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这样的文章怎么进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教科书?难道教育部已经完全西化了

林书友:小学课本里真的藏着“和平演变”?(全文)_网易财经
林书友:小学课本里真的藏着“和平演变”?(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林书友:小学课本里真的藏着“和平演变”?)
表现诚实品质的小朋友叫雄日,友爱同学的典范是科里亚,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家是法国的郎万志……而中国孩子元元则因为贪睡迟到,或者不愿意借笔给其他同学。近日,曾经颇受好评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引起关注和讨论。
4月20日,察网发表了署名为宝贝安静的文章《和平要从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严重西化》,随后包括《旗帜》杂志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文章罗列了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多课文,认为其中内容充斥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并指认其为崇洋媚外心态下西方价值观。在泥沙俱下的网络舆论中,选择对中小学教育投以关注的目光本值得肯定,但从文章耸人听闻的标题不难看出,利用民族主义情绪追求爆款的痕迹,这也导致文章的取样分析出现硬伤。全国使用范围相当广泛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否居心叵测,暗藏“和平演变”,还是要凭数据说话。
摘自《和平演变要从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严重西化》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语文教材也不断修订。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写或修订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也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该教材根据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订。2001年开始使用,由一年级开始,逐年推开。
2001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过去的教材是围绕教学大纲,必须使用人教版教材;实行“课程改革”后,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目前在中国大陆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西师版、语文版等多套教材。
关于教材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一直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今年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西方价值观不适合课堂”这一问题回答《华尔街日报》记者时表示“马克思不是中国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开放精神。我们党把科学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确定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一旦确定了,就坚定不移。”
袁部长的回答也是针对此前“大学教材中西方价值观不适合中国”的回应,此前这一言论已经引起过讨论。但人教版小学教材中是否正如前文所述暗含逆向民族主义倾向,仍然值得推敲。
表现诚实品质的小朋友叫雄日,友爱同学的典范是科里亚,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家是法国的郎万志……而中国孩子元元则因为贪睡迟到,或者不愿意借笔给其他同学。近日,曾经颇受好评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引起关注和讨论。
4月20日,察网发表了署名为宝贝安静的文章《和平要从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严重西化》,随后包括《旗帜》杂志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文章罗列了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多课文,认为其中内容充斥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并指认其为崇洋媚外心态下西方价值观。在泥沙俱下的网络舆论中,选择对中小学教育投以关注的目光本值得肯定,但从文章耸人听闻的标题不难看出,利用民族主义情绪追求爆款的痕迹,这也导致文章的取样分析出现硬伤。全国使用范围相当广泛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否居心叵测,暗藏“和平演变”,还是要凭数据说话。
摘自《和平演变要从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严重西化》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语文教材也不断修订。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写或修订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也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该教材根据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订。2001年开始使用,由一年级开始,逐年推开。
2001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过去的教材是围绕教学大纲,必须使用人教版教材;实行“课程改革”后,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目前在中国大陆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西师版、语文版等多套教材。
关于教材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一直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今年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西方价值观不适合课堂”这一问题回答《华尔街日报》记者时表示“马克思不是中国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开放精神。我们党把科学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确定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一旦确定了,就坚定不移。”
袁部长的回答也是针对此前“大学教材中西方价值观不适合中国”的回应,此前这一言论已经引起过讨论。但人教版小学教材中是否正如前文所述暗含逆向民族主义倾向,仍然值得推敲。
仔细做过统计分析后不难发现,这篇批判文章的论点很难成立,主要原因在于其所罗列的例子主要是有偏采样,并不能客观反映事实。有网友对人教版一至三年级上下共六册课本中的进行了简单统计分析,除去拟人性质(不包含任何中外人物角色)和纯说明文的课文之外,剩下的课文倾向性如下表所示:
数据分析统计来自教育创业者林晓慧
由数据可见,人教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对人物美德赞美的课文,中外数量基本相当(分别为24篇和21篇),而对中国人物缺点的描写共有5篇,而对外国人物缺点的描写则有2篇。另有18篇表达对祖国、首都、边疆(台湾、香港、南海西沙群岛、新疆、东北小兴安岭)、革命领袖的热爱之情的文章,还有50篇用一般正向温情的语言描述祖国河山景色、传统文学文化、国人日常行为的文章。这样的数据很难得出有“崇洋媚外”之嫌疑。
对比一下《和平要从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严重西化》一文,该文把上面提到的涉及中国角色缺点的课文(蓝树叶,睡懒觉,要葫芦,拔苗助长)逐一列举出来大加挞伐,把赞美外国角色品德的文章也几乎列举穷尽,给读者的印象就是教材只说中国人的坏话,只说外国人的好话。造成这一印象的原因就是原文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另外24篇与中国角色美德相关的文章、另外两篇设计外国角色缺点的文章。同样没有被提及的是用于巩固国家意识的18篇文章和用于增强祖国族群与文化认同感的50篇文章。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当下国内教材就毫无问题。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张晴滟老师认为就国内教育领域目前状况来看,做到洋为中用,灵活汉化确实尚有发展空间。
囿于中国汉语白话文写作历史长度,要从历史尚为当代小学生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积极生动的课文其实并非易事。所以当下教材风格杂乱,配图和故事都是土洋结合。但指责其中正面人物都是外国人,负面形象都是中国人,确有断章取义、过于民族主义之嫌。
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从来无小事,尽管批评的文章说服力有限,但恰也是一个反思今天国内的教材是否存在问题的契机。对此,观察者网也和上文数据分析统计者,从事教育创业工作的林晓慧,以及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张晴滟老师简单聊了聊。
观察者网:关于人教版小学中的内容,您认为合适吗?
