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的第十四个文化叫自由人文主义和新批评?(原因是二)

&&& &&& &&&
目录 ??????
第一篇 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十四世纪的暴君专制第三章 十五世纪的暴君专制第四章 小暴君第五章 大王朝? ? ? ? ? ?
第一篇 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十四世纪的暴君专制第三章 十五世纪的暴君专制第四章 小暴君第五章 大王朝第六章 暴君专制的反对者第七章 共和国: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第八章 意大利各国的外交政策第九章 战争艺术第十章 教皇政府和它所遭到的危险第二篇 个人的发展第一章 意大利的国家和个人第二章 个人的完美化第三章 声誉的近代概念第四章 近代的机智与讽刺第三篇 古典文化的复兴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罗马,古城遗迹第三章 古代著作第四章 十四世纪的人文主义第五章 大学和学校第六章 人文主义的促进者第七章 古典文化的仿效。拉丁文的书信和讲演词第八章 拉丁文的论文和历史第九章 一般文化的拉丁化第十章 近代的拉丁诗歌第十一章 十六世纪人文主义者的衰落第四篇 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第五篇 社交与节日庆典第六篇 道德和宗教插图目录? ? ? ? ? ? 书评: 14:34:44   来自: 滕凯炜 (in what we trust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评论 &&    布克哈特的这本书,乃是迈入文艺复兴学习大门的门神,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就是绕不过它。所以,读布克哈特的著作是文艺复兴学习,研究中的最重要事项。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打破了传统历史学专注于政治,军事的狭窄范围,而将历史的领域扩大到人类的各个方面,对国家,政治,思想文化,人物作品等一一考察研究,在立足于历史实例上力求把握时代特征,有人就评价说:“没有任何历史学家曾以更大的魄力和洞察力来抓住并解释一个时代的心理”① 然而,正是因为这部名著范围广,内容多,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头绪万千,不容易抓住它的中心思想,所以,本文就笔者浅显的理解,对书中提出的几个重大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一. 国家的发展与新的政治精神    我们都知道,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把历史定位在政治军事方面。布克哈特的这本书,冲破了这个限制,已经把史学的触角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但是,我们也发现,布克哈特依然把论政治的的一篇“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放在本书的首要位置,是本书中最长的一篇。从这里看出,他把政治看作整个社会的基础,对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看来,他写的就是意大利独特的政治土壤孕育了新的文化。即文艺复兴为什么在意大利产生的政治原因。    他指出,历代与霍亨斯陶芬王朝之间的斗争使得意大利的政治情况截然不同于西方的其他国家。在法兰西,西班牙和英格兰,封建制度因为非常有组织,所以在解体时,就自然而然的转化为一个统一的君主国家。在德意志,封建制度至少在表面上有助于维持帝国的统一。而在意大利,此时则完全摆脱了封建制度。他进一步指出,因为教皇的干扰和各国的平衡,谁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统一意大利。不过,在这些国家身上,我们第一次发现了近代欧洲的政治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随心所欲,常常表现在肆无忌惮的利己主义的最恶劣的面貌,践踏每一种权利和摧残一个比较健康的文化的每一个萌芽。但是,无论哪里只要这种精神得到了克服或者以任何方式得到了补救,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新的事实――出现了经过深思熟虑,老谋深算的国家,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②    这就是本章的核心论点,作者认为,正是在这个新式的政治生命的基础之上,出现了文艺复兴。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个国家在中世纪形成的商业中心地位已经凸显,从东方源源不断传来的古代著作被很好的保存,人们的思想逐渐产生松动,航海与贸易的发展使得他们比以前看得更远。然而这一切也不足于产生强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在布克哈特看来,是属于国家的管理者的。我们可以看到,布克哈特把意大利的国家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专制的国家,虽然残酷暴政,但对于文化却很重视。第二类是教皇国,贪污黑暗,骄奢淫逸,不过有的教皇也很重视文艺,来提高自己的威望。第三类就是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城市共和国,受到布克哈特的极力推崇。他认为,佛罗伦萨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个近代国家”。佛罗伦萨产生了诸多文艺大师和人文主义者,代表了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最后,布克哈特总结道:无论是共和制还是暴君专制,在这些国家的性质上存在着意大利人的早期发展原因,这虽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主要的。正式因为如此,意大利成了近代欧洲的儿子中的长子。③         ① 乔治?皮博迪?古奇 《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89年 第870页   ② 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007年 第3页   ③ 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007年 第139       无疑这个时期政治思想家的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包括一些国家的统治家族。他们代表了新的政治精神。布克哈特也作了详细的论述。