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指神经有温觉了手心也出汗了是不是神经在恢

我是菜鸟不会复制,凭我45年经验:1,神经吻合恢复时间较长,手指感觉恢复后支配肌肉的神经也应恢复;2,环指、小指伸曲限制是肌腱粘连,没有早期活动,恢复较难,给你两点建议:一是加紧功能锻炼(主动运动为主,被动为辅),避免暴力,以疼痛可以忍受为度,逐渐加强,还要按揉手心疤痕处以利松解;二是熏洗中药活血、舒经促进恢复。其实你还有一些问题你没有提出,以后可咨询。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会缓解的.
我们在激烈的运动中,手部脚部经常会受伤,严重的比如像肌腱断裂,那就要好好治疗了。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左...
我们在激烈的运动中,手部脚部经常会受伤,严重的比如像肌腱断裂,那就要好好治疗了。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左...
我们在激烈的运动中,手部脚部经常会受伤,严重的比如像肌腱断裂,那就要好好治疗了。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左...
我们在激烈的运动中,手部脚部经常会受伤,严重的比如像肌腱断裂,那就要好好治疗了。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左...
答: 新生儿睡五个小时是正常的发育。这个没有影响。平时的情况下还要给宝宝多喝温水。
答: 5、人们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
答: 你好,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絮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
答: 不知他是从小就这样的,还是长大后遇到什么事情改变的。如果是从小的我认为是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种病最好在小时候通过行为矫正来改善,一旦成人定型后会很难改变,但也不是...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当前位置: >>
人体系统解剖学必考问答题汇总
一.运动系统问答题: 运动系统问答题: 1.试述骨的构造。 2.试述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 3.试述肱骨的形态结构特点。 4.颅骨可分哪几个部分?分别包括哪些骨?颅底内面有哪些主要的孔和裂? 5.哪些颅骨中有鼻旁窦?这些鼻旁窦分别开口在鼻的何处? 6.简述关节的主要结构和关节的辅助结构。 7.简述椎骨间的连结。 8.试述肩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9.试述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10.试述桡腕关节的构成和运动方式。 11.试述髋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12.试述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13.肩关节和髋关节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14.试述膈的位置、裂孔和作用。 15.腹直肌鞘是由哪些肌肉的腱膜构成的?是怎样构成的? 16.试述运动肩关节的主要肌肉。 17.试述运动拇指的主要肌肉。 18.试述运动膝关节的主要肌肉。 19.试述前臂肌的分群、分层,各群肌肉的名称及主要作用。 20.试述大腿肌的分群、各群肌肉的名称及作用。 21.试述腹股沟管的位置、各壁和内容。 22.简述颅中窝的形态结构特点 23.简述眶的位置、形态和交通 第一章运动系统问答题答案: 1.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神经、血管等构成。 骨质为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骨松质。骨密质由紧密排列的骨板层构成,抗压、 抗扭曲能力强,分布于骨的表面。长骨的骨干(中间较细的部分)由骨密质构成。在颅盖,骨 密质构成内板与外板。骨松质为交织成网的骨小梁构成,主要见于长骨两端(骺)和短骨骨内 部。颅盖的骨松质称为板 障。 骨膜是紧贴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富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具有营养、生 长和修复作用。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红骨髓有造血作用,胎』L 及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 髓,成人仅见于骨松质腔隙内;黄骨髓为脂肪组织,无造血作用,5 岁以后存在于长骨骨髓 腔内。 2.椎骨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五类。椎骨的共同形态一般具有椎体、 椎弓和突起。椎体位于椎骨的前份,呈短圆柱形。椎弓位于椎体的后方,可分为椎弓根和椎 弓板二部分。每个椎骨的椎弓上有 7 个突起,即 2 个横突,2 个上关节突,2 个下关节突和 1 个棘突。 3.肱骨为长骨,可分为一体二端。肱骨上端:膨大,有半球形关节面称肱骨头;肱骨 头关节面周缘的浅沟,称为解剖颈;颈的外侧有一较大的隆起,称为大结节;其前方有一较 小的隆起称为小结节;在大、小结节之间有一纵沟,称为结节间沟;肱骨头和大、小结节下 方较细的部分,称为外科颈。肱骨体:外侧面的中部,有一粗糙隆起,称为三角肌粗隆;在 三角肌粗隆的后下方,有~条由内上方行向外下方的浅沟,称为桡神经沟。肱骨下端:内侧 的关节面称肱骨滑车;外侧的关节面称肱骨小头;下端的后面有鹰嘴窝;肱骨下端内侧的突 起称内上髁,外侧的突起称为外上髁;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 4.颅骨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二部分 脑颅共 8 块:额骨、枕骨、蝶骨、筛骨各 1 块;顶骨、颞骨各 2 块。 面颅共 15 块:上颌骨、鼻骨、颧骨、泪骨、下鼻甲、腭骨各 2 块;犁骨、下颌骨、舌 骨各 1 块。颅底内面的主要孔和裂: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 圆孔、棘孔;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内耳门、舌下神经管。 5.在额骨、蝶骨、筛骨和上颌骨中有鼻旁窦。在额骨中的鼻旁窦称额窦,开口在中鼻 道;在上颌骨内的鼻旁窦称上颌窦,开口在中鼻道,筛骨内的鼻旁窦称筛窦;它可分为前筛 窦、中筛窦、后筛窦三组。前、中筛窦开口在中鼻道,后筛窦开口在上鼻道;在蝶骨内的鼻 旁窦称蝶窦,开口于上鼻甲的后上方蝶筛隐窝内。 6.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关节面:关节面表面覆盖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骨面之问的摩擦和缓冲撞击,增 加关节的灵活性。关节囊:附着在关节面周缘的骨面上,可分为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 层。滑膜层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能分泌少量滑液,以润滑关节面和滋养关节软骨。关 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潜在性窄隙。腔密闭呈负压,这对维持关节 的稳固性有一定作用。 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内软骨和关节唇等。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 关节囊周围或关节腔内,分别称为囊内、外韧带,对关节的稳固性有重要作用;关节盘是介 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多呈圆形,中间稍薄,周缘略厚,附着于关节囊的内面,把 关节腔分成两部分。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并缓冲外力的冲击和震荡,由于它把关节 腔隔成两部分,使单关节变成复关节,关节运动的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关节唇附着在关节 窝周缘,为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的作用,也可缓冲外力的作用,如肩关 节的盂唇。 7.椎骨间借助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相互连结。 椎间盘:位于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由外周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纤维环为环行同 心排列的纤维软骨。髓核是一种灰白色富有弹性的胶状体,被限制在纤维环之内。 韧带:位于椎体前面,上起枕骨、下达骶骨的这一韧带称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后面、椎 管前壁的这一韧带称后纵韧带; 位于相邻两个椎弓板之间的韧带称弓间韧带, 此韧带新鲜时 呈黄色,故又称黄韧带;位于相邻两个横突之间的韧带叫横突间韧带;位于相邻二个棘突之 间的韧带称棘间韧带;位于棘突尖端,下达骶正中嵴,称棘上韧带,此韧带向上到项部扩展 成项韧带,最后附着于枕骨。 关节: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和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椎间关节。 8.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 结构特点:①肱骨头大、关节盂小;②关节囊松弛;③囊内有肱二头肌腱通过;④有喙肩 韧带架在肩峰与喙突之间;⑤关节盂周缘有盂唇加深。 运动方式:屈、伸运动,外展、内收运动,旋内、旋外运动;环转运动。 9.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构成的复关节,包括三个关节:肱尺关节:由 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肱桡关节: 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关节凹构成; 桡尺近侧关节: 由桡骨的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 上述 3 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 囊的近侧端分别 附着于肱骨冠突窝、 桡窝和鹰嘴窝的上缘及肱骨滑车内侧和小头外侧; 囊的远侧端附着于尺 骨滑车切迹关节面周缘和桡骨环状韧带。肘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则壁厚而紧张,并 有韧带加强。囊的后壁最薄弱,故常见桡、尺二骨向后上方脱位,此时,桡、尺骨移向肱骨 的后上方。肘关节的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肱尺关节属滑车关节,主要行冠状轴上的屈、伸 运动。伸前臂时,前臂偏向外侧,构成约 10 度的外偏角,称提携角。肱桡关节虽属球窝关 节,但因受肱尺关节的限制,只能作屈、伸和旋前、旋后运动。桡尺近侧关节属车 轴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使前臂旋前和旋后。 结构特点:①三个关节在一个关节囊内;②关节囊前、后壁松弛,两侧有桡侧副韧带和尺 侧副韧带加强;③桡骨头处有桡骨环状韧带。运动:肘关节主要是作屈、伸运动。 10.桡腕关节:又称腕关节,是典型的椭圆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 盘作成关节窝, 手舟骨、 月骨和三角骨的近侧关节面构成关节头。 关节囊松弛, 关节腔宽广, 关节的前、后和两则均有韧带加强,其中掌侧韧带较坚韧,因而腕后伸运动受到限制。桡腕 关节可作屈、伸、展、收及环转运动。 11.髋关节是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的。 结构特点:①关节窝:较深,边缘有关节盂唇,它能容纳股骨头 2/3;②关节囊:坚厚, 股骨颈前面全部被关节囊包裹,后面关节囊只包裹到内 2/3 与外 l/3 交界部,关节囊的后 下部比较薄弱;③韧带: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连于关节窝与股骨头之间,有滑膜包裹, 内有滋养股骨头的血管通过。 关节囊外主要有髂股韧带, 它是由关节囊前壁纤维层特别增厚 形成的。 运动:髋关节能作屈、伸运动,内收、外展运动,旋内、旋外运动,环转运动。 12.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的关节面构成。结构特点:①关节 囊:广阔而松弛。②韧带:分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囊内韧带有膝交叉韧带,它包括前方的 前交叉韧带,后方的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起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止于胫骨髁间隆起的 前部;后交叉韧带起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止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囊外韧带主要有髌 韧带、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髌韧带位于膝关节的前方,由股四头股包髌骨的前方和二 侧向下止于胫骨粗隆。胫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的内侧,连于股骨内上髁与胫骨内侧髁之间。 