林晓慧:关于人教版教材,我也只是花了一些时间把一到三年级的六本教材扫了一遍,围绕是否存在逆向种族主义倾向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这些课文里面,一半左右是以小兔子小燕子这类人格化的动物形象为主,还有很多是科普性质的课文,比如“地球是什么?”“火箭是什么?”之类,真正涉及到人物相关的课文只占一部分,而其中故事绝大部分都是对美景美德等正向东西赞扬,事实上对人物角色持持批评态度的课文很少,六本教材里只找到7篇,有五篇针对中国人物角色,其中四篇是传统老课文,只有一篇关于睡懒觉误事的课文较新;有两篇针对外国人物角色,是相对比较新的课文。另一方面,赞扬人物美德的课文很多,而且中外都有,并未显示出对外国人物的特殊偏爱。从我自己统计的结果来看,说人教版教材崇洋媚外,有些以偏概全,冤枉了教材的编写者。
张晴滟:我认为小学教材的意识形态还是主流的,没有令我特别反感的部分。歌颂领袖的课文感觉比我小时候多,比如《邓小平爷爷种树》,但也许小孩只是不大记得这些课文,所以是一种错觉。
观察者网:关于“孩子应该学习更多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而非舶来文化”这一观点,您认同吗?
林晓慧:我个人是比较赞成这一观点的。比如我在分析这些课文的时候,看到一篇关于圣诞节的文章,我觉得读来并不是很舒服,中国有那么多传统节日,在课文中的介绍并不多见,而圣诞节这一个有浓厚西方宗教色彩的节日却独立成篇出现,占据了一个宝贵的位置。当然,从整体上来看,人教版教材中这些课文的安排从数量到内容都还是比较合理的。
观察者网:相对于公立学校中的教材中涉及的其他国家其他种族的内容,事实上国内私立学校的教材可能更明显一些,您如何评价?
林晓慧:私立学校的教材课文我尚未关注到,但就人教版而言我认为整体上问题不是很大。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历史传承痕迹非常强,我甚至很惊讶的发现一半以上的课文都是三十年前我自己上小学时候学过的老课文,没有变过。新增的课文中,有外国人出场的相对多一些,比如一些外国小朋友的故事、外国科学家的故事,但教材里也有对我国的科学家的介绍,总体还算是平衡的。事实上,即便以前的旧版教材也有外国人物形象出现,比如列宁、白求恩、高尔基等等,这些与传统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外国人形象也有不少,而且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也还都保留着这些课文。
当然,包括私立学校所用的教材在内的其他版本教材,我没有仔细分析过,并不能说所有小学教材都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观察者网:您认为中小学教材中的西方故事和大学教材中的西方价值观是同一性质的问题吗?
张晴滟:毛泽东对文化的看法是: 要学中西共同的原理,研究中国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艺术要有中国风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现在实际上没有文化自信,才会在观念上产生本土或是西方的二元论。
观察者网:您有关注过国外教材吗?是否有类似的情况?在种族问题严重的西方国家,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是否有其特殊性?
