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人物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这个是多选题,马克思基本原理~求大佬答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马克思主义原理试卷
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卷 A 卷 (开卷 卷面满分 80 分) 提示:本试卷共 6 道题,考生任意选做其中 4 道题,每题 20 分。如考 生选做超过 4 道题,则只按前 4 道计分。一、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社会, 是各方面利益关 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是稳 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对立面是“社会不和谐” ,后者有其特定的含义。社会 和谐不是说社会不能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类社会自始 至终都会存在矛盾。“社会不和谐”的特定含义是指:由于一些基本矛 盾得不到合理的处置和正确解决,因而发生重大对抗, 以致严重影响到 社会的安定、 人们的幸福、 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那样一种社会状态。这里所说的“重大对抗” 、 “严重影响” ,既是不确定的,因为“重大” 、 “严重”具有相对性,人们的认识和判断也有差异;但又是确定的,因 为“对抗” 、 “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也可以就此形成某种共识。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近期目标,也是长远目标。在我国当前及未 来一个长时期里,主要应解决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 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协调发展。就社会主义未来的理想而言, 它应该是一 个人人自由、个个平等、大家富裕、彼此和谐的社会。回答如下问题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如果是, 那么,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 参考答案要点 1、实践的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4 分) 2、和谐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又是中国人的现实要求(6 分) 3、和谐社会是实现在中国人的现实的、自觉的实践活动之中的(5 分) 4、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进程,内涵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思想关系的历史性发展。二、下面的材料是一位经济学家的随想: 邓小平有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以通俗 的、老百姓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反复研读这句名言,我 偶有灵感, 推导出另外一句 “猫论”――“做中国‘猫’ ,抓中国‘鼠’ ” 。“猫”者,立志为中国做贡献之仁人志士也; “鼠”者,影响和阻
碍中国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问题也。中国目前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 经济社会问题 (诸如腐败、 下岗失业、 市场秩序混乱、 收入差距过大等) 亟待我们解决。有些问题之“鼠”不仅多和大,而且还很顽固并反复滋 生,在某些问题上(如腐败) ,各种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我们需 要坚持不懈,进行一场灭“鼠”的持久战,直至把“鼠”消灭。要“做中国‘猫’ ,抓中国‘鼠’ ” ,就要打破一切学说和思想的“原 教旨主义” 。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于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 条主义理解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危害, 因而人们对此高度警惕, 防之如毒。但一种倾向往往掩盖另一种倾向, 现在有的人自觉不自觉地钻进了当代 西方学说特别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主义理解的笼子, 满脑子装了一 大堆西方的模型, 总习惯于套用西方的模型来观察中国的一切, 甚至习 惯于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分析、 评判和阐述中国的现实, 而不管这个模型 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 能不能被中国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是非常危险的。要“做中国‘猫’ ,抓中国‘鼠’ ” ,就必须真正立足于中国实际, 一切从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出发。有的人不太喜欢“中国国情” 、 “中国 特色”的提法,把这看做是阻碍中国步入世界大道的借口和理论盾牌, 主张推倒这个借口和盾牌,按照西方“先进的”模型一揽子设计和改造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实际上,这不是一种改革的理论和主 张,只不过是一种“天真”和“浪漫”的激情,是要不得的。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所说的“做中国‘猫’ ,抓中国‘鼠’ ” ,体现了什么哲学 原理? 2、材料中所谓的“原教旨主义” ,对中国的发展为什么具有制约作 用? 3、在“做中国‘猫’ ,抓中国‘鼠’ ”的过程中,如何对待马克思 主义和当代西方学说? 参考答案要点 1、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的原理,原理的具体内容 (6 分) 2、脱离中国实际,不符合中国国情(4 分) 3、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吸收与批判 西方学说的统一。(10) 三、下面的材料是一位哲学家的随想: 每个人眼中的 “文革” 都只能是经过他现在的双眼所筛选过的文革; 人的眼睛是经由教育而再造的历史产物,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狗的眼睛 在等待,人的眼睛在创造。所以, “看见“的准确含义就理解为”看成是“――凡为人所见、 所知、 所感的一切, 均只能发生于被人创造出来的语境和概念框架之中。如此说来, “文革”反而成了“文革学”的产物,我们只能透过各 种各样的“文革学” ,才能看到我们所想看到(也许并未意识到)的各 种各样的“文革” 。
回答如下问题 1、材料中所说的, “ ‘文革’反而成了‘文革学’的产物” ,体现了 什么哲学原理? 2、如果一个没有经历文革的人想要真实、全面、深刻地了解文革, 那么,他有没有达到这一目标的可能?如果有,他需要怎么做? 参考答案要点 1、这一思想体现了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的思想(5 分) 2、从可知论的立场出发,可能达到目的(5 分) 3、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要性和途径,以及不断的发展(10 分)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结合你的专业学科(的发展) ,谈谈你 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参考答案要点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含义(8 分) 2、本专业中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区分(6 分) 3、本专业中人民群众创造专业历史的具体作用(6 分) 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则认为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 带来的, 马克思用什么理论进一步说明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请 结合实际) 参考答案要点 (87) (105―108) (132) (136-138) 六、教材上说:共产主义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 的开端。谈谈你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参考答案要点 1、人的解放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人的发展的三种历史形 态(6 分) 2、 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人来说意味着人已经从以往的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和人与思想的关系的强制、压迫和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自由 地发展自己的个性。(6 分) 3、共产主义不是终结,而是人作为人的历史发展的开端。(8 分)
学年第二学期 2008 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 考试试卷 A 卷 闭卷(满分 80 分)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考答案(要点)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总称。社会 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 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 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 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 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 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 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 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具有怎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 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这一点, 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 性认识。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 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 们截然分开。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要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 独立性, 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 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继承性。最后,社 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5、产业资本循环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必须 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三种职能 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时间 上的继起性表明, 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 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二、 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和分析。要求观点正确, 言之成理。(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是保守性的力量,矛盾的 斗争性是革命性的力量。参考答案(要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即对立又同一的关系是事
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同一性 有保持同一体稳定的一面,但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也在推动 双方的发展,从而为同一体的破裂准备条件。斗争性有瓦解同一体的一 面,但并不是所有的斗争都能推动发展。无论是事物的存在还是发展, 都离不开同一和斗争的共同作用。2、我们的经验知识是由我们通过感官所得的东西和我们自己的认 识能力从自身提供出来的东西这二者组合而成的。参考答案(要点)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 的知识(认识)的形成,即离不开外在的对象,也离不开人自身的认识 能力。但是,人的认识能力不是先天的,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该判断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从自身提供出来的,这是不正确的。3、所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参考答案(要点)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 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社会领域任何事情的发 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物质生产劳动是 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人们自己创造 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在人的自觉活动之中。三、选作题。任选一题,16 分。1、我国现代化建设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必须从国情出 发,从实际出发,即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为什么我们在现在化建设的过程中即要“量力而行” ,又要“尽力 而为”? 参考答案(要点) : (1) “量力而行”是因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意 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要受物质的制约。( 2) “尽力而为”是因为人们要 要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我们在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即要“量力而行” ,又要“尽力而为” ,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2、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 1、 哲学上毕达哥拉斯最先提出“和谐”概念。他从铁锤打铁发出的谐 音中发现了铁锤重量与不同音调之间的比例关系, 他把这种关系应用于 琴弦上,琴弦的不同长度发生不同的音调,这才是音乐。他说: “音乐 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材料 2、 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 满创造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 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 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对立面是“社会不和谐” 。人类社会自始至终都会存在 各种矛盾。“社会不和谐”的含义是:一些基本矛盾得不到合理的处置 和正确的解决,因而发生重大对抗,以致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人民
