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莞美信五金塑胶厂厂十来年了,接触的东莞美信五金塑胶厂主要是尼龙加高纤的料,会不会得职业病

&18.00&千克
浙江 宁波市
&25.00&千克
广东 东莞市
&23.50&千克
广东 东莞市
&1.00&千克
江苏 苏州市
&30.00&千克
广东 东莞市
&1.80万&吨
河北 衡水市
&32.50&千克
江苏 苏州市
&1.90万&吨
河北 衡水市
&10.00&公斤
广东 深圳市
&28.00&公斤
广东 东莞市
&27.00&公斤
广东 深圳市
&32.00&公斤
江苏 苏州市
&56.99&千克
广东 东莞市
&25.00&千克
广东 东莞市
广东 深圳市
&25.00&公斤
广东 东莞市
&1.40万&吨
河北 衡水市
&25.20&千克
江苏 苏州市
&12.00&千克
广东 东莞市
&6.60万&吨
广东 东莞市
&25.00&千克
浙江 宁波市
&15.50&千克
浙江 宁波市
&1.00&公斤
浙江 宁波市
&27.00&公斤
广东 东莞市
&1.00&千克
浙江 台州市
&25.30&千克
广东 东莞市
&18.00&公斤
广东 东莞市
&1.00&公斤
上海 嘉定区
&45.00&公斤
广东 深圳市
&25.00&公斤
广东 佛山市
客服咨询热线:400- (免长途费)
投诉热线:010- (工作时间:8:00-19:00)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 海淀公安局网络备案编号:
版权所有 慧聪网
通用网址:hc360
Copyright& hc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逐步顺应它,使之发挥良性效果。老年人对几十年形成的生物钟要保养好,不要轻易改变它,免得引起生物钟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
  我们相信,认识生物钟、掌握生物钟、顺应生物钟对维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帮助的。
  呼吸系统的秘密
  人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的。医学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至支气管末端称为下呼吸道。鼻子是呼吸的门,也是嗅觉器官。鼻腔粘膜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可以使外界的冷空气接近人体的正常温度。鼻腔还能分泌一定的粘液,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不易进入下呼吸道。当有害气体或异物多到鼻腔难以忍受时,鼻子就会以打喷嚏和大量流鼻涕的方式清除异物。
  咽由粘膜和咽肌组成,上连鼻腔,下接食管,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主要的生理功能一是吞咽作用,二是呼吸作用。呼吸时空气经过鼻、咽进入喉腔时,咽部有扁桃体等,有淋巴组织,可防御细菌的侵袭。因此,咽喉是人的第一道防线,年幼时功能特别明显。
  喉是呼吸要道,也是发音器官,上与咽相连,下接气管。喉腔以软骨为支架,空气进出时保持挺直和通畅。喉腔中的声门是整个气道最狭窄的部位,吸气时,声门扩大,呼气时,声门缩小。喉能和咽一起有效地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异物刺激会引起反射性咳嗽。如果一粒米进入咽喉部的气管口时,会马上剧烈咳嗽,把饭粒清除出去,这就是喉重要的防护功能之一。
  气管和支气管以“一分为二”的方式逐级分支,像树的结构,不断分支可以保证吸入的气体均匀分布到几亿个肺泡中去。气管分支逐级增多,管道的直径逐级减小。气管的直径约为25毫米,终末细支气管单个直径约为0.65毫米。人的支气管数目达6万多个,吸入气体时,气流的速度在从气管进入末端支气管的过程中逐级减慢。气体中的一些微粒和有害物质会沉积在气管的粘膜上,无法达到肺的深部。
  气管腺分泌的粘液里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能抑制病菌、抵抗病毒,是呼吸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粘膜表面的粘液若过于粘稠、干燥,或分泌过多,都会妨碍纤毛的运动。吸入有害气体,长期吸烟,或者吸入空气的温度过低,也会抑制纤毛运动,甚至引起细胞坏死,纤毛脱落,降低了气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给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造成可乘之机。
  呼吸系统的功能主要为呼吸功能,也就是吸人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除此之外,呼吸系统的其他部分也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如上呼吸道除能传导气体外,尚有吞咽、湿化、加温,净化空气,嗅觉和发音的功能;胸廓具有足够的坚硬度来保护肺脏,同时又可以在呼吸动作时起到类似风箱的作用。呼吸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了障碍都将或多或少地对呼吸功能产生影响。
  呼吸的敌人:吸烟与空气污染
  一氧化碳可以跟血红蛋白结合,阻止血红蛋白与氧结合,使血液丧失运输氧的功能。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机体就会变成窒息状态。煤气里含有一氧化碳,煤气中毒就会造成缺氧性窒息。血红蛋白能与一氧化碳结合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素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气约大210倍,只要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达到千分之一左右,即可使血液中50%的血红蛋白成为一氧化碳血红蛋白,造成缺氧状态,甚至致死。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是吸人纯氧,在高浓度氧的作用下,力促一氧化碳血红蛋白缓慢解离。
  现在很多人因某种原因吸烟,但他们不知道吸烟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吸烟过度的人,血液中约5~15%的血红蛋白会跟一氧化碳结合。由于细胞长期供氧不足,体内便产生代偿作用,不得不努力生成更多血红蛋白,以便能运输更多的氧。于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增高,血液变得更加粘稠,心脏泵出血液时要做更多的功,久而久之,便会诱发心脏病。长期被动吸烟者也同样会受害。
  汽车的废气中也有一氧化碳。城市里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废气不断增加。有些国家的交通警察为了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不得不每隔半小时吸一次纯氧。
  现在纯净的空气十分难得,而且越来越难得。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的肺部疾病很少,因为那时天空明净,空气清新,根本没有城市的空气污染。但现在生活在大中城市里,而且不但城市,连很多乡村也都无法享受一口纯洁的新鲜空气。污染几乎无处不在,空气纯净的地方越来越少,因此肺病患者越来越多。城市的空气中含有铅、铜、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而人们不得不每天吸这些恶劣的空气。
  在一些污染物排放严重的工业区附近,每天落下的污染物平均为每平方公里0.7吨以上:大量汽车排出的有害尾气也在天天污染空气;连高空飞行的飞机也会污染空气,一架喷气客机飞越大西洋一次,估计大约会向空中排出200吨一氧化碳。
  空气污染使人类与有毒物质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肺比身体其他任何部位受有害空气损害的可能性都更大,因为肺的内部表皮面积比全身皮肤的面积大40倍。可想而知,肺怎么能不受疾病的侵袭?
  不良习惯危害大
  冬天,有的人怕冷,常常喜欢把头蒙在被子里睡觉。这样睡觉的人往往睡到半夜会突然大喊大叫起来,又踢脚,又掀被,好像被什么东西压住了一样,气喘吁吁,遍身大汗。即便不发生这种像是被恶魔缠身的情景,爱蒙被睡觉的人早晨起来,往往还是哈欠不断,眼皮浮肿,一点精神也没有,没像没睡醒一样。
  这就是头蒙在被子里睡觉造成的。因为,我们是分秒不停地在呼吸,吸人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正常的时候,通过肺吸入氧,经过血液送到身体的各部分,血液再把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呼出来。如此循环,使身体各部分的器官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中,人的精神才能饱满。
  可是由于被子的阻隔,外界的空气补充困难,人的呼吸只能在被子里那狭小的空间进行,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二氧化碳的浓度到了已经不能再给人提供足够的氧气时,人的血液里就会充满无氧气置换的二氧化碳,使身体内的各部分器官失去良好的调节。严重时会在人的生理上损害人体的健康,轻则也会没精打采,影响白天的学习和工作。对这种不良习惯,千万不要不以为然。
  随地吐痰也是一种糟糕的习惯。在气管和支气管的壁上有一层粘膜,粘膜层有纤毛上皮细胞,每个细胞的表面有200~250条纤毛,每一条纤毛长约5~7微米。粘膜下层有大量的粘液腺和气管腺,这些腺导管的开口在粘膜表面,不断地分泌少量粘液,覆盖在纤毛上皮表面,形成一层粘液膜,粘着吸入的尘粒或细菌。粘膜上的纤毛每分钟摆动次,将粘着的尘粒和细菌随着粘液一起向咽喉部输送,每分钟传送距离14毫米。当粘液到达支气管或气管时,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咳嗽,把粘液排出,这就是痰。
  痰能吸咐和散放病菌。有一个医生在结核病的一口痰里就找出了5000万个结核杆菌和其他的病菌、病毒。如果这样的痰,随便吐在地上,散布在空气中,随风乱跑,会有很多人把它们吸进身体里去,因此而得了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你说,这个危害有多大呀!
  所以,我们千万注意,不要随地吐痰。有痰时,应吐在纸中,包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或吐在手捐里,带回家,马上洗干净。还有人有痰爱往肚子里咽,这个习惯也不好,既不卫生,也容易生病。
  为什么会打哈欠
  “哈一一欠”,每个人都打过哈欠,而且往往会感到痛快。这是因为灰尘、花粉或其他刺激性颗粒落在鼻腔内敏感的粘膜上时。鼻粘膜上的神经遇到异物时即向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发出信号,呼吸肌关闭气管并挤压胸部,当压力达到一定限度时,气管突然开启,肺中空气迅疾冲出,把异物从鼻孔和嘴中喷出去。
  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是呼吸道排斥异已的剧烈行为。打喷嚏喷出的空气速度可超过每小时100千米。一个喷嚏最远可喷至4米开外。一次打哈欠的时间大约为6秒钟,在这期间使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得到完全松弛。因此可以认为,打哈欠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最好的休息,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有人认为打哈欠是脑缺氧的表现,人体通过哈欠的深呼吸运动使血液中增加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人精力更加充沛。人困乏的时候往往是哈欠不断,以提醒人体,表示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所以打哈欠也是一种催眠的方法。当人即将进入紧张工作之前,也常会哈欠连连,这可能是人体借助深吸气使血液中增加更多的氧气,提高大脑的活动能力。
  当然,如果是一个感冒病人,打喷嚏就不那么舒服了,而且他的喷嚏中还可能带有大量传染病菌,别人对他的喷嚏就不得不避之唯恐不及了。
  困倦的时候总会哈欠连天。哈欠一打,眼睛里总会泪水汪汪的,为什么人打哈欠时会流泪呢?