我认为,最具有代表的就是以下几个:   1. 家族政治(美第奇家族为例)。这些家族不时以暴君统治等形式出现,将“美德与恶行在15世纪的意大利诸国中奇怪的结合在一起。”有一条主线就是:当文艺复兴来临时,家族政治适应了正在形成中的国家政治需求,为保护和延续自己的政治利益设计以君主为核心的国家宪政结构,也就是说近代西方的国家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家族政治平衡各方利益的运作结果。家族政治对文化的重视,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布克哈特曾如是评价美第奇家族:“如果我们要分析下15世纪的美第奇家族,特别是老柯西莫和“豪华者”洛伦佐对于佛罗伦萨和他们的一切同时代人所具有的魅力时,我们将看到这种魅力系于他们的政治政治才能者少,而系于他们是时代的文化领袖者多。”①   2. 萨沃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 )布克哈特在本书中用了接近7页的篇幅来描写萨沃纳罗拉,并指出萨沃纳罗拉的宗教和政治理想是:先在佛罗伦萨进行宗教改革,然后将改革推向全国范围。我认为,这代表了一种新的宗教改革理想。然而他的措施过于极端和理想主义化,,所以,布克哈特指出,这种举动在佛罗伦萨这样一个文化城市里绝对是行不通的。②   3. 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 )尽管马基雅维利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是布克哈特却极度推崇他与他的政治思想。他写到“在所有那些认为有可能建设一个国家的人们当中,马基雅维利是一个最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人物。他把现存的势力看作事由生命的和能动的,对于可能采取的方法,观察得广泛而精确,既不想自欺也不想欺人。”马基雅维利其实主要建立以个温和的民主形式的共和国,而要建立这样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什么马基雅维利不遗余力为当权者出谋划策的原因。   4. 卡斯蒂利奥内(Baldassare Castiglione )在文艺复兴时期,他的名气不在马基雅维利之下。如果说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着重最高首脑,那么他的政治思想就着眼于最高首脑下的文官群体。卡斯蒂利奥内于1528年发表了《侍臣论》,此书与《君主论》相得益彰。有人评价说,卡斯蒂利奥内对政府官员的性质,素质等有一种近代的意识,并且适应了新型国家政治权力运作的需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卡斯蒂利奥内在当时的影响可能比马基雅维利还要大。③   二. 人文主义思想文化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如何把握人文主义的特征,也是我们学习文艺复兴史的重点内容。关于布克哈特表达的人文主义,我觉得有三大特征:   1.个人主义。朱龙华先生在概括布克哈特所抓住的时代特征时说“用一句话表述,那就是个性的觉醒,或者说是个人主义。”在他看来,从政治,文艺,科技到生活习俗,所有可称为文艺复兴特色的成就归根到底不外乎个性觉醒,而醒与非醒正是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新旧之间的根本区别。④ 我们也可以从书中看到,无论布克哈特所描绘的古代文化复兴也好,自然美与本身的发现也好,以及表现出的阶级平等或是道德的败坏,其基础都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解文个人主义。关于这点,布克哈特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表述:“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笼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① 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1979年 第215页   ② 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79年 第470页   ③ 周春生 《文艺复兴史研究入门》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9年 第187页   ④ 朱龙华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04年 第15页         ,对于国家和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做客观的处理和考虑成为可能的了。同时,主观方面也相应强调表现了它自己;人成为了精神的个体,并且这样来认识自己。”①    另外,人文主义还表现在对“个人完美化”的期盼上面。布克哈特说当这种对于最高的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易种坚强有力丰富多彩并已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的时候,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 “多才多艺的人”我们从教育的发展中就可以看到:最初的大学只开民法,教会法和医学,后来怎增加为修辞学,哲学和天文学。而在每一个最不重要的城市里面都有拉丁文学校,此外还有逻辑学。比如当时有一个贵族妇女通晓拉丁,希腊,阿拉伯与少量希伯来文。这样看来,我们现代人真是自愧不如啊!   最后一点,就是人文主义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集体倾向――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在这种倾向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者有似“托古改制”,喜欢从古代的事例和历史过程中去透视人性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加林说“正是在对待过去的文化,对待历史的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明确地确定了人文主义的本质”②      人文主义在十六世纪后逐渐衰落,原因主要有:民族语言与意大利语的发展,使人们更喜欢又简洁明确的方言来写作,拉丁语的地位下降,人文主义者靠传授古代作品谋生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还有就是印刷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必依赖于人文主义者。除此之后,人文主义者本身的腐化堕落起了决定性影响。