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能干什么毕业能干什么不想从政,也不想下海

你会报考中文系吗? | 陈平原
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这样的赫赫名声相比,陈平原有一个更为人们广泛接受的雅号——“平原君”。他的为人,与他的名字“平原”一样,平静、仁厚、亲和。在称呼包括记者在内的陌生后辈时,他总是在名字后面加个“君”字,谦逊有礼,颇具民国之风。同时,做事又认真不苟,说一不二。
陈平原出身于汕头农业学校的教师家庭,在当地乡村,他家的藏书“富甲一方”。读博期间,他与从事晚清文学研究的夏晓虹结为夫妇,成为北大一对著名的“学术伉俪”。他曾闲刻一枚藏书章,表现夫妻两人坐在一盏台灯下读书的场景。
刚刚由花城出版社推出的新书《阅读·大学·中文系》里,陈平原结集了51篇媒体答问,围绕着让中国几代读书人魂牵梦绕的“中文系”“阅读”“大学”,款款而谈。
中文系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
——答《钱江晚报》记者屠晨昕问
本文选自《阅读·大学·中文系》
关于新书和中文系
《钱江晚报》:您为何会想到推出以中文系为题的一本新书?
陈平原:三年前,为纪念北京大学中文系创办100周年,我曾撰写了《“中文教育”之百年沧桑》,其中提及:相对来说,本国语言文学(以及历史、哲学、宗教、社会、经济等)的教学及研究,集中最多的精英,也最有可能深入展开,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我以为,中文系师生有责任介入当下的社会改革以及思想文化建设。不是不要专业,而是在专注自己专业的同时,保留社会关怀、思想批判、文化重建的趣味与能力。说到底,“人文学”是和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或“知识”,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很可惜,这种“情怀”在当下专业化大潮冲击下,正日渐衰退乃至失落,因此,我觉得有必要为“中文系”写一本书。
《钱江晚报》:中文系被人们看作是“万金油”,什么单位都能去。在普通人看来,中文系毕业生可以适应各行业各种需要较好的文字功底的岗位,但并不适应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职务。您如何看待这种社会观念与现状?
陈平原: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生80%进入研究院,很多人日后成为专家学者,不过,这在国内是特例。我们就说一般意义上的“中文人”,到底何去何从。
今人喜欢说“专业对口”,往往误将“上大学”理解为“找职业”,很多中国大学也就顺水推舟,将自己降低为“职业培训学校”。
在我看来,当下中国,不少热门院系的课程设计过于实用化;很多技术活,上岗前培训三个月足矣,不值得为其耗费四年时光。相反,像中文系的学生,研习语言、文学、古文献,对学生的智商、情感及想象力大有裨益。走出校门,不一定马上派上用场,但学了不会白学,终归会有用的。
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钱江晚报》:您曾经撰文讲述了一件事,您在北大医院看病,大夫看您名字眼熟,就猜您是哪个学院的,猜了一圈也没猜到是中文系。这样的尴尬是否说明,如今中文系的社会地位在下降?
陈平原:中文系的地位,前些年的确是下降了,但现在其实有“触底反弹”的迹象。三年前北大百年系庆时我就说过,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今年,我遇到的各大学中文系主任都说,这几年招生的质量在上升,生源比前几年要好得多。中文系学生的就业,也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困难。
当今世界,无论“语言”“文学”,还是“历史”“哲学”,都不可能成为门庭若市的显学;但中国的人文学科正逐渐走出低谷。
关于大学学风
《钱江晚报》:您有着“平原君”的雅号,学生们都特别喜欢您的儒雅、宽厚。在上课以外,您平时指导学生有什么独特的方式吗?