张晴滟:我发现英国电视台的儿童节目,找小演员都会刻意找不同肤色的,这是一种西方的政治正确。我在中央台的儿童节目里似乎从来看不到汉族以外的小朋友的面孔。过去我们有维吾尔语《红灯记》,现在呢?还是那句话,只要社会主义原理是一样的,民族形式应该是个大的范畴,不能狭隘的看待,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对象为目的。教材问题也是一样的。
观察者网:为什么会想到要去统计分析这些课文,做一个求证性质的工作?
林晓慧:我自己也做过媒体人,在当下这个资讯爆棚时代,我感觉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就是读者面对各类媒体信息的如何筛选的问题。网络上每天都有各色各样的爆款文章出现,很多人打开阅读,但去做求证解读工作的很少,所以很容易被这些文章的观点带跑偏。新媒体时代的求证精神应该成为网络阅读一个态度。我做这些分析其实并不困难,并不会用到任何超出小学范围的数学知识,人教版课本的电子版也很容易在网上搜到,可是那篇有误导性的文章传播如此广泛,却很少有人想到举手之劳去检查一下内容是否客观可靠,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局面。我认为原文作者以及参与转发传播的公众都本无恶意,都是出于“扬善”的目的,出于对小学教育质量的关心、对逆向种族主义的警惕,这些我都是赞成的。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在信息浪潮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个求证分析,而非盲目转发传播。毕竟,所谓“真善美”,“真”是排在第一位的,扬善要以真实为基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表现诚实品质的小朋友叫雄日,友爱同学的典范是科里亚,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家是法国的郎万志……而中国孩子元元则因为贪睡迟到,或者不愿意借笔给其他同学。近日,曾经颇受好评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引起关注和讨论。
4月20日,察网发表了署名为宝贝安静的文章《和平要从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严重西化》,随后包括《旗帜》杂志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文章罗列了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多课文,认为其中内容充斥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并指认其为崇洋媚外心态下西方价值观。在泥沙俱下的网络舆论中,选择对中小学教育投以关注的目光本值得肯定,但从文章耸人听闻的标题不难看出,利用民族主义情绪追求爆款的痕迹,这也导致文章的取样分析出现硬伤。全国使用范围相当广泛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否居心叵测,暗藏“和平演变”,还是要凭数据说话。
摘自《和平演变要从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严重西化》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语文教材也不断修订。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写或修订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也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该教材根据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订。2001年开始使用,由一年级开始,逐年推开。
2001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过去的教材是围绕教学大纲,必须使用人教版教材;实行“课程改革”后,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目前在中国大陆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西师版、语文版等多套教材。
关于教材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一直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今年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西方价值观不适合课堂”这一问题回答《华尔街日报》记者时表示“马克思不是中国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开放精神。我们党把科学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确定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一旦确定了,就坚定不移。”
袁部长的回答也是针对此前“大学教材中西方价值观不适合中国”的回应,此前这一言论已经引起过讨论。但人教版小学教材中是否正如前文所述暗含逆向民族主义倾向,仍然值得推敲。
仔细做过统计分析后不难发现,这篇批判文章的论点很难成立,主要原因在于其所罗列的例子主要是有偏采样,并不能客观反映事实。有网友对人教版一至三年级上下共六册课本中的课文进行了简单统计分析,除去拟人性质(不包含任何中外人物角色)和纯说明文的课文之外,剩下的课文倾向性如下表所示:
数据分析统计来自教育创业者林晓慧
由数据可见,人教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对人物美德赞美的课文,中外数量基本相当(分别为24篇和21篇),而对中国人物缺点的描写共有5篇,而对外国人物缺点的描写则有2篇。另有18篇表达对祖国、首都、边疆(台湾、香港、南海西沙群岛、新疆、东北小兴安岭)、革命领袖的热爱之情的文章,还有50篇用一般正向温情的语言描述祖国河山景色、传统文学文化、国人日常行为的文章。这样的数据很难得出教材有“崇洋媚外”之嫌疑。
对比一下《和平演变要从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严重西化》一文,该文把上面提到的涉及中国角色缺点的课文(蓝树叶,睡懒觉,要葫芦,拔苗助长)逐一列举出来大加挞伐,把赞美外国角色品德的文章也几乎列举穷尽,给读者的印象就是教材只说中国人的坏话,只说外国人的好话。造成这一印象的原因就是原文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另外24篇与中国角色美德相关的文章、另外两篇设计外国角色缺点的文章。同样没有被提及的是用于巩固国家意识的18篇文章和用于增强祖国族群与文化认同感的50篇文章。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当下国内教材就毫无问题。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张晴滟老师认为就国内教育领域目前状况来看,做到洋为中用,灵活汉化确实尚有发展空间。
囿于中国汉语白话文写作历史长度,要从历史尚为当代小学生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积极生动的课文其实并非易事。所以当下教材风格杂乱,配图和故事都是土洋结合。但指责其中正面人物都是外国人,负面形象都是中国人,确有断章取义、过于民族主义之嫌。
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从来无小事,尽管批评的文章说服力有限,但恰也是一个反思今天国内的教材是否存在问题的契机。对此,观察者网也和上文数据分析统计者,从事教育创业工作的林晓慧,以及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张晴滟老师简单聊了聊。
观察者网:关于人教版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您认为合适吗?
