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shi有作用吗?

(原创)心理咨询有用吗?
围观(1497)
  & & & &生活中有不少人一方面渴望得到心理咨询的帮助,一方面又对心理咨询的效果很是怀疑,他们认为,心理咨询不就是与人聊聊天吗?聊聊天就能对人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那我与普通的亲人朋友聊聊天不也可以吗?
  我那善良的父母也有同样的困惑,他们在得知我的心理咨询的不菲的收费后,不无担心地说:你的心理咨询有用吗?言下之意是你不会白拿了别人的钱吧?我开玩笑说,如果没有用,那别人对我搞捐助吗?事实上,一项收费还不低的服务坚持数年做下来,如果没有效果做支撑,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那么,心理咨询是从哪些方面对来访者发挥作用呢?我从自己多年的咨询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其一,咨询师对来访者全然的允许让来访者心神安定。
  很多来访者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他们在生活中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甚至常常被人看着为“有病”,这使他们感到孤立无援,也加剧他们内心的冲突与混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无条件的尊重、不加评判的倾听、全然的允许,会给到来访者莫大的心理安慰,让来访者获得一个与外部世界的连接点,从孤立无援的世界里走出来,让他躁动不安的心安定下来,从而调动来访者内在的能量,解决自己的问题。
  而朋友亲人的交流很难做到这一点。一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很难真正理解来访者的内在状态;二是因为他们与来访者的特殊的情感和利益关系,使得他们在与来访者互动中很难保持中立,做到对来访者全然的允许。他们在与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的建议和评判,而一个人在心理脆弱的时候,他首先要的是被理解、尊重和信任,过多的建议只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招到来访者的反感;评判更会激起一个深陷困境中的人的强烈的抗拒。这样的交流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甚至制造更大的问题。
  在我的咨询过程中,很多来访者会很奇妙地感到安宁,他们会很好奇地问我:老师,您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怎么我就感觉好多了呢?是的,从现象上看,我似乎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但我的内心却充满了对他无条件的接纳、尊重和信任,正是这种内在状态散发出的气场让他找到心安之所,感到祥和宁静。
  其二,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症状的全然接纳可以缓解来访者对症状的焦虑。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原本没有绝对的问题,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我们把问题当成了问题,我们对问题的过度关注也强化了问题,最终,这个问题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生活,成了阻碍我们前行的障碍。
  我的来访者,李力,年轻的公务员,工作不久,发现自己头部经常不自觉的震颤,到北京、上海各大医院检查,也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他越发恐慌,认定自己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每天焦虑不安、痛苦不已,常常叹息哭泣,无法与人交往,更无法正常上班。在咨询过程中,我没有像他的亲人那样表现出对症状的万分焦虑,而是接纳他的症状,把症状视为平常事,告诉他这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与它和谐共处就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他放下了焦虑,开始了正常的工作。事实上,在一段时间里,他头部的下意识的震颤还依然存在,但因为他放下了对症状的焦虑,完全不影响他正常的工作生活。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电影《美丽心灵》,讲述了一个有妄想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生故事。纳什的病症被医生诊断为可以好转但无法治愈,在几十年的人生里程里,纳什一直伴随着病症,但他与问题同行,与病症同行,依然潜心研究博弈论,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也拥有美丽妻子对她的真挚爱情。
  所以,面对一些一时甚至终身无法根治的症状,只要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全然接纳症状,放下对症状的过度关注和焦虑,保持内心的和平,来访者依然可以拥有正常的生活。
  其三,咨询师引导下进行的负面情绪的释放可以扫除来访者成长的障碍。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是一本对心理咨询有着重要影响的书籍,其作者卡伦.霍妮在书中说到,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如果咨询师移除了来访者成长的障碍,人自然地会成长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而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人在过往经历的创伤事件中累积的负面情绪,它在意识或潜意识层面影响着一个人。
