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攻击理论假设及其对控制和减少侵犯行为有哪些启示

开心俱乐部
育儿网用户登录
欢迎您nickname
专家在线回答网友问题。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3岁孩子攻击性强是什么原因啊
3岁孩子攻击性强是什么原因啊
我家儿子3岁,攻击性特别强,有时其他小孩也没碰到他,他就上去打别人一巴,每次我都得跟着后面道歉,然后狠狠的教育他一顿,不知该怎么办是好
儿童侵犯行为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般幼儿的社会性模仿。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最富于模仿的生物,人是借助于模仿来学习他最早的功课的。&如在一个家庭中,若家庭成员间经常吵架、打架,父母也经常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一个居民区斗殴成风,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就极富侵略性、攻击性。另外,孩子接触到渲染暴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等)较多,也极易产生侵犯行为。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96名幼儿分为四组,每组24人,男女各12人。让第一实验组的幼儿看人们真实的打架,让第二实验组的幼儿看打架的录像,让第三实验的幼儿看描写打斗场面的连环画。第四组为控制组,什么也不看。然后将这4组的幼儿带到一个放须许多玩具的房间中去,并先让他们受到一些轻微的挫折。观察结果表明,第一和第二实验组中有88%的儿童对玩具施加破坏行为,以发泄其侵犯欲。第三实验组中有的9%的儿童这样做。控制组却极少。这说明儿童对侵犯行为模仿意识是多么的强烈,而且被模仿行为越是直接、形象、具体,模仿的比例与程度就越大。二是幼儿的挫折感。所谓挫折感就是一个人在从事某一项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目的不能达到目的所产生的一种失败感。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曾著有《挫折与侵犯》一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挫折&&侵犯&假设。假设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总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感使孩子感到未遂自己心意、不痛快,往往就通过侵犯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就是上面所举的例子中,为什么在让几组幼儿进入放玩具的房间,要先让他们经受一些挫折的原因。这样能将幼儿的侵犯行为激发出来。三是不正确的强化作用。按照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幼儿侵犯行为的结果对其侵犯行为的过程来说,是一种奖励性强化。如幼儿通过侵犯行为,达到了一定目的,满足了某些要求的话,那幼儿还会继续采用这种手段的。有的父母对与邻居孩子发生的纠纷中占上风的孩子得意地夸奖,这也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还有的孩子出人意料地骂出一句脏话,受到人们的注意,引起伙伴的模仿乃至大人的训斥,都会增强其自我表现欲。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很多啊!
1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2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3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4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6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6父母娇惯。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7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专家的建议:
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须重视,一旦形成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而且还会伤人。
1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2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
3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
4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
5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6提高自信。经常注意表扬他好的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这就好了。
宝宝的攻击心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
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丹丹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宝宝的行为
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
同时,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有的父母过分溺爱,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也会使宝宝变本加厉;
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如何帮宝宝改掉打人的毛病?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最后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帮助他成长。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侵犯理谂视野下的幼儿园惨案_第2页-免费论文
欢迎来到网学网学习,获得大量论文和程序!
