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波中医院干燥综合征征的口干的症状经过祛毒清润汤的调理已经减轻不少了,还需要在用一段时间吗?

干燥症用祛毒清润汤治吗?_百度知道
干燥症用祛毒清润汤治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嗯嗯,是的,干燥综合症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是调理内在循环,还不错,我是一名干燥症患者,症状恢复的很多
采纳率:90%
不能。反而要治出肝中毒了到公立医院皮肤科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原创】请大家来讨论一下痰病症治 - 中医临床经验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34861|回复: 146
【原创】请大家来讨论一下痰病症治
阅读权限12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我来爱爱医已有一月了,学了不少东西,通过这一个月的观察,好象爱爱医在中医痰病方面讨论的较少(可能我来得晚没看见),今天我来个抛砖引玉,开个头,希望大家多讨论。
问世间“痰”为何物&&百病丛生皆由你
  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对痰病、痰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将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可产生各种病证。
  ●某些中青年妇女,形体丰满肥胖,食欲旺盛,妇科检查,没有发现与不孕有关的病理变化。但婚后长期不孕,这是“痰阻胞宫”不孕,通过以化痰为主进行治疗,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现结节或肿块(也有仅仅在颈项和肢体的某些局部发生),经细胞学检查并非恶性肿瘤。这种病证称为“痰核”或“痰结”。如常见到的颈淋巴结核、皮下脂肪瘤等。中医按化痰散结医治可起效。
  ●有的人肢体某一部位发热,有的人一些部位凉冷如冰,或肢体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痒,而精神、食欲均好,经检查并无阳性指征,这就是内痰阻遏气血运行而产生的病证,通过化痰,可以收效。
•有的人常年头痛、头重如裹,闷重不适,遇阴冷天病证更为严重,舌苔白腻,厌食油腻和多饮水,这是痰气上注于脑,阻碍头部清气正常运行的病变。称为“痰厥头痛”或“痰湿头痛”。这类病人中,有的血压较高,但长期服降压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头重、头痛的症状得不到改善。如果按中医化痰的方法治疗症状则可很快消失。
  ●有的人肝脏或脾脏肿大,胀闷不适,并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证。肝功能检查可见轻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疗,但效果并不好,肝脏肿大、胸闷不适的病证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医称之为“肥气”,如按化痰活血治疗,则肝脏肿大、胀闷等证可逐渐消失。
  ●有的人皮肤溃疡、糜烂,常年渗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别瘙痒、灼热,这就是“流痰”之证。这种病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化痰为大法,却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败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时有时散,而实际上咽喉处并无实物可见,这是痰气阻滞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畅所引起。治疗这种病也要化痰解郁,方可收效。
  ●有的人身体尚好,但多吃一点腥荤油腻食物则感恶心或呕吐。这是因为脾胃虚衰,腥荤油腻食物容易转化为内痰的缘故。有的人一闻到腥荤油腻之气,甚或一看到腥荤油腻食物就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的反应。这类病人如能经常以健脾和胃化痰的方法治疗,恶闻腥荤油腻之证也不难减轻或消失。
  ●有的人大便并不干结,但常年不爽,或大便中夹有黏液,每因不能顺利排便而深感苦恼。人们常将这种大便不爽称之为“习惯性便秘”。大便不秘结而称为“便秘”,当然不确切,认证不准,用药自然无效。这是痰浊与肠中津液互相胶着遏阻,因而不能顺利排便,只要进行温化痰浊,大便即可通畅,收效很快。
  以上仅列举一些人们日常见到的痰病和痰证,并不是中医痰病学说的全部。中医痰病学说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是中医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痰病涉及临床各科,所以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以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又由于痰病、痰证的临床表现离奇古怪,故又有“痰多怪病”之说。我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可谓一语中的,对痰病的广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谢谢您对我贴子的鼓励---我会更加努力的,送您鲜花...
+1言之有理,好帖应该送花
你当前没有登录,分享无奖励哦!
阅读权限120
【原创】请大家来讨论一下痰病症治
痰症又称痰饮症。痰与饮均为水液代谢潴留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无明显界限,仅有粘稠清稀之差异,但所致疾病却相同。前人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饮为患,十人居八九”之说。故此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医界目前把痰分为狭义、广义之痰。狭义之痰,一指肺失宣降,津聚于肺及肺系所生之痰,多咳咯而出;二为脾胃运化失职,水液停聚于中焦而生之痰,多呕恶而出。此类痰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亦称之为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因阳气衰微,或气机阻滞,水液不化不运而留驻某一局部,久藴而成。此类痰症视而不见,闻之无声,触之不及,故又称之为无形之痰。亦有将前者称为外痰,后者称为内痰者。
痰证一病,古早有之。《内经》中载有“积饮”、“饮发于中”。张仲景首创“痰饮”病名,并列专篇论“痰饮”证治。
••••••••••••••••
痰证的病因,《古今医鉴》云:“痰乃津液所化,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至气逆液浊,变为痰饮。”《儒门事亲》谓:“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朱丹溪亦云:“痰之源不一,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惊而生者,有积饮而生者,有多食而生者,有因署而生者,有因伤冷物而生成者,有脾虚而成者,有因酒而成者。”
综上所述:本病多因外感内伤,致津液停聚而化为痰饮。导致津液的停滞的外因,多为六淫之邪侵袭,或为邪阻致津液聚化生痰饮;或为火热煎熬津液成痰;或为寒疑津停为痰。至于内因:一为七情过激,化火灼津为痰;二为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味,酒酪粘腻,痛饮茶水等,聚而生痰;三为过逸少劳,阳气不行,水亦不行,聚水化痰;四为过劳伤气,或脏气亏损,不能行津,致津著化痰。
痰证的临床表现,涉及到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多种疾病。故前贤有“痰之为变,变幻百端”,“怪病多痰”之说。王隐君曰:“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或头风目昏,眩晕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棱耳轮瘙痒,或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如破褥桃胶蚬肉之类,或心下如停冰雪,心头冷痛时作,或梦寐奇怪鬼魅之状,或足腕酸软腰背卒痛,或四肢骨节烦痛并无常所,乃至手麻臂痛,状若挫闪,或脊中有掌大一块,如冰之寒痛者,••••••”前贤论述痰之病证繁多,实难掌握,但就痰证一般表现而言,其所停脏腑组织不同,表现亦不一。如痰阻于肺,宣降失司,肺气上逆,多现咳喘、痰多、胸闷;痰滞脾胃,多脘腹痞胀,胃纳呆滞,胃脘有振水音;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甚则呕吐痰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头晕目眩,首如裹,头如蒙;若痰迷心窍,心神被蒙,则神昏痰鸣,或见癫、狂、痫、痴诸证;或见失眠、嗜睡、昏厥、肢体拘急等证;痰饮停于胸胁,则成咳唾引痛之悬饮证;痰饮走于肠间,则肠鸣漉漉;痰结皮下、肌肉,与气血疑结成块,则生瘰苈、气瘿、乳癖、痰核、肿块等;结于咽喉,则成咽中喋喋,如有炙脔,吞之不进,咯之不出的梅核气证;痰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生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局部肢体发热或发凉;痰阻胞宫,则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痰停下焦,则二便不通或便溏带痰涎,男子阳痿、不育;痰饮泛溢于肌肤,则形体肥胖。另有某些老年病症,亦都与痰有关。如中风、心脑血管病等等。尤其是久治不愈的奇难怪证,从痰论治,往往能够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阅读权限120
【原创】请大家来讨论一下痰病症治
转贴:论痰浊与衰老
潘桂娟 金香兰
关键词 痰 衰老
痰浊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所致。人体衰老过程中,脏腑俱虚,功能衰退,更易生成痰浊,进而加速衰老进程,并促成多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痰浊既是衰老过程的产物,又是致衰生病的重要成因。但这一致病因素的生成和蓄积,并非不可控制。对于痰浊的发生发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兹分述如下:
1.老年期痰浊的发生机理
中医学认为,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的诱因主要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在中年以后痰浊的发生与脏腑自身功能的低下有关。但由于医家们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因此有从气而论者,有从血而论者,有从脾而论者,有从肾而论者等等,也有不少医家认为,五脏皆能生痰,或认脾肾为生痰之本。对于老年期痰浊的发生机理,从脾肾立论者居多,如有云“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痰之生本于肾”,痰之动本于脾等等,认为进入衰老阶段,脾肾两虚,运化水谷津液的功能减弱,易生痰浊。 笔者认为,无论是青壮年或是老年,痰浊的发生,虽与诸病因、诸脏腑有关,但根源在于脾胃,老年期痰浊的发生尤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是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津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所在。“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否则,水谷津液则聚而生痰成饮,或流溢于血脉,或走注于经隧,或充塞于清窍,或泛溢于肌肤,或郁阻于脏腑肢节,而致衰生病。明·张介宾虽认为脾肾为生痰之本源,但对非少壮之人,更注重脾在痰浊发生过程中的病理作用。其云:“盖痰涎之化,本因水谷,果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之四,则之四为痰矣;甚至十留七八,则但见血气日削,而痰涎日多矣。此其故正以无气不能运化,愈虚则痰盛也。”(《景岳全书·杂证漠》);张介宾将上述病变称为虚痰。并指出:“实痰本不多,其来也骤,其去也速,其病亦易治,何也? 以病本不深也。虚痰反多甚,其来也渐,其去也迟,其病亦难治。”(《景岳全书·杂证谟)由此推知,老年期痰浊是在脏腑机能衰退,特别是脾胃逐渐虚弱的过程逐渐产生的;老年痰浊证一旦形成,多属疑难之病变;从病情来看,当属“虚痰”之属。
