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陆中心》中“天”“地”的景像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触

[ 名联鉴赏 ]
一、装饰环境/ M+ S8 U7 y7 E. h! q8 J$ k
/ b$ y' ], P5 v/ n& {" n
  应该说,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是先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这在于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应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有不同内容,但它首先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佛殿书院,典雅的画阁芳苑,奇异的仙窟名泉,却无名联妙对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也觉美中不足。如有美字奇联相配,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令人忘返。园林名胜对联,恰如诗词一样,贵在情景交融。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与藏其宅。”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廖廖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如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B" S. z/ @; U
% e9 Q! ~+ y' J- i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怀沧桑之叹。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e& i) I# D5 j) P
  名胜风景联在中国楹坛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名胜风景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联语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2 k# h' C9 P( m7 N&&N) Z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c+ u& P: I! O2 B7 @7 x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P* C! X* j0 ?( N) f* R; |
: X- _3 M2 }9 P6 e, q
  再看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的大槐树下的一副对联,联曰:
  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
  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 F+ k' X' c0 ?) N1 d
) y! T& `+ B% B0 h0 j
  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的集散地。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 f* b& `, {9 h' I: Z1 F
  清代钱泳在他的《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反过来讲,撰联如造园林,必使浓淡得法,古今辉映,最忌平铺,最忌臃肿,方称佳构。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剧文学,而且还是很好的园林文学,“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为剧情增色不少。所说情能造景,亦能生景,原因故在于此。% T# d1 Y+ q: g. p) j$ U
, ?; h# \; x&&k9 W
  二、启迪世人& D$ W( j0 o$ B# G$ s& ?
  对联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4 m( ]; U&&~+ _5 ^
  同志仍须努力。3 x: w# G# j9 S: d7 _
4 t2 [2 P- G5 w- x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X- Z* D* x: W0 t
/ |0 S8 m( W) q, y
  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老人曾致蒋经国:
/ [8 N2 d- _( @* f8 r* J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于右任先生,是海峡两岸人民敬重的爱国人士,他热爱祖国,反对独裁的志向已传为佳话,他的一首《望大陆》,一唱三叹,写出了一位游子的报国之心。他思想高尚,学识渊博,诗书联均称奇绝。这副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读品之余,令人心动。
  清人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 e&&n6 _2 O: j$ z) w
4 ~2 x8 y% h2 b&&P0 d3 ?
  诗堪入画方为妙;# h* T0 D5 S, r/ ^) N7 l
  官到能贫乃是清。, @4 B8 V/ H7 ~
0 K% \3 W: p0 D. }/ D
  既是好友,就该推心置腹,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作者不但联句惊人,其坦荡之胸怀,更使后人敬慕。
  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过一副联:
. [2 k" q% }5 e9 E
  人到万难须放胆;' ~3 U&&U0 p3 V% q1 ~&&b8 J$ C8 z0 Z$ F
  事当两可要平心。2 Q1 y+ N$ N" {" e# I$ K
  联句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6 v9 s&&F$ e9 n/ B7 f" ~&&X
  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撰写一极富教育意义的联句:9 {7 V0 D( [&&V, U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i6 P1 n7 t5 X7 j- N
  此联从大处着笔,却以平实之言道出,显现了极其高度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对联前后关联,互为因果,只有发展体育运动,才能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要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就必须发展体育运动。几十年来,这副对联激发了无数中华健儿跨进体坛,为中国人民增光。而今,它依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体育事业上奋勇拼搏。三、传递感情
7 n* F2 L- _9 V% Z1 e1 m
  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寄托之情。
. q* U! a) X- i/ B
  请看鲁迅为瞿秋白赠的一副联:/ s5 c& S( o/ l7 ~$ v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v1 M& d- d( c' j3 O" S
" ]) B& \- C8 s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从瞿为鲁迅写的杂文序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称瞿为“一知己”,确实倾注了不少真情实感。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 B" K3 D0 {1 c& ~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 W" f& e4 K; f) Y3 Y1 V' M0 H
  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上联是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是说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归去来”借览陶渊明罢官回乡后所写的《归去来辞》一文。李啸村赠此联应是对郑其人的最高评价了吧。
  四、宣传广告4 L* f( S9 z0 w( p- Z
  对联可以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妇孺皆知,其实在过去人们就知道用对联做广告宣传了,只是未冠“广告”之名罢了。江苏泗水县洋河酒厂联是这样写的:% i8 X& B# Y, r&&t6 R1 P
! F; e$ s&&m1 p0 W3 |; R
  酒味冲天,鸟闻成凤;! U; b. h2 u$ G/ t
  酿糟抛海,鱼食化龙。3 a, M3 }&&[6 S, q: @1 a
5 O1 r) l* g4 t% }4 f1 x6 p% {" f
  全联皆言说好,妙在运用了夸张手法,让鸟闻味变凤,使鱼食糟成龙,何况人乎?这种手法会使读者产生奇想,诱惑力强,令人顿入意境,流连忘返,手法之高,令人叹服。
  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妇孺皆知,联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a* i! f, j$ r% ^# P% V
  联句声韵平稳,却气势恢弘,很有感染力。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d) e: m* B" d) W1 B
' j' J2 {7 |% x9 f6 y/ Q4 \1 K
  五、祈祝吉祥1 f9 H" q&&s2 D% T" ~
7 h. c9 n( b9 z% d8 k* u
  祈祝吉祥,是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从王安石的《春日》一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那种祈兆幸福,扫除邪气的感觉即刻跃然纸上。自宋代后,人们在桃符上写对子,那时候叫“春贴子”。《墨庄漫录》书载,苏东坡在黄州时,曾为王文甫题一桃符:“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在宋代,逐步有了写寿联的习俗。孙奕在《示儿篇》提到,黄耕庾夫人3月14日生日,吴叔经为其作一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一方面是表达对老人高寿的喜悦,另一方面还有祝福的意思,古今皆然。, R) l# L/ `$ i$ Q( Y
  因此,我们在作联时,必须注意对联喜悦、吉祥的效果,要根据实际内容撰写有不同层次的充满吉祥气氛的对联,文体要得当,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文题相符。. f&&b. }&&f6 b6 L3 w
- ]% J! o" k- x
  六、陶冶情操
2 ?& B4 e+ ^# s&&i1 \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从此,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通常,我们把这类充满闲情逸致的楹联列入此类。8 o3 g1 v7 ]0 {- ~4 q9 S# o
4 W3 c% }* z1 k+ g
  这方面的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
1 ^&&z3 U, D( D( q7 S9 Z
  请看程十发所撰一联:' d3 c( F5 t0 m2 Z0 s
% N( {# a1 m& B/ C( M3 @
  揉春为酒;
  剪雪为诗。
) d+ x4 J" G& I+ r# o7 ?