侵犯理谂视野下的幼儿园惨案
某种合理的方式发泄,那么侵犯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会减少。合理宣泄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幻想,一个安全的方法是在脑子里想一些侵犯他人的行动。通过幻想你会对他做什么,至少从认知和情感上能体验到一种满足感。发泄出了内心不满的情绪,就会减少侵犯性的概率;(2)移情,把注意力从引起你痛苦的人身上转移。尽量站在他人角度,体谅他人的感受,体会他人的情感,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可能会消散内心的不满情绪:(3)借笔消怒法。经常把内心压抑的情感写下来的人能够减少侵犯行为的频率。同时坚持写日记,把你内心的愤怒情绪宣泄出来,会避免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6.(4)活动发泄法。受挫后进行较为剧烈的劳动或体育活动(如:打沙袋、跑步等),待到满头大汗、精疲力竭时,心情反而明显好转;(5)适度发泄不满。通过让对方知道其行为已引起他人强烈的不满,有可能会改变他与人交往的方式,同时不满情绪也得到发泄。&&&&3.1.2客观地面对挫折&&&&当遭受挫折时,不要总想着它带来的消极影响。既然挫折已经产生,就应该冷静、积极地面对,客观地分析,采取有效的策略战胜、摆脱它。如果始终深陷其中,用苛求的眼光看待自己多年付出的结果,就会感受到挫折而懊恼、沮丧、痛苦、抱怨。其中的滋味犹如泥泞的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它就会让你越陷越深,以致磨掉前进的信心、热情和抱负,最终走向毁灭。&&&&3.2加强社会监控,防止幼儿园惨案发生3.2.1加强社会控制西方犯罪学的控制理论假定,如果听任人们自行其事,他们都会自然而然地遵守法律而不至于违法犯罪,并且认为是生物的,或者心理的,或者社会的特定力量驱使人们实施了犯罪。控制理论认为,有一些力量抑制和控制人们,使他们不致犯罪。这些控制力量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崩溃或瓦解,会产生犯罪行为或其他失控的行为。换言之,个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抑制人们犯罪的力量薄弱。我国虽已颁布了多项对幼儿实施保护的法律,但这些法律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不够整合,法律的程序化、司法化程度也不够彻底,在现实中这些法律不能被恰当地引用,从而出现了幼儿保护的空白。此外,立法中对“预防为主”的原则体现得也不够充分,如目前我国法律中对于青少年犯罪、虐待、幼儿人身伤害、幼儿健康的定义过于狭窄,造成只有在幼儿受到较严重伤害时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呼吁尽快健全幼儿园安全保障制度。鉴于公立幼儿园已经配备武警或保安,建议也为私立幼儿园配备武警或者保安。虽然幼儿园制度有公立和私立之分,但幼儿生命安全权利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保护。&&&&3.2.2减少社会的侵犯性线索&&&&“侵犯除了有受内部’推力‘引起之外,也能由外部’推力‘引发,这种外部’推力‘与侵犯行为具有条件性联结。”刀情景刺激是引发攻击的线索之一。例如:挑衅的语言、刺耳的声音,甚至特别的气味,只要与厌恶的体验相联系,就有可能引发侵犯。按照伯科威兹的挫折DD侵犯理论,个体即使受到挫折也不一定会表现出侵犯行为,只要环境中没有侵犯性线索,内在侵犯性“准备状态”不会转化出侵犯行为。&&&&因此,如果我们能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侵犯性线索,比如刀具、枪支管理等,减少媒体和电视中对暴力的过度操作,就能促使较少侵犯性行为发生。&&&&3.3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b幼儿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应把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游戏中。安全和健康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由孩子主动地去获得,“千般爱护,莫若自护”.因此,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幼儿掌握避开和应对危机的技巧方法,才是减少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性措施。幼儿教育机构应增加安全教育的课程,开展安全知识讲座、竞赛,以强化学习内容;安排实战演习增强幼儿自救技能;通过各种教育渠道和方式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传授自我防护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并利用其优势资源,加强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真正唤醒幼儿的安全意识。幼儿园要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合力,幼儿园除开好家长会、定期家访这些措施外,最好是建立家校往来qq群,公众问题可以在qq群里发送,个人安全问题可以单独交流,这样既经济又快捷地传达了幼儿园的安全教育精神。落后地区可编印家校往来通讯,每周以书信的形式与家长联系,既报喜又报忧,使安全教育有的放矢。幼儿园还可以定期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社区街道以及医生、律师等参加,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以及参与安全事故的处理过程,形成合力,使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具有实效性。&&&&参考文献&&&&1蒋俊梅。挫折攻击理论及其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j.商丘师范学报,2007,(5)。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4何贵初。挫折攻击犯罪心理形成机制j.ill警官高等专科报,2003,(16)。5吴宗宪。西方犯罪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黄淑萍。从挫折DD侵犯理论看农民工犯罪j.江西公安专科学报,2008,(1)。7李维。社会心理学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论文网xzbu/6/&&&&