陈平原:我坚持了好多年,每周跟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吃一次饭。不是下馆子,而是下课之后,师生各自打来饭,在教研室里边吃边聊,或专业研究,或生活琐事,或热点新闻。偶尔也会带他们出去春游、秋游或学术考察。在这种轻松的场合,更容易讨论一些即兴的、新潮的、大家都没把握的学术问题。
我和夏晓虹各自指导的研究生因专业相近,组织了一个读书班,轮流做报告,互相切磋。我们有时也参加,但主要是学生们自己做。
《钱江晚报》:您在《花开叶落中文系》一书中提及,行政化干扰,学风浮躁、急功近利,不仅是中文系和人文学科,也是中国大学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何我们的教授普遍比较浮躁?
陈平原:中国大学之所以格外浮躁,很大原因是我们面对的诱惑太多了。教授从学校里获得的报酬,很可能比不上从外面得到的,这就使他们很难安心教学。
我曾说过,今天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正业报酬太少,副业收入太多”。
国外及港台大学的薪金制度比我们合理。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当讲座教授,他们给我的薪水很高,但有一点,以后学校让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再有额外报酬。
而我在北大教书,正式薪水很低,但有这个补贴那个奖励,合起来高于基本工资。目前全国大学都是这个样子。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好的管理制度。
我们大家现在都“生活在别处”。以大学为例,门卫在读书,学生去打工,教授在走穴,老板来讲课,校长做课题,官员忙兼职。在一个正常社会,本应各司其职;你可以有业余爱好,但“副业”不能成为“常态”。否则,所有的人都不敬业,事情必定一团糟。在我看来,今天中国大学里老师们教学不够用心,是整个大环境决定的,不是几句道德说教就能解决的。
《钱江晚报》:2012年9月,您从担任了4年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职务上卸任,重新回归一名普通大学教授的身份。或许很多人不能理解,您为什么做出“弃官”的选择?
陈平原:放长视线,系主任、院长、校长乃至部长等,都没什么了不起;作为读书人,若能成为一个大学者,那才是最值得骄傲的。系主任原本就不是“官”,故无所谓“弃官”一说;只有在中国大学,才有将系主任等同于“处长”这样的“奇观”。
我当然知道,戴着“北大中文系主任”的帽子,游走四方时,还是比较吃香的。可读了这么多年书,还被这些虚名所羁绊,那就太没出息了。现实生活中,“当官”的好处确实很多,读书人若不能超越这些“利益计算”,那是做不好学问的。
关于阅读趋势
《钱江晚报》:之前在做客《锵锵三人行》时,您谈到,当人把记忆交给电脑、手机后,人脑会迅速衰退。如今许多人都遇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人们的阅读趣味,是不是也会随着技术手段的改变而转移?
陈平原:信息技术上的革命,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我担心,读书本、读报刊、读电视、读网络,还是在读手机,这五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本代表着知识传播道路上的不同阶段,如今同台竞技,让大学生们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
最怕的是,整天在网络上东游西荡,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收获甚微。还不仅是阅读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心情——面对网络上排山倒海、五花八门、激动人心、不读就OUT的信息,你还能沉得住气,潜心阅读思考吗?说句玩笑话,当下中国的读书人,可真是“五色令人目盲”。
《钱江晚报》:周作人曾说,庸劣之书,“非特无用,且为大害”。在数字阅读时代,“庸劣之书”更是俯拾皆是。现在的读书人比以前来说,更需要选择的眼光与自我阅读的定力……
陈平原:书有好有坏有雅有俗,但一般来说,相对于整个文化生产,经典的书还是更值得阅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层次的经典。有2000年的经典,有200年的经典,有50年的经典。能在读书人书架上长期站立的,就算经典。
林语堂说过,他喜欢读极上流的书和极下流的书。我们应该读自己喜欢的书,为自己而读书。
本文选自陈平原《阅读·大学·中文系》
