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融资面临的风险面临哪些风险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风险及其管理中的,跨国,管理,跨国公司,与风险管理,风险及,风险管理,风险,企业经营,管理风险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风险及其管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频道头条 Big News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股票/基金&
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作者:罗雨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各国比较优势出现加速调整与变化,这既为中国跨国公司发展带来挑战,也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跨国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明确中国跨国公司现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梳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思考对策建议,对我国抓住机遇、加快跨国公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我国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约2万家,国家和地区覆盖率目前超过70%。中国跨国公司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自2002年以来,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期,并呈现出不断加速趋势,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8.5%,年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43.1%。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该类投资比2007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559.1亿美元,2012年更是猛增到772.2亿美元。
  我国对外投资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一国对外投资存量与GDP之比,能够反映该国对外投资相对其经济的发展水平。2011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与GDP之比,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不到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2,在金砖四国中也是最低的。
  ――企业境外投资行业比较集中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我国境外企业均有覆盖。从具体产业看,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2011年末这三类产业企业数量分别占30.8%、25.3%和12.5%,合计占境外企业总数的68.6%。与五年前相比,制造业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批发和零售业境外企业数量占比存在较大幅度增长,增幅达6.5个百分点,也是数量最多的六个行业中占比唯一实现增长的行业。
  ――投资目标市场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从投资流量分布来看,2008年成为一个较为明显的分水岭,对亚洲的投资流量占比呈现出明显的“倒V”型,而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后,对欧洲的投资增加也比较明显。
  ――对外并购投资显著增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金额较2007年增长了379.4%,随后除2009年略低于200亿美元外,其他三年均超过250亿美元,显著高于2007年之前的水平。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中国跨境并购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占全球并购交易案数的份额2008年为1.0%,2011年提高到2.5%。
  ――国有企业为对外投资主体
  2011年末,国有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占比为62.7%,虽与2006年末相比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但仍为主导。此外,有限责任公司占24.9%,而私营企业仅占1.7%。合作司公布的2011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100强中,民营企业只有10家,排名最靠前的是公司,位列第27位,其余均为国有、国资控股或参股公司。其中,中央企业就达到45家。
  中国跨国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跨国公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水平比较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型跨国公司数量较少。在全球非金融类按资产排名的跨国公司100强中,中国大陆仅有1家企业入围,有22家,16家,和同为12家,为6家;二是跨国经营时间短,经验不足。80%以上的境外企业是在过去十年内设立的;三是跨国程度低。2012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为12.93%,不仅远远低于2012年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2.25%的平均水平,而且远远低于2012年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38.95%的平均水平;四是经营水平不高。2011年,中国境外企业亏损比例高达22.4%,2010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失败率达11%,为全球最高,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差距尤为悬殊,同期美国和英国跨国公司并购失败率仅分别为2%和1%。
  ――中国跨国公司缺乏高端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低成本生产要素优势,开展国际品牌代工生产,不掌控核心技术,缺乏自己的品牌和渠道,自主创新刚刚起步,研发投入强度和创新能力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存在明显差距。高素质、具有跨国管理经验的国际化人才更是匮乏。
  ――中国跨国公司治理结构易招歧视和误解
  我国很多企业曾经长期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运营,到了成熟的海外市场,规范运作能力不足就凸显出来。治理结构问题已成为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即使对于跨国运营比较成功的企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我国某知名民营跨国公司在收购美一家高科技企业时,就遇到美国对外投资委员会的阻挠,给出的解释是该公司治理结构缺乏透明性。我国不少大型跨国公司的国有性质,也易成为被抵制或攻击的目标,增大运营风险。比如,2009年,东道国民意调查公司对我国一家大型国有原材料公司增持该国企业股份进行了调查,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表示反对。理由是担心中国通过央企最终控制该国资源,危害其国家安全。
  ――同类公司间存在一些恶性竞争现象