人们指责他们的主要有一是敌视一切的自高自大,一是惹人憎恨的放荡不羁,此外,布克哈特在《道德与宗教》中重点论述的关于他们轻视宗教与道德的败坏。这就是所谓个人主义极端发展的结果。在个人主义的推动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野心,就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为非作恶,无所不为,但图自己的快乐,绝不管别人的痛苦和舆论的指责。③      三. 文艺复兴时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这部分我主要分为3个小论点。就几个重点问题,谈谈对布克哈特的理解。   1.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产生的原因   布克哈特强调说,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这种结合如何产生的呢?布克哈特给出了原因,我归纳如下:第一是拉丁语对于意大利人们来说是容易的,这就提供了认识古代文化的钥匙。第二,意大利保存了大批古迹和文献。第三,人民的性格,伦巴第人从德意志输入的政治制度,骑士制度和其他北方的文明形式,宗教和教会的影响――合在一起产生了注定要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典范和理想的近代意大利精神。第四,市民生活的发展,贵族与平民较和谐的相处。第五,政治环境   宽松,自霍亨斯陶芬王朝灭亡以来,不是放弃就是无力实现它对于意大利的要求。教皇们迁到阿维尼翁去了。第六,人民精神这时已经觉醒不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并要寻求一个可以依托存在的新的稳固的理想。    2.文艺复兴的表现    古典文化的复兴首先表现在对古典文化的仿效上,布克哈特重点论述了讲演,这个人文主义者的主要职责。他说,实际目的是使他的同胞在公众面前能有效地畅所欲言,因之他以古人为典范,对于立意,发言,姿态和手势各按照他们固有的关系做了论述。            ① 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007年 第139页   ② 加林 《意大利人文主义》 三联书店 1998年 第14页   ③ 参考齐思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所作的序         当时,文化表现于文化拉丁化,“在整整两个世纪里边,人文主义者所作的就像是说,拉丁文是,而且必须一直是值得用来写作的语言。”①当然,最有影响力的还是那些伟大人物写出的伟大作品。首先是但丁,布克哈特说但丁是把古代文化推向民族文化的最前列的人。他还谈到,仔细读但丁的作品,我们就会想到:整个中世纪,诗人们都是在有意识地避开自己,而他是第一个探索自己灵魂的人……主观的感受在这里有其充分客观的真实和伟大,而它的大部分都是这样表达出来的,因而可以使一切时代和一切人民把它看作为是他们自己的东西。②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他是古代文化的活代表,他模仿各种体裁的拉丁诗歌,力求用他卷帙浩繁的历史和哲学著作来介绍古人的作品,而不是去替代它们。薄伽丘又是这个时代的另外一个伟人,布克哈特把他与但丁,彼特拉克同列。《十日谈》给我们印象通常是一些欺骗,奸淫和滑稽的故事。但布克哈特观察到的不只这些,他评论道:“在艺术上,表现了一种反对中世纪所创造出来的一切东西的成见,并且人文主义者是以自己勃兴之日为新纪元的。薄伽丘说:我开始希望并且相信,上帝怜悯了意大利的名誉,因为我看到,他的无穷仁爱使意大利人的内心里具有和古代人同样的精神――用掠夺和暴力以外的方法取得荣誉的精神,而且说得更正确一些,是在诗歌的道路上使人们成为不朽。”③    3.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布克哈特说,形成一个完整一致的整体的各个文明时期不仅在政治生活上,在宗教艺术和科学上表现出来,而且也在社交生活上留下它特有的印记。④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风俗习惯在这些方面同中世纪形成最鲜明的对比。最本质的一点就是“阶级的平等化”是基于文化和财产的现代尊荣概念。布克哈特指出,意大利的富裕市民已经和封建贵族取得平等地位,而且在生活方面也难以区别了。所以他宣称“我们似乎已经看到:平等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对于贵族的信仰永远消失。”    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结构元素。布克哈特是这么论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家庭状况的:“文艺复兴的精神第一次把秩序带到家庭生活里面,把它看作是一种特意设计的产物。”⑤   关于妇女与婚姻,布克哈特首先要我们记住这样一个事实,即在高级形式的社交中,妇女和男子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并且在上层社会中,对于妇女所进行的教育和对于男子所进行的教育基本上是相同的。受过教育的妇女和男人一样追求富有特色的,完整的个性。    另外,布克哈特花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庆典和宗教生活。这似乎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即文艺复兴的历史是一部城市市民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史。另外一方面,基督教文化在大众仍然有重大的影响,况且人文主义者的堕落更使得人们相信宗教。布克哈特描写的庆典,实实在在是全民的庆典,代表了整个意大利人的文化底蕴。他写到“一种全民族共有的艺术和文化赋予这些表演以一种更高的和更普遍的特点”。⑥可见,布克哈特的对文艺复兴的考察,并未脱离人民大众这一部分,相反,他比其他西方学者更加注意社会生活中的平民。   最后一部分,布克哈特谈到宗教,他一方面谈到了人们庆典活动中的浓厚的宗教色彩,一方面谈到了人们“信仰的普遍解体”。               ①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007年 第276   ②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79年 第306-307页   ③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79年 第201页   ④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007年 第391页   ⑤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007年 第394页   ⑥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007年 第440         他进一步发问,为什么意大利在才智方面如此伟大,却没有更有力的反对教士的统治,如同德意志进行的那样?