  作者以物咏怀,联句分明在写春,作者饱蘸对春的浓郁之情,突发奇想,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将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古人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联不可多得也。0 Y1 z$ ]# \& R. b) K( G7 x
( j6 `$ Z; `; ~& P+ j+ d
  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 L# p& M; x&&d2 f
  淡为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春风最柔,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性。- I/ g0 m8 P6 T7 H4 c
- J1 {+ H( i- A& e
  林则徐有一副自题联这样写道:% Q9 O&&E. y: T3 L, E+ |
  不要钱原非易事;2 o7 g$ x, ]7 S, i* [
  太要好也是私心。
6 C; v% m3 f0 W) Y; T: ^
  联句在于言及做人之心境,上句说明,钱为养命之源的道理,但言外之意是说要钱要有个分寸,下联是在说为人不要委曲求全,卑躬屈膝,要我行我素。联中两处“要”字,略为不美,综观联之大义,此疵无碍矣。' {2 z4 ^2 p5 o/ K
&&B6 s&&_: b5 c9 \) w
  七、鞭挞邪恶9 z$ w, \( u/ y&&S% c0 s
  以联语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有之,此类联语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或嘲讽当朝,或鞭笞时风,不一而足。如:. \" a8 O! `. p, @/ r( a9 x
  明月有情常照我;4 p) e2 {. L& {" B5 z' b
  清风无事乱翻书。
* r7 R; `&&I- \* I
  联句采用嵌字和双关手段,以物喻事。此联乍看只在写景,其实不然,“清风”、“明月”各有所指,“清风”暗指清朝,“明月”隐喻明朝,作者是一位明朝遗老,旧国不在,但钟情不死,对联饱含强烈的政治倾向,虽用意工妙,不免锋芒外露。6 ~+ T# E: N1 T
, c# g% `- F# N* v8 G. n6 E% `
  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0 z! }1 C# A* j2 {
" M7 z. T1 l' J6 S+ y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N) ], z, H8 R4 w. n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S& h) e* T& d( T' e
  联语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刘师亮是一位撰联大师,他一生献身撰联事业,以讽刺联见长,每每以对句痛击国民政府,深受民众的欢迎。他写过这样一副痛切时弊的短联:1 n) {% d: r9 V' @# U! f9 R- S1 x
8 v. l3 N! P% j/ o) U# }2 o6 q
  民国万税;. h% X# d4 T2 s: ^) ^/ r
  天下太贫。: W- {& |/ O5 Z# z0 t
* V0 V9 q5 O# Q: r
  我们可以将此联看成一副谐音对,是借某地方言,而化国民党口号。“税”与“岁”谐,“贫”与“平”谐。国民政府吹嘘“民国万岁”、“天下太平”,其实只不过如此而已,恰当准确的谐音处理,便将一腐败、反动的政府剥得体无完肤。9 Y0 u/ o) s2 k
  当今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但不正之风仍有,面对一些腐败现象,黎时忠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8 p1 q" ^+ M$ Q. X; R1 _. {2 |
  世有叶公龙反假;
  今无伯乐马偏多。
. i: l8 d' G) q5 \% y( W; J/ K- Q
  联句上联借“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反其意而用之,以道破“假做真时真亦假”的社会时弊;下联借伯乐识马的故事,讽刺那些不学无术者,心术不正者,以钱买官者,联句用典得当,对仗工整,一语双关,绵里藏针。可见作者笔力之深。/ e/ Y: @9 s, l& H( D5 P&&f
  八、社会征联
  征联作为楹联领域里一种独特的应对形式,自古有之。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引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征联美谈。不过,古时候悬赏征联并不是很多,但实际上一些即兴应答,文人巧对,实际上也属于征联范畴。# [! N9 Q! w0 E. A( c7 k
' ]3 k& A3 ^4 L- H
  我们不妨将孙中山妙对张之洞联看作是一副征对。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汉张之洞总督府,想面见张之洞,当门官递进孙中山的名片,张之洞看后,便写了一行字转递孙中山:, E0 ^( z8 c3 p+ n7 P+ ]3 s# [$ K3 `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l" L, v5 t- T7 g0 y
  孙微然一笑,心想这分明是一副对联的出句,便从容答出:
( \' W5 x* _; S8 X1 F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看过,不觉暗自吃惊,知道是一位博学之士,急令警卫开门,热情相见。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v& U' x- R2 o% M; M1 _) y+ y
8 Q, H: Y8 L* Z, }
  1982年春节,由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等单位举办的迎春征联活动,所征五个出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应征稿件十八万多件,尽管限了题,但征稿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涌现出许多佳联,其中第三联:
2 E6 P: I* q# Y( }
  碧野田间牛得草(出句)2 |% Q0 }' ~( K9 e&&B9 ^: }5 d
  金山林里马识途(对句)
! N6 R1 B- `* W6 e. D4 q+ p! I9 S+ Z6 t
  和第四联:
  十里春风,长安两路(出句)7 |, G: k+ D1 V3 o8 w&&F+ i
  千年晓月,永定一桥(对句)
  被人们称为联中上品。
  上联是由当代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土的名字串组而成的妙联,几个人名自然成句,意义连贯,对仗句稳贴切。酷似一句严格对仗的近体诗。全联全用人名串组,达此水平,确属不易。&&g4 Y' O3 {/ O3 y, `( z
&&J. R) u: C- F" J5 W
  下联出句联语特点是切合首都风光。“长安两路”指横贯北京城的东西两条长安街,而“十里春风”乃化用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中,“春风十里扬州路”之句,写出首都在新春佳节为骀荡的春风所沐浴,而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联中“长安”二字,有多重寓意,即:一是指长安街,二是指古帝都,三是有长治久安之义。由此可见撰联者的艺术匠心。应征联中得票数最多的是“千年晓月,永定一桥”与上联密切相关,同样切合首都风光。“永定桥”指卢沟桥,“晓月”指燕都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联中“十里”对“千年”,空间对时间,数词平仄亦谐和,“春风”对“晓月”顺理成章,“永定”对“长安”更是对仗工巧,“永定”也有多重寓意,一是指永定河,二是指永定门,三是有永远安定之意。对工天衣无缝,有天造地设之功。6 ~/ i7 [' N5 x2 a9 \) ~
$ v/ o/ C' E& L: b- e) [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的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征联大赛相继开展,多以讴歌改革开放后的大好形势为主题,尤其是香港回归前后,各报刊以香港回归为内容的征联大赛如遍地开花,楹界高手辈出,妙联层出不穷。1997年夏的中国“华录杯”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中获一等奖的是湖南省刘人寿的一副联:4 c5 B* n: S) C' N
) W&&^2 i0 p& D) A* \" }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桐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 g/ y4 A. D8 G2 v6 f6 l
  此联饱含激情,用笔精到,虚实相间,巧用比拟,抒发了炎黄子孙企盼回归,举国同庆,龙飞凤舞,人心大快的热烈气氛。联语句尾还巧妙嵌入两个戏剧剧目名,如画龙点睛,令人读后欣喜无限,激情飞扬。( c. x# L&&t: l, ^$ z8 d
- I2 q- V- x$ ^9 u2 m: l
第三章 对联的谋篇和创作" w1 X- T7 d3 V
/ ?$ u* R. O
&&  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对联的独立单位是“副”,不能用“首”或“条”等称谓。不管对联字数多少,必须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对仗合理,词性相近。
; B# m1 f, S% o# m&&T
