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高考语文没有提到真车而是将中考语文传统文化试题比喻成车算跑题了吧我就写了要文化这辆车随时代发展需要驶向世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3068991',
container: s,
size: '1000,70',
display: 'inlay-fix'
上午语文考试结束后,考生们走出考点。今天(6月7日)上午,2017年高考进行了语文科目考试。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了解到,陕西语文科目采用的是全国卷II,作文题是从六句名句中选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六句名句分别为: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作文题新颖文艺灵活 给考生个性化理解空间西安曲江一中高三年级语文老师金慧用三个词来总结今年的陕西高考作文题:新颖、文艺、灵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区别于过去常考的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可以从6个句子中自主选择、组合来进行写作,没有预设主题,形式十分新颖。”金慧说,这道作文题有着鲜明的“中国印记”,引导学生从优美的古诗词、富有哲理的名句中寻找思想的立足点,具有文艺特色。金慧认为,今年陕西高考作文题最突出的特点是“灵活”。一方面,学生可选的主题非常灵活,“我们大概统计了一下,6选2有15个组合,6选3有20个组合,加起来考生有35种可以选择的组合,从中可以提炼的主题非常多。”另一方面,作文立意的角度很灵活。“考生在写作过程中,立意可深可浅。可以提炼诗句表层的哲理和情感,也可以深度挖掘其象征意义”。金慧以考题第2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例:从诗句表面上理解可以提炼出思乡情怀,而如果为“月”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则能产生“文化只有植根于民族,才能走向世界”的思考,再结合其他诗句,进而将立意上升到家国情怀。同时,“和平时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诗句带入原诗进行理解不同的是,这一次对诗句的理解无须回归原诗,只要经过和其他诗句组合,提炼出一定的主题、立意即可,给了考生个性化理解的空间。”金慧说。考生有话可写不易跑题 但出彩不易语文考试结束后,考生们普遍反映作今年可以自定主题、立意、文体的作文“不太难”。金慧认为,今年的陕西高考作文题让学生有话可写,不容易跑题,但想要出彩并不容易。“往年的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方面基本没有难度。而今年的作文题目,需要考生从诗句中总结哲理,确定立意,审题有一定的难度。而如何把看似毫无关联的诗句进行有机组合,则考察学生的提炼、归纳、整合能力。”金慧说。金慧认为,考题中选择的6句诗句具有纵深感、空间感,除了对表面含义的理解思考外,考生若能深度挖掘其哲理和象征意义,在写作中面向历史、关注当下、憧憬未来,则作文更易出彩。高考作文释放信号 语文学习要回归本真今年,《中国诗词大会》走红,全民阅读和传统文化重新被国人珍视。金慧认为,今年的陕西高考作文题是未来语文教学的风向标,“让语文回归本真状态”。金慧说,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语文学习和教学不能一味加强应试训练,只有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才能让语文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思考。“语文学习贵在积累。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金慧说。(记者 彭芬)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把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您举报的是:
请选择举报的类型(必选):
色情广告假冒身份政治骚扰其他
您可以填写更多举报说明:
汽车·交通
科技前沿·大师谈  本来是关天的几个回帖,原本是讨论什么城市最漂亮,说着说着就跑题了。。。。。。      作者:梅庄庄主 回复日期: 1:29:39     杭州人喜欢破坏真古董再造假的,城市规划远远不如苏州有远见。      作者:苦雨 回复日期: 20:31:30     梅庄庄主:苏州的情况也是破坏真古董再造假的,几百个园林只剩几个。唯一比杭州好的地方是古城区限高24米,不象西湖已经被包围成了水汪荡。但苏州的绿化远不及杭州搞的好。      作者:如虹 回复日期: 20:56:10     这位苦雨兄弟未免不了解苏州的情况。    首先申明一点:苏州不是省会城市。    苏州市现保存的古代园林不下百家,文革期间破坏严重的一些名园,现已修复一新,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为更好的保护这些古文物,苏州市政府设想将一些规模不大的古园林私有化。年前已尝试在香港进行拍卖。目前已有一座园林成为真正的私家花园。如果你没去过苏州,还需趁早,要不然,若干年后,怕是再也见不到几座开放中的苏州名园了。    作者:梅庄庄主 回复日期: 2:01:42     苦雨:搞个绿化比起把水汪凼再变为湖容易得多了,只此一条,天壤之别。          我听到传来了谁的声音,象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作者:如虹 回复日期: 11:35:53     呵呵,庄主很有意思。        曾有网友问,苏州还到处是臭水沟吗?    答:苏州水从上个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确实臭不可闻。但在1999年底,政府痛下决心,从地方国库拨出30个亿,综合治理苏州水,预期在三年之内初见成效。今年正是第三年,效果如何,还有待大家的检验。        另答苦雨:关于苏州的绿化问题,政府已在去年的一次综合治理会议上决定,在城区范围内,平整土地3000亩进行绿化种植。预期在三年内,将苏州建立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今年是第一年,已大有改观了。        中央电视台和苏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将苏州风貌制作了《苏园六纪》和《苏州水》两部片子,值得一看。        欢迎大家到苏州一游!          作者:苦雨 回复日期: 17:30:28     如虹兄可见是深爱苏州的:)    你认为什么的保护的好的传统?凤凰街整条街的街景都是我老婆他们搞的,但是我并不觉得好,尤其是所谓街坊改造,把房子排成行列式再加上个“粉墙黛瓦”的所谓苏州样式就是保护传统民居了?:)我们需要保护的,是传统的空间格局,说的再深一点,就是要保护传统“场所”。苏州的所谓改造,是在保护传统的幌子下的大破坏,更具有危险性和欺骗性。    再说说河道,这是几百个亿都不能根本解决的问题。原因是苏州东西方向的河道基本被填堵了,即使是春水,也难向东流了。      作者:苦雨 回复日期: 17:38:46     梅庄庄主说的很对,我并不认为杭州做的好,尤其是西湖边的高层建筑,实在太恶心了。吴山广场还是没有的好,城隍阁又为西湖增加一大丑景,最近结顶的雷峰塔庄主看过没有?巨大的尺度足以压小西湖南面群山。    明年西湖文化广场就要建成,200米的高度一定会伸出宝石山,和保叔塔比美了。。。真想去炸了它!        作者:如虹 回复日期: 18:20:14     苦雨兄弟:    有几个想法向你谈谈。    一、建设本身,并不都是在白纸上规划,也存在破坏性建设,即所谓“不破不立”。但把握一条原则:对古代文化的保护。    二、凤凰街的改造,确是败笔。凤凰街是苏州进行古城区改造的第一项工程,设计者缺少一定的经验积累。目前,对凤凰街的再改造已经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有望得到改观。    三、如果按照你的观点:“我们需要保护的是传统的空间格局”,那么,苏州城里可能连一辆机动车都走不了,何谈发展?    四、苏州市的疏河工程已经连续搞了八年,怎能将东西向河道堵死?无稽之谈。也许你并不生活在苏州,不是很清楚苏州的情况。    五、苏州不是我的故乡,爱她在于因为她是中国的土地,仅此而已。    谢谢你的指点。      作者:苦雨 回复日期: 19:05:23     如虹同志我太感激你了:)我找了八百多年都没找到个要和我辩论的:))        好,现在开始跟你谈。    1。先从北京谈起,当年为什么和平解放北京,有一个原因是进城前总理曾经拿了地图请教梁思成先生,哪些地方可以打,哪些地方不好打。结果梁先生在几乎所有地方都用红笔画了圈。。。。。。。然而解放以后梁先生的良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北京的城墙拆了,城里盖起了高层建筑,修了大马路,传统的四合院遭到了浩劫,因为毛主席教导我们:“不破不立”。    2。古城的改造也有很多改法,清华吴良镛教授的“菊儿胡同”改造就很值得借鉴,对四合园空间格局的尊重,对气候,树木,人文的尊重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吴教授因为这个项目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可惜其他地方还是照样按照如虹同志的观点,在破坏性建设了。    3。保护传统的空间格局的地方很多,譬如罗马,譬如巴黎。而苏州,完全应该如同雅典卫城一样的好好保护。机动车的确是应该好好限制的,发展也不完全都是硬道理。    4。苏州市的疏河工程已经连续搞了八年:)余生也晚,和你一样不曾看见50年代就已经开始的浩浩荡荡的填河运动。而如虹居然连听都没听说过,实在是可惜了。苏州每一家书店都可以买到宋平江图,你拿来和现在的河道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为什么疏河工程已经连续搞了八年还是搞不好了:)    5。我爱苏州,因为他是我喜欢的地方,所以我象正在失去一个亲人一样,为她悲伤。        
楼主发言:15次 发图:0张 | 更多
  嗯同意  
  关天的喜欢城市我也跟了帖,我喜欢杭州,不喜欢苏州。我既不是苏州人,也不是杭州人。尽管因为西湖边上的高层建筑影响了它,没有被联合国科教文评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但确实喜欢它的自然和人文。    “凤凰街整条街的街景都是我老婆他们搞的”你太太是搞规划设计?  假古董不要也罢。
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看起来没人关心这个问题:(
  作者:闲云流水 回复日期: 20:24:54      其他的我不管,提到苏州我可要说几句,毕竟在那里读了四年大学,美女也见了不少(就是一个都没泡到手)。凤凰街在我毕业前就开始改造了,河道蔬通也早就开始了,干将路南边那条小河的水当时也抽干了,但就是不见成效。观前街整了以后倒没啥新名堂。相对于老城区而言,东边的公业园区搞的不错,比西面的开发区也要强。只是金鸡湖的水不太干净。     杭州我去玩过,南京也去过,上海也去过。总体感觉江浙一带都不错,难怪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者:如虹 回复日期: 9:48:03     苦雨:    你的想法很好,但有些天真,也脱离现实。我们应当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解决历史的问题。    苏州以古代园林建筑驰名于天下。从吴王开始建立,宋代得到发展,明代达到鼎盛,每次改朝换代,都是剧烈破坏之后的恢复。就现在开放的这些苏州园林来看,大多是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历史的文化是不可能原汁原味体现的,你是中国人,应该明白这些常识。    我知道当年的围垦造田队伍浩浩荡荡,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这已都是昨天的事了,重要的立足于今天,展望于未来。尽管我对目前施行的“退耕还林”和“把城市做大”存有很多的看法,但是,这不是一个地方政府能解决的事情。就事论事地看问题,苏州政府对水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尽管只能治标不治本,但是,确实是在干着一件百姓们称赞的实事。    想说的还很多,时间来不及了。再次感谢能给这次机会与你探讨,我马上出去开会,5天以后回来再听你教诲。        作者:苦雨 回复日期: 12:48:58     好象我说的你一句没听明白:)什么是历史的眼光,历史上不管战乱,火灾,剧烈破坏以后的都还是按照原来的格式,起码的空间关系和场所感觉是不会改变的,至于风格在变,那倒没什么不可以的。    我的观点是现在苏州的做法不对,也许河道的问题是解决不好了,规划建筑的问题还是很值得好好探讨。我们要对的起祖宗。对的起后代。哪些拆真古董造假古董的恶劣做法是要遗臭万年的。如果现在我们还没有钱或者没有水平来保护城市,那可以慢慢来,总比为了所谓发展去破坏来的好