  人的眼泪时时刻刻都在分泌,在眼球表面流动。可是平时分泌的泪液很少,而且是紧沿着眼球表面和眼皮里面微细空隙中流动,所以,你不会觉得泪水在流动。然而,在你眨眼的一刹那间,这些眼球表面的泪水就被吸到眼泪的下水道——鼻泪管里去了。别小看这条不太长的细管子,它却是眼泪通到鼻腔的唯一要道。泪腺不断分泌泪水,鼻泪管不断排泄泪水,所以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
  人在打哈欠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尽可能多地让气呼出体外,为的是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随着打哈欠的动作,一股气体有力地从嘴巴呼出。面颊部、舌和咽喉部肌肉紧张收缩,这时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鼻腔压力增高的结果就会一时性地阻挡鼻泪管排泄泪水的工作,“下水道”不通,泪水流不下去,积在眼睛里的泪水就越来越多。就会两眼泪汪汪的,最后夺眶而出,流到脸上来了。
  其实不仅打哈欠会流眼泪,人在大笑、打喷嚏、咳嗽、呕吐时,也会引起这样的流泪,道理也都是相同的。
  人体里的风箱
  把肺脏比作风箱,最早起源于古罗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时光。那时人们认为,心脏好比一只在不断燃烧的火炉,它的跳动才使全身有了热力,心脏停跳,全身就变得冰冷了。可是如果炉火太旺,我们就会发烧。所以,为了防止心火太盛,两肺就得时时像“风箱”般给心脏扇风降温。当然,在古人看来,两肺有规律地一伸一缩的工作。也是保证心脏这只火炉常燃不熄的一个因素。
  肺自然不是风箱。但如果要把肺比作一种东西的话,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只气球。给气球充气,球就胀大;放气,球就瘪了下来。肺的工作原理正是这样。我们用手按着胸脯,就会感到胸脯在一起一伏的,这是肺在进行换气工作。我们从鼻子吸进的空气,通过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肺在胸腔内,一边一个肺叶,肺叶里有好多的小肺泡,肺泡壁上面还有许多毛细血管,当吸气时,肺泡就扩张,呼气时肺泡就缩小,进入肺泡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扩散到血液里,再送到身体各处。血液中的废气(二氧化碳)通过肺泡的扩大、缩小也不断地扩张和收缩,所以,我们的胸就会一起一伏地运动了。
  肺脏分住在人体胸腔的两侧,右肺约比左肺大15%。整个肺由约7亿个肺泡组成,每个肺泡好像是1只小小的“气球”。由于“气球”是和细小的支气管连在一起的,所以看起来就像一串串葡萄。
  肺泡极细小,肉眼也看不清,但如果把所有的肺泡一一展开铺平,其面积约达130平方米,相当于30张乒乓球桌的桌面。肺泡壁上有无数细小的血管,有些血管细得难以想象,直径只有头发的1/50。
  即使你努力将气憋住,那也很难坚持2~3分钟,因为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呼吸。生命必须呼吸,可是那些被电击、煤气中毒、溺水或中暑的病人,常会突然停止呼吸,如不及时救治,整个生命就会随之停止。那么,对呼吸停止的人如何救治呢?常而又有效的方法是人工呼吸法。
  现代医学应用人工呼吸法救人还不到100年,可是在1800年前我国东汉名医仲景已用人工呼吸法救活过因上吊自缢而呼吸停止的人。
  人工呼吸法有几种,目前主要是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法。这是在1958年美国医学会正式确定它的效果后推广的。这种方法是:先清除病人口、鼻里的粘液及呕吐物,有假牙的也要取出来,使呼吸道保持畅道。然后把病人平躺,头部尽量向后仰,急救者一手托起病人的下颌,深吸一口气,紧对着病人的嘴或鼻将气吹入。吹气入口时,急救者用一只手捏住病人的鼻孔,这样可以避免气体漏出;吹完气后,将捏鼻的手放松,并用一手压在病人的胸部(有可能时,由另一助手压胸),帮助气体排出。这样有节奏、有规律地吹气,按照正常的人呼吸次数,每分钟吹气16~20次,就能拯救病人的生命了。
  吹灰之力——肺活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次数为16~20次/分,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称为潮气量。当人用力吸气,一直到不能再吸的时候为止;然后再用力呼气,一直呼到不能再呼的时候为止,这时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正常成人男子肺活量约为毫升,女子约为毫升。肺活量代表一个人潜在的呼吸能力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呼吸功能和健康状况,是常用的测量呼吸功能的方法之一。
  肺是管呼吸的,吸气,肺膨胀扩大;呼气,肺马上缩小。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等于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肺活量的大小与性别、年龄、身高、呼吸肌的强弱、肺和胸廓的弹性有关。肺活量和身高成正相关,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呼吸肌的力量愈强,肺和胸廓的弹性愈大,肺活量愈大,反之则愈小。
  在病理情况时,限制性通气障碍可引起肺活量减小,这种症状主要表现于肺组织受压、萎陷,或正常的肺组织被病变代替了,譬如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或分流不畅的肺囊肿。肺活量正常值范围很大,通常即使极准确的预计值,也可有±20%的误差,所以,只有肺活量较预计值减少20%以上,才能认为肺活量减低。
  造成肺活量检测数值连年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没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锻炼肺活量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就简单介绍三种。方法一:经常性的做一些扩胸、振臂等徒手操练习。方法二:耐久跑练习,注意要坚持经常、跑和呼吸配合、距离适当、强度不宜大。方法三:练习潜水或游泳,在水中不但手臂要不停的划水,还要克服水的阻力呼吸,是锻炼提高肺活量的好方法。
  锻炼提高肺活量的方法还有:踢足球、打篮球、折返跑等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那一种方法,都要持之以恒经常练习才能有效。以上这些锻炼的机制是: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肺的弹性,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提高和改善肺呼吸的效率和机能,从而达到增强肺活量的目的。
  肺有哪些功能
  婴儿呱呱坠地时的一声哭喊,宣告了新生命的诞生。
  为什么新生命要哭喊着向人间报到呢?原来,婴儿一落地,就需要自由地呼吸。从此,他将一直呼吸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哭是新生儿第一次呼吸的始动力量,是大口吸气、呼气的表示。胎儿降生前,肺无呼吸功能,构造致密,比重大于1(1.045~1.056),入水则下沉。降生后开始呼吸,肺泡内充满空气,呈海绵状,比重小于1(0.345~0.746),故可浮于水中。法医常利用这一点,鉴定胎儿死亡的时间。据17世纪意大利学者博雷利的观察,肺本身实际上并不呼吸,肺的呼吸是被动的。由于隔肌的牵拉、推动,胸腔节律性地伸展和收缩,于是带动了肺脏的呼吸。成年人的隔肌每分钟大约收缩16次,所以两肺也就呼吸16次左右。若以每分钟呼吸16次、每次呼吸进出身体的气量为500毫升计算,我们每天约有1000多万毫升的空气进出呼吸系统。
  走路、爬楼梯或进行体育活动时,肺就加强呼吸,以取得更多的氧。跑步的人比安静卧床的人要增加大约6倍的氧。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人体需氧量不算太多,通常只要1/20的肺泡工作就够用了,如果因病切去2/3的肺,照样能维持生命活动。对于不常活动的人来说,每天做几次深呼吸是有益的,这样可以呼出“躲”在肺泡深部的二氧化碳,把新鲜的氧气送到深部的肺泡里去,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肺还是人的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人体的肌肉、肝、心和含有气体的肺、装有食物的胃肠,被叩击后会发出不同的声波。因此,不同部位的叩诊音是不同的,医生把叩击后由脏器发出的声音分为鼓音、清音和浊音。
  人生病以后,不该含气的部位含了气,不该有水的地方有了水……于是在叩诊音上就发生了变化。医生根据叩诊音的变化,就探知了这些部位的病变。
  肺在胸膛里占很大位置。一般检查胸腔部位,医生会先敲一敲,从肺部所反应出来的声音。来看看是不是肺声音清亮,肺部有积水、化脓的时候,声音很短促,显得浊而弱;有洞的肺,声音实而低。所以医生检查胸部,一定会在肺部先敲一敲,看看肺部健不健康。
  有经验的老医生,在接受检查的病人胸部到处“剥剥”敲几下,就能大致判断毛病在哪里。不过要最后确诊,还得依靠X光透视,以及B超检查等手段,光靠“剥剥”敲几下是靠不住的。
  感觉器官的秘密
  奇妙的第三只眼睛
  关于第三只眼的说法由来已久,在东方的许多宗教仪式上,人们习惯在双眉之间画上第三只限,认为这样便可获得与宇宙进行直接交流的通道。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第三只眼位于大脑中心部位,将其比喻为宇宙能量进入人体的闸门。直至今日,现代医学对第三只眼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古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器官退化痕迹残留在大脑半球下。“退化的眼睛”与松果体类似,是一个不大的非对称器官。
  第三只眼出现在胚胎发育两个月时,即晶体、感光器和间脑区域的神经细胞形成阶段。奇怪的是,它刚一出现,马上就开始退化。著名的海克尔生物基因定律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根据这一定律,胚胎在很短的时期内会经历其所属物种的整个进化史。即人类在胚胎时期能够出现我们的先祖所具备的某些形态特征。人类学家认为,人体的某个器官会发生退化,然后便不复存在。从古代两栖动物的进化中可以发现它们同样伴有退化。新西兰的斑点楔齿蜥已经存在了2亿年,它的颅骨上有很小的眼眶,在一层透明的膜下隐藏着一只真正的眼睛。古生物学家发现,许多灭绝的爬行动物头顶都有眼睛,它是这些动物视觉器官的重要补充。正是因为具有这一独特的器官,爬行动物才对地震、磁暴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非常敏感。
  动物的第三只眼确实能够物尽其用,而且还可以保护自身安全,但人要它来做什么呢?