  跨国公司之间进行战略结盟是当前大型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但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在选择跨国经营时战略上存在趋同,企业之间又缺乏协调机制,很容易将国内市场的“同行”竞争延伸到国际市场上。比如,我国制造业有两家知名跨国公司之间屡屡爆发价格战和知识产权之争,导致商业利益受损的同时,也给中国跨国公司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中资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已成为损害我国企业跨国运营绩效的突出问题。而且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也存在问题,金融等服务型跨国投资滞后于非金融跨国投资,导致我国境外企业缺乏来自母国企业的服务支撑。
  ――支撑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制度环境不够完善
  我国现有规定侧重于对涉外投资管理的居多,服务鼓励的偏少,而且多以鼓励加工贸易类、资源投资类为主,对并购海外知名品牌企业、研发型企业支持不够,对外投资审批程序繁琐,内容缺乏透明性,自由裁量权大,时间周期长,与跨国投资所需的快速反应不协调、不匹配;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和出入境管制,限制了跨国企业用汇、人员流动的灵活性;海外投资面临较大的政治和市场风险,以及法律风险,我国目前境外投资风险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东道国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对中国跨国公司形成挑战
  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要求日益苛刻,要求企业打破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把对人的关注作为重要尺度,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当今的跨国公司需要承担更多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我国过去长期粗放增长模式下形成的“三高一低”不良形象已成为开展跨国运营的隐形障碍。部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强,对当地政治、社会、环境关注不够,也亟须改变。比如,2010年,在某国开矿的我国一家企业拖欠工人工资,并对工人改善薪酬制度的要求未作及时回应,导致工人游行抗议,进而演化成恶性群体事件,不但增大了本企业运营的政治风险,而且产生了比较恶劣的影响。
  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建议
  要使中国跨国公司在大发展时期做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有章可循、投资便捷、运营规范、治理和谐,需要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
  在继续改善多双边关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加强对发达国家市场以及全球跨国公司网络的研究,发现跨国发展的潜在机会;淡化替代和对抗,强调互利共赢,强化与当地企业合作,增强利益绑定,通过高度“本地化”弱化政治风险;重点支持研发增强型、品牌获取型海外投资并购行为,帮助企业获取高端能力;鼓励我国企业结盟,形成产业族群,增强综合实力。商务部已于今年3月22日发布《规范对外投资合作领域竞争行为的规定》,建议进一步明确举报、立案、督察、申诉、处罚等操作细则和程序。
  ――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并提高服务水平
  改善国内政策环境,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明确审批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审批效率。在审批过程中融入相关服务,比如搭建咨询服务平台和融资平台,提供相关市场研究、风险警示、融资信息、经验参考和政策辅导等。
  ――构建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设立国际化人才培训专项基金,汇聚整合政府、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传播力量,合理分工、有机配合,加强国际化人才培育。
  ――鼓励跨国运营咨询服务业发展
  为跨国运营咨询服务机构用地、融资、用人、税收、人员签证、业务开展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便利和支持。
  ――规范跨国公司治理结构
  以市场化为导向,引导企业完善治理,根据国际运营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国际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深化对国际规则了解,提高利用国际规则的能力,使企业适应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对外投资与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研究”课题组)
06/27 02:1306/17 14:5406/08 14:27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重要提示:看了本文的人还对以下公司做了评价!
我是科研服务领域的销售经理,公司对销售放权很大。…
做销售应届毕业生可以来锻炼…
2017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应对
更新时间:&&&&&&&&
来源:网络&&&&&&&&
&&&&&&&&字数:5000字
【看准网()】经济论文频道小编搜集的范文“2017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应对”,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论文 ,请访问经济论文频道。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化水平逐步加深。但是,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政治风险、企业治理结构等原有的障碍凸显出来,且表现出新的发展特征;本土化经营、文化的融合等新的风险也随之而来。这些新、老风险都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切不可大意失荆州。   关键词 企业 跨国经营 风险应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我国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的逐步增强,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逐渐消失,这给企业跨国经营给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但是,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组织结构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等新、老问题,仍然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需要经营决策者保持警惕之心。      一、政治风险      当前的国际商务面对的政治风险已经由战争、征收、国有化等传统型风险,向更为复杂、隐蔽的非传统型风险演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于东道国政策的变化、区域保护、区域内部协调、第三国的干预、民族主义和宗教矛盾、各国内部的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等原因引起的风险。这对于国际化起步较晚的我国企业影响较大,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去面对。      (一)评估政治风险,慎重选择经营区域   政治风险的评估,就是分析判定有关目标国的总体政治形势,据此筛选相对适宜的东道国。风险评估主要是从宏观上对东道国政府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风险程度。评估的重点是导致商务环境突然出现变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即政府对外国公司的政策;以往的政府类型、党派结构和各政派的政治实力及其政治观念;政策的历史走向和政策形成的公共选择程序;有可能取代现执政者的政治势力;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的亲疏程度。