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研究--《武汉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研究
【摘要】:施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及经营管理水平对于我国国计民生、基础设施安全具有重大的影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是施工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施工企业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绩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规范、组织框架、管理模式、风险评估、质量控制、审计主要业务及企业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旨在研究探索提高我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成效的途径。
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内部审计研究成果、企业战略及复杂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阐述了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有关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研究归纳了施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提出了可行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
为了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成效,本文引入了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理念,通过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高风险环节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点的研究总结,提出了施工企业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同时,本文在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对施工企业目前主要开展的审计业务进行了研究整理,从施工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企业战略的角度,研究归纳了工程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目标和重点内容,梳理了审计程序,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审计内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并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总结了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的联系,剖析了内部审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构建了内部审计风险特征库、指标评级库和内部审计风险指标模型,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和方法;二是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证的方式构建指标体系,并加以评价、诊断、提出改进措施;三是通过对内部审计质量外部的评估实例研究,系统总结了有效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价的现实意义与路径;四是研究构建了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日常监控体系,研究总结了高风险业务审计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五是分析了内部审计在企业战略的关系,确定了内部审计在企业战略中发挥作用的途径,提出了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的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问题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不足之处,论文的基本框架及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至第7章,其中第4章至第7章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第2章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相关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本文需涉及的内部审计的相关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第3章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组织及种类。主要介绍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体系,研究提出了科学而可行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并阐述了内部审计按其内容、目标、项目或业务范围等划分的种类。
第4章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评估。主要分析了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提出了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与应对措施。
第5章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总结了我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依据、程序和方法。
第6章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务。根据施工企业经常开展的审计业务,着重研究介绍了工程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目标和主要内容及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等。
第7章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的影响。通过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结合,确定了内部审计在企业战略中发挥作用的途径,提出了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的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全文研究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提出了主要创新点,并提出了今后进—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F272;F239.45【目录】:
摘要6-8Abstract8-15第1章 绪论15-31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15-17
1.1.1 选题的背景15-16
1.1.2 研究的意义16-17 1.2 国内外内部审计研究的历史沿革17-21
1.2.1 国外内部审计研究的历史沿革17-18
1.2.2 国内内部审计研究的历史沿革18-19
1.2.3 国内外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19-20
1.2.4 目前内部审计研究存在的难点与不足20-21 1.3 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的发展21-25
1.3.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发展的特点21-22
1.3.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的发展阶段22
1.3.3 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22-25 1.4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历史沿革25-28 1.5 内部审计研究的框架、内容及方法28-31第2章 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相关理论基础31-47 2.1 内部审计风险理论基础31-36
2.1.1 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31-32
2.1.2 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32
2.1.3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的方法32-34
2.1.4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的步骤34-36 2.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基础36-38
2.2.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36
2.2.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要素36-37
2.2.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37-38 2.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38-42
2.3.1 战略管理理论背景38-39
2.3.2 战略管理特征39
2.3.3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方向39-42 2.4 复杂科学管理理论42-45
2.4.1 复杂科学管理理论背景42-43
2.4.2 复杂科学管理理论43-44
2.4.3 复杂科学管理原理44-45 2.5 系统思维理论45-47
2.5.1 系统思维模式的提出45
2.5.2 CSM系统思维模式45-47第3章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组织及种类47-57 3.1 施工企业及工程项目的特点47-49
3.1.1 施工企业的特点47-48
3.1.2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特点48-49 3.2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规范49-51
3.2.1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支持性法律、法规49
3.2.2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依据性法律、法规49-50
3.2.3 内部审计准则体系50-51 3.3.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51-54
3.3.1 内部审计机构51-54 3.454-57
3.4.1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按其内容和目标的分类54-55
3.4.2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按其项目或业务范围的分类55-56
