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怎么拿高分和历史高考拿A大概要多少分

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2014?广东卷]“宗”是一个会意字;”,“;”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12.A[解析]本题以甲骨文“宗”字为切入点,旨;13.[2014?山东卷]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2014?广东卷]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12.A [解析] 本题以甲骨文“宗”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逻辑推理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含义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与血缘密切相关,因此“”应表示祖宗牌位,B、C两项与宗法无关,故排除;商周时期尚无皇帝,直到秦朝才有皇帝制度,故D项错误。
13. [2014?山东卷]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3.A [解析] 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1. [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C [解析] 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故答案选C项。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2014?重庆卷]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2.D [解析] 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A、B两项与题干“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Z,故排除C项;D项与题干“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等信息相符。答案为 D项。
1. [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C [解析] 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故答案选C项。
14.[2014?广东卷]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14.D [解析] 本题以官员与皇帝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可看出,这一类官员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权力的大小全凭皇帝的赐予,与此相符的是D项。A、B、C三项都是中央行政机构,按照规定权力都非常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限制作用。
14.、 [2014?浙江卷]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① ② ③ ④ 《山阴志》 《临安志》 《四明志》 《绍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14.B [解析] 本题以浙江地方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表格中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据题干表格中第一行“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据第二行“禁军”“坊市”等信息可以推断是南宋时期;据第三行中“府州”“蒙古学”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据第四行栏中“科学技术”“文物古迹”可以判断时间是当代。依据时间排序,B项符合题意。
38.、 [2014?浙江卷]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38.[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桑蚕、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 本题以明朝的相关历史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依赖内阁”“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等信息并结合明朝后期统治的史实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皇权专制、内阁政治腐败、太监掌权以及宦官专权等视角分析原因。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玉米、番薯??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的信息并结合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会馆等来概括明朝经济的新气象;第二小问政府实行的老政策依据所学从经济政策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依据材料中“戚继光??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以及“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葡萄牙占领的澳门”等信息从倭寇骚扰、西学东渐、葡萄牙入侵等信息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对外政策从海禁和朝贡贸易的角度分析作答。
36. [2014?安徽卷]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 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12分) 36.[答案]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上不同时期各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第(1)问主要从图片中挖掘信息,侧重从图例中分析,如商路、不同文明及其分布等。第(2)问主要从当时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程度进行对比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及归纳整理的能力。“因素”主要根据图片的地理环境、材料二中文明发展的程度方面作答;“认识”可从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及文明的多元化方面作答。
37.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37.[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论述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政治与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制度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能力。第(1)问着重说明郡县制、儒家思想的形成、科举制和官营制度四个方面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即加强对地方统治与维护国家统一、思想统一、控制选官权和为中央集权提供经济支持等。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论述观点的能力。解答时,一是要注意范围,即中国封建王朝兴衰;二是要注意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即兴和衰作答;三是要注意先亮明观点,然后举例加以说明,一定要论证充分,逻辑分明。
14.[2014?北京卷]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14.A [解析] 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强调的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A项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B、C两项都是为了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措施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A项。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79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等内容。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分类汇编: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纯word可编辑)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4年高考地理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  2014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_高三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A 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A1 夏、商、...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汇总)_...(1)西周的分封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解析】 ...与题干地方制度演变无关,故 A 项 错误;依据材料...  2014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A 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A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014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A 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A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1_政...(1)西周的分封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解析】 ...与题干地方制度演变无关,故 A 项 错误;依据材料...  2015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_政史...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A1[2014? 广东卷] “宗”是一...河南省洛阳市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统一考试试题(A)(含解析)&&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A)(解析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井田制【解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C2.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B.倡导个性自由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D.维护君主权威【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解析】孔子主张“德治”,注重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属于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故A项正确;孔子不主张个性自由,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故C项错误;维护君主权威不适合苏格拉底,故D项错误。【答案】A3.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反映是对待商人的措施,对封建统治的基础扩大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汉高祖抑制商人和商业的发展,宋代“榜下捉婿”的现象则说明商人地位提高。说明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有关,故B项正确;古代重农抑商一直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变化,不是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B4.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货币使用【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只限于部分地区,不具有广泛性,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用银之例,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说明银币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属于商业发展内涵,故D项错误。【答案】C5.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考点】唐代三教合一潮流【解析】三教合流趋势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推进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6.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城市经济繁荣【解析】材料体现不出农村经济的萧条,故A项错误;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基本土地制度之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人口流动个别现象,不是加剧,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时候尚有很多的土地没有被开垦,但是人们并不热心农业,而是到城市从事商业活动,成为“浮客”,说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7.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段言论体现了( )A.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C.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D.经世致用的新思想【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解析】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的是思想是批判的儒学,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此所以为王政也。”这就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显然是对“理学”思想的批判,故C项正确;经世致用的新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8.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这表明( )A.殖民侵略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播B.“体用”观的分歧已初露端倪C.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材料中“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说明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体用”思想,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不了政治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A9.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解析】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10.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考点】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是是否革命标志,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民主共和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留长辫子被认为是“满奴”,是清朝的象征,而辛亥革命后开始剪辫,体现了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革,故C项正确;“断发”使得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人们观念的改变,但并不能以此就说明所有的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有点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C1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共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12.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一做法( )A.推动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D.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不打烂旧机构”“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故B项正确;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是三大改造时期,故C项错误;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是一五计划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1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解析】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说明合作化运动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他工业发展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14.