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土壤小动物是仪表台避光垫有用吗还是趋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3:57:3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  )A.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以用目测估计法B.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因此适用标志重铺法C.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等特性D.采集时土壤与花盆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
°花舍°377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以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A正确;B、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C、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光、避高温等特性,C正确;D、采集时土壤与花盆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D正确.故选:B.
为您推荐: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本题考点: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备战2012高考生物 种群与群落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专题知识网络】【高频考点汇编】用心爱心专心1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2)析图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②析图 种群 A B C 年龄组成情况 幼年多,老年少 各年龄比例适中 幼年少,老年多 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 = <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增加 波动 降低 所属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 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用心爱心专心2 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 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 A、B 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 1∶1。 b.A 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 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 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 ①图解用心爱心专心3 ②析图 图 A 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 B 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 C 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考点二、 “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 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2)公式:Nt=N0?λt(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倍数。若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λ=1,数量不变, 为稳定型种群) 。 (3)曲线及解读 ①曲线 1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 ;c.特点:无 K 值,持用心爱心专心4 续增加;d.影响因素:N0(即起始数量) ,λ值。 ②曲线 2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率;b.特点:保持相对稳定。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达到 K 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 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2)曲线及解读 ①曲线 1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 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 c.特点:有最大值 K 值, K/2 时斜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大。 ②曲线 2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速率;b.特点: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 0(即 K 值时) ,t1 对 应 K/2 值,t2 对应 K 值。 (3)K 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用心爱心专心5 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 值)以后保持稳定。 3.K 值与 K/2 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 K/2(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 鼠的种群数量在 K/2 附近, 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 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K 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改变环境, 降低 K 值, 使之不 适合鼠生存 4.K 值变动的示意图 捕鱼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捕捞后, 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 回升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 尽量 提升 K 值(1)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 值会在 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 值会上升。 5.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考点三、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 种群 概念 内涵 和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 和 群落 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用心爱心专心6 区概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 个体之间既有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同种群念 种内互助, 构成,其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也有种内斗争, 两者对立统一, 别 外 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 延 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 寄生,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一定 的生态位 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特征 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种 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 群密度,决定种群的发展趋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 联系 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 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考点四、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 性质。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特点: ①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减少; ②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③丰富度随海 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2.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互利 共生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相互依赖,彼此有 利。如果彼此分开, 则双方或者一方不 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 两种生物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呈现出 “同生共死” 的同步 性变化 举例 地衣、大豆与根 瘤菌用心爱心专心7 寄生对寄主有一害, 对寄 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 开, 则寄生生物难以 单独生存, 而寄主会 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 子与大豆;噬菌 体与被侵染的细 菌 牛与羊;农作物 与杂草;大草履 虫与小草履虫竞争数量上呈现出 “你死 我活”的“同步性变 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 力不同;如图 a;生 存能力相同, 如图 b。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 近的不同物种间竞 争越激烈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 生物为食, 数量上呈 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 少,后增加者后减 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 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注:互利共生为种间互助,而竞争、寄生和捕食则为种间斗争 考点五、群落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 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 分利用。 2.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弱 关系如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鲜地衣层。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 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如图所示) 。用心爱心专心8 ②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③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 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多数浮游动物一般是趋向弱 光的,因此,它们白天多分布在较深水层,而夜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此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光照条件 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布的变化。同时,海洋中的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也存在分层现象,上层为主要吸收红 光的绿藻,中层为褐藻,下层为主要吸收蓝紫光的红藻。 (2)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例如 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是受水分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水平结构主要受温度的制约。 