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叫子桐谁的各子叫谢兴元

中国姓氏中的遗传密码
中国姓氏中的遗传密码
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会询问:“您贵姓?”得知彼此同姓后往往顿生亲近:“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17年来,中国科学院有一位学者从遗传学的角度对中国人的姓氏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通过对姓氏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基因的奥秘,特别是男性Y染色体的奥秘;并且,同姓者未必“五百年前是一家”。
   “姓氏基因” 帮中国人寻根问祖
2000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群体遗传学家袁义达将宋、元、明、当代四个时期的100个常见姓氏的人口分布曲线绘出后兴奋不已。“这四条几乎重合的曲线说明,一千年来中国人的姓氏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这是袁先生的成果,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姓氏有史可查且可靠的记载,主要为秦汉以后的文献。五千年来,自伏羲氏时代开始,中国人的姓氏基本上都是依父系传递,姓氏的传递方式与人类男性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一样,都是以父传子的方式垂直传递。因此,群体遗传学家假定,姓氏为一种遗传性状,对应男性Y染色体上的一个等位基因,这就是“姓氏基因”。
目前汉族使用的姓氏大约3500个,也就是说中国人Y染色体上的“姓氏基因”有3500多种等位基因。
“Y染色体是人类遗传过程中最稳定传递的染色体,而目前我们对它所知甚少。由于姓氏与Y染色体传递模式惊人相似,姓氏文化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也记录了Y染色体近五千年的进化史。”袁义达说。尽管中国人也存在改姓的现象,但是这在整个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很大一部分在第二代时又恢复原来的姓氏。在多数情况下,改姓往往选择已有的大姓,因此改姓不会严重影响群体内姓氏的分布。
群体遗传学者整理出中国各地汉族人口的ABO血型分布情况,然后进行亲缘关系比较;再整理各地姓氏分布情况,进行亲缘关系排列。结果发现,前后二者是一致的。仅一百年历史的现代遗传学基因理论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契合让袁义达先生颇为惊叹。
“因为人的生命长度有限,通过血型只能进行近一百年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而姓氏可上溯至几千年前,这就极大地拓展了群体遗传学的研究空间。”袁义达举了一个例子,从某古墓地挖掘出了男性尸骨,死者的姓氏得到确认,若有与之同姓的当代人想知道自己是否是死者的后代,可以把从尸骨中提取的Y染色体基因与当代人的相对照,如果一致就可断定死者是祖先。“‘姓氏基因’可以帮助中国人寻根问祖。”袁先生说。“两个同姓的人,如果检测其Y染色体基因不一致,则说明其祖先不同,必然有一个是改了姓的。”
“有多少个姓氏,就可以断定至少有多少位祖先。”袁义达1997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古今姓氏11969个。前不久他接到香港佛陀协会的电话,该协会建立了“姓氏祠堂”,已经做好了11969个祖宗牌位等待全世界的华人来祭拜。袁义达说:“中国人五千年来的姓氏总数肯定远远不止这个数。我们还在继续收集和整理,目前收录到的姓氏已经超过了22000个。”
   姓氏:历史与自然的纽带
1968年,21岁的袁义达在山西怀仁县插队,别人用来打牌、闲聊的时间,他却用来翻阅从老农家借来的《康熙字典》。他发现,在姓氏部分,有很多姓是从来没见过的,有的甚至连字他都不认识。从此他开始抄录这些眼花缭乱的姓氏,插队结束时已经积累了2700多个。这就是袁义达对姓氏研究的缘起。后来上大学专业是生物化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工作,似乎离他感兴趣的姓氏遥远了。
1984年,世界著名的群体遗传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鲁卡?卡瓦利-斯福扎来到遗传研究所,带来了“姓氏基因”理论,他希望能与中国的遗传学家合作,通过研究姓氏在人群中的分布,分析人群间的亲缘关系和历史上人群迁移模式等。而从事这项研究仅有自然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姓氏、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袁义达先生于是自告奋勇,他庆幸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现在,姓氏群体遗传学——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已经成为国际上一门新兴的学科,而袁义达先生是中国惟一从事此项研究的学者。
前不久一家电视媒体提出采访袁义达先生,袁先生为慎重起见请示了研究所领导,领导提了两条要求:不泄露研究机密,不贬低同行。听到后一条,袁先生乐了:“我没有同行。”
在袁先生的书架上,一排《二十五史》和众多历史学书籍格外醒目。他说:“别人读史注重故事,我关注人名、姓氏。那些烈士、烈女名录就是我进行历史上姓氏统计的资料来源。”
袁义达发现,“姓氏基因”研究显示的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与历史的发展可相互印证。宋、元、明、当代四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虽然吻合一致,但也存在细小差异,如明朝七大最常见姓氏占人口的比例比宋朝和当代都低1%以上,反映出宋朝到明朝中国人口曾经大幅度降低过。历史人口数据表明,由于连年战争和屠杀,在元朝,北方和四川的人口急剧减少,而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一带的人口却相对增加,姓氏分布记录与此吻合。北方地区主要姓氏王、李、张、刘和杨占人口的总比例在明朝比宋朝和当代都低1个百分点,尤其赵姓的比例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是因为赵姓是宋朝的皇室之姓,自然受到更大的冲击。到了清朝,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加至4亿,南北人口比重趋于平衡,因此大姓人口迅速增加,以至恢复和超过了宋朝时期相应姓氏所占的比例。
“目前,‘姓氏基因’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同是汉族姓氏,却可以从血缘上分成两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差异颇大,甚至比南北两地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还要大。”袁义达介绍说。十几年来,袁先生与助手收集了上百万份血型以及酶、蛋白质等遗传标记数据,研究其分布规律,并和姓氏的区域分布比较,从遗传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以前生物学和人类学、历史学得出的结论:汉族只是文化上而并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整个汉族是在与少数民族的逐渐交融中形成的。
   中国人的姓氏资源
中国人姓氏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在世界其他地区,姓氏的产生不过是近一千年的事情。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的历史只有400年。日本在公元5世纪出现姓,但只是贵族的特权,并未在民众中普及。直到明治维新时期,1875年政府颁布法令,实施户籍登记,日本人才急匆匆为自己找姓,多以所居地名为姓,因此多为两字姓,当时日本人一下子涌现出3万多个姓来。
中国人,特别是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在汉人眼里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袁义达认为,中国姓氏是中国几千年父系社会全过程的见证,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人的姓氏种类和分布是一项重要的国情。”
在中国的东南和南部地区、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侨中,修家谱十分盛行。据袁义达介绍,民间的家谱类的传统资料是研究中国汉族亚群体的重要资料,以美国犹他州国际家谱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国际研究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收集中国人的家谱,并结合着各种学科的需要,研究着中国人家谱的历史、今天和将来。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等收藏了中国年代最古、质量最高的家谱,全国图书馆收藏的家谱种类达两万多种,总数大约20万册,这还不包括民间收藏和1949年以后重修、新修的家谱。“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具有持续研究价值的宝贵资源。”
“除了通过姓氏研究中国人的源和流、研究汉族划分标准、研究中国人Y染色体基因的多样性,姓氏群体遗传学还要研究姓氏与病理的关系。”袁先生说。
国外最新的科研结果表明,男性成人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的染色体突变率是女性的两倍,而基因突变和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这和Y染色体目前尚未得知的功能有何联系呢?“既然姓氏反映了基因的传递,那么对‘姓氏基因’的研究就有望找出疾病分布与姓氏分布的关系、长寿因素与姓氏的关系,甚至找到药物的姓氏差异。”
   “患同一种病,因姓氏不同吃不同的药将来不是没有可能的。”袁义达说注重个体差异正是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河洛文化与中华姓氏起源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人姓中,全源十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召6、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中、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传说太吴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具体情况是:
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而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一)黄帝族与姓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1)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2)帝喾族与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二)炎帝族与姓氏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