的幸福、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那样一种社会形态。材料 3、 2008 年 5 月 12 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 8 级大地震。党和国家领 导人有效组织救援, 努力将人员伤亡降到最低限度。温家宝总理说: “只 要有一分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国家主席胡锦涛 5 月 17 日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抗震救灾工作必须 坚持“以人为本” 。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 ,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 积极为灾后重建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回答: 1、分析“和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和谐的本质是什么? 2 结合材料 2、3,谈谈什么是“以人为本” ,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有何关联。参考答案(要点) : (1) “和谐”依据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原理,与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 是一致的。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强调平和、协调、合作的博大精神。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提 供条件。(2)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任何发展,都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 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发展的目的, 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切为了人, 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 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 发展” 。“以人为本”是对先前“以物为本”的矫正,和谐社会所追求的 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而不再是单纯 追求经济的增长。所以在处理各种矛盾时,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 , 以人民利益为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社会才是“稳定有序 的社会” 、 “人民幸福、文明进步”的和谐社会。从材料 3 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如此重大灾难,党和国家把人民群众 的生命放在第一位,采取积极有效的求援行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 亡, 让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感情更进了一步, 全国人民心连心、 手拉手, 同抗灾难,彰显出和谐社会的优越性。
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B) (闭卷 卷面满分 80 分) 一、 简答题(共 24 分,每小题 6 分) 1、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要点) :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的作用。(4) 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要点) :影响劳动生产率真的因素主要有: ( 1)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 的应用。(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程度,即生产过程中的组织、 管理、分工、协作等。(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劳动所 依赖的自然条件。3、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 社会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 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 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 部社会生活(3)物质生活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 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 决定社会形态人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 展。4、 矛盾的同一性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 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1)矛盾着 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 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 转化。二、 辨析题(共 40 分,每小题 8 分) 1、 老师的思想在学生之外存在着,所以老师的思想对学生来 说是第一性的。参考答案(要点) :老师的思想确实在学生的主观精神活动 之外,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说到底,它仍然是对客观事物的 主观反映。对于通过间接经验方式来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来说, 它只是学习过程中可能的精神客体, 因此认为老师的思想对学生 来说是第一性的,是不正确的。不论是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 学习活动,作为认识过程,它们面对的第一性的客体,都是知识 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本身。2、 在认识活动中,只有理性因素在起作用。参考答案(要点) :在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可以使我们深入 到对象的本质、 规律层面, 获得关于事物的深刻认识, 形成理论。但非理性因素也有重要作用。由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 习惯等意识形式和直觉、灵感、想象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构成的非 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 驱动和
控制作用。当然,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也会起到消极作用。应 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以正确的 非理性因素去促进、 润滑、 驱动理性因素的作用。只强调哪一方, 都是不正确的。3、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参考答案(要点)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 的辩证过程。这个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感觉就是 感性认识的第一种形式, 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外部个别现 象的直观反映。就人的认识从直接到间接、从现象本质、从具体 到抽象的推进过程而言,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因此,感 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可以接受的观点。重要之处在于:怎样界定感 觉,怎样理解感觉和被感觉对象的关系,怎样理解包括感觉在内 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怎样理解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等 等,构成认识论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经验论和唯理论、反映论 和先验论、能动反映论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诸多区别与对立。4、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答案(要点)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内在的包 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 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因此,实践以 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 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三大基本领域。其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 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决定的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构成 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 步,阶级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 你永远不能控制大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了解大自然如 何工作,然后让它为我们所用。参考答案(要点) :自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按其自身 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类要生存,就必须通 过改造自然的实践从自然界获取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人 类就必须认识自然界本身的规律, 按照它的要求改造自然来满足 人类生存的需要,造成自然界对它自身来说是合规律的、对于我 们人来说又是合目的的改变。所以,上述命题是正确的,它指出 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自然规律的可知 性,人与自然关系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 系,以及认识和实践中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三、 选做题(共 16 分,在下列论述题和材料题中选做一题。如果两题都做,只取第一道题的成绩作为有效分数。)
(一)论述题 试用辩证否定观原理说明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西方文 化的态度。参考答案(要点) :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参见教材第一章 第二节 二 (四) 第一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坚持辩证否定观,正确的对待我 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西方文化,成为愈来愈重要的现实问 题。坚持辩证否定观,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要采取批判地 继承的态度。中华民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深厚、 灿烂的传统文化,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民族传统文 化, 是中华民族之的文化根脉。我们在今天的改革开放中过程中, 必须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丰富和增强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实 力。当然, 这种继承必须是批判的继承, 批判和剔除其中的糟粕, 继承和吸取其中的精华,做到“推陈出新” 、 “古为今有” 。只讲 批判不讲继承,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和只讲继承不讲 批判,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都是违背辩证否定观的。对待西方现代文化,也必须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 借鉴和吸收的正确态度。既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 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中一切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 成果,也要批判和抵制西方现代文化中那些腐朽、没落、反动的 东西。我们应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出发,立足 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吸收外国文化中所有 有益的成份,做到“洋为中用” 。对待西方现代文化,即要反对 闭关锁国, 盲目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 也要反对唯西方马首是瞻, 挟洋自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对待西方现代文化,全盘吸收和一概 排斥,同样的有违辩证否定观的。(二)材料题 材料 1 孟轲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 2 梁启超说: “历史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 改观。, ” “舍英雄几无历史” 。材料 3 黑格尔认为, 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 而是决定于某种 “世 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材料 4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回答: (1) 材料 1 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异同。