3.4.3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按其实施时间的分类56-57第4章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评估57-88 4.1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58-61
4.1.1 施工企业的外部因素58
4.1.2 施工企业的内部因素58-60
4.1.3 内部审计的主体因素60-61 4.2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评估61-67
4.2.1 构建内部审计风险特征库61-63
4.2.2 建立审计风险指标评级库63-65
4.2.3 构建模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65-67 4.3 优化内部审计环境67-71
4.3.1 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环境67-69
4.3.2 加强内部审计主体的建设69-70
4.3.3 强化对被审计单位的日常监控70-71 4.4 科学运用审计技术71-88
4.4.1 审计技术方法体系71-74
4.4.2 科学运用抽样技术74-80
4.4.3 准确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80-82
4.4.4 适时开展内部审计外包82-84
4.4.5 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84-88第5章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88-122 5.1 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措施88-95
5.1.1 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88-89
5.1.2 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89
5.1.3 提高审计人员的客观性89-90
5.1.4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90-91
5.1.5 科学编制审计计划91-95
5.1.6 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95 5.2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95-100
5.2.1 充分做好审前准备96-97
5.2.2 加强现场审计质量控制97-99
5.2.3 严格编制审计报告99-100
5.2.4 统筹兼顾做好后续审计100 5.3 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100-112
5.3.1 平衡计分卡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101-102
5.3.2 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102-105
5.3.3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案例选取105-108
5.3.4 基于平衡记分卡下的审计质量过程控制及其诊断与评价108-112 5.4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112-122
5.4.1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形式、联系与区别112-113
5.4.2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113-116
5.4.3 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116-117
5.4.4 审计质量评估的作用、配合方法和建议——基于全国首家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单位的基本经验和体会117-122第6章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务122-151 6.1 工程项目审计122-142
6.1.1 工程项目审计的特点122-123
6.1.2 工程项目审计的目标123
6.1.3 工程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123-129
6.1.4 境外工程项目审计129-132
6.1.5 BT工程项目审计132-137
6.1.6 工程项目审计的动态信息管理137-142 6.2 经济责任审计142-151
6.2.1 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142
6.2.2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142-143
6.2.3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143-145
6.2.4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145-148
6.2.5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148-151第7章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的影响151-173 7.1 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151-155
7.1.1 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151-153
7.1.2 内部审计贡献于企业战略的途径153-154
7.1.3 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管理活动154-155 7.2 内部审计对战略分析的影响155-158
7.2.1 战略分析的任务155-157
7.2.2 内部审计活动的影响157-158 7.3 内部审计对战略选择的影响158-165
7.3.1 战略选择的任务158-162
7.3.2 内部审计活动的影响162
7.3.3 战略选择的分析性复核162-165 7.4 内部审计对战略实施的影响165-168
7.4.1 战略实施的任务165-167
7.4.2 内部审计活动的影响167-168 7.5 战略评价168-173
7.5.1 战略评价的是内部审计重要职责168-169
7.5.2 战略评价的标准169-171
7.5.3 战略滚动评价171-173第8章 结论与展望173-177 8.1 研究结论173-175 8.2 展望175-177参考文献177-18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187-188致谢18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峰晓,徐妙仙;[J];安徽建筑;2005年04期
李云婷;;[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孙殿辉;;[J];北方经济;2011年20期
吕洪涵,吕廷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黎瑛;[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李玲;陈任武;;[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12期
陈汉文,夏文贤,黎代福;[J];财会通讯;2003年12期
薛野;[J];财会通讯;2004年12期
饶庆林;谭文浩;;[J];财会通讯;2010年10期
王光远;[J];财会月刊;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少瑛;周东明;;[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张金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张巧良;陈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沈维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张峰晓,徐妙仙;[J];安徽建筑;2005年04期
朱靖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费龙;田秋艳;李秋菊;;[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王国伟;陈桂芬;姚玉霞;闫丽;;[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汪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唐贻兴;徐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丽华;;[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韩力;余宏;李瑾;;[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左宪民;;[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彭澎;;[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赵明辉;;[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于顺安;;[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王锐;马德涛;刘晓辉;;[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胡继荣;杜景来;;[A];2002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集[C];2002年
林建胜;;[A];2003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辑[C];2003年
尤志凉;;[A];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敬;[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张知;[D];武汉大学;2009年
侯景波;[D];吉林大学;2011年
陈莉;[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张晓辉;[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易玄;[D];中南大学;2010年
楼海军;[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张晓明;[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王进朝;[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梁松;[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李丹;[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苟雪;[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永和;[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张红梅;[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黄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杨会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贾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柳艳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孙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夏菊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刘继兰,席晟;[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田孝华;;[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赵如兰;[J];财经科学;2001年S1期