2.痰浊对老年病发病的影响
中医学所说的痰浊和瘀血一样,同为有形之致病因素,其中包括可咳吐而出的肺胃之痰,可以触见的瘰疬、痰核、痰包等外在之痰,停积于脏腑、经络、血脉、器官、组织之中的潜在之痰。人体内只要有痰浊生成与贮留,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时,便可能引起包括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症、奇异怪症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特别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痴呆、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呼吸系统病、肿瘤等,均与痰浊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大量当代的临床资料和有关研究工作已证明,痰浊是老年发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病理因素。
如:侯天印氏通过对1766例临床资料分析,进行“老年痰症整群抽样临床研究”,结果表明:①老年组痰证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且多为形体肥胖之人,体现了老年多痰、肥人多痰的特点;②老年痰证分布于内科杂病的各个系统,以呼吸、心血管、神经、消化等系统疾病为多见,且病程较长,体现了杂病多痰、久病多痰的特点;③老年痰症的兼证多为虚证、血瘀化,其次为寒证、热证、郁证,除热证、郁证外,余证均高出中青年痰症组的兼证,提示老年痰证病情的复杂性,以及以虚、痰、瘀为主的病变特征;④老年痰证不仅病情复杂,而且以急症、难治病居多,老年痰证组的急症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非痰证组,在老年痰证的急症病例中,以脑血管病变为最多,其次为呼吸系统病、心肌梗塞等[1]。
关于痰浊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永奇氏等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研究567例(年龄平均58岁)心脑血管病痰证的患病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表明:①痰证患病率为0.462,其中以中风的痰证患病率为最高(0.579);②痰证病人年龄(60土10岁)大于非痰证组病人(57士10岁),P<0.01。且痰证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③痰证中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④不同职业的痰证患病率基本相同;⑤痰证多发达于夏季而少发于冬季;⑥肥胖、吸烟,嗜酒是痰症的易患因素,P<0.001,CR值分别为2.135、1.960、2.136;⑦痰证典型临床表现为咯痰、咳嗽、喉中痰鸣、肢麻、气短喘促、眩晕、嗜睡、舌胖苔腻,脉滑等[2].此外,临床上老年人群中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多有较长的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的病程,而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的发生,痰浊为首要病因。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这已得到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证实。而高血脂是动脉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其他老年性疾病与痰浊的关系,虽未见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发表。但大量临床研究和观察报告表明,痰浊的致病作用不可忽视。如:关于老年性痴呆,有张觉人氏报道“呆从痰治”[3],巫绍中氏报道“老年性痴呆,从胆从痰论治”[4],李凤云氏报道:“菖蒲郁金温胆汤治疗老年性痴呆20例”[5]等;关于糖尿糖,有盛梅笑氏报道”糖尿病与痰湿关系的临床观察”[6],乔生秋氏等报道“论糖尿病与痰的关系”(附70例病例分析)[7],“中老年糖尿病从痰论治”[8],尚文斌氏报道“周仲漠教授从痰瘀辨治糖尿病经验”[9]等;关于前列腺增生,有程运文氏报道“前列腺增生从痰瘀辨治4法”[10],章关根氏报道“化痰软坚汤治疗前列腺增生症34例”[11],周家珩氏报道“扶正化痰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135例:[12]等;关于呼吸系统疾病,有刘青等报道“痰浊阻肺型肺胀肺动脉顺应性血液动力学的研究”[13],张庆荣氏等报道“哮喘从痰论”[14],牟吉荣氏报道“痰瘀互结与肺心病的关系”[15]等;关于肿瘤,柴可群等报道“从痰论治肿瘤及临床应用”[16],黄苹氏等报道“痰在癌症中的病机变化及治疗意义”[17],王庆才等报道,“恶性肿瘤从痰论治”[18]等。上述老年常见疾病与痰浊的关系,还有待于临床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但如前所述临床资料和有关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老年痰浊证的临床诊断
关于老年痰浊的临床诊断,以往未见专门研究报告。但方永奇氏等有关“痰证宏观辨证的计量化研究”结果[19],可资参考。即:①主要指标:咯痰,喉中痰鸣、舌苔腻、脉滑。②次要指标:眩晕、嗜睡、肥胖、口干不饮、恶心呕吐。辨证标准,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辨为痰症。即:①具备主要指标2项;②舌苔腻加次要指标一项;③咯痰加次要指标2项;④喉中痰鸣或脉滑加次要指标三项。多年来,方永奇氏等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和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开展了有关痰症辨证标准的一系列研究工作。研究中,将566例患者分为痰症组和非痰证组,经卡方检验,将有意义的症状体征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痰症宏观辨证的方程式。宏观辨证的回代检验结果表明,该辨证标准的敏感度为0.923,特异度为0.929、准确度为0.926,具有临床实用意义。这一标准主要是以内科病例为基础研究建立的,平均年龄53.5岁,对老年痰浊症的临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此外,朱曾柏、邹小娟氏等,也报道了“中医广义痰病诊断标准”的研究观点[20],主要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总结而成,也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内容包括:①基本症状和体征;②病位症状或体征;③发病特点。其中,基本症状和体征包括:面色晦暗或面色光亮如油;眼神滞涩不流利,或眼眶周围略显晦暗;皮肤油垢明显,前阴、腋窝或手足心常泌液渗津,秽气甚大;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软如绵,指短掌厚,项背或手足作胀;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厌油腻厚味,喜素食,淡食,热食或焦香干燥食物;呕恶或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嗜睡或困顿,或易惊悸,失眠,难寐;头重如裹,神疲困乏,平素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捶打,叹气,阴雨闷热天或寒暖交替时,以上症状尤为明显;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测试体温并不明显升高;舌体胖大,舌面津津滑润,甚至口中时有痰涎漾漾,难以自控,苔腻;脉滑、或弦或儒缓。上述痰病的症状和体征,也多为老年痰浊证患者所常见,故具有临床参考意义。此外,对于痰病症状或体征,诸多医家皆有论述,揭示了痰犯于头,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滞于肝、痰阻于肺、痰遏于肠、痰阻胞宫、痰阻咽喉、痰阻经络、痰凝肌腠、痰留皮肤等病变的特点,也同样适于老年痰浊证的诊断。需指出的是,老年病病种诸多,其具体病变特点如何,当病证结合,或证病结合加以研究,而研究过程中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4.老年痰浊证的防治原则
《黄帝内经》中早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这一思想,用于防止或控制痰浊的发生和积聚,进而延缓衰老进程,预防老年病方面,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切实可行。
(1)老年痰浊的预防 从痰浊的生成来看,是若干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形成的。痰浊从发生到发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痰浊致病,同样有各方面因素的参与,包括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状态,痰浊之新久与多少,以及痰浊与其他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兼挟情况等,因此,通过防止痰浊的生成,抑制痰浊致病,控制痰浊证进展,在延缓衰及老年病的预防方面,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实施,主要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调整脾胃,杜绝生痰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不仅对于临床各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养生延年抗衰老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进入中老年阶段以后,必须注意脾胃的调养,保持其运化功能正常。脾胃在病因上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为气血的化生正常与否,另一方面表现为体内浊物的排出正常与否。所以中医文献中不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而且有“脾(胃)为生痰之源”的理论。饮食水谷是化生为气血,还是成为痰浊,关键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如何。李东垣《脾胃论》着重提出了“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的论点,以说明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此前之《内经》、《伤寒杂病论》,此后之历代医家皆十分重视脾胃对人体气血的化生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脾胃运化失常,功能低下,不仅气血生化无源,而且会出现内生痰浊,痰生百病食生灾的病理结果。所以老年痰浊证的预防,首先是调养脾胃,固 其根本。