考点六、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概念分析 群落演替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含义: (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 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 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 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 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2.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有三类: (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 所有的生态因子。 3.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 :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 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 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用心爱心专心9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 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4.演替类型比较 类型 内容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初生演替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 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 环境 经历的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 但仍保留 了原有上壤条件及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考点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结论 1.方法步骤: 步骤 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 实 施 计 划 准备 及取样 观察 和分类 采集 小动物 统计 和分析 实施 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用取样器取样(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 采集、调查 ①诱虫器取样 ②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 管中。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 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 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 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 少”等等。 2.注意事项 (l)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3.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用心爱心专心10 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2011 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 1.(2011 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2.(2011 浙江卷)下表是调查野山羊种群生存羊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 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年) 存活数(只) 死亡数(只) 0
801 12 2 789 13 3 776 12 4 764 30 5 734 46 6 688 48 7 640 69 8 571 132 9 439 187 10 252 156 11 96 90 12 6 3 13 3 3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和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存活曲线图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可以是存活数也 可以是死亡数,所以 A 正确;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Ⅲ型(凸型) :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 期死亡率极低 ,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 乳动物等。Ⅰ型 (凹型) :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 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Ⅱ型 (直线型) :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水 螅。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 所以 B 选项是错误的。 3.(2011 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用心爱心专心11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任何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4、 (2011 江苏卷)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 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 海拔 植被类型 Ⅰ &1000 热带季雨 林 蝶类种数 349 Ⅱ
常绿阔叶 林 452 Ⅲ
常绿落叶 混交林 201 Ⅳ
针阔混交 林 136 125 Ⅴ
针叶林 Ⅵ &3500 高寒灌丛 草甸 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答案】D 【解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不同引起的结果,所以 A 选项错误;各个群落的空间结构 特征都是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 B 选项错误;蝶类由于食物的原因分布是与植被类型有关的,所 以 C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 5. (2011 海南卷)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6.(2011 上海卷)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 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A.Ⅰ 【答案】DB.ⅡC.ⅢD.Ⅳ【解析】猎物种群密度越大,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越小。用心爱心专心12 7.(2011 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答案】B 【解析】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 选项不正确,发生于火山,冰川泥, 以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此演替已到了森林阶段所以一定是很长时间,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不同于自 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8、 (2011 江苏卷)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 和 20 头/叶) 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 与迁出有关 B.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 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 K 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答案】AB 【解析】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增大,迁出会使种群密度减小。 9.(2011 重庆卷)2008 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 K 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变异(基因突变)在前, (黑暗是环境)选择在后。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密度不 是生态因素而是种群的特征。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K 值)制约的主因素是水中的溶解氧。间接使用价值 是生物的生态功能,科研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 10.(2011 新课标全国卷)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 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 6 年, 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________用心爱心专心13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 5 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增强、减弱、不变) 【答案】 (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略 (3)增加 (4)减弱【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关知识及同学们的信息获取能力。 (1)有题目信息可知, 人除了捕食狐外,还与狐之间有共同的食物-羊;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病毒寄生在宿主 细胞中,与野兔之间的关系为寄生。 (2)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牧草→野兔→人、牧草→羊→人、牧草→ 羊→狐→人、牧草→野兔→狐→人。 (3)由于人登岛后前五年,野兔的数量在增加,种内竞争强度也增加。 (4)捕食者数量增加,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传染病的流行程度会减弱。【2010 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 1.(2010 海南卷)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 100hm 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 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 1 个 1m 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 1m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 1m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答案】C 【解析】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选项为逐个计数法,本题中范围较大,个体较小,不适用该法。B、 C、D 均为样方法,关键问题在于样方的设置,样方设置的原则是随机,多个,所以 C 选项正确。 2. (2010 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 年龄期 幼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答案】A 个体数 甲 600 400 200 乙 400 400 400 丙 200 400 6002 2 2 2用心爱心专心14 【解析】考查种群数量特征中的年龄结构。三种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增长型的特点 为:幼年期个体多,种群的数量将变大;稳定型的特点为:三个年龄时期的个体数基本相等,种群数量基 本不发生改变;衰退型的特点为:幼年期个体少,种群的数量将变小。