他说,意大利人的思想从来没有超越过否认教士统治的地位。他的论点是:中世纪的精神与文艺复兴的精神“合流”。“中世纪的神秘主义的回响在这里和柏拉图学说合流了,和一种典型的现代精神合流。一个关于世界和关于人的知识的最宝贵的果实在这里已经成熟,只是由于这一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必须被称为近代史的前驱。①   四. 布克哈特的历史研究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充分展示了布克哈特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考模式,确立了西方研究文艺复兴的正统理论。关于他的历史研究,有人说是历史主义,有人说是实证主义。这样的判断限于笔者水平,尚无法企及。以下就对布克哈特思考方式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 布克哈特注重以历史事例的分析为基础。文中大量列举了史实,从史实中归纳分析。而且特别注意从背景中考察时代的特征。他自己就曾写到:“对我来说,背景是主要的考虑;而背景是由文化史提供的,所以我致力于这一方面。”②   第二, 辩证地研究历史现象。有人曾批评布克哈特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思想僵化,静止。③我看不然,试举两例。本书以道德和宗教的详细分析作为终篇;它并不企图掩盖到时的野蛮和兽性,以及同无限怀疑并存的粗野的迷信。可是他认识到,上层阶级的基本的恶习,即放纵的个人主义,倒是这个时代之所以伟大的一个前提条件。“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人,必然要承受一个新时代的第一次强大冲击。”他的这点论述,扩展到古今中外,我都认为理,就是当下中国,也是这样。有谁否认了改革开放后富人们的堕落了吗?有谁否认了当下中国没有存在拜金主义吗?可见,布克哈特恰恰是辩证地研究了历史现象,显示出了其深刻的历史眼光。   第三, 历史是人的历史,因此历史中充满了人的精神和灵性。布克哈特善于把握大众的心理,这样他认为就能把握时代的心理。所以他才说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人类精神的解放才诞生了新的时代。而文化是人的精神的总体现,所以布克哈特才不遗余力的研究文化史。同时,他也认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这在他书中的不断的比较中可见,正是把意大利人与西班牙,法国,德意志以及北欧诸国人民相比,才看的出为何伟大的复兴产生于这样一群人中间。   第四, 布克哈特强调了文艺复兴与政治,社会的联系,但却把经济基础和经济行为略过。毕竟,经济因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忽视了经济,总觉得缺少了一定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其实,布克哈特晚年已经承认了这一点,他在1874年写给一位重视经济研究的青年学者的信中说:“我相信您关于意大利早期经济发展史文艺复兴的基础的观点是极端重要和富有成果的,而这正是我的研究长期所缺的。”④   读罢布克哈特的这本书,我很强烈的感觉到自己不光在知识上很欠缺,在历史研究方法方面,整体上的归纳能力不足,微观上的精细分析不够深刻。而这两点,布克哈特展现的淋漓精致。如何抓住时代的线索,在宏观与微观上把握历史,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而且他对于人类精神与文化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正如古奇所说的“哪里有从事解释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历史学家不为他的泉源所沉醉呢?”⑤            ① 雅克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007年 第603页   ② 乔治?皮博迪?古奇 《十九世纪历史学家与历史学》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89 下册 868页   ③ 朱龙华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04年 第18页   ④ 布克哈特 《致库格勒信,日》 转引自朱龙华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04年 第18页   ⑤ 乔治?皮博迪?古奇 《十九世纪历史学家与历史学》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89 下册 873   
19:08:27   来自: 呼唤抱枕 (Les hommes sont mortels.)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评论 &&   你说!你为么要把君主专政翻译成暴君专制!还大暴君小暴君!前言还有那么多毛主席资产阶级啥啥啥的宓亩鳎。∧闼的闼的闼担。   还有我想说的是,个人觉得翻译真的不算好....捂脸~遣词造句,和我以前看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真不是一个层次的~   的确内容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我相信如果看布克哈特的原著我必然不会这么失望,甚至如果不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我也不至于如此失望~~   对商务印书馆自然要求要高一些~r(st)q
23:32:20 历史理性  那个词是。。。。“僭主”?(猜的)
16:09:14 呼唤抱枕  汗水,我也不知道...内牛,它也没有英文注释,但是我百分之百肯定那肯定不是什么大暴君小暴君嘛~~而且还分开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翻译法...我从上下文估计,应该是大的领主和小的城主~~但是具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悲愤了悲愤了~~这个翻译彻底让我悲愤了~~   
16:10:25 呼唤抱枕  掩面,其实那个暴君专制翻译成“君主专政”的君主专政也是我自己猜的...好吧,可以打我,不许打脸....
18:51:16 、小…幺  是这样么?
20:16:12 历史理性  “僭主”和“暴君”是一个词。。。。。应该就是了,这个翻译不能算错
23:02:30 呼唤抱枕  啊...这样啊...那么是我自己知识不足还乱泄愤了~~捂脸~~果然没文化不能到处乱写...OTZ   不过那些词句琢磨的确实感觉很别扭.....弱弱的....
23:04:02 呼唤抱枕  那个,四楼的同学,是我知识不够乱写了一统~~不过前言是那样的,遣词造句也不好~~弱弱的....我没有狡辩...真的...