2)消除病因,控制痰浊内生 痰浊内生不仅与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否有直接关系,而且还有多方面致病因素的参与,主要因素有外感内伤、饮食、劳倦、惯血停积等。因此在幢脾和胃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的病理变化,调理相关脏腑,如宣肺、疏肝、利胆、温肾、补心、行气、活血、泄火、除湿、润燥、散寒、控制肥甘饮食、注意起居有节,不要体劳、恬淡虚无、怡情养性,并适时服用利湿化痰之品,从多方面减少诱发痰浊内生的因素,这对延缓衰老,防止老年痰浊性疾病的发生,是必不可少的。
3)改善痰浊体质,避免痰多为患 中医学对痰浊与禀赋的关系,至少在元代已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如元·王珪自述:“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生也。”(《泰定养生主论·卷十四》)此后,清·王燕昌则针对肥胖之人提出“肥人所忌”。其云:“肥人嗜酒者,湿热生痰,多人四肢;嗜茶水者,水注为痰,多在胸肺;嗜肥甘者,淤积生痰,多在肠胃;善怒者,郁热生痰,结聚上焦;酒色甚者,湿热伤肾,疼在腰脊;多淫倦卧者,相火淤闭于肝肾,气火困乏于肌肉,蕴痰不出,则为痈疽。知其痰所由生,则知所宜忌矣。”(《王氏医存·卷九》)可见肥胖痰浊体质之人,尤需注意摄生,对酒、茶、肥甘厚味、房室皆应节制适宜,并注意六情所伤,多动少卧,以免痰浊内生,多而为患。王倚氏等报道,肥胖人痰浊体质存在着免疫遗传学基础,易发高脂血症、中风等。主张以利湿化痰降浊法为主,改善痰浊体质。另外,从当代有关肥胖症的研究和治疗情况看,多食肥甘,好逸少动步入中老年是基本因素,痰湿内聚是基本病机,而病之根本仍在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精微不能化气生血,水液不能转化为津液,反而变为痰湿浊物滞留体内,渐成肥胖。故改善痰浊肥胖体质,必须健脾和胃利湿化痰为主。
(2)老年痰浊证的治疗 老年痰治证的治疗原则,应围绕老年痰浊证的基本病机而确立。而老年痰浊证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虚、痰、瘀。三者的关系是虚可生痰,痰可致瘀,痰瘀可阻。所以老年痰浊证的治疗原则为补虚、化痰祛瘀三者并用,相须或单行。
虚:老年人脏腑功能减弱,老年病以虚为本,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就老年痰浊化来说,主要是脾肾两虚,其次是肺气虚,其中尤以脾虚为本。故治疗老年痰浊证,当以健脾补肾益肺为基本大法,以健脾和胃助运化为首要治则。
痰:老年痰浊证以虚为本,以痰浊为标,属虚中挟实的病理变化。故治疗时不可滥用攻伐,当以痰为首选治则,并须与补虚适当结合,如健脾化痰、补肾化痰、温阳化痰、益气化痰、滋阴化痰等;其次可根据兼挟邪气,选用熄风化痰,清热化痰、行气化痰、软坚化痰、消食化痰、利湿化痰、润燥化痰,并可根据相关脏腑,结合运用平肝、利胆、宣肺等法。
瘀:痰浊是与瘀血常相兼为患,在老年心脑血管病、糠尿病、痴呆等病变中尤其如此,这是由于痰形成之后,随气血而运行,内而脏腑,外而经脉,由于痰浊的粘滞性质,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血流不畅而痰瘀互结;而体内瘀血内存也必然影响到津液的输布,久而生痰。痰与瘀血互结,二者互为因果,缠绵难愈,所以古人有“痰挟瘀血,遂成寞囊”,“瘀血既久,化为痰水”之说。对于老年痰浊证兼挟瘀血时,当以补虚(健脾、补肾、益气)、化痰法瘀为主要治则。
阅读权限120
【原创】请大家来讨论一下痰病症治
转贴:论脑病与痰
提要 脑病从痰论治,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从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痰是与多种脑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致病因素,所以脑病须观察是否与痰有关;在临床辨证上,痰浊性脑病常见风痰、痰火、痰湿、痰气4种类型;在治疗方法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兼证、变证,列举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剂。
关键词 脑病 痰 辨证 论治 理论 临床
痰是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危害甚广的致病因素。痰为有形之邪,具有随气运行而流动不居的特性。“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杂病源流犀烛》)宋·史载之云:“世人之疾病,其所以残伤生命之急者,无甚于痰涎。世之医者,乃有见之而不能识,或者识之而不能治,此不幸之人,其残伤夭横者,不可胜数。”(《史载之方》)在由痰所致的诸多病变中,以脑的病情最重,病势最急,病状最复杂,且病程长而缠绵难愈。故脑病从痰论治,在中医学中历来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主藏而不泻,喜盈而恶亏虚,喜静而恶躁扰,“至清而不容邪,主精神意识、情志思维、感觉认知、机体运动,故又名“精明之府”、“元神之府”。脑病,是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脑的多种病理变化的总称。这些致病因素包括六淫、七情、痰饮、瘀血、饮食、劳倦、疫宿、毒邪、外伤及先天因素等。其中,痰是导致多种脑病发生、发展,且与其预后转归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痰浊犯脑的致病范围来看、现代西医所称脑血管意外、脑萎缩、脑性瘫痪、颅内肿瘤、老年性痴呆、肝豆状核变性、震颤麻痹、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扭转痉挛、美尼尔氏综合证、儿童多动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脑炎、脑膜炎、躁狂性精神病、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癫痛等病的病理变化,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皆与痰浊密切相关。对上述疾病,中医学分别从中风、眩晕、神昏、痴呆、头痛、颤病、痉病、癫病、狂病、郁病、痈病、厥病、惊恐等加以辨证论治。辨痰治痰历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成书于隋朝的《诸病源候论》中指出:“隔痰者,谓痰水在于胸隔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故云隔痰风厥头痛。”这是中医学关于痰厥头痛,亦即痰浊犯脑的最早记载。其后元代名医朱丹溪对中风、头痛、眩晕,癫、狂、痈、厥、郁等多种脑病,皆主张从痰论治,大大开阔了后世医家的思路和视野。时至明清,中医学对神志昏愦、情志失常、运动失衡、知觉障碍等病变与痰浊的关系已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再从痰浊性脑病的发生发展来看,其与脏腑气血的病变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脑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波及,相互影响。生痰之源根于脏腑,进而方能继发脑的病理变化。痰是人体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而气血审液的代谢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外感、内伤、饮食、劳倦等原因,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夕调,气血运化失常时,便可能形成痰浊。人体一旦有痰生成,便成为一神潜在的致病因素:到停留于脏腑,或布散于血脉,或流注于经络,或凝滞于脑窍,而发生各种痰病;由痰所致的脑病,也正是在脏腑气血偏盛偏衰。痰浊内生的基础上产生的。故对其辨证论治.尤当着眼干脏腑。
脑病察痰,主要是指诊察脑病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及由医者直接感知的脑病的外在表现,是否与痰相关,其临床特征如何,从而为认识痰浊性脑病及临床辨证论冶提供确切依据。兹就由痰所致的脑病症候及其特征简析如下。
1·形体 形体肥胖、窒肿,手足作胀,肌肉松软。
2·面色 眼皮及眼下常有烟灰黑色。属虚寒痰者面色多晦晴;属热痰者面色多红且皮肤 光亮如涂油;属湿痰者多面色黄滞,属内风风痰者面色青晦。
3·神态 表情呆滞或异常,目睛转动不灵,或抑郁不快,或亢奋多动。
4·症状 平素多胸脘痞闷,头眩、头重、头痛(时好时发),呕恶或呕吐痰涎,或口中枯腻,咽喉中似有物梗塞而吞吐不利。
5·舌象 舌体较正常人略显弛纵、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牢覆于舌根部而常年不化
6·脉象 脉滑不定,或大小不匀,或弦而沉迟。
7·病史 多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酒食失当等病史。
1·神志 痰为浊邪,最易蒙蔽神明。痰浊犯脑时,常出现具有下述特征的神志改变。即中风病痰浊寥闭时,可见突然昏仆,喉中痰声漉漉,伴有曰眼喝斜,半身不遂;属风火挟痰者,则唇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属凤盛湿郎者,则亏苔白腻,脉沉滑;厥病属痰浊上蒙者,可见突然昏厥,喉有痰声,呕吐痰涎,手足厥冷,短时间内即苏醒,醒后无后遗症,舌苔白腻,脉沉滑。癫病属痰气郁结者,可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举止失常,目光呆滞,语无沦次,或哭或笑,妄见妄闻,夜寐不安,舌苔白腻,脉多弦滑。狂病属痰火内扰者,可见突然狂暴无知,情感高涨,神情外露,言语杂乱,骂詈呼号,不辨亲疏,气力逾常,或哭或笑,不食不眠,舌质红绦,苔黄腻,脉弦滑数。痈病属痰者,发作时神志不清,眩晕跌仆,喉中痰鸣,日吐痰涎,发作后困倦多睡,舌苔白或黄腻,脉滑。痴呆病属痰浊阻窍者,则精神抑郁,表情呆钝,静而少言或喃喃自语,脘腹胀满,口多痰涎,头重如裹,舌体胖,舌质淡,舌苔自腻,脉沉滑。
2·记忆 痰浊上蒙清窍,可致隧忘。症见神思不敏,健忘,语言迟缓,肢倦、身重、嗜卧、头部胀重,胸闷不舒,泛泛欲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3·睡眠 痰挟火热内扰,或痰浊痹阻可致多梦,梦游、不寐、嗜睡等睡眠障碍。如多梦属痰火内扰者,往往情志不舒,急躁易怒,卧则梦多,醒后头痛眩晕,胸闷心悸,漫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梦游属痰热内扰者,夜眠中起床,外出游走,动作漠然,行毕复卧;平素多头晕,心烦、口苦、纳少,胸脘痞闷,呕恶,咯吐质粘色黄之痰;舌苔薄腻,黄白相兼,脉弦滑数。不寐属痰热内扰者,症见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甚则彻夜难眠,头重,胸闷,痰多,恶食,暖气,吞酸,恶心,口苦,心烦目眩,舌苔黄腻,脉滑数。嗜睡之症属痰浊痹阻者,多精神萎顿;昼夜嗜卧,胸闷肤胀,形体肥胖,舌苔厚腻,脉滑。
4·运动 痰浊犯脑所致肢体运动不利,主要有半身不遂、振颤等。半身不遂主要见于中风各期。中风先兆期气虚痰阻,可见手足渐觉不遂,肢麻臂痛,并见眩晕,语言蹇涩,胸膈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弦而滑;中风发作期,痰浊壅闭时,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并见神昏、痰涎窒盛之象;中风后遗症期,风痰阻窍,络脉瘀阻时,可见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口眼歪斜,舌暗苔腻,脉弦滑。
5.头部症状痰浊上蒙清窍,或滞塞于脑中时,可见头痛、头晕、头重等症。如头痛属痰浊所致者,则头痛昏蒙,胸脘痞闷,呕恶纳呆,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眩晕属痰浊所致者,多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少食多寐,倦怠无力、舌苔白腻,脉儒滑。
以上仅就痰浊性脑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症候特点,作一初步辨析,旨在提示痰浊犯脑在诊断方面必须抓住的基本要点和特征。临床诊治时,还应参考既往病史及其它临床症候做出正确诊断。
痰浊性脑病的症候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若在临床辨证时能够翠其要领,治疗时必能举一反三,切中肯实。脑病辨痰主要应把握病变所及脏腑、病性虚实,与何种邪气相挟为患。笔者认为,痰浊性脑病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症候类型。