(三)东夷族与姓氏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吴族。
(1)太昊族与姓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支等。
(2)少吴族与姓氏: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吴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吴是继承关系,少吴部落是从太吴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吴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赢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三、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
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凹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6。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
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毫迁嚣(即瞰,今河南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汉族分“南”“北” 血缘大不同
早在1929年,我国学者就发现了汉族ABO血型南北人群的差异。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更是指出,汉族南北之间存在着遗传结构上的差异。以我国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为界,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相差甚远,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比南北两地的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还要大。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讲,我国的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
中国人最早的ABO血型的正式数据出现在1918年,到目前为止,中科院遗传所的研究人员一共收集了655份有关中国人的ABO血型的国内外文献,共计1818180人。除去少数民族的数据,有关汉族的文献325份,统计学上有效文献305份,计909900人的血型数据。研究人员用这305份的中国汉族ABO血型数据得到了汉族的地域亲缘图。该图表明,南方人群(包括福建、台湾、广东、澳门、香港、广西和海南七省区)同北方人群(除去南方七省区)生物遗传距离比人们想象的要远得多。
由于“姓氏基因”存在,通过对同姓人群迁徙的研究,就可以掌握群体的遗传情况。
汉族南北两地的血缘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袁义达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我们先祖长期的迁移、混居和融合中寻找答案。由于ABO血型是1900年才被奥地利人发现,现在所说的遗传基因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么,要研究1900年之前的汉族群体遗传的情况,一个便捷的渠道就是研究“姓氏基因”。
袁义达说,他们收集了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的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种高度一致当然不是一种偶然性的巧合,它恰恰反映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遗传血型的分布存在必然的内在关系。中国人一般都是子女承父姓,这种姓氏的传递方式与代表人类男性的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相同,而且从研究来看,中国人姓氏的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这就是说,各个历史时期的同姓人群的分布不但记录了当时社会进化的痕迹,也反映了人类遗传物质在人群中的分化过程。在汉族的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直到1949年前,同姓同宗仍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人习惯于同姓聚集,几姓联宗,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同姓人群。中国同姓人群的历史、数目和规模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现象,ABO血型的分布正是受到了同姓人群分布的选择。
汉族南北两地的血缘的差异在宋代已经形成,其分布规律与现代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袁义达说,他们对不同时期的各省姓氏分布的数据进行生物遗传距离的分析,获得了宋朝、明朝和当代的汉族人群的三张聚类图,从“宋朝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可以看出,汉族从宋朝开始已经形成了南北二大区域:南部的广东和福建与北部的其余14个省。“明朝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也非常清楚地把明朝中国人分为南北两大人群,形成福建、广东和广西三省为南方人群,其他14省为北方人群的局面。而且明朝的人群地理分布特征已与当代的分布基本一致,其南北两大异源汉族的地域分界线也应在武夷山和南岭一带,而不是在长江。与宋朝的地域人群分布相比较,广西已与湖南分离而与广东、福建聚类。
“当代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反映了当代中国汉族的南北两大人群的异源性,以及明显的分界地域在南部的武夷山和南岭一带。29个省区市分为南北两大块,而且其遗传距离很大。南方汉族包括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省、香港和澳门。
总之,宋、明、今三个时期的姓氏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000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的人群,从姓氏遗传信息上明显地显示出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结构的区别,表明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明显的地域分界线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
中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主要起源于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汉字姓氏。
根据1000年来的中国人姓氏分布和对人群迁移、混居和融合情况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联合和进化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原地区的人群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它融合了南北各个时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当代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当代人群分布的情况基本上与明朝、宋朝人群分布具有很高相似性和渐渐变化的过程,它们之间的区别点正是反映了这1000年期间人群进一步迁移与分化的结果。
汉族南北两个不同的群体形成,是由社会历史的发展、地理上的隔离以及语言的不通等原因造成的。
汉族南北两个区域人群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呢?袁义达认为,华夏民族在长期的迁移和进化过程中,北方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羌、蒙古等属北蒙古人种的民族。而两广闽台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越、交趾等属南蒙古人种的民族。
北方地区地形平坦,人群迁移容易,所以,北方人群间的同化和语言统一要比南方地区快。南方地区,特别武夷山和南岭以南,由于丘陵起伏,地形复杂,人群迁移困难,人群间的同化时间长,互相交往困难。长期以来造成地理上的隔离状态,语言变化很大,形成无数的“族群岛”。
袁义达指出,几千年的汉族进化历史也证明南北地区的汉族存在差异,而且是一种群体遗传基因进化上的差异。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包括语言上的差异,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长的时间内可以改变或缩小这类差别,这类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几千年的不同程度的隔离和遗传基因进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区汉族亚群体之间的差异才是本质上的区别。
袁义达,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1986年,1988年和1992年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工作,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国内外共发表了30多篇论文和两部专著。研究方向:1.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2. 中国人遗传基因多样性和姓氏分布相比较的研究。3.
姓氏群体遗传与疾病在地理分布上相关性的研究。
中国人姓氏奇又怪
中国人的姓氏近2万个,无奇不有,其中还包括一、二、三……八、九、十、百、千、万、亿等等数字都是姓,令人大呼怪哉!
有姓T也有姓H
  中国人的姓氏还有另一怪:其中竟然还有人姓的是拉丁化拼音字母“H”(读he‘和’)和“T”(读yuan‘园’)。
  四川在线报道,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花了30多年,自费到中国各地收集全国姓氏并整理的《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收集姓氏共1万零129个),2000年10月出版后经媒体宣传,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过后三年里,陈历甫又收集了9860个姓氏,加上第一次收集的,总共姓氏接近2万个。
  陈历甫收集的姓氏,包括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不计报酬相赠的、杜若甫自己毕生收集的姓氏成果。
  近2万个的中国人姓氏,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单是最怪的数字和有关姓氏,就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等等。
还有一些连《康熙字典》翻遍也都找不到的字,也是姓!