23:05:21 历史理性  我是就那个词。。。。至于那样的前言,当时的书都是这样的,习惯就好了,也不见得都写得差
23:21:22 呼唤抱枕  恩啊~谢谢你~~^^ 08:41:18   来自: Lou (要乖乖读正经书)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评论 &&       一般认为,文艺复兴发生于14~16世纪这一历史阶段,以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回归而区分于中世纪文明。成书于1860年的布克哈特的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为后世对文艺复兴问题的讨论搭建了讨论的基本构架,在文明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    初翻开这本书,发现它彷如《一千零一夜》般充斥着奇人异事与绮丽词语,涉及到诸如“内心的描写”、“外表的描写”以及“完美的社交家”这样关注个人的感性描写,并且近乎夸张地书写“与中世纪价值观与习俗的全然断裂”、“个人的觉醒”、“对物质世界和对自然的新发现”、“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发扬“,让人疑惑这是否是一部历史著作。然而在我们回顾还原这本书所处的时代、分析布克哈特本人的经历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它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布克哈特在这本书中所体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是如此独特,以致他在史学史上无法形成一个学派,以一个人的巨大力量对后世不断辐射影响。    受布克哈特的叙事影响,本人也想稍稍松懈文章的整体感,从多个方面谈谈对这本书的看法。          布克哈特所处的时代       首先,布克哈特处于十九世纪,当时史学界正受到科技革命的冲击,开始认识到研究事物根源的重要性 ,产生了“实证学派史家”。以兰克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开始将历史视作一门科学,他的方法是只使用外交文件,只从政治入手,严谨地证明可证明的,抛弃不可证明的。然而今天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的真实是难以把握的。兰克学派试图抓住的历史事实“只不过是历史的影子,而不是历史,当然也不是‘真实’” 。   布克哈特的研究让兰克学派主导的十九世纪史学界产生了新的可能性:放弃客观,接受历史的主观性。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副不同的图景。”   阅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可以发现布克哈特尽量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这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并从多方面的角度产生自己的思想 。   这种史学的新态度可以解释他选取文明史视角的原因。1842年,他写道:“对我来说,背景是主要的考虑;而背景是由文明史提供的;所以我愿意致力于这一方面。”    文化史的创始人为伏尔泰,温克尔曼把古代艺术史作为希腊精神的表现来论述。由于1948年的革命,与布克哈特同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注意力都转到了第四等级的文化。里尔和弗莱伊塔格这两位德意志史学家致力于研究德意志人民和平常人的命运。此时,关注于优秀分子的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脱颖而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让布克哈特成为了文化史中的举足轻重的人物。阿克顿评价这本书:“现有的关于文明史的著作中最精辟、最精微的。” ,       布克哈特其人       汤普森认为:必须首先把布克哈特当做一个人物研究,然后才能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了解,因为他的历史著作全部都是个人表现 。了解布克哈特本人的生活与学术经历,可以更好地了解布克哈特对“文艺复兴”的探讨。    布克哈特出生于1818 年的瑞士巴塞尔,于1897 年逝世。 他的家族在当时可谓拥有贵族般的地位,在当地的政治、文化、宗教活动中有重要地位。他的父亲老布克哈特是巴塞尔城最高、 最有权威的教会官员。他最先激发了布克哈特对艺术的热爱。这可以部分解释他对艺术的关注和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对君主、贵族的关注。良好的出身让布克哈特成长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能够作画、弹钢琴、谱曲和吟诗作赋。这种个人经历可以与他对文艺复兴的理解重合,即意大利北部城市的财富和自由对文艺复兴文化的重要性。    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布克哈特于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得到库格勒(Franz Kugler)和兰克(Leopold von Ranke)两位名师的指导。二位的历史视角截然不同:库格勒关注文化,兰克关注政治。    布克哈特虽然是师从兰克并在其指导下于1843年获得学位,但库格勒对他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他接下来与库格勒的关系更加密切,受到库格勒的影响也更为明显。正是在库格勒的指导下,布克哈特完成了《古迹指南》(下文仍会提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奠定基础。他曾受库格勒委托,为其著作《绘画手册》进行编订,并加上自己的资料。    布克哈特受兰克的影响相比之下则较为隐秘。他们的史学观点截然不同,兰克的兴趣在政治上,布克哈特则主攻艺术。兰克主要以冷冰冰的科学态度研究政治;布克哈特则以热情的审美视角观察文化的发展对历史的影响,他曾评价兰克:“没有人从兰克嘴中听到过轻浮的话语……当他谈论重大事件时,他对待历史的严肃在他的表述中显得吓人地明显。”