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教育鹤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好经验

积极交流学区制经验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发布日期: 16:09:23  
作者:  出处:  点击量: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5月10日,蒙山县教育局副局长梁永金带领教育考察组一行10人到万秀区进行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交流活动。万秀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张影芳、何思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三镇中心校长、夏郢初级中学校长,六学区学区长陪同进行交流活动。  在经验座谈会上,与会人员首先观看了万秀区学区制管理试点工作专题片和宣传片报道;分管领导张影芳向蒙山县教育考察组介绍了万秀区开展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阶段性工作。然后由基教办主任林健军和振兴学区长谭冬梅分别介绍了万秀区学校章程建设的情况和振兴学区开展学区制工作情况;随后,与会双方人员围绕学区与中心校之间的帮扶、人事编制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在逸夫分校校园内,振兴学区谭学区长介绍振兴学区开展学区制管理做法以及学区1+X+Y学校的特色文化、教育教学情况。随后,大家观看学区振兴分校管乐团展示、培正学校花样绳操特色活动展示、逸夫分校合唱社团合唱展示以及实地观摩了解学校校园文化、功能室建设情况。期间,同行的振兴学区1+X+Y学校的校长与蒙山观摩同仁亲切交流,主动询问蒙山教育教学情况、虚心记录优秀理念与做法,蒙山教育局同仁也对振兴学区开展学区管理的方法模式以及学区各分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内涵丰富性、多样化予以肯定。&&&&&&  参观考察结束后,蒙山县的同行们对万秀学区制管理的模式纷纷地表示认同和赞赏,他们认为,万秀区学区制管理改革走在了梧州市、广西的前列,为今后全面推行学区制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和经验。今后将继续加强两地间的互动,更好地推进学区制管理工作。&&  撰稿:蒙树荣  审稿:张影芳
最新文章Loading......
地址:梧州市文澜路98号  邮政编码:543002电话:  E-Mail: 技术支持 梧州市科教器材设备公司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投诉:||||||||||||||||
当前位置:&&&&&&&正文
城乡一体化:求解农村教育未来之路
 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9月2日,北京新建的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正式开学。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改革思路,这些学校实行“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建设城乡一体化学校,突破了北京城区与远郊区县义务教育由行政区域和教育生态形成的界限,将名校与薄弱校的合作从过去单方向的“扶贫”性质转变为共同发展,这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政府工程表明,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上北京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自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以来,各地不断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目前,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又该如何破解?近日,有关专家就“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在全国部分省市深入调研,为我们揭示出这项改革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项基于全国十省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的调研显示,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城乡统筹观念,将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分别规划,割裂开管理,缺少一体化思维。
  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只能在县域层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重心偏低,各级政府权责不清,农村学校难以获得有效的管理和及时的资助。
  ■张旺 郭喜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我们认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就是把城乡义务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突破城乡分割分治的二元制度束缚,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教育要素在系统内、城乡间合理流动,城乡间教育互相支持、互相补充,统筹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过程。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2012年开展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课题的调研工作,对北京、上海、重庆、成都、义乌等十省市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深入思考,从中获得了诸多深刻启示。
  问题聚焦
  政府统筹缺位,城乡教育割裂管理,缺少一体化思维。义务教育是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其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通过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劣地区的对比分析可知,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之中,内在动力不足,自觉程度缺失。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已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但缺乏城乡统筹,往往是将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分别规划,割裂开管理,缺少一体化思维。
  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的教育二元结构使城乡差距巨大。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形成的教育二元结构,使城乡教育产生了巨大差距。根据教育统计数据测算,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9.6元;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81元。另外在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城乡差距,成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难题。
  教育一体化在管理、投入、人事等制度上存在一系列瓶颈局限。在教育管理制度上,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只能在县域层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重心偏低,各级政府权责不清,农村学校难以获得有效的管理和及时的资助;在教育投入制度上,农村义务教育明确了中央和省各自的经费保障责任,但是对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经费保障责任仍不够明确;在教育人事制度上,教师资源配给长期以来倾向城市,农村教师资源十分薄弱,编制少,待遇低,年龄老化,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
  乡村基本的公共服务缺失,配套建设速度远落后于学校。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之间具有辩证关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走进乡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但这些乡村,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却远远落后于学校的建设。这种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的现状是造成农村教师向城镇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道屏障。
  路径解码