  一篇旧文,跟在这里:    阅读城市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大书,从中可以看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的素质,以及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准,一座城市应当最大可能地表现出人性的尺度。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很久以来,我对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的城市旧城区改造即充满了疑虑。以首善之区的北京为例,王府井,西单,大栅栏都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漫步其中,你很难想象自己竟然是置身在古都北京,因为这里同全国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商业区毫无二致,记录着一个多世纪大众生活场景的东安市场与吉祥戏院已成为昨日黄花,历史的遗迹在这里几乎荡然无存。望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我的心中没有兴奋,只有惆怅,这是北京吗?这是有着丰富文化历史资源的北京吗?这是被古今文人们所津津乐道,深情呵护的北京吗?  我曾经在《老照片》中读到过古都美丽的过去,那样一种凝结着历史氛围的古朴风貌令我荡气回肠,我于是不能不为建筑大师梁思成锥心泣血的呼号而黯然神伤:“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象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象剥掉我的一层皮。”但大师的奔走呐喊被时代的最强音所淹没,那条举世闻名的城墙还是在那个大一统的和平年代彻底消失了,接踵而至的还有以破旧立新为标志的对旧城区的大肆拆建,使大师保护旧城的构想最终化作了泡影。  古都的那一座座美丽的城楼当然已是旧梦难圆了,而今天我们又在对我们的城市做些什么呢?从大都市到小乡镇,我们都不难发现,我们已尽可能地毁掉了那些“不堪入目”的古代建筑,取而代之以那些高大夺目的现代化建筑。我并不是在反对现代化建设,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古迹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存照,一旦毁去就不可能复原,即使我们盖上更多的仿古建筑,我们的城市也仍然是一个残缺不全,充满了作伪的赝本。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我怀疑许多年后,我们还能否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历史,我们会在浮华的现实中把自己的历史变成一个美丽的传说。试想,当北京最终消失了所有的四合院,西安拆掉了那条明代的城墙,苏州将园林盖成了摩天大厦,我们的心灵将会感到何等的寂寞?当我们把一个珠光宝气的现代化城市交予我们后代的手上时,我们是否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只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古都?高楼大厦世界多矣,而美丽的古都却永远只有一个啊!  在我的想象中,一个理想的城市应当是这样的,它有着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有着身临其境的亲切感与触手可及的可感受性;它有着刻满了历史年轮的古老街道,这街道经过了无数次风雨的剥蚀依然如故,静静地注目着人世的变迁,轻轻地低诉着岁月的沧桑。道路两旁有近千年历史的博物馆,歌剧院,有数百年之久的旧书店,咖啡馆,有在这个城市停留过的大大小小的名人故居。这个城市应当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各种神奇的传说,有历史悠久的生活传统;这个城市应当是现代与历史的完美结合,既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又能为我们的想象力提供充分的空间。当我们在这样一条街道上流连时,我们可以从容走进一间大师曾经驻足过的咖啡馆,要一杯咖啡慢慢啜着,去充分体味大师处身的环境,探索大师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可以走进一间小小的旧书店,在满室书香中倾听老板如数家珍般的絮叨,有哪一位作家曾经在这里得到了他追踪多年的珍本,有哪一位诗人在这里获得了他写诗的灵感。我没有到过欧洲,但我知道我想象中的城市无一不在那里,它们是巴黎,伦敦,罗马,佛罗伦沙……  同这些城市相比,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改造的确是很不尽人意的,北京而外,西安,南京,洛阳,杭州等等所有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都不同程度地消失了它各自的特色和古朴的韵味。在这些城市,“商业乘着金钱的浪潮汹涌而来”,“推土机正在无情地铲平古老的戏院,文化名人的古居和历经风雨沧桑的老房子。人们要五星级宾馆,要高级办公楼和商厦;他们宁可事后再用钢筋水泥按照蹩脚图纸重建一些假骨董以满足旅游观光的需要和自己腰包的需要,而不愿给自己和后人留下一些灵魂得以满足的天地。”(张汝伦《城市的意义》)在这些城市,人们可以花费巨资去营建所谓的“名人故里”,而真正的文人故居又如何呢?看吧,苏州城里的金圣叹故居在破败不堪中成了“海红小学”的办公室,而杭州城内现代文人郁达夫的“风雨茅庐”则摇身一变为“横河派出所”了,这是我们民族的幽默感吗?或者是我们诸如此类的名人故居太多,实在没有保护的必要了?行笔至此,想起几年前保护周作人“八道弯11号”故居时所引起的争议,最终还是托了鲁迅之名才得以保存。其实“八道弯11号”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曾经是二周兄弟的故居,而更是新文化史的一段见证;即使作为汉奸周作人的故居也不无历史价值,因为这毕竟是现代史上的一段史实,已超出了“周作人故居”所能涵盖的意义。一个名人故居即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他未必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甚至还有可能在历史上承担过并不光彩的角色,但只要他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有着对历史的警醒作用,他的故居也就拥有了作为历史见证的自身意义。一座城市只有保持众声喧哗的格调,才足以显出它宽容,博大的胸怀。  可惜的是,我们的城市并不具备这样的胸怀,走进我们的城市,我们马上就会被淹没在体现着世俗与暴发意义上的高楼大厦之中,这些楼房浮华而媚俗,奢靡而肤浅,眩耀着权力意识与世俗力量,而丧失了所有的民间色彩。我们的城市仿佛在一夜之间都变成了恶俗的孪生兄弟,你再也无法分清它们各自的面孔!站在唐伯虎,徐文长生活过的城市,站在胡适之,徐志摩生活过的城市,我们心中有着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他们仿佛早已在自己的城市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正仿佛他们从未到过这里一样。即使留下一点人文景观,也象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孤立在高楼大厦之间,再也没有当时的人文氛围了。  英年早逝的王小波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尽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古迹可以使他感到自己不是属于一代人,而是属于一族人,从亘古到如今。”是的,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并不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而是属于我们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对待自己的城市必须抱着为历史,为后代负责的态度,哪怕只是一座小小的遗址,一处小小的废墟,我们也最好不要对它画蛇添足,我们留给后人阅读的城市应当是一个最珍贵的版本,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他们的权利!       
  同意苦雨兄的观点     近年来的古城保护是越来越惨了  坐着汽车的同志 一切规划都是以方便汽车为目的  谁妨碍汽车 谁就是阻碍人民前进  最终把一切不顺眼的老房子、大树都平了以后  还是堵车   汽车把自己堵在大街上    除了比自行车能多排点尾气外
没见到有其他本事    
  慧远兄好文,我一句一句来夸:)    阅读城市----首先这个名字好,有个丹麦人写过一本书叫体验建筑,老兄用阅读两个字,也很有道理。艺术分两大类,时间的和空间的。时间性的如音乐,空间性的如绘画。城市如果把他当艺术来看,应当是时间和空间结合的艺术。欣赏这样的艺术,的确需要体验,需要阅读。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大书,从中可以看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的素质,以及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准,一座城市应当最大可能地表现出人性的尺度。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沙里宁应该是芬兰建筑规划师,但慧远兄大概的意思是完全正确的,你只要看中国的事情就明白了,古代中国以及近代中国的规划建筑都非常的优秀,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文化水准。现代的中国城市弄成这个样子,的确也和我们现在文化的低水准有关。    改天再来夸:)  
  不过我觉得古城保护之所以会到今天这么槽糕的地步  我们自身的建筑传统 也有责任  木构建筑本来就容易建也容易坏  加上人工便宜  故而大家一有钱就想拆旧房子建设新的  所保留的多数古建筑和信仰有关  比如庙宇祠堂什么的  偏偏20世纪又把这些东西否定得一塌糊涂
      作者:大坏猫 回复日期: 14:51:35     很怀念儿时的苏州,老城区确实不应该动,失去了就再找不回来      作者:黑影子 回复日期: 16:24:16     借我一段时光,让我回到六朝烟雨,唐朝的长安,。。。说说就来气,人啊,怎么这样不长进,害了短视,想想        作者:哥舒夜带刀 回复日期: 17:47:37     杭州在文革时损失太大    先是刨古墓,岳飞墓,苏小小墓,无一幸免,均被抛尸示众.    而且古城墙已无影踪可寻,只留地名,如清波,武林,庆春    颇为憾事.如今却搞一宋城充数.    作者:梅庄庄主 回复日期: 2:26:11     真奇怪,开始我觉得如虹跟我的看法一样,后来却变成苦雨跟我看法一样了。……不管怎么说,杭州的建设性破坏要远远大于苏州的!俺也想把西湖边的高楼炸平了,可碰壁斋主说俺是“原恐怖主义者”:P    总之,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是很不爱护的!