  乍看起来,对联这一文体在浩翰如云的传统文学中,是再简约不过的了,它短小,精练,易学易会,应用方便,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春联、婚联之类,似乎持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尝试。其实不然。形式的简短,只是就表象而言,若论及对联的创作理论及艺术手法,并不比诗歌简单。对联和格律诗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对联只有上下两句,而格律诗就不只两句了,对联在精练程度上比格律诗要求的还要高,因此联语中的水份是很少的。一副好的对联,不但要做到语言精练、对仗精巧、意象精深,还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撰写对联难度较大,难度特大的对联,要想对好,比写格律诗要困难的多。有的联语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对好,有的联上联出了,数百年之后,下联仍无人对出,致使在楹坛上出现了“绝对”这一特殊现象。所以,一位作者,只有学识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期的生活体验以及浓郁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一副对联,格调固然重要,但格调只是一种文学技巧,而艺术是文学的灵魂。格调是死的,艺术则是活的,格调给人以外表的美,而艺术则能给人以内在的美。所以,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诗人的思维力、观察力和感染力。像写诗那样去写对联,要做到立意奇绝,感情真挚,内容含蓄,语言饱满,文辞洗练,构思巧妙,意象清晰,寓意深刻,对仗合理,音律优美,尽量使对联达到诗化的境界。有人认为,写对联比写诗来得容易,其实要真正写好一副对联,并非易事。它和诗歌一样,同样要讲究比兴之法。如果没有艺术的冲动,只是为应付而作,因文造情,其作品绝无艺术生命力。晋朝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糜”,指出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和言志,这就必须首先做到语言优美而动人,对联亦如此,必须借助于审美形象去表达自身的情绪,还要做到联中有我,即在联中呈现出自己的风格。古人云:“学文者,必先浚文之源,而后究文之法,浚文之源在读书,在养气。”此乃独到之谈。其中道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学之功,丹华之妙”的深刻道理。此乃书外功夫,是非一般人能体会的了的。清代学者袁枚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说:“只可取意,不可取法”,“平居有古人,学习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对联的创作过程是对语言最精辟的提炼。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对联创作必须充分掌握极度的概括特征,以最精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大的题材可以大写,小题材则要小写,不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在创作时,在避免文辞堆砌的阳春白雪,也要避免庸俗直白的下里巴人。沈德潜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为此,作者平时要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扩展自己的胸谋,开阔自己的视野,到时候驾驭大的题材就不会无处落笔了。
) q. S( ]8 n9 i. r0 B2 X
  下面谈一谈对联创作中的规则。
一、立  意" h' l% `0 _: b
  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锦帐,寓意则灵。”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古今名联,或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S. p7 ~! t&&O. H1 i# _0 O
$ a7 T% O8 T6 Z$ e
  四面湖山归眼底4 G* C% ~+ s6 I$ N8 Y
  万家忧乐到心头2 L: R2 V( c( u$ [4 M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 Z0 Z- Y6 H# s) k. x) ?&&_
  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对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作品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意象清晰,概念具体。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应该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一联:
- a! i& ], C9 A, N- U
  群山尽作窥边势& C0 x( s8 D8 A: k3 w. m& R
  大海能销出塞声- s* N/ B" `7 O4 r9 @1 b) P
; T: P( _' p8 F: A8 m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M1 `0 I9 }2 [- O& \8 l6 X2 B% T8 m
5 y. W" l6 k+ a- Y7 g! R: e
二、取  象4 F# @5 J9 M: c5 Q6 D&&S3 B% ]
7 D5 s% Y+ c# D+ v9 s
  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B0 U# p3 q- {&&O0 z
" R! B* m, E; ^# F2 `( h/ U# {1 y8 D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1 P- {# N2 K; T& a&&p7 I
5 `# b9 \( w( H& G7 q. E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 W1 W: l6 ]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 m4 G' `6 D: H) y. n
* l" E& S$ A* m& m$ H
  下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请看:$ A5 c5 x( t3 F9 T+ `3 b% M+ A
+ j% a4 L! L! k: \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谈胜看花
/ B3 F% P. V1 q* P1 C
  联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因此,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认为,感情由于景物的感触而发生,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山川的壮丽,可以启发作者的文思,触景生情,才能用语言将所要抒发之情描写出来。这样的对联,在风景联、名胜联内,比比皆是,无所不在。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
' n0 W' a2 \& y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x0 u# z* Y+ \# `2 q- {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C" ?6 p$ ~6 `% d
/ }/ m&&y; a* [( o
  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文心雕龙·原道》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苏东坡也强调“文理自然”,并自道其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这些见解,对于我们的对联创作十分有用。
  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景物或对象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写作对象有深入的了解。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X6 O2 M1 ^1 D& Q&&@! h$ }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 ~+ @+ q, \" m3 N* t$ V
  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阳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写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联中证实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讹”,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的。苏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联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佳联的。. {- x$ N3 }, Y2 b# {2 |% e
* B; E" A3 t: {/ l8 S
  其次是要用语贴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为一纪念地题联,就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说得恰如其分,使人读之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最忌讳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将士万古流芳”之类的词,美仑美奂,却不着边际,是必须忌讳的。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 R4 Z9 ?. {% B( T. Z( Z0 m- X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2 e5 P3 S' @% N0 v, }
  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5 @" X&&i% p+ p4 V2 f: h
  在选取意象时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8 x1 |. q* x3 f8 ]( b
  一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这样一副联:
) h5 j- ^/ `4 ?# Y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U+ m5 o, b. T6 w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 V7 h5 \9 p: w$ x: T
0 ^% O6 M# N' E! n" E9 |
  联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这里的意象可以说再确切不过了。在确立下联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马这句成语,然后将其化开,把“心”这一抽象之词处理得如此活灵活现,抚之有物。5 r8 |' W8 g0 Q' W/ P
  二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8 R$ v* u&&b
" j) p+ Z5 P! c! K# @" W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 l) Q. S# v: g% ]0 N) r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浅尝辄止。
三、言  志