风痰型 风痰型脑病,主病源于肝,属虚实夹杂之证,为肝肾阴虚或阳被湿郁,内风挟痰所致;以神昏、抽搐、牙关紧急,痰涎奎盛为基本特征。其中包括风痰上蒙清窍、风痰内扰等不同症候。风痰上蒙清窍,主要见于中风、痫病及外伤性脑病等。症见突然昏仆,喉中痰鸣、口眼喎斜,舌蹇难言,半身不遂,头晕目眩;或突然跌倒,神志不清,牙关紧闭,目斜上视,手足抽搐,口吐白沫,时发吼声,反复发作。挟火热之邪者,多气粗息高,颜面潮红,躁扰不宁,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仅为风盛湿邪、痰浊壅闭者,多面白唇暗,静而不烦,四肢欠温,苔白滑腻,脉沉滑。 风痰内扰者,多见颤病、痈病等。症见肢体或头部振摇,幅度较小,时轻时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头晕而重,项背强直,手足抽搐,时时发作;挟火热之邪者,多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风痰型脑病,多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也是脑病中最常见的病理变比。多见于现代西医所称脑血管意外、癫痈、震颤麻痹等。
痰火(热)型
痰火(热)型脑病,病源于心,肝,胆,为肝胆气郁化火,痰与火结,内扰心神所致,以神志错乱,睡眠障碍为基本特征。主要见于狂病,多梦、梦游、不寐等病。症见神志错乱,狂躁妄动,言语杂乱,哭笑无常,气力过人;或多梦、梦游,甚则夜不能寐,口苦,心烦,胸脘痞闷,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痰火(热)型脑病,起病或缓或急,病情较风痰型为轻。多见干现代西医所谓癔病、躁狂性精神病、抑郁性精神病、神经分裂症、儿童多动综合征、睡眠障碍等。
痰湿型脑病,又称痰浊型脑病,病源干脾胃,为脾失健运,津液不布,转化为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或痰浊凝滞于脑所致,以头痛、头眩、头重、抽搐、痴呆、健忘、嗜睡、谵语为基本特征。主要见于头痛、眩晕、痴呆、健忘、嗜睡、癫痫等病症。症见头痛昏蒙,眩晕,头重头胀,如蒙如裹,精神抑郁,表情呆滞,静而少言,或沉默不语,嗜睡、健忘,胸脘痞闷,喉间痰鸣,呕恶或呕吐清水痰涎,周身乏力,倦怠嗜卧,舌胖,苔白厚腻,脉滑。痰湿挟热上蒙清窍时,可见身热不扬,时有神昏谵语,苔黄垢腻,脉濡滑数。 痰湿型脑病,起病缓慢,病情缠绵。多见于现代西医所谓血管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征,老年性痴呆,脑性瘫痪等。
痰气型脑病,病源于肝胆,为肝胆之气郁结,克伐脾胃,湿聚生痰,痰阻气机,或痰气上逆于脑所致,以精神抑郁,言谈举止失常、妄见妄闻,或卒然昏倒,醒后如常人为基本特征。主要见干郁病、癫病、厥病等。症见精神抑郁,胸脘闷塞,胁肋胀痛,咽中如物梗塞;或表情淡漠,举止失常,语无伦次,夜寐不安;或因情志刺激而卒然昏倒,喉中痰呜,移时自醒如常人等;其舌苔白腻,脉弦滑。 痰气型脑病,病情不甚危重,但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见于现代西医所谓癔病、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等。
此外,脑病的临床辨证往往有痰挟瘀血为患的病理变化,在此不予详述。
治则 脑病治痰的基本原则,应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标本缓急、邪正消长、脏腑虚实而确立。从总体上看,应考虑到以下三点。
1.治本 这是针对生痰之源而采取的治疗法则,其目的在于消灭生痰因素,阻断生痰之源,使痰无滋生之地,以便从根本上铲除疾患,治愈痰疾。如健脾,舒肝、泻火、除湿等。
2.法痰 这是直接消除痰浊,治愈痰病的治疗法则,属治标之法。具体治法如逐痰、豁痰、涤痰、化痰,涌痰等。
3.疏导 即在怯痰时配合使用疏导法,以导痰外出,或使之消散。具体治法如行气、散结、通便、通络等。 脑病治痰时,往往综合运用标本兼治之法,或运用疏导之法。
治法 1.风痰型 风痰型脑病,中风属风痰上蒙清窍者,治以熄风豁痰开窍法。其中,发作期属痰挟火热之邪为患者,治亘辛凉开窍,清肝熄风,方用至宝丹(《和剂局方》)灌服,继用羚羊角汤(《医醇幐义》)加减方;属风盛湿郁者,治宜辛温开窍,除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灌服,继服涤痰汤(《奇效良方》)加减;后遗症期,风痰流窜经络,上萎清窍者,治宜法风除痰开窍,方用解语丹(《医学心悟》)加减;癫痫属风痰闭阻者,治宜豁痰宣窍,熄风定搐,治用定痫丸(《医学心悟》)合涤痰汤(《济生方》);若风痰壅盛者,可用三圣散(《儒门事亲》)涌吐风痰,但非体壮脉实者不可用;若风痰挟火者,可用化痰泻火,熄风定痈法,治宜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合礞石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若风痰内扰,病发振颤、癫痫者,治用清热化痰,兼以熄风,方用导痰汤(《妇人良方》)加味。
2.痰火型 痰火型脑病,狂病属痰火扰心者,治宜清肝泻火,镇心涤痰之法,方用生铁落饮(《医学心悟》)加减;若痰火窒盛者,可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开窍醒脑;多梦、梦游、不寐等属痰火内扰者,治宜化痰清热,养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或消火涤痰汤(《医醇胜义》)加减。
3.痰湿型 痰湿型脑病,眩晕、头痛属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者,治宜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方用半夏天麻白术汤(《脾胃论》);痴呆属痰湿阻窍者,宜用化痰宣窍法,方用指迷汤 (《辨证录》)加减;若痰湿蒙蔽清窍,而致神昏窍闭者,治宜涤痰开窍,用涤痰汤送服苏合香丸。
4.痰气型 痰气型脑病,属郁症者,伯宜行气化痰,方用半夏厚朴汤(《金匾要略》)加减;属癫病者,治宜疏肝解郁,化痰开窍,方用逍遥散(《和剂局方》)合涤痰汤(《奇效良方川加减》)若属气虚痰结者,治宜益气健脾,涤痰宣窍,方用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合涤痰汤加减。
综上所述,痰是与多种脑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致病因素。痰产生于脏腑,凝滞于脑窍, 最易蒙蔽神明,影响肢体运动和精神情志。临床诊疗时,应抓住痰浊为患的基本特征及痰浊性脑病的症候特点,掌握其主要证候类型,灵活地遣方用药。
阅读权限120
【原创】请大家来讨论一下痰病症治
转贴:论中医痰病学术研究的现代意义和目标
潘桂娟 金香兰 魏雅川 彭锦
中医学所说的痰,多指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而言。其中包括可咳吐而出的肺胃之痰,可以触见的痛病、痰核等外在之痰,停积于脏腑、经络、血脉之中的潜在之痰,人体内痰生成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时,便可能引起包括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症、奇异怪症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医学将这些病变统称为疾病,因此,痰又是一种为害甚广的致病因素。中医痰病学术的发生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若能充分发掘、整理提高,将对中医药学术进步,对人类的疾病防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研究痰病发病,发展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的交汇点。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病因病机学的突破,不仅能够推动中医理论体系的全面发展,而且会促进从基础到临床整个中医学术的进步,痰病学术研究的根本意义即在于此。中医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疬、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痰饮和瘀血,除具有病因属性外,同时又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是与其它致病因素有别的一类特殊病因,这就增加了其所致病变的复性。从临床上看,由痰饮所致的病变,较瘀血更为广泛。另一方面,由于在生理上津血同源,病情况下痰瘀往往互为因果而同病,出现更为复杂的病情。 从现可考的中医文献来看,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胸中痰结”“留饮痰瘤”之类的记载,与其时代相近的《黄帝内经》中,对痰与肿瘤的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中“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等记载,已揭示气滞津结痰凝可形成肿瘤。公元七世纪成书的《诸病源候论》中,对痰病的病因病机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书中的“痰饮病诸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可见,当时已认识到血瘀水停会形成痰,而且指出了痰病临床症候的复杂性。书中还着眼于外邪内痰相挟为患,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疾阻气机不利等方面,论述和总结了临床各科多种痰病症候的病因病机,为后世中医认识和研究痰病的病因病机开了先河。其后,历代医家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不断深化。
从总体上说来,古今关于痰病的病因病机学研究,一方面着眼于研究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痰生成的各种原因、条件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另一方面,根据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将因痰所致的各种病变同机体的全身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探讨痰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迄今为止,已普遍认识到,六淫之感,七情之郁,饮食劳倦,气血不畅,脏腑内伤,皆可导致痰的形成;痰在体内的存在达 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造成病理性的影响而发主痰病。痰由于具有流动不居,随气升降流行的特性,故内至脏腑经络,外至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发生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 痰的存在阻碍经脉气血运行,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且痰又最易蒙蔽神明。从历史上来说,中医学关于痰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充实病因病机理论,促进临床医学进步;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从中医学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对中医药学迫切需要的角度来说,痰病学术的现代研究,还应该争取在病因病机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不仅要从继承的角度,加深、加快对中医痰病病因病机各家学说的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而且要针对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老年病等展开专门的病因病机学研 究,以取得对上述疾病本质的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应加快对痰病病因病机现代多学科研究的步伐,分别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乃至更深的层次,探索揭示痰与痰病的本质。