   万卷明窗小字 眼花只有斑斓 一炷烟消火冷 半生年老心
  常 乐 我 净    万卷明窗小字 眼花只有斑斓 一炷烟消火冷 半生年老心闲
  哈哈哈,贴图成功:))))
  作家冯骥才:&我们正在乐呵呵地破坏自己的文化&
  日11:25 中国青年报      “我们正在乐呵呵地破坏自己的文化!”今天,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上这样说。     冯骥才认识一个几乎拍过所有老房子的摄影家。他告诉冯骥才:很多民居都在变成小洋楼。因为对大部分居民来说,这是现代化的标志。     这仅仅是民间文化不受重视的一个例子。“每一分钟都有文化在消失。”冯骥才说。两年前他到白沟时,还有不少民间玩具,可今年再去,却一个也找不到了。纳西乐手这两年死了好几个,如今只剩下两个了。     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目前在国内,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研究环境都不太妙。     冯骥才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3点:    
 一是当前我们正经历工业化的转变,原来的传统文化正在失散;     二是在目前的中西文化冲突中,一些国人缺少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民间文化尽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弱势文化的大氛围下,自然而然形成对民间文化的一种轻视。在大众轻视的状态下研究民间文化是非常被动的;     三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文化保护法》。皇宫精美的建筑属于保护范围,民居这类建筑就不在保护之列。     尽管如此,仍有一批学者在为保存民间文化默默地作出自己的努力。冯骥才所在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策划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行动”,目标是用5到10年的时间,以文字记录、画册和电视3种方式,对民俗和民间艺术进行大规模的抢救。     “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冯骥才说。他认为,新一代文化学者有为后人留下研究素材的使命。他们应该具备3种素质:强烈的文化责任感、深挚的文化情感和高层次的文化审美。     目前而言,抢救比研究更重要。冯骥才希望:民俗学家能热血沸腾起来,把民俗学带到更多人的视野中。   
  冯骥才哭老街
  日02:28 中国青年报    天津有个地方叫大直沽,大直沽从前有座庙叫天妃宫,后被八国联军烧掉了。3年前,这儿忽然被一个开发商买下,建新房。     作家冯骥才得知这事儿,坐不住了。     “我们猜测这儿可能就是天津的发源地,因为有庙宇的地方往往是最早的聚落中心,我们请考古队去挖。”     每一代的人,在地下都有一层遗留物,像陶瓷碎片、房基啦。考古队一层层地往下挖,像掀开一页页大书。他们一直挖到宋末元初的东西,这就是天津的根儿了。     冯骥才马上给市长、市委书记写信:希望你们注意,这地方必须保护。城市的遗址,就是这个城市的胎记。一座城市若能在市中心找到它的胎记是这个城市的福气。     最后,市政府花了3200万元,把这块地儿买下,包括开发商已经盖起的楼房,然后把房子炸掉,建一座“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冯骥才,写小说,画画,现任天津文联主席,主要作品有《三寸金莲》、《神鞭》、《雕花烟斗》、《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但最近几年,他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上的影响,似乎高过了他的小说。   他认为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民族和国家,在文化上往往会自我轻贱,会盲目抄袭强势经济国家的文化。“可是,一旦你丢掉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就会面临很大的精神危机,这比物质贫困还要可怕。”     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得太快,我们的文化丢失得也太快,可以说每一分钟都在丢失。如果为后人着想的话,现在必须赶紧动手抢救。   “我有几部小说要写,人物常常在我心里活起来,我有写作的冲动,但我必须压抑自已。常常一个电话来了,说哪儿哪儿哪儿要拆了,叫我赶快去,十万火急,我‘噌’就站起来了。这些事远比我写一部小说要重要得多。”     “海张五那大宅子呢?益德王家那座拱形刻砖门楼呢?明代的文井呢……全没了!全没了!”     1994年岁尾,天津老城里突然来了些穿粉红色背心、挂照相机的人,他们在胡同大院里窜,上墙上房地照相。这就是冯骥才当时搞的民间“旧城文化采风”。     “老城我很熟,经常在里边走。我在天津生活50多年,‘文革’时在社会底层滚过十几年,就是在老城区里滚,结识了社会上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这对我写小说帮助很大。一听说老城要拆,我想应该赶快做一件事。”     老城有1.5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近600年的历史。房子都很破,但里边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建筑掺杂其间,像中国最早的电报局、义和团坛口旧址等。     冯骥才说中国很多城市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都没做过文化调查,只做过文物调查。“文物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文物是某些历史建筑的精华,大多为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比如北京的故宫、天坛、颐和园;什么是文化呢,比如一片历史街区就是文化,像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国家有文物保护法,却很少有保护一个街区、保护城市文化的。但一个城市的特色,往往体现在它的文化上。就像天坛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可并不代表老北京的文化特色一样。”他要赶紧做的这件事,就是自费对老城区进行文化考察。这次考察,用了一年半时间,到天津老城改造动工时结束。     冯骥才请了一批专家,有搞历史的、建筑的、民俗的,还请了几十位摄影师。他们每条街、每条胡同都看,做地毯式考察。每条胡同、每条街道叫什么,怎么来的都要有一个解释,所有著名的街道都被画在“老城地图”里。一些名宅大院,都让学建筑的大学生给做了平面图,作为建筑资料留着。摄影师花了半年多时间,把老城全部拍完。     其间,冯骥才说他不断地写文章,在报纸上讲他的目的和想法,老百姓渐渐也知道了。“后来摄影师每到一个地方拍,老百姓自己就把家里的梯子搬出来,让他们上房,也不怕你踩坏房上的瓦,因为他们知道了这事的意义。后来,有的老百姓也拿起照相机,和自己的老房子拍照留影。     “我做这么大的一个文化行动,并不是非要保护几所旧房子不可,主要是让老百姓知道,这并不完全是些破房子,这是历史文化。     “我们的城市,不仅仅有物质价值,还有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它是有性格、有精神、有生命的,它是活的东西。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   一位摄影师于1995年徐夕夜,爬上天津大酒店11层的楼顶,在寒风里拍下天津老城最后一个徐夕子午交时、万炮升空的景象。冯骥才说:“看到这副照片,我几乎落下泪来。这座古城的辉煌就此定格,这一幕很快变成过往不复的历史画面。我们无法挽救它,但我们也无愧于老城,终究把它的遗容完整地放在一部画册里了。这本画册叫《旧城遗韵》。虽然只印了1000册,冯骥才还是拿出一些画册,写上“你心爱的城市”,送给城市的管理者们。让冯骥才始料不及的是,这本画册竟然帮了古董贩子们的忙,他们人手一册,按图索骥,到老城去翻箱倒柜,恨不得把老城翻个底儿朝天。还常有古董贩子找上门来,叫冯骥才“开眼”。带来的东西,都说是天津老城的,看得冯骥才怦然心跳。他决定跟古董贩子到老城走一趟。     半年没去老城的冯骥才惊呆了:“颓墙断壁,触目皆是。在推土机的轰鸣声,城中多处已夷为平地。海张五那大宅子呢?益德王家那座拱形刻砖门楼呢?明代的文井呢……全没了!全没了!”他跟着贩子进了一座大房子。房里像个大仓库,堆着旧家俱,从老房上拆下的镂花隔扇、砖雕石刻。“这些被拆得乱七八糟的东西,像一堆堆残肢断臂。但注目细瞧,这些建筑构件,无一不是精致讲究。”一问才知,这里果然是津门二百多年的金家老宅,这间大房子就是金家的书房。这金家祖上就是中国山水画大家金玉岗(芥舟)。冯骥才在“文化考察”时来过这儿,可现在无论如何也对不上号了,四下里已拆得面目全非。   画册的油墨味还没散尽,老城已拆去近半,许多名门豪宅被荡涤一空……     “我们不能容忍自然环境被破坏得一片荒芜,却公然放任珍贵的人文环境被搞成一片空白” 20年前我们的对手是保守僵化,现在的对手则是一味地追求新潮。”冯骥才认为。他说他常问一些当官的:你们到底要把城市改造成什么样子?回答有两种:前一种是,没想那么多,先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再说;后一种是,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具体是什么样的?回答就卡壳了,“没想那么多。” “我真害怕,现在中国的城市正快速走向趋同化,再过30年,咱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将会所剩无几。如果中华大地变成清一色的高楼林立,霓虹灯铺天盖地,那将是多可怕的事情!” 他还这样写道:“每一个城市的历史特征,都是千百年来不断的人文创造的结果。它有如原始森林,都是一次性的,过往不复,去而不在。我们不能容忍自然环境被破坏得一片荒芜,却公然放任珍贵的人文环境被搞成一片空白。我们还是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吗?” 