(“No one has ever heard anything fri…when he speaks of great things the seriousness with which he treats history becomes clearly, almost frighteningly evident in his expression.” )但是他在兰克门下掌握了扎实的文献研究功底(archival research),这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的体现便是对大量史实驾轻就熟的引用。    至于布克哈特为何会对文艺复兴感兴趣,主要与他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他曾在童年游览意大利,长大后,他又在意大利住了一年多,完成了《古迹指南》。这是一本关于意大利艺术古迹的指导书,为他撰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料支撑。他还十分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强调指出它在处理空间上能别出心裁。同时,处于俾斯麦的德国的经历也对布克哈特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个“骄傲而自由”的公民,他讨厌一切“带强迫性的、划一的、非个人主义的”东西,以“个人主义的、贵族式的、反对国家”的信念成为了文化史的领头人 (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内容可以推断这里的贵族并非血缘的贵族,而更接近于精英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种对“个人主义”的向往,让他对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内心和精神进化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产生了更加热烈的兴趣,同时也强化了对于那个时代的自由的印象。在他看来,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且文艺复兴的各方面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 。这在第二篇第一章《意大利的国家和个人》中有着突出表现,他提出“他们(十四世纪的意大利人)之中没有一个人害怕与众不同,害怕在穿着打扮上和在立身行事上是一个和他的邻居不同的人”(布克哈特,p140),并且在论及“在最有才能的集团里边发展出来的世界主义”和引用但丁“我的国家是全世界”(p143)时透露赞许。而这,即使在个人主义发展了数百年的今天,仍只是少数精英的个别想法。    当我们在阅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时,就像是在阅读布克哈特本人,所以了解布克哈特本人更能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这就是汤普森观点的含义。       细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从目录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目录项之间随意的联系告诉我们:任何尝试从本书中提取一条历史规律的人都会遭遇失败。因为布克哈特本人就不抱有从文艺复兴中提取普适的历史规律的野心。他只是从大量的史料中提取零碎的特点,最后按照国家、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文化、人对自身的关注、社会、宗教的结构展开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宏大画卷。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章的题目“作为艺术工作的国家”,十分费解,1914年由Middlemore翻译的英文版The Civilis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上作The State as a Work of Art,这就很清楚了,应该是“作为艺术品的国家”。布克哈特也曾表示过:“文艺复兴的主题首先用政治观念表达出来――把国家看作一件艺术品,特别是当时的专制主义或开明专制的形式表现出来。关于行政、政治经济、外交活动等方面的新观念也逐渐发展起来。战争成了一种科学。教廷作为一个政府把这些思想表现在行动这件事上落后于意大利其他各邦。”      从“局限于资产阶级的偏见”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文版的序言中,齐思和先生评价布克哈特“局限于资产阶级的偏见”,而将讨论集中于有钱有闲的上层阶级,并对人文主义、人性论、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宣扬备至” ,把这些思想看作“永恒的真理”。我对他的看法要提出一些异议。    首先,人文主义、人性论、个人主义在今天已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思想,那么布克哈特即使对此“宣扬备至”也无从指摘。    其次,布克哈特真正赞赏的是“完美化的个人”,而非“有钱有闲的上层阶级”。他的着眼点在于“有教养的阶级”和“没有教养的阶级” ,而非上层阶级与底层人民。只是由于当时有能力接受教育、接触文艺复兴成果、并且对文艺复兴产生影响的人多来源于上层阶级,而当时绝大多数底层人民与文艺复兴无缘 ,故讨论的时候会较少提及底层人民,而被视作忽略了人民群众。    这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例如《阶级的平等化》一章中论述拉卡瓦因为“每一个人都想成为法律博士或医学博士、公证人、官员或骑士”而没有人愿意做泥瓦匠和纺织工,“所以到处都是最难忍受的贫穷” 。《(古典文化的复兴)引言》提到“意大利艺术性最强的诗人,塔索的作品,即使最穷苦的人也是人手一篇的” 。《语言是社交的基础》中谈到在意大利“常常从农民或者工人的嘴里听到纯粹而漂亮的意大利语”但在法兰西和德意志即使“是受教育的阶级”也有“地方口音” 。完全消弭了所谓上层阶级和底层人民的界限。虽然从现在看来,布克哈特文艺复兴时期的“阶级的平等”仅是一个美好的童话(他在评价“这个运动的最大的坏处可以说它是排斥人民大众的” 也透露出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但是这体现出他对个人从身份、财产中脱离出来,实现精神上最高自由的观念。    一个欲超脱于阶级、国家的精神高度自由的人,其“局限于资产阶级的偏见”也就无从说起。      艺术的缺席    布克哈特作为一位一生关注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的人,在其关于一个以艺术兴盛文明的历史话题的著作中却不见对于艺术的认真讨论,这让人疑惑。    