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时间较短,其中大部分是资源型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更加复杂,需要慎重对待。以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为例,按照“风险最小、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我国未来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地区的选择为:积极进入亚太地区、中亚和俄罗斯石油市场,适当参与南美和非洲市场,密切关注中东地区石油市场的发展变化,伺机进入。      (二)恰当安排股权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股权安排主要有:(1)独资经营。这种方式虽然企业取得了完全控股,但是投资风险大,如果东道国发生民族主义的排外运动,不利于风险分担。因此,我国企业不宜采取在海外设立全资子公司的方式,甚至不能认为股权比例越高越好,特别是在政治动荡、民族主义斗争尖锐的国家。(2)合资方式。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的合资方式易于为东道国所接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投标的中标率,而且可以进一步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更重要的是,不会轻易引起东道国内部政策变动和可能的民族主义等政治风险。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可以学习其规避风险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3)无股权但有长期服务合同。这种方式由东道国雇佣我方承包服务项目,并支付服务费或获得份额资源。它可以发挥中方的技术优势,提高投资热情,进而获得东道国政府和企业的信任,有利于我国企业未来市场的开拓。      (三)购买海外投资保险,转移政治风险   在具有政治风险的领域中,通过对各种资产进行投保,企业可以将政治风险转嫁给保险机构,从而可以集中精力管理、经营业务。当前跨国公司母国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安全,通常依照本国国内法的规定,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实行一种事后弥补政治风险损失的保险方式。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已经开设了海外投资政治风险保险业务。企业可以考虑通过投保来转嫁政治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损失,转移投资风险,更大胆地开拓海外市场。      (四)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如果缺乏高效、灵敏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企业便无法有效收集处理蕴涵着政治风险的信息。当政治风险发生时,企业会反应迟钝,不能与东道国及时沟通,从而丧失处理风险的时机。建立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当政治风险增大时,企业可以及时与东道国沟通,阐明风险将对企业和东道国产生的危害,以获得谅解和支持,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我国政府,争取通过外交途径保护我国企业的海外财产。企业还可以借鉴国际大公司合作和沟通的成熟经验,学习他们处理与东道国关系的方式,预防、规避政治风险。      二、法律风险      法律是东道国和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企业必须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投资法律规则,改善企业的内部微观法律制度,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参与国际法律机制,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一)聘请知名律师事务所。处理涉外法律事务   知名律师事务所拥有专攻于某些行业的高级律师,拥有服务重大复杂项目的丰富的业界经验,以其很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某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它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服务、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还可以运用其强大的客户或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传递项目信息”、“协调斡旋”、“提供商机”等附加增值服务。   知名律师事务所一般在世界各地设有分所或分支机构,拥有世界性的法律资源。如果需要处理跨地区、跨国家的法律事务,它们也可以充分、合理地调配和组织其国际性法律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他们熟悉东道国的法律,可以直接处理法律事务,与东道国政府和法律界关系良好,具有很多便利条件。即使在东道国没有法律从业资质或无法执业,它们也可以通过中介机构间接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   知名律师事务所一般重视法律理论研究,对行业项目模式创新、东道国法律、政策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影响力。他们注重收集、整理和研究各国法律法规,拥有强大的法律数据库系统,也经常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对行业项目模式、东道国法律法规、政策等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对促进立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遵守制度,严格控制合同流程   所有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首先要进行资信审查。承办单位应审查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相应资质证明、资金状况、生产经营实力、技术条件、债权债务情况和商业信誉等,必要时可提请相关部门予以协助。谈判前承办部门必须进行技术、商务审查和法律审查。审查定稿后,承办部门应在签署前,办理内部会签手续,除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亲自签署外,公司其他人员对外签署合同必须获得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书面授权。合同履行结算时,合同承办单位应按规定办理内部会签手续。未经会签的合同,不能办理结算与支付。在合同履行期间,需要变更、转让或解除合同时,应当按照原合同订立程序重新和对方达成一致协议,并履行相应审查和报批程序后,以书面形式确定。凡以公司或境外分(子)公司名义签署的项目合同及非项目合同,已经履行完毕或者提前解除或终止,应办理关闭手续,表明权利义务已履行完毕,无任何遗留问题。合同争议发生后,合同履行部门或单位应及时向公司申报。      (三)选择仲裁机构,一般协商争议解决   在涉外的合同中,一般都有争议解决条款。合作各方都会认真选择争议解决机构。国内公司和其合作伙伴通常都在其争议解决条款中选择国际知名仲裁机构作为争议解决机构。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司法机构或仲裁机构人员,一般对涉外商务问题、行业法律问题不很熟悉,无法合理、妥善解决海外贸易投资法律纠纷。而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具有处理重大复杂项目法律纠纷和争议的能力,且具有丰富的经验。相对于国际诉讼而言,国际仲裁无论是在时间效率、成本、公平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大部分争议、纠纷都会通过协商解决,双方一般不愿进行诉讼。因为,在国际经济贸易投资领域,合作各方一方面不愿意因为争议而损害各自的商业形象和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大信任争议解决机构的能力和效率,加上争议解决成本等的原因,所以都乐于通过协商解决其争议和纠纷。