冯骥才找到一位负责城建的领导,说:“天津人用了六百年,在老城里凝聚和营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不能叫它散了。现在,公家、私家、古董贩子都在趁乱下手,快把老城这点文化分完了。应该建一座博物馆,把这些东西搬进去!”在这位副市长的关心下,选了一座有四套院的老房子做馆址。文物怎么来呢?他们想了个办法———捐赠。天津老百姓历来急公好义,喜欢公益的事,号召老百姓离开老城时,把老城的历史留下来。“怎样让老百姓参与这件事呢?我自己先花了几万块,从文物贩子手里买回一些东西,像木雕、石雕,捐了。现在老百姓捐来的东西很多,都是住老城时的日用品,像旧家俱、门墩、各式枕头啦”   在天津采访时,我特意去老城转了转。在没拆的老院子里,搭盖有许多小房子,路窄得只能容下一个人,像地道战一样。住这样的老房子,冬天冷,夏天漏,夜里上个厕所也要跑老远的路。我问冯骥才:“安居与城市文化保护不矛盾吗?” “也有人问过我:冯骥才你住老房子还是住单元房?你自己怎么不住到破房子里?这不是抬杠嘛。这事不能抽象地谈。”他说,首先,你对这个城市是不是很清楚,哪些旧房有价值,必须保留,哪些没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改造。“问题是,现在有些地方应该拆掉,我们没拆;有些地方很有价值却非拆不可,为什么?因为那儿地皮贵,拆了再建开发商能挣大钱嘛。” “有些老百姓住的房子确实很破,可你盖的那楼呵,说白了,他们也住不起,还不是给老百姓点儿钱就把他们打发了?老百姓还是要到处借钱买新房,并没完全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到底是谁得了好处?“城市文化保护,方法很多,像天津老城保护,政府听取了专家的意见,最后在中间划了一小块儿地儿,绝对不拆,然后把外边的精华搁里边,等于把老城浓缩了。这不既改造了,又保护了?”   他认为“安居与城市文化保护”并没有根本冲突。冯骥才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时,有天清早,鸟叫声把他吵醒了。他出去散步,感觉像是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里一样。突然前边“咔啦”响了一声,他还往前走,看见一个老人,手里拿块墙皮,墙皮上有一点儿花纹,正抬头四处看,他是想找出这块墙皮是哪儿掉下的。后来他找到了,就把墙皮搁在那家门口。“我在欧洲,在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心里感到特别悲哀:看看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那么灿烂、丰富,信息量那么大;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是那么珍爱、自豪,简直是奉若神明。而我们呢?我们太缺乏文化的自觉和自珍了。“世界许多名城,都以保持自己古老的格局为荣,而我们却在炫耀‘三个月换一次地图’,这是可怕的‘奇迹’”。“我们不能在目瞪口呆中,听凭历时600年的一条古街,在民工们无知的铁锤下粉身碎骨,荡然失去。” 城市越大,其根越茂,这根须中有几根最长最长的,便是这城市的老街。   估衣街就是天津根须最长的一条老街。 日,冯骥才突然得知这条老街也要拆了。“我一下惊呆了,无法置信。眼前立刻出现那一片苍老、迷人、情深意长的老房子。”他说抢救估衣街,就跟打仗一样。对这段经历,冯骥才有很详细的记录:估衣街上名店林立,有谦祥益、瑞蚨祥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街本身亦是文物保护单位,铜牌就在估衣街西口的墙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天津的支柱性的文物街区,怎么说拆就拆呢?“当我读到署名为天津市红桥区大胡同拆迁指挥部于12月8日发布的《致红桥区大胡同拆迁居民的公开信》,才相信这一灾难性的事实。而且这属于很难动摇的‘政府行为’。我感到这事的严重与紧迫。没有迟疑,马上与助手驰车前往估衣街,直扑文保单位谦祥益。”谦样益1917年建成,为中西合壁的三层楼宇,飞檐连栋,四壁雕梁,气势恢弘。外墙的下半部为清水墙,以津地著名砖刻为饰;上半部是精美繁复的铁花护栏。“我们对楼内外的文物现存进行考察,发现内部保存非常完整。木质的檐板、楼梯、廊柱,一律雕镂精工,古色古香,优美之极,而且毫无破损,保持了原有的气质与风貌。” 该处现为小百货批发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公司经理赵为国在此工作30年,一直坚持对这座古建筑的保护:不准随意涂抹油漆,任意拆改原结构,冬天不准生炉子,以免发生火灾……在这儿曾拍过《燕子李三》、《小凤仙》等多部电视剧。   考察时,已有3批拆迁人员来谦样益看房,估算楼中檩柁门窗等等木料的价值。据说有人要买下这座3400平方米建筑的全部木料,出价15万元。“这便是历史文化在现代化改造中真实的‘价值’了!” 从动迁令发布到搬迁,中间只有4天时间。     “11日,我写信给市长,并附上加急放大的谦祥益等处的彩色照片10帧,请市长关注此事。同日,有记者追问市拆迁办公室,答复是谦祥益不能拆……”但动迁还是开始了。“想从这快速起动的列车上抢救下濒死的估衣街,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在目瞪口呆中,听凭历时600年的一条古街,在民工们无知的铁锤下粉身碎骨,荡然失去。”冯骥才赶紧召集了有志于城市文化保护的志愿者,决定做四方面工作:l、邀请专业摄像师,将估衣街挨门挨户地进行摄像,留下估衣街鲜活的音像史料。2、拍摄照片。在对估衣街仔细的文化搜寻中,将所有有价值的文化细节留在照像机的底片上。3、访问估衣街的原住民,用录音机记录下他们的口头记忆。保留估衣街的口述史。4、搜集相关文物。必要的文物花钱买。尽可能挽留估衣街的实证性的文化细节。“我要求他们有救火般的速度和救死般的精神!”   “保护性改造与建设性破坏,正是针锋相对的两种说法、两种观念、两种立场。”估衣街一带的居民搬迁已开始,搬空一处就拆除一处。志愿者不断地从现场打电话给冯骥才,告诉他新发现的每一组砖刻、石雕,一块牌匾或一件传之久远的原住民的生活用品。他们从天津总商会遗址,抢救下两处门楣处的砖雕和房屋托檐石的雕刻。石件巨大,石色青碧,至少200斤,上有文字图案;砖雕为博古图案,朴厚凝重,是天津砖雕鼎盛期的精品。然而这些事,本应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来做,但数十年来却从没做过。“这一宗浩大的文化遗产实质上是废置着。但偏偏又挂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保护单位无保护,甚至根本不知为何物。这实在是个讽刺,也是个悲哀!”冯骥才说。保住百年老店谦祥益,成了老街抢救的重点。但谦祥益再次接到拆迁通知。通知上说明,到时停电停水,违者依法处置等。同时,市领导到估衣街,并入老店谦祥益视察。“此后,民间传说很多。有说照拆不误;有说领导讲了,冯骥才再说保护,就叫他出钱;有说规划变了,估衣街不动了。纷纭杂乱,莫衷一是。一方面,我加紧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保护的声音。”日,冯骥才开始策划出估衣街的明信片,一套五枚,他为每一份明信片都写了对联,“古街更比当年美,老店不减昔日雄”、“风雨街上过,岁月楼中存”、“不离不弃斯史永继,莫失莫忘此物恒昌”。   春节将至,民工回家过年去了,拆迁暂时中止。但按原计划,估衣街两旁的店铺建筑应于2月21日动迁。正月初四,《估衣街珍存》明信片赶印出来。正月初六上午9时半,冯骥才赶到首发签名销售现场,已见人山人海,排队如长龙,牛群也从北京赶到助阵。10时,冯骥才当街演讲:估衣街是600年来一代代祖先的创造,它在天津的历史文化与人民的情感中有重要的位置,我们深深依恋和热爱它。这套明信片实际上是对这一遗产的抢救与补偿。签名活动至12时半,准备的1300套全部签完。签名活动很快有了反响,不少新闻媒体在网上得知此事,决定到津采访估衣街拆除一事,还有多家媒体,来电询问此事。“我好像一切都在跟着感觉走。我想,我还得再努力一下,不管结果如何。” 正月十五日上午,再次签名销售明信片,一个半小时500套全部售罄。“我签名时,头脑热哄哄,激情澎湃。签后却一阵冰凉,内心寥落虚空。虽然经过我们的努力,对估衣街原来的动迁计划,产生一定的动摇,但是否能整体地保护住估衣街,依旧没根没底。那么,我还要做好另一件事,便是把这次抢救的果实,收结起来编一本《抢救老街》。” 正月十七日上午,估衣街忽然传出消息,说当地百姓与商家沿街贴出大标语:“社情民意不可欺,保留估衣街!”、“商业发祥地,龙脉不可动”、“保留古迹,不愧天津人民”、‘红木家具不能变组合”等。“百姓起来捍卫自己的文化,这在中国当代是首次。虽然媒体上没有报道,但它的意义却是重大和深远的。知识界思想的种子一旦在人民中间开花,社会文明就有希望。” 这年“两会”文艺界政协委员与李岚清座谈时,冯骥才做了题为“拯救城市文化刻不容缓”的发言。返津不久,冯骥才参加了关于估衣街地区改造方案的专家论证会。“当我听到此方案的名称为‘估衣街地区保护性改造方案’,便放心一半。保护性改造与建设性破坏,正是针锋相对的两种说法、两种观念、两种立场。” 以前都奔估衣街来,现在都知道拆了,不来了。就剩下这段儿,完了,人气儿没了。” 今年9月13日,我去天津采访冯骥才,一下火车,我就先奔估衣街,想看看它现在是什么样儿。出天津站,过海河往西,坐车没走多远就到了。估衣街西段还是拆了,现在是工地,街两边搭着脚手架,正在建低层砖楼。一个摄影师给我描述这里拆前的样子:这是院落,那是胡同。街道很窄,临街的建筑很漂亮。附近有瑞蚨祥庆记、谦祥益、山西会馆、青云客栈、天津总商会等老店和遗址。“现在,只留下个谦祥益,还是原先的三分之一。”估衣街的东段没拆,还是老样子,站在街口向里一望,店铺林立,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街口立一座两层老房子,楼下是中式砖雕,楼上是西式铁花护栏,楼顶是彩色罩棚,这儿是“瑞蚨祥鸿记”。从里边出来个中年男人,说是在这里工作的。我问他这房子旧了,还好用吗?“好用!”他回答得特干脆。“比新房子还好用,结实着那!你看看人家这墙缝,都是和江米汤灌的。我跟你说吧,1976年大地震,我那瓦都没被震掉。”怕我不信,他领我进后院,果然看见房顶上一排排青色老瓦。“以前来这儿买东西的人多吗?”我问。“这么跟你说吧,估衣街,就好比北京的大栅栏。一到腊月二十四五,这街都走不动,人多,为吗?这儿地角好,东西全,又便宜。” 你对这儿挺有感情的?” “管你有感情没感情,政府一声号令叫你拆就得拆。估衣街也好几百年历史,西段不都拆了,那边比这边还漂亮。”他不抱希望地说:“这边最多也就两三年的事儿。” 出了瑞蚨祥,站在街心东张西望时,几个摊主凑过来,用天津话问我:“你们是做吗的?是不是要拆了?吗时候拆?” “拆了再盖新的,不好吗?”我问他们。 “盖也盖现代气息的,老味儿能盖出来?