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棱柱棱柱的体积公式式证明过程

当前位置: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基础题题库二(有详细答案)361. 有一个三棱锥和一个四棱锥,棱长都相等,将它们一个侧面重叠后,还有几个暴露面? 解析:有 5 个暴露面. 如图所示,过 V 作 VS′∥AB,则四边形 S′ABV 为平行四边形,有∠S′VA=∠VAB=60°,从而ΔS′VA 为等边三角形, 同理ΔS′VD 也是等边三角形,从而ΔS′AD 也是等边三角形,得到以ΔVAD 为底,以 S′与 S 重合.这表明ΔVAB 与ΔVSA 共面,ΔVCD 与ΔVSD 共面,故共有 5 个暴露面. 362. 若四面体各棱长是 1 或 2,且该四面体不是正四面体,则其体积的值是 .(只须写出一个可能的值) 解析: 该题的显著特点是结论发散而不惟一.本题表面上是考查锥体求积公式这个知识点,实际上主要考查由所给条 件构造一个四面体的能力,首先得考虑每个面的三条棱是如何构成的. 排除{1,1,2} ,可得{1,1,1}{1,2,2}{2,2,2} , , ,然后由这三类面在空间构造满足条件的一个四面体,再 求其体积. 由平时所见的题目,至少可构造出二类满足条件的四面体,五条边为 2,另一边为 1,对棱相等的四面体. 对于五条边为 2,另一边为 1 的四面体,参看图 1 所示,设 AD=1,取 AD 的中点为 M,平面 BCM 把三棱锥分成两个三棱 锥,由对称性可知 AD⊥面 BCM,且 VA―BCM=VD―BCM,所以VABCD= SΔBCMAD.1 3CM= CD 2 - DM2 = 2 - ( ) =21 2 215 15 11 .设 N 是 BC 的中点,则 MN⊥BC,MN= CM 2 - CN2 = - 1= ,从而 SΔ 2 4 2BCM= ×2×1 211 11 = , 2 2 11 11 ×1= . 2 6故 VABCD= ×1 3对于对棱相等的四面体,可参见图 2.其体积的计算可先将其置于一个长方体之中,再用长方体的体积减去四个小三棱 锥的体积来进行.亦可套公式 V= 不妨令 a=b=2,c=1,则 V=2
( 2 + b2 - c2)( 2 + c2 - a2)( 2 + a2 - b2), a b c 122
( 4+ 4- 1 4+ 1- 4 1+ 4- 4 )( )( ) 12=14 2
7= . 12 12363. 湖结冰时,一个球漂在其上,取出后(未弄破冰),冰面上留下了一个直径为 24cm,深为 8cm 的空穴,求该球的半 径. 2 2 2 解析:设球的半径为 R,依题意知截面圆的半径 r=12,球心与截面的距离为 d=R-8,由截面性质得:r +d =R ,即 2 2 2 12 +(R-8) =R . 得 R=13 ∴该球半径为 13cm. 364. 在有阳光时,一根长为 3 米的旗轩垂直于水平地面,它的影长为 3 米,同时将一个半径为 3 米的球放在这块水 平地面上,如图所示,求球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用无理数表示).解析:由题意知,光线与地面成 60°角,设球的阴影部分面积为 S,垂直于光线的大圆面积为 S′,则 Scos30°=S′, 并且 S′=9π,所以 S=6 3 π(米 ) 365. 设棱锥 M―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且 MA=MD,MA⊥AB,如果ΔAMD 的面积为 1,试求能够放入这个棱锥的最大球 的半径.2解析: ∵AB⊥AD,AB⊥MA, ∴AB⊥平面 MAD, 由此,面 MAD⊥面 AC. 记 E 是 AD 的中点, 从而 ME⊥AD. ∴ME⊥平面 AC, ME⊥EF 设球 O 是与平面 MAD、AC、平面 MBC 都相切的球. 不妨设 O∈平面 MEF,于是 O 是ΔMEF 的内心. 设球 O 的半径为 r,则 r= 设 AD=EF=a,∵SΔAMD=1. ∴ME= .MF= a + ( ) ,2 △MEF S EF + EM + MF2 a22 2 a r=2 a+ 2 2 + a2 + ( )2 a a 2 a≤2 = 2-1 2+ 2 2当且仅当 a= ,即 a= 2时,等号成立. ∴当 AD=ME= 2时,满足条件的球最大半径为 2-1. 366. 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期棱长为 a. (1)求证 BD⊥截面 AB1C; (2)求点 B 到截面 AB1C 的距离; (3)求 BB1 与截面 AB1C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1)证明 : DD ^ 面ABCDü
BD 1BD ^ AC
同理 BD1⊥AB1.∴BD1⊥面 ACB1.1^ AC(2)AB=BC=BB1
G 为△AB1C 的中心.AC= 2a AG=2 2 6 a 3 = a 2 3 32∴BG= a - (6 2 6 3 2 3 a = a2 - a2 = ) a = a 3 9 9 3(3)∠BB1G 为所求6 a GB 6 cos∠BB1G= 1 = 3 = BB a 3 1367. 已知P为 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M为PB的中点,求证:PD∥平面MAC. 解析: 因M为PB的中点,连BD∩AC于O后,可将PD缩小平移到MO,可见 MO为所求作的平行线. 证明 连AC交BD于O,连MO, 则MO为△PBD的中位线, ∴PD∥MO,∵PD
平面MAC,MO平面MAC, ∴PD∥平面MAC. 368.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E,F分别是棱B1C 1,A1D 1,D1 D,AB的中点. (1)求证:A1E⊥平面ABMN. (2)平面直线A1E与MF所成的角. 解析: (1)要证A1E⊥平面ABMN,只要在平面中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A1E都垂直,显然MN与它垂直,这是因为 MN⊥平面A1ADD1,另一方面,AN 与A1E是否垂直,这是同一个平面中的问题,只要画出平面几何图形,用平几知 识解决. (2)为(1)的应用. 证明 (1)∵AB⊥平面A1ADD1, 而A1E
平面A1ADD1, ∴AB⊥A1E.在平面A1ADD1中,A1E⊥AN, ∵AN∩AB=A,∴A1E⊥平面ABMN. 解 (2)由(1)知A1E⊥平面ABMN,而MF
平面ABMN,∴A1E⊥MF, 则A1E与MF所成的角为90° 369.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为棱CC1的中点,AC交BD于点 O,求证:A1O⊥平面MBD. 解析:要证A1O⊥平面MBD,只要在平面MBD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A1O都垂直,首先想到DB,先观察 A1O垂直 DB吗? 方法1:发现A1O平分DB,想到什么?(△A1DB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A1D=A1B,DO=OB,∴A1O⊥DB. 方法2:A1O⊥DB吗?即DB⊥A1O吗?DB 垂直包含A1O的平面吗?(易见DB⊥平面A1ACC1) 再观察A1O垂直何直线?DM?BM?因这两条直线与A1O均异面, 故难以直接观察,平面MDB 中还有何直线?易想到MO,因MO 与A1O相交,它们在同一平面 内,这是一个平几问题,可画 出平几图进行观察. 证明 取 CC1 中点 M, 连结 MO, ∵DB⊥A1A, DB⊥AC,1A∩AC=A, A ∴DB⊥平面A1ACC1,而 A1O
平面A1ACC1,∴A1O⊥DB.在矩形A1ACC1中,∵tan∠AA1O=2 2 ,tan∠MOC= ,∴∠AA1O=∠MOC, 2 2则∠A1OA+∠MOC=90°,∴A1O⊥OM,∵OM∩DB=O,∴A1O⊥平面MBD. 370. 点P在线段AB上,且AP∶PB=1∶2,若A,B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a,b,求点P到平面α的距离. 解析: (1)A,B在平面α的同侧时,P平面α的距离为2 1 2 + b a a + b= ; 3 3 3(2)A,B在平面α的异侧时,P平面α的距离为2 1 a + ( -b = ) 3 3 2 - b a . 3点评 一是画图时,只要画出如右上图的平面图形即可,无需画出空间图形;二是对第(2)种情形,若以平面为“水 平面” ,在其上方的点高度为正,在其下方的点高度为负,则第(2)种情形的结论,就是将(1)结论中的b改为(- b),而无需再画另一图形加以求解. 371. 若两直线a 与b异面,则过 a且与 b垂直的平面 ( ) (A)有且只有一个 (B)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C)有无数多个 (D)一定不存在 (B) 解析:若存在,则a⊥b,而由条件知,a不一定与b 垂直. 372.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若E是A1C1的中点,则 直线CE垂直于 ( ) (A)AC (B)BD (C)A1D (D)A1D1 解析: (B) BD⊥AC,BD⊥CC1,∴BD⊥平面A1ACC1,∴BD⊥CE. 373. 定点P不在△ABC所在平面内,过P作平面α,使△ABC的三个顶点到α的距离相等,这样的平面共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D 过P作一个与AB,AC都平行的平面,则它符合要求;设边AB,BC,CA 的中点分别为 E,F,G,则平面PEF符合 要求;同理平面PFG,平面PGE符合要求 374.P为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且PA⊥平面 ABCD,P到B,C,D三点的距离分别是 5, 17 , 13 ,则P 到A 点的距离是 (A)1 (B)2 (C) 3 ( )(D)4解析: (A) 2 2 2 2 2 2 2 设AB=a,BC=b,PA=h,则a +h =5,b +h =13,a +b +h =17,∴h=1. 375. 线段AB的两个端点A,B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6cm,9cm,P在线段AB上,AP:PB=1:2,则 P到平面α 的距离为 . 解析:7cm 或1cm. 分A,B在平面α的同侧与异侧两种情况.同侧时,P到平面α的距离为6
+ 9 =7(cm) ,异侧时,P到平面α 的距离为6
- 9 =1(cm) . 376. △ABC 的三个顶点 A, C 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 2cm,3cm,4cm, B, △ABC的重心到平面α的距离为 . 解析:3cm .3 + 4+ 5 =3cm . 3 2 3 1 3 2 3 1 3且它们在α的同一侧, 则377.Rt△ABC中,D是斜边AB的中点,AC=6,BC=8,EC⊥平面ABC,且EC=12,则ED= 解析:13. AB=10,∴CD=5,则ED= 5 2 + 122 =13..378.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 中,求: (1)A1B 与平面 A1B1CD 所成的角; (2)B1B 在平面 A1C1B 所成角的正切值. 解析: 求线面成角,一定要找准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 (1)先找到斜足 A1,再找出 B 在平面 A1B1CD 内的射影,即从 B 向平面 A1B1CD 作垂线,一定要证明它是平面 A1B1CD 的 垂线. 这里可证 BC1⊥平面 A1B1CD,O 为垂足, ∴A1O 为 A1B 在平面 A1B1CD 上的射影. (2)若将平面 D1D1BB 竖直放置在正前方,则 A1C1 横放在正前方,估计 B1B 在平面 A1C1B 内的射影应落在 O1B 上,这是 因为 A1C1⊥平面 D1DBB1,∴故作 B1H⊥O1B 交于 H 时,BH1⊥A1C1,即 H 为 B1 在平面 A1C1B 内的射影.另在求此角大小时, 只要求∠B1BO1 即可. 解析: (1)如图,连结 BC1,交 B1C 于 O,连 A1O. ∵A1B1⊥平面 B1BCC1,BC1