特别是对于那些在项目东道国发生的小型诉讼,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一般都自行协商解决。      三、治理结构风险      组织模式和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内部保障。对企业来说,并不存在统一的或最好的组织结构。考察国际公司的组织架构和治理管理模式,一般存在以下一些共性,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      (一)实行股份制,机构权贵明确   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大量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通过互相参股、环形持股的方式来转移和降低投资风险。埃克森公司、壳牌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等都是跨国经营的股份公司。在公司治理上,股东大会权力层、监事会决策层、经理人员执行层,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明确,相互制衡,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内部职能部门、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设置一般都采取分部制。      (二)建立责任制,规范内部管控   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以责任制为中心,各管理层次分责分权、责权明确。总部职能主要集中在战略与风险评价、财务及内部控制、人力资源与组织、法律事务等关键职能领域,基本没有具体的业务管理部门。子公司为业务经营管理公司,按总部规定负责归口管理某种类别业务,是利润责任中心。孙公司为经营性子公司,负责在某个国家或特定地区从事某种业务经营活动的公司,是子公司的分利润中心。作业区为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基层单位,没有法人地位,其中心任务是用一定的成本去完成具体的任务,是成本控制中心。      (三)实行专业化经营,调动积极性   各大公司为适应业务面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普遍将原来按地区划分的各分(子)公司改组成按专业划分,使分(子)公司成为拥有较大独立权力,在经济上又能单独核算的经营单位。减少管理层次和实行多事业部制,增加业务分部或分公司是国际大公司组织结构改革与调整的主要方向。      (四)筹划税收衔接产业,增加利润   国有企业在决策海外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布局时,一定要把取得最为有利的税赋环境考虑进去。把税收筹划作为设计公司组织机构和布局的一个要素,可以减少企业负担,直接增加利润。必须注意的是机构设置以效益为唯一标准,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组织模式,而要随着东道国税务制度的改变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此外,坚持和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以国有石油公司为例,多数石油公司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兼营原油运输、炼制、化工、电子、煤炭、冶金等相关产业,要挖掘产业链之间的合作潜力,实现整体资源优化配置。      (五)外部科层化,增强外部控制力   企业除了通过股权关系控制自己公司系统的企业之外,还要注重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合同控制巨大的“合同性资产”,使公司成为各种非股权关系的网络中心。通过这些网络,公司建立起一个无形的“外部科层组织”。在某程度上,企业的“外部科层组织”已经具有了协调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功能,它与通过股权关系所建立的科层组织功能相近,公司虽然不拥有该类企业的所有权,但同样能控制其行为,让它们为自己的战略目标服务,成为公司价值链的一部分。      四、经营风险      跨国经营通常应以产品出口为先导,取得经验,了解市场,有了品牌知名度,熟悉经营环境后,再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合资、合作乃至独资、战略联盟、跨国并购等方式。      (一)利用多种渠道,实行品牌战略   企业应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积极开展品牌国际活动促销活动,实施品牌先行。企业可以利用国际上的一些比赛,做产品的广告,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还可以利用政府外援的途径,先向我国政府援助的国家无偿提供设备,然后逐渐打开该国市场。如深圳华为集团的通讯产品就是通过这一途径打入了南非市场。在国内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资金雄厚,有国际经验的企业,可以通过到海外投资建厂,以自己的品牌来扩大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如海尔集团等。      (二)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主体   首先是合资经营,同东道国举办合资合营企业,比较容易获得当地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东道国企业熟悉当地资源、市场条件、政府政策法律,有利于减少我方经营的风险。其次是非股权安排。企业通过特许权协议、经营合同、销售合同、提供管理性劳务等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方式,往往受到东道国的欢迎,有利于企业打入市场。再次是建立独资企业。独资的好处是有经营自主权,可与母公司保持密切联系,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或避免因合作经营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但它对管理的要求较高,风险较大,应慎重选择。      (三)实施战略联盟,降低经营成本   战略联盟一般以契约协议的方式实现,常见的类型有研究开发战略联盟、生产制造联盟、联合销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战略联盟等。战略联盟的好处在于降低成本、减少竞争、分散风险、适应性强等。战略联盟比母子公司的关系要松散灵活,在联合的多个公司之间进行的交易,既有内部贸易的性质,又有外部贸易的特征,兼内外两家之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收购兼并外企,搭建销售平台   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和国外公司发达的营销网络,实行跨国经营,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尽快地推向国际市场。如浙江的万向集团,已收购兼并了16家国外企业,并涉足国外金融保险业,其产品已打入欧美和非洲市场。      (五)培养国际人才,应对复杂形势   企业海外投资不仅需要水平过硬的技术人才,更要有复合型具备国际经营资质的管理人员。我国企业今后海外投资的重点是中东、中亚、北非、俄罗斯以及南美等地区,这些地区文化组成纷呈,民族、种族矛盾复杂,历史风俗差别显著,政治环境多变,对企业投资形成了挑战。因此,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人才队伍的完善,形成一支精通外语、外贸,熟悉国际投资规则,能够识别和评估风险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化解或减少风险的国际化队伍。      五、本土化风险      “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是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的重要理念,也是很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之道。本土化经营是企业解决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矛盾与冲突的最佳方式。我国企业本土化策略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发本土化,生产适用产品   世界各国风俗文化多样,生活消费习惯各不相同,只有投其所好生产出适用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才可能在东道国占据一席之地。而只有立足东道国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态,才能不断研发出新的适应性产品,持续提升东道国消费者对公司及其品牌的忠诚度。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增加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研发的本土化程度,制造出适合当地消费者消费习惯的适路产品。转贴于 看准网