早拆没了。这地界多好,开发商眼珠子瞪这老大。”他们比比划划。“那边拆了,对你们这边有没影响?”我又问。“没人来了。”一个女人高声道。“以前都奔估衣街来,现在都知道拆了,不来了。就剩下这段儿,完了,人气儿没了。” 在冯骥才他们搞的对原住居民的采访中,有一段记录,口述者就是在估衣街上经商的:“我对估衣街有感情,人送我外号‘业余导游’,爱跟人念叨这里的历史。有时一拨拨旅游的,在街上溜,只要停我这儿,我就往前凑,聊呗,反正我知道得不少,人家听了也美。“1989年买卖最好,抢购风,人海了。那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这事,是个老头。倍儿老了,都毛八十了。“那是一个下午,老爷子西装革履,一看就是从东南亚那边来的阔主儿。一张嘴,好么,满嘴天津味,海外杂音一点儿都没。后边呼噜呼噜跟了一大群,十多号人吧。“我站马路边就跟他们介绍,什么万泉堂、乐仁堂、五彩胡同,我逮吗说吗。老爷子就接过话茬说这儿变样了,那儿还没变,他说自己是老侯家后的,曾在估衣街好几个店学买卖,后来才跑南边去的。我们越聊越热乎,老爷子说,闭着眼寻思,哪如这样亲眼回老家看看好哇。“人家坐飞机来一趟,就专门为看估衣街,凭吗?就凭这风土人情跟别地界不一样,要不哪会走了那么多年,惟独对这儿念念不忘,非回来一趟才安心。“来看估衣街的、欣赏估衣街的人有的是,看的就是这儿的老味儿。瞧这门窗,全是老的,花梨木的,可惜油过了……” 我问过冯骥才,看着估衣街上的老建筑一点点拆了,心里不难受吗?他说最让他伤心的,是把天津总商会遗址给拆了。“天津总商会,是座很漂亮的建筑,木结构的。它是中国当世仅存的原汁原味的“五四”运动遗址,应该是国家级文物。天津是个商业城市,总商会又是一座商业遗址,改成天津商业博物馆,应该是很好的。” 总商会后来成了一家工厂的仓库,“五四”运动80周年时,冯骥才在里边支了个案子,搞了场学术会议,纪念“五四”运动。“我也想用这种方式,吸引人们重视这个地方。我也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保护它,请市里的头儿去看……“后来说是把它挪一挪,我问你为什么要挪它?如果说一条道路非要穿过这儿,你可以迁移一下,可你一个商业买卖,在哪儿建不行?为什么非得在这儿?可他们还是趁我去法国时,把总商会给拆了。我回来一看,什么都没了。“我站在废墟上,真哭呵。我的助手跟了我那么多年,从没见我这么哭过。真是太可惜了!这儿也是周恩来当年活动的地方。‘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马骏,就是在这儿以头撞柱,欲以肝脑涂地的方式,唤起众商的觉悟,让他们罢市支持学生的。最后,我们只抢救下来两根马骏当年撞的柱子,从民工手里,100块钱一根买下的。”“老街保护,可不可以说是基本失败了?”我问冯骥才。他没直接回答我,停了一会儿,他说:“有关抢救老街的文章,我写得很忧愤。有时候我会感到非常愤怒,但我不会在某件事情上转不出来,我只能去做更多的事情。”读冯骥才《手下留情》这本书时,里边有个情节令我难忘,那是1996年冯骥才去开罗,主人邀他去那儿的老城区———著名的汗·哈利利玩,那是几十条老街构成的最古老的市中心。“在曲折繁复、交织如网的老街老巷中,挤着几千家小店铺,专门卖埃及人特有的铜盘、首饰、纸莎草画、皮件和石雕,店铺中还有一些两层楼高的饭店,可以吃到埃及人爱吃的烤饼和手抓羊肉。身在其中,我陷入开罗人独有的生活旋涡里,奇特又温暖。我说:这里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我对主人说读过你们的诺贝尔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关于这个市场的一些小说片断,现在不知道是他把这条街写活了,还是这条街使他写活了。“主人听了很高兴,他说:开罗也有一些国际化现代化的大街,很漂亮,很气派,但那不是开罗,这才是开罗,是埃及!唉———他忽然问我:你的城市也有这样的老街吗?我心里忽然就冒出天津的古文化街和估衣街,不由得很骄傲地说:当然!”   
    《中国文物报》??陈翰     对位于北京东城区交道口附近数条胡同的拆迁工作,日前已近尾声,伴随着现代化推土机和破碎机的巨大轰鸣声,极具老北京传统风貌特色的土儿胡同、香饵胡同消失了。据了解,这两条胡同原先曾居住过许多皇族和名人,如土儿胡同61号是京城著名老中医孙伯华的故居,83号是著名的&吴裕泰&茶庄创始人吴裕泰的故居,香饵胡同87号是当年慈禧弟弟的故居,因此,胡同中保留下了不少建造精美的院落,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赖以得其盛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片瓦砾,人们不禁要问:古都北京今后还能给世人留下什么? 土儿和香饵,咱北京老城内的两个胡同又消失了。就消失在人文奥运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大运会轰轰烈烈开幕之时……。话已经说的很多了,虽然说了白说,但该说的话还是忍不住要说。      就在日前(8月23日),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又开会讨论了今年的第0656号提案--《关于设立&皇城原貌保护区&的建议》,政协委员们激动地呼吁保护好北京城的人文历史环境和城市风貌、以保护整治好的皇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皇城已损。那些个鹤立鸡群的楼厦,各个都显得底气十足,俯瞰着历史。建设新北京的号角己在老城的中心吹响,青砖灰瓦的院落在扑簌簌战栗,铲车和推土机伴着新世纪的旋律发出骇人的轰鸣……终于,续写了干百年的书卷一朝被撕扯成白页,古城变得畸型了的母体又剐下了凌迟的一刀。      何需在技术细节上阐述,莫再在繁褥的理念中漫旋,当北京城人文根脉又被一个个铲断的关头,骑在树梢上的祷告如同延迟读秒。其实,北京城的文化不单在宫廷,更不是舞台荧幕上的重墨渲染。你循着心灵引导迈进一个个胡同的深处,去留意那石阶边的落叶、灰瓦沿上的青草……      一句话在喉咙中难以吞咽--25片之外保是不保?!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弥松颐说,过去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25片保护街区是“首批”,既是首批就有第二批、第三批……。现在张口闭口就是25片,此外就再也没有了。如果政策错位,就会导致恶果。言之不预,已造成事实!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燕说,现在一些建设项目的决策人缺乏人文素质,他们的观念里有个误区,以为现代化就是建个曼哈顿、就是建高楼大厦。其实,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保护文物。吴冠中先生30多年前在巴黎上过学,30多年后又到巴黎还找得到当年他常去的酒店,旧貌依然。据说老板曾想把厅堂的老高背椅换成新的,顾客都不答应。吴先生坐在当年的椅子上,拿起一斤重的大杯子斟满了土坯酒……恍若在梦中。那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心理渗透力!作为一个北京人,闻着北京的小胡同味儿我就不叛国,喝着豆汁我就爱北京,摸着北京的城墙砖我就掉眼泪,我就觉得我是中国人!这就是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不保会出天灾,人文环境不保将出人祸!这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什么叫人文奥运?是让世界看看我们的人文北京。一个城市有什么样的人文内涵,这是需要仔细论证的。我们可以很快搭起个城市现代化框架,可以盖起大批现代化的大厦,但是城市的人文内涵是要有历史积累的。人们看你这个城市的人文内涵是看你出了多少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画家、诗人、大建筑师……这些对人类灵魂有影响的人物,还有他们活动的遗迹。不错,旧城里是有危房,但这里面包含的文化可不危!这就是人文。这对于人们心灵的渗透力、文化的认同感有着强大的影响。这决不是新客站和对面世纪坛那样的东西。      什么是现代化?一个“建”一个“保”,你能够保住就是现代化、就是文明。保护北京老城和皇城的事应该引起国家和中央的重视,要抓住机会,亡羊补牢不要等到羊都光了再补。一些拆毁的历史建筑,好在房梁房坨都在、老专家们都在。如果以后连我这辈政协委员都没了,那些年轻人也就能恢复个刘德华演唱遗址了……。      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界和文物界专家郑孝燮、罗哲文、谢辰生、刘小石等指出,迎接奥运会要有现代化观念,不仅要“新北京”,更要保护整治好旧北京。光有前者而无后者,不是现代化。世界上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越是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好整座老城的历史风貌,并以此为自豪。倒是某些缺少历史文化根基的发展中国家,才大拆大建像个暴发户。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和方式提出质疑,认为保护北京历史街区和地段,该保护不仅仅是25片,光提保护25片巳造成恶果--就是在25片之外可以任意拆光。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北京建设发展亟需增强现代化意识观念,否则难免作出以丑为美,打着“现代化”旗号破坏,让国际建筑界同行痛惜、外国游客笑话的蠢事。不仅为了迎接奥运,也为了北京更长远的发展。目前当务之急应确保旧城、皇城和故宫的历史文化环境面貌。首先,皇城范围内坚决禁止新建,并要通过不断整治使之逐步除&新&复原;同时北京二环路以内的老城区范围坚决不允许大拆大建,而是采取修“危”复原,逐步整治的方法。目前这种全部推倒拆光建新楼的作法,是城市建设、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中早已被批臭了的旧建设方式,应该坚决摒弃。      专家学者指出,北京亟需一个全新的、真正符合现代化观念的建设方针。要对过去制定的总体规划作重新修改,尽快认真制定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使名城保护的力度大大加强。力争将北京旧城或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再不能恶化和丑化我们这座世界城市建筑史的瑰宝、我们历史悠久民族的首都了!    