  专家认为。先知者眼前出现的画面,正是松果体作用的结果。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而身体与地面振荡保持一致。所以,松果体能够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象力,将其化作神经冲动,到达丘脑下部。然后,这些信号随着神经进入视网膜,视网膜上便出现虚拟的图像,同时,图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继续传人大脑的视觉皮层,产生意识。未卜先知的画面通常是闭眼而非睁眼时出现的。未卜先知的能力应该是在我们的祖先失去了头顶上的眼睛后,作为对这一消失器官的补偿而出现的。而祭司充分利用了这一退化器官。为发挥第三只眼的功能,他们用钻石做头饰,在宗教仪式时佩戴。或许,宇宙的神秘能量正是通过宝石透明剔透的结构,以光束的形式汇聚到头顶。电磁波到达松果体并作用于其组织,水晶起的作用与晶体类似,只是它吸收的并非普通光线,而是宇宙能量。在宗教仪式中,祭司正是借助人为的第三只眼,洞悉一切。
  关于松果体是否是第三只眼睛,它是否具有特殊功能目前尚无定论。科学界一直认为,它跟阑尾一样毫无用处。但有的学者却发现它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人到了另一个时区作息会失调,身体机能会发生暂时紊乱,正是松果体在捣乱。
  古代曾经有能量中心之说,这一中心很早就被冠以第三只眼之名,因为它能够接收和反映出具体的图像,看来古人的结论不无道理。
  眼睛与光线
  我们的眼睛是个娇嫩的器官。对工作条件要求很严格。
  如果在太暗的光线下看书,眼睛为了看清字体必须吃力地调节,时间一久就会使视力减退。按理说,光线越强越能看得清,但是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书,不一会儿就觉得眼睛酸痛,抬头看远处会出现一片黑。这是因为太强的光线也刺激眼睛,引起瞳孔缩小,调节紧张。若经常如此,也会造成近视。
  那么,什么样的光线最理想呢?
  一般来说,40瓦的灯较适合看书写字。若做更精细的工作,则需要适当提高照明程度。
  有的青少年朋友缺乏有关的知识,用肉眼直接去看中午阳光很强时的太阳,或者电焊的火花。这样做都会损害眼睛。人到了光线太暗的地方,往往看不清东西,但是过些时候就能看清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从明亮的外面走进正在放映的电影院时,一开始眼前会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而寸步难行,一定要站一会,才能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我们眼睛的视网膜上,有两种不同的感光细胞:一种叫视杆细胞,它对弱光敏感只在暗处起作用;另一种叫视锥细胞,这种细胞对强光敏感,主要在明亮处起作用。科学家们发现,在人的视网膜上,有1.2亿个视杆细胞,有600万个视锥细胞。
  当我们从亮处走向暗处的时候,本来在明亮处起作用的视锥细胞一下失去功能,不能产生视觉,而把任务交给了视杆细胞。可是视杆细胞却不能立即担负这个任务。主要是因为视杆细胞里含有一种叫“视紫红质”的东西,视杆细胞就是依靠它在暗处产生视觉的。
  可是这种视紫红质,在亮光下会分解,因此,储藏量不多。所以,从亮处一到暗处,它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和合成,才能产生视觉。因此,从亮处到暗处时,便产生了一个暂时性的黑暗阶段。
  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两只手用力的时问长了,或是两条腿路走得多了,就会感到有些发酸、发麻,这是肌肉疲劳的缘故。眼睛也一样,看书时间长了或者长时间地看电视节目,眼睛也会发酸甚至会流眼泪,这也是眼睛疲劳的信号。
  手脚发酸发麻只要休息一下疲劳就可以消除。而眼睛就不一样,如果疲劳过度就会使眼睛里负责调节的睫状肌经常处于拉紧状态,时间一长,就会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使眼睛近视、视力减退,这可是抱憾终生的事情。
  可是有些青少年并不理会这些,看起小说来,就不肯放手,想一口气把它看完。走路看,吃饭也看,乘车看,躺在床上也看。还有些青少年做作业也往往不注意书本与眼睛的距离,不注意坐的姿势、头的姿势,又不注意适当的休息。时间一长,眼睛过度疲劳,就逐渐使视力减退变成近视眼了。
  为了保护视力,青少年要养成科学的用眼卫生习惯。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保护30厘米以上,连续看书45分钟就要稍作休息,眺望远处的绿树,并做眼保健操。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地方看书,更不要躺着看书。
  因为读书、阅读就得用脑子,那就要让大脑皮层里的神经细胞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活动。脑力活动时营养消耗大,这就要求及时得到补充才能维持脑细胞的正常运动。而躺下时心跳较慢,血流缓慢、血液循环也不如坐着的时候好,脑子里的血需求量增多,补充赶不上消耗,大脑自然就容易疲劳了。
  读书还要用眼,要求视力敏锐而且持久。躺着的时候,眼里血管充血,这时用眼比较吃力。同时,看书时眼睛的晶状体要不断地调节以要求距离保持一致。而躺着看书,书面距离会忽远忽近,调节比较吃力,容易引起眼睛疲劳。
  另外,躺在床上,书面上受的灯光照明也难以一致。拿书的手悬在半空中也感到吃力,这些都是躺着读书容易疲劳的原因所在。因此,应该注意姿势正确,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否则,很容易引起疲劳。
  多看树木对眼睛也有好处。过分鲜艳的颜色会使人感到耀眼,而产生疲倦的感觉;过分灰暗的颜色又会使人的情绪感到沉重低落;红色和黄色是一种亮色,它们给人一种耀眼的感觉;而绿色给人以凉爽和平静的感觉,使眼睛感到舒适。
  从对光线反射的角度来看,红色反射68%;黄色反射65%;绿色反射46%;而青色反射只36%。由于红色和黄色对光线反射较强,因此,容易对眼睛产生耀光和刺激。而青色和绿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比较适中,因此,对眼睛、神经、大脑都比较适宜,不会产生刺激感。
  此外,青草和树木,还能吸收强光中的紫外线,而紫外线对眼睛是有伤害的。因此,多看树木既能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同时,还能减少因强光对眼睛产生的耀眼,对眼睛是有保护作用的。
  为什么眼睛会生病
  近视眼、沙眼、色盲、远视眼、夜盲……呦,眼睛的疾病可真不少。为什么眼睛会生病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发生生理变化。
  眼球犹如一个圆球,镶在一臼窝中,在一定限度内眼球能相当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转动。在假想中,眼球以一固定中心为转动圆心,眼球可按通过此圆心的三个坐标轴为转动轴而旋转。事实上,由于眼球是陷在一软性脂肪组织形成的窝中,眼球在此窝中除能转动外,也可略有移位。因此,对于转动中心及坐标轴等都只是一种便于说明问题的假设而已,实际上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在眼球活动时,这些中心及轴都略有移位。
  医学上把眼球处在向正前方注视的位置称为原位或第一眼位,向上、下、左、右的正直方向转动后所处的眼位置称为第二眼位。向四个斜角转动方向所处的眼位称为第三眼位。肌肉的协作与对抗眼球的每一个运动动作都不会是一条眼外肌活动的结果,而是一组肌肉协作的结果,每一条肌肉都有与其主要作用相同的协同肌,也有与其主要作用力相反的对抗肌。两眼共同运动时,两眼的主要作用肌肉称为配偶肌。
  当一组眼肌收缩使眼球向某个方向转动时,与其相对抗的一组肌肉必定放松,这是调节运动平稳所必需的。眼球运动并非由单一肌肉收缩的结果,牵涉到三至五条肌肉的协调动作,但每条眼外肌都有它自己的主要作用方向。眼生理变化过程是:
  首先,调节过度造成调节紊乱,这时的视物模糊即是一种形觉剥夺的近视环境。
  其次,眼球在这个近视环境中产生适应性变化(异常生长)。
  再次,眼轴逐渐变长。
  最后,近视的度数越来越大。经过休息或使用阿托品等麻痹睫状肌后也不能改善和提高视力,假性近视就变成了真性近视,这时近视在大脑中枢已有了固定的占位,治疗时难度加大。
  长期的调查结果表明,少年儿童的近视大都是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吃饭挑食,营养不全,加上缺乏科学用眼知识,更没有眼保护措施、手段,长期的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学生的近视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对学生来讲,做作业时照明不足,繁体字笔画过于拥挤以及不良的读写习惯等,都会迫使学生把书本拿近,看近必然引起一系列的近反射。近反射使眼球壁内生化结构改变和眼内压增高使眼轴变长,从而形成轴性近视即真性近视。
  病症1——近视眼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是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汇聚,而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造成视觉变形,导致远方的物体模糊不清。
  近视眼视力降低,看远不清楚而看近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阅读,会发生视疲劳现象,觉得眼睑沉重,眼胀头痛,恶心,眼干涩等。
  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眼,眼轴明显伸长,形成后巩膜葡萄肿,发生一系列的病变,甚至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失明。因为高度近视的眼球前后径不断增长,成为长椭圆形,由于巩膜向后扩张,视神经**周围脉络膜萎缩,在视神经**颞侧形成半月形的近视弧形斑,进一步发展成为环状弧形斑,眼底也发生一系列病变,视网膜脉络膜弥漫性萎缩,视网膜变得脆弱菲薄,尤其是眼球后极部和黄斑区视网膜变性萎缩,黄斑出血,形成黑斑,严重损害视力。玻璃体混浊液化,可出现部分浓缩及点状、条状或絮状混浊,随眼球运动而上下飘动,常和视网膜发生粘连,牵引视网膜而发生裂孔,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裂引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是视细胞所在部位,视细胞是专门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视网膜脱离发病后,视网膜便会失去营养供应来源,视细胞逐渐萎缩,因而丧失视力。
  按成因可把近视眼分为两类:
  单纯性近视眼:主要是指由发育期视近过度造成的近视,部分属基因遗传眼病,环境因素是主要成因之一,眼部不伴有其他病理性改变,度数-般在-6.00D(600度)以下。
  病理性近视眼:主要是指伴有眼部的其他异常的近视,度数一般大于-6.001)(600度)。病理性近视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与用眼疲劳无关,近视度数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加深,可高达2000度以上。即使戴眼镜也难矫正到正常视力,还可能发生严重影响视力的一系列并发症。
  同时,也可按照调节作用参予的多少分为:
  假性近视:患者远视力低于正常,近视力正常。如用强的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则视力可达正常,检影验光为正视或轻度远视。
  真性近视:患者远视力差,近视力好,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时,其散瞳后视力变化不大,用负镜片可矫正视力。
  混合性近视:患者远视力不好而近视力正常,散瞳后,其远视力较散瞳前有所提高但不能达正常。散瞳后视力提高这部分为调节过强所致,即假性近视,余下视力不好这部分为真性近视,须用负镜片矫正。
  此外有人把婴幼儿期既出现的近视眼叫先天性近视,也有人把遗传性近视都叫作先天性近视。
  为什么会得近视眼
  近视眼形成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遗传因素、发育因素等。
  所谓的遗传因素是指近视具有一定遗传倾向。高度近视的遗传性比一般近视的倾向明显。有遗传因素者,近视发病率较早,常在进入青春期以前就开始近视了,且多在6个屈光度(-600度)以上。这种高度近视在医学上叫变性近视。我国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即父母双方都为高度近视,子代100%为高度近视。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者,子女50%为高度近视,但也有显现不全的表现。环境因素起一定作用。一般近视属于多因子遗传,既服从遗传规律又有环境因素的参与。
  而所谓的发育因素指的是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眼球的前后直径只有成年人的2/3左右,故均是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变长。到15岁左右,眼球基本上跟成年人一样,前后直径达到24毫米。如果发育过度,眼轴过长,则形成近视。这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其近视度一般都低于6个屈光度(-600度),到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但如果幼年时进展很快,到15~20岁时进展更快速,以后即减慢。这样的近视常高于6个屈光度,可达到20或30个屈光度,既镜片-度。这种近视称为重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也称病理性近视。这种近视到晚年可发生退行性病变,视力逐渐减退,配镜也不能矫正视力,这样的眼睛大多数最后都造成失明。很少有出生时就是近视,只有极少数人是天生的近视,而先天性近视眼很少有退行性病变。