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甲、乙和丙 分别属于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 (2010 海南卷)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 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14152540草本 灌木 乔木 总计28 0 0 2827 3 0 3026 4 0 3030 12 14 5634 19 23 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从表格中我们发现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 28 种,之后物 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变得明显,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不符合题干,所以 B 为错误选项。 4. (2010 上海卷)下图为 a、b、c、d 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 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 2000 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 3000 米处 B. b 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C. 海拔 3000 米处,b、c 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 海拔 4000 米处, a、b、c、d 的数量差异体班遗传多样性用心爱心专心15 5.(2010 山东卷)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解析】在 K/2 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 A 错误;该图示不能作 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 B 错误;该图可 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 C 正确。在 K 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 最多,因此 D 错误。 7. (2010 天津卷)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早 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用心爱心专心16 【答案】D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 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 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 无法比较 2 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 比例为 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8.(2010 新课标全国卷) 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 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 【答案】A 【解析】由于水中的含氧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而该动物要获得足够的氧气,那么含氧量下降会使得该 动物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 因此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9. (2010 广东卷)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苗与草之间竞争资源。 10.(2010 浙江卷) 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 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 B、乙 C、丙 D、丁用心爱心专心17 A.若 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 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缔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 b 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 b-c 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 c-d 段相似 【答案】A 【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在 K 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 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 K 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 b 点,B 正确;种群数量波动下降 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 b-c 段相似,C 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 也应该在 K 值附近波动,D 正确。若 a 点环境因素变化,虽然食物量不变,但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 但仍按 S 型增长,只是斜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11. (2010 湖南卷)假设 a、b、c、d 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 a、c、d 的营养关 系为 a→c→d,a 与 b 的关系如图,a 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 a 和 b 的种间关系是 (2)若 d 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是 。。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3)若持续干旱使 a 大量死亡,c 和 d 种群密度将会。(4)当受到外界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 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 c 种群的密度,捕获了 50 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 40 个个体,其中有 5 个带有标记,c 种群的数量约为 【答案】⑴竞争 个⑵c a ⑶降低(或快速降低) ⑷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低 ⑸400【解析】 与 b 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 a、 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 a b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b 的数量开始减少, 说明在 a、b 竞争的过程中,a 最终胜利。如果 d 的数量大量减少,即 c 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 c 的数量迅 速增多,进而导致 a 被大量捕食,使得 a 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 a 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 c用心爱心专心18 和 d 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淋相比,该生 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 12.(2010 重庆卷)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 3 组 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 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 31 图 2 曲线 A 所示.组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 F 所示. 组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青工成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 1 少。 (1)组 1 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第 40 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体积为 20mL,则(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 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理生物群落的 结构.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 线 代表类似.【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 只/mL (2)①D 和 E;水平 ②B 和 F 【解析】组 1 甲为 A 曲线,组 2 乙为 F 曲线,因此组 2 甲为曲线,组 2 乙丙均较组 1 少,所以 C 曲线为组 1 乙,D 曲线 E 曲线为组 2 乙、丙。即 A、C 为分别培养的甲、乙,B、F 为混合培养的甲、乙,D、E 为组 3 的曲线。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第 40 天时,组 1 中乙种群总数为 600,因此密度为 30 只 /ml。两种鱼分别位于中央底部和河岸底部,相当于组 3,所以与曲线 D、E 类似,一个在中央,一个在岸 边底部,因此为水平结构。用心爱心专心19 两种昆虫,一种数量增加,一种数量减少,类似于组 2,因此与曲线 B 和 F 相似。【2009 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 1.(2009 年山东理综)右图曲线 a,b 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 a 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 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 d 时,曲线 b 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 【答案】D 【解析】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 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据曲线 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 B 正确。曲线 a 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 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 A、C 正确。D 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 d 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 2.(2009 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答案】B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 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 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3.(2009 浙江)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 Y、X、Z 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 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B.每毫升河水中有 9 个大肠杆菌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 米种植用心爱心专心2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 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 Z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 Y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 X 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答案】A 【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 Y、X、Z 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 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 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 明显增加;Z 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 出 Y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X 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 A 正确。 