平面 B1BCC1,∴A1B1⊥BC1. 又 B1C⊥BC1,A1B1∩B1C=B1, ∴BC1⊥平面 A1B1CD,O 为垂足, ∴A1O 为 A1B 在平面 A1B1CD 上的射影, 则∠BA1O 为 A1B 与平面 A1B1CD 所成的角. sin∠BA1O=BO 1 = ,∴∠BA1O=30°. A B 2 1(2)连结 A1C1 交 B1D1 于 O1,连 BO1, 作 B1H⊥BO1 于 H.∵A1C1⊥平面 D1DBB1,∴A1C1⊥B1H. 又 B1H⊥BO1,A1C1∩BO1=O1,∴B1H⊥平面 A1C1B, ∴∠B1BO1 为 B1B 与平面 A1C1B 所成的角, tan∠B1BO =B O 1 1 B B 1 = 2 2 ,即 B1B 与平面 A1C1B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为 . 2 2379.Rt△ABC 中,∠C=90°,BC=36,若平面 ABC 外一点 P 与平面 A,B,C 三点等距离,且 P 到平面 ABC 的距离 为80,M 为 AC 的中点. (1)求证:PM⊥AC; (2)求 P 到直线 AC 的距离; (3)求 PM 与平面 ABC 所成角的正切值. 解析:点 P 到△ABC 的三个顶点等距离,则 P 在平面 ABC 内的射影为△ABC 的外心,而△ABC 为直角三角形,其外心为 斜边的中点. 证明 (1)∵PA=PC,M 是 AC 中点,∴PM⊥AC 解 (2)∵BC=36,∴MH=18,又 PH=80, ∴PM= PH2 + MH2 = 802 + 182 = 82,即 P 到直线 AC 的距离为82; (3)∵PM=PB=PC,∴P 在平面 ABC 内的射线为△ABC 的外心, ∵∠C=90° ∴P 在平面 ABC 内的射线为 AB 的中点 H。 ∵PH⊥平面 ABC,∴HM 为 PM 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 则∠PMH 为 PM 与平面 ABC 所成的角,∴tan∠PMH=PH 80 40 = = MH 18 9380. 如图,在正四面体 ABCD 中。各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的四面体,M 为 AD 的中点,求 CM 与平面 BCD 所成角的余弦 值. 解析:要作出 CM 在平面 BCD 内的射影,关键是作出 M 在平面 BCD 内的 射影,而 M 为 AD 的中点,故只需观察 A 在平面 BCD 内的射影,至此问题解法已明朗. 解 作 AO⊥平面 BCD 于 O,连 DO,作 MN⊥平面 BCD 于 N,则 N∈OD. 设 AD=a,则 OD= × 又∵CM=2 3 3 6 a= a,∴AO= AD2 - OD2 = a,∴MN 3 2 3 3=6 a. 63 7 21 a,∴CN= CM2 - MN2 = a= a. 2 12 6 CN 7 = . CM 3∴CM 与平面 BC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81. 如图,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M 是棱 A1A 的中点,N 在 AB 上,且 AN∶NB=1∶3,求证:C1M⊥MN. 解析:在空间中作出两条直线垂直相对较在平面内作两条直线垂直难.此题 C1M 与 MN 是相交直线,一种方法可通过勾 股定理来验证它是否垂直,另一方法为:因 MN 是平面 A1ABB1 内的一条直线,可考虑 MC1 在平面 A1ABB1 内的射影. 证明1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 MN=a 225 a, 4C1M= a2 + a2 + ( ) 2 =2 23 3a 41 a,C1N= a2 + a2 + ( )2 = a , 2 4 4∵MN +MC1 =NC1 ,∴C1M⊥MN. 证明2 连结 B1M,∵C1B1⊥平面 A1ABB1, ∴B1M 为 C1M 在平面 A1ABB1 上的射影. 设棱长为 a ,∵AN= a,AM= a,∴tan∠AMN= , 又 tan∠A1B1M= ,则∠AMN=∠A1B1M,∴B1M⊥MN, 由三垂线定理知,C1M⊥MN. 382. 如图,ABCD 为直角梯形,∠DAB=∠ABC=90°,AB=BC=a,AD=2a,PA⊥平面 ABCD,PA=a. (1) 求证:PC⊥CD; (2) 求点 B 到直线 PC 的距离. 解析: (1)要证 PC 与 CD 垂直,只要证明 AC 与 CD 垂直,可按实际情形画出底面图形进行证明. (2)从 B 向直线 PC 作垂直,可利用△PBC 求高,但需求出三边,并判断其形状(事实上,这里的∠PBC=90°) ;另一种重要的思想是: 因 PC 在平面 PAC 中,而所作 BH 为平面 PAC 的斜线,故关键在于找出 B 在平面 PAC 内的射影,因平面 PAC 处于“竖直 状态” ,则只要从 B 作“水平”的垂线,可见也只要从 B 向 AC 作垂线便可得其射影. 证明 (1)取 AD 的中点 E,连 AC,CE, 则 ABCE 是正方形,△CE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C⊥CD,∵PA⊥平面 ABCD,∴AC 为 PC 在平面 ABCD 上的射影,∴PC⊥CD; 解 (2)连 BE 交 AC 于 O,则 BE⊥AC, 又 BE⊥PA,AC∩PA=A,∴BE⊥平面 PAC. 过 O 作 OH⊥PC 于 H,连 BH,则 BH⊥PC. ∵PA=a,AC= 2a,∴PC= 3 ,则 OH= × a1 a× 2 a 6 = a , 2 6 3 a 1 2 1 4 1 2 1 2 ∵BO=2 6 a,∴BH= BO2 +OH2 = a 2 3383. 四面体 ABCD 的四个面中,是直角三角形的面至多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 (D) 设底面为直角三角形,从底面的一个锐角顶点作平面的垂线,则这样的四面体的每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 384. 直角三角形 ABC 的斜边 AB 在平面α内,直角顶点 C 在平面α外,C 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为 C1,且 C1
AB,则△C1AB 为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对 解析: (C) 2 2 2 2 ∵C1A +C1B &CA +CB =AB, ∴∠AC1B 为钝角,则△C1AB 为钝角三角形. 385. △ABC 在平面α内,∠C=90°,点P α,PA=PB=PC=7, AB=10, 则点 P 到平面α的距离等于 解析:2 6 . ∵PA=PB=PC,∴P 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为△ABC 的外心O,∵∠C=90°,∴O为 AB 的中点,∵AO=5,PA=7,∴PO = 72 -52 = 2 6 386. P 是边长为 a 的六边形 ABCDEF 所成平面外一点,PA⊥AB,PA⊥AF,PA=a,则点 P 到边 CD 的距离是 解析:2a. PA⊥平面 ABCDEF,A 到 CD 的距离为 3 ,∴P 到边 CD 的距离是 2a a 387. 如图,已知 PA⊥矩形 ABCD 所在平面,M,N 分别是 AB,PC 的中点. (1) 求证:MN⊥CD; (2) 若∠PDA=45°,求证:MN⊥平面 PCD. 证明 (1)连 AC∩BD=O,连 NO,MO,则 NO∥PA. ∵PA⊥平面 ABCD,∴NO⊥平面 ABCD. ∵MO⊥AB,∴MN⊥AB,而 CD∥AB,∴MN⊥CD; (2)∵∠PDA=45°,∴PA=AD, 由△PAM≌△CBM 得 PM=CM, ∵N 为 PC 中点,∴MN⊥PC. 又 MN⊥CD,PC∩CD=C,∴MN⊥平面 PCD.2 388.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CD是边长等于2cm 的等边三角形,底面ABCD是面积为 2 3 cm 的菱形, P∠ADC是锐角. 求证:PA⊥CD 证明:设∠ADC=θ,则:由SABCD=2 3 ,CD=BC=AB=AD=2,易得θ=60°A D B E C∴△ACD是等边三角形,取CD中点 E连AE、PE,则AE⊥CD,PE⊥CD AE⊥CD,PE⊥CD ∴CD⊥平面PAE ∴CD⊥PA389. 设P点在正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且AP,BP,CP两两垂直;又 G是 ABP的重心; E为 BC上一点,VBE =1 1 BC ; F 为 PB 上一点,PF = PB ;AP = BP = CP ,如图 3 3(1)求证:GF⊥平面PBC;(2)求证:EF⊥BC。 解析:(1)连结BG并延长交PA 于M.G 为△ABP的重心 注 要充分注意平面几何中的知识(如本题中三角形重心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等)在证题中的运用。 390. 已知α∩β=C,a∥b,a
β,A a,AE⊥b于E,AF⊥c 于F,求证:a⊥EF 解析:b∥a,b a ,a
α, ∴b∥α b E 又b
β,α∩β=c ∴b∥c, 又AF⊥c ∴AF⊥b 又AE⊥b,AE∩AF=A ∴b⊥平面AEF a∥b ∴a⊥平面AEF C F A EF
平面AEF ∴a⊥EF aP391. 如图, △ABC为锐角三角形, PA⊥平面ABC, A点在平面PBC 上的射影为 H,求:H不可能是△PBC的垂心. 解析:连结CH,则CH 是AC在平面PBC内的射影,若H为垂心, 则CH⊥PB,由三垂线定理得AC⊥PB,又PA⊥平面ABC,∴PA ⊥AC,∴AC⊥平面PAB,从而AC⊥AB与△ABC为锐角三 角形矛盾,故H不可能是垂心.H AC BP H AC392. 如图,BC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CD的长等于点P到 BC的距离, D是P在平面BCD上的射影. 求PB 与平面BCD (1) B 所成角; (2)求BP与平面PCD所成的角 解析: (1)PD⊥平面BCD,∴BD是PB在平面BCD内的射影,∴∠PBD 为PB与平面BCD所成角,BD⊥BC,由三垂 线定理得BC⊥BD,∴BP=CD,设BC=a,则BD=a,BP=CD= 2a∴在Rt△BPD中,cos∠DBP=2 ∴∠DBP=45°, 即PB与平面BCD所成角为45°. 2(2)过B作BE⊥CD于 E,连结PE,PD⊥平面BCD得PD⊥BE,∴BE⊥平面PCD, ∴∠BPE为BP与平面PCD所成的角,在Rt△BEP中,B C E P DB C P D BE=2 a,BP= 2a,∴∠BPE=30° 2即BP与平面PCD所成角为30°.393. 正四棱锥的一个对角面与一个侧面的面积之比为 6:2,求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的大小。 PC 解析:如图,正四棱锥P―ABCD的一个对角面△PAC。设棱锥的底面边长为 a,高为h,斜高为h′,底面中心为 O, A B 连PO,则PO⊥底面ABCD,∴PO⊥AC,在△PAC中,AC= 2 ,PO=h, a∴SDPAC =1 2 AC× PO= ah 2 21 a
° h 2A DP在△PBC中,SDPBC =O E BC∴SDPAC : SDPBC = ∴h:h′= 3:2.2 1 ah: a
= 2 :h = 6:2 h h
2 2取BC中点E,连OE,PE,可证∠PEO即为侧面与底面所成两面角的平面角。 在Rt△POE中,sin∠PEO=PO h 3 = = ,
PE h 2∴∠PEO= ,即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为 .pp33394. 如右图,斜三棱柱ABC―A1B1C1中,A1C1⊥BC1,AB⊥AC,AB=3,AC=2,侧棱与底面成60°角。 (1)求证:AC⊥面ABC1; (2)求证:C1点在平面ABC上的射影H在直线AB上; (3)求此三棱柱体积的最小值。 解析: (1)由棱柱性质,可知A1C1//AC ∵A1C1 ^BC1, ∴AC ^BC1,又∵AC ^AB,∴AC ^ 平面 ABC1 (2)由(1)知AC ^ 平面ABC1,又AC
平面 ABC,∴平面ABC ^ 平面 ABC1 在平面ABC1内,过C1作C1H ^AB于H, 则C1H ^ 平面ABC,故点C1 在平面ABC上 的射影H在直线AB上。 (3)连结 HC,由(2)知C1H ^ 平面ABC, ∴∠C1CH就是侧棱CC1与底面所成的角, ∴∠C1CH=60°,C1H=CHtan60°= 3 CH V棱柱=SDABC × C H = 11 1 AB AC C H =
3 2 3 CH = 3 3 CH 1 2 2∵CA ^AB,∴CHAC = 2 ,所以棱柱体积最小值3 3
2 = 6 3 。 395. 已知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ACB=90 ,∠BAC=30 ,BC=1,AA1= 6,M 为 CC1 中点,求证:AB1⊥A1M。0 0 解析:因结论是线线垂直,可考虑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 0 ∵ ∠ACB=90 0 ∴ ∠A1C1B1=90 即 B1C1⊥C1A1 又由 CC1⊥平面 A1B1C1 得:CC1⊥B1C1 ∴ B1C1⊥平面 AA1C1C ∴ AC1 为 AB1 在平面 AA1C1C 的射影 由三垂线定理,下证 AC1⊥A1M 即可 在矩形 AA1C1C 中,AC=A1C1= 3 ,AA1=CC1= 66 MC 2 A C 3 2 1 ∵ = 2 = , 1 1 = = C A 2 A A 3 6 2 1 1 1 MC A C 1 ∴ = 1 1 C A A A 1 1 1 ∴ Rt△A1C1M∽Rt△AA1C1 ∴ ∠1=∠2 0 又∠2+∠3=90 0 ∴ ∠1+∠3=90 ∴ AC1⊥A1M ∴ AB1⊥A1M 评注:利用三垂线定理的关键是找到基本面后找平面的垂线 a 396. 正三棱柱 ABC―A1B1C1 的底面边长为 a,在侧棱 BB1 上截取 BD= ,在侧棱 CC1 上截取 CE=a,过 A、D、E 作棱柱的截 2 面 ADE (1)求△ADE 的面积; (2)求证:平面 ADE⊥平面 ACC1A1。 解析:分别在三个侧面内求出△ADE 的边长 a 5 5 a,DE= BC2 + ( - BD 2 = a2 + ( ) 2 = EC ) a 2 2 2 ∴ 截面 ADE 为等腰三角形AE= 2a,AD=1 1 5 2 6 2 S= AE× h=