林晓慧:关于人教版教材,我也只是花了一些时间把一到三年级的六本教材扫了一遍,围绕是否存在逆向种族主义倾向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这些课文里面,一半左右是以小兔子小燕子这类人格化的动物形象为主,还有很多是科普性质的课文,比如“地球是什么?”“火箭是什么?”之类,真正涉及到人物相关的课文只占一部分,而其中故事绝大部分都是对美景美德等正向东西赞扬,事实上对人物角色持持批评态度的课文很少,六本教材里只找到7篇,有五篇针对中国人物角色,其中四篇是传统老课文,只有一篇关于睡懒觉误事的课文较新;有两篇针对外国人物角色,是相对比较新的课文。另一方面,赞扬人物美德的课文很多,而且中外都有,并未显示出对外国人物的特殊偏爱。从我自己统计的结果来看,说人教版教材崇洋媚外,有些以偏概全,冤枉了教材的编写者。
张晴滟:我认为小学教材的意识形态还是主流的,没有令我特别反感的部分。歌颂领袖的课文感觉比我小时候多,比如《邓小平爷爷种树》,但也许小孩只是不大记得这些课文,所以是一种错觉。
观察者网:关于“孩子应该学习更多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而非舶来文化”这一观点,您认同吗?
林晓慧:我个人是比较赞成这一观点的。比如我在分析这些课文的时候,看到一篇关于圣诞节的文章,我觉得读来并不是很舒服,中国有那么多传统节日,在课文中的介绍并不多见,而圣诞节这一个有浓厚西方宗教色彩的节日却独立成篇出现,占据了一个宝贵的位置。当然,从整体上来看,人教版教材中这些课文的安排从数量到内容都还是比较合理的。
观察者网:相对于公立学校中的教材中涉及的其他国家其他种族的内容,事实上国内私立学校的教材可能更明显一些,您如何评价?
林晓慧:私立学校的教材课文我尚未关注到,但就人教版而言我认为整体上问题不是很大。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历史传承痕迹非常强,我甚至很惊讶的发现一半以上的课文都是三十年前我自己上小学时候学过的老课文,没有变过。新增的课文中,有外国人出场的相对多一些,比如一些外国小朋友的故事、外国科学家的故事,但教材里也有对我国的科学家的介绍,总体还算是平衡的。事实上,即便以前的旧版教材也有外国人物形象出现,比如列宁、白求恩、高尔基等等,这些与传统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外国人形象也有不少,而且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也还都保留着这些课文。
当然,包括私立学校所用的教材在内的其他版本教材,我没有仔细分析过,并不能说所有小学教材都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观察者网:您认为中小学教材中的西方故事和大学教材中的西方价值观是同一性质的问题吗?
张晴滟:毛泽东对文化的看法是: 要学中西共同的原理,研究中国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艺术要有中国风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现在实际上没有文化自信,才会在观念上产生本土或是西方的二元论。
观察者网:您有关注过国外教材吗?是否有类似的情况?在种族问题严重的西方国家,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是否有其特殊性?
张晴滟:我发现英国电视台的儿童节目,找小演员都会刻意找不同肤色的,这是一种西方的政治正确。我在中央台的儿童节目里似乎从来看不到汉族以外的小朋友的面孔。过去我们有维吾尔语《红灯记》,现在呢?还是那句话,只要社会主义原理是一样的,民族形式应该是个大的范畴,不能狭隘的看待,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对象为目的。教材问题也是一样的。
观察者网:为什么会想到要去统计分析这些课文,做一个求证性质的工作?