(3) 材料 1、材料 2、材料 3 与材料 4 的区别。(4) 简述材料 4 的哲学观点。参考答案 (1)孟子的这段著名的话,一方面包含着重视人民群 众的成份,有别于中国传统中的“授命于天”的封建观念, 客观上也起到了减轻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作用。因 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它的局限性方面在于:孟子是出于 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统治的目的, 只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的惧 怕,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一些作 用,并没有得出人民群众与国家及其首领关系的完整思想, 也没能走出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窠臼。(2)材料 2 和材料 3 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它们 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是英雄创造历史。区别则在于,材料 2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历史的决定者归之于英雄人 物、历史人物的主观意志, “心理之动进” 。这是历史观上的 唯意志论;材料 3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历史的决定 者归之于某种“世界精神” ,伟大人物也只是“世界精神的 代理人” ,也不能随意创造历史。这是历史观上的宿命论。(3)材料 1、材料 2 和材料 3 都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英 雄史观)的观点。材料 4 与它们根本不同,是历史唯物主义 (群众史)的观点。(4)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 群众起着决定作用。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 财富的创造者(适度展开)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适度展开)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 (适度展开) 。{适度展开部分可参见 教材 第三章 第 三节 一 (四)第 3、4、5 自然段。}
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A (闭卷 卷面满分 80 分) 一、简答题(共 36 分,每小题 6 分)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答案参见教材 第一章 第一节 一 (一)第五自然段,即“恩格 斯总结和概括了??”一段。} 2、意识及其能动作用。{答案参见教材 第一章 第三节 二 (一)注意,应该先对意识作 出唯物主义的解释,再指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四点表现}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答案参见教材 第一章 第一节 二 (一) 中的第五自然段, 即 “实 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一段。} 4、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参见教材 第一章 第二节 一 (二) 中的第二自然段。即 “发 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一段。注意,应该为三点,第三点为“在 社会历史领域内??” 。}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答案参见教材 第三章 第三节 一 (四)中的第二、三、四、五 自然段} 6、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案参见教材 第四章 第一节 二 (六)中第一自然公段。} 二、辨析题(共 24 分,每小题 8 分) 1、认识的能动本性在于能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答案参见教材 第二章 第一节 二 (二)中第五、第六自然段,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和“正因为如此??”两段。该题 目的说法不准确、不严谨。} 2、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所以,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 中处于主要方面。{答案可参见教材 第二章 第二节 二 (一) ;要注意,不要机械的 定论同一性和斗争性哪一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主要方面。但在事物 的发展过程中, 它们的地位及作用也不是不分伯仲的。关键要看矛盾 (即 事物)的性质和所处的具体条件。对于非对抗性的矛盾,如城乡矛盾、 脑体矛盾等,它的发展(即为新的矛盾统一体所取代)主要不是通过矛 盾双方的斗争实现的,而是通过矛盾双方的同一性,通过矛盾双方的相 互贯通、 相互依存来逐渐消除双方的差异、排斥、分离、及可能的冲突, 逐渐使原有的矛盾统一体为新的矛盾统一体所替代。矛盾的斗争性的根 本含义在于矛盾双方的斗争及所体现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无条件的, 绝 对的。由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而认为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 中处于主要方面的观点,是对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的错误理解。} 3、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答案参见教材 第四章 第二节 三 (二)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 是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客观后果, 资本家的直接动因是追求超额剩余 价值。} 三、选做题(共 20 分,在下列论述题和材料题中选做一题。注意,二
题都做,第一题采分) (一)论述题 论社会存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参见教材 第三章 第一节 一 (二)第一、第二自然段,即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中??”两段。从论述条理、清晰的角度出发,建议分成几个自然段: 第一段,指明“社会存在”的内含(三个方面) 。第二段,地理环境的 作用。第三段, 人口因素的作用。第四段, 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三点) 。} (二)材料题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人的类的 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 提纲》中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指出: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谈谈你对以上三个命题的理解。{这三个命题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经典论断,分别发生于 、1846,可以认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本性)认识,经历了 从人的类本质,到人的现实本质,再到现实的人的思考、提高过程。第 三个看法是对前两个看法的综合与提高 (注意从人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理 解现实的人的需要) 。答案可参阅教材 第三章 第三节 一 (二) ,并参考下列材料: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 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 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 或劳动。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在 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 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 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 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关于第二个命 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 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 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 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 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 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 质。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 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马克思还特别强 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发展史,就是 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 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 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马克思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把握人的本质应当贯彻三者统一的原则。
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 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 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 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 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 力。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 的本质。}
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B 卷 (闭卷 卷面满分 100 分)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 32 分,第小题 8 分) 1、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简述商品的定义及其内在矛盾。二、辨别、分析下列鸽命题或观点。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共 32 分,每小题 8 分) 1、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因而属于主观认识活动。2、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3、知识不超越经验范围。4、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三、论述题(共 36 分,每小题 18 分) 1、请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联系国内国际现实,阐述我国“加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 导地位”的重要性。2、马克思指出: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 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必须与 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应当合理地调节人 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请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回答,面对“人的无机 的身体”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 [本试卷核分时按 100 分核分。登录成绩时按 80 分登录]
教材中应该重点理解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 第一节 一、 (一)中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即“恩格斯总结和概括 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段, 一直到“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一 段。(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全部内容。(三)中第一自然段,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一段。二、 (一) (二)的全部 第二节 一、 (一) (二)的全部 二、的全部 第三节 的全部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二) 的全部 二、 的全部 三、 的全部 第三章 第一节 一、 的全部 第三节 的全部 政治经济学部分,掌握以下内容: 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及两者的关系 3、价值规律 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5、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6、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7、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 (上述内容可见教材第四章 第一、第二两节)