黎瑛;[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万寿义;崔晓钟;;[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1期
王立勇;[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倪慧萍;;[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08期
王光远;[J];财会月刊;2002年04期
王光远;[J];财会月刊;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建益;[D];厦门大学;2001年
严晖;[D];厦门大学;2004年
宋夏云;[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瞿曲;[D];厦门大学;2006年
庄莹;[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鹏宇;[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宗淑芳;[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有效保证。较高的质量有助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增强科学管理意识。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以内部审计督导和外部评价为切入口。内部审计督导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的监督。内部审计督导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对每一项委托从制定计划,到得出最终结论的全过程,都应进行持续的审计督导,保证审计工作底稿能充分支持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保证审计报告准确、客观、清晰、简明、及时和富有建设性,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机构应将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个审计人员,并通过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外部评价是由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人员对内部审计质量所进行的考核与评价。外部评价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外部评价人员在对内部审计质量做出评价后,应当出具外部评价报告,并提交给内部机构管理层。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着力抓审计管理工作质量与审计业务工作质量。在确定工作方向和重点、选择审计项目、制定工作计划与方案、分配与平衡审计资源以及对下级工作的部署、指导和检查等方面应着力抓审计的科学性、恰当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在具体的审计业务活动过程中着力抓审计的范围和深度、审计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审计证据的获取是否合法和合规、审计分析是否精辟和符合逻辑性、审计意见和评议是否客观公允、审计处理是否允当和合法以及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等。审计质量控制不但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审计力量组织的好坏,而且取决于审计工作管理的强弱、审计技术应用得是否恰当,被单位配合得是否默契以及法律保障是否强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目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意识观念比较薄弱,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有所为”,现有审计人员中懂一般财务的多,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少。
  针对现存问题,企业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意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仅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事情,也是整个企业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加强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监督越来越重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意识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就会成为企业的急需,内部审计的监督、鉴定、咨询就会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和自觉行为。内部审计工作要在工作中“有所为”。做好企业的“卫士”,严防死守企业的合法权益,决不准许任何人以任何不当的方式侵吞企业的合法权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好企业的“谋士”,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分析整理出大量有价值的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宣传内部审计工作,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争取其他部门的理解与配合,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有所为”。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选用。选用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和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德才兼备的经验丰富、技能较强者。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国家级期刊论文写作指导及发表
公开刊号、公开发行、国家出版总局可查
联系人:徐老师、林老师电话:020-在线交流:
中国审计网中文网址:审计网.中国 中文域名:中国审计网.com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与电子公告BBS经营许可证:B2-号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提高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
[摘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也是审计的生命线,提高审计质量是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的要求。如何提高审计质量受到社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终结和审计档案管理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审计质量,最后提出了提高审计质量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内容审计 审计质量 审计结果 审计日记 &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审计工作显得起来越重要,审计质量备受社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抓好审计质量对于保障审计工作效果,督促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审计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笔者想谈谈一些观点和认识。&
  一、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1.审计立项确定和计划编制过程&
  审计项目确定要有依据,依据是事前计划的,或是领导交待的任务,还是群众举报的。审计项目确定应通过有关部门或领导审批手续,一般由审计委员会,企事业单位领导予以审批。审计项目确定应围绕单位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单位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领导、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与人民息息相关重大问题开展审计,审计项目必须考虑规定的职责范围、审计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审计项目确定以后,就要编制审计计划,根据工作量和实际情况,组成审计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拟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实施的具体工作安排,是审计项目计划的具体化,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审计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机构设置,管理方式,资金来源和重大开支等情况,确定审计范围、重点问题及难点和疑点,对规模大或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的部门进行审计。&
  2.审计底稿编制和审计证据的获得的过程&
  取得审计证据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实际上是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过程,审查测试内部控制,审计和核对会计资料,查问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和资料,检查和盘存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和询问,以取得有关证明书性材料的过程,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决定审计成败和质量高低的关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是编制审计报告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也是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检查审计人员工作状况,提高审计工作业绩,分清审计责任,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其执行的审计工作所做的完整记录。精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的标志,也是审计质量管理的要求,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工作底稿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审计人员改进工作质量,为外部审计人员评价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在审计实务中,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是一项多人和多层次进行的工作,一般实行三级复核。在不同工作阶段,其复核内容和要点也有所不同。其主要内容为:&