初刊日《钱江晚报》,原题《每周跟研究生吃饭的平原君说——中文系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
关注《花城》杂志
独立精神 人文立场 新锐主张
2017年第3期《花城》目录
平原客/ 李佩甫
祖先与小丑 / 雷默
花城关注栏目主持人:何平
变形记/ 陈思安访谈:“内心是一座战场,边打边前进。”/ 何平 陈思安
乌拉霍流 / 童末访谈:“我在寻找一种重述整体的方式”/ 何平 童末
27岁俱乐部/ 杨碧薇访谈:也许我访的是一个假“薇”/ 何平 杨碧薇
本期点评:制造“85 后”:一次戏仿的文学命名 / 何平
秘密花园或疯人院即景(组诗) / 华清
娅 番 / 罗南
另一种美(节选) / 【波兰】亚当o扎加耶夫斯基 著 李以亮 译
[讲堂]写法和读法,其实就是活法 / 欧阳江河
当代中国文学在英文世界的译介
——三本杂志和一部中篇小说集 /【美】罗福林 著 王岫庐 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北大中文系毕业生当洗脚工(图)
在按摩的同时通过聊天让客人身心都得到放松
    如果某一天,你走进天兴.罗斯福大厦后身的一家康体会馆,会在二楼最里侧的房间发现一种奇怪的场面:并列的两张按摩床旁边,立着一个画架,上面夹着一张未完的水墨山水画,《高山流水》旋律正从窗台上的笔记本电脑里流淌出来。或许,还有可能看到一名男子站在窗前,正专注地吹着箫。
    “我只希望通过自己的手法吸引一些客人,让他们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身体和心理都放松。” 说话的人叫刘锡龙(原名刘晓哲),他的兜里揣着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的成人教育毕业证书。
    此前,他曾任职于北京的一个官方的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而他当下的理想是开创一种全新的理疗模式,带领一个高层次团队,低下头给人摁脚,敞开心灵与客户聊天,让这个城市得到减压。
    像艺术家的摁脚师傅
    近日来,在天兴.罗斯福大厦A座对面的百合子健康会馆的窗前,偶尔有一名身形高瘦的男子正专注地吹箫。
    这是一个无法定性的房间。两张按摩床一字排开,床头的墙上挂着几幅国画和书法作品,西南角立着一个三脚画架,一幅未完的水墨山水画夹在上面,一个青年男子正在运笔作画。窗台上躺着一把剑、一只箫,笔记本电脑里正播放着民乐《高山流水》。
    这间房子的主人叫刘锡龙,他的胸前挂着理疗师的胸牌,负责给客人推拿和摁脚。他另外的一个身份是“文人”:绘画、书法、吹萧、舞剑、易经、诸子百家……凡是能和国学沾边的东西,他都能操之即来,而且“还挺像那么一回事儿。”
    初次和刘锡龙打交道的顾客都会很惊讶。这个摁脚师傅就像《武林外专》的吕秀才,无论人生成败、还是快乐喜悲,他都能“子曰”一番,引经论典,说得让人不得不认同。“一个摁脚的,怎么越看越像一个艺术家?”一位初次造访的客人临走时依然不解。
    “他老有文化了,还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呢。”一提起新来的同事刘锡龙,王国兴就连连称赞。
    入伍新兵参加成人高考进北大
    刘锡龙出生于辽宁昌图县。日,正在上高三的刘锡龙踏入了军营,成为铁岭武警支队的一名新兵,那一年,他刚18岁。
    从9岁开始,刘锡龙就开始练习书法,成为一名书法家是他童年的梦想。“当兵,就是为了考军校,可以给家里省一些钱。”他说,这是选择入伍的原因。刘锡龙最初的梦想是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入伍后,他被调到了浑河边上,开始修工程,在那时,他学会了吹萧。
    此时,刘锡龙还是在部队内展现出了他的才华。他的书法在军队比赛中获了奖,文学作品先后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因此,他被选送到辽宁省武警总队学习。
    1993年7月,在参加了成人高考后,他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员,而没有去考军校。一年中,在部队、北大间来回跑。
    在北大学习的四年,他的最大收获是“沉淀了很多对文化思想和哲学的思考”。同样,北大那种“每个人身上都扛着国家、民族责任感”的精神也熏染了他,刘锡龙激情澎湃地想成就一番大事业。
    日,刘锡龙从大连武警支队退伍。第二年7月,他拿到了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
    从北京官方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离开
