。(2分。不写出“西班牙”给1分。)
(2)含义:中国在外交策略上美苏并重,不同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结盟,保持同等距离。(意思对即可。2分)
原因:战后形成两大阵营对峙局面(2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2分),避免在维护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孤立无援。(2分)
(3)表现: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国家召开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诞生;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不结盟”政策。(6分)(任答三点即得满分)
21.(2015·江苏镇江高三期末·23)(11分)中国对外交往经历了古代的朝贡外交和近代的屈辱外交,现代中国的外交观念和政策均发生了重大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材料二 对于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华帝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果要了解其单方面的和不平等的性质,我们就必须回顾一下中国首先强加于西方来客的古老朝贡制度。这个古老的中国制度,也同取代它的条约体系一样,是不平等的。不言而喻,二者不平等的性质各有不同。值得回味的是,清廷对今日司空见惯的外交礼仪极力拒斥,对今日看来严重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割地赔款、治外法权等最不平等的条约款项,却相对容易接受;而西方列强则将清廷习以为常的朝觐礼仪,视为最不堪忍受的不平等待遇。
——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结合这三个阶段,中国的相关外交政策和成就来作答。是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相关;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相关;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相关。
(2)从古代“朝贡”外交与近代“屈辱”外交的比较,理解现代中国外交“平等性”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分析现代中国外交“平等性”的产生原因、表现及影响;从现代外交“平等性”的启发等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1)原因::“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制约了其它意识形态国家与中国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西方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3分)
(2)阅卷提示:A.答案要点:通过与古代“朝贡”外交、近代“屈辱”外交的比较,理解现代中国外交“平等性”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分析现代中国外交“平等性”的产生原因、表现及影响;若从现代外交“平等性”的启发等方面进行论述亦可。
B.本题分层次赋分,一等得分(6—8分)的标准是:字数符合要求;上述答案要点完整,且论述比较深刻、具体;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二等得分(4—6分);三等得分(0—3分)。
C.先确定得分等级,然后进行酌情增减分数。
22.(2015·四川乐山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6)(22分)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 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及建交方式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成就及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4分)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有何建议?(2分)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概括外交的基本方针,注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对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即是建交”,而对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先谈判后建交”,联系起材料的时间1949年,可见当时的外交方针是一边倒;第二小问:建交方式的特点,材料一中区分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方式,由此可概括出特点。
(2)根据基础知识回答此问即可。材料二图一是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图二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增进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图三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四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一小问:新时期我国外交转型的背景,可从内外两个角度思考,国内改革开放深化,国际上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二小问,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注意材料四图9中中国与欧洲关系友好,图9中“亚太经合组织”的会议召开,根据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4)为中国的外交转型提建议,注意建议要有可行性,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更要联系以上的材料和问题,可从保护国家利益、和平崛起、做有责任心的大国等角度,采意给分。
【答案】(1)方针:一边倒;(2分)
特点: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2分)
(2)外交成就及其影响:图1:确认并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2分)图2: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增进了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2分)图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图4:签订和发表《中美联合公告》,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3)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化;(2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分)
成就: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任答1点2分)
(4)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作为;树立大国的战略思维,和平崛起(中国国际角色认知的转变);做负责任的大国。(采意给分,任1点2分)
23.(2015·山东菏泽一模单科·31)(15分)六十多年来,中国外交在战略上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的中共“八大”提出:“伟大的中苏同盟是远东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兄弟国家”的“同志式的援助”是“不可缺少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和友谊,是牢不可破的,是永恒的”,因此“继续巩固和加强这种团结和友谊,是我们最高的国际义务,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外交六十年》
——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
——王逸舟《国际政治趋势——走过从前,走向未来》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外交政策,依据材料一“伟大的中苏同盟”、“兄弟国家”的“同志式的援助”等字眼可推断是一边倒政策;第二小问背景,以1956年这一时间点切入,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阶段特征,从两极格局已经形成、美国敌视新中国、中苏友好等方面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二涉及的时间“八九十年代”、“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等信息,可推断出“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以压促变”可组织好答案;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举措来应对,属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范畴,是所需的答案之一。
(3)第一小问领域,材料三认为,“世界是三维的”,中国在“第一维的经济世界”中快速崛起,故经济领域的外交成就最突出;第二小问措施,材料三指出,中国“最短板的是社会的世界”,这需要借助“民间的力量”,故应该积极发展民间外交。
【答案】(1)政策:一边倒(或联合苏联)(2分)
背景: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苏结成友好同盟。(答出两点即可,4分)
(2)原因: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中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西方对中国以压促变。(答出其中3点即可,少1点扣1分,5分)
(3)领域:经济领域。(2分)
措施:积极发展民间外交。(2分)
24.(2015·天津南开二模·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
——(美)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摘编自王春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国际外交主题
【解析】(1)本小问评价,据材料一“联盟,从来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没有有效制止法西斯侵略,最终没有避免新的大战爆发。
(2)本小问弥补,据材料二“法国主张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英国担心法国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美国也不同意,法国的建议没有实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军事力量方面,联合国组建维和部队,开展一系列维和行动,据材料二“国联正式成立时,会员国只有23个,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成员国方面,联合国比国联更具权威性与普遍性(世界大国均加入联合国,且联合国的成员国数量更多),据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了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运行机制方面,联合国采取安理会“五大国一致”原则。
(3)本小问理解,据材料三“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做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可知联合国成立之初,受美国的控制和操纵。
(4)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四“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可知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反对霸权、维护正义的舞台;第二小问典型事例,据设问时间“20世纪70年代”,据材料四“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1)评价:国际联盟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没有有效制止法西斯侵略,最终没有避免新的大战爆发。(4分)
(2)弥补:在军事力量方面,联合国组建维和部队,开展一系列维和行动;在成员国方面,联合国比国联更具权威性与普遍性(世界大国均加入联合国,且联合国的成员国数量更多);在运行机制方面,联合国采取安理会“五大国一致”原则。(6分)
(3)理解:联合国成立之初,受美国的控制和操纵。(2分)
(4)变化: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反对霸权、维护正义的舞台。(2分)
事例: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想的标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