  (1)有关资料是否真实、可靠进行复核;&
  (2)审计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和恰当进行复核;&
  (3)审计人员所做出的判断和估计是否有理有据进行复核。&
  3.审计结果形成的过程&
  编制审计报告,表明审计实施过程基本结束,是审计组向审计部门提出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集中反映,是在整理、分析和综合审计工作底稿,保证审计证据客观、真实、重要、相关基础上的书面文件,是出具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和总结工作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也是考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审计结果是审计工作的成果,而审计工作是若干特定阶段的构成的,有了审计结果,还应使其得到落实和执行,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主要通过考核审计结果的正确、合理与完整得出来的。&
  4.审计档案整理的过程&
  审计档案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工作的真实记录,建立完整而系统的审计档案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审计质量不可忽视的环节,它系统而完整地反映了审计过程的基本情况,可作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复核和检查已完成的审计工作参考。建立审计档案可以较为系统地总结审计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摸索审计工作的规律。为其他项目的审计提供参考,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重要方面。审计档案的管理,依照&谁审计谁立卷的原则&,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做到项目完成及时立卷,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要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作用,开发审计档案的信息资源,提供审计档案为审计工作和服务,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几点思考&
  1.推行审计结果运行和公告机制&
  在考核、考察、任用和奖惩中,要重视和发挥审计结果作用,将审计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或参考依据。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为规范,确保审计成果科学和有效的利用。对审计发现有问题的人,不应重用、提拔。组织、人事、纪检和审计部门要协调配合,审计成果才能得到充分重视和运用。用好审计结果,扩大审计影响。&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保守有关秘密和遵守有关人事纪律的前提下,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告。通常的审计结果仅向委托部门、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其他部门和群众并不了解审计结果。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到底做了什么工作,完成了哪些审计项目,不得而知。有的把审计工作戏称为&地下工作&,这样审计结果也会得不到落实,久而久之,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就受到影响和挫伤,审计质量和风险意识更加淡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这样不仅能促使审计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程序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而且能还能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2.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后续教育&
  审计质量的好坏,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防犯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和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一些业务和技能培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此外也要鼓励和支持审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参加职业考试,如审计、会计职称,CAP以及工程造价师等考试。还要开展审计人员实践活动,组织审计人员参与其他单位审计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也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学会二手抓,一手抓业务技能的培养,一手抓政治的学习,二手都要硬,不能放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3.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检查和考评制度&
  科学考核和评价审计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审计质量检查和考核指标体系,以便全面正确地考核审计质量。审计检查有事中检查、事后检查,检查审计活动是否符合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是否按照会计制度和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所执行,然后进行考核和评比。通过检查、考核和评比,可以了解审计工作的质量,总结和掌握有用的审计信息,改善和提高审计部门和人员管理和业务水平,深化审计工作,最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考核和评比审计质量的基础上,应根据考核结果对审计质量优良项目组和有关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审计质量差的项目组和有关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4.提倡编制审计日记&
  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通俗地说,审计日记反映的是审计人员每天做了哪些事情,而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反映的则是审计查出的什么问题。其要素包括:审计项目名称、审计人员姓名、审计时间和审计内容等;审计人员判断和查证结果;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编写审计日记,审计人员要认真遵循制度和程序,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不得遗漏、虚构、隐匿、随意删改和毁弃,应当是查什么就记录什么,使审计日记真正成为审计人员职责履行情况的反映,审计期间交给审计组长保管。编写审计日记,利于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5.加强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
  审计部门要大力宣传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各级领导和部门以及人民真正给予支持、关心和爱护,只有得到他们的理解、帮助,审计工作才能胜利进行,否则审计工作就很难开展,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阻碍。要根据审计人员的多少,审计项目要求和内容,围绕社会和人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进行审计。审计部门要协调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复监督,还要协调纪检监察、司法部门和公安部门,减少在实际审计工作的压力和阻碍。&
  6.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岗位责任制度&
  古话说:没有规距,不成方园。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只有将审计质量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使每一项审计工作(环节)都有负责和管理,审计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健全有效的审计质量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惩分明,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同时,为保证审计质量,建立健全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分级复核制度,根据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和部门审计人员等因素,设置不同的复核等级,以确信其符合审计准则及相关审计质量的要求。对于每一位审计人员所完成的审计项目工作,应当由具有同等或较高技能的人员进行检查,以确定已完成的工作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及及内部审计规范;是否对已完成的工作和形成的结论做了充分的审计记录;是否存在任何未解决的重要审计问题;审计程序的目的是否已经实现;所表达的审计结论是否与审计的结果一致。审计部门负责人为最终复核人。&
  参考文献:&
  [1]张孝友朱虹/编:《审计理论与实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份&
  [2]刘建英/编:《审计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份&
  [3]晏鑫桃/编: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新编审计技术实用手册》 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年3月份&
  [4]王锡庆/主编:《审计公文写作与实例》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份&
  [5]《江西省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的通知(赣审经责发[2006]2号文件)&
我来说两句 ()
本月热门下载
本月推荐下载
Copyright & 2007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手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