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这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B.农村经济“左”倾错误严重C.农业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是195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错误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说明改造中思想冒进,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是改造进行,不是完成,故D项错误。【答案】C15.1959年秋,我国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增加了农民赚钱的机会;1961年年中正式承认农村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B.有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结构D.意味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根本调整【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村经济调整【解析】材料中“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农村自留地”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稍有突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及是农村,不是城市,故B项错误;改变了农村所有制结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国家经济政策并没有根本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A16.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的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这一做法在当时( )A.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B.有益于缓解市场供求矛盾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满足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调整方针【解析】材料中主要减少支出,不是对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压缩支出可以缓解市场供求矛盾,故B项正确;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是材料内涵,故C项错误;显然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故D项错误。【答案】B1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命名,故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说明受文革影响,“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思潮死灰复燃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18.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不满雅典民主现状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解析】注重提升公民素质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故B项错误;“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说明对雅典民主不满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苏格拉底只是指出,而不是采取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C19.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括动家和冒险家。材料表明“新教育”( )A.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的B.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D.反映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考点】文艺复兴【解析】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不能算作是通才教育,故A项错误;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不是材料反映信息,故B项错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文艺复兴宗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括动家和冒险家”信息体现资本主义的时代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答案】D20.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C.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考点】宗教改革【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势力范围的界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说明奥斯堡和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欧洲宗教改革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世俗权力高于教权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21.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国家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倍数4.232.62.2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考点】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解析】早期殖民扩张,殖民者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进入欧洲,导致欧洲白银数量暴涨,货币贬值,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经济实力信息,故C项错误;殖民战争表格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22.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的差异B.政治制度的差异C.文化环境的差异D.国际地位的差异【考点】启蒙运动【解析】18世纪早期英法经济水平差距不大,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17―18世纪,英国已经逐渐率先(1689年)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而,与此同时的法国仍然处于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之下,整个社会受专制的影响超过英国,从而对现实政治进行的批判多,故B项正确;文化环境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国际地位不是国内政治变化主因,故D项错误。【答案】B23.湖畔派是18~19世纪英国的一种诗歌流派。该流派在诗歌题材上,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下列同湖畔派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百年孤独》B.摇滚乐、爵士乐C.《等待戈多》D.《自由引导人民》【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浪漫主义美术【解析】“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发挥诗人的想象力”说明是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故A项错误;摇滚乐、爵士乐属于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故C项错误;《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绘画,故D项正确。【答案】D24.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德意志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但是同时期德意志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农村。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 )A.国家统一实现和民主制度确立B.城乡生活理念的不同C.农村经济恶化影响人口存活率D.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德意志城市化进程加快)【解析】民主制度确立与城市人口发展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城乡生活理念的不同不是人口变迁主因,故B项错误;农村经济恶化影响人口存活率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德意志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农村”只能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正确。【答案】D25.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垄断的行为;1914年又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为“谢尔曼法”的修订法案,旨在针对地方上的价格歧视,及更进一步打击贸易限制。这些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体制B.保障美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C.防止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竞争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经济干预【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解析】首先通过时间1890年判定此时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然后结合“禁止”“限制”推理出对自由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美国国会法律目的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故B项错误;防止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竞争不吃了这主旨,故C项错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经济干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A26.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 )A.加快工业化进程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可以促进工业化发展,但不能促进工业化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苏俄经济结构仍属公有制为主,故C项错误;措施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但不能说牢固,故D项错误。【答案】B27.从日起,胡佛召开了一系列由企业界人士和劳工领袖参加的白宫会议,要求工商界、各社团劳工领袖、地方政府官员尽可能用正常的办法,带助联邦政府改善经济局势。这表明,胡佛政府( )A.倡导民间团体自愿联合度难关B.极力协调中央和地方矛盾C.重视协调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D.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考点】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解析】倡导民间团体自愿联合度难关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体现调节中央与地方矛盾,故B项错误;重视协调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是罗斯福新政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中“要求工商界、各社团劳工领袖、地方政府官员尽可能用正常的办法,带助联邦政府改善经济局势”说明胡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答案】D28.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考点】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各国放弃金本位制【解析】材料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说明传统的英镑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故A项正确;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说明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属于世界强国,英法逐渐滞后,故D项错误。【答案】A29.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经济改革,下令解散工商业中享有特权的家族型私人垄断企业。此项举措( )A.进一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C.清除了法西斯势力的经济基础D.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日本经济崛起(战后经济改革)【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下令解散工商业中享有特权的家族型私人垄断企业”说明打击传统封建贵族垄断势力,故B项正确;日本法西斯一直没有消除,故C项错误;材料中举措没有涉及全球化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30.下表为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情况。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拖拉机无42121联合收割机无无211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生铁565432钢565432据此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 )A.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暴露C.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材料中是和世界对比,不能说明被排斥在世界之外,故A项错误;表格中体现不出苏联重工业的弊端,故B项错误;材料表格中显示苏联从1913年世界第5位、1928年世界第三位,1932年世界第二位,1937年世界第一位,说明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C项正确;表格中体现不出农业机械化实现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31.1960年,英国、瑞典、瑞士、娜威、丹麦、葡萄牙、奥地利七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联盟内成员国之间取消工业品贸易关税,但不执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后来成立的欧共体相比,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显著特点是( )A.未实现政治一体化B.签约成员国数量少C.对非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D.区域合作程度较低【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解析】1967年欧共体属于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故A项错误;签约成员国数量少不是二者显著区别,故B项错误;二者均没有对非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故C项错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联盟内成员国之间取消工业品贸易关税,但不执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说明合作的程度和欧共体相比较低,故D项正确。【答案】D32.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美国经历了从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战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B.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巩固C.美元的国际影响力加强D.美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信息,故A项错误;美国金融霸主地位是在1944年确立的,故B项错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介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对外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33题22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8分,共52分。33.(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斤、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材料二“东学西渐”的过程,是与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实际上,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丈明。也正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才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就变革了欧洲本身,欧洲也由此而发达。――摘编自张允渭《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隐瞒的政治历史真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