  郑州大学一个学生姓“¤杏”(据报道读音是绵),河南某地区有人姓的是四个繁写的马字(据报道,读驷)。
全套满蒙姓氏转化表
--------------------------------------------------------------------------------
鄂--鄂齐卓他、倭依特、西林觉罗
敖--敖佳、敖勒多尔
白--巴雅拉、巴岳特(蒙)、白佳(蒙)
巴-- 巴岳特(蒙)
包(鲍)--辉图、博尔济吉特、伊勒根
边--额尔吉
步--步勒默齐特(蒙)
蔡--蔡尔佳、赛米尔、比渣穆
曹--曹尔佳、伊尔根
陈--玉抹、费谟
崔--崔珠克
杜--杜鲁穆、图克坦、杜拉拉、生都、杜尔根基特(蒙)
戴--戴尔佳、戴佳
富(傅、付)--富察、奎木特(蒙)
高--高佳、何舍里、果尔勒斯
关-- 关尔佳、苏完瓜尔佳、瓜尔佳
桂-- 桂车特
郭--郭尔佳、郭布罗、拉拉(蒙)
海--克里叶特
郝--郝舍里
韩--韩尔佳、罕吉拉锦、吉拉特
何(贺)--何叶尔、特呼尔(蒙)
赫--赫舍里
花--额岳特(蒙)
黄--黄乌罗特
胡--胡尔佳、胡尔哈剌、呼图拉、呼依特(蒙)、呼雅尔
洪--鸿吉里
金--爱新觉罗、车勒库车
贾--贾扎拉、嘉布塔拉
康--康吉里
孔--孔果洛、苦雅拉
梁--乌梁海、良佳、
李--李佳、李尔佳、他哈比巳特、博尔济 、伊奇里(蒙)
朗--钮咕禄
娄--裕胡鲁
林--林佳、唐依特(蒙)
罗(骆)--罗佳、萨格达、爱新觉罗
雷--阿克占、勒克勒(蒙)
刘--伊拉、鄂柳特(蒙)、赤穆特(蒙)、那拉(蒙)
马--马佳、费莫、莽鲁特(蒙)、马穆哈(蒙)
莽--莽乌特
孟--孟勒吉勒 、墨尔迪勒氏、墨尔哲勒氏、孟佳氏、孟克宜勒氏
墨尔奇特氏(蒙)、墨尔济吉特氏(蒙)
穆--穆延、穆察、乌肃、穆鲁
钮--钮咕禄
那--叶赫那拉
南--那木都鲁
聂--聂格里
年--年尼雅
宁--宁尔佳、宁古塔
祁--祁塔拉
强--强奇里
石--石穆鲁、扎库塔、施布鲁
沙(山)--沙拉
胜--西尔拉特
赛--赛米尔
索--索诺络
苏--苏穆察、额苏里、葛勒达苏(蒙)
孙--孙佳、金克
松--步固斯(蒙)
舒--舒穆禄
萨--萨克达
唐--他塔拉、唐乌勒特
佟(童)--佟佳
陶--托罗、鄂约尔(蒙)
王--完颜、卓木克(蒙)
吴--乌扎拉、伍哲布勒
汪--完颜、汪扎尔、汪拉佳
魏--魏车特
温--温都、温特贺
线(奚)--喜塔拉、奚尔佳、奚赫特
萧--舒穆鲁
郗--希克特、希克特里
叶--叶赫那拉
伊--伊尔佳、伊尔哈、伊穆图、伊尔根觉罗
于(鱼)--裕胡鲁、尼玛哈
余--尼马查
颜--颜扎、完颜
阎--阎扎拉、巴克桑
赵--爱新觉罗、伊尔根觉罗、伊勒根觉罗、德泽生赵尔(蒙)
张(章)--张尔佳、章佳 、鄂谟克(蒙)
朱--哈拉布哈
左--哈斯胡
詹--巴林(蒙)
鲜卑姓氏转化表
转帖自《魏书 官氏志》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长勺、尾氏、终葵之属也。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各以职司从事。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兒氏,后改为兒氏。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有传。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渴侯氏,后改为缑氏。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盆氏,后改为温氏。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纥奚氏,后改为嵇氏。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
  叱奴氏,后改为狼氏。
  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
  库褥官氏,后改为库氏。
  乌洛兰氏,后为兰氏。
  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
  羽弗氏,后改为羽氏。
  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此外,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及江苏等地。
安姓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唐太宗时,由阿拉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后人便以此为姓。此外,于唐贞观初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并被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的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国(右戍卫大将军、进爵为开国子)、其孙安思抵(右王铃卫将军、北平县公)。安思恭(高宗时任鲁州刺史),也是安姓回族的早期先民。其后,明代时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第三子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回民族后,也取安为姓。另据《姓氏考略》载,安姓是以国名为姓氏。古代安息人或安国(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人来中国自居不归者,以安为姓。《通志;氏族略》也载,安姓出自安西王后代。西域学者安清,原是安息国王太子,后到中国,以安息国名首音为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也称;“安氏,……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历史上的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是我国开通丝绸之路,扩大中西亚贸易交往的必经之地,也是许多留居中国的穆斯林之故国。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及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把姓,大多是明代回回入附者和贡使经名的首音。如景泰三年(1452年)有入附回回把把,景泰五年(1454年)从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入附的回回人把好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回回贡使把部利朵思麻,不仅娶妻生子,而且还授职指挥佥事。明代还有一位年代不详的西域回回使者把把赛。把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地区。
回族中的白姓,仅次于杨姓,也是大姓之一。现居广西桂林的白姓回族,谱系称始祖为伯笃鲁丁。据《元诗选》记载,伯笃鲁丁字至道,称鲁至道,答失蛮人,进士,至元三年(1266年)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因“伯”与“白”对音,其后裔先取“伯”为姓,后改白姓。又据《新元史;氏族表》载,西域回
回伯德那之子察罕,元仁宗赐予其白姓。明代、哈密回回哈只阿力,英宗北狩有翊戴之功,天顺英宗复辟,哈只阿力举家内附,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卒后,子阿讨刺袭职,赐姓白名瑜。瑜子白镔,镔之子白澜、白赢及五世白镛、六世白廷圭、七世白三捷,均延用白姓并世袭锦衣卫指挥使。(《明孝宗实录》、《锦
衣卫选薄》)陕西丁也是哈密回回,初居甘州(今张掖),任指挥使,后迁居北京,其孙亦撒,为锦衣卫百户,嘉靖六年(1527年)赐姓白名勇。白姓回族在中国分布较广。
回族中的摆姓,早期见于唐天宝元年(742年)进入中国,在长安(西安)县子午巷(化觉巷)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摆都而的。及至元代,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任定远大将军、贵赤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的明安,其子便姓摆,名言太。摆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拜姓为回族古老姓氏之一。据《姓氏词典》称;“(拜姓)是回族姓。亦见《万姓统谱》。宋有拜瑚。”拜姓大多取自祖名首音。如元英宗(年)时,拜中书左丞相,常直内庭,知无不言,振立纲纪,修举废坠,加惠兵民,轻摇薄敛,宏远端亮有祖风的拜住(拜住曾祖木华黎、祖安童均为元朝开国元
勋)“之后裔姓拜”。(《回教民族说》)陕西大荔县“《拜氏家谱世由篇》说,拜氏是元代初年木华黎的后人。至元大德、至治间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宝姓,出自经名首音。如在元代,就有三位名同人不同的“宝合丁”。此外还有“宝合丁刺只”、“宝童”、“宝哥”等人。清代,在云南回民起义军中,有一位将领名叫宝文明。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云南。