  (二)生产销售本土化,增加企业利润   在东道国投资建厂乃至设立生产制造中心,就地采购原材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一是能够大幅度降低运输、人力等生产经营成本;二是可以有效地避开东道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三是可以极大地减少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四是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自然资源丰富或生产要素成本低等区位优势;五是可以获得东道国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在东道国寻求熟悉当地市场的销售代理,或者与跨国公司合作,利用他们成熟的营销网络,对于国外销售渠道不太健全的企业而言,将产品方便、快捷、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不失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进军东道国的捷径。      (三)人才本土化,发掘人际潜力   与企业自派人员相比,东道国人才具有熟悉当地生产经营环境、了解消费者需求、善于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打交道等优势。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大胆聘用熟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风土人情的适用人才,一方面能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更好地符合东道国企业行为规范,更快地拓展东道国目标市场,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东道国政府和民众对企业的防范抵触情绪,极大地增强当地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      (四)公共关系本土化,创造融洽氛围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东道国政府、银行、工商、税务、消费者、原料供应商等息息相关,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搭建本土化的公共关系,对立足长远的企业而言不可或缺。因此,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时,一是要加强与东道国各级政府和工会等民间组织的对话和沟通,或者寻找企业代言人以获取当地政府和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二是要入乡随俗,在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同时,注意尊重当地关于营业时间、人员雇佣、薪酬福利等规定,尽量使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三是要力所能及地参与东道国的公益事业,努力争取东道国公众的好感和信任。      六、文化冲突风险      来自不同文化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合作经营,会带来多元文化冲突,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影响。能否克服文化冲突,是企业跨国经营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之一。      (一)宽容多元.建立跨文化沟通机制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人们总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自豪,大多数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文化视为正统,而把外国人的言行举止看作稀奇古怪。而事实上,这些看似古怪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对该国人来说是再自然不过了。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建立多层次、制度化、正式及非正式沟通形式,让他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确保信息畅通,可以增进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产生信任,并最终形成文化整合和创新。跨国企业应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找到不同文化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观,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整合创新,创建新型文化   通常,解决跨文化冲突有三种方案:一是凌驾式。其特点是组织中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组织决策和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这种方式可在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弱势公司能对强势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在短期内形成“统一”的组织文化;缺点是不易博采众长,因其他文化受到压抑而使其成员产生反感,最终加剧冲突。二是共存式。企业内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共存,可保留双方各自的文化,追求和谐与稳定。但这种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缩小时,才能采用此方法。三是融合创新式。双方文化应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和融合,原有各方的企业文化既失去了自身一些特质,又从异质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新的特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在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公司文化,既保留着母国文化,又与当地文化环境相适应,是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      (三)多种渠道培训跨文化人才   首先是日常培训。企业既可以通过企业的网站、培训班进行跨文化培训,也可以聘用文化顾问来指导员工;有些企业运用“文化翻译”,帮助解释各方行为的含义;也可以选择采用全职培训专家解决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文化阐释问题。   其次是通过商务实践对员工的培养。企业可以利用与外籍同事、供应商、客户的日常接触,培养员工跨文化能力。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电视会议或面谈都是进行沟通的途径;在项目合作中,学习外籍人士解决分歧和克服误解的方法。   再次,可以通过聘用来自多样文化背景的员工或具备广泛国际经历的人员,直接参与公司的海外业务的管理。      (四)借助第三方文化,进行跨文化管理   企业在进行全球化经营时,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由“文化差异”而形成的经营环境,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已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文化的直接冲突,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开展。      