  天津.北京shi ze yan bei hui de   中国第一女富婆的钱来自哪里?       &紫檀皇后&与政协主席     中国第一女富婆的钱来自哪里?     在前不久的美国杂志&福布斯&排列的中国富人榜上,一个叫陈丽华的   家具商兼地产商被排为中国富翁中的第六位,身价近五十五亿元人民   币,由于是女性,而前五位是男性,她便算是中国的首席富婆了。从一些   报纸上登载的相片上看,这是一位矮胖的近六十岁的女人,相片底下   还注着她的头衔:香港籍全国政协委员。     然而陈丽华到底何许人也呢?人们所知道的,是她拥有北京长安街上   的长安俱乐部和位于东郊高碑店的&中国紫檀博物馆&及她在古都中心   区&开发&&金宝街&等,人们所不知道的,便是她其实是中国的头号女骗   子和一个刑事罪犯,其罪行之一是抢劫及非法出口倒卖过(有可能仍倒   卖着)大量珍贵文物,二是她的所谓&开发&实质是在北京市区和郊区县   掠夺土地。陈丽华是一个北京人,没读过几页书的半文盲,她过去   在位于北京西交民巷的电管局大院里做裁剪衣服和看管孩子的事,第   一任丈夫是电管局一个老实巴交的的职工。到了八十年代初期,不知   通过什么渠道,她开始非法倒卖起丝绸方面的批文来了,因此给关押   在东城检察院并从二楼上跳下来畏罪自杀,结果跳进了一堆煤渣,虽没   有死成,却给脸上留下了一块黑迹。之后,她通过关糸用钱摆平了东城   检察院,自己则到香港&接收遗产&去了。可是这笔遗产其实是不存在   的,它属于八十年代初期的时髦,当时不少人为了能出去,便请香港的亲   朋写一封假信,再请香港的律师开一份假证明,便纷纷走出国门&接收   遗产&了,陈丽华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但其它人糊弄一下也就算了,   她却是从此糊弄到底假到底骗到底了,而且这没影儿的&遗产&至今还   被她自己说成是日后发家致富的头一笔&资本&。另外,因为她认识前   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家中的保姆,这&资本&便进一步成了她的敲门砖,   借此结识了张百发本人和他的&把兄***,此二人随即   又把她,这么一个身无分文的江湖骗子,在八十年代末期引入了北京市   政府的大门。就是从这时起,她开始认真和着急了,手里毕竟还没有几   个真钱,怎么办呢?于是她把自己掌握的一个信息告诉了已经与她同流   合污的领导:在北京的龙顺城中式家具厂里,保藏着大量文革中抄家   得来的珍贵明清紫檀、金丝楠和黄花梨木家具,除了少量的退还给了   一些民主人士,其它便算作&没主&的了!提出来就是能白白到手的钱啊!   因此陈丽华靠着她和***、张百发和陈希同的熟稔关系(据说当时   已和陈希同相熟到&一踢门就进他家&的程度),通过建材局往该工厂打 了个电话关照了一下(电话里说:是市府托的,来人是一位民主人士), 大便大摇大摆地走进了价值连城的仓库,利用她身后的权势,付一点象征 性的小钱,再加小恩小惠(包括送一辆苏联伏尔加和请仓库管理人员吃饭大便、塞一点加班费和香烟等),选择大部份工人下班后的时间,用当时 那种130卡车,一车又一车地连逼带哄地分数次拉走当中的一大批,分别运到了几个窝藏点,其中有海淀区永丰乡皇后店村原属台湾起义人员***徐庭泽徐泽荣徐俊平***的一座别墅(以后又几易房主,现在空置)。然后又通过深圳 非法把一部分运送出境倒卖,由此便终于倒腾出了真钱,终于可以以& 真富婆&的面目再一次杀回北京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经人介绍认 识了在国内电视剧&西游记&里扮演唐僧的迟重瑞,与这位小她十几岁 的京剧演员结成了夫妻,并开始一起策划开办一家制作新紫檀家具 的工厂和寻求木料的来源,接着又和&唐僧&多次南下缅甸等地去搜寻,   有了不少的收获,尤其是打听到了一条走私贵重木材的秘密通道:在   中缅边境的一条小河上,他们看到了几条小船,像蚂蚁搬家一样把紫檀木、黄花梨木等一点点偷偷地往中国这边运送,就与经办此行道的人   建立了联系。再次回到北京以后,她便用倒卖文物赚来的黑钱设厂和   招聘技工,在朝阳区的大黄庄注册了&香港富华(北京)家具有限公司&。  可是与此同时,龙顺城中式家具厂的厂长却由于该厂工人的匿名举报   被关进了监狱(出事后陈把送的伏尔加车要了回去,说当时是&借&的),之后坐了六年的班房。厂长当初不得已打开库房的大门是慑于市府   的威力,但他很快便一次又一次地从家中的门缝里捡到小纸条,可能是 某个工人塞进来的,写着:&你该去公安局了,你该去法院了。&再又久, 北京市建材局的纪委和宣武区检察院下来带走了厂长,真正的罪人却 安然无恙,谁也不敢追究,既便在陈希同被逮捕之后,因为上面还有堂堂 的***。就这样,到了1999年,陈丽华手下的技   工为她制作的紫檀家具和其它名贵木器已经达到两干多件,她便在北   京东郊高碑店&耗资两亿元&建了一座&中国紫檀博物馆&,把它们陈列了 出来,还把从龙顺城中式家具厂明抢的但仍留在境内的八九十件明清 珍贵家具,作为她本人&数十年的 珍藏品&展示了出来,并表示此博物馆 是她&送&给中国政府以供展览的,虽说自此她一直都从这些家具中拿 出一些进行交易,有时在博物馆里,有时在长安俱乐部。在为博物馆 做的广告上,我们可以看到*显目的照片,馆里的二层楼上还有一 的木工作品展室......     直至今天,***在一些人眼中,还像是一个较开明的大   官,言语间也仿佛经常在&为民请命&。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因为他们不   是天津人,若是天津人便都知道这些年是谁在把持着这座城市的房地   产,他用黑社会的手法强毁民房,令大批老 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令天津市内到处都是烂尾楼,**的儿子 在天津公开倒卖文物,而最近则在天津马场道(原英国俱乐 部)动用八千万元巨资(单装灯便花费八十万元)为自己建了一座极度   豪华的楼房,其中安排了三十多个随从的住处!陈丽华便是由这么一个 腐败至顶端的大人物撑着腰!他们之间的关系经常被陈丽华在勒索土 地的场合下有意地披露出来,比如她多次向北京东郊的乡政府官员   说:&我是给***打工的&。或者,&想升官,我一句话就行。&, 再或者与儿子赵勇一起于二零零零年秋冬之际以此威胁&金宝街&的被   拆迁居民:&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支持这个项目,并派秘书多 次到现场来协助我按计划完成拆迁工作。到时间你们不搬走,你们就   向***去交代,要想做大牢,你们就别搬。&然后就是最近,为了强索   回她在十年前曾经想非法占据的一片土地,她煽动朝阳区长店村一些   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乡政府,帮她要地,说:&我是全国政协委员,还有最高领导人***支持我。我可以让你们参观我和各级领导   人陪我照的相,只要你们能把地给我要回来,我会给你们很大的好   处。&另外,陈丽华还夸说自己给***建了一座别墅(注:不知是否指   的就是马场道的这幢,还是另外一幢),尤其强调:&我***盖的房那   窗户都是花梨木的。&     为了勒索土地,陈丽华在炫耀完她的强硬关系之后,经常企图强行贿   赂官员,其中一次是在一九九七年,她想霸占朝阳区平房乡的土地,便欲   塞数万元人民币给该乡党委书记周某,遭到当面拒绝后又硬甩在桌子   上,后者无奈只好把钱上交政府,可她过些天转回身来却以此要挟,说:&   这个征地手续你不办?你已拿了我的钱,再不办,我就给你个样看看。&   周书记则说:&我已将钱原封未动的上交了政府。&(此事可向朝阳区政   府核实)。为了勒索土地,她还多次扬言:&谁得罪了我,我就拿钱买死   他,有钱就有人给我效力。&最近又张狂地说:&过去朝阳的蒋书记支   持我的工作,我就让他去市里去做大官,东城区刘区长支持我的工作,   我就让他到朝阳来当书记,东城区的连书记给我的工作中出难题,我就   让他这个书记撤了职。&为了骗取土地后&发财致富&,&紫檀博物馆&是   以建厂房为名立的项,后又以&发扬中华文化,向国家捐赠博物馆&为名   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批准。在李的帮助和庇护之下,陈丽华还不   断地把另外一些来路不清的钱都放进香港自己的帐号上去,再到处&充   阔&,其女儿赵丽经常出入澳门赌场,并向香港的商界西洋人漫不经心   地讲述她如何大把大把的输掉钱,给他们很深的印象,最不明白的是她   的口气:说起输钱怎么如此轻松如此不在乎!那钱不像是自己家的啊!     就这样,白手通过抢劫和非法出口倒卖文物&赚&了大钱的陈丽华很快   就&兼顾&了北京的房地产。其中最有名的地块之一就是曾管&建设&的   张百发副市长批给她的,位于北京饭店对面,当时是供市民锻炼身体的   东单体育场,却说拆就拆,并在五年前建成了庞大奢侈的&长安俱乐部   &。再之后,这个口口声声说自己在&发扬中华文化&的女人便对北京的   大片四合院和胡同下手了(为修所谓&金宝路&和在两侧修建酒店、写   字楼和公寓等。)正是她,在一年之前曾企图拆除妨碍她圈地的蔡元培   故居(有报纸上发表的相片为证),刚动手便被发现制止,又正是她,在分   文不付土地出让金和拒绝依法补偿私房主房地产的情况下,在非法获   取了无效的建设用地批准书后,于去年野蛮地摧毁了大批座落在遂安   伯胡同、红星胡同和东堂子胡同的四合院,其中有梅兰芳故居、邓   拓故居和溥仪家族的一个漂亮庭院.....,并派大批警察在旁边的米市大   街放催泪弹驱散抗议强制性外迁的居民;并于寒冬之际,把家居遂安伯   胡同的一位为维权抗争到底的私房主驱赶到五环之外的农村里,令一   家人住在几间当时连玻璃和取暖设备都没有的水泥仓库里。又正是   这个女人,身为一个香港商人,竟然于此时此刻手里握着不属于她的土   地在香港为她心目中未来的&金宝街&招商,又用不属于她的地做&抵押&   迫东城区政府给她数亿的贷款!陈丽华一边打算把北京文化含量最高   的胡同区域之一化成荒砾并变化成她手中的黑金,一边还说她多么&心   疼祖国文化&,因为她用紫檀把拆了的四合院复制了出来,而还有报纸   居然把如此荒谬和无耻的&自我辩护&当成正面的言论? 橇顺隼?这会   儿,一个大坑已经在此胡同区的东头挖好,准备兴建一座十二层高的富   华大厦!     就在陈丽华在古都中心如此造孽时(自前年秋冬之际直到去年,西方   也有几家报纸遣责有关工程项目,惊呼&古都腹地被践踏!&),一片叫作&   富华小区&的所谓经济适用房也正在东郊高碑店地区紧锣密鼓地盖着,   大约是准备拿它在日后将被驱赶出来的胡同居民身上再榨一笔钱,是   集商家与政府部门于一身的北京市建委的&九州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为   陈丽华操办着。该工地的工人待遇极差,大家在底下都骂老板娘刻   薄。他们不知道在半年以前,在近郊的另外一个工地上,忍无可忍的   工人还曾经把她打了一顿,因为迟迟得不到工钱。他们也不知道就在   为她制造新紫檀家具的工厂里,陈丽华的绰号叫&陈无赖&,因为她经   常会把定好的工资月月往下降(有一位李姓高级技工因此要求离职,   她竟让保安看住大门不许他出去,结果他只好丢下铺盖和餐具跳墙逃   走)。她吝啬且贪得无厌,几乎走到哪里就被人恨到哪里,而绝不是国   内某家报纸上所吹捧成的那位&慈祥、平易和温柔&的&大姐&。