( a)2 - ( a)2 = a a 2 2 2 2 4 (2)∵ 底面 ABC⊥侧面 AA1C1C ∴ △ABC 边 AC 上的高 BM⊥侧面 AA1C1C 下设法把 BM 平移到平面 AED 中去 取 AE 中点 N,连 MN、DN 1 1 // // ∵ MN= = EC,BD= = EC 2 2∴ MN=// BD = ∴ DN∥BM ∴ DN⊥平面 AA1C1C ∴ 平面 ADE⊥平面 AA1C1C 0 397. 斜三棱柱 ABC―A1B1C1 中,底面是边长为 4cm 的正三角形,侧棱 AA1 与底面两边 AB、AC 均成 60 的角,AA1=7 (1)求证:AA1⊥BC; (2)求斜三棱柱 ABC―A1B1C1 的全面积; (3)求斜三棱柱 ABC―A1B1C1 的体积; (4)求 AA1 到侧 面 BB1C1C 的距离。 解析:设 A1 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为 0 ∵ ∠A1AB=∠A1AC ∴ O 在∠BAC 的平行线 AM 上 ∵ △ABC 为正三角形 ∴ AM⊥BC 又 AM 为 A1A 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 ∴ A1A⊥BC (2)SAA1C1C = SAA1B1B = AB× AA1 sinA AB= 4 7 1 3 = 14 3 2∵ B1B∥A1A ∴ B1B⊥BC,即侧面 BB1C1C 为矩形 ∴ SBB1C1C = 4 7= 28 又SDA1B1C1 = SDABC =3 2
4 = 4 3 4∴ S 全= 3 2+ 28+ 4 3 2= 28+ 36 3( 2 ) 14 cm (3)∵ cos∠A1AB=cos∠A1AOcos∠OABcosA1 AB cos600 3 ∴ cos∠A1AO= = = 0 cosOAB cos30 3∴ sin∠A1AO=6 37 ∴ A1O=A1Asin∠A1AO= 6 3 3 2 7
6 = 28 2 ( 3) cm 4 3 (4)把线 A1A 到侧面 BB1C1C 的距离转化为点 A 或 A1 到平面 BB1C1C 的距离 为了找到 A1 在侧面 BB1C1C 上的射影,首先要找到侧面 BB1C1C 的垂面 设平面 AA1M 交侧面 BB1C1C 于 MM1 ∵ BC⊥AM,BC⊥A1A ∴ BC⊥平面 AA1M1M ∴ 平面 AA1M1M⊥侧面 BCC1B1 在平行四边形 AA1M1M 中 过 A1 作 A1H⊥M1M,H 为垂足 则 A1H⊥侧面 BB1C1C ∴ 线段 A1H 长度就是 A1A 到侧面 BB1C1C 的距离 ∴∴ V= SDABC × A1O=6 = 2 2( ) cm 3 0 398. 平面α内有半径为 R 的⊙O,过直径 AB 的端点 A 作 PA⊥α,PA=a,C 是⊙O 上一点,∠CAB=60 ,求三棱锥 P―OBC 的侧面积。 解析:三棱锥 P―OBC 的侧面由△POB、△POC、△PBC 三个三角形组成 在求出边长元素后,求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分析三角形的形状,简化计算 ∵ PA⊥平面 ABC ∴ PA⊥AO,AC 为 PC 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 ∵ BC⊥AC ∴ BC⊥PC △ POB 中, 1 1 2 S DPOB = OB× PA = a 2 2 △ PBC 中, A H=A M1 sinA M1H= A M1 sinA AM= 2 3 1 1 1 1 1BC=ABsin60 =2a× ∴ AC=a ∴ PC= 2 a ∴ S DPOB = △ ∴ S DPOC =03 = 3 a 21 6 2 PC× BC= a 2 2POC 中,PO=PC= 2 ,OC=a a1 1 7 2 OC× PO2 - ( OC 2 = ) a 2 2 41 6 2 7 2 2+ 2 6 + 7 2 ∴ S 侧= a2 + a + a = a 2 2 4 4 0 399. 四棱锥 V―ABCD 底面是边长为 4 的菱形,∠BAD=120 ,VA⊥底面 ABCD,VA=3,AC 与 BD 交于 O, (1)求点 V 到 CD 的距离; (2)求点 V 到 BD 的距离; (3)作 OF⊥VC,垂足为 F,证明 OF 是 BD 与 VC 的公垂线段; (4)求异面直线 BD 与 VC 间的距离。 解析:用三垂线定理作点到线的垂线 在平面 ABCD 内作 AE⊥CD,E 为垂足 ∵ VA⊥平面 ABCD ∴ AE 为 VE 在平面 ABCD 上的射影 ∴ VE⊥CD ∴ 线段 VE 长为点 V 到直线 CD 的距离 0 ∵ ∠BAD=120 0 ∴ ∠ADC=60 ∴ △ACD 为正三角形 ∴ E 为 CD 中点,AE=3
4= 2 3 2∴ VE= VA2 + AE2 = 21 (2)∵ AO⊥BD ∴ 由三垂线定理 VO⊥BD ∴ VO 长度为 V 到直线 BD 距离 VO= VA2 + AO2 = 13 (3)只需证 OF⊥BD ∵ BD⊥HC,BD⊥VA ∴ BD⊥平面 VAC ∴ BD⊥OF ∴ OF 为异面直线 BD 与 VC 的公垂线 (4)求出 OF 长度即可 在 Rt△VAC 中 1 OC= AC=2,VC= VA2 + AC2 = 5 2 VA 3 6 ∴ OF=OCsin∠ACF=OC =2 = VC 5 5 400. 斜三棱柱 ABC―A1B1C1 的底面△ABC 中,AB=AC=10,BC=12,A1 到 A、B、C 三点的距离都相等,且 AA1=13,求斜三 棱柱的侧面积。 解析:∵A1A=A1B=A1C ∴ 点 A1 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为△ABC 的外心,在∠BAC 平分线 AD 上 ∵ AB=AC ∴ AD⊥BC ∵ AD 为 A1A 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 ∴ BC⊥AA1 ∴ BC⊥BB1 ∴ BB1C1C 为矩形,S=BB1×BC=156 取 AB 中点 E,连 A1E ∵ A1A=A1B ∴ A1E⊥ABAB 2 ∴ A1 E= AA - ( )2 = 12 1 2 ∴ SAA1C1C = SAA1B1B = 20∴ S 侧=396 401. 如图,在ΔABC 中,∠ACB=90°,BC=a,AC=b,D 是斜边 AB 上的点, CD 为棱把它折成直二面角 A―CD―B 后, 以 D 在怎样的位置时,AB 为最小,最小值是多少?解析: 设∠ACD=θ,则∠BCD=90°-θ,作 AM⊥CD 于 M,BN⊥CD 于 N,于是 AM=bsinθ,CN=asinθ. ∴MN=|asinθ-bcosθ|,因为 A―CD―B 是直二面角,AM⊥CD,BN⊥CD,∴AM 与 BN 成 90°的角,于是 AB= b 2 sin 2q + a2 cos2q + ( sinq - bcos )2 = a 2 + b2 - absin2q ≥ a 2 +b2 - ab. a q2 ∴当θ=45°即 CD 是∠ACB 的平分线时,AB 有最小值,最小值为 a 2 +b - ab.402.自二面角内一点分别向两个面引垂线,求证:它们所成的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互补. 已知:从二面角α―AB―β内一点 P,向面α和β分别引垂线 PC 和 PD,它们的垂足是 C 和 D.求证:∠CPD 和二面角的 平面角互补.证:设过 PC 和 PD 的平面 PCD 与棱 AB 交于点 E, ∵PC⊥α,PD⊥β ∴PC⊥AB,PD⊥AB ∴CE⊥AB,DE⊥AB 又∵CE
β,∴∠CED 是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 在四边形 PCED 内:∠C=90°,∠D=90° ∴∠CPD 和二面角α―AB―β的平面∠CBD 互补. 403.求证:在已知二面角,从二面角的棱出发的一个半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到二面角两个面的距离的比是一个常数. 已知:二面角α―ED―β,平面 g 过 ED,A∈ g ,AB⊥α,垂足是 B.AC⊥β,垂足是 C. 求证:AB∶AC=k(k 为常数) 证明:过 AB、AC 的平面与棱 DE 交于点 F,连结 AF、BF、CF. ∵AB⊥α,AC⊥β.∴AB⊥DE,AC⊥DE. ∴DE⊥平面 ABC.∴BF⊥DE,AF⊥DE,CF⊥DE. ∠BFA,∠AFC 分别为二面角α―DE― g , g ―DE―β的平面角,它们为定值. 在 RtΔABF 中,AB=AFsin∠AFB. 在 RtΔAFC 中,AC=AFsin∠AFC,得:AB AF sin AFB = =定值. AC AFsinAFC404. 如果直线 l、m 与平面α、β、 g 满足 l=β∩ g ,l∥α,m
α和 m⊥ g .那么必有( A.α⊥ g 且 l⊥m B.α⊥ g 且 m∥β C.m∥β且 l⊥m D.α∥β且α⊥ g 解析:∵m
α,m⊥ g . ∴α⊥ g . 又∵m⊥ g ,β∩ g =l. ∴m⊥l. ∴应选 A. 说明 本题考查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及综合应用推理判断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405.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D∥BC,∠ABC= ,AB=a,AD=3a,且∠ADC=arcsinp25 ,又 PA⊥平面 ABCD,AP=a. 5求:(1)二面角 P―CD―A 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2)点 A 到平面 PBC 的距离. 解析:(1)作 CD′⊥AD 于 D′,∴ABCD′为矩形,CD′=AB=a,在 RtΔCD′D 中. ∵∠ADC=arcsin5 5 ,即⊥D′DC=arcsin , 5 5∴sin∠CDD′= CD 5 = CD 5∴CD= 5 a∴D′D=2a∵AD=3a,∴AD′=a=BC 又在 RtΔABC 中,AC= AB 2 + BC2 = 2a, ∵PA⊥平面 ABCD,∴PA⊥AC,PA⊥AD,PA⊥AB. 在 RtΔPAB 中,可得 PB= 2a. 在 RtΔPAC 中,可得 PC= PA 2 + AC2 = 3 a. 在 RtΔPAD 中,PD= a + ( a = 10 a. 3 ) ∵PC +CD =( 3 a) +( 5 a)=8a <( 10 a)2 2 2 2 222∴cos∠PCD<0,则∠PCD>90° ∴作 PE⊥CD 于 E,E 在 DC 延长线上,连 AE,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 AE⊥CD,∠AEP 为二面角 P―CD―A 的平面角. 在 RtΔAED 中∠ADE=arcsin5 ,AD=3a. 5∴AE=ADsin∠ADE=3a5 3 5 = a. 5 5PA a 5 = = . AE 3 3 5 a 5在 RtΔPAE 中,tan∠PEA=∴∠AEP=arctan5 5 ,即二面角 P―CD―A 的大小为 arctan . 3 3(2)∵AD⊥PA,AD⊥AB,∴AD⊥平面 PAB. ∵BC∥AD,∴BC⊥平面 PAB. ∴平面 PBC⊥平面 PAB,作 AH⊥PB 于 H,∴AH⊥平面 PBC. AH 为点 A 到平面 PBC 的距离. 在 RtΔPAB 中,AH=PA × AB a× a 2 = = a. PB 2a 2即 A 到平面 PBC 的距离为2 a. 2说明 (1)中辅助线 AE 的具体位置可以不确定在 DC 延长线上,而直接作 AE⊥CD 于 E,得 PE⊥CD,从而∠PEA 为所求, 同样可得结果,避免过多的推算.(2)中距离的计算,在学习几何体之后可用“等体积法”求. 406. 如图,在二面角α―l―β中,A、B∈α,C、D∈l,ABCD 为矩形,P∈β,PA⊥α,且 PA=AD,M、N 依次是 AB、 PC 的中点. (1)求二面角α―l―β的大小; (2)求证:MN⊥AB; (3)求异面直线 PA 与 MN 所成角的大小.解析:(1)连 PD,∵ABCD 为矩形,∴AD⊥DC,即 AD⊥l.又 PA⊥l,∴PD⊥l. ∵P、D∈β,则∠PDA 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 ∵PA⊥AD,PA=AD,∴ΔPA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DA=45°,即二面角α―l―β的大小为 45°. (2)过 M 作 ME∥AD,交 CD 于 E,连结 NE,则 ME⊥CD,NE⊥CD,因此,CD⊥平面 MNE,∴CD⊥MN.∵AB∥CD,∴MN⊥AB (3)过 N 作 NF∥CD,交 PD 于 F,则 F 为 PD 的中点.连结 AF,则 AF 为∠PAD 的角平线,∴∠FAD=45°,而 AF∥MN,∴ 异面直线 PA 与 MN 所成的 45°角. 407. 如图,在三棱柱 ABC―A′B′C′中,四边形 A′ABB′是菱形,四边形 BCC′B′是矩形,C′B′⊥AB. (1)求证:平面 CA′B⊥平面 A′AB; (2)若 C′B′=2,AB=4,∠ABB′=60°,求 AC′与平面 BCC′B′所成角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解析: (1)∵在三棱柱 ABC―A′B′C 中, C′B′∥CB, ∴CB⊥AB.∵CB⊥BB′, AB∩BB′=B, ∴CB⊥平面 A′AB.∵CB