历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分析
占 % 0% 0% 0%
0 80 2011 80
90% 92.5% 82.5%
10% 7.5% 17.5%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题 1、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
B、马克思主义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 。
A、 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 基本观点、 基本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问题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实践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 “合理内核”B、 “基本内核”C、精髓 D、核心 6、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辩论 D、庸俗进化论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 。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是( ) 。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9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重要思想是 (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劳动价值轮 D、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 ) 。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B、工农联盟 C、无产阶级 D、 无产阶级政党 11、2007 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欧洲 人患上了“资本主义恐慌症” 。很多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起马克思的 《资本论》 。“马克思又成了时尚”这一现象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 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 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科学社
会主义 D、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B、建立无产阶级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的社会理想是( )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C、建立生产资料公 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多选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 分是( )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 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法国空想社会主 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 ) 。
A、苏格拉底和托马斯?莫尔 B、圣西门和傅立叶 C、黑格尔和费尔 巴哈 D、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 飞跃,是因为他们独创了( )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学说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B、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 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列宁说: “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 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 是相对的” ,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 。
A、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资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 转化的 C、物资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 D、意识能否反作 用于物资 3、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 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 《道德经》里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是代表了一种典型的( ) 。
A、唯物主义观点 B、有神论观点 C、原始神秘主义观点 D、朴素 辩证法观点
5、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 , “和实生 物” ,这是( ) 。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6、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 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7、人们常说“心想事成” ,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 。)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能动反映轮的观 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 。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 要作用 10、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 B、对 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状态的不 同回答 D、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11、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这是( ) 。
A、辩证法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绝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 上学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 本之处在于( )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 基本问题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 ) 。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创立了唯物 辩证法 D 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变化性 D 实物 1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自为性 D、主观能动性 1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 ) 。
A、是否被意识所反映来界定的 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C、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
A、 世界物质同一性原理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法三大规律 D、 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大家在凤凰古城的 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 相同。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 达各自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这里体现出的哲学原理 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0、意识从其起源看,它是( ) 。
A、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B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 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 D、人类文明的产物 21、毛泽东同志有句话说: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指的是( ) 。
A、时间的一维性 B、空间的广延性 C、时空的无限性 D、事物的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22、毛泽东同志 1958 年的《送瘟神》诗句有: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反映了事物的( ) 。
A、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B、因果关系的普遍性 C、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 D、时空的一维性和多维性 23、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 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 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正确的有(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o,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 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2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世界本原问题 C、意识本质问题 D、实 践本质问题 26、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 备性的实践形式是( ) 。
A、经济建设实践 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 验 27、古代人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 控指挥道路交通,这显示了实践的( ) 。
A、目的性 B、物质性 C、社会制约性 D、客观性 28、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 ) 。
A、人们社会活动中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 质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 环境的本能活动 29、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
A、生产实践 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 各类行业的分工 30、社会活动的本质是( ) 。
A、存在 B、物质 C、实践 D、矛盾 31、工程师先在头脑中构建出大厦,接着画出工程设计图,然后
由工人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 创造物质 32、 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这其中 包含的含义有( ) 。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 差异的 C 人类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社会是充满 矛盾的 33、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 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 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有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 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 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34、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 的 50 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 300 多美元; 但从他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盖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 它动物提供的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 20 万美元。这种算 法强调了( ) 。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C、人类认识 的主观性 D 事务运动的规律性 3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辩证的否定的观
