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实验取材为什么要取回肠末端溃疡会癌变吗

回肠末端溃疡106例临床分析_参考网
回肠末端溃疡106例临床分析
程开运 殷云勤[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回肠末端溃疡患者肠镜下的溃疡特点,增加对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认识。 方法 通过收集2012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行肠镜检查并诊断为回肠末端溃疡的患者,系统记录其性别、年龄、内镜表现及组织病理结果等。 结果 回肠末端溃疡患者106例,占总检查人数的1.4%,男女性别分布基本无区别,年龄分布主要在30~60岁,占总人数的63.2%。肠镜下溃疡的形态特点:主要为单发或者多发的类圆形溃疡。组织病理结果:主要为黏膜组织慢性炎,少有小血管增生、癌变等。 结论 回肠末端溃疡的发生率为1.4%;男女性别分布基本无区别;肠镜检查结合组织病理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不同肠道疾病的溃疡形态特点有所不同。[关键词] 回肠末端溃疡;肠镜;组织活检;年龄;诊断[中图分类号] R57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5-03回肠是人体中连接空肠和盲肠的一小段肠体,回肠末端是指回盲瓣到回肠肛侧大约30 cm的地方,该位置为小肠病变的好发部位。长期的临床发现,该部位起病具有隐匿性,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1]。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肠镜检查得到大力普及,内镜医师肠镜水平不断提升,将肠镜诊断技术与组织病理结果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回肠末端病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2]。所以通过收集肠镜检查并诊断为回肠末端溃疡的患者,可以了解该病的总发生率、性别比、年龄分布等情况,评价电子结肠镜及组织病理检查对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诊断的正确率,分析结肠镜下各类型溃疡的形态特点,提高对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3]。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5月~2016年5月共行肠镜检查7452例,诊断回肠末端溃疡病变患者106例,检出率为1.4%。其中男性患者59例,占总人数的56%;女性患者47例,占总人数的44%。男女性别比是1.26:1。年龄最大82岁,最小17岁,平均48.8岁。年龄分布主要在30~60岁,占总人数的63.2%。入选标准:2012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回肠末端溃疡并有完整记录内镜下表现者。排除标准:正常的回肠末端黏膜,黏膜表面无糜烂,及虽回肠末端出现溃疡性病变,但未行组织病理检查者。1.2 方法电子结肠镜检查:本次研究所用的电子结肠镜型号为Olympus CF-H260AI,檢查方法为逆行检查,检查部位为距回肠末端10~30 cm处;②组织病理活检:钳取病变处肠道组织,保存在标本瓶中,送于我院病理科,必要时可行免疫组化检查。1.3观察指标观察内镜下回肠末端溃疡的数目、形态以及有无其他伴随疾病;收集其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分类统计。2 结果2.1 肠镜检查结果总检查人数7452例,诊断回肠末端溃疡病变106例,检出率为1.4%。其中10~20岁4例,占总人数的3.8%;20~30岁6例,占总人数的5.7%;30~40岁24例,占总人数的22.6%;40~50岁22例,占总人数的20.7%;50~60岁21例,占总人数的19.8%;60~70岁19例,占总人数的17.9%;70~80岁7例,占总人数的6.7%;&80岁3例,占总人数的2.8%。镜下表现:①溃疡数目:多发溃疡55例,单发溃疡51例;②溃疡形态:类圆形溃疡71例,不规则溃疡13例,口疮样溃疡8例,巨大溃疡性肿物7例,纵形裂隙样溃疡5例,地图样溃疡2例;③伴随情况:单纯溃疡36例,伴有回盲瓣炎22例,伴有息肉16例,伴有淋巴滤泡增生14例,伴有结肠炎8例,伴有直肠炎4例,伴有回盲瓣憩室3例,伴有结肠憩室2例,结肠癌术后1例。2.2 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88例,溃疡性结肠炎6例,结肠癌3例,肠结核3例,高级别内瘤变2例,低级别内瘤变1例,克罗恩病1例,T细胞淋巴瘤1例,贝赫切特综合征1例。3讨论末端回肠一般是指回盲瓣到回肠肛侧大约30 cm处,是小肠疾病的好发部位。回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并将食糜向前推送。回肠黏膜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可将食糜分解为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然后被肠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吸收,经门静脉送至肝脏。另外回肠黏膜还具有吸收和弥散离子的作用。回肠末端溃疡是消化道的常见疾病,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致使肠壁血管和肌肉出现痉挛,使肠壁细胞营养出现障碍和肠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导致肠道黏膜易受肠液侵蚀而形成溃疡,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弯曲杆菌感染所致[4]。该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季节变化等原因容易出现回肠末端溃疡的反复发作。回肠末端溃疡的内镜下表现既可以是该疾病的单发表现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内镜表现以黏膜糜烂、溃疡为多见,黏膜隆起该病也比较常见。溃疡一般较小(最大直径约1.0 cm),形态比较规则,周边黏膜正常或充血水肿,病变肠段蠕动良好,触之质软。回肠末端溃疡多呈类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地图样、口疮样,多发生在回盲瓣和回肠末端 10~15 cm 处,病变之间黏膜多正常,这些病变有的是自限性,有的则持续性存在。