  通常,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不良情绪都是采取抽离的方法,比如,听音乐、看电影、睡一觉等,或者,找朋友发泄一通。如果是一些小的不痛快,大可采取这些方法去处理,但如果是大的创痛,或是不断累积的负面情绪,一定要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作处理,否则,这些负面情绪迟早会转化成来访者的心身疾病,影响他进一步的成长。
  我的来访者,刘霞,年轻女性,有一段时间,每天夜半醒来,都要歇斯底里地哭喊几十分钟,白天也是乱发脾气,经常控制不住地对尚年幼的孩子拳打脚踢,事后又深深懊悔,她的丈夫非常担心,认为妻子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是否要吃药?我建议他先心理咨询再说。经了解,刘霞因为多年婆媳关系的冲突,累积了大量的愤怒委屈悲伤等负面情绪。在咨询中,我引导她进入特定的情景去面对自己的情绪,她全然投入,真实敞开,每次都有很大的释放。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刘霞全然释怀,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叫吃嘛嘛香,再也不会身不由己地大喊大叫,打人骂人了。
  很多来访者在经过情绪处理后,会产生大病初愈、如释重负、石头落地、被雨水冲刷、心身飘扬等等轻松开阔的感觉,而当这些负面情绪得以疗愈后,他们自身就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内在心灵品质的提升,他们不惜重金参加各种课程的学习,但见效很慢,甚至收效甚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内在的心结没有打开,心灵的负荷没有消解。中医讲究“先泄后补”,释放负面情绪相当于“泄”,上各种课程相当于“补”,如果没有“泄”,补药再好效果也有限。当然,也有的课程旨在释放负面能量,也在做“泄”的工作,但因为面对的是群体,没有针对性,通常效果不明显。
  其四,调整不合理认知可以协助来访者从困境中尽快走出。
  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通常都有我们认知上的盲区,很多的负面情绪的后面都潜藏了来访者的不合理的认知。如果咨询师只是引导来访者释放负面情绪,不引导来访者看到认知上的盲点,负面情绪还会卷土重来。所以,调整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建立积极正面的信念,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张鹭,高中女生,因为陷入严重的抑郁而不想上学,特别让她痛苦且难以释怀的是,一方面,她认为,今天自己的状态与母亲从小对她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对母亲有着放不下的怨恨;另一方面,母亲为她付出很多,为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陪伴她,照料她的生活,而自己又满足不了母亲对她的期待,内心非常愧疚,愧疚反过来加剧了她的抑郁。这里,不难看到,她有一个认知,那就是——妈妈要为我的成长负责,我也要满足妈妈对我的期待,因为妈妈为我付出很多。这种认知让她和妈妈的关系纠缠不清,内心非常的痛苦。我引导她,让她看到妈妈对女儿的付出是妈妈自己的选择,作为女儿没有必要为妈妈的选择承担责任,没有必要背负着妈妈的期待痛苦生活;同时,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无论妈妈做了什么,她都已经尽力了,我们每个人有无限的潜能掌管自己的生命,无论过往妈妈在教育自己的过程中做了什么,我们都可以变废为宝,把它变成成长的资源。无论是父母,还是儿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承担百分百的责任。这样一个新的认知的确立,让她顿时释怀。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让来访者看到自身的偏差认知,常常会使来访者产生拨云见日的感觉,使他从长久以来深陷的困境中走出来。
  其五,能量的加持使来访者真正达到知道就做到的状态。
  如果说情绪的释放是“泄”,能量的加持就是“补”;如果说认知的调整是在头脑层面进行工作,那么,能量的加持就是在来访者的心灵层面进行工作。如果心理咨询工作,只“泄”不“补”,只在头脑层面工作,不再心灵层面工作,来访者会陷入知道而做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所以,能量的加持是心理咨询有效的关键所在。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既通过无形的感染,也通过有形的传递为来访者加持能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场,也都无形中给周边的人事物释放自己的能量,一个有着较高能量状态的咨询师,在无形就对来访者具有疗愈作用。有不少来访者反应,一到咨询室,就感到祥和平静,甚至有的来访者想到今天要见到咨询老师了,心里就轻松亮堂,这其实就是能量无形的传递的结果。同时,我们也通过特有的形式对来访者作面对面的或远程的能量传递。接受能量传递的来访者,或者感觉平静喜悦,或者产生身体发麻发热甚至过电震颤等各种调理反应。
  心身是合一的,疏通身体能量可以提升心理能量,我们也引导来访者通过呼吸、运动、清理脉轮等方式打开身体能量,进而调整自己整个的心身状态。。
  其六,家庭成员的介入改善来访者支持系统,提升来访者身处环境的能量水平。
  家庭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内部的各个成员情绪会相互传染,能量会交互传递。一个家庭中出现了所谓的“问题人”,通常情况下,并不只是这个人本身的问题,更可能是家庭整个系统的问题的呈现,来访者只是成了这个家庭系统问题的“代言人”。所以,要让这个“代言人”转换状态,要有其他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在咨询中,我们通常要求对来访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家庭成员参与咨询,一是促进这些家庭成员对来访者的理解和信任,改善来访者的支持系统,使心理能量低下的来访者暂时通过外力的支持获取自我成长的心理能量;二是要协助这些家庭成员改善自身的生活状态,活出开心喜悦的高能量的生命状态,以此提升来访者身处的家庭环境的能量水平,继而改善来访者的心身状态。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要使心理咨询产生效果,作为来访者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强烈改变的意愿,这是心理咨询工作启动的原动力。