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36、 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流水。漉水暴益, 荆人弗知,循彪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 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 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 。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 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D、人们的物质生 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方式 37、在 19 世纪,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收到了人们的质疑。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的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但是到了 20 世纪之后,火车早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 运载工具之一。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 )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规 律 D、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 38、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 。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 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39、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C、事物的绝对运动 D、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 40、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
A、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 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D、条件的改变只 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41、 “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 )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42、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实践论 B、矛盾论 C、对立统一规律 D 矛盾分析法 4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 灵魂”在于( )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 关系 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4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是( ) 。
A、是否承认联系 B 是否承认发展 C、是否承认矛盾 D 是否承认 物质 4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绝对性和相对性 C、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 同一性和斗争性 46、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告诉我们( ) 。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B、内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 根本区别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 D、 外因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47、孔子指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认同而不和” 。下列对“和”与“不
同”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和”是指主要矛盾, “不同”是指次要矛盾 B、 “和”是指矛盾的主要 方面, “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 C、 “和”是指矛盾的同一性, “不 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 D、 “和”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 “不同”是指矛 盾的特殊性 4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 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D、对立统一规律 49、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哲学原理依据是( ) 。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 系原理 50、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 居于核心地位的方法是 ( )
A、两点论方法 B、重点论方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 矛盾分析法 51、中国共产党从 1921 年成立到 1949 年,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但是在 1927 年实际上就已经在井冈山上 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一部分人民已经率先获得了解放。那么 1927 年在解放区实现的是( )
A、爆发式飞跃 B、价段性部分质变 C、局部性部分质变 D、非爆 发式飞跃 5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该变化( )
A、是否显著激烈 B、是否迅速明显 C、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 是否 引起事物变化 5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度”是指( )
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 界限 C、把事物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D、事物保持一定 量的质的界限 54、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 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 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55、下列关于“过犹不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质量互变的客观规律 B、 “过”是指在“质”上的超过 C、应 当将事物的改变都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 D、质变之时,量变停止 56、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 外国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辩证否定观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量变质变原理 D、事物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7、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主张是( )
A、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不可知的 B、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 C、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定式绝对的,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58、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
A、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 B、事物相互转化与无穷发展 C、事 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经过两次否定再回到出发点的
运动 59、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 名言体现了( )
A、普遍联系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 律 D、对立统一规律 6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61、有人认为: “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 “因果规律 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 。这些是关于因果关系的 错误观点。关于因果关系,正确的理解包括( )
A、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不移的 B、原因和结果是客观世界事 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是人的主观联想 D、 原因和结果只是人脑的功能 62、以下关于假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B、假象是由主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现 象 C、通过假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 的反映 63、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 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 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64、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铁杵磨针 B、以砖磨镜 C、心想事成 D、水中捞月 65、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中,某些生产队甚至汇报说水稻亩产 达到几十万斤。改革开放后,水稻专家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我国 水稻能够实现亩产过吨的目标。2003 年,我国培育出了亩产 900 公斤的水稻,从而为进一步实现亩产吨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以 上事实说明( )
A、 提出水稻亩产几十万斤的人混淆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 性之间的区别 B、水稻专家提出的目标和实践的成果体现了可能 性总是向现实性转化的关系 C、 “国产过吨”目标与“水稻亩产几十 万斤”的提法都具有抽象的可能性 D、 “亩产 900 斤”是朝着“亩产过 吨”目标发展过程中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 66、我国制定 2015 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 )
A、现实的可能性 B 好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现实性 67、揭示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范畴是( )
A、现象和本质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原因和结果 D、现实性和 可能性 68、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A、客观规律 B、社会实践 C、感性认识 D、思维抽象 69、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 ) )
A、归纳方法 B、分析方法 C、综合方法 D、演绎方法 7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 于(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 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71、有人认为: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是()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2、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常有,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 )
A、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 规律的平等性 C、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 规律的能动作用 73、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D、意识活动对人体 74“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 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 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是(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 主观因素的制约 C、 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D、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75、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说明( )
A、物质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必须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 C、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D、人不能创造和 消灭规律 7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B、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C、对保守思 想的彻底征服 D、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 多项选择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原因包括 ( )