而且她   的汽车竟挂上了只有司法部门的车辆才可以挂的&警备&车牌,在京城   里横冲直撞,两年多前有一次在东华门附近因违反交通规则被警察拦   住,她就站在马路上嚷:&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我叫陈丽华,   打听打听去!&     说到报纸,不知陈丽华用了什么手段,总之是把某几位记者的想像力   给高度地刺激了起来,竟不惜动用大量的&生动细节&来为她编织故事,   但当我们随便捡出一些情节去找当事人对证时,便发现全是假的全是   欺骗,而陈丽华的最大失策,就在于她竟敢在自己老家的土地上行骗,也   不怕到处都是对她知根知底的人。什么皇族后裔啦,什么祖传的紫檀   家具啦(她说:&小时候家中紫檀的坚硬和质感给我的心灵   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什么在原始森林里遭到群蜂袭击啦,不一而足!     这一切就是&紫檀皇后&和&中国第一富婆&陈丽华的真实故事,这里其   实还远远没有数尽她的罪状,但单就她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抢劫和走   私、倒卖文物(目前正摆在&中国紫檀博物馆&中的就是赃物!),就已经   是触犯了刑法,并且此案早已立案,她只是一个还没有归案的罪犯而   已,其它涉及到土地上的严重违法、对被拆迁公民的严重侵权和走私   贵重木材等,也都是在二十四小时内可以拿到充足证据的。总之,为了   终止这场巨大的骗局,为了避免更多传统建筑的倒塌和北京、天津城   内外更多老百姓受难,为了保护国土资源和阻止银行资金继续流失,为   了维护法律的尊严,陈丽华及其后台必须马上绳之与法,刻不容   缓。       一位感到忍无可忍的北京市公民     二零零二年二月五日于北京   
  若没有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保护古城、保护文物、保护历史、保护文化?谈何容易哟。
  政府出钱,公司赚钱,有人破坏,保安有钱。
  95年我去苏州,是亲戚陪着去的,只玩了一天。回来后我就和老婆一直算计着什么时候有空再去一次,住他十天半个月的,自己随便逛,可直到现在也没成行,看来苏州的美丽将只存在于我的梦里了。  这种事还是欧美做得好。有一次我看电视,说希腊如何保护古迹,即便一块方石缺了一半,也得按缺口打磨另一半,再粘到一起,那才叫保护。沈阳的古迹没什么太古的,不过就是三五百年,可也留不下,非得都拆了建什么清代一条街,富丽堂皇的,恶心死人了。现在又在改造北陵,弄不好又是一个国产迪斯尼。这帮贪官。
  阿丽斯去过凤凰之后,对老房子越来越感兴趣了:)
  看到这篇帖子很开心,因为有人关心;也很不开心,因为大家说的都是赤裸裸的现实。关心的人还是太少,关心的人能做的更是太太少……
  上次闹得很大的定海旧城改造的事情,我是眼睁睁看着它被毁灭的。报纸呼吁保护,上面说不要呼吁了;文化局几个人奔来奔去,也都是一场空忙。有一个姚怀祥殉难的姚公池,也要被填(现在还没填,但被弄得面目全非),有人反对,听说市领导叫人去考证一下,要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姚怀祥投水的地方是另一个池。上天作证,那个池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的。  那些古民居,基本没有了;三忠祠,在一个山顶上另建了;英国在中国建的第一个教堂,也被夷为平地,我看到地面的一个大十字架,是那时用瓷砖铺的。  我离开那儿时,对这座城市的这种变化,实在已恨得没话说了。
  苏州去得早点,那时我还不大关注城市整体生态,只是去看了几个名园。对几个名园我不敢妄评,姑且引用陈从周先生的一些看法吧。陈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对苏州园林的保护工作是提出了不少意见的。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对把拙政园和旁边的另一个园林(好象叫东园)合并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其改变了拙政园的空间布局,是一大败笔。    杭州我不久前才去过,杭州的古城风貌保护应该是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因为老街拆得只剩了一个河坊街,而河坊街也已被改造得失了神。至于说西湖周围的现代建筑,现只占了东边一线,只要你不往东边看,还是可以发些思古之幽情的。我的看法是西湖的面积较大,又在市区里,不让在西湖周围建高楼似不现实,除非另建一个新城区。  在我们还没有找到保护古城的好办法的时候,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已只剩个别幸存的古城、古镇了。而对这些古城、古镇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后果应该很快就可以看到。  
  对山主人所言深有同感!前年我读到《南方周末》关于定海古城的报道时,已有扼腕之痛,但想想又何止是一个定海呢?
  也不能都保护,总得发展吧,可那种把老的折了再建放古建筑的人应当进监狱。
           新天地,我不会卖  ——访瑞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康瑞        曾经有一位外国记者“意味深长”地向“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倪馆长发问:“你不觉得贵党的‘一大’会址已经被资本主义淹没了吗?”倪馆长的回答机智巧妙,意味深长:“我们是被改革开放的成果簇拥着。”  
瑞安咨询的高级经理周永平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许多外国记者对新天地建造在“一大”会址旁边感到诧异,相反,本地的传媒和大众却以一种平和坦荡的心态接受了这个新现象。  
    本刊记者/何
艳    
记者:您曾对同事说,上海新天地是您最疼爱的小儿子,许多事不分巨细,您都要亲自过问,再拍板决定,比如新天地1号的所有家具和摆设。请问是什么使您对新天地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  
罗康瑞:这几年,我确实在新天地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它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最喜欢的一个项目。我自己觉得上海新天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发项目,特别是在社会效益方面,对上海很重要。因为它正好在中共一大会址的旁边,要是这个项目我们做得不好,影响会很大。直到现在我每次来这里,还要去外面转一转,看看有哪里能改进的。  
记者:1997年,您决定投资新天地项目,当时很多人认为瑞安疯了,并预言您注定亏本。请问当初是什么支持您做出这个投资决定的?  
罗康瑞:当时正好是上海房地产的低潮,同时还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我能下决心做新天地项目确实不容易,许多公司同事也有反对意见。新天地项目总投资超过13亿元人民币,那时去和银行谈贷款,银行都不能理解这个项目,研究了1年多,才说贷给我们4500万美元,连30%的成本也不够。但那时,我因为一定要在2001年的年中把新天地建好,所以我们下决心自己拿现金出来先做。2001年有八十党庆,还有APEC会议,所以这个项目要是做好了,我相信会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尽管有人觉得我疯了,可我自己还是对上海,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我的白头发就是这几年长出来的,但我还是认为自己很幸运能够做这个项目。  
记者:请问现在是否有许多房产商开始步您后尘,去投资旧房保留和改造项目了呢?以您过来人的经验,您能给他们哪些建议?  
罗康瑞: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因为现在确实有很多人都说,他们也要做一个新天地,但是我觉得一定要很小心。首先,房地产项目最重要的是地点的选择,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做这样的项目。这个地方因为刚好是在淮海路旁边,有一大会址,还有地铁站,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都非常好;另外,淮海路这边有这么多栋写字楼,这些白领或者老外,他们下班以后都在这个地方,所以新天地有它的条件,其他地方这样做,不一定能够成功。当然,上海那么大一个城市,可以做其他类型的保留旧建筑的项目,不一定要像新天地这样全部做成餐饮、娱乐和休闲。  
记者:在做新天地项目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罗康瑞:最大的困难有两个。首先是前面提到的1998年去银行融资的时候;另外是我们最初构思设计的时候,我相信不是很多人了解我的想法。因为现在新天地北里的做法是先将一部分旧房子拆下来,再用旧材料重新来建。我们还做了一些广场,是过去没有的。但是当时,我们将这些构思说出来,很多人都不能体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石库门怎么能做成餐饮娱乐?当时,很多人也不能了解。所以那时,我们做了很多解释工作,并用一个旧的石库门做了一个样板房,让人们看到并相信石库门房子是可以这样保留和改造的。  
记者:对于新天地项目,您既有文化上的浪漫设想,又有严谨的投资收益的预算,请问您是如何将这两者融合到一起的?  
罗康瑞:这两者确实有冲突。很多人现在还在说,如果当初我不做这个项目,而做其他项目,现在肯定已经赚很多很多了。但最重要的是做房地产开发一定要看前景。我对上海充满信心,并觉得这个项目有社会的效益,所以关于投资收益,我的想法是长远来看会好的,主要是看这个时间要多长。  
记者:新天地项目给国人一个启示,原来老房子是可以这样保护的。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新天地只保房子不保人,不利于原住户的安居乐业,对此您怎么看?  
罗康瑞:其实石库门房子设施这么差,居住环境也很不好,因此石库门里的居民还是需要去动迁的。你可以想象,在21世纪,如果居民还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什么都没有,怎么行呢?  
记者:能否把现代化设施加进去,再让居民回搬呢?  
罗康瑞:但还是住得不好,还有就是成本会很贵,我们现在改造的成本是重新建造的两倍啊。要是保留这个石库门,加入新设施让居民住,我们不如建一些新的嘛。我们保留这些石库门,另外一个原因是一大会址在旁边,不允许开发商造高楼。既然我们要保留这些建筑物,就要考虑怎么去充分利用它,提高它的商业价值,为这些旧房子注进新的生命力。我们认为,这一个做法能更有效地把上海的石库门文化保留下来。  
记者:现在新天地北里已经大部分开放,很多人认为它非常贵族化,请问这是您对它的定位吗?将来的新天地南里又会怎样定位?  