4(2009 全国Ⅱ卷)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 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 D。 5(2009 安徽卷)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10 9 28 13 71 17 131 21 207 25 270 29 302 33 327 37 341成虫数(只) 6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 13-25 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 17-29 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用心爱心专心21 C.第 21-37 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 1-37 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第 13-25 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 17-29 天,成虫增长率 下降,第 21-37 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 37 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 1-37 天, 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 C 正确。 6.(2009 广东 理基)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 年~1930 年 C.1940 年~1945 年 【答案】B 【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 1930 年一 1935 年内种群变化 率是 (990-398) () / =118. 1925 年~1930 年为 14, 4, 1940 年~1945 年与 1945 年~1950 年 均 为负值。 7.(2009 广东)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 pH 值不影响 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B.1930 年一 1935 年 D.1945 年~1950 年【答案】D 【解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pH 值变化影响微生物的 生长, 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 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 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 8.(2009 江苏生物)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 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X 50cm X 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 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用心爱心专心22 物种 个体 数 裸露泥滩 米草群落 5 3 总数 18 12物种 个体 数 1 2 总数 14 9物种 个体 数 2 0 总数 12 0物种 数 1 1个体 总数 10 10物种 数 2 0个体 总数 14 0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答案】AD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 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为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 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 9.(2009 宁夏)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理由是 。若要采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 采用吸虫器等(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 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KJ。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 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答案】 (1)较强 微小(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 【解析】 (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 采用吸虫器等进行用心爱心专心23 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 传递效率为 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 n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n/20%=5n KJ【2011 最新模拟题之--种群与群落】 1.(2011 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十一县市期中联考)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 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我国的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解题时,要抓住题图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要清楚性别比例 只影响出生率, 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 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 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年龄组成。我国的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2.(2011 届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 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2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 1m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蜈蚣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 后即可镜检 D.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 【答案】B 【解析】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大于 1m ,A 错误;土壤动物中的蜈蚣身体小、柔软, 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B 正确;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即可,C 错误;鼠类体积较 大,不能用取样器采集,D 错误。2用心爱心专心24 3.(2011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 K 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 K 值总 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答案】B 【解析】在达到 K 之后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由于种内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必定会上下波动。 4.(2011 湖南十校联考)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有关知识,解题时,应从实验原理入手分析问题。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 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 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 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 的个体;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要做到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 集的地块取样,会使所得数值偏大。 5.(2011 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 =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 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年份 增长速率 第1年 0.66 第2年 1.54 第3年 2.81 第4年 3.67 第5年 2.94 第6年 1.65 第7年 0.03 )A.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C. 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答案】CB. 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D. 第 3~4 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由于 1~7 年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为正值,即种群的数量都在增长,年龄组成应该为增长型;第 7 年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AD 错误;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B 错误。 6.(2011 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七次月考)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 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用心爱心专心25 A.1~5 年种群呈 J 型增长 C.到 20 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答案】CB.20~30 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D.15~20 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种群的增长曲线的理解。抓住 λ 的含义是准确解答该题的关键。假设种群的 起始数量为 N0,t 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 ;根据指数函数的特点,λ 值大于 1,种群数量增长,λ 值 小于 1,种群数量减少,λ 值等于 1,种群数量不变。由图可知:种群数量在第 1~5 年呈指数式增长,为 J 型曲线;种群数量在第 10~20 年之间不断减少,至第 20 年时,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因此,种群数量在 第 20 年时达到最少。在第 20~30 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0。 7.(2011 江苏南通市第三次调研)下图是黄海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tA.a 点时组成该种群的个体全为幼年个体 B.b 点时的种群大小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 C.c 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d 点时该种群增长率最大 【答案】B 【解析】生物种群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都应该存在,A 错误;b 点增长率最大,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B 正确,D 错误;c 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多,此时该种群年龄组成应该为增长型,C 错误。 