    刘锡龙说,毕业后,他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被招入了当时刚成立的大连会展中心,先在展览部做工程,后从事设计、美工。昨日,他还拿出了当时获得的两个荣誉证书。
    2000年,刘锡龙递交了辞呈。这个自认为“博学、清高”的人感觉“不开心”,才华展现不了。“这个人挺怪的。”他当初的一位同事这样来形容他。
    2001年,经过朋友介绍,刘锡龙前往北京,在官方的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谋得了一份工作,主要辅助统计局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调研,为政府、国有企业决策提供指导。
    刘锡龙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一张工作证,职务是宣传部副主任。2003年,他再次选择了离开。
    随后,刘锡龙转向于为国有大型企业的转型和上市提供方案。2005年,他回到了大连。此时,国学兴起,他追随北大中文系的一位师兄,在大连市图书馆附近的一个书院里研究起了国学。
    希望开创一种全新的理疗模式
    在百合子康体会馆楼梯的缓步台处,立着刘锡龙的一张宣传画。书法、绘画、剑术、太极拳、吹萧、篆刻等6大门类的形象均呈现于画中。
    “国学有一种门类达到一种境界时,突然会柳暗花明,其他门类与其都是相通的,比如棋与茶、剑与酒。”刘锡龙说。刘锡龙一直痴迷于《易经》,去年,他到一个培训学校学起了中医推拿。这是因为中医也是讲五行的,与《易经》恰恰相通。
    在从上述两个工作单位离开后,他觉得自己既不适合从政、也不是适合经商,开始探寻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学习中医推拿时,刘锡龙发现,一些白领、中产阶层的人前来推拿,不仅是因为身体上的疲劳,更多的是精神上高度紧张、压力大,到此也是为了寻找一个精神放松的空间。
    “能否在推拿时,既给客人减轻身体上的疲劳,又可以通过聊天,减除对方精神上的压力?”刘锡龙突然感觉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就去当这样的摁脚师傅”。
    刘锡龙认为,人生有两样东西最宝贵:一是健康,一是智慧。而这样东西,他可以通过推拿,传达给别人。
    一个多月前,刘锡龙来到了百合子康体会馆应聘理疗师。现在,他已经服务过了10多个客人。“有一个老板,经常开车过来找他。” 百合子康体会馆的老板韩女士说。
    祖传中医推拿技艺的王国兴是刘锡龙的“推拿师傅”,但他对这个徒弟佩服得五体投地。“来我们这放松的一般都是高层次的人,他老有文化了,和客人什么都能聊上。”
    对话:文化对人的干扰是无意识的
    记者:你现在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刘锡龙:我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了,每个月能有1000多块钱的房租。另外,在大连的书画市场,每月能卖几张书法、绘画作品。
    记者:这能不能说,你的境遇很窘迫。
    刘锡龙:(想了想)是的。
    记者:你是用什么东西让别人精神上放松?
    刘锡龙:我把自己的国学中的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都是为人之道,从中可以得到人生、成败、快乐悲伤等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现在,连西方社会都有一种舆论,21世纪人类精神的解药在东方,即中华文化,而这,恰是我擅长的。另外,我还懂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记者:你的创新理疗模式会有市场吗?
    刘锡龙:这个城市的白领等阶层,精神上的压力远大于身体上的,他们来我们这里就是想找一个精神上放松的空间。比如,一位客人说,他躺在家里的床上睡不着,总想着工作,而一趟在这的沙发上,就能很轻松地睡去。
    记者:如果大家是因为想解脱精神上的压力而走进你这里,那他完全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
    刘锡龙:我们现在社会恰恰存在这个怪现象,大家心里上有解不开的症结,他不会去找心理医生,感觉走进那个门,自己就是一个患者,现在的人有太严密的防备心理。
    记者:那为什么会走进你这里?
    刘锡龙:(笑)面对一个给你低下头摁脚的人,他的心扉一定是完全常开的,不设防。因为面对一个比自己“低下的人”,你没有什么需要掩藏的。
    记者:那你觉得你的国学思想能对客人有作用吗?