  第二,要相信心理咨询有用。相信会产生心念的力量,你相信心理咨询有效,它就一定会有效;你不相信它有效,它就一定无效。这是心理咨询工作的铁律。
  第三,要信任心理咨询师。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心理咨询的有效程度。如果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充满了猜忌、评判和防御,又不与咨询师去交流这些感觉,会直接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
  附:蔡建红老师简介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幸福公益宣讲团讲师评审专业委员会监理委员,全国优秀心理咨询师,江西爸妈在线心身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心理教练讲师,心灵导师,灵触催眠疗愈师,灵气疗愈师,大学副教授,律师,海外留学人员,法学学士、心理学硕士、信息技术硕士;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心理专家,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心理观察员,江西教育电视台《成长对话》成长导师,南昌电视台《属我最强——全城选美》心理导师,南昌电视台《亦楠脱口秀》嘉宾,多家平面媒体专访、采访的心理专家及心理栏目撰稿专家。在多年的心理服务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处理诸多疑难杂症,特别擅长各类成瘾行为、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及各种心身疾病等的心理辅导以及亲子关系、婚姻关系、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处理。
本文由原创发布于爸妈在线。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爸妈在线心...
大家正在看的文章心理咨询有用吗?心理咨询怎么起作用的心理咨询有用吗?心理咨询怎么起作用的个人情感百家号心理咨询有用吗?是不是有朋友有这样的情况呢? 能感受自己的情绪很糟糕,也通过很多方法去排解,却没有什么效果。 周边朋友建议可以尝试心理咨询,了解了一些资料,但并不清楚心理咨询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真的有效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有效。至于效果则要看心理医生的个人水平以及你朋友的严重性了。也许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不就是两个人聊聊天吗,谁不会啊,自己也有朋友可以聊天,和心理医生聊天不是一个道理嘛。其实不然,我来说说不同之处在哪里,顺便普及一下心理咨询怎么起作用的。1:来访者是主体。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来访者。咨询师所讲所想所思都是要围绕着来访者的。这是不变的金规戒律,不管咨询师的理论背景是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存在人本、家庭治疗还是其他。而普通人聊天,很多人都有自我为中心的意思,这是心理活动,并不是真的自私的,而且不受到专业的训练,是没办法改变的。2:咨询师保持中立。咨询师不会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强加与来访者的身上,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不能够带着自己的观点、想法、主观判断等去影响来访者。而普通朋友聊天,常常会受到朋友的主观判断影响,比如朋友会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样怎样,这件事应该这样做,你不该怎样怎样等等,完全影响了来访者的主观意识。咨询师也不会像朋友那样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很多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对咨询师会有这样的期待。3:谈话观察细微。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语音、语调、说话节奏、情绪、话语来分析来访者背后的意义,而普通谈话者很难做到这一点,甚至说即便注意到了,也没有办法联系到其他问题。通过谈话,或者其他方式的互动,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所在,找到问题的根源,而普通谈话仅仅限于问题的表面,仅仅针对一个问题展开。来访者会将自己很多的人生经历一一说出来,最初这种烦恼与痛苦的起源,在谈话交流中,其实也是一种自疗,而且效果极好,甚至说很多不能对朋友说的,不能喝父母长辈说的话,都会说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心里咨询必须保密的原则。4: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任务主要在于促进成长,强调发展模式,帮助来访者发挥最大的潜能,为正常发展消除路障,重点在于预防。来访者多为正常对象,主要涉及日常生活问题,一般在学校、单位、心理咨询机构等情景中开展工作。心理咨询具有现实指向的性质,涉及的是意识问题,如有关职业选择、培养教育、生活和工作指导、学习辅导等,因此多采用认知和论理的途径。心理治疗涉及内在的人格问题,更多的是与无意识打交道。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异常的病人,是在临床和医疗情景中开展工作。而心理治疗多在弥补病人过去已经形成的损害,解决和改变发展结构障碍。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个人情感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为个人有情感问题的人答疑解惑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 - 壹心理