云南回族中的保姓,出自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但昭通《保氏族谱》称:“吾族原于蒙古,初以特穆尔为氏,元之右族也。自库库台特穆尔尊号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滇南丛话》)对于此话,白寿彝先生指出:“予于《族谱》所记第十三世以后,颇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无疑。其真实之程度如何,固不难据史籍以断。”(《滇南丛话》)对于昭通保氏“原于蒙古”究竟是指“蒙古国”还是“蒙古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比姓, 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回族中的卜姓,为改姓。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姓(音相近似)”。(《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再有,明洪武中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今属乌兹别克)功官百户,占籍嘉定。后改姓卜,曾孙卜相、相侄永正、永正子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卜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回族中的常姓,据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回回姓氏考》)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回族也称是常遇春之后裔。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江苏
回族达姓主要源自皇帝赐姓。元初,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母把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居台州(今浙江临海),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文,于延佑七年(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廷试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文宗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达不华,后裔遂以‘达’为姓。”(《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今江苏六合达姓为其后裔。另,明万历年间(年)的西北名将达云,“出身于凉州卫(今甘肃武威)武将世家。其先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渐为凉州大族。”(《回族人物志》)这应是达姓回族的又一支。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宁夏等地。
回族中的答姓,据始修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答氏宗谱》记载,现居于湖北钟祥、两阳等地的回族,其始祖“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已(1293年),讳刺辛与刺海祖,同孛可入,献大珠,赐价不售,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及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答氏四世祖答失蛮(授驾前指挥,后追封为武略将军)迁居钟祥县后,始为答氏定居湖北之先祖。其后,答氏二十五代子孙以湖北郢城答家湖为中心,分布于荆、襄(汉、沔、宜城等地。省外则落籍于江苏六合、四川城都、甘肃平凉、湖南长沙、河南南阳等地。现今,答性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荆州、河南南阳。
回族中的笪姓,据《通志;氏族略》,归在“以氏族不得其所系之本”类。又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称:“出处无可考。”显然,这是一个出自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有籍可查的为清初顺治时回回进士、书画家兼诗人笪重光(年)。其人在当时不仅为四大书画家之一,而且有“官御史,有直名”之誉称。(参见《中国名人大辞典》)在清代中后期,在重光之孙笪立枢(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孙女笪妃,均为著名的画家。笪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回族中的党姓,源自我国西夏党项族。在公元1038年,由党项人元昊建立了历时190年之久的西夏国后,一些党项族人逐步融于回回民族当中,故延用此姓。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
回族中的岛姓为数很少。在明代分封诸王,屏藩王室和实行移民政策的过程中,各地的回民大量迁入山西,故形成了“太原回民十大姓”,其中便有岛姓。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
回族中的邸姓,是明永乐年间实行移民政策,由外地迁往山西太原的。山西太原的回回十大姓中便有邸姓。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内蒙包头和北京。
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丁姓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东里文集》)丁姓大部分是来自先祖经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则可读或译为“丁”。因“迪尼”为阿拉伯文“宗教信仰”的意思,故穆斯林好取与之有关的名子。如“安拉;迪尼”(旧译为“阿老丁”),意为‘真主的宗教”;‘舍木颂;迪尼”(旧译为“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纳速刺;迪尼’“旧译为“纳速刺丁”),意为“胜利的宗教”等。在元代,回回人名尾音带“丁”(迪尼)的相当多,于是他们中间一些
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回民族说》)丁鹤年“其先西域人也。父职马禄丁,徙居武昌,因以为氏。”(《新元史》阿老丁,西域回回,成祖永乐二十三年(1424年)入附授德州卫都指挥同知。子札马儿丁、札刺儿丁皆袭封。后札刺儿丁以丁为姓,名全。丁全子名丁宗智。”(《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丁姓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姓回族,“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日泉州陈棣丁姓的始祖。”(《陈棣丁姓研究》)丁姓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回族中的定姓,是“以伊斯兰教徒的谱系为基础而改写的汉字单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据续修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
(1873年)的《定氏宗谱》载:“一世祖定公于元末自高昌入中原居山西大同府(今大同),为元顺帝效力,官居西台御史,二世祖定宝禄,因有武功于明朝,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护藩分封至楚,授武昌卫所指挥,落籍武昌长虹桥,为山西定氏移居湖北之始祖。”其后裔在数百年间,虽纷纷由经商、出仕、随军调遣、游学、逃荒或过继承嗣等原因迁至全国十多个省市地区,但仍以湖北居多。
端木为回族复姓之一。端木原为中国古老的姓氏,后也融入了回民族之中。端木,早期见于回民族的有清代的书法家端木采、书画家端木焯、端木治等。端木这一回族复姓,主要分布在安徽和东南沿海地区。
回族中的朵姓,取自祖名首音。如明宣德年间(年)自西域入中国贡狮,后留居京师(北京)的朵思麻,其后裔便取朵姓。清代居北京的回族占卜家朵世麟便是其后。(《北京牛街志书——<冈志>=朵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凤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一带。(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傅姓,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载:“傅姓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平定‘安史之乱’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
十六年至十九年(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俗称滚子岭),后裔定居旧村,成为傅姓一族。”傅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地。
回族中的尕姓,主要源自明清时的伊斯兰教法官“尕最”的首音。再有,自中亚而来,精通《古兰经》诵读的学者及在清真寺里担任初级经文教学的阿訇,人称“尕阿訇”,也是少数尕姓之源。在新疆地区有一尕姓家族,上祖为明代望族。至清初,曾祖曾考取进土入翰林院,故陕西咸阳一带有民谣:“先有尕家坟,后有河州城”。另外,个别尕姓也有出自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同胞。回族中的孕姓,主要分布在陕西、新疆、青海等地区。