    刘锡龙:文化对人的干扰是无意识的。国学思想里的一些为人处事之道会慢慢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并发挥作用。
    记者:你的梦想是什么?
    刘锡龙:我希望具有学识、高层次的人加如我的队伍,如大学生等。(把头转向窗外,看着天兴.罗斯福大厦)我希望未来这座大厦里的白领都走进我这里,从我的全新理疗模式中得到放松,让这个城市得到减压。(于志刚 范佳德)
责任编辑:
扬州网新闻热线: 4&扬州网广告热线: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
新闻热线:4
广告热线:9
.cn All Rights Reserved高温:11~6’C
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北大中文系毕业生当洗脚工 用国学吸引顾客
北大中文系毕业生当洗脚工 用国学吸引顾客
“我只希望通过自己的手法吸引一些客人,让他们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身体和心理都放松。”说话的人叫刘锡龙(原名刘晓哲),他的兜里揣着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的成人教育毕业证书。此前,他曾任职于北京的一个官方的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而他当下的理想是开创一种全新的理疗模式,带领一个高层次团队,低下头给人摁脚,敞开心灵与客户聊天,让这个城市得到减压。像艺术家的摁脚师傅近日来,在天兴·罗斯福大厦A座对面的百合子健康会馆的窗前,偶尔有一名身形高瘦的男子正专注地***。这是一个无法定性的房间。两张按摩床一字排开,床头的墙上挂着几幅国画和书法作品,西南角立着一个三脚画架,一幅未完的水墨山水画夹在上面,一个青年男子正在运笔作画。窗台上躺着一把剑、一只箫,笔记本电脑里正播放着民乐《高山流水》。这间房子的主人叫刘锡龙,他的胸前挂着理疗师的胸牌,负责给客人推拿和摁脚。他另外的一个身份是“文人”:绘画、书法、吹萧、舞剑、易经、诸子百家……凡是能和国学沾边的东西,他都能操之即来,而且“还挺像那么一回事儿。”初次和刘锡龙打交道的顾客都会很惊讶。这个摁脚师傅就像《武林外专》的吕秀才,无论人生成败、还是快乐喜悲,他都能“子曰”一番,引经论典,说得让人不得不认同。“一个摁脚的,怎么越看越像一个艺术家?”一位初次造访的客人临走时依然不解。“他老有文化了,还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呢。”一提起新来的同事刘锡龙,王国兴就连连称赞。入伍新兵参加成人高考进北大刘锡龙出生于辽宁昌图县。日,正在上高三的刘锡龙踏入了军营,成为铁岭武警支队的一名新兵,那一年,他刚18岁。从9岁开始,刘锡龙就开始练习书法,成为一名书法家是他童年的梦想。“当兵,就是为了考军校,可以给家里省一些钱。”他说,这是选择入伍的原因。刘锡龙最初的梦想是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入伍后,他被调到了浑河边上,开始修工程,在那时,他学会了吹萧。此时,刘锡龙还是在部队内展现出了他的才华。他的书法在军队比赛中获了奖,文学作品先后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因此,他被选送到辽宁省武警总队学习。1993年7月,在参加了成人高考后,他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员,而没有去考军校。一年中,在部队、北大间来回跑。在北大学习的四年,他的最大收获是“沉淀了很多对文化思想和哲学的思考”。同样,北大那种“每个人身上都扛着国家、民族责任感”的精神也熏染了他,刘锡龙激情澎湃地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日,刘锡龙从大连武警支队退伍。第二年7月,他拿到了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从北京官方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离开刘锡龙说,毕业后,他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被招入了当时刚成立的大连会展中心,先在展览部做工程,后从事设计、美工。昨日,他还拿出了当时获得的两个荣誉证书。2000年,刘锡龙递交了辞呈。这个自认为“博学、清高”的人感觉“不开心”,才华展现不了。“这个人挺怪的。”他当初的一位同事这样来形容他。