  政府统筹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规划,才会有具体的实施推进。上海、重庆、成都、义乌、三河等省市政府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划。如,成都市2007年提出要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让城乡教育等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等化。上海2012年颁发《上海“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年)》,对加快城郊接合部学校建设、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柔性流动、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权益等方面做了统筹规划。
  推进均衡发展。调研地均把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之间的差距。如,浙江省义乌市,近年来着力构建“以市(县)为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了以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城乡联校行动计划”等“五项行动计划”,启动了以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为主要任务的教师素质提升等“五项工程建设”,完善了校际平等、适度倾斜农村、全额保障的“市级统筹”教育经费运行机制等“六项保障机制”,扎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突破制度局限。实践证明,只有破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局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才能顺利推进。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一元标准,着力破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如,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将投入重心上移到市,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再如,师资配置一体化,实施了“市域统筹”的教师配置方式,通过建立“交流共享”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实现城乡教师良性流动。
  综合配套改革。一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较好的地区,都是城乡经济社会与教育协调发展的地区。如,河北省三河市自2002年开始,全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保障、科教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如,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师生自由流动;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生活环境差距。这些改革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启示
  在全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有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全力推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已有了一些较为成功的试点经验,但因为没有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还只能靠区域自主,呈自发状态。实际上,在教育外部,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内部,义务教育已实现初步均衡。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已具备了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基础。要在全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有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全力推动,地方各级政府的全力跟进、稳步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将其纳入教育改革和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在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优先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路径和手段。目前,多数省份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但距离基本均衡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区域内主要体现在城乡间和校际间,必须加大对乡村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才能逐步缩小。
  提高城乡统筹的层级和重心,是推进和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刚性保证。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在教育外部,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在教育内部,改革城乡义务教育管理、投入和人事等制度,提高统筹的层级和重心,是推进和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刚性保证。教育管理制度要打破过去长期实行的用两种制度管理城乡义务教育的做法,统筹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教育投入制度应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投资责任,新增经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教育人事制度要取消编制分配歧视,实现城乡公平。
  要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做综合考量,注重协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加强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统筹规划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要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做综合考量。只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当,才会有城乡人口双向流动,而非单向的“向城性”流动,就会避免“城镇学校人满为患”、“乡村学校门可罗雀”的现象,从而有效遏制“乡村学校衰败”,有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中国教育报》日第5版
  科学统筹规划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真正从形式上的均衡转向质量上的均衡,从偏重硬件条件的均衡转向注重软件条件的均衡,充分鼓励区县学校按需发展,差异错位发展,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建设。&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源逐年递减,城镇学校班额巨大,城乡教育又出现新的不均衡。而实现“穷县办大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仅能满足教育基本所需,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难以实现。
】【】【】【】【】【】
{编辑:李烨}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交流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阅读次数:人次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交流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市为实现全市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发展均衡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育质量优良化,使全市成为全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先行之地。全面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实现教育公平。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建立和完善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造城乡教育“六个一体化”。
1、强化政府职责,实现城乡教育责任考核一体化。