腓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的外侧,连于股骨外上髁与腓骨头之间。③半月板:它可分为内侧半 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内侧半月板较大而窄,呈“C”字形;外侧半 月板较小而宽,近似环形,有时也呈盘状。运动:膝关节能作屈伸运动,在半屈膝状态下, 还可作旋内和旋外运动。 13.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肩胛骨的关节盂浅而小,肱骨头较大,只 能容纳肱骨头的 1/4~1/3。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髋臼较深,可容纳股骨头的 2 /3。 关节囊:肩关节囊薄而松弛,上方附着于关节唇的周缘,下方附着于肱骨的解剖颈。关 节囊前下方较薄弱,所以前下方脱位较常见。髋关节的关节囊坚厚,起于髋臼边缘,向外在 前面包裹股骨颈, 但在后面只附着于股骨胫的内 2/3 与外 1/3 交界部。 关节囊的后下部较 薄弱,易引起后脱位。 韧带:肩关节在关节囊的上方,肩峰与喙突之间有喙肩韧带,有保护肩关节和防止向上 脱位的作用。髋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连于关节窝与股骨头凹之间,有滑膜包裹。内有滋 养股骨头的血管通过。髋关节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强,以囊前壁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大,它能 限制髋关节过度后伸,对维持人体直立有一定的作用。其他,肩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肌 腱通过。 14.膈位于胸、腹腔之间,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 膈肌上有三个裂孔:平第 12 胸椎高度有主动脉裂孔,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平第 10 胸椎高度有食管裂孔,内有食 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平第 8 胸椎高度有腔静脉孔,内有下腔静脉通过。膈为呼吸肌,收缩时 穹窿顶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加,助吸气。舒张时穹窿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减小,助 呼气。此外,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15.腹直肌鞘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构成,有前、后二层。前层由腹外 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脐下 4~5 cm 处以下鞘的后层缺如,鞘下缘形成凸向上方的弧形线,为半环线。半环线以下 的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16.运动肩关节的主要肌肉是: 屈:三角肌(前部肌束)、胸大肌、喙肱肌和肱二头肌。 伸:三角肌(后部肌束)、背阔肌和大圆肌。 外展:三角肌和冈上肌。 内收: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喙肱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 旋内: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和三角肌(前部肌束)。 旋外:冈下肌和小圆肌(三角肌后部肌束)。 17.运动拇指的主要肌肉有: 屈:拇长屈肌和拇短屈肌。 伸:拇长伸肌和每短伸肌。 内收:拇收肌 外展:拇长展肌和拇短展肌。 对掌:拇对掌肌。 18:运动膝关节的主要肌肉有: 屈: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膳肌、缝肌匠、股薄肌和腓肠肌。 伸:股四头肌。 旋内: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和胭肌。 旋外:股二头肌。 19.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后两群。 前群位于前臂的前面和内侧面,共 9 块,分四层排列。①第 1 层有 5 块肌,自桡侧向尺 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肱桡肌――屈肘关节;旋 前圆肌――前臂旋前、屈肘关节;桡侧腕屈肌――屈腕关节并外展;掌长肌――屈腕;尺侧 腕屈肌――屈腕关节并内收。 ②第 2 层只有一块指浅屈肌作用为屈近侧指间关节、 屈掌指关 节、屈肘和屈腕关节。③第 3 层有两块肌肉,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 拇长屈肌:屈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指深屈肌:屈内侧 4 指的远侧、近侧指问关节和掌 指关节以及腕关节。 ④第 4 层为旋前方肌。 作用: 前臂旋前。后群位于前臂的后面, 分为浅、 深两层。①浅层有 5 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 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伸肌――伸腕并外展;桡侧腕短伸 肌――伸腕并外展;指伸肌――伸指和伸腕;小指伸肌――伸小指。②深层有 5 块肌:一块 位于前臂后面的近侧部,位置较深,称旋后肌,另四块肌位于此肌的下方,均起自桡骨和尺 骨的后面以及骨间膜。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拇 长展肌――外展拇指;拇短伸肌――伸拇指;拇长伸肌――伸拇指;示指伸肌――伸食指。 20.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围,可分为前群、内侧群和后群。 前群――包括股四头肌和缝匠肌。股四头肌:由 4 个头合成,分别为股直肌、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起于髂前下棘,其余 3 个都起自股骨,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 深面,4 个头向下形成腱,包绕髌骨,继而下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为伸膝关节, 股直肌还有屈髋关节的作用;缝匠肌位于大腿的前面及内侧,作用为屈髋关节和屈膝关节, 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内侧群位于大腿的内侧,共 5 块,分层排列: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大腿内侧肌群起自闭孔周围和坐骨结节等骨面,肌群向外下方展开,止于股骨嵴全长,内侧 肌群收缩可使髋关节内收,股薄肌还有使膝关节屈曲和旋内的作用。 后群位于大腿的后面,共 3 块: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后群的 3 块肌可屈膝关节、 伸髋关节;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使小腿旋外,而半腱肌及半膜肌则使小腿旋内。 21. 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 位于腹前外 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贯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 4.5 CITI。管的内 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 1.5 cm 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 11:I。 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 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22.颅中窝由蝶骨和颞骨构成。中间部有垂体窝、鞍背(两者统称蝶鞍)、视神经管、颈动 脉沟和破裂孔(由此通颈动脉管内口);两侧部有眶上裂(通眶)、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 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和鼓室盖。 23.眶位置在额部下方,上邻颅前窝,下邻上颌窦,内邻筛窦。为一对四面锥体形深隙, 有一尖一底 4 壁。 尖:向后内,有视神经管(通颅中窝)。 底:朝前外,眶上缘,眶上切迹(孔),眶下缘和眶下孔。 上壁:眶下沟,眶下管(通眶下孔)。 外侧壁:与上壁交界处有眶上裂(通颅中窝),与下壁交界处有眶下裂(通颞下窝)。 内侧壁:最薄,泪囊窝(通鼻泪管:下鼻道)。 第二章内脏系统问答题 1.消化管中有哪些解剖学上命名的弯、曲、瓣和括约肌? 2.试述胃的位置和分部。 3.试述胰的位置和毗邻。 4.肝和胰分泌的消化液,经过何途径到达肠腔? 5.试述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毗邻。 6.试述直肠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7.肛管内有哪些重要结构?有何临床意义? 8.空肠和回肠在位置、形态和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9.较小的肾结石随尿液外排,可能在哪些部位滞留?为什么? 10.精子由哪里产生?经过何途径排出?分别描述这些结构。 11.试述子宫的形态、位置、姿势及固定装置。 12.试述网膜囊的位置、围成及与腹膜腔的关系。 13.试述输卵管的位置、分部。 14.试述肾的构造、位置和被膜。 15.网膜孔位于何处?它的边界如何? 16.某病人,因急性阑尾炎需立即行阑尾切除术,请问: (1)阑尾位于何处?通常有哪几种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如何? (2)打开腹腔后,如何区别大肠和小肠? (3)如何才能迅速地找到阑尾? (4)阑尾的动脉供应来自何动脉? 17.为什么在胰头肿瘤时,会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 18.试述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为什么上颌窦炎易变为慢性脓肿? 19.某男性病人,因排尿困难需要进行导尿。请问: (i)男性尿道的长度如何?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2)男性尿道有哪些扩大、哪些狭窄和哪些弯曲? (3)男性尿道和女性尿道在形态、功能上有何区别? 20.某已婚妇女,要求施行绝育手术,请问: (1)卵子在何处产生?经过哪些管道排出体外 (2)打开腹腔后,如何才能准确迅速地找到输卵管 (3)输卵管分为几部分?输卵管结扎术在哪部进行?卵子在哪部受精? 21.试述肝脏的形态、位置、毗邻及韧带。 22.试述肝蒂、肾蒂、肺根及精索的组成。 23.哪些腹腔脏器有系膜?根的附着部位如何?系膜内各有何内容? 内脏问答答案: 1.胃大弯 胃小弯 幽门括约肌 幽门瓣 十二指肠上曲 十二指肠下曲 十二指肠空肠 曲回盲瓣 结肠左曲 结肠右曲 直肠会阴曲 直肠骶曲 肛门括约肌 肛瓣 2.胃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 11 胸椎左侧,幽门在 第 1 腰椎右侧附近。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 胃的充盈而有较大变化。胃可分为四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贲门部指胃贲门 周围的部分。胃底指贲门切迹平面以上的部分。胃体上方与胃底相续,下界在胃小弯为角切 迹。幽门部居胃体与幽门之间,幽门部左侧较膨大,称幽门窦;右侧呈长管状,称幽门管。 3.胰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横过第 l、2 腰椎前方。胰位于网膜囊后面,形成胃床之大部 分,其右侧端较低,被十二指肠环绕,左侧端较高,靠近脾门。通常将胰分为头、体、尾三 部分。胰头位于第 2 腰椎右侧,被十二指肠从上方、右侧与下方“C”形环绕。胰头前面有 横结肠系膜根越过。并与空肠相毗邻,后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及胆总管。胰颈位于胃幽 门部的后下方,其后面有肠系膜上静脉通过,并与脾静脉在胰颈后面汇合成门静脉。胰体前 面隔网膜与胃后壁为邻,后面有腹主动脉、左肾上腺、左肾及脾静脉。胰尾末端达脾门。 4.肝右管 肝脏分泌胆汁经: }肝总管一胆总管一十二指肠 肝左管 ↓ J 胆囊-> <-胆囊管胰分泌胰液经胰腺导管向右走行, 末端与胆总管汇合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此外 胰头上方常有一小管称副胰管,位于胰管上方,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5. 胆总管 起自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 向下至与胰管相会合处, 全长可分为十二指肠上段、 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十二指肠上段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固有动 脉位于其左侧,门静脉位于两者间后方。十二指肠后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向下内方 行于下腔静脉前方,肝门静脉的右方。胰腺段多由胰腺后方经过。十二指肠壁内段斜穿十二 指肠降部中份的后内侧壁, 6.直肠位于小骨盆腔后部、骶骨的前方。