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
发表于 19:00:25
文:李丹丨壹心理专栏作者经常有人会问,心理咨询究竟是有用还是没用?有人回答,没什么用,有什么病是说几句话就能治好,有什么问题是说几句话就能解决的呢?那只是骗钱的新行当;有人回答,真的是有用的,它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心结,通过咨询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自己,而走出了一个泥塘。那么心理咨询究竟是有用还是没用呢?也许每个人的切实感触不同,也许有的人根本没有亲身体验,只是自己的主观判断,根据我接触到的案例,以及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对于有用没用给出以下内容:信任度选择一个和你匹配的心理咨询师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匹配的含义,就比如老师讲课,也许每个老师都是优秀的负责人的老师,但是每个人的授课风格不一样,学生的体会不一样,有的学生喜欢幽默的老师,他接受起来比较快,有的学生喜欢严格的老师,他觉得这样能给自己适当的压力,一个适合自己的老师能够让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消化,对这门学科更多的喜爱。而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老师,可能还会有放弃这个学科的想法。咨询师也是一样,一个让你能够感觉有亲和力,能够在你咨询的问题上更专业,咨询风格让你更容易接受的咨询师才能够让你对她很快建立信任感,而信任度决定了你对他能敞开多少内心的世界和真实的想法,敞开的越多,表达的越真实,才能对咨询起到作用。如果从头到尾什么信息都没有,或者你给出的信息都是掩饰的,虚假的,那么这样的咨询当然不会有用。咨询时间我们把一次咨询的时间定格为50分钟到一个小时,这是一个有科学理论依据的时间。如果来访者希望在这一次咨询里,就能够解决完你所有的问题那么这是不可能的,问题的积累需要时间,解决问题当然也需要时间。人的念头会瞬息万变,事态的发展也会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在一次时间里定格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状况。所以,如果你认为一次咨询就能解决完所有的问题才是有用的,而如果不能解决就是没有用的,那么就是再顶尖的咨询专家对你而言可能都是忽悠你钱的骗子。病症程度如果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属于轻度范畴,那么心理咨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情绪障碍,问题本身,而是比较严重的神经症状或者精神症状,有的还会有躯体症状,那么仅仅心理咨询可能是没有用的,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介入,做出权威的等级判断,考虑是否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帮助下,心理咨询的配合才会起到作用。来访者想要达到的效果有的来访者来做咨询希望达到的效果并不是解决自己本身的问题,而是解决他人的问题,比如我的老公有了外遇,你能不能让他回头是岸?我的孩子学习不努力,你能不能让他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不要和我对着干?我的上司处处给我穿小鞋,你能不能让他对我宽容一点?等等等等。那么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改变非来访者,我们只能通过帮助来访者做出改变调整,给出一些建议和方法,以达到来访者想达到的目的。如果你的目的是想改变的是你的老公、孩子、上司、婆婆或者是亲爹亲妈,而不是自己,那么这样的咨询是没有用的,如果你真心想改变的是自己,那么咨询一定是有用的,他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或者找到一个未知的自己,从而换一扇窗户看待生活!来访者本身的信念以前看过一个幽默故事,说是一个人信上帝,结果他的家乡发生了洪水,他就等着上帝来救他,结果等啊等啊,上帝也没有出现,他死了以后就去找上帝,说我信你那么多年,结果我遇到了灾难,你为什么都不来救我?上帝说我一直在派人救你,那个滑水艇,那个救生圈,那个直升机都是我派去救你的,你为什么不抓住呢?心理咨询也是一样,通过双方的了解互动,会有一些作业,会有一些帮助你改善的方法,会有一些行为上的锻炼,有的人会很认真的去遵守执行,结果越来越受益,即便有些反复,但大体还是螺旋上升的,越来越好;而有的人,依然不会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任何的调整和改变,他有无数个理由对上帝说,我以为你会直接拿个魔杖对我动动手指,我就到了安全地方。如果你是这样的想法,那么心理咨询对你而言永远是没有用的。解决问题,康复情绪的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他需要你坚定信念,用积极的行为去锻炼,用包容的态度去接受。就好比一个人掉到了坑里,消防队员来救他,给他扔下去了一个绳子,你只要抓住绳子就可以上来,可是你连伸出去抓绳子的手都不愿意,那怎么起到作用。心理咨询有用还是没用,在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倾听者,心理咨询一定是一个最安全的树洞,让你的心灵得到释放,让你阴郁的心灵挤进阳光,用爱陪伴你并和你一同成长!———The End———原文标题:心理咨询有用还是没用?题图来源:123RF责任来源:Yusuke
xinli_2384
刚刚看到此文章,就在昨日体验了一把这种感觉
擅长咨询话题:
亲子、职场、健康
面对面咨询:400.00/50分钟
视频咨询:300.00元/50分钟
电话咨询:300.00元/50分钟心理咨询怎么从“没用”到“有用”?
