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骨髓象象提示感染,外周血可见中、晚幼粒细胞是什么情况

临床检验技师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基础理论部分四),019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考试试题真题答案
临床检验技师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基础理论部分四)
  193、粒细胞缺乏症血象、骨髓象有何特点?
  粒细胞缺乏症血象:由病毒所致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低至0.25x109/L左右,分类时,中性粒细胞仅占0.1,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视场仅见少数小淋巴细胞,末见到粒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粒细胞缺乏症骨髓象:有时见到中幼红细胞及1个小淋巴细胞或晚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很少见到粒细胞。
  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骨髓象:骨髓开始出现各种成熟型粒细胞,但以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为多,杆状及分叶核成熟细胞减少,呈现出核左移现象。
  194、什么是类白血病反应?其血象和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因感染、肿瘤、电离辐射、药物中毒、外伤、休克、烧伤、过敏、大出血、溶血等因素刺激,使造血组织发生类似自血病样的血象反应。骨髓象除增生核左移外,无白血病样改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1):粟粒性肺结核血象,白细胞总数60X109/L,血象中单核细胞增多,幼稚单核细胞出现。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2):严重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达12OxlO9/L.分类中除成熟分叶粒细胞外,且可见到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医学.全在.线
  类自血病反应(骨髓象):类白血病的骨髓象幼稚粒细胞的增多很显著,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原粒细胞数量比较少,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无明显增多,没有慢粒时的白血病质变,而为一般性的退行性改变。
  195、嗜酸性粗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见于不少良性或恶性疾病在病程中都可以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的原因如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药物,皮肤疾病、血液病及肿瘤,肺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少见的原因如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骨髓象:蛔虫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内各期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尤其嗜酸性中、晚幼粒细胞。
  196、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血象: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之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似为低度感染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软组织肿块其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周围血象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呈慢性良性过程,本病多发生在男性青壮年,女性尚属罕见。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可见到中晚幼嗜酸性粒细胞。
  197、什么是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血象、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1种侵犯淋巴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小儿,最易流行于托儿所、幼儿园或同1个家庭中。其血象特点是自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值均显著增高;增多的淋巴细胞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红细胞、血小板均正常。症状轻微,如无力、疲倦和低热,流涕、咽痛,也有轻度腹痛、腹泻、饮食差等,一般预后均良好。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达40%~80%),形态大致正常,红、粒细胞增生良好,但相对百分数减少。巨核细胞系增生良好,血小板正常。
  198、什么是白细胞异常?细胞有哪些改变?
  中性粒在一些理、化、生物学的致病因素作用下白细胞常可见形态学改变,临床上最多见者为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肺炎等),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空泡变性: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空泡,可1个或整个,大小不等,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时,它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中毒性颗粒:多见于严重感染、中毒、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粗大的分布不均匀的黑紫色颗粒、称为中毒性颗粒。此颗粒在电镜下为梭形或椭圆形的大颗粒,密度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高。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生成特异性颗粒过程中受到阻碍或颗粒发生变性所致。
  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如核破碎等情况;核固缩时,真核表现为均匀致密的深紫黑色块状物。核溶解时则胞核肿胀着色浅淡,染色质结构不清。固缩与溶解多伴随出现。
  199、试述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象与骨髓象的特点
  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起病较缓慢,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一般为2~4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其次是发热与感染,脾肿大,出血或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
  血象:白细胞数增多,正常或减少,各阶段幼稚细胞可见,但以嗜中性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为多见,原粒与早幼粒细胞比值较大,幼稚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且有畸形现象。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多在69以下,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随病情的发展,贫血程度加重,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加,血小板明显减少,平均在3万左右。
  骨髓象: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粒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幼粒细胞为主,多大于20%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比值多超过15%,晚幼、杆状及分叶核细胞逐渐减少,而表现为各期粒细胞比值呈纺锤状,备期幼稚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细胞系增生受抑制,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均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会计多可见2~3个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
  188、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如骨髓取材满意,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数量的多少为反映骨髓的增生情况。
  正常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每低倍镜视野内有核细胞数约为20~200个(木目当有核细胞占全部细胞的1%~10%);大于200个为增多;小于20个为减少,可作为衡量骨髓增生程度时的参考。
  骨髓增生程度属于增生活跃级(正常增生范围)。
  油镜(1000X)下观察:可以见到幼稚和成熟的粒、红系各阶段的细胞。正常骨髓象轧最常见的粒系以中、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红系则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例着色、形态、发育成熟均为正常。
  189、什么叫全血细胞减少?见于哪些疾病?