  现在,由外因导致的近视越来越多。尤其是从事文字工作或其他近距离工作这类人群得近视的比较多。环境污染特别是空气污染对眼睛视力有相当恶劣的影响。因为角膜有透气性,它在不断地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而其代谢所需的氧80%来自空气,空气被污染后,其间的有害物质也必然会通过气体交换这一途径进入角膜内,时间长了,肯定要影响眼睛视力。
  特别是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关系更为密切。不注意锻炼身体,不注意营养全面、合理膳食都将导致近视的发生。而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期持续看近,是形成近视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
  而且,如果假性近视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继续在近视环境中过度地用眼,视网膜长期接受近视反射,动眼神经指挥眼外肌持续舒张,巩膜组织在眼外肌的长期机械压迫下,那么,球壁就会逐渐变薄伸长扩张,弹性减弱。睫状肌环形纤维则持续紧张,回弹力降低,不能舒张。
  怎样预防近视眼
  长期的调查结果表明,少年儿童的近视大都是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吃饭挑食,营养不全,加上缺乏科学用眼知识,更没有眼保护措施、手段,长期的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危害更大。同时,电脑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引起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的近视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对学生来讲,做作业时照明不足,繁体字笔画过于拥挤以及不良的读写习惯等,都迫使学生把书本拿近,看近必然引起一系列的近反射。近反射使眼球壁内生化结构改变和眼内压增高,从而使眼轴变长形成轴性近视即真性近视。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同时始发年龄又有下移的势头。青少年近视眼通常是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使眼的调节与辐辏过度,眼外肌对眼球压力增加,久而久之造成了视远物不清楚、远视力下降。近视眼的好发年龄为7~17岁,10~15岁则是发病年龄的高峰。这是因为青少年眼球的生理特征加上某些外界因素如不良的学习环境、不良的用眼习惯以及身体素质等,很容易引起眼球发育异常,从而导致近视眼。因此,预防近视眼必须从小重视。那么,有哪些预防措施呢?
  近距离用眼的时间不宜过长,每隔45~60分钟要休息10~15分钟。休息时应隔窗远眺或进行户外活动,使眼球调节肌得以充分放松。近距离用眼时的光线要适中。近距离用H艮时光线过强或太弱均是造成近视眼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夜晚或光线暗的环境下。照明最好采用40~60W的白炽灯,放在书桌的左上角。这是因为白炽灯的光线比较柔和,显色性能良好,眼球容易适应,防止了光线过强或过暗所带来的用眼疲劳。近距离的用眼姿势要正确。近距离用眼姿势是影响近视眼发生率的另一个因素。近距离用眼时,桌椅高低比例要合适,端坐,书本放在距眼30cm的地方。坐车阅读、躺在床上阅读或伏案歪头阅渎等不良的用眼习惯都将增加眼的调节负担和辐辏频率,增加眼外肌对眼球的压力,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眼球正处于发育阶段,球壁伸展性比较大,长时间的不良用眼姿势容易引起眼球的发育异常,导致近视眼的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机体素质的好坏与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生也有密切关联。比如说,营养不良、患急慢性传染病、体质虚弱、偏食或贪吃甜食的孩子常见有近视眼。
  什么叫假性近视
  青少年得了近视眼以后,到医院就诊,对某些近视,医生会说这是“假性近视”,只要注意科学地用眼,视力是可以得到恢复的。那么,什么叫假性近视呢?
  近视眼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眼球的前后直径超过了24毫米的正常长度,这种近视叫做“真性近视”。
  另一种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习惯而引起的。如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场合看书,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过近,读写的时间过长、姿势不正走路或躺着看书,使眼睛的睫状肌经常处于紧张的调节状态,眼睛的晶状体也长期最大限度地向前凸出,时间一长就会失去原有的可调状态,最后使视力减退,而成为近视眼。这种近视眼,在医学上叫做“假性近视”,或叫“功能性近视”。
  如果假性近视患者仍不注意用眼卫生,就会引起眼球冲血、眼压增高、组织变软,再加上阅读书写时两眼视线需要向被视力的字体会聚,造成眼外肌的压迫,使眼球外层的组织逐渐发生变化,眼轴变长,成为轴性近视称为真性近视。
  患近视少年的同一只眼,往往假性近视与轴性近视同时存在,称为真假混合性近视。
  假性近视是相对真性近视而言。真正的近视眼是正视眼的屈光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即解除了调节作用后,眼的远点位于有限距离之内。换句话说,近视眼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而造成眼球前后径变长,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引起视物模糊。而假性近视眼,是在看远处物体时还有部分调节作用参加。
  目前治疗假性近视的方法很多,主要是放松调节,达到治假防真目的。常用的方法有:一是放松调节,比如使用远眺法:在学习或写字1~2个小时后远眺大自然景色,使睫状肌调节松弛。坚持做眼保健操每日3~4次:二是采用提高视觉中枢的兴奋性,比如用直流电治疗近视眼,增加大脑的视中枢及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可使远近视力均有提高;三是改善学习环境:阅读和写字注意保持30厘米距离和正确的姿势。注意自然光线和保证室内充足的照明。劳逸结合,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每阅读1小时应休息10~15分钟,不要躺着或走路看书。注意加强体育锻炼。
  只要及时地纠正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使眼睛放松、消除紧张状态、视力多数是可以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的。
  病症2——远视眼
  处在休息状态的眼使平行光的视网膜的后面形成焦点,称为远视眼。这种眼的光学焦点在视网膜之后,因而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像是模糊不清的。为了看清远处物体,要利用调节力量把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故远视眼经常处在调节状态,易发生眼疲劳。
  高度远视眼,因为看不清外界的任何物体,所以视觉症状比较明显。轻度远视眼,使用调节力量可以克服其屈光缺陷,可无任何视觉症状。青少年的调节力强,即使有中等度远视,也可不发生任何视觉症状。因为远视眼除了看远要用调节矫正其屈光缺陷之外,在看近物时,还要增加一部分调节力,因而远视眼的视觉主觉干扰症状,多在看近处物质时首先表现出来。例如,正视眼看33cm处的物质时要用3.00D的调节,2.00D远视眼在看近时,就要用5.00D的调节,才能得到同样的光学效果。当远程度很高,其调节力量不足以矫正屈光异常时,可能产生另一种情况,即借助于物像的增大来增加辨人物体的能力。
  因此,偶尔可以看到远视眼患者把书本拿得很靠近眼睛,如不注意,有时误认为是近视眼,称其为“远视眼型近视表现”。如此对于调节的高度动用,可迅速引起疲劳现象。即使远视的程度不高,有时亦可因年龄的增长,体力或精神的衰弱,而发生调节能力障碍,出现视力模糊的感觉,经常发生于长时间的近工作之后,因而只有暂时停止用眼。使睫状肌作短时间的休息,方能恢复清晰的视力。视疲劳是远视眼最为常见的症状,同时可伴有头痛、头昏和身体与精神方面的不适。如视疲劳持续过久,有时可能发生短时间的睫状肌麻痹,造成高度的视力障碍。但也可能发生睫状肌的痉挛性收缩,以致引起假性近视。
  至于调节与集合作用的分离,可表现为两种方式:准确的调节,配合过度的集合:或不够的调节,配合适度的集合。但因前项方式,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视力,所以成为一般远视眼的发展趋势,即牺牲两眼单视,以便取得单眼视力的清晰性,因而养成一眼(视力较好的一眼)单视,而忽视他眼的习惯,结果形成内隐斜或内斜视。
  为什么会得远视眼
  远视眼中最常见的是轴性远视,即眼的前后轴化正视眼短些。这是屈光异常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在初生时人的眼轴平均约为17.3mm,从眼轴的长短来看几乎都是远视,可以说婴儿的远视眼是生理性的。之后,随着婴儿身体的发育,眼的前后轴也慢慢增长,待到成年,人眼应当是正视或者接近于正视。有些人在眼的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眼球停止发育,眼轴不能达到正常眼的长度,因而到成年时仍保持婴儿或幼儿的眼球轴长,称为轴性远视眼。反之,发育过程即成近视眼。真正屈光度为零的正视眼是少数。
  一般来说,人类远视眼眼轴较短的程度并不很大,很少超过2mm。按照眼屈光学计算,每缩短1mm,约代表3D的改变,因而超过6D的远视是少见的。但也有高度远视眼,并且有的眼睛虽不合并其他任何病理性变化,也会高达24D。在病理性发育不正常中,例如小眼球。其远视程度甚至还会超过24D。
  眼的前后轴变短,也可见于病理情况。眼肿瘤或眼眶的炎性肿块可使眼球后极部内陷并使之变平;再者,球后新生物或球壁组织水肿均可使视网膜的黄斑区向前移;一种更为严重的情况,可以由视网膜剥离所引起,这种剥离所引起的移位,甚至可使之触及晶体的后面,其届光度的改变更为明显。
  远视眼的另一原因为曲率性远视,它是由于眼球屈光系统中任何屈光体的表面弯曲度较小所形成,称为曲率性远视。角膜是易于发生这种变化的部位,如先天性平角膜,或由外伤或由角膜疾病所致。从光学的理论计算,角膜的弯曲半径每增加1mm可增加6D的远视。在这种曲率性远视眼中,只有很少的角膜能保持完全球形,几乎都合并有散光。
  第三种远视称屈光率性远视。这是由于晶体的屈光效力减弱所致。系因老年时所发生的生理性变化以及糖尿病者在治疗中引起的病理变化所造成:晶体向后脱位时也可产生远视,它可能是先天性的不正常或眼外伤和眼病所引起。另外,在晶体缺乏时可能会导致高度远视。
  病症3——色盲
  自然界的色彩真是数也数不清。
  雨后天上有七彩的虹,春季有万紫千红的鲜花……然而所有的色彩,可以说都是由红、绿、蓝这三种基本色调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
  外界的一切景象都要投影到我们眼里的视网膜上,我们才能看到。我们的眼睛里的视网膜上有一种圆锥形的细胞,可以辨别这三种色光,从而使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色彩。
  但是,有的人看这个世界只有灰度深浅的不同,而无色彩的差异,犹如看一部黑白片,这就叫“色盲”,更确切地说是叫“全色盲”;有的人只是缺乏辨别红色的能力,这叫“红色盲”有的人只是不能辨别绿色,这叫“绿色盲”;有的人不能辨别红绿二色,这叫“红绿色盲”。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在圣诞节前夕买了一件礼物——一双“棕灰色”的袜子,送给妈妈。妈妈看到袜子后,感到袜子的颜色过于鲜艳,就对道尔顿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说是樱桃红色的呢?疑惑不解的道尔顿又去问弟弟和周围的人,除了弟弟与自己的看法相同以外,被问的其他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对这件小事没有轻易地放过,他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发现他和弟弟的色觉与别人不同,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为此,他写了篇论文《论色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有色盲的人,往往自己并不知道。经常是体格检查或辨别颜色时,偶尔被别人发现。有些工作是不适合有色盲的人干的,比如汽车、火车的司机。因为如果司机不能很好地识别红绿灯,就会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
  色盲这种眼病能治吗?