A、该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B、该问 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C、该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 基本问题 D、该问题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2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 ( )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A、感觉是人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屏障 B、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C、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D、存在就是被感知 4、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有( )
A、原始古典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 D、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5、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的唯物主义,是因为它 在内容上实现了( )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可知论与唯物论的高度统一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管的高度 统一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唯物主义 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
A、本质规定 B、根本属性 C、唯一特性 D、最高共性 8、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 主义对“物质”的定义存在差异。二者对“物质”范畴的认识是 ( )
A、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关系 D、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是(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B、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 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统一 10、实践是客观物质运动,这体现在( )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 B、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C、实践 活动本身和结果是客观的 D、实践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 律的支配 11、中国有句俗话说: “情人眼里出西施” ,这说明了( )
A、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别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 映 C、人的认识是主管的,与对象本身无关 D、人的意识是主观 和客观的统一 12、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
A、从反映特性到刺激感应性 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 C、从 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D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3、爱因斯坦说: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 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科学研究需要想象,而合理的、科学的想象( )
A、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 B、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 C、 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D、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内容的 统一 14、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
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B、社会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是一 种物质现象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15、下列正确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是( )
A、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B、 天体运动是由于“精通力学和几何 学的上帝所给予的切线力推动的初速度,才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运 行”C、 “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都处于无 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D、 “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 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流动” 16、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 光阴无处寻 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 17、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将二者分割开来所导致的错误有 (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18、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问题上的看法有(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静 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19、 “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我 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只是离开物质的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存在形式 20 、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 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 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 的所有活动 21、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实践是( )
A、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B、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C、人和自然之 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D、人与人之间互换其劳动的过程 2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A、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C、人的存在方式 D、人类社会的基础 23、实践的基本方式有( )
A、生产实践 B、社会实践 C、科学实验 D、阶级斗争 24、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A、国家公务人员从事行政管理 B、阶级斗争 C、爱因斯坦进行思 维实验 D、化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25、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特征有 ( )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直接现实性 D、自觉能动性 26、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具有特别寓意的福 娃,它们是由人们创造性地设计出的现实中原来并不存在的东西, 但其设计原型是大熊猫、燕子、藏羚羊、圣火、鲤鱼。吉祥物福 娃的设计过程表明( )
A、人类可以把某些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B、构思的东西可 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物质原型 C、人类设计的一切东西都是对现 实原型的模仿 D、先有精神世界,后有现实世界 27、联系的特点有( )
A、客观性 B、具体性 C、中介性 D、普遍性 28、辩证法的“过程论”的观点认为( )
A、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C、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D、世界是 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2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 )
A、他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B、其 他规律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演出来的 C、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D、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钥匙 30、下列选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
A、 同志们间的互相帮助 B、 祸与福在一定条件按下的相互转化 C、 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31、下列选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
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 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歧 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 32、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矛盾双方中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B、 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 转化而得到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 到发展 33、矛盾的解决方式主要有( )
A、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B、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C、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D、矛盾双方融成一个新事物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 论的重要部分。关于“和谐” ,以下正确的论断是( )
A、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B、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 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D、和谐的本质是协调事 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35、下列格言成语体现了矛盾规律的有(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不平不陂, 无往不复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6、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有相互的需要, 又存在着各方面的冲突,既有相互的合作,又存在相互的的斗争,
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矛盾的双方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 矛盾的解决只能采取乙方消灭另一方的形式 D、矛盾推动事物的 发展 37、有论者谈到工作的方法,形象地以弹钢琴为例说: “弹钢琴要 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 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 节奏,要相互配合。,这说明了( ” )
A、对待工作要有主次,有重点 B、对待事物区别对待、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C、对待问题要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事物发展是量 变质变的相互转化 38、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理解正确的有( ) 。
A、它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B、它在一定条件下向普遍性转化 C、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均有其特点 D、人的认识从矛盾特殊 性开始,科学认识就在于把矛盾的特殊性 39、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 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0、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 )
A、内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B、内因是 事物变化的根据,是根本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D、外 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 )