平面 CA′B,∴平面 CA′B⊥平面 A′AB (2)由四边形 A′ABB′是菱形,∠ABB′=60°,连 AB′,可知ΔABB′是正三角形.取 B B′中点 H,连结 AH,则 AH⊥BB′.又由 C′B′⊥平面 A′AB,得平面 A′ABB′⊥平面 C′B′BC,而 AH 垂直于两平面交线 BB′,∴ AH⊥平面 C′B′BC.连结 C′H,则∠AC′H 为 AC′与平面 BCC′B′所成的角,AB′=4,AH=2 3 ,于是直角三角形 C′B′A 中,A′C=5,在 RtΔAHC′中,sin∠AC′H=2 3 2 ∴∠AC′H=arcsin 3 ,∴直线 AC′与平面 BCC 5 5′B′所成的角是 arcsin2 3. 5408.已知四棱锥 P―ABCD,它的底面是边长为 a 的菱形,且∠ABC=120°,PC⊥平面 ABCD,又 PC=a,E 为 PA 的中 点. (1)求证:平面 EBD⊥平面 ABCD; (2)求点 E 到平面 PBC 的距离; (3)求二面角 A―BE―D 的大小.(1)证明: 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是菱形,连结 AC、BD,交于 F,则 F 为 AC 的中点. 又 E 为 AD 的中点,∴EF∥PC 又∵PC⊥平面 ABCD,∴EF⊥平面 ABCD.EF
平面 EBD. ∴平面 EBD⊥平面 ABCD. (2)∵EF∥PC,∴EF∥平面 PBC ∴E 到平面 PBC 的距离即是 EF 到平面 PBC 的距离 过 F 作 FH⊥BC 交 BC 于 H, ∵PC⊥平面 ABCD,FH
平面 ABCD ∴PC⊥FH. 又 BC⊥FH,∴FH⊥平面 PBC,则 FH 是 F 到平面 PBC 的距离,也是 E 到平面 PBC 的距离. ∵∠FCH=30°,CF=3 a. 2∴FH= CF=1 23 a. 4(3)取 BE 的中点 G,连接 FG、AG 由(1)的结论,平面 BDE⊥平面 ABCD,AF⊥BD, ∴AF⊥平面 BDC. ∵BF=EF= ,∴FG⊥BE,由三垂线定理得,AG⊥BE, ∴∠FGA 为二面角 D―BE―A 的平面角. FG= ×a 2a 22 2 3 = a,AF= a. 2 4 2AF = 6,∠FAG=arctg 6 FG∴tg∠FGA=即二面角 A―BE―D 的大小为 arctg 6 409. 若ΔABC 所在的平面和ΔA1B1C1 所在平面相交,并且直线 AA1、BB1、CC1 相交于一点 O,求证: (1)AB 和 A1B1、BC 和 B1C1、AC 和 A1C1 分别在同一平面内; (2)如果 AB 和 A1B1、BC 和 B1C1、AC 和 A1C1 分别相交,那么交点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证明:∵AA1∩BB1=O, ∴AA1、BB1 确定平面 BAO, ∵A、A1、B、B1 都在平面 ABO 内, ∴AB
平面 ABO;A1B1
平面 ABO. 同理可证,BC 和 B1C1、AC 和 A1C1 分别在同一平面内. (2)分析:欲证两直线的交点在一条直线上,可根据公理 2,证明这两条直线分别在两个相交平面内,那么,它们的交 点就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证明:如图,设 AB∩A1B1=P; AC∩A1C1=R; ∴ 面 ABC∩面 A1B1C1=PR. ∵ BC
面 ABC;B1C1
面 A1B1C1, 且 BC∩B1C1=Q ∴ Q∈PR, 即 P、R、Q 在同一直线上. 410. 点 P、Q、R 分别在三棱锥 A-BCD 的三条侧棱上,且 PQ∩BC=X,QR∩CD=Z,PR∩BD=Y.求证:X、Y、Z 三点共线.解析: 证明点共线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公理 2,证明这些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 证明 ∵P、Q、R 三点不共线,∴P、Q、R 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α. ∵ X∈PQ,PQ
α,∴X∈α,又 X∈BC,BC
面 BCD,∴X∈平面 BCD. ∴ 点 X 是平面α和平面 BCD 的公共点.同理可证,点 Y、Z 都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即点 X、Y、Z 都在平面α和平 面 BCD 的交线上. 411. 直线 m、n 分别和平行直线 a、b、c 都相交,交点为 A、B、C、D、E、F,如图,求证:直线 a、b、c、m、n 共面.解析: 证明若干条直线共面的方法有两类:一是先确定一个平面,证明其余的直线在这个平面里;二是分别确定几个 平面,然后证明这些平面重合. 证明 ∵a∥b,∴过 a、b 可以确定一个平面α. ∵A∈a,a
α,∴A∈α,同理 B∈a. 又∵A∈m,B∈m,∴m
α.同理可证 n
α. ∵b∥c,∴过 b,c 可以确定平面β,同理可证 m
β. ∵平面α、β都经过相交直线 b、m, ∴平面α和平面β重合,即直线 a、b、c、m、n 共面. 412. 证明两两相交而不共点的四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 已知:如图,直线 l1,l2,l3,l4 两两相交,且不共点. 求证:直线 l1,l2,l3,l4 在同一平面内解析:证明几条直线共面的依据是公理 3 及推论和公理 1.先证某两线确定平面α,然后证其它直线也在α内. 证明:图①中,l1∩l2=P, ∴ l1,l2 确定平面α. 又 l1∩l3=A,l2∩l3=C, ∴ C,A∈α. 故 l3
α. 同理 l4
α. ∴ l1,l2,l3,l4 共面. 图②中,l1,l2,l3,l4 的位置关系,同理可证 l1,l2,l3,l4 共面. 所以结论成立. 413. 证明推论 3 成立.(如图)已知:a∥b,求证:经过 a,b 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 证明:(存在性)∵a∥b,由平行线的定义知:a、b 共面,所以经过 a、b 的平面有一个. (唯一性),在 a 上取两点 A、B,在 b 上取一点 C. ∵a∥b,∴A、B、C 三点不共线,由公理 3 知过 A、B、C 三点的平面只有一个,从而过 a,b 两直线的平面也是惟一的. 414.一条直线过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它和这个平面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 解析:只有一个,假设有两个公共点,由公理 1 知该直线上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这和直线过平面外一点矛盾.415.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与这条直线上的三点分别画三条直线,证明:这三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已知:A a,如图,B、C、D∈a,证明:AB、AC、AD 共面. 证明:∵A a,∴A,a 确定平面α,∵B、C、D∈a,a
α. ∴B、C、D∈α 又 A∈α. ∴AB、AC、AD
α. 即 AB、AC、AD 共面. 416. 空间可以确定一个平面的条件是( ) A.两条直线 B.一点和一直线 C.一个三角形 D.三个点 解析: 由推论 2 和推论 3 知两条相交直线或者两条平行直线才确定一个平面,两条直线还有位置关系异面.故排除 A, 由推论 1 知点必在线外才合适,排除 B.由公理 3 知不共线三点可确定一个平面,D 中三个点不一定不共线,排除 D.公 理 3 结合公理 1,知选 C. 417.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经过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B.经过一条直线和一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C.如果平面α与β有三个公共点,则两个平面一定是重合平面 D.两个平面α、β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解析:根据公理 2、公理 3 知选 D. 418. 已知四点,无三点共线,则可以确定( ) A.1 个平面 B.4 个平面 C.1 个或 4 个平面 D.无法确定 解析: 因为无三点共线,所以任意三个点都可以确定平面α,若第四个点也在α内,四个点确定一个平面,当第四个 点在α外,由公理3 知可确定 4个平面.故选C. 419. 已知球的两个平行截面的面积分别为 5π和 8π, 它们位于球心的同一侧且相距是 1, 那么这个球的半径是( A.4 B.3 C.2 D.5)解析: 如图,设球的半径是 r,则πBD =5π,πAC =8π, 2 2 ∴BD =5,AC =8.又 AB=1,设 OA=x. 2 2 2 2 ∴x +8=r ,(x+1) +5=r . 解之,得 r=3 故选 B. 420. 在桌面上有三个球两两相切,且半径都为 1,在桌面与三球间放置一个小球,使它与三个球相切.求此小球半径. 解析: 如图,球 O 为放置在桌面上与已知三球相切的半径为 r 的小球,过 O 作 O1O2O3 平面的垂线,垂足为 H,它一定 是ΔO1O2O3 的中心,连接 O1H,O1O,在 RtΔO1OH 中,O1H=222 3 2 2 2 2 ,OH=1-r,OO1=1+r,∴OO1 =O1H +OH ,即(1+r) = 3(2 3 2 1 2 ) +(1-r) ,解得 r= . 3 3421.地球半径为 R,在北纬 45°圈上有 A、B 两点,它们的经度差为 ,求球面上 A、B 两点间球面距离.p2解析:本题关键是求出∠AOB 的大小,(如图 1)现在我们将这个球的截面问题转化为较为熟悉的长方体问题.如图 2,以 O1O,O1A,O1B 为三条相互垂直的棱,可构造一个长方体,问题转化为长方体截面 ABO 内求∠BOA 的问题. 解: 如图 2,∵∠O1OA= =∠O1OB,OA=OB=R,∴OO1=O1A=O1B=p42 2 2 2 R ∴AB =O1A +O1B =R, ∴ΔAOB 为等边 2Δ,∴∠AOB= ,A、B 间的球面距离为 R.pp33422. 一个圆在平面上的射影图形是( ) A.圆 B.椭圆 C.线段 D.圆或椭圆或线段 解析:D 423. 两面都是凸形的镜中,它的面都是球冠形,球半径分别为 10cm 和 17cm,两球心间的距离为 21cm,求此镜面的 表面积和体积.解析: 轴截面如图, O2C=x, CO1=21-x,∵AB⊥O1O2 ∴AO2 -O2C =AO1 -CO1 , 10 -x =17 -(21-x) , 设 则 即 解得 x=6,CO1 =15,又设左边球缺的高为 h1,右边的球缺高为 h2,则 h1=17-15=2,h2=10-6=4,∴S 表=2π(172+104)=148π (cm) ,V= π[2 (310-2)+4 (317-4)]=288π(cm ). 424. 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是 2cm,侧棱与底面成 60°角,求它的外接球的表面积.2222222221 3223解析: 如图, 是三棱锥的高, D 是ΔABC 的中心, PD 则 延长 PD 交球于 E, PE 就是外接球的直径, 则 AD=3 2 AB= 3, 3 3∠PAD=60°, ∴PD=AD tan60°=2,PA=2 PA 8 4 4 64 2 3 , AP⊥AE, 2=PD 而 ∴PA PE= = , R= , 球= π(cm) . ∴S 3 PD 3 3 9425. 求证:球的外切正四面体的高是球的直径的 2 倍.证明: ∴h=4R.设球的半径为 R,正四面体的高为 h,侧面积为 S,则有 VA―BCD=VO―ABC+VO―ABD+VO―BCD,如图,即 Sh=4× SR,1 31 3426. 地球半径为 R,A、B 两地都在北纬 45°线上,且 A、B 的球面距离为pR3,求 A、B 两地经度的差.解析:如图,O 为球心,O1 为北纬 45°小圆的圆心,知 A、B 的球面距离,就可求得∠AOB 的弧度数,进而求得线段 AB 的长,在ΔAO1B 中,∠AO1B 的大小就是 A、B 两地的经度差. 解: 设 O1 是北纬 45°圆的中心, ∵A、B 都在此圆上, ∴O1A=O1B=2 R. 2∵A、B 的球面距离为pR3,pR∴∠AOB=l p = 3 = ,ΔAOB 为等边三角形. R R 3 1 22AB=R,在ΔAO1B 中, ∵O1A +O1B = R + R =R =AB , ∴∠AO1B=90°. ∴A、B 两地的经度差是 90°. 评析:注意搞清纬度和经度的问题,球面距离三步骤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427. 已知圆锥的母线长为 l,母线对圆锥底面的倾角为θ,在这个圆锥内有一内切球,球内又有一个内接的正方体, 求这个内接正方体的体积.2 21 2222解析:设球半径为 R,以内接正方体对角面为轴截面,如图.连接 OA,∠OAD= ,R=OD=ADtan ,VA=l,AD=lcosqq22θ,∴R=lcosθtan ,又设正方体棱长为 x,则 3x =EG =4R ,x=q22222 8 3 q 3 3 R.∴V 正方体= (lcosθtan ) . 3 9 22 2 2428. 如图,过半径为 R 的球面上一点 P 作三条两两垂直的弦 PA、PB、PC,(1)求证:PA +PB +PC 为定值;(2)求三棱 锥 P―ABC 的体积的最大值.解析:先选其中两条弦 PA、PB,设其确定的平面截球得⊙O1,AB 是⊙O1 的直径,连 PO1 并延长交⊙O1 于 D,PADB 是矩形, 2 2 2 2 PD =AB =PA +PB ,然后只要证得 PC 和 PD 确定是大圆就可以了. 解: (1)设过 PA、PB 的平面截球得⊙O1,∵PA⊥PB, 2 2 2 ∴AB 是⊙O1 的直径,连 PO1 并延长交⊙O1 于 D,则 PADB 是矩形,PD =PA +PB . 设 O 为球心,则 OO1⊥平面⊙O1, ∵PC⊥⊙O1 平面, ∴OO1∥PC,因此过 PC、PD 的平面经过球心 O,截球得大圆,又 PC⊥PD. ∴CD 是球的直径. 2 2 2 2 2 2 2 故 PA +PB +PC =PD +PC =CD =4R 定值. (2)设 PA、PB、PC 的长分别为 x、y、z,则三棱锥 P―ABC 的体积 V= xyz,1 6 R 1 2 2 2 1 x 2 + y2 + z2 3 1 64 6 24 6 V = x y z ≤ ( ) =