其上端于第 3 鼹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沿 4~5 骶椎和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隔移行于肛管。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二个弯曲,骶曲形成 凸向后方的弯曲浍阴曲为凸向前方的弯曲, 是由直肠绕过尾骨尖所形成。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 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扩大,至下端膨大成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三个直肠横襞,由 黏膜及环行肌构成。 7.肛管内面上段有 6~8 条纵行的肛柱,相邻肛柱的下端有呈半月形肛瓣相连。肛瓣与相邻 肛柱下端共同形成开口向下的陷窝,称肛窦,当粪便或异物积存窦内,常可引起肛窦炎,甚 至形成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或肛瘘。 肛瓣的边缘和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 称齿 状线。齿状线以上梦分来源于内胚层,以下部分来源于外胚层,故上、下方的神经支配、血 供、淋巴和静脉回流均不相同。此外齿状线还是区分内、外痔的重要依据。在肛门上方 1~ 1.5 cm 处,可见有浅蓝色的环形线,称白线,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线,肛门指诊可 触知一环形线沟。白线至齿状线距离约 1 cm。 8.空肠和回肠间无明显分界,一般空肠位于结肠下区的左上部,约占小肠的近侧 2/5;回 肠位于结肠下区的右下部,占远侧的 3/5。空肠管径较粗,壁较厚,色较红,富含血管, 黏膜环状皱襞多而高,黏膜内有散在孤立的淋巴滤泡,系膜内血管弓和脂肪均较少;而回肠 则管径较细,壁较薄,颜色稍白,血管较少,黏膜环状皱襞疏而低,黏膜内除有孤立淋巴滤 泡外,尚有集合淋巴滤泡,系膜血管弓较多,脂肪较丰富。空、回肠肠系膜内血管的分布也 有区别,空肠的直血管较回肠长,回肠的动脉弓级数多, 甚至可达 4~5 级弓;而空肠的动脉弓级数较少,多为 l~2 级弓,临床常以此区分回、空肠。 9.较小的肾结石随尿液外排,可在输尿管三个狭窄和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处滞留,即肾盂 与输尿道移行处、输尿管与髂血管交叉处(左侧为左髂总动脉,右侧为右髂外动脉起始部), 膀胱壁内部,这狭窄常是输尿管结石滞留的部位。男性尿道的狭窄为尿道内 171、尿道膜部 和尿道外口,也是尿道结石容易滞留部位,尤以膜部和尿道外口更易,因该二部更加狭窄。 10.精子由睾丸小叶内精曲小管上皮产生,经精曲小管、精直小管,进入睾丸纵隔交织成睾 丸网,从睾丸网发出 12~15 条睾丸输出小管,出睾丸后缘上部进入附睾。附睾紧贴睾丸上 端和后缘,分为妻、蒜、尾。睾丸输出小管人附睾后,弯曲盘绕形成附睾头,末端汇合成一 条附睾管,该管迂曲盘回,成附睾体和尾。管的末端续连输精管。输精管分为睾丸部(位于 睾丸后端,沿附睾内侧上行)、精囊部 (介于睾丸上端与腹股沟管皮下环之问)、腹股沟管部(位于腹股沟管内)和盆部(输精管穿腹环 沿譬掣壁行向后下,在膀胱底逐渐扩大成输精管壶腹,与精囊排泄管汇合成射精管)。射精 管长 2 cm,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男性尿道除排精外还能排尿,全长分前 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前列腺部为尿道穿过前列腺的部分;膜部为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 部分,其周围有尿道括约肌环绕,管径狭窄;海绵体部为尿道穿过阴茎尿道海绵体的部分。 11.成年子宫前后稍扁,倒置梨状,长、宽、厚分别为 7~8 cmX 4 cmx2~3cm,分为于子 宫底、体和颈三部,颈下端插入阴道内,又可分为子宫颈阴道部和阴道上部。子宫颈阴道上 部和子宫体相接处,且较狭细,称为子宫峡。子宫内腔可分为位于子宫体内的子宫腔和位于 子宫颈内的子宫颈管。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在膀胱和直肠之间,下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 卵巢。成年人子宫的正常姿势为轻度前倾前屈位。前倾即整个子宫向前倾斜,子宫体状位于 膀胱上面,前屈指子宫体和子宫颈之间形成向前的弯曲。子宫的固定装置有子宫的韧带,盆 隔、尿生殖隔和阴道的托特以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的牵拉等。子宫的韧带有子宫阔韧带、子宫 圆韧带、 子宫主韧带和骶子宫韧带。 子宫主韧带为子宫颈两侧缘延至盆侧壁的大量纤维组织 束和平滑肌总称,是维持子宫颈正常位置的主要结构。子宫阔韧带可限制子 宫向两侧移动, 子宫圆韧带可维持子宫的前倾, 骶子宫韧带与子宫圆韧带协同维持子宫的前 倾前屈。 12.网膜囊是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网膜囊上壁为肝尾叶和膈下 方的腹膜;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腹膜和大网膜前叶;下壁为大网膜前、后叶返折部;后壁 为大网膜后叶、横结肠及其系膜、覆盖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左侧壁为脾、胃脾 韧带和脾肾韧带。网膜囊右侧借网膜孔与腹膜腔其余部分相通,此孔约在第 12 胸椎至第 2 腰椎前方的范围内。 13.输卵管连于子宫底的两侧,由内向外分为 4 部:子宫部位于子宫壁内,以输卵管子宫口 通子宫腔;输卵管峡短而狭窄,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进行;输卯管壶腹约占输卯管全长的 2 /3,粗而长,管壁薄而管腔较大,血供丰富,行程弯曲,卵一般在此部受精;输卵管漏斗 为输卯管末端膨大部分,向下弯曲覆盖在卵巢后缘和内侧面,末端的中央有输卵管腹腔口, 开口于腹膜腔,输卵管末端的边缘形成许多细长突起,称为输卵管伞,是临床区别输卵管与 其他脏器的重要标志,其中有一较大突起连于卵巢,称卵巢伞。 14.肾在额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皮质位于浅层,富含血管,为红褐 色;肾髓质位于肾实质的深部,色淡,内有 15~20 个锥形的肾锥体,锥体基部朝向皮质, 尖端朝向肾窦,称肾乳头,有时 2~3 个肾锥体合成一个肾乳头,肾形成尿液由乳头顶端的 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肾柱位于肾锥体之间,为肾皮质的一部分。2~3 个肾小盏合成一个 肾大盏,肾大盏约 2~3 个,再集合成漏斗状的肾盂,肾大、小盏和’肾盂位于肾窦内。肾 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左肾略高于右肾,左肾上端平第 12 胸椎上缘,下端平第 3 腰 椎上端;右肾上端平第 12 胸椎下缘,下端平第 3 腰椎下缘。第 12 肋斜越左肾后面的中部, 右肾后面的上部。肾的位置可随呼吸和体位上下移动,一般女性低于男性,儿童低于成人。 肾的被膜自内向外为纤维囊、 脂肪囊和肾筋膜。 纤维囊为贴附于肾实质表面的薄层致密坚韧 的结缔组织膜。脂肪囊为纤维囊外周的脂肪组织, 。肾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 在上方和外侧,两层互相融合,在肾下方两层分离。 15.网膜孔位于网膜囊右侧,是网膜囊和腹膜腔其余部分相通的唯一通道。其高度约在第 12 胸椎至第 2 腰椎前方的范围内,网膜孔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 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腹膜覆盖的下腔静脉。 16.阑尾位于右髂窝,其根部连于盲肠后内侧壁,远端游离,阑尾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 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盲肠的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入盆腔内。根据国内资料,阑 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还可有肝下位和左 下腹位的。由于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 法。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 交点,称 McBurney 点, 有时也以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 l/3 交点(Lanz 点)表示。阑尾动脉起于回结肠动脉, 多为一支,在回肠末端后方入阑尾系膜内,沿其游离缘走行,分支分布于阑尾。大肠中除阑 尾、肛管和直肠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为区分 大肠和小肠的标志。此外大肠大多位于周围,小肠位于中间。 17.胰头肿瘤时可压迫位于其后方的胆总管,引起胆汁排出受阻而出现梗阻性黄疸。脾静脉 与肠系膜上静脉大多在胰颈后面汇合成肝门静脉, 故当胰头肿瘤也可压迫肝门静脉, 引起肝 门静脉回流受阻,因肝门静脉内缺少功能性静脉瓣,致使血液逆流,使门静脉系统内静脉内 压力增高,渗出增多形成腹水。此外还可引起食道静脉丛、直肠静脉丛曲张、出血,脐周静 脉网曲张和脾肿大等门脉高压症的表现。 . 18.鼻旁窦为鼻腔周围颅骨内一些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共 4 对,即上颌窦、额窦、蝶窦 和筛窦。额窦位于额骨内,外板之间,左右各一,额窦向下开口于中鼻道的筛漏斗。蝶窦位 于蝶骨体内,左右各一,均可通过其前壁的孔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大多位于鼻腔外侧壁上 方的筛骨中,共有 3~18 个含气小房,可分为前、中、后 3 群(组)。筛窦前群约 5~6 个小 气房,开口于中鼻道;筛窦中群约 3 个小气房,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上 颌窦几占整个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底的位置较低,上颌窦开口位置较高,故 引流不通畅,上颌窦炎症时,易变为慢性脓肿。 19.男性尿道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止于尿道外口,长约 16~22cm,全长分为前列腺部、 膜部和海绵体部,临床将前列腺部和膜部称为后尿道,海绵体部称前尿道。尿道全长有三个 狭窄,三个扩大和二个弯曲。三个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三个扩大 为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尿道舟状窝。一个弯曲为耻骨下弯,在耻骨联合下方 2cm 处, 凹面向上,包括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的起始部,此弯曲恒定无变化。另一弯曲为耻骨前 弯,在耻骨联合的前下方,凹面向下,位于阴 茎根和体之间,如将阴茎上提,此弯曲可消失。男性尿道与女性尿道相比,较长、细、弯, 女性尿道短(5cm 左右)、直、粗(0.6cm)。男性尿道有排精和排尿功能,女性尿道仅有排尿功 能。女性尿道开口阴道前庭,阴道口前方。 20. 卵子由卵巢产生, 突破卵巢表面的生殖上皮排至腹膜腔, 再经输卵管腹腔口进入输卵管, 后经子宫、阴道排出体外。若在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则受精卵在子宫内膜内生长、发育,成 熟胎儿出子宫经阴道娩出。因输卵管末端边缘(漏斗周缘)有许多锯齿状突起,称输卵管伞。 输卵管伞是辨别输卵管的主要标志。输卵管由内而外分为子宫部、峡部、壶腹部和漏斗部。 输卵管结扎术常在峡部进行,因该部最细。卵子在输尿管壶腹部受精。 21.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膈面、脏面和下缘。膈面隆凸,与膈相贴,前部借镰状韧带分 为左、右两叶,膈面后部未被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裸区。脏面中间有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 动脉左、右支,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以及神经和淋巴管进出的门户,这些进出肝门 结构称肝蒂。肝门左侧有一条较深裂,前方有肝圆韧带、后方有静脉韧带通过。肝门右侧纵 沟前为胆囊窝,内纳胆囊;后为腔静脉沟,上述沟和裂将肝分为右叶、左叶、方叶和尾叶。 肝大部分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仅在腹上区左、右肋弓间露出,直接 接触腹前壁。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右锁骨中线平第 5 肋,在左锁骨中线平第 5 肋间隙。 肝下界与右肋弓大体一致, 剑突下约 2~3cm。 小儿肝相对较大, 肝下缘低于右肋弓下 1. 5~ 2.0cm。肝的脏面在左叶与胃前壁相邻,后上部邻接食管的腹部;在右叶,前部与结肠右曲 相接,中部近肝面处邻接十二指肠上曲,后部邻接右肾和右肾上腺。肝的下方有肝胃韧 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上方有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和左、 右三角韧带。 肝镰状韧带下缘增厚, 称肝圆韧带。 22.进出肝门的结构称肝蒂,由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及神 经、淋巴管组成,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肾 蒂为出入肾门结构的合称,包括肾动、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 动脉和肾盂;由上而下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进出肺的结构,有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 根,包括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支气管动脉和静脉以及淋巴管和神经。