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源有哪几个方面()A.环境阻力B

苹果/安卓/wp
积分 16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3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涂鸦板,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显身卡, 匿名卡, 金钱卡, 抢沙发, 变色卡, 提升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道具: 沉默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变色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哼哼签到天数: 3 天连续签到: 3 天[LV.2]偶尔看看I
我国的企业与组织正处于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激烈竞争的全球化经济以及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制订和贯彻“十五”规划等重大的战略措施,所有这一切,对企业组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有效的变革,才能适应新的不断发展的形势,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不仅是指技术、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而且包括组织成员的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变革。因此,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成为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概念 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功能方式的转换或调整。所有的组织都会不断地进行一定的变革。组织管理部门需要不断调整工作程序,录用新的干部或员工,设立新的部门或机构,改革原有的规章与制度,实施新的信息技术,等等。组织总是面临各方面的变革压力,有来自竞争对手的、信息技术的、客户需求的各种压力。因此,组织变革已经成为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组织变革可以大致分成三类。 (1)适应性变革。这是指引入已经经过试点的比较熟悉的管理实践,属于复杂性程度较低,确定性较高的变革,适应性变革对员工的影响较少,潜在的阻力较小。 (2)创新性变革。这是指引入全新的管理实践,例如,实施“弹性工时制”或股份制,往往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容易引起员工的思想波动和担忧。 (3)激进性变革。这是指实行大规模、高压力的变革和管理实践,包含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变革的代价也很大。 1960年代以来,管理心理学家和企业家都特别关注“有计划变革”,即从零散的变革活动,转向系统的、战略性的有计划变革,重视变革的理论指导和方法途径。由此,发展出一个新的管理心理学领域,即组织发展,简称为OD,这是组织发展的英文缩写。组织发展是指以人员优化和组织气氛协调为思路,通过组织层面的长期努力,改进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实现系统的组织变革。进行组织发展,往往要在一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运用管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实现预定的组织变革计划和目标。组织发展比较强调正式的工作群体的作用,它的主要对象是工作群体,包括管理人员和员工。这一点不同于传统方式的组织改进活动,传统的办法集中于个别管理人员,而不是群体。全面的组织发展还包括群体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个组织系统的问题。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组织发展可以看成实现有效组织变革的手段。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组织创新,这是指运用多种技能和组织资源,创造出所在行业或市场上全新的思路、产品或服务。通过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机构和体制等方面的有计划的组织干预活动,帮助管理人员计划变革,组织和促进各级干部与员工形成高度的承诺、协调和岗位胜任力,从而增强组织效能和员工综合胜任力。 2.组织发展思路与方法的演变 组织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演变而来,一是对工业组织运用了实验室训练方法;二是用调查反馈方法了解并改进企业和组织成员的态度。 (1)实验室训练方法。这个方法主要从1940年代开始运用,采用群体讨论和案例研讨等方式,认识和改变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行为。例如,举办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班,逐步发展成了“群体训练实验室”,从事群体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成为组织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2)调查反馈方法。组织发展的另一来源,是在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的同时,运用态度调查和结果反馈方法,进行详细的多层次态度调查,然后对所搜集和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并把结果反馈给参加训练的人。 从上述两个方面,逐步发展成目前的系统多样的组织发展技术,迅速而广泛地在各类企业和组织中应用。 3.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 组织发展是提高全体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手段,也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组织发展有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导向。组织发展意味着需要深层次和长期性的组织变革。例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计划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这就需要采用组织发展模型与方法。由于组织发展涉及人员、群体和组织文化,这里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导向,特别是注重合作协调而不是冲突对抗,强调自我监控而不是规章控制,鼓励民主参与管理而不是集权管理。 (2)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组织发展的思路是对企业进行“多层诊断”、“全面配方”、“行动干预”和“监控评价”,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诊断—改进周期。因此,组织发展强调基于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组织发展思路和方法建立在充分的诊断、裁剪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之上。组织发展的关键部分之一就是学习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3)组织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组织发展活动既有一定的目标,又是一个连贯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特点,是强调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在组织发展中,企业组织中的各种管理与经营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部门或一方面所进行的组织发展,必然影响其他部门或方面的进程,因此,应从整个组织系统出发进行组织发展,既要考虑各部分的工作,又须从整个系统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调节其与外界的关系。组织发展着重于过程的改进,既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又通过有效沟通、问题解决、参与决策、冲突处理、权力分享和生涯设计等过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群体和组织的目标,实现组织发展的总体目标。 (4)组织发展是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实现变革的策略。组织发展不只是有关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变革,而更重要的是在态度、价值观念、技能、人际关系和文化气氛等管理心理各方面的更新。组织发展理论认为,通过组织发展的再教育,可以使干部员工抛弃不适应于形势发展的旧规范,建立新的行为规范,并且使行为规范建立在干部员工的态度和价值体系优化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的。 (5)组织发展具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性。组织发展活动都是订立和实施发展目标与计划的过程,并且,需要设计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来提高目标设置和战略规划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明确、具体、中等难度的目标更能够激发工作动机和提高工作效能。目标订立与目标管理活动,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发挥人和技术等两个方面的潜力;而且还能产生高质量的发展计划,提高长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因此,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组织设立长远学习目标和掌握工作计划技能,包括制订指标和计划、按照预定目标确定具体的工作程序,以及决策技能等。 & 浅谈组织变革与发展
21:04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企业组织的稳定与变革之间,管理者会不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因为管理者如果极力维护组织的稳定就有可能导致组织的僵化,如果积极推进组织的变革,又有可能造成组织不稳定和人心涣散。管理者盲目地推行变革也同样会使组织消亡,甚至会使组织消亡得更快。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推动组织变革时要非常谨慎,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变革已经是非常必要的,才能展开变革的进程。在组织的变革中,还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组织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变革获得成功,才能使组织得到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使组织倒退或消亡。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 (一)组织变革的概念 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组织建立起来,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当管理目标发生变化时,组织也需要通过变革自身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的要求。 (二)组织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有小到大,有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有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既事物的内因。所以组织发展的概念是“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它是组织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在人力资源方面,它能通过参与,增加成员的激励水平,提高士气和满意度。 二、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及特征 (一) 组织发展思路与方法的演变 组织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演变而来,一是对工业组织运用了实验室训练方法;二是用调查反馈方法了解并改进企业和组织成员的态度。 (1)实验室训练方法。这个方法主要从1940年代开始运用,采用群体讨论和案例研讨等方式,认识和改变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行为。例如,举办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班,逐步发展成了“群体训练实验室”,从事群体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成为组织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2)调查反馈方法。组织发展的另一来源,是在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的同时,运用态度调查和结果反馈方法,进行详细的多层次态度调查,然后对所搜集和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并把结果反馈给参加训练的人。 