8.(2011 届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高三模拟)下列关于右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 点之后用心爱心专心26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c 点时进行 D.K 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D 【解析】当环境条件更加优越时,K 值会增大,A 错误,D 正确;环境阻力是在 c 点之前就出现了,B 错误; 防治蝗灾应在 b 点时进行,C 错误。 8. (2011 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下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 M、 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摄 取 食 物 的 数 量)d M Nb摄取食物的种类A.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存在竞争 C.d&b 时,M 与 N 种间竞争激烈 【答案】CB.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D.M、N 将呈现“J”型增长【解析】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存在食物上的争夺,但有其他方面的争夺。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 力越强。M、N 有竞争,呈 S 型增长。 9. (2010 年广西柳州二中高三第三次模拟)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 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 t3~t5 时间段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B.在 t1~t2 时间段内,甲、乙种群呈“S”增长 C.在 t2~t3 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在 t5 时刻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 【答案】B 【解析】 该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 如果改成“种群中个体的数量”, 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S” 型增长曲线。t2 和 t4 相当于“S”型曲线中 K/2 的值。在 t3 和 t5 时刻,甲种群和乙种群分别达到环境最 大容纳量。据此我们可以得出 t1~t2 时间内对于甲、乙两个种群呈“J”增长。 10.(2011 河南汝阳一高模拟)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用心爱心专心27 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 为捕食者,N2 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 为捕食者,N1 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 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 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 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答案】B 【解析】从两种群的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入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来解答该题。从曲线可以 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 N1 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 种群数量随之 增长,说明 N2 以 N1 为食物。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 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 11.(2010 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遏止鼠害对草 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 3 条曲线正确 对应的动物是注:左 Y 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 Y 轴数值对应丙曲线 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答案】C 【解析】解答该题时,要抓住狐与鼠之间的捕食关系这一关键点。狐是鼠的天敌;当狐数量减少时,鼠大 , 量繁殖;当狐数量增多时,鼠的数目又急剧减少。 12.(2011 届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皖南某山区于 25 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 此后基本未对该地施加人为影响。某生态学者于今年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表内数字为 各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 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用心爱心专心28 A.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生物群落向越来越复杂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B.若以大树(年龄&5 年)的数量作为优势树种的指标,则目前赤杨为优势种群 C.若此森林不受干扰,任其自然发展,再过 20 年后松树将成为此森林的优势植物 D.目前此森林中杜鹃种群处于种群增长的稳定期 【答案】C 【解析】幼龄的栎树数量最多,处于发展时期,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此可预见再过 20 年后栎树最有 可能成为优势植物。 13.(2011 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 5 月模拟测试)下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 1850 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 100 年 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00 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 B.1875 年比 1850 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 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明显减少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答案】B 【解析】 14.(2011 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期中考试)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 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成树林 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原生演替 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A 错误;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次生演替,C 错误;冰川泥、 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 错误。 )用心爱心专心29 15.(2011 河南三地联考)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考查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解群落演替的本质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 起点是采伐迹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 错误。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 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 错误。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D 错误。 16(2011 江西南昌)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A 【解析】考查演替的概念和过程。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 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直到达到顶极群落(经过演替而达到一定稳 定的、自我维持的、成熟的群落,成为某一地位的优势群落,称为顶级群落)为止。演替的结果,群落的 特征一般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变得比较稳定,同 时群落越来越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 17.(2011 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 5 月份适应性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 发展为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 法中错误的是 ( )用心爱心专心30 A.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 3 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答案】C 【解析】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减少,不会导致消亡。 18.(2011 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下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 D.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 【答案】AD 【解析】图中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 错误;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其恢 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弱,C 错误。 19. (2011 山东济南)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 是( )用心爱心专心31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减小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C 【解析】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Ⅱ、Ⅲ) ,最终还是 要降下来的。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 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20.(2011 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 4 四月调研)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 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 K1 变为 K2。导致 K1 变为 K2 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 C.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B.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D. 该地区引人了新物种【答案】B 【解析】K 值的增加只能是环境变得更加优越或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造成的。 21.(2011 届陕西省师大附中、西工大附中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的问题: (1)要估算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2)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2(多选)A.在调查地段内,随机设置 1m 的样方若干 B.