= 5 R . 36 36 3 36 27 32∴V≤4 3 3 R. 27 4 3 3 R. 272即V 最大=评析:定值问题可用特殊情况先“探求” ,如本题(1)若先考虑 PAB 是大圆,探求得定值 4R 可为(1)的证明指明方向. 球面上任一点对球的直径所张的角等于 90°,这应记作很重要的性质. 429. 求棱长为 a 的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和内切球的半径.解析:如图,作 AH⊥底面 BCD 于 H,则 AH=6 a,设内切球的球心为 O,半径为 r,O 点与 A、B、C、D 相连,得四个 31 3 1 3 1 4锥体,设底面为 S,则每个侧面积为 S,有 4 Sr= SAH,∴r= AH=6 a,设外接球心为 O,半径 R,过 A 12点作球的半径交底面ΔBCD 于 H, H 为ΔBCD 的外心, 则 求得 BH=2 6 6 6 a,AH= a,由相交弦定理得 a×(2R- a) 3 3 3 3=(3 2 a) . 3 6 a. 3解得 R=430.求证:球的任意两个大圆互相平分. 证明:因为任意两个大圆都过球心 O,所以它们必交于过球心的直径,这条直径也是两个大圆的公共直径,所以任意两 个大圆互相平分. 2 2 2.在球心的同一侧有相距 9cm 的两个平行截面,它们的面积各为 49πcm 和 400πcm .求球的表面积.解: 如图,设球的半径为 R, 2 ∵πO2B =49π, ∴O2B=7 同理 O1A=20 设 OO1=xcm,则 OO2=(x+9)cm. 2 2 2 在 RtΔOO1A 中,可得 R =x +20 2 2 2 在 RtΔOO2B 中,可得 R =7 +(x+9) 2 2 2 2 ∴x +20 =7 +(x+9) 解方程得 x=15cm 2 2 2 2 R =x +20 =25 2 2 ∴S 球=4πOA =2500π(cm )431.球面上有 3 个点,其中任意两点的球面距离都等于大圆周长的 ,经过 3 个点的小圆的周长为 4π,那么这个 ) B.2 3 C.2 D.1 6球的半径为( A.4 33解析: 设球半径为 R,小圆半径为 r,则 2πr=4π,∴r=2.如图,设三点 A、B、C,O 为球心,∠AOB=∠BOC=∠COA = ,又∵OA=OBp3∴ΔAOB 是等边三角形 同理,ΔBOC、ΔCOA 都是等边三角形,得ΔABC 为等边三角形. 边长等于球半径 R,r 为ΔABC 的外接圆半径. r=3 3 AB= R 3 3 3 r=2 3 3)R=∴应选 B. 432. 已知球面上 A、B、C 三点的截面和球心的距离都是球半径的一半,且 AB=BC=CA=2,则球表面积是( A.64 π 9B. π8 3C.4πD.16 π 9AO′.ΔABC 中,AB解析: 如图,过 ABC 三点的截面圆的圆心是 O′,球心是 O,连结 AO′、OO′,则 OO′⊥ =BC=CA=2,故ΔABC 为正三角形. ∴AO′=3 2 3 ×2= 3 3R 2设球半径为 R,则 OA=R,OO′= 在 RtΔOAO′中,OA =O′O +O′A ,即 R =2222R2 2 +( 3 )2 4 3∴R=4 32∴球面面积为 4πR = ∴应选 A. 说明 433.64 π 9 1 22因为 R=OA>O′A> AB=1,所以球面积 S=4πR >4π.从而选 A. 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分别是 3、4、5,且它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B.25 2π C.50π D.200π )A.20 2π解析: 正方体的对角线为 l,球的半径为 R,则 l=2R. 2 2 2 2 2 得:l =4R =3 +4 +5 =50 2 从而 S 球=4πR =50π ∴应选 C. 434. 在球面上有四个点 P、 B、 A、 C.如果 PA、 PC 两两互相垂直, PA=PB=PC=a,那么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PB、 且 . 解析:由已知可得 PA、PB、PC 实际上就是球内接正方体中交于一点的三条棱,正方体的对角线长就是球的直径,连结 过点 C 的一条对角线 CD,则 CD 过球心 O,对角线 CD= 3 a.∴S 球表面积=4π(3 2 2 a) =3πa . 2435. 圆柱形容器的内壁底半径为 5cm,两个直径为 5cm 的玻璃小球都浸没于容器的水中,若取出这两个小球,则容器 内的水面将下降 cm. 解析:球的体积等于它在容器中排开水的体积. 解: 即 设取出小球后,容器水平面将下降 hcm,两小球体积为 V 球=2× π×5 ×h,V1= 25πh=4 32V球125 5 π ∴h= cm. 3 3∴应填 .5 3436. 空间四边形 ABCD的四条边相等,那么它的两条对角线AC 和BD 的关系是( ) . A.相交且垂直 B.相交但不垂直 C.不相交也不垂直 D.不相交但垂直 解析:D.取 BD中点O,则BD⊥AO,BD⊥CO,故BD⊥平面ACO,因此BD⊥AC. 437. 已知a、b是异面直线,那么经过b的所在平面中( ) . A.只有一个平面与a平行 B.有无数个平面与a平行 C.只有一个平面与 a垂直 D.有无数个平面与a垂直
解析:A.过b 上任一点P 作直线a // a,由 a 和b确定的平面a 与a平行,这个平面是过b且平行于a的唯一一个 平面.故排除B.当a与 b不垂直时,假设存在平面b ,使bb ,且 a⊥b ,则 a⊥b,这与a、b 不垂直矛盾,所以当a、b不垂直时,不存在经过b 且与a垂直的平面,当a、b垂直时,过 b且与a 垂直的平面是唯一的,设a、b的公 垂线为c,则由 c和b 所确定的平面与a 垂直,且唯一. 438. 若直线l与平面a 所成角为 ,直线a在平面a 内,且与直线l 异面,则直线l与直线a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是 ( ) . A. ê0, πúπ 3é 2 ù 3 B. ê0, ú 3 D. ê , πúé π ù
π é 2 ù
3 3 π 2C. ê , ú 3 2π é π ù
π 3解析:C.因为直线l是平面的斜线,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 故a与l所成的角大于或等于 ;又因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不大于 ,故选C. 439. 直线a、b均在平面a 外,若a、b在平面a 上的射影是两条相交直线,则a 和b的位置关系是( ) . A.异面直线 B.相交直线 C.平行直线 D.相交或异面直线 解析:D 440.ABCD是平面a 内的一个四边形,P 是平面a 外的一点,则△PAB、△PBC、△PCD、△PDA中是直角三角形的 最多有( ) . A.1个 B.2 个 C.3 个 D.4个 解析:D.作矩形ABCD,PA⊥平面AC,则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441. 已知直线PG⊥平面a 于G,直线EF A.PE>PG>PF C.PE>PF>PG 解析:C.如图答917.PG⊥a ,EFa ,且PF⊥EF 于F,那么线段PE、PF、PG的关系是( ) .B.PG>PF>PE D.PF>PE>PGa ,PF⊥EF,则GF⊥EF.在Rt△PGF 中,PF 为斜边,PG为直角边,PF>PG.在Rt△PFE中,PF 为直角边,PE为斜边,PE>PF,所以有PE>PF>PG.442.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 A.若a是平面a 的斜线,直线b垂直于a在平面a 内的射影为 a ,则a⊥b B.若a是平面a 的斜线,平面b 内的直线b垂直于a在平面a 内的射影为 a ,则a ⊥b C.若a是平面a 的斜线,直线b平行于平面a ,且b垂直于a在平面a 内的射影 a ,则a⊥b D.若a是平面a 的斜线,b是平面a 内的直线,且b垂直于 a在另一个平面b 内的射影 a ,则a⊥b 解析:C.如图答918,直线b垂直于a在平面a 内的射影,但不能得出 a⊥b的结论.排除A.令b 是直线a与其在 a 内的射影 a 确定的平面,在b 内取垂直于 a 的直线为b,不能得出a⊥b的结论.排除B.同理排除D.如图答 919, ∵ b ^ a ,
∴ b ^ a .
∴ 在a 内任取点P, ∵ P
b, 则过b与P 确定平面g , g I a = b , 设 因为b∥a , b //b . 则 b ^ a,∴ b⊥a.于是C正确. 443. 设正方体ABCD-ABC D 的棱长为1,则 1 1 1 1 (1)A 到BC的距离等于________; 1 (2)A 到BD 的距离等于________; 1 (3)A 到平面ABCD的距离等于________; 1 1 (4)AB到平面ABCD的距离等于________. 1 1 解析:1)连接AB ,AC,则AB1 = AC,取BC的中点E,连结 AE,则AE^ BC. 1 1 1 ∴ AE 为点 A 到直线BC的距离,在 Rt△ACE 中,AC = 2 ,CE = BC = 1 12 AE2 = ( 2) - (1 21 2, 2∴2 2 1 3 6 6 ) = 2- = ,∴ AE= .即A到B 、C的距离等于 . 1 2 2 2 2 2 AB ^ AD .在Rt△ABD 中,AB=1,AD = 2,BD = 3,设A 1 1 1 1(2)连结AD .∵ AB⊥平面ADD A ,∴ 1 1 1 到BD 的距离为h,则 × AB × AD = 1 11 21 h× BD .即 1 22 6 6 1 1
2 = h× 3,∴ h= 1 = ,即点A到BD 的距离为 . 1 2 2 3 3 3(3)连结AD 交AD于F,则AF ^ AD.∵ CD⊥平面AADD,且AF 1 1 1 1 1 CD∩AD=D, AF⊥平面ABCD. ∴ ∴ AF 为点 A 到平面ABCD的距离. ∵ 1 1 1 1 平面AADD,∴ CD⊥AF.∵ 1 11 2 AD = 2, ∴ AF = AD = . 1 1 2 2(4)∵ AB∥CD,∴ AB∥平面ABCD,∴ AB到平面ABCD的距离等于A点 1 1 1 1到平面ABCD的距离,等于 1 12 . 2444. 已知正方体ABCD-ABC D .则 1 1 1 1 (1)AD 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 1 (2)AC 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等于________; 1 (3)AD 与平面BBCC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 ; 1 1 1 (4)DC 与平面BBCC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 1 1 1 1 (5)BC与平面BBDD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 1 1 1 解析: (1)∵ DD⊥平面ABCD,∴ D AD为AD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 1 AD D 1 1 1 =45°. (2)∵ CC⊥平面ABCD,∴ C AC为AC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设CC =1,则AC = 2 ,∴ 1 1 1 1tan 1 AC = CCC 1 2 1 = = . AC 2 2平面BBCC,BC// AD ,∴ 1 1 1 1(3)∵ AD 1 °.AD ∥平面BBCC,∴ AD 与平面BBCC所成的角为0 1 1 1 1 1 1(4)∵ DC ⊥平面BBCC,∴ DC 与平面BBCC所成的角为90°. 1 1 1 1 1 1 1 1 (5)连结AC,交 AD于 H.连结BH ,∵ BB⊥平面 ABCD,CH 1 1 平面ABCD,∴ B1B^CH , 又∵ CH⊥BD, ∴ CH⊥平面BBDD. ∴ BH 为BC在平面BBDD内的射影. ∴ CBH 1 1 1 1 1 1 1为BC与平面BBDD所成的角. 设正方体棱长为1, BC = 2 , 则 1 CH = 1 1 1 与平面BBDD所成的角为30°. 1 11 2 AC = , ∴ 2 2 1H = 30 , BC CB ° 即 1445. 如图929,PA⊥平面ABCD,ABCD是矩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求证:MN⊥AB.图929 解析:连结AC,取AC中点O,连结 OM,ON.由OM∥BC,得OM⊥AB.又NO∥PA,且PA⊥AB,故NO⊥AB.由 此可得AB⊥平面 OMN.因此MN⊥AB.
446. 如图930,直线a、b是异面直线,它们所成角为30°,AA 为a、b的公垂线段,A = 4cm.另有B在直线 A a上,且BA=2cm,求点B到直线b的距离.