本次所收集的106例末端回肠溃疡患者中,溃疡的形态主要为类圆形溃疡71例,不规则溃疡13例,口疮样溃疡8例,巨大溃疡性肿物7例,纵形裂隙样溃疡5例,地图样溃疡2例。与此同时,内镜检查还可以发现溃疡周边黏膜的病变情况,其中:单纯溃疡36例,伴有回盲瓣炎22例,伴息肉16例,伴淋巴滤泡增生14例,伴结肠炎8例,伴有直肠炎4例,伴有回盲瓣憩室3例,伴有结肠憩室2例,结肠癌术后1例。病理结果分析发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88例,溃疡性结肠炎7例,结肠癌3例,肠结核3例,高级别内瘤变2例,低级别内瘤变1例,克罗恩病1例, T细胞淋巴瘤1例,贝赫切特综合征1例。结果发现黏膜组织慢性炎占83%,与以前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余18例诊断明确。克罗恩病多见于末端回肠和临近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内镜下多表现为阶段性、纵性或纵性分布的溃疡,其溃疡呈跳跃式分布,底部有白苔,溃疡的周边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肉芽组织增生、充血和水肿[4]。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多见,内镜下多表现为连续性、弥漫性,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扩展,主要改变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可见脓性分泌物附着,慢性病变可见黏膜颗粒样改变,炎性息肉等[5]。而肠结核的溃疡多为横行溃疡,其溃疡亦呈跳跃式分布,常累及回盲瓣或结肠,溃疡面较大,较浅且不规则,同时克罗恩病肉芽组合增生呈铺路石样特征性改变,且直径小,肉芽肿融合不多见。粗大、致密和融合的干酪性肉芽肿和抗酸杆菌染色阳性是肠结核的特征[6]。贝赫切特综合征与克罗恩病交叉较多,两者肠外表现相似,均好发于回盲瓣部,早期的内镜下也较相似,最优先的鉴别就是有无外阴溃疡病史和针刺实验的结果[7]。结肠腺癌的溃疡一般为巨大不规则肿物型,临床多伴有贫血、腹部肿块、消瘦等。缺血性肠病、恶性淋巴瘤、炎症性息肉等肠道炎症疾病发病率较低,且早期症状往往不具有特异性,这些疾病的确诊均依赖于病理诊断[8]。另外还有3种特殊的非特异性小肠溃疡[9,10]:①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通常在小肠有 20 个以上的溃疡,多处溃疡性狭窄,手术后经常复发[11];②孤立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病变多由于肠梗阻或肠出血行手术治疗时发现,多位于回肠末端;③特发性慢性溃疡性肠炎:多伴有发热、腹泻、肠黏膜萎缩和腹膜炎的表现。这些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菌感染有关[12]。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回肠末端及回盲瓣功能失调,大量细菌定植于回肠末端,从而形成内源性感染并刺激具有丰富淋巴组织的回肠末端发生免疫反应,造成局部黏膜损害[13]。
回肠末端溃疡的发生率较低,为1.4%左右,好发于30~60岁的人群,男女的发病率一般无明显区别,镜下以单发或者多发的类圆形溃疡比较多见,组织病理结果主要为黏膜组织慢性炎,预后较好,少有结肠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疾病;另外,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既可以是单发表现,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伴随表现。综上所述,因为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能正确判断病变的具体位置、大小、良恶性,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疾病,结合组织病理活检还可以明确病变性质。可见无论作为常规检查或者诊断性检查,电子内镜技术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并已成为我国临床诊断肠道疾病的首选方法[14]。对于肠镜下诊断为末段回肠溃疡病变的患者,我们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结果、组织病理结果等进行综合性分析[15], 缩短患者的诊疗周期,及早做出明确诊断,减少患者的心理、经济负担,为后期的治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参考文献][1] 梁海业,黄振宁. 回肠末端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特点[J]. 内蒙古中医药,):127-128.[2] 张平,唐少波,连滨静,等. 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70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980-982.[3] 徐恩斌,林鹂鸣,曹海莲,等. 回肠末端溃疡临床诊治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784-785.[4] 唐少波,袁海峰,覃黎葵. 双气囊小肠镜在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 15(19):.[5] 王书海,吴丽颖,凌明德,等. 肠型白塞病3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 蚌埠医学院院报,):.[6] 欧阳钦,Rakesh Tandon,KI Gon,等. 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一)[J]. 胃肠病学,):233-238.[7] 钱家鸣. 内科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759.[8] 黃吉雄. 回肠末端溃疡病变60例临床、内镜、病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52-53.[9] Matsumoto T,Iida M,Matsui T,et al. Non-specific multiple ulce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unrelated to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 J Clin Pathol,):.