【】【】【】【】【】
相关侵犯理谂视野下的幼儿园惨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网学网 提供大量原创论文 参考论文 论文资料 源代码 管理及投稿 E_mail:
郑重声明: 本网站论文均来自互联网,由本站会员上传或下载,仅供个人交流、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下载完后24小时之内删除,任何人不得大幅抄录、在期刊上发表或作为商业之用。如涉及版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您当前的位置:&>&&>&
心理咨询师培训笔记: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笔记: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令人讨厌的刺激  答:1) 疼痛2) 气温3)攻击 4)拥挤  2、情绪唤醒  答:不仅令人讨厌的刺激会唤醒人们的愤怒情绪,具他形式的唤醒也可能具有同样的作用。  同一种生理唤醒状态是让人感到愤怒还是愉快,取决三全印如何解释和标识这种唤醒状态。挫折、炎热、拥挤的空间或受辱的情境都会增强唤醒。而唤醒连同敌人的想法与情感决定了侵犯行为。  3、电视(观看暴力电视节目的儿童要比没有观看此类节目的儿童具有更强的攻击性。观看大量暴力节目的孩子承认在此前6个月所犯的攻击行为要多出50%。观看暴力引起了模仿,而不是因为有攻击倾向才去看暴力节目)  第4节侵犯行为的减少  1、本能论有关侵犯行为减少的方法  答:本能论者认为人有侵犯的本能,这种侵犯性驱力可以通过宣泄而减小。 宣泄的基本假设是:侵犯的能量是一定的,它可以通过实际的侵犯行为或在想像中实施侵犯行为而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行为的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宣泄能否减少后继的侵犯性?  答:1)用宣泄来减低人的侵犯性只适用于已有了侵犯冲动的个体。对于没有产生侵犯准备的个体,实施侵犯行为、目睹他人的侵犯行为或仅仅是想像实施行为都会增强侵犯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2)宣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用转移侵犯对象的方法使人们的愤怒得以宣泄而不至于影响工作和生活。  2、非本能论有关侵犯行为减少的方法  答:1) 通过减少社会上的不公正来减少挫折,进而减少侵犯发生的可能性2) 给挫折一个合理的理由3)奖励合作的、非侵犯性行为
2017心理面授课程
京ICP备号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格斗对抗性运动对抑制练习者攻击行为的理论研究_参考网
格斗对抗性运动对抑制练习者攻击行为的理论研究
谭腾飞+张继生+周惠新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综合分析格斗对抗性运动的特质、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方法,论证格斗对抗运动的某些特质对攻击行为具有一定抑制的作用,为推广和普及格斗对抗性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关键词:格斗对抗性运动 抑制 攻击行为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8—03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长期以来给人以暴力的负面印象,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改进,格斗运动已经摆脱了以杀戮为目的的暴力特质,通过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不断融合,成为了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精神,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当代体育项目。它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内涵对建设健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幸福社会有促进作用。1 概念辨析格斗對抗性运动项目是以对手的躯体为攻击对象,双人进行格斗的项目,具有一对一竞技、按体重分级别比赛、以绝对胜利或得分取胜等竞技特点。常见的项目有拳击、散打、跆拳道、击剑、柔道、摔跤等。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几乎所有的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均是通过直接攻击对方身体的方式获得比赛胜利,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的本质就是攻击。根据不同的定义,攻击的划分也不同。根据攻击行为的性质,可分为反社会性攻击和亲社会性攻击。亲社会性攻击行为是按照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认同的范围,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采取的攻击行为,反之是反社会性攻击行为。人们通常说的攻击行为一般是指反社会性攻击行为,题目中所指的攻击行为就是指反社会性攻击行为。2 攻击行为产生的理论依据2.1 本能论个体内部固有的破坏性本能力量,体现了人对杀戮和死亡的原始欲望。当死的本能指向于外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战争的动因,引发了对他人的攻击行为。人的攻击行为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是死亡本能的必然产物。2.2 习性学观点动物的一切行为表现方式,都是该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该物种特定的“固定行为模式”。攻击行为也是这样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一种好斗的本能,攻击的驱力来自于有机体内部能量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予以释放,从而引发攻击行为。2.3 生理学观点研究者主要是从激素、遗传基因、染色体等生物学因素方面进行阐述。研究者发现,攻击与雄性激素的分泌有关,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具有更强的攻击性。