从上述两个方面,逐步发展成目前的系统多样的组织发展技术,迅速而广泛地在各类企业和组织中应用。 (二)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 组织发展是提高全体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手段,也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组织发展有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导向。组织发展意味着需要深层次和长期性的组织变革。例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计划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这就需要采用组织发展模型与方法。由于组织发展涉及人员、群体和组织文化,这里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导向,特别是注重合作协调而不是冲突对抗,强调自我监控而不是规章控制,鼓励民主参与管理而不是集权管理。 (2)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组织发展的思路是对企业进行“多层诊断”、“全面配方”、“行动干预”和“监控评价”,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诊断—改进周期。因此,组织发展强调基于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组织发展思路和方法建立在充分的诊断、裁剪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之上。组织发展的关键部分之一就是学习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3)组织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组织发展活动既有一定的目标,又是一个连贯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特点,是强调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在组织发展中,企业组织中的各种管理与经营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部门或一方面所进行的组织发展,必然影响其他部门或方面的进程,因此,应从整个组织系统出发进行组织发展,既要考虑各部分的工作,又须从整个系统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调节其与外界的关系。组织发展着重于过程的改进,既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又通过有效沟通、问题解决、参与决策、冲突处理、权力分享和生涯设计等过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群体和组织的目标,实现组织发展的总体目标。 (4)组织发展是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实现变革的策略。组织发展不只是有关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变革,而更重要的是在态度、价值观念、技能、人际关系和文化气氛等管理心理各方面的更新。组织发展理论认为,通过组织发展的再教育,可以使干部员工抛弃不适应于形势发展的旧规范,建立新的行为规范,并且使行为规范建立在干部员工的态度和价值体系优化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的。 (5)组织发展具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性。组织发展活动都是订立和实施发展目标与计划的过程,并且,需要设计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来提高目标设置和战略规划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明确、具体、中等难度的目标更能够激发工作动机和提高工作效能。目标订立与目标管理活动,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发挥人和技术等两个方面的潜力;而且还能产生高质量的发展计划,提高长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因此,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组织设立长远学习目标和掌握工作计划技能,包括制订指标和计划、按照预定目标确定具体的工作程序,以及决策技能等。 三、组织变革与发展的阻力和动力 (一)变革的阻力 在个体和组织行为方面的研究所得到的丰富的发现之一是:组织和成员抵制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积极的。它使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如果没有什么阻力的话,组织行为会变得混乱而随意。变革的阻力还可以成为功能正常的冲突源。例如,对组织重组计划或生产线改进方案的抵制会激发对这些变革观点优缺点的有益讨论,并因而会得到更完善的决策。但变革的阻力也有显而易见的缺点,它阻碍了适应和进步。&& 变革阻力不一定以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阻力可以是公开的、潜在的、直接的或延后的。公开和直接的阻力最容易处理。例如,当提议实施变革时,员工会很快作出反应,他们怨声载道,消极怠工,并声称要进行罢工或作出其他类似举动。处理潜在或延后的变革阻力会面临更大挑战。潜在的阻力十分微妙——它可能会降低对组织的忠诚感,丧失工作积极性,增加错误率,因“病”请假使缺勤率上升——因此也更难识别。&& 同样,延后的反应使阻力源和对阻力的反应之间的联系比较模糊。一项变革刚开始出现时可能只会产生很小的反应,但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数年后,阻力就暴露出来了。一项单独的变革本身可能刚开始时产生的影响很小,但后来却可能会成为“最终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对变革的反应可能积累起来,然后以看起来和原先对变革的反应完全不相称的行为爆发出来。然而,变革的阻力常常是延后的或储备性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以往变革的累积反应。&&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其分为个体的阻力源和组织的阻力源两个方面。实际上,二者常常是重叠的。 1、个人阻力 变革中个体的阻力源来自于基本的人类特征,如知觉、个性和需要。 人类是有习惯的动物。生活很复杂,我们每天必须作出数百种决策,但不必对这些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一一考察。为了应付这种复杂性,我们往往依赖于习惯化或模式化的反应。但是当你面对变革时,以惯常方式作出反应的趋向会成为阻力源。所以,当你的部门迁到城市另一处新的办公楼里时,就意味着你可能不得不改变许多习惯:早起10分钟,穿过一条条新街道去上班,寻找新的停车场,适应新办公室的布局,形成新的午饭规律,等等。