七、社会责任风险      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创造财富之外,还应对社会负责,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保护弱势群体等等。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标准日益得到全球范围的支持,经营者应当高度重视。      (一)树立社会责任观,把握责任新趋势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社会良知对资本权力的制约,其宗旨是保护弱势的劳动者的权益不受侵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说明,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跨国经营企业应积极推行社会责任标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适应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需要。   应承担社会责任的标准不仅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环境、价值观念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因此,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对社会责任的观念有所不同。企业应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东道国政府、民间组织、合作伙伴的交流与沟通,宣传自己在本国经济条件下为承担社会责任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宣传企业责任立场和观念,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与时同时,企业要密切关注国际上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等的社会责任问题的最新动态,收集主要目标市场国家关于社会责任的新法规、新标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以便企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转变发展模式,注重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基本上摆脱了沉重的社会负担,把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但过犹不及的是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强调企业利润的积累,而忽视员工权益维护和环境的保护,产生了社会责任的缺失。事实上,当今企业的竞争已经从商品竞争、环境竞争向道德竞争过渡,加之发达国家民众消费意识的成熟,在国际贸易中,非伦理化的产品在国际市场越来越受到排斥。实际也证明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惟一目标,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重要根源。因此,企业应当实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经营理念,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三)不歧视,保障劳工权益   员工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也是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在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人本管理”的理念出发,给予员工人格尊重、扩大员工权利范围,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经营活动中取得成功,就离不开具有创造性的、训练有素的、富有激情的员工积极合作。因此,企业在跨国聘用员工时,应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只要达到所规定的工作要求,不会因为人种、信仰、肤色、国籍、民族、年龄、宗教、性别、残疾等因素受到不合法待遇。同时还要根据员工人的个人能力、业绩及公司的赢利情况制定奖励方案,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充满快乐的工作环境,为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供条件。      (四)减少能耗,保护环境   随着企业的巨型化和国际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而且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利益出发,欧美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企业开始转变经营观念,主动采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乃至消除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企业应坚持“为环境而设计”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营,到货后服务、废品回收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考虑环保因素,从而使产品实现最高的环保效率,材料和能源消耗保持在最低水平。 转贴于 看准网
经济论文相关内容
看了这篇文章的还看了
  经过近六十年的对外援助工作,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结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带动了务实的互利合作,对于我国、受援国与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发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多边和区域合作机制中援外工作的力度,积极推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研究和借鉴西方国际援助经验,对于提高...…
  技术出口管制是指技术输出国出于政治、军事或经济的目的,通过政府管制的手段,限制某些特定的高技术产品和技术向特定的对象出口。美国为维持霸权地位,保持对中国的科技优势尤其是军事技术优势,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国实行技术出口管制。美国对华技术管制严重影响了中美技术贸易。...…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从西方国家逐渐蔓延到整个世界。随着世界经济衰退的加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不仅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影响加大,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影响尤为突出。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基本态势及动因      (一)态势   1.海外并购交易势头迅猛。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掀起的海外并购浪潮势头迅猛,其增速、规模和影响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首先,并购区位广,不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出现在发达国家。其...…
  内容提要 2世纪9年代之后,自愿性劳工标准蓬勃发展,并逐渐取代传统劳工标准成为劳工标准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对影响力最大的自愿性劳工标准SA8实际应用情况的介绍,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该标准使用的局限性,并对我国政府、企业合理使用该标准提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链接合作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