解析: 如图答920, A 作a // a, a 与b确定平面a . BC ^ a 于C, 过 则 作 在平面a 内作CD⊥b于 D, 连结 BD. ∵
^ a∴ AA ^ a . ∵ AA ^ b,a I b= A ,∴ A ^ a .∵ BC //A ,∴ BC⊥a .∵ CD⊥b,
AA A A ,∴ CAD为异面直线a与 b所成的角,∴
∴ BD⊥b(三垂线定理) ,即BD为B 点到b的距离.∵ a //a
AD= 30 .∵ AC = AB= 2 , A = 90 ,∴ CD=1.在Rt△BCD中,BC = A
= 4 ,CD=1,∠BCD=90 C
° A°,∴ BD = BC + CD = 4 + 1 = 17,∴ BD= 17 .2 2 2 2 2447. 如图931,SA、SB、SC三条直线两两垂直,点H是S 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求证:H是△ABC 的垂心.解析:∵ SC⊥SA,SC⊥SB,且SA∩SB=S,∴ SC⊥平面SAB,∴ AB⊥SC.∵ H 是S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 ∴ SH⊥平面ABC.连结CH,CH为 SC在平面 ABC上的射影,∵ AB⊥SC,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可知CH⊥AB, 即CH为AB的垂线.同理AH⊥BC,即AH为BC边的垂线.H为△ABC两条垂线的交点,∴ H为△ABC垂心. 448. 如图932,△ABD和△ACD都是以D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且 AD=BD=CD,∠BAC=60°.求证:图932 (1)BD⊥平面ADC; (2)若 H是△ABC的垂心,则 H为 D在平面 ABC内的射影. 解析: (1)设AD=BD=CD=a,则AB= AC =2a.∵ ∠BAC=60°,∴ BC = 2a.由勾股定理可知,∠BDC=90°.即BD⊥DC,又∵ BD⊥AD,AD∩DC=D,∴ BD⊥平面ADC. (2)如图答921,要证 H是 D在平面 ABC上的射影,只需证 DH⊥平面ABD.连结 HA、HB、HC.∵ H是△ ABC的垂心,∴ CH⊥AB.∵ CD⊥DA,CD⊥BD,∴ CD⊥平面ABD,∴ CD⊥AB.∵ CH∩CD=C,∴ AB ⊥平面DCH. ∵ DH ABC. 平面DCH,∴ AB⊥DH,即DH⊥AB,同理DH⊥BC.∵ AB∩BC=B,∴ DH⊥平面 449.PA、PB、PC是从点P 出发的三条射线,每两条射线的夹角为60°,求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解析:如图答922,在PC上任取一点D,作DH⊥平面PAB于H,则∠DPH为PC与平面PAB所成的角.作HE⊥PA 于E,HF⊥PB于F,连结PH,DE,DF.∵ EH、FH分别为DE、DF 在平面PAB内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可得 DE ⊥PA.DF⊥PB.∵ ∠DPE=∠DPF,∴ △DPE≌△DPF.∴ PE=PF.∴ Rt△HPE≌Rt△HPF,∴ HE=HF, ∴ PH是∠APB的平分线.设 EH=a,则PH=2EH=2a,PE =3a.在Rt△PDE中,∠DPE=60°,DE⊥PA,∴ cos
DPH = PH 2 a 3 = = . DP 2 3 a 3DP= 2 PE= 2 3 .在Rt△DPH中,DH⊥HP,PH=2a,DP= 2 3 ,∴ a a450. 四面体对棱长分别相等,分别是 a,b,c.求体积.解析: 把四面体“嵌入”棱长为 x,y,z 的长方体(如图).其充分条件是ì x2 + y2 = a2,
2 2 2 í y + z = b ,
z + x = c有实数解 ì c2 + a2 - b2
a2 + b2 - c2
b2 + c2 - a2
如果关于 x,y,z 的方程组有实数解,则四面体体积 V=xyz-4 ( xy)z= xyz1 31 21 3=2 ( 2 + b2 - c2)( 2 + c2 - a2)( 2 + a2 - b2) a b c 12对棱相等的四面体各面是全等的锐角三角形,本题采用了体积分割法,转化法求体积.说明451. 如图 1,线段 AB
平面α,线段 CD
平面β,且平面α∥平面β,AB⊥CD,AB=CD=a,α、β的距离为 h,求 四面体 ABCD 的体积.图1 图2 解析:依题意可构造一个底面对角线长为 a,高为 h 的正四棱柱(如图 2). 显然,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2 a.其体积为 2V 柱=(2 2 1 2 a) h= a h. 2 2而三棱锥 C―AC′B 的体积为 V 锥= V 柱. 故四面体 ABCD 的体积为 V=V 柱-4V 锥=V 柱- V 柱 = V 柱= a h. 说明 452. 本题运用了“构造辅助体”的解题技巧. 求棱长为 a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面对角线 A1C1 与 AB1 的距离.1 64 61 31 62 解法一:连结 BD1,取 A1B1 的中点 E,连 BE 交 AB1 于 M,连 D1E 交 A1C1 于 N,连 MN. 因为ΔA1NE∽ΔC1ND1,所以EN AE 1 = 1 = , ND C D 2 1 1 1则EN 1 EM 1 = ,同理 = . ED 3 EB 3 1 EN EM = .∴MN∥BD1. ED EB 1∵由三垂线定理知 BD1 与 A1C1、AB1 都垂直,故 MN 为两对角线的公垂线, 又ΔEMN∽ΔEBD1 故MN EN 1 3 = = .∴MN= a. BD ED 3 3 1 1解法二:取 A1M=AC AB 2 1 1 ,B1N= 1 ,过 N 作 NP⊥A1B1 于 P,连 MP,则ΔMPN 为直角三角形,由计算,PM= a,PN= 3 3 31 3 5 2 2 2 11 2 2 2 a,故 MN= a.又 A1N= a,A1M= a,故 A1N =A1M +MN ,于是 MN⊥A1C1;同理,由 AN= a,AM= a,MN 3 3 3 3 3 3=3 3 a 可知 MN⊥AB1.故 MN 为 AB1 与 A1C1 的公垂线段,从而 AB1 与 A1C1 的距离为 a. 3 3解法三:可转化为求平行平面间的距离.连 A1D,C1D,A1C1,B1C.易知 A1D∥B1C,A1C1∥AC.故平面 A1DC1∥平面 AB1C.连 BD1, 设与平面 A1DC1 交于 M,与平面 AB1C 交于 N.因 BD1 与图中所示 6 条面对角线都垂直,故 BD⊥面 A1DC1,也垂直于 AB1C.即 MN 是 A1C1 与 AB1 的距离,在 RtΔD1DB 中,D1M=DD2 3 3 1 = a,而同理可求 BN= a,故 BD 3 3 1MN= 3 a- 说明3 3 3 a- a= a. 3 3 3上例还可以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体积转换等方法求解.453. 在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 是 A1B1 上的一动点, P 平面 PAD1 和平面 PBC1 与对角面 ABC1D1 所成的二面角 的平面角分别为α、β,试求α+β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析:如图.对角面 A1B1CD⊥对角面 ABC1D1,其交线为 EF.过 P 作 PQ⊥EF 于 Q,则 PQ⊥对角面 ABC1D1.分别连 PE、PF. ∵EF⊥AD1,PE⊥AD1(三垂线定理).故由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知 ∠PFQ=α,同理,∠PFQ=β. 设 A1P=x,(0≤x≤1),则 PB1=1-x. ∵EQ=A1P,QF=PB1,PQ= ∴当 0<x<1 时,有 tanα=2 , 22 2 ,tanβ= , 2x 21- x) (2 2 + tan a+ tanb 2x 21- x ( ) ∴tan(α+β)= = 1- tan tanb a 2 2 1× 2x 21- x ( )=2 1 1 -2 x- ) 2 ( 2 2而当 x=0 时α= ,tan(α+β)=tan( +β)=-cotβ=-pp22EF =- 2,上式仍成立;类似地可以验证.当 x=1 时, AE 1上式也成立,于是,当 x= 时,tan(α+β)取最小值-2 2;当 x=0 或 1 时,tan(α+β)取最大值- 2. 又∵ 0<α+β<π,1 2∴(α+β)max=π-arctan 2 (α+β)min=π-arctan2 2454.如图,已知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棱长为 1,E、F 分别在棱 AB、BC 上,G 在对角线 BD1 上,且 AE= ,BF= ,1 41 2D1G∶GB=1∶2,求平面 EFG 与底面 ABCD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解析:设 G 在底面 ABCD 上的射影为 H,H∈BD, ∵GH GB 2 = = DD DB 3 1 12 3∴GH= 作 HM⊥EF 于 M,连 GM,由三垂线定理知 GM⊥EF,则∠GMH=θ就是平面 BFG 与底面 ABCD 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tan θ=GH . HM下面求 HM 的值. 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据题设可知. H( , )、E( ,0)、F(1, )1 32 31 41 2∴直线 EF 的方程为1 y-0 4 , = 1 1 - 0 12 4 x-即 4x-6y-1=0.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HM|=1 2 4
- 6 - 1 3 32 4 + 62=11 , 6 13∴tgθ=
说明2 36 13 4 13 4 13 = ,θ=arctg . 11 11 11运用解析法来求 HM 的值是本例的巧妙所在.455. 如图,平行六面体 ABCD―A1B1C1D1 的底面是边长为 1 的正方形,侧棱 AA1 长为 2,且∠A1AB=∠A1AD=60°则此平 行六面体的体积为 解析:一 距离 求平行六面体 ABCD―A1B1C1D 的体积,应用公式.由于底面是正方形,所以关键是求高,即A 到底面 ABCD 的 1 解法一:过点 A1 做 A1O⊥平面 ABCD,垂足为 O,过 O 做 OE⊥AB,OF⊥AD,垂足分别为 E、F,连结 A1E,A1F,可知 O 在 ∠BAD 的平分线 AC 上. ∴cos∠A1AOcos∠OAF=OA AF AF
= =cos∠A1AF AA AO AA 1 1即 cos∠A1AOcos45°=cos60° ∴cos∠A1AO=2 2 2 2∴sin∠A1AO=∴A1O=A1Asin∠A1AO= 2 ∴V=SABCDA1O= 2 分析二 如图,平行六面体的对角面 B1D1DB 把平行六面体分割成两个斜三棱柱,它们等底面积、等高、体积相等,考 察其中之一三棱柱 A1B1D1―ABD.解法二:过 B 作 BE⊥A1A,连结 DE,可知面 BDE 是其直截面,把斜三棱柱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若把两部分重新组合,让 面 A1D1B1 与面 ADB 重合,则得到一直棱柱,ΔBDE 是其底面,DD1 是其侧棱,并且和斜三棱柱 A1B1D1―ABD 的体积相等. 取 BD 中点 O,连结 OE,易知 SΔBED= BDOE= BD DE - OD1 21 222=
2 (1 23 2 2 2 ) - ( )2 = 2 2 4∴V 直棱柱=SΔDEBDD1 =2 2 ×2= =V ABD -ABD 4 21 1 1∴V ABC1D -ABCD =2 ABD -ABD = 2 V 1 1 1 1 1 1 点评 在解决体积问题时, “割” “补”是常用的手段,另外本题分析二给出了求斜棱柱体积的另一方法:斜棱柱的体 积=直截面面积×侧棱长. 456.求证:(1)平行六面体的各对角线交于一点,并且在这一点互相平分.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六面体是长方体. 已知:平行六面体 ABCD―A1B1C1D1 求证:(1)对角线 AC1、BD1、CA1、DB1 相交于一点,且在这点互相平分; (2)若 AC1=BD1=CA1=DB1 时,该平行六面体为长方体. 证明:(1)∵AA1∥BB1,BB1∥CC1, ∴AA1∥CC1. ∴对面角 A1ACC1 是平行四边形. ∴CA1 与 AC1 相交,且互相平分. 设 CA1∩AC1=0,则 O 为 CA1,AC1 的中点. 同理,可证 DB1 与 AC1 及 AC1 与 D1B 也相交于一点,且互相平分. 交点也是 O. ∴AC1、BD1、DB1、CA1 交于一点,且互相平分. (2)∵平行六面体 AC1 的对角线面 A1C1CA、B1D1DB 都是平行四边形.且它们的对角线 A1C、B1D、C1A、D1B 都相等. ∴对角面 A1C1AC,B1D1DB 都是矩形. 因此 CC1⊥A1C1 ∴BB1⊥B1D1 又∵BB1∥CC1 ∴BB1⊥A1C1 ∴BB1⊥平面 A1C1 ∴平行六面体 A1C 是直平行六面体 同理可证:CB⊥平面 A1B,则 BC⊥AB. ∴平面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直平行六面体 A1C 是长方体. 457.求证:底面是梯形的直棱柱的体积,等于两个平行侧面面积的和与这两个侧面间距离的积的一半. 已知:直四棱柱 A1C,如图,它的底面 AC 为梯形.DC∥AB,侧面 A1B 与侧面 D1C 的距离为 h. 求证: 棱柱AC = (S AB +S DC )×h V 1 面 1 面 11 2证:设 D1E1 是梯形 A1B1C1D1 的高, ∵D1E1⊥A1B1,D1E1
面 A1C1 面 A1C1⊥面 A1B,面 A1C1∩面 A1B=A1B1. ∴D1E1⊥面 A1B. ∴D1E1=h.V AC =S 底AA1 棱柱 1 1 2 1 = (D1C1A1A+A1B1A1A)h 2 1 = (S DC +S AB )h 面 1 面 1 2= (D1C1+A1B1)D1E1AA1 458. 如图,已知 A1B1C1―ABC 是正三棱柱,D 是 AC 中点. (1)证明 AB1∥面 DBC1 (2)假设 AB1⊥BC1,BC=2,求线段 AB1 在侧面 BB1CC1 上的射影长. 分析:弄清楚正三棱柱的概念,利用三垂线定理找二面角.解析:(1)证明:∵A1B1C1―ABC 是正三棱柱, ∴四形 B1BCC1 是矩形,连结 B1C,交 BC1 于 E, 则 B1E=EC,连结 DE. 在ΔAB1C 中,AD=DC,∴DE∥AB1 又 AB1
平面 DBC1,DE