A、自我完善的过程 B、直线前进过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 量变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42、1820 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做实验时,突然发现电流的 变化引起磁针的偏转。他抓住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揭示 了电流的磁效应规律,为后来发明电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 实例说明( )
A、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变现出来的 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C、偶然性决定着必然性 D、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必然性,偶然 性是科学的敌人 43、毛泽东同志在 1956 年的词句中想象说: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 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 设,当年诗人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个例子说明( )
A、可能一定可以变成现实 B、人们通过实践可以将意识变成客观 事实 C、主观的东西一定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D、可能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转化为现实 44、关于现象和本质,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B、科学研究的任务是要通 过现象发现本质 C、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 D、即使假象也是本 质的表现 45、在辩证思维方法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的要求有( )
A、逻辑的次序与历史事实的顺序必须完全一致 B、逻辑的顺序必 须以历史的顺序为基础 C、逻辑是历史的抽象与概括 D、逻辑的 顺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历史的顺序不一致
46、辩证思维所持有的方法有(
A、归纳和演绎 B、分析和综合 C、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逻辑和 历史相一致 47、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 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
A、 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 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C、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 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 性和计划性 48、我国科技人员经过艰辛探索,于 2005 年成功发射了“神舟六 号”载人航天飞船,这说明( )
A、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把握的 B、可以创造出符合 人的需要的理想客体 C、主体具有能动性 D、价值实现必须以客 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49、 下列关于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的作用, 说法正确的有 ( )
A、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以一定的现实目的作为核心,以实现自身 为归宿,并力图使外部世界按自身的尺度发生改变 B、主观能动 性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决定前提,而且对物质的创造过程起着重大 的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物质活动的本质特点就在于 实践具有主体意识性 D、实践中人的主体意识性体现为人可以克 服客观规律 5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
A、主观能动性发挥越大,客观规律性的作用越小 B、客观规律性
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 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1、下列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述有( )
A、按图索骥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意见支配世界 D、自由 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2、在实际生活中,下列说法会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 动作用的是( )
A、 “人又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 “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要从现实出发,不要从可能出发”D、 “宁可 误一年,不冒一分险” 53、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尊重规律为借口,不 敢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观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 )
A、否认犯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B、贬低或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 用 C、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 D、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单项选择题: 1、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 )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主观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体”概念是指( )
A、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 B、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C、由主 体决定的对象 D、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构成。主体是指( )
A、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C、 运用、操作实践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 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 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C、认识是在实践基 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 的 5、马克思有句名言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 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说明 ( )
A、人的认识和能力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B、人与人之间不 存在先天差异 C、人的地位是有其出身决定的 D、人的差别主要 取决于后天的主观努力程度 6、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 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细致的了解,才写出《古 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资料, 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深入 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 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 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 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 C、时间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 的动力 9、马克思指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 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 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有理论知道的才能叫实践 C、理论 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 10、有思想家指出: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 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 的感觉” 。这说明( )
A、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 B、认识是人的主观想象 C、人的认识具 有主观能动性 D、人的地位身份决定认识水平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 体对客体本质的反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2、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像一块白板, 没有任何先天的观念,一切观念都是从后天获得的,是从经验得
来的。这种观点的哲学倾向是(
A、唯物主义反映轮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D、不可知论 1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由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构成的可 见世界是不真实的, 只是意见的对象; 由永恒不变的理念构成的“可 知世界”才是真实的,是知识的对象。这表明柏拉图的哲学倾向是 ( )
A、唯物主义反映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 唯心主义反映论 14、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到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两条认识路路线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 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 不可知论的对立 15、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 , “万一大地山河都陷了, 理毕竟还在这里” 。他的这种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是(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C、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观点 17、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理解丰富。这说明( )
A、感性经验支撑下的理论认识更丰富深刻 B、理性指导下的感性
认识丰富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 认识 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 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 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 间接经验 19、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 认识论的经验论 20、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A、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 B、比较贴切客观现实 C、反映 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 D、直接性和具体行 21、理性认识的优点是( )
A、具有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理论等形式 B、具有抽象性、 间接性 C、深刻性和全面性 D、具体性和直接性 22、认识的实践的统一是( )
A、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 一 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3、真理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其最基本的属性是( )
A、主管与客观相一致 B、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C、历史与逻辑相吻 合 D、过程与结果相印证 24、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
然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出现了许 多新的科学问题和领域,牛顿物理学在很多方面不能解释新的科 学现象了,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这样的新的科学理 论。这些科学发展史的事实说明( )
A、科学真理具有相对行性 B、科学真理是绝对的 C、人的认识能 力是有限的 D、科学真理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 25、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 )
A、真理的条件性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主观性 D、真理的 发展性 26、 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会犯的错误是 ( )