一是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在加强义务教育领导、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等方面对县级人民政府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促使县、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统筹、教师队伍统管、教师工资统发在2006年就全部落实到位。二是明确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责任。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市政府下发了《市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实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责任。2007年全市教育总经费7.1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7%、81.2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安排资金3852.5万元,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免学费和贫困生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全市补助公用经费资金1173.7万元,市直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由省规定的小学154元/生、初中178元/生,提高到300元、500元。三是完善党政领导教育考评制度。按照《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4〕8号)的要求,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各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意见》,把当地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纳入县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将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确保教师工资、中小学公用经费、校舍建设维修改造经费等教育投入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四是积极化解农村“普九”债务。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积极化解了“普九”1.1亿多元的债务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
2、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学校规划建设一体化
一是推进学校布局合理化。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原则,制订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为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市委汪德和书记、市政府副市长亲临一、二、三小现场办公,当即决定投资1200万元扩建三所小学,共新建校舍面积8475平方米,增加教室、多媒体室60间。市委汪书记召开市委常务会,决定在市区新建扩建了暨阳学校、明志小学、弘德小学、四小4所,下拨300万元用于市三中搬迁到市一中老校区,市三中原校址由区政府建设四小,市西湖小学新征地10亩扩建校园。乡镇所在地逐步将规模小的中心小学合并到乡镇中学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罗坊镇投资650多万元将危房严重的草池中学、下山桥中学合并,在集镇兴建了罗坊二中。高新开发区在市十六中的原址上规划了一所能容纳四千学生的新学校。九龙山乡将危房较多的中学与乡政府所在地进行互换,增加校园面积15亩,规划一所全新的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总投资600万元。二是实施学校建设标准化。几年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全市共投入近亿元对农村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新建、扩建农村中小学80所,校舍面积30多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D类危房。从2006年开始,区共投入近5000万元对农村各中小学重新进行校园规划,进行改造扩建,使全区农村学校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9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4.62平方米,生均图书小学12.23册,初中16.22册。分宜县中小学实验教学开设率达100%,分组实验开设率达95%以上,其它教育技术装备利用率达98%以上。
3、激励约束并重,实现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一是改革学校人事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农村学校人事管理权限,实行管事管人相统一。县(区)农村中小学取消级别,人事任免权归口教育部门,组织、宣传部门实行监管;校长实行聘任制,教师实行合同制,工资实行动态制,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建立一种全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把教育成果与收入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区从2004年9月开始,全区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副科级以下干部任命就已全部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为促进教师向农村流动,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我市城区学校将增加5%的机动编制,用于安排新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今后城区(含县城)学校招考教师,除特殊专业和紧缺专业外,报考教师均需具有5年以上农村教龄;城区学校新进大学毕业生均需先行安排到农村学校支教两年。三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一方面,加大农村教师住房问题解决力度,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财政补助的缴交部分适当高于城区教师,在农村任教达15年以上的教师可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另一方面,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在确保农村教师各种政策性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基础上,从日起,对全市农村教师按人均月增248元的标准增加岗位津贴。四是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培训职责,推进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利用投资近1200万元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让每位农村教师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中央电教馆的优质教学服务,节约教师外出成本进一步更新了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学位层次。
4、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城乡学校教学质量一体化
一是开展了结对帮扶和支教活动。从2006年起全市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帮扶活动,即一个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帮扶一所农村学校,一位行政事业单位县级以上干部资助一位贫困学生,一所城区学校帮扶一所农村学校。2006年起全市94个市直单位帮扶了94所农村学校,498位县处级领导干部资助了509名贫困学生,城区学校结对帮扶50所农村学校,帮扶资金、达数百万元。建立了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2007年秋季开始,城区学校已选派了61名教师赴农村中小学支教。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既优化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又稳定了农村教师安心在农村执教。二是完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教育制度,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捐资助学,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6311名贫困生发放了资助金631.1万元,完成率为121.67%;为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数1961人,发放资助金额156.88万元,完成率为115.22%;为高中生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478位学生,发放资助金额达239万元。