林晓慧:我自己也做过媒体人,在当下这个资讯爆棚时代,我感觉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就是读者面对各类媒体信息的如何筛选的问题。网络上每天都有各色各样的爆款文章出现,很多人打开阅读,但去做求证解读工作的很少,所以很容易被这些文章的观点带跑偏。新媒体时代的求证精神应该成为网络阅读一个态度。我做这些分析其实并不困难,并不会用到任何超出小学范围的数学知识,人教版课本的电子版也很容易在网上搜到,可是那篇有误导性的文章传播如此广泛,却很少有人想到举手之劳去检查一下内容是否客观可靠,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局面。我认为原文作者以及参与转发传播的公众都本无恶意,都是出于“扬善”的目的,出于对小学教育质量的关心、对逆向种族主义的警惕,这些我都是赞成的。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在信息浪潮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个求证分析,而非盲目转发传播。毕竟,所谓“真善美”,“真”是排在第一位的,扬善要以真实为基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教育部进了内奸!语文教科书已被悄悄“西化”_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_微信志教育部进了内奸,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
我的图书馆
教育部进了内奸,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
在逛天涯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位学生家长谈论到小学生语文课本中存在一些问题,他指的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矛盾一词。记得以前我们学习矛盾一词这两个字时,用的是一个卖矛与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来学习。而今天翻开学生的课本,则不管是内容还是配图,全成了西化的矛盾一词。并且对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词造成一定影响。从这件事开始,我才真正开始关注小孩的课本,目前小孩正读二年级,从一年级上到二年级下的四本课本我全翻了一遍,并从网上查找了一下人教版所有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结果发现确实存在极大的问题。以下仅从中西方文章在课本所占比例,以及所引用的内容人物表现来说明。不存在中西方人物对比的一般不加收录。一年级上册里暂未出现外国人名与表现外国人优秀品质的文章。一年级下册里就开始隐约出现了外国人名与故事。第28课 小伙伴 里面出现了玛莎,维加,安东内容,并配以外国小孩表现小孩们互相帮助的内容。第29课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里面出现了叫雄日的小孩, 并配以明显的日本小朋友图片,来说明小孩培养应该诚实的品质以上,都是在末尾出现了以外国人名编造,并讴歌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与之相对应的,基本很难看到中国的小朋友有什么优秀品质,其中只有司马光与曹冲这两位历史人物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他的课本内容多以寓言动物的形式来表现。&二年级上册第7课 一分钟 在这里面用主人公元元,他因为贪睡而迟到来说明守时的重要性。这里的负面主人公恰是中国人的形象。第14课 我要的是葫芦 通过一则古人故事来说明看问题不全面,注意,在这里面的中国人形象是何其蠢笨的。&第19课 蓝色的树叶 通过中国两位小朋友画画的故事,来说明中国小朋友不愿意借笔给另一位小朋友,从而导致另一位小朋友画出蓝色的树叶。我们的中国人在这里是多么的小气自私,还有上面的元元是多么的不守时啊。外国人的缺点呢?目前没发现一个。&第22课 窗前的气球 里面再次出现了外国人名 科利亚 而且是作为生字来学习这些字的。课文中描述了因为科利亚生病,关心他的同学来看他,为他升起了气球。瞧我们的外国小朋友多么地体贴关心同学?二年级下册第7课 我不是最弱小的乍一看题目看不出任何与外国人有关的东西,但别急,翻开内容一看。哦,原来又是优秀品质小孩是别国家的,和咱中国人真没关系,咱中国人得向外国人学习啊。而关键的是生字又是从外国人名里学,将来大家记得的生字全是一堆外国人名?这是什么导向?第8课 卡罗尔和他的小猫关注到这篇文章是因为小孩拿着练习本问我,卡,罗,尔三个字要怎么组词。毕竟在文章中它们可是作为外国人名一起出现的,要小孩突然想到生活中有什么词与之有关,真的有些困难。甚至尔这个词,现代的中国人用得比较少了吧?古文中倒是常见。比如:尔幼学,当效之。比如从今尔后。可出现在外国人名中,还要组词,难不成组个卡罗尔出来?扯淡啊。第13课 动手做做看好吧,我承认,外国人在此再一次打败了我们中国人,他们是有着非常认真的实践精神的小朋友,我们的小朋友必须向他们学习。