  很可惜,目前还没找到什么医治办法。不过它并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多的麻烦。患有色盲的人,从事一般的工作还是可以的。
  根据统计,男性色盲发病率为5%,而女性则为1%。有先天性色觉障碍者,往往不知其有辨色力异常,多为他人觉察或体检时发现。凡从事交通运输、美术、化学、医药等工作人员必须有正常的色觉,因此,色觉检查就成为服兵役、就业、入学前体检时的常规项目。
  色盲是辨色能力的缺陷。正常人的辨色能力有个体差异,但差异不大。
  色盲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前者是遗传性缺陷,后者见于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或视径的疾病。色盲的病理机制目前尚不为人所知。
  色盲有哪几种
  先天性色觉异常的程度差别很大,一般常用的分类法有:
  一是色性色觉,缺乏识别色调和饱和度的功能,只具备对亮度的感觉。在这样的色盲者眼里。世界就像黑白照片、黑白电视一样,此为全色盲。很少见,人群患病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其中一半以上为血缘婚配的后代,男性多于女性。
  二是色性色觉,只能在三种原色(红、绿、蓝)中感受其中两种原色。又可分为红色盲、绿色盲和青黄色盲三类。红色盲者对光谱的红色段不能感受,仍能分辨橙色至紫色的一段光谱。绿色盲者感受的光谱范围正常,但最敏感的光谱从正常的绿色移至橙色,不能区分红和绿色,但仍可分辨绿色和青色。红、绿色盲是最常见的色觉异常。青黄色盲者不能感受光谱的紫色端,极为少见。
  红绿色盲是一种最常见的部分色盲,分为红色盲和绿色盲。患红绿色盲的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他们把整个光谱看成两种基本的色调:长波(红、橙、黄、绿)部分为黄色,短波(青、蓝、紫)部分为蓝色。科学家认为,红绿色盲者视网膜上缺少感受红光或绿光的锥体细胞。
  青黄色盲又称紫色盲,在二色视中极为罕见,他们看光谱在紫色端有些缩短。光谱上最亮部分在黄色部分,且光潜上有两上中心点:一个在黄色部位(波长约是580nm),另一个在蓝色部位(波长470nm)。他们似乎只辨认得出红与青两种色调,对于黄绿与蓝绿色,绛色与橙色都不能分辨。
  异常三色性色觉,具有对三原色的感受能力,但对色调和饱和度的辨识能力差,对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的识别力不如正常人,也称色弱。色弱在程度上有较大差异,重度的色弱接近于色盲,而轻度色弱又与正常色觉相差甚微。色弱亦分为红色弱、绿色弱和青黄色弱三类。
  色觉对从事某些专业人员(如驾驶、印染、医学、美术等)非常重要。色觉异常者从事这些工作多有困难,甚至可发生危险,故而在选择职业前应检查辨色功能。但色盲和色弱者常无自觉症状,往往又不自知,常坚持否认有色辨异常,因此,对色盲进行检查显得格外重要。
  色盲是如何检测出来的
  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色盲,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所以,首先就应该明确自己是否是色盲。而目前的检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假同色图,设计者采用色调、亮度、饱和度各不相同的色块拼成图或字,色觉正常的人靠把色调基本相同的色块联成线或片而认读出文字或图案;而色觉异常的人则依据色块的亮度,或以其异常的辨色能力来认读,从而暴露其色觉缺陷以及其类别。医学临床中常用的色盲检查本,就是由一系列假同色图组成。使用时将检查本放在被检查者面前0.5m处,在自然照明下请其逐图认读,每图应在5秒内认出,记下对每一图的认读结果,参照该检查本的说明,就可以查出色觉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的话。是何种色觉异常。
  法恩斯沃思一芒塞尔二氏100色测验法,这种方法是由D.法恩斯沃思选出93种自455~633nm波长的标准色调,贴在棋子表面作为色标,按色调递变次序在色标底部标以序号,共85个活动子,8个固定子,按红、绿、青、紫四个主色调。分装四匣。测试时,按匣序顺次逐匣取出色标,打乱次序,嘱受检者按匣两端固定色标为标准,将最相近的色调排放匣中。排毕,从透明匣底读出序号排列、记录,逐匣排放、记录。正常色觉者应从1~93按序排列。若有错误,则计算其误差分,方法是将错放的色标前后两个相邻色标序数差值相加。再取记录图,该图为一极坐标式记录纸,从中心点辐射发出85条直线,每一线代表相应序号的色标。以中心为圆心划出7个同心圆,从中心向外循次为1~7。将各序号色标的误差分点在圆内,再将这些点连起来。正常色觉者应为一相应于第二环的同心圆。异常色觉者则连线呈齿轮状,辨色能力愈差,齿轮的参差愈大。齿牙位于哪一色调区,即为对该色调的色觉异常。
  法恩斯沃思将色标色相排列法简化为D-15色盘检查法,将一标准色标放于匣左侧端,嘱受试者选择一个色调最近的色标置于其右侧,依次将15个色标排完,再按其序列记录于图纸上,成一马蹄形连线。若序列错误,则按次序连线,如此连线有两条以上呈平行,则为异常,与连线相平行的指示线上标的字即表明色觉异常的类型。
  病症4——夜盲症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在傍晚或弱光下看不见东西,医生称这种人得了夜盲症。它的主要症状为白天视觉几乎正常,但眼睛对弱光的敏感度下降,黄昏时由于光线渐暗而看不清物体。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而在许多鸟类中(如麻雀、鸡等)存在着先天性夜盲,所以,这种病又叫“雀目眼”、“鸡盲眼”。
  那么,夜盲症是怎么回事呢?经科学家研究,在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种不同的感光细胞,一种叫视锥细胞,它对强光敏感:一种叫视杆细胞,它只对弱光敏感。
  在正常情况下,视杆细胞内含有一种被称为视紫红质的感光物质。靠这种感光物质,视杆细胞在弱光下才产生视觉的。
  科学家发现,视紫红质是由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的。强光时,视紫红质分解成视黄醛和视蛋白,此时,视杆细胞无作用。当在黑暗处,视黄醛和视蛋白很快结合成视紫红质时,视杆细胞才产生视觉。
  当视杆细胞不能合成足够量的视紫红质时,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因此,就产生了夜盲症,在傍晚时看不见东西了。
  那么,为什么会得夜盲症呢?科学家发现,造成夜盲症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暂时性夜盲。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夜盲。这种夜盲是暂时性的,只要多吃猪肝、胡萝卜、鱼肝油等,即可补充维生素A的不足,很快就会痊愈。
  二是获得性夜盲。往往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营养不良或本身的病变引起。常见于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脉络膜缺血萎缩等,这种夜盲随着有效的治疗、疾病的痊愈而逐渐改善。
  三是先天性夜盲。这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杆状细胞发育不良,失去了合成视紫红质的功能,所以发生夜盲。
  虽然夜盲症是缺乏维生素A。但是维生素A的补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过量服用,有可能会引起维生素A中毒现象。
  维生素A的缺乏是怎样引起夜盲的呢?在我们的眼底有层视网膜,视网膜上有许多视觉细胞负责感受射进眼睛里的光线。视觉细胞分两种:一种是圆锥形的,叫视锥细胞;一种是圆柱形的,叫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使人眼感受强光线,而视杆细胞则感受弱光的刺激,使人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也能看清物体。当维生素A缺乏时,视杆细胞色变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从而导致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度下降,暗适应时间延长,出现夜盲症状。因此适量补充维生素A则可以有效地治疗。
  病症5——立体盲
  人的双眼视觉功能一旦发生障碍,缺乏立体视觉时,对外部空间的景物深度和距离就无法判断,这样的病症称为立体盲(立体盲的发病率为2.6%,立体视觉差异则高达30%)。立体盲是近十年来才被生物学家发现的一种眼病,它是一种比夜盲、色盲更严重的眼科疾病。
  立体盲也就是指立体视觉缺欠。人的立体感是这样建立的:双眼同时注视某物体,双眼视线交叉于一点,叫注视点,从注视点反射回到视网膜上的光点是对应的,这两点将信号转入大脑视中枢合成一个物体完整的像。不但看清了这一点,而且这一点与周围物体间的距离、深度、凸凹等等都能辨别出来,这样成的像就是立体的像,这种视觉也叫立体视觉。
  一般人的立体视觉在6岁以前就发育完善了。如果这期间患有某些疾病就会影响立体视觉的形成,导致立体盲。像双眼屈光不同,黄斑异位,视觉剥夺等等都会造成立体盲。如果双眼一个远视,一个近视,这样双眼就不能同时工作,看远用远视,看近用近视,不能双眼看同一物体,即双眼单视就无法形成立体视觉。两眼中有一只眼外斜严重,两眼黄斑位置不对称,或者先天性黄斑异位。双眼视线不能交叉于一点,也不能形成立体视觉。婴幼儿先天性或因病双眼或单眼不能视物,则自然也无法双眼同时注视一点,自然也不能形成立体视觉,所以一旦发现6岁以前的婴幼儿立体视觉缺乏,一定要及时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否则,到6岁以后,发育定型,形成永久性立体盲,那就会遗憾终生了。
  立体视觉对人的生活很重要,比如当你在双跟的注视下,可以很容易地将两支铅笔的笔芯对在一起;要是你闭上一只眼睛,就不那么容易了。由此可见,如果不具备精细的立体视觉,就被称为立体盲。立体盲患者看外界事物就像看普通照片一样,所以不容易被发觉。这种眼科疾病的发病率并不高,国外统计为2.6%,我国的立体盲患者大约有1000多万。
  患有“立体盲”的人,眼前是一片绝对的“平面世界”。他如果驾驶飞机,会把大海当成蓝天;如果驾驶汽车,坐在车里向外观测,由于车体在前进,路面和障碍物在急速“后退”,就会产生目标停止移动或远近判定不准的错误,诸如把下坡看成平路,把动的车辆或行人看成静的;把近在咫尺的路障看成百米之外,这样怎能确保行车安全呢?据有关资料表明,在交通肇事中有2.3%是由于驾驶员罹患“立体盲”所致。