在调查地段内,依据植物密集程度设置大小不等的样方若干 C.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3)调查小组对某地的 5 种植物进行了连续六年的密度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 )。2用心爱心专心32 年份 植物 A B C D E20032004200520062007200810.0 6.3 0.2 7.3 3.111.2 5.4 0.6 6.8 2.79.9 4.6 1.8 4.1 3.29.1 4.0 5.4 1.9 2.66.1 2.1 10.1 0.2 1.111.1 2.7 13.5 0 2.1 ;调查期间,该地区曾如果 A―E 5 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最可能是 经遭受特大干旱,这最可能是发生在 年。(4)下面图 1 和图 2 是从不同角度对上表中植物 C 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图中的 b、e 点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 成最可能是 。图 1 中 a 点和图 2 中的 点对应,此时种群年龄组。【答案】(1)标志重捕法 (2)AD (3)C2007 (4) 环境容纳量或 K 值 d 增长型【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和种群的增长,详解见答案。 22.(2011 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检测)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 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度为灌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 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 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______。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群落类型 Ⅰ:撂荒 7 年的次生林 Ⅱ:25 年的次生林 Ⅲ:50 年的次生林 树种数量 22 81 96 平均胸径(cm) 8.7 10.4 11.8 平均高(m) 6.3 8.4 9.2用心爱心专心33 Ⅳ:150 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分析上表可知:12813.710.5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_________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 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____________。同时发现植物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造成这种 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群落的演替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2) ①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的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② 在次生演替的前 50 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比较快,而 50 年~150 年之间次生林群落植物增长的速度 放缓。(3)样方 ;随机取样;争夺资源和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群落的演替和种群的增长,详解见答案。 22. (2011 江西临川模拟)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 答问题。 (1)左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①右上 A、B 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②这种鱼在 t2 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③在 t1 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型。 ④若在 t2 时种群数量为 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 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 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 。 【答案】 (1) ①B ②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③增长 ④ 1/2 N 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一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用心爱心专心34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 【解析】根据左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率先升后降,因此种群应呈“S”型增长。由于种内斗 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导致在 t2 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在 t1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其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在 1/2N 水平时,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生态系统具有 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3. (2011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 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叶面积指数 光能截获率(%) 总初级生产量(t/hm2?a-1) 净初级生产量(t/hm2?a-1) 1953 年 2.48 20.3 17.43 1.50 1973 年 6.61 42.3 55.50 14.52 1984 年 11.28 88.9 116.61 23.88 1996 年 17.76 95.9 150.81 26.00(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 势是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 (3)请在下面的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下图是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 是 。用心爱心专心35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 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1)次生演替 答案】 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 (3)(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分布的【解析】第3小题中,不理解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则画图容易出错。该地区生物群落的 解析】 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推断出, 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 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在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时,要注意呼吸量=总 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根据生物量的柱形图分析可知,1953年至1984年,生物量逐渐增加,1984年 后生物量趋于稳定。所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最终趋 于稳定。 24. (2011 福建省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 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 所示:用心爱心专心36 (1)已知各种植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
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 增长, 年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及增长率约为 。(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 如下表所示:土壤肥力 地点 有机质 氮含量土壤含水量 表层~60 cm (%) 7.0沙棘叶片光合色 素 总量(mg?g ) 2.44-1沙棘日平均光合速率 (释放 O2 mg?m ?h-1 -2含量(%) (%) 山坡 地 河滩 地 0.595 0.015)9600.2020.00315.02.821 280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 A、 B 两组,A 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 组设计方案为 著高于 B 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3)根据表中调查结果可知,山坡地沙棘一平方米叶片一昼夜能积累糖类 素的作用是 mg。叶绿体中光合色 ,结果 A 组抗虫性显,因此光合色素含量越高,沙棘的光合速率越高,树的长势越好,越有利于抗虫。(4)昆虫是变温动物,幼虫的生长发育受温度影响很大。土壤含水量高能够促进沙棘植株的 ,使沙棘树温降低,抑制沙棘木蠹蛾的生长发育。 (5)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可以采用 木蠹蛾的种群密度,同时也不造成环境污染。 (1)“S”型 【答案】 答案】 零 具体措施(只答一种)来降低沙棘(2)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3)21600 (4)蒸腾作用 吸收、传递光能,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吸收、传递、转换光能) (5)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等合理答案均可)(1)由图可知,2001 年到 2007 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呈现“S”型增长,而
年该 【解析】 解析】用心爱心专心37 种群有虫株率保持稳定,说明种群增长速率及增长率约为零。 (2)实验研究含水量为决定沙棘抗虫的关键 因素时,自变量为土壤含水量,所以可将沙棘分为两组,一组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另一组与河滩 地相同进行实验。 (3)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4)土壤含水量高,植物吸收 水分增多,蒸腾作用加强,可以使树温降低。 (5)在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害虫防治可施放性引诱剂、用 黑光灯等诱杀昆虫。【2010 最新模拟题之--种群与群落】 1. (2010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查)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 析不正确的是 ( )A.图 l、2、3 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 l 中 a 点和图 3 中 e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c 点对应 C.图 l 中 b 点和图 3 中 f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d 点对应 D.图 I、2、3 中的 b、c、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以坐标曲线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图中 1、2、3 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 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图 1 中的 a 点与图 3 中的 e 点及图 2 中的 c 点的增长率对应;图 1 中的 b 点与图 3 中的 f 点及图 2 中的 d 点的增长率对应;图 1、2、3 中的 b、d、f 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 2 中 c 表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2. (2010 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下图 a、b 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 为 b 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类似 a 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用心爱心专心38 B.