回族中的改姓,初期见于康熙年间居北京牛街的社会活动家改弼廷。改氏先祖为麦加人,故其姓应是由“名改姓”而来,或为求仕入官者的赐姓。改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高姓,多是西域穆斯林入关后的改姓。如元代学者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大同。明代西域回回善巴斯,入关居甘州(今甘肃张掖),改名为高彦名。清代名将高天喜,先世也是西域回回,后落籍青海西宁,改姓为高。回族高姓在中国分布很广。
回族中的宫姓,早期见于明代吐鲁番归附回回宫火因。宣德四年(1429年),宫火因入朝后授锦衣卫指挥
使,遂以宫为姓,有子宫玉、孙宫祥、四世孙宫清,并世袭其职。宫姓回族在北京,山东、辽宁、上海有分布。
回族中的古姓,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扬州府志》有载。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
回族中的郭姓,早期见于元代福建泉州和惠安等地。据1967年在泉州通淮门外法石乡发现的“惠(惠安县)白奇(白奇乡)晋(晋江县)坡庭(法石乡内)郭氏世祖坟茔”中的波斯文所记,该墓的主人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著名的),”即郭氏先祖郭广德(波斯语译汉姓“郭”音为“贡”,且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故郭广德译后为“德广贡”)。今泉州和惠安白奇乡万余名回族和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之子郭子洪、郭仲远的后裔。(可参见《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郭山义房家谱》、《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华山里顶前架郭氏家谱》)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等地。
哈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在元代的中高级官员中,还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儿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余人。在明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副将),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国兴病亡后入祀紫光阁昭忠词时制赞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回族人物志》)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和西北等地。
回族中的海姓,主要源自经名首音。如元代的“海鲁丁后裔姓海”。(《回教民族说》)在中国,回族海姓大族当数海南海氏家族。海南海氏回族,其先祖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军海南,落籍琼山(今属海南海口)左所。海氏先祖多从军行武,海答尔落籍琼山后,全族弃武从文,杰出文人学士辈出,且多为政治家。著名政治家海瑞便是海氏第五世后裔。在明代,仅琼山海氏一支,就有举人、进士八人。至清康熙年间(年),海氏“一门之内,才德彬彬,为海内鼎族”。但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歧视迫害,海南海氏回族家族大多已分散流失。在西北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也有海姓回族一百多户。这一支海家,为明末伊斯兰教经师海东阳之后,现已传至第九世。今海家老坟上还有为纪念海大师,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石碑。在甘肃和新疆亦有一少部分海姓,这部分海姓源自元朝时屯戍垦边的“西域亲军”和“探马赤军”经名译音,与其海南和中原地区的海姓不同源。海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西北和山东等地。
回族中的韩姓,据山东禹城县韩家寨《韩氏祖墓碑志》载:“邑西韩氏,居韩家寨,来自西域,崇奉回教,为邑望族……”据传,韩氏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由青海省循化县迁入禹城,初居西白庄(大程乡),后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至韩家寨。此外,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入朝归附、在南京锦衣卫任百户的西域回回人卜尔者丁,其四世、五世孙均改为了韩姓。在西北地区,有一些回族韩姓,祖上系青海循化撒拉族韩姓。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
郝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
回族中的何姓,据河北大厂《何氏家谱》载,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县,始祖失兀喇,元时赐给蒙古名“
何也思答儿”。明初,何也思答儿随燕王至北京阜城门,后于永乐初年封武德将军、上千户,次年(1404年)迁至河北大厂庄定居,并取“何也思答儿”首音为姓。何姓也有取“火者”(原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演变成了尊贵、学者、圣裔等)首字谐音者。现居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回族,仍将何姓发为“火”音。何姓回族以河北、河南、北京。南京居多,在全国分布也很广。
回族合姓,据《合氏宗谱》记载:“吾族为元代咸阳王赛(赡)思丁裔……公殁,葬于省垣南城外斡耳朵……哈政(举)公、王去孙,落籍河西县之下回村,为明正统甲子(1444年)科举人,建坊村前,为该县鼎甲之始,授四川绥定府达县正堂,上以忠臣无二心,应无二口之意,以御笔涂去口旁,由此遵姓合。”又据《续云南通志考》载:“哈散,赡思丁次子。流于河西,其曾孙政举,始易哈为合。”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回族中的黑姓,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也黑迭儿(修建元的领监宫殿)之后裔姓裔姓黑。”又据重录于明崇侦五年(1632年)的沈阳《黑氏家谱》载:“吾族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质。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及至面君(明太祖),蒙授职亲军指挥。祖原名黑资哩,故赐黑为姓。”元代任丹阳县达香花赤的黑的儿,清代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任山西大同守备的黑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姓。另外,还有一些黑姓是由明朝皇帝赐给的朱姓转化而来的。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西北地区。
回族洪姓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洪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忽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后裔有以忽为姓者。清代张澎在《姓氏寻源》中也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忽先或忽辛之后裔姓忽”。在元代,编著《饮膳正要》的营养学家忽思慧也是回回人。另,元代回回人中,名字有“忽”字头、居官达鲁花赤者有25人,其中“忽辛”就有7人。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呼姓源自我国古代鲜卑人,后因部分鲜卑人融于回回民族,故有呼姓。呼姓主要分布在宁夏。
回族中的胡姓取自祖辈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的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和胡姓的。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胡山……之后裔姓胡。《枣林杂组》:长安县儒学训导胡山……长安回人众多,而胡姓在明清间为大族。”再有,清代内务府的回回人喀尔迪克,后改姓胡,遂为胡姓回族的又一支。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天津、南京和陕西。
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任职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有孙虎先、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另,元明时将回回名首音译为“虎”字的还有撒马儿罕人虎歹达、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谐音字演变而来的。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为忽辛、纳速刺丁四子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者。又据云南昭通地区《虎姓家谱》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姓。虎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音。”(《回回姓氏考》)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