心理咨询怎么从“没用”到“有用”?
文:Jenny Maher
这个话题很久想说了,但因为这是个绵延不绝的话题,今天说完了明天还会有想法,所以我常常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最近接连有些事,比如有所谓三位名师 PK 咨询同一个来访者(咨客),又有圈内人感慨付钱咨询不如自己考咨询师证,更碰上有某位 " 做临床心理的 ",我完全不熟的人,仅因为我是心理咨询师(而不是 " 做临床的 ")而直接轻视我。说实话我也不明白他所谓 " 做临床的 " 是什么意思,在英文里,心理咨询师就是 clinical psychologist,直接翻译过来就是 " 临床心理学家 "。他可能想说自己是医院里的治疗师?但这样因所谓的身份而相轻的情况,在中国心理学界比比皆是,所以觉得是应该说一些话。
中国心理咨询的尴尬:不少人反馈没什么用
美国的心理治疗领域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两个划分:psychotherapist (心理咨询师); psychiatrist (精神科医生)。前者不能开药,后者可以,前者想开药要找后者。中国的心理治疗领域,有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的三个划分,是比较中国特色的,算是对很久以来两者不分的旧制度的过渡处理方式。
美国的 psychiatrist 基本都不做咨询了,开药为主。和 psychotherapist 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两个工种。中国三者都会做一些咨询。但能开药的会看不起只能做咨询的,大学里本科是心理学或所谓临床心理学的,会看不起 " 半路出家 " 的只是上了个短期班考了证的,只考了证的看不起无证上岗的 " 情感专家 " 们。大致如此。
然而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 这里,我说的不是 " 心理治疗师 " 这个职称,我说的是为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我们能帮到什么。我们常常说,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成长的。没错。我们说,心理咨询是帮助理清问题,让来访者自己找到答案。也没错。但是,这些都太抽象了。其实,真的很简单,那就是:他心里难受,让他不要难受。就那么简单。
但这么简单的事,做起来并不容易。除非是精神病的突然发作,自己去或被家人带着去 psychiatric ward/hospital (精神病院),大部分人想到心理治疗的时候,都会首先找心理咨询师,即通俗的心理医生。而中国可以做心理咨询的人,医院有,社区有,个人工作室有,分不清谁好谁坏,摊上谁是谁,所以体验都五花八门,大部分反馈都是:心理治疗 " 没什么用 "。
在美国,和心理咨询师第一次面谈为什么多是免费的?
在美国,和心理咨询师的第一次面谈,基本都是免费的,少数诊所或名师除外。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来访者找到自己适合的咨询师再开始治疗,以免付了钱达不到预期。连带的好处是,让水平差的咨询师无所遁形,既然不适合这个职业,还是趁早卷铺盖走人。
在美国,为一个咨询我都试了有不下 10 个心理咨询师。并不是要占人家便宜,因为这 10 多次,都是在重复同一个初次咨询,并不是递进地解决问题。但我为什么要试那么多,因为这 10 个里面,9 个都不合适我。有的人,不停地问问题,但就是问不到重要的问题,很多那么明显可以深挖的地方,他都不继续跟进,而只是按照套路不停地问。Pass。有的人,上来就要问父母跟小时候,连我具体目前遇到什么都懒得问清楚。Pass。有的人,第一次就要跟着她做正念冥想呼吸练习,做个没有明显意义的沙盘也没有半点解释,Pass。她的呼吸练习也许对我以后有用,但根本不问我为什么焦虑,上来就放大招,对我来说毫无用处。
让我留下来的,是倾听了我的问题,并通过他的总结让我明白他完全听懂了,通过他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和对未来的治疗方式的描述,让我看到希望的咨询师。
这样的咨询师,不说什么专用术语,不说什么 " 我是某某流派治疗 ",不放没用的大招,但我信任他的智慧。优秀的咨询师,要有天赋,有专业能力,有人生经历,有智慧高度,有人格魅力。
有人问,为什么中国的心理咨询不是首次免费? 我也不知道。我感觉国情应该是很大的因素。比如国内的快递都要认真地送到活人手里或者电话里同意的地点以期后果自负;而美国的快递很多时候家里没人就搁门口,不需要打电话跟你商量。这就是国情——两边都对,可能确实不需要互相学。我琢磨着,要是我们第一次也免费,可能会出现咨询师都门庭若市的景象,然而大多数人都不再回来——有的是因为问题实在简单,有的是觉得" 你为什么不告诉我答案,咨询果然没啥用 "。还有更多人,期望值还在 " 挂号 14 块,说完了给开药 " 的范围内,那么等看到不免费的咨询的价目表,觉得 " 都是骗子 " 也是情有可原。