2.4 挫折-攻击说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挫折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挫折引起的只是一种攻击准备状态,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2.5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从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角度,来探讨人的攻击行为的获得及其表现形式。攻击行为的过程与其他外显行为的学习、操作和保持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2.6 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1)惩罚:惩罚是在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攻击等不良行为最常见的手段。(2)宣泄:通过特定方式使人们的焦虑和恐惧得到合理的释放。(3)习得性抑制:指人们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学到的对攻击行为的控制机制,包括社会规范的抑制,如用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来抑制攻击行为。(4)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避免对抗性事件和攻击行为的发生。(5)利用积极感情:通过引导一种与愤怒或外在攻击行为不相容的情绪状态或不相容的反应,有可能减少愤怒和攻击行为。(6)创造良好环境:攻击行为多与周围的环境有关,良好的环境将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3 参与格斗对抗性运动对抑制攻击行为的理论机制3.1 违反竞赛规则和体育道德带来的惩罚可增强格斗练习者对法律和道德的遵守意识,抑制攻击行为的产生在体育竞技中,竞技的核心就是竞赛规则。所有技战术的运用,得失分及比赛胜负的判定都要在规则允许以内,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轻则处以警告、罚分,重则取消比赛成绩或比赛资格。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一切围绕竞赛规则的要求进行,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与公正。长期的训练与竞赛,有助于练习者或运动员形成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在日常教育中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法律及道德意识,约束和降低可能发生的反社会性攻击行为。3.2 格斗运动能有效的宣泄人类的攻击本能,并起到置换和代替攻击目标的作用,抑制攻击行为的发生格斗对抗性运动本质就是攻击,直接攻击对方躯体,是最有利释放和发泄人类攻击本能的方式。在生活、工作中,由于压力、挫折等原因积蓄的攻击能量,也可以得到转移。在现代工作紧张、压力大的形势下,很多城市青年会选择参加一些格斗俱乐部,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一定强度的格斗练习。跆拳道、拳击、击剑、柔术、空手道、剑道等培训班与俱乐部呈几何数增长。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今天,如此多的格斗对抗性项目俱乐部的出现说明,城市青年越来越多地通过参加格斗对抗运动,健康、合理地释放攻击本能,转移攻击能量。有一些企业设立情绪宣泄室,放置人形拳靶供员工击打以发泄不良情绪。因此,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能有效宣泄、转移、替换人类的攻击本能,降低攻击性和反社会性攻击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3 贯穿始终的武德教育形成的习得性抑制,有助于抑制攻击行为武德,专指以武的行为特征、以仁义为准则的修习武术之人的言行举止操守准则,武德教育的核心是“不武”,习武的目的是抑制暴力。利用习武者通过被攻击者受到伤害时的悲痛迹象或状态,引发同情心,或对攻击后报复和制裁的畏惧等,提高对暴力攻击行为后果的忧虑感和内疚感。
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对滥用暴力造成伤害的认知能力高于其他项目运动员和普通人群,其他项目运动员,对暴力的理解就远不如格斗运动员。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的项目是篮球、足球、冰球、橄榄球等集体同场对抗类项目,赛场内不正当攻击行为或者暴力事件远高于其他运动项目。尽管贯穿始终的武德教育有助于降低反社会性攻击行为,但是武德与法制教育在格斗运动的开展和进行中不仅不能弱化,反而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3.4 格斗运动对礼仪的重视可以有效提高社会交往技能,抑制攻击行为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所有运动项目中,格斗运动是对礼仪最重视、要求最严格的项群。以礼始、以礼终,不同的礼仪代表不同的含义,对对手、裁判、教练和观众有不同形式的礼仪。如跆拳道中的鞠躬礼、击剑中的举剑礼、散打中的抱拳禮等等。发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格斗运动对礼仪的重视和严格要求可以有效提高社会交往技能,而这些技能有助于抑制反社会性攻击行为的发生。3.5 格斗运动需要极高的情绪控制力,有利于对负面情绪的控制,抑制攻击行为的产生情绪,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在格斗竞技中,当面对对手如冰雹一样的进攻,或者水平高于自己的对手,需要克服愤怒与恐惧。当面对水平低于自己的对手也不可自大喜而掉以轻心。形势落后的情况下,不自暴自弃,领先情况下亦不可盲目乐观。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克服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绪,在压力下敢打敢拼,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运用训练中掌握的技战术方法赢得比赛的胜利。