三是强化了农村教师师资培训。从2002年起,市里每年都会举办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会,聘请北京等地专家学者为农村教师授课;举办农村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城区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每年3月,市教育局组织城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面向全市农村教师上示范教学课,每年都有近万人次参与听课。组织开展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每年一万节以上;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四是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均衡招生名额。出台了系列中招改革措施,扩大优质高中均衡招生名额。从去年秋季起中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名额1000名,扩大比例约30%。实施30%的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招生的制度,减少择校生招生名额,做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
5、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城乡学校办学行为一体化
一是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上学问题。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联席会议制度,下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范围,凡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依据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学校就读,其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保障了流动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维护了教育公平。二是积极推进学制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从2002年起,小学全部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计划,既按国家规定开足、开全课程,又坚决制止乱补课现象的发生。对全市中小学教材、教辅用书进行全面审定,坚决制止学校私自乱订教辅用书。三是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收费政策,由校长负总责,全面实行“一证(收费许可证)、一卡(明白卡)、两公开(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收费使用情况)、四统一(统一制作公示牌,统一时间、统一收费、统一收据)”制度,认真落实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对违反规定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或者党内处分,行政撤职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四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抓好了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多渠道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加强了新课程教学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健全了素质教育督导体系。2007年全市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赛(赛区)决赛,获提高组一等奖4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获普及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获初级组二等奖5名。数理化生等学科全国奥赛获国家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获省级赛区一等奖15人次,二等奖34人次。全市已立项的国家级、省级课题达100多个,有50多个省级课题结题,并有近20个课题获奖。
6、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城乡学校教学条件一体化
一是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5年以来,共投入971.4万多元,购置7.5万多套课桌椅投放到农村中小学,率先在全省消除了农村小学教学点学生自带课桌椅现象。实施了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和农村学校改水改厕建设工程,全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建设,新建、改建厕所2431平方米,饮水设施57个。二是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从2006年起投入1200多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基本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普遍”工程,全市农村乡镇完小以上学校都安装了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站,100%的初中和中心完小装备了计算机教室,部分村完小装备了计算机教室,基本覆盖了全市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中小学计算机总量达5316台,全市中小学平均2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390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添置了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设备或光盘播放设备,成为全省第一个远程教育工程100%覆盖的设区市。
本文永久链接: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公务员之家VIP会员俱乐部在公务员之家您可以分享到最新,最具有时事和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帮助你更加方便的学习和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我们愿与您一同锐意进取,不懈的追求卓越。如何加入公务员之家VIP会员第一步:先了解公务员之家,查看第二步:或在线支付,汇款即时到帐第三步:汇款后立刻,将您的汇款金额和流水号告诉客服老师,3分钟内系统核查完毕并发送VIP会员帐号到您的手机中,直接登陆即可。百度推广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困境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困境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困境
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也逐步显现出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低下所导致的农村整体人口素质的低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课程,它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当今世界各国在构筑适应21世纪发展方式时,无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奠基工程,纷纷由政府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门机构,并立专项、拨专款予以经常性的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已成为农村教育迈向21世纪的一项重点工程。
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基础教育农村教育趋势与困境