A、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B、唯理论和经验轮 C、绝对主义和相对 主义 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27、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冷静地说: “如果 引力磁场不能使光谱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这种 观点( )
A、 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 揭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C、 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指明真理是无限发展的 28、哲学上的“价值” ,是指( )
A、客体的有用性 B、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的意义关系 C、主 体的需求 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认识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 )
A、认识的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 B、认识主体是以某种方
式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 C、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 认识活动,被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现象 D、认识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 和方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
A、改造和被改造的的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利用和被 利用的关系 D、限定和被超越的关系 3、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没有 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坚持辩证法 4、牛顿的一句名言说: “假如我能比别人t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 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说明( )
A、学习间接经验很重要 B、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 验,是发展人类知识的必要途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清代哲学家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 ,他说: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 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 )
A、坚持了唯物论 B、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 C、重视实践的重大作 用 D、坚持辩证法 6、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是( )
A、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B、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 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7、有一则寓言,说的是驴子背盐过河,滑倒在水里,盐融化了不 少,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 经验。后来有一回,驴子背了棉花,有走到这河边的时候,他根 据上次的经验,故意跌倒在水里。没想到这次反而重的站不起来, 驴子淹死了。该寓言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没有理性认识指导的感性 认识是靠不住的 C、感性认识和经验是没有用的 D、感觉和经验 有待于理性的指导 8、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他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 形式是( )
A、推理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9、下列现象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
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B、政策妥否,实践检验 C、调查研究, 制定政策 D、总结经验,制定政策 10、马克思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 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该论断说明了( )
A、非理性因素对科学认识和实践起着重要作用 B、人的认识是感 性上升到理性再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C、人的认识发展是曲折前进 的 D、非理性因素始终都对认识过程发挥积极作用 11、下列判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是( )
A、情人眼里出西施 B、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C、 “不唯上,不唯书, 只唯实”D、 “由行而知,由知而行”
12、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 在( )
A、诱导作用 B、激发作用 C、控制作用 D、主导作用 1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理性认识发展到实践 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 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4、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 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 为( )
A、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和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 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达到 终极真理 15、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 “用一个圆代表我们所学的知识,但圆 周以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周越长, 他与外界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 得很呢。”这句话说明了( )
A、 整个人类的认识过程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B、 世界可以认识的, 但不是唾手可得的,探索未知是漫长的过程 C、人类有能力对世 界认识,所以我们可以穷尽对世界知识的认识 D、我们只要不断 进行理论创新,就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 16、认识活动之所以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是因为( )
A、世界是复杂的,无限的 B、世界是无法认识的 C、人的认识能 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D、人类的认识能力是靠不住的 17、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选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的 有( )
A、 任何真理都包含错误成分, 需要修正 B、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没有普遍性 C、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 识,需要进一步扩展 D、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 定程度和层次近视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
A、 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B、人类完全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无条件 的,绝对的 C、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的 D、真理在广度上是有 待扩展的 19、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是否符合马列主义 B、是否符合人民利益 C、是否符合客观实 际 D、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20、价值评估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运动,其特点有( )
A、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B、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 认识对象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 由于主体的差异,导致价值评价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21、价值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有( )
A、激励作用 B、制约作用 C、导向作用 D、求真作用 22、 爱因斯坦 1939 年在获悉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 曾在
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 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愤怒的是,二战结束 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吗,首次将原子 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反对核战争的运 动。这段材料蕴涵的科学原理是( )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D、科学研究只是为了追求真 理 2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
A、 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 B、 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 C、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 和价值都要通过实践检验 2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实践不断( )
A、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题: 1、德国哲学家尼采说: “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 个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来的历史生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 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 皮的人。”格局以上表述,表明尼采的历史观是( )
A、唯物史观 B、历史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英雄史观 2、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如何看待(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人民和英雄的关 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恩格斯指出: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 琴” ,这句话所指的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 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D、哲学的发展具有 其历史继承性 4 、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 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C、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D、生产方 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5、社会意识就是( )
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C、 人民群众的意识 D、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6、社会存在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社会意识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 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 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素质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科学技术 D、自然资源
9、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科技革命 B、阶级斗争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10、在上层建筑中,属于主导地位的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政治上层建筑 D、思想上层建筑 1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 )
A、基本经济制度 B、经济体制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12、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是( )
A、基本经济制度 B、经济体制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13、社会发展进程中的( 的。A 统一性和多样性 B、决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