  舜帝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在说诗体的文学宗旨。楹联也同样如此。孟子亦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讲不了解作者就不可能对其作品有真正的理解,反过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明诗》中首先给诗下了定义,认为“言志”就是“持人情性”,而所含的就是“无邪”的情志,意即健康、真实的思想感情。自古至今,诗人们一直恪守这一格言,认为“言志”是诗的本质,诗不言志,作者无法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志向、情趣抒发出来,从这一点说,“志”应是诗的灵魂。联与诗同,细细分析,一副好的对联,都是或明或隐地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心志。“诗言志”应该做两种解释,一是诗必须要言志,二是你不管采取何种手法去写,最终你的志也会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因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内在情性、社会经历和语言风格,即使写同一题材,也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然言志这一宗旨都是统一的。在对联中,有人将旨在抒发自己情致的对联称之为言志联,比如徐悲鸿在解放前写过的一副联:' B$ F4 ]$ U4 A&&A* y& e
  独持偏见
  一意孤行$ N! E( k$ q, P&&u. O# m' a3 m
  作者有意利用贬义词组成联句,借以抒发自己追求自我、不与恶势力随波逐流的志向和情怀。联语正气逼人,入木三分,一腔胆识浮于纸上。$ Z( m* I1 v, f&&Y4 ?2 ^
1 S% u" G/ ?8 {$ O8 y2 H
  在写法上,言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写的自勉联:
0 M0 b) Y1 q/ P2 w/ c&&|$ F4 Z) r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 w9 P8 D- ?# P&&p
  再有如长篇小说《红岩》中革命志士为牺牲难友龙光章同志献出的一副挽联:2 K3 h9 k! u& v% Z&&m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c2 D! @) k&&p# v
  作千秋雄魂,死不还家% v4 R( B0 E: ^& V! G" z9 S
  辜鸿铭集苏轼的一副对联则属后者:# T* F5 P$ U0 d) i# Z/ ~) G* A
  荷尽已无擎雨盖( J! o6 R( y+ S- i, B
  菊残犹有傲霜枝
  周策纵的集词联,似不自觉的无意流露,然而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情趣。请看:
5 n5 u& o: ~9 L2 F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1 X+ i4 `8 B$ V' c' S8 v9 A% P. P
  孟子在论诗时曾提出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两种读书方法,前者是说只有全面理解了作品,才能了解作者的思路;后者是说要读懂某作家的作品,一定对其作者的身世有所了解才行。两者相互为用,会对我们欣赏对联大有帮助。
  在对联创作过程中,要遵循“诗言志”的宗旨,强调写作态度端正、严肃,因作品一旦写出,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处理得不好,轻的闹出笑话,严重者还会带来很坏的社会影响。
- p( J, n/ ?" i0 u. O% p
四、抒  情
& e& G6 e, A1 I# Y0 t
  指在作品中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接抒情。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晋朝陆机就指出过“诗缘情”之说。他说的情乃是指人们的心灵意绪,它包括人生悲喜之感,而以真实感人作为其审美之特征。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认为,诗歌的感情,乃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对诗人心灵感召的结果,其中最激发人心的即是悲壮、分别之情,只有这些感情,才适合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纵观古今楹品亦然。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 X1 D7 P$ Q1 v&&x: I$ m' y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小凤仙乃北京一妓女,蔡锷在逆境中与小凤仙结成知己,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脱离袁世凯的囹圄之中。后蔡不幸早逝,小凤仙闻讯后,以联挽之。联语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如泣如诉,此联以抒情见长,可谓一字一调,字字见情,生死离别之情跃然纸上,使人读之扣人心弦,肝肠欲断,实为抒情联中之佳品。
( O: o) K/ S7 y( Z5 @; r2 f8 B4 C1 O
  请看周作人挽马隅卿联:
$ i6 \* k1 g&&e9 h( d&&b&&^
  月夜看灯才一梦# N5 L8 @6 T9 }
  雨窗欹枕更何人7 h( \$ W6 M# c
  马隅卿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联写二人前一天还一道观灯,仅隔一个梦(即一夜)就病逝了;下联写自己在风雨中转侧不安的情绪。联语洗练,既不写逝者生平之业绩,也不写自己悲痛欲绝的伤情,而只写一方空间,以小事托出,极富诗意。此深情笃意完全是自寓情于景中道来,此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 ?+ r1 C7 U7 F9 J( n
! o* [1 v# k3 G9 S/ K
  还有一种抒情手法既不属于直接抒情,又不属于间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通篇写景,无一字涉及主观情绪,但作者思想感情已在不尽然中融化在其中了。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 o) X; @+ D
  四面荷花三面柳9 M7 w7 u2 {&&I9 I# y, R( @( P
  一城山色半城湖, N9 d0 Y; n! d
  联中不掺入任何主观情绪,只将此地现实风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然而我们却不能说作者无“诗兴”之作。试问,如果作者没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情,又怎能写出这样饱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此理。0 f7 \: V# U7 z" N3 E# S9 W/ q
4 j1 I+ }& ~& L& H' p- X; `
五、章  法2 f) V. _7 N2 o/ x
( a: E7 [7 p. D% J6 h6 J0 [. w* Z& u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如一旦形成陈规的章法,便会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然一切事物又都有其规律性,鉴于此,古人还是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一般认为,对联的创作理论及美学原则多遵循诗赋骈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精辟的论述,不仅适用于诗赋骈等文体,自然也是对联的创作理论根据和美学原则。古人对章法的理解,从来就有:“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无定法,以古为法,以今为意”的说法(袁枚语)。古人的这一理论,从辩证唯物法的角度去道破真谛。但还是有一家之言,谓诗法之“起、承、转、合”。8 N9 A4 T" `+ l
  对于楹联,上四点是否可行呢?笔者认为:短联不必苛求,一些长联,不妨可以借鉴。因此,懂得一些作诗章法,是做好对联的关键所在。请看徐达为故邸撰写一联:4 M&&V&&l" w. l( m&&A2 X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f5 r' |+ u6 L9 `0 o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
  上联前两句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化出,由此引发对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发思古之幽情。此为大处着笔,给读者展开一副风云迭起,辽远壮丽的景象;下联则从小处点墨,从小见大,错落有序,使人观之有物、闻之有声,感情贴切,一“问”一“看”使得起、承、转、合十分得体,叹为观止矣。
; ]6 Y$ F) M3 ]& _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应用灵活,要求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写出较好的对联。 . h8 t7 L/ s3 d0 E) \
! z! I' T* k0 h+ A+ [
第四章 对联的特点和格式
&&A5 e, Q' h- J0 i! ~
2 D( q2 H&&y) J0 ?$ Y
&&1 M6 ]4 G2 w6 v
&&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8 H/ g, b/ ]1 H( ?6 |
& ~- ]) w1 `& q8 ]$ z+ E" f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3 E/ @) Z- j3 T0 t2 O6 D- @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M+ [. }6 M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g7 r5 N4 V( w- |/ X" X5 U7 {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 |&&t) w6 S$ f5 {3 G1 Y% ]
  两姊妹,一般长( D3 z( g4 Q. R5 l
  同打扮,各梳妆$ p4 [! j' _0 P# y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6 i* s4 Q, {! O/ j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0 Q8 Q/ x6 [4 \6 c
- i* j% P+ s* `; S) k: S/ r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 M5 B% I5 z+ k2 |- i2 M: B2 O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F# X5 p9 A3 S0 R/ ?0 N) k&&x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m, I# H' J0 ?* J4 V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n( C2 l6 w+ P6 _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E' n2 s8 @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 W( i( S" F& a&&g