自前向后为肺静 脉、肺动脉和支气管;左肺根自上而下为肺动脉、支气管 和肺静脉;右肺根为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23.系膜指将器官系连固定于腹、盆壁的双层腹膜结构,主要系膜有肠系膜、阑尾系膜、横 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等。肠系膜为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附着于 腹后壁的部分称为肠系膜根,长约 15cm,自第 2 腰椎斜向右方,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肠 系膜内含有肠系膜上血管的分支和属支、 淋巴管、 神经丛及脂肪, 还有大量的肠系膜淋巴结。 阑尾系膜将阑尾系连于肠系膜下方,阑尾的血管、淋巴管走行于该系膜的游离缘内。横结肠 系膜是将横结肠连于腹后壁的腹膜结构,其根部自结肠右曲起,至结肠左曲止,内含有中结 肠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乙状结肠系膜是将乙状结肠固定于左下腹部的双层腹 膜,其根部连于左髂窝和骨盆左壁,系膜内含有乙状结肠血管、直肠上血管、淋巴管、淋巴 结和神经丛。有时升、降结肠也可能出现系膜。 三、脉管问答题 1.分别试述体循环和肺循环(大、小循环)的路径。 2.从心脏形态上,如何区分心房与心室;右心房的腔静脉窦和固有心房;左心窒和右心 室;左、右心室的流人道和流出道? 3.心内有哪些瓣膜?各有什么作用? 4.心的传导系包括哪些结构?各有什么功能?传导途径如何? 5.试述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及大致分布。 6.简述位于动脉系上的感受器的名称、位置以及感受性质。 7.腹主动脉的脏支有哪些?其中不成对脏支各分布于哪些主要器官? 8.在全身可摸到哪些动脉的搏动?面前部出血,在何处压迫何动脉可止血? 9.简述大隐静脉的起始、经行、注入部位及主要属支。 10.试述肝门静脉的合成及其主要属支,它收集哪些主要脏器的血液? 11.试述胸导管的起始、经行、注入部位及收集范围。 12.试述下腔静脉的起始、经行、注入部位和主要属支。 13.试述主动脉的起始、分段及各段名称。 14.临床进行胃手术时,可能会涉及哪些动脉?它们分别发自什么动脉? 15.医生治疗胆囊炎患者,在其左手背桡侧的皮下静脉滴注抗菌素等药液,试问这些药液 经过什么途径抵达胆囊?(以箭头示方向) 16.肝硬变晚期、门静脉高压病人,会出现哪三大病状?为什么?(请结合肝门――腔静脉 的吻合部位回答) 17.下肢大隐静脉内血栓脱落,最后梗塞于肺,问此血栓通过哪些途径而至肺? 18. 经手背静脉网注射抗菌素治疗右手掌深部化脓性炎症, 试写出药物到达病变部位的解 剖路径(可用箭头表示)。 19.口服氟哌酸治疗膀肮炎时,药物自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后,最后排出体外。请依次 写出药物从人口至随尿液排出体外所经过的解剖路径(可用箭头表示)。 20.经小肠吸收的脂肪怎样送到肝脏进行加工处理? 脉管问答题答案: 1.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一主 A 一主 A 各级分支一全身毛细血管一上、下腔 V 各级属支一上、下腔 V 一右心房。 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一肺 A 干一左、右肺 A 一肺泡毛细血管一肺 V 一左心房。 2.冠状沟以上为心房,以下为心室;前、后室间沟右侧为右心房,左侧为左心房; 前、后室间沟分隔左、右心室,右侧为右心室,左侧为左心室。界沟将右心房分为前部的固 有心房和后部的腔静脉窦; 室上嵴将右室腔分为上方的流出道和下方的流人道; 二尖瓣前瓣 将左室腔分为后方的流人道和前方的流出道。 3.三尖瓣,防止血液从右心室逆流入右心房。二尖瓣,防止血液从左心室逆流入左 心房。肺 A 瓣,防止血液从肺 A 逆流人右心室;主 A 瓣,防止血液从主 A 逆流入左心室。 4.窦房结及前、中、后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脚(左、右束支),浦肯野 氏纤维。兴奋发源地在窦房结(起搏点),经结问束(部分至心房肌)至房室结,经房室束、再 经左、右脚(左、右束支)至浦肯野氏纤维,至心室肌。 5.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升部的主动脉左窦,其主要分支为: (1)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室前壁、右室前壁一部分和室间隔前 2/3。 (2)旋支分布于左室侧壁、左室后壁、左心房及窦房结或房室结。 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升部的主动脉右窦,其主要分支为: (1)后室间支分布于左室后壁、右室后壁一部分和室间隔后 1/3。 (2)右缘支分布于右室侧壁、右室后壁一部分。 (3)窦房结支和房室结支 分布于窦房结和房室结。 6.主动脉弓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主动脉小球:位于主动脉弓下 方的 2~3 个粟粒状小体,属化学感受器,能感受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调节呼吸。颈动脉 窦:位于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属压力感受器,也能调节血压。颈动脉小球:位于颈总动 脉分叉处的后方的一扁椭圆形小体,也属化学感受器,作用与主动脉小球相同。 7.腹主动脉的脏支分成对的和不成对的两类: a 肾上腺中动脉 A.成对脏支一 b 肾动脉 c 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 a 腹腔干 分布于胃、肝、胆囊、脾和部分胰和十二指肠。 B.不成对脏支一 b 肠系膜上动脉 分布于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及部分胰和十二 指肠。 c 肠系膜下动脉 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8.主要可摸到面 A、颞浅 A、颈总 A、桡 A、尺 A、股 A、足背 A。面前部出血在下颌 骨下缘与咬肌前缘处前方压迫面 A 可止血。 9.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缘,经内踝前面,沿小腿内侧上行,过膝关节内侧, 继沿大腿自侧上行,逐渐转至前面,达耻骨结节下外方 3~4 cm,注入股静脉。其主要属支 为:①腹壁浅静脉;②旋髂浅静脉;③阴部外静脉;④股内侧浅静脉;⑤股外侧浅静脉。 10.门静脉由肠系膜上 V 和脾 v 在胰颈后方合成,其属支还有:胃左 V、附脐 v、肠系 膜下 v、胃右 V 和胆囊 V。收集血的脏器有:胃、脾、胰、小肠,大肠(除直肠下段)。 11.胸导管起自第一腰椎前面膨大的乳糜池,后者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然后 穿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沿脊柱右侧上行,至第 5 胸椎转向左侧,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最后 注入左静脉角。在注入前,还接纳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和左颈于,收集两下肢、腹 盆部、左肺、左半心、左半胸壁、左上肢和左半头颈部的淋巴。 12.下腔静脉于第 5 腰椎右前方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后,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肝腔 静脉沟.穿膈腔静脉孔,注入右心房。其主要属支有:①腰静脉;②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 ③肾静脉;④肾上腺静脉;⑤肝静脉。 13.主动脉起自左心室,至第 2 胸肋关节水平的一段为升主动脉;继至第 4 胸椎左侧者 称主动脉弓;再到膈的主动脉裂孔者为胸主动脉;最后至第 4 腰椎体下缘者为腹主动脉。 14.可能会涉及以下动脉:①胃左动脉,发自腹腔干;②胃右动脉,发自肝固有动脉; ③胃网膜左动脉,发自脾动脉;④胃网膜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⑤胃短动脉,发自 脾动脉;⑥胃后动脉,发自脾动脉。 15. 手背皮下 V―左头 v―-左腋 V 一左锁骨下 v ― 左无名 v 一上腔 v 一右心房一右心 室一肺 A 干一左右肺 A―肺胞毛细血管一肺 V 一左心房一左心室一主 A 升部一主 A 弓一主 A 胸部一主 A 腹部 一 腹腔干 一 肝总 A― 肝固有 A 一右支一胆囊 A。 16.会出现呕血、便血和腹壁皮下静脉怒张。因为肝硬变,门脉血不能经肝至下腔 v 而回心,所以门脉血倒流经食管 V 丛和直肠 V 丛及腹壁 V 而回心,由于这些丛内血流多, 压力高,管壁膨大,容易破裂,出现呕血、静脉怒张或便血。 门 V 血一脾 V 一肠系膜下 v―直肠上 V 一直肠 V 丛一直肠下 V 及肛 v 一髂内 v(髂总 v 一下腔 V 门 V 血一胃左 V 一食管 V 丛一奇 V 一上腔 V门 V 血一附脐 V腹壁上 V 一胸廓内 v 一头臂 v 一上腔 v 腹壁浅下 v―骼外 V―髂总 V 一下腔 v 胸腹壁 V―腋 V―锁骨下 V―头臂 V―上腔 V 腹壁浅 V―大隐 V―股 V―髂外 V―髂总 V―下腔 V 17.大隐 V 脱落的血栓 一 股 V―髂外 V―髂总 V 一下腔 V 一右心房一右心室一肺 A 干一左、右肺 A 一肺。 18.手背静脉网一头静脉、贵要静脉一肱静脉、腋静脉一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一上腔静 脉一右心房。 右房室日一右心室叫市动脉口一肺动脉一肺泡毛细血管网一肺静脉一左心房一 左房室口一左心室一主动脉口一升主动脉一主动脉弓一头臂干一右锁骨下动脉一腋动脉一 肱动脉一桡、尺动脉一掌深弓 19.口一(咽峡)一咽一食管一胃一十二指肠一空、回肠一(小肠壁毛细血管网)一小肠静脉 一肠系膜上静脉一肝门静脉一肝血窦一肝静脉一下腔静脉一右心房一右房室口一右心室一 肺动脉口一肺动脉一肺一肺静脉一左心房一左房室口一左心室一主动脉口一升主动脉一主 动脉弓一胸主动脉一腹主动脉一肾动脉一肾小球一(肾内管道系统)一肾小盏一肾大盏一肾 盂一输尿管―膀胱一尿道。 20.口一(咽峡)一咽一食管一胃一十二指肠一空、回肠一小肠壁中央乳糜管一小肠系膜淋 巴管一肠干一乳糜池一胸导管一左静脉角一左头臂静脉一上腔静脉一右心房一右房室口一 右心室一肺动脉口―动脉一肺一肺静脉一左心房一左房室口一左心室一主动脉口一升主动 脉一主动脉弓一胸主动脉一腹主动脉一腹腔干一肝总动脉一肝固有动脉一肝血窦。 四、感觉系统问答题 1.试述鼓室的壁。 2.试述房水的产生及循环途径。若房水循环发生障碍,可产生哪些后果? 3.试述眼的屈光装置。 4.看远物或近物时,如何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5.试述泪液的分泌及排泄途径。 6.运动眼球的肌肉有哪些?各有何功能? 。 7.试述鼓膜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8.试述眼球壁各层分部及功能。 9.眼球内有哪些平滑肌?各有何功能? lO.为什么成人检查鼓膜要把耳廓拉向后上方?而检查儿童时却拉向后下方? 11.试述咽鼓管位置、通连和生理功能。为什么幼儿较易患化脓性中耳炎? 12.光线依次经过哪些结构后投射至视网膜内感光细胞?这些结构中发生哪些病变后会引起 失明 13,用跟底镜检查时,可见到何结构? 14.眼睑由外向内可分为哪几层? 15,眼视近物时,可发生哪些变化? 16.声波经哪些结构而传导至听觉感受器? 感觉系统问答题答案 1.鼓室为颞骨岩部内一含气小腔,有 6 个壁。上壁为盖壁,也称鼓室盖,通过薄骨板与颅 中窝相邻,因此鼓室炎症可侵入颅内。 。下壁为颈静脉壁,是分隔鼓室和腔静脉窝的薄骨板。 前壁为颈动脉壁,此壁上方有咽鼓管开口。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开口,由此向后连 于乳突小房,故中耳炎化脓时可蔓延至乳突小房。外侧壁大部为鼓膜壁,鼓室上方为鼓室上 隐窝。中耳炎化脓时,可造成鼓膜穿孔,脓液经外耳道流出。内侧壁即迷路壁,为内耳的外 壁。此壁中部隆凸,称岬,岬后上方有卵圆形的前庭窗,为镫骨底封闭。岬的后下方有圆形 的蜗窗,为第二鼓膜封闭。此外前庭窗后上方有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管内有面神经通 过,面神经管的骨壁甚薄,在中耳炎症或施行中耳手术时易侵及面神经。 2.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眼房内,由睫状体产生后自眼后房经瞳孔入眼前房,然后 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再经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房水除有屈光作用外,还具有营养 角膜和晶状体以及维持眼内压的作用。若房水循环障碍时,则引起眼内压增加,影响视力, 临床上称青光眼。 3.眼的屈光系统具有屈光作用,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这些结构均透明而 无血管分布。角膜占外膜的前 l/6,无色透明,内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但无血管。房水为 无色透明液体,充满眼房内,由睫状体产生,自后房经瞳孔入眼前房,然后经虹膜角膜角入 巩膜静脉窦, 再汇入眼静脉。 房水除屈光作用外, 还与营养角膜、 晶状体及维持眼内压有关。 晶状体为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具有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它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 为眼屈光系统的主要装置,其怍用为随着晶状体凸度的变化,使物像能聚焦于视网膜上。