其研究结果,不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将会取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而且将对现代多种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和临床常见病的防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给上述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2。研究痰病诊治,促进中医临床医学进步 痰病,不仅是病因病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痰致病的广泛性、复杂性、严重性,决定了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决定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难度。但从另一意义上说,痰病病因病机研究的深入、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必然 带来中医临床医学的显著进步。 首先从痰的致病范围来看,可以说与临床各科疾病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医内科的咳嗽、风温肺热病、肺痈、肺痞、咯血、喘病、哮病、胃脘痛、痞病、噎隔、呕吐、泄泻、便秘、囊虫病、胸痹心痛、心悸、不寐、多梦、神昏、汗病、郁病、癫病、狂病、痫病、厥病、头风、眩晕、中风、颤病、痉病、痴呆、消渴、癃闭、阳痿、遗精、尪痹、痛风等;中医外科的岩(癌)、痰毒、流注、瘿痈、肉瘿、瘰疡、乳疬、乳癖、乳核、子痈、子痰、精癃、流痰、毒蛇咬伤等;中医妇科的月经病、带下病、妊娠恶阻、滑胎、不孕症等;中医儿科的感冒、咳嗽、哮喘、喘嗽、急慢惊风、痈病等;中医眼科的胞生痰核、风轮赤豆、绿风内障、视直如曲、暴盲、表盲、目偏视、鹊眼凝睛、聚星障、针眼、视歧等;中医耳鼻喉科的耳胀耳闭、久聋、耳眩晕、慢喉痹、急慢喉暗、梅核气等;中医皮肤科的鸡眼、脐肠、粉刺等;中医骨科的颈椎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骸骨软化症、头部内伤等,皆与痰直接相关。其它,还有许多从痰论治而取效的奇异怪症,古今文献中均有记载。其中,元·王硅著《泰定养生主论》。明·楼英著《医学纲目》、清·何梦瑶著《医碥》等文献中的奇异怪症最为典型,可以说“怪诞百般,不可癣述。”(《医碥·痰》)上述病变,分别属于人体的神经、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内分泌、免疫、泌尿、生殖等多系统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其中有许多属于现代公认的重大疑难疹病,如肿瘤、心脑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现代西方医学对这些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而从痰论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对痰病的治疗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此以后。直到魏晋南北朝之前,基本上属于比较简单的经验疗法。如《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及《葛氏方》、《集验方》等早期 方书中,均有关于治疗谈癣、痰结、停痰等病症的药物和验方。这期间,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于结脑、脏结、胸痹、心痛从痰治疗的记载,但并未明言其属痰病。
隋唐时代的方书中,治疗痰病的方剂尚不多。到宋金元时代,中医学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趋向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元代的朱丹溪对临床各科杂病从痰论治.开阔了此以后医家论治痰病的视野和思路。同时氏的王硅论“痰生百病”、“痰生怪病”,创制滚痰丸、 豁疾汤等,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学对痰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明清时代,中医学对痰病的辨证论治全面深化和普及,在临床医学领域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近、现代以来,中医痰病学术仍普遍应用于临床,其主要进展表现在,对痰病在诊断学上的基本特征有若干新的认识;在许多病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新的治疗经验,发现了一些由痰所致的新的疾病现象;少数学者正在痰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进行新的尝试。目前在心血管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己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现代中医学术界,对痰病学术的内涵、科学意义、应用价值尚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中医历代治疗痰病的经验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整理、提高和有效运用。 笔者认为;中医痰病学术,是具有重要探索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学术室库,是中医药学治疗多种疾病的优势、特色之所在,在现代重大疑难疾病和抗衰老方面尤具特殊价值,中医药学术界应对此高度重视。当前,在临床研究方面,一方面对痰病学术要深入发掘、广泛运 用,探索和积累新的治疗经验;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痰病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寻找有关辨证施治的新规律、新方法、新药物,并有重点地开展专方专病研究,其着眼点应放在,经古今临床实践证明,确实与痰有密切关系,从痰论治有一定优势且疗效肯定,属于常见、多发的重大疑难疾病及老年病方面,争取通过上述研究,对当代中医临床医学的总体发展水平有所促进。
3 研究痰病预防,提高中医养生防病水平 中医学的预防,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再从中医学的“痰”来看,是一定的因素和条件综合作用于人体之后形成的。痰从形成作到发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痰病的发生,有各方面的因素参与,包括机体脏腑、报导血、阴阳的状态,痰之新久、多少,以及与其它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蒹挟情况等。因此,通过防止痰的生成,抑制痰的发病,控制痰病进展,在临床多种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从未病先防的角度来看,应考虑以下两点:
1)消除致痰因素,杜绝生痰之源: 中医学认为,生痰之源不一,但不外乎外感、内伤、饮食劳倦、瘀血停积等方面。消除致病的因素,杜绝生痰之源,从治疗学上来说,属于治本的法遇。如针对不同病理变化,采用宣肺、健脾、温肾、舒肝、补心、行气、活血、泄火、除湿、润燥、散寒、消暑之法,以免因病生痰,皆属此类。至;于气血充盛、脏腑调和的无病之人,注意饮食起居,适时服用利湿化痰 的平和之品,对于痰病的预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2)改善痰浊体质,减少发病因素 在痰病的预防方面,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属于痰浊体质者,必须加以改善,以避免发病,中医学对痰浊与禀赋的关系,至少在元代已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如元·王硅即自述,“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生也。”《泰定养生主论·卷 十四》)此后,清。王燕昌贝(针对“肥胖痰浊体质,,提出肥人所忌”,其云:“:肥人嗜酒者,湿热生痰,多入口肢;嗜茶水者,水注为厌,多在胸肺嗜肥甘者,淤积生痰,多在肠胃:善怒者,郁热生痰,结聚上焦,多淫倦卧者,相火淤闭于肝肾,气血困乏于肌肉,蕴痰不出,则为痈疽。知其痰所由生,则知所宜忌矣。”(《王氏医存·卷九》现在一些学者也已注意到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脂血症等病症敲发生,与痰浊体质的密切相关性。王琦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浊体质存在着免疫遗传学基础具有HLA一B12抗原的人,其发用的可能性是没有该抗原人的3.868倍;肥胖人痰湿型体质除了易发冠心病外,还易发高血脂、高血压、中风等,从而为从痰防治上述疾病;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改善痰浊体质的具体方法,不仅要辨证施治,利湿化痰降浊,而且应注意饮食起居。
(2)从既病防变的角度来说,应考虑以下两点:
1)及时消除痰浊,避免痰多为害: 从广义上来说,人体内一旦有因后天内外因素导致的痰浊生成,即属痰病。但痰结程度轻微而量少时,未必继发新的病变,即所谓因病生痰的情况,可以根据某些体征和症状早期判断体内有无痰浊。如凡有痰者,多表情呆滞或异常,面色晦暗,其形如肿,眼神滞涩不流利,眼 皮及眼下常有烟灰黑色;皮肤油垢明显,或面色光亮如涂油;形体肥胖,手足作胀;厌油腻厚味,食肥甘厚味后即胃中泛恶或便搪;舌体胖大,舌苔腻或厚浊粘腻等。此时,应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力争早期诊断,消除痰浊,避免痰多为害。
2)早期诊治痰病,避免发展演变 临床上先因病生痰,而后又因痰生病,互为因果而发病时,必须辱期诊治,以免变症从生,势至危殆中医痰病学术,在肿瘤、心脑疾病、高脂血症、自身免疫病、老年病等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着眼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同时应加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相应的早期诊治措施。当然,若能通过传统的和现代多学科研究,取得疾病因病机研究的实质性突破,必将带来痰病早期诊断水平的飞跃,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
中医痰病学术,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近现代也颇多进展,可谓源远流长,代有阐发,其进展情况,正预示着深入开展中医痰病学术的临床研究究、现代多学科基础研究已是势在必行。若能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协作攻关、重点突破,将成为中医理论发展、临床医学进步、预防水平提高的新契机,将给人类的疑难病防治带来新希望。
阅读权限120
【原创】请大家来讨论一下痰病症治
中医痰病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潘桂娟研究员(医学博士)
一、中医痰病学术的历史源流
(一)秦汉时期
(二)晋隋唐时期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近代
二、中医痰病学术的发展现状
(一)基础研究
(二)临床研究与应用
三、中医痰病学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痰病研究的现代意义和总体目标