户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花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一带。(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华姓,回族姓氏之一。江南及西北地区均有此姓。(参见《镇江回回》)。
福建泉州的回族黄姓来源有二,其一是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其二是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回族中的回姓,取自回回民族的族称。故有“回回姓回”之说。。回姓原本为复姓,即回回,如“元代西域实喇人伊斯玛音,姓此氏。”(《姓氏词典》)后来,回回这一复姓才逐步演变成了单姓。回族中的回姓主要分布在河北、辽宁和山东等地。
回族中的火姓,出自波斯语的回回名“火者”,原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来演变为尊贵、学者、圣高等多种含意,故采用此回回名者颇多。在中国,回族的火姓元明时大多在南京、扬州,明以后又迁到了湖南、湖北等地。湖南的“金陵十姓”中便有火姓。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及湖南、湖北地区。
回族中的几姓是一种稀少的姓氏。该姓只见于清代雍正初期编写的《冈志》中。
回族中的翦姓,为明洪武五年(
1372年),受朱元章调遣率军南下,任常德指挥使的维吾尔族将领哈八十(翦八十)的后裔。当时,因哈八十守边有功,太祖朱元津赐给他剪姓,并封给湖南桃源县良田1170亩,世代定居,繁衍后代。“清朝中叶,剪氏的人因剪字不雅,改为翦字”。(《翦氏溯源》)由于维吾尔族和回族信仰相同,生活习惯相近,故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特别是通过联姻,维吾尔族的翦姓便融入了回族当中。现今的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河南、宁夏等地。
回族中的金姓,主要源自祖上经名和赐姓。据扬州普哈丁墓园所藏(故宫收藏本的复印件)的《金氏宗谱》载;“吾族原籍天方国,西(经)名亦不喇金(古时将伊卜拉欣译为亦不喇金,金姓就取自名后的“金”字),(后)移居撒马儿罕。唐贞观(年)间请助讨贼始入中原,至元季尚公,主封指挥使司,族乃滋大。及明太祖起兵,先锡爵公以土司率义勇助剿寇党有奇功,敕赐锦衣卫指挥使司,遂赐姓金,效封护国将军。”在元文帝至顺三年(1332年),西域穆斯林金吉平盗乱有功,被授于武略将军左副翼万户府上千户,赐符节镇守泉州,为泉州金姓回族先祖。再有,明代著名诗人“金大车的先辈是默伽(麦加)人,东来后居永平(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明太祖赐姓金,徙其高祖洵于江宁(今南京),遂为江宁人。”(《回族人物志;明代》)在金姓中,也有个别为改姓。如清代归附回回胡达哩,“原为内务府回子,后改姓金氏,遂为金姓回民之一支。”(《中国回族大词典》)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桂林、江苏、东北和
西北地区。
靠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回族中的喇姓,多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的“喇”字。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另,“奥都喇合蛮之后裔姓喇”。(《回教民族说》)喇姓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青海等地。
回族中的拉姓,是由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的名字演变而来。参见“喇”。
回族中的剌姓,早期见于元代。如元统元年(1333年)进土授温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的刺马丹、泰定四年(1327年)任镇江团山巡检司巡检的刺马丹。此外,在元代的官员中还有剌马先干、刺速蛮、刺哲(西域阿鲁温人)、刺利等人。刺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回族中的腊姓,见于江苏扬州。唐代时,扬州为伊斯兰教早期传入中国的地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故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便留居于此,腊姓便是这些留居者遗传下来的姓氏之一。另可参见“玩”姓。
回族蓝姓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如元代的词曲家蓝楚芳,原本“西域人,回回族”,入关后便采用了蓝姓。回族中的蓝姓,恐因明洪武年间“蓝狱”(蓝玉及家族遇害)之祸,使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姓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如蓝楚芳,在《太和正音谱》中为“蓝”;在《录鬼薄续编》中为“兰”在《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明代的蓝玉,官方资料均为“蓝”,民间偶记为“兰”。作为兰姓,是回族的同音又一姓,不应当“蓝”、“兰”不分。但是因“蓝狱”之祸,改“蓝”为“兰”者应当别论。蓝姓回族,自清代蓝朝鼎、蓝朝柱两兄弟领导的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仅在陕西、新疆等地有少量分布。
回族中的兰姓,有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初从大将阿术伐宋,转战河南江北各地,官至冀宁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子孙因其名兰,或以兰为氏。”(《回族人物志;元》)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兰”与“蓝”不可混同。兰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李姓,主要源自赐姓。如唐代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再如五代十国前蜀的李舜弦(诗人)、李徇(文学家、药物学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于隋朝时来中国经商并定居,后封官入仕后赐给了李姓。于唐大中元年(847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土及第的李颜升;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被封为怀化将军的李珂末均大食国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唐代时,门第森严,等级分明,姓氏族谱志书均是皇帝“颁诏册定”的,故“国姓”是不敢冒用的。赐予回族的李姓,不仅唐代有,明代也有。如初以翻译外国文书后被升为锦衣卫指挥的哈只,宣德二年(1427年)朝廷浩封时,因无中国名,故赐姓李(诚)。此外,有个别的李姓则是改姓。如明代的李蛰,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刚正不挠,为执政所嫌,从容毕命于福州”,其后便改姓“李”了。(参见《闽书;方外志》)清代,内务府回回人尼亚咱改姓为李,这也是回族李姓的又一支。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莉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莉姓又读chi音。
回族中的梁姓,为宋神宗(赵项)时的赐姓。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年),曾有一名骨伤外科专家由阿拉伯来华定居,并被朝廷聘为了护驾金疮科御医。宋帝还赐给他了一个中国名梁柱,于是后人都称他为“梁接骨”。梁氏从阿拉伯带来的医药学知识曾被载入《宋修本草》,在当时颇有影响。元代时,梁氏后裔曾在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任职。明代,梁氏接骨术已传至第九代,遂选梁季六和梁秀六迁居南京开业。现今南京梁氏已传二十七至二十八世,并以从医者居多。再有,在元至元中年和大德初年分别任参知政事和中书平幸政事的回回人暗都剌,也改姓为梁,名德圭。(参见《宰相年表》)梁姓回族在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分布。
回族中的刘姓,多为改姓。如至元七年(1207年)授蒙古国诸万户府奥鲁总管的铁迈赤之子,虎都铁木禄(字汉卿),母
姓刘,故改名刘汉卿。(参见《古今同姓名大辞典》)清代归附回回伊不热业墨,“原隶内务府,后在凤城县(分属辽宁)入籍,改姓刘氏,遂为凤城刘姓回民先祖。”(《中国回族人名大词典》)另有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河南行省平幸政事的刘哈刺不花,虽《元史》言“其先江西人”,但就其“哈刺不花”和“探马赤军户”的身份,以及受回回人泰不华(达不华)赏识推举为椽史(属员)的迹象来看,应是回回人。哈剌不花的刘姓,非赐即改。再有,甘肃的回族中,为避免同治年间的屠杀,也有将马、白等回族显姓,改为刘姓者。刘姓回族在中国分布也较广。