晶 状体凸度受睫状肌收缩和舒张所调节。晶状体若因疾病或创伤而变混浊,称为白内障。玻璃 体位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为元色透明的胶状物质。除屈光作用外,尚有支撑视网膜的作 用,若支撑作用减弱,可导致视网膜剥离。 4.外界物体的光线经眼的屈光装置折射,聚集到视网膜上,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看清物 体。眼对光线的聚焦主要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从而调节晶状体凸度,调整焦距,使物 像准确地投射于视网膜上。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借自身弹性使凸 度增加,折光能力增强,使近物能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视远物时,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 紧张,牵拉晶状体使凸度减小,折光能力减弱,从而使远物也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 5.泪液由泪腺分泌产生,经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一泪点一泪小管一鼻泪管一下鼻道的前 部。泪液可防止角膜干燥,有冲洗灰尘和杀菌的作用。 6.运动眼球的肌肉有四条直肌和两条斜肌。上直肌作用使瞳孔转向上内方;下直肌作用使 转向下内方;内直肌作用使瞳孔转向内侧;外直肌作用使瞳孔转向外侧。上斜肌使瞳孔转向 外下方下斜肌使瞳孔转向外上方。眼球的正常运动由这 6 条肌协同完成。 7.鼓膜位于鼓室和外耳道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在外耳道底呈倾斜位,其外侧面向 前、下、外倾斜,故外耳道前壁及下壁较长。鼓膜中心向内陷凹,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称 鼓膜脐。鼓膜上 l/4 的三角形区为松弛部,薄而松弛,呈淡红色。鼓膜下 3/4 呈灰白色, 为紧张部,坚实紧张,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反射光锥)。 8.角膜 外膜(纤维膜) 眼球壁 巩膜 中膜(血管膜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 虹膜部 睫状体部 视部角膜占外膜前 l/6,具有屈光作用。巩膜占外膜后 5/6,由强韧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具 有保护作用。中膜含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色素,呈棕黑色。虹膜位于中膜最前部,中央有圆 形的瞳孔,通过瞳孔-大小改变,从而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强弱。视远物或弱光下时,瞳孔 开大; 视近物及强光下, 瞳孔缩小。 睫状体位于角膜与巩膜移行处内面, 是中膜最肥厚部分, 内有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脉络膜占中膜的后 2/3,其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并 吸收眼内分散的光线以免扰乱视觉。内膜又称视网膜,分两层,外层为含有大量色素细胞的 色素上皮层,内层含有感光细胞等多种神经细胞。视网膜盲部无感光细胞。视部位于脉络膜 内面,其中黄斑中央的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9.眼球内平滑肌为存在于睫状体中的睫状肌和存在于虹膜内的瞳孔开大肌和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收缩和舒张可以调节晶状体凸度, 从而保证物像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 瞳孔开大肌 使瞳孔开大,瞳孔括约肌可使瞳孔缩小,从而达到调节进入眼球内光线强弱的目的。 10.成人外耳道外 l/3 为软骨部,内 2/3 为骨部,两者交界处较狭窄。外耳道为一弯曲的 管道,由外向内,先走向前上,次稍向后,然后向前下走行。而外耳道软骨部有可动性,故 作外耳道检查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即可拉直外耳道,从而观察鼓膜。婴幼儿外耳道骨部和 软骨部发育未完全,故外耳道短而狭窄,但其鼓膜位置近水平状,故检查鼓膜时,须将耳廓 向后下方牵拉。 11.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使鼓室和外界大气压相等。咽鼓管分骨部和软骨部。骨部即颞 骨岩部的咽鼓管半管,以鼓室口开口于鼓室前壁。软骨部内侧端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平对 下鼻甲的后方,即咽鼓管咽口。幼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管腔也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 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12. 光线穿角膜一前房房水一晶状体一玻璃体一视网膜内层一视网膜外层一刺激视锥、 视杆 细胞(感光细胞)。角膜白斑、眼内压增高、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时可影响物像光线进入 视网膜,均可引起失明。此外视网膜剥离、内膜变性及黄斑出血也可引起失明。 13.用眼底镜检查时可见视神经盘,此处无感光细胞,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即由此穿行。此 外在视神经盘颞侧稍下方(约 3.5 rnrn)处可见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陷凹称中央凹, 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14.眼睑由外向内分五层,即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及睑结膜。跟睑皮肤细薄,皮下 组织疏松,肌层主要为眼轮匝肌的睑部,该肌收缩时睑裂关闭。睑板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睑板内睑板腺开口于睑缘,睑板腺分泌油样液体,有润滑睑缘防止泪液外溢的作用。睑板腺 阻塞形成睑板腺囊肿。 15.眼视近物时,首先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其次睫状肌收缩,向前牵引睫状突,使睫 状小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特别是前面的曲度加大,屈光力加强,使物像聚焦 于视网膜上。 16. 耳廓收集的声波一外耳道一鼓膜一锤骨一砧骨一镫骨一前庭窗一前庭阶外淋巴一蜗顶一 蜗孔一鼓阶外淋巴一蜗管基底膜一蜗管内淋巴一螺旋器(听觉感受器)感受声波刺激。五.神经系统问答题1.试述舌的神经支配。 2.试述手的神经支配。 3.试述上肢肌肉的神经支配。 4.试述下肢肌肉的神经支配。 5.腓骨颈骨折时,易损伤何结构?可产生哪些临床表现?并解释出现上述表现的原因。 6.试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区 8.试述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走向。 9.试述脑脊液的循环。 10.肱骨中段骨折时,易损伤何神经?产生哪些临床表现?为什么? 11. 试述正中神经的走行、 支配范围及损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 并解释出现上述表现的原因。 12.试述尺神经的走行、支配范围及损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并解释出现上述表现的原因。 13.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中走行的纤维。若一侧内囊病变,可出现哪些功能障碍? 14.试述视觉传导通路。分析在视觉传导通路各不同部位损伤后可出现哪些视觉障碍? 15.试述眼外肌的神经支配。 16.针刺左小指产生痛,试述引起痛觉的传导通路。 17.试述面神经的性质、走行及主要支配范围。若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损伤会出现哪些功能 障碍?并解释其原因。 18、试述角膜反射的径路。 19.试述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 20.肱骨外科颈骨折时易损伤何神经?出现哪些临床表现?为什么? 21.试述颈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皮支。 22.试述膈神经的走行及支配范围。 23.试述腰丛的组成、主要分支及分布范围。 24.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的神经有哪些?其支配范围如何? 25.试述坐骨神经的分支和分布。 26.试述腓总神经的分支和分布。 27.试述舌咽神经的纤维成分及其分支分布。 . 28.试述 12 对脑神经进出颅和脑的部位。 29.试述泪腺、腮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神经支配。 30.脑干内有哪些脑神经核?它们各属于何性质? 3l.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哪些纤维并发出何 神 经,纤维投射至大脑何部位? 32.肱骨中段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腓骨颈骨折可损伤哪些神经? 33.脊髓胸 4~5 节段半横断时可损伤哪些结构?产生哪些临床表现?解释出现这些表现的原 因。 34.试述面部皮肤和肌肉的神经支配。 35.迷走神经含有哪几种纤维成分?分别来源于何神经核?迷走神经在颈、胸部的行径如何? 在腹部有何分支及其分布范围? 36.试述眼球的运动和感觉的神经支配。 37.三叉神经含有何种纤维?试述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的走行、性质、分支和分布 范围。 38.下丘脑包括哪些结构?有哪些主要核团及其功能。 39.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有哪些? 40.硬脑膜窦有哪些?彼此间如何联系? 41.大脑动脉环位于何处?由哪些血管组成?有何功能意义? 42.大脑的血液供应来自何动脉?其分布范围如何?各有哪些分支? 43.脑和脊髓被膜有哪些?作硬膜外麻醉时,麻药注入何处?作腰麻时注于何处? 44.小脑分为哪几叶?各有何功能? 45.基底神经核包括哪些神经核?何谓纹状体及新、旧纹状体? 46.试述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的起止部位、交叉部位和作用。 47.试述躯体、四肢本体感觉和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48.试述视觉的传导通路。 49.试述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的传导通路。 50.边缘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有何功能? 51.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各可产生哪些临床表现? 52.海绵窦位于何处?海绵窦内有哪些结构通过? 53.病员×××,男,5 岁。在一次高烧后发现左下肢不能活动。两个月后检查如下:①头、 颈两上肢及右腿活动良好;②左下肢肌肉瘫痪,关节不能运动,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③ 左膝跳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④全身浅、深感觉存在。试分析病变部位、损伤结构,并 解释出现上述表现的原因。 54.患者男性,46 岁,半年前背部曾受外伤,现检查情况如下:①右腿瘫痪,肌张力增高, 肌不萎 缩;②右膝跳反射亢进,右侧病理反射阳性;③右腿本体感觉消失;④右半身自乳头以下精 细触觉消失;⑤左半身剑突水平以下痛温觉消失;⑥其他未见异常。试分析病变部位、损伤 结构,并解释产生 述表现的原因。 55.患者男性,34 岁。自述夜间行走困难,检查结果如下:①黑暗中行走或闭目行走时如 踩棉花,在光亮处行走须看脚步;②两下肢无肌萎缩,肌张力正常;③两下肢本体感觉或精 细触觉消失;④其他 未见异常。试分析病变部位、损伤结构,并解释产生上述症状的原因。 56.患者女性,54 岁。自述“半身不遂” ,检查结果为:①右上、下肢瘫痪,无肌萎缩,肌 张力增高,②右侧腱反射亢进,右侧腹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伸舌时偏向左侧,左 半舌肌萎缩;④右半身除头面部外,各种感觉均消失;⑤其他无明显异常发现。试分析病变 部位、损伤结构及解释出现上述表现的原因。 57.患者男性,46 岁。自述“半身不遂” ,看东西有两个像,检查结果为:①左侧上、下肢 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②左侧腹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右 眼向内偏斜,不能外展,左眼运动正常;④伸舌时偏向左侧,舌肌无萎缩; ⑤全身感觉正常。 未见其他异常。试分析患者病变 部位、损伤结构,并解释出现上述表现的原因。 58.患者男性,36 岁。自述“半身不遂” ,看东西有两个像,检查发现为:①左侧上、下肢 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②右侧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 阳性;③左眼向下方斜视,眼睑下垂;④左眼瞳孔较右眼大;⑤发笑时口角偏向左侧、面肌 不萎缩;⑥伸舌时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⑦全身感觉及其他未见明显异常。