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攻击行为来自因情绪失控产生的敌意性攻击,长期从事格斗对抗性运动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情绪控制能力,培养稳健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挫折,有利于抑制反社会性攻击行为的产生。3.6 格斗对抗运动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提升练习者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抑制攻击行为格斗运动的人文环境包括这项格斗运动体现的文化特色、管理机制、教练员的水平和练习者的个人文化程度,不同的格斗项目人文环境有较大区别。如太极推手、剑道、空手道等具有强烈东方特色的格斗项目在训练场馆的装潢设计中更多体现了东方文化含蓄、忍耐、克制、礼让的特色。不少格斗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因此会塑造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人文环境,具有很高的文明程度,如太极推手蕴含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击剑运动体现的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公正的骑士精神;剑道的禅剑合一,面对危险内心岿然不动的高深境界、跆拳道的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等,既注重身体和技能上的提高,更注重精神层次和个人修养上的提升。而历史文化传承较短的格斗项目在人文环境的表现上,更多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每一项格斗运动都会传授给它的练习者该项目的历史、文化、精神等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体现在平时的练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练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一个具有项目特色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这个环境与氛围可以提高练习者的道德修养和情操,有助于抑制反社会性攻击行为的发生。4 结语格斗脱胎于杀戮和暴力,在冷兵器时代高超的格斗技能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保家卫国、战场杀敌亦可打家劫舍、横行乡里。进入热兵器时代,随着高科技武器的不断出现,按动按钮即可杀敌于千里之外,格斗技能的军事属性和战斗属性慢慢消退,成为当代体育项目受到大众的喜爱。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进化,人们不仅完善了格斗运动的技巧与竞赛方式,更赋予了格斗运动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人们通过练习格斗强身健体、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层次,不仅有利于抑制反社会攻击行为的产生,也有利于和谐社会、健康社会和幸福社会的构建。参考文献:[1]吴 颖,姜 媛.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特点及情绪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70-74.[2]张 东.大学生运动员攻击性特质结构的建立与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3]邱卓英,运动攻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1990(5):73-76.[4]王 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 Shium Andrew chen、杨治良,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 (2):75-78.[6]周 颖.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7]宋玉红.武术运动员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07.[8]肖 莹.运动员内隐性攻击的实验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Inhibiting Aggressive Behavior by Combative SportsTan Tengfei1 Zhang Jisheng1 Zhou Huixin2(1.P.E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12,China;2.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 Loudi Hunan 417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synthesis of the character in combative sports, the causes and the inhibition method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expounding and proving that instead of augmenting the aggress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people, the combative sports can bring some effects on inhibiting the antisocial aggressive behavior by utilizing documentation researches and expert interviews,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opularizing the combative sports at the same time.Keywords:Combative sports Inhibition Aggressive behavior
武术研究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挫折侵犯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