(二)痰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近期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中医痰病学术体系,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代医家和学者的研究与应用,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充实与进步,到清末已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成为中医药学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痰病学术,既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也不仅是口传心授的经验。其自宋元以来,以其普遍应用、疗效独特的实用价值而受到临床医家的广泛重视,而且始终是中医药学术体系的重要分支,而成为探讨研究的热点。以至当代的一些中西医结合学者,也对此开始重视与研究。中医痰病学术的内涵及其科学性、实用性,决定了其经久未衰,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全国首届及本届中医痰病学术研讨会,就是在当代医家和学者研究工作的推动下,本着在这一领域共同研究、相互交流、彼此促进的学术目标组织召开的。下面我就中医痰病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做概要的报告以抛砖引玉。
一、中医痰病学术的历史源流
(一)秦汉时期
从现可见文献分析,中医痰病学术萌芽于先秦及两汉时期。如: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胸中痰结”、“留饮痰癖”之类的记载。其云:“恒山,味苦寒。主治伤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一名互草。生川谷。”“巴豆,味辛温有毒。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一名巴椒。生川谷。”与此相关的记载,如:“大黄,味苦寒有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荛花,味苦寒。主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生川谷。”除以上药明确论及于痰饮之外,至今常用的治痰(饮)药物,如:菖蒲、远志、旋覆花、白术、栝萎、款冬花、桔梗、贝母、麻黄、泽漆、芜花、大戟、葶苈、半夏、荛花、蜀漆、恒山、商陆、大黄、射干、茯苓、厚朴、枳实、巴豆、皂英、白僵蚕等,《神农本草经》中也已收载。
与《神农本草经》时代相近的《黄帝内经》中,虽然对人体气血的运行,津液的转输,饮食精微物质的受纳及消化、吸收、代谢过程,已有较多的论述,但全书未明确论及痰的概念。关于与痰病相类的症候则多有记载。如:《素问·评热病论》云:“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九,从口中若鼻中出。”《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瘴,仆击,偏枯屡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此外,《灵枢·刺节真邪篇》云:“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可见当时已认识到“瘤”的发生,与津液留结有关。而从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来分析,津液留结便是痰浊,气滞津结痰凝,可形成瘤。而这里所言津液久留所生“瘤”,有“以手按之柔”和“以手按之坚”两种病状,也是临床上的客观存在。此外,《内经》十三方中,半夏汤、半夏秫米汤、生铁落饮等,均有化痰之效。
至于一些学者提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上的帛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至今治痰常用的约物,则半夏、皂英、牡蛎、杏仁,及服零(茯苓)、白付(白附子)、虻(贝母)等,亦可资参考。
到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匾要略方论》中,已出现有关痰饮证治的明确论述。如:《金匾要略方论》中的“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并据饮邪所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的各种不同主证,将其病变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并提出主治方剂体现出不同的治疗方法及用药特点。但从此篇所论病变的特点看,基本属于饮邪为患、虽与痰相关,但与此后所云痰浊致病,在病机、证、治上均有着显著的区别。但同是张仲景所论的另外一些病证,虽未明言“痰”病,但确与痰浊密切相关。如:《伤寒论》中的小陷胸汤证、大陷胸汤证;苦酒汤证,甘草汤证、半夏散及汤证、三物白散证,以及《金匾要略方论》中的栝蒌薤白白酒汤证、栝萎薤白半夏汤证等,均属于痰浊证治范畴。
(二)晋隋唐时期
中医痰病学术理论,发端于晋隋唐时期,其代表作为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此外,在此之前的《名医别录》《肘后备急方》〈集验方〉,要其后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为代表的唐代方书中,对治痰药物与方剂的论述已显著增多。标志着痰病学术从理论、临床两方面,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从成书于魏晋之间(公元220年~420年)的《名医别录》对疾病用药的记载,已较《神农本草经》明显增多,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痰病理论的进步。如《名医别录》中记载了朴硝、茯苓、细辛、柴胡等20种药物,治疗“停痰痞满”、“腹中痰实结搏”、“膈痰水”、“胸中痰痹”、“心下结痰痞气”、“痰冷”、“痰热”、“痰满”等病变的功效。其云:朴硝主“停痰痞满,”芒硝主“腹中痰实结搏”,茯苓治“膈中痰水”,主“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细辛“破痰”,柴胡主除“诸痰热结实”,兰草除“胸中痰癖”,核“破心下结痰气”,黄芩“主治痰热”,前胡“主治痞满”、“去痰实”,厚朴“消痰”,淡竹叶“主治胸中痰热”,积实“主除胁痰解”,松萝“主治痰热”,摈榔“除痰解”,生姜“去痰”,芫花“消胸中痰水”,荛花“主治痰饮咳嗽”,旋覆花“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乌头“消胸上痰冷”,半夏“主消心腹胸中隔痰热满结”,盐“吐胸中痰解干.此《名医别录》是隋朝以前较多地论及痰病证治的代表文献。
此外,晋·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卷四,记载的“治胸隔上痰饮诸方”中,提到治疗痰厥头痛的若干首方剂,南北朝时齐人姚僧垣于公元六世纪所撰《集验方》中,也记载了经“搜采奇异,参校征效”的若干治痰方剂。包括:治胸隔心腹中痰水冷气方,治风虚痰癖方,治痰饮久癖方等。其中用于“风虚痰癖”的“小黄芪酒”,所治风虚痰痹,四肢偏枯,两脚弱,手不能上头,或小腹缩痛,胁下挛急,心下有伏水,胁下有积饮,夜喜梦,悲愁不乐,恍惚善忘;或久坐腰痛,耳聋卒起,眼眩头重,或举体流肿疼痹,饮食恶冷,啬啬恶寒,胸中痰满,心下寒疝等一系列症候,颇具痰病症候复杂之特色。
总之,魏晋时代,对痰病(症)的病位、寒热属性、临床特征等已有初步认识,并积累了一定的用药经验,但在理论上尚元明确的论述。至于隋以前的其它医药学文献中,除或多或少地引录张仲景的痰饮证治学说外,极少见到有关痰病的记载。《诸病源候论》,由隋·巢元方奉敕主持编纂,成书于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临床各科诸病证候及其病因病机的专书。书中汇粹众说,沉研精理,形脉证治,罔不该集,较之前代,多有建树。该书不仅将当时的医学理论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亦不失其可资借鉴取法的科学价值。笔者考析书中“痰饮病诸候”及其它各病候中有关内容,深感此书实为中医痰病学术发展的奠基之作。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痰饮分论 首创痰病学说
《诸病源候论》一书,以张仲景的痰饮之说为基础,吸收魏晋医家对痰病的新认识,立足于《内经》以来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和辨证原则,对各种因痰饮而致的病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总结,创造性地将痰和饮分别加以论述,为中医痰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痰饮病诸候”共16条。其中包括:痰饮合论2候,即痰饮候、痰饮食不消候;痰病专论5候,即热痰候、冷痰候、痰结实候、膈痰风厥头痛候、诸痰候;饮病专论9候,即流饮候、流饮宿食候、留饮候、留饮宿食候、癖饮候、诸饮候、支饮候、溢饮候、悬饮候。关于痰病,除上述热痰、冷痰等5候外,书中其它病候中还论及了痰癖候、饮酒人瘀癖菹痰候、虚劳痰饮候、解散痰僻候、妇人杂病痰候、妇人妊娠痰候、小儿杂病痰候等多种痰病证候。其对痰病诸候,详述病症、审辨病因、推求病机,为后世医家论治痰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2.提纲犁领 论列痰病诸候
《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中,分别论述了热痰、冷痰、痰结实、隔痰凤厥等证候类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这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
其“热痰候”谓:“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而生也,言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其“冷痰候,,谓:“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隔之间,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饮食也。”其“痰结实候”谓:“此由痰水积聚在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其“隔痰风厥头痛候”,谓:“膈痰者,谓痰水在于胸隔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若手足寒冷至节即死。”上述疾病的证候类型,是巢氏立足于寒热虚实的辨证原则,加之以病因、病机、病位的分析,以及临床表现的特征而划分的。虽然尚不够全面,但其提纲掣领,规范证型,实开后世医家研究痰病辨证论治规律与方法之先河。
3.精究详审 揭示痰生诸病
中医学有“百病皆生于痰”的说法,医家多认为此说首创于元代医家王挂,实际上早在 《诸病源候论》中,就已揭示了“痰生诸病,其候非一,”的病变特点。书中“痰饮病诸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这就明确指出了痰积体内,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具有“诸候非一”的复杂性。从全书各病候中有关痰的病变来看,更可看出这一点。如:热痰结聚上焦,则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热痰候);冷痰结聚中焦,则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饮食(冷痰候);痰水与冷热之气搏结于胸府,则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痰结实候);隔问之痰与风痰互结,上冲于头,则头痛:(膈痰风厥头痛候);痰停聚流移于胁肋之间,则胁肋时时作痛(痰癖候);饮酒之人病痰,则呕吐宿水,色如菹汁、豆汁,其味酸苦(饮酒人瘀癖菹痰候);服散之人病痰,则胸膈痞满,头眩痛,心胁结急,甚则目无所见而疼痛(解散痰癖候、解散目无所见目疼候);虚热客于上焦而胸膈痰满,则喘息不调,咽喉如有水鸡之鸣也(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痰气搏击于咽喉,则喉间呀呷有声,随嗽动息(呷嗽侯);上焦停痰并脾胃虚冷,则谷不消,胀满而气逆,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噫醋候);风客皮肤,痰渍腑脏,则人面皮上,或有如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也,风邪夹痰,乘于脏腑,上及于目,则目生肤翳,或目生内障,或目赤痛,或目茫茫,或目生珠管状物,甚则目珠脱出(目肤翳候、目青盲候,目茫茫候、目珠管候、目珠子脱出候);胸膈生痰实,则口苦舌干(客热候);肺病胸膈痰气搏结,逆上咽候,则咽中如炙肉脔(咽中如炙肉脔喉);妇从妊娠痰聚,则妨害饮食、心痛、呕吐、心烦(妊娠恶阻候、妊娠心痛候、妊娠子烦候);小儿风邪外客,痰渍腑脏,则寒热往来,腹痛,胸胁心腹烦热而满,大便难,小便涩,食不消,虽能食而不生肌肉(小儿寒热往来候,寒热往来五脏烦满候,寒热往来腹痛候,寒热结实候、寒热往来食不消候、寒热往来食不生肌肉候);小儿喂养不当,痰聚胸膈,则饮乳不下,吐涎沫,甚者壮热不止,继发惊痫(小儿痰候)等等。以上各种因痰而致的病变,较之无代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所述痰症,更为临床所常见,对后世医家的痰病疹疗更具指导意义。