试分析患者病 变部位、损伤结构、并解释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 59.患者女性,56 岁。自述“半身不遂” ,检查发现为:①左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未见明显肌萎缩;②左侧腹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左半身(包括头面 部)各种感觉消失; ④双眼左半视野偏盲(即左眼颞侧伴视野和右眼鼻侧半视野偏盲); ⑤发笑 时口角偏向左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不萎缩;⑥其他无明显异常。试分析患者病变 部位、损伤结构,并解释出现上述临床表 现的原因。 60.患者女性,20 岁。数日前突然昏迷,意识不清,现在意识恢复,但不能说话,检查后 发现:①右上肢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无肌萎缩,病理反射阳性;②伸舌时舌尖 偏向左侧,舌肌不萎缩 ③发笑时口角偏向左侧;④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不能识字,不能说话和写字;⑤患者平时 习惯用右手;⑥其他无异常发现。试分析患者病变部位,并解释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的原因。神经系统问答题答案: 神经系统问答题答案: 答案 1.舌前 2/3 的痛温觉由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分支舌神经支配,舌前 2/3 味觉由面神经的 鼓索支配,舌后 1/3 的痛温觉和味觉由舌咽神经的舌支支配,舌 Jllt~舌下神经支配。 2.手的肌肉:正中神经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第 1,2 蚓状肌;尺神经支配拇收肌,3、 4 蚓状肌,小鱼际肌和骨间肌。手的皮肤:正中神经支配手掌、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指的 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手指背面的皮肤, 桡神经支配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指手指近节背面 皮肤;尺神经支配手掌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皮肤,手背尺侧半和小指、环指及中 指尺侧半背面的皮肤。 3.臂部前群肌由肌皮神经支配,后群肌由桡神经支配。前臂后群肌由桡神经支配,前群肌 中桡神经支配肱桡肌,尺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其余均由正中神经支配。 手肌中正中神经支配除拇收肌以外鱼际肌和第 1,2 蚓状肌;尺神经支配拇收肌,第 3、4 蚓 状肌,小鱼际肌,骨间肌。 4.大腿前群肌由股神经支配,内收肌群由闭孔神经支配,后群肌由坐骨神经支配;小腿前 群肌由腓深神经支配, 外侧群由腓浅神经支配, 后群由胫神经支配; 足背肌由腓深神经支配, 足底肌由胫神经支配。 5.腓骨颈骨折时易损伤腓总神经,受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并且内翻, 趾不能伸,形成马蹄内翻足畸形,小腿外侧面及足背皮肤感觉障碍。腓总神经可分为腓浅和 腓深神经。其中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前群肌:胫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由于腓深神经损 伤,呈现足不能背屈(足下垂、趾不能伸)。腓浅神经支配小腿外侧群肌及小腿外侧及足背皮 肤感觉,由于损伤使足不能外翻,呈 现内翻,足背、小腿外侧面感觉消失。合起来呈马蹄内翻足。 6. ―――――――――――――――――――――――――――――――――――――――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 低级中枢 脊髓 T1~L3 侧角 脑干副交感神经核 脊髓 S2~4 副交感核 神经节 椎旁节、椎前节 器官旁节、器官壁内节 神经纤维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分布范围 广泛 较狭窄,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 质均无副交感神经分布 ――――――――――――――――――――――――――――――――――――――-7.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 ――――――――――――――――――――――――――――――――――――――― 支配范围 骨骼肌 心肌、平滑肌、腺体 纤维成分 换元 一种纤维成分 不换元,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 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 换元,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在周围 内脏神经节换元再由节内经元 发纤维到效应器只有一个神经元 分布形式神经干形式分布在脏器或血管周围形成神经丛,由丛发 分支至效应器 节前纤维为薄髓,节后纤维为无髓髓鞘较粗有髓纤维受意志控制 受意志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控制 ――――――――――――――――――――――――――――――――――――――― 8.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有 3 种走向: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并换神经元;②在交感干 内上升或下,终止于上方或下方椎旁节,并换神经元;③穿过椎旁神经节,至椎前节换神经 元。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也有 3 种走向: ①发自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 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部、躯干、四肢血管、汗腺、竖毛肌;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 膜形成相应的神经丛, 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③由交感神经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器 官。 室间孔 中脑水管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颗粒 9.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上 脉络丛 脉络丛 脉络丛/ 矢状窦―――-颈内静脉 10.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桡神经,主要表现为腕下垂,所有伸指肌及拇指外展功能均丧失, 第 1、2 掌骨背面皮肤感觉消失。由于桡神经支配臂及前臂后群肌及手背桡侧半皮肤感觉, 故肱骨中段骨折,时主要影响前臂后群肌运动及手背桡侧半皮肤感觉,故出现垂腕,腕不能 背屈,第 1、2 掌骨背面“虎口区”皮肤感觉障碍最明显。 11.正中神经发自臂丛内、外侧柬,两根夹持腋动脉,后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肘窝,穿 旋前圆肌后于前臂指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腕管至手掌。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前臂 支配除肱桡肌、 只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前群肌。 在手掌发出返支支配 除拇收指以外的鱼际肌和第 1、2 蚓状肌,皮支分布于手掌掌心、鱼际肌和桡侧三个半手指 皮肤及其中节和远节背面的皮肤。正中神经损伤后表现为:①因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呈平坦, 呈现“猿手” 。②运动障碍:屈腕能力减弱,前臂不能旋前,拇、食和中指不能屈曲,拇指 不能作对掌运动。③感觉障碍以拇、食、中指末节皮肤最明显。 12.尺神经与肱动脉伴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下降,后转至肘关节背面的尺神经沟,再向下 穿过尺侧腕屈肌起端转至前臂掌面内侧, 继而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 尺动脉内侧下 降,经豌豆骨外侧至手掌。尺神经在臂部未发分支,在前臂发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 肌尺侧半;在手部发支支配小鱼际肌,拇收肌,第 3、4 蚓状肌和骨间肌;皮支支配手掌小 鱼际肌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皮肤和手背尺侧半皮肤。 尺神经损伤后表现为: ①小鱼际肌萎缩而 呈平坦,骨间肌和第 3、4 蚓状肌萎缩,掌骨间呈现深沟,第 4、5 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 曲,呈现“爪形手” 。②运动障碍:屈腕能力减弱(尺侧腕屈肌损伤),拇指不能内收(拇收肌 瘫痪),其他各指不能内收和外展(骨间肌瘫痪),第 4、5 指末节不能 屈曲(指深屈肌尺侧半瘫痪)。③感觉障碍以手内缘皮肤最明显。 13.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呈“&&”形,可分为 3 部: ①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 内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 ②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和 背侧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上)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和听 辐射通过;③内囊膝部位于前、后肢会合处,有皮质核束通过。内囊损伤后可导致对侧偏身 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损伤)和偏盲(视辐射受损),即所谓“三 偏综合征” 。 . 14.视觉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为双极细胞,视锥、视杆细胞为光感受器。第 2 级神经元为 节细胞映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视神经经视神经管人颅腔,形成视交叉。即来自两眼 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后加入对侧视束; 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进入同侧视束。 故左眼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 右视束含右侧半纤维, 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 体。外侧膝状体神经元为第三级神经元,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距状沟两侧皮质。当 一视神经损伤时可致该侧视野全盲;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一 侧视束以后部位受损,可致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一侧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 则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 15.展神经支配外直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动眼神经支配除上述二肌以外的所有眼外肌, 即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 16.针刺小指,痛觉经尺神经传入 C8~Tl 的脊神经节,该脊神经节是痛觉传导通路中第一 级神经元,其中枢突经后根外侧部进入相应节段的脊髓背外侧束,上升 l~2 节段后,止于 脊髓后角。第二级经元胞体位于相应脊髓节段的第 1、Ⅳ、V 层中,第二级纤维经白质前连 合向对侧斜越 l~2 个节段到对侧外侧索和前索上升,加入脊髓丘脑束,经延髓、脑桥和中 脑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神经元胞体位于腹后外侧核, 此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部。经上述传导使痛小指痛觉传至大脑皮质,产生痛觉。 17.面神经含有 3 种主要纤维成分: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②一般内脏 运动纤维,分布于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和鼻、口腔黏膜腺;③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纤维),支配舌前 2/3 的味觉。此外面神经也含有少量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耳部皮肤感觉。 面神经自出脑后进入内耳门,穿过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腮腺到达 面部。