罗康瑞:我不一定同意“贵族”的说法。当然,现在大家看到新天地做得很高雅,特别是北面部分,有些餐饮可能是比较贵一点,但是接下去我们会把南里做得比较大众化和年轻化,让更多年轻人,更多市民可以随便去买东西,吃东西。我们希望新天地项目做好后,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的消费。  
记者:新天地给人的感觉是不错,但它目前仿佛是一座艳丽的孤岛,与周围凌乱、老旧的环境很不协调。请问您有没有计划让新天地与周边地块的过渡更和谐更自然?  
罗康瑞: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改造的第一期,现在湖和绿地都做出来了,环境完全不同了。将来湖的北面要做大型企业的总部,现在已开始动迁,南面要造高级住宅,所以往后,周边环境会一点一点改善的。现在市场情况比较好,我们也会加快速度,相信10年之内一定可以做好。  
记者:10年后,太平桥地区完全建成,到那时,您会考虑出售新天地产权吗?  
罗康瑞:新天地我是不卖的。现在很多租户都表示有兴趣,因为他们生意都很好,但是,我不能卖给他们,我一卖给他们,我们基本上就管不了了。那么环境可能会因为他们经营理念或设计的不同而不协调,所以我一定不能卖。但是其他的,像办公楼、住宅,我们可能会卖一部分。  
记者:最后,请您为我们展望一下您心中的10年之后的太平桥地区。  
罗康瑞:10年之内我希望都做好了。在湖的北面,我希望看到很多世界一流的企业总部大厦,就好像去纽约曼哈顿看到的那样;在湖的南面,我希望看到上海最好的住宅小区,有别墅、多层和高层,到时候,我会把家搬到湖南面的别墅里去。另外,我还希望尽快地把我们自己的瑞安广场二期建起来,这栋楼的造型仿佛一朵含苞待放的白玉兰,非常别致。做完这些我就可以退休了。现在新天地已经成为上海的一个旅游景点,我希望将来全世界都来谈新天地,就好像去巴黎,一定会去艾菲尔铁塔,去纽约一定去看自由女神像,那么来上海,一定要看新天地。■       
        多伦路:讲述名人的故事    多伦路是上海的一条弯弯的小马路,  总长约550米,位于上海的东北角,  与四川北路两头相交。多伦路在上世纪初形成,在1949年前叫窦乐安路,是用一个英国传教士的名字命名的。当时这条路处在英法公共租界与上海新华埠的交接处,用“华洋杂处,五方会聚”来形容这里是最为恰当不过的。    真正让这个地方扬名天下的,是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在里居住、写作或生活过的一大批中国近代文化名人,鲁迅、郭沫若、沈尹墨、瞿秋白、茅盾、叶圣陶等等。1930年,这里成立了中国左翼左作家联盟。    1998年底,上海市虹口区政府本着“修旧如初”的原则投入近亿元对多伦路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建成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最近,在这一基础上,虹口区政府与上海星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下了合同,星科将斥资20亿人民币用于多伦路二期改造。至此,多伦路二期改造正式启动。      谁是星科?      对于上海房产经纪人来说,20亿元大盘子的公司掰着手指头也能数得清,但是没有人知道星科这匹黑马是从哪来的。    谁是星科?它从哪儿那么多资金?怎样的一个团队来掌握运作这么大的资金?记者从资料中查到,上海星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0月,注册资金只有3000万元。作为一个孵化器性质的投资公司,星科此前曾有两个项目,一个是生物产业,一个是电子产品,总投资为2000万元。    上海星科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方培清说,“我们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母体的资金注入,母体的资金远远大于20亿的规模。”方还透露,投资母体曾投资成都的九龙广场,如今这个项目已增值到10亿人民币。所以,星科在资金方面没有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成都九龙广场的开发商是西南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公司法人代表李建平。而上海星科的董事局主席也是李建平。如此,西南国贸正是上海星科的大股东。于是我们知道了,这匹投资“黑马”来自四川。    尽管李建平笑称自己“在上海连路也不认识”,但他却把20亿资金投向了上海。这是川军进军上海一笔大投资。    但是有一点要值得注意,负责这项工程的星科常务副总裁主培清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上海的老洋房里长大。他曾经在一家著名的投资公司工作,对上海的环境相当熟悉。      又一个SOHO?      在鲁迅先生曾经住过的景云里,住户们已经知道这里要动迁了。他们关系的是开发商会给他们多少搬迁费,会搬迁至哪里。    虹口区政府则有一个口号,  是要把多伦路建设成中国的SOHO。  按照虹口区政府以及星科的计划,多伦路二期原则上不会建新的高楼大厦,而是通过动迁把老房子空出来,重新翻新后,赋于商业、娱乐、休闲和居住不同的功能。    “这些房子将是国际级项级品牌的专卖店、小型的雅皮的旅馆、外籍人士的高级公寓、艺术馆、画廊以及音乐厅、特色书店、实验剧场、艺术代理公司、广告创意公司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星科邀请的来自日本、德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15家规划师事务所已经开始规划。开发商希望通过国际化招标来作区域规划,用星科的话来说这叫“用世界语言来讲中国故事”。    据上海信息中心的消息,购置老洋房热在一些长期居住上海的外籍人士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多伦路区内拥用一百幢英、法、日、荷式洋房和大片石库门建筑群,按照星科的想法,把现在的居民迁出去后,老建筑经过整修后将成为高级公级公寓出售给外籍人士。    至于挣钱,当然也在星科的考虑之中。星科很清楚,由于动迁,改建的资金投入,二期的投入要挣钱是不可能的。这二期将是一个诱耳,它的主要任务是彻底提升周边区域的价值。而星科的三期包括周边的80多成平方米土地,星科的盈利点也就在这里了。      新天地2.0版?      尽管星科方面一再尽量回避新天地,他们只是强调纽约的苏荷、巴黎的沼泽地,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把这儿看作新天地的升级版。    苏荷区(SOHO),即“South of Houston Street”的英文缩写。  它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是一个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社区。这里原是一片颓废的工厂区,后来因为大量的艺术家居住在此地,逐渐成为纽约最时尚的区域。    为了多伦路的改造,星科方面甚至专门去纽约、巴黎进行了考察,但是回来后他们说,多伦就是多伦,不是苏荷,不是沼泽地,也不是新天地。跟新天地不同的是,新天地主要是商业和餐饮,多伦路则更注重文化与居住功能。在他们看来,多伦路最后要形成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东西。    他们的一位董事说,“我们希望以后多伦路建成了,多伦不是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形容词,人们会说这个人很多伦,或者今天你多伦了没有,它是一种生活的品质。”      谁是沈尹默?      名人一直是多伦路开发的核心,但是这个核心资源在开发的同时,已经开始逐渐衰竭。正因为此,在很多人眼里多伦路一期的开发是失败的。现在很多人年轻人除了鲁迅和郭沫若以外,还有谁知道沈尹默?还有谁知道“左联”?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已经成为今日世界核心力量的商业世界,文化名人的影响力正日渐式微。    更重要的是,多伦路的文化名人街自从建国以后,很多文化名人或者作古,或者去了北京,多伦路上已经没有一位在当代中国文化界甚至上海文化界比较有名气的作家或是艺术家。也就是说,多伦路的故事讲到1949年已经结束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个故事讲下去,而不是吃老本。    所以星科的设想是多伦路的发展还是要能够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席之地,而不是光讲老故事。常务副总裁方培清有一个大胆的打算,就是以廉价的价格将二期的一些房子租给一些当代著名的艺术家,请他们来居住,创作。    一个法国女规师说,多伦路是一个做梦的地方。虹口区政府与星科正在把这个梦变成现实。      上海:商业街依旧如此性感      不要以为南京路、淮海路和四川路正在老去。新世纪伊始,围绕着南京路,淮海路和四川路的改建大幕正急速拉开,原先以纯商业为特色的街道,正逐渐向着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和时尚的方向发展。上海政府在城市改造中迸发的激情与想像力,使得上海商业街的未来依旧魅力无限,这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生命的鲜活和性感。      南京路      曾以“中华第一街”生自居的南京路不久前与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联手,打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南京路”的旗号,邀请28家国际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南京路改造工程。据悉,  此项目所需资金约180亿元人民币。    南京路整个改建计划分三个路段、三个阶段,十年完成。外滩至河南中路段定位为“海上情怀”,河南中路至西藏中路段定位为“都市时尚”,西藏中路段至成都路段定位为“明日之约”。合路段将结合中央商务区、高档住宅区和酒店业的建设,使南京路在十内商业营业收入提高两倍,成为太平洋西岸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黄浦区经贸委主任朱登和表示,他们将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老字号口牌企业,在南京路开设旗舰店,形象店,在南京路上形在一个老字号精品区。      新天地      “新天地”处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太平桥地区,总面积为52平方米,它紧贴上海最繁华的淮海中路商业街,被称为上海的腹地。    整个太平桥地区的旧区改造是由美国本杰明伍德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新加坡日建设设计国际有限公司,以及同济大学和上海有关的城市园林设计院共同完成的。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开放交流”。    太平桥地区首期改造将修筑一片3。2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和一个1。2万平米的人工湖,  同时改造3万平方米的新天地石库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位于太平桥地区。对于“一大会址”周围的改造,上海市制定了两条原则:一是改造后的建筑风格协调,二是建筑物的高度必须有一定的限制。    根成这两条原则制定的改造方案  是把这块3万平方米上的上海老式里弄建筑的  外表保留下来,对其内部进行全新改造,使其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      十六铺      诞生于150多年前的十铺码头是上海最早的码头,  也是上海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十六铺客运站经过大规模的改造,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路客运码头,年进出旅客为1500万之众。但今天的十六铺已风光不再,年进出旅客仅剩100多万。    2002年十六铺码头将整体搬迁至宝山区的吴淞客运中心,现在有码头和仓储用地将逐步调整为旅游、商业和滨江绿化用地。    据悉3家世界知名设计公司不约而同地把未来的  十六铺设计成一个传承了上海历史文脉的世界级滨水胜地。    美国SOM国际有限公司及加拿大C3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事务所的设计方案将在完善中央商务区、延伸外滩步行带,使之成为旅游活动上心的基础上,突出水运交通,规划建立两个水上巴士站,其高大透空的建筑将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而根据美国GENSLER设计集团的方案,  十六铺地区在功能定位上将与外滩地区功能衔接,与浦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