: n/ {; g3 p% ~1 y% }4 K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 ~; Z& t) q7 t5 v2 n5 l! T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 X0 T- S7 I& Y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 u3 I/ [( T0 \
4 S% r1 ?6 \1 y7 a$ Z) c9 I
  急水与天争入海: t1 Y# q' t( E- \% j
  乱云随日共沉山0 ^2 d- u7 v4 X3 M8 z4 K4 ^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M8 |' \" {* C% T- g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 J# ]& G! s2 y5 `+ |% x
1 e, F! m/ k7 w! k! l- n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8 ~0 |) s# O9 ^0 ?* T5 |$ Y/ b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v3 ?5 R% z. j- Q* M+ R+ g
2 }- Z* C% J7 X$ G) l&&L&&c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2 v: {) X$ L( u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 j" J9 I. p2 h
  二、内容相关! S% s) r1 g0 h' Q* Y3 g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Y&&s) d! Y+ b( M
& x2 |6 j6 _2 r! j" L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j6 S0 ~1 v- o7 A) }6 ?. K8 `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P9 w5 m6 {6 I) E% {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 ]( v, b5 u9 j9 O: E# y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T) P: ]: H% p+ J& Y& b
. j&&C& ?7 T, V- l3 r3 E1 j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 Y" m7 X/ h0 D5 d! [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_( F- w&&z2 V' h- W9 a! u1 v3 E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4 d% [4 ]4 ~1 d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 ~8 J) u/ t# `/ n! {' w. X9 f. N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8 D! }&&T+ y5 L' A. M: I& z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第五章 对联的词类和词性, |( z6 I' W' w- g' o7 W. Z
+ O+ c4 B6 P8 `& E! Y
&&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 Q. c" [8 S8 U9 s3 y2 C" C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 v. ?5 [& u2 k3 F- L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v9 Z- B- I. C& W* P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y+ o( ~0 B6 I0 l# x0 ?1 [% D4 R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2 Y& U/ f, S- R3 S/ Y
  另有按其它内容分类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 M8 F1 u5 L6 j+ A8 g
  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8 @% Q2 U8 z8 M/ w: u( ~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1 ?" R6 Y% x. V; {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E5 W" o( k% q# \& A$ a! V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t3 ]* _( p$ J& u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9 C! @$ i6 Z+ F& `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0 H/ d: l6 c6 q2 E# w8 n+ ^6 \" V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0 I+ v! ~7 k. d. R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K( `, s&&H$ J/ w3 M2 q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S) U) y&&~8 }# _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I3 o$ Q2 G. s3 n9 }; `+ `$ e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8 I&&g3 K0 ?- F( C. Y# s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
  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H&&M# t5 x( q&&K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L) B: ~& C% L&&f% L* s8 q: i5 d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l: `; ^. ~6 B% C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
( @& L. I8 p- U* K: g. P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4 V/ @8 r& h6 U0 h! P&&O6 C( m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F% ~" z/ K: u. w! d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
1 `! c# K' t! W
  诗写梅花月;; p& h2 f- ]* q3 [
  茶熏谷雨香。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 n/ F6 c( Y: o5 p% d+ {7 T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F7 `$ ~4 v0 s2 l9 B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N9 z5 e$ ~( k& b. W* b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d3 ~, P; g7 f" @- C. l& L$ e
4 R# }6 N% t% M. p2 ^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o' @) I7 r8 F" @
4 v9 l' [2 P4 \1 x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z2 C! U" ~4 m( {: @- c! Q5 ~% I" f( E
0 l4 M7 B* R4 W, d7 p9 r
  心肠铁石梅知己;5 s4 x6 o( q* X4 F! q9 \* \( P
  肌骨冰霜竹可人。/ r7 w+ R9 L; g0 h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4 v* k3 N) j' R
: A$ X1 M5 i/ T% c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F) n6 i" N3 P& o
  竹雨松风琴韵;6 Z5 Q5 |6 Q' K- [# m2 v! }4 H
  茶烟梧月书声。8 d+ R9 [" y&&O! a8 y% E
- [1 j/ g9 z&&b* W" n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 C&&}+ I1 W% d2 c
  动词对1 `; s+ l6 X&&~4 ^3 r7 H- T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它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 g" L: A/ S$ O+ I* `" j# E; J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H' `4 m& \1 w( h2 y/ _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F2 m: u- d# n4 Y6 `7 A/ `* T&&}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 B. W; T) {+ X6 R: T; P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X# V. U' z7 f, h$ P- `
0 U1 a5 T4 p8 M' G" c$ T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6 S! }7 b6 p1 {* Z9 s
; X" W/ v5 M9 B, w4 |0 C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i' V+ x2 e8 K) d% x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T/ X& G9 Z! I' ^; B
, {. j4 X: M7 n- [) j" I( Q! }
  联语重用动词“容”、 “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 “容”、 “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 Y5 i1 |( U; z