那么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么?也许可以试试每天一个免费名额,那么没得到这个名额,又等不急的,可能愿意为自己运气不佳或时间宝贵而付费。也有从业者已经采取免费半小时的策略,不知道效果好不好。如果能在这半小时里,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的效果,对未来有期望,这样的咨询师适合这个职业。
中国的特殊性:每个初次咨询,都是急诊
当然,我的经验,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人可能更喜欢呼吸练习,因为未有接触过且发现帮助很大。有人可能喜欢被问很多问题,因为之前没有想过这些。但我想,更多的人,都希望你能理解我,并能立刻帮到我。就那么朴素。
有的治疗,可能真的需要好多次咨询。然而,决定要多少次咨询,并不是因为你是哪个流派的,该流派需要这么多次咨询而定的。应该是根据这个求助者的需求,他本人具体的情况,并且,根据疗程中不断发现的需求的真假和有无,而调整得来的。甚至,有些问题,可能不适合今天解决,要留到未来。
假如你真的有本事一次就 " 搞定 " 求助者的需求,很可能是因为你确实水平高。但当然,是不是真的 " 搞定 " 了,这是个综合判断,并以事实为准绳。
有人说,一次搞定,肯定不对,肯定是没有真的解决。不是这样的,真的是因人而异,有人就只需要一点点帮助,他今天还不需要把人生从头到底翻一遍,你强行去翻,没有效果。
我看到有所谓大师,囿于自己的流派,上来就摆盘作法,根本没空听来访者说什么。可就算你知道了他跟爷爷亲,跟奶奶不好,又怎样呢。或者慌乱地胡问一气,好像粉笔头砸黑板总能最后砸到那个圈。然后按照自己的套路给人家按上 " 投射 "," 移情 ",等等帽子,先有结论再找论据。但,就算他投射了,移情了,那又怎样了呢?你要等到明年才问出他究竟怎样了么?
中国的来访者,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愿意付这个钱的,大多是因为遇到了真的难题。又因为对中国医疗系统的认知,他们对咨询师也有 " 一刀下去,药到病除 " 的期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初次咨询,都是急诊。作为咨询师,你必须在第一次的咨询就看到问题的本质,先为人止痛(-假如还有后面的咨询,再更明确地看到真正深入的核心问题及原因)。整整 50 分钟呐,你都用来问套路问题,你好意思吗?整整 50 分钟呐,你竟然还看不到问题本质,你还不如人家的闺蜜。
各种技术是武器库里的武器,根据战场实况选取。好的咨询师,能融会贯通,把技术内化,而不是动不动就 " 投射 " 呀," 移情 " 呀," 修通 " 呀," 结构 " 呀," 认知 " 呀," 成长 " 呀 …… 那是学艺不精的三脚猫干的。一次 500,人家来了 20 次,什么都没改观,有这钱有这空,不如自己去学咨询师考证,至少还得了个证。这是中国心理咨询界的恶性循环,来访者自己去考证,考完了以后接着 " 祸害 " 别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代代传下去,传成一锅乱炖。
怎样可以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从供与需的角度都可以介入。 比如: 提高咨询师资质的门槛。
但如果 " 供 " 太少了,市场势必会催生满足 " 需 " 的各种其它怪东西。市场需要更多的教育,信息与支持。比如,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就是非常有效的支持。
行业里很多人觉得" 病耻感 "是个很大的发展障碍,实际上美国人也有病耻感,并不是大家通常说的 " 美国人觉得很正常 ",他们也并没有打算告诉家人同事。但这 " 病耻感 " 并没有影响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只是你得不到口口相传的市场效应——这是这个行业特殊的地方。 国人在 " 病耻感 " 方面常常同时显示了两种极端:有 " 不去,我又不是神经病 " 的拒绝,同时又缺乏隐私界限,常常即使是公众场合,也会逮着个咨询师就说(不花钱的情况下),只是说的时候都是表面的描述——即,没有隐私,也没有反思。市场教育可以从这里入手。
政府跟行业可以做的很多。不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每一个咨询做起:听明白他说什么。缓解他的痛苦。给他未来的希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