&&& 安全需要较高的人可能抵制变革,因为变革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感。当西尔斯公司宣布要解雇50 000名员工或福特公司引进新的机器人设备时,这些公司的许多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受到了威胁。&& 经济因素第3个个体阻力源是变革会降低收入。如果人们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新的工作或新的工作规范,尤其是当报酬和生产率息息相关时,工作任务或工作规范的改变会引起经济恐慌。&&对未知的恐惧,变革用模糊和不确定性代替已知的东西。不管你多么讨厌上大学,你至少知道在那里希望你做什么。但是当你离开学校进入专职聘用的世界时,不论你多么想走出校园,你也不得不面对未知领域。&&& 组织中的员工同样不喜欢不确定性。如果全面质量管理的引进意味着生产工人不得不学习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的话,一些人会担心他们不能胜任。因此,如果要求他们使用统计技术,他们会对全面质量管理产生消极态度或者产生功能失调的冲突。&& 选择性信息加工,个体通过知觉塑造自己的认知世界。这个世界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为了保持知觉的完整性,个体有意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他们只听自己想听的,而忽视那些对自己已建构起来的世界形成挑战的信息。再看看那些面临着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生产工人吧,他们可能充耳不闻上司关于统计知识的必要性和变革会带给他们潜在收益的解释。 2、组织阻力 组织就其本质来说是保守的,它们积极地抵制变革。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政府机构想继续从事它们干了数年的工作,不论它们的服务是否仍被需要;组织的宗教深深地植根于历史中,改变教义需要极大的恒心和耐心;教育机构是为了开放思想和挑战已有学说而存在的,但它们自己也极端地抵制变革;大多数学校现在仍在使用与50年前本质相同的教学技术;很多商业公司也强烈地抵制变革的组织阻力主要有6个原因。&&&&&&&&&&&&& &&&&&&&&&&&&&&&&&&&&&&&&&&&&&&&&&&&&&&&&&&&&&&& 结构惯性,组织有其固有的机制保持其稳定性。例如,甄选过程系统地选择一定的员工流入,一定的员工流出。培训和其他社会化技术强化了具体角色的要求和技能。而组织的规范化提供了工作说明书、规章制度和员工遵从的程序。 经过挑选符合要求的员工才会进入组织,此后,组织又会以某种方式塑造和引导他们的行为。当组织面临变革时,结构惯性就充当起维持稳定的反作用力。&& 有限的变革点,组织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子系统组成。你不可能只对一个子系统实施变革而不影响到其他的子系统。例如,如果只改变技术工艺而不同时改变组织结构与之配套,技术变革就不大可能被接受。所以子系统中的有限变革很可能因为更大系统的问题而变得无效。 群体惯性,即使个体想改变他们的行为,群体规范也会成为约束力。例如,单个的工会成员可能乐于接受资方提出的对其工作的变革,但如果工会条例要求抵制资方作出的任何单方面变革,他就可能会抵制。&&& 对专业知识的威胁,组织中的变革可能会威胁到专业群体的专业技术知识。80年代初,分散化个人计算机的引进就是一个例子。这种计算机可以使管理者直接从公司的主要部门中获得信息,但它却遭到许多信息系统部门的反对。为什么?因为分散化的计算机终端的使用对集中化的信息系统部门所掌握的专门技术构成了威胁。&&对已有的权力关系的威胁,任何决策权力的重新分配都会威胁到组织长期以来已有的权力关系。在组织中引入参与决策或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的变革,就常常被基层主管和中层管理人员视为一种威胁。&&& 对已有的资源分配的威胁,组织中控制一定数量资源的群体常常视变革为威胁。它们倾向于对事情的原本状态感到满意。变革是否意味着它们的预算减少或人员减少呢?那些最能从现有资源分配中获利的群体常常会对可能影响未来资源分配的变革感到忧虑。 (二)变革的动力 今天越来越多的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不定的环境,这又反过来要求组织适应这样的环境。影响变革有以下几种因素: 1、劳动力性质的变化,几乎每个组织都不得不进行调整,以适应多元化的环境。为了吸引和留住以多元化为特点的劳动力队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也必须加以变革。另外,许多公司不得不在培训方面大量投资,以提高员工的阅读、数学、计算机及其他技能。 2、技术使工作和组织发生了变化。例如,由于计算机控制取代了直接监督,使管理者的控制跨度更为广泛,组织结构也更扁平。复杂的信息技术也使组织的活动更为迅速。同时,不但组织越来越具有适应性,他们的员工也是如此。在有关群体和组织设计的讨论中,我们谈到许多工作正在重新设计。从事狭窄、专业化、常规工作的个体正在被工作团队所取代,团队成员从事多种工作并积极参与群体决策。 3、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连续的时代”。在50年代至60年代,过去是未来的序幕,明天是昨天的延续。现在这些已不复存在了。70年代初,随着石油价格一夜之间翻了两番,经济冲击就在不断迫使组织进行变革。例如,近几年,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的比价急骤下跌。同时,1994年美元利率迅速上涨,致使股价暴跌。这些经济冲击对某些行业和公司的影响尤其巨大。 4、竞争也在发生变化,全球经济意味着竞争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外。强调竞争还意味着公司需要保护自己,它一方面必须与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传统竞争对手抗争;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具有创新优势的小企业的挑战。成功的组织将是那些根据竞争作出相应变革的组织。它们紧跟时代的脚步,能够迅速开发新产品并投放市场。它们以短、平、快的形式进行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换句话说,它们是很灵活的。同样,它们也需要灵活且敏捷的劳动力才可能适应急骤变化的环境。 四、组织变革的趋势 组织变革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不管模式怎么样,还是要看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具体的问题来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一种模式。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最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经营环境。信息革命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而是组织变革的内在原因。大多数有关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关系的描述可以归结为信息加工和传递成本对组织结构、行为变革的影响。