  血液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3种成份均减少者称为全血细胞减少。它不过是1个疾病的过程中出现的l个现象。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有(1)骨髓浸润性疾病:无白血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内转移性肿瘤、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硬化症等。(2)脾脏侵犯的疾病:充血性脾肿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氏病及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网状内皮系统疾病(高雷氏病、尼曼匹克氏病、勒雷氏病等)、传染性疾病(黑热病、粟粒性结核、梅毒等)、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3)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恶性贫血。(4)播散性红斑狼疮。(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6)再生障碍性贫血。(7)其它疾病:严重感染,布氏杆菌病、结节病、某些难治性贫血、药物过敏等。
  190、缺铁性贫血骨髓象有何特点?
  骨髓象:骨髓中有核细胞量尚丰富,红素细胞比例增多。在缺铁性贫血较严重的病例中,幼红细胞往往体积较小、边缘不整齐,晚幼红细胞比例减少而中幼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用低铁氰化钾染色,骨髓涂片的碎粒中看不到蓝色的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在幼红细胞中铁小粒一般也都消失,但在缺铁较轻或早期的病例中,有时仍可见到少数铁粒幼细胞,所含铁粒数量一般不超过一个,染色较浅;在用铁剂治疗之后,几天之内,即可见到许多铁粒幼细胞,但骨髓碎粒中重复出现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常需在铁剂治疗持续很长时间以后。
  19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继发于哪种疾病?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如霍奇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类风湿性关节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成人皮肤型卟啉病等。在某些病例中两种疾病同时存在,可能是巧合,但在另一些病例中,当另一种病治愈时(如是可以治愈的),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即消失。这种病例的发病机理与原发病的关系大多还不清楚。
  192、什么是溶血性贫血?引起血性贫血有哪些原因?
  溶血性贫血系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引起的一组贫血。引起溶血性贫血有不同的原因,分类如下:
  (1)红细胞内在因素:
  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②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④酶缺乏,丙酮酶激酸(PK)缺乏、己糖激酶(HK)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的缺乏,遗传性非球形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等。医学 全在.线提供
  ⑤血红蛋白分子病,包括地中海贫血及其他各种血红蛋白病。
  (2)红细胞外在因素:
  ①免疫因素:由于温性自体凝集素、冷热溶血素、同族抗体、同族凝集素所引起。
  ②毒性物质:可分为内源性及外派性。
  ③其他:机械因素(如人口瓣膜、体外循环)严重烧伤、理化因素、动植物因素、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等。
  193、粒细胞缺乏症血象、骨髓象有何特点?
  粒细胞缺乏症血象:由病毒所致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低至0.25x109/L左右,分类时,中性粒细胞仅占o.1,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视场仅见少数小淋巴细胞,末见到粒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粒细胞缺乏症骨髓象:有时见到中幼红细胞及1个小淋巴细胞或晚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很少见到粒细胞。
  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骨髓象:骨髓开始出现各种成熟型粒细胞,但以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为多,杆状及分叶核成熟细胞减少,呈现出核左移现象。
  194、什么是类白血病反应?其血象和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因感染、肿瘤、电离辐射、药物中毒、外伤、休克、烧伤、过敏、大出血、溶血等因素刺激,使造血组织发生类似自血病样的血象反应。骨髓象除增生核左移外,无白血病样改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1):粟粒性肺结核血象,白细胞总数60X109/L,血象中单核细胞增多,幼稚单核细胞出现。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2):严重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达12OxlO9/L.分类中除成熟分叶粒细胞外,且可见到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类自血病反应(骨髓象):类白血病的骨髓象幼稚粒细胞的增多很显著,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原粒细胞数量比较少,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无明显增多,没有慢粒时的白血病质变,而为一般性的退行性改变。
  195、嗜酸性粗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见于不少良性或恶性疾病在病程中都可以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的原因如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药物,皮肤疾病、血液病及肿瘤,肺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少见的原因如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骨髓象:蛔虫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内各期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尤其嗜酸性中、晚幼粒细胞。
  196、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血象: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之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似为低度感染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软组织肿块其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周围血象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呈慢性良性过程,本病多发生在男性青壮年,女性尚属罕见。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可见到中晚幼嗜酸性粒细胞。
  197、什么是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血象、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1种侵犯淋巴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小儿,最易流行于托儿所、幼儿园或同1个家庭中。其血象特点是自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值均显著增高;增多的淋巴细胞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红细胞、血小板均正常。症状轻微,如无力、疲倦和低热,流涕、咽痛,也有轻度腹痛、腹泻、饮食差等,一般预后均良好。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达40%~80%),形态大致正常,红、粒细胞增生良好,但相对百分数减少。巨核细胞系增生良好,血小板正常。医.学 全,在.线,提供
  198、什么是白细胞异常?细胞有哪些改变?