平面 DBC1 ∴AB1∥平面 DBC1 (2)解:作 DF⊥BC,垂足为 F,因为面 ABC⊥面 B1BC1,所以 DF⊥B1BCC1,连结 B1E,则 B1E 是 A1B 在平面 B1BCC1 内的射影 ∵BC1⊥AB1 ∴BC1⊥B1E ∵B1BCC1 是矩形 ∴∠B1BF=BC1C=90° ∴ΔB1BF∽ΔBCC1 ∴B B BF BF 1 = = BC CC BB 1 1又 F 为正三角形 ABC 的 BC 边中点 2 因而 B1B =BFBC=2 于是 B1F =B1B +BF =3,∴B1F= 3 即线段 AB1 在平面 B1BCC1 内的射影长为 3 459. 如图,已知正四棱柱 ABCD―A1B1C1D1,点 E 在棱 D1D 上,截面 EAC∥D1B,且面 EAC 与底面 ABCD 所成的角为 45°, AB=a. (1)求截面 EAC 的面积 (2)求异面直线 A1B1 与 AC 之间的距离 (3)求三棱锥 B1―EAC 的体积2 2 2解析:(1)连结 DB 交 AC 于 O,连结 EO. ∵底面 ABCD 是正方形 ∴DO⊥AC 又∵ED⊥底面 AC ∴EO⊥AC ∴∠EOD 是面 EAC 与底面 A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EOD=45° DO=2 2 a,AC= 2a,EO= asec45°=a. 2 2 故SΔEAC=2 2 a. 2(2)解:由题设 ABCD―A1B1C1D1 是正四棱柱,得 A1A⊥底面 AC,A1A⊥AC. 又 A1A⊥A1B1 ∴A1A 是异面直线 A1B1 与 AC 间的公垂线 ∵D1B∥面 EAC,且面 D1BD 与面 EAC 交线为 EO ∴D1B∥EO 又 O 是 DB 的中点 ∴E 是 D1D 的中点,D1B=2EO=2a. ∴D1D= D1B - DB = 2a. 异面直线 A1B1 与 AC 间的距离为 2a. 连结 B1O,则 B -EAC =2V A- EOB V 1 1 ∵AO⊥面 BDD1B1 ∴AO 是三棱锥 A―EOB1 的高,AO=2 22 a. 2在正方形 BDD1B1 中,E、O 分别是 D1D、DB 的中点 则:S EOB = a . △ 1 ∴VB -EAC =2
13 421 33 422 2 3 a= a 2 4 2 3 a. 4所以三棱锥 B1―EAC 的体积是460. 如图,在正方体 ABDC―A1B1C1D1 中,E、F 分别是 BB1、CD 的中点. (1)证明 AD⊥D1F (2)求 AE 与 D1F 所成的角 (3)证明面 AED⊥面 A1FD1 (4)设 AA1=2,求三棱锥 F―A1ED1 的体积 V    F―A1ED1  解析:(1)∵AC1 是正方体,∴AD⊥面 DC1.又 D1F
DC1,∴AD⊥D1F. (2)取 AB 中点 G,连结 A1G、FG(如图).因为 F 是 CD 的中点,所以 GF、AD 平行且相等,又 A1D1、AD 平行且相等,所以 GF、A1D1 平行且相等,故 GFD1A1 是平行四边形,A1G∥D1F. 设 A1G 与 AE 相交于点 H,则∠AHA1 是 AE 与 D1F 所成的角.因为 E 是 BB1 的中点,RtΔA1AG≌RtΔABE,∠GA1A=∠GAH, 从而∠AHA1=90°,即直线 AE 与 D1F 所成角为直角. (3)由(1)知 AD⊥D1F, 由(2)知 AE⊥D1F, AD∩AE=A, 又 所以 D1F⊥面 AED.又因为 D1F
面 A1ED1, ∴体积 F- AED =VG- AED V 1 1 1 1 =V 1 - AGE ,∵AA1=2,∴面积S AGE =SABB A -2S AAG -S GBE = . D 1 △ 1 △ 1 △ 1 1 ∴VF- AED = ×A1D1×SDAGE = ×2× =1. 1 1 13 21 31 33 2461. 如图,设 ABC―A1B1C1 是直三棱柱,E、F 分别为 AB、A1B1 的中点,且 AB=2AA1=2a,AC=BC= 3 a. (1)求证:AF⊥A1C (2)求二面角 C―AF―B 的大小分析 本小题考查空间几何垂直的概念和二面角的度量等知识. 解 (1)∵AC=BC,E 为 AB 中点,∴CE⊥AB 又∵ABC―A1B1C1 为直棱柱,∴CE⊥面 AA1BB 连结 EF,由于 AB=2AA1 ∴AA1FE 为正方形 ∴AF⊥A1E,从而 AF⊥A1C (2)设 AF 与 A1E 交于 O,连结 CO,由于 AF⊥A1E,知 AF⊥面 CEA1 ∴∠COE 即为二面角 C―AF―B 的平面角 ∵AB=2AA1=2a,AC=BC= 3 a ∴CE= 2a,OE=2 2 a a,∴tan∠COE= =2. 2 2 a 2∴二面角 C―AF―B 的大小是 arctan2. 462. 如图951,已知ABCD、ABEF、CDFE都是长方形,且平面ABCD⊥平面 ABEF.记∠FCE=q ,∠CFB=a ,∠ CEB=b ,则有( ) . A.sinb =sina sinq B.cosa =cosb cosq C.sina =sinb cosq D.sinb =sina cosq解析:C.CB ì CD ^ BF
sin a = , CF
CB ^ 平面ABEF
sinb = CB. CB ^ AB
CE 平面 ABCD ^ ABEFü CB^ 平面 ABEF ü CE q .
CE ^ EF cos
= BE^ EF CF 于是sina =sinb cosq . 463. 设直线l、m,平面a 、b 、g 满足b ∩g =l,l∥a ,m A.a ⊥g ,且l⊥m C.m∥b ,且l⊥m 解析:A.a ,且m⊥g ,则必有( ) .B.a ⊥g ,且m∥b D.a ∥b ,且a ⊥gm^g ü l
a ^ g ; b I g = l
m^ g 464. 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在一个直二面角的两个面内(都不在棱上) ,则这条线段与这两个平面所成的角的和 ( ) . A.等于90° B.大于 90° C.不大于 90° D.不小于90° 解析:C.如图答945,设直二面角a lb ,作AC⊥l于C,BD⊥l于 D.∵ a ⊥b ,则AC⊥b ,BD⊥a ,连结BC、 AD,则∠ABC为 AB与平面b 所成的角,∠BAD 为AB与平面a 所成的角. 当 AB⊥l 时, 易得 AB 与a 、 所成角之和等于 90°, AB 与 l 不垂直时, ABC = q1 , b 当 设 BAD= q 2 , CAB= q 3 ,sin q 3 =BC , ABsin q 2 =BD
,∵ BC>BD,∴ sin q 3 sinq 2 ,∵ 函数 y=sinx在
0, ÷ 上是增函数,∴ > AB è 2q 3>q 2,∵ q 3 +q1 = 90 ,∴ 90 - q1 q 2,∴ q1 q 2<90 .故AB与a 、b 所成角之和≤90°. ° > + °465. 如图952,A是△BCD所在平面外一点,AB=AD,∠ABC=∠ADC=90°,则二面角ABDC 的平面角是( A.钝角 B.直角 C.锐角 D.大小不确定的) .解析:A.取BD中点 E,连结 AE、CE,由AB=AD,∠ABC=∠ADC,AC=AC得△ABC≌△ADC,∴ DC=BC,∴ AE ⊥BD,CE ⊥ BD,∴ ∠AEC为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 AE = AB - BE ,EC = BC - BE ,2 AC 2 = AB + BC2 ,∴ cos AEC = 2 2 2 2 2 2 AE 2 + EC2 - AC2 - 2 2 BE = < ,∵ ∠AEC为钝角 0 2AE× EC 2AE× EC466. 已知二面角a lb 的大小为q (q 是锐角) ,A∈l,B∈l,PC
l,且P∈a ,P 在b 内的射影为P′.记△ABP 的 面积为S,则△ABP′的面积S′等于________. 解析:Scosq .作PH⊥l于H,连结PH .∵ 面角a lb 的平面角,即
P = q .S = PH
PP ^ b ,∴ PH ^ l(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 .∴ PH P 为二S= 1 AB× PH × cos
= S× cos . q q 21
AB× PH , PH = PH × cosq ,∴ 2图答946 467. 平面a ⊥平面g ,平面b ⊥平面g ,且a ∩g =a,b ∩g =b,a∥b,平面a 与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解析:平行.在g 上作l⊥a,∵ a∥b,∴ l⊥b.∵ a ⊥g 于a,∴ l⊥a ,同理l⊥b .∴ a ∥b . 468. .如图953,ABCD - ABC D 是长方体,AB=2,AA =AD= 1,求二平面ABC与ABC D 所成二面角的 1 1 1 1 1 1 1 1 1 1 大小.解析:∵平面ABCD∥平面ABC D ,∴ 1 1 1 1平面ABC与平面ABC D 的交线l为过点B 且平行于AC 的直线.直 1 1 1 1 1 1线l就是二平面ABC与ABC D 所成二面角的棱. AA ⊥平面ABC D , A 作AH⊥l于H, 又 1 连结AH. AHA1 则 1 1 1 1 1 1 1 1 1 过 1为二面角A - l- A的平面角.可求得tanAHA = 1 15 5 5 .因此所求角的大小为arctan 或 - arctan π 2 2 21 3 BB ,CM = CC (如图954) .求:平 1 1 4 4469. 在正方体ABCD - ABC D 中,K
CC ,且BK = 1 1 1 1 1 1 面AKM与 ABCD所成角的大小.解析:由于BCMK是梯形,则MK 与CB相交于E.A、E确定的直线为l,过C作CF⊥l于F,连结MF,因为MC⊥ 平面ABCD,CF⊥l,故MF⊥l.∠MFC是二面角 MlC的平面角.设正方体棱长为a,则CM =3 1 a,BK = a.在 4 4 △ECM中,由BK∥CM可得EB=3 5 5 1 a,故tan MFC = a,CF = .因此所求角的大小为arctan 或 2 4 4 5π - arctan5 . 4470. 如图955,将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 ABC按它的高AD为折痕折成一个二面角C
- AD- C. (1)指出这个二面角的面、棱、平面角; (2)若二面角C
- AD- C是直二面角,求C C的长;
(3)求AC 与平面C CD所成的角;
(4)若二面角C
- AD- C的平面角为120°,求二面角A - CC- D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解析: (1)∵ AD⊥BC,∴ AD⊥DC,AD ^ D
,∴ 二面角C
- AD- C的面为ADC和面ADC ,棱为AD, C 二面角的平面角为C DC.(2)若
DC = 90 ,∵ AC=a,∴ DC = D
= C C °2 1 a,∴ C
= C a. 2 2
(3)∵ AD ^ D
,AD⊥DC,∴ AD⊥平面DCC.∴ ACD为AC 与平面DCC所成的角,在Rt C
△ADC 中,D
= DC = C 1 AC,∴ 2
C = 30 ,于是 DA ° CD= 60 . A °
(4)取CC 的中点E,连结AE、DE,∵ DC = DC,AC = AC,∴ AE ^ CC,DE ^ CC,∴ ∠ 1 1
AED为二面角A - CC- D的平面角,∵
DC = 120 ,CD= CD = a,∴ DE = a,在Rt△AED中, C ° 2 4 3 a 3 AD 2 AD= a,∴ tan
AED= = = 2 3 . 2 DE 1a 4471. 在△ABC中,∠ACB=90°,CD⊥平面ABC.求证:△ABD是锐角三角形. 解析:如图答 924,设AC=a,BC=b,CD=c,∵ △ACD是Rt△,∴AD = a2 + c2 . ∵ △ABC是Rt△,∴AB = a2 + b2 .∵ △BCD是Rt△,∴ BD = b2 + c2 .而在2 AB2 + AD2 - BD a2 △ABD 中,cosBAD = = > ,又∵ ∠BAD是三角形内角,∴ 0°<∠ 0 2 2× AB× AD ( 2 + b )( 2 + c2) a aBAD<180°,∴ ∠BAD是锐角,同理∠ABD、∠ADB是锐角,∴ △ABD是锐角三角形. 472. 已知 D为平面 ABC外一点,且 DA、DB、DC两两垂直.求证:顶点 D所对的三角形面积的平方等于其余三个三2 角形面积的平方和,即S DABC = S2DAB + S2 + S2ADC . D DBDC D解析:如图答925,设DA=a,DB=b,DC=c,则S ADB = D ⊥AB于 M,则DM =1 1 1 ab,SDBDC = bc,SDADC = ac.在△ABD中,作DM 2 2 2ab a + b22. ∵ CD⊥AD,CD⊥DB,∴ CD⊥平面ADB,∴ CD⊥DM.在Rt△CDM中,CM2 =DM2 + CD2 = c2 +2 2 a 2b + b c2 + c2a2 , ∴ a2 + b2a2b2 = a2 + b2 1 1 a2b2 + b2c2 + c2a2 2 SDABC = ( AB× CM)2 = (a2 + b2)× = 2 4 a2 + b21 2 2 2 2 2 2 2 ( a b + b c + c a )= S2ADB + S2BDC + SDCDA . D D 4图答925 473. 如图934,在△ABC中,∠ACB=90°,AB 平面a ,点 C ,C在a 内的射影为O,AC 和BC与平面a 所 a成的角分别为30°和 45°,CD是△ABC的AB 边上的高线,求CD与平面a 所成角的大小.解析:连结 OD,∵ CO⊥平面AOB,∴∠CDO 为CD与平面a 所成的角.∵ AB、CB与平面a 所成角分别为30 °和45°,∴∠CAO=30°,∠CBO=45°.设CO=a,则AC=2a,OB=a,BC = 2 .在Rt△ABC 中, aAB 2 = ( a 2 + ( 2 )2 = 6 2 ,∴ AB= 6a. ∵ CD⊥AB,∵ 2 ) a a1 1 ×AB × CD = AC× BC,∴ 2 2CD=AC× BC 2a× 2 a 2 a 3 = = a.在Rt△COD中,sin
CDO= = ,∵ 0°<∠CDO<90°,∴ ∠ 2 a 2 AB 6 a 3 3CDO=60°,即CD 与平面a 所成的角为60°. 474. 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一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这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②若一直线与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则这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③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④若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平行,则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平行.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 A.0