在 t 时刻 b 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 K/2 C.b 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 D.c 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 【答案】A 【解析】考查的是种群的增长曲线。a 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b 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c 为与“S”型曲线相对应的种群增长率的变化。 “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确有此种形式增长的曲线,如:澳 大利亚野兔和某岛屿环颈雉的数量变化。在 t 时刻种群增长率最大,为 b 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 容纳量的一半,即 K/2。 “S”型曲线种群的数量增长原因是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本身密度增加,食物不足,因为其增长可能受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种群增长率曲线可以用于指导渔 业捕捞等,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 K/2,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量最大,利于可持续发展。 ( 3. 2010 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 5 月月考)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 ) 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2~t3 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t1~t2 时间内甲乙种群都呈“J”增长 D.t4 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二者为竞争关系,甲最后呈衰退型,甲的竞争力小,在 t1~t2 时刻,甲的竞争力强, 但二者的种群增长率较小, 说明二者竞争力较弱, 在二者增长率相等是竞争力达到最大, 后来甲呈衰退型, 竞争力又变弱;t2~t3 时间内甲种群和乙种群出生率都是大于死亡率,种群呈增长趋势;t1~t2 时间内 甲乙种群的数量增长较快,但不呈“J”增长;t4 时间时,甲的种群增长率最小,乙的种群增长率最大。 ( 4. 2010 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 )用心爱心专心39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N1 和 N2 曲线所代表的是属于生态位重叠的二种生物,存在着竞争关系,所以,当 环境条件稳定时,N1 所代表的生物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故 N2 若不改变生态位,则势必被 N1 排挤掉。故 A 项对;而在环境条件频繁变化的情况下,N!与 N2 所代表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占有不同的竞争优 势,就不会出现将另一方完全排除的结果。故 B 项正确;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说明该处不太 发生竞争排除现象,而若这些水体中环境因素较为稳定的话,则从图中知,易发生竞争排除现象。故 C 项 分析错误;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变化的缘故,故存在竞争关系的几种生物不太会存在有一种生物永久处于 竞争优势,也就不可能有较多的竞争排除现象。所以 D 选项分析正确。 5.(2010 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C.群落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火山喷发和火灾后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考查种群和群落。种群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等,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 征; “S’型增长曲线表示有环境阻力存在下,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群落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火山喷发和火灾后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6.(2010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先选取样方再确定调查对象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用鲜艳的颜色标记被捕获的动物 C.群落的水平结构常表现为群落中的生物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分布 D.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考查的是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A 错误,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先确定调查对象再选取样方并确 定样方的大小,要考虑调查对象的生活范围;B 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用不明显的颜色 标记被捕获的动物,因为人为的标记不能影响动物本身的生活;C 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通常是由于地形 的起伏的原因造成,所以常表现为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分布;D 错误,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 替属于次生演替。 7.(2010 全国大联考)图甲和图乙表示某种生物种群中个体数量和年龄的关系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 ( )用心爱心专心40 种群甲和种群乙的年龄组成分别属于()A.衰退型和增长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答案】BB.增长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图甲表示幼年个体数量很多,而老年个体数量很少,故为增长型。图 乙表示幼年个体数量很少,而老年个体数量较多,故为衰退型。 8.(2010 广东省广州市综合测试)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答案】A 【解析】考查主要是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特征。本题的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 生率、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对于人还应考虑到迁入率和迁出率,即人口流动及国家政策等。 9.(2010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的 K 值为 a用心爱心专心41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 C.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D.理想状态下,种群呈 J 型增长10. 10.(2010 北京东城 4 月综合练习)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答案】C 【解析】A 选项中,群落甲不可能只有水平结构;B 选项中,从表示甲、乙群落变化的曲线看,应该是甲 群落出现的波动较大;D 选项中,群落中的食物关系是食物网,一物种的消失,不会破坏整个系统的稳定 性。 11. 11.(2010 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二模)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 ) 间的推移,退耕地上将会发生一系列的 群落演替。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革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较低等 C.演替初期种间关系以竞争为主 D.人类 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答案】C用心爱心专心42 【解析】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耕地属于次生裸地,在耕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 A 错;演替 是优势群落取代的过程,灌木取代草本的原因在于灌木相对于草本更具竞争优势,故 B 错误,C 正确;人 类活动能强烈影响演替,故 D 错误。 12. 12.(2010 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 ) 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 针叶林等 4 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 灌草丛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 (t/hm .a) 总呼吸量(t/hm2.a) 叶面积指数2 2针阔叶混交林 116.61 92.73 11.28 377.52常绿阔叶林 150.81 124.81 17.76 398.57针叶林 55.50 40.98 6.63 184.7417.43 15.93 2.48植被干物质的量 (t/hm ) 6.65(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上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 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植被于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答案】B 【解析】A 选项中,叶面积指数是先逐渐增大,又慢慢减小;C 选项中,四个群落都有垂直分布;D 选项中, 植被干物质的量与消费者的摄取及分解者的分解也有关系。 13. 13.(2010 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多选)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 C.初生演替缓慢、时间长,次生演替迅速、时间短 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阶段 【答案】AD 【解析】考查群落演替的知识。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物种的代替。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否是森 林阶段,得根据环境来判断。若气候适宜,水分充足,则会形成森林;若气候干旱,水只能形成草本植物 或小灌木。 14.(2010 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 14. ) 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用心爱心专心43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B 【解析】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 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15. 15.(2010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月考)下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目的变化,①、②、③表 ) 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C.种间互助、种间斗争、互利共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D 【解析】图①中两生物种群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应属于捕食关系;图②中 c 最终获胜、d 最终灭绝, 说明应属于竞争;图③中表现为“同步性增减”的特性,应属于互利共生。 16. 16.