龙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回族中的鲁姓,取自经名“安拉迪尼”(意为真主的宗教),简称“鲁丁”的首音。宋元时,经名尾部缀有“鲁丁”的回回人比比皆是。元代任潭州路总管的伯笃鲁丁,便以“鲁”为姓,取了中国名鲁至道。在元代,为读书求仕取“鲁”为姓者远不止鲁至道一人,如大食国(阿拉伯帝国)人鲁坤(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康里人鲁企贤(吏部尚书)、鲁得之(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元帅)等。鲁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内蒙、西北一带。
回族中的麻姓,多取自经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马之后裔姓麻。(参见《回教民族说》)在明代,回回“麻氏多将才”,故有“东李(铁岭朝鲜族)西麻”之誉。在山西大同任参将的麻禄家族中就有麻锦(宣府总兵官)、麻贵(宁夏总兵)、麻承恩(大同总兵官)、麻承诏(宁夏参将)及“第承训、承宣、承宗皆官总兵。”(《中国名人大辞典》)另,远在金代就大同人麻秉彝(兵部尚书),不知否麻禄先祖。麻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马姓最为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马姓主要来自祖名(经名)首音。如“我教之马,则多为阿拉伯人名之译音。首音,均可以马字译也。”(《滇南丛话》)“‘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回族人物志;明代》)后来就成了中国姓氏了。这也就是“以名为姓”的演化过程。在穆斯林当中,取尊贵的圣名穆罕默德为经名者最为多,且圣名在中国历史上又曾被“一名多译”(马罕默德、马哈迈德、马哈马、马合麻、马哈木、马哈默等),故姓马的也就多了。再有,穆萨等一些带有M字头的经名,在翻译时,也在向“马”靠近,如将其译成“马沙”等。马姓,除取祖名(经名)的首音外,还有许多是取自中后部的“马”。如乌马儿、亦思马因、哲马鲁丁、默里马合麻之后裔取中间的“马”,阿合马之后裔取后部的“马”。还有,即便是祖名(经名)中没有“马”,也因谐音关系,取了马姓。如“吉雅漠低音,字元德,漠音与马同,故名马元德”。(《回教民族说》)又如清代内务府回回玛苏哈,便以“玛”音而改马姓。回族中的马姓,还有一些是因各种原因改作马姓的。据云南《保氏宗谱》称:“有因世变逃避于蛮夷间者。有改姓马氏者。”也‘有从母之故,改姓马者。”又如寻甸马氏《族谱》载:“始祖姓纳,南京应天府籍……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始就寻甸而卜居焉。改姓马。”明成祖永乐年间,敕封武德将军、咸宁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赛哈智(赛典赤七世孙),“后辞职隐居滇西,改姓马氏。”(《中国回族大辞典》)在“
1949年前,有一位为中国朝圣者作引导工作的阿拉伯人,名‘代理理’,来青海经商,在西宁娶回民女为妻,生一子二女,因回民多属马姓,当时青海的统治者也姓马,故给子女冠以马姓……彼之子女现仍居西宁。”(《回回姓氏考》这些“同姓不同宗”的马姓,极大地丰富了回族马姓的来源。在回族马姓中,也汇入了一些兄弟民族的马姓。如金代时任凤翔府路(现今分别属陕甘宁地区)兵马都总管判官的维吾尔人马庆祥(原名习礼吉思)的曾孙“马祖常在元初定居并葬于潢川县小南海,其后代成为回族,今潢川县马明远先生(74岁)是马祖常第二十七代孙,他讲马家世代与回族陈姓联姻,认为马家很早就是回族了,这是河南维吾尔人融合于回族中的又一例证。”(《中国回族;河南回族》)回族中的马姓,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赐姓。如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鲁密国(今伊斯坦布尔)人马德路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国,授职为回回司天监监正,“两个儿子也随父亲在监内任职。又踢姓马,封回回大师”。《宋元以来的中国穆斯林天文学家》)又如“定亦德,西域回回,太祖洪武中入附居北京,因姓马,名信”。(《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马麻历功进都督佥事,“赐姓马,名政。”《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瓦刺回回皮儿马黑麻,“上赐皮儿马黑麻曰‘马克顺’。”(《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据《怀宁马氏宗谱;志尚公牟言》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授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在中国,怀宁马氏年代久远,分布较广,已成大家族,其后裔历宋、元、明、清至今,人才辈出,“今已传至四十代,人口遍布全国各省及港台地区,海外美、日、新、比诸国亦有族裔,为中国回族重要家族之一。”(《中国回族大词典》)马姓在中国回族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
回族中的买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如“买述丁之后裔姓买”。(《回教民族说》)“今蜀中多买姓,为元人买住(韶州路同治)之后。”(《姓氏略考》)故而,《姓氏词典》称买姓为“回族姓”。在元四年(1344年)至七年(1347年)任中政院使海道万户府达鲁花赤的买述丁,先世为不花刺人,太祖时随父入关,为政期间轻徭减役、革除弊端、裁减冗员、禁官府压价购民财、备银赈灾,功绩十分卓著。元朱德润曾撰《买公惠政碑》颂其德政。买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麦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在元代,有任中书亭章政事的麦术丁(麦术督丁)和任义乌县(今属浙江)达鲁花赤的麦术丁。另,“麦术丁”(Maisad-Din)又可译作“买述丁”,故麦和买姓也有一定的关系。现今,‘麦”字头的经名仍在使用着,如“麦扎儿”。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满姓,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后继者和穆斯林多取此名。早在元代,
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另,“满拉”(满刺)原本是一种宗教称号和职务,但也有人用它作为名子或复姓使用,如明代的满刺、满拉;马黑麻等。这是否满姓的来源,还有待于考证。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回族虎姓的又一发音。四川、云南等地的回族均称虎姓为“虎”(mao)姓。(参见虎姓)
回族中的猫姓,出自贵州平坝县十字回族苗族乡。据《中国回族;贵州回族》称,乡里的撒、猫、保等姓氏的回族是民国初年由贵州省的威宁、赫章两县和云南昭通等地迁来的。在云南昭通的回族当中,虎姓读猫音。1987年昭通市民委对昭通地区的回族姓氏进行了调查,共有姓氏70种,但没有猫姓。因此,民国初由云南迁至贵州的猫姓,原本应当是虎(mao)姓。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贵州。
回族中的毛姓,始见于明代,据《明史;毛忠传》载:“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陵人。(《中国名人大辞典》里注为“凉州人”)曾祖哈喇歹,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殁。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以骁勇充总旗,至永昌百户。“毛忠于”(正统)十年(1445年)以守边劳,进同知,始赐姓……(正统)十三年(1448年),……始赐名忠。”另《殊域周咨录》的《天方国》、《吐鲁番》卷中,亦有回回通事(翻译)毛见、毛进。毛姓回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甘肃。
米姓为中国回族古老姓氏之一。米姓主要出自古西域康居国的米氏。米氏原居昭武城(今甘肃高台县境内),为“昭武姓”之一;后归属匈奴,迁至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建立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西南部。米国人进入中国后,子孙遂以米为姓。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被刘禹锡誉为“唱得凉州意外声”、“能变新声作旧声”的著名乐师米嘉荣便是西域米国人。再有,阿拉伯名“米纳勒”的“米”也是米姓之源。另外,元代时的边帅米开庵(山西大同府回),后于洪武六年(1373年)归附明太祖。次年他被调任福建邵武卫,年老辞官后定居邵武,为今福建米姓回族先祖。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回族中的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津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
回族中的敏姓,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漳县的敏姓回族老人讲,先祖兄弟三人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随征西将军沐英来洮州(临潭古称)的,其一兄居旧城,一兄居长川乡敏家咀村,一兄居扁都哈桑滩村。据史料载,在沐英西征的将领中确有敏大墉其人。(参见《临潭穆斯林及清真寺》)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南临漳地区。
