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结构认知迁移理论论

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认知结构是迁......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答案要点:(1)遗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前提;(2)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3)童年期经验;(4)学校教育;(5)社会文化因素;(6...... 2A.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主效应均显著B.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C.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D.材料类型、年龄和阅读速度的交互作用显著3A.霍桑效应B.实验者效应C.练习效应 D.安慰剂效应4A.二因素设计B.四因素设计C.二水平设计D.四水平设计5A.全距等值 B.等百分位等值C.线性等值 D.方差等值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出自 MBA智库百科()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Cognitive structure migration theory)
  布鲁纳和(Ausubel)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他们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用于新事例。
  奥苏贝尔于1968年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影响学习和迁移的重要因素。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这一特征涉及学生面对新学习任务时,他头脑中是否有与新的学习相关的概念或原理及其概括程度。原有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迁移的能力就越强。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学习者能否清晰分辨新旧知识间的异同。这一特征涉及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两者的可分辨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迁移并避免因混淆而带来的干扰。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已被牢固掌握。这一特征是指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迁移。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越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那么就越容易导致正迁移。如果他的认知结构是不稳定的、含糊不清的、无组织的或组织混乱的,就会抑制新材料的学习和保持或导致负迁移。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奥苏伯尔还通过设计组织者也称“”)来改变被试的认知结构变量,提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促进新的学习和保持。所谓“组织者”就是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能充当新旧知识“认知桥梁”作用的材料,称之为“组织者”。因它呈现在新学习材料之前,故又称之为“先行组织者”。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利用性和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组织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组织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1、设计陈述性“组织者”,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的固定点,促进学习和保持。
  奥苏伯尔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用有意义的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陈述性的“组织者”,通过移植一些适当的“组织者”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一般有助于学习与保持。例如,1960年奥苏伯尔比较了两组被试学习有关钢的性质的材料。实验组在学习该材料之前,先学习了一个陈述性“组织者”,“组织者”的内容是金属和合金的异同、各自的利弊和冶炼合金的理由。控制组在学习该材料之前,没有学习陈述性“组织者”,而是学习一个关于炼钢和炼铁方法的历史说明材料。这个说明材料没有提供能够作为理解钢的性质的观念框架,但可以提高被试者的学习兴趣。结果两组在学习有关钢的性质材料之后,学习成绩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陈述性组织者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组别先学习的材料类别平均分数
实验组控制组陈述性组织者历史介绍16.714.1
  研究表明,“组织者”的效果对言语和分析能力较低的学习者更为明显。因为这些学习者自身不能发展一种适当的图式把新旧材料关联起来。陈述性的“组织者”,不仅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适当的固定点,而且也促进了他们有意义学习的心向,避免了不必要的。
  2、设计比较性“组织者”,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促进学习和保持。
  为了提高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比较性的“组织者”,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例如,奥苏伯尔等人利用比较性“组织者”促进了对虽相似但有矛盾的材料的学习。他们在实验中将被试分成两个等组,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是先学习佛教材料,后学禅宗佛教材料。实验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它指出了佛教与基督教的异同。该组在学习禅宗佛教材料之前,又学习另一个比较佛教与禅宗佛教异同的“组织者”。控制组在学习第一个材料之前先学习一个历史材料,在学习第二个材料之前先学习一个传记性材料。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比较性组织者对后继学习与保持的影响
组别平均测验分数
佛教禅宗佛教
实验组控制组19.417.614.814.2
差异显著水平显著不显著
  研究者认为,前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对佛教知识的学习与保持起显著促进作用;后一个“组织者”对禅宗佛教的学习与保持未起显著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先前的佛教知识学习和巩固本身为后继的禅宗佛教学习起了“组织者”的作用,从而部分抵消了外加的“组织者”的作用。
  后来,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当先学的知识不稳定和不清晰时,采用一个比较性“组织者”比过度学习新材料效果更好。这是因为比较性“组织者”指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它增强了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当原有的知识本身已清晰并巩固时,要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只有采用过度学习新知识的办法。
  3、增强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促进新的学习和保持。
  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奥苏伯尔等人在1961年做了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让被试先学习基督教有关知识,并进行测验。根据被试成绩,分为中上和中下两个水平。接着将被试分为三个等组。第一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其内容为佛教和基督教的异同。第二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陈述性“组织者”,其内容为一些佛教观念。第三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有关佛教历史和传记的材料。在实验后第三天和第十天分别进行保持测验,如表3。
  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固性和清晰性对后继学习与保持的影响
  原先的基督教知识掌握水平第一组比较性组织者第二组陈述性组织者第三组历史材料
第三天的保持分数中上23.5022.5023.42
中下 20.50 17.3216.52
第十天的保持分数中上21.79 22.27 20.87
中下19.2117.0214.40
  结果表明,无论哪一组,原先掌握基督教知识成绩中上的被试者,在学习佛教后保持成绩均优于成绩中下者。对此,认为,认知结构“稳定性”即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0|
上传日期: 14:01:0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
官方公共微信您现在的位置:
【 - 教育心理学】2015年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迁移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中学考试,【教师资格证网】小编特根据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最新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学学习的迁移复习资料,希望对您全面熟悉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有所帮助!
&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目标】
  1.识记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定势等基本概念。
  2.理解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3.结合实例分析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定势等因素对迁移的影响:分析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5、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6、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7、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8、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9、具体迁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10、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二、理解部分
  (一)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1、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言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的基本观点。
  桑代克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3、经验类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贾德提出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作用。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两种学习活动中所存在的共同成分仅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采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4、关系转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等人)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的关系的理解。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三、掌握部分
  1、结合实例分析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定势等因素对迁移的影响。
  (1)相似性对迁移的影响: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例:略)
  (2)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即迁移越容易。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例:略)
  (3)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定势对迁移究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僵化定势,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略)
  2、分析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想了解更多关于教育心理学网的资讯,请访问:
  城市推荐:┊┊┊┊┊┊┊
教师资格证编辑推荐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