[10] Wang Weifeng,Wang Zhanbo,Yang Yunsheng,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nonspecific small bowel ulcers with a benign course and no requirement for surgery:Is this a distinct group?[J]. BMC Gastroenterol,):51.[11] Matsumoto T,Iida M,Matsui T,et al. Chronic nonspecific multiple ulce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A proposal of the entity from Japanese gastroenterologists to Western enteroscopists[J]. Gastrointest Endosc, Suppl):S99-S107.[12] 吴秋珍,李海玲,韩丽芳,等. 单人操作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病变45例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13] 朱振华,曾志荣,彭侠彪,等. 广东省中山市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J]. 中华消化杂志,):390-393.[14] 刘立玺,文萍,文剑波,等. 63例回肠末端病变的内镜结果分析[J]. 江西医药,):709-710.[15] 徐少斌,林鹂鸣,曹海莲,等. 回肠末端溃疡的诊治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784-785.(收稿日期:)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30期
中国现代医生的其它文章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男性,18岁,腹痛、腹泻2年,伴低热,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粘膜呈铺路石样表现,取活检病理报告为非干酪性肉芽肿,本例可诊断为A.肠结核B.Crohn病C.溃疡性结肠炎D.肠伤寒E.肠息肉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肠道功能紊乱B.溃疡性结肠炎(中度)C.Crohn病D.肠结核E.结肠癌2A.胃液分析B.血清胃泌素C.血浆血管活性肠肽D.血清胰岛素E.粪便K+、HC03-浓度3A.结肠镜检查B.结肠钡灌透视C.腹部CTD.全胃肠钡透E.便常规4A.肠结核B.克罗恩病C.结肠癌D.肠阿米巴病E.血吸虫病5A.Crohn病B.溃疡性结肠炎C.结肠过敏D.肠结核E.慢性细菌性痢疾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回肠Na胆汁酸转运体与高脂血症关系研究.pdf 6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6 讨论…······…···…···…································.….........22
结论……………………………………………………………30
参考文献………………………………………………………31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39
致谢……………………………………………………………40
回肠N“胆汁酸转运体(mAT)及相关疾病(综述)
验组予以高脂饮食(配方为:在基础饲料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04胆
喂食90天,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定期取血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胆固醇
含量,4—6周监测血胆固醇水平,观察建模是否达到要求。两组入选
大鼠均需排除已饮用含其它类药物饮食,高脂血症、糖尿病、畸形等
疾病存在。建模成功后,所用实验方法分为以下两个环节:1.提取对
照组和实验组回肠末端肠组织及结肠组织的RNA,应用逆转录一聚合
chain ion:RT-PCR)技术检测两组模
酶链反应(RT-polymerase
型肠组织的IBAT基因表达的强度;2.提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回肠末端
肠组织及结肠组织,石蜡切片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Indirect
immuneeofluorescence
的强度。统计数据运用SPSSl4.0windows统计软件包作统计学
处理,P&O.05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电泳结果显示:实验
照组。结肠中未见IBAT基因扩增带。半定量结果分析:利用Quantity
One软件计算比较每一泳道中PCR产物条带的光密度值,计算IBAT
基因与B—actin条带的光密度的相对比值,通过比较各样本IBAT基
因的相对值,最终得出IBAT基因在回肠末端组织中mRNA表达的相对
含量。半定量结果的相对光密度值需每组每一实验对象同等处理条件
下均重复测定3次,取其最终平均值作为统计用数据。最后结果显示:
有统计学意义(t=--l
1.062;TO.05)。2.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结果
显示:在高倍荧光显微镜镜下回肠末端组织中出现黄绿色染色颗粒为
阳性细胞。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内观察100个细胞,
阳性细胞&120%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利用四格表的Fisher确切概率
IBAT表达阳性率为13.3%(2/15)。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
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结肠中未见IBAT
基因的表达。3.实验组回肠末端IBAT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故回
肠中胆汁酸的主动转运过程增强,胆汁酸摄取率增加,引起胆固醇及
脂类吸收的增加,加速高脂血症的形成。
关键词:回肠Na+/胆汁酸转运体高脂血症胆汁酸循环
N采/bileacid
relationship
transporter