而由此产生组织结构的创新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关注的。以下介绍组织结构的创新的趋势。 1、无边界趋势。新技术在组织变革中的影响形成了无边界的趋势。无边界原理实质是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和界定依然存在,但部门间的边界模糊化,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得以提高,已经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门的功能。无边界的目的在于使各种边界更易于扩散和渗透,打破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更有利于信息在各部门的传递和对称分布,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开展和完成。目前,已有一些企业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比如,名列最有发展前途的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利用无边界化创新自己的组织,将戴尔计算机作为核心,把注意力放在供货方式和市场开拓上,从外部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伙伴关系,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与之共享数据库、技术、信息和资源,节约了信息成本,形成了快捷的供应和维修特性。 2、网络组织。网络组织也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使信息成本接近于零,同时可以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网络组织突破了传统组织的纵向等级和横向分工,将组织的成员以网络的形式相互连接,这样就可以使大型组织保留小型组织的一些优势:比如对客户和环境变化的弹性和全面负责,信息、专门知识等资源以及合作性的工作、责任、奖励等在全组织范围内的分配。网络组织的最大特性就是松散和动态的连接、以任务为中心。 3、类似市场的组织形式。如前所述,低信息成本倾向于选择市场形式,因此,许多企业内部的行动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形式。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将一个企业分割成若干个小的单位,它们之间只有临时的、契约化的关系。假如某单位需要某个产品或服务,组织内就有几个单位能够提供此产品或服务,每个单位基于其技能、交易记录、产品或服务获得的难易、竞争动态提出自己的竞价,供购买单位选择。 与无边界化趋势和网络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两种组织形式在变革后仍旧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它与外界保持着清晰界限;而市场化的形式模糊了组织和外部的界限,难以分清是组织形式还是市场形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企业要成功,必须确定并适应社会,随时不间断变化的要求。为此,它不仅必须以令人满意的、系统的、合理的方式来计划、预算、组织和配备人员,控制和解决问题,以实现预期的日常目标,而且还必须确定一个合适的未来发展方向,必要时对这一方向不断进行调整,联合群众朝此方向不懈努力的进行变革。 当代组织变革的趋势是根据其自身的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调整,绝对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对企业而言,组织调整的其基本目标是长远利润,根据这个目标组织变革有中期、短期计划和临时的随机应变的调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关注组织变革。企业组织变革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之中,当组织由于自身的发展或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使得原有的组织管理系统不再适用,企业为了消除这种不匹配和不适用,常常需要对自身的组织管理系统进行改变,以获得生存和竞争的能量,企业只有不断发展和变革,才能保持可持续的生存能力和健康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 我国企业生存环境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随时应对竞争,而市场的容量在一定时期是有限的,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有竞争就必然有淘汰,企业是否被淘汰,取决於其自身的机制与力量,取决於自身的抗体。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时刻注意变革的重要性,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反之则会失去竞争力,直至被淘汰。当我们通过对企业变革之路的理论思考,就能确立基本的变革价值和变革意义。将其付诸实践,就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地生存下去,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
请帖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组织行为学第十五章 组织变革 - 大学课件-
当前位置:
组织行为学第十五章 组织变革
馆藏:21402
下载此文档
同系列文档
Baidu Button END -->
官方公众微信组织变革中的阻力因素浅析--《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1期
组织变革中的阻力因素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得发展,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组织变革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过程,但面临一次次的变革失败,人们逐渐意识到,认识失败背后的原因更加重要,本文着重分析组织变革中主要的阻力来源,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并提出善用管理来转化阻力,推动变革向成功迈进。
【作者单位】:
【分类号】:F27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柳梅;戴永秀;;[J];科技广场;2007年06期
傅鸿震;;[J];网络财富;2008年10期
王欢欢;赵宁;;[J];现代商业;2008年35期
李作战;;[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闫利民;;[J];当代经济;2011年10期
兰菊萍;;[J];丽水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兰菊萍;;[J];丽水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陈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年04期