(2010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第三次检测)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 ) 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 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内容。曲线 1 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数量明显又增加了超过了 K用心爱心专心44 值,并且导致后面数量急剧下降,可以是过度放牧引起的;曲线 2 明显是 K1 值已经达到了 K 值,草鱼繁 殖能力再强也要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而图明显是环境容纳量增加了;曲线 3 达到 K 值后受到影响后导致 环境容纳量为零,使种群灭亡,说明抵抗力稳定性是有限度的;曲线 4 表明将数量限制到 K/2 时,增长率 最快,所以种群数量迅速恢复。 17. 17.(2010 江苏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内容。群落演替不仅受内因影响,同时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森林火灾后 的重新形成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影响很大。 18. ( 18. 2010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多选)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答案】ABD 【解析】考查对种群和群落的综合理解分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成年鲈鱼与幼小鲈鱼属于同一物种,所以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人类的活动不仅能 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也能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 19. ( 19. 2010 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在生态学中,生物和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 ) 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组成个体构件的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 画成椎体,下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请回答: ) )(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______________的分枝成为优势。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 (2)苔草的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品性动物,如五趾跳鼠。若在理想状态下, 那么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______________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用心爱心专心45 接近于_______________。 (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 数量的具体措施: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月龄较小 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 “J” (2) (3)①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 “增长型” 。②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 (1)根据坐标图中两图像的比较,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小的分枝成为优势。 此现象说明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 (2)由于是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因此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J”型增长,其年龄 组成类型最接近于“增长型” 。 (3)此问是教材中“保护大熊猫的措施”的变式。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 措施可以有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也可以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等。 20. (2010 湖南省部分省重点高中第二次联考)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 20. 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叶面积指数 光能截获率(%)2 -11953 年 2.48 20.31973 年 6.61 42.3 55.50 14.521984 年 11.28 88.9 116.61 23.881996 年 17.76 95.9 150.81 26.00总初级生产量 (t/hm ? ) 17.43 a 净初级生产量 (t/hm ? ) 1.50 a2 -1(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 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答题纸的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用心爱心专心46 (4)下图是
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 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 (3) (提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描点并连线)(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或者生活区域、活动地域)【解析】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内容。 (1)根据题意,该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由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光能截获率逐渐增多,总初级生产 量逐渐增大可以判断群落物种丰富度是逐渐增加的。 (2)由表中数据可知,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 率升高。 (3)画图时要注意标出坐标轴的单位、描点、连线等。 (4)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量演变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 于稳定。 (5)样方法是对植物进行种群调查的常用方法,调查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获得群落的垂 直结构。 ( 21. 2010 浙江省台州一模)下图为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用心爱心专心47 (1)图甲中 A→B 的种群密度变化率为株/(100m ?a) (以“+”代表增强,以“―”代表减少) 。2从图甲中 B→C 的变化可以看出,在该年份中红松种群的年龄组成的特点用图乙哪项曲线可以表示(2)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由于红枫植株间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所进行的竞争, 往往出现 分布。森林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但生态位重叠本身并 时才会发生竞争。 。该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竞争,只有当(3)由于一场大火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蔚然成林,这一过程称为 生产者单位时间内固定太阳能的变化为 衡状态就叫 。 资源短缺 (3)次生演替 先增多后趋于稳定,当群落发展到一定平衡状态,演替不再进行,这个最终平【答案】(1)―1 乙 (2)均匀顶级群落【解析】考查的是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1)由图甲知从 A→B 的种群密度变化率为(5-10)/5=-1 株/(100m2?a) ,从图甲中 B→C 的变化可以看 出,在该年份中红松种群密度在下降,因此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的,符合图乙中的乙曲线。 (2)由于红枫植株间争种内斗争,其结果是种群在空间结构上均匀分布。森林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利用 同一资源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但生态位重叠本身并不一定伴随竞争,如群落的垂直分布,但是当有利的 生活资源不足是,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种群之间发生竞争现象。 (3)由于一场大火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但由于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或地下根系的存在,这样在短期 的时间内又会形成森林,这一演替过程次生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的增多,生态系 统的功能不断完善,这样生产者单位时间内固定太阳能不断增大,直到趋于稳定。当群落发展最终平衡状 态,即顶级群落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用心爱心专心48 22.(2010 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图甲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 的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图乙中 a~d 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1)根据图甲回答问题。 ①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_____;人占有_____个营养级。 ②水生植物的分布体现出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现象。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 ④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 (2)从生态学原理上看,利用粪尿种植蘑菇这一实例体现了__________原理。 (3)若图乙中 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 ___(用字母表示)。 【答案】(1)①芦蒿 3 ②分层; ③次生演替 ④先增后减 (2)物质循环再生(3)c1/(a1+b1+c1+d1) [或 a2+b2+c2+d2/(a1+b1+c1+d1)]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1)①由于生活环境相同,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芦蒿, 它们竞争营养、空间、阳光等。②水生植物受阳光因素制约,其分布体现出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垂直分层 现象。③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④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先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死亡鱼减少,分解者的数量减少。(2) 利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来设计生产环节,利用生产环节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 生的优点来实现价值增值和废物资源化目的。它包括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 利用类型、种养结合以及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等。(3)藻类的能量是 a2+b2+c2+d2 , 鲢鱼 的能量是 a1+b1+c1+d1,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c1/(a1+b1+c1+d1)。 23. ( 23. 2010 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汽车避光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