  双眼屈光参差越早矫正效果越好,一旦形成“立体盲”,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就业,在从事IT、驾驶、美术等许多行业时受限。
  判断是否患有“立体盲”并不困难,只要用“立体视觉检查图”进行测试,很快便会分晓,可是如何进行矫治,却是一个难题。从目前来看只能避开一些对视力要求严格的专业,像驾驶飞机或机动车辆,精密仪表的制造或外科医生等,而去从事文学创作、法律或财经等工作。
  病症6——雪盲
  雪盲就是电光性眼炎,主要是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炎症,特点是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有剧烈的异物感和疼痛,症状有怕光、流泪和睁不开眼,发病期间会有视物模糊的情况。
  在高山冰川积雪地区活动的登山运动员和科学考察队员,稍不注意,忘记了戴墨镜,也时常被积雪的反光刺痛眼睛,甚至暂时失明,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雪盲症”。
  雪盲是人眼的视网膜受到强光刺激后而临时失明的一种疾病。一般休息数天后,视力会自已恢复。得过雪盲的人,不注意会再次得雪盲,再次雪盲症状会更严重,所以切不能马虎大意。多次雪盲逐渐使人视力衰弱,引起长期眼疾,严重时甚至永远失明。
  积雪对太阳光有很高的反射率。所谓反射率,是指任何物体表面反射阳光的能力。这种反射能力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比如说某物体的反射率是45%,这意思是说,此物体表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中,有45%被反射了出去。雪的反射率极高,纯洁新雪面的反射率能高到95%,换句话说,太阳辐射的95%被雪面重新反射出去了。这时候的雪面,光亮程度几乎要接近太阳光了,肉眼的视网膜怎么能经受得住这样强光的刺激呢?
  在南极辽阔无垠的雪原上,有些地方的积雪表面,微微下洼,好像探照灯的凹面。在这样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白光。出现白光的雪面,当然要比普通雪面所反射的阳光更集中更强烈了。在一般情况下,雪面并不像镜子那样直接把太阳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而是通过雪面的散射刺激眼睛的。人眼在较长时间受到这种散射光的刺激后,也会得雪盲症。因此,有时候即使是在阴天,不戴墨镜在积雪地上活动久了的人,眼睛也会暂时失明。
  雪盲的预防方法包括戴防雪盲护目镜。比较理想的护目镜必须能同时阻挡紫外线和红外线。中性灰色涂镍的眼镜也不错,它的透射比为18%,还可大大减少从天上或雪地上反射来的眩光。普通的玻璃片能挡住紫外线,但是眩光和暂时的视紫红质的消耗令人感觉不舒服。在应急情况下,可用一块黑布遮住眼睛。也可用纸片、木片、布条等自制简易裂孔护目镜,使紫外线进入眼内的量减少。将眼睛以下鼻部等涂黑也有防雪盲的效果。
  病症7——红眼病
  “红眼病”是传染性结膜炎,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红眼病”是俗称,医学上称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这种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常见的细菌有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般多在春夏暖和季节流行,尤其在高温高湿的地区更易发作、流行。
  红眼病的潜伏期为1~3天,急性发病,两眼同时或先后相隔1~2天发病。患者会感到刺痒,进而畏光、眼睑因肿胀难于睁开。有时感到分泌物过多,除去分泌物后,视力立即恢复。分泌物为粘液或粘液脓性,会粘着睫毛。
  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都可能被传染上这种疾病。因此,这种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仅1988年,估计就有1100万人发病。少数病人可伴有角膜病变而影响视力。而最新研究资料更证实,红眼病若治疗不及时,会引起神经麻痹,导致四肢瘫痪等症状。
  有人认为看一眼红眼的病人,就会得红眼病,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目前只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才会患病。当我们了解了“红眼病”的这种传播途径之后,那么就不难来预防它了。首先外出活动、接触钱物后一定要洗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卫生意识差,群体活动多,特别是时下很多学生爱去网吧,由于网吧的电脑是公用的,键盘又不容易清洗消毒,加上时间长了用眼疲劳,更容易用不干净的手接触眼睛造成感染。如果家里一旦有人患病,一定要做到病人的物品专人专用,用完后每次消毒。理发、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要注意卫生管理和消毒。
  一旦得了“红眼病”也不必着急,由于“红眼病”一般都是由病毒感染造成的,所以不要随意使用抗菌素,一般可用抗病毒眼药水。一经发现,立即治疗,不要中断,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一周时间,以防复发。
  病症8——沙眼
  常有人以为,沙眼顾名思义是风沙吹入眼中而引起的。其实沙眼是一种慢性传染眼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偶有急性发作,然后进入慢性过程。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
  当用了沙眼病人用过的毛巾、洗脸水就会传染上沙眼。当新生儿通过有衣原体感染产道也会引起新生儿的沙眼。公共场合如游泳池不经过适合的消毒也会传染沙眼。
  得了沙眼就会感到眼睛发涩、干燥、磨痛、逆风流泪。再严重会眼红、畏光、视力下降、睫毛倒里、角膜(里眼球)发炎变混浊,视物模糊。
  感染沙眼可以延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之久,因此,许多人都拿沙眼不当病。但科学家警告说,实际上沙眼的病原体——沙眼衣原体可引发包括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在内的多种疾病。目前全世界沙眼患者达5亿人之多,其中约有600万人因角膜溃疡形成后,继发细菌反复感染而导致双目失明。在非洲、东南亚、拉美和太平洋一些岛屿国家,沙眼已经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大问题。
  在我国,沙眼是主要致盲原因之一。切断传染途径,控制沙眼传播,主要在于预防。最好的方法是讲究卫生,不用公共毛巾,用流水洗脸。旅店、浴池、理发馆和托儿所、幼儿园工作的人员应特别注意做好个人卫生,将洗脸用具消毒后再使用,以防止传染沙眼。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有效地控制沙眼的四个要素:
  第一,手术矫正沙眼的倒睫,防止倒睫毛磨擦角膜进一步引起视力丧失,这是最急需采取的行动。
  第二,抗菌素治疗活动性沙眼感染人群,定期检查和治疗,使用1%四环素眼膏涂眼每天两次,用药六个月。
  第三,洗面和清洁眼部,毛巾和脸盆专人专用。
  第四,环境的改善,以消灭沙眼。改进水的供应,居住环境包括垃圾的处理,睡眠房间的分隔、通风,能够预防沙眼,这是控制沙眼中需长期进行的最艰巨的工作。
  沙眼的病程,因感染轻重和是否反复感染有所不同。轻者或无反复感染者,数月可愈,结膜遗留薄瘢或无明显瘢痕。反复感染者,病程可缠绵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病症9——斜视
  我们在医院眼科候诊处,经常可以看到个别斜眼的孩子在候诊。有的向鼻侧方向斜;有的向耳侧方向斜,在医学上叫做斜视。斜视是指两眼视轴不正,有偏内、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正常人的两眼视物应是正而平行的,当注视一个物体的时候,此物体的影像即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视黄斑中心凹上,再经过大脑的融像能力,才使两眼所见的影像合而为一。
  那么,斜视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有些孩子生下来眼睛是好好的。可是到了三、四岁却忽然变成斜眼了。有人说这是中了“邪气”了,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人的正常眼睛既能上下运动又能左顾右盼,而且两只眼睛总是一起活动。这是靠每只眼球周围的六条肌肉的牵引、互相协作、密切配合的结果。如果其中某条肌肉的收缩力量过强或过弱无法与它的对方肌肉平衡,或是某一种肌肉麻痹失去作用,眼球的牵引力也会失去平衡;这样就会出现眼球偏向一侧的现象,也就出现了斜视。
  也就是说斜视是属于眼球肌肉力量不平衡所致,绝大多数与眼的屈光异常有关。斜视可分为内斜(眼球偏向内)、外斜(眼球偏向外)、隐斜视(眼球有斜视的倾向)、麻痹性斜视。儿童的斜视多数属于前三种。而肌肉麻痹一般是因为发高烧或突发性疾病引起的。而造成突发性的斜视多见于中青年。
  很多儿童都喜欢看电视,殊不知,看电视常常会引发儿童的歪头性斜视,这是内斜的一种即注视眼固定于一侧,多因两眼视力相差悬殊,经常用视力较好的眼注视,视力差的眼则沦为内斜。所以,我们在看电视时,除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外,不能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尤其是斜对电视的位置。应时常左中右交换座位,否则为了看电视,眼球老往一个方向看,头也会习惯性地向一侧歪。时间久了,六条眼肌的发育和张力就不一样,失去了原来调节平衡的作用,一侧肌肉老是处于紧张状态,另一侧则松弛,就会造成斜视。
  此外,我们也要经常注意眼部卫生或用眼卫生情况。如灯光照明要适当,不能太强或太弱,印刷图片字迹要清晰,不要躺着看书,不可长时间看电视及打游戏机与电脑,不看三维图等。
  斜视不仅影响人的容貌,而且还伴有复视、头昏和眼花的现象。必须及早到医院去治疗、拖的时间长了,就会造成终生遗憾。
第五章 伶俐的眼睛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人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lO.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6mm。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