  中性粒在一些理、化、生物学的致病因素作用下白细胞常可见形态学改变,临床上最多见者为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肺炎等),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空泡变性: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空泡,可1个或整个,大小不等,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时,它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中毒性颗粒:多见于严重感染、中毒、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粗大的分布不均匀的黑紫色颗粒、称为中毒性颗粒。此颗粒在电镜下为梭形或椭圆形的大颗粒,密度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高。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生成特异性颗粒过程中受到阻碍或颗粒发生变性所致。
  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如核破碎等情况;核固缩时,真核表现为均匀致密的深紫黑色块状物。核溶解时则胞核肿胀着色浅淡,染色质结构不清。固缩与溶解多伴随出现。
  199、试述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象与骨髓象的特点
  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起病较缓慢,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一般为2~4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其次是发热与感染,脾肿大,出血或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
  血象:白细胞数增多,正常或减少,各阶段幼稚细胞可见,但以嗜中性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为多见,原粒与早幼粒细胞比值较大,幼稚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且有畸形现象。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多在69以下,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随病情的发展,贫血程度加重,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加,血小板明显减少,平均在3万左右。
  骨髓象: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粒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幼粒细胞为主,多大于20%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比值多超过15%,晚幼、杆状及分叶核细胞逐渐减少,而表现为各期粒细胞比值呈纺锤状,备期幼稚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细胞系增生受抑制,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均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会计多可见2~3个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
  200、简述急性淋巴细把型白血病临床表现及血象、骨髓象的特点
  此病多见于儿童、少年、病程较急,伴有发热、出血倾向及进行性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严重,尤似淋巴结肿大为著,累及深部淋巴结如纵隔淋巴结等。
  血象:中度或重度贫血,白细胞总数多为3万~4万,亦有高达10万以上者,亦有低于3000以下者。小儿思者的白细胞总数多增高,成人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以低于正常者为多见。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且呈病理畸形。退化细胞多见。无棒状小体,血小板减少或明显减少。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系统明显增生,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为主,可占50%~90%左有,原淋巴细胞常呈病理性变形,核形有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呈泥浆状或咖啡粒状结构,核仁增大,浆肉可有空泡等。此种细胞亦称为李特(Rieder)氏型淋巴细胞。易见退化细胞,无棒状小体,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均受抑制。巨核细胞显著减少或不见,血小板减少。&&&&&[4]&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评论加载中...
(必填项)
评论内容: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请选择栏目:
当前位置: &&&&&& > 正文
粒细胞缺乏症的骨髓象特点
 来源:&&   |
【提问】下列哪项不符合粒细胞缺乏症的骨髓象特点( )。
C不是正确的吗?
【回答】学员wqb008,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粒细胞缺乏症又叫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浆内可有毒性颗粒和空泡,常提示存在细菌性感染。单核细胞比例常代偿性增多。如杆状核的比例增加(>20%)提示骨髓有足够的粒细胞生成能力。骨髓象随原发病而异。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内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粒细胞有明显的毒性改变或成熟受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可增多,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大致正常。病情好转时外周血中晚幼粒细胞及较成熟粒细胞相继出现,个别可呈类白血病血象。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问题所属科目:中级(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
卫生资格考试网络辅导班次介绍
教学服务教学材料
43大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助考之星--百万题库软件: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
 |  |  | 每日在线答疑「血字研究」第二弹~?|?一页手册·协和八_百度宝宝知道
&「血字研究」第二弹~?|?一页手册·协和八
宝宝1岁1个月LV.11
   小编按
上期我们讲了血涂片什么时候开、最佳观察位置,也探索了细胞分布异常、红细胞异常的表现,本期我们将揭下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的神秘面纱!回复
「血涂片」
可查看本文并回顾上期精彩内容~
  血涂片
  白细胞异常
   正常血涂片应包含所有的成熟白细胞,即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单核细胞。