对,不但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还得学习记住他们的人名,看看这么高大上的外国人名,我们必须记住啊。学生字就从记外国人名开始。第14课 邮票齿孔的故事&我发现二年级下课本里开始疯狂出现大量外国人好人好事的文章,中国人在里面的形象,基本就是一分钟里的元元,因为贪睡不守时,蓝树叶里的形象,自私小气。其他形象在哪?哦,在一年级上册里的古人司马光和曹冲里去寻找。而且还只是智慧,没看到有效合作。这不,又开始讴歌大英帝国了。第22课 我为你骄傲这篇文章隐藏得可真深,不是小孩拿着课本来问我,这里面哪个做得对,排除他们外国人的身份,我还真没发现这又是一篇讴歌外国人美国人的文章。因为通篇没有人名,但在最后它深深地暴露了,藏不住地卖国情怀就体现在7美元这个词上。你不能说7元?一定要加上美字,以显示此故事发生地点不在中国,而是在国外么?简直不能再无耻了。第23课 三个儿子&这篇文章通篇也是没有再疯狂出现外国人名了,故事看上去也没有问题,可是配的图却是非常显而易见,让小孩知道这是外国人,没错,金发碧眼,高大上的外国人啊,你们再一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外国人的优秀品质,我们得向你学习。第26课 蜜蜂引路好吧,我得说这以前可是我们中国人的朋友,前苏联的故事,可好歹他也是外国人不是?反正除了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各种聪明,各种品质优秀。咱没得说,继续学习他们吧。第27课 寓言两则不好意思罗,在这里咱中国古人也再一次,不对,是再两次地蠢笨了。一个是揠苗助长,一个是守株待兔。对,你绝对没看错,咱中国古人是非常愚蠢的,咱现代中国人是非常自私不守时的,就是这么糟糕。第30课 爱迪生救妈妈你没看错,外国人再一次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课本中,而且是标题中,我就这么伟大。最后课外阅读第6篇 画鸡蛋对,本二年级下册,怎么能不以外国人的努力刻苦作结尾,辛苦给你们说了这么多。来学习吧少年。我们外国人都非常聪明的哟。别学古人太蠢了,得学我们的品质哈。三年级上册开篇第2课 金色的草地&再一次出现前苏联外国小孩人名谢廖沙,以及外国的金发碧眼。而此文再一次通过描写他们善于观察来赞美外国小孩的优点。真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是中国小孩了?第5课灰雀再一次是出现外国人列宁,虽然前苏联曾经是我们亲密的伙伴,可这样大篇幅出现,不是为将来毁损我国人的文化而做准备么?第6课 小摄影师&又是一篇前苏联的文章,关于高尔基的故事。第14课 蜜蜂虽然这是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可是引用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里面再一次出现了外国人的插图,外国人出现在课文中的频率实在高得可怕。第15课 玩出了名堂&讲真的,三年级了,小朋友差不多能有一些清醒的认识了,可看看这语文教材里都是些什么啊?前15课里,就有5课内容全是外国人的形象,各种优点,占了三分之一。简直有些丧心病狂啊!这次玩出名堂的再一次落在了荷兰人头上。中国小朋友?对不起,我没见着。第16课 找骆驼&当然我国西北部也是有骆驼的,但此文中没有人名,可是又有外国人的插图,我已无力吐槽了。第25课矛与盾的集合矛盾?印象中我们以前学的可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变抹角地讴歌英国人,是的。你没看错。从插图,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用心极其险恶啊。第26课 科利亚的木匣&我能说对科利亚三个字现在特别反感吗?在小孩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就第一次出现这个名字,然后二年级,现在三年级了,再一次出现这个名字,这是让学生反复加强对外国人名的学习和了解吗?太恶心了有没有?不能换个别的名字?用中国人就不行了么?而且里面的配图再一次是外国人,再一次!简直是恶劣到极点了第30课 一次成功的实验&我想说的是,没错,这次实验是正宗的中国学生的行为,可是文章中看不到半个对中国学生的描述!只在插图里隐晦地表现了这是中国学生的行为。第31课 给予树&印象中在四年级上册又将再一次出现关于圣诞节的描述,那个时候,它改头换面的名字叫给予是快乐的。现在它第一次出现在三年级上册中,看到这个,我只想说去你的圣诞!不是不允许对学生传教么?这么赤裸地宣传基督教是怎么回事?第32课 好汉查理&你看名字就直接告诉你,这是外国好汉,和中国人无关!多么直白!选读课文第二课 做风车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里再一次出现外国人物与插画。牛顿的故事。说真的,这么大量篇幅的外国人集中出现在三年级课本中,只会让我觉得莫名气愤,除此对那些卖国贼,我已无力了。选读第8课 信箱看着名字就知道是哪国的了。肯定与中国无关。我不想再说了。三年级上结束,大概四十篇的文章,就有十二篇是外国人的,其它也隐约藏在里面,我没有拿出来比较。