  形容词对" v4 B# p1 R$ S9 j9 E* \
+ f0 R* M0 i&&p$ [+ W/ p5 D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E7 J6 j, U5 Z! G" E! f% \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l5 S' M3 c&&x
5 v+ ?: ?- x1 B3 T3 k
  湖阔鱼龙跃;, d+ s! `% i6 y$ o
  山阴草木香。/ v7 X% ~: n$ I# E0 O& w
2 ]2 X& f&&@& n7 o. a( g: f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q* b9 |+ K3 _# v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4 w5 R$ H, Y# F
( M* T6 D( ~# [. H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原诗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O! e& i! f! E% D5 n
  数词、量词对, J; n3 T$ X. J0 q- X4 p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基本数词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组合数词有十一、九十九、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纪、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后的如第一、第二、初五、第六等。&&n9 z- x/ m5 h! ]* H
2 f, ?- _4 w- V3 H: a
  量词表示计算人、事物或行为数量时所用的单位。主要有度量单位:尺、寸、里、升、斗、斤、两等;个体事物单位:个、只、件、根、本、间、种等;集体事物单位:独、双、对、打、群、诸等。还有一种词称动量词,数目较少,有次、队、回、遍、道、下、阵、遭、趟、顿等。物量和动量经常要同数词一起用。数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称数量词,如三斤、一双、十回等。- m7 T. q! s+ s5 z9 d/ k$ W
  数词和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联难度,进行数学运算,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苏州闲吟亭联:&&S* U6 e7 k/ D
  千朵红莲三尺水;& I# {& j% ^8 x7 U' i% n
  一弯明月半亭风。
7 T# U( J, J5 h$ m4 q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C$ ^# g# j% `- E2 h& z. H9 S
" w/ X" ^; U- z# |) b& l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5 ~8 P) F% _7 ^- ?8 |- A; A
; f) e% B8 x: G+ ?! L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c$ T&&N) I( W0 ~" L( ]# p% e2 s4 O9 ]
  再请看下联:7 \2 x( v- |
; y$ h" w" q* w- A0 r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f! O9 {$ h/ \, X) ^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l+ M8 |* e8 b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8 O/ D; [" D% g7 }, n
  再请看下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Q2 A0 r$ j: r% S1 F
  扬州十里小红楼。
  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三话》中引自《隐居通仪》一文:贾似道镇扬州日,上元张灯,客有摘七句作灯门联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称其切,唯“天下“对“扬州”乍看属宽对,均为名词,偏正结构,“下”对“扬”不工,然“天下”对“扬州”则无嫌。9 G8 q7 E1 F, W! [& Y1 D* k% S, d
  代词对( \" K: K) C4 \+ V, I2 ^# L% ]
7 b& G( T5 B* e) u7 h4 e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 L- c2 A- t/ U8 Z4 Y&&Y; g$ T$ n
  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3 S& g+ F7 D0 J: t
/ Y' V7 H2 j, q. S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R: R& X; i! l
1 r* i/ i* I1 a: G$ {# V* J2 ]+ p' T" m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0 ?9 k0 }( ?9 x# _& ^2 A, t1 ^- N! U
- y6 s$ R7 q- r- p/ z& G) {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7 u4 f& |+ V6 ]! S3 r3 R3 [
% e% \2 {" E) ]$ ]2 ]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7 l) d7 H, ]4 J& \% ]4 U0 L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概,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心态,为联语增色不少,被后人称为联中佳品,不为之过。& j) p&&x: X% D! y
  请看金圣叹所撰一联:" h9 y5 J" ?&&a) j) m5 P5 C' R
" g9 E2 M/ @& y( K2 I) {5 L" G
  真读书人天下少;5 I7 X( A3 P. C. P! J- c
  不如意事古今多。
2 a7 H' k1 Z4 N7 u# K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介词对
  即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如:从、自、往、朝、当、到、于、在(方向、处所、时间);把、对、同、为、跟、连(对象、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让(被动)。在古文里,与、以、于、为、所等属于介词范畴。介词在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其必须用在名词或代词的前边。
9 {6 v3 j! g' f/ K6 Q
  请看周恩来写的这样一副联:
0 c$ p* F8 `4 q" A* k2 x5 _% G; B&&?
  与有肝胆人共事;" E! c( R) U* {, }; e
  从无字句中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5 b9 \* m2 i0 |- g5 d: l) P8 Y
  请看山东曲阜孔府门联:5 [+ \: f# U1 g/ H& x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_8 r6 E: C+ }' y: N% c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 }! e) K" Y8 Z/ q0 C- U# h+ a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 ]; }3 O$ n, Y) N% r8 j
  再看下联:
  与人当宽;
  自处当严。
- p# j1 F! y! v
  “与”、“自”二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二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0 J( l, `( m3 v( ?! \. t1 d&&j
副词对5 r: p3 G* O&&Q3 L& U* V" g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但不能修饰和限制名词。如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正在、立刻、忽然、终于、一直、永久、才、就),表示程度(很、更、越、最、太、更加、非常、特别、稍微),表示范围(都、全、总、只、统统、仅仅),表示重复、连续(又、再、还、尚、犹),表示语气(可、却、竟、决、倒、竟然、难道),表示否定、肯定(不、设、必、许、没有、必定、也许)。在古文言文中,已、犹、则、也、有、可等均为副词范畴。
  请看长沙天心阁联:9 ]&&}% y- `6 [* O
: v&&W9 u&&h, O2 p" e
  四面云山都到眼;
  万家忧乐最关心。. Q$ v* ]7 V& n. k% K! L
" V&&a: C' p2 q&&r% x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纵观全联,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6 K- M6 w: d, d& s3 V% O* X
  请看下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之何?如之何。
  这是一副为革命进步人士杨杏佛写的挽联。杨与宋庆龄、鲁迅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被国民党杀害。“不可说”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发出的感慨。“如之何”,是笔者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不可”、“如之”为副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副词的作用,用语奇精,内容含蓄,喻意深重,表达了人们敢怒不敢言的社会心态。+ x+ z' ~% U' d. w
, P&&b3 K2 f. a! g, O& `
  看南通曹顶词联:
. ]( N/ L&&{/ G&&^6 ~- g6 r
  匹夫犹耻国非国;
  百世以为公可公。! @3 b6 \2 J6 {7 ]3 B+ |
  此联为明代抗倭英雄张骞所撰。联中“非”、“可”二字为副词,分别修饰国家和人物(曹顶)的,是说国不像国,公(指曹)可为公(对有功绩的人的尊称)的道理。; {0 F! Y/ l. N
  助词对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8 F% T0 o, E/ ^
% x0 E+ e9 I) p' l: v, `+ }9 p& `" O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4 P$ G& [+ y1 c9 L+ Y+ Z, e0 I5 j