   ① 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约占正常白细胞的 30-40%,细胞核致密,胞浆层很薄,呈深蓝色。大颗粒淋巴细胞约为 RBC 两倍大小,核呈卵圆,胞质丰富且含有嗜天青颗粒。异常淋巴细胞的胞浆层较小淋巴细胞更厚且丰富,且通常被周围的红细胞挤压凹陷变形,常见于病毒感染(图 13)。
图 1 异常淋巴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② 中性粒细胞:成熟过程: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分叶核。正常外周血涂片中一般只存在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
   杆状核比例增多称「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在某些感染、妊娠、类白血病反应以及骨髓抑制恢复期时,外周血涂片可见到晚幼粒细胞,偶尔可见中幼粒细胞。而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只见于血液恶性肿瘤。
   正常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为 3~5 叶。大于 5 叶则提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
   中毒颗粒(深蓝色粗糙颗粒)为全身中毒性疾病的非特异性表现。而中性粒细胞中, 杜勒小体(D?hle bodies) 伴随中毒颗粒、核左移及胞浆空泡等改变对于某些特定的感染或炎症疾病有着很强的提示意义。
   ③ 嗜酸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的 5%,比例增高则提示可能有潜在的过敏、寄生虫感染等。
   ④ 嗜碱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的 1%,比例增高常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超敏反应,甲减及某些感染等。
  血涂片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的正常数量:1 个/油镜视野,7 个/100 倍视野。
EDTA 抗凝的血样中可能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这是由于抗凝剂使血小板异常聚集导致(图 2)。而用肝素或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样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图 2 EDTA 导致假性血小板减少
大血小板提示破坏增多导致骨髓增殖显著,若合并红细胞碎片,则提示微血管病性反应(如 DIC、TTP、HUS等,图 3)。
图 3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过高的血小板计数伴随巨大的血小板或巨核细胞碎片提示骨髓增殖性肿瘤,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图 4),或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图 4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涂片
  警惕征象
  最后 小编 倾情奉上 「 警惕征象 」 ,以下这些是绝不会出现在正常血涂片中的哦!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则往往提示了某些疾病状态的存在:
一、原始细胞或肿瘤细胞
  在妊娠或类白血病反应中可出现早期白细胞,但正常血涂片中绝不可能出现原始细胞(e.g. 原始淋巴细胞、原始粒细胞等)。其他提示淋巴瘤或白血病的征象包括:
  ① Auer 小体:提示 AML
  ② 中心细胞(细胞核有缺口的 B 细胞):提示滤泡淋巴瘤
  ③ 两极绒毛状突起的淋巴细胞:提示脾边缘区淋巴瘤
  ④ 淋巴细胞边缘呈毛状:提示毛细胞白血病
  ⑤ 淋巴细胞呈花瓣状核:可见于成人 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⑥ 非典型淋巴细胞呈脑状核:可见于皮肤 T 细胞淋巴瘤
图 5 血涂片的原始细胞
二、幼白-幼红细胞反应
  泪滴状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及早期白细胞同时出现提示骨髓痨性疾病,这些不成熟的细胞出现在外周血中,通常由骨髓纤维化和(或)骨髓受侵犯所致,如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或癌症转移至骨髓等。
   三、微生物
  严重的败血症时,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中可能会出现细菌或真菌。而当出现严重的寄生虫血症时,外周血中可能出现寄生虫。但总体而言,外周血中检出微生物的敏感性是非常低的。
四、细胞核物质
   在 SLE 的患者外周血中偶尔可见到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核物质,被称为 LE 细胞(图 6)。有时在病毒感染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的患者体内亦可发现中性粒细胞中的豪焦小体样包含物(图 7)。
   图 6 LE 细胞
图 7 豪焦小体
五、裂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如 TTP,或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病如严重的败血症伴 DIC 等情况。
六、涂抹细胞
  提示 CLL。血涂片制片时,会发现该类淋巴细胞呈「扁平涂抹」状(图 8),提示 B-CLL 细胞易受破坏,这也是 CLL 的特征。
图 8 扁平涂抹的 CLL 细胞
  血涂片
  染色及放大倍数
  最后,给好奇的小伙伴补充一下血涂片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数的知识。
  血涂片推片完成并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采用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法或改良瑞氏染色法(Romanowsky)进行染色。染色剂均为伊红、亚甲基蓝的混合物。伊红是酸性的,它可使细胞中的碱性成分——例如包含精胺衍生物的血红蛋白和嗜酸颗粒,显示红到橙色。碱性的亚甲基蓝,可使细胞中的酸性成分,例如核酸(DNA、RNA)、核蛋白、嗜碱性颗粒等,显示蓝到紫蓝色。而网织红细胞则用的是煌焦油蓝染色。
  显微镜检查可先在低倍镜下(×10 或 ×20 倍)观察染色是否恰当,细胞数目是否异常,细胞类型,聚集情况等,并寻找理想视野观察血小板、红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高倍镜下(×40 或 ×50 倍)可以观察细胞体积、细胞数量,对单个细胞成分做进一步的检查。
  油镜下(×100 倍)我们可以观察微小成分,如胞浆颗粒、细胞包涵物、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等。
*文中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1. UpToDate: Evaluation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Smear
   2. Bain BJ. Diagnosis from blood smear. N Engl J Med. ): 498-507.
   3. Wintrobe’s Atlas of Clinical Hematology.
作者:柚子学姐
审阅: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陈苗主治医师
编辑: 长春半夏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生性贫血骨髓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