我县农村有中小学近300所,条件薄弱,针对于这种现实进行改革,研究农村基础教育并且找出相应的对策,我想,对我县教育事业以及经济发展会有很大帮助。结合我县教育现状,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困境我做一下阐述: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为了迎接21世纪的社会需要和科技竞争,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如1989年美国政府发表了“2061计划”。在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呈现出如下几种趋势:(一)、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由被动变主动信息时代、科技革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教育已由以往的被动服务转变为积极促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明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态势:“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一系列经验证明,农村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农村经济建设、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丰富农村的社会文化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我县是济南市一个经济落后县,在我县农村中小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发挥学生的各种兴趣,积极主动进行发明创造。其中有好多学生的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运用。比如,我县怀仁镇李堂小学把创新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并且培养学生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其中5项已经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吕昭琦同学的《废气取暖装置》在我县农村已经每家冬季都会看到,并且在山东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济南赛区)荣获2等奖的好成绩。
(二)、实施“全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全民教育”是国际社会在全球范围提出的新概念,其最终目标是:“要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即向人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得他们能自尊自主地生活,不断学习,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贡献。下面的资料或许能证明实施“全民教育”的成果。当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收集20世纪50年代文盲的统计资料时,每5个成人中有2人是文盲。但在40年后的今天,每5个成人中约1人为文盲。在这40年中,进入中小学就读的儿童已经增加了4倍,从50年代初的约2.5亿儿童,上升至今天的近10亿儿童。
(三)、实施“终身教育”,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在农村实施“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村教育正在着力培养儿童终生学习的观念,自我学习的习惯,以及为后续生产做准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的“自该阶段起,教育应培养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能力。”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在其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人,人的一次性学习己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而“终身学习”为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本身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四)、普遍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当今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世界,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较量。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农村中小学教育正趋向于以以下四种基本学习为核心: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类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传统的“农村教育”主要针对认识,较不针对做事,而现代教育已把这“四会”当做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中国乐山进行的“三会教育”(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实验研究就是在这四个支柱基础上实施素质培养的模式。二、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当前面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基础教育也面临了严峻的各种问题,如:宣传偏于时尚化、形式化、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水平较差,教师学历偏低、农村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农村新课程培训工作的低效性等。
1、宣传偏于时尚化、形式化对农村教育推广宣传工作,各级有关部门是重视抓好的,投入不少人力、财力和时间、多形式地展开宣传活动,收到一定成效,但由于过分渲染课堂上形形式式的活动,导致一些教师思想产生错觉,理解片面化、绝对化。有个小学教师曾说:“新课改不可能在乡村中小学里推行,我们连投影仪都没有,更何况多媒体!”有的则说“新课改就是语文教学一定分小组,小学生必然当小老师;数学教学必定设夺红旗擂台!”甚至个别还认为课改就是乱教。新课改的宣传不到位,没有切中农村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出现负面影响,给课改带来了阻力。2、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水平较差,教师学历偏低这是个较普遍的问题。历年来各级政府都作了很大努力,陆续投入不少资金,学校硬件有了相当改善。但同形势发展要求仍有不少差距。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投入不足,学校经费短缺,该修缮的校舍,无法及时修缮,谈不上更新设备,哪里还敢侈望添置多媒体。有些学校连教师的工资都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拖欠工资类见不鲜。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有名无实者居多,设备简陋。如某乡中心小学有一台投影仪,六台电脑,但由于资金不足,害怕电脑出问题无法维修,竟然关闭电脑室!再加上农村通讯尚未普及,电脑基本没连因特网,电脑只是用来打打字而已。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改中只好“穿新鞋,走老路”、更有甚者“穿新鞋,走弯路”,放弃了传统的优点,却传承不了新的益处。3、农村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受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观的影响,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有的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教育科研与自己扯开不上边,那是专家的事。而且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根本没有开设《教育科学研究》学科,许多教师缺乏科研的专业知识,据调查,有90%以上的乡村教师不懂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不知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现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活动形式往往是上级布置了课题,下边的老师就开始空对空的论文“写作”。再加上农村生活的艰辛、负担重,农村教师既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又要为家庭操劳,无力顾及教育科研的并不少见。课程改革本身就是实验研究的过程,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能力薄弱已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绊脚石”。4、农村新课程培训工作的低效性课改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的培训好坏已成为课改的关键。综观目前农村的新课程培训,其形式有这么几种:(1)集中学习式它有两种具体做法:一是短途集中学习,即利用双休日把教师集中辅导站进行培训;二是长途集中学习,即利用县市学校的课改课的机会集中乡下教师到县市学校听课学习。这种方式受训时间短,受训人员少,花费多,培训内容简单、形式化:往往是早上先读文件,下午看两节录像课或听两节课。目前多采用这种形式。(2)专家培训式即上级派专家到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去进行全员培训。这类方式受训人员较多,教师花费少,内容较能切中农村教育的要害。然而专家毕竟是少数,僧多粥少,忙不过来情况下,许多师范院校的教师就充当了专家,不可否认他们的理论水平远远高于中小学教师,然而他们却存在不足一面,很少接触基础教育,讲课内容难免出现空洞、授课方式照本宣科满堂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强化了乡村教师对课改的错误意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3)外出学习式即派部份教师外出省市参观学习。这类方式在时间、财力上花费多,受训人员有限。受自身财力、时间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农村不太采用这种方式。如此培训很难达到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三、把握教育以及城乡一体化规律,促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出路―――建立学习型学校(一)、学习型学校的建立以教师观念转变为前提所谓学习型学校是指参与学校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与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动力。教师是学校最有效的主体。学习型教师是构成学习型学校的最重要的原素。要成为学习型教师首先就必须转变观念:1、转变课改即多媒体的观念