D.3 解析:B.只有③是正确的 475. 梯形ABCD 中,AB∥CD,AB 平面a,CD 平面a,则直线CD 与平面a内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能是( ) . A.平行 B.平行或异面 C.平行或相交 D.异面或相交 解析:B.由已知CD∥平面a,a内的直线与CD平行或异面. 476. (1)若直线 a、b均平行于平面a,那么a与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 (2)若直线a∥b,且a∥平面b,则b与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 (3)若直线a、b是异面直线,且 a∥b,则 b与b的关系是__________. 解析:1)平行、相交或异面. (2)b∥b或b b. (3)b∥b或b b或b 与b相交. 477. 如图9-20,在空间四边形 ABCD 中,E是边AB上的一点,求作过C、E的一个平面,使对角线BD 平行于这个 平面,并说明理由.解析:在△ABD内过 E点作 BD的平行线,交AD 于 F.连结CE、CF,则BD∥平面CEF.∵BD∥EF(作图) ,BD 平面CEF,EF 平面CEF,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BD∥平面CEF. 478. 在正方体ABCD-ABC D 中,E、F 分别为AC 和CC 的中点,求证:直线AC∥平面BEF. 1 1 1 1 1 1 1 1 1 解析:注意在△C AC中,EF 是中位线. 1 1 479. 如图9-21,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 分别是AB、AD上的点,且 AE∶EB=AF∶FD=1∶4,又H、G 分 别是BC、CD的中点,则( ) . A.BD∥平面EFGH,且EFGH是矩形B.HG∥平面 ABD,且EFGH是菱形 C.HE∥平面ADC,且EFGH是梯形 D.EF∥平面BCD,且EFGH是梯形 解析:D.A 选项中“BD∥平面EFGH”正确,但“EFGH是矩形”错误;B选项中“EFGH是菱形”不正确;C选项 中“HE∥平面ADC”不正确. 480. 设a、b是异面直线,则( ) . A.过不在a、b上的任一点,可作一个平面与a、b都平行 B.过不在 a、b上的任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 a、b都相交 C.过不在 a、b上的任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 a、b都平行 D.过a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b 平行 解析: 借助正方体这一模型加以排除错误选项. AB为a, 1 1为b, D. 取 BC 当任一点取A 时, AB∥平面ABC , A 1 1 1 1 但 1 平面ABC .于是A 不正确.而A 与BC 上任一点的连线均在平面ABC 内,所以这些直线与 AB均无交点,所以 1 1 1 1 1 1 1 1 1 B不正确.用反证法说明C不正确,若过任一点有直线与a、b都平行,则由公理4 知a∥b,这与a、b异面矛盾. 481. 如图9-22,已知a∥a,B、C、D∈a,A与 a 在平面a的异侧,直线AB、AC、AD分别交a于E、F、G三点, 若BC=5,AD=7,DG=4,则EF 的长为_________.解析:∵ E、F、G 是平面ABC与平面a的公共点, ∴ E、F、G共线, ∵ BC∥a,∴ BC∥EF, ∴EF FG AG AG 7- 4 15 = = ,∴ EF = BC = 5 = BC CD AD AD 7 7 482. 如图9-23,在正方体ABCD―ABC D 中,E为BB 上不同于B、B 的任一点,AB I A1E= F, 1 1 1 1 1 1 1B1CI C E =G.求证: 1图9-23 (1)AC∥平面AEC ; 1 1 (2)AC∥FG.解析:483. 已知三个平面a、b、g 满足 a I b =a, b I g =b, g I a =c,且 a∥g ,求证:b∥a,c∥b. 如图答9-14,解析: 同理可证c∥b.484. 在正方体ABCD―ABC D 中,E、F 分别为BC、C D 的中点,求证:直线EF∥平面BBDD. 1 1 1 1 1 1 1 1 解析:取BD 中点G,连结EG,GD .可证EFDG为平行四边形(还有其他证法) . 1 1 485. 已知平面a∩平面b=l,A∈a,B∈a,C∈b (如图9-24) ,在下列情况下求作平面 ABC与平面b的交线,并说 明理由. (1)AB l; (2)AB∥l.解析: (1)∵AB l,AB与l共面于a,∴ AB 与l相交,设AB∩l=D,连结CD,则CD= 平面ABCIb ,这是因 为D∈AB,D∈l,∴ D∈平面ABC,D∈b,∴ D 为平面ABC 与平面b 的一个公共点,∴ 平面ABC 与平面b的交 线是过D 的一条直线,又C是平面ABC 与平面b 的另一个公共点,且平面ABC与平面的交线是过C的一条直线,所 以平面 平面ABCIb =CD.图答9-15 (2)在平面b内过C 作CE∥l,则CE= 平面ABCIb .∵ AB∥l,ABb,l b,∴ AB∥平面b.∵ 平面ABC与平面b 有一个公共点C, ∵ 平面ABC与b相交于过C的一条直线m. ∵ AB 平面ABC, 平面ABCIb =m, AB∥b,∴ AB∥m.∵ AB∥l,∴ l∥m.于是在b 内过C作l的平行线即为所求的交线. 486. 如图9-25,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上的点,且 EH∥FG.求证:EH ∥BD.解析:487. 如图9-26,P 为△ABC所在平面外一点,点 M、N分别是△PAB和△PBC的重心.求证:MN∥平面ABC.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称为重心,重心到一个顶点的距离是该点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图9-26 解析:如图答9-16,连结PM并延长交AB于D,连结PN并延长交BC于E,连结 DE.在ΔPAB中,∵ M是ΔPAB N PM P PM PN 的重心,∴ =2 ,同理在△PBC中有 =2 ,在△PDE中,∵ = ,∴ MN∥DE,∵ MN
平面 MD NE MD NE ABC,DE 平面ABC,∴ MN∥平面 ABC. 488.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空间两条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2)垂直于两条异面直线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4)直线a与b 平行,b 与c 平行,则 a与 c平行; (5)直线a与b 相交,b 与c 相交,则 a与 c相交; (6)直线a与b 异面,b 与c 异面,则a与 c异面; (7)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必和另一条也垂直. 解析: (1)不正确.两条异面直线不能确定一个平面. (2)不正确.垂直于两条异面直线的直线有无数多条,但公垂线――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相交的直线有且只有一 条. (3)不正确.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可能平行、相交或异面. (4)正确.由公理4可知. (5)不正确.a、c可能平行,还可能异面. (6)不正确.a、c可能异面,但也可能平行或相交. (7)正确.因为直线与两条平行线所成的角相等 489. 直线a和b是平行直线,点A、C在直线 a上,点B、D 在直线b 上,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什么?若 直线a和b 是异面直线呢? 解析:若a∥b,则a,b共面于a,A、B、C、D 均在a内,故AB与CD共面于a,则AB与CD的位置关系可能是平行 或相交.若a、b是异面直线,则AB 与CD必是异面直线.假设 AB与CD共面于b,则AC与 BD,即a、b共面.这 与已知矛盾 490. 在正方体ABCD―ABC D 中,六个面内与BD所成的角为60°的对角线共有多少条? 1 1 1 1 解析:参看图答9-10,与BD 相交所成角为60°的面对角线BC 、BA,DA ,DC 四条;与BD异面所成角为60 1 1 1 1 °的面对角线有AB 、BC、AD 、CD 四条,故一共8 条. 1 1 1 1 图答9-10 491.A、B、C、D 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四点.E是线段AD 上一点.证明直线CE和BD是异面直线. 解析:设CE、BD不是异面直线,那么CE、BD 在同一个平面(设为a)内.由E、D在平面a 内,则直线ED在平面 a内,直线ED上的点 A也在平面a内,即 A、B、C、D都在平面a内,这与 A、B、C、D不在同一平面内是相矛盾的, 因此CE、BD是异面直线. 492. 给出以下四个命题: ①若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成等角,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若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都垂直,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若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④若两条直线分别在两个相交平面内,则这两条直线不可能平行 其中错误命题的个数是( )个. A.1
D.4 解析:C.根据公理4,知③正确,利用正方体判断其余命题均不正确.由AA 与AB所成角90°,BC与 AB所成的角 1 90°,但AA 与BC不平行,从而①、②不正确;AB 在平面ABBA内,DC在平面ABCD内,虽平面ABBA与平 1 1 1 1 1 1 1 面ABCD相交,仍有AB ∥DC,从而说明④不正确. 1 1 493. 在正方体ABCD―ABC D 中,与对角线BD 异面的棱有( ) . 1 1 1 1 1 A.3条 B.4条 C.6条 D.8条解析:C.如图答9-10,把正方体的几条棱分为三类,在平面ABC D 上的四条棱中有AB 、BC 与BD 异面,在 1 1 1 1 1 1 1 1 1 平面ABCD 上的四条棱中有 AD、CD 与BD 异面,上下两底面之间的四条棱中,有AA 、CC 与BD 是异面直线,故 1 1 1 1 与BD 异面的棱共6条. 1 494. 三条直线共面的条件可以是( ) . A.这三条直线两两平行B.这三条直线交于一点 C.这三条直线中的一条与另外两条都相交 D.这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但不交于一点 解析:D.可参看下列图形: 495. 已知m、n 为异面直线,m 平面a,n 平面b,a∩b=l,则l( A.与m、n 都相交 C.与m、n都不相交 解析:B.可参看下列图形: B.与 m、n 中至少一条相交 D.至多与 m、n中的一条相交) .496. 如图9-11, 在正方体ABCD―ABC D 中, F 分别是棱DC 、 1 1的中点, E、 求证: EF∥BD, EF = 且 1 1 1 1 1 1 BC1 BD. 2解析:连结BD .∵ BB ∥DD ,∴ 1 1 1 1 行四边形,∴ BD四边形BBDD是平面图形,又∵BB =DD ,∴ 1 1 1 1四边形BBDD是平 1 1BD ,在△C DB 中,∵ E、F 分别是DC 与BC 的中点,∴ EF 1 1 1 1 1 1 1 1 11 BD. 21 BD ,由公理4 1 1 2有EF∥BD,且有EF =497. 如图9-12, 是平面 ABC外一点, 1、 1、 1分别在线段OA、 OC上, O A B C OB、 且满足 证:△ABC∽△ABC . 1 1 1OA OB OA OC 1 1 1 = , 1 = . 求 OA OB OA OC解析:∵OA OB OB OC OA OC OA OB 1 1 1 1 1 1 = , 1 = ,∴ = .在△AOB中,由 1 = ,∴ AB ∥AB,同理BC 1 1 1 1 OA OB OB OC OA OC OA OB∥BC,∵ A1BC 与∠ABC方向相同,∴ A1BC =∠ABC,同理B1AC =∠BAC,∴ △ABC ∽△ABC. 1 1 1 1 1 1 1 1 1 498. 如图9-13,P 是平面ABC外一点,PA=4,BC =2 5,D、E分别为PC和AB的中点,且DE=3.求异面直 线PA和BC所成角的大小.解析:取 AC中点F,连结DF、EF,在△PAC中,∵ D是PC中点,F 是AC中点,则 DF∥PA,同理可得EF∥BC, ∴ ∠DFE为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的角.在△DEF 中,DE=3,又DF= PA=2,EF= BC= 5 ,∴1 21 2DE 2 = DF2 + EF2,∴ ∠DFE=90°,即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的角为90°.499. 如图9-15,已知 A是平面 BCD外一点,满足 AC=BD,M、N、P、Q 分别是BC、CD、DA、AB 的中点.求证: QN⊥PM.解析: 在△ABC中, ∵ Q是 AB中点, M是BC中点, ∴ MQ∥AC, MQ= AC, 且 同理PN∥AC, 且PN= AC. ∴ QM PN.∴ 四边形MNPQ是平行四边形,又 ∵ PQ= BD,QM= AC,AC=BD,∴ PQ=QM,∴ 平行1 21 21 21 2四边形MNPQ是菱形,∴ QN⊥PM. 500. 如图9-16,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BC D 中,求异面直线 AC和BD 的距离. 1 1 1 1 1 1 解析:连结AC 交BD 于O ,连结BD交AC 于O,连结OO ,在矩形ACCA中,O 是AC 中点,O是 AC中点, 1 1 1 1 1 1 1 1 1 1 1 则O1 ^ AC于O. O 同理OO1 ^ BD 于O , ∵ OO =CC =a, ∴ AC 1 1 1 ∴ OO 是异面直线AC和BD 的公垂线. 1 1 1 1 1 与BD 间的距离为a. 1 1501. 在长方体ABCD-ABC D 中,AB=2,BC = BB= 1 ,M、N分别是 AD、DC 的中点. 1 1 1 1 1 (1)证明 AM ∥AC ; 1 1 (2)求异面直线MN与BC 所成角的余弦值. 1 解析: (1)∵ AA ∥BB ∥CC ,AA =BB =CC ,∴ 1 1 1 1 1 1 此,MN∥AC . 1 1 (2)由(1) BC1A 是异面直线MN与BC 所成角.在△BAC 中,BC = 2,BA = AC = , 1 1 1 1 1 1 1 1AACC是平行四边形,∴AC∥AC ,又MN∥AC,因 1 1 1 15.于是有cos 1 A = BC 110 . 10502. 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 (1)四边形EFGH 是______________; (2)当对角线 AC=BD 时,四边形EFGH是______________; (3)当对角线满足条件______________时,四边形EFGH是矩形; (4)当对角线 AC、BD 满足条件_______时,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解析: (1)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EF1 1 AC,HG AC,于是EF HG,故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2 2 1 1 (2)当 AC=BD时,由 EF= AC,EH= BD,得 EF=EH,即平行四边形 EFGH的邻边相等,故平行四边形 2 2EFGH为菱形; (3)要使平行四边形EFGH 为矩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棱柱体积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