  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不同种族人的虹膜颜色不同。中央有一个2.5~4mm的圆孔,称瞳孔。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为视盘,亦称视**,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所以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为生理盲点。
  眼睛有哪些用处
  外界物体反射进来的光线,穿过透明的角膜和房水由瞳孔进入,之后穿过晶状体,透过玻璃体,投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并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视觉冲动,并沿着神经传入视觉中枢,于是就产生视觉。
  眼睛的视觉功能包括形觉、光觉、色觉和立体视觉等多个方面。
  人们最熟悉的眼睛功能是形觉功能。形觉是视觉系统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是人的眼睛辨别物体形状的能力。形觉的产生首先取决于视网膜对光的感觉,其次是视网膜能识别出由两个或多个分开的不同空间的刺激,通过视中枢的综合和分析,形成完整的形觉。
  形觉包括视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分辨力和视野等。在医学上。把人眼的分辨力大小称为视锐度或视力,视力可分为光觉视力、色觉视力、立体视力和形觉视力。一般所说的视力即指形觉视力,它是指识别物体形状的精确度,即区分细小物体的能力,电就是两个相邻点能被眼分辨的最小距离。
  视力一词习惯上指中心视力,而中心视力(也叫视敏度)是最基本的形觉内容,而且多指远视力。完整的视力概念除中心视力外,还应包括周边视力,即视野。医生们常用视力表来检查视力,用视野计来检查视野。
  光党是视觉器官对外界光线的感受能力,担负着夜视觉作用,是视觉的基本功能。夜视觉功能不足,通常称为夜盲症,晚上将看不见东西,夜间不能出来活动。
  当可见光线穿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上被感光细胞所吸收,感光细胞即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将其转换为神经兴奋,并通过视神经传至大脑,在大脑中产生光的感觉,从而形成光觉。因此,光觉是指视网膜对光的感受能力,它是视觉的基础。为了产生视觉,进入眼睛的光线必须达到能引起视细胞兴奋的能量,并且要有足够的作用时间。光觉的调节主要依靠视网膜的适应机能,另外,通过瞳孔的大小变化来控制人眼光量,也能起到部分调节作用。光觉仅仅能感受光的强弱,而不能识别物体的形状与颜色。识别物体的形状与颜色,则是色觉与形觉。
  色觉是指人眼分辨颜色的能力。色觉发育正常,我们才能感受到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世界。当辨别颜色的能力发生障碍时,便会产生色盲或色弱。
  立体视觉是具有三维空间的双眼视觉,是视觉的高级功能。具有这种立体视觉功能,眼睛才能辨别三维物体,才能认识微观及宏观的空间世界。立体视觉是建立在两只眼睛视力正常情况下,在具有同知觉融合基础上的一种较为独立的双眼视功能。弱视、斜视的儿童常常影响正常立体视觉功能的形成。
  眼睛里的泪液对人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有消毒杀菌的作用,还可以润滑眼球,为眼角膜提供水分。如果泪液分泌太少,角膜上皮就有可能角化,导致眼睛表面出现微小伤痕,看东西就会视物不清,眼睛干涩,有灼痛感、眼酸、眼痒、怕光和视力减退。
  眼睛的上述功能都很重要,一个也不能少。缺乏哪一个功能都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
  视力是怎么一回事
  人们往往将视力的好坏作为判断眼睛是否正常的标准,关于视力的定义有很多种,可以列举出下面几种:
  定义1: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视力的好坏由视网膜分辨影像能力的大小来判定,然而当眼的屈光介质(如角膜、晶体、玻璃体等)变得混浊或存在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时,即使视网膜功能良好的眼视力仍会下降。
  定义2:普通所谓视力是指中心视力而言。眼识别远方物体或目标的能力称为远视力,识别近处细小对象或目标的能力称为近视力。在健康检查时,主要是检查远视力。
  定义3:通常所说的视力是指远视力并且是中心视力,它反映的是视网膜最敏感的部位——黄斑区的功能。远视力检查通常用视力表来进行。
  视力又称视敏度。即识别两个发光点所需要的最小距离。表现为辨别注视目标的能力。视力愈好,两点所需要的最小距离也愈小。中心视力指眼底黄斑窝中心的视力而言。平时升学、参军、体检时所查的视力都是查中心视力。动态视力是指眼睛在观察移动目标时,捕获影像、分解、感知移动目标影像的能力。这种能力伴随着通过动态视力捕捉影像和短时间内大脑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机体的相应的反应过程。在航空学上,动态视力是指在运动状态下观察从正前方接近的物体的视觉分辨能力。动态视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运动状态下主要是运动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发生变化。
  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设计的。所谓视角就是由外界两点发出的光线,经眼内结点所形成的夹角。正常情况下,人眼能分辨出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所形成的视角为最小视角,即一分视角。视力表就是以一分视角为单位进行设计的。
  目前所用视力表主要检查的是中心视力,即检查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视敏度,从而可简单迅速地了解到视功能的初步情况,对眼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检查视力一般分为远视力和近视力两类,远视力多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此表为12行大小不同开口方向各异的“E”字所组成;近视力多用“J”近视力表,同样方法辨认“E”字缺口方向,直到不能辨认为止,近距离可自行调整,正常近视力在30厘米处看清1.0一行即可,近视力检查有助于屈光不正的诊断。
  会跳动的眼皮
  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眼皮有时会突然间无缘无故跳得很厉害,使人感到很不舒服。民间常有这么一种说法“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其实,这只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而已。
  眼皮,在医学上叫做眼睑,起着保护眼球的门户“作用”。在眼睑内,有一条叫做“轮匝肌”的肌肉,它围着眼睛成轮形生长,可以随意活动。当它收缩时,眼皮就会闭合。
  如果轮匝肌纤维的某个部分受到某种影响,使它突然反复收缩时,就会出现眼皮跳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作“眼睑震颤”。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眼皮跳的现象呢?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睡眠不足,眼睛过度疲劳,或者是由于贫血、烟酒过度、致使轮匝肌纤维缩张失常;另一种是由某些眼睛疾病所引起的,如近视、散光、结膜炎和角膜炎等,致使眼睛疲劳。此外,眼睛受到强光的刺激也会引起眼皮跳。
  因此,偶尔的眼皮跳动并不是什么病,与“财”和“灾”更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注意适当休息。减少烟酒的摄入量,症状很快就会消失。如果经常跳个不停,就应到医院去请医生诊治,防止有其它的病变发生。
  当我们早晨起床对着镜子洗漱时,就会发现眼睛的内眼角上总是会有些眼屎,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些。也许你会想,睡前已洗干净了脸,睡后眼睛是闭上的,脏东西进不去,那么,为什么会有眼屎呢?
  只要我们了解一下眼皮的组织结构,就可知晓了。在我们的眼皮里有一块像软骨一样的东西叫做“睑板”,在睑板里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许多睑板腺,腺口在眼皮边缘、靠近眼睫毛的地方,睑板腺会一刻不停地分泌一种像油脂一样的液体。
  白天这些油脂通过眼皮的眨动涂在眼皮的边缘上,它对眼睛起了保护作用。对内防止起润滑作用的眼沔水流出眼外,对外又可防止汗水进入眼内。
  可是,在人睡着的时候,眼睛连续闭着很长时间,而油脂仍然在分泌中,这样积累起来的油脂和白天进入眼睛里的灰尘以及泪水中的杂质混在一起,跑到眼角那边就形成了眼屎。
  正常少量的眼屎,不是什么病。但是如果突然眼屎增多,有时会把上下眼皮和睫毛粘在一起,使眼睛睁不开,这就可能是患了眼疾,是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应该到医院去治疗。
  有意思的眼珠
  眼睛是人身体上最灵敏的器官,也是配合得最协调的器官。看物体时,两只眼球之间的互相配合是密切无间的,如果一个要向左看,另一个绝不单独向右看。
  那么,是什么东西使它们这样密切配合的呢?原来,在每只眼球上面都有六条像松紧带一样的肌肉,这些肌肉叫做“眼外肌”。
  这些肌肉每条都有它自己的名称和作用。分别叫做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由它们协调控制着眼球,上下左右自然转动。
  它们都受大脑统一指挥,当眼睛要看某一方向的物体时,它就非常迅速地向大脑发出信号,大脑就会下令支配肌肉之间的互相配合。比如,当眼睛向右看的时候,大脑就命令左眼内直肌和在右眼的外直肌互相配合一起收缩,而左眼的外直肌和右眼的内直肌互相配合一起放松,这样左眼球移向内面,右眼球移向外面,两只眼球就一起转向右,取得了一致的方向。
  所以,人的眼睛虽然有两只。但由于这样形影不离地配合密切,所以看物体总是一个,并可以正确地判断物体的位置。如果眼睛出了毛病左右不配合,那就糟了。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东方人是黑眼珠,西方人是蓝眼珠。那么,为什么种族不同的人,眼球的颜色也会不同呢?