回族中的明姓,早期见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奉旨调征,攻平缅甸后,驻守云南的都指挥明恭。现云南腾冲有其后裔,并已历二十余世。至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转战各地退人云南后,随护的回族军士中也有一部分明姓,后便留居在了保山、腾冲一带。到了清同治年间(年),面对清政府的压迫,回民族为表示“抗清复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为姓。由此而产生的明姓,主要出自回民反抗清朝最烈的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在宁夏固原县河川乡,还有以明姓回族居多而产生的“明川”。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回族中的沐姓,出自经名首字的谐音。如金吉堂在《回
教民族说》一文里指出:“木八刺或木沙剌福丁、穆古必立或穆鲁丁之后裔姓沐”。沐氏,源于明代以前。如明初的沐英(年),少孤,从母避兵乱,八岁时母又亡,被太祖朱元漳和孝慈皇后收为义子,从朱姓。沐英22岁时(1367年),太祖“因吾有诸子,尔(沐英)亦长成。以人情无理度之,不晦尔名,使从尔姓,祀尔祖宗。”(《回族人物志》)让沐英“始命复姓。”显然,沐英的先祖在元代就姓沐。明以后,沐氏成了回族中的大家族,仅沐英的后裔中,就有沐昂、沐春、沐晨、沐斌、沐麟、沐天波、沐朝辅、沐朝弼等著名的将官。但到了清代,沐氏家族为避灾祸,有将其姓改为木姓者。沐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回族中的穆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经名“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都可取“穆”。元代的回回世家穆古必立其后裔大多以穆为姓。此外,清代归附回回呢牙咱木,任职内务府,后也改姓穆氏,遂为穆姓回族的又一支。回族中的穆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刺福丁之后裔,姓木。“(《中国回族大辞典》)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中国回族大辞典》)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回族中的纳姓,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首音。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乡,还有纳姓回族七百余户,四千余人组成的村子——纳家户。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
讷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乜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国伊斯兰史存稿》)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姓。同时,蒲姓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
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蒲(铺)速满”等,这些“浦”和“蒲”后来都变成了蒲姓。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有可能被冠以一个特定的中国姓氏——蒲姓。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均为回回名前冠蒲姓)再有,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省一带),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姓……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姓,是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中的。蒲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水地区。
                       
回族中的浦姓,据明初的文学家宋港《学士集》(又名《宋学士文集》)记浦君一事称:“浦君与余同朝,浦君西域阿鲁温火,其率为仲渊,因其自名而定以浦姓。”明代,在宁夏固原还有一位从事染织业的浦姓回回,人称“浦回子”。浦姓与蒲姓不同。浦姓出现于明代,是东欧穆斯林自陆地来西北而产生的“西北姓”;而蒲姓早在五代时就有,是西亚、东南亚穆斯林自海上来东南沿海后产生的“东南姓”。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一带。
茄姓回族源自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平凉地区。据考证,元时,西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士兵,多被编入“西域亲军”、“回回军”和“探马赤军”中。元朝建立后,回回土兵就地归属,“与编民等”,即造册入籍,成为了新的域外移民——回回户。这些人当中,多“以名(取音)为姓”,故现今的平凉华亭地区,回族姓氏就有百余种。这其中,以百家姓中少见或不曾见过的异僻姓氏居多,茄姓便是其中之一。平凉地区的茄姓,同治前居崇信县钢城乡,同治回民起义后,便向临近地区分散.华亭的茄姓便源于此。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地区。
新疆回族中的且姓,源自甘肃华亭的茄姓。据且氏称:“祖辈姓茄,甘肃华亭县东关人……(且氏)青年时,跟随淘金人到新疆落籍于乌鲁木齐,在刻制名章时,只说姓“qie”,不是‘铁’,刻章人便按字音刻为‘且’,由此误传了下来。”
撒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据安徽和县撒姓回族家谱载:“撒氏始祖居西域,为回纥人,后为唐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关中。”(《撒氏宗谱》)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后人撒仲谦一家由陕西迁往和县城西门响水沟一带居住,有祠名“懋款堂”。在回民族当中,经名带“撒”字头的也比较多。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员就有“撒都丁”、“撒里蛮”、“撒特迷失”、“撒的迷失”,其中“撒的迷失”同名者有8人,这都是撒姓的主要来源。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区。
洒                       
回族中的洒姓来自经名。如“沙不丁”(Sabual-l-Din)可译为“洒不丁”,故可取“洒”为姓。另,远在唐代时,进入中国的西域人就有“洒”字起头的经名,如江苏镇江杨氏先祖“洒公及第西公。”回族中的洒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萨姓取自波斯语的回回名译音。如元代著名诗词作家萨都刺之弟萨野芝(元江西建昌路总管)之于萨仲礼(元福建省中书检校)、萨仲明(曾为丞相府撰)均冠以“萨”姓。另据《姓氏词典》称:“西域有萨姓,后徙居福建。”这与明清以来萨姓回族的分布相吻合。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赛姓,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北宋神宗年间(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尔沙率领族人五千来华,抵汴京开封,从此定居中原。元朝初年,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年)受封咸阳王,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年间,赛典赤病逝后,留有五子二十三孙,分别以“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为姓,赛姓便是这“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穆罕默德后裔之首号)之首音。再有,明永乐三年(1405年)自阿拉伯国家来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任教长,后(永乐五年)到松江(今上海松江)宣谕敕建清真寺并首任教长的赛亦的;哈马鲁丁(中文名赛孝祖)之后裔也以赛为姓。“自赛孝祖来松江后,松江始有赛姓回民。”(《上海伊斯兰教文史资料汇编》)这应当是赛姓的又一族。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
                        
散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 辞典》)。 
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回教民族说》)在回族经名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叫子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