阅读权限120
【原创】请大家来讨论一下痰病症治
4.辨证求本 阐发痰病病源
《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及有关病候中、对痰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建立了中医有关最早的病因病机学说。其中又始终贯穿着因病生痰,因痰致病这一病理观,亦即今人所云痰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子。
关于痰这一病理产物的形成,《诸病源候论》认为;是饮食不节、将适失宜、外邪干犯、血脉窒塞、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相互作用,以至人体水液运化失常,饮邪积聚不消的结果。其云:服散而饮过度,将适失宜,衣厚食温,则饮结成痰癖(解散病诸候);“将适失宜,饮食乖度,隔内生热痰”(解散病诸候);“小儿饮乳,因冷热不调,停积胸隔之间,结聚成痰”(小儿痰候)。如是言饮食不节,将适失宜生痰。其又云:“痰水积聚在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痰饮病诸候);“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上逆,上与风痰相结(痰饮病诸候),是言邪干犯而生痰。其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痰饮病诸候),是言血行淤阻而主痰。其云:“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嗝之间”(痰饮病诸候),是言脏腑功能失调而生痰。
关于痰这一致病因于导致人体诸种病变的机理,《诸病源候论》基本是着眼于外邪内痰 相夹为患,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痰阻气机不利等方面加以论述的。其云:“风邪痰气,乘于脏腑,脏腑之气虚实不调,故气冲于目”(目病诸候);“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腑脏,”(面体病诸候)。是言外邪内痰相夹为患。其又云:“胸隔痰饮溃于五赃,则令目眩头痛也”(妇人杂病诸候);“脏内客热,与胸膈痰饮相搏,熏渍于肝,肝热气冲发于目,故令目赤痛也,甚则生翳”(小儿杂病诸候)。是言痰结而致脏腑功能失调。又云:“风邪外客于皮肤,内而痰饮渍于腑脏,血气不和,与阴阳交争,故寒热往来”(小儿杂病诸候);“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痰饮病诸候)。是言痰结而致阴阳气血失和。其再云:“胸隔痰满,气机壅滞,喘息不调”(气病诸候);“胸隔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妇人杂病诸候)。是言痰阻而气机不利。
以上仅例举《诸病源候论》中痰病病因病机学说之大要,由此不难看出其已具备中医痰病理论之雏形。
综上所述,《诸病源候论》首创痰病学说,胪列痰病诸候,揭示痰生百病,阐发痰病病机,对中医痰病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所创立的痰病学说,为后世医家研究痰病、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医痰病学术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以此书所论为开端,中医痰病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后,在唐代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以及日本·丹波康赖等所撰集隋唐方书之大成的《医心方》等方书中,有关痰病证治的论述显著增多,但在理论上没有新的突破。但值得提出的是,中医治痰名方温胆汤,最旱见于《千金方》。
(三)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伴随着中医学术的活跃与繁荣,痰病学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表现在 理论上多所创新,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临床从痰论治杂病的水平,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论痰治痰诸家中,以朱丹溪、王硅为突出代表。其他如严用和、杨士瀛、史载之、朱佐、张子和等,则见仁见智,各有千秋。 朱丹溪,以善治杂病而为后世所瞩目(以其气、血、痰、郁之论而蜚声医林。朱丹溪于诸郁之中尤重痰郁,于治痰上独具匠心;其痰病学说及治验,主要见于《金匾钧玄》、《丹溪心法》、《格致余论》、《推求师意》等著述中。朱丹溪在痰病学术上主要有以下建树:
1.立论百病兼痰,从痰治疗内伤杂病。 朱丹溪认为,痰之已成,随气升降,元处不到,或贮于肺,或停于胃,或凝滞于心隔,或聚于肠问,或客于经络四肢等。其为病则为喘咳,为呕吐,为泄利,为眩晕,心中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隔,为壅塞,或胁问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诸般杂证,多与痰相关。所以他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朱丹溪认为辨治痰病,应根据痰之成因、痰病性质,以及痰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定,强调审征求因、审因论治的辨证方法。如论热痰则多烦热、惊悸,结于咽喉为喉痹肿痛;结于胃中为呕吐,为暖气,为嘈杂;若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为眩晕;痰郁其火,于咳难治。气痰随气机攻注,走刺不定,阻于咽喉,如絮如膜,甚如梅核,咽咯不去;滞于膈问,为气膈;积于胸腹,为疝瘕积聚,为心腹块痛。风痰多见奇证,上攻头目,为头痛,为眩晕,为目眶痛;流注经络,为肢节臂痛,为偏瘫。湿痰倦怠软弱,体肥之人多有之,积于心下为痞;攻于头部为重痛;在腹为腹痛,为泄泻;注于下焦,为白浊,为带下,为癫疝;流于经络为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躯干),其症不红不痛,不作脓。若妇人体胖饮食过度,经水不调者,乃是湿痰。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痰多成胁痛、臂痛,暑痰使人呕逆、眩晕,冷痰可成骨痹,食痰多见疟痢、口臭、痞块满闷;脾虚生痰,食不美,反胃呕吐等等。其论痰之详,可见一斑。
2.首创“痰夹瘀血,遂成案囊”之说,注重痰瘀同治。 朱丹溪论痰,重视痰瘀相关。他认为、‘痰夹瘀血,遂成窠囊。”在肺则凝滞肺气,为肺胀喘咳;在胁则阻经络,为胁痛不适;若胃中有湿痰死血,则手足麻木;隔间有瘀血动痰,可为噎隔;大肠有痰积死血流注,可成肠痈。若痰与食积死血并于腹中,又能作块成聚而为症瘕。在治疗上提出了痰瘀同治的概念,如治痰瘀肺胀用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治痰瘀身痛用胁痛控涎丹加桃仁泥丸服等,择其痰瘀多寡而治。开创了痰瘀致病之说。
3.治痰以治脾为本,顺气为先,调理气机。 对于痰病的治疗,朱丹溪总结了诸如吐、下、燥湿、理气、消导、清热、软坚散结、温阳、补土等法。在这些治法中,他认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丹溪心法》)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则湿胜,痰易生而多,脾病湿胜为痰之本源,故实脾上,燥脾湿,助中焦之转输,乃绝痰之源的治本之法。基于此,朱丹溪治痰,处方用药,多以燥湿健脾为主。他推崇二陈汤,用作基本方。曾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果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朱丹溪实脾燥湿多用人参、黄芪、苍术、白术、茯苓之属,中气不升用升麻。他创制的补脾丸中,白术半斤,苍术、茯苓、陈皮各三两,可知其意在于健运中州以实脾。朱丹溪还强调,治痰用吐法、下法攻之者,需顾护中气,不可孟浪。此外,他还独创“倒仓法”,意在去肠胃旧积而涤濯使之洁净,推陈致新,扶虚补损,有实脾之功。另一方面,朱丹溪也强调“治痰不若顺气为先,气顺则一身津液自顺”的原则。在其所制法痰诸方中,多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香附、积壳、木香、枳实等。湿痰与苍术、白术相配,热痰与青黛、黄连、黄芩为伍,风痰与天南星为伴,食积痰与神曲、山植、麦芽同用,老痰与海浮石、半夏、栝篓并行。除用药伍用行气之品外,亦重视调理人体气机,纠正七情之偏。
4.精于方药,灵活变通,树痰病用药之典范。 朱丹溪治痰以二陈汤为基本方,在具体用药上,则又针对痰的不同性质、病证的不同部位,井结合体质状况精心选择。湿痰,苍、白术类;热痰,青黛、芩、连类;寒痰,二陈类;风痰,南星、白附类;老痰,海石、栝篓类;食积痰,神曲、麦芽类。他还根据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提出“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竹沥、姜汁不可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丹溪心法》),此外,还侧重区别化痰药物作用的强弱。一般用陈皮、半夏、栝萎、贝母;重者用南星、枯矾、竹沥;久者用海浮石、皂角子,关于一些药物的独到功效及其配伍关系,他也有些新的认识。如:天花粉大能情隔上热痰;海蛤粉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消;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药大治顽痰等。 金元时代,人才辈出,流派纷呈。除人所熟知的刘、李、朱、张四大家外,江苏常熟王硅 (1271年一1361年?),论痰治痰,独树一帜,也给当代及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王硅在医学上的成就颇多,以痰证学说和创制“滚痰九”而鸣于医林。其在痰病学术上的建树,主要体现在所著“痰证论”(《泰定养生主论》卷14)中的“痰证”、“滚痰丸方”、“滚痰丸服法”、“痰论”,及其对“痰形”、“痰味”的辨析,“痰证或问”、“痰忌”等的论述中,此外,书中卷15“杂治活法”、卷16“历用得效方”中所载治痰法与方药,反映出王硅在痰证治疗方面的圆机活法及独到之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称其“论证有旨,于诸痰诸饮夹火为患,悉究精详,制有滚痰丸最神效”。王硅对痰病学术的发展和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痰证的病因病机方面,明确提出“素禀痰证”、“素抱痰疾”之说,认为痰浊证与先天父母遗传有关,其云:“余自幼多病,莫识其原。或偏头风、雷头凤、太阳疼。自襁褓以来,遍尝。头风药,其病转增,直至出幼,诸证顿除,则为头眩目运,如坐舟车,……久服秘方降气汤、丁香五套丸之属,则其病自若。……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生也。”并举“婴儿出腹,啼声初出,已有痰涎;又有大善知识,忘形忘骸,元思无虑者,顿抱痰疾”为据,进一步论证“禀赋痰证”之说。而且提出“一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状各各奇异”。关于痰的形成和发病,王洼又云:“痰之为病,不出六经。六经所属,其非六气乎?医书以脾为中州,合胃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变化糟粕,灌溉四脏,其气熏蒸上朝肺为华盖,主司皮毛,周流内外,充润百骸,氤氲为荣卫之气,合会为律液之源,随经变化,在肝名津,在肺名液,在心为血,在肾为精,在胃为涎。元和纯粹,谷气相资,升降无穷,髓、脑、涕、唾、演、精、津、气、血液,同出一源,而随机感应,故凝之则为败痰。”其“随机感应”,包括六淫外袭、七情内生,饮食酒醪厚味,辛辣烧炙煎熔等因素的影响。王硅由此也提出“风痰”、“寒痰”、“热痰”、“气痰”、“酒痰”(味痰)等证候。