hyperlipidemia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肝脏移植术后肠道微生态状况变化及相关干预实验研究.pdf 11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牝大学⑧博蝴究生学位论文
肝脏移植术后肠道微生态状况的变化及相关干预的实验研究1
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急、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等终末期肝病
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手术技巧的日臻精湛和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发展,肝移植
手术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术后生存时间不断延长。但是,肝移植术后的感染始终是
影响肝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前研究显示肝脏和肠道微生态不仅在解剖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存在着
密切的关系。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细菌,是机体内最大的储菌库
和内毒素池,是内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主要来源。在正常情况下,肠道正常
菌群与黏膜表面的粘蛋白,sIgA,完整的肠黏膜结构,肠壁免疫细胞共同构成了
肠道的黏膜屏障系统,阻止了肠道细菌,内毒素向肠外移位。在某些病理情况下
如重型肝炎,肝硬化,严重烧伤,小肠移植等均可以出现肠道微生态失衡,肠壁
屏障功能损伤,细菌移位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脏移植术后是否也存在微
生态失衡和细菌移位等变化,以及能否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状况来促进肝移植术
后功能恢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建立稳定的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对大
鼠肠道微生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经典的K锄ada二套袖法。所有大鼠术前和术后均
不应用抗生素,手术和取材过程均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实验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肝移植术后大鼠肠道微生态状况变化的研究
(2)假手术组(sham组)
本课题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3cB5115506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以上所有动物均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c姐)1.Omg/kg/d皮下注射。
分别于术后Dl、D7、D50天采集标本,用于分析回盲部菌群构成,肠道细
菌移位情况,肠黏膜超微结构,血浆内毒素水平,肝功能情况以及肝脏和回肠末
端病理学改变。
1.肝移植术后一天大鼠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
菌的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同基因移植组的P值均小与O.05,异基因移植组
的P值小于O.01),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同基因移植组
的P值均小与O.05,异基因移植组的P值分别小于O.05和O.01);血清ALT,
AsT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升高;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的损伤,细胞闻紧密
连接的破坏;肠黏膜充血水肿;细菌移位至肝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的阳
性率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同基因移植组的P值分别小于o.05,O.05和0.Ol,
异基因移植组的P值分别小于0,Ol,O.Ol和O.05)。
2.术后第七天移植组中肝功能水平和肠道菌群有了一定的恢复;其中在异基因
移植组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较低(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
别小于O.05和O.01),细菌移位至肝脏,脾脏,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的比例较
3.本实验发现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术后五十天已经处于慢性排斥状态,此时肝功
显著性差异);肠道黏膜充血水肿,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肠杆菌科细菌的升
高(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P&O.05),乳杆菌的下降(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
P如.001);内毒素水平无明显下降(P&O.05);细菌移位阳性率高,移位至肝脏,
脾脏,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的分别为66.7%,66.7%,66.7%和lOO%。同基因
移植组中大鼠肝功能情况,肠道菌群构成以及内毒素水平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第二部分:微生态制剂对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成三组:(每组12对)
浙江大学⑧博士研牲学位论文
csA+3ml灭菌水灌胃
+CsA+3m1乳杆菌灌胃
+CsA+3rnl乳果糖灌胃
各组于术前7天开始灌胃:对照组给予3ml灭菌水,乳杆菌治疗组则予罗伊
氏乳杆菌(幻cfD施cj,,坩reuteri55730,含量为4×109),乳果糖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