1 r8 X+ U7 T/ {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v; z% Y, Y; R0 C. u& E" a7 M$ {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J4 G8 d9 ]9 r2 T8 R3 o5 c2 P" b
- t7 m- }+ s2 S) _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5 K8 U6 S" @9 Z9 w3 a+ K
  连词对1 W5 f, {- W" N# W! w0 U
2 V0 U. F6 L7 y6 ]9 e$ U
  能够将两个词或者两个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连词。如:和、与、而、同、跟、及、并、或、以及、不但、并且、或者、而且(连接词和词组);不但、虽然、既然、要是、如果、假使、倘若、只要、除非、即使、因为、不论、不管、尽管、而且、可是、但是、然而、况且、所以、因而、因此、于是(连接句子)。古文中的而、与、则、乃、然等属于连词范畴。
  请看下联: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3 Q9 k) b8 Q; i, W. e3 }5 Y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的穿透性。' R" N1 j# o* |6 a4 T
; O: a& t5 Y4 L; ^' p
  叹词对7 k# T; R9 Q# o! U/ E. V
% U0 x3 |, Q& Q! q+ u. _' V8 J) Y
  叹词,即表示强烈感情的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它一般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通常在句子的前边独立存在。在对联中,叹词的应用不是很多,在一般的诙谐联中偶有使用。: E; F& V: Z3 a9 T% b1 c
3 K( L' R) Y# l&&}$ O- e" f
  请看下联: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C, I3 f' k$ S3 m# e# \5 h+ ?: N* P
0 J4 R5 r% q! O1 k&&v
  据说这是一副云南某村土地庙联,作者借土地神之口,发表感叹,像土地神在过年之际看人间一派热闹景象之时的自语的写照。作者似乎在写土地神的孤寂心态,批驳了人间不似仙境的迷信观念。9 e( a3 D" {* a# X
  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努嘴,哦哦我,噢噢噢。
% f! z. T&&S' k$ x! J6 I
  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
/ [) J0 ]&&_% Z5 x3 a2 y( k
  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这样写道:7 I- F9 e5 l, y' Y& {$ g/ Q
4 O1 \$ {7 u! B$ T; i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8 I" `5 |, d: @; p- \
  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
) p4 w3 E9 c' i- x# [( e$ I
第六章 对联的种类和应用
! ~6 D4 a, X# W0 ^8 J6 k
&&  对联,经过千年的磨砺和沉淀,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独具体系、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艺术品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即:喜庆类、哀挽类、装饰类、行业类、文苑类、其它类。喜庆类包括迎春联、节日联、婚嫁联、寿诞联、乔迁联;哀挽类包括致挽联、自挽联、墓祠联;装饰类包括风景联、名胜联、寺庙联、官署联、宅第联;行业类包括酒馆联、药店联(附:药名联)、理发店联、戏台联、会馆联;文苑类包括治学联、书斋联、自勉联、言志联、题赠联;其它类包括讽刺联、戏谑联、谜语联、应答联、巧对联、应征联。下面按对联分类举例说明。3 c- }# y4 c) [+ ^3 H1 f
: _) m* j5 s% @+ B7 }- S% e
一、喜庆类/ |% F8 ?3 _( m) R' W
  凡带有喜庆色彩的对联均纳为此类,撰写喜庆类联,应在联语中透出喜悦、欢乐、愉悦向上的气氛。切忌隐晦、生涩、低沉、平淡之词,联语要求既有时代性,又要有针对性。
  迎春联& g$ [4 ]&&q" x7 {&&u6 ]+ ^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来临新年伊始之时,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一副春联,借以烘托喜庆气氛。春联一般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在我国,无论塞北、江南、城市、乡村、机关、军营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各行各业有各自不同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氛。& [1 y3 t9 l3 N- f7 Z, ~- A- v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春联不同的内容和风貌。历史上留下不少好的春联,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有的显得陈旧了些,如:
" f+ r" `. y: E8 {3 N# f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g% p( p0 S6 Y! Y
  有人将其稍加改动,则显得清新不少:
  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 C9 ^8 `1 y0 i% [' e7 R1 Z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一农民在解放前写过这样一副对联:9 l3 q! j4 g! e) y
  过年只有两升米
  押岁并无一分钱, E8 ]) I9 j- P
  解放后,过上了好日子,改革开放后,生活更加富裕,于是他又写了一副对联:
+ Q# x7 {" [( e! |- y# ^. `9 `
  过年储粮十余担: V6 D7 M, e) Z( f5 E4 }
  押岁存款上千元
  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对联新的活力和内容。, N9 q9 |" e- V
# v5 I: @% n5 z( _
  1921年春节,陈毅同志从欧洲返回故乡四川乐至县过年,曾在自家门口贴过这样一副春联:5 Q/ l* Q$ W. A" l3 `* L- Y
' o8 P5 p* ^) f1 o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 I: N3 C5 l6 U: Q&&S
  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这是根据一副旧联改动而成的,这副旧联是:% a" ^" P; H$ q
" \$ Y' v! o4 n1 N&&a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V2 b) H. d+ w! `' s
5 V; _2 K$ O4 d1 o7 N
  很明显,改动后的对联比旧联增添了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坚定了克服困难、坚持奋斗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政府新颁法令:以阳历纪元,提倡男女平等,于是一副很有时代气息的春联便应运而生,流行于世,对联这样写道:&&r' Y; q9 i8 h3 g. Q! D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L: N/ \0 q0 D( T- |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 T1 v3 M3 }% V# b9 H
  联语通俗易懂,接近口语,却寓意无穷,嚼之有味。
: [&&`5 h9 T8 k
  在旧社会,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春联虽多有喜庆气氛,但思想多陈旧、缺少生气,然而有一春联却写得与众不同,联曰:: Q&&w&&s" R. m! E3 J
  人因爱富常离我% c: H6 I. j/ Z9 d: m&&v
  春不嫌贫又到家. L" G) S: |+ p3 V
  此联为清顺治年间榜眼陈芳澎所作,陈幼年家贫,攻书刻苦,饱偿世态炎凉,在他未考之前的一个春节,便在自家门上贴出此联。对联与诗同,贵在立意,此联立意新颖、脱俗、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古人云:“诗不厌俗”,作者巧在从俗处着笔,上联为平俗之句,老生常谈;下联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好一个“春不嫌贫又到家”,其中赞美春之无私利,无偏袒之心,跃然纸上。上联写人,下联写春,造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从俗中求雅,当为大手笔也。
" d3 T* R. c: A! q" x
  清代文人归玄恭除夕自题一春联:4 z. @# }0 ^! i1 V1 Q3 ~
  一枪戳出穷鬼去
  双钩搭进富神来- w( ?! H) V& t$ D# q2 x0 k
( l( F( [- r& R5 V8 v6 E) l
  联语诙谐、奇妙、极富生活情趣。有人说此联为一修鞋店联,还倒显得贴切、实际些。
' m& c& c# J& r7 y* \0 t
  解放以后,人民当家做主,时代赋予大地新的生机。对联多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为主要内容,如:
  翻身全靠共产党! a" `9 O, U+ y- i/ W( V
  幸福不忘毛主席
9 U: _&&k0 s3 P1 Q
  这些对联近于白话和口号,像这样的对联很多,如:
  听毛主席话
  跟共产党走3 J; ^* d+ N$ H3 I
&&A, c% T* f3 r2 ]% r# Z: d, e
  还有较为含蓄些的对联:$ U, U. j5 e" s* |) C8 O
8 y) \' C9 P$ s5 x5 z% r+ C2 \
  翻身不忘本
  饮水当思源- O; u0 z1 G+ \7 r6 n8 P( e1 }
6 ~8 i4 B% e
  还有:6 X3 w9 e3 D& X9 ?7 G* J' x# j
- }0 e, m% g( k' k/ ]1 ^8 X
  劳动门第春光好
  勤俭人家喜气多
6 `) t6 x7 Y2 j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联也随着时代的鼓点而增添了全新的内容,有这样一副对联:
2 q- M" w5 p, F5 o( \( X
  举贤任能兴国计
  脱穷致富乐民生
- ?: A! s5 s/ r% i0 g, R+ C8 t, O
  寥寥数字,精到地写出了改革以后,新的社会趋势,一眼便知对联所产生的年代,再如:
2 ~' L# p9 o&&~% K" n7 D! m1 g3 ?