关于痰证的临床表现,王硅较之此以前医家的认识更为深刻,论述更为具体。从其所论。可以反映出王硅“内外百病皆痰所致”的病因学观点。同时他认为痰病与七情关系最为密切, 其病变幻莫测,病者不能喻其状,方书未尝载其疾,医者不能别其证。因此,他将这些病证称 作“怪证”。后世云“怪病多痰”,多引王硅“痰证论”。 在痰证的病候和类型方面,王硅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痰既形成,势必阻碍气机 的运行,于是痰气相击,使一身上下都能发病,所谓“元气氤氲,荣卫之间,不容间发,上焦停痰,周流不利,气阻其中,奔溃四逸,随其所寓,缓急而为病也”。他认为痰证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二,一属实热,一为虚寒。但对具体证型,虽论及“五痰”,却并不认为临床有此五种之别,而是从病因角度谈的,即“味痰者,因饮食酒醪厚味而唾痰也。气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热痰者,因饮食辛辣、烧炙煎熔、重厚褥及无时郁勃而然也。寒痰者,因冲冒风凉不节之气而然也。风痰者,因感风而发,或风热佛郁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此五种之痰”。对于痰证病候,观察得非常细致,并作了形象的描述。其涉及人体的精神情志、血液运行、呼吸、运化等多方面的病理变化,尤其对精神情志病候的描述更为详尽。主要病候如:癫、狂、头痛、头风、口眼乱动,脑后风声,鼻闻焦臭,喉问豆腥,咽嗑不利,精神恍惚,惊恐怵惕,心烦易怒,无端悲泣,胸闷气结,寝梦刑戮刀兵,浑身习习如虫行,胸臆问如有二气交纽;头眩、目晕,面青唇黑,怔忡心悸,中风瘫痪;不思饮食,嘈杂易饥,呕吐恶心,嗜气吞酸,泛吐冷涎或绿或黑,心气冷痛,痞满隔塞,肠中雷鸣,腹痛气攻,泄泻,便下脓血,痰毒肠痈,大便秘结,小便频数(涩)或闭;鼻塞声重,喷嚏连声,喘急咳嗽,咯吐粘痰,肺痈吐脓,劳咯血,急慢喉闭;耳暇,赤眼,齿颊痒疼,口舌糜烂,颈项结核,腮颊肿硬,皮毛枯皱,四肢游风,筋骨卒痛元定所,足膝酸软,肢体肿赤,伤寒过经坏证,月经衍期或闭经等。以上即是王硅所论痰证的主要病候。王硅云:“七情之方,原本多门,原其标本,半因痰病。”王硅所论痰证,确实以情志精神病变居多,而且颇多“怪证”。
关于痰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王硅在“痰形”、“痰味”两节中也有独到论述。其论“痰形”日:“一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状各各奇异,方书有云痰清而白者为寒,黄而浊者为热,殊不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稠结凝于下,清白稀薄浮于上,嗽而易出者,清而白者也。咳而不能出,则黄浊结滞者也。甫及咯吐尽为稠黄者,乃因久湿热郁沸,上下凝结,皆无情白者也。黄稠浊结,甚至带血,血败成黑痰,横于肺胃之间者,为关格异证,人所不识。及为上壅头目、齿颊、喉舌诸病,轻则鼻准赤渣,两窍生疮,颐颔结硬,风壅心烦,鼻塞声重,涕唾稠粘,重则(为肺痈、肠毒、便脓、挛跛笃废;或为夸大,自高妄诞,渐至癫狂歌笑,逾垣上树,火势既退,痰血朦膜于膏盲之间,神明之府,以至终日兀兀定视,或只言语谬错;或饮食酒醒健啖自若,喜睡痴憨,数年者不可卒治,三五载者克日可安。服药一次,贝则狂势定;二次贝则知羞识愧,定势兀兀;三服后即复聪明。逐下恶物,曝干击之,则如口金石之声;得雨湿润,其状如先痰形)若清白稀薄泡沫糊腻;与气击搏,吹嘘胀大,状若鱼胞者,粘喉着肺,膝膜气息,澎湃喘急,吐咯不尽,下连败浊稠痰,”因隔沸食相杂,糟粕不利,终日膨胀,不进饮食;或腹中虚气作声,上攻下往,干呕恶心,肠鸣下泄;或转输失常,滑脱搪泻,状若擂烂山药芋头,水洗不散;或色如红柿,或即焦黄;或葑沫糟粕,生熟兼并;痰喘日久者,肺气不能护卫,畏恶风寒,自汗如雨,小便频多,乃至百关不调,五神失位,所致多端;或衣食过热,时候郁发。但见伤寒诸证,始因痰疾而然者,滚痰丸逐下败物,克日清宁,寒者即和,热者自清,饮食复常,便溺有度也。其余头面四肢、胸背、腹胁、内外,为病百般,皆痰形不一所致。有如水浸阿胶,或似蚬肉,或如破絮,或如米粒,或与涎相杂,或如熟粑,或如臭脓,或带瘀血。嗽而能出,则方书载为一门;嗽而无痰则别为一类,殊不知总为一痰。其状不同,故异耳。津液既凝为痰,不复周润三焦,故日燥咽干,大便秘结,面无血色,白如枯骨,毛发焦槁。妇人因此血元赢余,经水绝断,或即衍期。方书虽各有条,必须逐去败痰,服饵方得有效。”关于“痰味”,王?说:“一切痰涎,各有气味。清白者味淡,日久渐成恶味。口舌有如嚼椒,如蚬肉破絮米粒之类者,其味咸;能使人味咯咽痒,如熟糨桃胶者,其味咸、酸、麻、苦、辣、涩、腥、臊,恶气往往不一。故停滞于胸隔之间,使人心烦多怒,眩晕眼涩痒痛,齿舌或痒或疼,吃食频咬颊车;其味在于肺胃之间,随气周流百脉,渗人毛窍,面若虫行,遍身习习,淹蛰刺戳,甚至于风疹燥痒人骨,搔爬不厌。当身作楚之时,涕泪痰涎并如砒霜砌砂之味,在喉则错喉唾呛,或乘时着于喉咙曲擢之中;咯不出,顿嗽忙窘。但如米粒一点,忽然咯出,齿舌俱疼,其况甚恶。故逐下败痰之时,问有穿肠出腹,如痢积之状,荒窘可畏;其味焦苦豆腥者,使人上窒,赤眼口疮,热极喉闭,,面上鼻窍生疮,口苦舌干,喉燥声嘶,鼻闻焦臭。其味相兼者,兼病;其味单行者,单病。”以上,王硅自言为“敷演大略,其余变状不常,……己具于卷中”。
阅读权限120
【原创】请大家来讨论一下痰病症治
关于痰证治则,王硅主张“因痰而致病者,先治其痰,后调余病;因病而致痰者,先调其 病,后逐其痰”,其治虽分先后,但原则必须法痰。盖痰可是病之标,又成为病之本,痰不去则病不拔。他法痰主要用自制“滚痰丸”。如实热老痰,每专方直人;若兼阴虚,则兼用“生津化痰”药;阳虚之体,常佐“温中理气”之品,并指出或用“豁痰汤加减之妙”,有的则辅以外用药,如颈项结核穿溃者,外用“银粉散敷之”。 王硅“滚痰丸”组成:制大黄(酒蒸)、黄芩(酒洗)各八两、焰硝煅青礞石一两、沉香五钱。为未,水丸如桐子大,王硅以此方主治实热老痰、顽痰怪症。以“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为其依据,《张氏医通》又加“舌红、苔黄、脉滑”,更便于运用。王硅详论“滚痰丸”服法,如服时以吞服和含化为主。凡痰在脏腑间,用吞服法;若口腔疾患,用含化法。后世用于痰火神昏时,亦有用煎剂者,关于不同病候,用量也各有不同,量其大小虚实轻重,任意消息服之。如其云“久新失心丧志,或癫或狂”;“人壮气盛,能饮食狂甚”;“中风瘫痪,痰涎垂塞,大便或通或结”;“阳证风毒脚气,遍身游走疼痛”,“走刺气痛”,“元病之人,遍身筋骨等处,平白疼痛,不能名状”,“头疼非头风证,牙疼或浮或痒6卜风至牙证”,“因凤因寒,鼻塞声重等证,身体不痛非伤寒证”,“痰盛人实”,“噎气吞酸,至于暖逆隔气,及胸闭,或从腹中气块冲上,呕吐涎饮。状如翻胃”等多种情况,药量及服药方法均不同。王硅在“滚痰丸服法”中逐一皆有详细论述。一方服法,如此论述之详,实属前所未有,此“滚痰丸”,历数百年而不衰,至今仍为有胆有识之医家所常用,效如桴鼓。王硅治痰方不仅有此“滚痰丸”,更有“豁痰汤加减之法为妙”,以及“历用得效方”中所载的“驱疟汤”、“通关散”、“寿香散”、“驱邪散”、“龙脑膏”等,皆多效验。
总之,宋金元时代,中医痰病学术的发展,由于朱丹溪、王硅的开拓和创新,而在理论与 临床两方面出现了决定性的飞越。内伤杂病从痰论治,朱丹溪堪称一代宗师;王硅在痰病学 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上,独树一帜,创新超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此两大名家论治痰病的 学术思想和经验,皆为后世诸家借鉴取法。但因《泰定养生主论》一书,因种种原因在国内惭 传未广,使得学者、医家多从他书转引文字中知其部分内容及滚痰丸,而未能系统了解其痰 证理论及诊治经验的全貌,实为遗憾。 宋金元时代,还有严用和、朱佐、史载之、杨士瀛、张从正、危亦林等,在痰病论治方面,也有不少真知的见,影响及于后世。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中强调“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元痰饮之患”。在治疗上主张“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严用和论病机未分痰与饮,但在治疗上,以“导痰汤”、“二生丸”等治痰;以“赤石脂散”、“枳术汤”等治饮。严用和“治痰先治气”的思想,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影响。 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方》中提出,“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故三生饮佐之以木香元有不效”。又云:“疗痰之法,调气为上,和胃次之,故治痰多用半夏。盖半夏性利,以其能利痰饮。” 宋·史载之在《史载之方》的“涎论”及“治涎诸方”中,提出风涎、热涎、冷涎、病涎、虚涎、毒涎之证治。“六涎”症候,颇多怪异。正如史载之所云:“痰涎一生,千变万化。”涎,即指痰涎。史载之所论疾病各种证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较之其前后医家对痰饮或痰浊的认识,又有不同,但可互参。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提出:“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人之所恃以润养肢体者也。血气和平,关络条畅,则痰散而元;气脉闭塞,皖窍凝滞,则痰聚而有。痰之所以发动者,岂元自而然哉。风搏寒凝,暑烦湿滞,以至诸热蒸郁,吹食生冷、煎熔、腥膻,咸藏动风发气等辈,皆能致痰也。”此与古今医家所云“痰为病理产物”的认识有别。此外,杨仁斋所云“稠浊为痰,清稀为饮”,对后世区分痰与饮多所稗益。其对小儿惊风,以惊、风、痰、热为纲,并结合运用豁痰法治疗,主张“通关之后,且与截风定搐;痰热尚作,乃下之;痰热一泄,又须急与和胃定心之剂;如搐定而痰热无多,则但用轻药消痰除热可也”。(《仁斋小儿方论口此在当时也颇具新意。 其他,诸如金·张子和创造性地提出“痰迷心窍”之说,以及宋代诸家方书中的治痰专方,痰病证治,已不胜枚举,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宋金元时期,中医痰病学术在理论与临床两 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四)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与成熟,痰病研究与应用,进入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阶段。论痰治痰已成为诸家著述中普遍涉及的问题,乃至医书中多有专门的篇章和门类,对此进行论述。方书、本草著述中,较之前代也多有阐发,特别是治痰方剂已在多数方书中自成一门。医家们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观点,而且对以往和当代的经验、学说、观点加以研究、综合,使之从理论上更为系统、深化并有显著提高。在临床方面,理论与实践有 机结合,是一大特色。不仅临床各科疾病中,普遍注意到痰浊致病,而且在防治方面积累了极 其丰富的实际经验,明清时期的不少临床医案和著作中,有大量的治痰案例,不少医案著作户将此专列一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一些久治不愈的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及以眩晕、中风、胸痹、癫痈、哮喘等为代表的急危重症的急救,乃至一些奇异怪症的诊治方面,治痰法体现了独到的疗效。甚至出现了诸如《痰火点雪》之类的专著。这些对今天的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仍颇多启发和借鉴。总之,中医痰病学术在明清时期不仅受至!医家 们的普遍重视,而且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和进步。限于篇幅,仅提纲犁领 地进行扼要介绍如下:
1.痰浊的形成与发病 (1)痰浊的形成 所谓痰浊,多数学者医家认为,是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所致。那么导 致这一病理变化过程发生的内外致病因素,都可以说是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燥综合征的饮食 的文章

 

随机推荐