像描写动物鲸的,就写到北极一个楚奇克海,然后出现人物,自然与我国无关,但鉴于是描写动物,不是特指人,未罗列出来。&以下开始三年级下册在本册书里第一篇就是描写燕子的内容,可是在第6课里却再一次出现燕子专列,以为是什么特别的,却原来又是外国高大上们在做好事啊。第6课 燕子专列第8课 路旁的橡树&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描写橡树的,可这是前苏联的作家写的,然后在课文最后也点了题: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当然这高尚与我国无关,因为这不是中国人筑的路。第14课 检阅&再一次疯狂大量出现了外国人,中国的三军仪仗检阅这么多,弄不出来?第15课 争吵&里面的主人公也全是外国人,从二年级到三年级,短短一年时间,各国际友人纷纷以友好聪明善良的形象在我们课本上冒头了。前苏联的,波兰的,英国的,意大利的,法国的,荷兰的,我看编者大概忘记了八国联军侵华是怎么回事了。第18课 她是我的朋友这是一篇由美国人写的表现越南人勇敢的文章,和我们中国人啥关系?我们要学习他们为榜样?第19课 七颗钻石&钻石这玩意,一看就外国人写的,俄国人写的文章,虽然文章中没出现人名,但后面外国人的插图暴露了。第20课 妈妈的账单嗯,这一次又是学习外国好榜样。可芬尼是哪个国家的货币单位呢?让我想想……第22课 月球之谜虽然这是一篇科技文章,可里面真的不是在讴歌美国人的么?我国的高科技为啥不讴歌一下?讴歌美国人是怎么回事?第26课 一面五星红旗在这一课我看到什么了?哪个脑残作者编出来的?居然编出用大衣换面包不换,人家要我们的国旗换面包?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居然用在这么猥琐的地方?!汉奸不要太可恶!我真想骂人了!虽然最后文章写我拒绝了,可看着这样的文章直让我想吐!第27课 卖木雕的少年好了,国际友人这算是要写个遍么?欧洲人写完了?开始赞美非洲人了?选读课本 第3课 小狮子爱尔莎&嗯,你没看错,就是动物咱都要取个外国名,为啥?因为这是奥地利人写的,国际友人再次出现。看人家爱野生动物,多环保。第5课 七色花不用说啦,外国人再一次充当了主角。第7课 手术台就是阵地说真的,我对白求恩大夫真的非常敬佩,但在这里,他出现在本书倒数第二课选读课本中,可能还因为他有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吧。至此,三年级课本结束。下面是四年级的课本。注意哟,三年级上出现的给予树,在四年级上里改头换面,再一次出现了。它叫给予是快乐的。&四年级上册第7课 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再次节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你直接让小孩看课外书不成?还要选这么多他的书进来么?第8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嗯嗯,这个还是人家外国人的细心,和我们中国人无关。第9课 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当然插图一如既往地是外国小朋友啦。别问我审美,我就是要放外国小朋友。别问我中国故事在哪。我就是爱放外国的。第10课 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保加利亚的作家来告诉你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第11课 去年的树这棵树肯定不是长在中国的,因为他是日本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的。别问我学语文,为什么学这么多外国人二道手的作品,问译者和人教的编辑去吧。第14课 白公鹅我不知道13课已出现了丰子恺的白鹅,为什么紧跟着又来个白公鹅,这是什么意思?然后配个外国小朋友钓鱼的图,这是神马意思?编辑你告诉我好不?第23课 卡罗纳&不用问啦,一看名字就知道正宗国外的,来自意大利的作品。对于大量充斥这种二手翻译作品,我实在看不出什么美来。因为它不是一手语言写就的,让小学生这样去体会汉字的美好还是体会国外的美好呢?第24课 给予是快乐的&对,你没看错!是它,是它,就是它!三年级上出现过一次,这次换了个故事内容,基督教庆祝的圣诞节再一次出现在中国小朋友的课本上啦!别问我为什么,它就是这么开心地出现了!第27课 乌塔这是一篇写中国人在国外遇到个外国小朋友叫乌塔,然后对比外国人多勇敢,中国小朋友呢?嗯,自己想吧。下面是选读课本第4课 麻省&这是俄国人写的故事作品。无力了。第7课 真实的高度大仲马什么的,你懂的。第8课 人造发光植物这个自己看吧。人造当然是人造,只不过此人为外国人。中国人?我也不知道在哪哈。下面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第5课 中彩那天二战中奔驰车什么的,嗯,肯定和国人无关。外国人的优秀道德品质啊,再一次显露无疑了。第7 课 尊严自己看吧,有尊严的当然是外国人。第9课 自然之道美国人写的文章,我们继续学习吧第10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文章出现母亲河黄河了,可是里面公然喊出黄河是一条祸河!!!