过去在宣传推广时不适当地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致使在部份教师中不同程度存在“课改即多媒体”“多媒体=课改”的错误认识。把课改的实施误认为一定要有多媒体的观点成了部分教师研究、学习进取惰性的借口。应该面对现实,立足于本校,扬长避短。农村教育目前缺乏网络资源,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是农村中小学的优势。农村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这些资源优势使之为课改服务。如教学小学数学时可利用丰富的树林、山川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可利用劳动工具让学生动手制造教具享受趣味数学。教学体育即可以借助乡土游戏达到锻炼目的。
2、转变教学即搬用教材的观念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可利用的教学参考资源很少,农村教师很自然地把教材视为中心、把教参奉为圣旨,造成自身的教学成了搬运――知识从教材、教参搬到课堂。如此单纯的搬运,使农村教师脱离了“思考”,只需负出苦力就完成教学。教学效果低下。新课改强调创造性使用教材。它既不是对教材的盲从,也不是对教材的简单的增删,它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第一篇课文“元宵节”,农村教师在教学时觉得难度较大:虽然南方没有过这一节日的习惯,但县市孩子还可以有许多的机会了解元宵节,如通过电视、电脑及书刊图文并茂地掌握;也可以通过外乡人设在县市的花灯展览会亲身接触;甚至还可以通过出游北方亲自体验元宵节。而农村根本就无法做到这一点,生硬地教学只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成为教师的自觉要求。在教学中既可以调整它在课本中的位置,还可以创新地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把元宵节更换成本土风俗民情节“鱼生节”、“观音诞”,教学内容贴近农村生活,对比之下效果截然不同。而这一过程即是学习研究的过程。3、转变视农村学生蠢笨之观念
由于来自农村、学历偏低等因素自卑心理作祟,农村教师不仅看不起自已,也看不起学生:直面课改,见多识广的城市学生对任何的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反应。农村学生嘛......言外之意,农村学生是比不上城市学生,是蠢笨的。如此的学生观成了教师不思上进、得过且过的理由。新课改强调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农村孩子因地理环境的因素影响,他们的视野不广,素质发展不全(尤其缺乏音乐素质),但却绝不是蠢笨:农村孩子动手能力强,实践丰富。而且农村孩子的不足恰恰说明他们的可塑性强,并非意味着他们的IQ低下,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教。教师的因材施教是以不断学习研究学生的个性为基础。(二)、学习型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基本特征学习型学校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要求主体不断反思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科研为终身学习提供动力。针对农村教育科研的现状,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的培训学习,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底气;其次要重新定位教育科研:一方面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与理论研究者的“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不同,它是一种“做中学”式的研究。角色的新定位促成农村教师的新认识。最后要加强农村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定向能力。在教育科研中农村教师常苦恼研究的课题不知从何而来,其实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正是“问题”的深入导致研究的深入。因此教师必须培养自已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自已的定向能力。在课堂上敏锐地捕捉教育教学热点难点争辩、观点碰撞、经验形成过程中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三)、学习型学校以校本教研培训为核心农村基础教育在开展校本教研培训时,应立足于本校,建立健全的教学研究制度,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师的成长:一是开展“新课程研讨日”活动。保证每周至少要有相当于0.5个工作日的时间作为学校教研时间,并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二是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即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对本教学班每位学生通过本学科教学及教师本人的培养,取得的发展进行记录),每周提供一个问题(每周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如建立“思(教学反思)、评(课例评析)、讲(校长课改讲坛)”三级活动制度;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教后记)”、“课例(个案)评析”、“三课一条龙(听课、说课、评课)”、“问题会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教师对话”、“课改沙龙”、“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主要形式,辅以“校长课改讲坛”、“专题讲座”、“做学习笔记”等理论学习及外出学习、交流的以校为本教研方式。四、上级机构应指导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充分利用市级教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在县市建立“以校为本教研资源中心”、“以校为本教研服务指导中心”及“以校为本教研‘点菜’中心”,推动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以校为本教研资源中心”即为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和推荐学习资料,及时传递课改信息。“以校为本教研服务指导中心”即市级教研机构学科教研员定点挂钩教研片、学区,下校参与以校为本教研或不定期地下校了解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教研,同时帮助学校聘请专家、联系外出学习。“以校为本教研‘点菜’中心”,即市级教研机构定期(每月)公布研究专题(讲座专题)或课例点评目录,各校可根据各自的需要“点菜”,由市级教研机构按“点菜”内容下校服务。“三中心”的建立将解决农村资源短缺、师资跟不上课改要求的难题,有利于农村教师的成长。五农村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办法,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以校为本教研的导向机制,建立促进以校为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尊重和保护教师进行多种形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此外农村学校还应该互相支援,互通有无,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互派教师共同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就好比高低不同的木板,共同构成“木桶”的整体,为提高整体课程改革的效率,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盛水量”在“加长”的同时,尤其要注意“补短”-------补农村地区的课改之短。重视农村地区的课改,是全面提高整体课程改革的效率,发展我国教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②《北京教育》,1998年3期,第4页。
③《学生会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④《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漯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