  喜鹊登梅唱祖国千秋富贵
  春风化雨催改革万象更新
  此联古调新弹、浓艳富丽,把习惯的用语,在立意上赋予新的生机,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 J' h& ]5 q: A
  下面谈一下写春联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 U) L$ d8 a1 u! i
  第一、写春联的内容要求写吉利喜庆的话,避讳用不吉利的字、词以及同音、谐音。
  第二、写春联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不要过于浮夸、渲染。
  第三、避免用一些现成的套话、大话、空话。
  第四、春联的内容要新,体现出时代精神。' V1 Q7 [. y&&j5 m) W5 T1 [
  第五、行业春联要写出自身特色。7 Z0 n( z8 I! `4 q6 ]* j
  节日联
  节日联为喜庆联的一种。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除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所以在写节日联时要针对每个不同的节日特点写出与其相关的喜庆联语,切不能张冠李戴或意象混乱,以免贻笑大方。! h- g9 ^# R4 B9 U: a' L
  请看这副元宵节联:
  灯月灿华筵,留得元宵余景,问当场谁惜千金一笑9 t0 Q* {7 W% c, z. U( f5 a* |6 B
  笙歌沸羽曲,果然大地长春,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 ]5 o&&a- e4 r! m5 Q
&&U" h1 b. I' q" {&&k) m
  灯月璀璨,笙歌起伏,此时此景,作者突发异想,向人们提出一个世人极易忽视的问题:“问谁惜千金一刻”,意在告诫人们时间的可贵,此点睛之笔,余味无穷。“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道出了人们对良宵的无限向往。联语意境含蓄,感情真挚,读后令你在冥冥之中倏然得以艺术的净化,以激发人们对人间良辰美景的无限依恋和追忆。
  请看一中秋节联:: N&&L1 t- O+ _8 i6 b2 ]3 f3 x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3 G; y% ~4 P9 t, k* ^. F- A5 G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 R$ `- T- M+ Y1 \&&W% k( ?
  “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对联与诗歌同道,要写出深情,方为上乘,此联做到了这一点。同是写中秋,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由此想到“天涯共此时”的台湾同胞。一种渴望团圆、统一祖国的真挚之情跃于纸上。联句在对仗方面虽不甚工,然“不以辞害义”,可为宽对之例。0 x4 D+ d8 s9 e
! S: e% g6 p! A8 O( C' p5 }
  有一副国庆节联:! A' y8 R* r" [
, }1 U: M/ E" j* Q& d9 K0 `# \
  四海扬波,万朵金菊迎盛典8 e9 b1 x* X$ b8 T! q6 k& x
  八风送爽,一天丽日耀长安
; j) L1 |/ {; N! K1 w3 @5 K
  国庆之际,正是金菊盛开之时,作者抓住这一物象,以抒发人们喜迎国庆的喜悦心情。对工严谨、联语明丽,全联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下联“长安”意喻“长治久安”,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情祝愿。7 V7 b2 r# w1 K( `7 @9 p
  婚嫁联9 s5 r8 B6 ]/ e* r# K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喜庆祝福是婚嫁仪式的内核。结婚以悬联的形式誌禧,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一副热烈、吉庆、幽默的婚嫁联会给婚礼增加无限情趣。过去的婚联多带有低级、庸俗、教条的味道,近代婚嫁联内容不断翻新,除了对吉祥之辞增添新的含量,有人还将新郎、新娘的年龄、姓名、职业、恋爱过程融入或嵌入联句之中。这是婚嫁联的一个创举,不断为人们所接受。写婚嫁联最忌讳庸俗、低级趣味之词,它不但会大煞风景,而且有的还会闹出麻烦。; x6 e5 p5 ~: o+ n/ s9 R+ ~% `
: F+ j8 b' Q# }4 D
  这是一副旧婚联:: B* u$ R1 p: q! B+ Y7 B
& B% e* H1 u/ p) N; ]6 e
  白玉壶中凝琥珀' u' p) m9 q! H' p
  光杯里斟葡萄! `9 E& t6 r6 I" Q: x&&n
% u/ z0 d8 w$ ~& e8 J8 C: b
  联句虽对仗工整,用字精巧,但寓意低俗,无可取处。, U; Y. I3 }! B" W* f" c
. s3 |# `6 X( I! ?! O8 a
  有这样一副婚嫁联写得别具一格:$ l& e# |: E) i1 Z' m( r. n
% t5 R' V, s. _6 G6 y/ G) j" _
  一阳初动,二姓克谐,庆三多,具四美,五世其昌征凤卜/ A* q& \0 S, J& J- O
  六礼即成,七贤毕集,奏八音,歌九如,十全无缺羡鸾和# v. \&&K+ @; n: s# B3 N# U
  此联巧用数字对,把一个婚嫁场面写得红红火火,“一阳”,有“春来”、“婚喜”之意;“二姓”,指结缔婚姻的男女双方;“三多”指“多福、多寿、多子孙”;“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世”,典出《左传》,是说懿氏占卜择婚卜辞中有“五世其昌”等吉语;“六礼”,古代缔结婚姻的六种手续;“七贤”,指魏晋“竹林七贤”;“八音”,指古代的八种乐器;“九如”,是祝贺福寿的吉词;“十全”指事物完美无缺,十全十美。值得一提的是,十个吉祥的语句,均有出处,选典构句,恰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望大陆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