这是怎么回事?什么乱七八糟的编辑???第13课 夜莺的歌声&直接上图,我不想再废话了。那些编辑,我只想剐了他们!第18课 永生的眼睛&美国作家的文章,作品二字我都不想说。第20 课 花的勇气&中国作家写的,不过就连写花都要写到国外去,这还真是。第22课 牧场之国&一个捷克人写的荷兰牧场。第25课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个故事,不说了。反正是聪明的外国人就对了。第26课 全神贯注嗯,外国人的全神贯注。第30课 文成公主进藏&我想中国的神话故事有多少啊,为什么选这篇?和亲?什么想法?第31课 普罗米修斯一边是和亲的中国人形象,一边是外国普罗米修斯的高大上形象。这个对比,啧啧。第32课 渔夫的故事&印象中,不是那个贪婪的渔夫老婆害得他们重新一无所有了么?可这里面的渔夫却非常智慧,智斗恶人啊。聪明的阿拉伯人。&下面是四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本第2课 小珊迪&一如既往地好形象,我不说话,就静静发图。第5课 生命的药方&中国人编外国故事挺来劲的。下面进入五年级上册的观察第3课 走遍天下书为侣这里选用的是英国作家的文章,不再大量出现外国人名了,现在比较隐晦了。第10课 松鼠&再一次出现法国作家,学习外国人观察小动物吧。第13课 钓鱼的启示&不再明显出现外国人名了,而是仅出现外国人的插图形象,比较隐晦了。第14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美国人写的,这个和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一个意思么?为什么到这就变成这样了?还教堂?又在这灌输宗教思想?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咱中国地震不少,可这样被讴歌的,嗯,我没见着。第19课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美国作家写的二手翻译作品再一次出现了。选读课本第4课 鞋匠的儿子&美国高大上。是抽查了这本么?感觉稍微比三年级收敛了些。&下面是五年级下册的观察内容第8课 童年的发现&&俄国人写的名字咱都念着不顺的文章第12课 半截蜡烛&&自己看吧。第17课 梦想的力量中国人啊,你就不能编个中国故事么?第24课金钱的魔力想说明什么呢?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第25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虽然是季羡林大师的文章,可放在这,看着就这么地扎眼。第26课 威尼斯的小艇美国马克吐温的文章第27课 与象共舞&泰国,好吧,我会说我国云南也有大象么?第28课 彩色的非洲一看这题目就知道在赞美什么了。我就不多说了。直接上课文。选读课本第2课 故事两则摆在首位的是一个法国诗人救助老妇的故事。第二位居然是黑我国开国总理的。简直是太令人恶心了。第3课 一件运动衫美国作家马克哈格的文章。不想说什么了。我麻木了。第8课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冯某人的文章,小学课本里两次出现他的关于维也纳的东西了。不想说其他的了。以上为小学五年里出现的外国文章或外国人写的国人翻译的二手文章。总篇数没去统计。六年级的没心思去找了。出现这么多,我只想说,这么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究竟想给我国小朋友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外国人形象?培养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观?我国历史上这么多的优秀人物不能去说?不能去学?一定要向西方,甚至连西方都不是,只要是外国人就行?一定要向外国人学习才好?大量充斥的都啥玩意啊?小学课本啊,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啊,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习的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的文化,而不是泊来品,而不是将外国人的审美弄成我们的审美!看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小孩正在学习的课本,都说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人教版教材里的这些导向,究竟是要把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导向何方?这是要全面摧毁我们的自信,重新树立起崇洋媚外的奴才思想吗?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了。还不警惕吗?还不警醒吗?附录:改革前的老课文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