  眼球前面中间部分有一个部位叫眼珠,这个部位是由角膜、虹膜和瞳孔组成的。由于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那么眼珠的颜色就是虹膜的颜色。
  决定东方人的眼珠是黑色,而西方人的眼珠,这要从眼球虹膜的结构上来谈。
  科学家研究发现,我们人类眼球的虹膜是由五层组织构成的。它们是内皮细胞层、前界膜、基质层、后界膜和后上皮层。这五层组织中,基质层、前界膜和后上皮层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
  色素细胞中所含色素越多,虹膜的颜色就越深,眼珠的颜色也就越黑;而色素越少,虹膜的颜色就越浅,则眼珠的颜色就越淡。
  色素细胞中的色素含量与皮肤颜色是一致的,并且与种族的遗传有关系。东劳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西方人是白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少,基质层中分布有血管,所以,看上去眼珠呈浅蓝色。
  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我们知道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眼睛除了作为视觉器官以外,通过眼睛还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正如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之所以能传神,实际上是通过瞳孔的扩大和缩小,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程度以及目光凝视久暂来体现的。
  人的思想情绪和瞳孔的变化关系密切。令人厌恶的刺激能使人的瞳孔收缩,而令人愉快的刺激会使瞳孔扩大。恐慌或兴奋激动时,会使瞳孔扩大到平常的4倍,因此,瞳孔的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标志。
  眼球的转动也可以显示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如两人交谈,眼球比较稳定很少转动,说明他态度诚恳;如果目光游移闪烁,说明他暗藏打算。
  眼皮的张合程度一般能反映出人的精神状态。沮丧懊恼会使人耷拉眼皮,与人交谈半闭双眼是轻狂傲慢目中无人的表现。
  眼睛所能运用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凝视。凝视是作为与人交往的一种手段。陌生人之间应尽量避免互相盯视。对敌人怒目凝视体现的是威严:家长对犯错误的孩子凝视可使孩子不敢撒谎:朋友之间的凝视使表达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因此,人们常说“会说话的眼睛”。
  的确,眼是人类最灵敏的感觉器官之一,然而它却非常脆弱,它的大部分区域都由颅骨保护着,它只有十分之一的面积直接与空气接触,表面只有一层人体中最薄的皮肤——眼皮加以保护,眼皮内衬有坚韧的类似纤维的软骨。只要不入睡,人的眼皮每时每刻都在频繁地眨动着,大多数人1分钟之内大约眨眼15次,人为什么眨眼如此频繁呢?
  你先看看眨眼的过程,眼皮先是闭合,然后轻轻缩回,在这一闭一缩的过程中,一层泪水便涂到眼球表面,这些泪水起着清除杂物和维持眼球表面清洁润滑的作用,使无色的角膜始终保持透明的状态,便于看清外界的物体。
  除了清洗眼球而眨眼之外,还有一些是与外界环境有关的眨眼以及与人的情绪有关的眨眼,科学家们发现:人在警觉、烦躁、忧虑以及专心致志的时候,眨眼的次数和每次持续的时间都有所不同。
  研究结果表明:高度警觉的时候眨眼次数量少,烦躁时眨眼持续的时间延长,焦虑和紧张不安会使眨眼的次数增多。
  有的科学家认为,眨眼可以反映出人情绪的激动、疲劳和忧郁。因此,也可把眨眼作为人的思想的心理推测手段。
  你知道耳朵的构造吗
  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两只耳朵。但真正使我们能听到声音的是藏在头的内部的听觉器官。整个听觉器官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讲的“耳朵”,其实只是耳廓这一部分,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外耳道是声音传递的通道,长约2.5cm,内部中空弯曲,靠耳廓的1/3为软骨构成,内部的2/3则由骨质构成,表面有皮肤覆盖。
  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耳道最深处有封闭的薄膜叫鼓膜,它是外耳与中耳的分隔,也是鼓室的外壁。鼓室是一个空腔,内含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组合成听骨链,一端连接鼓膜,另一端连接到内耳的听觉组织。声波在耳道中传递时先振动鼓膜,然后鼓膜再通过听骨链将振动传递至内耳。
  鼓窦是位于鼓室后上方的空腔,其解剖位置非常特殊:前方与鼓室相邻,后下方与乳突相邻,周围又有许多重要部位,因此经常通过这里进行耳科手术。
  乳突位于耳后,耳垂后方的突起是它的顶端。乳突内有薄骨板分隔成蜂窝状,称为乳突气房,可使内耳不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中耳,它可以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使中耳与外界环境的气压保持一致。
  内耳结构复杂,所以又称为“迷路”,由前部的耳蜗、中部的前庭和后部的半规管组成。声波的振动传到内耳,鼓膜的振动经过听骨链的传递可变成前庭窗的振动,引起内耳耳蜗淋巴液的移动。使听觉毛细胞产生兴奋,形成听觉。耳蜗负责处理声音讯号。
  当人的外耳、中耳和大脑神经系统发生疾病时。听觉的传导和感受部分发生故障。在没有声音的刺激时。听觉系统的神经结构会有一种自发性的放电活动。这种电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也会产生声音感觉,就会引起耳鸣,明明周围没有什么声响,他们却好像听到了蝉的呜叫声、汽笛的叫声、开水的沸腾声、风吹声等。
  内耳中有一个平衡感受器,当人体在空间运动时,这种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平衡中枢后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使身体维持平衡。我们发生晕船、晕车等症状都与这个平衡感受器大有关系。主要负责平衡的是我们内耳里三个半圆形的半规管,它们一个负责上下平衡,一个负责左右平衡,一个负责前后平衡。要是半规管及其邻近的“伙伴”有了毛病,人就会天旋地转,不敢睁眼,还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耳呜等症状。有趣的是,经常在摇篮里被轻轻摇晃的孩子,内耳的平衡器官会变得更“健壮”些,这样的孩子往往也长得特别好。
  耳朵是五官其中一个重要器官,若是耳的任何一部分受损,结果可能严重,甚至会造成失聪,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耳朵。
  为什么耳朵能听到声音
  你仔细端详过耳朵吗?
  你会发现耳朵长得好特别哟!扁扁的,贴近脑袋,还弯弯曲曲地突起和凹陷,就像山脉和河床。你所看到的耳朵的外部轮廓,叫“耳廓”。它的功用就是收集各种声音,像个雷达。它上面的“山脉”和“河床”,有助于发挥这种功能。有的人的耳廓还会动呢!
  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就好像一个“四人接力赛”。
  当外界的声音,比如呼呼的风声,哗哗的水声,还有爸爸、妈妈亲切的话语,传到我们的耳廓时,它就负责将这些声音再传到耳朵里。这样看来,耳廓好像接力赛的第一棒。
  那么第二棒是“谁”呢?是“鼓膜”。鼓膜是耳朵里的一层薄薄的膜,当声音传来时,它就会随着声音震动,马上将声音传到下一棒——听神经。
  听神经一接到声音。便会迅速地把声音传到大脑里负责听力的区域。这第四棒一传到,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这其中的任何“一棒”出了问题,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四人接力赛”顺利进行呢?
  这就要好好保护耳朵。
  首先,不要乱掏耳朵。耳朵痒了,应该让爸爸、妈妈帮助清理耳垢,千万别自己用小棍去掏。
  其次,当遇到有很大的声音时,要捂起耳朵或张开嘴巴,不然太强的声音会震坏鼓膜,损害听力。
  还有,游泳和洗澡时,要注意别让水流到耳朵里。万一耳朵进水了,怎么办?别急,如果左耳进水了,则捂住右耳,头歪向左侧,屈起右腿,左腿着地,蹦几下,耳朵里的水就会流出来。
  我们的耳朵不仅能听出声音,而且还会辨别声音的方向。正常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只靠听就能确定出声源所在的方向,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有一只耳朵失聪,当他听到声音后必须四处寻找才能发现声音是从哪儿传出来的。原来,确定声音的方向,必须靠两只耳朵才能完成。
  两耳辨别声音的方向的依据之一是两耳之间的时间差。如果一个声源在人的右边,声音到达右耳就比到达左耳早一刹那,这个时间差尽管小到比人所能意识到的短得多,而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就能够辨别出来,因此,就可正确地辨认出声音是来自哪一边。
  另一个依据是两耳之间的声音强度差别。如果一个声源在头部中心平面左侧,则会向左耳传递强度略大的声音。这个微小强度差,听觉神经系统也能识别出来,这样就能准确地确定声音的位置是在头部中心平面的左侧。
  总之,声音知觉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声音强度、方向的辨别就是不同声波的特殊刺激被神经系统加工后的结果。
  耳聋是怎么回事
  因为有耳朵,所以我们能够听见变化万端的声音。但是如果耳聋了,就意味着人们从此要生活在寂静无声的世界里,再也感受不到音符的美妙。耳聋也叫听力障碍,是指人们感受声音大小和辨别声音能力下降的一种表现。听力障碍患者真正知道自己耳聋类型和听力损失程度的为数不多。一般情况下,耳聋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两种。
  导致先天性耳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由于母亲妊娠的前3个月是胎儿内耳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期间母亲被感冒、风疹等病毒或梅毒感染,均有可能妨碍胎儿内耳的正常发育,造成先天性听力损失。此外,母亲妊娠期间患各种中毒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腹部X线照射、长时间深度麻醉、各种中毒性药物使用、先兆流产等,也都可能影响胎儿内耳发育。母亲分娩过程中,包括产期及产后几天的病变,如妊娠毒血症、早产、难产、脐带绕颈、分娩中的外伤、呼吸道堵塞引起新生儿缺氧窒息,均可引起新生儿的听力损失。
  另外,近亲结婚时,由于夫妻俩人具有相同致聋基因的机会增加,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也相对增加。遗传性听力损失可以在出生时就出现,也可能以后逐渐明显。
  后天性耳聋是指小孩出生后发生的耳聋。它包括遗传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突发性耳聋、中毒性耳聋等。
  遗传性耳聋是由遗传物质及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所致的耳聋,可以由上一代传给后代。一般子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耳聋。遗传性耳聋可发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即早发和迟发。
  老年性耳聋因听觉系统老化而引起的耳聋,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听觉范围缩小,老年聋的发生年龄和耳聋程度因人而异。声损伤性聋是由于职业噪声长期刺激引起的噪声性聋,由于突发的强噪声,如爆炸引起爆震性聋。
  民间有“一夜暴聋”的说法,患者往往并没有其他病,常在睡眠醒来或其他场合,突然发生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市美信五金塑胶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