关于这个问题,据伯克称,布克哈特本人也承认这一点。他一直在搜集有关绘画价格和赞助的资料,然而最后的论文并未成形。他同时也写了一部讨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著作,但是作为一个对绘画有大量研究的人仍显不足。或许我们能从他与学生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谈话中推知其想法:“艺术与整个文化的联系只能被理解为松散的和次要的。艺术有其自身的生命和历史。”    泰纳则从文化的角度提出解释:我们并不为此而觉得不足,因为我们感兴趣于人之为人甚于人之为艺术家 。       一些局限   作为一本十九世纪的史学著作,在现代人看来,他必然带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对经济的讨论不足,比如对个人主义的夸张描写,比如在历史分期上的绝对化。    布克哈特因为使用“个人主义”而遭到严厉批评,因为学者发现,这一时期意大利城市居民都强烈意识到他们作为家庭或团体意愿的角色 。但是伯克提出,如果把“个人主义”加以细分,区分自我肯定与布克哈特关注的自我意识,会对问题的探讨有好处。自我肯定指的是对个人能力的确信,自我意识则是指对自我独一无二的意识 。后来,布克哈特本人也开始怀疑他提出的“个人主义”,他曾在去世前私下坦白:“你知道,就个人主义来说我几乎再也不相信它了,但是我没有这样说;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    Spielvogel则从贵族的身份、社会的结构上讨论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连续性,指出布克哈特将文艺复兴文明视作与中世纪文明截然不同的现代文明先驱的观点值得商榷    这一切都提醒我们在欣赏和学习前人的智慧时,仍需对之保持自主的质疑精神。       另外,目前国内仅有的中译本,是1979年由何新译的商务印书馆版本,序言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且大量译文值得斟酌(例如“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又如“护照制度” )。作为一本如此重要的历史著作,它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期待见到更新更好的版本,以便更多人更好地了解这本书。         参考文献:   [1]雅克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刘君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Jacob Burckhardt, authorised translation by S.G.C. Middlemo,The civilis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 London : G. Allen & U New York : Macmillan, 1914.   [6]Jackson J. Spievogel, Western Civilization a Brie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7]Richard F. Sigurdson, “Jacob Burckhardt: The Cultural Historian as Political Thinker”, The Review of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du lac on behalf of Review of Politics, Vol. 52, No. 3 (Summer, 1990), pp. 417-440.   [8]Weissman,R,“Reconstructing Renaissance Sociology“, in Trexler,R.,d.,Persons in Groups, pp.39-46,Binghamtom.      
17:35:51   来自: 长安铜绿 (sar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评论 &&   最近正在艰辛的阅读这本书,久不读书,拿起五六百页的本本,心都是绝望的。这基本是一部论文形式的著作,谈论内容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方方面面,开始的时候被人名和地名搞得头晕,万分艰辛,一个段落有时候要读两遍三遍才能继续下去,但是就这么晕头转向的,居然觉得很有意思,很生动,总猜不到他下边要讲什么。渐渐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生动磅礴的景象已经在心中有了蓝图,作者说,追昔抚今的人们只要回到过去哪怕一个钟头,都会切盼回到自己的时代,这个让我释怀了很多,我一直想回到过去呢。记得中央10有个系列节目,叫地中海之旅,我刚好看了一集探访米兰时尚之都的奥妙,镜头扫过诸多名胜之后,观众心里还是谜团一枚:为什么呢?节目组给了个题目,却没给答案。心中如果还有疑惑,那还是看看书吧,不但有答案,还有许多你不曾想到的问题。目前有十几天了,我每天利用睡觉前和公交车上的时间看几页的进度,最多一次不超过10页,现在有200页啦,还是很有收获的。我还有个漂亮的书皮呢,布面的。
18:08:11 玖  “开始的时候被人名和地名搞得头晕”      同感 14:35:33   来自: zk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评论 &&   在我们所有的人口较为稠密的城市里边,我们看到成群的人由于他们那的自由意志而离开了家乡;但是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具有他的美德.      有一次有一个人从上面立着十字架的祭坛上取走了烛灯,并把它们放在但丁的墓前说:\"收下吧,你比他,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更值得接受它们!\"而这个并没有受到惩罚.      读&意&的最初原因,仅仅是好奇美弟奇家族的辉煌,结果几乎是无功而返,因为意大利不仅仅只是佛罗伦撒,还有其他很多的同样优秀的城市,因此在搜寻他们家族的遗迹的时候也仅仅可以从那个时代的整个风貌中去感受了.也许以后找来其他书才好,比如马氏的.而历史的价值并不是让人在了解以后方便在未来的交谈中引经据典的显示自己的见识,而是在于将历史作为自己前行的依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不过是这样罢了.