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损伤时,可出现以下表现:①面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 眉,眼裂和口裂不能闭合, 不能鼓腮,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健侧,患侧角膜反射消失; ②舌前 2/3 味觉障碍;③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分泌障碍,结膜、口、鼻腔黏膜干燥等。 此外镫骨肌瘫痪可致听觉过敏。 18.角膜反射指一棉签轻触一侧角膜时,可引起双眼闭合的反应。角膜反射的途径为:刺 激角膜,冲动沿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传至三叉神经节,再经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止于三叉神 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由此核再发纤维至双侧的面神经核,经面神经出颅,传至眼轮 匝肌,使双眼闭合。 19.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眼,引起双眼瞳孔缩小。其传导途径为: 双极细胞 节细胞 部分交叉组成视束 ― ―――― &. ――- o ―一―――――――顶盖前区视锥、 视杆细胞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双侧动眼神经副核―――,&o――――― 瞳孔括约肌――――双眼瞳孔缩小 20. 肱骨外科颈骨折易损伤腋神经, 使得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和小圆肌瘫痪及腋神经皮 支支配的三角肌区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因三角肌瘫痪,引起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隆, 外形呈现为“方肩” ,此外臂不能外展。 21.颈丛由第 1~4 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方。其主要皮支有:①枕 小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②耳大神经:沿胸锁 乳突肌表面行向前上,至耳廓及其附近皮肤。③颈横神经:横过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分布 于颈部皮肤。④锁骨上神经:有 2~4 支行向外下方,分布于颈侧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皮肤。 22. 膈神经是颈丛最重要的分支。 先在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 继沿该肌前面下降至其内侧, 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经过肺根前方,在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达 膈肌。膈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膈神经还发出分支至膈下 面的部分腹膜,此外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 I 23.腰丛由 T12 前支的一部分、L1~3 前支和 L 前支的一部分组成。腰丛位于腰大肌 深面。其主要分支有:①股神经: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皮支分布于大腿和 膝关节前面的皮肤,隐神经还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皮肤;②闭孔神经:肌支支配大 腿内收肌群和闭孔外肌, 皮支支配大腿内侧面皮肤; ③生殖股神经: 皮支支配阴囊(大阴唇)、 股部及其附近皮肤、肌支支配提睾肌;4.髂腹下神经:肌支支配腹壁肌,皮支分布于腹股沟 区、下腹部和臀外侧部皮肤;⑤髂腹股沟神经:肌支支配腹壁肌,皮支分布于腹股沟部、阴 囊或大阴唇皮肤;⑥股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大腿外侧部皮肤。 24.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的神经有: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阴部神经支配肛门外括约肌 和会阴诸肌,坐骨神经支配大腿后群肌、全部小腿肌和足肌。股后皮神经支配股后部、大腿 后部皮肤。 25.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胭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在股 后部发出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胫神经在膪窝与膪血管伴行,在小腿伴胫后动脉下降,经内 髁后方,在屈肌支持带深面分为足底内侧和足底外侧神经,分别支配足底肌和足底皮肤,此 外胫神经在胭窝及小腿还发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 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在小腿前面分为腓浅 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下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发肌支支配此二肌,皮支分布于小腿 外侧、足背及趾背皮肤。腓深神经与胫前动脉伴行,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皮支分布于 第一趾间隙背面的皮肤。 26,腓总神经在小腿前面分为腓浅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支配腓骨长、短肌,皮支分布 于小腿外侧、 足背及趾背皮肤, 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及第一趾间隙背面的皮肤。 27.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 5 种纤维成分: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茎突咽肌;② 副交感纤维分布于腮腺;③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后 1/3 的一般感觉;④特殊内脏感 觉纤维分布于咽、舌后 1/3 味觉、咽鼓管、鼓室等处的黏膜;⑤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后 皮肤。吞咽神经分支有:鼓室神经主要分布于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的黏膜及腮腺分泌。 颈动脉窦支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舌支分布于舌后 l/3 的黏膜和味蕾。此外还有咽支、扁桃体支和茎突咽肌支等。 28.嗅神经连接端脑,经筛孔入颅腔,视神经连接闻脑,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动眼神经 从中脑间窝出脑,经眶上裂出颅腔,滑车神经经中脑上髓帆出脑,经眶上裂出颅腔,三叉神 经经脑桥出入脑,其分支眼神经经眶上裂入颅脑,上颌神经经圆孔入颅腔,下腔神经经卵圆 孔出入颅腔。展神经经脑桥延髓沟出脑,经眶上裂出颅腔,面神经由脑桥延髓沟出入脑,经 内耳门一茎乳孔出颅腔,前庭蜗神经经内耳门入颅腔,经脑桥延髓沟人脑。舌咽、迷走、副 神经均经颈静脉孔出入颅腔,经橄榄前沟出入脑。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出颅,经延髓前外 侧沟出脑。 29.腮腺的分泌由舌咽神经支配,感觉由三叉神经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由面神 经的鼓索控制,感觉由三叉神经支配;泪腺分泌由面神经岩大神经支配,感觉由三又神经支 配。 30,躯体运动核有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特殊内脏运动核 有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有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 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内脏感觉核有孤束核,一般躯体感觉核有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又神经脑桥核,特殊躯体感觉核有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31. 背侧后脑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 发出丘脑中央辐射投射至大脑中央 后回下 l/3。 腹后外侧核接受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纤维, 发出丘脑中央辐射投射至中央后回 上中部,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投射至中央前回。内侧膝状体接受外侧丘系纤维,发出听辐 射至颞横回。外侧膝状体接受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至距状沟两则大脑皮质。 32。肱骨中段骨折时可损伤桡神经,肱骨外科颈骨折可损伤腋神经,肱骨髁上骨折可损 伤尺神经,腓骨颈骨折可损伤腓总神经。 33.脊髓胸 4~5 半横断损伤后可伤及皮质脊髓侧柬、薄束、脊髓丘脑束及 T4~5 灰质及脊 髓小脑前后束、红核脊髓束等。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①在同侧损伤节段以下出现痉挛性瘫 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射亢进、肌肉不萎缩,可出现病理反射。本例由于 T4~5 损伤 主要为下肢瘫痪。原因:皮质脊椎侧束阻断,骨骼肌随意运动失去控制。②在同侧损伤节段 以下本体感激觉及精细触觉消失。本例为下肢深感觉消失。原因:后索的薄束被阻断,使传 导肌、腱、关节、皮肤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被阻断。③在对侧平面 1~2 节段以下痛温觉 丧失。这是由于脊髓丘脑埙损伤,对侧 l~2 节段的痛温觉传导阻断所致。本例主要集中在 对侧下肢。 34.面部表情肌由面神经支配,面部咀嚼肌由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支配。面部皮肤感觉由三 叉神经支配,其中眼神经支配眼裂以上皮肤,上颌神经支配眼裂、白裂之间的皮肤,而下颌 神经则支配口裂以下皮肤感觉。 35.迷走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 4 种纤维成分:①副交感纤维:起于迷走神经背核;②一 般内脏感觉纤维:最后终于孤束核;③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④特殊内 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迷走神经经颈静脉孔出颅,后在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静脉与颈内 动脉或颈总动脉之间后方下行达颈根部。在胸部左迷走神经于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间, 越过主动脉弓前方,经左肺根后方至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细支,构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在 食管下端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经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在贲门前方发出胃前支,沿途发分支 至胃前壁和幽门部前壁; 肝支参加肝丛分布于肝、 胆囊等处。 右迷走神经经锁骨下动脉前方, 沿气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达食管后面,构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向下延续为迷走神经 后干, 经食管裂孔入腹腔。 其在贲门附近发出胃后支, 支配胃后壁、 幽门窦及幽门管的后壁。 发腹腔支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腹腔丛,支配肝、脾、肾、胰及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36.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为: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支配外直肌,动眼神经支配上、 下、内直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此外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还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交 感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 眼球的感觉由三叉神经支配, 其中眼神经的泪腺神经支配泪腺和上 睑,鼻睫神经支配泪囊、眼球和眼睑。 37.