兰菊萍;;[J];企业经济;2012年10期
傅鸿震;;[J];网络财富;2008年10期
王欢欢;赵宁;;[J];现代商业;2008年35期
柯健;裴亮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韬;[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林竹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冬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郭翔;[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启航;[D];浙江大学;2011年
张乾峰;[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钟宏伟;[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寇小玲;[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吴毓婷;[D];浙江大学;2010年
赵跃;[D];广东商学院;2010年
张建站;[D];湖南大学;2012年
朱丽姣;[D];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军果;杨维霞;;[J];商业研究;2006年09期
任凤玲;[J];管理科学文摘;2003年10期
徐二明;郑平;吴欣;;[J];经济管理;2006年24期
张柳梅;戴永秀;;[J];科技广场;2007年06期
王小波;[J];企业经济;2003年01期
齐振宏;;[J];未来与发展;2004年03期
王宁;唐云锦;谢代银;;[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02期
李作战;;[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06期
肖智星,陈春花;[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01期
段盛华,于凤霞;[J];理论学习;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研;陈雄杰;;[J];现代商业;2011年02期
杨文选;王艳;;[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8期
杨子怡;;[J];企业导报;2011年11期
王欢欢;赵宁;;[J];现代商业;2008年35期
钟云霞;邱媛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安应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陶淑艳;;[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郑明身;[J];现代商贸工业;2001年07期
郭佳;秦容军;;[J];科技资讯;2008年09期
柯健;赵经纶;;[J];中国培训;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毛清平;;[A];科学发展——七省市第九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于桂菊;黄永军;;[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郭永金;;[A];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0年
汪定法;;[A];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0年
张子健;;[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年
程敏;;[A];华北、东北地区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杜树泉;;[A];发展与创新——北京高校后勤饮食工作研究论文集[C];2003年
刘秀丽;;[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汪万森;;[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7 新形势下的森林防火问题探讨论文集[C];2009年
姚丽娜;任淑华;;[A];2008(舟山)中国现代渔业发展暨渔业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申文怡;[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陈正华;[N];安徽经济报;2005年
;[N];中国企业报;2004年
白立新;[N];商务时报;2009年
;[N];中国建设报;2006年
罗兰·贝格 史海博 金风华;[N];中国证券报;2006年
本报记者  徐志强 丘慧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郑晓萌;[N];中国石化报;2010年
杨之明;[N];中国建设报;2011年
张苓;[N];中国冶金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雪莉;[D];清华大学;2003年
齐振宏;[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林志扬;[D];厦门大学;2002年
兰彤;[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周武军;[D];吉林大学;2008年
金淼;[D];燕山大学;2000年
王远均;[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刘苏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李若凝;[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郭全中;[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丽娜;[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刘岚;[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王向晖;[D];重庆大学;2002年
印伟;[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胡君;[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田勇;[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冯玉龙;[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刘琳;[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王艳;[D];清华大学;2004年
闵平;[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组织变革的阻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