所以还算津津有味的在仔细看着历史上的风起云涌,审视自己,毕竟我不是学历史的,也不是学文化的,兴趣而已,立身而已.也许我该把&神曲&再找来看看了.      造物主对亚当说:“我把你放在世界的中间,为的是使你能够很方便的注视和看到那里的一切。我把你造成为一个既不是天上的也不是地上的,既不是与草木同腐的也不是永远不朽的生物,为的是使你能够自由的发展你自己和战胜你自己。你可以堕落成为野兽,也可以再生如神明。野兽终生带着他们自母体承受的东西,较高的鬼神使从翼开始或在开始后不久猜变成他们那永久的状态的。只有你能够靠着自己的只有意志来生长和发展。你身上带有一个宇宙生命的萌芽。”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对皮科《静思录》及《论人的尊严》里面的综合阐述。      关于君主,领主,将军,这些人在我的阅读中仅仅就是一个个符号,而不是一个个人物,毕竟我不是研究历史的,成为那个时期的名人并不代表成为文化长河中的永恒.很多人事情才是真正值得去思考和想象的.      这样的萌芽就是在针对文艺复兴,这样的只有就是文艺复兴,同样也是指人。这样一次对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所作的彻底描述,将那些在迷雾中的东西明朗化,使得那些差点被历史遗忘的词语和句子得以重见阳光,从而使那个光荣和黑暗的时代变得生动和具体。并不是但丁,薄伽丘,佩脱拉克这些伟大的人们是那些文明的全部,而是所有的一切成为了那个时代群像的整体。布克哈特说得很贴切,那是对古希腊文明的承继和重新全面的构造和发挥。正是那些独立和只有不拘泥于追慕先人的自由意志造就了一个复制过去却又高于过去的顶峰。黑死病可以蔓延,法兰西可以侵略,但是文艺复兴的旋律永远回荡在那个时代的意大利。很少有这样的国家能使全国的人民对于高尚的文艺都趋之若鹜,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对于艺术,哲学,文学雕塑的认识力和向往的程度都是其他任何地方所不能比拟的。      对于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的介绍太少了.如此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竟然仅仅是只在角落里面提到了达芬奇,而且还不是在绘画领域提到.而拉斐尔等人,则一点也没有提起,当然作者说了,准备写一本专门的书来论述,虽然最后还是写了点,但是总是会因为绘画的缺少而让人在去通过这本书了解文艺复兴面貌时候感到缺憾的.而音乐,也仅仅在说教皇和君主的一点兴趣爱好上有了一两页的涉及,这也很让人感到不痛快.而与此同时的罗马式建筑,哥特建筑风格的涉及也很少,当然哥特建筑在意大利并不流行.但是对于建筑的描写总是必要的,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前两章对巴黎市貌的描写,就与文章相得益彰,更何况这样一本与文化相结合的书呢?      全书在最后一章的《道德》中事实上表达了作者对于那时的针砭,可以想象到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滥觞之作这样的评价会有多大的影响,作者丰富的个人体现是无时无刻不存在而又游离飘忽的,而在最后的一章中则集中的闪现了出来。有如此详实的资料,有对于那时的深刻思考,有着很多别人不具备的精神使得想象成为现实。赞扬,佩服,欣赏,愉悦,等等。贤者控制星体.美好的精神无论拥有者是什么民族,国家和信仰,都会因为它的纯洁而成为永恒和不朽.      对于翻译,当我翻开书的时候就发现了,是78年最后完成的,那会有什么样的烙印就不言而喻了,事实上在译者写的前言里面也的确是如此的不着边际的说了一下,而在正文里面就好多了,至少我感觉出来的那些不算太影响全文的欣赏,而又不可能去看原文,因此总体上对于翻译的政治因素还是比较可以忽忽略掉的。毕竟在看着这样一副美好画卷时候的畅快心情不会因为一点其他不重要的东西所影响的。(PS:我不敢说翻译的人怎么样,毕竟我做不到他们那么好,我只是在学习。)      宗教作为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力量存在于这个文化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成为了前进的阻力或者前进的动力,但是的确是两者都有.如果没有宗教因素的加入,一切都会黯淡下来,没有矛盾,没有矛盾的冲突,那么这样一个格局就一点也不扣人心弦,而不冲突,必然导致没有灵感的产生,会将那个时候的百家争鸣的景象架空.不是说星相,占卜,迷信,神秘的宗教,异教,邪说,杂音乱调好,而是如果没有他们作为反面或者正面,我们总是会迷茫的.因此我们要容忍,理解和吸收一切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又能保存着自我的本性和善良.
22:16:00   来自: 伯克希尔 (谁说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评论 &&   书是不错的----指原著。   但是这个中译本有些地方的确不尽人意,译名对不上号,翻译文体干巴巴的。但是最最可恶的是前言,我感觉这和以前家里拾掇出来的三四十年前的文革出版物有一拼。动辄“毛主席说……”、“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所以……”,真的没必要,既然局限性这么多这么大还翻译出版它作什么?几十年前阶级斗争的那一套在里面展示的十分鲜明,看得我晕。   强烈建议商务印书馆再版这些外国汉译名著的时候重新写前言。   在此重申的是,作者布克哈特本身的写作方式和出发点是很好的,这本书对于有兴趣的读者更多地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0:35:07 玛格丽特iamxq  同感同感,前言早该重写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来那一套...
10:22:15 皮皮狼  我看前言笑喷了好多次。      
11:27:41 yy19☆auditor  原汁原味,时代的印记么~
17:51:42 呼唤抱枕  点头点头~~译名和现在的不统一,看前言看的我颇抑郁,翻到最后发现是1978年我只能抽搐笑了....而且后面我很纠结它把君主专政全部翻译成暴君专制...什么大暴君小暴君...OTZ
12:59:16 捶胸顿足  译者是何新,也算当年知识界一个风云人物了
19:04:49 魔神的眼泪  都不容易呀,将就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文主义之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