三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始 于三叉神经运动核,分布于咀嚼肌;躯体感觉神经分布于面部的皮肤、眼、口腔、鼻腔的黏 膜、牙齿、脑膜,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眼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经 眶上裂入眶,分支分布于眼眶、眼球、泪腺、结膜、部分鼻腔黏膜及额顶部,以及上睑和鼻 背皮肤。其分支有泪腺神绎分布干泪腺、鼻背皮肤以及眼球、眼睑。上颌神经经圆孔出颅, 进入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主要分布于硬脑膜、眼裂与口裂间皮肤、 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黏膜, 其分支有: 眶下神经分布于下脸、 鼻翼、 上唇的皮肤和黏膜, 颧神经分布于颧、颞部皮肤,翼腭神经分布于腭和鼻腔的黏膜及腭扁桃体,上牙槽神经分布 于上颌牙齿和牙龈。下颌神经为混合性神经,自卵圆孔出颅,分前后两干,前干发肌支至咀 嚼肌、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后于粗大,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及牙龈,舌前 2/3 黏膜及 口腔底黏膜,耳颞区及口裂以下皮肤,尚有肌支至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其分支有:耳 颞神经分布于颞部皮肤,颊神经分布于颊部皮肤和黏膜,舌神经分布于口腔底及舌前 2/3 黏膜,下牙槽神经分布于下颌牙龈和牙,其终支颏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皮肤和黏膜,咀嚼 肌神经至咀嚼肌。 38.下丘脑位于丘脑下沟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下壁,包括前方的视交叉、视束,中间的 灰结节、漏斗和垂体,后方的乳头体。下丘脑的主要核团有视上核和视旁核、漏斗核、视交 叉上核和乳头体核。视上核和视旁核属于内分泌核团,能产生加压素和催产素,分别经视上 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将以上两种激素传导至垂体后叶储存,必要时进入血液。 39.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称为连合系,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胼胝体连接两 侧半球广大区域的相应部位,纤维向前、后和两侧放射,联系两半球和额、枕、顶、颞叶。 前连合位于穹窿的前方,呈“X”形,连接左、右嗅球和颞叶。穹窿和穹窿连合:穹窿为海 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纤维,两侧穹窿经胼胝体下方前行并相互靠拢,一部分纤维越至对侧, 连接对侧海马,称穹窿连合或海马连合。 40.略 41. 大脑动脉环又称 Willis 环, 由前交通动脉、 两则大脑前动脉起始部、 两侧颈内动脉末端、 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 结节和乳头体周围。 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一基底动脉系互相交通。 当构成此环某一动 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 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 以维持脑 的营养和机能活动。 42.大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 2/3,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 1/3。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其主要分支有:①大脑前动脉:沿胼胝体 上方后行, 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 顶叶上外侧 面的上部,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②大脑中动脉:向外行,进入外侧 沟,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顶枕沟以前),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 囊膝和后肢的前上部;③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④脉络丛前动脉:进入侧脑室下 角,终止于脉络丛,还发出分支至内囊后肢的后下部、苍白球等结构。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 脉, 在脑桥和延髓交界处, 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其到大脑的分支为大脑后动脉, 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和底面、 枕叶。 此外椎动脉还有分支为脊髓前后动脉、 小脑下前后动脉、 后动脉、上动脉和脑桥动脉、迷路动脉等。 { 43.脑和脊髓的被膜从外向内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作硬膜下麻醉时,麻药注射在位 于硬脊膜和椎管内骨膜之间的硬膜外隙,麻醉经过该隙内的脊神经根。作腰麻时,一般成人 腰椎穿刺宜在第 3~4 或第 4~5 腰椎间,麻药注射于位于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的蛛网膜下隙, 麻药经渗透达到麻醉效果,但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 44.小脑可分为 3 叶,绒球小结叶包括小脑半球上的绒球和蚓部的小结,其功能与维持 平衡有关;小脑前叶位于小脑背面,原裂以前部分,其功能与维持肌肉的肌张力有关;小脑 后叶为原裂以后的极大部分,此叶中除蚓垂、蚓锥体(功能与小脑前叶相同)外,小脑后叶功 能与协调随意运动尤其精细运动有关。根据发生将此三叶称为古、旧、新小脑。 45.基底神经核位于白质, 因靠近脑底,故称为基底神经核。基底核有 4 对:即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核)。纹状体指尾状核和豆状核,豆状核可分为外侧部的壳和内侧 的苍白球, 由于尾状核和豆状核壳发生上较晚, 故称为新纹状体, 而苍白球则称为旧纹状体。 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6.内侧丘系为传导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第二级纤维,其发自延髓楔束核 和薄束核,发出后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最后止于背侧丘 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为传导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的第二级纤维,它发自脊髓 I、 Ⅳ、V 层,它们发出纤维经自质前连合,上升 l~2 节段交叉至对侧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 经脑干后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三叉丘系为传导头面部痛温觉和粗触觉的第二级纤 维,起自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又神经脊束核,发出后交叉至对侧上行,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 内侧核。外侧丘系为传导听觉纤维的第二级神经纤维,发自蜗神经核,发出纤维大部分在脑 桥内经斜方体交叉至对侧上升,部分不交叉在同侧上升,终止于内侧膝状体。 47.略 48.略 49 略 50.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 前核和中脑被盖等)组成。在种系发生中出现较早,其神经联系十分复杂。其功能与嗅觉和 内脏活动密切有关,并参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功能(如觅食、防御、攻击、情绪反应和生 殖行为等)。此外,海马还与高级神经活动记忆有关。 51.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均可产生瘫痪、骨骼肌随意运动消失,但两者间 有不同,见下表: ―――――――――――――――――――――――――――――――――――――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 ――――――――――――――――――――――――――――――――――――――― 瘫痪特点 痉挛性瘫痪(硬瘫) 弛缓性瘫痪(软瘫) 肌张力 增高 降低 深反射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浅反射 消失或减弱 消失或减弱 病理反射 阳性 阴性 肌肉萎缩 不明显 明显 . ――――――――――――――――――――――――――――――――――――――― 52.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故名。颈内动脉和展 神经在窦内穿过。 在窦的外侧壁, 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53.病变部位为左腰骶髓前角。主要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故出现下肢的肌肉瘫痪。由于脊 髓前角为下运动神经元,故肌张力下降、肌肉萎缩、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因后角损 伤,白质未损伤,故浅、深感觉不受影响。因颈、胸髓未受影响,故上肢运动良好。 54.右脊髓 T4 节段半横断。右脊髓半横断使所经过的白质纤维损伤,主要有右薄束、右脊 髓丘脑束、右皮质脊髓侧束、右红核脊髓束等。此外 T4 节段灰质也受损伤。由于右皮质脊 髓侧束损伤,故右下肢肌肉瘫痪。但因属于核上瘫,故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右膝跳反 射亢进(属于深反射),右病理反射阳性。由于薄束起自 T4 节段以下,由于右侧薄束损伤, 故右下肢本体感觉消失及精细触觉消失(乳头皮肤为第 4 胸神经支配) ,而右脊髓丘脑束损 伤,使下 1~2 节段痛温觉消失(剑突皮肤为胸 6 神经支配) 。 55.脊髓后索损伤(腰髓)。主要损伤双侧薄束。故下肢(双侧)本体感觉和精细觉消失。黑暗 或闭目行走时无本体感觉, 像踩棉花。 因脊髓前角及皮质脊髓侧束无病变, 故下肢无肌萎缩, 肌张力正常。 56.该病例为左侧延侧平橄榄中部舌下神经出脑部附近病变(腹侧病变)。损伤结构有左锥体 束、左舌下神经根、左内侧丘系和左脊髓丘脑束。①②表现是由于左锥体束内左皮质脊髓中 损伤所致,因部位在锥体交叉以上,故左侧病变影响右侧上、下肢运动。因核上瘫,故肌张 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阳性、 浅反射消失。③为左舌下神经根损伤所致,因核下瘫, 故舌肌不萎缩。④为左内侧丘系、左脊丘系病变所致。 57.为右脑桥中下部展神经根出脑附近(即右脑桥基底部)病变。损伤结构有右锥体束、右展 神经根。①②为右锥体束中右皮质脊髓束病变所致,因为核上瘫,故出现①②临床表现。③ 为右展神经病变,而展神经支配外直肌,由于损伤使右 flll~能外展,向内侧偏斜(内直肌不 瘫痪),因为两眼瞳孔不对称,故看物构成两个像。④右锥体束中右皮质核束损伤,而左舌 下神经核接受右侧皮质核束纤维,故左舌下神经核发出的舌下神经无冲动,故出现④表现, 因核上瘫,故无肌萎缩。 58.左侧中脑上丘大脑脚底及大脑脚病变。损伤结构为左锥体束、左动眼神经根损伤。①② 主要由于左锥体束中的左皮质脊髓束损伤所致, 表现为核上瘫。 ③④由于左动眼神经损伤所 致,动眼神经支配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眼外肌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⑤由于左锥体束中 左皮质核束损伤所致, 因面神经核下部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⑥因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 侧皮质核束纤维,故左皮质核束损伤所致。因为核上瘫,故舌肌不萎缩。 59.右侧内囊病变。损伤了经过内囊的上、下行投射纤维。主要有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 丘脑上辐射、视辐射等。①②临床表现主要损伤皮质脊髓束,引起对侧(即左侧)四肢肌核上 瘫。故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肌不萎缩、病理反射阳性;③因损伤位于内囊后脚的丘 脑上(中央)辐射所致,使传导头面部及躯干、四肢的浅、深感觉纤维不能投射至大脑相关皮 质。故对侧所有感觉消失;④因损伤内囊后脚的视辐射,因病变在右侧,故出现双眼左侧左 侧视野消失。 ⑤为内囊膝部的皮质核束损伤所致。 因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 皮质核束纤维。故右皮质核束损伤,使左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无皮质核束纤维支配, 故出现上述症状,因核上瘫,故无肌萎缩。 60.左侧大脑半球中央前回中、下部,额中回后部和额下回后部病变。中央前回中部为上肢 的运动中枢,故损伤后使对侧上肢出现核上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肌不萎缩、病理 反射阳性。中央前回下 1/3 为头面部肌肉运动中枢,其发出皮质核束支配双侧脑干运动核 (舌下神经核及面神经核除外),由于损伤致右舌下神经核及右面神经核下部不能接受中枢来 的冲动,故出现核上瘫,使舌尖偏向左偏,口角偏向右侧,无肌萎缩等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指神经放射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