2001年,经过朋友介绍,刘锡龙前往北京,在官方的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谋得了一份工作,主要辅助统计局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调研,为政府、国有企业决策提供指导。刘锡龙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一张工作证,职务是宣传部副主任。2003年,他再次选择了离开。随后,刘锡龙转向于为国有大型企业的转型和上市提供方案。2005年,他回到了大连。此时,国学兴起,他追随北大中文系的一位师兄,在大连市图书馆附近的一个书院里研究起了国学。希望开创一种全新的理疗模式在百合子康体会馆楼梯的缓步台处,立着刘锡龙的一张宣传画。书法、绘画、剑术、太极拳、吹萧、篆刻等6大门类的形象均呈现于画中。“国学有一种门类达到一种境界时,突然会柳暗花明,其他门类与其都是相通的,比如棋与茶、剑与酒。”刘锡龙说。刘锡龙一直痴迷于《易经》,去年,他到一个培训学校学起了中医推拿。这是因为中医也是讲五行的,与《易经》恰恰相通。在从上述两个工作单位离开后,他觉得自己既不适合从政、也不是适合经商,开始探寻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学习中医推拿时,刘锡龙发现,一些白领、中产阶层的人前来推拿,不仅是因为身体上的疲劳,更多的是精神上高度紧张、压力大,到此也是为了寻找一个精神放松的空间。“能否在推拿时,既给客人减轻身体上的疲劳,又可以通过聊天,减除对方精神上的压力?”刘锡龙突然感觉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就去当这样的摁脚师傅”。刘锡龙认为,人生有两样东西最宝贵:一是健康,一是智慧。而这样东西,他可以通过推拿,传达给别人。一个多月前,刘锡龙来到了百合子康体会馆应聘理疗师。现在,他已经服务过了10多个客人。“有一个老板,经常开车过来找他。”百合子康体会馆的老板韩女士说。祖传中医推拿技艺的王国兴是刘锡龙的“推拿师傅”,但他对这个徒弟佩服得五体投地。“来我们这放松的一般都是高层次的人,他老有文化了,和客人什么都能聊上。”对话:文化对人的干扰是无意识的记者:你现在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刘锡龙:我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了,每个月能有1000多块钱的房租。另外,在大连的书画市场,每月能卖几张书法、绘画作品。记者:这能不能说,你的境遇很窘迫。刘锡龙:(想了想)是的。记者:你是用什么东西让别人精神上放松?刘锡龙:我把自己的国学中的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都是为人之道,从中可以得到人生、成败、快乐悲伤等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现在,连西方社会都有一种舆论,21世纪人类精神的解药在东方,即中华文化,而这,恰是我擅长的。另外,我还懂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记者:你的创新理疗模式会有市场吗?刘锡龙:这个城市的白领等阶层,精神上的压力远大于身体上的,他们来我们这里就是想找一个精神上放松的空间。比如,一位客人说,他躺在家里的床上睡不着,总想着工作,而一趟在这的沙发上,就能很轻松地睡去。记者:如果大家是因为想解脱精神上的压力而走进你这里,那他完全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刘锡龙:我们现在社会恰恰存在这个怪现象,大家心里上有解不开的症结,他不会去找心理医生,感觉走进那个门,自己就是一个患者,现在的人有太严密的防备心理。记者:那为什么会走进你这里?刘锡龙:(笑)面对一个给你低下头摁脚的人,他的心扉一定是完全常开的,不设防。因为面对一个比自己“低下的人”,你没有什么需要掩藏的。记者:那你觉得你的国学思想能对客人有作用吗?刘锡龙:文化对人的干扰是无意识的。国学思想里的一些为人处事之道会慢慢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并发挥作用。记者:你的梦想是什么?  刘锡龙:我希望具有学识、高层次的人加如我的队伍,如大学生等。(把头转向窗外,看着天兴·罗斯福大厦)我希望未来这座大厦里的白领都走进我这里,从我的全新理疗模式中得到放松,让这个城市得到减压。 共有2页 &&1&&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福州成人教育
福州教育机构
福州教育其他
福州幼儿园
福州托儿所
娱乐热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文系毕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